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月刊范文

时间:2023-02-26 20:02:45

诗歌月刊

诗歌月刊范文第1篇

《诗歌月刊》(CN:34-1223/I)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诗歌月刊》办刊方向以“专题策划”为主旨迄今推出“博客专刊”“中国诗歌地理专刊”“安徽新诗阵线合刊”“中间代诗歌理论合刊”“中国文艺复兴特大号”“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合刊”“中间代诗人21家合刊”“中国新诗90年90家合刊”等在诗界内外反响强烈被视为官刊民办的典范。

诗歌月刊范文第2篇

1.向世俗和商业靠拢的神圣空间

《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11月号 月刊

曾几何时,房开商被誉为“当代英雄”。他们开山填水,能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成千上万吨钢筋水泥改变了中国大地的面貌。正如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抱怨的那样,由于不注重人文环境,都市成为汽车、商务、工业化服务的机器,本该魅力无穷的都市逐渐“全球化”“同质化”,本土魅力尽失。这一幕正在中国重演,表现之一便是:开发商以商业同质化方式来处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文物和遗址。

在此背景下,中西方传统文化中被奉为神圣空间的地方,如教堂庙宇,其命运如何呢?许苗苗在此期《都市中的神圣空间》一文中作了描述。作者认为:在西方伦敦,传承古老信仰的神圣空间看似与光鲜激进的当代都市生活互不相干,实际上两者都在争夺顾客(即市民)。为此,教堂推出了婚前教育、婴儿护理、孩子托管等服务项目,主动消解神圣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以便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之中;而在古老的中国北京,消费时代的北京将一切元素信手拈来化为商用,无论是古老的、传统的还是神圣的,都兼容并包,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大大提高了城市的消费能力和包容性。

2.古人打造的文化旅游品牌

《读书》2012年11月号 月刊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挂在人们嘴边的话,似乎印证着黄山在当代名山体系中唯我独尊的地位。不过,很长时间以来,黄山只是默默无闻的一处小山,直到明朝中叶以来,徽商的崛起。王振忠先生在《读书》此期的文章《黄百游》一文中写道:黄山的真正崛起,与徽商之兴盛,徽州意识的抬头有关。

理由说来也简单:江南的苏州,因为人文荟萃,连虎丘这样的小土包也能闻名遐迩;而徽州即便山川绝美,却没有一处让士人、文人阶层趋之若鹜的名胜古迹。经商富裕起来的徽州人心有不满,便开始出力、出钱打造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方法也简单,就是出钱请当时的名流、文坛领袖前来“采风”,写咏叹文章。黄山之名由此传播开去。等到万历四十六年,徐霞客登上黄山,他写道:“登黄山,则天下无山,观止矣!”至此,黄山成为海内第一名山,游览黄山也被视为文人雅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必修课程。

不过,成也名气,败也名气。黄山成名之后,人们蜂拥踏至,但他们大多是借到黄山游览的机会,聚集在官府衙门里做交易。黄山成了类似现代的会所这样性质的地方。游览黄山也因此不再被视为一件雅事。

3.简明中医史

《万象》2012年10月、11月号 月刊

随着“国学热”的兴盛,坊间贩说中医及养生的机构与图书,不胜枚举。其中不少是张悟本那样的欺世盗名之徒。台湾著名学者龚鹏程先生连续两期在《万象》上撰文,破除人们对中医的误解,厘清中医内部义理的分歧,实则是一篇简明的中医史。

龚鹏程先生首先写道,许多人谈到中医,就认为是以老庄道家思想为主的,不晓得中医史乃是由巫医再到道医再到儒医的过程;宋代以后,儒医已经成为主流正宗。故所谓中医养生,大抵即是儒家养生理论的一部分运用。

儒医起于宋代,受当时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学风的影响,不少儒者也将医学作为格致的对象。儒医有何特别呢?龚鹏程先生的分析是:首先,他们强调医生自己要具有儒家的气质和风范,名医都以儒家“仁义”观自期,具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价值取向,构成了独特的儒医现象,所谓仁心仁术;其次,儒医把儒家心性修养和医术完全结合,认为若想治好病人,不能只从生理上去治,更要注意心性修养问题。儒医的此套理论,补充了西方心身疾病研究的某些空白,能更多地揭示中国人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特点和祛病途径。

二|影像期刊

1.威尼斯商人多已不再贪婪

《焦点》 2012年11月号 月刊

意大利这片土地发生过的事,对我这种没去过意大利,也非美术爱好者的人而言,有些也并非陌生。这里有古罗马的遗址辉煌,在好莱坞大导演伍迪·艾伦《爱在罗马》这部人文风情影片的长镜头里;早在中学年代,就透过余秋雨的《行者无疆》感受到他对庞贝古城发出的人文的感慨。至于水城威尼斯,早已活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以及一年一度的威尼斯电影节里。

此期《焦点》推出《意大利美术馆日记》,当然要介绍不为我们所知的事。比如威尼斯水城的商埠,现在已少有莎士比亚笔下的贪婪,更多的是典雅。在此期的专题文章中,达舒写道:意大利拥有全世界近半的世界文化遗产,铸就了中世纪古罗马的拜占庭艺术、罗马式艺术和哥特式艺术的辉煌,孕育了文艺复兴的爆发。

意大利的艺术氛围是如此的浓得化不开,只需要一滴,就能荡满整个地中海。随便在一幅壁画或一尊雕像面前,你可以站一个小时,一个月,甚至一辈子。

2.动态影像艺术:当代艺术市场的新宠儿

《画廊》 2012年11月号 月刊

提起当代艺术市场,人们想起的往往是绘画、摄影或者是更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不过,最近几年来,动态影像艺术在艺术市场上风生水起。爱德华·温克尔曼创办的“动态影像艺博会”,在推动影像艺术的市场化进程中功不可没。在最新一期的《画廊》杂志上,爱德华撰写了一篇当时影像艺术市场的分析文章。

在文章中,他分析了动态影像艺术能成为当代艺术市场的新宠儿的几大原因:首先是全球的文化在转型,世界各地的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影像进行沟通,影像正逐步取代文字成为人们记录经历的表达方式。也因此,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开始从事影像艺术的创作。同时,随着整个行业在影像艺术品的演示、展览和保持标准上达成了重大的共识,也增强了收藏家购买作品的信心。

三|文学期刊

1.让诗人后继有人

《诗刊》 2012年11月号下半月刊 半月刊

前不久,《收获》举办了创刊55周年的庆祝活动,“《收获》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简写本’”的观点,得到了多数作家和学者的认同。不过,诗人欧阳江河却提出异议:开除诗歌、不认真面对诗歌的《收获》,终归只是半部文学史。他认为:诗歌受到的压抑,不止来自体制,也来自文学内部,来自根深蒂固的偏见和短视。

好在还有《诗刊》。透过最新一期的《诗刊》杂志的栏目安排,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诗刊界做出的努力。在“锐视线”栏目中,推出了90后女诗人余幼幼的诗歌作品四首。由《荒芜之书》到《B超室》,从《女生公寓》到《十字》,不论是对爱恨的探索,还是对情感的刻画,女诗人都能避免虚假空洞,从而写出一种启蒙性和力量感。这一栏目关注诗歌的新生代力量,也是为了让“诗人”这一日渐边缘的职业后继有人。“双子星座”定期推出一男一女两位诗人的作品,无疑是从“性别”的角度来观察中国当下的诗歌创作;以地域为标准,每期集中推出这一地域诗歌群的诗歌,体现了“诗江南”栏目对诗歌地域性的关注;至于“博客秀·天下诗人”,聚焦的是网络新时代的诗歌创作。

2.那些被抛弃在“时代垃圾堆上的人”

《十月》2012年第六期 文学双月刊

一个人没见过另一个人,两人却成了忘年交,还对他说了很多的话。作家龙冬用一篇《致赫拉巴尔》的大散文,向捷克作家赫拉巴尔致敬。

当年赫拉巴尔用来周末度假和躲避喧嚣的森林住所、喝酒的酒家、故居的陈设,包括墓地上的一颗小鹅卵石,在龙冬眼中都是“布拉格精神”的体现。

诗歌月刊范文第3篇

时值2006年春节到来之际,诗歌报网站站长小鱼儿先生代表诗歌报论坛管理委员会,向一年来支持论坛人气与士气的全体会员,向参与过论坛管理的所有斑主,向支持论坛发展的各位诗人,向关注和支持诗歌报论坛的社会各界人士,以诗的名义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回首2005年,诗歌报网站的发展进入了第四个年头,这一年我们经历了令人兴奋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许多光临论坛的诗者见证了论坛的发展。首先,诗歌报论坛做为国内知名诗歌大站,聚人气一路高歌,再掀网络诗歌高潮,是中国网络诗歌的一面旗帜,打出诗歌报诗者的威风与实力,令国内媒体所瞩目,中央电视台、《文学报》等媒体先后予以报道,并与《诗刊》建立有关合作事宜,从而,开始走向诗歌前台,前景乐观!其次,从《诗歌报季刊》到《诗歌报月刊》,诗歌报论坛利用自身影响与实力,在站长小鱼儿先生的倡导推动下,在白鸦先生及各位诗者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出版《诗歌报月刊》,实现网络诗歌与纸刊的对接,交流方式实现由网络到纸刊、由单一到立体化多样化的重大转型,这是历史性的跨越,是质的飞跃,是全体网络诗者的光荣与梦想!再则,2005年,诗歌报论坛成功推出三套系列丛书,出版“诗歌报网站丛书”第二辑、第三辑、第四辑共36位诗人、作家、诗者的作品集,为大家办了一件实事,功不可没!另外,2005年10月,诗歌报网站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四届金秋诗会,2005年12月评出了年度诗人白鸦先生,2005年12月24日在上海又举办了年度诗人颁奖会暨圣诞诗歌朗颂会,得到与会著名诗人及国际友人的肯定;并取得美国惠特曼出版公司在中国的汉语出版独家权,诗歌报论坛以汉语诗歌网站开始在国际上产生影响!

网站的决策者们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目前正在谋划2006年新的发展。相信我们会有一个颠覆自我、超越自身的2006年!:

怀着对诗歌的坚定,怀着对未来的求索,让2006年的玉犬为诗歌齐鸣一次:旺!旺!旺!

诗歌报论坛管理委员会再次给大家拜年!并以诗的名义为所有的诗者祈福,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诗旺!人旺!身体旺!事业旺!合家年年岁岁春春旺!

诗歌月刊范文第4篇

河南大学作家群的出现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河南大学自己的选择。作为一所高等院校,河南大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大批对民族、国家、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那么,师资队伍对一所高校的发展就具有了异常重要的意义。河南大学若没有冯友兰、范文澜等一批卓越的学者所组成的师资队伍,也许就是一所相当平庸的学校。20世纪20年代,冯友兰、吴汝滨、许敬参主编了学生刊物《文艺》周刊。该刊物是中州大学学生组织“文艺研究会”的会刊,由上海太平洋印刷公司承印,其第一期有冯友兰所作的《发刊词》和吴汝滨的论文《文学的实质与形式》等,其他都是文学作品,如许敬参的小说《九弟之死》、李五桥的小说《打消》、于锡乾的诗歌《进行》《狂风》《雨后山》《月夜》、王志刚的戏剧《爱的牺牲者》等。我们搜索史料可知,《文艺》周刊是在河南大学历史上出现较早的文艺团体刊物,其目的之明确、阵容之强大,在当时的全国高校中是不多见的。应该说,河南大学师生的热心和努力形成了珍贵的自觉意识,而且这种自觉意识促成了一种文化传统,因此河南大学作家群的出现和发展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河南大学的社团和刊物对河南大学作家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最典型地体现在抗日战争的非凡岁月中。当开封沦陷后,河南大学移至豫西嵩县,师生在那里成立河南大学中原青年文艺笔会中心,创办《青年文艺》半月刊。他们不仅遭受着日寇的蹂躏,而且遭受到特务的迫害,但英勇的河南大学师生不屈不挠,坚定地进行新文化建设和宣传。范文澜、嵇文甫所创办的《风雨》周刊以及他们所组织的“河南大学抗日游击战争讲习班”和“河南战时教育工作团”,都是河南大学作家群最重要的文化资源。河南大学师生敢于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学风,直接促成了河南大学作家群的发展壮大。

河南大学作家群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河南大学工作过的教师,一部分是在河南大学学习过的青年学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共同铸造了河南大学作家群这座丰碑。这里首先应提到于赓虞、任访秋、苏金伞和周启祥等人,他们积极主持文化阵地、发表文学作品,有力地支持和影响了河南大学作家群早期的规模形成,如河南大学教授杜衡的《近代文艺》在《风雨》周刊连载,在当时颇有影响。《风雨》周刊不仅锻炼了河南大学师生,而且培养了一批颇有作为的河南大学作家,成为早期河南大学作家群的中坚。

于赓虞不但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而且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他曾在《河南民国日报》连载其翻译的世界古典诗歌名著,如但丁的《神曲》。他的著作《世界文学史》更是独树一帜。他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诗坛上尤为活跃的诗人,被称为“骷髅诗人”,因为他的诗作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在1925至1935年间,他就出版了《晨曦之前》《落花梦》《骷髅上的蔷薇》《魔鬼的舞蹈》《孤灵》《世纪的脸》等多部诗集。于赓虞言传身教于河南大学学子,自然是河南大学作家群的一滴“催化剂”。于赓虞还是一位向往革命的学者,他曾将自己的儿女送往延安。

任访秋是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现代文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曾师从钱玄同、周作人等著名学者。20世纪40年代,他回到河南大学后,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河南大学。当时,他在《前锋报》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主编《师友》半月刊。《师友》1946年5月创刊,发表有任访秋的《作品的传轶》《苏轼的小品文》《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等文章。苏金伞在《师友》上发表诗歌甚多,如《太阳》《玉蜀黍》等。任访秋还在《中国时报》副刊《桥》上发表《鲁迅先生》等文章。

苏金伞先生是河南大学早期作家群的重要前锋。苏金伞曾在河南大学教书,特别是在嵩县的岁月中,创作力尤其旺盛。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金伞在河南的《茉莉》周刊、《青春诗刊》月刊和《山雨》月刊等处发表许多优秀诗作。1946年5月,苏金伞创办并主编在《中国时报》上的《诗与散文》不定期期刊,他在自己主编的阵地上发表了《遗弃》《摘棉花》《两只残废的蟋蟀》等诗作,同时还大力扶植文学新人。在这一时期,苏金伞与赵悔深(即李蕤)一起主编《春潮》文艺月刊,诸如姚雪垠、李蕤、栾星等河南大学作家在这里发表文学作品,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1947年,苏金伞又与李蕤一起在开封创办《沙漠文艺》月刊,他本人又在《黄河文艺》文学月刊、《学风》文学月刊等处发表诗作。

周启祥少年时就以小诗《心愿》在同学中闻名,后来在《流沙》诗周刊、《沙漠诗风》《跋涉》《黄流》等文学刊物上发表诗作。他曾与田河一起主编《诗场》,与周肇瑚等人主编《行都日报》的文学副刊《大地》日刊,主编《河洛日报》的《文艺反攻》文学周刊。周启祥以“丁明”的笔名发表过诗歌评论《评胡适的〈尝试集〉》等。后来在河南大学任教的万曼、李嘉言、张长弓、刘溶池、宋景昌等,此时期也频频在文学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这都具体影响到河南大学作家群的发展和壮大。值得一提的是张长弓先生,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文学翻译并举,20世纪30年代在陈雨门主编的《茉莉》文学周刊上发表“中国文学史论”系列,在刘蔓茜主编的《茉莉》文学月刊上发表译作《汉诗中的人生观与死后观》。特别是他在20世纪40年代收集民间曲艺辑成《鼓子曲》系列,迄今仍是国内外民间曲艺研究者的重要资料。一般学者不会注意到,像嵇文甫这样的学者,在20世纪40年代也坚持文学创作,可见河南大学教师对文学创作特有的热情。一代又一代河南大学教师用独立、自由、勇敢、不屈的文化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直接影响到河南大学作家群非凡的品格。

河南大学师生不但积极拥抱现实,而且十分注重文化修养,形成了河南大学作家群重要的文化特色。这在一些教师的“创作与学术皆优”中可以看到,当然,这一点也鲜明地表现在河南大学学子的身上。例如:早期曾在河南大学求学的作家蔡一木、樊粹庭、姚雪垠、赵清阁、刘如水、赵悔深(李蕤)、栾星等,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尤为活跃,常常既能写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又能写评论、搞翻译,还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最突出的是姚雪垠。姚雪垠1929年进入河南大学读书,早期发表过一些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进行了多种尝试,主编过《大陆文艺》和《海天》等文学月刊,还主编过《河南民报》的副刊《艺术》《平野》和《寒笳》等文学周刊,参与过《风雨》周刊的编辑工作。蔡一木是一位为我们所忽视的作家。20世纪30年代他曾主编《河南民报》副刊《诗刊》,创办了《黄流》文学月刊。在他主编的报刊上,他发表了大量的诗歌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也发表了许多文学评论,如《什么是小品文》《欧洲小说演进略谈》《由文学发展的历史谈到民族文艺》《送1935年》《作家与批评家应有的态度》等,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深厚的文学修养。

樊粹庭是河南大学作家群中尤其富有特色的作家,也是河南大学培养的第一代研究生。1929年之后,他告别诗坛,走上剧坛,使民间文化与人文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豫剧改革中作出重大贡献。1932年在河南大学中文系借读的赵清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女诗人。她主编过《河南民报》副刊《女子文艺》双周刊 (1932年11月15日创刊),并在自己主编的阵地上发表过《妇女的参政运动》之类的政论文章。早年,她出版作品集《旱》(上海女子书店1935年版)、《华北的秋》(上海铁流书局1937年版)、《风》、《女杰》(重庆华中图书公司1940年版)、《过年》、《血债》(重庆独立出版社1941年版)、《反攻胜利》(重庆正中书局1941年版)、《生死恋》(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1946年前后,她的创作达到最高峰,很多作品如激流般喷洒一片深情。然而,这些激流来自厚积,一方面是她自觉投入火热的生活,一方面是她自觉提高理论素养,从而使她的创作获得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早在20世纪30年代,赵清阁就出版理论集《妇女解放与职业》(上海杂志公司1937年版),仅在1941年她就出版三部理论集《编剧方法论》(重庆独立出版社)、《抗战文艺概论》(重庆上海杂志公司)、《抗战戏剧概论》(重庆上海杂志公司)。

李蕤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主编过《瀚海》文学期刊、《河南民国日报》副刊《晨曦》文学周刊、《河南民报》副刊《河畔》文学周刊和《山雨》文学月刊、洛阳《阵中日报》副刊《军人魂》日刊、南阳《前锋报》副刊《笔锋》日刊和《燧火》三日刊、开封《中国时报・前锋报联合版》副刊《春蛰》文学周刊,还与苏金伞一起主编《沙漠文艺》文学月刊等。他早年发表了大量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其中诗剧《易水上》在当时引起积极反响。1932年11月,他在《河南民国日报》副刊《晨曦》文学周刊上连载发表《新旧文学之平见》;1935年4月,他在《河南民报》副刊上连载《看〈女人〉后记》;1935年7月,他在《河南民国日报》副刊《中原》日刊上连载《作家的主观与社会的客观》,不久,又连续发表《评〈子夜〉月刊》《死的气息》《汉字不妨尽量通俗化》《扔掉包裹》《论轮回》等文学评论文章。其他还有贺肇弗、刘如水,他们都主编过文学刊物,发表了大量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也发表了一些文学评论、文学理论文章。这些可以说明,河南大学作家群从开始就注重自身理论素养的提高,而理论支持使河南大学作家群保持着厚重的文化气息,从而避免了昙花一现的浮躁、浅薄等习气。这也是河南大学作家群一个醒目的文化特点。这种特点在半个世纪后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南大学又一代作家群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没有理论和思想的支持,文学就会失去深邃。

河南大学作家群不仅注重自身文化理论素养的不断提高,而且十分注重对现实的关注和参与。以范文澜为例,他在河南大学教书时,为文学院学生开设了《文心雕龙注》《水经注写景文钞》等课程,自编《上古史》《文学史讲义》,并积极投身现实生活,与王澜西等人一起编辑《风雨》周刊,主编《大时代》和《经世》半月刊,还与嵇文甫等人一起成立抗日工作训练班。他是河南大学的一面文化旗帜,深刻影响着河南大学的文风、学风建设。这种风尚体现为河南大学作家群身上鲜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马可,1935年9月考入河南大学化学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发起和组织“河南大学怒吼歌咏队”,创作《抗日五更调》等作品。不久,他又参加河南大学抗敌演剧队,创作了《保卫洛阳》《守黄河》《游击战歌》等数百篇作品,冼星海称他的作品为“极力趋向大众化、民族化的新形式”。后来,他参加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为河南大学作家群增添了极大的光彩。邓拓,1934年入河南大学经济系读书,在校读书时就完成了著作《中国救荒史》。同时,他还组织领导河南大学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领导青年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后来的《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文风,与他在河南大学读书、参加革命斗争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河南大学作家群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从不畏惧与邪恶,显示出大无畏的精神。这种精神与学术薪火共同为后人传承、秉承、发扬、光大,使中国文坛熠熠生辉。

20世纪的中国文化在品格上发生了重要变化,文学和教育从古典转向现代。而这种转变的进程却是那样漫长和艰难。河南大学作家群在这一进程中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河南大学作家群从形成到发展、成熟的各个阶段,都体现出河南大学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文化风尚。河南大学作家群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部分,它的历程是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裂变、整合、叠生的文化典型。河南大学作家群在整体上可以分为三代:新中国成立前在河南大学读书、工作和生活过的作家,如王实味、徐玉诺、郭绍虞、于赓虞、杜衡、朱湘、罗根泽、范文澜、姚雪垠、蔡一木、刘如水、赵悔深、赵清阁、贺肇弗、邓拓、马可、樊粹庭、苏金伞、吴强、周而复、任访秋、张长弓、万曼、刘溶池、栾星等人是第一代,是第一片文学的森林;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后期在河南大学生活过的作家显现出与第一代明显不同的文风,如孙广举、孔令更等;“”结束后,一切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当年的“老三届”和“”中读书的青年学生一起,经过高考齐聚在河南大学,接受带有复兴意义的传统文化教育,这一代作家的阵容更加强大,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河南大学作家群自身的文化接应。第三代河南大学作家群事实上还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者,以“老三届”为主,如刘学林等;一部分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者,如李霞、高金光、吴元成等。但是,特殊的文化背景将这两部分作家拉进同一间教室。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军相会,组成一个以河南大学文化传承为特色的更加庞大的文学方阵。在这个方阵中:小说创作上,刘学林的短篇小说《品茶》等作品以“老到”而著称,闫连科的长篇小说《日光流年》等表现出清新的意境和深邃的哲理,孟宪明的长篇儿童小说《双筒望远镜》使儿童文学审美品格发生了重要变化,武和平的长篇侦探小说《血案疑踪》以及周常林、李小燕、秦俊、方敏等人的小说在文坛上都有一定反响。在诗歌创作上,程光炜在大学读书时就引起诗坛关注,而后他走上诗评和诗学研究的道路,易殿选、王剑冰、王志军、陈守忠、杨吉哲、张鲜明、吴元成、李霞、刘根社、高金光等在20世纪80年代的诗坛各呈姿色。在散文创作上,王剑冰主编着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散文选刊》,他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有着突出成就,而且在散文理论研究上有着突出贡献;曲令敏是一位有影响的女散文家,其清新、隽永的文风为当代散文注入了生机。在杂文创作上,宋立民和焦国标曾被《杂文选刊》评为全国最佳杂文作家。这一代的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建树体现出簇新的美学风度,如金慧敏,当年以《马克思主义历史美学批评论纲》被称为“第五代批评家”的代表,后来他转向了哲学意义上的美学研究、文化理论研究。特别是他关于叔本华的研究,已超过了一些颇有声望的老一代学者。其他像胡山林、张云鹏、张清民等,都颇有特色。更为可喜的是,如今的河南大学仍然活跃着一些文学社团。

河南大学作家群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和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回首河南大学作家群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在文学成就上出现一个马鞍形,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一个创作高潮,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个创作高潮。这两个高潮的形成,是与河南大学在20世纪政治风浪、文化风浪中的命运有着直接联系的。如今的河南大学作家群这一片又一片紧紧相连在一起的森林,阵容、气势越来越大。文学的森林是从一棵棵树木生长起来的,需要几代人的心血浇灌,更需要几代人的奋斗。河南大学作家群是河南大学的文化硕果和精神硕果,但是,它绝不仅仅属于河南大学,它属于我们的时代,属于我们的民族,属于我们的未来。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家)

诗歌月刊范文第5篇

1. 朵渔:《今夜,写诗是轻浮的・・・・・・》,《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4期;

2. 潘维:《同里时光》(外四首),《天涯》2008年第4期;

3. 桑克:《桑克的诗》,《诗歌月刊》(上半月)2008年第12期;

4. 李成恩:《汴河,汴河》,“中国艺术批评网”;

5. 蓝蓝:《从这里,到这里》,《诗歌月刊》(上半月)2008年第11期;

6. 沈浩波:《河流》,《天涯》2008年第4期;

7. 杨子:《心中的宽恕》,《花城》2008年第1期;

8. 哨兵:《洪湖诗简》,《星星》2008年第四期

9. 汤松波:《二十四节气》,《青年文学》2008年第1期;

10.白鸦:《白鸦诗五首》,《钟山》2008年第5期。

2008年度最佳个人诗集

潘维:《潘维诗选》,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侯马:《他手记》,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9月版

2008年度最佳诗选

杨克主编:《2007中国新诗年鉴》,花城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2008年度诗歌批评家

张清华:《“朦胧诗”:重新认知的必要与理由》,《当代文坛》2008年第5期

2008年诗歌贡献榜

世中人:

自1991年开始,在迄今近20年的漫长岁月里,他的热爱与心跳,和诗歌难分难解。他任劳任怨、百折不悔地服务诗歌,协助50余种诗歌民刊的出版,并让40余种诗歌网刊变成纸质出版物,他建立的当代诗歌资料馆,已推出600余部个人交流诗集,这个不断推进着的庞大计划,其目标是完成总量2000部当代诗人诗集。他的劳动成果,将为全面了解和研究当代诗歌,提供宝贵的资料的支持。他已经和正在做着的一切,注定将被历史深深铭记,并随着时间的演进,而与日俱增地益显现其重要价值。

壹周:

他的本名叫周亚平,中国语言诗派的核心诗人。即使在放低了个人歌唱声音的年代里,他也没有淡忘自己和诗歌的姻缘,以及对诗歌所承载的使命。他多次担任央视诗会的艺术指导,2008年以来,他策划和完成的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命名的历次电视诗会,为诗歌面向大众的传播,进行了可贵的实践和探索。他提出复活中国诗歌节的传统,并运用央视这一传播平台,为这一理想的实现,付出了持久不懈的努力。

江雪:

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值得关注的诗歌研究者。而他对诗歌的贡献,很可能将因为他进行中的诗歌出版物《后天》而达到另一个全新的境界。在众多的诗歌刊物中,他主持的这份年轻的刊物厚重、精美,他对诗歌的遴选,既视野开阔,又毫不动摇地坚持着诗歌的艺术标准,维护着诗歌的尊严和诗人的良知。在刊物获得广泛赞誉的同时,作为主持者,他自然也因此获得了由衷的尊重。

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

发起人:何言宏、傅元峰、马铃薯兄弟、黄梵

2008年中国诗歌排行榜评委会:

李少君(《天涯》主编)

罗振亚(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学昕(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小林(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周景雷(渤海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四平(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傅元峰(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马铃薯兄弟(诗人,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编审)

黄梵(诗人、小说家,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何言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诗歌月刊范文第6篇

百年河大,世纪辉煌。一百年来,河南大学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方方面面的人才,而这其中也包括为数众多的作家。从建校之初到现在,河南大学走出的作家,不但走向全国,而且走向世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群体。10年前,河南大学90华诞,随着河南大学校庆丛书的出版,“河南大学作家群”不胫而走,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作家群”已成为河南大学一道独特的风景。

作家群是指文学发展中在一定地域或一定时期内集中出现的作家密集分布现象。在河南大学的发展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密集分布的作家群体,这些作家的文化脐带,就是母校在非凡的岁月中所形成的学风和文风。追根溯源,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思想、文化上所做的准备不容忽视。首任校长林伯襄曾接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和西洋文明教育。他的“明耻”“兴邦”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一个世纪的风云际会,一个世纪的深厚积淀,在欧美先进文化以及中原古典文明的熏陶下,河南大学作家群成为这所百年老校的精神硕果。同时,它也是整个20世纪中国文化的成果。

河南大学作家群的出现,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河南大学自己的选择。大学成了作家的摇篮,有的作家并不是学中文的,如吴强是教育系的,邓拓是经济系的,马可是化学系的,却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其中的缘由发人深思。毫无疑问,青春与校园文学氛围的碰撞,是作家产生的最肥沃的土壤。百年河大,名师荟萃。他们的言传身教,哪怕是无意的点拨,也会引燃学生心中想当作家的火种。比如,冯友兰、范文澜、嵇文甫等,他们热情支持青年学子的文艺事业,并且身体力行。20世纪20年代,中州大学的学生文艺团体“文艺研究会”成立,冯友兰担任名誉会长和该会会刊《文艺》的主编,并为创刊号撰写了发刊词,对青年学生追求“文艺事业”给予热情支持。《文艺》的目的明确、阵容广大,在当时的全国高校中是不多见的。河大师生的共同热心与努力,形成了珍贵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性促成了一种文化传统,那么,河南大学作家群的出现和发展,也就自然而然了。

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河南大学的文学社团及其所办刊物如雨后春笋,先后涌现出了晓钟文学社和《晓钟》文学旬刊、《心波》文学旬刊等。1930年,群星文艺社在《河南民国日报》上所编的副刊《群星》文学周刊,颇有影响。1931年心音社的《心音》文学半月刊,影响最大。1933年,村笛社创办了《村笛》文学半月刊,新生活社创办了《新生活》周刊。1934年,三三社创办了《三三》文学双周刊。这些文艺社团及其所办刊物,追求真理,勇敢地面对社会和人生,形成了河南大学优秀的文化传统。

层出不穷的社团和刊物对河南大学作家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最典型地体现在抗日战争的非凡岁月中。“七七事变”之后不久,范文澜、嵇文甫、姚雪垠、吴强等河大师生就创办了抗日救亡刊物《风雨》周刊,并组织了“河南大学抗日游击战争讲习班”“河南战时教育工作团”。开封沦陷后,河大移至嵩县潭头,河大师生在那里成立了河大中原青年文艺笔会中心,创办《青年文艺》半月刊,在艰难的环境下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所有这一切,都是河南大学作家群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促使河南大学作家群逐步形成并日益发展壮大。

这里应该强调的是,河南大学的教师不仅是作家群的培育者,更是其中坚。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铸造了河南大学作家群这座丰碑。比如,徐玉诺、于赓虞、苏金伞、任访秋等。他们积极主持文化阵地,发表文学作品,有力地支持和影响了河南大学作家群早期规模的形成。

作为青年教师的徐玉诺、于赓虞,20世纪20年代就享誉中国诗坛,成为青年学子的偶像。1922年,商务印书馆就出版了徐玉诺新诗集《将来之花园》,这是河南省出版最早的一本新诗集,也是当时全国出版的9本个人诗集之一。他是河南省跻身中国文坛的第一位新诗人,被誉为“中原诗坛的开路人”。他的文学成就得到了鲁迅、茅盾、闻一多等人的高度肯定。叶圣陶专门为《将来之花园》写了上万字的评论文章,这在文学史上极为罕见!于赓虞是新月派诗人之一,他对新诗艺术的追求到了痴迷的程度,被称作“恶魔诗人”。他还开创了白话散文诗的新纪元。他一生写了近300首新诗,结集为《落花梦》《晨曦之前》等6本诗集。这样优秀诗人的言传身教,无疑成为河大作家群的催化剂。

任访秋是河南大学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他曾参与主编《晨星》,发表诗歌、散文、文学论文等。他师从钱玄同、周作人等著名学者。20世纪40年代应聘到河南大学后,他就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学校。1944年,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1945年主编《师友》半月刊,苏金伞在《师友》上发表了许多诗歌。1939年,苏金伞到河大任体育教师,其创作也进入了最旺盛时期。1946年5月,他在《中国时报》上创办并主编《诗与散文》不定期刊,先后发表了《遗弃》《摘棉花》等诗作。他大力扶植文学新人,如栾星的诗歌《知识分子的画像》,就在不定期刊上发表。他还与李蕤一起主编《春潮》文艺月刊,姚雪垠、李蕤、栾星等曾在这里发表文学作品。1947年,苏金伞又与李蕤一起创办《沙漠文艺》月刊,并不断发表诗作。

后来在河大任教的万曼、李嘉言、刘溶池、宋景昌等,也频频在文学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尤其是张长弓,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文学翻译并举。像嵇文甫这样的学者,20世纪40年代也坚持文学创作……由此可以看出,河大教师队伍对文学创作特有的热情。他们对河南大学作家群的发展和壮大功不可没。

诗歌月刊范文第7篇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首我深深喜欢和有感触的诗――

向泥土致敬

作者/刘小雨

向泥土致敬

必须有一颗卑微者的心

必须像一片小小的泥土

生长着山脉、河流、小桥、树木

生长着屈辱、泪水、沧桑、荣耀

在寸草不生的年代

依然生长着令人感动的荒芜

(摘自2010年1月号诗刊半月刊下半月版)

在此先摘录一段《诗刊》对本诗作者的介绍:刘小雨,女,笔名山西小诗妹。曾在《诗刊》《人民文学》《诗歌月刊》《诗选刊》等报刊发表诗作200余首,作品入选《2008年中国诗歌精选》。曾获2008年山西首届民间诗歌年度新人奖,在《人民文学》《青年文学》《诗歌月刊》等杂志举办的全国诗歌大赛中多次获奖,系山西作家协会会员,现居西安。

看来,本诗作者是个获奖专业户。我在想,她的诗为什么在那么多的报刊上获奖呢?读了她的《向泥土致敬》,我突出的第一感觉是,她是女诗人,有女诗人特有细腻的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本领。看本诗第二段,她把泥土宏观的,微观的;自然的,社会的;上上下下的,左左右右的……点点诗意,竟那么自然、随意全点拨出来了。是的啊,山脉、河流、小桥、树木,哪个离得开泥土?不在泥土之上,就在泥土之下,全被泥土包容,全由泥土支撑;而屈辱、泪水、沧桑、荣耀,以及黑白的颠倒,苦难的反复,鲜血的洗礼,一将成名万骨枯……不都离不开寸寸泥土和苍茫大地么?诗人在这里给我们的灵感是,千万不要藐视泥土,一片土也好,一粒尘也好,它们亦常常与宝贵的生命、沸腾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许多人的心脏一起跳动!想想抗日时期的中国远征军:同古战役,仁安羌战役,野人山大撤退,蓝姻伽训练地,密支会战,滇西大反攻……血流遍野,座座山,黑的血,红的血,中国将士的血,日本鬼子的血,要几多泥土浸染,几多土堆安埋!所以像诗人在诗的第一段就告诫世人:"向泥土致敬/必须有一颗卑微的心/必须像一片小小的泥土。"是的啊,我们地球上的人,不也是宇宙中的一片片土,一块块土,一粒粒尘么?管你多大的当权者,管你多有钱的富有者,用宇宙的眼光看,你不也和普通老百姓,与求职者,与蜗居族,与讨吃乞丐……同是一块土么?也许你那块土要稍微大一点,比较漂亮,那又有什么可骄傲自满的呢?有什么理由要居高临下呢?有何道理不把别人当人呢?大国为什么侵犯小国的?强国为什么要掠夺弱国的石油?如果说透了,看穿了,不也是一个大土块压制一个小土块么!到头来,人与人也好,国与国也好,火星、地球、月球碰撞……也好,不也就是一坨土,一堆土,一团土,了不起也只是铺天盖地沙和土……管它红土、黄土、黑土、白沙土,都是土呀,都是同种同类呀,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都是人类呀,都是兄弟姐妹呀,为什么不能以和为贵呢?为什么不能建设世界大同、和谐社会呢?如果都像本诗作者--有一颗卑微者的心,有颗泥土的心,心与心平等,心与心相连,珍贵的土与卑贱的土都是一样的土,只要都有爱,便均能生长山脉、河流、小桥、树木、庄稼、房屋、公路、矿山……就不会如诗人在本诗末尾点的"寸草不生年代",以及出现“令人感动”却伤心的“荒芜”!诗朋们,你们说对不对?反正,我老朽是下决心老老实实做一坨小块土了。

下面是友人送来的、湖北教育学院老同学闻楚卿先生的两本《耋龄纪行杂咏选》――其中一些佳句,我摘录如下,请欣赏:

走进春天

岁月如歌/无非春色/

心灵绣锦/尽是文章。

(湖北通城 李甫平)

英雄

冒死犯难真勇士/保家卫国好男儿/

精传革命英雄史/忠谱人民正气歌。

(武汉市 王精忠)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首义第一枪/掣电奔雷/皇冠落地//君权数千载/穷途末路/白昼升天。

革命倡三民/创建新邦/中山不朽//悲歌昭大地/高物赤帜/首义千秋。

(武汉市 闻楚卿)

颂梁祝情

地老天荒/碧水含情犹脉脉/

海枯石烂/精魂化蝶尚依依。

(武昌 潘炳煌)

歌颂“二汽”

喜闻汽笛两三声/悠扬气韵如致/把小康送上快车道/好借东风千万里/激荡豪情似火,为大众驾通幸福桥。 (二汽 甘方武)

此致

诗歌月刊范文第8篇

佛山和江门,并没有好像深圳、东莞那样产生过有影响力的打工作家,也没有好像广州那样,为打工文学走向全国作了文化和理论上的铺垫,这两座城市之所以在打工文学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全在于两本刊物——《佛山文艺》和《江门文艺》。

1992年后,珠三角迎来了打工族涌入大潮,《佛山文艺》捏准时代脉搏,率先推出以打工族为主要阅读群体的打工文学作品,找准文学对接现实的窗口,获得巨大成功,最高发行量曾经达到50万册。1994年《佛山文艺》再次引领全国文学期刊,改为半月刊,上下半月发行量总和超过了100 万份,当时几乎是全国所有文学期刊发行量的总和!

这本刊物,是连接文学与市场、主流与民间、普通读者与打工作者关系的载体。

2001年5月,《打工诗人》在惠州(今在广州增城)创刊。创刊者之一徐非说:“我们选择‘打工诗人’这个名字,源于《佛山文艺》有个叫‘星梦园打工诗人流行榜’的诗歌栏目,1995年至2000年间,我与罗德远、任明友、柳冬妩等很多打工诗友都在该栏目发过不少诗歌,对这一个称呼颇为认同,大家觉得‘打工诗人’这个名字能直接表明我们的身份。”《打工诗人》创刊以来,发表过广东乃至于全国各地近千名打工作者的诗歌作品,其中数十名作者经《打工诗人》推介后,其作品被主流诗歌刊物选载,并因此成名,其中包括郑小琼。“郑小琼的《打工,一个沧桑的词》就首发于《打工诗人》,然后被多家主流文学刊物选载或转载。可以说,如果没有《打工诗人》,郑小琼就走不出去。”

《江门文艺》的影响力仅次于《佛山文艺》,曾达到30万册发行量,并由月刊变成半月刊。江门这个以侨乡文化为标榜的珠三角边缘城市,一直以来并非打工者求职的首选之地,但他们却争相购阅《江门文艺》。

20世纪90年代,随便走进珠三角各市的任何一间出租屋、企业的工人宿舍,肯定会有《佛山文艺》或者《江门文艺》,每一本杂志都会给工友们广泛传阅、热烈讨论。每逢春节假期,外来工们甚至把杂志带回内地老家,令南方的打工文化、流行文化成为内地尤其是农村地区青少年构筑珠三角城市生活的想象之源。

20多年前,波澜壮阔的打工潮进入我们的视野,广东打工作家凭地域特色而独秀于文坛,但如今,以“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珠三角经济正在快速转型,随着广州、深圳、东莞的产业升级、城市功能往高端化快速嬗变,打工文学的“漂移地图”飘忽得更快了,已飘出广、深、莞、佛,不知漂往何方。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文化生态发生了重要裂变,打工文学刊物构成的民间话语表达空间和文化认同空间走向衰落,《佛山文艺》和《江门文艺》开始走向转型与分化。

张伟明在小说《下一站》中写道:失业的“我”,看着眼前的车辆依然那样多,阳光依然灿烂,行人依然匆匆忙忙,而“我”站在路边,拿着旅行袋,不知该往何处去……公共汽车停下来,“我”走上去,服务小姐问“我”到哪个站时,“我”照例说下一站。

诗歌月刊范文第9篇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诗刊》2012年10月(下)头条重点推介,是《诗刊》创刊55年来发头条组诗最年轻的诗人。

已在《诗刊》《文学月刊》《中国校园文学》《文学少年》《中国少年报》《语文报》《少年文艺》等近1cO家刊物发表小说、诗歌、童话。《全国优秀作文选》《青少年日记》《小学生》《小作家报》《少年先锋报》等曾辟专栏推介。

中国“2000后”少年诗人代表人物,《文学月刊》最年轻的签约作家。

是个小调皮

总爱偷看别人

我看它时

它发出刺眼的光

怕我看见它漂亮的眼睛

我在写东西时

没注意它

它却睁大眼睛

偷偷看我

颜色姑娘

颜色姑娘

穿得五颜六色

风一吹

她躲起来不见啦

她一笑

出现一条彩虹

她一哭

轰轰轰

打出白白的闪电

她一搞怪

小朋友脸红了

她高兴的话

把世界上的东西

全都染成七彩色

赤橙黄绿青蓝紫

雨的话

哗啦啦

哗啦啦

你听

雨在说话

雨对我说

小朋友

我是雨孩子

别让我躺在臭水沟里

雨对燕子说

小燕子

别害怕

我们来玩游戏吧

哗啦啦

谢谢啦

你听

雨在说话

叶子宝宝

树妈妈带着叶子宝宝

在一个安静的地方生活

春风和叶子宝宝聊天

小雨点和叶子宝宝玩耍

不久

秋姑娘来了

叶子宝宝也长大了

风姐姐要带叶子宝宝

去大地上玩

叶子宝宝离开妈妈

走着走着

在路上睡着了

叶子宝宝醒来

看见蚯蚓钻进土里

它十分好奇

便化为泥土

去和蚯蚓玩了

天空在干什么

下雨天

天空在干什么呢

是不是天空也有房子

水管破了

过了一会儿

才修好呢

是不是天空有个淋浴器

哗啦哗

鱼儿在洗澡

洗完

才关闭呢

下雨天

天空到底在干什么

大作家的评论 徐庶

9岁的少年诗人徐毅是个活泼、灵性的孩子。

在大人的眼中,他还很稚嫩,就像一棵幼苗,迎着风儿的节拍,左一拍,右一拍,他把这种感受写成了分行文字,就是诗。所幸,从6岁开始,他一直在坚持。

也许,在成年诗人看来,他的文字简单,没有任何修饰,技法也显得有些单薄。但是,就是这样直白而充满童趣的分行文字,赢得了国内诗歌界最权威刊物—《诗刊》的厚爱,2012年10月下半月刊,创刊55周年的《诗刊》第一次为一个9岁孩子隆重推出头条组诗《雨是伤心的云》,幸运儿就是少年诗人徐毅。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国内诗歌界广泛关注。

诗人们开始注意山城这个灵性的小不点儿,重庆市作家协会把他作为重点扶植对象。

其实,徐毅与《文学少年》有不解之缘,国家一级作家董恒波老师是他的师傅,经他批改,徐毅曾在《文学少年》发表诗歌《小雨沙沙沙》。如今,徐毅已在国内近100家刊物发表10万字的诗歌、童话和小说。

徐毅的创作才刚刚起步,他的文学之路还很漫长,和很多平凡的孩子一样,他一直是一个平凡的孩子,没有什么特别,玩玩具、看动画片、唱歌等,活脱脱就是一个没长成的娃娃。

但是,读书已成为他的一大爱好,博览群书,在知识的海洋里寻找营养,这是不可缺少的。早读诗歌,晚读小说,他有精密的阅读计划。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年假期,徐毅都要去祖国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旅游,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这也是他写诗非常必要的。

读徐毅的童诗,可见在他稚嫩的笔下,雨、云、雷电等自然万物都是有生命的精灵,一个个唱歌跳舞,活泼可爱。讴歌自然,真情流露,是他诗作的一大特点。

少年诗人一路走来,得到《诗刊》副主编商震、《星星》诗刊常务副主编龚学敏、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陈川、著名诗人蓝野、著名诗人何房子等前辈的呵护,他倍加珍惜。面对荣誉,他永远那么淡泊,这十分令人欣慰,因为只有真正淡泊名利,在文学创作路上才能越走越远。

小诗人的童言趣语

大家好,我是徐毅,刚满9岁。我的理想是当作家和科学家,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吗?

我喜欢写作,诗歌、童话、小说都写,最近正在写中篇小说《哈尔队长》(3)。

我更大的理想是当一个科学家,搞很多发明创造。爸爸告诉我,大作家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了700多万元人民币的奖金。我可一点儿也不觉得稀奇,我长大了要搞很多发明专利,卖的钱比他还多。

有钱了,我可不想买别墅,别墅在荒郊野外,小偷来了怎么办?可不安全啦。爸爸说可以喂一条狼狗看家,要是狼狗被小偷毒死了呢?所以,我不想买别墅。

也许,很多年后,地球上的石油就采完了,我要号召勇士们去外太空寻找石油,勇士有哈尔、娜妮和杰西尔,这就是我的中篇小说《哈尔队长》里面的故事,还没写完呢,你想看吗?

诗歌月刊范文第10篇

一、奖项设置及征稿对象:文学类分散文诗、散文、新诗三项。各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征稿对象为各级作协会员及各地散文诗学会、诗歌学会、散文学会会员及广大文学爱好者。

二、参赛要求:散文诗,每人限3章,每章限500字内,择优评选;散文,每人限3篇,每篇限2000字,最长不超3000字,择优评选;新诗,每人限3首,每首限50行内,组诗最长100行内(超过限制行数,请自行节选)。来稿时注明详细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及邮箱等联系方式,同时在作品末端附个人150字以内简介。本次大奖赛从即日起开始征稿,2014年8月5日截稿。

三、获奖作品发表、出版:本次大赛部分获奖作品陆续安排在联办刊物上发表。所有获奖作品结集为《玉龙艺术奖作品集》,在部级出版社出版。获奖名单在多家联办、协办报刊上刊登及网络传媒。本次大赛及采风笔会活动将由全国及内蒙古地区几十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四、评奖办法: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分初评、复评和终评三个阶段,由联办、承办单位组织成立的专家小组进行初次评审,随到随评,每周评审一次,以便及时通知参赛人员结果。由联办报刊总编、主编、副主编及执行主编等专家出任复评评委,最后交全国权威专家终审,投票产生各种奖项。

五、其他事项:1.凡参加本次大奖赛并获优秀奖以上者,可直接填写入会登记表并寄来2寸免冠照片两张,吸收为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免收会费。2.组委会将于8月中旬在内蒙古草原举行颁奖大会及草原采风笔会,具体时间及相关事宜另行通知。3.了解本次大奖赛的详细事项及动态、请登录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中国散文诗刊社、中国散文圈等博客。大赛投稿专用邮箱:

大赛通信地址:(024000)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邮政局45号信箱,玉龙艺术奖全国组织委员会

上一篇:我爱我的祖国诗歌范文 下一篇:热爱祖国的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