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8:00:53

诗歌散文

诗歌散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视诗歌 散文 电视文化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互联网、广播、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迅猛发展。电视,作为其中一种传播媒介,通过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信息表达方式,每天传播大量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内容,拥有着最广泛的接受者。借助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文化迅速为人们所接受。以电视为载体的的大众文化消费成为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消遣的主要内容。在日益繁重的工作生活压力下,看看电视是人们最简单而直接的休息方式。受众群体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各种欣赏需求。纵观现在的电视节目,新闻类、 娱乐类、谈话类等等,形式可谓多种多样,而内容更是丰富多彩, 社会、财经、家庭、选秀、旅游等等层出不穷,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欣赏口味。

一、电视诗歌散文的效果

中央电视台在1998年推出了《地方文艺》电视诗歌散文展播,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电视诗歌散文一问世就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它将文学和电视完美结合,通过电视对诗歌散文进行再创造,使文学作品有了声音、画面以及更丰富的情感传递,使欣赏者得到了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启迪,审美的愉悦。《电视诗歌散文》在众多的综艺晚会和娱乐节目中打造了一个诗意化的空间,弘扬真善美,满足了一部分观众对电视节目高品位文化的需求。它既有名人名作也有新人新作,每一集都让观众觉得选材独到,个性鲜明,制作精良。

二、电视诗歌散文的造型语言

电视诗歌散文在表现思想和情感的时候,主要是运用造型语言。

电视的语言就是画面,顾名思义,造型语言就是指运用隐喻性、象征性的镜头和画面表现出散文或诗歌本身的情感意境,同时也再现了作者当时的所思、所闻、所见、所感、所忆。这种表达方式开拓了观众的想象思维,激发观众再创造的审美能力,使观众深切的感受到话外之意,声外之情和形外之神。造型语言本身不限于屏幕上具体展现什么,重要的是让观众感受到了什么。2003年8月中央电视台《地方文艺》电视诗歌散文展播推出了几辑名家名作,其中朱自清的一篇《背影》,以朴素的记录,淡如往事一样的手笔记叙了父子间的深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篇散文在表现主题上就充分运用了造型语言,几处父亲的背影形象既表现了情感细节,又不动声色的深化了原文意境。

首先是父亲的形象,在当时父亲的心情多是郁闷沮丧的,编导就让父亲身着黑色马褂,头戴一顶黑布小帽,远远望去,一个沉重的背影便展现在观众面前。第二,在前文中有一段描写家境惨淡,生活也是每况越下,画面没有直白表达,而是着重运用了冷色调,多次出现枯枝败叶,萧瑟寒意扑面而来。此时父亲的背影虽寂寥却依然有力。第三,文中描述父亲去南京谋事,也可算是一次转机,画面立刻转为一片生机盎然,有一个镜头是作者站在一株大树下,满树的绿叶,一片郁郁葱葱,这和前面一片凋零截然相反。作者要去北京,父亲不放心要一同送别,这个画面用了仰拍,此时的背影虽不挺直却高大稳健,这样的造型语言把父爱如山准确地表现给了观众。第四,父亲去月台买橘子,将买来的橘子抱着往回走,这时画面中父亲手中朱红的橘子与作者的脸叠在一起,变得模糊起来,这里电视诗歌散文中的造型语言运用到了极致,相信所有的观众都能感觉得到这是作者的泪眼,是父子之间人伦亲情的迸发,是作者对日渐苍老父亲更深的热爱,这样两个画面的叠加其实是情感的叠加,父亲手中的一片朱红,这样的一片暖色,整部片子只在这里出现,也是象征了父爱的温暖。此时父亲的背影虽蹒跚缓慢却感人至深。片尾以父亲的背影渐渐淡出结束,既点题又耐人寻味,使观众的情感也得到共鸣。

三、电视诗歌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部好的电视诗歌散文不仅仅是利用造型语言反映主题情感,还要加入其他的艺术表现手法。《背影》在制作剪辑过程中运用了多种特技,画面叠加、现场同期声、改变色调渲染环境的气氛等等,使得整部片子极富感染力。另外包含情感的深沉诵读,演员的真挚演出,使原文场景再现,真实而质朴,观后不觉潸然泪下。

电视诗歌散文的形式是电视声画与文学的结合,它是以电视屏幕观赏实现诗歌散文抒情写意意境的电视文学样式,其质依然是“诗质”。无论画面如何美轮美奂,音乐音响如何美妙动听,诵读者如何情真意切,所有的要素都是为诗歌散文的“诗质”服务,就是要表现出文章本身的意境和主题。还是拿《背影》这篇散文为例,作为一篇电视诗歌散文,这部作品包含了所有电视作品的特质,观众看后,不会记得看过哪些画面,听过哪些配乐,甚至诵读者的一些文章片段也记不清楚,但是体会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电视诗歌散文,真正体现了“让文学通过电视更加贴近观众,文学为大众着想”的宗旨。节目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也随着更多的电视高科技的运用愈来愈丰富。镜头的转换,同期声的穿插,片头片尾的呼应等等,这些剪辑上的特技,对于展现一篇好的散文有着非常好的效果。比如充分运用淡出淡入,体现出画面的节奏和韵律,改变色调,熏染出文章的意境,或者用新颖的画面连闪,造成视觉的震撼。总而言之,所有的技巧都是为了散文本身的主题服务,让观众接受,喜欢,深入,直至完全理解画面所要表现的艺术本质,文章的深刻内涵。一篇电视散文,要注意画面的空造型,也就是空镜头,让观众自己理解画面含义,要注意光的运用,以此来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电视散文出现的历史并不长久,许多时候它似乎还遮掩在众多喧闹的节目之中而不为人识,但它以如同幽兰一般的品格,逐渐扩散着自己的魅力,精巧的形式和优美的内质散发出诱人的淡淡的幽香,越来越吸引观众的注意。随着电视人的不断探索创新,电视散文将以不同形式、不同技巧、不同意境的造型语言生动而深刻的刻画主题,展现思想,提升品位,这朵电视奇葩将继续散发出它独特的幽香,带给观众更多的惊喜。

(作者单位:肥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部)

诗歌散文范文第2篇

没有阳光的白天,阳光却在井下光芒四射。没有星星的夜晚,星星却在井下闪闪发光。井下―矿工的天地,一样的电闪雷鸣,一样的雨雪纷纷。井下―矿工的天地,没有春的季节,却洒满矿工辛勤耕耘的汗水。没有秋的季节,却收获了工业的粮食。

妻子的“埋怨”

一年来,四季度,多少农活等着你。埋怨顿从心头起。

春天里,忙播种,耕田播种事紧张。托亲友,又上网,找工赚钱离家远。

夏天里,忙田管,除草施肥又双抢。路遥远,不脱岗,坚守岗位把工干。

秋天里,忙秋收,秋收活儿一大堆。技术精,懂管理,你不回,你不归,

冬天里,忙储藏,冬季作物要保暖。战严寒,夺高产,电话短信报平安。

至年关,备年货,全家团聚乐陶陶。收入丰,喜事多,来年继续外干活。

看中央一台“挑战不可能”节目有感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一点都不假。最近中央一台播放了大型探秘类节目“挑战不可能”节目由央视视著名主持人撒贝宁主持,由著名歌唱家周华建、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和刑事鉴识志家李昌钰任评委。挑战成功人士将被送入“荣誉殿堂”。

有一个“人梯”团队,这个团队有632人,是由中国和西班牙两国人士组成。他们表演了两次。第一次,有一个小女女孩从第7层“人梯”上掉下来,头被掉破。第二次,他们成功了,搭成了9层“人梯”,他们创造了世界记录。这是一次跨国合作,是集体的力量,是团结合作的胜利成果。

有一位爷爷55岁,全身被冰埋着,只让头露在外面,坚持了115分钟,打破了由他自已创造的113分钟的世界记录,他的老伴也在现场为他鼓劲。他的老伴在他的带动下也在开展这项活动,能在冰里埋着5分钟。夫唱妇随,比翼齐飞。

巾帼不让须眉,妇女能顶半边天,“挑战不可能”节目还出现了许多女中豪杰。

有一位女人民警察,几十年来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从30位女模特中拣出一双不同的鞋印,她还能根据鞋印判断性别、年令、身高和体重。她这项“绝活”是偷偷地跟她爷爷学习的、是祖传的,传男不传女。

有成功必然会有失败。有一位开挖掘机的女司机,用挖掘机吊啤酒瓶放到铁丝上,放上去5瓶才算成功,她放上去了4瓶,放最后一瓶时失败了,瓶掉在地上。她说她还会练下去,直至成功。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v她w们能有今天的成就,不知经过多少次失败,流过多少汗水,甚至流过多少眼泪。全靠信心、决心、恒心支撑着。

象煤一样燃烧―记英岗岭煤矿桥头分矿矿工沈志学

燃烧自已,温暖别人,这就是煤的品格。在江西英岗岭煤矿,有一个渴望燃烧,永不泯灭燃烧信念的人,他就是桥头分矿的沈志学。

煤,一旦燃烧便把自已全部的光和热奉献给人们。矿工们说,沈志学同志象煤一样,有一颗滚烫的心。在矿井下,他几次被顶板落碴淹埋过,几乎丧命,但他从来没有打过“退堂鼓”。一次,他在炮采工作面上被炮打中了左胸心脏部位,在职工医院住了半个月。出院时,领导去看他,让他别下井了。可他却说:“干煤矿的不下井,那还叫什么煤矿工人,再说,我不下你不下,那煤谁去开采?”他又下井干活了。20年来,除去外出开会和回家探亲,他历年的下井天数几乎同日历天数相等。1988年8月9日早班,沈志学所在工区的回采工作面上炮声隆隆,好不热闹,静候在安全室里的矿工们憋足了劲,一俟炮声过后,就准备到工作面上大干一场,可是待炮声停止,他们到工作面一看,都愣住了,工作面顶板大面积垮落,28根单体液压支柱全都被埋入垮区,垮区上空成吨重的矸石龇牙裂嘴,随时都可能掉下来,好不吓人。年轻的矿工们急得团团转,欲干不敢,欲罢不能。此时,习惯提前两个小时来到值班室的中班班长沈志学,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向区长请求带两位技术熟练的工人下井抢救,这一干就是8个小时。在井下吃过班中餐后,他又与一个班的工友继续工作,落碴划破了脸,手指扒出了血,最后一根柱被挖出后,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上井,此时已是次日清晨。

沈志学出名了,他先后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局劳模、省劳模、优秀共产党员、并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有人说:“沈志学不会再当采煤工了。”然而,当他从北戴河疗养回矿后,矿领导征求他是否换工作时,他婉言谢绝说:“只要身体顶得住,还想挖几年煤,带出几个年轻人。”

象煤一样燃烧自已,奉献自已的一切,这就是沈志学的品格。

中秋节

年年中秋年年过,年年中秋各不同。2015年的中秋节,恰逢星期日,我家今年过中秋节与往年又有不同。

这天早上,妈妈6点就起床了。首先弄好了全家要吃的早餐。然后去超市买了花生牛奶、月饼、苹果等,还有各种零食。超市离我家不远,只有200米左右。之后又去了农贸市场,买了鸡、牛肉、扁鱼,还有些我叫不出名字的菜回来了。妈妈今年中秋节买的食物比往年丰富多了,因为今年爸爸患眼疾在家休息。往年爸爸在外地打工,很少在家过中秋节。

下午,妈妈把菜弄好了,有鸡与桂圆汤、炒牛肉萝卜、红烧肉、红烧鱼,还有几个菜叫不出名字,大概有六七个菜吧,比往年多了一半。爸爸因为眼疾不能喝酒,全家喝了饮料代酒,互相举杯说了一些祝福的话语,我也祝福我爸眼睛早日康复。

今年的中秋节,热闹又祥和,浓浓暖意涌向我心头。

国庆节

今天是祖国母亲66岁生日。我爱祖国母亲u

为了庆祝祖国母亲的生日,我们学校放了一周假。国庆节这天,妈妈6点钟就起床了,骑着电动车去农贸市场买了一大袋菜回来了,内有草鱼、鸡、排骨等十多种菜,还买了饮料、苹果、梨等好多水果。

吃过早饭后,妈妈带我骑电动车去广场玩。广场离我家较远,大概有六七里路。沿路上,我看见有几个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门口贴了红纸写的大字:庆祝国庆。门上方插上了国旗和其它彩旗,门框上挂了两个大红灯笼。有的单位门口敲锣打鼓,舞起了龙灯。有的单位放起了烟花焰火。好不热闹u有几家商店门口也插上了国旗。

我们来到了广场,这里人山人海,有的父母亲带着孩子来这里游玩。妈妈带我坐了转圈飞机、转圈木马等好多玩具,今天真开心。

回来的路上,我们看到有两对结婚的车队经过,每路车队都有六七辆小车,每辆车头都腾了彩带,挂着彩色气球。都说国庆节是个好日子,他们就是趁着这个好日子结婚的。

晚上,中央一台举办了主题为“江山如画”文艺晚会,晚会上有歌曲《我的祖国》、《歌唱祖国》、《国家》等耳熟能详的歌曲。令人心旷神怡。

诗歌散文范文第3篇

二的光辉照到边疆,各民族人民得到了解放,我们的勐海也不再黯淡,如同星辰一样发亮。穷人分得了土地、茶园,心里像寒冬时得到棉被一样温暖,人们用劳动来建设祖国,妇女也走出了竹楼。党是我们的眼睛和方向,村村都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就像千万只孔雀,展开金色的翅膀,朝着社会主义飞翔。神鬼被赶走了,千年荒芜的茶园发出嫩芽,盖起了高大的工厂,坝子的新楼像盛开的荷花,公路像新织的鱼网。

三我们幸福的开端,我们神圣的节日,伟大的国庆来临了。我们要在田野上铺一层黄金,用丰收,用蛋大的谷粒来迎接。我们要替群山缝一件锦衣,用千担棉花,万担茶叶来迎接。(散文)十月的祝福刘非甘肃日报。

从金黄的季节走来,我们没有理由不为那沉甸甸的丰收歌唱:从那镰刀斧头光芒指引的大道上走来,我们没有理由不为那红火火的事业歌唱。那南湖游船、井冈翠竹、皑皑雪山、光辉延安在我们的梦乡中越来越近,几回回,那北国飘香的麦穗、南国早春的莺花、东部城乡的日夜繁忙、西部沃土的苏醒,燃烧起我们所有的激情和快乐,在十月的节日里为您大声放歌,祖国啊,母亲!愿您永远繁荣、昌盛、文明、富强!

在这个伟大的节日里,您的宽广胸怀充满了力量:从南昌起义黎明的那第一声枪响,到遵义会议上那划时代的抉择、延安窑洞和西柏坡燃起的预示着新中国即将在这里诞生的长明油灯,无数的革命先烈、无数的共产党人都是这样前赴后继、一往无前地实践着真理,求索着天下劳苦大众未来的光明呀!皑皑的雪山不会忘记,茫茫的草地不会忘记,杨家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会忘记,西柏坡的苍松翠柏也不会忘记,那个在峥嵘岁月、血火洗礼中诞生的名字,那个始终以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宗旨的政党,她猎猎飘扬的旗帜是一种怎样的吸引,是一种怎样充满感召和鼓舞的神奇力量,引领亿万中国人从贫弱走向强大,从封闭走向开放。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重温历史,让我们信心万丈,“三个代表”的光辉思想像那世纪宣言引领我们再创辉煌!

在这个伟大的节日里,我们为自己是您的儿女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从战斗年代的、、,到和平年代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从激情燃烧的年代的东北大庆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粤海深圳。在每一个成长的日子,在每一寸被镰刀斧头覆盖的土地上,时时都充满生机,处处都沾满惊喜。历史证明:那个流淌着祖先殷红的血脉、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是个不屈的民族、优秀的民族,那条腾飞在东方的巨龙,目光深邃瞩目美好未来,它的儿女勤劳聪慧、勇敢自强。站在过去和未来的交汇点上,拥抱着香港和澳门这两个迟归的孩子,重温那个2001年7月13日10时09分国人为奥运不眠的沸腾之夜,还有什么语言可以替代你的自豪和升腾不息的梦想!

在这个伟大的节日里,我们为您的光辉事业充满无限景仰:从新中国成立时,那句面对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浓浓湘音,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那句铿锵有力的“实事求是是检验和实践真理的唯一标准”,再到新时期新形势下,总书记号召国人奋发图强、与时俱进、身体力行实践“三个代表”,祖国母亲永远都是那么青春永驻、活力四溢。她以海的胸怀、光的速度、钢的品质容纳世界,独立自强、捍卫自己的宁静家园。她以手中放飞的圣洁白鸽呼唤友谊、和平;她以绿色的橄榄枝呼唤人道、尊严,抚慰那些在野蛮和苦痛的战争边缘挣扎着的受伤的心灵。成长在你的红旗下,我们走向世界,世界给我们一片掌声,阵阵喝彩。

诗歌散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视诗文 视觉影像 镜头语言 心灵感悟

电视诗歌散文是电视节目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将文学与视觉影像有机结合,营造出优美真挚的意境和厚重的文化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电视诗歌散文是洋洋大观的电视荧屏上并不起眼的艺术角色,但它在难得的文学感染力中,使电视画面拥有了可以咀嚼的韵味。它弘扬真善美,满足广大电视受众日益增长的对高品位文化的追求,以达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启迪和审美的愉悦。电视诗歌散文深受广大电视受众的喜爱,被称之为:诗意的空间,心灵的家园。中国中央电视台三套推出的《电视诗歌散文》栏目已十多年,足以说明电视诗歌散文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笔者在开封电视台做文化栏目编导、摄像十余年,也尝试着拍摄制作电视诗歌散文多篇,其作品多次曾获部级、省级奖项。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电视诗歌散文镜头画面的科学运用做一浅析。

本文中提到的“镜头”不是物理的,而是指主观的拍摄与拍摄出的画面。

1、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表现独特的视觉形象

电视诗歌散文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决定了它要拥有独特的镜头语言。也只有用独特的镜头语言才能塑造出独特的视觉形象。

电视镜头的运用不外是:固定、推、拉、摇、移、跟与升降。无论运用何种拍摄手法,电视诗歌散文的镜头不是简单的图解文字,而是对诗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用塑造视觉形象来再理解、再创造。电视诗歌散文的画面是以意境和内涵制胜的。

电视诗歌散文的画面表述区别于新闻、专题以及纪实的真实、客观、直观。是在对拍摄对象和拍摄情景的解读、创造中来表述其主题和风格的。诗文中浓重的感彩和流动的思绪变换决定了镜头画面的主观性;决定了把镜头作为感悟者的眼睛和触角去感受、触摸、拍摄对象。从而形成画面如思绪般流动,多方位、多视角的艺术风格。电视诗歌散文在镜头的运用上要求更科学、更优美,流畅、生动、含蓄、灵动而富有生命的活力和张力。

如我们在电视散文《开封寻梦》(获河南省优秀对外宣传奖)的创作中,塑造包公的形象时一反常态运用了快速手动变焦的拍摄技巧,使包拯的全身塑像急速推成面部大特写。在后期编辑中变速三次重复使用,三次使用中一次比一次速度快。这样,一种扑面而来的威严带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将一位刚直不阿的包青天形象活生生展现在观众面前。在电视散文《开封城墙随想》(获中国“风光中看文化”奖)的拍摄中,我们尝试面对古城墙炮眼缓缓推上跟焦,让画面从苍凉斑驳的墙体炮眼中跃向远方蜿蜒起伏的古城垣,从视觉上给人以身历其境的历史跨越感。

电视诗歌散文独特镜头的运用,源于摄像师对诗文的解读对作品主题的展现;源于摄像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手中摄像机拍摄技术的熟稔与发挥。是一种文化层次的再创作!

2、运用富有情感的镜头语言体味心灵的感受

电视诗歌散文往往是情感的抒发,拍摄也应该有感而发。摄像师应具有与镜头融为一体,用镜头作为眼睛去观察、体验、感觉的能力。所以,实际拍摄中运用拟人化主观镜头表现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时,拍摄的画面就是作品中主人公关注的目光,这个目光中就有着浓浓的情感纠结与深沉的思索……

如在电视散文《开封城墙随想》的拍摄中,摄像师将广角镜头紧贴着古城墙墙体缓缓行进,悠长的画面中不尽的城墙由远及近,由慢到快扑入主人公的怀抱。既表现了人在墙壁旁行进的感觉和目光;运动中的延绵墙体又表述了历史的久远和变迁。拍摄中,发现一块斑驳的墙砖被弃之半淹没在墙下的黄沙中。摄像师用镜头将自己运动的身影映在黄沙上缓缓行进,推上那块墙砖特写,久久凝视,镜头再快速跃上拉开城墙大景,后缓缓摇向蓝天……。“开封城墙随想”的厚重主题在主人公真切目光和遐想中通过这样一个长镜头得到很好地表达和延伸。

面对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遗产;面对源远流长的民族传承,我们应带着一种尊重与敬畏的情感。富有情感的画面是富有情感的人拍摄的。拍摄的过程就是摄像师学习、感悟、解读的过程,就是一次触动灵魂的情感对话。我们为故乡开封的历史沧桑厚重人文而深深感动,摄像师在拍摄实践中感悟。当我们将镜头画面与传统文化对视和融合的时候,电视诗歌散文富有情感的画面就会从心而生。带着浓郁情感的镜头语言使电视诗文更具有视觉魅力和内涵。

3、运用空灵喻意的画面展示时空

大自然是运动的,时间是流动的。电视诗歌散文表述的社会变迁和人生沧桑往往带着特有的岁月时空跨度,要表现现在看不到、摸不着的过去时态和未来时态,这就对摄像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电视中的“虚”镜头表述。

电视诗歌散文的拍摄除具有扎实的摄影基本功外,摄像师还要具有自己独特的发现与思考,并创造性地去营造镜头的表现力。表现时空感要求画面赋有空灵和喻意,画面在这里有着的流动性、跳跃性、象征性的特征。拍摄中,现代楼宇、时尚风貌、唯美景观、斑斓光影以及新老照片、古迹一角、阳光苍空、草木流水、灯火流萤……都可以成为表述人的追忆、思绪、岁月飞逝、万物流动的喻意载体。

如:用镜头对着"清明上河图"实物立体沙盘,调动灯光师将灯光低照度纵向移动,画面中的虹桥及千姿百态的人物长长的投影缓缓掠过镜头……意在追逐阳光以表达古人日出至日落一天的时空状态。为表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摄像师曾提着摄像机低角度疾速奔跑在枯草从中,甚至有意晃动、跳跃、停顿。以追求动感来表述动荡、激昂、岁月流逝之感。为追求表述时空的变迁,也曾让镜头在霏霏细雨浸透的青石板上划过;也曾让镜头穿过相国寺大殿的木格窗棂,缓缓推向燃烧的红烛,再虚化成光斑点点……把画面的“穿越感”传达给电视受众。

画面的空灵与喻意是电视诗歌散文主题表达的需要,也是广大电视受众心理的需求。

4、运用流动画面的组合给受众以更多的信息和体验

这里,流动的画面不能单纯理解为画面一直在动。

电视诗歌散文容量大信息丰富。一部好的作品,镜头运用的快、慢和移动,应是组合的、有节奏的。

构图优美,静止的画面的运用是作品有张有弛的需要;也是信息量和观众体验的需要。在镜头的实际运用中,有时甚至是快速闪回的“切”画面组合,看清看不清的场景已不是最主要的,它仅向观众传达一种感受、一种心灵的信息。固定画面与“推、拉、摇、移”运动画面的拍摄运用都应该成为画面流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流动”是内在的、内蕴的、节奏的、关联的。是电视诗歌散文镜头科学运用的特点,是电视受众所喜爱的艺术表达手法。

如,我们在电视散文《朱仙镇木版年画》(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的拍摄编辑中,为在有限的时空里表述艺人的年画印制过程及丰富的年画作品,就运用固定镜头拍摄,编辑时将一组面部眼神、拿工具的手、樱刷、颜料、掀动印制中的年画短镜头组合;闪回一幅幅年画作品的短镜头组合。即考虑电视散文的节奏需要,又使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与心理的连贯性。

当摄像师与编辑将组合完善、富有节奏和韵律的一组组画面呈现给广大受众,能把其中的喜怒哀乐的情绪或流动的时空、社会的变迁、人生的经历等等信息传达出来。让受众与我们一起从中体味特定的况味,这就是镜头画面的魅力和作品的成功。这里,信息量来自摄像师镜头中的画面,也来自画面组合后给受众的感受与体验。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好的电视诗歌散文作品,是由电视工作者与广大电视受众心灵相通共同创作与体验完成的。

诗歌散文范文第5篇

一、重读新课标,然后才有可能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得心应手。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所以,面对中学生,我们就不能把课上成大学的教授讲座;不能只强调知识要点,变成知识要点点拨课;也不能为人文而人文,只关注人文精神,而忽略高中课堂的本真。湖南师大周敏博士说,语文选修课也还是语文课,也还是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湖南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选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课程目标也明确要求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这就是说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还得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二、正确认识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选修课学习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比必修有明显的扩展。如必修1的《鸿门宴》,必修4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与选修课中的《项羽之死》同选于《史记》,记事写人笔法差不多。但是选修课的学法就应该引导学生在深度广度、体现学习的不同。指导学生自主品评分析历史人物项羽,探究本文刻画项羽的手法;结合课后“相关链接”杜牧、李清照、王安石的诗探讨诗是如何塑造项羽人物形象的,与散文《项羽之死》进行比较,体会“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内含,并在课堂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

三、强调对总体目标的把握。

老师既要对整个高中必修选修课程有整体把握,又要对每一个模块、每一个单元有整体把握。如对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应当注意教材中的“前言”部分,它可能就是“教学目标”。

单元内容第一项是“欣赏指导”,主要起总领作用。第二项是“赏析示例”每单元各举一篇为例,带有举例示范性质。第三项“自主赏析”,是围绕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阅读欣赏的作品。第四项“推荐作品”是推荐给同学们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供课外阅读之用,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

这种单元编排体例要求师生在学习中知道每个单元应该学什么,抓好示例,解剖一篇,教师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而不必篇篇帮扶。

四、选修课,教师一定要敢于“放手”,要创新课堂教学管理。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从“欣赏指导”到“自主赏析”每首诗每一篇文都认真讲解,诵读讨论,担心学不好,就是不敢“放手”,违背了选修课的要求。看了黄兄宝老师的选修课堂,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五、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方法。

毋庸置疑,无论是上选修课还是上必修课,都应体现“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从醴陵一中学到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就是比较有效的选修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要求有纸质学案。

第二环节,小组学习,合作探究,老师评价,学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展示与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交流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引领完成问题。

第四环节,点评与小结。老师引导学生查找问题的答案,纠正错误。

第五环节,课堂检测。巩固所学,拓展所学。

这一套方法,力求让学生“习得”。

有不少老师用过讲授式、辩论式、演讲式、论文式、高考真题设计比赛等学习方式,也很有效。

“因特尔未来教育”有一种做法,尝试让学生在选修课课堂上当老师,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备课,各小组从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阅大量资料,集体创设情景,颇有创意。还把教学设计放在自己创办的网站上,以求得更大范围的交流。这样,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换,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问题的探求者和解决者。

诗歌散文范文第6篇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是由人教社课程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和北大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共同开发的一门课程。这门课属于“诗歌与散文”系列,教材全名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校计划在高二第一学期下半段开设该课程。教学时间为7周共42学时(包括周六补课)。

一、课程目标: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与课标关于“诗歌与散文”系列的规定相吻合,具体而言即是: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根据教材编写情况,我认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具体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知识;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学习课文中涉及到的古代汉语知识;

3、学习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常见体

裁和常用技巧;

4、能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5、能评价古代诗歌散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欣赏古代诗歌,要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2、欣赏古代散文,要学会从形象入手,抓住所记之事、所写之景,探究作者的深意和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对祖国语文、文化的感情;

2、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

3、培养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

二、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

赏析

指导

与示例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长恨歌2课时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春江花月夜3课时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将进酒1课时

自主

赏析

蜀相、书愤、临安春雨初霁1课时

行路难、拟行路难1课时

湘夫人1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1课时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菩萨蛮1课时

李凭箜篌引1课时

阁夜、虞美人

苏幕遮、浪淘沙

1课时

推荐

作品

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夜中不能寐

白日沦西河点拨1课时

积雨辋川庄作

归嵩山作夜归鹿门歌

赠孟浩然、解闷十二首

1课时

新城道中杨州慢、

长相思1课时

国殇、菩萨蛮(温庭筠)

1课时

燕歌行、高祖还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洲1课时

三、教学方法

1、无论是诗歌和散文,背景知识(包括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历史背景、思想背景)都是教学的重点,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点透。语文无非是积累,而这些背景知识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同等重要。同时,背景知识,又是解读诗文的钥匙。

2、要特别注重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要以积累语言,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为终极目标。

3、要把思想内容的基本问题讲清、讲透,务必使学生在学完一首诗、一篇散文之后,对作品的基本思情感有清晰的认识。避免过深、过偏的讨论,对有争议的问题(如长恨歌的主题)可以将多种看法提供给学生,做开放性的解读,避免挂一漏万,避免限制学生思维。

4、要发挥朗读、背诵的作用。充分利用早读、晚自习和课堂时间,加强学生对文本的主动感知,加强对所学知识尤其是文章本身的积累。

诗歌散文范文第7篇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危机是现代文化哲学的另一重要主题。虽然文化模式同经济和政治体制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它并不是亘古不变的,相反,在较大的历史尺度上,文化模式也会经历着重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与政治经济变化相比,往往更为深刻。具体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习惯的变化往往是潜移默化和不知不觉的,而一个地域、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根本变迁则常常要经历某种文化危机的过程。一般说来,文化危机是指主导性文化模式的失效,即支配和左右人们行为的普遍的文化习惯开始失范,不再能够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意义上的生存意义和根据。文化危机可以表现为文化观念的激烈冲突、人的精神上的“不在家”、意识形态的“断裂”等。文化危机时期往往是文化批判的时代。这种意义上的文化危机在中外的历史上都发生过。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曾分析过中世纪末期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所经历的以“逃避自由”为特征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危机。他认为,中世纪虽然缺乏自由,但人却凭借着同周围世界的天然联系和自在的文化模式而获得生存的自在的意义和安全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封闭的传统世界,一种理性的自由的文化模式开始生成。这种变化引发了深刻的文化危机,因为,人“不再生活于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封闭社会里;世界成为没有边界的,同时也是危险的。由于人失去了他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的固定地位,他也失去他生活的意义,其结果是,他对自己和对生活的目的感到怀疑”。“逃避自由”的现象正是这一文化危机的极端表现。

相比之下,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文化危机更为深刻。文艺复兴之后,以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背景,理性文化模式成为西方社会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然而,进入20世纪后,西方历史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情形。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有增无减,人类向大自然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也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因此,许多人依旧深信理性文化和技术发展的美好前景;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技术征服和统治却带来一系列人们所未曾预料的结果:不但被征服的自然在生态等方面重新恢复其自身的自然性,正在而且将继续无情地报复人类,而且人用以征服自然的技术本身也愈来愈成为自律的和失控的超人力量。结果,人在完全是自己的造物的属人的世界中,表面上是自由的,实质上从生产到消费,从工作到私人生活均受到无形的异己力量的摆布。面对按照技术原则组织起来的庞大的社会机器,个人的渺小感、无能为力感油然而生,空虚、孤独、畏惧、烦恼、异化、无意义等开始笼罩着人们的文化心态。存在主义等非理性主义思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为有影响的文化思潮。

(选自《文化哲学的主题及中国文化哲学的定位》,有删改)

1.根据原文,下列对“文化危机”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中世纪末期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所经历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危机是以“逃避自由”为特征的。

B.所谓“文化危机”是指支配和左右人们行为的普遍的文化习惯开始失范,不再能够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意义上的生存意义和根据。

C.文化危机可以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断裂”、人的精神上的“不在家”、文化观念的激烈冲突以及文化心态的失范等。

D.中世纪深刻的文化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封闭的传统世界,一种理性的自由的文化模式开始生成的种种变化而引发的。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模式同经济和政治体制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在较大的历史尺度上,文化模式与政治经济变化也一样会经历着重大的变化。

B.文化批判的时代往往是文化危机时期。这种意义上的文化危机在中外的历史上常常发生。

C.因为许多人依旧深信理性文化和技术发展的美好前景,才使得人类向大自然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也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生存条件。

D.一个地域、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根本变迁则必然经历过某种文化危机的过程。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是一项( )

A.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文化危机更为深刻,东方几乎没有经历过任何形式的文化危机。

B.文化模式同经济和政治体制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文化模式很少有变化。

C.存在主义等非理性主义思潮成为有影响的文化思潮是在当时人们的文化心态在自己的造物的属人的世界中受到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

D.文化危机产生后使得人们的文化观念激烈冲突、人的精神“不在家”、意识形态“断裂”。

二、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9分)

我为什么喜欢读书

[埃及]阿巴斯・阿卡德

我爱读书只是因为在这个世界我只有一个生命,而一个生命对我来说是不够的,一个生命不能把我心中的全部动因都激发起来。

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因为它从生命的深处增加了生命,尽管它并不能在时间上延长它。

你的思想是一个思想。你的感觉是一个感觉。你的想象是一个想象――如果你限制了自己的想象的话。但是,你若借助你的思想与另一个思想相会,借助你的感觉与另一种感觉相会,那么,事情就不止于此了:你的思想变成了两个思想,或者你的感觉变成了两种感觉,你的想象变成了两个想象。绝不仅仅如此!由于这一相会,你的思想变成了数百个有力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思想。一个思想是一条被分开的小溪,但许多相会在一起的思想,则是融汇全部溪流的大海。这二者的区别,正如广阔的天际和汹涌的波涛同狭窄的堤岸和有限的轻波之间的区别。

很多问题,也许表面上或标题上有所不同,但你若将其归到这个本源上来,那最遥远的也像最切近的了。例如,昆虫的天性和宗教哲学有什么关系呢?宗教哲学与一首抒情诗和一首讽刺诗有什么关系呢?这首诗或那首诗与一段复兴史或一场革命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的生平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有什么关系呢?从表面上看,许多事情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它们都是一种生命的物质,都是从一眼泉中涌出的溪流,还要归回到那里去。昆虫的天性是对生命初始的一种研究。抒情诗或讽刺诗,是一个人的生命在爱情和报复时的两块燃烧的木炭。民族的复兴或革命,是千百万人心中生命波涛的汹涌澎湃。伟大的个人的生平,是一个生命对其他生命的展示。所有这些都在同一个大海中相会。他人把我们从溪涧引向浩瀚的大海。

在阅读时,我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寻求这一切,也不知道这一爱好是从这一愿望中产生出来的,但是我喜欢阅读了。我从我所读的东西中发现了这一广泛的联系。

我喜欢书,因为一个生命对我来说是不够的。一个人尽管可以吃,但他绝不可能吃下比一个胃的容量还要多的食物;尽管可以穿,但他绝不可能穿比人体所能穿的还要多的衣服;尽管他可以行走,但他不可能同时在两个地方落脚。然而,当他的思想、感情、想象增长时,他就能把许多生命集于一身,就能成倍地扩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想象,正如彼此交换的那种爱情的成倍增长,亦如两面镜子间叠映出的那张像那样层出不穷。

(选自《意林》2007年第9期)

4.根据文中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一个思想是一条被分开的小溪,但许多相会在一起的思想,则是融汇全部溪流的大海”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B.第二自然段中“更多的生命”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感觉、想象等。

C.第五自然段中,“这一爱好”和“这一愿望”分别指的是喜爱读书和寻求个人思想的扩展。

D.阅读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这里的生命不仅仅指有血有肉的生命。

5.下列四句名言中,与本文的旨趣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3分)

A.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法国]罗曼・罗兰

B.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法国]孟德斯鸠

C.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法国]伏尔泰

D.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岸。――[瑞士]凯 勒

6.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推荐一本你喜欢读的书给身边的同学,说说你的推荐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9题。(11分)

爱的哲学

[英国]雪 莱

泉水总是向河水汇流,

河水又汇入海中,

天宇的清风永远融有

一种甜蜜的感情;

世上哪有什么孤零零?

万物由于自然律

都必融汇于一种精神。

何以你我却独异?

你看高山在吻着碧空,

波浪也相互拥抱;

谁曾见花儿彼此不容:

姊妹把弟兄轻蔑?

阳光紧紧地拥抱大地,

月光在吻着海波:

但这些接吻又有何益,

要是你不肯吻我?

(选自《雪莱诗歌精粹》)

8.这首诗所揭示的主题思想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主题?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你无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纷纷逃避。(雪 莱《西风颂》)

(2)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正忙着工作,/______________。我在茅屋前面站着,我不知道为什么。(泰戈尔《园丁集》)

(3)禁受不住过多的粒子/_____________,/我像看到高贵的额头/______________。(瓦雷里《石榴》)

乙 选考题(2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论沉思

[印度]泰戈尔

我们只有通过沉思,才能认识最高深的真理。当我们的意识完全沉静在沉思之中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那不仅是一种获得,而且是我们与它的合一。

因此,只有通过沉思,让我们的灵魂与思想的最高峰联系在一起时,我们所有的活动、言辞、行为才能变得真实。

让我在这里为你们引用一段在印度经常被引用的有关沉思的话吧:

我沉思宇宙创造者那值得敬慕的力量。

“创造者”这个词的含义由于经常使用而变得庸俗了。只有当你把广漠的宇宙整个带进你直觉的视野之时,你才能说,神从他那无限的创造力中创造了这个世界。但神创造世界并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每时每刻连续不断地创造。

所有这一切表明了创造者无限强大的意志。它不像万有引力定律,也不像我不能崇拜或不能认同的某些抽象物。但这段话说的力量是“值得敬慕的”,它认可了我的崇拜,因为它属于一个至上者,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抽象。

这个力量体现在哪里?

一方面,它是大地、天空、星河;另一方面,它是我们的意识。

由于这世界在我的意识中有它的另一面,因此在自我和世界之间存在着永恒的联系。倘若在它的源泉和中心没有意识、没有那种至上意识的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世界。

神的力量一经迸发就向前奔涌,它既是我们的意识,又是外部世界的意识。它的分裂往往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而实际上,创造的这两个方面正如它们出于同一来源一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沉思意味着我的意识和外部广漠的世界的合一。那么,这种统一在何处呢?

在那伟大的力量之中,在发射出自我意识和外部世界意识的伟大力量之中。

沉思并非使我占有了某物,而是要弃绝自我,使我与一切创造物融为一体。

这就是我们引用的有关沉思的精义,我们要用心记住这话――反复地背诵它,直到我们的心灵安定下来,排除一切迷乱杂念为止。这里没有损失,没有畏惧,没有要我们忍受的痛苦――我们与别人的关系变得单纯、自然――我们变得自由了。沉思――就是去领悟真理,去生活,去运动,并在沉思中去获得我们的存在。

让我再告诉你们有关的另一段话,那是在我们的学校里,孩子们沉思和每日祈祷时所使用的一段话:

给我们意识,让我们在其中顿悟――你是我们的父亲。

然而,这个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完全实现,这就是我们之所以不完美、受苦和犯罪的原因。因此,我们祈求能够在我们的意识中实现这一真理,我们祈求能够这样去做。

当我们完全实现了这个伟大真理,那么,我的生命将以它的谦卑,以它的自制,在敬仰崇拜的温馨中去表达它自己的真理。

我们在祈祷中有时虽然没有用我们的全部心思去充分认识所用的词语,而只是机械地说出它们的发音,然而它们使我们得到满足。“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词。

因此,在我们的沉思中必须更深刻地理解“父亲”这个词的意义,以使我们的心灵处于它真实的和谐之中。

(选自《泰戈尔文集》)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认为,由于自我和世界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而意识之外有一个外部世界。沉思就是要弃绝自我,使我与一切创造物融为一体。

B.作者在文中前后引用了有关“沉思”的两句话,并围绕这两句话展开分析,挖掘出“沉思”的精义所在,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我存在的思考。

C.“我沉思宇宙创造者那值得敬慕的力量”中的“创造者”与“神的力量一经迸发就向前奔涌”中的“神”,二者属同一对象。

D.“由于这世界在我的意识中有它的另一面,因此在自我和世界之间存在着永恒的联系。”这里的“另一面”就是上文说的“我们的意识”。

E.本文篇幅短小,但微言大义,简洁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体现了泰戈尔认识的深刻性和思想的深邃性。

(2)第六自然段说的“创造者无限强大的意志”具体体现在哪里?第十七、十八自然段出现了四个“真理”,这四个“真理”的内涵相同吗?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将“沉思”说成“父亲”,意在说明什么?有何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结合本文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如何做好“沉思”?(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苏格拉底与商鞅

傅道彬

公元前4世纪两位东西方思想家的死,沉重而耐人寻味。一位是希腊的苏格拉底,一位是中国的商鞅。苏格拉底死于公元前399年,商鞅死于公元前338年,相隔60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苏格拉底是典型的雅典公民,他从根本上维护民主政权的利益,而他却被民主政权通过公民大会表决处死;商鞅是秦国最得力的臣民,他建立了秦国集权的威严,但他却死于自己的法律。后来逃亡的路上,没人敢收留这位变法的重臣,因为依照他创立的法律,收留来路不明的客人是要坐牢的。

说苏格拉底维系民主恐怕会招来非议,因为苏格拉底对当时的雅典民主政权屡屡出言不逊,而试图建立更有力量更具权威的贵族政治。生活在专制的社会里的人们对民主社会寄予过高的期望,其实民主社会绝非完美。西方一些学者已经指出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这就意味着它不是最好的制度。既然不是最好的,就允许有人异议,就允许改善改良,使之臻于完善。从根本上讲,苏格拉底对民主的批判,是要改善民主制度的。

其实民主的根本是对人民利益的最终关怀,而不是简单的多数人的意见。在民主的低级阶段,最容易把民主理解为多数人的意见,如果我们说爱因斯坦与一个的意见具有同等意义,大概不会有人同意。但在决定多寡的表决里却未必不是如此。因此苏格拉底干脆说:“我认为,要想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苏格拉底把个别的多数与普遍的知识(真理)已区分开来;普遍的真理并不在个别的多数之中,民主不是多数吗?如果民主不是多数,那它不又成了独裁者的天下?如果我们发挥一下苏格拉底的思想,多数应是真理的多数,知识的多数;而不是情绪的多数,表决的多数。

这样苏格拉底们不得不寻求一条知识民主的路线。知识民主不是简单的表决多数,而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理性选择。民主政权的基础是广大的知识公民,这是符合苏格拉底的一贯精神的。“知识”问题是苏格拉底哲学的核心问题。苏格拉底的问题可以概括为X是什么,他不断发问“是什么”“为什么”,什么是勇敢,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知识等。苏格拉底式的追问本质上是一种民主精神,因为独裁与专制是最害怕发问的。

在知识面前苏格拉底是虔敬的。认识自己探求知识本身就意味着承认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说:“我除了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外,还能知道什么呢?”这同专制政治里目空一切的自信是多么的不同。所有的独裁者无不相信自己垄断了真理。

苏格拉底与商鞅的时代被称为轴心时代,它创造了人类赖以生活的文化基础。而值得注意的是,当苏格拉底以知识去寻找和实践公民政治时,中国的思想家寻求的是臣民政治。法家更是不遗余力地倡导臣民政治,这一点商鞅更有代表意义。

公民是需要知识的,而臣民只需要蒙昧。我在情感上不能接受法家的理论,不是因为其倡导严明的法律,而因为他们对知识的蔑视。商鞅毫不掩饰其愚民弱民的理想。他认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同时商鞅鼓吹民勇,但这民勇是失去民智的民勇。在他的理想国里,民便是有呆滞的目光,只知耕种只知作战的民了。其实封建统治者最高兴最喜欢的就是这样的臣民。要造就这样的臣民,即先弱民愚民,就要先剥夺其求知的欲望。用商鞅式的推断就是“民不贵学问……则勉农不偷”。商鞅式的话语是垄断式话语,它潜藏于中国官僚政治的肌肤里,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

与苏格拉底相比,商鞅显然太不关心知识了,他更注重的是策略是计谋。他不仅轻视臣民的知识,连自己的变法也只能算一种计谋,而不是知识基础上的正义和真理。据《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初见秦孝公先游说以帝道,继之以王道,但秦孝公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他只好选择了霸道。这也就是说变法并不源于他的信仰,而仅是一种生存策略。商鞅对于封建君主而言,最多也不过是献计献策的谋士而已。但是陪伴着一个专制的君王,仅靠生存的聪明是不够的。秦孝公死后,商鞅便因谋反的罪名而被追捕,以至于他死后,秦惠王还把他五马分尸。

民主与专制以不同的方式杀死了两位思想家,这多少让热切向往民主的人有些失望。苏格拉底的悲剧意味着现代民主只能是知识的民主,理性的民主,它不仅仅是多数人意见的投票权,否则民主有时也会失去理智也会犯错误的。但这并不说明民主和专制的意义是相同的,民主有时也犯错误,但它可以改正错误,而一旦发生了专制,错误便不可更改。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因为它是最不坏的,所以它可行。而独裁者往往能勾画最诱人的所谓理想蓝图,暴君常常借助漂亮的口号来推行专制。这似乎给人们提个醒,诸种比较,还是选择最不坏的。

在民主化的进程里我们应多一些公民少一些臣民。

(选自《领导文萃》2003年第8期)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苏格拉底与商鞅同处于公元前4世纪,上帝用一种请君入瓮的方式同他们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在人类思想的源头东西方的两位伟人都创造了一种民主思想。

B.苏格拉底与商鞅都被他们缔造的思想和制度所毁灭,但他们都分别以自己的生命使自己缔造的东西发扬光大。

C.由于商鞅太不关心知识,变法也只能算一种计谋,而不是知识基础上的正义和真理。

D.民主的根本是对人民利益的最终关怀,而不是简单的多数人意见。

E.民主与法制是相对而言的,现代社会中既需要大批公民也需要大批臣民。

(2)苏格拉底与商鞅的根本死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格拉底与商鞅分别试图建立一种怎样的政治体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说:“在民主化的进程里我们应多一些公民少一些臣民。”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熄灯铃已经响了,他还在七手八脚地收拾着明天回家要拿的行李。

B.我看见就在那一瞬间,大黄狗忽然戛然而止,不再跟车追赶。

C.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俱备,板滞或晦涩常使我意兴索然。

D.便民箱、井盖、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胫而走,这些发生在城市里的不文明现象,令人气愤。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电影《英雄》上映以后,李冯的同名小说也备受青睐,观众认为其画面精美,善于营造视觉氛围。

B.今年春节期间,形象再现杜甫《兵车行》、“三吏三别”等代表作内容的磨漆壁画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正式向游人开放。

C.因特网作为传媒,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使各地的人们凭借计算机的互联来共享信息,对此经常上网的同学深有体会。

D.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梭罗的《瓦尔登湖》等中外散文佳作,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自然,又充满思辨色彩,耐人咀嚼。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泰戈尔不仅是这样告诫人们如何对待人生,而且也通过对一些无名小卒、无名花朵的礼赞,来倡导一种为创造美好生活而默默献身的人生精神。_______。

①而是以它质朴、华丽的沉默,显示出内在的美,装点着大千世界,给人们带来芬芳②像那无名的花朵,比起萧萧的树叶来,它没有那暴风雨般的声响③小花自有小花的性格,小花自有小花的芬芳,它纯洁、简朴、沉静不就是那默默地为人生而献身的精神体现么④人们不会因为那富丽堂皇的牡丹和绚丽多彩的,而去看轻无名的小花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16.下面一段文字,本着简明的原则,应当保留的三处是_________________。(5分)

倘若(1)一个没有崇高理想的人,就好像迷失了路途一样,不但(2)不知道明天走到哪里,或者(3)做什么,而且(4),就是(5)连今天做什么以及(6)为什么要这样做,都(7)弄不清楚。

17.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人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诗歌散文范文第8篇

欢庆十一国庆节诗歌散文专题

幸福的开端

作者:康朗英 [傣族]

过去,

我们的生活不如牛马。

收得的粮食,

落到领主家;

铁做的鸡笼,

保不住鸡的命;

池塘里的鸭,

被老黄狗当鸟打。

勐海地方,

处处荒凉,

宽阔的坝子长满野草,

道路上老虎豹子成群,

田地没有人耕种,

寨子像墓地一样阴冷。

穷人的命

像枯黄的茅草,

领主点着罪恶的火,

巴不得一下烧掉。

的光辉照到边疆,

各民族人民得到了解放,

我们的勐海也不再黯淡,

如同星辰一样发亮。

穷人分得了土地、茶园,

心里像寒冬时得到棉被一样温暖,

人们用劳动来建设祖国,

妇女也走出了竹楼。

党是我们的眼睛和方向,

村村都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就像千万只孔雀,

展开金色的翅膀,

朝着社会主义飞翔。

神鬼被赶走了,

千年荒芜的茶园发出嫩芽,

盖起了高大的工厂,

坝子的新楼像盛开的荷花,

公路像新织的鱼网。

我们幸福的开端,

我们神圣的节日,

伟大的国庆来临了。

我们要在田野上铺一层黄金,

用丰收,用蛋大的谷粒来迎接。

我们要替群山缝一件锦衣,

用千担棉花,万担茶叶来迎接。

(散文)十月的祝福

刘非甘肃日报

从金黄的季节走来,我们没有理由不为那沉甸甸的丰收歌唱:从那镰刀斧头光芒指引的大道上走来,我们没有理由不为那红火火的事业歌唱。那南湖游船、井冈翠竹、皑皑雪山、光辉延安在我们的梦乡中越来越近,几回回,那北国飘香的麦穗、南国早春的莺花、东部城乡的日夜繁忙、西部沃土的苏醒,燃烧起我们所有的激情和快乐,在十月的节日里为您大声放歌,祖国啊,母亲!愿您永远繁荣、昌盛、文明、富强!

在这个伟大的节日里,您的宽广胸怀充满了力量:从南昌起义黎明的那第一声枪响,到遵义会议上那划时代的抉择、延安窑洞和西柏坡燃起的预示着新中国即将在这里诞生的长明油灯,无数的革命先烈、无数的共产党人都是这样前赴后继、一往无前地实践着真理,求索着天下劳苦大众未来的光明呀!皑皑的雪山不会忘记,茫茫的草地不会忘记,杨家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会忘记,西柏坡的苍松翠柏也不会忘记,那个在峥嵘岁月、血火洗礼中诞生的名字,那个始终以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宗旨的政党,她猎猎飘扬的旗帜是一种怎样的吸引,是一种怎样充满感召和鼓舞的神奇力量,引领亿万中国人从贫弱走向强大,从封闭走向开放。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重温历史,让我们信心万丈,“三个代表”的光辉思想像那世纪宣言引领我们再创辉煌!

在这个伟大的节日里,我们为自己是您的儿女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从战斗年代的、、,到和平年代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从激情燃烧的年代的东北大庆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粤海深圳……在每一个成长的日子,在每一寸被镰刀斧头覆盖的土地上,时时都充满生机,处处都沾满惊喜。历史证明:那个流淌着祖先殷红的血脉、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是个不屈的民族、优秀的民族,那条腾飞在东方的巨龙,目光深邃瞩目美好未来,它的儿女勤劳聪慧、勇敢自强。站在过去和未来的交汇点上,拥抱着香港和澳门这两个迟归的孩子,重温那个2001年7月13日10时09分国人为奥运不眠的沸腾之夜,还有什么语言可以替代你的自豪和升腾不息的梦想!

在这个伟大的节日里,我们为您的光辉事业充满无限景仰:从新中国成立时,那句面对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浓浓湘音,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那句铿锵有力的“实事求是是检验和实践真理的唯一标准”,再到新时期新形势下,总书记号召国人奋发图强、与时俱进、身体力行实践“三个代表”,祖国母亲永远都是那么青春永驻、活力四溢。她以海的胸怀、光的速度、钢的品质容纳世界,独立自强、捍卫自己的宁静家园。她以手中放飞的圣洁白鸽呼唤友谊、和平;她以绿色的橄榄枝呼唤人道、尊严,抚慰那些在野蛮和苦痛的战争边缘挣扎着的受伤的心灵。

成长在你的红旗下,我们走向世界,世界给我们一片掌声,阵阵喝彩。

在十月的节日里为您放歌,祖国啊,母亲,祝福您永远美丽、年轻!

国庆放歌

孙凤山平凉日报

国旗

升起来了,升起来了,升到万众瞩目的高度。

虽然没有惊涛骇浪,但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在起伏,有一种雷霆万钧的力量在激荡。

升起来了,万物在这个高度里陶醉!

多么鲜红的高度,尊严从这里独领神州,太阳就在灿烂里陪伴……

多么有力的凝聚,自信从五角星的光芒中笑傲风景,万物就 在激情中生长,自信愈发坚强起来……

多么豪迈的情怀,期待从这种浪漫中孕育美好,龙的传人在伫立守望,期待愈发坚韧起来……

升起来了,升起来了,升起世人惊叹的目光。

这鲜艳的五星红旗哟,猎猎飘扬着半个世纪的辉煌,展示着神州风采!

面对国旗,山,站起来;水,活起来;天,阔起来!

面对国旗,每个生命都庄严起来、神圣起来,沿着国旗下的路向前延伸。

飘扬的国旗啊,您是我昼夜难眠的情感……

国歌

这是真的。

她容纳了神州大地百分之百的乐感,她的每一个音节都凝聚着东方民族的骨气,她的每一个音符都能够滋生咆哮的力量,她的每一个音律都爆发出东方雄狮的最强音!

是的,每当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总要唱响这力量与信心之歌;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总要奏响这庄严和圣洁之歌;每当取得胜利和收获的时候,总要从内心深处吟诵这雄浑与骄傲之歌……

沿着这歌声潮头,我们驾驭着追求之舟,向着理想的彼岸航行。

每一个人生的码头都有我们金色的梦幻。

只要歌声不灭,我们总能挽起手来,摘取时代挂在亮丽之处的金牌!

再一次唱响这不朽之歌吧。

一半是勇往直前的势不可挡的力量,一半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目光。

远方的地平线既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在那里,这歌声还会与我们会合!

国徽

赞美有时不需要歌唱,要用心聆听。

是的,我听到了麦穗在齿轮中生长的声音。

这个声音萦绕着一群红五星的光芒和一座城楼的文明。

文明都沐浴在这光芒和文明之中。

我深知泥土的真实和可靠,我深知钢铁的坚硬和骨气。

这泥土、这钢铁终于用她的赤诚和硬度支撑起了一个伟大民族的脊梁!

在光芒中,我们挥舞镰刀,收割几千年的清香;在文明中,我们启动齿轮,伸延几千年的征程。

把民族的向往浓缩起来,把民族的尊严升华起来,浓缩到朴实里,升华到自然里!

诗歌散文范文第9篇

五月,在这春天的季节,是一场雷鸣后大雨来临,南飞的大雁跋山涉水归家的日子;是杏花开遍山野“她在丛中笑”的烂漫季节;是冬麦扬穗农民挥汗荷锄,辛勤耕耘的好光景。

蛙鸣虫叫,鱼跃雀散,初春的旷野已是喧声鼎沸了。扶摇而上的风筝拥入碧空的怀抱,地上的人们舒展着筋骨攒足了劲。不知不觉中,春天正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的向我们走来——在春意盎然的五月。

五月是孩子们的天堂,抛掉厚重的棉衣棉帽,跑到(来源:文秘站 )田野里尽情的撒欢儿,用柳笛唱一支春天的歌;五月是青年人的日子,春潮涌动的时节,执子之手,与子同行,撷下春天里的玫瑰点缀爱的天空;五月是老年人的节日,踏着一路路春光,和着一串串鸟鸣,到刚刚解冻的湖面垂钓人生……五月,全体人民的日子——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

水一样流走的是日子,记忆被时间流逝得日益斑驳,人们却没有遗忘这一幕,“五一国际劳动节”成为他们英勇壮举的特别纪念。

劳动人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他们用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劳动,建成了今天的万丈高楼;是劳动,筑就了现代化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劳动,让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是劳动,使浩翰的荒原变成了亩亩良田。

劳动是神奇的,劳动是伟大的。劳动者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编织了这个五彩班斓的世界,创造了人类的文明。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向全世界的劳动者致敬!

在充满真情的五月,紧握你因劳动而开满茧花的手,送上我最真心的祝福,聆听你劳动的赞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一种人生;“凭栏处,潇潇雨歇”是一种人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一种人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也是一种人生。种种人生,劳动如咖啡里的方糖,把我们的人生调得有滋有味;劳动如路旁的一帧风景,把我们的人生装扮得亮丽多彩。

五月,真情五月。在楼外高楼,在亭外长亭,让我们手挽手,肩并肩,豪情万丈,血气方刚的唱一首大江东去,把全世界劳动者的心愿送给远方,送给明天。让我们为明天喝彩,为五月高歌,为劳动者击掌!

诗歌散文范文第10篇

一.创设活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创设一些灵活多样、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既让学生消化文言知识,接受审美鉴赏方法,也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使他们徜徉其间,学会感动和欣赏。

如为了落实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我借鉴“开心辞典”节目形式,组织了几次知识抢答活动。由各小组出题(题型为字词释义、语句翻译、句式判断等),然后以组为单位抽签决定主考官和应考者,最后以组为单位记总分,胜出者给以奖励。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热情,使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变得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为此,我在班上组织了一次特殊的诗歌朗诵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任选诗歌单元中一首或几首诗进行朗诵,可辅助以其他任何手段来突出朗诵效果,更充分地表现诗歌情感与意境。结果显示,学生的创造力超乎我的想象:

第一组选的是《将进酒》,他们在朗诵中穿插演唱。用《Sand dream》来配乐朗诵,富有激情;组员们自己依据《将进酒》创作歌词并进行深情地演唱。

第二组选用《虞美人》,形式是歌曲串烧加小品剧。她们将《虞美人》配上几首流行歌曲的曲调,并将它们串起来。之后她们还自创了李煜被俘后的小品剧,再现当年沦为阶下囚的君王的凄苦境地。

第三组选的是《春江花月夜》,采用诗画结合的形式。由一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五位组员在要求观众闭上眼睛后开始在黑板上作画。当诗歌朗诵完时,学生睁开眼睛,看到的是一幅已经完成的“春江花月夜”粉笔画,山水相间,明月当空,完全将诗中的意境展现出来,创意非凡,赢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第四组以配乐朗诵和情景剧的形式为大家重现了《琵琶行》中琵琶女与白居易的相识过程,最出人意料的是扮演琵琶女的女孩用琵琶演奏了《十面埋伏》。他们的配乐与旁白、朗诵、表演搭配得很和谐,将整个朗诵会推向了高潮。

这样将朗诵与音乐、歌唱、写作、表演、绘画等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使学生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沉浸在作者创造的艺术境界里,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可谓一举多得,效果明显。

二.因材施教,用心取舍

针对这门选修课容量大、课时紧等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即对教材的处理因“文”制宜,用心取舍,做到“详略”得当,在教学中精心选择适合各单元教学目标及各篇目内容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方法。

比如第四单元教学重点在于从形象性入手赏析散文,而《过小孤山大孤山》虽列为“赏析示例”,但文章词句障碍不多,所附赏析清楚,所以我的处理方式就是在充分预习记忆的基础上要学生完成一套课内练习题,达到“以练代讲”的目的。

而我把《庖丁解牛》列为精讲篇目,从对庖丁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描写及与其他厨师的对比等方面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了解庖丁的形象特点、他独到的“解牛经”,从而循循善诱,让学生明白文本的思想内涵。目的在于通过这样的鉴赏分析使学生掌握鉴赏散文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项羽是学生非常熟悉且喜爱的一位历史人物,再加上这篇古文文字理解上障碍不多,难度不大,我便布置了学生自学《项羽之死》。具体过程下文将详述。

这几篇课文的教学安排,既传授了知识技能,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多样的教学形式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突出。选修课教学要更多地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这是教师备课的策略,更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三.开设“百家讲坛”,鼓励个性化解读

本课程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为此我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如执教《项羽之死》,我在班内开设学生“百家讲坛”,让每个学生从不同角度鉴赏文章,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提供平台。

我在上课之前先布置预习要求:围绕“项羽形象”这一主题每人写一篇鉴赏文章,可以就局部的描写做深入赏析,也可就全文对项羽做全面的分析评价,篇幅、形式不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选出三篇左右在课堂上朗读。在后来的汇报课上,学生的赏析不仅深入,而且很多文章感情饱满,对项羽或褒扬或贬抑或惋惜,读来很有感染力。异彩纷呈个性鲜明的文章,使课堂高潮迭起。摘录几段文字如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当漫漫长夜和着四面的楚歌送来末路的讯息,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吟唱出这首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勇猛无敌的大丈夫面对注定的结局,面对忠心跟随的江东子弟,面对最宠爱的女人,他也会多情善感,也会潸然泪下。悲壮而又哀婉的《垓下歌》,为这位曾所向披靡的汉子增添了一份柔情,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霸王豪气万丈中的刻骨柔情,随着那一剑挥去的悲壮,融入了乌江之水而流传了百年、千年。

叹英雄末路,慷慨悲歌,万丈豪气中星星点点的柔情,让项羽离我们更近。

——沙诗怡《从〈垓下歌〉透视项羽的性格》

我们用现代人的理性去审视项羽:哈,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连分析内因外因都不会,还想在乱世中独占一席?回家洗洗睡吧。诚然,失败是决策的失误还是天意的捉弄,答案不言而喻。但我宁愿相信,他是不愿看清。试想,曾经身经百战战无不胜叱咤风云的男人,会承认如今的落魄吗?他只能把满腔的无奈与痛苦归咎于天,以保存自己最后一丝骄傲:

上一篇:梁实秋散文范文 下一篇:古代散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