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监管范文

时间:2023-02-25 17:39:26

食品监管

食品监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公信力;诚信

2013年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多次提到食品安全问题,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议案也是本次两会所要讨论的重中之重。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在谈到内地奶粉安全问题时表示,看到国家质检总局一个数字说,内地奶粉99%是符合质量标准的。他这样说:“如何让公众对本地奶粉有信心?这不是奶粉的事,而是所有国产食品安全的问题,是对整个链条的不信任,一旦信任了药品、食品,那么奶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道出了普通老百姓的心声,我们不知道那1%不合格的奶粉在哪里,所以就无法对国内食品放心。

一、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2008年三鹿毒奶粉事件震惊全国,人们从那一刻意识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并且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国人可谓是谈“食”色变。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因素主要有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最突出的问题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如“瘦肉精、染色馒头”等;微生物污染;假冒伪劣食品,如用地沟油加工的油炸食品;以及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害。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食品市场中涌现出了许多转基因食品,如转基因大豆油等,但是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高科技成果的同时,也会承担一定的安全风险。

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表面上直接原因是不良生产者的违法行为,但更深层次原因是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和政府检测监督机制的失灵。面对形形的食品安全事件,很难简单地把问题归结于某一个环节。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检测和消费的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由乱到治的过程,最重要也是责无旁贷的力量来自于政府监管。但就目前来说,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着实令人堪忧。

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1)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采用“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这种“分段监督”的模式,初步形成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链,形成了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基本格局。存在监管职能不清、责任不明等问题。以质量检测为例,一个产品多部门重复检测、无效检测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瘦肉精,各部门都在本监管环节进行重复检测,浪费了有限的财政资金。与此同时,“各环节衔接不紧,力量分散,尤其是一些难以监管的地带,比如小餐饮、小作坊等等,责任难以界定,容易形成职能交叉和监管空白。”

(2)在另一方面,我国食品标准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性和可操作性。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基础,食品安全标准“不标准”一直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软肋。据了解,《食品安全法》出台前,几乎每个监管部门都有权制订国家或是行业标准,没有真正做到行家立法,导致标准制订泛滥,甚至还有标准打架的现象。以黄花菜为例,根据卫生部门的标准,它不属于干菜,不得有二氧化硫残留。而根据质检、农业部门的规定,黄花菜属于干菜,且明确了其二氧化硫残留标准

(3)检测水平低,满足不了当前的需要我国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一方面科研经费不足,检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使得机构技术资源相对匮乏,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不能及时应对食品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另一方面分散的检验体系之间,标准不同、运用的检测手段和仪器不同,造成监测结果不同,使检测的严肃性、客观性、科学性、公证性受到质疑。这些都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带来很大不利。

三、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几点措施

(1)健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配套法规。我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时间不长,目前配套法规、规章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不能满足监管工作的实际需求。在行政法规及规章方面,保健食品监管、食品生产许可等方面的配套法规至今没有出台。食品安全法有关食品标签等方面的规定,也因为配套的操作性规范不完备,实践中难以执行,不仅给生产经营企业带来不便,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执法混乱。

(2)改革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归并执法职能,建立权威、高效、统一的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体系。建立权威、高效、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必须改革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目前“一个监督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多部门监管的体制,由一个执法部门归并所有执法职能,实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体制;改革食品安全监管“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形成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的统一、综合监管的格局。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履行国家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法律职责。

(3)还要有一套系统的完善的监督和惩罚机制。必须强化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出现问题,不论最初的缘由如何,企业首先要承担责任,不能推诿扯皮。政府相关部门也要承担检验检测不到位、监管不力、隐瞒信息、渎职、不作为和权力腐败等责任。并且要依据法规对相关责任人做出法律、行政和经济上的处罚。这里不仅需要来自权力部门的监督,还需要其他社会组织和消费者的监督,要让全社会都能认识到食品安全是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大事,从而自觉地把维护食品安全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这样,我们这个社会的食品安全保障就有希望了。

参考文献:

[1]常东亮.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经济报告.2011

[2]郭斌.对食品安全立法及改革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228)

[3]陈宁,赫启昌.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几点思考[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2;(4)

[4]姜盼.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及对策[J].BRAND.2012

[5]李怀.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1)

[6]张潮,徐东明,熊居宏,李庆英.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16)

作者简介:

食品监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食品 监管 体制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4-0176-02

近年来,食品质量问题频频被媒体曝光,这直接导致了饮食安全成为了全社会最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切实保障食品安全,保护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我国立法机关于2009年6月1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该部法律规定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单一的药品监管和食品、保健食品的综合监督转变为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现就食品监管体制的转变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1 食品监管体制调整后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各省市已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由以前的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为了地方政府统一管理,管理职能也由单一的药品监管和食品、保健食品的综合监督转变为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这一新的监管体制的转变使得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比如,食品监管主体更加明确,新的《食品安全法》明确划定了地方卫生、工商、质监等职能部门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的职能。同时,随着食品监管职能的转变,更加有利于地方政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统一制定适合的食品监管方案,使得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提高食品监管工作效能。

然而,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实施后,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在机构设置和职能整合上没有实现完全的统一,有的职能部门在监管职责上还是按照原有的职能进行监管;二是将食品监管职责统一归于地方政府,在实际的监管工作中,各职能部门存在诸多矛盾;三是食品安全实行分段监管落实较难。现行的食品监管部门除了卫生、工商、质监等部门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政府部门参与进来,由于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有时不具有明显的分割性,使得各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能时困难重重;

2 对调整食品监管体制的建议

新的食品监管体制出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对食品监管体制进行合理调整。

2.1 建立统一的食品监管体制。

食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由于在实际的监管工作中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食品的有效监管,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有效的食品监管体制,至少可以先在省自治区的范围内实现统一,然后再向全国统一实现过渡。

2.2 正确认识地方政府和各监管职能部门的关系。

新的《食品安全法》确定了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进行统一负责,改变了以往由省级以下垂直管理的规定。同时,该法也规定了县级以上的各食品药品监管职能部门要按照各自的权限和职能进行分工协作,履行好各自的监管职能。因而,地方政府的总负责和各职能部门各自负责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要求各职能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应做到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最终形成完整的监管体系。

2.3 正确认识综合协调和分段监管的关系。

综合协调和分段监管是实现食品监管安全的有力保障。食品监管是一件负责的事情,没有各部门的综合协调,就会增加监管难度,降低监管效率,在实际的监管行为就会发生职能错位和越位等现象,容易出现监管盲区。而分段监管却能在综合协调的基础上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连续性和统一性,进一步确保食品安全。

于此同时,餐饮服务、化妆品和保健食品的监管在当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必须在《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各地方职能部门要整合监管资源和监管力量,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监管模式和建立完善的食品风险监管和控制体系。另外,也要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监督体系。从各个方面加强食品监管,切实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尤玉如.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25.

[2] 刘霞.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食品安全问题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7, 2S:354.

食品监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镇政府职能中介组织和信用体系分级分类管理法规和考核体系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调整了部分职能,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食品卫生许可、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能,这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词使我们感觉到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重大责任。

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面对广阔的农村,如何着力解决因交通不便、管理相对人素质不高、监管面广、信息不畅、信息员和协管员协作效能低下、监管力量不足、责任风险大、成本高等因素带来的监管难题?作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加强对全国9亿多人口广阔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彻底确保偏远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则承担着前所未有的责任和风险,也是现实中急待解决的艰难课题。因此,笔者想就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方面作一浅探。

一、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是要构建乡镇政府负总责的监管体制。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对行政执法的协调、监督;统一领导、指挥产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依法组织查处产品安全事故;建立监督管理责任制,对各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质检、工商和药品等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所在地同级人民政府的统一协调下,依法做好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在管理方式上不管垂直与否的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都是区县一级政府的组成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具体承担着全区县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责任。

过去以来,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构建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上做了大量的探索。有些地方聘请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工作人员为监督员、协管员和信息员,完善了监管网络,构建了乡镇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各乡镇成员单位参与的食品药品管理体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地方还建立了以乡镇政府为主导或其政府机关个别工作人员为专干的监管队伍,这为推动广阔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迈出了十分可贵的一步,但很尴尬的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都是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被监管对象、加之无运行资金支持,其组建起来的监督网络,实际作用有待商榷。以政府为主导或个别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为专干的监管队伍也因政府部门对自身职能定位不准和认识不够清楚,使监管工作流于形式;同时这项工作也只仅仅政府个别工作人员参与,加之又对其工作成效的考核未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其乡镇政府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还没有形成组织合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协管成效也就没达到主管部门的预期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各级党委政府,还是各级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主管部门都应该强烈意识到,乡镇一级政府是最基层政权组织,是各级政府的合法组成部分,强化基层政权组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六十一条对其规定的法定职责,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这样,在乡镇食品药品监管领域没有具体主管机构设置的前提条件下,就理应承担起相应工作的具体职能。

二、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还需各监管主体解放思想,合理定位自身职能,真正落实自身责任。

上海市奉贤区从2006年4月以来,就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在其区辖8个镇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上,将“负责做好辖区内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明确写入镇社会事业和保障管理科(该政府的一个具体科室)的工作职能。从制度上保证了基层食品安全网络建设在人员、编制、培训、制度、职责、管理、经费、考核等方面的落实①。

湖南省张家界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根据当地食品药品监管现状,在当地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善了监管责任体系,建立了依托乡镇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在对其监管任务进行精细分解的基础上聘请和培训了部分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员、协管员,构建了相对较完善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部分乡镇政府采取了对本辖区实行行政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分片包干,落实责任,市、区县两级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平时抓督查、年底抓考核,次年年初抓表彰和总结的措施。使偏远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得到了落实,初步形成了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平时有人抓、有人管的良好局面②。

上海奉贤区和张家界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经验的可贵之处就是做到了把最基层(乡镇)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基本职能限定为基层(乡镇)人民政府的职能之一,从其职能配置、人员、编制、培训、制度、职责、管理、经费、考核等方面得到了真正落实;可贵之处就是没有在政府外增加机构、人员、编制、经费,大大提高了基层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为基层政府的职能定位找准了方向。

结合上述两地经验,笔者认为,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需各监管主体解放思想,在合理定位自身职能基础上,各自理清和落实自身责任。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应站在确保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的高度做到放权让利,乡镇一级政府对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理应勇于担当。

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就是要把职能主要落实在本辖区较大影响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案件的查处和规模较大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及各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许可上来,落实到监督指导下一级监管部门(乡镇一级政府)日常工作上来,主要承担着各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许可、较大影响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查处、较大规模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监测,分析与预测、办理乡镇一级食品药品案件的法制审核、辖区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人员素质、基层监管员和信息员素质提升培训工作等职能。;

乡镇一级政府要把食品药品监管职能落实到协助配合好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工作上来,承担本辖区规模较小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负责低级别、带共性、专业性弱的执法任务,如不规范和超范围生产经营使用、非法渠道采购、过期失效食品药品的查处等,还承担着本辖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的监测和报送、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的职能。

乡镇一级政府围绕自身承担的食品药品监管职能,在上一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完善相应机构的基础上构建以专职人员或乡镇一级政府包村干部为监管成员,以村级自治组织主要负责人为信息员的监管网络。

三、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需构建诚信体系,完善中介组织建设,提倡行业自律,分类分级管理。

中介组织,是指那些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与经营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经纪、法律等各种服务,并且为各类市场主体从事协调、评价、评估、检验、仲裁等活动的机构或组织③。

在偏远农村大力推行食品药品中介组织建设,目的就是两个,一是运用其专业知识为其提供公益,通过积极宣传和帮扶、个别指导与支持、科学引导与规范等办法为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提供法律法规支持、生产经营技术支持、市场供需信息支持、生产经营者优质购销支持,推动生产经营者规范化生产经营;二是为自身所代表的特定的利益群体服务,通过集中反映基层民意、科学解决基层矛盾、政企关系积极再造等思维模式维护生产经营者合法权益,在社会上承担起联系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并通过这些服务使其自身也获得发展。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采取把中介组织纳入其监管范围的办法,以“中介组织参与”这种独特的沟通方式与千家万户生产经营者取得联系,通过中介组织来贯彻行政机关的管理意志,协调行政组织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监管关系,以此进一步明确生产经营者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以及法律义务。

在信用体系的构建领域,除了乡镇政府及村级自治组织引导中介组织在对市场这一块的诚信经营(包括技术含量、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不欺不骗、优良服务等)进行考量之外,合法经营一块的信用体系构建可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由区县食品药品主管部门来做,通过建立中介组织与主管部门参与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登记档案信息系统和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分类数据库,广泛收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信息、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消费者申诉举报信息等,完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信用体系构建。通过监管对象自主选择的不同信用等级(既实行不同信用等级的分级许可审批。在许可阶段通过当地组织强调道德因素)结合生产经营过程中构建的实际信用等级(中介组织和主管部门形成的信用等级),对监管对象实行分类分级监管。

四、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是要围绕其相关职能,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考核体系。

在偏远农村巩固和构建以乡镇政府负总责,监管对象各负其责的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来科学界定相关职能,赋予乡镇政府和村级自治组织有对食品药品管理和监督的法定义务,建立和规范中介组织的运作机制,积极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和实行分级管理,也要依靠完备和规范有序的法律制度来支撑。只有通过规范有序,无缝衔接,多个监督主体多渠道参与,积极全方位发力,才能做好偏远农村的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都要求把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这要求区县级人民政府及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围绕乡镇一级政府所承担的食品药品安全职能构建相应的考核目标,由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构建的监督队伍推进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考核任务。

区县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利用本身所占有的行政资源,采取各乡镇食品药品安全分片监督的办法,在乡镇推行驻片监督员制度,即以承担监督任务的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执法人员负责包片区乡镇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日常联络,解决乡镇履行职能问题和监管执法当中的依法行政问题,和乡镇纪检监察干部、聘任的县乡镇两级人大代表共同组成监督员队伍,驻片监督员时刻不定期的,灵活地掌握着各乡镇的食品药品安全动态,监督考核乡镇食品药品监管工作。

【参考文献】

①2008年5月出版《中国食品药品监管》第五期《耸立在湘西北的奇景》

②摘自上海政府网,上海要闻2007年11月19日《奉贤区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列入乡镇政府工作职能》

食品监管范文第4篇

食品药品安全事件

2012年,林林总总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又开始刺激百姓的神经。4月3日,用动物内脏、腐肉、皮脂提炼的新型地沟油被查扣;4月10日,老酸奶陷入“明胶”风波,专家称工业明胶或致癌;4月16日,13种涉用皮革明胶的药用胶囊产品被叫停,检测称,涉嫌胶囊铬超标,最多达90倍;4月17日,山西9批可口可乐疑混入消毒液,却当合格产品销售;4月19日,网曝家乐福用油鱼冒充鳕鱼,央视调查称国内市场销售的多种鳕鱼系油鱼,食用易致腹泻滑肠;4月19日,深圳查处一黑作坊,日产万斤死猪肉流入市场;4月24日,媒体暗访百年小吃臭豆腐,卤水普遍添加青矾;4月24日,立顿茶包被曝含高毒农药,网民称喝茶也中招;4月25日,媒体曝蜜饯厂家乱加漂白防腐剂,央视曝光“有毒蜜饯”过量食用会致癌;4月26日,思念猪肉包和煎饺抽、复检均不合格,厂家声明致歉;进入5月,媒体又报山东菜贩喷甲醛给白菜保鲜,而长期吸入甲醛可致白血病。

事件背后 拷问监管

多头管理

中新网2012年4月19日的《毒胶囊击穿监管软肋,事前监管失灵事后反应迟钝》一文指出,近年来,从三聚氰胺、染色馒头、毒豆芽一直到问题胶囊,差不多每一件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媒体率先曝光的。这种被动执法其实显示出一些部门日常监督不到位。目前中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链条长,多头管理也造成了监管真空。牵扯到食品药品安全的部门太多了,比如卫生、工商、质检、药监等等,这些部门联合执法,力度自然受到削弱。

地方包庇 《京华时报》2012年4月18日发表题为《彻查毒胶囊事件只是一个开始》的文章。文章称,央视曝光河北、浙江等地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超标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引起社会舆论高度关注。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一副县长面对央视采访,不仅没有反思之意,反倒大谈政绩,受到质疑。毒胶囊事件很可能不仅涉及企业,还可能牵扯到相关监管部门人员。当地生产工业明胶已有多年历史,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不排除地方管理部门或人员有意放纵、刻意包庇。

质检职责 凤凰网2012年4月19日《证书大国为何是质检小国,第三方质检公司夹缝求生》一文指出,中国是被公认的证书大国。从中央认证、地方认证到行业协会认证,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及生产准人制度认证等,几乎无所不包。以此次涉事的修正药业、通化金马药业、蜀中制药等9家药厂为例,他们除了获得由国家药监局颁发的制药企业许可证外,还通过了由各地药监部门颁发的GMP认证。在中国,这项认证是进行药品生产的必备条件。而对于药品流通企业,则需取得同样由各地药监部门颁发的GSP认证。然而,所有的这些行外人摸不着头脑的认证都没能保证药物的最终安全。IS09000认证在中国的“烂”掉,更是中国认证之乱的典型事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2002年左右,一个中型企业,一个IS09000认证做下来,需要交纳5万元;但是现在,做认证的中介公司可能连1万元还不一定收得到。中国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但多如牛毛的官方检测机构却很少因此受责。而在国外,第三方质检公司如遇到同类事件,轻则倒闭,重则获刑。

中国江西网2012年4月23日的题为《中国药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事后追责令公众失望》的文章,从法律、法规等方面探讨了食品药品的监管问题。

法律条文模糊

根据《药品管理法》规定,从事生产、销售假、劣药情节严重的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10年内不得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活动。对生产、销售劣药的,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生产、销售药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药品)货值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或者撤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中“生产、销售劣药”需要承担的刑事责任则相当模糊。条文中称:“生产、销售劣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我们都知道铬对人体具有较大危害性,尤其是六价铬,可对肝、肾等内脏器官和DNA造成损伤,大剂量可导致癌症。而且工业明胶生产的胶囊绝不仅是铬危害需要关注,其他尚未明确的残留物同样危害人体。但倘若要追究刑事责任,则难以界定。除非有相当直接的证据证明,某个患者所患有的疾病直接或主要因胶囊中的铬超标导致。这种可能性很小。”医疗律师徐晔说。

管理规范混乱

国内一位医药行业资深专家则称,我国对药材和药用辅料监管缺位的情况,直至近期新版GMP开始执行后,才有所缓解。

所谓的新版GMP指的是2010年新修订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它第一次明确地对药品包装工艺验证和药包材洁净级别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依旧有专家指出,该规范并非强制执行文件,而是指导性文件。除此之外,目前还没有出台其他针对药用辅料生产管理的相关成文文件。

2010年,《中国药典》被修订,其中明确规定,药用胶囊以及使用的明胶原料,重金属铬的含量均不得超2mg/kg。但正如修正药业副总裁王之光在4月15日回应媒体时所称:“央视送检的批号生产日期在新国标实施之前,此前铬元素含量并未纳入检测范围。”指导性文件“不受重视”,强制性文件“尚存缺失”,新规定如何实施、怎样实施?如此种种,药企依然有空档可钻。

食品监管范文第5篇

本文作者:王卫贝群蔡爽工作单位:十里河保健食品专营市场一角

专营市场中的商户大部分规模较小。被调查商户中,30家注册资本只有10~20万元,38家员工人数都在3人以下,只有4家员工在3~5人之间,只有2家员工在10人以上。从商户经营状况来看,半数商户表示基本保本,8家商户表示持续盈利,还有6家商户表示年年亏损。在经营保健食品品种方面,半数以上商户经营的保健食品不足10种。1.3专营市场中的部分商户员工流动较大。有7家商户的员工流动性很大,21家商户偶有流动,16家商户人员流动不大。专营市场商户的经营品种情况。专营市场内商户经营的保健食品,从剂型来看,以片剂、胶囊、冲剂和口服液为主,并以片剂和胶囊产品居多。这些企业经营的保健食品,功能多以减肥、缓解体力疲劳、改善睡眠、辅助降血糖和提高免疫力为主。多数产品来自广东、上海或其他大中城市。专营市场内商户被投诉者较少。在顾客投诉方面,37家商户表示从未被投诉过,7家商户曾被投诉但次数不多。遇到投诉,多数商户都能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对客户投诉不合格的产品,商户基本都能在核实后退款召回。

从十里河保健食品专营市场和其他地方的保健食品专营市场来看,当前保健食品市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保健食品经营者对相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从十里河保健食品专营市场的经营者来看,因受教育程度不高和商户员工队伍不够稳定,大部分商户经营者对保健食品的相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仅通过商户自我培训、自我提高很难达到要求。这是药品监管部门需要加强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保健食品概念不够清晰。当前的保健食品,大多数是用传统中草药加工而成,且多数是以药食同源的中药饮片为原料。市场上经常见到同一类产品,成分相同,却有的是药品,有的是保健食品,这就容易使商家炒作保健食品概念,打药品的球。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名目繁多政出多门。按照《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要求,2005年7月1日以后,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移交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其批准文号应为“国食健字”和“国进食健字”。但从我们对保健食品的日常监管情况来看,一些保健食品却还有其他批准文号,审批部门有卫生部、各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局等。保健食品经营环节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一是保健食品经营者对保健食品质量把关不严。

调查显示,40%的保健食品经营者是通过厂家或商的网站联系采购产品,30%的经营者是直接与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联系等候送货上门,只有30%的人员是通过电话、产品订货会等渠道采购产品。在索证索票方面,只有80%的保健食品经营者向供货人索取产品及生产厂商资质证件,但是能够认真核对资质材料并对产品进行验收把关的却只有30%的经营者。多数保健食品经营者的购销台账登记不够准确,在销售时又不开具正规票据。二是保健食品经营人员大都没有经过任何专业知识培训。他们对于保健食品的了解,主要通过厂家的推荐和产品广告,而了解保健食品风险的主要渠道应该是药品监管部门网站以及媒体报道。三是保健食品经营者的设施设备难以保证保健食品质量。由于大多数保健食品经营者同时经营其他各类商品,往往都将保健食品与其他商品混存混放,往往达不到保健食品所需要的保存条件。保健食品包装标签混乱。保健食品的标签和说明书是消费者选择使用保健食品的主要信息来源,但许多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并不规范,已经成为保健食品的安全隐患。非法经营保健食品或假劣保健食品屡禁不止。包括:盗用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冒用保健食品标志、将普通食品当成保健食品进行宣传、销售;利用“专家咨询”、“免费体检”等手段诱导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等等。虚假广告降低了保健食品的可信度。有的把保健食品功效说得神乎其神,有的广告宣传对专家的评审意见断章取义,有的保健食品广告夸大功效宣传。更严重的是,有的广告故意把保健食品当成药品宣传,误导消费者。患者使用了保健食品,而没有及时采取其他的治疗手段,延误病情,耽误治疗。保健食品经营多部门监管,导致监管体制不顺、监管乏力。以十里河保健食品专营市场为例,工商部门是市场的主管部门,药监部门是保健食品质量的监管部门,此外还涉及其他一些部门,容易形成人人都在管、人人管不到位的情况。

食品监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食品安全 农村 监管体系

一、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和问题

我国农村食品监管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城乡二元体制的职责不明晰导致农村的食品安全监管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执法过程中易出现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的现象。再加上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任务繁重,监管力量薄弱,一些无证无照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流动食品小贩,往往成为监管空白。农民的低食品安全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的销售。

二、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依据不明确。目前我国《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对农村食品监管的法规部全面,同时有关法律法规相互之间有交叉和矛盾,造成监管部门职能重叠。

2、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重视不够。由于农村经济本身就不发达,许多部门和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历来对食品药品监管抱应付态度,而乡(镇)村一级经费本来就很紧缺,设施设备投入不足。这些原因直接导致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对食品药品的监管不够重视。

3、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素质较低。农村大多数人文化素质较低,食品药品行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食品药品安全知识、法律法规意识、卫生知识缺乏,辨别伪劣食品药品的能力较差。

4、群众法意识淡薄, 自我保护能力差。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成立时间短、人员少、经费不足等原因,深入农村宣传食品药品法律法规少,加之群众素质低,农村地区的食品药品供应网络不健全,人民群众饮食用药难以保障。

三、构建农村多元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现实必要性

构建农村多元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必然要求,农村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农村群众、乃至整个国家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头等大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利于及时发现农村食品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并揭发食品安全违法和犯罪行为,最大限度地保证食品在源头上和过程中能达到安全标准。同时,在公民权利逐渐得到保障、公民社会不断成长的形势下,政府行政合法性的来源转而更多的依靠社会管理的质量。

四、提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效能的措施

1、建立信息共享、快捷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是多个部门共同承担的责任,需要科学统筹、统一调控、形成合力。各相关部门应完善软硬件建设,建立顺畅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平台,在网上及时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定期公布检测结果,实现信息共享。县和乡(镇)应建立分级、分线、分项食品质量安全负责制,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乡镇和村的职责。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的管理和培训,解决好他们的工作报酬,并建立奖惩机制,改善检测条件和检测手段,加大食品抽检力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布食品检验结果。

2、狠抓薄弱环节,加强对散装食品监管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加大审批力度,规范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加强依法审批、依法登记注册相关制度,严格把好农村食品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关。加强日常监管,坚决取缔无照经营行为,查处超范围经营行为。加强不合格食品的退市监管,依法责令企业停止销售和追回不合格食品,完善相关的处置措施。

3、建立农村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网络,做好维权工作在目前监管部门监管力量和监管手段有限的情况下,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农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建立农村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网络。

4、建立农村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加强对农村群众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增强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运用农村广播、电视和黑板报等宣传途径引导农村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改变过去只重价格不重质量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取向。

五、结束语

为了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持续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应切实增强政府扶持力度,增加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以构筑政府重视,行业自律,维权方便,全民参与的农村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袁小武.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控体系问题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6).

[2]赵燕.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 (32).

[3]杜楠雅.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及原因探析[J].北京农业, 2011 年 5 月下旬刊.

[4]肖月强.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及其监管体系的构建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

[5]王瑞.浅议农村食品安全问题[J].热点关注,2011(6).

[6]张万亮,张涌 .农村食品安全应立足于监督网建设[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8(8).

[7]李勇.农村食品亟需加大监管力度[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6(8).

食品监管范文第7篇

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我们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创新思路、大胆实践,注意巩固和提高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成果,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稳步提升,受到国家和省食品安全综合考评组的充分肯定和市政府的表彰。

一、主要做法

(一)抓住两条主线,调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积极性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我们牢牢抓住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这两条主线,督促相关监管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鼓励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依法规范生产经营,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

一是对各相关监管部门全面开展量化考评,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年初,我们牵头联合市农委、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局、工商局和商务局组成考评组对市辖各县、区政府和12个职能部门**年食品放心工程开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检查,对工作优秀的县、区和职能部门进行了表彰,对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和部门提出了整改要求并进行了通报。这是我市第一次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进行大考,对各被评价单位震动都很大。受表彰单位深受鼓舞,干劲更足;其他单位也不甘落后,奋力争先。为推进工作深入开展,我们**年又制定了《**市食品安全管理指标评价方案》。与**年量化考评细则相比,新的《评价方案》更加适合我市实际,更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年年底,由我们牵头,抽调相关监管部门人员组成综合评价组,对各县区和14个相关部门**年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综合考评。通过连续不断的综合考评,肯定了各县区和各有关监管部门成绩,查找了工作中的不足,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监管监督检查激励机制,有效促进了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深入开展,为推进食品放心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全面推行信用体系运行机制,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为此我们以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推动企业规范生产、自律经营,有力提升了全市食品安全水平。我们与相关监管部门一起在全市确定了539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参加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创建。全市有55家食品单位被推荐到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进入复审。我们组织了16位食品安全专家对上述企业进行审核确定,最终有44家食品企业脱颖而出,被评为**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诚信单位。市政府陈启涛市长亲自为诚信单位授牌,有力地调动了食品企业诚实守信的积极性。

(二)夯实三个平台、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

1、完善食品安全协调机构这个平台,保证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为食品安全工作的牵头部门、作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指挥者和组织者,只有在综合协调、督查督办上多做工作、做实工作,才能发挥抓手作用,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借助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这个平台。我市成立由15个部门组成的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后,又适时对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成员进行了调整和增补,调整后的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共有成员单位27家。在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行动,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年12月31日,经市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将**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更名为**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并保证各项措施和经费的落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后,加大统一领导力度,进一步提高了食品安全综合管理水平。

2、加强食品协会这个平台建设,促进行业自律。在食品安全工作中食品企业法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由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没有具体的监管职能,很难与食品企业直接沟通和对话,无法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心声。而食品协会是联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食品协会这个平台规范企业行为,强化行业自律,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健康。我局牵头协调有关部门,成立**市食品协会后,积极吸收各个食品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参加协会,现已有团体会员近50家。在市食品协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市又相继成立了豆制品协会和盐业协会。我们充分运用食品协会这个平台,在信用体系建设、扶持企业发展等多方面发挥协会的作用。市食品协会从强化企业自律入手,按照我市食品产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市优秀食品企业”和“**市特色食品”的评选工作。目前已有11家食品企业和5家食品企业的5个食品品种通过了“**市优秀食品企业”及“**市特色食品”审核。通过打造品牌,提高**食品产品和食品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扶持优秀企业做大做强。

3、充分发挥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这个平台作用,建立食品安全科学机制。由于食品安全涉及多个学科,技术含量比较高,因此我们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专家在制定食品安全发展战略和规划、建设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等方面的作用,让专家参与科学决策,保证结论的客观和公正。**年初,**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后,我们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名优食品企业和特色食品品牌评选活动中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提出各行业企业食品安全信用诚信单位候选名单后,由专家委员会委员对上述55家企业按照标准逐一进行现场检查,综合考评,打出分数。以此为基础,经征求市消费者协会等协会的意见,拟定了参评单位的食品安全信用等级。在“**市优秀食品企业”及“**市特色食品”的评选中,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也参加了的现场检查和评审,为推进我市食品安全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抓住四项重点工作,以点带面,全面履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

国家赋予我们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的目的之一,就是克服单个部门单一环节监管的局限性,加强各监管环节之间的衔接,提高监管的效能。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重点做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为提高应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能力,降低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的损失,市政府出台了《**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省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指定安徽省首次Ⅲ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暨培训班在**举行。在我局的统一牵头和组织下,市各有关部门精心准备、周密安排,应急演练取得圆满成功。省政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领导以及省食品药品监管、公安、工商、卫生、质监、农业、商务等省直部门负责同志和全省17个地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的负责同志观摩演练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新华社安徽分社、新浪网、中国医药报、中国食品质量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和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等十余家新闻单位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进行了现场采访和报道。

二是联合多部门整治豆制品市场。豆制品市场的食品安全工作是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年,我局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卫生局和市农委联合制定《**市豆制品市场准入规范》,成立了专项整治办公室,对豆制品市场准入专项整顿做了全面部署。**年,根据“帮扶一批、整治一批、取缔一批”的思路,我们联合上述几家单位对豆制品市场开展了不间断的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对不符合市场准入规范的豆制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了查处。同时,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专题向市人大和市政协报告,市电视台等新闻部门对豆制品专项整治工作全程进行了跟踪报道,有力推动了豆制品市场专项整治的深入开展,目前,已有19家符合规范的豆制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通过验收企业的产品在**市的豆制品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50%。豆制品市场准入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是加强信息宣传工作。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监测信息公开力度,提高食品安全工作透明度,2年来,我们联合市卫生、工商、质监、和农委对全市食品安全监督抽查信息了5期公告,并公布不合格食品生产厂家及不合格原因。在工作中,我们把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争取领导重视,引起社会关注。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每月编发3期《**市食品放心工程简报》,及时报道食品安全最新监管动态,每一期简报都报送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协等有关方面领导。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每次大的活动都联系相关媒体及时报道,不仅扩大了综合监管的社会影响,也促进了食品安全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是加强督查督办。我们对媒体曝光和群众举报的每一起食品安全案件高度关注,及时督办,把综合监管职责“虚”事做实,实事做好。为了便于群众投诉举报,我们在**日报等媒体上公布了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及投诉举报电话,鼓励群众举报,接受群众监督。制度建立以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受理投诉举报食品案件32起,每次均迅速以核查函的形式书面通知相关监管部门核查,并要求7日内上报核查处理结果。所有投诉举报案件,各相关监管部门都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反馈处理结果。

二、几点体会

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历史重担落到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肩上,因此,作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须要用创新的思维探索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新途径,要立足本地实际、着眼未来、理清思路、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稳步提高驾御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要履行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效能建设是转变机关职能、推进机关全面建设的重大举措。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立党为公、行政为民的理念,结合我市实际,突出解决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落实责任,加强监督。坚持群众事务重于泰山的执政理念,始终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的工作指导思想,增强求真务实的自觉性,提高为民服务的主动性,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管理和工作制度。

2、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完善的制度是抓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基础。食品安全的基础是行为规范,包括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种政府行为、监管行为、企业行为的规范,这些规范的表达形式就是各种制度。一是规范政府监管部门的各类制度,包括责任制度、追究制度、监察制度、协调制度、应急制度、披露制度、考核制度等;二是规范和激励企业的各类规定,包括诚信制度、巡查制度、抽检制度、举报制度等;三是制度的落实,包括强化制度执行,严格制度约束。制度一旦实施,严格执行是管理有效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我们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运作机制,实现了体制、机制、制度的有机统一,确保了食品安全协调机制高效规范运行。

3、要协调好与相关监管部门的关系。沟通协调与各部门的关系是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到多个部门,在监管链条中,每个环节都事关全局,忽视不得。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说到底就是协调各个监管部门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能齐抓共管,形成监管合力。要协调这么多的监管部门,正确处理好与各监管部门的关系就成为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工作中,既要积极主动、敢唱主角,也要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不端架子、尊重别人。工作中主要采取正面处理的方式,多表扬,多鼓劲,对监管部门的好做法及时反映,好经验积极推广,好措施大力宣扬。同时,与各部门不但要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也要建立情如亲人的个人友谊。把“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的思想贯穿到工作的每个环节,形成了相互尊重、融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和谐人际关系。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2007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规划(**--2007)的最后一年。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效能建设为契机全力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水平,确保我市食品安全。

前期,市政府已与各县区和各监管部门签定了2007年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目标,我们办公室将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加强督查督办,认真学习和宣贯《**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实施办法》,提高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能力。

食品监管范文第8篇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目前,我国食品状况总体是好的。食品质量稳步提高,无论是从功能性、实效性上,还是从食用性都有了很大提升,品质有所改善,出现了许多名牌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和喜爱。超市,集贸市场中的食品琳琅满目,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体现了时展的丰硕成果。

然而,最近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食品安全问题也引起全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然而一些不法者利欲熏心。掺杂使假,危害消费者。武汉人造蜂蜜、台州毒猪油,“口水油”沸腾鱼、河北假葡萄酒、河南瘦肉精,以及台湾塑化剂等事件频频发生,不仅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而且也暴露了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从立法到具体实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职责明确,内容详尽,程序清晰,有效保障了食品安全。然而在日常的监管中仍在一些不足和缺陷,有待探讨。

1 基层食品监管力量薄弱。辖区内的食品企业多,食品监管的执法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在有些地方一个食品科只有两三个人,要监管近2∞家食品生产企业,这样就无法满足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动态监管的现实要求。

2 食品安全监管的执法人员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匮乏,无法满足食品安全监管的迫切要求。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管,不仅要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如食品执行标准、检验方法,国家明令禁止添加的物质等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识别,判断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违法行为。

3 很多区县一级的食品检验机构检测能力明显不足,无法满足食品安全检验的需要。一方面是检验人员欠缺,检验能力与水平达不到要求,另一方面检验仪器设备陈旧落后,缺少先进的必备的检测设备,造成许多检验项目不能开展,不能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4 检测手段相对滞后,执行标准和检验方法落后于造假技术,标准的制修订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科研开发能力薄弱,研制周期长,针对某些物质快速检测方法少,不能及时出台检验方法及标准,非常被动,达不到有效实施监管的目的。

5 食品企业取证门槛过低,生产许可准入制度相关条款要求不高,加之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员掌握的评审标准不一,评审尺度不一致,造成一些条件达不到要求的食品生产企业取得生产许可证,为日后正常监管埋下了隐患。

6 食品生产企业自律意识差,没有严把食品安全关。有的企业质量检验员学历低,检验能力差,检验仪器设备成了摆设,日常根本不使用,形同虚设,很难保证食品安全。而且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对原材料把关不严,没能实施有效地进厂检验,极易造成食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用其生产的产品就无法保证质量。

7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不作为。碍于人情,视而不见。利益驱使,麻木不仁,充当保护伞。习以为常,见怪不怪,责任心不强,走过场。造成食品安全监管在执行力和操作力上存在很大的难度。由于不作为,造成安全隐患没能及时发现和制止,甚至发展到无法控制,泛滥的局面。

8 各种形式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检验的项目只是常规的指标,极易添加的物质没有列入到必检的项目范围中,容易造成常规项目合格,而潜在的危害物质无法检测而不能真实判定该产品是否合格。等到出了问题再治理,没有预见性和前瞻性,风险评估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9 没能对食品添加剂产品,化工添加剂产品等的销售情况进行动态、有效地跟踪。产品销往哪里、用在什么地方等的情况无从掌握,控制,极易造成滥用情况的出现,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一定的危害。

10 部门之间协调不力,社会监督缺位,政府各部门一体化监管体系没有得到有效运行。明知造假,使用添加违禁物质,举报、投诉的少。舆论,媒体曝光有的没有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造成事态发展无法控制。部门之间信息通报不畅,协调,配合力度不够,处罚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高压态势,影响力,威慑力不强。对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实现有效监管的建议

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重大,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时刻牢记总书记视察天津质检院的重要讲话精神,当好食品安全的守护者。要当好食品安全的守护者,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加大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建设。投入资金和力量,合理配置监管人员,加大专业知识及法律法规等的学习与培训,提高监管的整体水平。让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成为行家里手,成为食品安全的忠诚卫士。

2 加大区县级食品检验机构能力建设,提升整体实力与水平。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大人员培训力度,掌握最新的检验方法和标准,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不断完善检验手段,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 加大食品标准的修订,制定,及时调整,国家食品监管检验目录、重点检测项目及指标。从国家立法到标准的实施,给予法律支持,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4 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国家应从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检验检测机构等各方力量,针对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搞好研制与开发,出新项目、好项目,为食品安全监管和检验提供最新的科研成果,并运用到实践中。

5 加大食品添加剂和其它添加物质的监管力度,实施有效的动态跟踪。可以实施电子条码信息管理系统,把生产企业,经销单位及产品的详细信息,检验情况、销路情况等录入到系统中,各个环节都有信息录入,全程跟踪,有效掌控,保障食品安全可靠。

6 加大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监督力度,对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要实行重点巡查、驻厂监造,产品批批检验,有效保障质量安全。

7 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检测网,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弥补食品检验中个别项目不能检测而无法做出判断的不足,形成合力,共同努力做好食品检验工作。

8 加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形成严密的横向和纵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实现食品监管无漏点、无盲区,全覆盖。从初级农产品种植到生产加工,到市场流通,最后到餐桌,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链接,确保食品安全。

9 提高生产许可准入制度的门槛,做到标准一致,评审尺度一致。达到标准的准予获证,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予获证,该淘汰的就要坚决淘汰。整体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规模和水平。

10 不断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自律意识,做到诚信无欺。通过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切实按照质量体系要求做好各项工作,有效保障其产品的合格,从源头杜绝危害存在。

11 加大食品安全监管的处罚力度,形成威慑力,震撼力,起到警示作用。通过制定修订国家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加大法律惩罚力度,逐步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再次发生。

12 通过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建立食品安全预警制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浓厚氛围,全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会有很大的改善,人民的生活会有更好的保障。

食品监管范文第9篇

者共同参与的监管模式;在管理手段上,逐步采用"风险分析"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模式。

一、统一管理原则

职能整合、统一管理是美等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显著特征。1998年,美国政府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来协调美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该委员会的成员由农业部、商业部、卫生部、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环境保护局、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等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委员会主席由农业部部长、卫生部部长、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共同担任,形成监督食品安全的三驾马车。美国政府食品安全的管理特点是职能互不交叉,一个部门负责一个或数个产品的全部安全工作,在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下,实现对食品安全工作的一体化管理。

目前,美国的食品安全系统主要涉及六个部门,即卫生部的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农业部的食品安全检查局(FSIS)、动植物健康检验局(APHIS)、环境保护局(EPA)、商业部的国家渔业局(NMFS)、卫生部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等。其中,FSIS主管肉、禽、蛋制品的安全,FDA负责FSIS职责之外的食品掺假、存在不安全隐患、标签夸大宣传等工作;APHIS主要是保护动植物免受害虫和疾病的威胁,EPA主要维护公众及环境健康,避免农药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加强对宠物的管理;NMFS执行海产品检测以及定级程序等,CDC负责研究、监管与食品消费相关的疾病。同时,海关负责定期检查、留样监测进口食品。

另外,联邦当局还有一些食品安全派出机构,如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农业研究署(ARS)、州际研究、教育和推广合作署(CSREES)、农业市场署(AMS)、经济研究署(ERS)、谷物检验、包装和堆料场管理局(GIPSA)、美国法典办公室等,与各州和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配合,形成食品安全管理网络。

二、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原则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顺利推行的基础,美国建立了涵盖所有食品类别和食品链各环节的法律体系,为制定监管政策、检测标准以及质量认证等工作提供了依据。

从1906年美国第一部与食品有关的法规《食品和药品法》开始,近一个世纪来,美国政府制定和修订了35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规,其中直接相关的法令有7部。这7部法令既有综合性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令》、《公共卫生服务法》、《食品质量保护法》;也有非常具体的《联邦肉类检查法》、《禽类产品检验法》、《蛋类产品检验法》、《联邦杀虫剂、杀真菌剂和灭鼠剂法》。食品安全法令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和监管程序,如《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对掺假食品、错贴标签的食品、紧急状态下食品的控制、发生争议时的司法复议等内容都做出了详细规定。

为保证食品安全监管的公正、合理,美国针对公共参与决策和公平执法等设定了专门的法规。管理机构必须遵守的程序性法令包括《行政程序法》、《联邦咨询委员会法》和《信息公开法》等。

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首要职能,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并予以强制执行。这些标准包括对掺杂、掺假食品的一般禁令,对食品中不同化学残留允许量的具体限制,对产品本身的标准规定以及对加工操作规程标准的规定等。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法规的主要部门为食品药品管理局和环境保护局。食品药品管理局负责除肉类和家禽产品外美国国内和进口的食品安全以及制订畜产品中兽药残留最高限量法规和标准;环境保护局负责饮用水、新的杀虫剂及毒物、垃圾等方面的安全,制订农药、环境化学物的残留限量和有关法规。

三、实施风险管理原则

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是通过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措施,尽可能控制食品风险,保障公众健康。风险管理的程序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措施的评估"、"管理决策的实施"、"监控和评价"等内容。风险评估是对所有食品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客观的评估,应用科学手段,研究危害因素的特征,并对它们影响的范围、涉及的人群和危害程度进行分析;风险管理措施的评估包括确定现有的管理选项、选择最佳的管理选项、确定最终的管理措施等;监控和评价指的是对实施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以及在必要时对风险管理和评估进行审查。

美国《总统食品安全计划》强调了风险评估在实现食品安全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这项计划号召对食品安全负有风险管理责任的所有联邦政府机构成立"机构间风险评估协会",该协会通过鼓励研究开发预测性模型和其他工具的方法,促进微生物风险评估工作的进展。管理机构还在实施各种风险管理对策方面取得了进展,如推行HACCP(风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作为新的风险管理工具,认清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采取有效的办法加以防范。

四、信息公开透明原则

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美国十分重视公众的知情权。强调"保持每一步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透明性。"

美国政府强调食品安全制度建设和食品安全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建立了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通过定时食品市场检测等信息、及时通报不合格食品的召回信息、在互联网上管理机构的议案等,使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的真实情况,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同时,政府还提供平台让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管理,并加强对媒体的管理,要求媒体以客观、准确、科学的食品信息服务于社会,不得炒作新闻,制造轰动效应牟取利益,造成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恐慌。美国法律要求政府在制定行政法规时,允许国内外的任何个人和单位获得政府决策依据的信息,并进行评论,确保法规修订是在公开、透明、交互方式下进行的。

五、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原则

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监管环节包括生产、收获、加工、包装、运输、贮藏和销售等;监管对象包括化肥、农药、饲料、包装材料、运输工具、食品标签等。通过全程监管,对可能会给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危害的风险预先加以防范,避免重要环节的缺失,并以此为基础实行问题食品的追溯制度。

一种食品的安全由一个部门负责的特点,使得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的责任主体明确,容易操作。目前,美国已建立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中,最典型的就是在食品生产企业中广泛实施的《通用良好生产规章》(GMP)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体系(HACCP)。GMP规定了为保证卫生状态,哪些种类的建筑物、设备、装备、装置是必须的,哪些错误必须避免,还涉及诸如通风设置、设备清洗等要求。同时,相关部门实施病虫害安全管理规范、发展良好农业生产规范,以便减少杀虫剂的残留和微生物对最终食品的危险性。

六、责任主体限定原则

在美国食品安全管理机制中,食品安全首先是食品生产者、加工者的责任,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对食品生产者、加工者的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风险。

按照美国法律,企业作为当事人对食品安全负主要责任。企业应根据食品安全法规的要求来生产食品,确保其生产、销售的食品符合安全卫生标准。政府的作用是制定合适的标准,监督企业按照这些标准和食品安全法规进行食品生产,并在必要时采取制裁措施。违法者不仅要承担对于受害者的民事赔偿责任,而且还要受到行政乃至刑事制裁。

七、专家参与原则

随着新资源、新材料、新技术在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更多环境污染物的出现,食品危害因素越来越复杂,风险越来越大,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充分利用专家力量,让专家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美国政府一方面在管理机构内部组织优秀科学家加强前沿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积极利用政府部门以外的专家资源,通过技术咨询、合作研究等各种形式,使之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服务。同时与世界卫生组织、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分享最新的科学进展成果。政府还充分利用检验机构的专业力量。美国的食品检验机构中有大批食品工艺、微生物、营养、卫生等方面的专家,在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系统开展食品安全状况调查、收集并分析样品、监控进口产品、从事消费者研究等工作。

向消费者提供安全知识培训,也是食品安全专家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美国农业部的消费者热线每年要答复大量消费者关于食品安全知识、风险防护、营养搭配等方面的咨询。

八、充分发挥消费者作用原则

美国非常重视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监管,特别是法规、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听取消费者的建议,确保其工作能真正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在立法和修订过程中都允许并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立法机构通常发表一个条例提案的先期通知,提出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征询公众的意见;在最终法规发表前,要为消费者提供开展讨论和发表评论的机会;当遇到特别复杂的问题,需要立法机构外的专家建议时,立法机构还将根据需要通过非正式信息途径召开公众会议,收集消费者对特定问题的看法。如果个人或机构对立法机构的决策提出异议时,还可以向法庭提出申诉。

九、预防为主原则

美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预防措施,并以科学性的危害分析作为制定食品安全系统政策的基础。HACCP体系作为世界公认的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质量保证系统,在美国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HACCP体系的目标在于有效预防和控制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它通过对食品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对食品安全有影响的环节,确定关键性的控制点,并为每个关键点确定衡量限制和监控程序,在生产中对关键点严密监控,一旦出现问题,马上采取纠正和控制措施消除隐患。采用HACCP体系,既能全面监控整个生产过程,使食品的加工生产、包装贮藏、销售消费都在统一的规范制约下运行,又能突出重点,减少食品安全控制的总支出,提高经济效益,为保证食品安全奠定可靠的基础。HACCP系统还要求企业具备严格的档案制度(档案的保存期至少要等于所生产食品的保质期),并对食品链的各环节都有明确的要求,这样,易于分清安全事故责任人,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

美国还建立了食品和饲料成分的控制体系,如为防止疯牛病的传播,政府根据行政程序法令的相关规定,在充分争取行业协会、专家、相关利益团体以及消费者建议的基础上,出台了严格禁止利用某些动物蛋白喂养反刍动物的规定,从饲养环节上控制疯牛病的发生。通过严格的审查制度,美国政府着力减弱食品添加剂、杀虫剂等对食品可能产生的危害。根据规定,任何食品添加剂上市之前,生产者必须提供其产品安全性的证明,管理当局对有关数据进行评价,必要时还要进行细致的检测,以确定添加剂的安全性。所有审查活动都有详细记录,且要向社会公开。

上一篇:药品电子监管码范文 下一篇:保险监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