十四五规划概念范文

时间:2023-02-24 14:48:40

十四五规划概念

十四五规划概念范文第1篇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举办集市贸易,繁荣城乡市场。制定下发《商务和经济合作局关于开展2020年“促消费·惠民生·助脱贫”农牧区线上线下赶集活动的通知》,启动全州农牧区集市贸易活动,培育“赶集”经济,繁荣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促进全州消费回补增效。截止目前,累计开展30场次农牧区集市贸易活动,超序时进度完成目标任务,带动社会消费超2亿元。二是搭建活动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积极组织州内230余家名优特新企业,参加全国、全省市场拓展活动15场次,实现销售2700余万元(含订单);自主举办第二届农特产品产销对接现场会、2020年.农商对接会、广东—商务扶贫协作产业对接会等农商对接活动3场次,现场销售800余万元,签订农特产品采购订单112个,订单金额15.06亿元,再创农特产品销售新高。与商务厅、商务局、总工会、建行分行、建行分行等单位签订消费扶贫合作协议,多形式、多途径构建产品省外营销网络。三是推进专柜建设,实现联动销售。加大对口帮扶合作,主动与省内及广东消费需求旺盛的地区建立区域合作机制,联动开展农商对接、产销推介、“以买代帮”、“以购代捐”等活动。在等城市建设“圣洁”农特产品营销专柜建设3个,通过“产品+文化+品牌+体验+网络”的“精准帮销”模式,集中展示销售全州18个县(市)优质农特产品及资源。极地蔬菜走进了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南派藏医药入住了广州消费商圈,“圣洁”产品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品牌影响力不断攀升。四是加强督导检查,推进园区建设。围绕打造现代商贸物流园区,完善了园区开发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实行了园区开发建设月报制度,建立了新都桥物流园工作推进微信群,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动态掌握园区各成员单位工作进展情况,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谋发展,为领导决策部署提供依据。编制完成《现代商贸物流园区总体规划》、《现代商贸物流园区概念性规划(一期)》、《现代商贸物流园区开发建设方案》;做好园区项目储备,积极争取国家“十四五”、“十四五”,以及省级行业主管部门项目支持。

二、存在主要问题

现代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受用地等问题限制,建设推进艰难,根据规划,园区总用地规模4200亩,经多方反复论证调整,无法避让确需占用耕地3787亩,其中:原地力培肥区442亩,原土地整理区3345亩,开工项目申报要件受到国家政策影响,用地报建推进迟缓。

三、2021年产业富民工作安排

十四五规划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金融教育;高校;实施路径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且不可逆转的现象,已经成为贯穿我国21世纪的新的基本国情[1]除了人口老龄化“规模”和“速度”,我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问题突出[2],养老问题是目前和今后我国社会改革的核心问题。人口老龄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高校要响应国家号召,凭借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在高校开展养老金融教育,积极培养和储备养老金融人才。

一、高校开展养老金融教育的意义

(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举措

高校开展养老金融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陆杰华和郭冉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首先应当对公众进行新国情教育和宣传,普及人口基本常识,使更多人认识到应对老龄化这一新国情的严峻性和紧迫性[3]。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既缺资金、设施、队伍、人才,也缺先进的理念和思想,需要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4]。齐美娟指出,要逐渐在全社会形成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社会氛围和老龄化国情教育观,而理念先行需要教育引导[5]。“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养老金融教育,提升民众养老规划意识及风险防范能力,提高国民养老金融素养。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养老金融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现代养老金融体系的认知水平,提高大学生养老金融素养,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支撑力量和后备力量。

(二)贯彻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载体

国情教育是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制度自信以及培育学生正确的历史观。2018年,全国老龄办等14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通知》,决定在党政干部、青少年和老年人等三类目标人群中广泛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2021年,“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要深入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增强全社会人口老龄化国情意识,推动达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广泛共识。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金融是人民群众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重要经济依托。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养老金融知识普及和投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6]。董克用和施文凯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政策研讨会表示推进养老金融教育要把养老金融教育提升到战略层面,要编制系列教材,培养大量的养老金融教育工作者,还提出要将养老金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7]。大学生群体不是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旁观者,是参与者、后备者和承担者,是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和促进老龄社会进步的主力军[8]。

(三)落实储备养老金融人才的时代诉求

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2021)显示,人们养老投资规划意愿强烈,对退休生活都有美好的预期,但自身专业知识不足、缺乏时间打理投资、养老产品选择困难严重制约了养老规划实际行动,这些困境既体现出开展普及养老金融教育的必要性,也指出了市场对专业养老金融人才的需求。“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扩容,要扩大养老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养老服务领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遴选一批优秀课程和教材,还要加强基础性研究,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老龄化趋势预测和养老产业前景展望,通过年度报告、白皮书等形式服务产业发展,引导社会预期。高校站在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适应老龄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高度,引导学生增强人口老龄化国情意识,推动老龄社会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成老年友好型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高校养老金融教育现状

(一)高校对养老金融教育价值认知不足

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4.2%,按联合国划分标准我国进入“老龄社会”,预计203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20%,进入“超老龄社会”,2050年将超过30%。高校培养的人才将是今后推动老龄事业发展、促进老龄社会进步的主力军,但从我国高校养老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价值认知不足的问题。查阅高校专业目录,目前暂无养老金融专业,现有养老和金融相关专业也没有专门的养老金融课程,总体来看,养老金融教育基本没有进入高校领域,高校对养老金融教育概念不清楚,重视程度不够。2018年开始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活动范围和对象也主要以老年大学、中小学等老年人和青少年群体为主,高校大学生群体反而被忽视了。高等教育应助力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且不仅限于若干个涉老专业,要从高校对接国家战略、确定人才培养方向的长远规划来看待这一问题,将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的整体格局之中[9]。

(二)高校缺乏养老金融教育相关课程

高校目前设置的专业中如智慧养老、养老服务管理、金融、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课程体系里会涉及养老相关专业知识,但养老金融方面的内容比较零散,深度广度不够且不成体系。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高校在部分涉老专业课程中会融入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思政元素,但是只局限于人口老龄化国情现状,只有养老焦虑,没有养老应对措施,不能指导养老实践,缺乏养老金融规划操作指导。高校养老金融教育不应仅局限涉老专业,应该在所有专业中进行适老化改造,如医疗护理、养老住房设计、养老金融服务管理等。养老金融教育除了可以通过养老金融教育课程或将养老金融教育内容融入相关课程以外,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走进现实,通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或社区、养老院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实地调研亲身感知养老现状,通过大学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将学习到的养老金融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三、高校养老金融教育体系构建及实施路径

养老金融教育的本质是金融教育,最有力的实施路径是在已有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专门的养老金融教育课程,为社会培养养老金融专业人才或者采用全校公选课的方式开展养老金融教育,提高大学生养老金融素养。在分析构建理念和原则的基础上,以通过增设一门课的方式介绍高校养老金融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养老金融教育体系构建理念

1.养老金融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聚焦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紧贴人口老龄化社会现实,深度挖掘提炼养老规划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养老规划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养老金融服务行业、国际上深度老龄化国家的养老金体系、我国传统养老文化、社会保障制度历史变迁等角度,增加养老规划课程的专业性、实用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社会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养老金融服务人员。

2.养老金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以生为本,养老金融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贴近学生、贴近专业为主要出发点,具有前沿性、经典性、创新性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融合主题调研、案例分析与模拟实操的学习策略,关注学生职业发展与韧性,对学生进行全面而且科学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和财务应对措施。

3.养老金融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养老金融教育课程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金融客户经理和注册养老规划师岗位高度契合,培养专门的养老金融人才。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掌握岗位专业知识、具备岗位工作能力,胜任工作岗位,成为高素质的养老金融服务人才。

(二)养老金融教育体系构建原则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理论坚持“实用、够用”原则养老金融教育是融合社会保障和金融两个学科,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养老金融素养,聚焦的是养老+金融,即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以及养老服务金融。理论部分坚持“实用、够用”,聚焦实践,学习我国养老金三支柱,对金融机构真实在售养老目标基金产品、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商业养老保险进行案例分析讲解。

2.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实践坚持“能用、会用”原则养老金融教育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在课程教学中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组织,对应养老规划师客户服务中的岗前准备、在岗服务以及岗后反思。课堂教学实施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学生进行知识点解析,为学生建立一套通用的思维方法,模拟工作实践过程,坚持理论学了“就能用,就会用”。

(三)养老金融规划课程建设目标

“养老金融规划”课程目标是让大学生了解人口老龄化国情,树立养老金融规划意识,系统掌握退休养老规划理论,具备养老规划实操能力和良好养老金融素养,具体包含知识、能力和素质等三个维度。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养老现状,了解我国养老金三支柱体系,认识养老风险,理解养老金融规划的必要性;理解养老金融规划的内涵,掌握养老金融规划的步骤;了解养老金需求的影响因素,理解各因素的影响机制;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历史变迁、理解基本养老保险的运作原理;了解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补充: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掌握常见的个人养老金融规划工具,如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理财、养老储蓄、养老目标基金等。

2.能力目标:一是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团队完成报告、调研等项目,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二是金融计算能力,学生能根据客户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计算客户的养老金需求,能对客户养老金供给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缺口分析;三是养老规划能力,熟知养老金融资产特性,能根据客户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养老规划工具。

3.素质目标:一是价值观教育,通过学习我国建立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养儿防老的传统美德等内容,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理财是一种能力”的观影心得、理财计算能力比赛过程、理财经典书籍阅读等形式,让学生的严谨认真、追求卓越、奋斗精神和风险意识得到提高;三是职业素养教育,通过养老理财规划方案制作、展示和汇报等内容让学生服务意识以及尊重隐私、人文关怀、合法合规意识得到熏陶。

(四)养老金融规划课程的建设内容

根据养老金融教育的三维课程目标,养老金融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三大模块、七个教学单元和14个教学任务,主要围绕三大模块,即“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详见图1。

1.在第一个模块“为什么”中,融入国情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从最新人口普查数据、养老金融调查报告的分析到养老现状的调研,让学生对我国及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感知,对我国目前常见养老方式进行总结,并对常见养老方式的风险进行剖析,让学生意识到掌握养老金融知识,提前进行养老规划的重要性。

2.在第二个模块“是什么”中,体现爱岗敬业和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分析养老金融规划的内涵,对养老金融规划步骤进行梳理,对岗位展业流程了然于心。养老金融规划不是临近退休才规划,也不是退休之后的规划,而是在退休前的若干年就对退休后进行兴趣、身体、亲情的财务金融规划,让退休后过上自立、有尊严和高品质的生活。优雅老去需终身自立,在年轻的时候提前规划,确定退休养老目标,做好养老资金的供需分析,充分借用货币的时间价值,采用合适的规划工具进行养老缺口弥补计划,最终实现养老目标。

3.在第三个模块“怎么做”中,渗透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教育。从养老金需求、供给以及缺口分析弥补方法三大块深入讲解,手把手带学生进行养老金融规划。第一部分需求分析中采用通俗易懂的三步法来进行知识讲解,通过动画设置人物情景进行案例分析,最后再对案例内容进行拓展,活学活用;第二部分供给分析中分析了我国目前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分别讲解了第一支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补充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储备;第三部分是缺口分析,采用目标基准点法进行缺口分析,并提出缺口弥补方案。

(五)养老金融规划课程教学组织

养老金融教育课程要坚持项目驱动,以生为本,以掌握知识点为目的,以案例为基础,以多媒体动画为媒介,进行教与学的互动,全过程收集学生学习数据掌握学生学习动态,通过学生评价、教学督导、教学反思对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反馈调整教学具体目标和内容,形成教学改进机制。教学方法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除了常规教法,还注重学生的学法,将学生的学法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运用案例分析、读书观影研讨、课内理财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岗位能力训练(见图2)。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组织,对应了养老规划师客户服务中的岗前准备、在岗服务以及岗后反思。课堂教学实施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学生进行知识点解析,为学生建立一套通用的思维方法,模拟工作实践过程。

(六)养老金融规划课程考核评价

1.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养老金融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养老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承载了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重要任务,所以课程建设的第一个理念就是思政育人,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以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视频资源、调研采访、软件操作、方案展示、理财比赛等载体,通过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养老金需求和供给的计算等多种实施路径,培养学生国情意识、实践精神、爱国精神、制度自信、正确的历史观以及诚信服务、科学精神、谨慎认真的工作态度、合法合规意识等。课程思政育人教学实施、载体、实施路径、育人效果、预期成果见表1。

2.课程总体考核评价。养老金融教育课程考核评价以过程性考核为主,以总结性考核为辅,包含客观评分和主观打分的多元考核体系[10],其中,过程性考核占60%,总结性考核占40%。过程性考核包含课前(15%)、课中(25%)以及课后(20%)等三个部分。课前考核的具体项目有调研报告、文献笔记、读书观影心得,每部分占比5%;课中考核由课堂讨论与发言、理财比赛成绩、养老方案展示以及养老诈骗案例分享组成,合计25%;课后环节的考核项目包括单元作业以及单元测验,分别占比10%。总结性考核即期末测试,包含客观题和主观题,其中,客观题部分由系统评分,主观题则由教师评分。课程总体考核评价包含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客观评价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由系统评分,主观评价部分包含教师评分以及生生互评的形式。单元作业、单元测试、出勤均在网络平台上形成客观得分,课堂讨论参与、课前调研报告撰写、课前文献笔记上传、课前观影心得、课堂养老规划方案展示PPT、汇报、养老诈骗案例分享等则是主观评价,由教师进行打分以及生生互评打分。课程的考核将教学全过程各环节的活动都纳入课程学习评价之中。在主观打分的作业中鼓励和提倡个性化,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层次,根据作业的要求,在给定主题范围内收集案例、文献、心得等。

四、高校养老金融教育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一是高校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重视养老金融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二是组织管理机制的保障,高校金融专业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课程,设置相应学分和学时,从制度上进行落实,其他专业或涉老专业可以在公选课中提供养老金融教育课程供学生进行选修,或者在暑期社会实践中设置养老金融服务专项,通过实践学分进行保障;三是可以通过经费鼓励的方式设立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通过养老金融现状调研、适老化产品创新设计、养老金融产品营销方案等形式进行;四是对教师和养老金融教育设置教师自我反思、学生评教评价以及教学督导反馈的动态评价和奖励机制。

(二)师资保障

高校养老金融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持续成长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组建由高校金融专业教师、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养老金融产品负责人或营销队伍、养老金融理论政策研究专家等组成养老金融教育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企业教师到校授课,学校教师进企业锻炼,实现高校养老金融教育与养老金融发展的同频共振。同时鼓励教师进修培训,参加养老金融论坛、国内国际会议与养老金融专家的交流,进行纵向、横向课题研究、撰写学术及养老金融科普文章、拍摄养老金融教育短视频等方式提高养老金融教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三)资源保障

高校开展养老金融教育既可以通过本校增设一门课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强强联合跨校跨专业进行联合在线开放课建设,还可以网络教学平台或慕课等方式直接共享已经建设好的养老金融资源进行线上教育。建设养老金融教育平台能实现资源共享,并根据最新养老动态进行更新,通过线上的方式形成规模经济,减少资源重复建设和实践难度,从而更有利于高校开展养老金融教育。对于开设了养老金融教育课程的学校可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没有开设的则可以通过选修的方式在资源平台线上学习。

五、结语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指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我国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充足的人力资本、历史悠久的孝道文化,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解决好这一重大课题[11]。面对我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问题,核心就是要解决未来养老“钱”和“人”的问题。大学生是老龄化社会的参与者、承担者以及主力军,高校开展养老金融教育,积极投身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行动,通过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情,树立养老金融规划意识,提升养老金融素养,为社会培养掌握养老金融理论、具备养老金融技能的高素质养老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立鹤,曲惠宇.高等教育助力应对人口老龄化国情[N].中国教育报,2021-04-16.

[2]仇兆燕.养老储备:心动有余行动不足[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2-02-15(5).

[3]陆杰华,郭冉.从新国情到新国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5):27-34,141-142.

[4]吴玉韶.树立积极老龄观———14部委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文件解读(摘要)[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8(9):29-30.

[5]齐美娟.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倡导积极老龄观[J].中国国情国力,2018(5):79.

[6]王虎云.养老规划要趁早财富储备不能少[N].经济参考报,2022-02-11(8).

[7]董克用,施文凯.大力发展养老金融助力养老体系建设[J].金融博览,2022(4):12-13.

[8]中国人民银行永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杨金日.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金融教育调查研究[J].金融经济,2021(5):82-90.

[9]钱林浩.加强养老金融教育重要性日益凸显[N].金融时报,2021-12-22(11).

[10]周晓莲.基于技能大赛的项目课程混合教学设计———以《个人理财规划》课程为例[J].时代金融,2018(33):371-373.

[11]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N].人民日报,2022-02-22(1).

十四五规划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农产品品牌;人才;农业经济

1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方针。我国“十四五”规划制定了“全面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继往开来、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要开新局、促发展。我国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平衡状态,东部地区相对发达、中部次之、西部欠发达;个别地方农业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和普及滞后;农村部分农民的经营理念比较保守,因此发展农业经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首先,农业农村发展要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导向,树立“大农业”的思想,应有超前布局的思路和意识。其次,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调查研究,搞好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区域的区别设计,引导农业经营者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探索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宏观管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路子。再次,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应坚持以科学化、市场化、产业化、持续化,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朝着多元化的模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国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薄弱环节,而粮食安全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当前的紧迫任务就是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生产是国家安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其战略意义自不待言。汇聚举国之力,秉承新格局、新概念、新精神的理念,“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道路[1]”。建设美丽乡村,让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2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资金短缺、融资难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过去银行提供给农民或农村农产品经营者的小额贷资金额度有限,仅够购买化肥、建设晒场,无法满足发展的资金需求。对此,农业金融引进社会资本,发展农业信托是非常好的融资渠道。首先,信托融资具有速度快的优势。其筹资周期短,发行速度快,与银行、证券等需要开展评估、审核等流程所用时间成本相比具有优势。其次,信托的融资规模符合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的真实需求。信托融资的规模从几百万元到上亿元均可根据实际情况定制,因此,信托资金募集的水平同其融资需求相适应,信托的成本也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再次,农业信托属于符合国家发展政策导向的新型信托产品,在政策上有一定的利好优势,资金的使用成本和收益可以维持在较高水平,能够吸引投资者认购和投资。根据党的会议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金融监管要求,信托公司应主动适应新时期的金融服务需要,秉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创新和转型,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服务,因此农业信托是新时代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业融资的大势所趋。农业信托产品能够得到社会资本和农民的共同认可,有金融监管部门背书保障,这种“现代农业+信托”的融资模式具有共适性,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为更加便利地获取农业融资资金打开了新的突破口,农业信托产品是农业经济发展融资的新途径,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优势。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对政策的依赖性相对比较大。要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动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进一步下沉,加强农业资金阳光化管理,政府增加支农、兴农、惠农资金的投入,通过税收优惠、贴息支持、财政奖补、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救助机制政策,构建全方位、差异化、精准化的综合社会保障性金融政策体系,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对农业资金的投入要建立规范、稳定、配套机制,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的投入,激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农产品和服务。未来农村发展的核心就是农村金融,金融发展不起来,资金无法支持,农业就无法全面发展。因此,构建农村金融、农业资金体系,将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3强化农业品牌建设,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实现特色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品牌建设至关重要。食品安全是人们最关心的大事,瘦肉精、苏丹红、吊白块、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使消费者对食品企业信心不断受挫。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加重视农产品的质量,特别是随着消费结构变化和升级,居民对优质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盼。农产品企业要强化品牌意识,从农产品细分领域中结合一线农产品的品牌方向,塑造企业的独特品牌。农产品企业要对开发的农产品进行全方位、整体形象策划包装,从农产品企业的logo、形象,即农产品的可视物及农产品企业文化等进行立体式设计,精心打造农业特色优质品牌形象[2]。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关键是品牌营销运营,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尤为重要,可以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农产品,农业企业要大力宣传农产品品牌。在互联网时代,农产品企业要快速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必须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方式进行品牌传播,选择适合品牌发展的媒体传播方式,如影视剧场、电视广告、公交、地铁、办公楼电梯、户外媒体广告、楼宇广告等线下广告,以及网上直播、线上销售等,进行广泛的农产品品牌传播,树立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培育有影响力的高质量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农业全程标准化建设,完善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及技术规范,进而与国外先进标准全面接轨,满足国内外市场的要求。创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发展农村电商,利用区域资源建设美丽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不断创新共享农业、体验农业、观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特色农业农产品品牌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依托农产品品牌战略为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力。

4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人

成事之本在于人才,成才之本在于教化。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3]。现在农村家庭一般有1~2个孩子,对孩子比较溺爱,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农村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不愿意干农活,部分人甚至不知道农时、不会使用农具,有的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意在家种地,这种现象在农村非常普遍。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人,培养复合型的新农人势在必行。首先,重视农村教育,改变思想观念,增强党性教育,向模范人物学习,如宣传2021“脱贫攻坚战”表彰的先进人物代表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立党为民的精神。其次,学习《市场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结合农村的现状和市场经济规律,把握市场、精准发展,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发展家乡经济。再次,培养一专多能新农人,不仅有一技之长,了解农作物的栽培方法,而且要掌握农作物的科学管理。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培养具有专业特性、行业特征、技术要求和时代特点的从事农业生产及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是具有较高素质、较强综合能力和丰富实践能力的农业生产经营者。2018年湖北省制定首个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地方性标准,体现出新型职业农民不仅在精神上、物质上有获得感,而且在就业创业等方面有优先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让农民更具职业规范,也让大学生愿意投身农业。各地应积极推进农业农村教育教学,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为现代农业发展储备、培养一批高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让农业经济发展未来可期[4]。发展农业经济必须汇聚人才资源,发挥人才力量,要集聚人才前往基层工作。既需要科技管理的人才,也需要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应深入挖掘本土人才,吸引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投身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基层干部、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科技特派员等一线工作者的模范引领作用。建立奖励制度,对农业经营者中的“状元”实行奖励政策,鼓励生产者科学管理、合法经营;建立技术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农业经营者的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各类人才优势集聚和智力技术服务支撑乡村建设发展,让人才在乡村发展过程中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力量。

5结束语

新形势下,在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指引下,为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小康社会,应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实现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十四五规划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研究型内部审计

一、引言

一年多来,研究型审计已在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得到积极响应。在审计机关聚焦改革前沿,把推进审计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以研究型学习深化研究型审计的背景下,推动实施商业银行研究型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建设性作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应成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使命。目前针对商业银行的研究型内部审计尚未得到广泛关注,本文试图对商业银行研究型内部审计的内涵、特征、需求及路径等方面进行理论探索。

二、研究型内部审计内涵与特征

(一)研究型内部审计内涵

据《辞海》解释,“研究”意为钻研、探求,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大辞典》对“研究”一词的解释为:针对某一个主题,作深入且有系统地探讨或研查,以发现事实,形成理论并付诸应用。由此得出,做好研究需做到三点:一是科学地(系统性)探求,二是要发现本质和规律,三是要付诸应用。研究型审计的概念最初提出时,认为应当把审计项目当成课题进行调研、分析和求证,鼓励审计人员钻研体制、机制和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层次更高、影响更大的审计调研成果,进而提出更有深度、更加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该定义较好地体现了研究的要义。针对研究型内部审计,我们认为是组织的内部审计主体在实施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注重以研究型的思维研查和探求被审计对象的经营管理活动的背后动因、行为规律、问题成因,在审查和评价组织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从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提出改善性意见,更好地发挥建设性作用,从而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作为商业银行而言,研究型审计的对象是商业银行内部各类主体的经营管理活动。

(二)研究型内部审计特征

特征是事物特点的象征或标志。特征的分析在于将研究型内部审计与其他类型内部审计进行有效区分,从而更好地把握研究型内部审计的要求。根据定义,研究型内部审计具有如下突出的特征:1.科学性。科学性是研究型内部审计的第一特征。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付诸应用指导实践。科学性的特征和要求体现在研究型内部审计的全过程。审计人员需树立科学的审计理论和思维,采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合理规划审计项目安排,收集审计证据,进而分析审计问题成因,提出科学的审计意见和建议。2.系统性。系统性是研究的固有属性。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表现为新功能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系统都包括三种构成要件:要素、连接功能和目标。就研究而言,系统性则要求在探求、研查的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做到多要素、多维度的有序互动。研究型内部审计不是一种孤立的审计状态,而是主动与开放的,需要审计内部要素之间,以及与外部要素之间有序互动和协同增益。3.建设性。建设性是研究的目标属性,集中表现为价值增值。就研究型内部审计而言,所有的内部审计工作围绕的核心目标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具体表现有提高组织行为的合法合规性、制度规范的合理完善性、风险管理的适当有效性、运营过程的效率效果性等。针对商业银行,研究型内部审计的开展应紧抓科学性、系统性和建设性的核心特征要求,服务商业银行适应新环境,推动商业银行应对新风险。

三、研究型内部审计的转型需求分析

(一)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已成为一种经济环境,影响着各行各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商业银行无论出于主动抑或是被动,已成为走在这一新环境中的排头兵。商业银行大量交易数据的产生,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市场竞争需求的加剧,这些新形势对内部各治理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重要的内部治理部门,内部审计在面对新环境和新形势时,应主动求变,积极转型,将研究型内部审计作为重要的转型方向。

(二)提高内审质量,发挥内审价值的需要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2002年就提出内部审计是组织有效治理的关键要素之一,与董事会、执行管理层和外部审计协同构成治理的四大基石。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制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同样指出,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当保持强有力的内部审计。在经济组织中,商业银行以其特殊经营对象、严格风控标准和强监管要求成为治理水平高要求的市场主体。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需主动适应高治理水平要求,积极向研究型内部审计转型,不断提升内审质量,有效发挥内审价值。

(三)缓解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矛盾的需要

在新风险环境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被赋予更多职责时,如何有效缓解审计资源有限与审计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成为当下商业银行不可回避的难题。研究型内部审计的开展,重在探求行为规律,剖析问题成因,完善制度规范,从源头进行风险控制,是审计工作效率提升的有效方案,成为内部审计转型的重要选择。

四、研究型内部审计价值发挥的路径分析

(一)系统分析战略需求,科学配置审计资源

《“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创新审计理念思路,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系统深入研究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重大经济决策部署的出台背景、战略意图、改革目标等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政治性和前瞻性。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而言,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基于公司治理的角度,系统分析商业银行制定的各层次战略,包括深入理解总体战略意图,在总体战略下解析分支机构战略和职能部门战略,以及战略指导下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略,把握住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将经营管理行为的关键目标、实现程度、存在的问题等作为审计重点。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应将重要审计资源优先配置在促进核心治理目标实现上,将战略指导下的关键目标实现的风险程度作为资源科学配置的主要依据。具体来说,内部审计部门应围绕阻碍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风险对审计计划、审计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形成层次分明、系统全面、重点突出的风险管理项目体系。事实上,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多数公司往往并不是以关键风险作为资源配置依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2020年度内部审计调查报告》显示,许多组织的审计计划遗漏了关键风险,组织没有将审计资源分配到网络安全、IT和第三方关系等重大问题上。审计项目之间需要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风险信息、技术方法、业务流程,更应包括战略理解、环境判断、风险传染逻辑、业务流程缺陷、规章制度漏洞等更高层次的职业判断。打通审计项目孤立状态,保持信息流动互补,提高资源使用效果,本身也是资源配置科学性的内在要求。

(二)系统思考问题根源,深入剖析制度风险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是发言的基础,调查就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发言是调查的直接目的,发言最终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研究型内部审计就是要对被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系统思考,从根本的制度上解决问题。内部审计部门应秉承研究型的思维,系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为例,贷款发生逾期是最受关注的一类问题。通常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在发现贷款逾期情况后,往往直接归因于贷款客户的经营不善和客户经理的不尽职。事实上,原因很可能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内部审计部门应秉承研究型思维,综合全面分析出现逾期问题,以多问为什么为牵引深入了解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制度原因。客户经理不尽职的原因可能是风险意识薄弱,风险意识薄弱的原因可能是风险管理的宣传政策不当,抑或是风险管理制度存在漏洞让人有可乘之机等。

(三)提出多主题审计解决方案,跟踪制度性整改效果

问题的发现和分析不是目的,问题解决才是关键。研究型审计在经过一系列研究性审计活动后,最终要提出建设性的审计解决方案。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研究型内部审计在传统内部审计报告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建设性审计报告和预警性报告。建设性审计报告是在问题根源系统性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制度漏洞、机制缺陷、政策空白等根源性问题,提出的专项审计建设方案,体现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预警性报告是内部审计在研究型审计活动中掌握了经营管理活动过程的一定规律和趋势,通过模拟推演等方法预测潜在风险,并进行预警的信息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实施金融安全战略,做到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也对提升审计工作前瞻性提出要求,研究型内部审计预警性报告的提出正是满足了上述预警和前瞻性的要求。以商业银行大数据为例,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探究数据背后的规律,进而利用机器深度学习等方法推演信贷业务未来发展的风险,并进行预警。综上,无论是建设性报告还是预警性报告都是商业银行研究型内部审计价值的要求和体现。此外,审计的整改跟踪机制是研究型内部审计价值发挥的重要保障。建设性报告提出的制度性漏洞解决方案、机制性缺陷改善意见及政策性空白的填补建议等,往往涉及多个商业银行管理部门,需要进行严谨论证和持续评估。内部审计部门需深度参与,并不断评估建设性作用的效果。

五、结语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主动求变,积极向研究型审计转型。商业银行研究型内部审计应将研究型思维贯穿审计活动始终,抓住研究型审计的关键特征要求,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制度、机制问题,采用专题报告方式,展现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建民,曾真.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优化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21(7):4-7

[2]刘杰,韩洪灵,陈汉文.大数据时代的审计变革:分析框架与实现路径[J].财务研究,2019(3):42-53

[3]三民书局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大辞典[M].中国台湾:三民书局,1985

[4]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5]晏维龙.关于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几点认识[J].审计观察,2021(11):34-40

[6]张君儒,李镔.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强化总行本部内部审计方法探索[J].中国内部审计,2022(2):54-57

十四五规划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产业链;优化建议

随着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的概念,整个世界在工业制造方面智能化发展方向已经清晰明了。我国于2015年《中国制造2025》的方针政策,计划用10年时间,从基本实现工业化到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就江苏省而言,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条件在国内各省份中十分完备。其一,江苏省制造业经济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前列。2020年,江苏GDP增量居全国第二,第二产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一,表明江苏具有优秀的工业基础。其二,江苏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学研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实现产学研协同,共促制造业实现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时,江苏一直在加大对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政策支持力度,并于2021年底出台《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力争在2024年实现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5%的目标,经营管理数字化率80%以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推广普及的比率接近90%。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剖析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推进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优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现状

1.1智能车间、标杆工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快

为了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从2015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范围遴选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鼓励创新。在此背景下,江苏从2015年开始陆续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设智能车间、创建标杆工厂、建立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逐步加大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引领投入力度。2020年,全省共建设智能车间252个、标杆工厂40个、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35个;2021年,增建智能车间80个,增幅达32%;2022年,江苏省主导创建智能制造示范工厂86个,范围覆盖全省所有区市,涉及装备制造行业、电子信息行业、消费品与原材料等多个领域近30个细分行业、近700个标杆应用场景,普遍具有技术水平先进、集成度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显著提高,资源能源消耗、人力资源成本大幅下降,本质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等特点,为江苏省全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示范引导(见表1、表2)。

1.2制造业发展成效日趋显著

202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GDP及增长的排名中,广东以110761亿元居榜首,江苏以102719亿元次之,在202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上,江苏以44226.4亿元超过广东的43450.17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与此同时,江苏省R&D投入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根据各年的《江苏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2016—2020年,江苏省R&D经费投入从2026.9亿元增长到3005.9亿元。2015—2020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的项目数、开发新产品的经费、销售收入和出口销售收入在总体上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增长速率趋于一致,分别较2015年同比增长79.75%、64.88%、61.23%、53.86%。

1.3政策支撑体系日臻完善

围绕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目标,江苏从顶层设计到行动规划再到实施方案,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撑框架和保障体系。例如,2018年印发《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区培育实施方案(试行)》,明确提出支持各地依托自身优势特色探索建设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实现提升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水平。2020年,《关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和大数据中心建设,深化工业互联网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应用。2021年底,江苏省出台三年计划(2022—2024),对制造业智能化发展重点工作内容做了系统部署。

2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但配套布局有待完善

政策文件的,一方面促进了江苏省近年来智能车间、标杆工厂及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为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但是由于智能制造包含的环节较多,现今的智能制造,除了智能装备、智能生产外,还要考虑智能设计、智能管理等相关的配套产业协调发展,同时参与智能制造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差异较大。因此,需要再完善相应配套设施来构造智能制造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协同促进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发展的进度。

2.2行业龙头企业智能化快速推进,但大量中小企业有待入局

以智改数转为发展重点,江苏省不断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企业先进制造水平。随着创建的一批智能示范车间、智能示范工厂等试点示范项目的推进,行业龙头企业逐步实现多渠道跨界融合,培育了一批专业化、服务化水平高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相关服务商,随着政策引导逐步实现“智改数转”。但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能力较弱,在参与智能化升级改造过程中,一些品类产品的智造化、数字化与柔性生产短期投入资金大,但是产品本身生命周期短,导致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所以很多中小企业存在“不愿、不敢、不能”转变问题。如何转变企业思想,引导更多企业入局,完成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目标,实现“全产业链”的智造创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关键技术瓶颈有待突破

“十三五”时期,江苏省科技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8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1%,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随着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逐步成熟,创新区已经成为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整体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2万家,跃居全国第二,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6.5%,成为江苏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2021年,江苏省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49.67%,高于全国水平16.72个百分点,统计出江苏的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1.17件,连续6年蝉联全国省区第一,每万人口高附加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99件,是全国水平的1.87倍,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二,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但是,江苏省制造业发展仍然面临“卡脖子”困境,先进制造业中高技术船舶领域70%的核心零部件和关键配套设备需要进口;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中75%的高精密减速器、80%的伺服电机和驱动器依赖进口,而这些关键技术对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作用明显。因此,如何实现关键技术瓶颈突破是当前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4产业链创新链有一定的融合基础,但产学研协同有待提升江苏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制造业的集聚、集群化发展具备一定的基础,在国内外都具有竞争力。在传统制造业的31个大类中,涉猎范围广、产业配套能力强,逐步实现大中型企业核心引领,辐射带动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联动发展的格局。但是,一些关键领域存在创新资源重复配置和低效使用,“产学研”难以形成闭环。如何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前沿,赋予科研主权,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发挥智力优势,与企业协同攻关,是当前有待提高的问题。在研究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过程中,学者更多关注升级测度、升级路径等探索,分析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有关影响因素。针对本文的理论基础,结合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现状,本课题突出从知识治理视角,引入产学研主体,构建产学研创新网络,加强网络内知识外溢效应,推动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以期探寻不同的发展路径。坚持应用需求指引导向,不断聚焦基础研究领域重大科学前沿问题,争取满足产业一线服务需求,通过发挥平台服务网络功能,实现增强创新需求和科研供给之间的融通对接,提高科研项目的组织效率,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

3推进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优化建议

3.1强化政策指引,注重顶层设计

根据工信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聚焦制造强国建设,江苏省在已有的应用试点示范内,加大供应商培育与智能标准体系建设系统解决方案等多方举措施行的情况下,构建国际先行的标准体系,培育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与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进一步加强对入选工厂的指导、支持和服务,强化经验总结和成果梳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开展经验成果推广,从而实现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3.2夯实公共服务平台,构筑新保障

不断完善搭建包括网络、算力、工业互联网等主要功能的服务平台,涵盖信息、技术并引入科研院所等智力支持,培育以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和个性化定制为特征的产业链新模式。从微观层面,提升企业智能化应用支撑,打破并解决企业后顾之忧。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提高信息化程度,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售后服务中的深度应用,培育智能未来工厂。

3.3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制造业智能化

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对于关键技术给予专项扶持,加强企业工艺流程和生产环节的改造投入力度,提高政策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借鉴行业标杆企业方案,鼓励企业运用金融保险等资金服务手段,培育企业在技术、管理和制度方面的变革能力,锚定行业标准,实现对接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先进标准,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3.4依托龙头企业和学研机构,打造高端聚才平台

借助工信部部级智能制造示范平台建设,依托龙头企业,打造布局江苏省智能制造国家实验室、交叉学科研究创新平台,引进培育一批示范车间、标杆工厂,优化智能制造赋能传统产业的发展环境。引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学研单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开放共享、协同共生的创新网络,实现智造资源互补,打造高端平台,吸引人才,凝才聚力,实现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潘彪,黄征学.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基于产业分工合作的视角[J].上海商学院学报,2021,22(3):78-89.

[2]季良玉.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1,37(13):92-95.

[3]吉亚辉,杨膨宇,尹昱霖.智能化对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8):150-153+187.

[4]李健旋.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程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0(1):154-163.

[5]赵展.创新驱动视域下苏州智能制造发展及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22):193-194.

[6]刘志浩,于秀艳.山东省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21(6):38-48.

[7]韩明华,唐赟秋,郑大亮.我国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现实困境与政策支持研究[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1,43(4):110-116.

[8]王辉,董直庆.中国工业智能化如何重塑制造业企业分布格局[J].求是学刊,2022,49(1):84-93.

[9]黄硕,曹立军,许庆豪.新冠疫情冲击下制造型民企智能化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3-81.

[10]林小兰.江苏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驱动机理与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10):488-489.

十四五规划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文创产业;产业融合

近年来,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我国文创产品飞速发展,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全新发展格局正在建立,数字经济正在与传统经济模式深度融合,产业跨界成了新的发展方向。文化创业产业也逐步呈现市场化、规模化的新业态。因此,在这样的节点上,使用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文创产品的发展是找到新发展格局下文创产业发展路径的重要手段。

一、产业经济学与文化产品的基本概念

(一)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产业经济学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拥有了相当完善的理论体系。西方的产业经济学主要聚焦产业组织与产业行为,将产业与市场等同,进行微观的组织行为分析。而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则集中于国民经济的某一行业或部门,聚焦于产业之间的发展联结以及产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发展规律。因此有别于西方的产业经济学理论,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涵更加广泛,层次更加丰富。在学科设置上除了有相关企业发展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还有对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产业间问题的研究以及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部门均衡发展的探讨。(二)文创产业的内涵与特点。第一,高原创性。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即其凝结在产品中的知识和创意,文创产品是通过对这些抽象的符号与图案进行物化或由此产生的各类服务。对于文创产品的消费即对知识产权的消费。单纯的模仿与简单的组合并不会得到市场认可,同时阻碍了产业资本的形成,无法扩大再生产,最终只会导致市场的萎靡。只有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让原创性强的文创产品为促进整个行业快速发展提供基础动力,这样才能培养创意市场形成稳定优质的客群,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1]。第二,高附加值。文化创业产品的高附加值体现在其与其他产品的高融合度。在核心的创意体系形成后,只要将其与成熟的产品进行配套研发,最终得到的文创产品都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作为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创产业的介入可以让原本束之高阁的博物馆藏品焕发新的生机。以台北博物院为例,通过将北宋汝窑莲花温碗进行文创研发,力求在配色、造型、质感上保持特点,结合现代人的使用场景和新的审美进行二次创作,最终的产品受到了市场与同行的广泛认可。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行业,文创产品自身的研发只是其经济效益的一部分,由此形成的文化IP更是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与变现能力。随着文创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也将发掘出一批高价值的文化IP,并围绕此形成全新的产业布局。第三,外溢性强。文创产业的发展水平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例证。这源于文创产业本身外溢性强的特点。伴随文创产业的发展,文创产品自带的文化属性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产品本身对美的追求也将逐渐影响每个人,进而从整体上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提高社会审美水平,增强文化凝聚力,丰富精神世界,最终促进社会核心发展。同时文创产业形成的产业链也将涵盖多个产业部门。由此形成的带动能力也将促进消费结构由单一性向高层次、多样化的角度发展,从而为新的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引领作用[2]。

二、产业经济学视角下文化产品的现状

(一)创新能力不足。文创产业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由于种种原因文创产业的创业活力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对创新亦没有深度的认知,在创新模式上多数产品只用了简单的叠加,认为将马克杯、文具等产品上涂装相应的图片标识即为文创产品,这只是简单的包装,并没有形成应有的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甚至出现一加一小于二的状况[3]。在创新理念上对传统文化IP的挖掘没有深度和广度。现阶段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依然囿于部分较为成熟的内容,没有深度探索传统文化中现有的大量宝藏,由此形成的诸多IP亦没有关联性。(二)产业体系亟待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离不开市场的调节,对各类文化资源的统筹与配置就需要有完善健全的产业体系做支撑。文创市场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运行不畅,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分工。目前文创产业总体规模和产业聚集度仍然偏低,生产要素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完整的产业链。上游产业如交易平台、经纪等和下游产品包装、配套服务等产业存在缺位,产业聚集的效应无法最大程度发挥。产业链也缺乏更广泛地拓展延伸,产品同质化严重,由此产生竞争内耗,市场未形成合理的分工。根据国外成功的文创产业发展经验,文创产品若要产生巨大的市场价值和影响力,需要形成从游戏、小说、电影等到玩具、服装、主题公园等一系列文创衍生市场。只有拓展出更多的文创衍生产品,才能构建出更加规模化的产业集群[4]。同时,我国缺乏运用产业化方式将文创内容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人才,很多有创意、有价值的产品无法得到好的市场推广,商业转化率不高,经济价值难以实现,导致文创产品在流通和消费时受阻。(三)金融服务不够健全。目前文创市场资金使用成本较高,融资多以直接贷款、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为主,相关金融产品与服务较少,现有的相关法律制度也无法有效保障文创企业的融资,加大了企业的融资风险,融资困难制约着我国文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文创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存在着前期投入巨大、价值评估难、投资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资金需求巨大,往往又难以得到资金支持。多数项目需要经过漫长的研发周期以及审批手续才能产生部分收益。同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文创产业的需求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巨大的产业投资风险。文化产权交易的不成熟也是致使文创行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因素。由于企业核心产权为知识产权类的无形资产,所以在估值、质押流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阻力。

三、产业经济学视角下文化产品的发展策略

(一)拓宽产业发展方向。由于文创产业高原创性的特征,文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拓展思路、转变思想才能真正实现整个产业的突破发展。首先要重视与互联网的融合。随着5G技术、AR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文创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势在必行。数字化信息化的文创产品可以拓宽产品表达形式,互联网带来的强代入感也可以提供更多维度的感官体验,为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铺平道路。其次要盘活传统文化富有价值的文创IP。充分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养分和精神内核,打造有深度、有内涵的国产IP[5]。(二)促进文创产业与市场联动。文创产业只有形成完整的市场运转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各级政府应制定具有引导性的文创产业政策,并为文创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引,结合本地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长远发展规划。同时,政府应加强文创产业的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避免市场乱象,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优化营商环境。其次,政府要把握好文创市场发展的内驱力,重视市场的作用,充分考虑市场调控的内生机制。只有利用好市场化和产业化,才能充分发挥文创产业的高附加值作用,促进文创生产要素自由流通,推动产业升级。(三)完善文创金融配套机制。首先,国家应针对文创产业出台相应政策,保证金融工具的对文创产业的推动作用,鼓励企业运用市场的手段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除了让符合条件的文创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外,还应支持难以上市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鼓励包括风投、基金、保险等在内的更多金融机构为文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加快文创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以利用现在比较普遍的包括融资租赁、仓单质押等方式,结合文创企业的自身情况选择多样化的融资方案。同时,建立健全文创权益类交易平台和文创产业融资担保服务,为文创产品交易的规范化和资产证券化提供评估保障和交易机制,降低文创企业的融资风险。其次,积极开展文创主题投融资论坛,建立文创专项风投基金,增加金融机构和文创产业的沟通交流,推出对应的金融产品。最后,建立完善并具有针对性的文创金融法律规范,对于文创企业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特点,在权利归属和价值评估等存在不确定性方面的问题,要完善知识产权,形成文创无形资产的科学评估机制,提高文创产品的金融流通性。

参考文献:

[1]闫壮壮,成民铎.产业经济学视角下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3):35-37.

[2]于晓明,何志勇.浅谈文化产业投融资[J].中国商论,2021(2):162-163.

[3]郑正真.“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创产业发展趋势及路径研究[J].西部经济论坛,2021,32(1):1-7.

[4]潘爱玲,王雪.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市场体系协同发展的机制和路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1):64-71.

[5]李雪婵.以文创产业为引导的新型实体书店设计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7.

十四五规划概念范文第7篇

据新加坡国立大学2012年对全球64个典型城市综合比较,新加坡在人口密度高达7422人/平方公里的不利情况下,仍获得世界范围内城市生活宜居质量第三名、亚洲第一名的殊荣。

新加坡也是世界上“潜在净移民指数”最高、投资环境最佳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是如何走向成功的?

作为新加坡城市发展思想库的宜居城市中心,提出了一个两层结构的解释框架:第一层,设立目标,新加坡政府将高质量的生活、有竞争力的经济、可持续的环境作为宜居城市发展目标;第二层,围绕目标,政府紧紧地将统筹规划与发展和动态城市治理作为行为准则贯穿始终。

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是建立在用地面积小、人口密度高、资源缺乏的不利基础之上的,但其城市发展成就在世界上却是屈指可数。

最近出版的一本名为《高密度城市的10项宜居原则》的新书,就系统介绍了新加坡建设宜居城市的经验。

书中提到的经验很多,如,确保规划的长期性,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坚持优质设计;保证城市规划一致性下的多样化,让人们都对城市有归属感;更接近自然,用绿色“软化”钢筋水泥带来的压迫感,使空气更洁净;充分利用空间,打造用途更广泛的公共场所;通过建筑的高低搭配和巧妙组合减少城市的拥挤感等经验。

这些经验具体且值得学习,但新加坡规划体系的特点及成功之处远不止于此。

兼顾长远性和现实性

新加坡的规划更加注重长远性和现实性的结合,可分为概念规划和总体规划。

概念规划主要指导新加坡全岛未来40~50年长期发展战略方向,其形态结构、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体系仅起示意性作用;总体规划落实概念规划意图,制定土地使用的管制措施,包括用途区划和开发强度以及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建设的预留用地,规划期限10~15年。

从结构与功能上来看,这两个层次的规划与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相似,但其规划期限更长远,而且为了确保规划反应和解决实际问题,新加坡还规定每隔10年和5年分别对概念规划和总体规划进行反思和修编,每个时段都需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确定不同的侧重。

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住房缺乏,失业率高居不下,所以1971年的概念规划就侧重布局了居住和轻型工业的新镇,建设了大巴窑、弘茂桥、皇后镇、金文泰等新市镇,并通过《征地法案》获得土地实施公共组屋计划。

进入21世纪后,环境发生了变化。2001年的概念规划针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打造动感、与众不同的繁华的世界级城市,设置了更多的娱乐项目、更灵活的商业模式,更混合的用地、离家更近的工作区域,以及更便捷的交通。城市的定位也从花园城市升级为“花园和水景”的城市等。

全岛环状发展方案沿用数十年

新加坡在各层次的规划均坚持综合性的考虑。比如,各类城市用地,如居住、产业、公建、国防、市政等需求,在激烈的讨论和各时段政府主导发展侧重点不同的考虑后,最终会落实在概念规划及总体规划的用地图上。

各方面的发展不是各执一词,而是统筹协调,比如新加坡的沟渠系统不仅仅考虑水的排泄、收集等内容,还与城市绿化、亲水、游憩等综合设计,用最少的用地满足各系统的需求,并达到系统之间能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效果。

除了综合性以外,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具体落实阶段都体现了城市规划的理性和科学,规划的表象背后都有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支撑,换句话说,就是都能说出一条条道理来。

建国伊始,新加坡在联合国规划团队的帮助下,对城市发展结构的灵活性及适用性作了充分研究,在融合田园城市理念、细胞生长理念、指状发展思路等先进规划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岛环状发展方案,并沿用至今。

这个方案在新加坡中部布局了一个近30平方公里的大型中央集水区暨自然保护区,四周通过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高效连接了23个市镇(今后可能增加至25个),中央“绿肺”使得空气净化得到保障,同时该环形系统也有效地疏导全岛交通,避免了一般城市空间中心总是交通拥堵的难题,而且还解决了新加坡急需的雨水储存用地问题。

这个中央集水区的位置并不是简单划定的,而是通过大量水文调查,得知该区域每年的雨水量是全岛最多的地方后才最终确定的。23个市镇通过轨道交通链条连接在一起,不仅具有交通运输高效和城市空间布局紧凑的优点,而且市镇之间通过大型绿地等分隔开来,确保每个市镇就如细胞一样有一个最佳规模,防止无序蔓延。

市镇中的居住社区也按照严密的邻里社区模型,从规划上确定了适宜规模,保持城市生活的宜居性。

40%的西餐,60%的蛋炒饭

功能分区是近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创新,有利于社会活动的专业化集聚和发展,有利于提高规模效应,有利于城市空间布局整洁有序,但随着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严格的功能分区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如用地的浪费,交通量的急剧增加,不同功能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切断,社会交往不方便,不利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发展。

新加坡在功能混合方面作了大量探索,在满足环保的要求下,扩大用地兼容性,将商业和办公混合,将产业和商业、办公甚至是居住混合等,达到高效使用土地,增强社会生活有机发展的目的。正如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先生所说:功能需混合,就如做菜,最好是40%的西餐,60%的蛋炒饭---他的意思是,西餐是大块的,蛋炒饭是饭粒与其他品种的精细混合。

适应未来发展、增强规划的弹性和灵活性,一直是规划界追求的目标,但从现实来看,真正做到、做好的却寥寥无几。

新加坡在这方面倒有两点可资借鉴。

一是白地,由于市场瞬息万变,规划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土地市场的发展,因此新加坡市区重建局于1995年提出“白地”概念。

“白地”允许开发商在不突破建筑总量且满足政府要求的基本配置的情况下自行决定其余建筑面积的用途。这种规划管理方式更贴近市场,提高了土地用途适合市场发展的灵活性。至于白地的出售价格,市区重建局会根据价格、方案等进行综合比较后确定中标者。

二是预留地,新加坡在总体规划及土地开发计划中,都有计划地设置了预留地。一方面是尽量节约用地,另一方面的重要考虑是增加该区域未来发展的灵活性,以及通过有计划的滚动开发长期为该区域注入新鲜活力。

规划不可能完美预测未来的需求,留有适当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未来用地的灵活性。再说,一个区域的长期滚动开发可以带给该区域长久的活力,增强该区域的吸引力。

精细化和透明性

新加坡的规划以精细著称,具体体现在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

它会非常详细地规划出各地块的用途、开发强度以及根据每个地块制定具体的管控要求,虽然规划精细,但地块管控要求还是会为下一步建筑设计留有充分的创意余地。

同时,新加坡将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开发规划即售卖计划整合成一个整体,规划师既负责一个区域的规划,又负责该区域的土地开发计划。

以组屋建设为例,一般会先在概念规划中明确长期的组屋发展总量、布局;然后根据发展步骤,制定组屋发展5年计划,并大致落实到各个规划区域;最后,如要开发一个组屋地块的话,规划工作者会依据该地块原规划参数,提前半年时间进一步与现状核实:原规划是否存在因社会发展而调整的必要,出入口、公共道路、环境以及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是否到位,等等。

待所有的问题都得到确认以后,再行土地招拍挂。以这样的方式出让土地,既能够符合总体规划和总体开发计划,又能保证每一块开发土地都得到精细化的管理。

正是由于规划和实施的精细化,才保证了规划透明性,或者说两者是互相促进的。

老百姓均可在网站上和市区重建局查询任何一个地块的详细规划资料,由于建筑设计阶段的方案在新加坡是无需公示的,也很少发生因项目建设而引发矛盾,反观国内,由于规划考虑不尽合理及不详细,就经常出现因建设而引发的矛盾,甚至是。

“和”力特征

综合规划需要技术上的支撑,更需要人的主动参与。新加坡政、企机构工作人员之间“和”的氛围和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影响。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的一位官员半开玩笑地解释这种“和”的现象:新加坡不大,工作人员之间都非常熟悉,如果工作不尽心、不配合,那么“名声”会传出去的。但细细考察下来,除了道德因素以外,新加坡在凝聚人心,促进工作合力方面还是有很多制度特征的。

比如说考核选任机制。新加坡的高级行政官员由公共服务委员会考核。委员会的成员来自于社会各个层面,有原政府高级行政人员,也有律师、商人,等等,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士,共十四五个人,由总统任命,但不拿工资。

每次考核除需职员提交书面报告以外,还需面试,对考核对象的经历、能力、业绩等作综合评定,合作协调能力是其中的考核重点,每次面试至少有8名考官参加,考察结果相对公正客观。

为促进综合解决问题的效能,新加坡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很多综合性的委员会,如总体规划委员会、开发控制委员会等。除了长期的委员会以外,还有针对项目成立的短期工作委员会,以协调和落实各项工作。如在概念规划编制期间成立的概念规划工作委员会。

同时,承担政府职能的新加坡法定机构采用了公司治理模式,上有董事部,下有执行层,包括局长及以下公共服务人员。

董事部人员来自于社会各行业,有社会团体的、有企业的、也有前政府官员等,由于各机构的局长或行政长官每年都要向本部门的董事部汇报工作,因此这种结构非常有利于政府机构倾听各方面意见,吸收各行业的知识,促进跨部门的业务整合。

在营造“和”的细节方面,也有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新加坡政府各机构制定了本部门的愿景和使命,如宜居城市中心的愿景是“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知识中心”;使命则是“提炼,发展和分享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知识”。通过这种简练的语言,一方面使得公众了解部门的职责,一方面从心理上强化职员的使命。

另外,新加坡邮件系统的内涵也值得学习,目前政府部门信息沟通大都使用电子邮件,由于邮件内容可以作为今后纠纷的证明,甚至法庭的呈堂公证,因此工作人员不得不小心应对每一件来信,字斟句酌,无形之中促进了工作人员加强业务能力学习和文字组织能力,久而久之,政府工作人员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就会变得缜密。

十四五规划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财务;资产管理

目前,部分三甲医院内部控制建设不全面、业务流程欠合理,内控方法较简单,导致内控制度执行、落实不到位。与此同时,医院内部各系统、各环节相对独立,无法形成闭环管理,造成信息脱节,产生不协调的情况。相关情况严重影响医院工作效率与正常运行,增加医院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风险。因此建立一个内控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公开化的财务协同管理信息平台尤为重要。

财务协同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思路

随着医院现代管理理念的建立,信息技术、数据资源的管理创新日益成为推动医院发展的新动力。人们期待着建立医院数据平台,解决复杂数据资源的集成整合问题,进而支撑数据分析和预测,更好地挖掘数据的价值。平台功能要求符合三甲医院“以预算管理为主线、资金管控为核心”的内控理念,实现经济业务活动的内控管理,包含预算编审、分解和下达,费用支出管理、采购过程管理、合同应用管理、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项目管理等一体的闭环管理内控系统。具体思路为:1.建设立体化、全方位的统一内控管理系统。2.实现内控成果电子化、可视化,能够全面展现和查询。3.实现对内控制度、规范、策略的统一管理,对内控业务的集中数据管理,对内控风险的集中监控管理,对内控风险与工作的集中流程管理。4.实现预算、采购、资产、收支、项目库合同、科研课题、培训管理各内控工作环节、流程的内控管理。5.融合项目工作和风险控制,实现内控风险事项和级别的自动识别、预警和处置,形成内控。6.加强医院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的运行监控,促进财务动态监控,防范财务风险。财务协同管理信息平台设计方案财务协同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是财务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不仅涉及创新型智能财务平台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在财务平台下实现财务转型,构建新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协同管理信息平台包括用户层、门户层、分析应用层、平台应用层、技术平台层与设施层,需要考虑安全防护与系统的各项应用规范。

一、门户层

门户层以平台的信息门户为入口,确定使用者的身份,提供多层次的组织框架,实现多角色权限应用机制,能够为单位内部的各级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应用平台。门户层是将各种信息资源与平台应用模块统一封装,按照用户所属单位部门、角色权限和使用习惯形成的个性化应用界面。

二、分析应用层

分析应用层面向决策用户,通过应用数据库与数据平台的植入,对平台内外数据及各项流程活动等进行监测、统计、分析、预警及预测,面向管理层及相关职能科室建立对应的数据看板,辅助决策,提升科学决策能力。

三、平台应用层

平台应用层提供多样的应用功能,提供预算管理、采购管管理MANAGE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收支管理、项目管理等六大业务功能模块和风险管理功能模块,以及个性应用的扩展定制,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标准应用和深度应用。四、技术平台层技术平台层提供开发平台RBAC模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包括RBAC0-RBAC3四个概念)中RBAC3级的应用权限体系、工作流引擎,提供对应用层项目功能的各种支撑,具有架构完善、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特色,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扩展开发能力。采用SOA架构、J2EE架构,利用Spring框架的组件化的Portal技术,整个系统由Java语言开发;数据应用方面采用Hibernate框架,遵循JSR168规范,可以应用在任何使用JDBC的场合,满足实现集成多种数据库应用,如MySQL、Oracle、SQLServer,等等。技术平台层系统采用各种基于Portal的组件技术进行程序开发,该分层结构的各层次之间功能耦合度较低,利于应用层功能的灵活组合;采用组件化封装,面向接口开发,应用关键功能;页面进行统一展现,利用Portlet的封装,实现不同应用场景的应用;统一的通道控制,控制html、soap等通道来判断访问来源;以不同的组件结构,提供超强的持续优化与扩展能力。技术平台层核心组件工作流引擎参考WFMC标准模型实现各种复杂流程的电子化流转,并以封装化的设计方法让工作流引擎方便被其他功能模块调用,完成各种流程驱动、扩展应用及异构系统的工作流调用。移动平台提供框架式技术,融合HTML5技术,支持iOS、Android等移动操作系统,与PC操作系统保持组织结构、权限、应用、数据及流程的全面一致,需要具有易扩展的定制功能。

基于内部控制的财务协同管理信息平台的应用

一、系统门户应用

系统门户是应用户对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需求,构建单位内部业务系统的总数据处理平台。通过系统门户搭建单位内部业务系统的处理平台,包括个人空间、单位空间、内控业务空间等,自定义展示相关信息,包括介绍各项规定与政策,公示各部门办事流程,提供监督机制,促进各项政策信息共享和各部门相互协作,提升部门间协同工作效率。

二、内控应用

为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管控,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具有全面性的特点,贯穿各项业务的决策、实施与监督的全流程,涵盖单位相关业务和事项。打造内控平台,目的是站在单位全局高度,在管控体系中将各项业务活动纳入统一管理,在符合“三定”规定前提下,由独立的部门组织协调内控工作的实施方法与实施形式,并组建起各部门与各岗位之间的协调工作机制、互相核查机制,形成控制合力。具体做法主要集中为组织机构设置、议事决策机制、“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岗位管理、审计管理、内部报告、知识库应用等方面的建设。

三、风险管理应用

内部管理系统需要对单位未来发展和业务活动风险进行内部控制,该系统由风险评估、环境控制、业务控制、业务沟通、内控监督等要素组成,具体体现为各内控制度的应用,和落实制度所需的控制措施和程序。单位应当形成业务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存在风险的业务活动进行系统、客观、全面评估。内控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需要全面梳理内部层面的制度、岗位、组织、机制,梳理信息系统和业务层面的各项业务流程,对经济活动中与内部控制目标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找出业务活动中的隐患与存在的漏洞,制订合理应对策略,减少风险的发生。

四、预算管理应用

医院预算管理,是指对医院发生的所有业务活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医院对财务、预算实行综合管理,医院作为预算管理单位,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范围;二是医院内部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应用预算管理手段,以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为目标,针对医院内部各种经济资源的分配、使用开展各项管理活动,并定期对此进行绩效考核。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主要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在行政事业单位中预算管理发挥着计划、控制、协调、资源整合、评价等综合管理功能,贯穿单位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涉及经济业务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管理。具体包括:1.对预算编制的控制。预算编制是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单位开展各项业务工作,对相关业务活动行为进行科学安排,实现财务管理对业务工作的计划与支持。医院各部门应合理制订下一年度的业务计划,能够在预算编制前将计划指标合理分解安排到各业务部门科室。各业务部门科室要树立预算优先的整体思想理念,充分做好预算编制的基础准备工作,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与规定,按需合理编制部门预算。2.对预算审批的控制。医院的财会部门在同级财政部门正式批复单位预算后,应当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法定程序,批复对单位各业务科室部门提出的收支要求,明确各项业务工作的预算额度、支出方向和支出标准,从而将预算各指标按照科室部门进行拆分,经过单位审批流程后下达到各业务部门,优化单位内部资源的分配,将预算指标直接分解到业务活动的各个位置与环节,并为各业务部门的预算执行制定相关的预算执行规则。3.对预算调整的控制。根据同级财政部门相关规定,预算数据的调整必须经过合法合规的流程审批。三公经费不允许进行预算调整。4.对预算分析的控制。医院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具有必要性,单位定期通报各业务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通报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实行绩效考核,提出意见与建议,必要时进行相应调整,提高预算执行率,实现预算目标。

五、收支管理应用

单位的收支管理与单位内部资金资产流转关系密切,是单位运行中的核心业务之一,也是内部控制的重点监控内容。医院收支业务控制与单位内部控制目标是一致的,包括支出的合法性、财务内容及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以实现资金支出支付的效果。在资金收入部分,能够支持收入计划编制、登记、上缴等工作,实现预算资金与账务的全流程监控管理,实现会计核算与资金管控的应用;在资金支出部分,结合医院内部资金审批流程与管理制度,对各项资金支出进行分类管控,制定不同流程,通过选择对应的支出预算指标、应用不同流程的分类审核机制,以不同流程进行分类审批,以表单化形式结合预算指标进行分类支出控制,对各类费用支出实行动态资金监管,满足内部控制的监管规定要求。同时要对支出管理实行必要的事前控制、事中核算、事后分析,与会计账务相连接,实现项目资金监管,以提供支出应用的有效性。

六、采购管理应用

医院应对政府采购部门预算进行必要管理,严格遵循“先预算,后计划,再采购”的工作规范,医院应先规范填写采购计划,统筹并录入采购计划后,方可实施采购。采购管理主对医院内部采购计划、采购需求、采购执行、采购验收进行管理及内部控制。通过与采购预算、采购计划、采购执行等数据进行有效动态对接,提供采购申请、审批、执行、招投标管理、资金支付、合同签订、资产管理、采购信息的查询与管理,利用平台进行统计、分析、报警的管理,实现对采购数据的动态监控。医院可以通过协同管理平台预算模块、合同模块、资金支付模块与招标管理系统实现有效对接,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从立项审批、开展招标采购到验收付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七、合同管理应用

合同管理是结合国内行政事业单位特点,将合同进行细化分类,可对预算执行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合同进行集中管理。新系统围绕合同录入、合同处理、合同收付款管理、统计分析等模块的业务流程管理,其工作平台能够针对不同的用户,进行业务管控,为单位员工与领导、主管部门与下级单位、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应用提供必要支撑。通过对资金收入的实时统计,结合收支资金管控报表掌握资金流向。单位应用标准化、专业化管理模式,极力控制合同管理风险,提高合同管控水平与效率,综合全面提升单位合同管控效力。

八、项目管理应用

医院管理中有大量需要各职能部门共同协助完成的工作,以实施项目的方式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各部门协力的方式,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管理方法是医院项目管理的具体实施形式。项目管理是为了实现项目的目标,从项目决策投资开始到项目验收完结的全流程,包括项目实现的组织、计划、指导、实施、协调、执行、监督与评价,在预算控制系统中以预算角度实现项目的申请立项、项目计划的执行控制、项目实施情况考核、项目应用结果的分析。其中项目预算执行控制包括项目借款管理、项目合同管理、资金支付管理等,需要以项目预算控制角度,根据项目的实施进度,严格控制项目付款支出,监控项目实施进度。

九、资产管理应用

资产管理应用是根据单位资产种类繁多、资产数据量巨大、资产增减变动情况较为复杂等实际情况,对资产购置后发生的资产清查、登记、调拨、变动、调剂和报废处置等各项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高效、可控、联动的应用平台。资产管理以实现资产核算专业化、资产管理高效化的应用新方式,为资产管理提供及时、具体、准确的资产资料信息,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与管理效能,同时实现对资产支持担保、资产评估、资产调用、资产经营效益的管理,通过对相关收益登记、核算的管理对出租、出借资产进行日常监管,提高资产的贡献率。

结语

随着《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建立一个由内部控制制度为主导,既有财务管理功能和网上报销平台系统功能,又能适合医院业务特点的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的综合财务业务管理平台系统是必要的。这一系统能够与各功能模块互联互通,能够对全院干部职工在系统的权限控制范围内做到工作任务或工作流程的即时提醒,能够满足智能化、自动化的信息要求,满足时效性的工作需求,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有效提高医院风险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郭宛丽,王舜娟.基于HRP的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平台建设及应用研究.中国总会计师,2021,(02),26-28.

[2]刘梅玲,黄虎,佟成新,刘凯.智能财务的基本框架与建设思路研究.会计研究,2020,(03),179-192.

[3]范岳峰.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财会学习,2021,(36).

[4]张平,朱子寒,魏凌,季佳.公立医院招标采购创新实践与探索.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1,22(12).

[5]杨晓钟.项目管理在医院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现代医院管理,2021,19(04).

十四五规划概念范文第9篇

――TCM研究与评价中心

翻开川、渝两地地图,很容易找到邻水的位置。它是四川距离重庆主城区最近的一个县,经高速公路不到1个小时车程。“远走不如进邻”,仅在邻水县的城南工业园内,来自重庆或为重庆配套的企业就超过50家。管委会负责人透露,如果不是装不下,到这里来的企业将会更多。为什么一座并不属于重庆的四川小县城,会吸引重庆企业纷至沓来?

答案,还得追溯至2006年。履职新一届邻水县委书记的曾长东,通过深入调研思考、反复酝酿论证,率先提出了发挥毗邻重庆的“地缘、交通、资源”三大优势,大做重庆配角经济文章,打造重庆工业配套、特色农产品供应、休闲度假旅游三大基地的新思路,并推动上升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在30年改革开放历史上,“配角”试验并不鲜见。改革开放的试验区――深圳,正是凭借与香港的毗邻条件,打开通往国际市场的大门,从昔日的小渔村成长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江苏省苏州市的昆山,上世纪80年代初主动在上海地区寻找合作伙伴借力发展自己,现名列全国经济百强县之首。

邻水能不能成为“四川深圳”和“西部昆山”?答案是肯定的。对比中,邻水找到了三大优势――地缘优势。邻水东邻重庆长寿区、垫江县,南接重庆渝北区,与重庆山水相连,文化相通,经济相融,民风相近,是四川距重庆市主城区最近的县之一,在重庆市规划的“1小时经济圈”之内。

交通优势。沪蓉、达渝两条高速公路在邻水县城南部呈“十”字交叉,国道210线和省道304线贯穿全境,占据川东陆路咽喉。同时,邻水距重庆江北机场75公里,距重庆寸滩保税港区80公里,具备借势陆运、空运、水运的良好条件。

资源优势。煤、天然气、硫铁矿、磷铁矿等28种探明矿产为邻水发展重庆配套工业基地提供了良好基础。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国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和“中国脐橙之乡”,是重庆农产品供应地的保障。华蓥山大峡谷洞中天河、御临河温泉、大洪湖、桫椤林等旅游资源,是重庆近郊休闲、旅游、度假的首选。

城南工业园、丰禾轻工产业园、建材产业园和规划中的子中工业园,将共同牵引邻水未来的经济增长。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选准了一个定位,并不意味着经济连接的自然形成。

为此,邻水人选择了另外一种对接方式:柔性对接。一方面,读重庆报纸、看重庆新闻,成为当地领导的必修课,借助这一渠道,邻水开始对重庆各类发展规划进行系统研究,全面掌握未来重庆发展方向。不仅如此,《邻水印象》外宣画册开始在重庆各车站、码头、旅游景点销售;重庆卫视的《天气预报》中,加入了邻水的天气预报;成立了邻水商会,搭建民间交往平台等;另一方面,强化政府层面对接。一是设立对接重庆的联络机构,近距离研究重庆、对接重庆;二是建立定期互访制度,县上主要领导定期赴重庆大企业、大集团拜访、座谈;三是定期到重庆开展“赴渝招商活动周”,让更多的重庆人认识邻水、走进邻水……

加深认识仅仅是第一步。自提出“配角经济”定位之初,邻水就将合作的触角,伸向了产业领域,即打造三大基地:“重庆工业配套基地”、“重庆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重庆休闲度假旅游基地”。规划30平方公里的邻水县经济开发区,目前已经建成6.6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70余户,建成投产50户,解决就业2万余人,集聚效应初显。

如今,当地正在实施扩园计划。因为,随着重庆企业的纷至沓来,一种“以商招商”的氛围正在形成,现有的开发面积已经完全无法承载企业投资的速度。同样,按“一园一主业”这一现代产业发展的崭新路径建设的罄滩铸造工业园、丰禾轻工业园和红狮建材工业园,都赢得了投资客的追捧。新规划的子中工业新城与“两江新区”毗邻,距重庆市中心城区仅30公里,近于重庆市内的大多数县区,必将成为来邻企业的“首选地”。TCM研究与评价中心认为,邻水“重庆工业配套基地”的发展有三大路径:一是大打重庆配套牌。紧扣重庆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铸造及机械加工业,全县引进重庆企业或为重庆配套的企业达70%以上;二是依托丰富的煤、石灰石、农产品资源,成功引进红狮水泥、泰源煤业、川东麻纺、绿好食品等企业;大力实施“回引创业”工程,成功引进毛织企业320余家;三是再依托上述产业引进各类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目前的城南工业园内,就正在规划建设一座占地百亩的物流园,以全面提升园区的配套能力。

2008年“健康重庆”概念“出炉”,重庆人对绿色无公害食品有了更多期待。邻水具有“三山两槽”的独特地貌,邻水脐橙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盛产的优质生猪、鸡、鸭、鱼、西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大量销往重庆,占全县对外销售的60%以上。“这不仅仅是现代农业,而是全新的新农村综合体。”曾长东说。2010年前9个月,邻水全县接待重庆方向游客40余万人次。2011年,新加坡元立集团投资10亿美元打造的大重庆太阳群岛生态休闲旅游区将正式开建,御临温泉度假新城即将兴建……一座“重庆后花园”正在成型。

邻水县是我省环重庆毗邻区块发展的典范,这种主动融入、配套服务、借力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充分肯定和推广。

――摘自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批示

邻水发展,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对“邻水经验”的认同,源自决策者的深层考量。2009年底,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意见可以被视为对邻水发展模式的认同。与此同时,邻水试验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兴奋打量。不久前,著名经济学家林凌再次认同了“配角经济”发展模式。“‘邻水基地型配套经济模式’叫配角经济更准确。”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龙勇教授从经济学意义上肯定了这种经济现象的存在。显然,邻水已经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对“邻水模式”未来路径提出方向,认为邻水可以选择一种“昆山+苏州”的发展模式,即“四位”推进战略――“十一五”到“十二五”中期:配位发展;“十二五”中期至“十三五”:配位与错位“二位”发展;“十三五”时期:配位、错位向补位“三位一体”发展;“十四五”时期:配位、错位、补位向主位“转换”发展。

十四五规划概念范文第10篇

因为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情,我得知华新民是在北京无量大人胡同(现名红星胡同)里长大的,和我童年的生活环境相去不远。这让我对华新民保护北京旧城的行动和心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不堪祖宅被拆毁

2005年1月,短短二十几天的时间,华新民的祖宅便被拆成了一片废墟。90年前,华新民的祖父华南圭曾亲自在这里为家人设计了一座八角洋房和美丽的花园。

华新民回忆说:“以前只要看到那些扛着镐的民工,我心里就发抖。他们走进了我家园中的家园,他们爬上了我家的房顶。7年以来,我第一次以房主人的身份站在这种场合,我忽然之间比任何时候都更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拆’:这宅子是家中老一辈的血汗筑成,每砸碎一块砖每揪断一根木头都像直接砸在心上,感到的是一种剧烈的痛楚和窒息。”

多年以来,华新民经常试图去保护一座美丽的四合院,或者一个正在受到某开发商伤害的四合院主人,她也经常写一些文章,通过媒体宣传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价值,解释爱惜中华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道理,和介绍有关私有财产保护的法律知识。但华新民很少提到自己的祖屋,因为她不喜欢让自家的私事成为一个公众话题。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当她父亲的权利遭到开发商如此践踏的时候,当她家的院子在一瞬间被砸成残墙断壁的时候,她认为自己家的私事便不再是私事,便自然和必须成为一个公众话题了,并且是一个中外人士共同的话题。

于是华新民行政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法院已经受理。

建筑世家,父辈与北京血脉相连

华新民的祖父华南圭、父亲华揽洪都是中国土木工程界及建筑界的权威人士。1904年,华南圭成为在法国公益工程大学的首位中国留学生,娶了一位波兰籍女子为妻。华南圭回国后曾担任京汉铁路总工程师、天津工商学院院长和北京工务局局长等职务。解放后,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前身――都市计划委员会的总工程师。他一生业绩众多,曾参与几条重要铁路线的建设和管理、天津海河的整治和北京郊区水系的考察(最早提出修建官厅水库和整治永定河),是北京五环路最早的设计、北京中山公园和天津北宁公园的主持设计人之一,还在国内现代土木工程方面首创实习教育等。

华新民的父亲华揽洪十四五岁就被送到法国学习建筑,获法国国家建筑师文凭。他在法国已经成立一个建筑师事务所,生活舒适,又娶了法国太太。但华揽洪毅然带着妻儿回国,在梁思成的举荐下担任了都市计划委员会第二总建筑师,与时任第一总工程师的梁思成共事。华揽洪在北京的重要作品有北京市儿童医院、幸福村小区和西城区的一些办公楼等,并设计了适合国情的机动车和自行车分路走的立体交叉多种方案。同时他不遗余力地搭建中西方建筑界交往的桥梁,2002年,他还获得法国文化部长授予的文化荣誉勋位最高级勋章。

1977年华新民和父亲移居巴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她再次回到北京,身份是一位驻华企业职员的妻子,两个女孩的母亲,散文作家。

但她逐渐发现,北京再也不是她记忆中的那个老城。华新民概念中的北京,是二环以内、二环以外的北京旧城。可是,许多人恨不得一睁开眼,四周全都是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推土机轰轰碾过,古老的北京城正在一寸寸消失。

华新民在巴黎、香港生活过多年。因为这种比较,她更喜欢古老的北京。

华新民无法平静,她遗憾自己意识得晚了,她开始参与到保护北京古建的行动中。在1997年,她由一个专职母亲变成一名北京古建的民间保护者。本来,她还偶尔在法语学校教中文,但已经很长时间不去了,因为“觉得时间不够用”。她奔波于胡同、区政府、规划院、房地产开发公司和拆迁户之间,她尝试去说服、去协调,同时把她的感想写成一篇篇呼吁人们保护胡同的文章。

华新民否认自己参与胡同保护与她的家族和中国建筑界的渊源有必然联系,她更多的还是出于感情和责任。“这一切和我太有关系了,我不能看着记忆中的东西一点一点地都没有了。”她说:“我不稀罕外面的世界,我只喜欢我的北京,但它首先要存在着呀!”

北京胡同的“职业”保护者

关注北京开发建设的媒体朋友们经常接到华新民的电话“骚扰”,告诉他们哪里的古老胡同又被拆迁了。

华新民为了胡同里的居民不停地奔波,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还写文章呼吁。她认为,人们只是没有意识到破坏胡同的严重性,如果让他们明白这一点,问题就能解决。

华新民的日程每天都是满的。有一次,华新民正在吃午饭,手机响了,她一听就大惊失色,说是新鲜胡同的一户正在拆迁。住户已经签字同意了。华新民匆忙赶往现场,一进院,就见民工们进进出出往外递砖,北屋屋顶上站着3个拆迁工,屋瓦已经全都揭开,堆成一堆一堆的。屋里一个拆迁工正拿大锤在墙上敲着,一个穿蓝色夹克的中年男子正站在院子里大声指挥这一切。华新民着急地冲上去:“谁让你们拆的,不知道这是539个宣布受保护的四合院中的一个吗?赶紧叫他们别拆了,快停,停手!”蓝夹克一见华新民就面露讥笑:“哟,您又来了!”一面马上打手机,叫着“有情况,再多叫几个人过来,快点,听见没有!”工人动作更快了,原来整齐堆放成排的屋瓦被大摞地直接扔下来,在地上砸成碎片。华新民一脸苦笑着自嘲:“我发现我以后还是别出现在拆迁现场,我一出现反倒拆得更快了。”

她几乎成为一个北京旧城保护职业工作者,每一处拆迁现场就是她的工作场地。她出没在即将消失殆尽的胡同深处,挨家挨户地访问那些院落。那些尚未搬迁的住户基本上都认识她,所到之处,总有像她一样喜爱古建的居民请她看看他们的院子,看能不能想办法保存下来。此外,她的引人注目之处还因为她有3/4法国血统、1/4中国血统与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当然,尽管华新民有法国国籍,但她一再强调:“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做所有这些事,都是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在做。”

北京城建规划圈子里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极端激进与“保守”的华新民,要求把北京旧城胡同格局与所有尚未被拆的四合院,分毫不差、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有人感叹她的活动能力,有人赞叹她的坚强执拗。当然,也有人给她打恐吓电话,用各种方法排挤她。

华新民说:北京这个城市有很多的回忆和历史。什么叫文化?北京的旧城就是文化。北京人住在胡同里几百年,已经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拆掉后会破坏很多东西。全世界对北京发生的事情没有办法理解。中国人叫孩子爱国,怎么爱国?首先就是爱护城市的建筑。北京的四合院其实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建筑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村落文化,把这些东西毁掉,别人会瞧不起我们的。

我们不能不感叹华新民的执著,我们不能不感叹北京四合院文化的流失与无奈,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办法挽救这样的局面。

上一篇:十四五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