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范文

时间:2023-03-06 22:15:16

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范文第1篇

对摄影艺术的本体审美特征进行概览,有助于摄影艺术水平的提升。本文对此发表若干探索性见解,以与广大摄影爱好者共同讨论。

一、技术性

摄影作为现代化高科技的产物,首先以技术性为重要的本体审美特征。

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技术至今,已有一百七十一年的历史了。在这一百多年来,摄影艺术一直以技术性作为它的智力支撑与发展动力。不仅原有的镜头、快门、相机零件等,技术含量很高,而且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技术,例如电子显微摄影仪、天文望远摄影机、红外线摄影仪,以及全息摄影,数码相机等。摄影技术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科学实验、太空探险、水下考察、新闻报道、教育卫生等各领域,几乎都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

二、纪实性

摄影艺术作为瞬间完成的艺术样式,以纪实性为本体审美特征之一。

摄影与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等造型艺术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纪实性。它在瞬间逼真精确地将现实生活已经客观存在的被摄对象拍摄下来,纪录在一个框架画面之内。因此它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件、环境、景物、动物、器物等等。不仅抓拍、抢拍如此,而且摆拍也如此。这种纪实性的特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而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等造型艺术则无需进行瞬间的现场创作,它们既可以表现现在的事物,也可以表现过去或将来的事物,还可以表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只是艺术家想像出来的事物。

摄影艺术只记录现在,无法拍摄过去与未来。显而易见,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这就给摄影艺术创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例如最常见的人物摄影(又称“肖像摄影”),是以表现人物形象为主的摄影,包括特写镜头、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它通过人物的姿态、神态、外貌、面部表情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风度。无论是抢拍还是摆拍,都要在瞬间完成,而且要冲破纪实性的局限,创造出以形传神、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上升到艺术品的美学层次。为此,摄影者就必须善于观察,捕捉最佳时机,并注意角度的选择和光线的运用。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加拿大著名摄影师卡希所拍摄的《二次大战时的丘吉尔》,就抓拍了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大怒的瞬间形象,以形传神,生动逼真。该照片印制了百余万张,流传于全世界。又如意大利著名摄影师乔・洛蒂拍摄的《》,也在瞬间抓拍到“”时周恩采总理富于个性特征的姿态和表情,“表现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风范”。

三、艺术性

艺术性是摄影艺术的生命与灵魂,也是其本体审美特征的核心特征。因为摄影艺术之所以称为“艺术”,顾名思义,以艺术性为其题中应有之义。技术性和纪实性,都是为艺术的,或者说,摄影艺术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也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摄影艺术作为艺术品种,有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艺术手段。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线条。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有明显的外形线条,并以线条构成物体的轮廓形状和线条结构,例如物体表现的纹理、光影交界的分界线、绳索、电线、竹竿、铁轨、车辙等等。人、动物、植物、器物等,都有线条美。摄影者不仅要准确地捕捉这些线条美,而且要创造出这些线条美。例如一根竹竿,利用不同的拍摄角度,可以拍成直线、横线、斜线等不同的线条。一般情况下。水平线给人以平稳、开阔、沉静的感觉;垂直线给人以伟岸、挺拔、庄严的感觉;斜线给人以危急、激荡、运动的感觉;曲线给人以柔和、流动、优美的感觉,人们常说的“曲线美”,即指此意。

其二是构图。构图是根据一定的美学原则和摄影作品的题材、主题的要求,在平面上布置、选择、安排的所要拍摄的物象的各个部分与各种要素,使之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摄影作品的构图,有对称法、对比法两大法则。对称法叉称“均衡法”,指画面上各部分物象的比例基本相称,形成稳定、平衡的效果;对比法是指画面上各部分物象在大小、高低、远近、虚实、开合、疏密等方面的对照,形成活跃、生动的效果。构成的构形又分为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斜三角形、倒三角形、波浪形、s形、圆形等等,各有不同的艺术效果。例如长方形表现肃穆、宁静的气氛,圆形表现柔和、亲切的气氛,如此等等。

其三是光线。光线又称“用光”,指拍摄时运用各种光源进行照明,达到理想的造型效果。摄影的光线包括正面光、侧面光、逆光、顶光、脚光等。又分作自然光与人工光两大类。光线可以使摄影作品具有立体感、层次感、空间感,并可以营造氛围、烘托主题,使作品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其四是色彩。色彩又分为影调与色调,影调指黑白照片上的明暗层次;色调指彩色照片上的色彩对比与和谐。影调和色调可以产生影调层次、影调对比、影调变化、色彩变化、色彩反差、色彩和谐等艺术效果,使摄影作品富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丰富的表现力。“如表现春天的田野,有时并不安排绿叶红花相互对比的色彩效果,而选择绿色景物,在不同光线下形成不同的明暗的绿,使绿色具有丰富的色阶,形成以绿色为基调的色彩效果,把春天的感觉表现得细腻,作了色彩上的概括。”

总之。摄影作品是摄影者各种艺术手段,以艺术性为主要审美特征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

四、多样性

作为艺术,摄影本身也不单单是“照相术”。而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多样化艺术格局。

摄影艺术的样式和体裁很多。按感光材料和画面颜色,分为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按器材和技术,分为航空摄影、水下摄影、全息摄影、红外线摄影、电子显微摄影等;按题材,分为肖像摄影、风光摄影、舞台摄影、建筑摄影等;按流派,又分为纪实主义摄影、印象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抽象派摄影、前卫派摄影、绘画主义摄影等。其中影响最广泛的是纪实主义摄影和绘画主义摄影。前者至今仍是摄影艺术的主流,以纪实性为主要标志;后者于19世纪中叶起源于英国,很快传通世界各国,成为摄影艺术史上形成最早、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流派追求绘画效果,从构图到用光、影调都有严谨的法则,故曾风行一时,现已衰落,成为一种历史现象。

摄影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摄影艺术;纪实性

中图分类号:J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054-01

在王文娟分析傅文俊早期的作品的文章中,就注意到了像《凉山》系列那批偏纪实性的作品中的文化微观叙事的问题,注意到了查尔瓦在新一代彝族人身上的逐渐消失。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但这并不拒斥宏大叙事的人文关怀。在彝族地区,像是查尔瓦及彝族的各种服饰和文化样式相比现代化程度较深的中国其它地区而言,文化传承是较为连续的。其中有孤岛式的地理隔绝的原因,也有生产水平世代之间相对稳定的演进状态的作用,这些因素都使彝族不同代人之间有了相似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支撑,这成为他们可辨识的共通经验的基础。近期,《读书》杂志围绕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来中国历史、思想和文化的演进问题刊登了一些文章。其中很多提到了辛亥和五四引进的民主科学的思想及现代化的进程将中国传统以家庭为纽带的社会维系结构逐渐打破,然而却没有建立起一种普遍的信仰状态。这当然也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给人类带来的普遍的文化碎片问题,但这种问题在中国更为突出。二元对立和理性科学分析或是反讽嘲弄艺术创作背景之下,越来越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个革命百年回顾的时刻开始把目光转向中国传统的文化和精神资源。这是一种以艺术方式介入社会精神建构的积极提问方式。这为中国人从传统精神脉络中进行身份自我检索和查询提供了参考的维度。也是把功利化的各个狂热状态的领域包括宗教纳入讨论视野的方式。

王林在评论傅文俊的《无界》作品的时候,将这些作品视为向死而生的言说方式,同时看到了对当代消费文化和享乐主义风尚的反拨。

其实除了宗教内容带来的对人生死的终极追问之外,摄影本身与死亡联系密切。照片曾被看成是死亡的象征。罗兰巴特称摄影为“关于独特存在的不可能成立的科学”。他强调了照片的观看者和拍摄时间之间的距离。所以我们拍摄下了进行中的死亡。人的死亡曾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家庭中的亲人的死亡过程成为家庭成员共同凝视的心灵记忆。摄影记录死亡,同时塑造死亡的仪式进程。然而随着科学特别是医学的进步将死亡彻底的生物化之后我们也就不再有对死亡浓厚的敬畏和崇拜之感。人们对彼岸未知也包括宗教世界的敬畏逐渐被现性所驱散。

随着摄影后期处理技术的发展,相对于传统以快门瞬间记录真实为诉求的传统摄影而言,人们也在宣告摄影已经死亡。就像人们不断宣告艺术的死亡一样,这是一种逻辑的转换和其他媒介及观念的扩张。傅文俊早期的作品有一种宏大叙事和人文关怀,而展出的这批作品却显现了一种向摄影自身语言的回归状态。但是这批作品中对色彩和形式感的把握上还有些问题。从而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傅文俊前期作品进行了当代艺术媒介的实验特别是探索绘画语言和摄影之间的跨界问题。比如前期创作的退场、关注工业化进程的作品,我们看到了浓重的线条和画面色彩完整的观感。针对内容而言,观念摄影在自身发展中其一通过嘲弄、戏拟真实,更多使用的是图像的引申义,他与其他的相关文本之间而不是与社会现实之间构成一种讽喻的关系。在与其他文本的矛盾中颠覆或是生发新的意义场景。另外一种情况是通过主体的导向性直接介入社会现实,这种情况下的摄影同样具有较强的图像和场景的纪实性特征。前期傅文俊像《警戒线》之类的作品便具有这些要素特征。而在我看来对摄影自身媒介语言的探索在这批作品中表现的很明显,是一种从摄影媒介自身可能性的探索。从傅文俊作品CT造影的不断简化和抽象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但是过程性的,特别是摄影语言自身的过程呈现却并不明显,所以我觉得有些作品太“美”了。观者在写实的图像并置中直接指向了佛像的实体联想,而没有在一种冲突中找到意义的呈现。艺术语言的提取和纯化未被呈现。油画的形式感很浓厚。只有从摄影自身语言的发展而不是作为其他媒介扩张载体的时候当代摄影的自足逻辑才会更为完善。就如同艺术批评史从罗杰弗莱到格林伯格再到丹托、比格尔的转换演进的线索,摄影发展也可比对当代艺术有着多种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摄影艺术范文第3篇

所谓后现代影视的大众化是伴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进步,社会大众运用摄影拍摄表现生活的现象以及实际运用摄影拍摄的照片资料的现象愈发普遍。30年前相机还只是少数人能够拥有的奢侈品,当时的中国在这点表现尤为明显。那时的摄影仅仅是贵族和少数有钱人的艺术。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今天的相机甚至已经被社会大众所普遍使用,人们可以用更加便捷的方式去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加之,现阶段相机的种类和功能在不断增加,相机的各项技术不断完善,但其成本却在不断下降,这使得几乎很多家庭都拥有一架相机。之前的人们是无法想象一个完全不懂摄像技术的人能够拍出质感不错的照片的,现在普通的“傻瓜”相机却让这变成了现实。从另外的角度来讲,当今世界传媒业的飞速发展拓宽了人们获取图片信息的途径,强化了人们处理图片质量的能力,人们可以通过模拟、消化、再创作间接地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另外,各种网络媒介还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有关摄影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教材和介绍,各种摄影性质的论坛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沟通园地。这都是摄影艺术“大众化”的体现。因此这种发展趋势不断散发着自身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项时尚又简单并能给人们带来欢乐的活动。后现代摄影创作潮流变随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之中了。

二、后现代摄影大众化的影响

摄影技术发展的趋势表明,后现代摄影所具有的高度随意性的“大众化”潮流,不仅打破了传统摄影技术的狭隘性(麻烦的测光、对光方式方法、复杂的对焦、置景、布光过程等),而且让摄影活动由少数人的贵族活动迅速成为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文化活动,使得摄影创作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摄影创作对象无限增加,无限的拓展了生活场景,使得摄影创作越来越成为人们记录生活、思想表达、情感抒发、反映现实、自我完善的文化行为和生活方式,甚至可以所是一种特有语言。后现代摄影的“大众化”从这个意义来说是对现代文化活动的重要贡献。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后现代摄影的“大众化”潮流必将对未来摄影创作方式产生彻底的影响,也必将深刻影响未来摄影创作活动的实践及理论,从而影响真个摄影活动和摄影创作的发展轨迹。本文来自于《大众文艺》杂志。大众文艺杂志简介详见

三、结语

新时期,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数码摄影和数码影像也为今天的摄影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后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不仅是照相器材的更新换代,而且也导致摄影艺术观念发生了改变,摄影者在摄影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以及表现语言等方面都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此,在后现代摄影潮流中,人们在关注摄影数码技术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数码摄影艺术观念,进而充分利用摄影数码技术,加强影像文化研究,不断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

摄影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摄影;艺术;生活;创作

摄影是与现实生活打交道的一种手段,一开始就显示了它大众性、生活性的文化特质,在审美领域的发展中愈来愈充分地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品格,是以最直接、最迅速、最实在的方式来表现出社会生活的“真、善、美”。

一、美是艺术创作的第一要素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美是道德的象征”。真,是指人们的认识符合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是人们在认识领域内衡量是非的尺度。善,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达到预期的效果,是人们在道德领域内辨别好与坏的尺度。摄影艺术中“真、善、美”又是人们创作活动的“知、意、情”。真并不等美,但摄影艺术中的美包涵了真。真,是摄影艺术的前提,是必然的,而美却是摄影艺术中的升华。善是抽象的,是喻意和隐意的。在大自然中善是其中,有美就有善,美与善又是两者为一体的,在人们所接受的基础上都是善的特征,摄影艺术也是如此。

无论是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其作品本身的艺术效果如何,都离不开作者本人对事物的认识,也就是对美的感受。美与不美是相互排斥的、相互衬托的。

二、在摄影艺术中怎样发现美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也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重要领域,其中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象所呈现出来的美感,是丰富而深刻的。如:朝霞彩虹、月涌江流、奇山怪石、山间瀑布、林海松涛。自然生态环境生生不息地运动,时时创造美。怎样在快门的瞬间发现美,那就是依据每个人对美的认识的不同。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个人认为:当你拿起照相机的时刻,要在一瞬间表达出自己的创作灵感,它能体现出你对于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文学修养。有了对美的认识,才能使艺术作品有情景交融的魄力。

美是物质产品、精神产品、艺术作品属性的总合。摄影艺术中的美的发现来源于色彩变幻、鲜明对比、新颖性、形式和内容的一致性等等。简单的说:“新、独、特”的手法表现事物。常言说:“拍张作品容易,拍张好的作品难”。要想使自己在创作时做到胸有成竹,就要把这种美深入生活之中,在生活之中探索发现美。

三、美是生活的反映,创作是美的再现与升华

人类创造了艺术,而艺术又刻画着人的内涵,一切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任何一门艺术都是在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中提高,这是艺术的根本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在于发展,摄影也不另外。

在瞬间的创作,并非是一种偶然的闲情逸致。它是通过生活中的形象积累、艺术见识、情操素养、美学理想以及精湛技巧,在生活现场氛围中,在鲜明形象的触发下突然激发,出现了特殊的创作意境。无论是抢拍还是长时间的等待,都是艺术创作极其宝贵的创作状态。好的作品绝不是客观被动的再现事物,而是摄影者的审美感和客观形象的有机结合。通过艺术概括创造出为视觉感受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它通过自己直观视觉形象,可显示出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和社会对摄影多样化的需求,决定了摄影艺术不可能固步自封,陈陈相因。因此,摄影艺术中各种风格流派的出现是符合摄影艺术的发展规律,也是摄影艺术在创作方法和艺术思想上的一种新陈代谢的现象。

在此笔者认为:1、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是为摄影创作提供了最生动、最丰富的素材;激发了艺术创作灵感;给了艺术家创新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而摄影家的自身素质也是具有决定性影响因素。如果摄影家缺乏正确地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剖析事物与人的观点立场;缺乏对现实认识与理解和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缺乏对摄影艺术自身规律的把握,是难以创作出富有思想内涵的高水平的艺术作品。2、要深入生活脚踏实地。如何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这个是永久性的课题。目前我国的摄影组织很多,专业和业余摄影人员也非常之多。随着“摄影热潮”的增长,摄影水平也逐步在提高。如果不深入生活,坐在家里闭门造车,只能使摄影艺术走入僵局,偏离方向。3、创作要有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生命力。要把自己溶入生活、映现生活。生活不是概念,它是活生生的现实,是千姿百态的社会,是五味俱全的人生。在那里用自我主观情绪去肢解,幻化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才能创作出具有个性和独特艺术作品。因此说:艺术创作是一种具有强烈个性和感彩的精神劳动,特别是人的思想、感情、愿望、精神的世界。它的任务是通过形象反映的方式传达作者的感情思想及审美需求。

总之,摄影家们在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总是通过人物表情瞬间变化的抓拍,来抒发人物内在的感情,表现人物不同的精神面貌。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不同民族,不同性格,不同表情和不同精神状态,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特定情绪。如:喜、怒、忧、思、恐、悲通过它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及个性特征。就艺术角度来看,拍摄角度、画面结构、照明效果、色彩调子以及手法的运用,应灵活多样。在人物的特定情境下,面部表情的各种微妙变化,尤其注重眼神的捕捉,姿体语言,都表现人物的感情,通过表情形象的传递,流入观者的内心,从而引发共鸣。摄影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影子,它还是摄影艺术传达艺术信息的媒介,是客观事物与作者自我意识的化合物,是形象化的认识。是由生活到艺术的转化。是一个创造的转化,是一个认识过程的“质”的飞跃。

摄影艺术范文第5篇

在这些喧闹的表层下面,是不断涌现的摄影新人以及他们的追求;与此同时,很多中青年摄影家还在努力,有的已经呈现了成果,有的还需假以时日。但是很明显,在摄影界,无论是做风景的,还是做纪实的,抑或是做当代艺术的,都在反思中进取,他们在2009年的行为发人深省。从大处来看,2009年的中国摄影,多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呈现,伴随着反思和内省的国际化思潮,摄影的原始属性得到回归,历史的线条得到初步梳理,是有实质性进步的一年。

一、整理与守护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年度主题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觉化记忆,每一个家庭也有自身独特的视觉化记忆库,往大里说,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自己视觉化的集体记忆。摄影术发明后170年来,摄影在上述这些视觉化记忆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非凡的作用。谁没有老相册?谁没有儿时的照片?哪家人找不到合影?哪个单位、机关没有举办活动的照片?所有这些,包括专业摄影记者拍摄的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重大事件照片,从着手拍摄那个时刻起,就是为了留存记忆。留存记忆,是摄影的原点。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也无论摄影的作用有多么繁多,但原点不会改变,那就是:以视觉化的形式,留存记忆。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这一年里,利用摄影作品进行的历史回顾很多,电视台、通讯社、报纸、杂志,都从不同的角度,做回顾的文章。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年初在摄影界广泛传播的刘香成的大型画册《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年中有中国日报社编辑的大型画册《百名摄影记者聚焦中国》,10月有《中国摄影家》杂志的《共和国影像记忆60年》,而年末,有《中华全家福1949-2009・56个民族共同走过》大型展览。以上这些画册和展览,编者着眼点不同,刘香成是从国际视野看中国,王文澜和蔡焕松是从百姓生活看历史,而《中华全家福》的编者是从中央看地方,但都显示的是中国摄影界的综合力量。每一个画册和展览都动员了上百人提供照片,有的动员了近400人。这些画册、展览从时代印记和特征的角度,唤醒历史记忆,使我们看到中华民族所走过的道路和脚印,在这些脚印里,有我们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和酸甜苦辣。

与此相伴随的,是摄影家个人影像库的整理和出版,有老一辈红色摄影家历史影像的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如蓝志贵、蔡尚雄、裴植、袁苓、李峰、黎枫、孟昭瑞、袁毅平、时盘棋、樊德寿、杨中桢、高洪鹏等,他们都积极主动地整理了自己的照片,一批已经被淡忘的影像重新引起注意;顾棣老先生编辑出版了《中国红色摄影史录》,也整理了大量照片。此外,德木活佛的历史影像得到初步整理和部分刊发,《庄学本全集》出版,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比较详尽的资料。

必须要提到的是,由胡武功和安哥策划编辑的跨越50余年历史的《中国人本》一直在海外巡回展出,这也是平民视角下关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讲述,对于加深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此外,还有在国内巡回展出的秦风策划的《1927―1949,影像民国摄影展》、嘉信文化与威尔康姆图书馆供稿的《晚清碎影》(约翰・汤姆森拍摄),也使国人将共和国的历史与以往更加久远的记忆进行接续有了可能。而纪念四月影会30年邀请展《同年》中的不少作品,也是对30年历史的可贵补充。

整理照片,不但使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价摄影家,也是对国家、民族集体记忆的重新整理。这方面的工作,让处于当代艺术冲击下的摄影人,找回了自己,再次体悟到,任凭世事变迁,回到原点,就回到了摄影本身。

于是,我发现,一年来,拍摄身边事物的人多了起来,有意识地拍摄自己家乡民居、戏楼、牌楼、饮食、服装的人多了起来,选择某一特定人群对象拍摄专题的人多了起来。从几个摄影节的展览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一点,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这是摄影人实实在在的进步。很多人走出了拍散片――获个奖――攒起来――办个展,终身沉浸在浮光掠影中的怪圈,走向了文化和学术的大社会。2009年,许多纪实摄影家没有停止步伐,如解海龙做了一个关于打工者的选题,正在加紧拍摄;黑明以一组各种人在天安门的老照片新拍的选题,获得了人民网“年度十大摄影师”称号;于全兴还在做新疆建设兵团女兵的专题。而12月中旬在长安镇召开的第九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主要议题,也是关于新中国纪实摄影60年的问题。

二、关于国际获奖与国内设奖的反思

2009年10月14日,第30届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纪实摄影基金在纽约颁奖。卢广站在领奖台上,发表着他的感言。这是中国内地摄影师首次获得这个奖项。近十几年来,卢广拍摄了《西部淘金》、《吸毒者》、《血吸虫病》、《非典》、《艾滋病村》、《青藏铁路》等令人震撼的题材作品,先后获得金像奖、“德艺双馨优秀摄影家”称号、荷赛金奖等。这次,他以一组《环境污染》,获得尤金・史密斯摄影奖。这组照片是他历时几年完成的,揭示了十几个省市存在的水源和空气严重污染问题。卢广的拍摄方式一直被主张“抓拍”的人认为有“摆拍”嫌疑,笔者曾经问过他,他说,只要这个事实存在着,稍微让人停顿一下脚步是可以的。考虑到他作为一个个体摄影师拍摄“阴暗面”的特殊工作方式,也不难理解他的苦衷。不管如何,卢广的纪实摄影还是在很多年前就被摄影界承认了。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以非职业摄影的身份,做着本该由职业人士做的事情,而且十几年如一日,冒着危险和不被理解的难题。他的坚忍不拔,与他所做工作的意义,只有拍摄城市边缘女的赵铁林能够与他相提并论。至于有人说他的眼光只盯着社会阴暗面,是他所接受的社会纪实摄影理念的作用,还是他有意于出名,是个个人的问题,但他“发现社会盲点”、通过摄影给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带来的相互理解的客观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

从2009年开始,中国摄影师在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获奖已经形成批量规模。从1980年代荷赛走进中国后中国摄影人的膜拜心理,到冷静对待荷赛获奖现象,中国新闻摄影的价值体系也逐步成熟。2月13日第52届荷赛评选结果公布,其中有7名中国新闻摄影师获得奖项,是荷赛举办52届以来中国摄影师获奖最多的一次,这7名摄影师分别是:《杭州日报》摄影记者陈庆港《走出北川》获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路透社中国签约摄影师景长观(BoBor)《四川大地震》获突发新闻类组图二等奖,《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赵青《北京电视中的奥运会》获体育特写组图一等奖,广州《新快报》摄影记者李洁军《复制战争》获肖像类组图三等奖,新华社摄影记者吴晓凌《血染赛场》获体育特写类单幅一等奖,《深圳晚报》摄影记者赵青《四川大地震幸存者》获一般新闻类单幅二等奖,杭州《都市快报》摄影记者傅拥军《西湖边的一棵树》获自然类组图二等奖。其实,2007年第50届荷赛中,中国已经有多人获奖,只不过本次获奖阵容更大,这可能与2008年我国令人关注的大事多,如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有一定关系。

对于这些获奖作品,摄影界普遍的反映是,一则以喜,喜的是这么多人获奖,说明中国摄影人对于新闻摄影的国际化语言已经了解;一则以忧,忧的是类似《复制战争》这样的有些当代艺术味道的照片也获新闻奖,令人匪夷所思。有人据此判断,荷赛转向了艺术。笔者以为,笼统地讲荷赛转向了艺术,还不尽然,这要从获奖作品整体比例来评判。在荷赛的整体上看,它仍然保持了传统,只是在某些小类上有艺术化倾向,不过刚好这种倾向体现在中国摄影师的作品上。如果联系上届荷赛中中国获奖作品,那种讲究形式感的,一片树叶、一群动物和一个盲人舞蹈团的拍摄方式,确实让人感到,荷赛在保持新闻摄影的现场震撼力的同时,对于自然类、体育类和肖像类等类别的照片的评价,有了艺术化倾向。而本届出现玩偶摆拍的获奖作品,也不必大惊小怪。某些小类出现艺术化倾向的原因,可能是形势逼使,如同摄影术的出现迫使描摹现实的绘画走向印象主义和主观表达的道理一样,现场声音与影像同时呈现的动态摄影的便捷化发展越来越占据有利位置,迫使静态摄影走向艺术。

除了以上两个奖项外,在国际性的画意摄影比赛中获奖的中国摄影人很多,比如国际摄影联合会(FIAP)比赛、英国皇家摄影学会比赛等,投稿者和获奖者一般都是非职业摄影人,难以统计。

与中国摄影师在国际上频频获奖相联系,国内有关摄影和文化传播的机构纷纷设立摄影奖项,如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中国国际新闻摄影大赛(与荷赛对应,被称为“华赛”),按照组委会的解释,要的是“世界水平,中国特点”,实际目标是在西方话语主导的格局下,增强中国在世界新闻摄影领域的话语权,立意颇高。此奖已经连续举办五届,产生了较大的国内影响,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不过,从前几届的评选结果总体看,因为一般荷赛评选时间靠前,“华赛”靠后,两者间隔时间不长,而且华赛中的国际评委常常就是荷赛评委,故华赛受荷赛影像很大,常有“在荷赛得奖的中国照片,华赛不敢不给奖,至多换个等次;在荷赛得奖的外国照片,华赛不能不重视,至多加几个‘第三世界’的摄影师”的印象,这与创立此奖的初衷有差距。评委会的解释一般是“中国新闻摄影的水平与国际水平还有距离”,这样就把提高水平的任务踢给了参赛摄影师。但是实现此奖价值的关键,还在于评委会是否有“世界水平”和“中国特点”,敢不敢亮出自己的价值观。有的时候,有些事情,让我们总想起鲁迅先生一篇文章的标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国内由民间人士发起、文化学术机构设立的奖项还有“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沙飞摄影奖”和“石少华中国新闻摄影学术奖”。这些奖项2009年都进行了征稿,前两个奖项评选结果已经公布。

第二届“沙飞摄影奖”获得创作奖的有艾未未,这在摄影界引起争议。按照组委会的解释,沙飞奖“旨在发扬沙飞精神,奖励使用摄影手段持续关注社会和人类自身命运,以及在推进摄影和使用图像方面对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并取得杰出成就的个人”,而艾未未可能“关注社会和人类自身命运”,曾经“没有太多想法”地使用过相机,却并非主要“使用摄影手段”,他的精神与“沙飞精神”关系如何,也有待论证。

第二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由摄影师张立洁和张晓分别凭借作品《非典后遗症》和《中国海岸线》获得。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是根据侯登科生前遗嘱,将其所有作品进入市场所得全部用于奖励“像我一样工作的摄影师”(侯登科语)。从这两位年轻摄影师的创作看,张立洁的作品比较符合设奖原意,而张晓的作品与设奖章程距离较远。

应该说,这三个奖项都以重要的摄影人物为名称,是源于这些人物本身的遗愿或一生的追求,设立的初衷是非常好的,而且从两届评选看,评委的态度、程序的公正性都可以信赖,但笔者不理解的是评选结果朝奖项设立的价值体系之外的漂移。一种奖项的设立,就是一种评判体系的建立,这种体系与侯登科、沙飞这些人物一生所从事的事业有关、与他们的价值观有关,不是可以随意改变的,不论是方向性的改变,还是入选范围的改变,都不应该。否则,这种价值体系就会消解在一届届评委对章程一次次的重新解释中。世界上许多影响力大的奖项,都是一个标准坚持到底的,否则也树立不起来。本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评选做了网络视频,公开播放,这是摄影评选中的一个进步。但从视频看,评选别考虑了摄影师的经济状况,贫穷与否也成为标准之一,这个标准与专业标准的关系如何把握,令人困惑。总之,坚守一个奖项的本来价值取向和纯粹性不动摇,是树立这个奖项的根本,否则都会走向大杂烩,会变成“堆泥人”式的娱乐节目。

三、值得关注的八个现象

1. 赵铁林现象:纪实摄影家的困境

5月20日赵铁林的去世及摄影人义捐,是2009年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之一。赵铁林是个“结儿”,在他生前,很多人嘀咕着这个“结儿”,表里不一地说起他,主导媒体避免接触他,但他的死把问题直接提了出来。他的人生遭际,让他自然地拿着相机,在城乡结合部边缘人群中走出很远。他的工作价值在于揭示了被遮蔽的存在,并且与她们平等对话。在摄影界朋友的帮助下,他的10幅作品以每幅限量10张的形式在网上义卖,很快便告罄。这些收入让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得到较好的治疗。这是由赵铁林的良知唤起的又一种良知,感动的脉流在人群中传递。然而他的身后留下一些争议。赵铁林的遭遇折射出的是纪实摄影家的生存困境,引发的是关于作品价值的思考。

2. 区志航现象:以怎样的方式提问

2008年,“区式俯卧撑”已经在媒体广泛传播。那时的区志航,面对巨大的有神圣感的地标性建筑物,做着俯卧撑。笔者以为,他试图以一种刺激性的方式构成反讽的语境,现在看来,当时并没有完全理解他。2009年的另外一组俯卧撑,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了他。他这次面对的,全是国内发生过人祸、天灾的现场,如发生大火的央视东配楼、“躲猫猫”的现场、“范跑跑”的现场,以及灾后北川中学的瓦砾堆,等等。这些事件,本身就令人深思,而在现场做俯卧撑的动作,就成为一种提问的方式,也表明一种态度。他的这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力量。他以后还会面对什么,我不知道,但我敢断言,他会继续走下去。

3. 李杰现象:学术,还是艺术

四川的李杰很多年并不常在摄影圈露面,但这次他带来了《全球化背景下亚洲三个国家不同区域村落的百姓日常生活》展览,这个标题是策展人刘树勇写的,展览地点在中央财大的39号艺术空间。这个展览把李杰拍摄的中国的布拖、柬埔寨的中季伦、尼泊尔的莫洛哈拉三个村庄的纪实摄影作品摆在了岔路口上,而且按照社会学的基本分类来编辑――一个是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的学术方向,一个是讲求影像力量和情感的艺术方向。虽然这个展览当天参观的人不多,但后面的研讨会开启了关于纪实摄影走向的讨论,这是当下摄影界最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场的有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的学者,有媒体人,有摄影理论家和摄影家。会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以胡武功、李树峰为代表)认为,以前在很多时候,是“艺术”这个概念使摄影人放弃了很多有用图像的采集,纪实摄影因为摄影的大众化、日常化而导致艺术探索意义弱化,更多地为学术服务,随着摄影人文化水准的提高,从事纪实摄影完全可以放弃“艺术”的观念,而用更加符合学术要求的方法去调研和拍摄;另外一种意见(以鲍昆、藏策、王征等为代表)认为,提倡社会学是为了对抗唯美主义,是一种拍摄时的姿态,摄影人一般没有能力完全按照社会学的方法去调查和拍摄,还要讲求影像语言。

4. 刘远现象:中国人看世界

2009年刘远以更加密集的方式游历拍摄世界很多国家、地区并出版画册,开始被很多人认为是粗制的快餐,但铺陈开来,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的独特之处:他是“中国人看世界”的一个代表人物。

以刘远为代表的一批人,在超越了物质的困扰之后,可以从容地在地球上漫步,甚至到了南极北极,“胜似闲庭信步”,带着中国人的自豪,同时也带着中国普通公民的目光和纪录方式。这种方式不是出差兼顾拍摄,也不是乘担任使馆职务之便,而是在个人休闲状态下、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费出国拍摄,想到哪个城市便到哪个城市,想停下来就停下来,想看什么就去看什么。这种状态很像约翰・汤姆森在1860年代在中国游历的状态。刘远不是如卢广般进行深度的专题社会调查,而是在旅行的发现问题,关注的面积很大,也不局限在某一个具体问题上。他从不特意使用滤镜,或者故意使用特殊角度,在照片后期,也不做很多处理。他这样做,是因为最想传达的就是内容――他要把他所看到的情况以最平实的方式传达给他人,而不愿意让形式压倒内容。最后,他的展览,都是办在公园里和大街上,如在广州、东莞、丽水、连州,后面还有很多巡展,按照他的意思,很多人没条件去国外看这么多地方,他去了,记录了,发现了,就摆给人们看。

5. PK现象:“裸泳”与个性比较和文化挖掘

2009年上半年很多人把《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开展的“中国摄影家大PK”活动看成是吸引眼球的商业游戏,到2009年底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河北涞源、河南尧山、浙江龙泉三场PK作品和过程(视频)以及专家点评展出的时候,参观的人真正领会了主办单位的用意,那就是请摄影家以近乎“裸泳”的方式提供个案,以个人对擂的形式激发斗志,开展摄影家之间的个性心理比较分析,引导摄影人深入生活,从文化挖掘的更大视野去关注前期拍摄,组织理论工作者研究创作过程,为建立摄影本体理论打基础。现在,“中国摄影家大PK”活动已经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所和《中国摄影家》杂志的一个品牌,下一步的工作是探索更多的模式,拍摄出更多的好作品,开展起更深入的本体研究。

6. 书刊现象:影像叙事民主化与几本好书

2009年,网上视觉化的博客大幅度增多,令人目不暇接,许多新闻事件和个人影像的实验是在博客上首发的,报纸和杂志只是转载;与此同时,以民间力量出版刊物的多了起来,如《像素》、《照&相》、《民间摄影》等等,不少省一级的摄影组织,都办了自己的报纸。照相机的普及和傻瓜化,导致摄影艺术大众化和影像民主化,进而引发关于影像的话语言说也成为复调样式。在众声喧哗、泥沙俱下之中,有几本书值得细读:鲍昆《观看再观看》是他的文集,读此书可知近30年来摄影艺术发展的思想认识历程,也能获知一个许多摄影事件和实践的亲历者对当年情况的介绍,免除我们的许多妄说;江融《摄影的力量》介绍当今国外纪实摄影家,对话体可读性强;晋永全用《红旗照相馆》努力还原1956-1959那个年代的摄影氛围;安哥的《哥哥不是吹牛皮》,属于摄影家自述,是主动存史的一个范例;还有潘科的《照&相》,虽然出版日期总不确定,但他召集很多人针对一个问题使劲,就像拿探照灯全方位探病,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见。此外,顾棣的有120万字、1600幅插图的《中国红色摄影史录》和顾铮的《世界摄影家传记丛书》,都值得关注。

7. 著作权:界限在哪里

2009年6月4日,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主任薛华克撰写博文《画家燕娅娅抄袭摄影家薛华克的作品》激起美术、摄影和法律界人士的广泛关注。10月27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曾毅撰写的文章《绘画剽窃摄影的风气该刹一刹了!》,指出了丽水学院画家李跃亮抄袭摄影家胡武功的作品,再次引起人们对美术家抄袭摄影家照片问题的热议。参与讨论的意见,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剽窃,至少是不应该的偷懒行为,但也有艺术界人士认为当代艺术中绘画模仿照片、甚至复制照片的现象很多,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把目前两件模仿他人照片的绘画作品,都归类到当代艺术中去,也不足以说服人。至于摄影家的著作权,边界到底在哪里,盼望法律界能够给予明确界定。

2009年的中国摄影业界,有很多值得细细盘点的“年货”,我这里挂一漏万的回顾,属于个人视点下的评述。

主要参考资料和文献来源:

《中国摄影家》2009年第1-12期

《中国摄影》2009年第1-12期

《中国摄影报》2009年12月29日第1、10、11版《闪现在2009的那些面孔》

《人民摄影报》2009年全年报纸

中国记协网站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

博联社网站

色影无忌网站

摄影艺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摄影 艺术 功能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Photographic Art Features

ZHANG Guwen

(Department of News Photography, School of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Abstract Photographic art features exactly what? Most textbooks now are summarized as cognitive function,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aesthetic functions. Book on the basis of these three functions carried out some improvements - improved cognitive function as visual extensions, highlighting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 of photography; educational function expansion to promote educational function, point out the photograph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politics ; after the increase in the aesthetic features entertainment features.

Key words photography; art; features

1 视觉延伸功能

著名的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①曾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理论。在《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一书中,他指出“任何一种新兴媒介都对人类事务的尺度、进度和标准产生影响,从而强有力地改变了人类感觉的比例和感知的图式”,②应该说麦克卢汉的这一理论带有一定的技术哲学和心理学倾向,且在行文中有晦涩之处,因此被人批评为“故弄玄虚”。通俗地讲,媒介延伸人体就是说媒介是和人进行近距离接触的东西,同时也是一种信息的载体和传播渠道,因此,人可以通过媒介把自己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延伸到本来达不到的地方。在人类传播史上,书籍、书信、烽火、战鼓、密报等都属于辉煌一时的媒介,周幽王点燃烽火便可召兵于千里之外,诸葛亮隐居隆中而知天下纷争,优秀的军事家只须“运筹于帷幄之中”便可取得战争的胜利,人们以独特的智慧使自己的认识世界得到无限扩展。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报纸、电视、收音机、网络等各种媒介通过对世界各地信息的源源不断的搜集和介绍,把人们的视野扩大到了全球。人如果被关在一个没有手机、电脑、电视和网络的密闭房间里,即使衣食无忧,也会因为得不到外界的信息而变得焦急万分。

媒介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包括视觉媒介、听觉媒介等多种类型,对于摄影艺术而言,照片就是人类视觉的延伸。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在太空旅行中拍下了地球的画面,把我们的眼睛延伸到了太空,这是一种跨越空间的延伸,他们也因这种太空摄影活动受到了中国摄影家协会的礼遇;吴印咸的《白求恩大夫》将我们的眼球延伸到1939年,这是一种穿越时间的延伸。摄影艺术正是通过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为处于特定时空的观众提供了超越时空界限的图像世界。

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绘画可以“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③其中的“穷神变、测幽微”说的是绘画在扩展人类认知世界方面的积极意义。虽然摄影艺术能够延伸我们的视觉,但要通过这种延伸来丰富自己的认识,仍然需要观众进行积极、深入的思考,这在我们面对那些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摄影艺术作品时尤为重要。

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说:“收集照片就是收集整个世界。”摄影艺术的视觉延伸功能,也使其具备了强大的记史能力,一张张经典的摄影图片,正在为人类构建一部日渐增厚的现代《史记》。类似于《老照片》之类的图文书经多次再版仍然供不应求,虽然它们收录的都是一些普通的生活照,但其所记载的某个时代、某个地区或某个民族的大量信息,却是那些有着较高艺术价值的风光摄影作品所无法比拟的。摄影艺术的视觉延伸功能也使其在科学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医学、天文学、物理学甚至是社会学等学科都早已将摄影作为拓展自身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在学校课堂上,教师通过展示直观形象的摄影图片配合文字讲解,能够使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变得更加容易。

总之,摄影艺术的视觉延伸功能,是摄影艺术在当代社会占据崇高地位的重要源泉,也是摄影艺术其他一切功能的基础。

2 宣传教育功能

用艺术承载教育功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世界范围内各种艺术门类的一个重要特征。以文学为例,中国古代有《中庸》、《大学》,西方则有《人间喜剧》、《玩偶之家》,这些都是用以表达作者社会思想并试图传之于众的“工具”;孔子在编撰《诗经》时提出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以及唐代诗人提出的“文以载道”,都是主张利用文学进行教育的经典理论。事实上,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所有的艺术都曾或多或少地承载过一定的教育功能,摄影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形象直观特性的艺术门类,在其诞生至今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人们进行教育的重要工具。

中国摄影是伴随着近现代社会的革命而逐渐发展的。辛亥革命时期,一些摄影师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了许多革命实况照片,大量地发表在《警报》、《大汉报》、《东方杂志》上,这是中国摄影发挥革命教育功能的开端。1920年6月9日,戈公振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报纸摄影附刊《时报·图画周刊》,他在发刊导言中提出新闻摄影图片应起“彰善瘅恶”的作用,这是我国较早明确提出的用摄影开展社会教育的思想。在艰难的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的摄影家们创作了一批反映根据地军民艰苦创业、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的摄影作品,鼓舞了根据地人民的斗志,如石少华的《艰苦创业》及比较著名的《不能忘记他》等。解放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艺术的政治说教功能被无限地扩张了,我们熟知的八个样板戏、《草原英雄小姐妹》、《闪闪的红星》等艺术作品都是如此,而据报道,著名油画《开国大典》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竟然历经三次修改。摄影艺术也受到了来自政治的极大冲击,的一幅普通风光摄影作品《庐山仙人洞20世纪60年代》突然被赋予强大的政治内涵,而身为风光摄影爱好者的却抛出了视摄影艺术规律而不顾的“题材决定论”,规定必须按工、农、兵的顺序来决定摄影艺术作品的获奖名次,这是摄影艺术教育功能在走向极端之后的变异。

“”结束后,随着政治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摄影艺术的教育功能也发生了改变。《稻子和稗子》是“”后出现的第一张影响较大的、具有教育功能的摄影艺术作品。它岁没有多少说教意味,但简洁的画面、深刻的哲理使它一直被摄影理论家们反复地使用。根据作者李英杰的回忆,当时他在田间漫步,突然发现了这两株紧挨在一起的植物,心灵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在艺术家的眼里,高高昂起的杂草代表了那些胸无点墨、却又作风张扬的人,而真正有才学的人却总是像稻子一样低头不语,作着默默无闻的奉献。后来这幅作品的内涵得到了扩大,有人把稗子比作横行霸道的,而稻子则是经受迫害的知识分子和老干部。由于它所蕴涵的哲理的深刻性和普遍性,不论经过多少年,这幅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教育意义都是不会消退的。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总是美丑并存的,摄影艺术的教育功能也与时俱进,广大忧国忧民的摄影艺术家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中出现的新现象,对它们进行及时的歌颂或批评。学雷锋是我国的传统,现如今却成了形式主义的代言,虽然《雷锋学完了》这幅作品并没有刻意地刻画活动结束后惨淡的场景,但人物的背影、搬走的黑板、地上散落的头发却多少让读者感到震撼;《身残与心残的撞击》是一幅经典的新闻摄影作品,一位盲童在监狱内出色的表演感动了囚犯,读者也不能不为之动容。

与教育功能相关的是摄影艺术的宣传功能,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曾经并且正在将摄影作为宣传的手段加以利用。例如希特勒领导下的法西斯宣传部门曾建立“帝国形象造型局”,通过摄影等手段来树立纳粹德国的“光辉形象”,而战争时期通过摄影图片开展的“舆论战”,也是其宣传功能的重要体现。美国的《新闻管制训条》中写道:“未来战争中,军队必须战胜两个敌人,一个是军事战场上的敌人,一个是舆论战场上的敌人。”为了实现战胜后一敌人的目标,美国广泛地运用摄影手段开展宣传,不仅迷惑了敌人(如伊拉克战争时期安排的嵌入式采访,要求摄影记者在美军的管制下从事拍摄活动),还鼓舞了自身的斗志(如二战时期美军登上硫磺岛后插上美国国旗的照片)。摄影艺术作为一种手段被运用于宣传,既是它对于社会的积极反作用,同时也给其自身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历史上有许多虚假照片都是在政府宣传活动的主导下产生的。

3 审美娱乐功能

艺术的目的在于创造美,摄影艺术创作的实质就是创造摄影艺术美,摄影艺术的美,是“巧妇”(摄影家)和“米”(被摄影对象)相互交融的结果。摄影艺术家只有深入社会生活,在摄影艺术创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才能完成摄影艺术美的创造。

社会生活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摄影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也因人而异,因此,摄影艺术之美也形成了千姿百态、各有千秋的局面,从总体上分,摄影艺术的美主要有纪实美、情感美、技巧美和风格美四大类。

3.1 纪实美

摄影艺术家哈尔曼斯将摄影艺术分为“take”和“make”两类,前者是“照相”,即从社会生活中直接剥离出摄影艺术作品;后者是“造相”,即利用社会生活中的素材,经过摄影艺术家的加工,融入他们的主观意识和审美情趣。哈尔曼斯认为,“take”时的摄影艺术家是站在目击者的立场上,“他绝不叫人表演,只是一动不动地等待机会来到,突然一瞬间将镜头拍摄下来……其主要目的是客观地观察事物,而尽量地摈弃独创性和表演手法”;而“make”时的摄影艺术家则站在创作者的立场。前者是记者,后者是“作家型的摄影艺术家……极其重要的问题是创见和构思”。④摄影艺术的纪实美,指的就是通过“take”手法所得到的摄影艺术作品的美。

具有纪实美的作品,其首要的审美要素是“真”,它必须具有强烈的真实美感和现场感,才能给人亲切、自然的审美感受。也许有的读者会认为摄影艺术的纪实美就是纪实类摄影作品的美,实际上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纪实摄影的美主要来自它在思想内涵上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历史记录精神,而摄影的纪实美主要是“纪实”这种不加摆布的拍摄手法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纪实摄影、新闻摄影都具有纪实美,而各种采用纪实手法拍摄的艺术摄影作品同样具有纪实美。

3.2 情感美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和判断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是人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一种主观态度和评价。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情感能够诱发创作者的各种心理因素积极参与创作活动,当观众对融入了创作者情感的艺术作品发生共鸣时,作品的艺术价值就得到了升华。

所有的艺术家都十分重视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画家毕加索就曾说过:“艺术是时代的索引,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感情都会诱导出与这些情感一致的艺术形式。”⑤每一位摄影艺术家在进行摄影艺术创作时,都必然会渗透进自己的情感,虽然这种情感不一定会在作品中直接表现出来,但至少会影响摄影艺术创作的过程,甚至影响到创作的成败。著名摄影艺术家袁毅平在谈到《东方红》这幅名作的创作体会时说:“当我看到,我盼望和等待两年之久的朝霞出现时,我激动得两腿发软,双手发抖,这时我努力控制住激动的情感,屏住气,用1/8秒的快门速度,一口气拍了八张。”⑥袁老所说的“发抖”是摄影艺术家情感上升至颠峰时的表现,也是《东方红》这幅名作得以诞生的重要因素。

3.3 技巧美

技巧是摄影艺术家完成摄影艺术创作的一种职业才能,即摄影家在摄影艺术创作过程中运用摄影艺术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表现出来的熟练程度和高超技能。它不仅需要摄影艺术家对摄影器材的熟练掌握,更需要摄影艺术家在长期的拍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创作经验和创作观念。

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技巧可以分为广义的技巧和狭义的技巧。广义的技巧主要是指操作照相机及通过取景、构图、用光以实现创作过程的能力,而狭义的技巧则指的是更高层次的、能够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技法的能力。我们这里所谈的技巧,主要是指狭义的、高层次的摄影艺术技巧。在“make”类的摄影艺术创作中,只有借助一定的摄影艺术技巧才能实现和完成摄影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主观情感的表现。

3.4 风格美

强烈的个性化风格是每一位摄影艺术家孜孜以求的目标。据《美国摄影百科全书》的解释,所谓风格是指“构成与众不同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表达方式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对被摄体的选择、观察被摄体的方法以及印刷照片的技法。真正的风格出自摄影家这些因素运用于创作整体的方式……它是一种联结着一系列照片的表现形态,它的出现与形成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摄影家观察某种对象时有一贯的方法,对每一种情况都有相似的反应,有他所喜爱的表现对象或传递反应的方式,而且,这些方面的总体效果常常有别于表现同一对象的另一位摄影家所得到的效果”。简单地说,摄影艺术风格就是摄影艺术家在摄影艺术创作过程和摄影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特征。摄影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摄影艺术家所处的国家、时代、民族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摄影艺术家个性、气质以及创作动机、题材选择等因素的影响。

摄影艺术家的创作风格,首先表现在他们对于题材的选择上,有的摄影艺术家心怀天下,以纪实为己任,选取了希望工程、边缘群体、西部乡村为拍摄题材,解海龙、赵铁林等人是他们的杰出代表;有的则情系名山大川,用照相机抒发对于大自然的热爱,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陈长芬等;有的摄影艺术家借照相机抒发雅兴,用以怡情,也能自立一派,成为大家,如郎静山、黄贵权等。还有一些摄影艺术家的拍摄题材更为狭窄,但同样能获得很高的成就,北京故宫博物院专事文物摄影的胡锤就是其中的一位。

千姿百态的画面风格也是摄影艺术家创作风格的重要标志,有的摄影艺术家崇尚诗情画意,作品中透露出婉约派的温柔,而有的摄影艺术家则用截然相反的阳刚之气表现心中的豪情壮志;有的作品华丽,有的朴素,有的幽默,有的庄重,有的含蓄,有的直白……世界上的种种情态,在摄影艺术中都能找到一席之地。

注释①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文学批评家、文化人类学家,著有《机械的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地球村》等著作.

② 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72-373.

③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第一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1.

④ 陆少游.被定格的世界——摄影天地探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3.

⑤ 杨惠,刘和海.新闻摄影竞争趋势和问题.中国记者,2006.3.

摄影艺术范文第7篇

乘着国际当前摄影蓬勃发展的趋势,今年下半年的台北也弥漫着一股崇尚摄影艺术的风潮,而九月底压轴举行的“TAIWAN PHOTO 2011台湾摄影艺术博览会”,更在众多艺术博览会之间异军突起,以单一摄影媒材为主的艺博会,以集大成的气度融汇各国风采,吸引来自美、英、法、德、日、中等海外艺术作品来台交流。肩负推广台湾摄影艺术的使命,以及作为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全新窗口,第一届TAIWAN PHOTO评审委员严谨评选,在展览规划上,以摄影家作品的质感为优先考量,将采取展商与摄影家并重的方式呈现,一方面让参展艺廊拥有足够挥洒专业的空间,另一方面,为摄影家个别打造出特别企划展,兼顾商业艺术推展与摄影教育推广的诉求,让收藏家及参观民众能循序渐进的了解全球摄影艺术现况与市场发展方向。

国际级摄影大师巨作现身

今年大会隆重推出日本重量级摄影大师森山大道(DaidoMoriyama)、英国当代摄影艺术家麦可・肯纳(MichaelKenna)的特别企画展。森山大道以敏锐独特的直觉,随心所欲、猎人式的拍摄手法,将街头摄影的可能性扩展至极限,粗粒子、模糊、晃动的特色成为他个人鲜明的标志与风格;肯纳则擅以黑白摄影展现他内省而恒定的特质,作品中经常飘逸着中国山水氤氲的优美意境,呈现出清新沁人的气韵。TAIWAN PHOTO 2011特别将欧亚洲两位国际级摄影大师巨作兼容并蓄于特别企划展中,意图展现摄影艺术的多元荟萃及文化精随。

除了森山大道(Daido Moriyama)及麦可・肯纳(MichaelKenna)的特别企划展之外,参展艺术家还有来自日本的艺术家森村泰昌(Yasumasa Morimura)、佐藤时启(Tokihiro Sato)、北野谦(Ken Kitano)、詹姆斯-中川治(Osamu James Nakagawa)、今道子(Kon Mitiko)、蜷川实花(Ninagawa Mika)、三好耕三(Kozo Miyoshi)、久保田博二(Hiroji Kubota)、原久路(Hisaji Hara)、泽田知子(Tomoko Sawada);来自美国的知名摄影家有安瑟・亚当斯(Ansel Adams)、艾德华・威斯顿(Edward Weston)、亨利・卡拉汉(HarryCallahan)、麦可・强森(Michael Jhonson)、茱莉・布拉克曼(Julie Blackmon);法国的知名时尚摄影家詹路普・西夫(Jeanloup Sieff)及新锐摄影家常易(ChristianChambenoit);德国的马特・汉奈克(Mat Hennek);中国的冯建国、刘瑾、渠岩;台湾的陈敬宝、吴政璋、许哲瑜、何孟娟、杨钦盛、赵炳文、吴政璋、许哲瑜、陈妍伊、潘小侠、廖益嘉、陈志宏、方琦等。参展艺廊有日本的MEM艺廊、Zen Foto艺廊、Photographer's艺廊、BLD艺廊、Photo Classic,台湾的1839当代艺廊、台湾国际视觉艺术中心、绝版影像馆、东家画廊等。

首届2011台湾摄影论坛

摄影艺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摄影艺术 创作意义 情感表现

摄影艺术从发生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在1839年,法国人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公布了“达盖尔摄影法(银版摄影术)”,这标志着现代摄影艺术的开端。达盖尔这巧夺天工的设计到今天也在使用,从公布到现在已经有170多年了。早期,对现代摄影艺术的摸索和实践困难程度很高;到了中期,绘画艺术逐渐崛起,可是好景不长,又逐渐沉寂在人们的视线里;当摄影艺术处于转型期的时候它经历了分裂和突变;直至今日摄影艺术的卓越成绩。在这将近200年的时间里,摄影艺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正是因为摄影艺术经历的这为时170年的曲折又艰辛的路程,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迎来了摄影艺术的演替与转变以及摄影艺术的鼎盛时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基本态度。情感表现,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手段;能激发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人们心理活动的组织者;是人们生存的心理方面的工具。所以,艺术创作的灵魂就是情感,艺术创作的宗旨也非情感莫属。

一、摄影艺术与情感

摄影是人头脑里对社会生活的产物,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摄影借助客观的、真实存在的事物景象来反映社会现状,这种艺术形式比其他的艺术形式更直接、客观。摄影创作的基础是技巧、想法,“情感”被称为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激素”。情感以桥梁的作用存在于摄影艺术创作和摄影艺术欣赏中。一切的艺术创作的源泉都来自生活,一切的艺术创作都依赖于多生活的思考、观察。其目的就是要从常见的事物中发现新的东西,这时就离不开我们的情感,一切的艺术都不能离开情感,摄影艺术也不例外,只有赋予艺术情感它才能更贴切生活,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摄影过程中,除了注重光影运用的技法,摄影者本身也将自己想表达的情感蕴含其中,如下图摄影者命名为《求知》,就是抓住了一个现实生活中一个在书架前认真阅读的小女孩的身影,整个作品给人以恬静、美好的感觉。(图1)

二、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现方式

情感在摄影艺术创作与摄影艺术欣赏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和其自己的真实情感都是密不可分的,从艺术作品上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创作者的情感,不管是什么事物在艺术家的笔尖下都是被赋予了情感的。

要想研究和探究情感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表现,了解摄影艺术与摄影史是研究和探究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现的第一步,只有充分的.客观的了解摄影史和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才能将史实作为最有说服力的案例和证据,去探究情感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在学习《世界摄影思想史》与《世界摄影史》的过程,我们可以间接的了解到:促进摄影艺术不断发展的客观原因有两个, 一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外在因素,二是内在原因,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从技巧、用具、概念、原理等影响摄影艺术创作的内在因素。但是促进摄影艺术作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是那些将时代背景、科学的原理、艺术概念、先进技巧以及对自己人生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心理活动、丰富的情感的而且对这个世界的摄影艺术的创作不断地探究与探索的完美结合的摄影艺术创作的大师。

摄影艺术家亚当斯的每一个作品都赋予其对该景物的浓烈的情感感受在里面,亚当斯对于世界以及自己的人生的感悟和情感在亚当斯的作品上都可以体现出来,有的通过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等表现方式表现的形容尽致。亚当斯在其的每个作品上赋予了情感,从而使作品具有生命力。

三、情感表现在摄影艺术创作发展过程的重大意义

古今中外不断地推崇的情感表现,在摄影艺术创作发展过程中的为什么会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呢?黑格尔曾经说过:“思想的普遍性乃是一种事业或者一桩成就的元素,没有思想,就没有客观性,这个客观性就是基础。”回顾学习世界摄影史和摄影艺术的演变过程,世界摄影大师将情感表现和对社会万物的观察以及丰富的心理契合,并把它集中体现到摄影艺术创作的作品上,这是摄影艺术的灵魂所在之,也是艺术作品的精华之处。

在摄影身上具有久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与文化底蕴、历史进程、政治等方面的集中影响力,无论何类艺术创作的形式最根本的目的与宗旨都在于情感表现和思维情感的内涵的最后表现。所以,摄影不光是一门艺术学科。回顾摄影艺术的演变过程,我们很容易的就会发现,堪称里程碑的重大意义的概念、原理、思维、风格、流派或者是技巧原理、器具使用,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且持久的重要影响,为什么对促进摄影艺术创作的发展进程起到决定性作用?原因在于,其包含着最真实、最原始、最丰富的情感。

刘易斯?维克斯?海因一直坚持情感表现是创作作品最重要的依托,他的《童工》这一作品在世界上是最哟影响力的,它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写照,儿童们的悲惨且不公的命运,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个作品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受欢迎,正是因为这个作品上赋予了刘易斯?维克斯?海因足最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情感内涵,赢得了喜爱这个作品的观众,从而使得全社会为之而骚动。正是因为刘易斯?维克斯?海因的不懈坚持,深刻的影响了社会发展、历史发展、改革历程的因素,这其中蕴含着超越时代、逾越文化、逾越语言、逾越民族和逾越国家、跨越种族的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的博大情怀,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全社会深刻反思历史,反思自己。

四、结语

摄影不光是一门艺术学科,摄影艺术是造型艺术的其中一种。从古至今摄影艺术从未停止过发展,摄影艺术一直不停的在进化发展。摄影艺术作为一种永不停歇发展的艺术形式,是被赋予生命力的一种艺术。安德烈?柯特兹曾经说过:“相机是我的工具,经由它,给予我所周遭的所有事物一个理由。”摄影艺术的灵魂将永远都是最丰富的情感表现与最真实的思维表达,是那些将时代背景、科学的原理、艺术概念、先进技巧,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丰富的情感的摄影艺术品。

参考文献

[1]冯笑男.摄影创作中的情感表达[J].艺术研究,2013,(11):25-27.

[2]林路.摄影思想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摄影艺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摄影;艺术;美学视角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在精神层面上也有更高的追求,对于艺术欣赏的审美也随之提高。这就要求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摄影工作者必须具备更高的艺术素养,从文化品位到艺术格调以及对美学的悟性和认识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创作出高水平的摄影作品,彰显摄影这门艺术的神奇表现力。

一、认识摄影艺术,探索美学特征

摄影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真实、直接、生动、鲜明的特征。摄影能够真实的表现出物体的形态,让人们从摄影作品中感悟到事物的美好。摄影作为瞬间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美学特征。首先摄影具有纪实性。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的特殊审美形式,纪实性摄影现在仍然是艺术摄影的主要内容。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多数摄影作品,其特征和功能都是纪实。其次是瞬间性,摄影是作者在生活中“突然发现”或灵光一闪偶然拍到的作品。这是作者通过多年的生活积累,利用熟练的摄影技巧,汲取各方面知识的精华,才能发现和抓住生活中独特的美,从而再现生活。节奏性也是摄影的重要特征之一。节奏性是摄影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有生命都是有节奏的,失去了节奏,生命便不再继续。没有节奏感的照片也不具有活力,不能使照片达到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效果。另外摄影还具有艺术性和形象性。摄影作为一门艺术与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具有它独特的艺术性。它的艺术存在于生活当中、在世界万物当中。在拍摄作品时,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都在展示着艺术美,就看作者用什么样的情感角度去发现。比如在《花之惑》这组系列摄影作品中,就充满了女性对生命的赞许与敬佩,让人和花朵的心灵相互交融,让花儿具有生命的灵动,把人的思想活动通过花语告诉观众。而形象性是摄影的主要审美特征,无论什么题材的作品都要通过形象来表达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无论是优美的曲线,还是婀娜的身姿,抑或是雄伟的高山建筑,都是作者想要营造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提高艺术水平,体现艺术的美

摄影作品在美学的视角下有着深刻的艺术内涵。摄影艺术的美学包括想象美。想象是人的一种感知和思维活动,是一种能够超越现实的、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想象美就是通过摄影作品的想象性质,引发人们的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形成内涵美。摄影师在追求艺术美的过程中,不再只是追求光影美,而要让摄影作品体现出一种想象思维,让人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超越作品之外的美。再有就是情感美。艺术的表现与人的情感密不可分。摄影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有摄影者的个人情感融入渗透。作为一名优秀的摄影者,要把自己对生活体验的各种情感体现在摄影创作的各个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作品。摄影还要体现意境美。意境是指摄影作品要具备一定的意蕴和情趣。意境高度凝结了摄影的艺术之美,能够把观众引领到作品之外的某种境界,发生心灵的碰撞,引发共鸣。摄影的意境美一般来自于摄影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不同的摄影意境反映出摄影者对生活的感受不同,也体现了作者不同的风格。世界万物本身并没有意境,是人赋予了万物的情感,从而形成了意境。摄影者带着自己的感受去拍摄作品,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出一种意境美。这种意境美在风光摄影中更容易凸显。大自然的广袤空间中自有一种生气和灵动存在,这非常有利于摄影艺术意境美的体现。比如,在一些充满意境美的雨天摄影作品中,雨水从天空飘落的一瞬间,使花儿更加娇嫩,雨水的反光和翻滚的云朵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雨天的浪漫。它带走了时光,好像心灵也被雨水洗涤,清凉的空气沁人心脾。这一切让我们感觉世界如此美丽。

三、提高审美意识,重视品位格调

在当前的摄影队伍中存在着轻视美学、畏惧文化的现象。有些人认为美学知识是形式上的东西、不实用,也有人认为,美学高深莫测,不容易弄懂,不如先学摄影技法和创作手法见效快。这两种思想都对美学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否定。美学是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的学科,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精通的,但是他对摄影艺术的影响极大,不懂美学就不可能创作出高水平的摄影作品。因此,我们提倡运用美学作为思想指导,让摄影者通过学习美学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摄影艺术主要是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获得美的感受,感觉到审美愉快。但是在摄影创作和作品鉴赏时,人们容易混淆生理和审美愉快的界限,让生理上的取代审美感,甚至会美丑不分。比如人体摄影中,人体应该怎样拍?想要通过人体造型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不同的审美观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格调和境界。如《维纳斯女神》就是赞美生命和人的创造力,展示了人类的自然美。美学,能够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产生一种精神愉悦,是一种人类的高级情感。因此,摄影工作者在摄影的造型的处理上应该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而这种高文化品位需要一定的美学修养和文化知识的补充。总之,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优越的技术和条件。但美学思维和美学理论需要人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研究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挖掘到美的本质,获得有价值的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摄影艺术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它需要人们不断探索和发展,使它更加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参考文献]

[1]杨帅.从美学的角度浅析摄影艺术的特征[J].大众文艺,2014(12):174-175.

[2]高玉启.论摄影技术与美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S1:214-216.

[3]蔡永荣.摄影艺术的美学视角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5(10):284.

摄影艺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摄影艺术;纪实美;摄影技术

作为摄影艺术就是用科学的手段把生活中真正的好东西直接摄取和记录生动的形象,使其固定,转化为人们使用和享受美丽的静止图像,成为一个永久的审美对象和精神财富,所以人们就把摄影艺术在美学方面的这种品质叫做纪实美。摄影艺术基本的美学品格是纪实美。如果其他艺术和现实生活可以拉开一个适当的距离称之“似与不似之间”的美,那么艺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摄影作品也可以是一种美,这是“真实的美”,“自然之美”,也就是纪实美。摄影艺术所拥有的这种纪实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意义,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美的伴侣。

1、摄影艺术中瞬间的把握

形象永存性和题材的瞬间性的统一,是摄影艺术纪实美的必要组成元素。宇宙生命进化的时候,希腊哲学家就有“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的比喻。摄影艺术作品,虽然只是一瞬间捕捉到变化发展的过程,但它可以使暂时的,转瞬即逝的瞬间,以一个永恒的形式固定,传承下来,成为人类“永恒的记忆”。虽说电影、电视也直接、真实地反映现实,但他们毕竟是流动的艺术,不能和摄影一样让人面对一个瞬间,进行持久、随意的欣赏。

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应该说直到20世纪30年代之后的小相机和感光材料迅速出现,摄影才开始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摄影可以在一瞬间“抓住人前看不见的动态和衷心的表达与命运的抗争,尽管这种表达是可以用其他艺术想象的,但从来没有这么真实地描绘。捕捉稍纵即逝的,不断变化的生动,典型,富有时代特色人物的神态,无疑是创造艺术的纪实摄影之美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些真挚的情感,人物看起来更真实,生动,从当前时代的深处把人类情感中最神圣和最崇高的东西,即最隐密的秘密揭露出来,也能震撼心灵,激发巨大的魅力之美,让人不禁为之神往。在这方面纪实摄影具有无与伦比的巨大力量。

纪实美来自于现实的美。客观事实有其自身的价值,虽然不能代替美学价值,但它毕竟为纪实摄影的审美价值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审美的过程,以确定事实和审美判断的摄影作品往往是交替进行的。事实判断和道德判断,以及追求善良,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还包含了审美的因素。因此,题材的选择对摄影创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抓难难拍之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永恒价值判断的主题。身体形象的延续不仅是一个客观的光学固定,而是结合真和美,现实与审美的统一,真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美。如果表面的记录不能突破记录的表面,那只能是一个简单的再生产,但不能得到美观效果。对新鲜,罕见和社会显著题材,历史价值的瞬间摄取,还是要满足审美需求。纪实摄影的文学价值是历史遗产,强调发挥摄影艺术的文献作用是必要的,但由此就得出文献价值大于摄影艺术的审美价值”的结论,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惟题材论”,摄影艺术的纪实美相当于重大事件的美丽刻板记录。

2、摄影艺术的真实性与创造性

“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恩格斯的一句名言。典型化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塑造典型形象也是摄影师追求的审美目标。普通艺术的特点是典型非原型,而在纪实摄影作品中典型即原型。其他艺术作品当中的典型是整理、概括的结果,然而纪实摄影作品中的艺术典型,则是生活真实的艺术再现。

对于纪实摄影艺术,在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派认为“摄影师保持手段的界限才能做出最好的成绩”;另一派则赞成使用任意种类的“巧计和魔法”,突破纪实手段的约束,从“真实的和人工的混合物”中创造出画面美后者之于特定的主题,体裁和类别,可能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非纪录片审美理想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但是,这一切还不足以撼动纪实美学摄影在艺术美学中的主导地位,也不能阻碍人们对纪实美得追求。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摄影艺术已形成卓越的性能,在纪实的基础上,同样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在这方面,摄影师有一个非常广阔的世界来施展创造才能,例如美国的亚当斯,法国的布列松等著名摄影艺术大师,他们坚持纪录片的艺术手法,不仅创造了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的典型图像,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3、摄影艺术是生活的再现

所有的艺术转载于现实生活,但反映摄影艺术则更为直接和迅速。它不像文学,音乐那样把语言,声音作为中介,也不会需要依靠艺术家的画作写实技巧,而是利用科学手段从生活中直接吸取。尤其是纪实摄影,主要反映生活本身的形式来反映生活,这直接性带来了现实主义,亲密感,是人们摄影艺术审美体验中最重要的感情。

忠实于生活的本来面目,注意真伪的细节描写,是现实主义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有很多优秀的画家发展真实的技能,付出了艰辛的艺术劳动,但现实和纪实摄影绘画艺术毕竟有着本质的不同。纪实摄影艺术是事实和生活本质的有机统一,是美和真的统一。如果你说,当一个人觉得其他艺术作品,审美心理上依赖于“自欺欺人”的自觉需要,以弥补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距离的真实感,那么面对优秀的纪实摄影,感受身临其境的审美愉悦则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

总之,美是生活,摄影纪实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来源于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生活没有尽头,扎根于生活的纪实美也不会穷尽。摄影创作中肤浅平庸现象的根源,绝对不在于纪实的本身,而是在于缺少对生活美的发现与追求。

【参考文献】

[1]丁遵新.摄影美的本性与创造[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

[2]林路.摄影艺术[M].学林出版社,2012.

上一篇:审美教学范文 下一篇:生物化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