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规范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3:24:36

市场规范论文

市场规范论文范文第1篇

(一)发展潜力开始集中显现

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为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带动了地市保险市场的需求,激活了地市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尤其是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颁布,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发展环境方面,明确了保险业的发展方向和方针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包括地市保险市场在内的保险业的发展。地市政府开始主动关注和支持保险业发展,开始自觉运用保险机制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山西为例,《若干意见》颁布后,省政府随之出台了《关于加快保险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同、临汾、长治、晋城等市相继召开辖区保险工作会议,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持保险业的发展。如大同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在矿山开采业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实施意见》,推动责任保险的发展。临汾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市农业保险工作的意见》,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与此同时,各保险公司也顺势而动,大力拓展地市保险市场。中国人寿进一步细化发展战略,通过建设保险村,培养驻村保险员,促进农村保险业务的发展。2006年底,城市业务占中国人寿山西分公司总业务量的比重达到85•47%,其中县城及农村人身保险业务保费收入已占到公司总保费收入的58.26%。中国人保积极扩大农业保险等农村业务,开展农村保险市场竞争。平安保险适时调整战略,在确保大中城市市场的基础上,加大拓展地市市场的、啦务。总体来看,山西地市保险市场业务发展较快,与上年相比,2006年增长率达到14.47%,占总保费的比重达到76•62%。可以说,地市保险市场蕴含的巨大的发展潜力,越来越成为各保险公司注目的焦点。

(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大中城市的保险市场已趋于饱和。以太原市场为例,目前已有20家省级分公司在开展业务,其中产险公司达到13家,竞争相当激烈。为了加快业务发展.

许多公司都看到了机构铺设的增长效应,纷纷在地市设立机构,以抢占市场先机。从地市机构的数量上看,3年来,山西省地市中支公司从52家增加到95家,县级支公司和乡(镇)村营销服务部从784家增加到1125家,有一半以上的地市中支公司超过10家,其中最多的地市已达13家,最少的也达到了5家。而且,省级分公司下设地市机构的速度加快,一些公司设立后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基本上将地市机构铺设完毕。从市场份额来看,近3年来,地市保险市场保费收入从2004年底的80.1亿元增加到了2006年底的108亿.元,增幅与全省总保费收入增幅基本持平,其中产险保费收入在全省的比重达到74.34%,寿险保费收入达到77.50%.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太平洋产险3家老公司在全省的市场份额已从2004年底的75.06%下降到了2006年底的68•44%,并呈继续下降趋势。在晋城、临汾、运城、大同等机构较多的地市,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的市场份额已降至70%以下。机构的快速增加,无疑加剧了市场竞争的程度,地市保险市场的份额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原先由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等公司垄断的市场格局正在逐步打破。竞争的加剧,不仅表现在公司之间争相铺设机构,抢占市场份额上.而且同一公司内部也实行机构裂变,依靠分设支公司等加强内部竞争,扩大市场占有度。个别在地市还未设立机构的公司,甚至通过中介机构或设立远程出单点,跨区进行经营。地市保险市场的激烈竞争,一方面加速了整个市场体系的发育和成长,另一方面也存在违规经营,风险加大,市场秩序较乱,发展质量不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这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地市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监管压力不断加大

由于地市保险市场的特点,特别是广大农村保险市场发育不成熟,农民保险知识相对缺乏,他们的收入状况、面临的风险以及农村保险展业方式都不同于大中城市。相对来说,地市保险市场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所以,适合于大中城市的保险产品、保险经营模式和营销方式,并不完全适合于地市保险市场。地市保险市场的迅速发展,必然要求创新和突破,而对传统保险经营模式的改造,也就会使保险监管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一是保险业务快速发展与监管政策、措施迅速跟进的冲突。地市保险市场的大力拓展,自然会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保险机构的设立、保险产品的开发、营销队伍的管理进行适当的规范,成为监管机构必须面对的课题。二是适度开发与资源保护问题亟待解决。由于地市市场的特殊性和农村市场的脆弱性,公司之间非理性的竞争和展业方式已经对整个区域市场的良性发展构成威胁。因此,在地市市场监管中,既要鼓励公司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不压制发展,又需要密切关注市场的承受能力,调控和引导并重,保护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资源,实现和谐发展。三是监管任务繁重与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地市机构的大量铺设,保险业务向农村和农户渗透,都使监管任务大大加重。形势的发展要求机构和人员都有限的监管机构,必须提高监管资源配置效率,创新监管思路,改进监管方式,有效履行对地市市场的监管职责。

二、地市保险市场秩序管控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地市保险市场对保险业发展全局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在快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规范,保证其健康发展。目前,地市市场秩序的维护主要是通过公司的自我约束、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督和保险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管来实施的,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传导不畅,公司内部管控不能顺利贯彻

近年来,监管机构积极推动各公司加强内控建设,通过严格市场准人,加强督导检查等措施,新老公司思想上对内控建设有了明确的认识,抓内控促发展的意识明显提高。从山西来看,大多数省级分公司都能够树立较为先进的经营理念,注重发展质量和长远利益,对规范市场秩序和促进保险业长期健康发展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从地市机构来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是:注重形式上整章建制,不注重制度执行;注重发展速度与规模,不注重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重视内部考核,不重视监管政策和要求;关注别人的违规、外部环境的影响,而看不到自身的问题和忽视自我约束等,从而导致“按下葫芦浮起瓢”,使违规问题屡禁不止,市场秩序混乱。透过表象,深究地市保险市场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种种因素制约,公司内控存在“梗塞”,相关的制度管控不能有效地传导到地市市场。一是随着地市机构的快速扩张,业务迅速拓展,省级分公司的管控制度和相关措施有些不适应,和地市实际不配套,出现了新设机构内控基础不牢,制度不健全,基础建设远远跟不上发展速度的局面。二是一些公司特别是新成立的公司为了占领市场,进行外延式扩张,不仅忽对地市机构经营理念的培养和对内控制度的建设与落实,而且有意无意纵容地市机构违规经营,致使其对上级制度执行不力。三是地市新公司成立时间短,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网点有限,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壮大,被迫全力抓业务,甚至打价格战,搞非理性竞争,对制度建设、员工培训等工作抓得不够。四是受省级分公司考核机制的导向影响,地市公司往往重业绩、轻服务,重规模、轻风险管控,加上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使省级分公司对地市机构的管控相对乏力,许多制度形同虚设。

(二)机制不明,行业协会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保险行业协会作为保险行业自律性社团组织,通过发挥自律、维权、协调、交流和宣传作用,对规范公司行为,维护市场秩序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是“四位一体”监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目前,省一级的保险行业协会都已成立,在自律和约束省级分公司经营行为方面已发挥了比较明显的作用。但就地市行业自律情况来看,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省区成立有地市保险行业协会,但成立地市行业协会并使其有效发挥作用,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求保险市场机构相对较多,市场容量、保险规模较大,各保险机构有成立协会的愿望和要求。二是各机构具有保障协会正常工作的财务能力,能够承担并缴纳会费。三是能够选择到合适的秘书长人选,可以推进专业化、职业化运行。四是行业协会职责明确,任务清楚,机制完备,有相应的权威。否则,地市行业协会很容易办成“养老处”,履行不好其应有的职能。对于达不到成立协会条件的地市,有的顺其自然暂不设立,有的采取其他方式。山西是以成立行业自律小组的方式对保险机构发挥自律、约束作用。这种方式可以降低成立协会的门槛,也没有较大的费用负担,适合于不太发达的中西部地市保险市场。从运行效果看,行业自律小组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特别是秘书长人选得力的地市,自律小组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工作开展顺利,成效明显,但由于职责不清,机制不健全,特别是任务不明确,独立性不够,自律小组既做“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缺乏权威性,相当一部分地市行业自律小组的作用不明显。因此,无论地市行业协会,还是行业自律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从完善组织架构和机制入手,确立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职责,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建成真正有地位、有威望、有作为的自律性组织。

(三)力量不足,监管机构效力无法全面到位

我国现行的保险监管体系中,尚未设立地市级监管机构。对地市保险市场的监管主要由各省的保监局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来实现。就非现场监管来讲,可以通过监测监管指标,来掌握保险机构业务发展状况、财务状况等经营与管理情况。但由于难以准确及时把握市场信息,使得对地市保险机构的市场行为监管不能做到全面、有效。市场信息缺乏和信息传导不畅,影响了对地市保险市场的监管。就现场检查来说,虽然效果比较明显,但面对快速发展的地市市场,监管任务繁重与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突出,往往只能集中精力搞阶段性的抽查。比如开展一次现场检查,基本上要动用业务处室70%以上的人员,花费近半年的时间。这样一方面牵制了监管机构大量的人力、物力,付出了较高的成本,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震慑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地市公司抓住监管机构在地市无机构,检查概率低的局限,心存侥幸,为了短期利益不惜违规,且屡查屡犯,甚至公司之间达成默契,各自违规,进一步加大了监管的难度,使监管机构陷入疲于奔命,顾此失彼的两难境地。力量不足造成了监管实施的被动、滞后局面。

三、构建地市保险市场秩序长效机制的设想

(一)上下联动,加大督导力度,提高地市保险机构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公司自我规范是市场规范的基础,保险机构之间的相互拆台,恶性竞争是造成市场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所以,公司内控制度建设一直是监管机构的重点工作之一。但就目前的监管格局来说,监管机构抓内控建设的着力点主要是省级分公司,虽然也强调制度的执行,但一般不针对地市机构,地市机构主要由省级分公司管控,实行自上而下的内控制度建设。一模式的不足是,监管机构对基层公司的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不能很好掌握,无法有效了解公司的内控传导情况,难以准确评价各公司的管控能力,影响了内控制度的效力。针对这一情况,可以改变方式,加大对地市机构的巡查和督导,自下而上强化公司的管控。一是通过对地市机构进行督导,重点检查省级分公司对地市机构的内控建设是否有安排、有检查,检查是否有结果,地市机构的高管人员对上级公司的要求和部署是否进行了认真执行和落实,从而摸清情况,分清责任,给上下级公司以一定的压力。二是针对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和分析,及时将有关结果反馈至省级分公司,促使省级分公司有的放矢进行整改,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并指导地市机构改善管控措施。通过建立起这种动态的循环机制,可以有效打通“梗阻”,使内控制度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三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对相关问题,不仅要追究地市机构当事人的责任,而且上查一级,追究省级分公司分管领导的责任。通过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提高制度的严肃性和执行力,切实使省级分公司对地市机构的经营行为负责,并促使地市机构理性竞争,规范经营。四是在掌握地市市场真实情况,准确判断各个公司的管控能力和管控状况的基础上,监管机构对省级分公司的内控制度建设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扶优限劣,实施分类监管。对评价结果较好的机构,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对评价一般的注重指导,适度进行检查;对评价较差的加大检查频度和力度;对问题严重的重点监管地区和机构则实施严格管控,连续跟踪检查。就是要通过督导检查,迫使两级公司加强自我规范,自我约束,以实际行动维护好地市保险市场秩序。

(二)完善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发挥行业相互监督、相互约束作用

对于地市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一是以专业化、职业化为改革方向,坚持市场化、规范化的原则,加大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力度,努力建成组织体系完整、职能定位清晰、规章制度健全、作用发挥充分,能够担当市场监管任务的自律性机构。特别是秘书长人选,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将自律组织的工作作为长期的职业选择,懂保险、有热情、有责任心,公平公正,有敢于维护市场秩序的决心和能力。二是协助理事会提出工作目标和任务,尤其是要结合维护地市保险市场发展的重大问题,从规范市场秩序,保护行业利益和会员利益的高度,组织实施好自律组织的年度工作计划。三是督促行业自律组织完善机制,建立公开有效的工作流程和会议制度,定期开展检查,监督会员依法合规经营,约束不正当竞争行为,真正担负起日常的、大量的维护市场秩序的任务。行业自律组织要根据检查情况,每半年或一年选出一家违规最严重的公司,向监管机构报告,将其作为监管重点。四是监管机构要加强对行业自律组织工作的支持,成为这个平台充分发挥作用的坚强后盾。公司作为会员,对整个区域市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主动向协会或自律小组反映,请求其进行处理。行业协会或自律小组要定期开展检查,对公司反映或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如果不按制度召开会议,开展工作,进行检查,对有关问题不作处理,各公司有权向监管机构举报,由监管机构对行业协会或自律小组进行处理。同样,如果公司不配合行业协会或自律小组的工作,则由监管机构对公司进行约束和处理。这种监督与制约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公司、行业组织和监管机构在维护地市保险市场秩序中的职责分工,能够发挥出1+1>2的作用。

(三)突出重点,加强现场检查,切实履行监管机构保障地市市场规范运行的职能

在做到公司内控约束有力,行业自律组织作用有效发挥的基础上,监管机构的主要任务是,集中有限力量,重点解决危害地市保险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严肃查处有关公司和责任人,树立监管威信,维护依法合规经营的市场环境。一是要加大政策宣导力度,使地市保险机构尤其是高管人员对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和处罚措施能够有清晰明确的认识。

现在很多地市机构违规行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高管人员对监管机构的政策了解较少,认识模糊有关。通过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政策宣传,能够提高地市机构特别是高管人员的思想认识,减少因对监管政策认识不深而导致的违规行为,增强规范经营的自觉性。二是抓住重点地区、重点公司、重点业务,实施现场检查,震慑违规行为。要合理把握检查的尺度,对屡查屡犯的违规问题予以重点打击,确保对所有公司起到警示作用。对于公司管控差、违规问题多的机构,实行班子成员定期向监管机构汇报制度,同时跟踪检查整改情况。通过现场检查,消除地市机构包括高管人员存有的侥幸心理,迫使其树立依法合规经营的思想。三是加大查处力度,通过采取严厉的惩处措施,提升违规机构和人员的违规成本,使保险机构和高管人员知道,地市市场也有一条监管“高压线”,碰线必遭查处,从而在思想上做到不想违规、不愿违规、不敢违规。

总之,通过三方合力,纵横联动,构筑起公司、行业自律组织、监管机构互有分工、各负其责的有效的管控机制和监管网络,使地市保险机构包括基层公司和营业网点时刻能感受到监管的压力,进而促使所有保险机构乃至营销员都能自觉依法合规经营,这样就逐步形成了规范地市保险市场秩序的长效机制,就能整体提升地市保险市场防范风险和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

[摘要]随着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地市保险市场已成为保险业竞争的重要领域。地市保险市场发展潜力开始集中显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监管压力不断加大。当前,地市保险市场秩序管控机制存在的问题是传导不畅,公司内部管控不能顺利贯彻;机制不明,行业协会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力量不足,监管机构效力无法全面到位。要构建地市保险市场秩序长效机制,必须上下联动,加大督导力度,提高地市保险机构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能力;完善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发挥行业平台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作用:突出重点.加强现场检查,切实履行监管机构保障地市市场规范运行的职能。要通过纵横联动,构筑起公司、行业自律组织、监管机构互有分工、各负其责的有效管控机制和监管网络,整体提升地市保险市场防范风险和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

市场规范论文范文第2篇

金融、证券必须要与当前的现实情况相结合,一方面是要推进市场化,另一方面是要推进国际化,要从这个背景来讲金融市常国际化的前提就是我们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随着资本主义产生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是开放式的,是以全球的经济为舞台的。资产阶级要用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那么资产阶级通过什么来改造世界呢?我的体会就在于四个方面:

1.资产阶级要用它的意识形态来改造世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就是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用这种意识形态来改变封建社会的封建专制。

2.资产阶级用它的政治制度来改造世界。

3.资产阶级用机器大生产的方式来改造世界。

4.资产阶级用它的市场经济的体制来改造世界。

资本主义制度诞生后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就用自己的面貌改造、改变世界,其中改造世界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这时是以暴力的手段来强制推行它的世界法;第二阶段是从1870年巴黎公社到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仅继续用暴力手段来强制维护它的经济全球化,而且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原料、市场相互之间进行战争;第三阶段从战后开始继续采取暴力手段推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更多地采用和平的、经济的手段来扩大市常

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其中有几点原因:①经济发展的需要;②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和通讯方式更加多样化了,成本降低,这对国际交流有很大的促进作用;③体制的改革;④战后,随着各国体制的改革、人员交流的增加使得各国之间的交流增强了,国与国之间的了解全面了,有助于进行经济的往来;⑤战后国际组织、经济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章制度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经济活动规则的统一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那么经济全球化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呢?不管如何,我们都要积极参与才有可能化消极为积极,才有可能在迎接挑战中抓住机遇,才有可能把不利因素转为有利因素,才能参与整个国际技术经济发展的进程,才能共享世界经济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加入WTO金融手段的创新

加入WTO,实现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是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实际上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两种经济,一种是实体经济,一种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包括银行、外汇、证券这些经济形态,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能够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虚拟资本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可以把少量的分散的货币转化为资本;二是可以把小资本转化为大资本;三是可以使同名的货币发挥多次的资本作用。加入WTO后对我国冲击最大的,我认为要数金融业了(除政府外)。金融业是市场经济中最主要的行业,它与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的经济都有密切关系,它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对一个部门的影响,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企业的特殊性,注定了它是由政府高度垄断的,这又是金融业受到冲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加入WTO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都做出了相应的承诺。就拿银行来说,现在就面临着多重挑战:

1.体制的挑战。中国的银行业到现在实质上并没有做到政企分开,银行的这种政企不分的体制在各行各业中是滞后的,同时,其他行业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银行的所有制结构却变化不大。

2.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不高,不良资产的比重大大超过国际标准。1999-2000年我们在国企改革中有一个重要的政策——债转股,即把银行的一部分不良资产转为股权。实际上债转股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转移,并没有实际上的变化。

3.业务内容,我国银行业的经营范围是公开的,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提高,因此,银行业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4.银行业的负担较重。我国银行要承担6%的营业税,国外的银行不上交营业税。

5.与国外机构相比较,人员素质较差。银行业中的人员结构不合理,要调整结构、提高人员素质。中资的金融机构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加入WTO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是很多的,其他的在服务、经营范围、技术手段方面也面临着挑战。比如说我们的信用卡业务,与国外相比存在许多问题,信用卡应给客户一定的授信额度,可以培育客户的金融意识,可以刺激客户的消费,加强与客户的往来。当前我国的个人贷款还存在许多问题,我总结了四句话,即“贷城不贷乡,贷富不贷穷,贷大不贷小,贷长不贷短”。所以说,加入WTO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各个部门来说,金融业所受的冲击还是最大的。

三、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很多文章都在讲资本市场对经济建设的作用很大,而我要讲的是资本市场对改革的作用:

1.突破了传统的公有制形式。

2.突破了传统的分配原则。

3.突破了社会公众的社会身份。

4.突破了传统的筹资融资的模式。

5.突破了传统的利用外资的形式。我国过去利用外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向国外的金融机构或政府贷款;一种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现在除了这两种形式外又出现了第三种形式,即通过国外的资本市场来进行筹资融资。

6.突破了传统的财政收入结构,使资本市场对财政的贡献越来越大。

7.突破了传统的企业模式——政企不分。资本市场基本上是政企业分开的,而很多证券公司实际上没有政企分开,但从证券公司的本质上说应该

是政企分开的。现在所以没有政企分开主要有三个原因:①企业的大股东一股独大;②传统习惯,传统上政府要管企业,通过组织任命企业的党政干部;③证券公司的高官也希望由政府来管理。

8.突破了传统的两极难分难离的状况。

总之资本市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意义,资本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金融改革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体制改革都有着重要意义。

四、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表现在它的规模要不断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1.发展是硬道理,不仅要在量上发展,而且要在质上提高。上市公司由主要为国企服务转变为为民营企业、个人企业、外资企业服务,服务的标准就是资本的使用效率,而不是由哪一种企业作为衡量标准;调整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分配,鼓励和支持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上市,增加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在资本市场的比重。

2.要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国资本市场虽然只发展了十多年时间,但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已经不少了,最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就是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我们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来处理这个问题,在解决国有股减持的问题上也要抱积极的态度。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如果不解决,我国资本市场就很难与国际接轨,很难实行同股同权,很难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很难为国有股的流通提供条件。首先,现在减持国有股是为了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是为城市职工服务的,这是国有资产的重大变动,把全民所有制资产划给为城镇职工服务的社会保障基金。其次,国有股减持牵扯到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国有股既代表中央利益又代表地方利益,我国实行国家所有制分级管理,国有股减持就把一些地方的国有股转为社会保障基金,转为整个社会所有,这也就影响到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第三,同时也要解决违规资金进入股市的问题,在《证券法》生效以前,资金进入股市是实际存在的,要禁止银行违规资金进入股市。实际上银行的资金以不同的形式逐渐进入股市。银行为了减少不良资产,所以对企业的贷款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使得银行的存差增加了。而银行本身也要找到有利的投资产品,因此银行就不得不把资金贷款给证券公司、机构大户。这就出现了违规资金通过银行进入市场的渠道。因此,对历史所遗留下来的问题要处理解决,但要逐步进行,好多问题都是政策造成的,解决历史问题一定要客观地分析。

市场规范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效率公平会计信息披露政府规范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会计信息的披露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如,信息披露的非主动性、随意性、滞后性和不连续性,这些缺陷的存在,既影响了会计信息充分披露原则的贯彻,又影响了证券市场的效率发挥。近年来,我国政府正加大对证券市场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的力度,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但是,我们认为政府规范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面面俱到,必须充分体现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两者的辨证关系。那么,政府规范重点是证券市场的效率还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即政府规范的根本点是什么呢?如何界定政府规范在效率与公平方面所具理性的程度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

对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进行研究,所要解决的无外乎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两类问题。按照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效率和公平是配置或分配过程中的原则性问题,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是社会经济过程的两个方面,效率与公平是这两个方面的评价标准或尺度。

所谓证券市场的效率,是指证券价格对影响证券价格变化的会计信息的反映程度。证券市场效率的判定标准是,证券的价格是否充分地反映了可提供的信息,考虑的是资源配置问题。证券市场的效率有有效和无效之分,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是相对的,即市场对某些信息系统而言是有效的,而并不意味着对其他信息系统也有效。关键是对前述证券市场效率判定标准中“充分地反映”程度或“可提供的信息”外延的界定问题,即证券价格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公开信息,还是完全反映所有公开信息,甚至完全反映包括内幕在内的所有公开的信息。美国芝加哥大学财务学教授尤金·法玛(EugeneFama,1970)将此三种情况分别称为: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根据法玛对证券市场效率的划分标准,我国会计理论工作者在对我国证券市场现状进行了充分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已处于弱式有效阶段的结论,我们认为这一结论是符合我国现存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

公平就是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它既是一种分配、裁判规则,也是一种主观体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性,这个概念如果相对于某一特定上市公司来看的话是比较容易界定,它是指上市公司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并且其披露的内容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真实、及时地披露;二是此信息必须公平地披露给所有信息使用者。然而该概念如果站在证券市场的角度相对于投资者(包括现存或潜在)来说,则界定较为困难,它与各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选择有关,由于由各上市公司披露的所有会计信息中的每一种信息都可能会导致市场中的部分投资者的福利变好而另外一些投资者的福利变坏,投资者进行选择并采取行动时,就存在公平问题,因此,其判定标准是,财富是否合理地在经济中的个人之间进行分配,考虑的是收入的分配问题。假设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公平地在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披露,则每个投资参与者从该信息中获取的超额预期回报为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对于投资者是公平的;反之某会计信息事先被少数人掌握,则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操纵证券价格,谋取暴利而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

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第一,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ity)方案指出,在某种市场状态下,可能导致经济中的每个人都处于一种更有利的位置而没有人处于一种更不利的位置。该方案作为评价市场效率的著名法则,实际上也兼顾了公平原则,我们把它放到证券市场来理解,如果证券市场是有效的,并且会计信息的披露也是公平的,投资参与者通过获得的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交易时将较少关注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同时他在交易时也将不会获得超额预期回报,另外,在此市场里,谁也就不会操纵证券价格,因为,所有可获得的会计信息都已反映在证券的现行价格中。第二,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两者之间又是有矛盾的,证券价格的变动是投资者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即投资者的财富会随着证券价格的变动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公平并不是绝对的平等或平均。可见,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两者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但是无论证券市场的效率还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都必须以可提供的信息充分披露为基础和前提,信息披露实质上是左右证券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运行情况看,会计信息不仅能为维护良好经济秩序提供可靠信息和基本保障,而且能提供使社会资源、个人收入得到合理配置、分配的依据。

二、政府与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的关系

在政府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上,无论是学术界的理论探讨还是改革者们的实践探索,往往带有一种倾向性甚至错误的观点,一者认为市场调节解决的是效率问题,政府规范解决的是公平问题,持这种观点者是受西方经济理论的影响;另者认为政府规范所解决的不是公平问题,而应该是效率问题,提出效率优先的观点,持这种观点者是根据我国特定经济市场发展的实际进程归纳、总结出来的;再者在资源配置问题上大谈公平,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大讲效率,颠倒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进而无法准确研判政府规范领域,持此观点者目前仍大有人在,必须加以纠正。我们认为在我国证券业发展道路上政府与效率和公平这两者都有关。所谓政府规范,是指政府主管部门通过开展工作、施加影响,使被规范的对象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政府的行为体现了政策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政府规范反映着证券市场和会计信息披露的效率和公平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我们承认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是一对矛盾体,如果一项规范政策的出台忽视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则会造成新的矛盾出现,但是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又不是相互对立,水火不相容的,不能因此而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同时,我们又认为政府规范应有所侧重,问题的关键是,政府规范的重点是证券市场的效率,还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呢?

就证券市场的效率而言,证券市场是比较典型的自由市场体系,其运作往往要受到政府行为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证券市场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帕累托最优”,而实现此目标也是政府的愿望,政府可以用“看得见的手”来弥补“看不见的手”的缺陷。然而,政府规范的效用并不是万能的,人们似乎有一种错觉:政府能够修补所有的市场缺陷。一旦发现市场问题,马上就想到政府,而不去分析政府能不能补救,或者说这种补救在多大程度上奏效。人们必须同时清楚地认识到:(1)有效市场假说本身就蕴含着信息竞争,有效市场假说本质上是由零利润均衡状态扩展为不确定性情况下竞争市场的动态价格行为。(2)没有价格影响不一定就是规范不当,而有价格影响的市场也并不足以证明就是规范的效用。(3)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有有效的规范环境,也不可能把“滥用”水平降为零。就是有这种可能,也会因为达成此类结果的成本过高而不具有可行性。(4)政府因缺乏投资者信息需求的证据有可能产生介入性偏差(implementationerror)。因此,在证券市场的效率问题上,应本着市场调节为主的原则,政府不能去管那些本由市场决定而不该管的事情,否则会事与愿违,揽险于身,扭曲市场的功能,影响上市公司创新概念的推出,降低证券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用国务院体改办副主任李剑阁的话说:“一个成熟投资者不应该期望政府维持和推动令大家满意的市场价格,但有理由要求政府建立和维护令大家放心的市场秩序。”

就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而言,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是为了公众的利益。在没有规范的情形下,证券市场存在着诸多信息不对称情况,导致了经济后果与利益关系人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如,专业信息用户与非专业信息用户之间信息的差异性;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信息用户之间偏好的差异性;上市公司生产的连续性和披露的间断性之间的矛盾等等。拥有信息的这种不对称在本质上是不公平的,它会产生两种不良现象,其一是道德危机(moralhazard),即上市公司将利用超级信息的有利位置去最大化其自身利益而牺牲投资者的利益;其二是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即掌握信息多的一方会利用信息使用者的无知来获取额外利益。这两种现象的出现,给内幕交易者大开方便之门,影响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性,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

因此,为了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保护较少信息的投资者不受较多信息投资者的伤害,必须转变政府规范的理念。政府规范的重点应放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性上,我们认为,立足于降低私人信息搜集,确保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充分地、公平地向投资阶层流动,并在及时性的基础上保证可提供的信息具有公开性是我国目前政府规范的总体目标。当然,将政府规范的重点放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性上实质上已经兼顾了证券市场的效率,因为会计信息披露是效率和公平的基础与前提,基础与前提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政府只有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公平拥有,才能在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下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实现证券市场由弱式有效向半强式甚至强式有效的过渡。

三、政府应如何把信息引入到公开范围内披露

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不是无效市场,证券价格能较充分地反映已提供的会计信息,证明市场调节机制已经在发挥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又不是强式有效市场,证券价格还不能充分地反映所有公开的信息,说明市场还不成熟,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缺陷,但这并非政府规范所能弥补的,如果政府强行涉足,则市场将重蹈前些年被外界议论为“政策市”的覆撤,与政府规范初衷相悖。虽然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处在弱式有效阶段,但并不是说那些没有公开披露的信息就无价值可言,更不能由此作为阻碍会计信息充分披露原则贯彻执行的借口,我们甚至更有理由认为建立、健全系统而完善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体制已成为必要。政府是会计改革的“第一推动力”,政府对投资者利益的有效维护是证券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目前我国政府正在倡导“追求阳光下的利润”,并将其作为引导市场的主旋律,这一选择是非常理性的,尽管借助于法律责任(如《证券法》)、直接监管也能实现此目的,但建立一个强制要求哪些会计信息必须予以披露的规范机制则更具证券市场规范的特色,同时我们认为要真正实现会计信息充分、真实、公平地向投资者流动,让所有投资者都能沐浴到阳光下的利润,政府还要做许多工作。

在我国现行规范体制中,关于证券市场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政府规范部门主要有财政部和证监会,尽管其他政府机构和独立的规范机构也可能影响效率和公平作用的发挥。从原理上看,财政部的管辖权可以看成是制定会计准则,而证监会的管辖权则在于披露。但是其权限界定却比较模糊,财政部制定的许多准则中都包含披露的内容,而证监会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会计准则的制定。但是,无论是财政部还是证监会,作为政府规范部门,是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两者在规范上的目标是一致的,尤其是在有效降低私人信息搜集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政府规范部门可在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社会政治因素、环境保护等的前提下,通过制定足够的财经法规和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供求关系及其内容与表达方式进行规范,阻断(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会计信息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向私人流动,使信息使用者能公平地获得必要信息,从各方面制约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的自由度,使证券市场在良好的秩序下运行。那么,政府应如何把信息引入到公开范围内披露呢?

(一)随着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长,政府可考虑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趋势,参照国际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探索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框架。要求操作衍生金融工具的上市公司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信息披露,以便使投资者了解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

(二)在高度发达的经济技术时代,构成经济决策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从某种意义上看,在某些环节非财务信息往往比财务信息对决策更具价值。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全面地理解公司的经营思想,弥补了财务数据信息的不足。政府应限制性地提倡上市公司对某项经济决策的作出,不仅要揭示其财务信息,而且还要揭示其非财务信息(如战略管理会计)。

(三)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仅仅是事后报告,然而,投资者却更希望预测企业未来的业绩和财务状况。建议政府应在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中(而非仅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中)增加一个对企业未来可能达到的利润水平、投资额和其它方面的发展水平的未来前景报表,鼓励公司进行适当的自愿披露,包括披露一些有一定依据的预测性、前瞻性会计信息和管理当局的意图等。

(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子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各不相同,总括的财务信息可能会掩盖某些项目的实质,因而,投资者还希望了解上市公司的分部信息,以确认和分析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以及分析赢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由于分部信息比整体信息更为准确、客观和有效,政府可要求上市公司按年度、甚至季度披露其分部信息。

(五)“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为满足非购买者(包括股东以外的、关心上市公司的社会各界)了解公司信息的需求,政府可鼓励上市公司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在传统的财务报表之外,另外增编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

(六)如今的会计仅把重点放在硬性资产的确认、计量与报告上,而未能提供更多关于公司诸如知识、软件、商誉、人力资源价值等软性资产的信息。报告软性资产的信息已变得十分重要。政府应采取必要的会计规范,使这些软资产价值的变动额得以适当的形式真实地加以反映。

(七)为使投资者全面、及时地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资料,一方面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会计信息的和传输逐渐由现在的书面形式转向电子形式,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会计信息收集、分析和检索网络;另一方面尽可能地缩短报告周期,建立一种持续披露制度,逐步增强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使用户可以随时进入上市公司信息库。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威廉·H·比弗.薛云奎主译.财务呈报—会计革命[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1999

2汤云为,陆建桥.论证券市场中的会计研究:发现与启示[J].经济研究,1998;7

3陈国辉,李长群.论证券市场失灵与政府监管[J].北京:会计研究,2000;8

4杜兴强.谈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局限性及改进设想[J].财会月刊,1998;4

5董琼慧.论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J].上海会计,2000;5

6殷官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缺陷的分析[J].财务与会计,2000;5

市场规范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保险中介市场规范性

一个健全的保险市场主体包括:保险商品的供给方、需求方和充当供需双方媒介的保险中介人。目前保险中介人包括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三种。根据我国相关保险法规的规定,保险人是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向保险人收取手续费,并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单位或个人;保险经纪人是基于投保人的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依法收取佣金的单位;保险公估人是独立于保险合同当事人双方以外的中介服务机构,其接受当事人委托,专门从事保险标的的评估、勘验、鉴定、估损、理算等业务的单位。三者之间在保险市场中占有不同的地位,是保险市场不可缺少的主体。

一、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险中介市场的规范性不足

从目前保险中介市场的现状来看,主要是政策法规滞后,中介机构得不到有力的引导和扶持。虽然颁布了《保险机构管理规定》、《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等一些法律法规,但从总体上看,保险中介法规还不健全,有些法规相对滞后。有些保险中介法规规定了市场进入的条件及其考核办法,但在保险中介交易秩序的维护、保险中介市场环境的建立、保险中介市场环节及其监督活动的实施等方面,还缺乏法律依据。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保险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失信现象的存在、保险中介机构的违规操作等。

(二)保险中介机构的市场观念淡薄

为追逐眼前利益,保险中介机构紧紧围绕的是保险公司和大客户,根本没有意识到或者也不打算面对社会公众宣传自身品牌和功能,导致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相当多的人对中介机构的性质、地位、作用及其经营的业务几乎不了解。作为被保险人,往往把中介机构等同于保险公司;有的虽有所了解,但不知道如何利用中介机构为自己服务。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有些对中介机构有所了解,但对于如何借助中介机构进一步搞好保险公司的经营,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还不能与专业保险机构建立良好的信任及在此基础上的稳定业务合作关系,甚至将其作为竞争对手来看待。

(三)保险人的角色定位不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及有关管理规定,保险人分为专业人、兼业人和个人人三类。保险人角色定位不明,主要表现在:一是个人人在《保险法》中没有明确规定,而保险公司内部的保险营销员实际上就是个人保险人。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人在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特别是寿险公司业务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保险公司没有将他们纳入公司内部编制,他们与保险公司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而是建立在委托合同上的委托关系,不仅不能够享受与保险公司职工一样的福利待遇,而且连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养老问题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二是兼业人的角色定位不明。早期的保险中介人主要就是带有保险市场特有色彩的兼业人,他们对我国早期保险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有些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仍来源于兼业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兼业人出现角色错位或不到位现象。角色错位是指兼业人作为投保人的代表,接受投保人的委托,代表投保人的利益,同保险人进行谈判,签订保险合同,赚取手续费;角色不到位是指因激励不够、缺乏专业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兼业人只是充当了保险产品展示橱窗的作用,销售努力不够,未能充分发挥营销渠道应有的功能。

(四)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特别是保险经纪和公估从业人员人数少,经验缺乏,技术水平低,与业务发展要求相距很远。按照有关规定,对保险中介机构的员工持证率有相应要求,但市场上绝大多数保险中介机构的持证率偏低。2005年9月,中国保监会组织辖下各保监局就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业务人员持证情况开展了专项检查,此次统计的机构有1575家,从业人员47316人,平均持证率为58.76%,其中公司39708人,平均持证率61.85%;经纪公司4686人,平均持证率39.31%;公估公司2922人,平均持证率47.98%。此外,即使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保险中介从业人员,也不代表其具有较高的从业技能、经验和能力。

二、促进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发挥渠道应有功能

对于保险中介机构来说,保险公司和社会公众均是其顾客。保险中介机构应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递有关信息,特别是保险中介的职能和作用,以启发、推动或创造对保险中介服务的需求,同时树立和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争取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保险中介机构应积极促进与保险公司之间的沟通,可达成以下共识:保险中介是保险企业营销渠道的重要构成成员,既能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又可以发挥渠道的协同作用,使用共同的后援支持系统,从多方位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同时,营销渠道常常被视为保险公司或金融集团的关键性战略资产,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二)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首先,重视管理人员的选拔和任用。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审核保险中介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其次,建立和发挥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优势。应继续坚持严格的资格认定标准。可以在基本资格考试的基础上设定分级分类的资格考试,以对从业人员进行更高专业技能的认定。在执业活动中也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同时,坚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保险中介从业人员还应争取受教育的机会,通过学历教育、岗前培训、定期培训等途径,接受再教育,掌握最新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保险业动态,以使自己能够适应不断发展与变化的保险业需要。最后,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保险中介机构应合理使用和培养员工,既立足于员工个人在智力、体力、能力、生理、心理、人格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又将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纳入企业的组织发展目标之中,在促进个人发展的同时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近年来,在保险中介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部分保险中介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执业行为不规范的现象。保险中介从业人员在履行其职业责任、从事保险中介服务过程中,要逐渐形成这一行业普遍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包括守法遵规、诚实信用、客户至上、勤勉尽责、公平竞争、保守秘密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保险中介业的诚信建设,减少失信行为,而且有利于保险中介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保险业整体的长期发展。

(四)加大监管力度以促进保险中介市场的规范化

市场规范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证券市场;规范;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作为转轨经济时期的新兴市场,曾经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也经历过低迷时期,但始终得到了国家的积极支持。1995年证券市场市价总值为3474.27亿元,成交规模为4035.81亿元,在2000年证券市场市价总值达到48090.94亿元,成交规模达到60826.65亿元,市价总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3.79%。证券市场5年问市价总值增加了12.84倍,成交规模增长了14.07倍。在证券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曾暴露出很多问题,如众多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集中在正好符合增发标准的10%即所谓“注水的牛事件”、“银广夏事件”、“中天勤事件”、“基金黑幕”以及普遍存在“庄家”等。但是,在众多相关利益团体的作用下,以及中国特殊国情的影响。许多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及时、彻底的解决,因而延长了证券市场规范的过程。近年来,证券市场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多年积累的问题,正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规范。

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证券市场涉及利益的广泛性、一致性,经济功能的直接性、显在性。这是因为:一是证券市场能够通过直接融资为国有企业改革筹集资金;二是增强上市企业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促进上市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通过股权置换等进行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四是为数千万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投资渠道;五是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税收,解决了大量人员就业问题。所以,证券市场功能的直接性、显在性使国家对证券市场始终采取了积极支持政策,包括在股票市场价格低迷时期采取直接激活市场措施。

1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金融、证券必须要与当前的现实情况相结合,一方面是要推进市场化,另一方面是要推进国际化,要从这个背景来讲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前提就是我们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随着资本主义产生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是开放式的、是以全球的经济为舞台的。资产阶级要用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那么资产阶级通过什么来改造世界呢?笔者的体会有4个方面:

(1)资产阶级要用它的意识形态来改造世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就是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用这种意识形态来改变封建社会的封建专制。

(2)资产阶级用它的政治制度来改造世界。

(3)资产阶级用机器大生产的方式来改造世界。

(4)资产阶级用它的市场经济的体制来改造世界。

资本主义制度诞生后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就用自己的面貌改造、改变世界,其中,改造世界的过程又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这时是以暴力的手段来强制推行它的世界法;第二阶段是从1870年巴黎公社到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仅继续用暴力手段来强制维护它的经济全球化,而且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原料、市场相互之间进行战争:第三阶段从战后开始继续采取暴力手段推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更多地采用和平的、经济的手段来扩大市场。

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其中有几点原因:①经济发展的需要;②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和通讯方式更加多样化了,成本降低,这对国际交流有很大的促进作用:⑧体制的改革;④战后,随着各国体制的改革、人员交流的增加使得各国之间的交流增强了,国与国之间的了解全面了,有助于进行经济的往来;⑤战后国际组织、经济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章制度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经济活动规则的统一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那么经济全球化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呢?不管如何,我们都要积极参与才有可能化消极为积极,才有可能在迎接挑战中抓住机遇,才有可能把不利因素转为有利因素,才能参与整个国际技术经济发展的进程,才能共享世界经济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2加入WTO金融手段的创新

加入WTO,实现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是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实际上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两种经济:一种是实体经济;一种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包括银行、外汇、证券这些经济形态,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能够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虚拟资本主要有3个作用:一是可以把少量的分散的货币转化为资本;二是可以把小资本转化为大资本;三是可以使同名的货币发挥多次的资本作用。加入WTO后对中国冲击最大的,笔者认为要数金融业了(除政府外)。金融业是市场经济中最主要的行业,它与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的经济都有密切关系,它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对一个部门的影响,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企业的特殊性,注定了它是由政府高度垄断的,这又是金融业受到冲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加入WTO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都做出了相应的承诺。就拿银行来说,现在就面临着多重挑战:

(1)体制的挑战。中国的银行业到现在实质上并没有做到政企分开,银行的这种政企不分的体制在各行各业中是滞后的,同时,其他行业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银行的所有制结构却变化不大。

(2)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不高,不良资产的比重大大超过国际标准。1999年-2000年我们在国企改革中有一个重要的政策——债转股,即把银行的一部分不良资产转为股权。实际上债转股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转移,并没有实际上的变化。

(3)业务内容,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范围是公开的,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提高,因此,银行业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4)银行业的负担较重。中国银行要承担6%的营业税,国外的银行不上交营业税。

(5)与国外机构相比较,人员素质较差。银行业中的人员结构不合理,要调整结构、提高人员素质。中资的金融机构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加入WTO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是很多的,其他的在服务、经营范围、技术手段方面也面临着挑战。比如说我们的信用卡业务,与国外相比存在许多问题,信用卡应给客户一定的授信额度,可以培育客户的金融意识,可以刺激客户的消费,加强与客户的往来。当前中国的个人贷款还存在许多问题,笔者总结了4句话,即“贷城不贷乡,贷富不贷穷,贷大不贷小,贷长不贷短”。所以说,加入WTO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各个部门来说,金融业所受的冲击还是最大的。

3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很多文章都在讲资本市场对经济建设的作用很大,而笔者要讲的是资本市场对改革的作用:

(1)突破了传统的公有制形式。

(2)突破了传统的分配原则。

(3)突破了社会公众的社会身份。

(4)突破了传统的

筹资融资的模式。

(5)突破了传统的利用外资的形式。中国过去利用外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向国外的金融机构或政府贷款;一种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现在除了这两种形式外又出现了第三种形式,即通过国外的资本市场来进行筹资融资。

(6)突破了传统的财政收入结构,使资本市场对财政的贡献越来越大。

(7)突破了传统的企业模式——政企不分。资本市场基本上是政企业分开的,而很多证券公司实际上没有政企分开,但从证券公司的本质上说应该是政企分开的。现在之所以没有政企分开主要有3个原因:①企业的大股东一股独大;②传统习惯,传统上政府要管企业,通过组织任命企业的党政干部;③证券公司的高官也希望由政府来管理。:

(8)突破了传统的两极难分难离的状况。

总之,资本市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意义,资本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金融改革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体制改革都有着重要意义。

4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表现在它的规模要不断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1)发展是硬道理,不仅要在量上发展,而且要在质上提高。上市公司由主要为国企服务转变为为民营企业、个人企业、外资企业服务,服务的标准就是资本的使用效率,而不是由哪一种企业作为衡量标准;调整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分配。鼓励和支持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上市,增加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在资本市场的比重。

(2)要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国资本市场虽然只发展了10多年时间,但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已经不少了,最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就是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我们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来处理这个问题。在解决国有股减持的问题上也要抱积极的态度。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如果不解决,中国资本市场就很难与国际接轨,很难实行同股同权,很难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很难为国有股的流通提供条件。首先,现在减持国有股是为了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是为城市职工服务的,这是国有资产的重大变动,把全民所有制资产划给为城镇职工服务的社会保障基金。其次,国有股减持牵扯到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国有股既代表中央利益又代表地方利益,中国实行国家所有制分级管理,国有股减持就把一些地方的国有股转为社会保障基金,转为整个社会所有,这也就影响到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第三,同时也要解决违规资金进入股市的问题,在《证券法》生效以前,资金进入股市是实际存在的,要禁止银行违规资金进入股市。实际上银行的资金以不同的形式逐渐进入股市。银行为了减少不良资产,所以对企业的贷款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使得银行的存差增加了。而银行本身也要找到有利的投资产品,因此银行就不得不把资金贷款给证券公司、机构大户。这就出现了违规资金通过银行进入市场的渠道。因此,对历史所遗留下来的问题要处理解决,但要逐步进行,好多问题都是政策造成的,解决历史问题一定要客观地分析。

市场规范论文范文第6篇

 中国科技期刊的市场现状

数量多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有了长足的发展。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计财司的统计,截至2005年5月1日,我国共有科技期刊5387种,占全国期刊总量的50.03%,仅次于美国。到2007年4月底,全国期刊总数已经迅速增长到了9468种,其中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期刊5068种,社会科学类期刊4318种。

品种全  中国科技期刊在构成上品种齐全,其中学术类期刊数量最多,达到3685种,占总数的68.41%;技术类期刊达到1090种,占20.23%;科普类期刊235种,占4.36%;指导类与科普类期刊数量接近,共有214种,占3.97%;检索类期刊163种,占3.26%。

质量稳步上升  自1996年我国对科技期刊实行“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和实施精品战略以来,我国的科技期刊在学术质量方面已有了不小的进步,被SCI收录的科技期刊数量每年都在增长,全国已达到95种,其中我国内地有76种。

主体杂  我国科技期刊的主办者有三大系列,即科技社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比如,2006年,中国科协及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924种,比2005年增加70种。而中国几乎每个大学都有一份自己的学报或刊物。办刊主体杂乱的现象十分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和规模化经营,更不利于刊物质量的提高。由于办刊主体分散且依附性较强,与之伴随的便是期刊的部门化、地域化、单位化现象严重。

规模小  就数量而言,我国堪称科技期刊大国,但如果从资产和经济规模上来看,我国期刊无论是总体规模还是个体规模都很弱小,市场集中度不高,资源分散且利用率低。2007年,期刊业虽然继续发展,并声称已经形成一个170亿元的大产业(包括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但广告刊例价也只有80亿元,实际收入不超过40亿元,而这其中,科技期刊的广告收入不足十分之一。除了少数科普类和技术类期刊呈现红火景象以外,以学术类为主的三分之二左右的科技期刊都处于惨淡经营、发行不畅的困境之中。

 中国科技期刊的质量状况

论文水平低

据笔者了解,我国科技期刊发表的所谓论文主要有三大稿源:一是每年必有的参与评职称的庞大队伍撰写的所谓专业论文;二是五花八门的科研课题结项成果转化的所谓科研论文;三是几十万研究生、博士生为了达到毕业和获取学位的要求撰写的学生论文。也就是说,我国科技期刊上发表的绝大多数论文并非创新成果的自然结晶,而是在某种功利的驱使下写成的应景之作。更有甚者,一些科技期刊甚至是国家核心期刊看中了这个需方市场,秘密或公开地干起了卖版面的勾当。只要给钱,什么样的论文都能发表。尽管如此,中国每年还是会产生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遗憾的是,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又拿到国外的一流科技期刊(如Science、Nature等)上去发表了。能在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上当然是好事,有利于提高论文、作者甚至中国的影响力。但是,如果中国高质量的论文首先都是被拿到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去发表,那中国何时才能产生自己的一流科技期刊呢?

影响因子低  影响因子是衡量一份科技刊物质量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某一年度某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意指该年度内该刊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被人引用次数的总和除以前两年发表的论文的总数。如果一篇后两年内完全未被他人引用过,那么,在计算刊物的影响因子时,这篇论文将带来负面的影响。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已经连续10年出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了,其“2006年版”报告数据显示,我国2005年科技期刊的总量接近5000种,但实际收录的科技期刊只有1652种,平均影响因子只有0.407,而我国科技期刊的论文数量当年已经居世界第四。在我国入选的1652种科技期刊中,2005年影响因子不到0.1的就有320种,0.1至0.2之间的有111种。中国科学院李荫远院士认为, 2010年我国科技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应当达到1.0,地域性学科的期刊应当达到3.5的影响因子,非地域性学科学会的主要期刊要达到2.5的影响因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李院士建议,应当合并一部分刊物,同时提高的门槛,不增加篇页,这样既能减少浪费,同时也会提高刊物的影响因子。

国际化程度低 

 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不少,但采用国际通用的英语出版的却为数不多。即使以英文出版的期刊,国外作者的来稿也不多,质量更没有保证,国际认可程度很低。

中国期刊在海外的发行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不断扩大的。据了解,我国在海外发行的期刊数量1996年已近3000种,目前已经超过4000种,发行的国家和地区近百个。但是,我国科技期刊的出口数量和海外市场却只占很小一部分。

笔者认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不是仅仅追求发行范围和发行量的扩大,而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化工程,可以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最大限度地提升论文的质量,争取发表的论文较多地被国际引用;二是要建立专门的国外发行和营销队伍;三是提高编委会的海外编委比例,并且非国际知名科学家不要;四是尽量拓宽海外优秀来稿的渠道,找米下锅。

市场化程度低  

从总体上看,中国科技期刊基本上还处于计划体制管理的模式中。在期刊出版审批、主管主办体制下,尽管许多期刊编辑部初步实现了自负盈亏,但是,整体格局依然依托于行政力量,倚赖政府财政拨款、主办单位的补贴和作者的版面费维持生存,缺乏规模和效益。这种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的状态,不但远远落后于我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也难以适应我国文化产业勃兴和国际科技期刊市场发展的需要。

发行量小 

 我国科技期刊的发行总量很大,但大部分个刊的期发行量却很小,平均期发行量只在3000份左右,少的只有几百份。

资源集中度低 

 从地域上来看,我国期刊的资源集中度是较高的。代表中国期刊水平的刊物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根据2007年5月13日在京召开的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披露的数据,北京出版的刊名含“中国”的期刊726种,刊名含“中华”的期刊86种,刊名含“北京”的期刊95种,外文版期刊119种。上海出版的刊名含“上海”的期刊143种,刊名含“中国”的期刊38种,外文版期刊4种。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我国期刊的资源集中度又是相当低的。资源分散、低效、重复、小规模等弊端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弱。包括科技期刊在内的大部分刊物都是独木成林,各自为战,造成规模和品位双低。

 中国科技期刊的管理机制

参照国外的经验,一般来说,科技期刊的管理机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法律机制 

 目前,我国出版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1991年7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国务院2001年12月颁布)、《印刷业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9月颁布)等。

就科技期刊而言,第一,科技期刊基本上是纯技术、学术性内容,意识形态属性较弱;第二,科技期刊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依托于一定资质的科技共同体,它的专业门槛比较高,受众群体比较固定,不会出现一拥而上的局面。笔者认为,让科技期刊回归市场大潮,让它们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自己学会游泳。因此,应该对一些不适应甚至阻碍市场发展的现行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对市场准入、市场竞争等方面做出新的规定,为科技期刊的市场进程铺平道路。

行业自律机制 

 行业协会是市场主体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自发形成并受到法律保护的民间组织。在经营活动中,行业协会主要起自律、服务和监督作用。行业协会将市场中分散的利益群体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能够代表本行业利益与政府对话的力量。其主要任务有:代表维护行业利益;实行行业监督与自律;提供各类行业信息与开展职业培训;参与国际交流等。科技期刊,特别是学术类或专业类科技期刊,有一个其他类型期刊不具备的性质,就是它的作者、编辑和读者是重合的群体,限定在专门的科学共同体之内。不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的科技期刊概莫如此。这就更加意味着行业协会或类似机构在规范其市场行为方面具有普遍默认的效力。

政府监管 

 在成熟的法律框架和有序的市场环境逐渐建构起来的过程中,政府管理应当超脱于微观层面,注重宏观把握。当政府主导的规范体系转变为法律和行规主导的规范体系之后,政府的作用依然重要,在市场失效和行业自律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时候,仍然需要政府来进行监督管理,支持和推动科技期刊市场发展。比如给予一些经济支持和政策优惠(特别是在初期对公益性或非营利的期刊),同时在市场失灵时进行干预,对违反市场规范的行为给予惩罚等等。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之我见

进出机制

提升科技期刊的质量,对无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差、刊物质量低劣、社会影响弱或多次出现剽窃和版权纠纷的科技期刊,实行市场退出机制;对具有办刊条件、刊物质量很高的内部资料,实行“试发行”制度,经过一定的观察期(比如一年)并经过专家和用户的综合评估后,合格者进入正式发行市场。这种进出机制符合市场通行的优胜劣汰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释放刊物资源的效能。

高低机制

  目前,中国科技期刊只是分为全国重点或核心刊物和一般刊物两大类,失之宽泛。笔者建议,应当借鉴旅游饭店的等级划分标准,对全国的科技刊物按照一定比例实行星级制度。全国综合得分最高的科技期刊将被评为五星级科技期刊,其余依次类推。五星级的科技期刊比例最好不要超过全国科技期刊总数的5%,四星级的科技期刊可以占到总数的10%,三星级的科技期刊可占到总数的20%,二星级的科技期刊可占到总数的30%,其余都是一星级或者无级别期刊。刊物的星级由评委按照星级划分的标准两年一评,可以升降。评委会由用户、专家和管理者组成,但用户的比例不得少于50%。

购并机制 

 科技期刊的进出机制和高低机制只是解决了单个刊物的市场动力问题,产业的市场动力归根结底来源于资源的全方位流动和全市场配置的实现。如上文所言,中国科技期刊的主办者往往是科技协会、事业单位的科研机构和各类依托于政府的大学。由于上述单位领属不同,利益不同,经营管理体制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刊物资源基本上也是单位所有,难以流动。这种产业现状对科技期刊资源的积聚和优化配置、规模经营极为不利。即便是目前媒介产业领域成立的形形的各类集团,也都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地域色彩和计划经济色彩,并不是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因此,数以千计的中国科技期刊要想多涌现一些有影响的品牌,就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国际惯例行事,允许刊物市场资源自由流动、购买或者兼并。

奖惩机制

  即针对科技期刊的经营状况实行某种奖励或惩罚措施。奖惩机制的出发点在于奖而不在于罚。比如对那些质量特别高而且长期稳定的科技期刊、一些海外发行或影响比较大的科技期刊、一些在经营管理模式上有所创新的科技期刊等,有关部门都应当适时地给予刊物或个人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当然,对一些违法乱纪的不正当经营者,有关部门也应当依据有关法规给予应得的惩处。

近年来,市场化和国际化是科技期刊研究讨论的热点。笔者认为,国际化的期刊是有一定标准的,至少应该体现国际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前沿,为国际上本领域最权威的专业数据库所收录,使用国际通用的语言出版,而且其内容、审稿、作者、读者都应当是国际化的。反观国内的科技期刊,受科研水平和语言限制,绝大多数的期刊目前还都不具备国际化的资质,盲目地“与国际接轨”,只是徒然浪费资源而已。

市场化是发展趋势,科技期刊市场规范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鼓励市场主体在法律范围内开展自由竞争。但同时亦要看到,由于科技期刊的特殊性,市场规范要引导市场主体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市场化不等于发行量加广告额,科技期刊按定位和目标不同,有盈利和非盈利之分。在国外,有Nature、Science这样的明星刊物,拥有很好的发行和广告业绩,亦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学术期刊,在小规模的学术共同体内发行,依靠捐款、补贴、版面费等传统的财政支持,享有极高的学术声望和公信力。

另一个必须提出来的问题是目前国内期刊业产权归属比较混乱,很多市场主体所有权、经营权划分不够明晰,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灰色地带,市场规范应当明确市场主体的责、权、利的分配。

我国的期刊业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初期阶段,期刊的市场化运作远未成熟,有关该问题的研究也有待发展和深入。现阶段的情形是科技期刊仍然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对科技期刊的管理也管得过死,已落后于市场与科技期刊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这种情况,根本上还是要转变管理和运行机制,同时辅之以系统、科学的市场规范。

市场规范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思辨技巧 分析作文材料 辨析事件本质 关注社会现实

思辨,在写作中是一个思考、辨别、分析、辩证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辨能力,凸显出自主性、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达。古人云:千古文章意为高。文章的立意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强弱。唯有善于思辨,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呢?本文以一篇材料作文为例,具体阐述议论文立意的思辨技巧。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部门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对于作文材料中叙述的事件,学生需要全面思考,分析材料,提炼中心,从中引出观点,形成议论文的立意。材料作文的立意是多维的,唯有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入手,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好文章,因此,学生思辨能力的高低,是否具有思辨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一.抽丝剥茧、分析材料

抽丝剥茧,指丝一根一根地抽,茧一层一层地剥。是有步骤、有层次、极为细致地分析事物的一种思辨能力。材料作文信息量大,涉及的人物、事件较多,在审题时,唯有对作文材料进行抽丝剥茧,细化思维,才能在众多信息中辨清主次,得出更为准确的立意。

首先,整体理解材料。小羽做了哪些事?一层层地分析材料,可见材料中呈现了小羽六件事:研发出新式花茶、获得专利、公布工艺流程、牵头拟定地方标准、不断创新花茶、成为致富带头人。其次,政府与众商家在材料中充当什么角色呢?众商家产销假冒花茶,分享小羽的研发成果,政府推行地方标准,规范市场。综合材料所呈现的信息,这则材料的事件是:在小羽创新和创业的过程中,众商家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破坏行业发展,政府伸出行政之手,规范市场行为,为创新保驾护航。由此,材料的立意可供选取的有三个基本的角度:小羽、众商家、政府。

通过一步步地分析材料内容的层次,对材料涉及的对象进行细致的分析,准确把握小羽、众商家、政府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围绕材料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思考,文章的立意将会更加准确。而有些学生出现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的误区,究其原因,是在阅读材料时不加思辨,不善于细化思维,分析材料,写起来自然是失之毫厘,之千里。

二.以果溯因、辨析本质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从事物发展的结果追溯事物产生、变化、发展的原因,能追寻事物的真相,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在确定作文立意时,可采用以果溯因的思维,通过分析,将思维深化,准确把握事件本质,以获得更深刻的立意。

在作文题目中,核心事件是小羽的创新与创业,事件的结果是“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那么,为什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能越来越大?为什么小羽能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在整个事件中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以果溯因,小羽成功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小羽善于创新,研发出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二是小羽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三是政府部门推行地方标准,营造了规范的市场。

因此,在众多的作文立意中,若能将小羽的创新与创业和政府部门的职能结合起来的立意,定能高人一筹,如“创新之泉与市场之手并肩齐进”、“规范市场 为创新护航”、“以规范之风 驱创新之翼”等立意,凸显出学生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达,使文章立意更为深刻。

三.关注现实、条分缕析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只有关注现实、视野开阔,自主思考,把价值观和写作能力有机融合,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条分缕析,是在辩证时思路清晰,从不同的角度对立意进行分解,巧设分论点,层层推进,从而使分析更深刻透彻。因此,在写作过程中,需关注现实生活,并将立意条分缕析地表现出来,才能使文章立意深刻,富有条理性和现实意义。

如四川省优秀作文《规范市场,为创新护航》以“规范市场,为创新护航”为中心,分三个层面展开辩证:一是正反对比论证。某种产品爆款,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商家局限于现时利益,死守专利,造成产业衰败。小羽公开工艺流程,拟定地方标准,率领团队创新,最终迎来产业规模扩大和市场规范化,成为致富带头人。二是横向论证。以果壳网在创新后敢于解密专利的勇气为例,以谭木匠公开工艺流程,维护市场秩序,为企业发展塑造良好环境的勇气为例,论述规范市场,需要创新人士的勇气。三是纵向论证。以总理为创新拓展政策,政府拟定相关标准规范市场,对小羽的花茶产业、“滴滴打车”等行业起到积极作用为例,论证规范市场,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配合。全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横向论证、纵向论证,条分缕析地展开论述。论清一层,再进一层,层层推进,从而使分析更为深刻透彻,立意自然深刻。

总之,理性思辨铸华章。对于写作而言,最核心的关键词就是思维,学生最为欠缺的也正是思维能力。而善于思辨,学会深入思考、分析材料、辨清主次、辨清本质,关注社会现实生活,条分缕析地展开辩证,必然让文章更为透彻,立意深刻,富有现实意义。

附四川省高考优秀作文:

规范市场,为创新护航

资中筠曾说,“不为千人之诺诺,要做一士人之谔谔。”当今社会,是互联网时代,是自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敢于发声,敢于创新,才能站在21世纪的新风口,然而,创新并不意味着扶摇直上,创新背后巨大的隐患,仍需规范市场才能解决。

当一个产品做出爆款,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开始充斥市场。面对如此情况,有的人把眼光局限于现时利益。互窥互损且死守专利;有的人则将眼光发散到市场,谋求扩大新兴产业规模。

前者迎来的,只能是产业衰败。而后者正如小雨,公开工艺流程,拟定地方标准,率领团队创新,最终迎来产业规模扩大和市场规范化,自己也成了“致富带头人”,由此不难看出,市场规范对于创新新兴产业的重要性。

规范市场,为创新护航。

规范市场,需要创新人士的勇气。果壳网首席执行官嵇晓华曾说:“这个时代,敢于创新需要我们的勇气,而创新之后一定程度上的专利解密,更需要我们的勇气。”盗版肆虐,创新产品摇摇欲坠于这混乱的市场。此时,是只顾金钱利益还是顾市场大局?创新人士应像小羽一样,也应像谭木匠的创始人一样,适度公开工艺流程,维护市场秩序,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环境。

规范市场,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配合。总理为创新人士拓宽的政策,深入人心。如今的创新、自主创业,较以往删减省了不少繁的流程,政策的宽松,鼓舞着创新人士自主创业,却也滋生出一系列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维护创新人士的利益,就需要有关部门拟定相关标准,肃清市场,如政府为“滴滴打车”出台的标准一样,也如为小羽花茶产业出台的标准,这无一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今,我们需要创新。虽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是仍有一股清流萦绕在我们心间。我们不会让创新人士孤军奋战,我们也要参与到规范市场的努力之中,摒弃掉市场里的浮夸,虚伪与燥热,让创新的清风,吹拂在市场之中。

规范市场,为创新护航。

参考文献

[1]郭跃辉.《议论文立意时怎样“思辨”》.《语文建设》.2016.1

[2]范桂红;洪合民.《例谈作文立意的思辨性训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22.

[3]钟斌.《批判与自我批判――谈如何提升议论文论证的思辨性》.《语文建设》.2015.1

[4]毛月琴.《思辨型材料作文的立意技巧》.《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17

[5]姜有荣.《思辨,让你的高考作文更出彩》.《语文月刊》.2015.1

市场规范论文范文第8篇

一年来,市场规范监管股做了大量的工作,工作既有成绩也有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主要工作

全面落实了“三项整治”工作和“三次集中整治”工作。全年共开展以“三项整治”工作为重点的各类市场专项整治工作16次,其中组织食品安全及节日食品安全专项整治6次,组织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专项整治2次,组织开展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3次,省局“三项整治”督查组在对我局“三项整治”工作进行检查后,对此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开展了盐业市场专项检查,切实整顿规范了盐业市场秩序;对流通领域的成品油进行了质量监管,对全县的成品油进行了两次质量抽检;组织开展了“红盾护农”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加强了蚕茧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了蚕茧市场秩序;对全县铁路沿钱废旧收购站点进行了全面清查,规范了废旧市场收购秩序;对辖区煤矿、非煤矿山、旅游景点、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生产经营户进行了安全生产大检查,消除了部分安全隐患;对新进驻我县的5家保险企业进行了监管,规范了经营行为;全年共办理违法违章经济案件6件,其中两件免予经济处罚;开展了服务消费领域监管调研工作,形成了“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构建和谐社会的调研论文”;在食品安全、农资监管领域实行了监管“关口前移”,初步建立了行政执法、企业自律、社会监管“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和农资监管机制;成功地筹办了汉阴200*年“三月三”商品贸易大会,积累了办会经验;积极投入创建卫生县城的各项工作,全面担负了分解给我局的各项创卫任务。

二、工作特点

1、工作全面,效率高。在全局率先完成了罚款、规费收入任务,以点带面地促使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2、加强了横向协作。在搞好自体工作的同时,加强了股室间的协作,增进了信息共享,改变了“各自为阵”的思维及工作方式;

3、促进了纵向沟通。在股所之间不仅仅充当上传下达的“二传手”,不重复安排工作并尽量少交办工作,可以不交办的尽量不交办,能不督催的尽量不督催,实实在在地从业务及心理上减少他们的压力,利用协助、检查工作的机会,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其工作、思想状态,从现实的方面帮助解决困难。

4、积极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不管是牵头主办或是协助配合性工作,不管是业务对口的或是综合性的临时性工作,都一干到底。

市场规范论文范文第9篇

一年来,市场规范监管股做了大量的工作,工作既有成绩也有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主要工作

全面落实了“三项整治”工作和“三次集中整治”工作。全年共开展以“三项整治”工作为重点的各类市场专项整治工作16次,其中组织食品安全及节日食品安全专项整治6次,组织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专项整治2次,组织开展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3次,省局“三项整治”督查组在对我局“三项整治”工作进行检查后,对此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开展了盐业市场专项检查,切实整顿规范了盐业市场秩序;对流通领域的成品油进行了质量监管,对全县的成品油进行了两次质量抽检;组织开展了“红盾护农”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加强了蚕茧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了蚕茧市场秩序;对全县铁路沿钱废旧收购站点进行了全面清查,规范了废旧市场收购秩序;对辖区煤矿、非煤矿山、旅游景点、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生产经营户进行了安全生产大检查,消除了部分安全隐患;对新进驻我县的5家保险企业进行了监管,规范了经营行为;全年共办理违法违章经济案件6件,其中两件免予经济处罚;开展了服务消费领域监管调研工作,形成了“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构建和谐社会的调研论文”;在食品安全、农资监管领域实行了监管“关口前移”,初步建立了行政执法、企业自律、社会监管“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和农资监管机制;成功地筹办了**县2005年“三月三”商品贸易大会,积累了办会经验;积极投入创建卫生县城的各项工作,全面担负了分解给我局的各项创卫任务。

二、工作特点

1、工作全面,效率高。在全局率先完成了罚款、规费收入任务,以点带面地促使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2、加强了横向协作。在搞好自体工作的同时,加强了股室间的协作,增进了信息共享,改变了“各自为阵”的思维及工作方式;

3、促进了纵向沟通。在股所之间不仅仅充当上传下达的“二传手”,不重复安排工作并尽量少交办工作,可以不交办的尽量不交办,能不督催的尽量不督催,实实在在地从业务及心理上减少他们的压力,利用协助、检查工作的机会,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其工作、思想状态,从现实的方面帮助解决困难。

4、积极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不管是牵头主办或是协助配合性工作,不管是业务对口的或是综合性的临时性工作,都一干到底。

市场规范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年来,市场规范监管股做了大量的工作,工作既有成绩也有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主要工作版权所有

全面落实了“三项整治”工作和“三次集中整治”工作。全年共开展以“三项整治”工作为重点的各类市场专项整治工作16次,其中组织食品安全及节日食品安全专项整治6次,组织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专项整治2次,组织开展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3次,省局“三项整治”督查组在对我局“三项整治”工作进行检查后,对此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开展了盐业市场专项检查,切实整顿规范了盐业市场秩序;对流通领域的成品油进行了质量监管,对全县的成品油进行了两次质量抽检;组织开展了“红盾护农”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加强了蚕茧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了蚕茧市场秩序;对全县铁路沿钱废旧收购站点进行了全面清查,规范了废旧市场收购秩序;对辖区煤矿、非煤矿山、旅游景点、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生产经营户进行了安全生产大检查,消除了部分安全隐患;对新进驻我县的5家保险企业进行了监管,规范了经营行为;全年共办理违法违章经济案件6件,其中两件免予经济处罚;开展了服务消费领域监管调研工作,形成了“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构建和谐社会的调研论文”;在食品安全、农资监管领域实行了监管“关口前移”,初步建立了行政执法、企业自律、社会监管“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和农资监管机制;成功地筹办了汉阴2006年“三月三”商品贸易大会,积累了办会经验;积极投入创建卫生县城的各项工作,全面担负了分解给我局的各项创卫任务。

二、工作特点版权所有

1、工作全面,效率高。在全局率先完成了罚款、规费收入任务,以点带面地促使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2、加强了横向协作。在搞好自体工作的同时,加强了股室间的协作,增进了信息共享,改变了“各自为阵”的思维及工作方式;

3、促进了纵向沟通。在股所之间不仅仅充当上传下达的“二传手”,不重复安排工作并尽量少交办工作,可以不交办的尽量不交办,能不督催的尽量不督催,实实在在地从业务及心理上减少他们的压力,利用协助、检查工作的机会,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其工作、思想状态,从现实的方面帮助解决困难。

4、积极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不管是牵头主办或是协助配合性工作,不管是业务对口的或是综合性的临时性工作,都一干到底。

上一篇:涉外经济法范文 下一篇:审判监督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