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措施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3-03-12 15:10:55

十四五规划措施及建议

十四五规划措施及建议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为目标,深入推进“健康”建设,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创新医疗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发展水平,统筹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和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

二、组织机构

加强规划编组织保障,成立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区卫生健康局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其他局领导为副组长,局机关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办公室,主要负责规划的起草和规划编制工作中的综合协调工作。

三、编制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划编制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科学决策,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社会的认可度。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确保规划编制工作整体推进,统筹卫生健康事业各方面工作,结合我区实际,集中研究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事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局的重点难点问题,在解决突出问题上有所突破。

(三)宏观规划,结合实际。要准确把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宏观战略,科学设计指标体系,合理制定规划目标指标,明确主要任务,做到可分解、可操作、可评估,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全面贯彻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分析容观基础和现实支撑,扎实稳妥推进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健全规划的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严格执行规划编制各环节的程序规定,建立规划的运行评估、中期修订和实施保障机制,确保规划有效实施、事业持续发展。

四、主要任务及分工

全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分为区级总体规化、专项规划和县区级规划。

(一)区级总体规划编制

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办公室牵头,各股室配合)。

(二)专项规划编制

区中药产业发展和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医股牵头,各股室配合)。

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医政管理股牵头,各股室配合)。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专项规划(疾控股牵头,各股室配合)。

卫生健康事业人才发展规划(办公室牵头,各股室配合)。

老龄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妇幼股和老龄办牵头,各股室配合)。

五、工作进展安排

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20年4月-5月)

1、制定《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编工作方案》。

2、成立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3、做好“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总结分析。

4、提出“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和初步意见,加强与市卫生健康委和区级相关部门的衔接。

(二)第二阶段(2020年6月-7月)

1、根据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研究确定全区“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2、召开本系统、相关股室及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进行深入调研。

3、起草全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形成初稿。

4、加强各方面协调和衔接,做好规划涉及内容的修订调整,提高政策建议、改革措施和重大项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第三阶段(2020年8月-10月)

1、形成全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草案征求社会各界对草案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工作。

2、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对规划草案进一步修改完善。

(四)第四阶段(2020年11月-12月)

1、在征求各方面意见后对规划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

2、组织相关股室和专家对征求意见稿进行论证,在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征求意见稿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形成送审稿,提交区政府审核。

3、根据区政府,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进行再次修改,按程序报批后正式印发。

其他专项规划和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根据要求按时完成编写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实施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的规划编写工作格局。

(二)完善工作制度。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牵头股室规划编制相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相关问题。

十四五规划措施及建议范文第2篇

“十四五”期间(2016—2020年),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科学制定全民健身“十四五”规划,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群众体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振奋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标任务

“十四五”期间,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要求,建立门类齐全、内容完整、管理规范、优质高效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合理配置体育资源,逐步形成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具有产业化、社会化特征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从而增强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发展良好,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青少年体质状况明显得到改善,体育活动赛事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服务业规模逐步扩大,城乡基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的目的,初步建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三)工作措施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组织作用方面有新的实质进展。群众体育群众办,努力实现“政社分离”“管办分离”。形成政府部门出点子,疏路子,协会和团体做活动的新机制。全民健身是面向全民的公益事业,需要各行业、各系统、各部门协同配合,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责任主体却是各级政府。积极探索发挥各级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协会、各类社会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方面的重要作用,着重体现体育总会“枢纽型”组织的龙头地位,争取体育总会机构编制,发挥其在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资源整合、示范引导作用。

(四)政策建议

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强全民体育健身事业的资金投入,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全民健身专项资金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和土地利用纳入总体规划,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形成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对民间体育设施场地、民间举办的体育活动赛事给予政策优待和资金扶持,拉动民间资本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全面推进行政村文化健身广场、县域文化广场等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和体育健身设施建设。

(五)社会宣传

十四五规划措施及建议范文第3篇

(一)基本职能:发改委机关是州政府工作部门。其主要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分析全州经济形势,提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优化、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和政策建议。负责监测预测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研究我州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做好总量平衡。全州投资宏观管理,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负责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协调和管理。

承担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全州经济体制改革有关工作,汇总分析全州财政、金融等方面情况,提出相关改革建议。保证全州国民经济计划和发展规划的实施。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贯彻实施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发展重大问题,拟订重大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全州重大生产力合理布局。协调农业农村发展重大问题,衔接农牧业、林业、草原、水利、气象等专项规划和政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拟定并协调实施全州发展循环经济、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规划及政策措施,提出并组织实施全州能源消费控制目标任务。

负责公路、铁路、机场等综合交通的统筹规划和发展协调,配合国家、省做好铁路建设规划及年度计划编制工作,组织协调和处理全州铁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征地拆迁、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重大问题。

贯彻实施国家和省价格、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管理全州粮食和重要物资储备,落实有关动用计划和指令。

贯彻实施国家和省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州能源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指导性计划。研究提出促进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拟订全州能源体制改革方案,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协调能源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流域水电规划管理,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按规定权限审核和转报能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编制全州农网改造规划,指导协调农村能源发展工作。

(二)机构设置:州发改委内设机购30个,办公室、政策法规与经济体制改革科、国民经济综合科、固定资产投资科、基础产业科、农村经济发展科、社会发展科、产业发展科、重点项目管理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成本监审科、价格管理科、收费管理科、粮食产业与安全仓储科、人事科、新能源科、电力科、行政审批科、对口支援办、铁路建设综合科、粮食综合管理科、救灾物资储备科、机关党办和州财经办秘书科;其中参公单位1个,军粮供应中心;其他事业单位3个,价格认证中心、经济信息中心、粮食质量监测站。

(三)人员情况:在职在岗人员107人,编制在外单位人员在本单位16人,其他人员9人,离退休105人,遗嘱人员2人。车辆13台。

州发改委下属二级单位1个,其中行政单位1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1个,其他事业单位2个。

纳入州发改委度部门决算编制范围的二级预算单位包括:经济信息中心,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二、财政资金收支情况

(一)财政资金收入情况。

预算收入总额3995.6万元,其中基本支出收入2547.89万元,占收入总额的63.77%,与上年2636.39万元比下降了3.36%;项目收入1442.37万元,占收入总额的36.23%,与上年1653.73万元比下降了12.78%。基本支出收入中人员收入1627.99万元,公用经费收入368.76万元。项目支出下降是因项目结转收入下降,按项目进度“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结转收入下降了453万元,下降55%.

(二)财政资金支出情况。

当年支出总额3779.08万元,人员支出2190.3万元元,占支出总额的57.96%,公用经费支出1606.6万元,占支出总额的42.04%。公用经费支出中基本支出375.42万元,占公用经费的23.37%,项目支出1221.18万元,占公用支出的76.63%。与上年度支出总额3505.12万元比增涨了7.82%,与上年基本支出2608.79万元比下降了2.33%,与上年项目支出896.32万元增涨了37.36%。基本支出中人员支出下降5.5%,公用经费支出增涨了22.89%。支出总额增涨7.82%,主要是因项目支出增加,“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和“质监站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已全面完工并支出969万元结算完毕。基本支出下降2.33%,主要是今年新增退休人员7人,人员支出下降。

三、部门整体预算绩效管理情况

(一)、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为了资金使用效率和管理,我单位制定了《发改委预算管理制度》、《发改委收支管理制度》等。

(二)严格执行预算,控制各项经费支出

预算执行94.6%,其中基本支出执行100%,项目支出执行84.6%。为更好地控制支出,财务室根据财政部门批准的年度预算、调整预算指标,以及各专项项目年度规划和实施进度,分资金性质编制资金用款计划。

对会议费控制要求,凡的生费用的会议,严格执行“先审批经、后开会”制度,由分管领导批准后执行。会议费用实行限额、分类管理和分级审批,各科室按规定拟制会议方案并填写《会议审批表》,并在综合定额标准以内结算报销。会议费支出9.76万元,与上年比下降65.61%。

对培训费控制要求,接到上级通告需要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的,需填制《行政事业单位外出报告单》报经单位主要领导签字同意,培训结束后根据通知和发生的交通及食宿费用票据填写报销单,按规定程序报销。培训费支出1.4万元,与上年比下降67.52%。

“三公”经费支出情况:“三公”经费支出总额116.94万元,与预算数54.73万元比超支113.67%,与上年126.98万元比下降7.9%,人均“三公”经费支出0.89万元。“三公”经费中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支出111.62万元,是“三公”经费支出总额的95.45%,与上年比,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下降了8.47%,主要原因是今年修理费降低了;公务接待支出5.31万元,是“三公”经费支出总额的0.55%,与上年比公务接待增涨了6.2%,主要原因是铁路建设方面工作组接待增加。本年度无公务出国支出。

(三)目标制定及完成情况

整体支出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开展22个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和15个州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研判肺炎疫情影响,牵头完成《病毒疫情对我州经济发展影响分析的报告》.根据今年经济运行态势,牵头州级各相关部门形成《关于“十四五”及2021年相关指标建议》。完成《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战疫情、促发展,推动全州经济稳定回升向好。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闻令而动、火速集结,在大战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加强市场价格、粮食、食用油监测和巡查,确保了疫情期间全州粮油物资供应充裕、价格稳定。抢前抓早推动建设项目复工复产,实行日监测、日调度,150个续建重点项目5月初全部复工,争取17个省重点项目疫情补助资金850万元。申报4批国省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11家,2家企业入选全省向国家推荐的重点物流企业名单。加强经济形势分析的深度与广度,形成《肺炎疫情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分析及对策建议》等调研报告,牵头制定应对肺炎疫情促进经济增长13条、推进重点项目开复工6条等政策措施,及时开展重点指标专项调度并提出措施建议,确保了全年目标顺利完成。

抓项目、促投资,努力当好主角多做贡献。制定出台《抓项目促投资责任分工方案》等系列抓项目促投资政策措施,做实做细“投资唱主角”文章,全力对冲疫情影响。抢抓“两新一重”、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融资、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等机遇,争取中省预算内资金43.8亿元、抗疫特别国债3.34亿元。实行“容缺审批+承诺制”推深做实项目前期,推动时间精力向项目集中、政策服务向项目倾斜、资源要素向项目集聚,投资逐月回升、逐季向好,增速在三季度由负转正。每季度举办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开工项目221个,总投资216.5亿元。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对建设进度滞后的项目进行红灯预警和任务交办,250个州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38.63亿元,助推投资跑出“加速度”。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7%。“十三五”期涉藏地区项目开工1235个,开工率97.9%;竣工969个,竣工率76.8%,累计完成投资709.9亿元。

强基础、建产业,加快形成全域开放新态势。积极谋划重大基建攻坚突破,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水切伦科夫探测器全阵列投入科学运行。“世纪工程”铁路段“一隧一桥”开工建设,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得到国省支持。高速公路、第四机场、通用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三条山地轨道交通支线纳入《山地轨道交通规划(-2035年)》。能源开发步伐加快,两河口、硬梁包等大中型水电站加快建设,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基地规划通过评审,水电站导流成功,两河口电站截流蓄水。抓好新一体化协同发展,新区市政道路、供排水等项目加快建设,18个县(市)经济总量迈上10亿元台阶。牵头组织大型政企合作集中签约活动,与集团、公司等4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等多行业多领域合作。深化对口支援合作,落实广东省援助资金8.1亿元、项目121个,省内对口帮扶资金5.52亿元、项目359个,广东对口支援工作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表扬。

谋长远、绘蓝图,扎实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从讲政治的高度积极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蓝图,成立工作专班,结合发展实际,积极做好22个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和15个州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对标对表中央、省州委《建议》,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改稿近20余次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方向、思路举措、重大任务和2035年远景目标,为全州各项事业发展明确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盯准国家、省发展战略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交汇点、结合点,编报了“十四五”期涉藏地区项目方案。我州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水源补给地保护、构建风光水多能互补系统、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等纳入国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抓改革、求突破,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统筹推进61项经济体制改革任务,25项改革任务实现销账。编制完成《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色达、白玉两县被确定为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与营商环境专项整治,取消了州县两级对交通、房屋和市政、自然资源类项目招标文件事前备案。扎实推进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对全州2019年来总投资400万以上的1049个项目进行检查,发现问题146个,移交问题线索2起,44家企业被纳入不良行为记录。完成全州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归集信用主体数据45233条、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61214条、联合奖惩总数据385条,城市信用排名位居全国地州盟第二位。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加强节能形势分析预警,持续做好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力保障粮食储备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建设,主动作为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办实事、惠民生,着力保基本兜底线。持续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全面完成。金沙江“11•03”白格堰塞湖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丹巴“6•17”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有序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目标完工48个,开工30个。实施13个县(市)农网改造升级1464公里,水电企业用工10441人(次)。严格执行重要民生商品及防疫医药品价格应急日监测机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42.6万人次、7507万元。落实省定电价、非居气价政策,对非高耗能工商企业电费优惠3100多万元,执行留存电量26.02亿千瓦时。不折不扣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州长责任制,政策性粮食库存大清查交出“放心账”,政策性粮食储备总量达46065吨,满足全州5个月以上应急需要。强化应急救灾物资管理,物资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结果应用

根据绩效评价,我单位2021年绩效目标编制更科学合理,调整了《改革及经济运行》专项经费30万元,到更适合的《铁路建设》专项经费中。

四、评价结论及建议

十四五规划措施及建议范文第4篇

“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血脉,金融体系在碳达峰、碳中和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做好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作,既是提高金融体系自身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的必然选择;更是全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交给金融体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使命。截至去年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接近16亿万元,并排在了世界第一的位置;2021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绿色债券余额达1.1万亿元,期限结构更为合理、成本优势逐步显现;绿色金融的资产目前正处在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并且绿色贷款的不良情况也已经达到了世界标准,目前没有任何违规行为。绿色金融全国范围内也已经形成了良好地形式和规矩,已经成为目前金融发展核心素养。在助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加速转化过程中作用进一步凸显。

助力双碳战略的金融监管导向

就在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实施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项政策的推出预示着其将成为全球第一个由政府所规划制定的相关绿色金融的政策思维,这也是国内这么多年来一直在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关于绿色金融产品的政策制度起步较早且相对完善,比如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2015年《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绿色债券发行指引》、2018年《绿色投资指引(试行)》、2021年《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等。但是,多元化产品市场的形成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至关重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金融行业监管部门对引导绿色金融发展开展了诸多积极实践。中国人民银行凭借着发展至今的优秀工作经验,已经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分析的非常透彻,同时也帮助了我国在绿色金融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三大功能”的核心要素就是指要依靠绿色金融的优势来促进绿色环境的发展,同时还有对市场风险的相关管理机制以及市场上的相关产品的定价部分。首先依托类似信贷等相关绿色金融服务,强化行业内容的自我发展意识、规范企业内部金融发展标准制度同时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等,进而将绿色环保工作落实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其次通过金融市场风险的相关管理工作,让企业在风险预测方面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和认识,保证绿色金融能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然后促进我国建设绿色交易平台,发展宣传低碳产品,在将其作为交易品在实际市场中对其价格进行定义。而想要充分发挥出“三大功能”的核心作用,首要任务就会要完善和贯彻绿色金融体系中的“五大支柱”。首先是加强金融风险体系标准。现阶段,绿色金融统计制度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同时,多种形式的绿色金融体系制度在落实执行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提升。在欧洲部分国家对于金融体系制度的研究也已经到了收官阶段,为了能够保证绿色金融体系建立相关规范制度、确保相关绿色产品能够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为全面创建绿色金融社会提供保障和支持。其次是强化金融相关机构在执行企业金融业务发展方面的监督工作。全面实现助力企业金融发现以及相关负责人相关业务能力方面的提升。人民银行研发出来一套全新的绿色金融管理服务系统,这项系统的核心作用就是将企业和监督管理机构组织之间建立了沟通交流的桥梁,将推行金融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加强到了核心标准。然后是对奖励机制的健全与改进。根据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贴息奖补等制度与政策,相关金融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对于环境风险的管理,并适当增加绿色设施,为金融行业的低碳环保工作顺利执行的能力。2021年6月,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作为评价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政策性文件,用于优化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协助银行在绿色管理方面的工作有效执行。四是逐渐加强绿色金融相关产品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构成。在鼓励的基础上创新绿色产品,对发行制度进行全面健全,同时实现交易流程的规范化,增强交易透明程度。国内现阶段已经形成了全新的市场经济体系以及绿色产品,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不断对产品进行创新,同时保证市场经济能够稳定发展。五是实现国际绿色经济发展空间拓展。采用多角度、多平台的方式加强国际合作,国家予以高度的重视,从而提升世界各国对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相关管理工作的认可度。银保监会围绕政策体系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投融资引导、金融创新、绿色保险及国际合作方面开展系列支持鼓励引导。1.构建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最近几年,制定并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政策,鼓励国内银行在绿色金融体系中实行绿色信贷活动,加强对绿色低碳环保的宣传和认可,重视对环境以及社会的风险防控,增加其表现。2.强化绿色信贷以及金融统计的工作执行。建立其科学合理的相关绿色金融统计制度,在固定的时间引导国内的主要银行进行绿色信贷和金融统计工作,从而强化相关部分对于绿色环保意识方面的提升。3.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工作,构建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指导国内的相关银行机构对绿色产品的支持、低碳环保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及传统领域行业绿色改造的同时,针对于低碳行业进行管理,对各大企业实行针对性扶持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4.引导和鼓励银行创新和升级绿色服务以及相关产品开发,积极发展有效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探索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从而提升绿色金融的相关服务质量。5.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绿色保险发展。鼓励地方开展实践探索,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6.引导和要求金融机构多学习和解决现阶段国际上相对优秀的开发和执行经验,强化对金融项目的风险等相关管理工作执行,探索开展信息披露,积极和国际上优秀的金融绿色服务部门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保证相关项目能够平稳有效的执行下去。

商业银行助力双碳战略的重点举措

完善科学高效的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对于商业银行个体,从战略层面提升对绿色金融的重视是首要要求。商业银行应将“绿色金融”纳入其发展战略规划,确立绿色金融重要战略定位,从治理架构、制度流程、管理工具三个层次完善顶层设计,进一步建立完善发展绿色信贷的基础设施,提升绿色行业研究能力,培育绿色领域专业人才,加快绿色金融信息化建设步伐等,以科学高效的绿色金融管理体系推动构建发展绿色金融的新特色、新优势。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我国现阶段在绿色金融方面已经取得不小的成就,无论是在证券、产品或者是服务方面都得到提升和创新,但是现阶段的成就依然无法补足碳中和的绿色融资的缺口。进入“十四五”时期,要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新基建、小微企业融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绿色金融、能源稳产保供以及乡村振兴等领域并能够有效兼顾绿色低碳效应的发展路径。加大绿金产品创新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绿色发展涉及层面广,融资需资需求。商业银行应加快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充分发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的积极作用,以绿色发展基金、绿色PPP项目、绿色零售产品为补充的多层次多维度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有序探索绿色资管业务,通过绿色ABS、ESG主题理财产品等工具的研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领域;多措并举推动资本、产业、绿色方面形成良性互动,为各地绿色项目融资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围绕监管要求有序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工作人民银行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绿色发展思路,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加快推进。商业银行应深入贯彻监管要求,积极开展环境信息披露相关工作,制定环境信息披露发展规划,定期出具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和环境风险量化分析报告,客观地向市场传递银行经营行为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更好地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更加有力地履行社会责任。强化绿色运营有序推进自身碳中和计划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全国所有法人主体的共同努力。商业银行应切实提高绿色低碳转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可践行“五位一体”的绿色运营思路,具体指的是在采购、办公、举动、意识和示范五个方面彰显绿色化,探索编制涵盖排放结构、减排策略、减排目标、减排方案等在内的银行自身碳中和整体规划,尽早实现自身运营层面的碳中和。强化绿色金融领域风险防控“十四五”规划提出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的重要目标,包括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持续完善等重要任务。绿色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绿色发展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金融工具,商业银行主体要高度重视绿色金融业务开展中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融资风险,避免因获取信息存在障碍,导致部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支持项目存在“漂绿”行为;要更精细化预估与管控准确率不稳定引发的投资风险;要防范人为因素引发的运行风险,例如申贷企业虚构账目数据或其他暗箱操作使项目中断并骗取相关保障资助金,或使资本链中断导致项目搁置甚至终止等现象,避免绿色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中出现“假绿”行为。此外,对于已经宣布在项目融资中采纳赤道原则的赤道银行,应严格按照赤道原则标准筛选项目和客户,按照政策标准实施准入,精准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对更好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金融的关键是规则。建议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政策工具箱,从支持绿色信贷创新发展、推动保险市场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支持区域性环境权益市场发展、优化绿色金融发展基础环境和构建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等多个方面出台便于金融机构可操作的细化政策措施,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统一标准、操作规范和制度保障。特别是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方面,建议在已有的绿色产业目录、绿色信贷指引及绿色债券目录等绿色金融相关标准上,持续完善保险、基金以及其他绿色金融相关产品的标准体系,正确认识产品的相关标准体系以及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从而促进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监督管理部门思想意识的统一性。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增加鼓励性引导建议监管机构,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强化金融机构绿色项目上的投入,如向商业银行提供绿色再贷款、再贴现、对低碳融资定向降准,鼓励银行对相关机构放款贷款限制;例如对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控制以及监管服务进行标准控制;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扩大金融市场的参与规模以及参与方式;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控安全垫,在企业发生违约事件时绿色金融产品优先受偿等。发挥政府对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支持作用世界相关经验表明,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又要将政府职能作用发挥出来。可以通过强化奖励政策,灵活运用财政、金融以及环境保护等政策,减少市场加入标准、重新定义公共服务定价、实行特殊经营许可制度等,增强绿色环保项目的收益、降低融资成本,让更多社会资本全面投入到绿色项目建设之中;建议有效发挥宏观政策,通过贴息降税等财政政策工具,及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激发金融机构深耕绿色领域的主观能动性;建议健全绿色风险防控体系,做强地方政策性担保机构,建立绿色项目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完善绿色风险预警机制,针对风险采取合理的化解措施与处置方案,进而对绿色金融的信用风险进行有效规避。支持具有绿色禀赋区域的金融机构打造特色绿色金融品牌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相关工作放在了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准备全面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力度,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工作,发展至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已经有了初步效果。以贵州省为例,该省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实践过程中强调生态的重要性,致力于绿色发展,以全面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落实大生态战略行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方面开展了丰富实践,具备绿色发展禀赋。鉴于此,贵州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可在更加注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上增加绿色投资规模,更加注重建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与地方经济特色和产业结构布局的结合,以强有力的金融聚集效应更好地服务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此外,贵州碳汇造林、水电、风电、生物质发电等绿色资源丰富,预计每年可提供极具规模的碳减排量。特别是在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已经建成,碳金融领域将大有可为。区域内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大碳金融的推进力度,研究开发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探索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新型绿色投融资机制,为加速贵州丰富的碳汇资源资本化作好充足准备,力争将碳金融品牌打造成为贵州绿色发展的名片。

参考文献:

[1]赵婧秋.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机遇与路径调整[J].中国中小企业,2022(01):178-180.

[2]余海萍.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路径选择[J].知识经济,2020(01):45-46.

[3]南通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曹佳玲.创新驱动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路径分析[J].现代金融,2021(06):41-45.

十四五规划措施及建议范文第5篇

一、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县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各项目标任务总体平稳。

(一)地区生产总值。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5.81亿元,增长7%;2017年实现216.47亿元,增长7%;2018年实现213.93亿元,下降1.4%,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省市对2018年GDP数据进行修订,2018年我县GDP修订为179.52亿元,比原数据核减34.4亿元。2019年GDP实现190.09亿元,增速4.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44.2%、51.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8:30.2:47.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465元,增长4.4%。2020年一季度实现40.23亿元,增长0.4%。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9614元、13141元,增长7.33%、8.6%;2017年,实现32102元、14232元,增长8.4%、8.3%;2018年,实现34181元、15340元,增长6.5%、7.8%;2019年,实现36441元、16712元,增长6.6%、8.9%;2020年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城镇居民实现9541元、4423元,下降0.7%、0.1%。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9%、6.25%和-12.99%。2019年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左右。“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为年均增长10%,近年来,受煤炭消费压减、电解铝清理整顿、采暖季错峰生产等因素影响,全县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冲击,部分企业停止生产导致工业总产值大幅减少。2020年,1-5月份累计增幅13.1%。环比提高0.2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2%、13.5%和-20.7%,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7.5%,列全市第六位,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4.5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收窄。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下降60.2%,其中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同比下降7.4%,占工业投资比重为74.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7.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下降85.6%。民间投资下降29.7%,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87.9%。

(五)其他指标增长情况详见:附件“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二、三大攻坚战推进落实情况

(一)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牢固树立“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理念,2017年争取各级产业扶贫资金5512万元,落实金融扶贫贷款2.7亿元,73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顺利摘帽,589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建改造危房1155户,姜楼镇、县供销社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18年创新“5333”扶贫模式,新识别扶贫人口808户、1892人,享受政策11951户、22489人。扶贫产业项目收益覆盖率达100%,贫困人口动态管理“1234”工作法全省推广。1334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达到脱贫标准。2019年建成扶贫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贫困人口信息零差错管理,10721户21653人享受扶贫政策,建立“5+4+12”产业扶贫模式,发放扶贫收益1431.05万元。“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有效落实。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在全市率先交房入住。

(二)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圆满完成中央环保督察、省环保督察和“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巡查和“回头看”等各项任务,统筹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出台实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1+1+10”工作方案,落实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工业企业错峰生产等制度,完成清洁取暖改造5.6万户。大力开展“清河行动”,河长巡河常态化,主要河流实现“一河一策一档”;完成畜禽养殖“三区”划定,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100%。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工作得到全面加强,2019年PM10、PM2.5、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分别同比改善3.6%、8.2%和15%。。

(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果。建立健全债权人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增信贷、降不良、打逃废、树诚信”活动,不良贷款率大幅降低,金融环境企稳向好。处置不良贷款23.46亿元。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上线运行。2019年全县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52.55亿元、189.03亿元,增长9.6%和6.4%。2020年5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0.79亿元,较年初增加18.24亿元,增幅7.22%;各项贷款余额195.92亿元,较年初增加6.89亿元,增幅3.65%。2020年1-5月份房地产业销售面积10.25万平方米,同比增涨1.9%。全县金融、地方债、房地产等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成效显著。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大改革任务推进情况

(一)供需动态推进更加平衡。清理取缔“小散乱污”企业290家,关闭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589台,拆除砖瓦窑厂27家,治理挥发性有机物企业8家;关停电解铝违规产能54万吨,停运煤电机组容量66万千瓦,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企业4家。完成提标改造企业36家,整治造粒企业56家。2019年加强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完成“标准地”供应8宗262.6亩,弹性出让3宗87亩。建成标准厂房15.39万平方米。报批建设用地2913亩,挖潜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507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3870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163亩。完成110千伏香翟变电站及配出工程,500千伏站送电运行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200公里,建成供电台区120个。气化工程实现镇镇通,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煤改气”任务。

(二)经济质量优势凸显。2019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增长19%。化纤绳网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9亿元,增长12%。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增长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2%。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金冠网具获批绳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李庄镇获批创建省优质绳网基地,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中国绳网产业大数据平台入选省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项目;水溶性红曲生产新技术荣获全县首个中国专利优秀奖。黄河三角洲花木小镇入选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李庄镇获批首批省绿色能源示范村镇;淄角镇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村庄规划编制,获评全国村庄规划优秀案例;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现场观摩中,鑫诚现代农业产业园代表向全省展示了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的创新实践成果。

(二)重大改革任务顺利完成。一是联合办税服务大厅投入使用,国地税实现深度合作。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投入使用。三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80个,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落实;四是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被评为全省县级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先进县。五是深化“一次办好”改革,顺利实现“3540”攻坚目标,96项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下沉社区,在全市率先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六是扎实开展“鲁担惠农贷”全省改革试点,发放惠农贷款2317万元。七是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教师交流轮岗、绩效工作考核四项改革,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联盟向纵深发展。八是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县医院与8家卫生院组建了医共体。九是公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十是警务协作区机制改革经验得到省委领导批示肯定,被确定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在全省推广。

四、重大发展战略任务推进情况。

(一)新旧动能转换提档加速。编制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实施规划和意见,建立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列入省市重点项目40个;列入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库项目8个;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8家,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36个,国家批复2020年地方专项债券资金支持项目11个,下达债券资金11.12亿元。争取中央和省市预算内资金项目172个,到位资金12.84亿元。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4.09万户。引进培养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人;引进硕博士93人、大学生879人。获批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入选市级新兴产业“白名单”企业3家、隐形冠军企业2家、瞪羚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获评市优秀企业家“银狮奖”2名、“铜狮奖”3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室45家,省级工程实验室3家,市级工程实验室达到12家,省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企业技术中心17家,省级众创空间2处、市科技进步奖4项、授权专利459件。

(二)乡村振兴步伐更加坚实。编制乡村振兴实施规划和意见,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现代农业实力壮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14家、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7家、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达到943家、家庭农场达到64家。土地流转面积93.91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70.62%;建设高标准农田39.7万亩,深松土地28.45万亩;成片造林14.41万亩,新增省级森林乡镇3家;“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39个。编制完成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编制完成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注册资金1亿元,成立县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推出全省首家县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原耕”,入围2019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名单。香菇被评为“中国好香菇”,“联五西瓜”成功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惠人面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淄角”成为全市首件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蜜桃”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个粮食产品入选“中国好粮油”第一批名录,成功举办2018优质小麦规模种植现场观摩暨全国产业化交流大会;荣获省级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4个,创建为全国良种棉繁育基地县、省级三资管理先进县和全市首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二是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合村并居工程全面启动,10个镇办增减挂钩项目立项,拆迁复垦村庄16个,9个安置区启动建设。改造农村危房1662户、土坯房1763户。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51个、创建村223个,完成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达756个。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1.1万户,顺利通过省政府全覆盖认定;城乡环卫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镇办全部被认定为市级“十佳”,麻店镇获批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李庄镇荣获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镇、美丽宜居小镇;魏集镇成功入选省十大美丽小镇;皂户李镇火把李村获评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入选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镇2个、示范村19个,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三是人才振兴助力发展。3人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称号,13人入选省市“乡村之星”。四是文化成效明显。胡集书会被列入国家《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曲艺保护传承工作经验全省推广,成功创建“中国曲艺之乡”。

(三)对外开放持续深入深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提升“引进来”质量和效益,创造便利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开放环境,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成功举办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届海峡两岸()孙子文化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黄河三角洲(·)绿化苗木博览会;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落实“6+4+6”招商工作机制,2019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152661万元,增长13.22%,其中,出口额143422万元,增长13.31%。2020年1-5月份全县认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2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4.07%;全县实现外贸进出口50191万元,同比增长22.66%。

(四)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明显。紧紧围绕打造“黄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省会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连接京津冀枢纽城市”的发展定位,落实“两区一圈”战略推进,积极承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树立全方位融入理念,主动超前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功能完善配套。加快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推进交通设施、信息网络、能源保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区域间要素流通。促进产业对接,抢抓发达市区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利用其信息、人才、资本、市场等要素资源优势,共建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产业转移发展平台,提升区域整体产业水平。加强区域间旅游、金融、人才、现代物流、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合作,共建品质生活圈,努力把打造成为承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前沿阵地,生态养老休闲旅游的后方基地。

(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一是网络化立体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构建以国省道、高速公路、铁路运输、城际轨道为骨架,县乡道为辅助的立体化交通网,完成了外环路和“六纵六横”公路网规划,完成了滨惠大道绿化、亮化工程。乐安黄河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截至2020年5月底已完成年度计划30%。阳信至胡集里则铁路专线、济滨高铁线型确定。高青至商河高速前期工作、G233克黄线段改建工程有序推进。建设“四好农村路”87公里,养护大中修181公里,改造危桥34座,建设客运站点150个,设置乡镇客运站牌280个,农村客运班线停靠点587个,城乡公交一体化实现全覆盖。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编制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古韵慢城、古城墙保护等专项规划,23个城中村改造顺利完成,县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启用。2018-2020年棚改旧改工程计划完成改造14782套,已签订协议9558套,开工建设7214套,腾空土地面积3468亩。启动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四城同创”,滨惠大道绿化提升、北城门修复、北关街和孙武三路东延、仿古立面改造等工程完工,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

三是民生投资持续加大,水利等各类设施更趋完善。2016年民生支出完成26.5亿元,2017、2018、2019年民生支出分别实现24.6亿元、28.4亿元、29.2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2%、81.3%、82.9%。实施了3万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樊桥闸、幸福闸新建和灌区干沟清淤等水利工程竣工投用。完成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足球进校园工程和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了第三中学、县实验中学、职业中专,新建、改扩建学校13处、幼儿园148处。

五、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1.2016年,汇宏新材料新建项目、创源集团铝镁合金、龙马重科风电装备制造等大项目相继投产达产,国内500强企业明阳集团来惠投资合作。鑫诚农业、冠铭菌业、春生食用菌等改扩建项目全面完成。黄河三角洲苗木产业物流园、中国北方花木博览园投入使用。圣豪丽景温泉度假区、古源恒昌乡村旅游度假区、信誉楼百货建成运营。

2.2017年,省网具检验检测分中心投入使用。康和药包完成股份制改造,进入主板上市辅导期。龙马重科等10家企业获准电力直接交易资格,交易用电量达7亿千瓦时。新上沐泽药业、斯蒙特新型建材、创源金属二期、中惠生物科技二期等项目。黄河三角洲花木物流园、红星美凯龙开业运营。

3.2018年,以汇宏新材料、创源金属为龙头的铝精深加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0亿元,带动正信新材料年产60万吨铝用碳素项目、万顺新材料年产60万吨高品质冷轧薄板项目加快建设。借力“互联网+”,加快化纤绳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成为我县首家市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绳网产业园区入选省绿色制造项目库。以国创风能、辰星耐磨材料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成长为我县新兴主导产业。县电商产业园开工建设,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李庄镇成功创建全省第一批电商小镇,实现电商交易额72亿元,增长30%。国创风能提档升级,年产50套百吨级核乏燃料贮运一体容器技术实现突破,蔚蓝生物二期植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顺利达产,智慧工厂示范项目主体建成,实现无人操作生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中惠生物科技建立国际红曲研究中心。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开工建设一期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建成投产温室大棚146个。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建成润生现代果品种植基地、弘邦苗木二期、滨惠大道绿色廊道等项目。

4.2019年,汇宏新材料12万吨置换电解铝产能达产运营,元旺电工科技高档电工圆铝杆项目建成投产,汉狮高档砂纸、万顺高品质冷轧薄板等项目加快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高端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铸友机床高端数控机床部件项目开工建设,国创风能与金风科技实现深度合作。绳网生产力促进中心、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相继成立,省绳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日产3万只菌包车间等项目建成投用,花木示范区等项目加快建设,魏集古村落二期主体完工,圣哥帝湾水上乐园投入运营。

5.2020年,成立全县重大项目推进指挥部,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落实6项推进机制,建立“1+7+7+N”、“指挥部+专班”经济运行和重大项目推进指挥体系,盯紧188个列统项目,推动180个“四个一批”项目、98个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省市县重大项目,8个集中开工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持续做好38个专项债券项目、75个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50个省扩内需项目后续跟踪对接,制定出台《县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奖励办法》,发挥7个巡回督导组和30名驻企业服务员的作用,每周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运用“工作提醒”、“蜗牛项目”倒逼机制,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六、规划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和有益探索。

(一)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确定的全国4个数字乡村试点县之一。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疫情期间,与阿里巴巴集团创新合作方式,搭建数智平台,推出“同战疫情·平安、点亮、振兴、智慧”四部曲,开展了全民直播暨万人直播挑战赛活动,以全国第二的成绩成功入选阿里巴巴“2019年度淘宝直播村播计划示范县”,“电子商务+乡村快递共配”服务品牌成为国家交通部25个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之一。全力构建“6+1+N”数字体系,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举办第三届淘宝五金行业绳网名城大会,打造一批电商示范园区,争创一批中国淘宝镇和淘宝村,构建普惠共享、线上线下融合、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畅通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二)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做优化纤绳网产业。发挥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创新引领作用,加快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建设,打造绳网产业集群+人工智造基地,促进绳网产品向农业、海洋、生活、环保、军事等应用领域拓展,推动化纤绳网产业从“规模最大”向“价值最优”转型。

(三)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做大装备制造产业,发挥国创风能产能优势和高端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带动作用,围绕数控智能装备、海上风电装备及汽车精密零部件等高端装备核心领域,攻坚研制一批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

(四)研发编制中国()绳网价格指数打造全国绳网产业话语权。在省发改委的介绍下,南开大学价格指数编制团队两次到李庄进行调研,绳网价格指数编制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一是数据建模工作。此项工作已由学院承接,目前已签订协议,6月底完成建模任务。二是数据建模后的平台建设工作。此项工作李庄镇政府已经与相关软件企业积极联系,达成初步协议。三是专家评审验收工作。在指数投入试用完成后,将组织数量统计学、经济学专家、价格指数所在行业专家、省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和指数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团队进行评审验收。四是后期宣传工作。此项工作省发改委、中国经济导报等媒体将为我县绳网价格指数提供媒体平台。

(五)建设省级农高区和部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标准温室20万平方米,创新采用混合所有制运行模式,打造现代农业孵化器,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和成果转化区。运营打造“原耕”区域公用品牌,开拓高档商超、航空食品等中高端市场,增强品牌影响力,带动提升全县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强与首农集团合作,把农产品全面推进京津冀。

七、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一)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完成不理想。对照“十三五”规划目标,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压力叠加,工业产业园区实力不强,园区核心区集聚效应不高。工业上,传统制造业、初级加工业项目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农业上,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

二是新旧动能转换矛盾依然突出。当前,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我县新兴产业培育压力较大,传统产业改造仍需加快,在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上任务艰巨,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高端要素的能力不足,投融资渠道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辐射效果不明显。优势特色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产业集聚、规模集群形成仍有阻力,以“四新”促“四化”步伐仍需提档升级。

三是发展要素保障能力依然不足。县是全省贫困县,在经济、社会、民生建设等方面历史欠账多,经济发展及民生项目建设正处于高峰期,年均用地需求量较多,未利用地资源稀缺,政策红线压缩了县域建设用地空间,“亩均论英雄”倒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金融机构对县域贷款的总量仍是杯水车薪,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经济建设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紧缺。环保、交通等条件,严重制约了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是机制体制体系创新力不足。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对较弱,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事业单位活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务公开缺乏突破性进展,行政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跟不上发展需求,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改革开放的意识不够浓厚,创新体制机制任重道远。

五是乡村振兴战略投入不够。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距离广大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建立乡村振兴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仍有困难,乡村振兴过度依赖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渠道有待拓宽,由于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意愿不强。乡村产业振兴基础仍不牢固,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二)工作建议

一是在规划编制上给予支持。建议在研究上报国家重大事项、编制撰写“十四五”总体规划、统筹协调专项规划时争取省市支持,将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汽配风电产业园、铝精深加工产业园(一区三园)、“健康”、“慢生活”旅游和“原耕”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和上报的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列入市“十四五”规划内容,争取列入省“十四五”发展规划。

二是在优惠政策上给予支持。作为渤海区根据地,有18万人参军参战,80万民工随军支前,5.5万人英勇捐躯,孕育出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建议争取省市在“十四五”规划中充分重视渤海老区发展,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与沂蒙等革命老区享受同等待遇,执行中部地区政策。

三是在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作为欠发达县区,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在铁路、公路、航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在智能制造、数字乡村、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培育壮大上,在沿黄生态经济带、部级生态产业园区上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政策支持,助力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黄三角新兴工业基地、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文化旅游融合先行区、“新六产”发展领先示范区。

十四五规划措施及建议范文第6篇

[关键词]献血者;档案管理;信息化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发展,逐年增长的采供血量和不断完善的献血工作信息化制度使采供血业务过程产生海量信息,衍生出的大数据逐渐改变了献血者档案管理模式。为加强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研发建立了献血者纸质及电子档案双轨管理体系,保证献血者个人信息完整可用,提高了献血者服务效率和质量,也探讨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1献血者档案管理现状

1.1献血者档案的发展变化

献血者档案是参与合法献血的公民个体在献血过程、对应的血液采集、检测、制备和发放过程以及献血者血液用于(或没有用于)临床等活动中,直接和/或间接形成的对献血事业和输血安全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1]。作为集血液采集供应、教学和科研等职能为一体的公共卫生机构,血液中心负责收集和管理的献血者档案包括献血者登记表、健康征询表、血液检验筛查记录、采血过程记录、血液制备记录、血液入库保存发放记录等,内容包含献血者的关键信息,也是对献血全过程的记录,在献血服务、内部质量管理、献血者用血费用报销和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申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于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新时期要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建设,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密切配合、统一归口的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机制。针对献血工作相关部门信息不能互通和献血者用血费用报销不便等问题,2017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南京市献血条例》明确规定: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全市统一的献血工作信息平台,实现采供血、用血调配和费用核销、应急用血管理信息化;应当建立献血预备人员信息库;血站应当向献血工作信息平台录入献血者及其亲属姓名、献血时间、献血量等信息,作为献血者及其亲属用血时核销相关费用的依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扩展了献血者档案的内涵、增加了献血者档案的数量、丰富了档案公共服务的内容,并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1.2血液中心档案智能化管理的实现

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利用“基于网络的采供血业务档案智能化管理系统”项目,研发了基于网络的数据兼容技术接口,利用射频识别条形码等技术形成集档案信息浏览和多方式检索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档案管理系统,并通过局域网与所在区域献血工作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档案智能管理系统于2016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开启了档案管理的新模式。各业务科室设置兼职档案员负责上传本科室形成的献血者档案相关数据,遵照ISBT128标识系统在每次献血时形成唯一的条形码,扫描上传图像信息,并为其编制条目、关键词等索引从而形成电子档案,档案室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后续统计等管理工作,年均形成约10万人份的献血者档案。中心利用“南京市无偿献血者服务体系构建和优化研究”市级课题,对2016年之前的纸质献血者档案开展数据化工作,已转换完成6万多人次献血者的纸质档案,基本实现了献血者档案的数据化管理与利用。借助智能化档案管理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快速完成信息录入、核对、编辑、统计和管理,不仅实现了档案信息的高效管理,更在全市区域内实现了档案全数据智能化管理服务。1.2.1保证血液质量,不断优化流程。在献血流程管理、质量控制、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申报和献血关爱措施落实等各个环节中,档案管理都起着重要作用。智能化档案管理简化了查询核对等流程;血液制备和检测等形成的业务技术档案有助于开展系统全面的业务工作审查,确保采供血流程安全可控;档案保证信息可追溯,出现问题可以立刻调取档案资料实现倒查,从而保障质量安全[2]。1.2.2保障献血者利益,促进无偿献血。献血者免费用血是我国鼓励无偿献血的重要政策,以往采取的方式是用血后凭相关材料到献血的血站进行费用报销,异地用血则需要来回奔波。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努力配合下,血站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不断提升推进了用血费用报销问题的逐步改善。献血服务质量的提升切实保护了献血者利益,献血体验的改善有助于维持和激发献血热情,从根本上促进无偿献血。本中心自2016年启用智能化档案管理系统至2021年底,通过献血预备人员信息库,献血者接受再次献血的邀请,完成了7万多人次的应急献血,帮助缓解供血紧张。回顾2016年-2021年的数据,6年共协助7514名献血者进行用血费用报销,协助9305名无偿献血者成功申报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其中248人获终身荣誉奖,1978人获金奖,1838人获银奖,5241人获铜奖;相应的,年总献血人次和献血量呈现出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分别是84163人次/25.08吨、88893人次/27.01吨、95314人次/29.30吨、102784人次/31.50吨、106814人次/32.80吨和113257人次/36.37吨。

2献血者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目前献血者档案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2.1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不足,影响档案利用服务能力

《十四五规划》要求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要求深入推进档案利用体系建设,充分实现档案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根据胡伟等的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大多数血站信息化建设处于系统内集成阶段,血站根据自身情况各自研发或引进档案管理系统,缺乏统一软件体系和档案管理标准[3];只有长三角地区、山东省等区域借助不同技术平台,部分实现了跨机构、跨系统、跨区域的信息共享,利用档案实现异地费用报销和献血间隔期查询等服务[4,5]。

2.2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完善,档案质量有待提升

相比于卫生行业其它系统已取得的《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和《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等部级信息标准研制成果,采供血行业目前尚未能形成统一的标准与规范,仅有浙江省等地区形成了《血液信息系统基本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在档案质量管理方面,现行的《血站质量管理规范》是2006年印发并开始执行的,适用于独立数据库,在区域信息平台方面没有做出有关规定。

2.3档案安全保护工作存在短板

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是平安中国的档案安全防线,采供血机构所有员工都不同程度能接触到各个层次的献血者个人隐私数据,个人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数据泄漏以及数据完整性受损。基于全国44家采供血机构的调研显示,血站信息安全投入逐渐增高,但缺少中长期的规划和稳定的持续性投入,应用系统定级备案和等级保护测评等工作开展不够普及[6]。

3讨论

3.1多方协作,推动档案信息共享和利用

采供血机构、临床医疗单位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有必要参与制定统一的献血者档案大数据发展长期规划,建议通过建立统一平台或借助第三方平台实现采供血、临床用血和卫生监管等相关多方的献血者档案数据互通,推进档案信息共享。自2012年8月1日起,通过初步建成的用血信息全省联网系统,江苏省内各采供血机构已实现全省联网报销血费,献血者可以就近选择血站进行报销。本中心自2020年1月20日新启用献血者临床用血费用报销专用网络,陆续实现了南京市61家医院献血者临床用血费用直免。至2021年12月底,医院直报总计1156人/110万余元。还需要继续推进协作,实现以献血者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共享为基础的血液跨区域应急调配和高危人群献血屏蔽等重要功能。血液中心要立足自身业务,充分考虑献血者的需求,积极使用新技术新方法强化档案智能化数据挖掘和分析功能,基于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档案利用。工作人员通过档案管理系统以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献血者告知血液检测结果、发送生日及节日祝福以及活动[7],维护献血者队伍。在出现血液偏型或突发事件紧急需求时,工作人员可以基于档案信息迅速筛选血型和献血时间等合适的献血者并直接发出献血邀请[8]。

3.2建立健全适应献血者档案智能化管理的体系

《全国血站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要制定血站信息系统功能规范,统一建设标准。血站要积极落实上述标准规范并及时修订和完善血站的具体管理制度。明确兼职档案管理员等新责任人的岗位职责和考核奖惩制度,树立员工责任心,加强《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度学习,切实做到“依法治档”[9]。确立员工培训制度,提供大数据、智能管理平台、数据挖掘等专业培训,培养具有采供血机构专业特色的信息管理团队。

3.3构筑档案安全防线

血站应加大信息系统维护和信息安全防护投入,落实应用系统定级备案和等级保护测评等工作,提高采供血信息存储安全性。对于档案开放共享和数据资源整合带来的人员权限设置等问题,需要确立制度加以明确。建立档案信息安全制度,加强安全风险管理,划定档案安全层次并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开展覆盖全站的测评和应急演练,提高档案安全应急处置能力[6]。信息安全等有极高的专业性,应当与高等院校和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充分及时地更新业务知识和技能。在档案信息化时代,建立适应业务需求的智能化献血者档案管理系统能切实提高采供血服务质量,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医疗需求。血站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人员管理和培训制度,持续优化档案工作发展环境,才能充分利用新技术的优点推动无偿献血事业持续发展。

十四五规划措施及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情况

1.1农村生活污水基本情况。农村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包括人粪尿,洗涤、洗浴和厨用废水等。乌兰察布市地域辽阔,与城镇生活污水相比,农村生活污水呈现分布散、污染物浓度相对较高、水量差异大等特点。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与居民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经济条件以及用水习惯等相关,同时农村生活污水水量波动还与居民的作息规律和村庄类型密切相关。1.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乌兰察布市立足农村实际,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农村环境整治提质增效为主线,协同推进生活污水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源头治理、城乡统筹、建管并重,截至2020年底,乌兰察布市共计完成了206个农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其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60%。“十四五”期间本市计划再完成182个建制村的整治任务,生活污水治理率要达到60%。同时对照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等政策文件要求,乌兰察布市结合农村环境实际,以县域为单位,所属的11个旗县市区均已编制完成了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进,为建设美丽乌兰察布奠定了坚实基础。1.3亮点举措及取得的成效。考虑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成本较高,资金需求量较大,乌兰察布市积极申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相关项目,分批次、多渠道积极争取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专项资金,优先整治生态环境敏感、适宜发展乡村旅游以及人口密集的村庄,通过在集宁区、卓资县、兴和县和凉城县等旗县选择符合要求项目并予以资金支持,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治一个、见效一个,形成经验并逐步推广。

2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乌兰察布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数量较少,且治理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十三五”期间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主要集中在丰镇市和兴和县,其他旗县只是试点性的开展。因此“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将成为乌兰察布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中之重。2.1污水收集率低。乌兰察布市农村牧区地域辽阔、人口分散,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所属的11个旗县市区有8个属于国贫县,2个属于区贫县。目前仅城镇周边部分农村的生活污水纳入市政管网统一收集,其他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区域生活污水具有面积广、分散性高、难于统一收集的特点,污水收集率低。2.2认识不到位。农民对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的危害性以及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是很理解和支持在农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且受多年生活习惯影响,农户一般直接将其浇灌房前屋院菜地或泼洒到地面,导致管网纳管率较低。2.3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大部分既要建设包括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室外排水设施,还要涉及管网入户部分的室内卫生间改造,工程量较大、基础设施建设短缺、实施成本高。目前支持生活污水治理的资金来源于中央和自治区,市级和旗县两级专项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资金相对较少,资金缺口较大,工程建设和后续运维存在实际困难。

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策

3.1分类分区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统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厕所改造、城镇和乡村工作,在规划布局、治理模式以及核查评估等方面做好衔接。特别是要优先在水源保护区、乡镇政府所在地、旅游风景区、中心村、城乡接合部等村庄因地制宜开展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要规范设施建设与运维,鼓励第三方参与治理。制订长效化管理措施,开展已建设施调查评估与分类改造提升,定期通报设施运行和监测情况,持续推进集中式设施出水监测,做好美丽乡村的长效运维管护,切实维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3.2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各部门统筹调度、信息共享、督导评估,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在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上,生态环境部门要与农牧等部门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改厕工作统筹衔接;联合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推进城乡污水协同治理,加强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联合水利等部门统筹推进黑臭水体整治与水系综合整治。3.3加大财政资金的保障力度。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生活污水治理资金的保障力度,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3.4科学分类确定治理模式。要进一步深入旗县市区对乌兰察布市农村现状进行调研,根据村庄位置、农户分布、基础设施、农户意愿等情况分类施策、科学施策,能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的采取资源化利用模式,能纳入现有城镇管网的就近依托,能集中处理的要建立集中处理设施,不能集中处理的要进行单户或多户连片治理,避免生搬硬套。3.5加强宣传发动及报道。充分发动社会和群团组织、志愿者、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发放宣传手册、制定村规民约、运用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报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有效提升村民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危害性、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引导农民改进生活污水就地泼洒的生活习惯。

4结语

近年来,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乌兰察布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乌兰察布市地域广阔、村庄分布较分散、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可以说是任重道远。各级各部门应当坚决扛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责任,结合各旗县市区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治理工作,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水平,助推乡村振兴取得实绩。

参考文献

[1]周琳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21(7):97.

[2]王海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02):85~86.

[3]顾元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建议[J].云南化工,2021(03):14~15.

[4]张阿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05):90~91.

十四五规划措施及建议范文第8篇

一、 作风整训主题内涵

“明责”,就是站位中心大局,扛牢政治责任,汲取秦岭违建事件教训,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时刻关注党中央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注重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和省委、市委、县委部署,坚决反对“七个有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服从组织原则,把服从工作安排、执行组织决定作为刚性要求,顾全大局、听从指挥,决不搞表态式服从、选择性执行、应付性落实,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牢记有权必有责,不干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事,不干只顾自己方便、不顾基层负担的事,做到严以用权、为民务实。

“践诺”,就是敢担责、能担责,坚决反对“这不是我的职责”,不以与己无关而庆幸,要以自己不能有所作为而抱憾,善于以积极包容的心态担当作为、甚至“越位”,实现工作的主动和结果的可控;敢斗硬、有担当,崇尚“行胜于言”,坚决反对“新官不理旧账”和“甩锅”行为,勇于挑重担子、敢于啃硬骨头,善于化解复杂问题和矛盾,着力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敢挑战、善超越,主动适应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树立跳起来摘桃子的意识,主动迎接风险挑战,对任务不以学历、履历、资历等“出身”而推脱,自强不自弃、冲锋不“爽桩”,勇于到困难多、任务重的地方去经风雨、增才干,不断超越自我、充分激发潜能。

“结果”,就是善作善成,牢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树立以结果论英雄的观念,不把“苦劳”当“功劳”,不把“资历”当资本,重实干求实绩见实效;追求卓越,放大格局,站位长远,在更高的维度思考工作的价值,坚决反对应付、过关思想,杜绝凑合交差心理,以卓越的标准衡量结果的优劣,以卓越的结果引领工作的开展,做到日新月进争一流、追赶超越谱新篇;干净干事,深刻汲取市系列违纪违法案教训,守住底线、不越红线、追求高线,不牺牲组织、群众长远利益求“政绩”,不牺牲个人、家庭长远幸福放纵权力,练好金刚不坏之身,做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以健康的身心投入高质量发展。

二、原则方法

(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紧盯全县政府系统干部作风中存在的顽瘴痼疾,开“药方”靶向治疗,实现标本兼治;坚持目标导向补短强弱,聚焦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方面的短板弱项,列“菜单”逐项提升,实现内外兼修。

(二)坚持集中整训与抓常抓长相结合。严实深细的作风是做好政府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全县政府系统的领导及干部职工要当好实干先锋、做好攻坚表率,守好各自红线底线,务好各自的“自留田”,既要分工明确、落实责任,也要协同发力、担当作为,努力在各自岗位、分管领域干出新的成绩。县政府班子成员要率先垂范,除参加集中性的学习教育、明责定责、查摆问题、整治整改外,要严格督促指导好分管领域部门单位和联系镇、街道作风整训工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学查改治”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不搞“一阵风”、不抓“一时鲜”。

(三)坚持综合施治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坚持系统思维,既要解决好政府系统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又要结合分管领域实际,分层分类开展专项治理,解决好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个性问题,增强作风整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县委政府重大决策、重点工作部署,县政府班子成员要带头抓好推进落实,不讲困难、不讲条件,务实作风、率先垂范,深入实际、深入一线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以关键少数冲在一线带动绝大多数干在实处,为政府系统干部树立良好表率。

三、工作任务

这次主题作风整训不划阶段、不分环节,结合实际,紧扣主题,务求取得实效。

(一)抓好学习教育。利用春节收假后一周时间,全县政府系统要迅速集中开展学习研讨。学思践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党的五中全会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县政府重大会议精神,学习中纪委和省纪委、市纪委全会精神,学习全省凝心聚力开局起步暨重点项目开工会议精神,学习市委、县委主题作风整训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组织学习县委十五届十次、十一次全会以及今年县政府第一次全体(扩大)会文件,把发展的目标定位、战略举措、具体任务学进去、弄明白,做到心知肚明、融会贯通。

(二)对今年的重点工作和“十四五”规划进行再谋划、再完善。

县政府班子成员要主动担责,严格督促指导分管领域部门单位和联系镇、街道对今年的重点工作计划和“十四五”规划再次认真研究审查,对“错、漏、偏、差”进行调整完善。要对表对标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各项要求,看一看、审一审计划和规划的视野、理念、目标、任务、项目明细,是不是符合要求;对照总书记近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和到江苏、河北、贵州等地考察时的重要讲话要求,以及中央最新决策部署,再看一看、审一审,有没有什么遗漏;实事求是研判自身的优势与短板,把不切实际的内容坚决砍下来。

(三)对标县委政府部署领任务、定责任。

县政府班子成员要自觉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对照县委印发的《关于抓好“十件大事”推动“一立四振兴”战略落实落细的安排意见》、《关于牢记嘱托埋头苦干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以及今年县政府第一次全体(扩大)会明确的目标任务,迅速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具体推进措施,逐项夯实责任,按时限推进实施。在深入推进“两对接一规划”和“大调研、查堵点、解难题、促发展、送服务”以及“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城镇振兴”、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方面要有实质性进展。全县政府系统各部门单位和各镇、街道在一周的集中学习活动中,要将县委十一次全会、2021年县政府第一次全体(扩大)会召开以来县委政府安排部署的重点任务和各自年度工作任务分解到科室、细化到岗位,列出详细工作计划,确保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头上有指标,每项工作有时间节点,完成成效等,并明确定期向上级报账、交账。

(四)深入查摆整改突出问题。县政府班子成员和全县政府系统领导干部要把自查自纠贯穿作风整训的全过程,对照检视发展能力上的不足和作风方面的欠缺,聚焦上级点出的问题、服务对象反映的问题、巡察发现的问题、督查中暴露的问题、曾引发负面舆情的问题、年度民主生活会查摆的问题及深化以案促改工作重点整治的问题等,全面反思、举一反三。在此基础上,要坚持问题导向,将自身的工作短板全面进行一次查摆,深入分析、认真研究,形成问题清单,实行销号管理,一件一件应对、补齐。

(五)开展重点领域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围绕树新风、树正气、树形象,要荡涤一切消极、萎靡之风,勤勉奋斗、奋发有为;要摒弃一切拖拉、推诿之风,雷厉风行、只争朝夕;要告别一切维持、应付之风,从严要求、较真碰硬;要摆脱一切造势、虚假之风,脚踏实地、实谋实干;要革除一切马虎、草率之风,精心干事、精益求精;要改变一切粗糙、疏漏之风,细针密缕、深耕细作;要狠刹一切谋私、贪腐之风,秉公用权、干净干事。

1.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整治。以落实县委《关于实施环境立县战略的意见》,立足开展“环境立县年”和“产业项目突破年”活动,全面梳理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方面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针对项目建设前期审批效率低、项目责任部门推进不力、项目建设环境保障不到位、资金拨付滞后、监督验收走过场和不谋划项目、不储备项目、不争跑项目及招商引资工作主动性不强、重招商轻服务、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衔接不够等问题,从思想、措施、机制等多方面强化整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县政府班子成员和部门、镇、街道主要领导要全部参与项目招商工作,并抽调优秀年轻干部组建专业团队,保证一半以上的时间精力和干部力量投入项目一线,让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导向在全县蔚然成风。

2.扎实开展民生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整治。继续从上下班纪律、干部上班出工不出力等问题抓起,针对群众反映的“新官不理旧账”、瞻前顾后不敢担当、推诿扯皮不愿担当、廉而不勤、勤而无效等问题,盯住不放、彻查彻改。健全完善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畅通听取意见建议渠道。围绕就学医疗、供气供暖、城区安全隐患多、城市拥堵停车难、城市功能不健全、治理效能低等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深入开展“行动”,健全做实做细网格化治理体系,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3.扎实开展执行力问题专项整治。针对不讲大局、我行我素、不服从管理等违反组织纪律的问题;针对层层甩锅、推上诿下、与己无关高高挂起、不敢迎难而上、不愿应对复杂局面等不担当的问题;针对得过且过、把苦劳当功劳、标准不高过关凑合、虎头蛇尾不抓落实等成效低的问题;针对不干事反而滋事生事,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就造谣、诬告等恶劣行径。常态化开展暗访督查,对违纪违法者要严肃处理。全县政府系统党员干部要按照党员承诺践诺工作要求,深刻反思自身应当扮演什么角色、担当什么责任、体现什么作为、作出什么贡献,将此项内容纳入党员承诺事项,真正把担当体现在激情干事上。要以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引领工作开展,力争抓一项、成一项、见效一项。深入开展“创建”,每个部门单位都要打造1—2项在全市“叫得响”的亮点工作。

(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突出实践、实干、实绩,树立干事创业鲜明导向,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对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中涌现的优秀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开展“干事创业好班子”“担当作为好干部”评选活动,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坚持“三个区分”开来,落实容错纠错、澄清保护机制,科学界错、提前防错、大胆容错、及时纠错,为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激励党员干部主动作为。

(七)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发挥考核“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坚持“精准化+差异化”考评,突出市考指标和县委、县政府安排的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开展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推行“共性指标+核心任务+加减分项”考核方式,全面修订完善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引导各级各部门把主责主业抓实抓到位,把具体工作干好干出彩。县考核、发改、经贸、财政等部门,要尽快完善出台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资金争取等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和办法,以实绩论英雄、定奖惩,树立鲜明考核导向。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县政府系统作风整训工作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统一开展。各部门单位和镇、街道主要负责人要扛牢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动员、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加强对作风整训工作的全过程领导;班子成员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抓好分管领域作风建设,确保作风整训取得实效。

(二)严格督导问责。县政府班子成员在切实抓好自身作风整训的同时,按照县委和县政府《“明责、践诺、结果”主题作风整训实施方案》具体工作任务及分工,严格督导指导分管领域部门单位和联系镇、街道作风整训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对作风整训工作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问责。

十四五规划措施及建议范文第9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财务分析;中国神华

煤炭作为我国的丰富资源,一直发挥着能源支柱作用,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在最近几年,我国实施低碳政策的背景下,煤炭企业面临着许多的限制,但相应的措施也使煤炭行业景气度逐渐回升,过剩产能在短暂期间得到有效化解。如今,煤炭和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紧紧相连,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在中短期内仍不会动摇,未来煤炭行业将会解决现存的供需问题,并更加有序地发展,以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于市场。

一、我国煤炭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行业现状1、供需问题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自2012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就结束了黄金时代,产能过剩、供需严重失衡和竞争的猛烈成为了行业常态,市场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和波动,对此大多数企业开辟了进口煤等业务,使市场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但相对于我国煤炭,都不具备竞争力。近年来,国家推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对过剩产能提出了新的治理方案和要求,因此大多数企业在短期内的业绩有了明显回升,煤炭行业整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国的煤炭产量和消费量也逐渐增长,且相对持平。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原煤产量39亿吨,比上年增长1.4%;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9.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2%,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0.6%,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尽管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但长期来看,我国对煤炭还有较大的需求量,煤炭企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解决供需问题依然是企业的重点工作。2、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20年,根据国务院提出的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的目标,全国累计退出煤矿5,500处左右、退出落后产能10亿吨/年以上,不少产能落后的中小型企业被淘汰出局,整个煤炭行业超额完成了目标计划,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行业度偏低、行业布局不合理问题是煤炭行业常年的困扰,且始终未得到解决,但随着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布局散乱的现象也有效化解,预计未来煤炭行业集中度还将大幅提升。3、研发成果显现。“十三五”期间,煤炭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健全完善,行业科技贡献率比“十二五”期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左右,开办了国家、省部和行业级研发机构达170余家,取得了有效的科技成果。加强煤炭科技自立自强是行业立足新发展阶段、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必然选择,是行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产业新格局的内在要求,对于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总体来看,行业的研发投入占比不断增加,生产效率逐步上升,实现碳达峰的目标指日可待。(二)发展前景。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自2017年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均逐年增加,行业景气指数也稳步上升,预计我国未来煤炭的消费量和行业景气度将进一步提高。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国内“双碳”政策全面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和要求,各大企业将着力构建多元发展体系,推动煤炭企业实现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同时,煤炭行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只会有增无减,形势会更加动荡与复杂,各大企业应顺应形势继续朝着安全、智能、清洁开采方向发展,以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中国神华案例分析

(一)公司简介。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神华”)在2005年、2007年分别在香港联交所、上海证交所上市,表1为公司基本信息资料。中国神华拥有独特的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创新理念和雄厚的资产规模,是一家以煤炭为基础的综合能源上市公司。2021年上半年中国神华实现收入143,979百万元,同比增长37.1%,且研发投入也同比增长152.6%,是中国煤炭行业收入领先、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在普氏能源资讯公布的“全球能源公司2021年度250强”榜单中位居第二名。(表1)(二)财务指标分析1、盈利能力分析。图1展现了中国神华近5年的盈利能力指标发展趋势,可见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这3个盈利指标均在2017年突增达到峰值,这是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显现,中国神华抓住机会,提高了业绩。毛利率各年度均徘徊在40%左右,而煤炭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一直低于中国神华约10个百分点,说明其毛利率处于较高的水平,销售成本和销售收入趋于稳定且彼此相互协调。近4年净资产收益率有小幅度的降低,从14.7%下降到11.0%,主要是由于净利润减少造成,指标水平仅在行业中处于中上游。总资产报酬率指标从2017年开始一直稳定在9%左右,无较大波动。除了煤炭业务,中国神华还有电力和运输业务等,内部形成了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成为它独特的经营模式和竞争优势,因此可有效降低营业成本,使得各项盈利指标趋于稳定状态。总的来说,中国神华的获利能力较强、资产使用效益较高。(图1)2、偿债能力分析。主要选择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对中国神华的长期和短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图2展现了其近5年的偿债能力指标发展趋势。中国神华极为重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数据来看,资产负债率从33.5%降低到23.9%,负债总额逐年递减且下降趋势平缓,长期偿债能力十分稳健。近5年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保持一致步调徒增,流动比率从119%上升到247.8%,速动比率从107.1%上升到229.5%,2018年与2020年均有明显上升趋势,分别是流动资产的增加和流动负债的减少导致,且在2020年货币资金达到127,457百万元,占年末总资产的22.8%,同比增长147.6%,企业大大提高了自有资金比率,短期偿债能力有显著提升,但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所受影响波动较大,还不太稳定。综上,企业的财务杠杆逐渐减小,所面临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较小。(图2)(三)发展能力分析。表2为中国神华近5年营业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指标数据。从表中可看出,营业利润增长率随着2016年、2017年国家供给侧改革,业绩推向峰值,2017年比2016年同比增长82.2%,营业利润达到71,102百万元,而后3年趋于稳定,即使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国家政策的监督,其业绩也较为稳定。近5年中国神华的总资产增长率增减幅度控制在5%以内,总资产已达到558,447百万元,主要资产未发生重大变化,没有进行规模扩张的走向,但其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均已经在国内遥遥领先于其他企业。综上,中国神华已处于龙头地位,发展能力趋于稳定,逐步由成长期迈向成熟期。(表2)(四)研发能力分析。在国家节能减排和经济方式转型的号召下,如何高效、清洁、环保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是现阶段我们关注的焦点。为有效实现煤炭行业数字化发展和经济方式的转型,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选择从研发投入总额、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及产出效率(以专利数衡量)三个维度对中国神华的研发绩效做出分析评价。表3数据显示,中国神华近几年逐渐在加大研发投入总额,2020年研发投入总额高达2,149百万元,较2016年增长了3倍左右,显示了企业对科技研发的重视和投入力度,有助于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制定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计划。但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较小,最高也只有0.9%,主要是中国神华处于高收入水平,营业收入总额偏高。产出效率我们以专利数来衡量,由于研发力度的增强,2020年度报告中,中国神华共获得授权专利915项,其中发明专利198项,取得了良好的科研成果。(表3)目前,中国神华的煤炭开采、安全生产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清洁燃煤发电、重载铁路运输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中国神华也正在细化完善并加快推进智能化建设的方案和落实措施,以未来可期的“加速度”继续引领能源产业智能化、智慧化进程。显而易见,其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盈利指标均远超于行业内平均水准,资产规模稳居于首位,面临着较小的内外部风险且具有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2021年中国神华股东总人数持续上涨,股东减持的现象少见,由此可知,股东、员工等对公司有较大的信任,看好其未来的发展。公司通过低成本运营的煤电路港航化“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公司的各项战略、计划都同步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了新发展理念,对中国煤炭行业具有引领作用。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率。现阶段,煤炭龙头企业及大型生产企业,都留有充裕的流动资金,较好地保障了债权人和股东的权益,但资金利用率显然偏低,不利于长远的规划与战略。企业需利用闲置资金有效增加公司收益,且在公司权益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作用,从而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寻求长久和稳定的发展道路。而中小型企业也需有雄厚的资金基础,可通过政府补助、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增加经费,将工作重点放在主营业务上,逐步实现规模扩张,通过对资金合理安排,保证企业能应对各种风险和危机。(二)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价值创造力。加大研发投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不断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力。目前,煤炭行业在绿色矿山建设、煤炭清洁利用等方面已取得有效进展,但大多企业的核心优势并不明显,不具备抵抗风险的能力。为完成我国提出的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企业要继续迎合经济市场的走向,在产业政策的支持下进行转型升级。整体来看,煤炭行业技术研发还不充分,特别是中小企业在两化融合、数字化转型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困难和问题,企业与企业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仍需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以保障生产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加快行业数字化转型。(三)合理调整经营模式,以适应市场发展。煤炭行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周期性和波动性,为适应行业市场的变化,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经营计划。以中国神华为例,其打造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有效抵御了煤炭价格波动、需求疲弱等不利影响,即使面对突发的疫情也能够保持稳定的盈利能力水平,在行业的各大企业中起到领先带头作用。充分发掘和获取煤基产业链上每一环节的经营利润是一体化经营模式的最大优点,由此为中国神华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供应保障和内部消费市场,有效地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率,成为核心优势。此外,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道路选择适合的经营模式,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不能一味地进行效仿,尤其是生产效率落后的中小型企业更应重视技术创新,以此提高经营收入。(四)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目前,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布局还不够合理,与我国的经济布局和全球竞争力不相适应,产能落后的中小企业面临着淘汰的风险。针对此现状,推动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是一项重要举措。我国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到“十四五”末期,我国煤矿数量将压缩至4,000处左右,建成千万吨级矿井(露天)65处、产能近10亿吨/年,培育3~5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煤炭企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组建10家年产亿吨级煤炭企业。根据我国对煤炭行业提出的目标,各大企业应付诸行动,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战略相融合,才能解决当前煤炭行业散、乱、弱等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邹洁.煤炭:科技创新赋能力促高质量发展[N].中国工业报,2021-07-01(010).

[2]陈红霞,韩楚颜.煤炭行业集中度将再获提升[N].现代物流报,2021-05-27(B01).

十四五规划措施及建议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产业链;优化建议

随着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的概念,整个世界在工业制造方面智能化发展方向已经清晰明了。我国于2015年《中国制造2025》的方针政策,计划用10年时间,从基本实现工业化到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就江苏省而言,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条件在国内各省份中十分完备。其一,江苏省制造业经济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前列。2020年,江苏GDP增量居全国第二,第二产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一,表明江苏具有优秀的工业基础。其二,江苏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学研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实现产学研协同,共促制造业实现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时,江苏一直在加大对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政策支持力度,并于2021年底出台《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力争在2024年实现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5%的目标,经营管理数字化率80%以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推广普及的比率接近90%。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剖析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推进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优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现状

1.1智能车间、标杆工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快

为了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从2015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范围遴选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鼓励创新。在此背景下,江苏从2015年开始陆续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设智能车间、创建标杆工厂、建立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逐步加大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引领投入力度。2020年,全省共建设智能车间252个、标杆工厂40个、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35个;2021年,增建智能车间80个,增幅达32%;2022年,江苏省主导创建智能制造示范工厂86个,范围覆盖全省所有区市,涉及装备制造行业、电子信息行业、消费品与原材料等多个领域近30个细分行业、近700个标杆应用场景,普遍具有技术水平先进、集成度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显著提高,资源能源消耗、人力资源成本大幅下降,本质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等特点,为江苏省全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示范引导(见表1、表2)。

1.2制造业发展成效日趋显著

202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GDP及增长的排名中,广东以110761亿元居榜首,江苏以102719亿元次之,在202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上,江苏以44226.4亿元超过广东的43450.17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与此同时,江苏省R&D投入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根据各年的《江苏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2016—2020年,江苏省R&D经费投入从2026.9亿元增长到3005.9亿元。2015—2020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的项目数、开发新产品的经费、销售收入和出口销售收入在总体上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增长速率趋于一致,分别较2015年同比增长79.75%、64.88%、61.23%、53.86%。

1.3政策支撑体系日臻完善

围绕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目标,江苏从顶层设计到行动规划再到实施方案,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撑框架和保障体系。例如,2018年印发《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区培育实施方案(试行)》,明确提出支持各地依托自身优势特色探索建设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实现提升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水平。2020年,《关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和大数据中心建设,深化工业互联网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应用。2021年底,江苏省出台三年计划(2022—2024),对制造业智能化发展重点工作内容做了系统部署。

2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但配套布局有待完善

政策文件的,一方面促进了江苏省近年来智能车间、标杆工厂及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为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但是由于智能制造包含的环节较多,现今的智能制造,除了智能装备、智能生产外,还要考虑智能设计、智能管理等相关的配套产业协调发展,同时参与智能制造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差异较大。因此,需要再完善相应配套设施来构造智能制造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协同促进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发展的进度。

2.2行业龙头企业智能化快速推进,但大量中小企业有待入局

以智改数转为发展重点,江苏省不断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企业先进制造水平。随着创建的一批智能示范车间、智能示范工厂等试点示范项目的推进,行业龙头企业逐步实现多渠道跨界融合,培育了一批专业化、服务化水平高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相关服务商,随着政策引导逐步实现“智改数转”。但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能力较弱,在参与智能化升级改造过程中,一些品类产品的智造化、数字化与柔性生产短期投入资金大,但是产品本身生命周期短,导致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所以很多中小企业存在“不愿、不敢、不能”转变问题。如何转变企业思想,引导更多企业入局,完成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目标,实现“全产业链”的智造创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关键技术瓶颈有待突破

“十三五”时期,江苏省科技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8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1%,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随着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逐步成熟,创新区已经成为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整体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2万家,跃居全国第二,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6.5%,成为江苏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2021年,江苏省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49.67%,高于全国水平16.72个百分点,统计出江苏的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1.17件,连续6年蝉联全国省区第一,每万人口高附加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99件,是全国水平的1.87倍,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二,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但是,江苏省制造业发展仍然面临“卡脖子”困境,先进制造业中高技术船舶领域70%的核心零部件和关键配套设备需要进口;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中75%的高精密减速器、80%的伺服电机和驱动器依赖进口,而这些关键技术对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作用明显。因此,如何实现关键技术瓶颈突破是当前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4产业链创新链有一定的融合基础,但产学研协同有待提升江苏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制造业的集聚、集群化发展具备一定的基础,在国内外都具有竞争力。在传统制造业的31个大类中,涉猎范围广、产业配套能力强,逐步实现大中型企业核心引领,辐射带动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联动发展的格局。但是,一些关键领域存在创新资源重复配置和低效使用,“产学研”难以形成闭环。如何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前沿,赋予科研主权,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发挥智力优势,与企业协同攻关,是当前有待提高的问题。在研究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过程中,学者更多关注升级测度、升级路径等探索,分析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有关影响因素。针对本文的理论基础,结合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现状,本课题突出从知识治理视角,引入产学研主体,构建产学研创新网络,加强网络内知识外溢效应,推动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以期探寻不同的发展路径。坚持应用需求指引导向,不断聚焦基础研究领域重大科学前沿问题,争取满足产业一线服务需求,通过发挥平台服务网络功能,实现增强创新需求和科研供给之间的融通对接,提高科研项目的组织效率,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

3推进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优化建议

3.1强化政策指引,注重顶层设计

根据工信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聚焦制造强国建设,江苏省在已有的应用试点示范内,加大供应商培育与智能标准体系建设系统解决方案等多方举措施行的情况下,构建国际先行的标准体系,培育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与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进一步加强对入选工厂的指导、支持和服务,强化经验总结和成果梳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开展经验成果推广,从而实现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3.2夯实公共服务平台,构筑新保障

不断完善搭建包括网络、算力、工业互联网等主要功能的服务平台,涵盖信息、技术并引入科研院所等智力支持,培育以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和个性化定制为特征的产业链新模式。从微观层面,提升企业智能化应用支撑,打破并解决企业后顾之忧。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提高信息化程度,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售后服务中的深度应用,培育智能未来工厂。

3.3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制造业智能化

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对于关键技术给予专项扶持,加强企业工艺流程和生产环节的改造投入力度,提高政策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借鉴行业标杆企业方案,鼓励企业运用金融保险等资金服务手段,培育企业在技术、管理和制度方面的变革能力,锚定行业标准,实现对接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先进标准,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3.4依托龙头企业和学研机构,打造高端聚才平台

借助工信部部级智能制造示范平台建设,依托龙头企业,打造布局江苏省智能制造国家实验室、交叉学科研究创新平台,引进培育一批示范车间、标杆工厂,优化智能制造赋能传统产业的发展环境。引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学研单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开放共享、协同共生的创新网络,实现智造资源互补,打造高端平台,吸引人才,凝才聚力,实现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潘彪,黄征学.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基于产业分工合作的视角[J].上海商学院学报,2021,22(3):78-89.

[2]季良玉.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1,37(13):92-95.

[3]吉亚辉,杨膨宇,尹昱霖.智能化对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8):150-153+187.

[4]李健旋.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程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0(1):154-163.

[5]赵展.创新驱动视域下苏州智能制造发展及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22):193-194.

[6]刘志浩,于秀艳.山东省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21(6):38-48.

[7]韩明华,唐赟秋,郑大亮.我国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现实困境与政策支持研究[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1,43(4):110-116.

[8]王辉,董直庆.中国工业智能化如何重塑制造业企业分布格局[J].求是学刊,2022,49(1):84-93.

[9]黄硕,曹立军,许庆豪.新冠疫情冲击下制造型民企智能化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3-81.

[10]林小兰.江苏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驱动机理与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10):488-489.

上一篇: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范文 下一篇:十四五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