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6 01:29:01

实践研究报告

实践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开展“中队经营”,满足少先队员“快乐生活”的自身需要。

“快乐生活”是当今少先队员身心所迫切需求的,“快乐生活”会给少先队员带来幸福童年的回忆,生活的信心、学习的动力、健康的心态和对美好的向往。“快乐生活”是通向勤奋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桥梁,非常重要。我校开展的中队经营就是围绕“一切为了队员、为了队员的一切、为了一切队员”的宗旨,通过中队经营,让队员自己来创造快乐和感受快乐,就是要队员自己共同创建快乐的中队集体,在快乐的集体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快乐地发展。

2、开展“中队经营”,满足和谐发展少先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更有效地发挥少先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合力,一个学校只有将少先队文化和校园文化和谐发展,才能使两个文化的优势互补,才能达到民族文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进而便可加速推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进程。目前,我校正致力于“生成教育”的研究,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树立了这样一种教育观,那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智慧和人格的不断生成。学生的智慧和人格是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生成的。生成的关键是教师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我想,从这样的定义中大家不难发现,“关注人格,师生和生生互动以及自我教育”都是明显带有我们少先队工作作风特质的关键词,因此,我校的中队经营是统整于生成教育之下的一种快乐队建形式。我们认为,只有寻找出少先队文化与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结合点,才能创造出新经验,取得新成功。

3、开展“中队经营”,满足少先队自身建设的需要。

少先队有着光荣的传统,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表明,自身建设是我们做好全部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在“全队抓基层,全队抓落实”的工作要求下,我们以“中队经营”创建为平台,从抓理念、抓项目、抓标准、抓培训、抓评价等方面整体推进我校“中队经营”的开展。我们将中队经营建设与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相整合,吸引更多的中队辅导员自觉地加入到少先队理论研究中来,通过深入各中队调查、子课题跟踪指导、每月的经营者论坛、阶段成果展示和评选优秀等形式,全面增强我校各中小队的活力。

“中队经营”的界定: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经营”一词不再仅仅局限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经营一词的定义:1、筹划并管理(企业等)2、泛指计划和组织。

在我们的字典里我们是这样诠释“中队经营”一词的:中队经营是以每一位队员为主体,把中队作为队员在校生活的基本单位,通过小队自主创立、维护、管理中队事务,并在交往、合作,感受服务与被服务的不同角色体验过程中,习品德、学做人、练本领、增才干、促发展。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我们通过上网、专家咨询了解到,目前,台湾在班级经营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许多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我校早在2005年年初,就已经把班队经营作为生成性德育研究的方向,我校德育处在班队经营方面已经开始了尝试,并积累了许多案例。我校的创新之举,是要将班级经营转化为少先队的中队经营。少先队的基础是中队组织:中队以学校班级为单位建立。队的教育不是可被代替的活动教育,而是儿童群体性组织教育:即自主性集体的教育。发挥队的组织教育作用,就要加强建立在组织的中队集体建设,使班队集体建设一体化。我校的中队经营的实践研究就是立足于“以队促班”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我们把经营的目标定位于“快乐”二字,通过快乐经营,我们要实践爷爷对我们少年儿童的期望——快乐生活。在区快乐队建及我校生成德育的引领下,我们一中心小学的队员们将“以队促班建集体”,开展少先队的“中队经营”。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少先队中队经营的实践研究”,从创立、维护、管理三个纬度来构建“中队经营”的操作流程,形成一套少先队快乐队建构建的新模式;使队员增强自主意识、形成快乐体验。同时,促进辅导员提升辅导力,以活力小队推进快乐中队的创建,凸显少先队组织的魅力。

2、探索开展中队经营的原则、途径、方法,形成并总结一套有效的经验。

3、探索实施中队经营的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方案,包括评价方法、评价内容(项目)、评价指标、评价手段等一系列内容。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有关理论的研究:

(1)“中队经营”的概念界定。

(2)从创立、维护、管理三个纬度来构建“中队经营”的操作流程、基本特征。

中队经营的操作流程:(如下图)

制订中队精神表达共同愿景

共谋经营策略锻炼你我才干

快乐我型我秀扬个性展才华

创立

服务功能

保障功能

激励功能

管理

维护

经营主体

经营后援

(3)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开展“中队经营”的意义。

2、调查研究:

(1)目前“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领域的发展情况。

(2)当前“中队经营”在我校中队建设中的实施现状。

3、“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应用的研究。

(1)从创立、维护、管理三个纬度来构建“中队经营”的操作流程,明确此队建模式的框架结构、内容上的构成要素以及模式内部经营方面的原则性要求。

(2)探索“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运用的基本条件、运用手段及运用途径。

(3)研究的初步成果在快乐中队创建中的实效和进一步改进完善的措施。

(4)探索、建构评价的方案,明确评价方案的要素、方式、手段、项目和指标。

(5)“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对队员增强自主意识、形成快乐体验及辅导员辅导力地提升的培养实效。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1)查阅有关的理论书籍、文章,借鉴企业经营、班级经营的内涵、发展情况和目前的研究成果等信息。

(2)依托我校是华师大普教实验基地的便利条件,聆听相关的讲座。

2、调查法

(1)调查分析对当前中队经营在我校快乐中队创建运用中的各类看法。

(2)调查了解目前中队经营在快乐中队创建中的发展情况、实施原则、系统结构。

(3)进行阶段性的队员问卷、辅导员座谈,了解队员与辅导员在快乐中队创建中开展“中队经营”的看法、建议等。

3、行动研究法

(1)层层推进,展示成果

1)以自主报名的形式确定试点中队,制定中队经营方案,重点研究如何吸引全体队员自主积极地参与到中队经营中来。

2)不断组织研究试点中队和辅导员开展中队经营的实施情况。①试点中队方案设计②教育札记选③试点中队辅导员经验交流

3)其他中队辅导员在观摩和学习试点中队经营的基础上制定各自计划并推行富有个性化的中队经营。

(2)阶段反思,强化推进

1)参与中队经营的辅导员,以教育札记的形式记录在中队经营过程中的体会,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中队经营的经验。

2)组织中队辅导员针对自己的反思和总结,进行有目的的有专题的交流,开展合作学习,提高中队辅导员专业化水平。

3)组织市区有关专家对中队辅导员在中队经营中的反思总结进行有目的有专题的指导和交流。

研究“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对队员增强自主意识、形成快乐体验及辅导员辅导力地提升的培养实效。

4、经验总结法

按研究的实施步骤分四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总结、撰写报告。

第一阶段:撰写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撰写资料综述

第三阶段:撰写实验中期报告

第四阶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4)

1、调查分析:

分析目前中队经营在快乐中队创建过程中亟待改进的地方和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2、理论研究:

学习有关企业经营、班级经营的理念在中队经营中加以运用的理论,并加以归纳整理,找出基本方法和途径。

3、资料研究:

收集、查阅目前对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应用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有关的进一步完善的设想。

第二阶段:基础研究阶段(、5——、8)

1、资料汇总、撰写调查报告。

2、从创立、维护、管理三个纬度来构建“中队经营”的操作流程,明确此队建模式的框架结构、内容上的构成要素以及模式内部经营方面的原则性要求。

3、撰写资料综述。

第三阶段:实验研究阶段(、9——2007、9)

1、层层推进,展示成果。以自主报名的形式确定试点中队,制定中队经营方案,引导队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在小队中学会与人相处、交往和合作。大队部密切关注、深入了解试点中队和辅导员开展中队经营的实施情况。

2、阶段反思,强化推进。参与中队经营的辅导员,以教育札记的形式记录在中队经营过程中的体会,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中队经营的经验。同时,大队部组织中队辅导员针对自己的反思和总结,进行有目的的有专题的交流,开展合作学习,提高中队辅导员专业化水平。

3、探索“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运用的基本条件、运用手段及运用途径。建构评价的方案,明确评价方案的要素、方式、手段、项目和指标。

4、撰写中期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07、10——2007、12)

1、通过对前一阶段中队经营研究实践的阶段性小结,进行取舍、调整、补充,明确进一步研究方向,并再次进行实践研究。

2、总结经验、专家论证,撰写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成果形式

主要研究阶段

阶段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1——、4)

撰写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

基础研究阶段(、5——、8)

撰写资料综述:《少先队中队经营》

第三阶段

实验研究阶段(、9——2007、9)

撰写中期报告:《创立、维护、管理——少先队中队经营操作流程的研究》

第四阶段

总结阶段(2007、10——2007、12)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少先队中队经营的实践研究》

2、最终完成时间:2007、12

最终成果形式:论文《少先队中队经营的实践研究》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本课题立项之前,学校已经进行了一年的中队经营地探索,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立项夯实了基础。

本课题的负责人诸晓燕老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曾参与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及多项市级课题的研究,是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各级各类书刊杂志发表;学校聘请的张声远教授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目前,正致力于我校开展生成教育的研究;梅元钧老师多年从事少先队管理与研究工作,积累了少先队研究的宝贵经验,掌握了少先队研究动态及情报资料;严薇副校长是一位专家型、科研型的领导,自己本身又有多年的大队辅导员经验,不仅对我校开展的少先队研究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自身领衔的多项科研课题获市级等第奖;德育教导周琦老师目前正在着力于生成德育的研究,也为我校开展的中队经营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黄红燕、顾迎来、沈健、徐春娟老师都是第一线的中队辅导员,她们各个优秀,所带领的中队先后获市区级红旗中队、快乐中队的荣誉,沈健老师个人是市的优秀中队辅导员。她们可以搜集中队经营过程中第一手的信息与资料。总之,研究队伍专业结构完整,年龄结构科学,在研究过程中任务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家对本课题的研究充满了信心与热情,积极投入研究工作。

课题组所在学校是区的科研先进集体,科研氛围浓厚,学校领导重视少先队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极大的支持。

十一、其他有关问题和保障机制:

资料设备方面,学校具有各种现代化的网络、电子设备,并订阅了《教育科研》、《教育参考》、《少先队科研》等多本教科研专业杂志,也可通过区教师进修学院信息中心、区科研室查阅电子期刊,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对课题经费估算(包括研究所需的出差、调查、试验、资料、上机和小型会议等)

图书资料费:1000元

专家咨询费:1000元

小型研讨会:2000元

外出学习费:1000元

成果结集印刷:5000元

合计:10000元

实践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二. 研究目的:了解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特点、主要设备和作业流程,对其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的理论提出改进意见。

三. 研究方法:访问法、资料收集法。

资料收集的方法:网上收集。

四. 公司概况

1. 基本情况:淮南物流中心位于洞山路,交通便捷,。物流中心占地面积为840万平方米,各类仓库76万平方米,拥有4条铁路专用线和40辆箱式货车。3. 主要设施:

铲车,中心拥有1.5吨至3吨的汽、柴油叉车和干充式电瓶叉车以及前移式高位货架库专用干充式电瓶叉车多辆。运输车辆,中心拥有多辆10吨全封闭厢型货车,8吨全封闭厢型货车,5吨全封闭厢型货车,及2吨以下的厢型货车。同时拥有2个联盟型车队,可调动车辆近百辆。

4. 仓库类型:

高平台彩钢板结构仓库。拥有高平台彩钢板结构仓库计24621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7-8米, 1700平方米的仓库已安装了高位货架,该类型仓库的优点是建筑结构合理,面积利用率高,防汛、防潮、隔热性能良好,全部有雨棚和外平台,库外周转场地大,便于商品装卸及进出仓。

高平台铝合金结构仓库。拥有高平台铝合金结构仓库计16800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6.5米,该类型的仓库的优点是防汛、防潮性能良好,库外周转场地大,特别适合于进出仓频繁的大宗商品的储存。

楼层恒温库。拥有楼层恒温库10100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5米,该类型仓库的建筑条件为满足某些产品在温度控制上的不同要求提供了先决条件。

铝合金结构平房库。拥有铝合金板平房库5700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6米,该类型仓库的优点是库外周转场地大,特别适合于进出仓频繁的大宗商品的储存。

燃品仓库。拥有可储存易燃品仓库1000平方米,该类型仓库能提供属于易燃危险品类的特殊商品储存。

其它库房40000平方米,该类型仓库多数属于砖木结构,单幢仓库面积小于上述仓库类型,具有冬暖夏凉的自然调节功能。

5. 仓储系统服务:

市内/国内配送,单品/综合配送,常温/冷藏配送。备有各式车型,承运商品包括:百货用品、冷藏保温、特殊商品。

贵重物品配送。提供门到门的服务,确保商品的安全抵达用户手中。

隔日零担配送。对于零担配送,公司承诺货物隔日上车、发车。

上架陈列。对于市内各大商场、各类超市、连锁网点的配送服务,公司还提供协助客户商品上架陈列的服务。

6. 仓储系统服务:

常温/恒温仓库储存,高层/堆垛货架储存。

实践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以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跟踪为研究,通过对实践教学实际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力图揭示当今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反思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尝试提出对策,以期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跟踪研究;对策;借鉴

对于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来说,应该重点关注如何更好地开展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过程,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设计适合当今学生?应加强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重视实践教学设计。

一、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跟踪研究的缘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我国高等院校为了生存和发展,教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相继在课程教学方式上都推行了“实践教学”。相对于美院和重点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民办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教学质量、教学经验都比较匮乏,如何科学合理的实施教学过程设计是首要任务和重要工作。

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跟踪研究的现状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跟踪研究”,与以往大多论著关注的教学模式、教学革新有所不同,是针对实践教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式。目前国内对“实践教学”的跟踪研究论文、专著非常少,大多数只提供了一些实践教学的理论和教学的构想思考等,然而对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实行情况、反馈、数据几乎没有,对于长期推进实践教学没有一定的参考支持,无法对实践教学及时更新与调整,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跟踪研究的目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跟踪研究,主要以实践教学为跟踪研究和信息的收集、存储。教学跟踪研究能全面了解教学模式实行情况,监控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环节、师资队伍、管理机制等关键点,随时掌握运作信息,及时分析、校正和反馈。因此,长期对实践教学的跟踪研究,能进一步对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二)主要内容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跟踪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历史、现状;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特色;构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基本信息数据库等。

(三)思路和研究方法

1.调查法:运用问卷、个案研究等科学方式对当前的艺术设计教学状况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统计、比较、归纳,从而得出规律性的知识。

2.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相关书籍文献收集关于当前实践教学的研究信息作为课题研究的佐证。

3.理论研究法:对调查收集的文献资料加工整理,以理论知识形式对当前艺术设计教学的启发和可借鉴性进行思考。

4.实践、实证研究法:以教学实践跟踪研究报告作为研究的评估和论证。

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跟踪研究与分析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跟踪研究,主要对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两所院校的实践教学进行跟踪研究。通过对这两所院校的长期教学跟踪能为我们提供教学信息、数据支持和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为我国其他高校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一)“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实践教学跟踪研究与分析

实践教学一

1.跟踪研究的课程:标志设计课程

2.跟踪研究的问题:⑴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⑵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⑶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困难;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跟踪研究的方法:课程实践教学以主题设计项目教学、标志类赛事参赛教学两种方式进行,并根据教学设计分阶段跟踪,阶段性信息收集与分析,储存。

4.跟踪研究的进程:⑴数据的收集:问卷调查形式;⑵数据的分析:教学效果、作品效果、学生反馈、问卷数据报告。

5.跟踪研究结果与讨论:参与这次调查的学生共33人,一半以上在毕业后会考虑从事艺术设计工作,只有部分学生会考虑读研、创业、出国深造及考公务员。考虑从事设计行业工作的学生,一是对设计行业有浓厚兴趣,二是个人性格及知识储备适合从事设计工作,三是看好设计行业的发展。关于选修标志设计课程的目的,有接近80%的学生是以帮助涉猎更多的知识,将主修和辅修专业的所学知识融汇贯通,不断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另外,从数据分析显示,此次实践教学整体上看,教学情况反映良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较好,实践方式训练也得到了学生们的支持。教师在教学的方式、教学的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几方面:一是理论和实践内容的分配上较平均;二是课堂氛围的活跃度较弱,学生参与度较少,应多增加一些互动性;三是实践教学项目安排缺乏趣味新颖性,内容较繁重;四是学生在进行实践训练时,普遍存在着对设计缺乏理解力、表达力、创造力,部分学生较多关注软件操作能力,不够重视设计的思维过程,从而产生了盲目抄袭和模仿,导致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实践教学二

1.跟踪研究的课程:包装设计课程

2.跟踪研究的问题:⑴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⑵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⑶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困难;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跟踪研究的方法:课程实践教学以主题设计项目教学,根据项目设计的分阶段进行评判,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4.跟踪研究的进程:⑴数据的收集:问卷调查形式;⑵数据的分析:教学效果、作品效果、学生反馈、问卷数据报告。

5.跟踪研究结果与讨论:参与这次调查的学生共30人,从调查显示,此次实践教学整体上看,80%以上的学生对教学情况反馈较好,理论和实践比重恰当,主题设计项目实践方式训练得到了学生们的赞同。有些学生指出了本门课程内容较多,课程时间短,不能更加充分的理解和把握。作业量较大,但很有实际作用,对包装的结构等知识了解很有用,对结课作业也很有帮助,加强了做事的严谨性。多做东西来体现问题的所在和学习内容的所在。还有些学生也对老师提出了建议,建议课程内容与潮流设计相结合;增加课堂活跃度,实施幽默教学等。

实践教学三

1.跟踪研究的课程:VI设计课程

2.跟踪研究的问题:⑴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⑵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⑶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困难;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跟踪研究的方法:实际项目的设计方案老师会同企业主展开方案的评稿,直接由市场和老师的专业认可,并以项目内容分阶段的跟踪。

4.跟踪研究的进程:⑴数据的收集:问卷调查形式;⑵数据的分析:教学效果、作品效果、学生反馈。

5.跟踪研究结果与讨论:参与这次调查的学生共30人,从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基本了解到VI设计是一门应用广泛且社会需求很大的专业技能,实用性极强;VI设计所要求的基础知识面广,包括造型、色彩、图案设计、企业理念、市场调研与分析、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等;VI设计的基础部分的好坏程度也决定应用部分的实际运用。大多数学生设计经验较弱,特别是VI系统中的核心――标志设计。学习的最大困难就是将企业或客户的理念转换成图形语言来表达企业形象。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学生树立了强烈的市场和竞争意识,同时对学生的压力转为了动力,部分设计作品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有了较大的成就感。

(二)“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实践教学跟踪研究与分析

1.跟踪研究的课程:书籍设计课程

2.跟踪研究的问题:⑴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⑵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⑶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困难;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跟踪研究的方法:根据教师的教学项目设计分阶段进行调查和分析。

4.跟踪研究的进程:⑴数据的收集:课后交流,随机调查;⑵数据的分析:教学效果、作品效果、学生反馈。

5.跟踪研究结果与讨论:从课后交流和对部分学生调查分析显示,在有限的课时量和教学条件下,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书籍设计课程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实施项目制教学,可使学生在课程实践中提升设计能力,并将实践教学成果推向社会,学生的设计作品优良与否可得到设计公司或客户的检验和审美期待,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并激发其专业学习兴趣。另外,实践教学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更早的接受专业化的训练,为毕业后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真题真做,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把握书籍设计的整体设计性,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实施项目制教学也可促使教师不断改善现有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增强其实践能力。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艺术设计教育要面向市场、面向世界,也要不断革新、优化。通过对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两所院校的课程实践教学的跟踪,说明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应以学生为主体的,以教师为主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打破陈规、积极探索,研究出更高效、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迎春.艺术设计课教学研究报告[J].湖北三峡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2]马爽.论民办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J].门窗,2014(12)

实践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1. 时展的迫切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用新课程理念来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是要求学校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要重视对“潜能生”的关爱和帮助,彻底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潜能生”掉队,因此,学科潜能生的转化是实现国家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即使在最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鲜的东西。”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潜能生也同样如此。因此,对学科潜能生进行专题研究,转化其不良的思想倾向,促使其全面发展,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

2. 改变教学现状的要求

湖南省溆浦县卢峰镇城南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城郊九年一贯制学校,因地处县城边缘,校园硬件设施差,加上学生中70%以上是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父母管教,自制能力不强,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成绩差,而成为潜能生。由于生源素质原因,尽管从领导到每一位老师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学生成绩提高甚微。这样,家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学校的信任度越来越低,不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自己不信任的学校读书,造成优生流失严重,生源整体素质也就越来越差,教学质量低劣,社会反响极差,导致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面对这一现状,我们想过,很有可能我们一直在走一条错误的路,为完成教学指标,只关注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忽视了那些潜能生,导致人平分、合格率上不去。为此,我们在苦苦思考后得出一种猜想:如果把这些潜能生进行重点培养,他们很有可能会改变落后现状,甚至潜力更大,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学校低劣的教学现状也许会改变。

同时,随着县城扩容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和定居的人口猛增,造成城区学校学位十分紧张。为此县委、县政府投资1.3亿元,全面扩建我校,建成后的城南学校总占地面积达144亩,总建筑面积达31914平方米,届时城南学校将成为全县一所高标准、高规格、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学校,学校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如果学校能够在近两年内,让教育教学质量走出困境,实现软硬件同步提升,就能真正吸引大量学生来校就读。因此,在我校开展此课题研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我校长足健康发展更具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端正潜能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实现九年级中考合格率达到75%以上。主要研究目标是:第一,在分析潜能生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探索转化学科潜能生的有效策略;第二,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有效地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研究对象及研究时间

本课题以2010年下学期七年级两个班为重点,在全校初中各年级各班开展实施,课题从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各项研究。

四、理论基础

1. “尊重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倡导并深入研究的教育理念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这是指导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2. 引导“潜能生”转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基础相对薄弱、素质较差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知识太抽象、太难学,枯燥乏味,因而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并逐步发展成为学困生。这部分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的特殊指导才能改观,如果能为他们创造发挥学习潜能的条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和一般学生一样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当中有的可能成为杰出的人物,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3. 现代课堂教学理论

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及其优化组合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该理论是充分调动“潜能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分析潜能生产生的原因

潜能生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只有对潜能生的形成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每个潜能生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从总体来看主要有自身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和社会原因等几方面。

1. 自身原因

有些学生智力水平相对较低,接受新知识能力差,反映较慢、理解力差,对知识不能理解变通;有些学生自信心不足,害怕失败,因而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学生情绪不稳定,学习上忽冷忽热,高兴时,上课积极发言,开动脑子,不高兴时,情绪一落千丈,对学习不闻不问;有些学生的脾气急躁、焦虑,表现出很强的个性,一受外界刺激,就暴跳如雷,以不想读书为借口,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2. 学校原因

(1)受升学考试的影响,不少教师仍然注重“应试教育”模式,为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硬逼学生完成大量的习题,不堪负重的学生就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致产生厌学情绪。

(2)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育方法死板单一,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毫无兴趣可言。对潜能生的关心重视不够,有的对潜能生几乎不闻不问,而有的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学生不是冷嘲热讽就是滥施惩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3)由于各种原因,每个学生的发展是不可能平等的。而学校把学习当成学生唯一的活动领域,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从而抑制了许多学生的兴趣发展。

3. 家庭原因

有些学生家庭因父母离异或突然变故,造成心灵严重创伤,致使有些学生对前途失去信心,于是对学习失去兴趣;有些父母对子女从小娇惯,养成子女骄横、懒散的性格,有的家长望子成龙,过分赞许,导致子女眼高手低,目空一切,有的父母管教能力差,跟子女不能进行精神上的沟通,导致子女思想不能健康发展,从而影响子女的学习生活;有些家长只顾自己工作,或忙于挣钱,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更有的家长将子女拉进赚钱的行列,致使学生养成了金钱至上的观念,认为读不读书无所谓,只要能挣钱就行,甚至有的家长经常在家中进行不健康娱乐活动,严重影响子女的学习生活。

4. 社会原因

受金钱至上,就业压力,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许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耐心和兴趣,再加上社会上不良现象、不良读物、不健康网络和低俗的影视对学生的毒害,污染了孩子稚嫩的心灵。

(二)总体指导思想和转化策略

总体指导思想是:首先,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加强班主任管理和培训,办好家长学校,力求潜能生出现不好苗头时能得到正确引导。其次,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转化潜能生的责任心和信心。

具体措施是:采取多项策略,切实提高转化潜能生的实效性。

策略一:抓进校生的“一排、二摸、三抓”。在转化工作中首先从七年级抓起,要求七年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新接收的班级做到“一排、二摸、三抓”。

“一排”即第一个月内,根据小学升初中的成绩和思想行为评价及学校调研的成绩,列出潜能生名单,建立跟踪档案,责任到人,落实职责。

“二摸”即摸清潜能生原有基础知识状况、能力水平和薄弱学科;并摸清潜能生的个性和家庭情况。

“三抓”即抓潜能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一是抓学习习惯的养成。学校着重对潜能生进行以下方面的习惯培养:①早读的习惯。知识在于积累,对七年级新生入学第一个月进行早读强化训练,早读课中,要求教师进教室巡视,特别是让潜能生养成读书的习惯。②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在第一个月要进行强化训练,对一些不自觉的,平时有抄作业习惯的潜能生加强督促,甚至个别学生要请到办公室去完成。③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不将作业留到明天,不使问题累积下移。④培养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从外观上要求学生两眼盯着老师,目不转睛,专心致志,提高听课注意力和听讲专注力。二是抓学习方法的培养。指导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渔”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要求学生掌握“三先三后”的方法,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审题后动笔。三是抓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每一门学科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往往感到新鲜、好奇,从而对其产生兴趣,所以在起始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都很好。但是,随着新鲜感的消失和教材内容的加深,再加之有些学科学习操练多、记忆重、信息量弱等特点,不少学生渐渐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兴趣和积极性下降,成绩必然下滑。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策略二:实施分层教学辅导。针对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我们要求教师采用分层教学,这对教师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于转化潜能生来说是行之有效的。在转化潜能生的教学中,教师要站在潜能生的角度上去思量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要求具体做到:一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分层制订;二是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分层布置,题目太难太多,潜能生便产生畏难情绪,容易挫伤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可布置弹性作业,基础题必做,综合题或提高题可选做或不做;三是单元测试目标分层确订,采用题目类型不同,评分标准不同。

策略三: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潜能生心灵深处的“内伤”很大,他们不希望被贴上“二等公民”的标签。他们期待渴望的是教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某一潜能生如果他对某一学科的教师信任、佩服,那么,他这门学科的成绩会很快上升。我们教师必须深谙此理,给潜能生以师爱和尊重,多给予潜能生精神营养和人文关怀。

事实上,有一些学生在学校里是潜能生,但走上社会后也并不比别人差,甚至有的发展得很好。教师在平时要多鼓励潜能生,让他们知道,人存在着巨大的潜能,要靠自己去开发、去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发现潜能生萌发的闪光点,教师要努力做到:大声表扬、悄悄批评;莫训斥,勤开导;别发火,多鼓励。往往一句鼓励和表扬的话胜过十句对潜能生的责备,作业上的批语和素质报告书上一句激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激动难忘。在转化潜能生的工作中,我们既要热情期待,但也要严格要求。

策略四: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与辅导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获取成就感。

实践证明,潜能生除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外,在心理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对这些学生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指责或变相体罚,很容易产生师生对立,即使用单纯的正面教育或激励教育也难以凑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与辅导,如一个鼓励赞许的眼色,一次亲切的谈话,一次不经意的家访、帮助等,都可以解决一部分潜能生的厌学情绪,解答一些潜能生在学习上的困惑,温暖一些因单亲家庭原因而造成潜能的学生,使一些因成绩差而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的潜能生重新鼓足勇气,昂首阔步。

策略五:教师勤辅导,快反馈的有效评价

要求教师对潜能生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使学生小步走,不停步,天天有进步,月月有提高。教师要努力做到:

(1)勤批改,及时纠错。教师对潜能生要多进行面批,便于让学生知道错在哪一步和出错的原因,教师要充分利用课间、放学后时间进行辅导,辅导后可再选择一些类似题目让他们练习,以求巩固。

(2)勤提问,及时疏导。教师要经常分析、了解潜能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在课堂提问中,采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为潜能生设计程序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循循诱导,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3)勤诊断,及时弥补。通过单元测验,重点对潜能生进行分析,一是诊断一下该同学学习是否有提高;二是诊断还在哪些地方存在问题,然后及时弥补。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效

在近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本课题研究对师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1. 促进了潜能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开学初,每个班级都对学生进行思想评价,让学生首先对照《思想品德评估表》进行自评,然后在学生小组中进行互评,最后由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进行师评,分数偏低的学生由学校德育处进行教育、整改。每个星期一第一节班团活动课,由班主任或学生组织反思学法活动,表扬先进,弘扬正气。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出一期思想教育班刊,每个学期召开一次潜能生学生家长会,定期组织学生到卢峰镇敬老院献爱心,参观向警予纪念馆,并经常利用校园广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和正确引导,促进了潜能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有效矫正了潜能生的行为偏差

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难免要犯错,也总会有不足之处,潜能生更是如此。去年上学期开学时,有位家长找到我校九(2)班的班主任罗老师,请求他收下她的孩子读书,罗老师经过打听和询问,了解到这位名叫徐X的学生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个性十分叛逆,但头脑很灵活。在初中五个学期里已经转学四次,而且劣迹斑斑,现在其他学校和班级都不愿收留他,当罗老师看到她母亲哀求和绝望的眼神时,他不顾同事的劝阻,毅然收下了徐X这位学生。可是到了第二周星期三的时候,派出所的民警就找到罗老师,说他班上的徐X与一个案件有联系,社会上的小偷把偷到的三十多部手机都交给了徐X,要把他带到派出所进行调查。后来罗老师去了三次派出所,了解案情,并作为担保人将他保释出来,当徐X走出派出所的时候,他泪流满面地对罗老师说:“罗老师,我给你添麻烦了,你比我的亲爸还要好”。回到学校以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遵规守纪,和同学、老师和睦相处,学习也自觉了,发现他进步时,罗老师及时进行表扬。后来,罗老师发现徐X十分爱好体育,并有体育特长,罗老师积极鼓励徐X加入学校田径队进行训练。经过罗老师不断地关爱和鼓励,初中毕业时,徐X同学作为体育特长生以优异的成绩被溆浦一中录取了。总之,以理、以情感动学生,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会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并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效应,从而为潜能生注入情感动力。

3. 培养了潜能生阳光、向上、健康的心理

针对潜能生的心理障碍,我校秉着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十分重视对潜能生的心理疏导,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及时矫正学生不良心态。班主任老师积极承担学生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这一特殊角色,及时发现潜能生的心理问题,利用班集体的优势和特点,并从学科知识点上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因素,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满足其心理需求,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2012年,我校九(2)班罗老师在批改作业时,无意中发现有个叫张X的潜能生作业本里夹着一封遗书,遗书的内容大概是:我患有乙肝,多年医治不见好转,觉得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迟死不如早死,为了免受折磨,我想早点结束自己的生命。罗老师发现这一情况之后,立即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又和他的父母取得联系,并亲自带领张X到怀化市治疗乙肝的医院进行咨询和治疗,使他终于明白乙肝不是不治之症,埋藏在他心里的阴影被驱散了,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变得活波开朗了,从此学习成绩大幅上升,并当选为学校篮球队的队长,成为了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所以,每个潜能生只有拥有青春、阳光、向上健康的心理,他们才可能转化成优秀学生。

4. 提高了潜能生的学习成绩

每个学期,我校都要签订《潜能生帮扶目标责任书》,学校的行政领导和每个班的科任教师都要帮扶两名以上潜能生。同时,为了实现潜能生的学习目标,在班上建立“手拉手,一帮一”的互助学习小组,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耐心辅导潜能生,督促他们努力学习,为班级争光。爱心感化,热心帮扶,使潜能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师生的真情,潜能生沉睡的心灵逐渐苏醒,他们意识到不仅要对教师负责,而且要对班集体负责,有了这种荣誉感,他们很自然地就悔恨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从而努力向好的方面转变,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就迅速得以提高。近两年我校九年级毕业会考合格率大幅度提升,就充分说明了帮扶的潜力巨大。2013年毕业会考各班潜能生完成率为:九年级100%,六年级80%,为2013年毕业会考合格率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挖掘了潜能生特长,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挖掘潜能生特长,如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田径运动会、广播体操比赛、跳绳比赛等。另外每个教研组每个学期都要举办1~2次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如综合理科组举办的实验操作竞赛,综合文科组举办的朗读比赛,英语组举办的英语话剧比赛,小学数学组举办的优秀作业评比,小学语文组举办的写字比赛等。每个学期受到表彰的学生多达500多人次,许多潜能生也有机会站在领奖台上,他们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学生竞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生活,增强了潜能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课题的实施,我校教师转变了教育观,树立了转化潜能生的信心,初步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转化潜能生方法。同时,我们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积累了很多成功的转潜案例,撰写了许多论文,有的论文在学校推广,有的在县、市、省级、部级刊物获奖。课题的研究成为促进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教育教学策略优化、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专业成长历程。

(三)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通过近三年的努力,我校潜能生转化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近三年九年级毕业会考合格率来看,实现了逐年攀升的良好态势,2011年为42.31%,2012年为71.23%,2013年为89.23%,进入全县中上水平。在2013年度全县中小学目标绩效评估中,我校居同类学校第二名,荣获“2013年度全县绩效目标管理壹等奖”和“2013年县教研先进单位”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校抓实潜能生转化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本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为学校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我们的感想与期望

通过近三年的研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潜能生的转化工作,归根结底就是实施对人的潜能的激发。因此,我们在研究中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从根本上探索潜能生的转化策略,逐步让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虽已告一段落,但我们的研究工作并没有停止,本着对学生终身成长和学校跨跃式发展负责,今后我们准备在研究课题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课改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一步加强潜能生的个性研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践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下午我们一行20人由学校出发,手中拿着调查问卷表,在教室集合后乘车出发。大约30分钟以后我们来到新东方、金顶商厦一带,大家分工展开问卷调查。

没想到的是,我们刚开始就被拒绝了,市民对我们还存有戒心,这不仅没有打击我们的热情反而还增加了我们的信心,在挫折面前我们绝不能屈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解释我们是学生,并进一步介绍我们这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希望了解他们对教育政策的理解与认识。经过我们耐心的解释,市民们开始热心的填写问卷,还积极的给我们提意见终于改变了我们的被动地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为了多调查些人群,对有些不识字的人我们细心给他们读报告,他们也认真作答,调查人群增多使调查可信度大大增加。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活动,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我们也发放了些问卷,多数乘客很热情地回答了我们的问卷。我们回到学校与校内一组会合,上交了我们收回的260份问卷。此次问卷调查活动顺利结束。

通过对问卷的汇总,数据分析我们发现:

1.约5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教育与教育政策的关系紧密,32%的人认为关系一般,6%的人认为无关,10%的人回答不清楚。

2.68%的人关注教育政策的程度为一般,30%的人十分关注,2%的人不关注。

3.55%的人认为当前学校贯彻实施教育政策的程度一般,37%的人认为十分好,5%的人认为一点没有贯彻好,3%的人认为与我无关不关心。

4.40%的人希望国家改变现有的教育政策,36%的人不希望改变,9%的人认为与我无关不回答,15%的人回答不太了解。

5.34%的人认为新教育政策应该倾向于乡镇学生,26%的人认为应该一视同仁,28%的人认为应偏向城市学生。

6.46%的人认为教育政策的变化对人有影响,33%的人回答可能存在影响但感觉不到,12%的人认为与我无关不回答。

多数人对当前教育政策还是有些关注的,对今后的新教育政策也有自己的看法,总体而言,教育政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应该加强对教育政策的关注程度。

实践总结

本次实践活动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们对教育政策更加关注,大富了我的寒假生活,让实践真正成为了现实。另一方面,我们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我认识到我们仅仅停留在教育理论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敢于走出去深入调查积极走向社会实践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使我们受益终身,而且也改变了市民的思想,较多的人群认识到教育政策与他们的密切关系,从而开始关注教育政策,关注教育政策的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不足同样存在:

第一:在同陌生人进行交流的技巧仍需改进。在口头表达和交际方面,仍需较多的努力。

第二:对材料的认识和分析不够,不能很好的利用材料。对于某些市民的提问不能回答的完善流利。

第三:与同学的协作不够好,忘了带必备品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社会,多一些实践,多参加一些活动,掌握交流的技巧。此外,准备活动一定要做的充分,广泛的查阅资料,深入了解材料,更好的利用材料,以便对市民的疑问做出完善的回答。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要在学习交往中不断加强,深化,为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践研究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型学徒制;职业院校;企业;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73-2

0 引言

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技术人才技能学习问题,还促进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改革转型,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抢得了先机。今天,我国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功能,促进技能教育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

职业教育的有力发展直接影响国家工业的整体水平。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就是德国的工业,大家熟知的品牌宝马、大众等,这些都是象征着它的工业品质。之所以德国的职业教育那么成功,主要是因为国家提倡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把整个培训在职业学校与工厂企业进行,形式以企业培训为主,把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与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这种工学交替的模式在我国也曾广泛应用,但为什么没有促进职业教育的完美转型,其原因在于社会结构等深层次原因,要制定适合我们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和模式。经过调研考查江苏省内多家职业院校,目前广为实践的是新型学徒制模式。

新型学徒制是新型职业教育模式,它的核心模式是让企业发挥培训关键作用,而政府需要适当补贴,这种教育模式本质就是“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就是要建立一套以政府导向,企业为主导,职业院校为主体的新型职业教育模式。2015年7月底一起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表明了试点内容,其模式使用“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形式,就是企业与职业院校等机构,使用工学交替培养、企校双师带徒等方法一块训练新型学徒。培养主体职责主要为职业院校负责学徒具体培训内容,企业要和学徒签订培养协议,合作协议,确定学徒在企业工作的同时,可以到院校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与专业知识学习。以中、高级技术工人培养作为主要目标,一到两年为培养期限。在职业院校以指导教师带徒为主,在企业以导师带徒为主的培养学徒方式,实行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另外,学徒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在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中,原则上需控制在4000~6000元。当前的新型学徒制教学模式正在试点。

笔者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两所职业学院为例进行了调研,重点调研职业教育在新型学徒制应用上的效果。实践结果发现,经过学徒制改进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技能的学习,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有机地融入到社会实践中。

1 新型学徒制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催化剂

以往的学徒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过去,学徒制的师傅就是职业院校教师,学习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脱节,虽然职业院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如聘请企业技能名师来校做讲座、定期指导,与企业一起制定教学计划,假期教师到企业去实践等,但是实际作用很小,不能对学生学习技能起到主导促进作用,尤其是以教师为传播知识技能主体,对技能学习模式改进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反而在课堂学到的技能知识更新太慢,学到的技能甚至都是淘汰的技术,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有了跳跃式的发展,都需要更多的高技能的人才,企业方面都想员工进入公司就可以工作到第一线,一些企业因为机器人技术替代了普通人工劳动,因此具备一定经验的技术操作型人才成了国内各企业竞相争抢的对象。我国的新型学徒制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它对学生的技能学习起到本质的提高。

我国新型的学徒制,是在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上改进发展过来的,新型学徒制的本质在于不只是注重基本社会能力、从业能力,并且十分重视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更加注重的是综合职业能力,那么这种综合职业能力也是一种跨职业的能力,人员拥有这项能力能胜任职业所在领域里的各项工作,这种教育模式对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新型学徒制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文化;二是建立合适的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三是培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徐州技师学院虽然不是国家学徒制试点单位,但学院在自身发展中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弊端,通过近几年的改进,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学院先后与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潍柴亚星汽车有限公司、雨润集团等签订几十个订单班合同,订单班采取以把行业技术能力要求作为等级依据、个人的能力作为关键进行培养、以校园教育为主的人才培育形式、实训基地是主要教学环境、真实企业例子作为教学模板、教师的教授与企业沟通作为关键交流方式的教授形式。通过订单班这种教学模式解决了实践和理论没有共通性、企业和学校跨度太大、仅有理论知识不会操作等问题。

2 有效地应用学徒制,培养名副其实高技能人才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学徒制试点职业学校,地处长三角地带,周边企业密集,具有丰富的人力等各种资源。2014年9月学院与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昆山的7个相关企业签订了政校企现代学徒制人才联合培养协议,正式试行新型学徒制。该合作项目,恰逢昆山面临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当地政府出台了政策保障,同时将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求,调动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资源,引导企业积极加入新型学徒制试点,促进地方产业与高校办学的对接,推动政、企、校、生利益共同体的建设。

学生将在企业和学校师傅指导下的真实工作岗位上锻炼,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有效提升了实践能力,而且提高了计划、决策和分析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理论知识,同时对企业的认知度和忠诚度也将大幅提升,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学徒制。通过政府牵线搭台与提供政策支持、企业提供“准员工”学徒岗位与教练型教师,学校承担理论教学与购买企业服务,三方共同为参与学徒制学生专门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的模式,实现四方共赢:对政府来说为昆山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对企业来说培养了贴近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学校来说提升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提高了就业满意度。

根据目前试点学校学徒制模式,可以了解到,新型的学徒制主体结构:校企联合办学、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融入企业标准、科学严谨的人才培养计划等。其中融入企业标准是新型学徒制的关键,它把企业中的实际例子在学习课堂上进行教学,做到“学”和“工”结合,让工作和学习完好对接。大家可以依据学生个人的能力更好地对需要讲述的内容进行讲授分解,让教学过程更加具有“柔性”。让学校与企业一起对学徒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与评估,可以更好地发现大家的优点长处,能更加具针对性地对学徒进行培养,而且还能更好地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为新型学徒制培育高技能的人才提供实验的教学空间,为教学经验做数据上的支撑。

新型学徒制在根本上缓解了廉价劳动力越来越多与高技能人才紧急空缺的社会矛盾,推动产和教的相结合,促进了优秀的传统技术与工艺的一代代传承,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整体进步。经过后期的改进创新,新型学徒制必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走上更高一个台阶。

参 考 文 献

[1] 郭苏华.从职业教育需求看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

[2] 王乃国,何语华.素养为体个性为翼――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构建IPQ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教育,2012.

实践研究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转变、实践、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面对全新的社会背景,面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得不发生改变,并对每位社会成员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现代社会发展客观地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即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①。其中,“学会认知”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即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要求学生能够与他人一道参加所有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学会合作和交往;“学会生存”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从生活的角度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由此看来,基础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关怀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愿望。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从小学到中学必须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至此,综合实践活动正式以“课程”的身份进入了中小学校园。然而,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遇到了诸多的阻碍,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指导纲要”的精神也无法很好地落实。因此,为了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途径,我校自XX年3月开始进行对此项内容的研究,到2010年3月,已走过了整整四年,在这四年的研究过程中,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收获颇多。

一、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有效地实施途径,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塑造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总目标: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坚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基础,以“实践、发展、创新”为主体,以综合性、开放性、研究性的实践活动为主要环节,以研究性活动为主要形式,有计划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工作,促进学生在校内学习和校外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策略

(一)制度保障

1、成立课程实施的领导机构。为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内各成员都有具体的分工和相应的职责要求。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课程计划的实施,学校实施方案的制订,课程实施情况的宏观调控,并指导班级活动计划的制定,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并做好活动过程材料的收集、归档。

2、定期开展评比活动。每学期开展优秀活动案例、活动设计、论文、学生活动过程性材料等评比活动,评出一、二、三等奖,并把比赛结果纳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袋,作为学期“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并把优秀的作品汇编成册。

3、每半月举行一次学生作品展。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校和班级都建立了作品展示台,学生把自已认为最好的作品交给老师,由教师、学生进行评价,并择优张贴在“学校展示台”和“班级展示台”,每半月组织一次全校的“作品展示会”,让师生在展示中交流、提高,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二)学习提升

学习是发展,是超越自我的必备条件。学习理论资料是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新理论,新方法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的支撑点。

1、教师培训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除组织教师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材料》等,还为骨干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参观的机会。通过培训、学习,让教师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背景、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为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实施找到理论支撑。

2、创设展示交流学习的时空,为教师学习注入动力源泉。实行“向你推荐一篇好的作品”的制度。每次教研前提供一定的时间,由教师介绍学习内容,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已的理解,并做反思评价,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分享他人的学习成果。让教师在学习、品评、赏析、总结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3、以“课例”为载体,拓展学习时空。学校组织教师观看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光盘),走进学校教师的课堂。要求运用所学理论,结合自已的实践,对个案进行剖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同时对比课例谈谈“自己的设计”,让教师在比较、反思中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操作技能”。

(三)课程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课无定势,目标更无定势。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并不断探索开发新的课程,达到课程资源高效利用、实验研究巧妙推进、课题成果遍地开花的效果。

1、让学生在课程整合中培养兴趣

在新课程重实践的思想引领下,我们要求进一步深化所有任课教师的综合实践意识,要求大家以“生活化”、“探究化”、“活动化”的角度来看待所指导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广义的概念指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进行的实践活动,我校通过组织各学科教师的再学习,分年级把每个学科可以进行拓展应用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再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重组和提升,我们由此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面拓展到各个学科中的延伸性实践活动,如由语文引申的说话与写作的实践,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实践,用英语与人交流的实践……让每一位老师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的途径,从而在相关课程中培养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2、让学生在劳动技术中找到乐趣

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劳动技术课程重视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并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构建起以劳动教育为引导、以技术教育为主干、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探究学习方法为基点的学科新体系。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提高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技术能力,注重学生技术意识与技术素养的培养,并以“科学一技术一社会”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技术的本质、地位、作用和价值,增强技术意识,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终生发展要求奠定基础。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我校更注重上好劳动技术课,让学生在劳动技术中去实践、去发展、去创造,从而找到乐趣。我校教师在贯彻劳动技术新的教学目标和完成新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必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的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积累、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从而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长技、以劳强体、以劳益美。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接受性教学方式,采取“引导启发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还根据劳技学科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和学生作品展示与评比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和制作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劳技教育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劳动技术中找到乐趣。

3、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中收获快乐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我校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根据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理念来组织设计活动,根据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组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将信息技术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要求信息技术活动要结合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应用,围绕一些专题有效开展竞赛、展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积极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辅导并帮助学生参加电脑作品比赛、信息学奥赛等活动项目,充分发挥特长生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中收获快乐。

4、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健康成长

实践研究报告范文第8篇

教育实践作为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对其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本文正是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来体现教育实践对当前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影响,以此来促进广大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抓住机会进行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教育实践;师范生;反思能力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教师反思方面的内容开始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成为大众尤其是广大教育者们关注的重点,各类关于教师反思的研究与讨论日益增多;各种致力于号召教师进行反思的口号也是层出不穷;更有甚者,反思型教育运动在多个国家也是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不二人选,其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开始受到关注。

然而,目前教育界内,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教师反思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在职教师尤其是教龄较少的教师身上,对职前教师即师范生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大多数人困囿于一个误区,认为师范生用不着反思,那是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事情。事实上,反思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师职业发展生涯。因此,职前教师学习阶段自然也应该给予重视。然而,反观我国当前师范生培养过程,反思性训练现状着实令人堪忧。通过对未来教师反思意识及反思技能的调查分析研究得出,当前我国师范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虽然有反思意识,但这种反思只是一种随意的“反省”(只是想想而已),而不是针对性很强的较为规范的反思。各层次师范生反思意识也存在差异。在反思技能上也存在很多不足,多数学生不能完全领会学习反思的意图,因而也就不能进行较为深入的反思,在问题设计上比较简单,在反思表述上也不能很好地认识和评价自己。[1]师范生反思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报告也指出,当前师范生对教学反思概念理解还算清晰,但只是限于表面,理解并不深刻。不同层次师范生的反思性思维能力是参差不齐。[2]这种种现状都反映了一个严峻的事实,目前的师范教育中,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实践上,我国师范生反思意识普遍淡漠,反思意识及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大多数学者在探究影响师范生反思差异因素主要聚焦于师范生自身各因素以及一些外部因素如教师引导、课程设置以及教育实践等方面,多数学者统一而论,并没有对各因素影响力度进行分析探讨。相较于其他因素其中最受关注的自然是教育实践,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教育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影响问题进行一个相关探讨与分析。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解答,我们可以有效的探讨教育实践对师范生教育反思的影响程度,我们可以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而优化教育实践时间,提高教育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力度,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最快提升,提高教育实习效率,同时可以从不同方面去引导师范生进行反思,通过外部力量加强对师范生的反思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对于承担未来教师任务的师范生来说,具备一定反思能力及良好的反思习惯则是必要而且必须的。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不仅能够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水平,同时也是造就自我成长型教师的起点与关键。通过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可以唤醒师范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尽早进入教师的角色,从而有效解决师范生的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3]通过反思能力训练,师范生对自身的教学活动、决策及教学方法进行正确的审视与分析;不断自我批判、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使自身的教学实践水平获得质的提升与飞跃,对其今后的实际教学有重要意义。[4]通过反思,师范生还可以把自身有限的教学实践经验转化为最有价值的东西。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5]而通过反思对经验进行审视、修正、强化、否定、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使之得到提炼、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最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成为促进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成长的有力杠杆。[6]不仅如此,对学校及学生的发展也是十分有益,能够有效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的进行,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因此,只有将反思性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到师范生教育过程中去,不仅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教师在反思意识与能力方面存在的障碍,更能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对师范生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理论基础

杜威是第一个把教师看作反思性实践者的教育家,他把把反思界定为“一种根据支持的理由及其所导致的结果,对任何信念和实践进行积极的、持续的和仔细的考虑行为”。[7]他认为批判性反思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肖恩(Donald Schon)把反思分为三个模式:对行动的反思,行动过程中的反思,为行动的反思。他特别重视行动中反思,认为一个专业人员在工作中,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是在工作中以一种“在行动中反思”的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他指出教师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发展,从实践中学习如何成为好的教师这是职业的特征。反思的实践者通过问题解决来提高他们对专业实践的理解,最终完成知识的重新建构。师范生通过教学实习在教育实践中对原有的教学观念方法产生质疑,进而尝试用新的假设来指导实践,最终通过实践来改进理论发生认知的变化。因此,师范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就是参与教学行动,也就是要进行教育实习,在实习中通过自我反思来处理并解决所面临的教学问题。职前教师通过实践和对实践的反思,学习和获得专业知识,从而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把握。实践中反思加深了师范生对教学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能够紧密联系起来。

我国有学者将师范生的反思发展分为四个循序渐进的阶段,主要包括:一是引导性反思阶段,是师范生反思能力的萌芽阶段。主要是师范生针对其个人学习经历、教师教学行为、自身角色的反思,是一种个体性的反思;二是改进性反思,是师范生反思能力形成的思辨阶段。师范生主要针对所学习的如何进行教学的内容反思,是一种理论上的反思;三是发展性阶段,是师范生反思能力迅速长成阶段。在师范生教育实习过程中进行,师范生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听课反思以及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该阶段的反思主要有针对性、实践性、群体性特征。四是评价性反思,是师范生反思能力形成的深化阶段。在教育实习过后进行,师范生主要针对的是自身教育信念、知识结构、科研能力的反思,是一种自我评价性的反思。[8]

四、已有发现及不足

当前关于师范生反思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师范生反思现状的调查,如师范生反思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对师范生反思的认知特征、行为特征做了调查分析。还有就是师范生反思意识现状的调查等,揭示当前我国师范生反思现状的严峻性。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曾对反思意识进行调查分析,但其调查对象是小学骨干教师,通过调查了解了小学骨干教师对反思活动本身的认识,反思活动可能发生的情境,影响反思的因素等方面,在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揭示了教师自身知识、态度及能力的内部原因的影响,还有教师学历、环境、功利等外部原因方面,其中提及教师教学经验的影响最为有力,这也为师范生教学实习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外,还有一些研究主要着眼于对师范生反思训练模式的探讨,通过对国外教学模式的分析借鉴,联合中国实际国情对师范生反思训练课程等提出一些建议等,如教学医院模式、大学——中小学联合模式等。也有对师范生反思的内容、原则等做出了一些探讨。

可以说,关于教师反思的研究资料还是非常丰富的,取得的成果也是令人瞩目的。但是,问题与成果并存,仔细分析这些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

1.主体针对性不强。大部分反思研究关注的是在职教师尤其是教龄教师的教师,对职前教师即师范生关注度仍然较少。

2.即使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有所关注,也主要是对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或者是对措施的探讨,针对原因的分析大多一带而过,而且大部分仅仅只是做了一些理论探讨,并没有对其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

3. 在对教育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影响分析的时候,大部分仅仅单纯地强调教育实习对师范生专业成长的作用,缺少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

首先运用访谈法了解所选样本师范生(苏州大学2012届教育技术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其反思能力的水平阶段。通过访谈了解他们反思的内容与特征,确定其反思所在哪个阶段,是属于引导性阶段还是改进性阶段,并按阶段分层。然后从所分的层次中各随机抽取四名学生对其实习期间进行跟踪观察并配以访谈调查,以此来了解其反思能力发展特征与状况。

确定研究对象后在其教育实习期间,采用定组追踪研究方法和观察法,对所选定的样本进行全程跟踪观察。为了深入了解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后反思意识及能力的变化,可以采取全程定组跟踪观察的方法,对样本师范生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会进行追踪观察,并适时针对具体教学问题进行了访谈,最后对其实习文本进行整理分析,包括反思报告、教学设计、课堂录像、教学观察报告、反思会录音、行动研究报告、实习后访谈记录以及教育实习工作手册等以了解其反思能力所属的具体阶段,看看是否从第一、第二阶段实现了到第三或第四阶段的跨越。

最终,通过跟踪调查与及时访谈的研究方法,我们在整理总结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发现,教学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能够使广大师范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学日记,录像观看等方法改变培养其反思意识,发展其教学反思能力,实现自身教学反思能力有第一、第二阶段向第三、第四阶段的跨越,最终对他们教学能力的提高产生重要作用,对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永花,张利桃.从“反思型学生”到“反思型教师”——未来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的调查[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15-18

[2] 王婷,刘小强.师范生反思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报告 [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20-23

[3] 曹中平,文方圆.批判反思型教师的反思实践方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3,1(6):52-56

[4] 陈俭贤.通过增强自我反思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基础英语教育,2011,13(3):97-100

[5] 余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师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4:69-73

[6] 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4:56-62

[7] Deway Jhon.,How We Think[M].Chicago:Henry Regnery,1933.

[8] 刘燕,刘素婷,张顺利,成庆堂,徐存拴.反思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6:55-58

[9] 吴卫东,洛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01,1:33-35

[10] 彭华茂,王凯荣,申继亮.小学骨干教师反思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39(5):27-30

[11] 杜复平.培养师范生反思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48-51

[12] 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5:86-92

[13] 吴永忠.试论反思理论与反思型教师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1,6

[14] 易林姿,周日花.教育实习中培养职前教师反思能力的重要性[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15] 刘正伟.培养反思型教师:从教育实习开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8)

实践研究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分层;互动;研究报告

一、实践研究的背景

(一)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育部制订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然而面对这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事实,教育究竟应该如何根据这种差别,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的最优化状态呢?我们认为可以在新课改中实施分层互动的教学活动,通过分层互动――学生横向分层和纵向分组相结合,课上和课下相结合,引导他们通过小组互动,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树立学困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中等生的学习潜力,扩宽优等生的知识面,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改善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同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给英语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给语言教学提供交流、互补、互动的机会。

(二)学生学习英语现状分析

随着高中教育的发展,招生人数的急增,城市和乡村的差异不断加大,使得高中英语教育两极分化日益严重。我校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体现在英语学科,学习困难学生尤为突出。生源基础参差不齐,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英语成绩相当悬殊。有许多学生因为听不懂、学不会英语,进而放弃了英语学科的学习,由此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受到了影响,更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高考直至今后的发展。如何提高学生英语整体水平成为我们关心的问题。怎么样把学生都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这是我们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也给英语教育带来了机会和挑战。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在“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克服班级授课制下课堂教学“大统一”忽视个体差异的弊端。通过分层互助唤起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共同探求知识的意识。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优化状态。

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班级授课制下课堂教学“大统一”,也就是“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即“合讲”“分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灵活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小组成员。从最低点起步,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做到“分合”有序、动静结合,并分层设计练习,分层设计活动,分层布置作业。坚持生本教育(Student-based Education) 理念的郭思乐教授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倡导者与饯行者。他主张把“教育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而学的教育”,即“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郭思乐,2001: 2)。

二、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分层教学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分层教学的产生、初步发展、衰落、复苏与繁荣五个阶段。最初的分层教学始于1868年由美国教育家哈里斯(W.T.Harris)在圣路易斯创立的“活动分团制",又称“弹性进度制”(黄晓颖, 2004:4)。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各国教育理论异常活跃, 前苏联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美国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等,都对分层教学的繁荣和多样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分层教学思想波及世界各国。在美国,个别化分层教学已成为教育改革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更多形式的分层教学实践纷纷展开。受美国影响,诸多国家在分层教学实践上呈现出繁荣与多样化态势。如日本1978年的《高中教学大纲》规定,允许高中按学习程度编班, 开了日本中学按学习程度编班的先河。德国还出现了以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目标为基本特点的费勒登贝格模式。韩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恢复了选课制度并在个性化选修课程上有了新的进展。澳大利亚的中学从8年级开始就对数学等课程根据学生水平分高低班,9年级扩展到高中低三个班(叶琳、刘文霞,2008:159)。总之,近些年来的国外分层教学不但形式趋于多样,而且理论与实践也更趋于科学化、个性化和全面化。分层教学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分层教学在我国有源远流长的实践基础。作为世界上最早系统论述教育的专著《学记》已提出“不凌节而施”,即不超出受教育者的实际水平和年龄特征施教。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历来主张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近代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进行实验,开始于民国时期。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人文主义、个性解放思想等思潮的影响为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民主化创造了条件。1982年,教育部指出一些学校高中年级知识水平相差悬殊,可从实际出发,按文化程度编班。上海教科所于1991年开始“分层递进教学”区域性教改实验,使“解决教学要求的整齐划一性与学生实际学习可能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成为一种策略,一种有助于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策略。

国内二十多年来,不同性质的学校对分层教学模式均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尝试。 概括起来分层教学的实施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一种是“分层分班制”,就是根据学生基础知识与能力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组成新的教学班;第二种是“分层走班制”,即为在不打破原班级编制的前提下,从某一学科的学生实际出发,把同年级的所有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只有上该课程的课时分层上课;第三种为“班内分层制”,也就是在已经分好的自然班内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为若干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层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1. 分层互动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将 ‘因材施教’ 思想应用在教学实际中的伟大教育家”(张广君,2007:83)。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精辟地指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是我国关于分层教学思想的最早阐述。孔子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十分注重因人制宜,即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对策。其“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做法正是其因材施教的真实写照(杨伯峻,2005:117)。因材施教这一原则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以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进行教育教学的思想也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

2. 分层互动教学符合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和掌握学习的策略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1986 )认为:教学应遵循“可接受性原则”。是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分层教学就是充分考虑心理倾向、智力水平和知识基础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同时,分层教学是要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与“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解释学校学习中的个别差异,并确定改变差异的方法”(刘兴富2009:84)是相符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使学习者明确教学目标,具备掌握某项学习任务的必要知识、技能,并投入必要的时间,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有效地使用反馈和矫正,则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良好成绩”(毕淑芝 2002:306)。布卢姆指出,除了 2%-3%感情或身体有缺陷的学生和 1%-2%具有超常能力的学生外,对 95%的学生来说,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他们可以学会任何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毕淑芝,2002:310;郭文,2005:283)。笔者认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是改变学生间差异的有效策略之一,该理论对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指明了方向。

3. 分层互动教学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规律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其发展的潜力,利用英语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素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实践价值

纵观许多教学研究,有分层教学,也有小组合作教学。但分层教学和互动教学结合起来为数还不多,我们希望通过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或方法,总结一些经验为教学服务。

我校作为外国语学校,学生生源素质不及市第一中学,而且呈现参差不齐的局面。如何解决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提升与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全校教育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校英语学科率先实施分层互动教学来解决学生发展差异的问题。我们努力克服班级授课制下课堂教学“大统一”忽视个体差异的弊端,使各个层面的学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这里的“分层”是“班内分层制”,即一种隐性的分层。首先,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这是纵向分组。横向分组是课堂上再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由优秀生带领不同层次的学生再组成一个个小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将学生合理分层,灵活设计教学、教育“小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确立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

四、实践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分层互动的指导思想

(1)动态分层,为学生营造成功的环境。

(2)科学分层,让学生明确分层目的。

(3)合理编组,提供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

(二)分层互动的具体思路

我们采用的是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 ,即“合讲”“分练”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体现如下;教师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态度习惯、个性特点和课外活动能力等方面先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A层(优等生)英语基础知识牢固,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学习积极主动,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不放弃。B层(中等生)能掌握一般的英语基础知识,学习态度端正,以完成任务为限。C层(后进生)英语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或十分薄弱,学习被动,对英语缺乏兴趣,学习属于强迫性学习,不去面对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的学生。研究活动分两部分,纵向分层、横向分组。纵向分层活动主要在课后,即A层、B层、C层单独分组。横向分组活动主要在课堂上,把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均衡”在一起,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人际互动,利用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

(三)分层互动的研究方法

1. 成绩比较法

以学生入学成绩和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的阶段性测试成绩为比较依据,借用常见学业成绩考查指标(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用参与分层教学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成绩进行横向比较。另一种比较方法是用参与分层教学实验班同学每次测试的分数与自己前一次的成绩进行纵向比较。

2. 观察访谈法

通过对课内外学习气氛的感受与对学生学习精神面貌的观察,同时利用学校下发的课堂情况登记表记载的课堂教学反馈信息,随机抽取学生访谈,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适时解决分层互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效果。

3. 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我校参与班级分层互动教学积累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从教学理论、教学计划、教学措施、教学管理、教学跟踪等多角度分析分层互动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效度及信度。适时调整班级分层互动教学活动出现的偏差,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证班级分层互动教学有序、高效进行。本研究就是该教学成果的一份阶段性总结,也为我校英语分层互动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四)实施分层互动教学的基本措施

1. 学生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进行纵向分组和横向分组。课堂上和课后组合在一起,开展互助学习。

2. 备课分层

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分别在词汇、阅读、写作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并注意层次和梯度。

3. 授课统一,分层互动

班级授课制下课堂教学“大统一”,采用“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 ,即“合讲”“分练”相结合的方针。

4. 练习、作业分层互动

练习、 作业分层是实施分层互动教学十分重要的一环,是检验学生接受程度的重要依据。按A、B、C三个层次要求分别布置相应难度和要求的作业练习,即必做题和选做题。在学生完成相应的必做练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完成较高层次的练习。教师应着重做好C层学生的辅导工作,使他们上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程度的成功感,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为转化后进生创设条件和确保后进生的最终转化。C层练习的设置应注意低起点,主要是基础性、概念性知识的基本应用;B层练习应以书本练习为主,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加以提高。A层学生要着眼能力训练,除了掌握书本练习以外,还要选择高于教材的练习,进行拔高性训练。

5. 测试分层

课堂小测、单元测试按A、B、C三层分别命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鼓励B、C层学生在时间允许和力所能及情况下,大胆地去选做较高要求的题目。

6. 学习评价分层

以上的分层做法,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为学习要求不同,评价的要求自然有异。多元评价模式是分层互动教学评价模式的基本思路。这里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试卷的设置问题。学校组织的测试,我们设置分层测试题。如果是市里组织的统测或使用一套试卷,我们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设定A层学生125分及格,B层拿到110分就算及格,C层学生只要得到90分就算及格,以此方法来解决评价分层与考题不分层的矛盾。

(五)分层互动教学实施步骤

1. 了解学生现状

我们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分别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调查;学生对分层教学的认识与了解;开展分层教学可能遇到的困难、收获和改进措施。 组织教师找学生谈话(教师笔录), 了解到28%的学生对学习英语信心十足;16%的学生对学习英语无所谓,顺其自然;34%的学生对学习英语信心不足,12%的学生对学习英语无信心。根据这个问题,我们召开研究会议,商讨解决的办法,对分层互动教学进行宣传,强调分层互动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分层互动教学的含义、意义和功能,消除“分层就是歧视"的偏见,赢得学生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让师生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来,为活动的开展献计献策。

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首先,进行两次测试,测试内容从英语知识的宽度和广度进行设计,既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有能力技巧的考查。然后将考试结果,连同入学成绩共三个数据,算出平均分,以此作为划分层次的主要依据。但在学习层次划分问题上,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必须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在征求家长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允许有特殊要求的学生选取自己所要参加的层次。二是适当结合学生的情感意志表现,在分层时酌情处理。因为考查成绩虽然是分层的主要依据,但不能视为唯一依据。

2. 确定分层互动教学对象划分学习小组

确定高一学生的1,15班(平行班)、8班(尖子生班)为分层教学对象,高一5,17班(平行班)、9班(尖子生班)为实验参照对象。将直接参与分层互动教学班级的学生以学生成绩基础为依据按一定比例(A[优秀生]:B[中等生]:C[培优生]3:4:3)进行分组,划分学习层次是分层教学进入实质性的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分层将A、B、C三类学生分类,然后将他们分别归入各“均衡”学习小组。

(1) 横向分层

横向分层的活动主要安排在课堂上,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组织起来,提供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机会。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课下预习和作业存在的问题拿到小组来讨论,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请别的小组来解决,同时教师还要经常提出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在优等生的带领下互帮互学。

例如:高二8班为实验班,全班按6人一组,分成10个组,把英语总成绩由高分到低分顺序排列,将总分1-10名的学生横向分组分别放在1-10个组,在组内设组号为1号,再把总分11-20名的学生分别再放在1-10组,并在组内设组号为2号,即按一条龙的顺序分好,以此类推(有特殊情况可以调整)。这样一来,每组一号为最好的学生,任命其为组长,负责他们组的全面学习和疑问解答,2号负责组员的作业、单词及课文背诵的监督和检查。5号、6号为学困生,全组一起帮助他们。

(2) 纵向分层

纵向分层的活动主要安排在课下。A层是优等生,自制力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强,除了完成必做的作业,还必须完成选修作业。每周选修作业阅读10-15篇英语文章,也可以做阅读理解,看一些课外书,每星期活动一次,主要是在一起讨论课外附加作业的问题,老师定期进行辅导、答疑。B层学生为中等学生,除了完成必修作业,他们每周完成选修作业,即阅读5-10篇英文文章,记一些好的句子和文章。C层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还需要有人来督促,他们的任务是踏踏实实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必修作业。老师每星期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内容包括:①检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词汇和需要记忆的知识);②检查必修作业的完成情况或存在的问题;③经常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希望。同时,在每天的小组活动中,各小组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帮助和督促他们。8班的C级学生共10人,在刚开始的考试中,10人全部不过关,采用这种办法通过长达半学期的小组辅导后,有7人达到过关要求。

(3) 小组互动

小组互动是分层互动的主要活动,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同学都会在一起合作学习,因为“均衡”小组中分为不同的层次的学生,常常看到每组的优等生带领本小组成员积极探讨问题,为同学答疑解惑,活动互助学习的气氛非常浓厚。通过当小先生,他们也非常受益。首先,必须先学透知识,才能给大家讲解,这样以来,基础知识更牢固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小组间可以开展竞赛,形成各小组自我管理,相互督促完成学习任务。常常看到小组长课下给本小组成员听写单词、检查作业、讲解难题。有时,我们还实行小组连带制,任何小组不许存在不完成必修作业的情况,否则整个小组都要受到一定的惩罚,所以小组内的其他成员都在帮助本组的5号、6号学生,让他们迎头赶上。5号、6号学生也主动为大家服务,做力所能及的事,检查听写练习,收作业等,合作学习出现了喜人的变化。

五、实践研究结果分析

(一)学生成绩分析

通过两年来实验研究,我们对8班9班的成绩进行了比对分析(见表1)。

分层互动教学前,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大致相同,因此两者之间具有可比性。通过这个表格我们看到分层互动实验组比以前的优秀率提高了62%,而对照组只提高了42%。实验组合格率提高了30% ,对照组只提高了22%。 实验组平均分提高了23,对照组只提高了12。 从试卷测试情况来看,分层互动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效果。

分层教学实验班同学每次测试的分数与自己前次的成绩进行纵向比较(见表2)。

从实验组内的情况来看,经过两年来的学习三个层次学生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结果显示A层和C层提高幅度大,由以前最高分128到143,平均分也由120到136 。C层从以前最高分107分到127分,平均分也由94到116,B层也得到了提高。

(二)学生访谈分析

2013年5月我们对参加一年半实验的高三8班学生进行了有关分层互动活动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80%的学生非常赞成分层互动活动,20%的学生除了赞成还提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学生耿炳瑶说:“分层互动刚开始时,大部分同学都会觉得难以适应,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没有效率。但是一段时间下来之后,我们便觉得受益很大。”学生肖雨涵说:“在小组活动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踊跃参与其中,大家为有问题的题目争论不休,而后豁然开朗,本来有些乏味的课堂也在争论的面红耳赤后变的让人回味无穷,而组员关系也在次次互动中变得融洽,我们不在是被动地被老师灌输知识,而是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宋芷汀说:“小组互动可以让平常不敢出声发问的同学提出问题,参与讨论,我们也克服了自卑羞愧的心理,变得自信开朗。”张婉卿说:“班内气氛活跃,大家都积极思考,不容易犯困走神。”C层学生雷鑫鑫说:“活动使我受益很大,我原来英语不好,也不爱记单词,在小组中,大家都督促和帮助我,他们轮流给我提单词,检查我的作业,不懂的知识他们都给我认真讲解,慢慢的我对英语有兴趣了,英语也好起来。”学生籍祥也指出存在的问题:“有些同学时间观念不强,说闲话......难点,重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学生不如老师有经验,无法点拨。”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学生非常乐意参与活动,活动使他们受益匪浅。在活动中,他们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动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了自信,乐于与他人合作,这正是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实验研究表明分层互动是切实可行的。

六、实验结论

该研究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前测、后测和组内数据的对比,说明分层互动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教学中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大有改观,通过组内、组际之间人际互动和协作学习,优化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促使每一个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而都尽可能得到发展。“分层互动”学生间人际互动,利用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分层互动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于教师能力的提高。通过分层互动教学,既能使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又能使他们注意到多样化的学情,重视个体差异,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发展和完善;通过分层互动教学,教师把静态的教学内容活化为动态可用的资源,即把客观的语言知识结构加以改造,使之成为一个能够更加吸引注意、激发兴趣的学习资源,其结果是学生更加乐意学习。当学习充满乐趣时,学习才更为有效,因此,学生成绩的提高也就是很自然的结果了。

参考文献:

[1] 巴班斯基. 教育学[M].李子卓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毕淑芝. 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郭文. 教学与课程三维分析 基于经济学、信息技术和教育学视角[M].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5]黄晓颖. 国外分层教学的历史发展[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7):4.

[6]刘兴富. 现代教育理论选讲[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7]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5.117

[8]叶琳,刘文霞. 国外分层教学历史发展概况[J]. 教学与管理2008(1):159-160.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科教育[J]. 2001(7):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实践研究报告范文第10篇

一、问题的提出

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科研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科研型教师队伍,这是我们将“县域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研究”做为研究课题的重要原因。

二、目的和意义

教育科研走进中小学,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平台。教师的成长是一种自我觉醒、自我教育和自我超越的过程,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使教师能扎根于实践的沃土,在原生态的草根研究中破解教育难题,生成教育智慧,在实践中探索,在成果中体验成长。

三、研究的内容

1.县域科研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结构及主要行为特征;

2.科研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8月)

1.深入调查,确定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制定研究方案,考察和选定培养对象。

2.基层学校向课题组申报培养对象名单,课题组组织审定。

3.课题组确定培训人员名单,建立档案。

4.收集整理相关信息,为第一轮培训做好准备。

(二)研究阶段(2006年9月——2008年12月)

1.课题开题。做好方案的完善工作,落实研究计划,收集研究资料,做好实施的准备工作。

2.举办科研骨干培训班,分期分批对233人进行培训。

3.深入基层学校调研,了解各级各类课题的进展情况、科研骨干作用的发挥情况,针对课题研究情况探索新的科研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写出调研报告。

4.构建县科研所、学校(科研室)、课题组三级教育科研网络,完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运行机制。

5.评选“十一五”县级课题研究先进实验教师。

6.召开嫩江县“十一五”课题研究推进会。

7.研究重心下移,狠抓农村教科研薄弱环节,培养农村科研型教师。

8.评选市县级科研骨干。

9.整理档案材料,跟踪问效,撰写阶段性总结。

(三)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7月)

整理档案,完成研究报告。

六、研究的成果及成效

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县域科研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主要行为特征、县域科研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县域科研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行为特征

1. 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科研型教师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拥有正确的思想和理念,才会有正确的行为。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观念。

2.终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必然要走研究、学习和工作的融合之路。教师只有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使教育科研具备源动力。

3.敏锐的发现力和思考力。教师能否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取决于教师的发现力和思考力。只有善于发现生活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认真、深入地思考遇到的问题,努力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真正的科研。

4.创新能力。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主要价值,不在于能发现反映普遍规律的教育知识,而在于能够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

(二)县域科研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把课题研究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实施课题牵动战略,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县中小学校承担省市县三级课题173个,参与课题研究教师2000余人,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

2.以会代训,以研代培,让教师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成长。几年来我们先后召开了课题立项动员会、课题开题培训会、科研骨干培训会、课题阶段成果交流会和课题推进会等。通过课题研究示范课、课题研究经验交流、典型校参观和科研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大家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

3.打造科研骨干队伍。充分发挥骨干队伍的引领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经过实验,一支省市县科研骨干队伍已经形成。进修学校校长于春华、第二中学科研主任李江被评为省级科研先进个人,高级中学副校长刘晓炎被评为省级科研骨干,第一小学校长石丽等41人被评为市级科研骨干,第三小学副校长藏雷轩等12人被评为市级科研先进个人,第一小学刘冬青等485人被评为县级科研骨干。教师进修学校被评为省级科研先进集体,高级中学、第一中学、第二小学被评为市级科研先进集体。

4.积极营造科研氛围,通过评选先进增强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增强学校领导的科研意识。带领各校校长参加“全国著名小学办学成果现场展示”等活动,在“听听”“走走”“看看”“议议”中获取更多更真实的教育信息。校长们感受了特色学校风采,感受了专家型校长人格的魅力,也感受了教育科研在特色学校形成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五年多的研究工作,我们收获颇多。然而,在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县域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法还比较单一,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要多动脑,多思考,多总结,争取探索出更科学的方法。

上一篇:校外实践报告范文 下一篇:实践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