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规划范文

时间:2023-05-11 11:34:37

市场规划

市场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贸市场 综合商场 连锁超市 平泉县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2010年3月,省商务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城市菜市场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取消露天市场、马路市场,且按照万人1000—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1200米服务半径的标准建设,打造10分钟生活圈。

1 规划分析

1.1规划性质

(1)惠民、利民、便民工程——本次规划需解决具体便民、惠民的问题。

(2)公益性为主的工程——在政府投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设。

(3)实践性较强的工程——需反复踏勘现场,结合规划标准做出最合理布局。

1.2指导思想

规划从实际出发,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考虑相应的服务人口及合理的服务半径,在进行现场踏勘及市民意见反馈后,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坚持便民利民、均衡布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

1.3规划原则

(1)系统性原则:依照相应规范,按照相应服务半径及服务区域,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2)动态性原则:城市农贸市场的规划、建设、使用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周边用地的建设情况及使用情况给予及时调整。

(3)协调性原则:农贸市场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布局应与城市用地性质、地块区位相匹配。

(4)可操作性原则:对于新、老城区区别对待。老城区大部分为已建地段,可改造空间有限,配置指标可相应减小。新城区绝大部分地段目前为空地,配置指标可相应提高。在开发建设时序上,要本着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

1.4平泉中心城区规模

人口规模:到规划期末,中心城区25万人。

用地规模:到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2920公顷。

2 规划技术路线

通过现状调研及对相关基础资料的研究,对相关规范、标准的查询与定位,形成初步成果。经多次与甲方沟通和现状调研,规划设计后形成最终成果,并对规划实施提出工作建议。

表1 技术路线表

3 规划设计

3.1农贸市场现状

平泉县老城区有5座具有固定经营场地的农贸市场,分别为兴平南路荣华市场、榆州新城地下市场、平泉蔬菜果品批发市场、新世纪地下市场、府前花园地下市场。共计摊位414个,总建筑面积14600平方米。现状存在问题如下:

(1)城市居民增长迅速,市场需求旺盛,但具有固定经营场所的农贸市场仅有5处,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

(2)农贸市场投资大,回报低,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

(3)部分农贸市场经营意识淡薄,基础设施配置不足,市场管理不到位,且摊位摆放不够整齐,车辆任意停放,影响市场的总体经营环境。

(4)缺乏规划引导。当前,平泉县的农贸市场发展比较缓慢,农贸市场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为了更好更快地促进平泉县农贸市场合理、健康地发展,急需编制相应的专项规划对其进行指导。

3.2农贸市场需求

(1)规划控制要求

至2020年农贸市场每千人经营面积达到150平方米,每处服务半径800-1200米。2030年农贸市场每千人经营面积达到200平方米,每处服务半径500-1000米。

(2)规划控制要求

按照人口规模计算:中心城区人口*千人指标=250000人/1000*200平方米=50000平方米

按照用地规模计算:中心城区用地/每处服务面积=2920公顷/3.14*(800)2=15处

3.3农贸市场规划

(1)分析

定义: 临时或定期买卖农副业产品和小手工业产品的市场,是“菜篮子”工程之一。

农贸市场发展趋势:农贸市场超市化。

模式一:农贸市场+住宅。开发商在开发住宅时,将其一、二层建成农贸市场。农贸市场作为住宅和周边居民的生活配套产品,预计经营10年左右就可收回成本。

模式二:农贸市场+专卖店。开发商将底楼设置农贸市场摊位,二楼由各类专卖店租赁经营,对逛菜市的人流进行了“二次使用”,使整个市场人气更旺。

模式三:综合商场。地下停车场+农贸市场+超市+商场+休闲娱乐中心。这也是农贸市场最有可能的发展模式。

(2)建设模式

经现状分析及对平泉县农贸市场前景分析,规划农贸市场分为三个层次设置,详见下表。

农贸批发市场 综合商场 连锁超市

职能 水果、蔬菜批发 一切所需物品 以水果、菜品丰富

建筑面积(万平米) 2~4 1~~2 0.3-0.5

建筑形式 独立设置 与停车场、超市合建 与居住区内商业相结合

服务人口(万人) 10~20 5~10 1.5~2.5

表2 农贸市场配建表

农贸批发市场:交通便捷的对外出口处。可与花卉市场、食品批发市场结合建设。建筑形式与周边地块相协调,如图1。

图1农贸批发市场设置

综合商场:大型商业聚集处,(泽州酒店对面、城北大道北和卧龙新区大型商业处)建筑形式与周边地块相协调,如图2。

图2综合商场设置

连锁生鲜超市:布置于居住区内部,服务周边居民。可设置在居住区底层商业,如图3。

图3连锁超市设置

经过三级农贸市场服务范围叠加,减少重叠部分,形成农贸市场规划建设初步成果,如图4。

图4初步成果

最终形成最终在县城内部,建设大型农贸批发市场:2处,其中改造1处,新建1处。

综合商场:3处,均为新建。连锁生鲜超市:17处,其中改造3处,新建14处。

(3)听取反馈意见及现场踏勘

反馈意见:

农贸市场规划分级较为合理。

农贸批发市场建议建设在城市,目前的果蔬批发市场建议改为连锁超市;综合商场的位置需经现场踏勘再做确定(老城区);连锁超市的规模及位置需具体确定,在迎宾路、榆州新城地上需建设。

现场踏勘意见:

农贸批发市场建设在城市环城路附近,便于蔬菜的进出,且由于土地尚未利用,可征面积较大,可在周围建设仓设施,实施性较强。

综合商场与已有商业联合设置几率较小,可与新建大型商业综合设置。

连锁超市在底层商业设置较为现实。

(4)规划修改

农贸批发市场:现状农贸市场改造后作为连锁超市,在老城区南部环城路东侧和卧龙镇南侧环城路以南新建农贸批发市场。

综合商场和连锁超市位置不变。

4 规划实施建议

农贸市场的改造、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在充分考虑老百姓的需求和生活习惯的同时,与城市的整体发展和整体规划相适应。近郊区域的农贸市场要充分考虑周边百姓的需求,结合周边地块的开发统一进行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4.1投资模式:要安排引导资金,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利用城中村投资、企业投资、个人投资、房地产公司投资等,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合作、参股、集资、贷款等方式,加快菜市场的改造升级和新建。

4.2建设标准:要按照社区人口密度和服务半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全面覆盖,满足居民日常需要,逐步建立以连锁生鲜超市为主、便民菜店为辅的菜市场网络体系。

4.3市场选址:要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置换、土地收储或利用现有闲置场地、设施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建设农贸市场。

在城市规划、旧城改造、新城区建设中按照一定标准预留农贸市场用地,并与主体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建设、交付使用。

市场规划范文第2篇

农贸市场,就是经营生鲜农产品的市场。生鲜农产品是指不经过统一加工,不作冷冻、脱水、罐装等工艺过程的处理,而是以自然状态出售的农产品,俗称“副食品”。中国人历来都习惯食用生鲜农产品,因而农贸市场与我国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紧密相关。农贸市场是完善的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育程度与文明城市目标的实现具有密切的联系。农贸市场是最接近市民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之一,是城市环境系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是文明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它的形象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城市经济日益繁荣,河北省保定市市场建设空前活跃,各类市场(农贸市场、专业市场、超级市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由于农贸市场不仅直接关系着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还可以为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因此农贸市场的建设较其他市场而言更加迅速。但是,由于过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对农贸市场的规划,导致农贸市场建设主要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缺乏宏观、长远的规划,因此出现了空间分布不合理、阻碍道路交通、造成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现状农贸市场经营场所建筑形态和管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市区农贸市场分为正规的马路市场、封闭式市场、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和早市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农贸市场因长期的市场需求逐渐演化而来,风格殊异、各有千秋,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现状农贸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造成交通拥堵大多数农贸市场均会对道路交通造成不良影响。比较典型的是马路市场,它一般占据着城市支路,周围分布着大片的居住区,因供需两旺,加上部分经营者不服从管理,占据车行道经营,导致购买者随意停放车辆,遇到上下班高峰时段时,经常出现一个马路市场堵塞一条城市支路的局面。这不仅使需要取道支路的行人深感不便,支路不能发挥分流交通流的作用,还会进一步给周围干道的道路交通造成压力。封闭式市场虽然做到了“退路进厅”,但是由于大多数市场在建设时没有预留出停车用地,所以购物人群的车辆依然处于自行停置状态,一般非机动车和摩托车被带进市场,汽车等在便道或马路上随意停放,阻碍了道路的通畅。居住人口密集又缺乏正规市场的地段的自发市场和摊群,其规模虽然不大,但由于缺乏监督管理,对小范围的道路交通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如保定市老城区和旧城改造区的琅瑚街、穿行楼南街、陵园路、小集街等,这种现象比较突出。

(二)造成环境污染农贸市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垃圾、污水和噪声污染三方面。封闭式市场的环境问题相对较小,马路市场和早市则往往缺乏配套的专用上下水道和污染物排放、处置设施,因此经营者就地处置污染物的现象随处可见,许多马路市场的环境污秽不堪。这不仅增加了环卫工作的负担,也严重影响市容市貌,降低了城市环境质量,而早市的噪声污染则对附近住户的休息形成干扰。

(三)经济效益良莠不齐尽管农贸市场的建设和培育并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但是市场中的每个经营者仍然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己任的“经济人”。经济效益好的农贸市场可以吸引众多的经营者进行竞争性经营,顺利达到方便生活、繁荣经济的目的;经济效益不好的农贸市场则会逐渐萎缩,既不能实现市场建设的目的,还会造成投资的浪费。因此,经济效益的好坏仍然是衡量农贸市场建设是否合理的重要因素。目前,这四种类型的农贸市场由于地域、档次、规模和辐射范围等种种原因而呈现经济效益良莠不齐,总体而言马路市场的经济效益优于封闭市场,规模适度市场的经济效益优于规模失当的市场。综上,现有的农贸市场建设状况已经不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构筑新的农贸市场体系以克服农贸市场的种种弊端。因此,为了协调市场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规范农贸市场的建设行为,使农贸市场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服务,进行农贸市场规划已经势在必行。

三、农贸市场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进行农贸市场规划必须克服思想上的近视和狭隘的局部观念,从全局着眼,以宏观、科学的规划原则作为指引。

(一)协调原则

协调原则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也是农贸市场规划应当首先遵从的原则。协调原则要求市场主体的规划综合考虑地理位置、消费人群经济能力等因素,使市场既能够满足周边居民的生活消费需求,也能创造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协调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布局与人口分布相协调农贸市场布局应与人口密集程度相适应,新建住宅小区(居民区)特别应注意农贸市场的配套。总体来说,人口密集的区域应当建设或者多建设农贸市场,人口相对稀少的区域应当少建,甚至不建农贸市场。以保定市为例,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保定市总体规划》及《保定市分区规划》,立足保定市实际情况,在人口居住密集区域,宜按服务半径350m至600m不等布设农贸市场。但由于以前忽视了这一原则,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失败的例子。如秀兰城市花园、西苑小区、新一代小区、富昌新城等地人口密集,但这几个区域却没有一处正规农贸市场,居民购米、菜等物需花费较多时间;而五一市场因周围居民较少而相当萧条。此外,农贸市场属于公共服务设施,投资成本回收周期较长,所以选址时也需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在兼顾其他条件的同时,应选择投资相对较低的地块,以降低建设与运营成本。

2.类型与布局区位相协调根据农贸市场单次交易量的大小,可以将农贸市场区分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市场对市场的位置要求截然不同:批发市场对所处区位的交通便捷度要求较高,要求市场尽量在城市主要交通干线附近选址,并且附近应有较大面积的空地以便于运载副食品的车辆出入和停放;零售市场则要求接近消费人群,因此其位置宜优先考虑邻近城市支路或小区路,尽量避免邻近城市干道,这样既可以减少市民穿越城市干道的机会,确保人身安全,也可以避免对道路交通造成不必要的影响。保定市的府河市场是违反这一原则的失败例证。它作为惟一辐射全市、进行大宗副食调味品批发的市场,却位于交通岗口附近,占地狭长,被河道和居民住宅包围,车辆出入极为不便,从而使得发展空间、繁荣程度都受到了限制。

3.规模与辐射范围相协调市场规模是农贸市场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规模过大、消费群达不到“门槛值”,会造成利用率(即摊位占有率)低、市场辐射范围萎缩、土地资源浪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低下;容量过小、农贸市场的规模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时,则必然会带来交通拥挤、购物环境恶化等负面效应,还可能使马路市场和摊群产生、蔓延,进而影响城市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转。所以,农贸市场应根据消费者的数量确定适宜的辐射范围和规模,才能赢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一般而言,农贸市场的规模按居住区域和人口多少考虑,按居住区级农贸市场用地1500——2000m2、小区级农贸市场用地500——1000m2控制。其具体规模根据所处区域住宅区分布、人口数量、多年形成的市场人气指数而定。以保定市为例,目前保定市的农贸市场在以上两方面均存在问题,一方面作为一级农贸市场的府河市场随着城市的扩大、消费人口的增多,经营已经“饱和”,市场内拥挤,环境卫生较差,而扩建市场又困难。另一方面辐射范围较小的五一市场和红阳市场等,又因消费人群小,辐射范围萎缩而出现土地闲置、经营效益低下等现象。

(二)层次合理原则

在现阶段,人们整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贫富差距也逐渐拉开,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对不同档次市场的需求差别十分明显。因此,科学的农贸市场体系应当是不同等级、档次的市场互相结合,高、中、低档市场共存的混合体系。按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等级体系规律,市场等级、档次愈低,数量就应越大。在市场最优原则下,1个一级市场应配有2个二级市场、6个三级市场、18个四级市场和更多的低级市场。所以,农贸市场的规划宜根据辐射区域内居民的消费能力配置为不同等级、档次的市场。如在平民区设置中低档市场,在高新区及别墅区考虑设置档次较高的超级农贸市场。

(三)前瞻性原则

1.配套设施建设具有前瞻性现状农贸市场之所以整体形象欠佳、环境污染严重,除去市场建筑形式简单、材质落后的原因外,配套设施缺乏或简陋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农贸市场规划中,配套设施一体化原则也应被尊为基本原则。配套设施主要包含水电消防设施、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停车场地三个方面,在进行市场主体规划时应同时考虑这三方面的要求,一并进行规划。首先,应当为市场设计给排水管道、照明线路、消防栓及其他消防设施。其次应当为市场设计专用下水管道、烟雾排放处理设施、封闭式垃圾盛放器、卫生隔离措施,以及厕所。最后,应当根据市场规模规划停车场地——停车场地可以采用售货区适当后退的形式,在出入口附近设置,市场内部用车和购物车辆分区停放。自行车停车面积按每百平方米营业面积大于等于7.5小型汽车标准当量控制;机动车停车面积按每百平方米营业面积大于等于0.30小型汽车标准当量控制。2.经营模式具有前瞻性大力倡导连锁经营模式,引导农贸(菜)市场走连锁之路,并适时逐步推进生鲜食品超市发展。

(四)可行性原则

1.选址具有可行性按照区域内人口布点和建筑情况,选择农贸(菜)市场场地,使市场建设与运营成本较低,可实施性较强。2.措施具有可行性针对规划实施中的资金、网点落实等问题,提出的对策措施必须从实际出发,具有操作的可行性。

(五)规划与景观相结合原则

市场规划范文第3篇

1.未考虑市场需求因素

在内贸油方面,从厦门港内贸运输船舶的航线分布上看,从事内贸运输的船舶主要是在中国沿海南北航线上经营,沿途加油港口为秦皇岛、大连、青岛、上海、珠海、广州等地。显然,上述港口的船用油价格对厦门港海上内贸加油市场的弹性需求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但上述港口的油价对刚性需求影响不大,从统计中还可以发现,相比珠海港内贸成品油和燃料油价格,厦门港平均每吨分别高出98元和108元。在保税油方面,对厦门港外贸船用油需求有影响的地区主要为国际主要加油港,如香港地区、新加坡、韩国、日本、美国等以及国内环渤海湾和华东地区港口的保税船用油价格。厦门港保税燃料油价格能与香港持平,即平均每吨价格下降50美元,则其保税油总需求量将可至少增长50%[1]。

2.未考虑通航安全因素

厦门沿海航路分三大部分,一是靠近厦门沿海的内航路,二是离岸较远的外航路,三是厦门沿海至台湾岛的航路。其中,内航路距陆岸和岛礁较近,有些航段弯曲较大、狭窄且船舶密集,内航路也是加油船主要的航行和作业必经之路,如图4所示,7#锚地是危险品船舶专用锚地,加油船基本停泊在该锚地,距离航道的转弯处和交汇处很近,该处船舶流量大,多条航路交汇,航道转弯角大,因而,作业条件复杂,引发事故的风险高。厦门港7#锚地水域面积为2.94km2,水深范围4.5至10.9m,目前主要供30艘加油船以及25艘船用残油接收船使用。通过简单计算,厦门港7#锚地现有水域面积已无法满足全部危险品船单锚锚泊需要,即使考虑到残油接收船通常在港内其他地点停泊,现有7#\锚地仅供海上加油船单锚锚泊需求,其容量也略显不足[2]。如果采用提高加油船利用率的方式,可以适当降低船舶对专用锚地的需求,是解决厦门港锚地资源紧缺的有效手段,但是利用率过高又将影响到加油服务效率以及航道内安全。因此,综合考虑锚地容量以及适当提高加油船利用率,也应作为加油船数量的重要参考。

3.缺乏促进行业技术革新的政策

厦门现有从事海上成品油零售业务的船舶中单壳船多,老龄船、小船占有较大比例。这些船舶每小时只能供油100~200t,而大型集装箱船到港时间一般以小时计,如果泵速达不到500t/h,就很难让船东选择在本地港口加油。加油船的性能直接影响着厦门港海上加油服务水平,以深圳港和香港港为例,虽然两港在供油价格上非常接近,但在香港的国际航行船舶可以直接在外锚地加油,这样船东就可以省去了绕道挂港的时间和油费,而在深圳港,船舶却只能在内锚地或挂港加油,船东要浪费大量时间进港,而且很多时候还不能准时获得供油[3]。目前,国内运输型单壳油船已经陆续淘汰,但加油船属于港口服务船舶,未对其结构做出严格限制,因而,大大增加了加油船作业的安全风险;对于老龄船,特别是吨位较小的老龄船,通常船上设备老旧,安全防护设备不齐全,管理不规范,易导致安全或污染事故发生。然而出于成本的考虑,大部分企业主在船舶总体性能、防污染设备等硬件设施上投资主动性不足。因此在市场准入阶段,主管机关有必要适当在促进船舶性能发展及防污能力建设方面设置一定门槛,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干预有利于实现海上加油现代化、高效化、安全化发展。

二、完善海上加油市场准入机制的建议

1.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供油模式

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和新加坡海事港口局已推出一项有关船舶加油实操规则新标准——新加坡标准SS600:2008,强化了挂靠新加坡港口船舶配加燃油作业的统一管理。该标准主要从船舶燃油规格、加油的检测及单证,附件所包含的程序、加油签收单、争执声明、争议的解决、索赔程序(SBC条款)等多方面详细规范了船舶加油全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3]。国内早已出台《水上加油站安全与防污染技术要求》(JT/T600-2006),但是对于加油船的技术规范却迟迟没有出台。建议从船舶的操纵性能、航速、主机可靠性、加油泵速率、管路、装载速率、输油臂、油品分类、总管尺寸、集油槽、软管接口、油量测量装置、温度测量装置、取样等设备和装置的规格、型号、限制条件等作出具体要求,以便于对供油船的标准化、安全化的管理。

2.安全合理竞争,严格资质审批

1)企业规模控制。为了鼓励规模化发展,减少投机违法行为,可对企业石油仓储量或贸易量设定一定门槛,并从加油船吨位出发可规定从事燃料油供给的单位应至少拥有一艘300总吨以上的海上加油船,新申请的船舶燃油供给单位船舶总吨位不应小于300总吨。2)加油船总量控制。从市场需求方面分析,目前厦门港加油船数量已经过剩。从通航及锚泊安全方面分析,厦门港现有7#锚地已经基本饱和,但在增加船舶使用率的情况下仍有一定的扩容空间。为扶持水上加油行业健康发展,促进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主管机关一方面应严格执行准入条件,条件成熟优越企业予以其资质或新增船舶;另一方面,及时淘汰老旧、单壳船舶及实际经营情况不佳的企业和船舶。建议到2020年,加油船保有量仍应控制在50艘范围内。3)单船安全性能控制。新加坡海事局和港口局对加油船的标准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比如对于低于250总吨的船舶,不考虑作为港内加油船。因此可从船龄、吨位、单双壳、输油能力、防污设备入手对新申请船舶设置一定的具体性能要求,在造船、选船上给予一定鼓励与指导,促进加油船配置的优化。4)安全管理体系控制。建立建全油船安全管理体系,并聘有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负责,配有一定数量的专职安全与防污染管理人员、油品质量控制人员(持专业培训合格证书),建立相关演练、培训制度,并有完整台帐;定期租凭船舶方式的企业,需提交租期5年以上的租凭合同,聘用专职船务管理人员,建立起对船舶的定期检查管理制度以及完整的船舶管理台帐,每次作业至少安排随船安全管理员1名。

3.引导优胜劣汰促进良性循环

对于厦门海上供油市场的管理,建议力求优化市场结构的角度出发,在厦门海域供油船保有量总量控制的基础上,通过从分析评价企业经营情况、船舶安全条件、油品质量、诚信管理评定4个方面,考虑加油船或企业在市场上的去留,建立淘汰退出机制,促进海上加油市场的优胜劣汰和良性循环。1)企业经营情况。建议从单船年度作业量和作业次数的角度考虑,判断其是否盈利,进而可以推断该船舶是否适应于合理合法经营,建立退出机制。如设定供油船在1年内供油量不超过200t(柴油)或1000t(燃料油),或供油次数不超过30次,可基本判断其所得利润不足以满足供油船年运营成本(或运营成本远高于所得利润),由相关部门在年度审核中取消其海上供油资质,勒令退出海上供油市场。2)船舶安全条件。在船龄方面,根据交通部2009年14号令中关于老旧海船的标准,现有加油船船龄高于26年的予以退出;已准入单壳船给予过渡淘汰年限5年,单壳船即日起不给予审批资格;发生一般等级以上船舶污染事故并负主要责任的公司或船舶取消其从业资质。3)油品质量。年度检验及日常抽检发现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第一次予以警告,第二次予以暂停其资质。4)诚信管理分级控制。建立海上加油船、企业分级标准,从作业品种、内外贸、作业安全时间、从年度备案及新增船舶中给予等级高的企业优惠政策,对于连续3年被评为最低等级的船舶予以退出。

三、海上加油市场规划及展望

1.促进港口服务能力提升

全面规划加油市场发展从分析可以看出,厦门港现有海上供油能力基本可以满足港口未来发展的最低要求,但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空间。从现有经营组织方式上看,船舶调配不合理,导致个别种类加油船的闲置率相对较高,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提升港口服务能力与质量,保证经营企业可以获得合理的投资收益,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合理规划。一是对现有加油船配置关系进行调整,海事、经发等部门从市场准入及退出制度入手,科学合理规划与能力建设相匹配的海上加油市场容量,逐步形成船舶性能先进、机动性强、艘次吨位配置合理的加油市场。二是从保证通航安全、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效率出发,按照加油船吨位、抗风等级、一次性加油量等条件安排分类分级,合理规划海上加油区的布局。三是通过挖掘厦门市海上加油市场中内贸市场与保税市场的发展潜力,以及其他拓展海上加油市场需求空间的途径,重点需要解决的是尽可能降低船用油价格,争取更多的船东选择在厦门港加油。四是应鼓励燃油供给单位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扶持企业全面提升加油效率和油品质量,提升厦门市海上加油市场的综合服务水平。

2.完善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打造海上加油“厦门模式”上述分析可知,船东不愿将船舶驶往厦门港加油主要原因是厦门港油品价格不具竞争力、海上加油服务能力不强、燃油品种不齐等。对此,政府职能部门应以宏观调控为主,并以促进市场公平、良性竞争、保障船东利益和促进航运发展为目标,从充分整合资源、提高厦门海上加油市场资源利用率、规范市场的角度出发,抓好船用油的购销渠道、船舶与作业安全条件审核、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等方面的管理,充分发挥石油行业协会第三方的协调作用,引入社会力量来弥补监管力量的不足也是一种有效方法,政府引导与社会监督共同建立起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厦门海上加油市场的规范化、规模化、健康有序的发展。根据厦门东南国家航运中心的发展战略要求,规划功能定位为腹地型和中转型相结合的复合型国际航运中心,根据其发展目标和未来发展的定位,供油服务业也应借助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获取自身的发展。在保证厦门港刚性油品需求的前提下,通过降低油价、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吸引内贸中转、国际中转的船舶来港加油,实现弹性需求量的跨越式增长,特别是随着厦门对台贸易量的增长,往来台湾船舶量的迅速增长,厦门供油市场应抓住良好的机遇和厦门的优势,如果厦门港的储供油设施进一步完善和配套,海上加油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效率进一步提高,物流手段进一步优化,政策进一步开放,那么就有可能吸引更多国内外船东来厦门加油,为海峡两岸船舶提供更加优质的供油服务。

市场规划范文第4篇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电力营销必须采取市场导向的管理模式,把电力营销定位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服从和服务于电力营销的需要。

其次,电力营销的开展应立足于“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应当充分利用目前“两网”改造的有利时机逐步解决供配电网络的“瓶颈”,满足广大用户的用电需求,运用先进的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对各项业务进行监控,才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第三,基于买方市场的要求建立起新型电力营销理念。未来的电力营销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供电企业应当改变过去建立在卖方市场基础上的旧的供电管理模式,建立一个能适应市场需求,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

第四,进行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政企分开后,电力企业仍然是一个接受政府监管的企业,因此,在实现商业化运作的同时,还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市场营销政策和业务范围,从事电力市场的营销工作。

二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总体策略

在电力经营体制的转变和电力供需矛盾缓和的新形势下,在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引导下,可将电力营销总体策略定位为环保能源扩张策略,即: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环保、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需求预测管理为手段,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满足客户需求、引导客户消费为中心,以市政、商业、居民用电市场为主攻方向,以稳定工业市场用电为重点,积极开拓其他可替代能源市场,以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比例为目标,实现社会效益和公司效益的同步提高。

以环保、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为契机。电能是公认的最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大量煤炭直接燃烧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它被替代已是必然趋势。依据我国现行的能源政策,调整并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占有率将成为一种必然,这为电力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搞好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提高市场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做好市场变化的跟踪分析,开发并形成目标市场分析软件系统。努力开辟新的供电领域,积极引导广大用户对电力的消费,提高电力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寻找电力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

以需求侧管理为手段。大力开展需求侧管理工作,借助经济、媒体宣传等手段,引导客户合理用电,提高用电效率,提高负荷率。积极推广有利于环保、节能的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拓电力市场。

以优质服务为宗旨。转变观念,增强电力企业职工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来提高企业的信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扩大电力消费市场。同时通过加强电网建设,保障供电可靠性,提供优质电能。

以满足客户需求,引导客户消费为中心。不仅要根据客户的要求提供优质、可靠、价格合理的电力电量,还要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引导客户改变传统的用能观念,使用高效洁净的电能,提高生活水准。

以市政、商业、居民生活用电市场为主攻方向:现阶段开拓电力市场的对象应以潜力很大的市政、商业、居民为重点。建立电气化示范小区,组织各级部门参观电气化示范小区,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增加可靠性,增强人们渴望生活电气化的欲望,推动生活电气化进程,进而推动电力消费。特别是随着农村生活城镇化的发展,在未来十年中农村居民生活用电量将有很大增长。

以稳定工业市场用电为重点,积极开拓其他可替代能源市场。工业用电比例近年虽有下降,但所占比例仍占一半左右,采用积极的措施来稳定这个市场是很重要的,能源替代重点在替代煤锅炉,目前燃煤锅炉很多,能源替代潜力很大,家用燃气热水器也是替代的一个方向。以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目标,完成电力营销目标,以获取较大的社会效益和适当的经济效益。

总体策略具体化如下:

(一)环保能源的品牌宣传策略

清洁、高效、快捷是电能的优势,使用电能符合国家的环保能源政策,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在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们对清洁能源的应用越来越重视,以此为契机作为能源市场的切入口,在宣传和推广上打出环保能源的品牌,并成为形象设计的主要特点。

(二)销售市场的扩张策略

一是营销地域的扩张,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必定会要逐步放开电力销售市场,打破现有的专营体制,抓住机遇,立足本地,辐射周边,实行销售市场的扩张策略,通过完善地区的电网架构建设,主动出击,以提供各项供电服务为手段,扩大电力营销市场。二是能源市场的扩张,搞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的工作。

(三)优质可靠的产品策略

通过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的质量,来提高对客户的吸引力。产品质量是营销的基础保证,要加大城网和农网的改造力度,加快一户一表的改造步伐,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

(四)全方位提供的优质服务策略

未来的供电企业在服务市场上赢得并捍卫自己的一席之地,意味着在多层面上与他人竞争。因此,必须把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作为促进电力的市场营销的自觉行为,并体现在整个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为企业的社会形象负责,真正树立全员营销的观点,与客户建立并保持一种共同发展的新型供用电关系。

(五)激励用电的价格策略

积极推行新的电价政策,到2010年前逐步取消各类价外加价,处理好电度电价和基本电价的比例关系,在电价中考虑供配电工程贴费的因素,建立灵活弹性的电价体系。

(六)气电联合的能源互补策略

气电联合是在对热电联产、冷热电联产和微型分散电源的研究的基础上,主动进行气电联合的能源互补,以求得协调发展。

(七)规范到位的管理策略

跟踪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调整内部的管理,使之与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要相适应。以在城区成立抄表公司为契机,逐步推广公变台区管理,规范营抄秩序,提高用电营抄人员的各方面素质。加快整章建制,出台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对外树立优质服务的企业形象。

(八)稳妥实用的技术推广策略

积极在营销系统推广新技术,提高营销的自动化水平,以达到减人增效和优质服务的目标。在推广的过程中要积极稳妥,以实用为准则。在近期要充分利用当前成熟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建设和完善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做到决策科学化,缴费银行化,管理集中化和考核制度化,以新技术的应用带动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总体策略的实施规划

(一)建立新型营销体制

近期首先实施向市场营销体制的转变。按市场需求设置营销机构,改“用电管理”机构为“电力营销”机构,其职能相应转变到市场策划与开发、需求预测与管理、业务发展与决策、客户服务与支持、电力销售与合同管理、公共关系与形象设计、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与用电咨询、电费电价等方面,全面开展电力的售前、售中、售后工作,形成以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电力营销管理体制,它包含主营系统、支持系统、监督系统三部分设置。

(二)拓展市场份额

1.运用灵活的电价政策,争取市场份额

根据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可把整个用电市场细分为价格刚性市场、价格弹性市场和价格敏感市场。运用“价格”扩大营销的目标市场是价格敏感型市场,如高能耗工业用户等。为此需要调整现行的用电政策,主要措施:对大工业客户实行超基数优惠电价、丰水期季节折扣电价,稳定工业用电市场;拉大分时电价差。利用价格杠杆启动分时用电市场。对居民生活用电实行两时段电价,引导居民的合理用电;对冰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及其它蓄能设备实行分时段优惠电价;遵循市场细分原则,对不同用电性质的客户采取差别定价策略,如负荷率电价、节假日电价、可停电电价等;通过同网同价,直供到农户,占领农村市场。

2.推广用电,增加电能的使用

城市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供电企业应当联合政府部门和用电设备制造商,适时加强宣传力度,鼓励使用蓄热电锅炉、电空调、电炊具,引导消费,力争以电的消费逐步取代燃煤和燃气,增加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有率。

3.细分市场,重点突破

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实施重点市场开拓,在今后的五到十年内重点在居民生活用电和大型的能源消费市场,在居民生活方面重点促销烹调、热水、空调、暖气、干衣等电气设备,大型的能源消费市场主要是电锅炉。同时加强对农村电力市场的研究,改善农村电力质量,占领农村用电市场。

(三)完善技术支持系统

1.电网支撑;

2.提高营销在线监控和营销信息自动采集水平;新晨

3.建立客户服务计算机管理系统;

4.建立需求侧管理支持系统,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工作。

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核心业务,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公司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电力营销的开展应立足于“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在电力经营体制的转变和电力供需矛盾缓和的新形势下,在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指示下,可将电力营销管理总体策略定位为环保能源扩张策略。总体策略的实施规划包括首先建立新型营销体制,实施向市场营销体制的转变。其次运用灵活的电价政策、推广用电、增加电能的使用、实施重点市场等措施扩大市场份额。第三要完善技术支持系统。

市场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贸市场 发展趋势 规划布局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c)-0103-02

城市农贸市场是指为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建设的、具有固定经营场所或设施的,经营农副产品(蔬菜、水产品、粮油、肉禽蛋、果品)、生鲜的比重不低于90%的集中公开交易场所,农贸市场为城市居民购买农产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该文从规划设计角度入手,探讨城市农贸市场在整体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国内外城市农贸市场发展的趋势,提出未来与城市发展目标及空间支撑条件相适应的城市农贸市场发展模式及策略,对城市农贸市场的布局提供了建议。

1 存在问题

1.1 建设处于自发状态

目前许多城市由于缺乏针对农贸市场建设的相关规定和规划指导,农贸市场发展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的无序状态。政府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在宏观控制方面的力度不够,加上许多历史原因,造成相关单位产生利益上的矛盾,难以协调,以致部分农贸市场之间发生不合理竞争,浪费资源。这表现在市场布局过近、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等。

1.2 设施简陋,经营环境差

许多农贸市场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环境风貌,主要表现在垃圾固体废弃物、污水和噪声污染三方面。有独立经营场所的农贸市场的环境问题相对较小,但是马路市场和早市则由于缺乏相关的配套设施,比如集中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专用的污水管道以及水电等设施,造成商贩随意倾倒垃圾和处理污染物,这不仅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增加了环卫工作的负担,而且严重干扰了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

1.3 占道经营,影响交通

缺乏固定的经营场所,许多农贸市场往往占据道路两侧经营,这就对城市交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特别是马路市场和早市,一般沿路边摆设摊位,沿城市次干路、支路两侧,而且一般分布在集中居住区内,再加上部分个体商户自身素质的原因,不服从管理,占据路面经营,且购买者随意停车,特别是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段,使得道路不堪重负,经常会出现一整条道路堵塞的现象。

2 发展趋势

城市农贸市场属于城市社区商业的范畴,从目前来看,社区商业是我国现阶段发展最快的商业模式。因此农贸市场首先要符合社区商业发展的特征和需要,服从向社区商业转型的要求。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强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和以人为本建设原则。

从国际上农贸市场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可以发现,农贸市场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农贸市场在经营环境、配套设施、农副产品加工程度等方面在不断地进步,如此以来,未来城市农贸市场的发展特征与生鲜超市的模式也越来越接近。从城市发展的趋势以及农贸市场自身发展的需求来看,都要求未来农贸市场的发展实现转型和升级,其最终的发展模式将会成为集采购、配货、定价于一体的连锁超市的形式,从而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模式的重要变革。

现阶段我们国内城市农贸市场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矛盾在世界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遇到过,而他们所采取的对策措施也基本上都是将农贸市场改造成超市营。因此,通过借鉴他们的发展经验,我们国内城市农贸市场的发展方向也必将会是实现超市化经营。

3 规划布局

3.1 布局原则

农贸市场的规划布局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城市的管理政策和相关规划为依据。合理确定城市农贸市场的服务半径、规模容量,尽可能方便广大居民消费。一般情况下,城市农贸市场应距相对集中的居住区的最远距离一般不宜超过1 000 m,要符合城市交通、环境保护、消防、市政管理等相关规定,与城市新区建设、棚户区改造、社区商业建设相结合。

3.2 布局标准

3.2.1 建筑形式

城市农贸市场按照建设的形式可分为以下三类。

(1)独立型农贸市场,是指有独立的建设用地,经营场所设置在室内的农贸市场。

(2)合建型农贸市场,是指与其他功能类型的建筑(不包括住宅建筑以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结合而建的室内农贸市场。

(3)大棚式农贸市场,是指具有独立的建设用地,但其建筑形式以棚顶覆盖,四周无围护设施的简易农贸市场。

市区、镇(街道)的农贸市场新建、改造应采用独立式室内农贸市场或连体式室内农贸市场的建筑形式。

3.2.2 建设标准

城市市区的农贸市场宜按照500~1 000 m左右的服务半径设置1个,服务人口一般为2万人,建筑营业面积不少于2 000 m2。建筑营业面积按150~200 m2/千人设置,每个市场建筑营业面积不少于1 500 m2。物业管理用房应不少于建筑面积的5%。

3.2.3 停车标准

城市市区的农贸市场,应设置不少于建筑面积40%的停车场。农贸市场应按照每200 m2建筑面积配备1个机动车停车位、16个非机动车停车位的标准配置停车场。

农贸市场机动车停车形式可采用路边(支路)临时停车、地面集中停车、地下车库、立体车库等方式,非机动车的停放方式宜采用地面停车。

3.3 布局方式

农贸市场的布局模式要根据其现状区位、建筑风貌特点、配套设施情况、经营状况,与相关指标相比较来确定。在农贸市场的规模、服务半径、服务人口以及配建车位数等规划指标的确定上,要根据农贸市场所服务的周边居民的公众意愿,结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范合理制定。

城市农贸市场建设一般根据区位、现状建设质量和建筑风貌的不同宜采用新建、改造、淘汰3种模式。

新建市场,即在规划确定的选址用地上进行建设,以独立建设为主,可采用超市化的经营方式。在城市新区内建设农贸市场一般多为新建。在市区内原则上不应再新建小型的农贸市场,但可结合超市、便利店设置。在城市新区内高档居住区及对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内新建农贸市场应采用净菜超市形式为主。

改造、扩建市场,建成年代较近且建筑质量较好,与规划选址的目标和原则一致,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设施配置和改善外部环境,改造措施应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1)对有固定经营场所但形象不佳的农贸市场采用改造提升、设施修缮和维护等改造模式;(2)远期内对规模小、没有发展空间的农贸市场予以迁建,而尚有扩展空间的农贸市场加以扩建以满足需求;(3)迁建的农贸市场的选址不宜离现址太远,以利于市场的整体搬迁、方便周边居民使用。

淘汰市场,即市场规模偏小、网点布局不合理、建筑质量差,严重影响城市交通、阻塞交通、干扰居民生活的路边市场和摊位要严格予以取缔。

4 结语

城市农贸市场应当按照统筹规划、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分期实施的原则,结合城市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合理确定农贸市场的数量、规模和建设标准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快政策研究,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政府性支持文件和管理法则,加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保证市场的提质、改造顺利开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市场体系建设中,鼓励具有现代化运作理念的企业进入生鲜农产品交易市场,且各部门加大舆论宣传,营造生鲜农产品消费理念及方式朝着高质、环保、健康、文化方向转变,从而保障城市农贸市场的建设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 向睿.成都市农贸市场的规划与建设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2] 冉磊,张旭.浅谈农贸市场规划的原则――以保定市农贸市场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7(8):37-40.

市场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批发市场;规划;模式;

我国市场发展历史悠久,目前对于市场的研究成果也颇丰富。目前,针对市场建设的具体规划设计和建筑形态的研究相对较少。以批发市场为代表的批发空间是城市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商业空间形态,批发业也是各城市普遍重视并竞相发展的一项产业[1]。通过多年项目设计经验以及对国内典型批发市场的调研和考察,尝试建立在批发市场设计时一些方法和模式,为今后国内批发市场的建设提供更有利的技术指引,引导市场规划发展更加健康合理。

1.批发市场布局的基本模式

我国专业批发市场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从市场功能和空间形式上已经区别有一二三四五代专业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功能组成包括经营设施、辅助设施、交通设施、服务设施、后勤设施、公共设施六部分[2]。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搜集,整理出了我国专业市场的几种基本布局模式(见表1.1).

1.1专业市场的布局模式

商业聚

合形态

“街”

“市”

“城”

“组团”

布局模式

多点

多线

多面

点线面结合

表现形式

露天

半露天

室内

市场群

优点

一次性投入少,临街铺面商业利润高;多为自然形成,客户有一定基础的认同心理;市场容易启动。

具有集中成片,容易形成集聚效应;

资金投入少,铺面数量增加快。

集中在一大型多层建筑内,易形成规模效应,具一定广告优势;组织、管理和服务设施相对完善;人车流线明确;购物环境较好,不受天气影响。

一般为多个大型建筑,形成规模效应;多配套建设办公楼、酒店等项目;多建有配套仓储和物流中心;购物环境好,产品种类多;多配建有电子交易平台及电子交易服务中心;可分期建设,规模效益明显。

缺点

配套服务设施缺乏;规模不易扩大,档次不易提升;商业活动给沿路的交通压力较大,影响通行能力;市场发展的后续力不足。

交通混杂,环境质量差,空间单调乏味、缺乏可识别性;市场启动较慢;进深太大,靠里的商铺生意较淡;多为一、两层临时建筑,室外空间没有盖顶,受天气影响大。[3]

项目一次性投入大,不利于分期建设,市场启动缓慢;经营效益随楼层的可达性差而递减。

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巨大;市场培育期长,启动缓慢;

形成方式

自发形成

有简单规划,

规划设计水平较高,配套较齐全

统一规划,政策引导,综合交通设施完善,配套齐全。

建筑形象

较乱,没有统一规划

平淡,多为兵营式建筑

特色较强,一般为标志性建筑

特色鲜明,建筑组合感更强

适宜地区

销地型,小城镇

集散地型,县级城市,中小城市

集散地型,产地型,大中城市

产地型,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

代表

中山大涌红木家具街、早期的乐从、大石家具城

西樵轻纺城、番禺“易发”电器城

石湾国际陶瓷博览中心、郑州银基商贸城

义乌国际商贸城、浙江杭州四季青服装一条街

2.批发市场设计的设计趋势

虽然批发市场经历了几次更新换代,但是每一种布局都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发展期,又有着特殊国情:(1)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2)城乡发展不均衡;(3)交通通讯不均衡,部分地区相对落后;(4)信息渠道相对不畅。这些都决定了批发市场业态还会在继续存在下去,并且各种布局模式都有其存在的空间。

2.1“街”

这种商业形式多为自然形成,有一定市场基础,可对其引导和规范,统一进行改造升级,并引导向特色的商业街区转变。比如杭州的丝绸街。

2.2“市”

该形式的市场在很多中小城市、县级城市都存在,比较适合建材类、汽配汽车类等分销型市场。

该类布局在未来的规划设计时需要改进的地方有:(1)注重交通和人流的连续性,合理设计内街间距;(2)通过连廊和大量楼梯、电梯、扶梯、货梯的设计,引导人群向二层延伸;(3)连廊加顶棚,弱化恶劣天气的影响;(4)科学规划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位,人车分流。2.3“城”

目前该种形态是较为广泛的存在形式,建筑的形态也颇为雷同,在土地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比较适合,且易形成规模效应。设计时需:(1)明确功能和差别定位;(2)中庭的设计需更具个性化;(3)建议批发与零售分区建设、分区管理;(4)增加垂直交通系统的便捷性和通达性。

2.4“组团”

该形式的市场一般多集中在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心或者重要的商品生产地附近,在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分布较多。

该类布局在未来的规划设计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各单体之间通过连廊、过街桥等形式无缝连接;(2)电子交易占更大比重,加强信息流的建设;(3)功能更倾向于展示、展览、展销,仓储和物流的配套建设显得更加重要。

3.批发市场设计的基本步骤

在做专业市场规划设计时,设计的基本步骤有一下几点:(1)充分调研项目本地商贸历史和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对地域有清晰的感性和理性认识。(2)与委托方充分沟通,准确做好市场的功能定位。(3)明确市场的类型、商品属性和市场业态。(4)确定市场建设的具体内容和附属配套设施。(5)确定市场的规划形态,选择布局方式。(6)梳理市场内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走向,合理布置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交通。(7)细化建筑内部空间,包括铺面的大小、走廊的宽度、客货梯的位置及配套设施的设计等。(8)在过程中与委托方反复沟通,保证信息的畅通,避免设计的反复和设计周期的延误。

4.市场规划的几点建议

(1)任何规划都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在做批发市场设计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追求高端、时尚、超前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和区域的发展战略,来选址最适合当地的市场建设模式。

(2)在做批发市场规划和建设的时候不能一拥而上,需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避免建设的过分雷同和重复,减少资源的浪费。

(3)市场发展需要借助现代商务的技术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无论哪种形式的布局,未来的市场都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的,电子交易能大大提高流通效率。在未来的专业市场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电子交易方式的功能和场所,逐步推进专业市场的发展空间从实体市场向虚拟市场的转变。

(4)建议国家和各省应该从宏观战略方面对所有的批发市场进行统一规划和区域均衡,从政策上引导,以法制建设做保障,以配套建设为扶手,结合物流港、经济区的建设,促使批发市场的规划向良性竞争的方向发展。

(5)一个好的市场一定要重视后期的运营和管理工作。“建市容易旺市难”。真正的市场建设好,不仅仅是建筑和布局合理,最主要的目的是繁荣经济,长期发展。所以要以项目管理的推进方式,策划出一些独具特色的专业市场项目,组织商务、招商等部门对重点产业的专业市场进行重点推介[4]。

参考文献

[1] 谢涤湘,魏清泉;广州大都市批发市场空间分布研究[J].热带地理,2008,28(1):47-51.

[2] 方小山,肖大威;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动态研究及规划探析[J];城市规划,2002,26(10):61-63.

[3] 文娟;中国南方专业批发市场选址及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湖南大学;2004.

市场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贸市场设置标准湛江市场

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贸市场是社区商业的一种,在城市商业体系中处于最底层,为城市居民生活服务的最基层单位。各个农贸市场的关系是平行的,不存在等级高低之分。其相互作用犹如原子作用力,各农贸市场都有自己的服务半径和商圈,如同金属原子,当相互间距离太小的时候会因为竞争而产生排斥作用使之分开,当距离太大的时候则会产生相互吸引的作用力使之靠近。因此在人口密度分布均匀和不考虑地形影响的理想状态下,各个农贸市场都具有同样的能量级,只有在各个邻近的农贸市场之间距离相等的情况下,排斥力和吸引力才能达到平衡的状态。这种相互作用模式的商业设施的布局比较适合于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市场原则与空间均衡的基础上,商业点的分布将呈现空间均匀状态。由此理论得出,在理想状态下农贸市场的空间分布形态也必定为一种六边形结构。因此,农贸市场的总体布局也将呈现均匀的状态,符合中心地理论的假设,这种六边形结构模型可以作为农贸市场总体布局的一般模型。同时,他还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影响,农贸市场的布局也受到此三个因素的约束。其中市场因素指农贸市场的服务范围内的潜在消费总量,这与人口密度有着直接关系,是农贸市场规模的主要决定因素;交通因素主要影响农贸市场的具体选址;行政因素是政府的干预,克氏认为这个因素主要适用于中级中心地,对农贸市场不适用,而且通过行政干预的方法对农贸市场的市场化不利,将不予考虑。

因此,在进行城市农贸市场实际规划布局时,必须重点考虑农贸市场之间距离与当地人口规模关系的问题。在运用此模型进行实际农贸市场的总体规划布局时,要先通过分析城市各局部的人口规模,确定在这个地区的农贸市场的规模和服务半径大小,对模型进行局部调整,最终得出适合本城市的农贸市场空间布局体系,并确定农贸市场的个数和每个农贸市场的选址范围。

对农贸市场的总体控制主要靠营业面积的千人指标与服务半径来实现。至今为止没有任何规范或文件中对农贸市场的千人面积指标作出明确规定,《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只对商业服务设施作出总体指标规定,没有涉及到其中具体的农贸市场。

从湛江的实际情况分析,考虑到出租率与生鲜超市影响两者的相互抵消作用,城市对农贸市场营业面积的实际需求也应该与这个数字相当。由于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耗量变化不大,不会因为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大幅度提高生鲜肉菜消耗量,建议参照这一数字,推荐将湛江市农贸市场的建筑面积千人指标控制在 150-180㎡/千人。生鲜超市与大型超市的生鲜经营区面积也应当经过加权处理,统一到这个千人面积指标内。

根据中心地理论中对中心地分布与人口密度关心的论述,可以得出对农贸市场的分布密度和服务范围起决定性影响作用的是农贸市场周边区域的人口密度。在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区域,农贸市场的分布密度也高,服务范围较小;而在人口密度低的城市区域,农贸市场的分布密度也低;服务范围较大。由此可以看出农贸市场的分布密度与周边人口密度呈正向相关,服务范围与人口密度呈反向相关的关系。在进行城市农贸市场总体布局的时候一定要从其周边人口密度开发,合理调整各个农贸市场的服务半径使之适合其所在地区的需要。

虽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商业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有规定:居住区不宜大于 600 米,小区不宜大于 300 米,可是并没有将其与周边人口密度的关系作出规定。通过这次调查,参考城市公交站点设置的距离规范,得出在人口密度小于 1 万人/k㎡的城市地区将农贸市场的服务半径控制在为 500 到 800 米,不大于1000 米;而在人口密度大于 1 万人/ k㎡的地区服务半径规定为 300 到 600米较为适合,不小于200米。在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取下限,人口密度小的地方取上限。

服务半径不能过小否则会引致市场间的恶性竞争。我国人口有老龄化的趋势,因此应当参考老年人的活动特点来制订农贸市场的最小服务范围。对城市老年人日常行为的研究表明,购物行为是老年人经常发生的反复外出行为的一种。老年人外出活动分布由基本生活活动圈、扩大邻里活动圈、市域活动圈和集域活动圈四个层次组成。基本生活动圈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和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活动半径小,约 180-220M 左右,符合 5min 的老人步行距离;扩大邻里活动圈以小区(居民区)为出行规模的老年人活动范围,活动半径不大于450M,以步行为主;市域活动圈与集域活动圈都为出行频率较低的层次,与日常购物关系不大,不予讨论。按照老年人出行时间5min,将农贸市场的最小服务半径定为 180 米,既能照顾到老年人的出行又能避免农贸市场之间过度激烈的恶性竞争,是比较合理的标准。

综上所述,湛江市农贸市场的服务半径应控制在 300 到 600 米范围内。在人口密度小于 1 万人/k㎡的城市地区取 500 到 800 米,不大于 1000 米;而在人口密度大于 1 万人/k㎡的地区取 300到 600 米,不小于 200 米。

农贸市场的规模必须与其服务人口的规模相适应,要从可能达到的社会购买力大小出发,不宜一味追求大规模化,否则势必造成土地与投资的浪费。农贸市场的服务人其服务范围中的总人口,服务范围的确定可参考中心地区理论的蜂窝模型,将每两个农贸市场之间距离两个市场相等的所有的点连起来,最终围合出的区域就是各个农贸市场的服务范围。确定市场的营业面积规模应当依照前文所得出 150-180㎡ /千人的标准,将市场服务范围内的人口规模乘以千人指标得出该市场的最佳营业面积规模。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里规定单个菜市场副食店的规模为建筑面积1500-2500 平方米,这与农贸市场社区化、小型化的发展方向有所冲突。笔者通过对湛江农贸市场的调查结果显示,营业面积小于 1000 平方米档次的农贸市场的经营效益最好。同时如果农贸市场面积过大,会增加平面布置与流线设计的难度,也不利于灵活选址。因此,根据湛江的实际,农贸市场的建筑面积规模推荐为 1000-2500 平方米,最大不超过 3000 平方米。在情况比较复杂的地区,应该采取建设几个中小型农贸市场,而不应该采取只建设一个超大型农贸市场欲以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未来的发展中,农贸市场必然朝社区化、小型化与灵活布置的方向发展。然而为了保持市场内部的竞争性,保证居民购买时的选择余地。最终确定农贸市场的设置标准的因素很多,不同城市的地域特点也决定着该城市的农贸市场的布局,对湛江农贸市场的布局和标准的研究只是一种参考,真正决定某个城市的市场规划的因素是人的需求。

参考文献:

李众,陈福涛:城市中心城农贸市场规划方法探究,科技创新导报,2009

冉磊,张旭:浅谈农贸市场规划的原则——以保定市农贸市场规划为例,小城镇建设,2007

向睿:成都市农贸市场的规划与建设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7

何瑞彪:长沙市农贸市场规划布局研究,湖南大学,2006

市场规划范文第8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经历了一个从少到多,从产地市场兴起到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并行发展,从民间自发形成到政府推动建设的过程,经历了初期的自发萌芽阶段、政府扶持的快速发展阶段、建设国家“菜篮子工程”的盲目发展阶段。到上世纪末,农副产品出现供过于求,供给过剩刺激了地方保护主义泛滥,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造成很大影响,针对区域流通中种种不健康现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批发市场进行规范,至此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入规范发展阶段。入世后,随着市场的逐步对外放开,我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实现质的提升,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入了二次创业阶段,我国的批发市场已由量的发展到质的提升阶段。目前,我国农贸交易市场发展势头迅猛,但小城镇市场发展水平还不高,还存在市场网络体系不完善,缺乏合理规划、盲目布点、重复建设,市场档次不高,缺乏科学管理等问题,急需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指导小城镇农贸市场规范发展。

2现状分析

2.1概况本项目位于都昌县城东新区,周边交通条件便利,可通过九景高速公路、铜九铁路、九景衢铁路连通全国各地。且濒临鄱阳湖,可充分借助水运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基地东邻城东四路,南到府北路,西至鄱阳湖大道,北抵规划城市支路。规划区内部地势较为平坦,但与鄱阳湖大道有着较大的高差。基地现状用地大部分为耕地,地块南侧有少量民宅,拆迁量较少。基地东西南北长宽都各约260m,总用地面积逾6×104m2。

2.2自然条件良好、资源丰富都昌县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丰沛,土壤肥沃,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自然气候条件。而且,都昌是全国水产百强县,全省水产十强县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是全省第二大中药材基地县。都昌虽农副产品品类齐全、产量丰富,但目前还没有一个配套完善的综合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建立一个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有效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提升产品品牌,同时吸纳广大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目前都昌县商业网络的一个重要环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特编制本规划。

3规划理念

3.1规划目标在本地农副产品基地的基础上,立足综合性、多功能的服务宗旨,努力形成集水产、蔬菜、粮油、果品、家禽肉类、干货为一体的综合批发市场体系。

3.2规划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市场综合服务体系,为统筹城乡发展、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积极作用。

3.2.1整体规划,分期建设原则市场投资大、建设期长、影响面广,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整体规划,分期建设。将有限的建设资金集中分期建设,建一片消化一片,将建设转化成经济和社会效益。综合考虑环境、卫生、消防等综合配套,有利于建设的分期实施和整体配套。

3.2.2突出特色原则市场的规划建设要突出特色,在经营项目、场所建设、市场交易和管理上需突出各自的特色,由此形成较稳定的客源群。同时,要重视市场档次的提高,注重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3.2.3协调发展原则要协调好市场的建设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关系,特别要协调好市场的发展与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会展业等行业发展的关系,既使市场的功能和层次得到提升,又促进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会展业等行业加快发展,产生良性互动互补的关系。

4规划设计

4.1规划结构布局区内由主干路划分结构分区,在主干路交叉环岛建设市场景观中心,形成“一心四区”的功能结构。一心为市场景观中心,四区为市场的四大功能分区,根据各类市场的要求围绕中心安排功能互不干扰而空间互相融通的市场综合服务区、蔬菜区、生鲜区、果品区。整体布局呈规则的方格网格局,在各功能区内布置了相应的建筑,综合服务区内设置有市场管理大楼、配送中心以及粮油和干货类市场,并配有综合公共停车场;在市场管理大楼内配套设置信息中心、检测中心和结算中心;在市场其他交易区内相应的分别规划安排了批发交易大厅和零售商铺建筑(见图1)。

4.2道路规划

4.2.1车行系统规划将车行系统分为大中型货运车辆、小型货运车辆和家用轿车两类组织。大中型货运车辆结合市场货物配送中心和停车场布置,经南北两个出入口直接进入两个集中停车场和东南角专用停车区;货物由小型货车运送市场内各摊位和仓库。小型货车和家用轿车以西侧大门为主要出入口,围绕两个集中停车场在市场内局部环形,车辆集中停放于停车场和南北两侧临路临时停车。小型货车负责市场内部货物的转运以及周边附近区域内的大宗产品需求。为避免车行系统对绿化系统造成隔断,在规划中将绿地集中布置在车行交通内部,创造出较为人性化的步行景观廊道。

4.2.2步行系统区内设立相互连通的步行系统。一方面方便各组团之间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与规划区内部的绿化景观系统合而为一,有效地将各类外部活动空间、绿地景观及公建内部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人性化的生活交往空间

4.2.3停车停车场的布置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配合车行系统流线。停车方式主要采用集中停车,外来车辆由布置在综合服务区和果品区的停车场集中停放,形成区内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创造一个安全安静的活动交往场所。

4.3景观环境规划结合用地条件,围绕市场中心进行绿化景观系统建设,在其他开敞空间和道路沿线栽培行道树,形成“一点两线”(区内两条主干路及其交叉转盘)的景观系统,整体与局部相互协调,加强绿化环境建设,提升市场整体的环境品质。

5结语

市场规划范文第9篇

小商品作为我国商业领域的习惯用语,通常指的是那些生产分散、品种繁多、价位较低、体积较小,不宜列入国家计划但又为人民生活所必需的工业消费品。它没有十分严格的外延界限,基本上隶属于非计划商品范畴,其中包括日用小百货、民用小五金、小工艺品、小土特产品等三类商品和国家收购计划之外的某些二类日用品,比如服装、鞋帽等。而所谓小商品市场,则指的是那类由一定规模的私营摊位(或柜台、包厢)组成的用以进行小商品交易的场所。同一般定义上的“市场”相比,这类市场在经营内容上拾遗补缺、主要输出的是非计划商品,在经营方式上通常采用的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私营方式,在经营价格上保持的则是相对低廉的消费档次,因而具有鲜明的经营特点和较强的吸引力,是工业消费品市场中同居民日常需求的联系相对密切的一种专业市场。正由于上述经营特点,小商品市场既不可能像生产资料市场那样纯粹采取批发为主的销售方式,也不可能像家具、电子等其他工业消费品市场那样采用单一的店堂式经营空间,而且同农副产品市场在区位分布、功能配置等方面也有着一定差异,这就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小商品市场规划和建设方面的特有规律。本文从其不同的组成部分入手,通过它们之间的分析比较,来揭示整个小商品市场在规划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规律及其相应对策。

二建设现状的剖析

在目前我国各类市场蓬勃发展的经济大背景下,小商品市场因其事隔30年后的全面恢复和浓重的“平民”色彩而令人瞩目。回顾其近20年来的建设历程,它的确在完善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满足居民生活的多层次需求和改善国家的就业现状等方面发挥了“拾遗补缺”、“见缝插针”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在“市场体系的良性培育”这一宏观层次上,至少存在着“炒房地产热”所带来的虚假繁荣和畸形发展问题及市场重复布点所导致的低水平竞争和疲软经营现象。在“市场单体的规划建设”这一微观层次上,则普遍甚至尖锐地存在着以下问题:市场持续运作给周围环境造成的破坏;市场配套服务设施的不健全配置和混乱布局;市场混乱的交通状况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冲击;市场购物环境质量低下等等。这一切都严重地阻碍了市场乃至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而造成这一现象的,除了市场体系在培育方向、总体规划及运作管理上的偏差和失误之外,更为主要和直接的原因恐怕还是市场自身规划设计的滞后和不健全。三规划途径的探讨面对上述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结合相关专业,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完善市场规划设计领域中某些关键环节的研究,从而达到有的放矢与全面高效兼顾的目的和效果,这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选址

小商品市场的选址一般都包括两个层面上的含义:其一指市场在城市范围内的相对区位;其二指市场所在社区对其选址的制约和要求。

(1)区位分布小商品零售市场和小商品批发市场在城市中的分布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别———前者基本上是以“子集合”的附属地位同城市中的某些特定功能区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在分布上具有一种依附性和所属性(表1);而后者多临靠国道、过境公路、铁路等城市对外交通要道设置,紧邻汽车站、火车站、码头、机场等交通枢纽兴建,因而在分布上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相邻性和独立性,而且多集中分布在城市的边沿地带———通过对这些规律的挖掘和总结,往往可以为小商品市场的选址提供“城市”这个层面上的直接参照。从表1中可以看出,小商品零售市场的分布实质上是通过选择适宜的依附对象来加强市场同消费者(主要为本地居民)联系的选择过程,而左右这类市场分布的根本原因是市场主体对经济效益的本能追逐,直接原因则是各类依附对象在吸引和联系消费者方面所具有的经营优势。一方面,这种经营优势加强了市场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各依附对象之间的优势差异又从根本上强化了市场分布同依附对象之间的非映射特征及市场总体分布上的非均衡特征。小商品批发市场由于采取的是以外向型经营为特征的贸易方式,其辐射范围往往跨越所在省市向整个地区乃至全国蔓延,这就决定了如何为批发商提供便利的外向交通以方便联系产销两地将成为制约该市场分布的一大因素———小商品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乡镇企业,将市场建在城市的交通便利之处无疑既有利于产品的扩散,也便于货物的汇集;既有利往来客商的交通运输,也可减少市场运转对城区的影响。同时,小商品批发市场运作所带来的巨大人流、货流和其所拥有的庞大规模体量,则又决定了如何拥有廉价的用地,以创造较低的场内交易附加成本将成为制约该市场分布的另一因素———同城市中心相比,城市边沿地带的富余用地和低廉地价不但能有效降低市场启动的投入,还能适应市场今后弹性发展的用地需求。可见,由于批发客商这一环节的介入,小商品批发市场同最终消费者的联系已远不如小商品零售市场那样直接密切,因而批发客商的要求(主要指交通运输方面)和市场本身建设要求,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这类市场的区位分布。

(2)选址原则鉴于目前不少市场因选址不当给周围的社区环境和城市交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在场址选择上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①场址同周围环境的相容性。小商品市场不宜渗入或紧邻医院、学校、住宅区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区域,以免市场运作所伴生的大量噪音、尘土和垃圾给其造成严重破坏。②场址与道路体系的关系(有时通过广场)。这是由市场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所决定的。调研发现,无论是利用已有道路还是另辟专道,都已形成了一定规律(表2),这也为小商品市场的选址提供了“社区”这个层面上的重要依据。③场址选择和城市公共建设的协同性。市场兴建前应全面了解附近已建或待建的其他公共设施,以避免两者的建设彼此冲突。④市场建设要选择具有良好地形地貌、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的用地,这既可降低市场初建的难度和投资,又能为市场今后的发展留下充分的余地。2功能配置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小商品市场,在硬件上除了主体经营设施外,还应配备各类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目前市场的配套建设普遍存在着布局混乱、规模不当和门类不全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重点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探讨。

(1)市场配置的布局方式通常有两种:与市场的主体建筑结合设置;独立于市场建筑以外,散布于周围区域。前者一般应用于店堂式市场,后者适用于各类市场(表3)。在具体操作中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达到全面配置的目的。

(2)市场配置的规模研究这是健全目前市场配置的关键环节。在这方面,小商品零售市场和小商品批发市场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小商品批发市场的独立存在方式,决定了这类研究依然停留在市场单体的研究范围之内。虽然国家尚未对此建立全面具体的建设规范,但各地多年的市场建设已为此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这为今后的实践操作提供了可贵的指导和参照。小商品零售市场的依附存在方式及其配置的主导布局方式,则决定了这类市场配置的绝大部分都将失去自身的独立性和可识别性,同依附对象的原有配置完全地融为一体,因而进行相关研究时,最好能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整个依附对象:一来各地长年的商业中心和批发市场建设已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及实践成果,这为各类依附对象的整体研究提供了基础;二来针对各类依附对象所作的调研统计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相关指标规范,对于其中的市场配置部分而言,同样具有总体上的参照和控制作用,这就使我们有可能参照已有的建设经验和类似的数据指标,以整个依附对象的配置现状为基础,大致估测出拟建市场所需配建、补建的各类设施规模来。可以看到,对小商品零售市场的配置进行规模研究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控制的过程,它既不同于也不可能照搬批发市场所采纳的的单体研究方式;同时这又是一个灵活多变的综合化过程。就依附于商业中心而建的小商品市场而言,其各类配置就还需视商业中心的等级规模、发展方针、构成特色、消费需求等诸多方面的异同来进行规模上的调整和变化。事实表明,过去那种“分级、对口、配套”的原则和“按服务半径画圈圈、分若干等级按千人指标配置”的简单方法已显得过于静态和僵化了。

3交通组织

小商品市场的交通组织历来是一个令人头痛而又复杂的问题,它通常涉及外部交通组织和内部交通组织两方面。其中,前者主要解决的是市场和城市之间的交通关系,后者所要解决的则是市场内部人流和货流的组织问题,这在摊棚式市场和店堂式市场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和特征(表4)。店堂式市场的外部交通组织是小商品市场交通组织的主要研究方向,它包括三方面:

(1)市场出入口的设置①要避免单一出入口,要合理设置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出入口;②要尽量利用周围的次要道路组织出入口,以减少在交通干道的开口;③必须在城市干道上设置开口者,应使开口与两端干道交叉口的中心线保持足够距离(南京地区规定为80m);④在出入口和城市干道之间设置广场能有效地缓解市场运作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这是许多市场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

(2)市场的货流、客流组织从表5中可以看出,就规划设计而言,市场货流组织中“货运通道的设置”和客流组织中“机动车站点的设置”无疑是这类交通组织中的两个基本内容。前者一般偏离市场的公共出入口而设,位置相对隐蔽且多和停车场或卸货场地结合在一起;后者则应结合市场兴建的要求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调整,最好能与市场在干道上已经形成的开口相结合,以减少不必要的开口和交通干扰。当然,各类停车场地的设置也是市场交通组织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市场规划范文第10篇

(1)“街”:多为自然形成,有一定市场基础,起步快,投资少。缺点是建筑形象较乱、缺乏统一规划、缺乏配套服务设施、发展后续动力不足等,为第一代市场的主要存在形式。

(2)“市”:第二代市场的主要表现形式。多为平摊式街道布局,类似兵营似的行列交错。优点是铺面较多、具备一定的规模相应;多为单层或二层建筑。缺点是交通相对混杂;空间识别性较差;露天建设,运营易受天气影响,店铺位置容易产生“死角”。

(3)“城”:第三代市场的表现形式。与商场的形式类似,店铺集中在一个大型多层建筑体内,购物环境相对良好,有较好的人车分流系统,竖向交通相对发达,但是经营效益随楼层增高而减少,人流货流易发生重叠。

(4)“组团”:第四、五代市场的表现形式。一般为多个大型建筑林立,形成规模效应;配套建设办公楼、酒店等项目;建有配套仓储和物流中心;购物环境好,产品种类多;多配建有电子交易平台及电子交易服务中心;可分期建设,规模效益明显。该类市场多为产地型,分布在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

2驻马店浙江国际商城整体布局形态

驻马店浙江国际商城项目位于驻马店商贸物流园核心地段,地处新城区、老城区交汇的黄金区位,东临前进大道、北靠置地大道,与京广线、107国道、京珠高速、大广高速等构成的中原立体物流交通网紧密相连。整个项目规划用地25.3公顷,规划建筑面积约63万平方米。一期的建材市场区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已建成运营。整个市场区根据使用要求,形成“田”字形的格局。在地块的中间部分设置数栋二或三层商铺,城市道路二侧设置二栋综合楼,在空间形态上形成围合结构。建筑立面上和左右的建筑形成呼应。综合楼裙房部分为商业,功能上和内部的商铺形成呼应,交通上、视线上达到无死角的商业街区。综合楼上部功能为快捷酒店和单身公寓,满足综合性的功能要求,形成完整的商业形式。

3驻马店浙江国际商城建筑空间尺度设计

3.1街道的尺度

3.1.1街道的长度。在专业批发市场的设计当中,街道的长度不仅受到场地大小、形状的约束,更要尊重商业行为人的消费习惯和心理感官。关于行动空间尺度,有如下几个研究结果:(1)4m2/人:每个步行者可以在各个方向自由活动。(2)2m2/人:对周围人持警戒态度。(3)1.5m2/人:步行者之间的逆流、冲突不可避免。若街较长,可以在街的中段位置设置节点,以打破商业活动的单调,也让人的心理感受上减少了街道的长度。驻马店浙江国际商城建材市场分4区,各区街道总长度在100米左右,单体建筑长度在50米左右。

3.1.2街道的宽度。街道的宽度和高度及其长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街道越宽,就更容易看清楚两侧的商业单元情况,店铺有更多的展示面;街道越窄,其交通功用就更加突出。我们以最著名的浙江义乌国际小商品城为例,它的主要购物街道设计为宽9米,次要街道设计为宽6米,商铺与商铺之间的通道宽度为3米。驻马店浙江国际商城内部市场有20米(南北向)和24米(东西向)的两条主要购物通道,次要购物通道9.8米,内部市场与沿街商业通道为11米。

3.2庭的形态

庭院是具备多功能的公共活动场所,无论是中庭还是边庭,都是人群的集散地,也是购物的休憩空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围合的庭院空间可以让购物空间更丰富多变,并且改变单调的视觉感官。驻马店浙江国际商城在4个区分别设计有中心庭院,既作为绿化和休憩的场所,也作为人员汇集和疏散的节点。

3.3商业单元的尺度

商业单元的面积设计也是有据可依的。店铺面积过大,易造成租金较高或者面积浪费,不易出搜;面积过小,则发展容易受到限制,不易商业活动的开展。一般的沿街两层商业多倾向于“一托二”的设计模式,店铺面积在40-60平方米之间。市场内街的商业单元的一般的面积以12-20平方米为宜。店铺的大小也跟经营的种类和市场的经营方式(纯批发或批发兼零售)有关。驻马店浙江国际商城单元大小为柱网7.6米*6.6米,商铺开间3.8米,进深9.9米或7.4米。

3.4垂直交通的设计

一个批发市场运行是否顺畅,人流和商业流是否合理,跟交通系统关系最为密切。一般的消费习惯都倾向于首层商业,如何让2层及其以上的商铺更有吸引力,使整个购物区没有商业死角,垂直交通和无断缝的平面交通显得格外重要。

(1)垂直交通。垂直交通构件包括电梯、自动扶梯、楼梯、坡道等,垂直交通空间就是围绕着这些构件组织起来的。对于多层的专业批发市场而言,垂直交通组织是否合理顺畅,对整个楼层的商业空间的经营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市场规划时,应当根据实际商业需要,选择最适合的交通方式,合理的确定电梯、楼梯、货梯等的位置和排列方式。驻马店市场区规划有13部室外自动扶梯,39部室外楼梯,4部货梯,均匀散布在市场的主要出入口和主干道,充分保证了垂直交通的引导性和便捷性。

(2)水平交通。水平交通主要是通过四通八达的连廊实现整个商场的无缝连接。市场4个区之间,内部市场区与沿街商业之间全部通过连廊完整连接。连廊主要以内退式和过街悬挑式为主,尽量减少连廊过多而容易产生的公摊偏大的影响。主要连廊为6米,次要连廊为2.5米。

4结束语

虽然批发市场经历了几次更新换代,但是每一种布局都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发展期,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交通通讯不均衡、信息渠道相对不畅等因素都决定了批发市场业态还会在继续存在下去,并且各种布局模式都有其存在的空间。我们要因地制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方法和模式,创造出与城市协同发展、具有适宜建筑空间环境的市场区域。

上一篇:科技经费管理范文 下一篇:技术创新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