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欣赏范文

时间:2023-03-14 12:41:57

诗歌欣赏

诗歌欣赏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整体;字词句;意境;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一、古典诗歌整体欣赏

整首诗的欣赏这要求我们具有全局观念。既要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全诗的内涵,解析诗中的趣味。又要体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诗歌的人生哲理,品味诗歌带来的美学价值。

《踏莎行》是贺梅子的著名的作品。“杨柳回塘,鸳鸯别浦。”开头两句便勾勒出一个绿树环绕,鸳鸯戏水的池塘。荷花在绿叶的托浮下更显优美,作为男女爱情象征的鸳鸯双宿双飞,与水中独自摇曳的荷花形成对照。后一句中“池塘涨断莲舟路”,不甚宽广的水面上,绿色的浮萍遮断了小舟采莲来往的路,我们不禁感叹道,菜莲,谁又能够去欣赏那荷花呢,最后只不过是孤零零的而已。后一句“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无蜂蝶”却仍旧向往着“幽香”,这是作者对高洁品质的向往与追求。“芳心苦”着眼于一个苦字,这个苦,更是作者处境的悲哀寂寥之苦。这里作者用荷花自喻,实际上则隐含了自己的命运多舛。最后的结尾两句巧妙的将荷花的品质与自己的人生遭遇结合在一起,突出了自己不作为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荷式人物”的高洁志趣,不与统治阶级同流河污。但是,诗中隐隐约约可以看出作者怀才不遇的迁世之悲。同时这首诗塑造了完美的意境。荷花、绿萍、云、雨交互组合,情景交融,将荷花喻自己,抒发内心怀才不遇的愁苦寂寥,托物喻志的手法浑然天成,实乃词中之龙凤耶!

笔者认为,对诗歌的整体欣赏难度较大大,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要求较高。它要求我们在欣赏过程中综合把握字、词、句的特色,把握每一句话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品味诗歌的意境。整体欣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需要我们仔细体味并总结。

二、诗歌的意境欣赏

意境是我国独创的一种艺术审美范畴,诗歌中“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其中称:“诗有三境”。提出了意境、物境、情境三境说,后又有人说,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所展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南宋人黄N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迷其中竟不知已到黄昏。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香飘四溢,色彩缤纷的,幽杳中又有神秘的世界。这样的景色让词人又惊又喜,迷醉其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穿梭的情景,可谓词中有话,话中有词,寓情于景让人切身体会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意境是虚幻的主观感受,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思想感情不同,大多数时候对意境的欣赏常常带有个性色彩。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幽静空灵,不为世俗的忙碌所侵扰,对于一个追求高雅生活的人来说他一定能将自己融入此情此景中并且产生优思禅思。但是对于一个追求功名利禄,忙于世事的人来说或许又是平淡无奇。

寓情于景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对意境的欣赏需要我们与作者有情感上的共鸣。意境与情感本应当分别说明的。但是笔者认为,对意境的欣赏需要我们将感情彻底融入其中。诗中必言情,诗中必有情,诗人将创作时内心的情感通过景物、意境等来传达。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因为某一时刻的内心情感从而出发产生共鸣。马致远的《天净沙》,通过各种景物的描写所营造的意境让漂泊在外的游子产生对故土的无限思念之情。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只是可以理解,而这份情究竟有多重有多深,我们又怎能感受得到,更不能体味“断肠”所包含的辛酸痛楚。或许,对于一个在外打拼的游子来说,又别有一番滋味吧!

三、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上对诗歌欣赏

1.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比较容易理解,八种修辞手法中诗歌通常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杖、典故。相对于对杖,用典来说,比喻、夸张、拟人在古典诗歌欣赏中难度不大,且非常常见。笔者在这里不做过多的阐释。只针对对杖和典故展开说来。(1)对仗,是诗词中对格律的严格要求。对杖的巧妙体现出作者对诗词格律的深刻理解和诗歌创作中的匠心独运。诗词本就是具有音乐美的艺术,而对杖使诗词的这一特点得到充分展现。(2)典故,又称为用典。“所谓典故,修订本《辞海》、《辞源》都解释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盖文章之外”的“事类”,这是其一;其二,更重要的是,典故言简意赅,言有所指,或言约意丰,意在言外,起到“明理征义”、借古喻今之作用。”,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咏怀。

2.另一个是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这里只谈比兴、渲染、托物言志等几种。比兴手法是用比喻或者借物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见于先秦两汉,犹以《诗经》为典型,而在之后的诗歌中并不常见。如《诗经》中的《关雎》,用关雎鸟求偶比而起兴引出男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白描手法在景物描绘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法,用粗勒的线条勾画美景而不做细致的描绘。最典型的便是《天净沙.秋思》短短几十个字便描绘了一幅落日秋景图,而诗人的思乡之情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清新,淡雅,高洁,灵秀;渲染也是描写景物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渲染主要用于营造诗歌的气氛,或悲凉、或孤寂、或欢快,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情绪。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驿外”“断桥”营造出了梅花的孤单寂寞之情,为下文写梅花渲染了气氛,从而更好的突出了梅花高洁的品质。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便是托物言志,即通过外在的事物来写自己,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将自己的人生理想理想和高洁品质融入诗歌中表答出来让读者自己体会。南宋故臣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高傲孤寂,不屑与“百花”为伍。它坚持自己的品格,不与世俗争艳。同时决不向北风低头的顽强精神,体现出不畏强权,坚持自我的精神。这里的“北风”实际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他们灭亡了国家,却无法征服像作者一样的铮铮铁骨。诗人通过写而表达自己的心境。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如于谦《石灰吟》,郑板桥的《咏竹》等等。

诗歌的欣赏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或者由整体到局部的过程。我们必须在整体中有局部观念,局部中有整体观念。同是要在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方面对诗歌有双重把握,不失其表不失其里。从表面来看,字、词、句、联,表现手法及诗歌整体。从内部来看,诗歌的感情,意境,象征性的表现以及话外之意。要善于从整体把握,而非一个方面的单独欣赏。尤其注重表现手法和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表现手法是诗歌在外美,意境则是诗歌的内在美,在诗歌欣赏中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参考文献:

[1]《杜甫》.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53页―54页.

[2]许心传:中国典故类别.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2007(10):96-97.

诗歌欣赏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把握诗歌欣赏关键

最动人的声音莫过于音乐,最美丽的文学莫过于诗歌,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是欣赏诗歌的关键。诗歌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集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三位一体的紧密结合集中体现在诗歌的意境上,那么怎样去捕捉诗人的情怀呢?

首先,我们应把握住诗歌是三位一体的特征。《乐记》中“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讲的就是这种情况,有:上古时诗歌起礼乐教化的作用,为使这种作用更加生动直观,施之舞蹈,配之音乐。由于诗歌本来是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因此,虽然诗歌在脱离音乐、舞蹈而独立之后,语言的音乐性仍然得到继承。我国的古典诗歌都讲究严格的平仄对仗,都有和谐的节奏和韵律,表现出音乐美,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诗经中的《伐擅》、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本身就是一曲完美的音乐。在课堂中把这些乐曲播放,会使学生产生美妙的联想,产生大胆的想像,培养学生对诗的悟性,而不局限于诗的欣赏。锺嵘在《诗品序》里所说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情到深处会不自觉的形诸于吟舞之间。如:柳咏的《雨霖铃》、岳飞的《满江红》、屈原的《离骚》、项羽的《垓下歌》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其舞蹈动作,才能领悟诗人的特殊气质。

其次,要把握住诗歌是意境的完美结合,境统称诗歌中的环境描写,意指诗歌中的意境,诗歌是对社会的高度概括,所以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我国古代的诗歌融诗情画意为一体,写境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意。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行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绘出四幅栩栩如生的画,这四幅栩栩如生的画组成一个完美的境,从而突出一个意,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枯藤、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明目直观的景物来突出,断肠人在天涯的主旨。每一首成功的诗歌都是意和境的完美的结合。

第三,要把握住诗歌的言外之意。读诗词,重在欣赏,只是了解字面,并不等于能欣赏其意境。由于诗是精练的语言,有高度的概括性与含蓄性,因此要领会诗歌的言外之意,有的名句,字面上并不难懂,如“明月照积雪”“池塘生春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直译出来就平淡无味了。又如“闲爱孤云静爱僧"句,不是闲时爱孤云,静时爱老僧,而是爱孤云之闲,爱老僧之静。“画眉深浅入时无"若看成是新娘子问丈夫的话,倒也觉得脉脉含情,那就错了。

第四,要把握住诗歌中的联想和想象所引起的重大作用。在欣赏诗歌时应进行大胆的联想和想像,把自己的情感渗透进去,才能获得完美自的愉悦,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产生浓郁的创作愿望,在发挥联想和想像的同时,欣赏者才能进入角色。“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会使人废卷,为之叹息,“壮土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会令人精神夕振奋,“数峰无语立斜阳’’给人以物我俱忘之感,“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会给人以高雅之致,“为问‘鸳鸯’两字怎样书"?使人感到情意绵绵,“试问闲悉知几许,两条脂烛,半盂锼饭,一阵黄昏雨”又会使人哑然失笑。就这样,手在写着,心情也随之而喜、而愁、而悲、而同情、而怀怨。肠确是一日为之九转。

笫五,读诗词,应重在欣赏,只是了解字面并不等于能欣赏其意境。由于诗是最精练的语言,有高度的概括性与含蓄性,因此较为费解,较难赏析。有的诗们字面上不难懂,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如果按字面理解味同嚼蜡,根本谈不上欣赏。读诗既要从内容的境界去体会,去欣谈,还要从炼字上去欣赏。采莲女驾船进人荷花池,“乱入池中都不见",一个“乱"字将人面如花全全部托了出来,顿使人感到花美、景美、人更美。如改为“进入池中"就索然无味了。“妻孥怪我古,战乱时落入贼人之手是不可能生还的,因此妻子肯定他已经死了。然而竟还活着,而且又突然出现在她面前,一个“怪"字,把不能出现而竟然出现的惊诧心情,活生生地写了出来,既反映出了妻子的难以置信,又反映出战乱给人带来的苦难。如将“怪"改为“见",就索然无味了。这种“诗眼"如不能掌握,就很难欣赏了。

诗歌欣赏范文第3篇

一、诵读吟咏,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多“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其实,要想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歌中的内容,领悟诗歌中的情感,诵读吟咏是首要的一项。所谓诵读吟咏,就是要认真地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音乐般的美来。音读,就是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意读,就是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便更好地诵读;情读,就是在音读、意读的基础上,联系诗人的思想、生平和创作背景,尽可能地融入到诗人的情感之中,以便富有感情地诵读;美读,就是要深刻领会诗歌中的情感,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并融入自己的情感,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

二、探究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所谓“意象”,是诗人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融合的复合体。而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加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意境美。欣赏诗歌,有时只要将诗歌中一系列单个的意象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美画,享受到情深意浓,真挚感人的意境美了。如欣赏王维的《山居秋暝》,只要将“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等几个明净、清幽、苍翠的意象组合起来,就能感受到清新、宁静、平和、安恬的意境之美。又如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只要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西风”和“瘦马”几个意象组合起来,就会感受到一种清雅安适、凄婉悲凉的意境之美。可见,欣赏诗歌,只要对诗歌中的意象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就能把握诗歌的内容,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

三、品味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语言不同于其他文学语言,它更形象精练,更富有色彩感、节奏感和动态质感。而欣赏诗歌,无论是诵读吟咏,还是解读意象、赏析意境,都必然要对语言现象进行反复的揣摩、仔细的品味。要抓住诗人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妙字佳句,从字里行间去发现遣词造句的匠心,去努力地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盎然意趣,只有这样,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领会诗人的艺术风格,进而享受到诵读诗歌的快乐,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品味语言,可以从修辞角度出发,也可以从炼词的角度出发。如欣赏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就是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为色彩鲜明的视觉形象,蕴含更为丰富,也更富有艺术表现力。欣赏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只要将词序变换一下,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再去品味不同的效果,就会发现原句除了反映一种生活真实之外,又产生了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是增添了无限的情趣。欣赏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可以先将“三两枝”改为“满树枝”后再去品味诗歌的语言效果,就会明白“三两枝”更能表现江南早春的景色特点。进而品味下文的“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知”、“蒌蒿满地芦芽短”的“短”,就不难发现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了。

四、联想想象,欣赏诗歌的情感美。

许多优美的诗歌,往往是借助于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简洁的语言,运用联想想象,将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把字里行间的含义乃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表述出来,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空隙填补起来,以便进入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中丰富的内容,受到其思想和情感的感染。因此,欣赏诗歌时,可以抓住诗歌中的画面和气氛,也可以根据作品中的描述性语句,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联想去理解、感受,和诗人取得情感共鸣,或通过想象再造形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享受诗人的情趣。例如,曹操的《观沧海》,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虚拟了一个极其广阔的意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此时,只要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诗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展开联想和想象,就不难理解诗人是借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意境,来表现自己努力实现国家统一的宏伟抱负和博大的胸襟。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常常是思维异常活跃,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任意驰骋。那么我们也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联想想象去主动地感受、认识、补充、丰富诗歌的意境,享受诗歌无限的情趣。

其实,诵读吟咏、探究意象、品味语言、联想想象是一个整体。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我们欣赏诗歌时,一定要在反复诵读吟咏中,抓住妙字佳句,捕捉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借助联想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聆听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最真切的诉说,感受诗人最丰富、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享受到最具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美趣。

诗歌欣赏范文第4篇

首先,从情景交融上欣赏诗歌。情景交融不是情和景的任意凑合,而是融合浑成,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是指作者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中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思,体现着作者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且符合作者的审美需要;情中有景是指物象化情感,也不是纯主观的,它包含着具体物象的客观内容。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通过女主人公篱边饮酒赏菊排遣心中孤苦无告的心情,把外景和内情巧妙的结合了起来。一阵傍晚的秋风轻轻的将帘儿掀起,帘内的愁人与帘外的秋花相互辉映,融成一片。“人比黄花瘦”,到底写花还是写人?花即人,人即花。花瘦,因为秋风萧瑟,百卉凋零;人瘦,因为芳心难理,愁丝万端。全诗意境凄楚哀婉,如怨如诉,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载不动,许多愁。”景中寓情,情蕴景中,达到了情与景的统一。

其次,从“思与境谐”上欣赏诗歌。所谓“思与境谐”就是说:其一,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物镜是和谐的;其二,诗人描绘物镜的同时,自然而然的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不言而喻,这是一条高标准的艺术要求,乃“诗家之所尚”。

陶渊明《饮酒》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陶渊明所崇尚的幽雅闲适生活的写照,反映了诗人寄情,鄙视流俗,傲然处世的生活态度。陶渊明酷爱,和陆游爱梅一样是有所寄托的。陶渊明曾称“卓为霜下杰,”卓然挺立,凌霜不凋,这是的精神,也是陶远明的精神。诗人生活在简陋的篱笆之中,望见远离尘嚣的南山,而夕阳映照下的南山又是那样的幽静、恬淡。诗人有把自己比作误入尘网的飞鸟,如今摆脱樊笼,飞回山林,如何不惬意呢?诗人恬淡的心情和超尘脱俗的境融而为一,情景谐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境,蕴藉着某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在东晋黑暗昏浊的政治环境中,陶渊明宁愿归隐山林,也不为“无斗米折腰”。这种归隐山林后的恬淡心情正是这种精神境界的展示。

再次,从含蓄蕴藉上欣赏诗歌。所谓含蓄蕴藉,就是指诗有“言外之味”,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意外,使人固而得之”。在意境的创构中,诗人抓住了事物能唤起某种情感或象征人的内在精神的主要特征而不是全部罗列,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读者凭借想象,可掌握形象的全部内容,使意境即形象先明而又不一览无余。许多评论家总结意境特点时有“实境”、“虚境”、“象外之景”、“味外之音”等等说法,探本求源,这都是对意境含蓄蕴藉这一特点,从不同角度进行的阐述,都是由于虚实相生,以有限表现无限,凭借想象创成的。以下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这一问题。

一方面,实境,虚境。实境是指艺术作品中所具体描绘的实的部分,虚境是指艺术作品中借助实的像和境的比喻,暗示、象征等艺术手法而呈现出来的没有直接描绘的虚的景象,他需要发挥读者自己的想象力来获得,但又是在已具体描绘出来的象的指引下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前一个“象”和“景”就是实境,后一个“象”和“景”就是虚境。

实境是在诗中真实存在的有限的个别的。虚境不是直接存在于作品中,而是存在于读者的想象之中,是无限的,一般的。因此,实境和虚境是辨证的关系,是实与虚,有限和无限,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前两句实写,重在景物描绘,通过诗人的生花妙笔准确而生动的描绘了西湖晴雨中的迷人的秀丽景色;后两句虚写别具匠心地把南国绝色佳人西施与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西湖作巧妙地比较与联系,激发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领略西湖美景。

另一方面,言意关系。首先,言而不尽,隐而不晦。王之涣《凉州词》之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刃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本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春风喻皇恩,羌笛声声喻将士心中的哀怨之情。将士戍守边塞,备尝艰辛而皇恩不达,无人垂怜,如何不怨?“何须怨杨柳”是无可奈何的感慨。其次,有言外意,弦外音,即言在此而意在彼。最后,言在此而意在此又在彼。

诗歌欣赏范文第5篇

随便时间怎样冲刷着自己,

当我的头发斑白,回过头来拾拣记忆的羽毛时,

我就会想起过去——

那时的我,终于不用坐在窗边等待,

因为那时的我早已长大。

但是我还是庆幸自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

当一切停止。

当时间开始苏醒,我还在自己的梦里沉睡...

每个人都不会完美,只是只是残缺的多或少。

一样是缺,又何必管他是缺失了多少?

有得必有失,放弃与取得并不矛盾,包袱太重,

就到不了彼岸花开的地方...

诗歌欣赏范文第6篇

1. 诗歌欣赏的积累问题 文学欣赏,普遍都有一个厚积薄发的问题,诗歌欣赏,更是如此,概而言之,诗歌欣赏,需要进行三方面的积累。

1.1 生活上的积累

生活上的积累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生活知识的积累,众所周知,艺术是生活的曲折反映,诗歌正是诗人运用想象,把生活艺术化的结果,诗歌的欣赏中一条基本要求是读者运用想象,把浓缩于诗歌意象、意境中的生活品味出来,如果没有必要的生活知识储备,欣赏就可能流于浅层次;再一就是诗歌素材的积累,诗歌的特性决定了诗人在创作时讲究言简意丰,故而诗歌中双关象征等手法运用得比较多,这就需要有大量的诗歌素材积累。例如:当我们明白了“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歌》)、“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我们就更容易理解范成大《横塘》中“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句里的离愁情绪与感伤。另外,在诗歌欣赏中往往离不开比较,如果我们的知识仓库中有大量的相关素材,在比较时也就游刃有余,欣赏时也就容易深入了。

1.2 知识上的积累

这是诗歌欣赏积累中的重中之重,为便于阐述,试分条列举。

1.2.1 诗歌本身知识的积累,主要包括诗歌的特点、一般规律、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等。

1.2.2 作者方面的积累,主要包括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创作特点等。

1.2.3 欣赏方面的积累,主要包括欣赏的一般规律,基本方法、技巧、欣赏语言等。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欣赏语言的问题,现在试卷的诗歌欣赏,除了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之外,还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在欣赏中,如果能恰当准确地使用一些欣赏专业语言,无疑会使文字规范一些,如在评价诗人感情时,“愉悦之情”肯定比“高兴心情”更像评价,“虚实相生”、“写实”、“写意”肯定比其它语言见解。

1.3 思维上的积累

诗歌欣赏,其实质即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因而在平时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积累是很必要的,我个人认为,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这三方面能力的积累,对欣赏是很有帮助,即语言揣摩能力,想象联想能力,整体理解能力。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由此看出,仅仅掌握了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欣赏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只有多方积累,方有可能攻克这欣赏难关。

2. 诗歌欣赏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我以为,诗歌欣赏大致可以分为渐进的三步。

2.1 欣赏语言,并通过字面意思(宣示义),解决“读懂”问题。在这一步中,注意诗歌语言的两个特殊性:一是语言颠倒;二是用典。诗歌语言为了声韵的需要,往往需要颠倒正常的语序,如果我们仍按其字面的语序去理解,就会一头雾水甚至误解,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句,什么意思?不好理解!调整语序,变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之)烽火”意思一目了然。另外,诗人为了让有限的语言承载更丰富的内容,往往会化用大量的典故,如果我们不注意体会,往往就无法领悟到诗人的真意,如杜甫的《阁夜》,全诗意境极为苍凉,其颔联中却有一句清丽之语:“三峡星河影动摇”与全诗氛围极不搭调,当我们明确《汉书》中“星河”之典故后,就容易体会到诗人的真意了。

2.2 欣赏内容,体会其言外之意(启示义),解决“读透”问题。在这一步中,主要应注意诗歌的多义性问题。

2.3 欣赏情感,争取有所领悟。欣赏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应再拘泥于只言片语,而应立足于整体,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风格等诸多因素,对诗歌进行整体理解。

3. 如何寻找诗歌言外之义

3.1 诗歌言外义的形式

3.1.1 从构思上讲。古典诗歌通常不是把感情脉络的连续性呈现给读者,而是从感情的发展脉络中截取有启示性的一段,把其他的略去,留给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同时句子间有较大的跳跃性,留下了较大的空白,而诗人就把自己的意思隐藏在这些空白之中,如卢绘的《塞下曲》“月里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人就只写了作者出击的场景,究竟出击没有,追上敌人没有,统统略去,可是那种艰苦的自然环境,肃穆的战斗气氛和净土们的英雄气概,都被烘托出来了。

3.1.2 从手法上讲。大典诗歌为了达到含蓄委婉的目的,往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双关、比拟、借代、夸张等)和表现手法(隐喻、象征等)来曲折表达自己的意思,让我们的领悟表达效果中完成对其真实意思的理解,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不过女墙来。”浪涛拍岸,这本来是平常之景,诗人却用拟人手法来写,有何好处?就是让无目的的事物有了目的性,读“潮打空城寂寞回”句,我不自觉地有了“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之感,“兴”是什么?可能是到城中拜访友人,抑或就是掠取财物,结果却失望而归,这就说明了石头城的荒凉衰败程度,“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句,同样如此,月起月落,本也是自然之象,诗人却使它有了一种期待,夜夜越墙,说明期待对象未现,最终表达的还是荒凉、衰败、空空如也。

3.2 言外义的特征

3.2.1 平淡与丰富辩证统一,而且往往呈正比例关系。如《石头城》的首句“山围故国周遭在”城池四周的群山还在,这不是废话吗?平淡之极,进而思考,既然青山依旧在,这是不争的事实,诗人为何还要浓墨众彩地抒写呢?莫非是表明什么不在了?如此一想,就会明白其中包含的“物是人非”的感慨,至此,还能说此句平淡么?

3.2.2 诗人虽没诉诸言辞,但在字里行间有一种暗示,引导读者朝其一方向去想,以达到诗人意向所在。

这种暗示的形式有:

(1)明确的关键词、句。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最后一句就给全诗的情感作了明确的暗示。

(2)主观色彩浓的词语组合成的氛围。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前两句中的“寥落”、“寂寞”可谓为全诗定调。

(3)诗的音韵、节奏。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全诗的快节奏中,我们似感受到诗人遇赦后的喜悦之情。

3.3 寻求言外义的方式

3.3.1 联。联系写作、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前已有述,此不赘言。

3.3.2 进。自己进入诗歌意境,争取心与诗人一起跳动。如面对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果不深入其中,我们可能就只看到诗人所描绘的冬天雪景图;假如自己进入其中,身处如此清冷孤寂的环境中尚能垂钓,就能感悟到诗人蕴含其中的悠闲安然,遗世独立的清高来。

3.3.3 品。品味诗中辞格等的修辞和表达效果,如对《石头城》中拟人手法的品味。

3.3.4 找。有意识地寻找诗中的暗示之语。

诗歌欣赏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语言 形象和意境 艺术构思 表现手法

欣赏一首诗歌,大致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首先是语言。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是靠语言组织材料的,但是又有自己的特点。诗歌篇幅短小,语言高度精练和含蓄,而且带有强烈的感彩,因此理解诗歌的语言,工夫就要下得多一些、深一些,对诗歌的一言、一词、一字乃至每个标点,都不能轻易放过,只有这样才能较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意象。比如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唐诗专家萧涤非先生作过详细分析,他认为:“十四个字里就有八层可悲的意思: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佳节,没有任何饮酒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谢,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六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性的多种多样的,七可悲;光阴可贵,而人生短暂,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八可悲。”[2]这是萧涤非先生的理解,读诗读到这样,可以算是读到骨子里了。

其次是诗歌的形象和意境。欣赏诗歌除从语言入手外,还必须从艺术角度把握作品的整体形象,进而领会作品的意境和主题。要把握一首诗的整体形象,首先要明了这首诗的品种类型。诗歌的品种类型,就性质讲,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类。抒情诗是诗人“情绪的直写”[3],它特别精细地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因而往往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个形象,可以是诗人自己,也可以不是。叙事诗是诗人用诗的形式,“歌唱一个故事”[4],一般有人物、有故事情节,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人物性格的变化都有生动的描述。弄清楚了诗的品种类型后,把握诗的整体形象就方便得多。对叙事诗要抓住作品的情节,因为情节是叙事诗的结构所要突出的部分。对抒情诗则要把握诗人的感情起伏变化。在把握诗的品种类型的特点后,就要进一步发现它的主题思想。一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一首诗的灵魂[5],诗歌中的整体形象就是它的具体表现,它的化身。发现了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获得了诗歌的整体形象。要发现诗歌的主题思想,必须从这首诗出发,寻觅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世界。在形象世界中寻觅主题和意境时,要注意把握意境的核心,即从整个艺术画面中找出一个中心。这样的中心,一般来说,就是诗人感情最高点的所在。它表现在一首诗中,往往就是那些形象性最好、概括力最强、最足以展开境界的诗句。比如杜甫的《蜀相》,其意境的核心是诗中的第五、第六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6]这两句写诗人游览武侯祠的所感所思,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写出了他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7]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赞叹怀念心情,寄寓了诗人希望能有诸葛亮之才,以使国家振兴。又如当代青年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是赞美爱情的作品,它塑造的爱情形象,体现了作者的爱情观:独立、平等、互相依存而又互相扶持,既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的生存价值[8]。其意境的核心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9]两句。

再次是分析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从古典诗歌、民歌和新诗综合考察,比较常见的有赋、比、兴、联想、夸张、排比、重迭、蝉联等。这些手法还可以细分,在一首诗中往往是交替使用的,但有主次之分。我们要着重分析它的主要表现手法,并且弄清它对全诗艺术感染力强弱所起的作用。以舒婷的《致橡树》为例,诗人从木棉和橡树一起挺立于天地之间,“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10]的物象得到启示,礼赞洋溢着社会主义时代气息的爱情。全诗运用了拟物化手法,以木棉比女主人公,一开始就直抒胸臆,大胆地表露爱情观。接着让木棉描绘爱情的理想蓝图:一个有“钢铁枝干”,一个有“红硕的花朵”,互相依偎、互相致意,共同分担痛苦,共同享受欢乐。最后写出木棉的哲理思考,使她的爱情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11]。

笔者从语言、形象、意境、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简单地论述了欣赏诗歌的方法,其中还有很多值得挖掘与商榷的地方。欣赏诗歌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对全新的诗歌有正确的把握,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P586.

[2]从杜甫《登高》看其“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北京师范大学校报,2007(5).

[3]歌德谈话录.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196.

[4]谈文艺的曲折历程.远方出版社,2004(第二版):130.

[5]林语堂.人生是一首诗.曹州文苑出版社,1978:135.

[6]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P586.

[7]诸葛亮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8]冰心主编.选择时间范围:怎样欣赏诗歌.南方出版社,1982:45.

[9][10]舒婷.致橡树.人民教育出版社,P28.

诗歌欣赏范文第8篇

诗歌是中华民族汉语言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格律美和音乐美。要领略这种美,就离不开对诗歌的倾情诵读。无论是朗读还是默读,都是通过对诗歌的语言文字和音调信息的准确感知来初步把握诗歌的大意和感情基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的。

当然,诵读时不必对诗歌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只求有个大致印象。例如2000年全国卷中的宋诗《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梅雨之夜主人约客下棋,而客人却失约,主人等至夜半时的期待和焦急的心理。只要好好品读“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并结合这首诗的整体意境,就可以推知该诗表达了主人焦急、寂寞的心情。

二、悟:领悟作者的感情与意图

诗歌是一种高雅的语言艺术,欣赏时不能停留在对诗歌表层意思的掌握上,要再三咀嚼、仔细体会、深入挖掘,领会诗中所蕴涵的情思与深意。

首先,要抓住关键词句。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表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阅读时一旦抓住了诗眼,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比如欣赏杜甫的《兵车行》,只要扣住“行人但云点行频”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就不难抓住诗歌“反战”和同情人民苦难的主题了。而李白的《蜀道难》则只要抓住最后写“剑阁”的一段就可以悟出李白对朝廷的劝诫之意了。

其次,要结合作者的遭遇和写作背景领悟诗歌表达的感情和意图。2002年上海春季试卷中岳飞的《小重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中一道题就是要求理解“心事”的含义,只有了解了岳飞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世处境,才能明白“心事”就是指“抗金报国,收复中原”。

三、进:进入诗歌美妙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描写事物所达到的情景交融、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境界。诗歌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言有尽而意无穷”,具有浓郁深远的意境美。鉴赏诗歌必须进入诗歌的意境,才能进行艺术欣赏的再创造。

走进诗歌的意境,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自己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中去,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比如欣赏杜甫的《旅夜书怀》,就要把握诗中描写的江边细草和孤舟、沙鸥等景物,然后结合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涌波流、大江东去的雄浑阔大的景象,并将自己融进这种情境之中,就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孤独凄苦和漂泊无依的伤感了。

四、品: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风格

读诗如同品茶。优秀的诗歌也犹如一种名茶,需要细细阅读、悠悠品味,切忌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品”的功夫到家了,阅读才会有收获、有品位,才会进入佳境。

首先,要品味诗歌语言的内涵。诗歌语言极为精练,含义非常丰富,鉴赏时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含的丰富含义,还要努力寻求诗句之外的不尽韵味;因为优秀的诗歌作者通常不会直白地告诉你他写的是什么,而是采用含蓄委婉、隐喻象征等手法,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品味。比如李白在《将进酒》中开笔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表面上看,他是在写黄河水奔流不息,其实诗句中暗含了作者对“韶光易逝”的感慨。又如该诗中“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一句,实际上就是在揭露封建社会埋没人才,暗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

其次要品味诗歌语言的风格。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有的朴实宁静,有的华美浓烈;有的沉郁悲凉,有的豪迈奔放。比如李白和杜甫,一个浪漫主义,一个现实主义,前者豪放飘逸,后者沉郁悲凉,这些特点在高中语文课本的选文中都有鲜明的体现。再说,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其语言风格也可能不一样。比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旅夜书怀》就截然不同,前者欣喜若狂,后者则伤感悲怆。当然,语言的风格很多,需要阅读时细细品味。

五、析: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首先要了解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从抒情角度看,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适用于写景抒情的诗歌);有借古抒怀、借古喻今(适用于咏古抒怀的诗歌)。从修辞角度看,重点要掌握比喻、拟人、对偶等。从表现手法看,主要要了解象征、对比、衬托、想象、用典等的运用。

诗歌欣赏范文第9篇

欣赏你

冰清玉洁之荷

浑浊的淤泥

抹不去你一如既往的容颜

清澈的池水

洗不去你与生俱来的高贵

你高雅质朴

你正真芬芳

令人赞叹

欣赏你

坚韧不拔之竹

春风刚拂

你冒芽而出

春雨又润

你节节高升

世俗污秽的风雨中

你挺立如初

令人赞叹

欣赏你

傲雪迎霜之梅

你有着凌寒的傲骨

你有着不屈的本性

你娇小玲珑

你带领了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

令人赞叹

生命的光芒

非唯我独赏

诗歌欣赏范文第10篇

笔者最近就执教了一节高二英语诗歌教学课,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英语诗歌课的教学设计介绍

(一)教学内容介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英国诗人William Wordsworth的诗作Written in March(三月)。诗歌内容如下:

While Resting on the Bridge at the Foot of Brother’s Water

The cock is crowing,

The stream is flowing,

The small birds twitter,

The lake does glitter,

The green fields sleep in the sun;

The oldest and the youngest,

Are at work with the strongest;

The cattle are grazing,

Their heads never raising;

There are forty feeding like one!

Like an army defeated

The snow has retreated,

And now does fare ill

On the top of the bare hill;

The plowboy is whooping---anon---anon:

There’s joy in the mountains;

There’s life in the fountains;

Small clouds are sailing;

Blue sky prevailing;

The rain is over and gone!

(二)诗歌目标设计

(1)学生能通过阅读找出诗歌的韵律和主题,加深对英文诗歌的理解。

(2)学生能够小组合作翻译诗歌的某一段落。

(三)教学过程和活动设计

本节课采用了读前---读中---读后的阅读教学步骤,设计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语言形式与意义相结合、文本欣赏与阅读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活动。现将本节课的课堂活动具体阐述如下:

(1)多角度,递进式导入本课话题、作者及诗歌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展示关于诗歌的名言,如:painters and poets have reasons to lie.(写诗作画,夸张合法。)There are pictures in poems and poems in pictures.(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以此激发学生对诗歌阅读的兴趣。

教师介绍William Wordsworth是一位擅长描写自然的诗人。他认为自然万物都有灵性,而且与人类息息相通。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一位大自然的崇拜者。

(2)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诗歌,归纳诗歌大意。

(3)结合语篇处理新词crowing,twitter,glitter, graze, retreat,does fare ill,whoop,anon,prevailing.

教师呈现含有新词的诗行,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词义。

(4)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寻找诗歌韵律,感受诗歌节奏。教师向学生介绍埃德加・爱伦・坡对诗歌的评论:“诗歌史富有音乐感的韵律和有趣的思想的结合”引出诗歌欣赏的思维切入点,即韵律与主题。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出全诗的韵律是aabbc ddeec ,即每节的一、二行,三、四行,六、七行和八、九行各押一韵;五行和十行押一韵。值得一提的是诗中大量采用了表示轻快地“阴韵”(feminine rhyme),加强了轻松欢快的效果,crowing―flowing,twitter―glitter,youngest―strongest,grazing―raising,defeated―retreated,mountains―fountains,sailing―prevailing.第五行和第十行押的是“半韵”(half rhyme):sun―one,anon―gone 然后让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

()5引导学生两人一组翻译该首诗歌,进一步理解和欣赏诗歌。如:the cock is crowing,the stream is flowing,the small birds twitter,the lake does glitter,the green fields sleep in the sun; 公鸡在鸣唱,溪水在流淌,小鸟歌声亮,湖水泛金光,绿野沐着阳光如梦乡。

(6)中国的唐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我们奉节又被称为“诗城”,所以我就选了唐朝大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并配上音乐让学生品味欣赏。

早发白帝城

We set sail at dawn from Baidi Town under a rosy sky

朝辞白帝彩云间,

On a thousand-li trip down to Jiangling and back the same way

千里江陵一日还。

The noisy chatter of apes from the shores followed us all the way

两岸猿声啼不住,

Lightly,our boat skipped past ten thousand green mountains high

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反思和体会

上一篇:写诗歌范文 下一篇:我爱我的祖国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