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教育范文

时间:2023-02-21 01:14:27

摄影教育

摄影教育范文第1篇

小Chen希望能接受比较正规的摄影教育,但他不无忧虑地写来电子邮件:我正在参加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第13期的学习),但我感到越是学习,我越感不足,想再参加别的地方学习,但社会办的各种摄影学校,良莠不齐,使我不敢涉足。

不管是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有了“越是学习”“越感到不足”,“想再参加别的地方学习”的感觉是很正常的,假如学过之后没什么想法反倒不正常了。前人对这个问题早有认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然而,你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目下“社会办的各种摄影学校”,的确是“良莠不齐”(至于小Chen说到的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并不开展学历教育,经其结业的人当数万计,但它只是一个普及摄影的教育机构,因而对它的要求不应等同于高等学历教育――不过它对教育资源的使用也还存在可供探究的地方)。我们下面有关摄影教育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的范畴内进行。

杨东同学来信说:现今的摄影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并满足了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双重需要,由于摄影教育沾了“艺术”的边,所以在入学考试中对文化课的要求相对要比非艺术类专业低得多,这必然会成为一些想混一张文凭者的天堂;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举办摄影教育的学校对此也并非一无所知,甚至可以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顺应并满足了这种需要,就买卖双方而言这更像是一种“投机的生意”,一种双向的畸形需要,这无疑是对高等教育的亵渎。当然,这样的“买卖”肯定是难以长久的,终究是死路一条。

极对!切中时弊。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加入了“投机”的成分,难免不“畸形”发展,进而“死路一条”,高等教育包括摄影教育、艺术教育当中存在的这类问题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

广西南宁的张力丰说:这学期我们开了摄影课(40学时),原以为多少能学到一些东西,现在课是上完了,结果却令人失望。

对于想在摄影方面进一步深造的小Chen来说是应该有害怕上当的担心了。而杨东同学非但没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感觉,至于设计专业的张力丰同学对40个学时的摄影课(虽然我们并不了解他们开了哪些课程)学习的结果大失所望,也就不是什么偶然的事了。

在我看来,这几位同学应该都是有志学习摄影的年轻人,他们青春年少,敏感而不乏血性,对摄影教育与高等教育中呈现的弊端直言不讳:杨东同学一定是那些有幸考入摄影专业学习并对学习摄影抱有浓厚兴趣者中的一员,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发现:摄影教育的“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存在着“畸形”的“双重需要”,“随意拼凑课程”,“请到什么‘老师’开什么‘课程’”――这样的事情我在不少地方也时有所见时有所闻。

说实在的,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比较注重的是在流通领域内打假,眼下轰轰烈烈的世界杯足球比赛也在打假(假摔),其实高等教育也需要打假!

杨东说: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胜任社会的需要吗?有谁思考过这样的问题?难怪社会上会流传这样的笑话:考不上理科考文科,考不上文科考艺术,做不了文字记者就去做摄影记者。呜呼哀哉,我们的摄影教育真是到了该灭掉的时候了。

杨东虽说的仅是一句“笑话”,但明眼人一定不会看不出这句“笑话”之所以流行所隐含的深层原因,是因为教育体制、考试制度逼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去思考“适者生存”的道理,从而逼出并流行一种最佳的“应试哲学”和行为方式。一些人或许并不爱艺术、并不爱摄影,但是没有办法,人们需要“文凭”,因为眼下社会需要“文凭”,应对攻略一个字:混;另一些人如杨东们,他们爱艺术、爱摄影,但是学校的课程不但无法满足,还得因“应试教育” 所迫,需要门门功课“过关”,他们的“爱”如何实现、怎样等待、能否重来?

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叫做“教育市场化”,主张把高等教育推向市场,这是应该的,也符合“国际惯例”;可是在我们这里,“市场”能控制高等教育的质量吗?而且,喜欢并善于玩弄数字的人似乎不在意人们对教育质量的看法,一则他们有自己的质量观,再则在他们看来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假如我们的教育质量有问题,干吗还有那么多人削尖脑袋挤着、拼了命抢着要来读书?20多年来,在国内大规模迅速发展起来的摄影高等教育,号称已经为国家培养了数万“高级摄影专业人才”,这的确是了不起的数字,然而量化的结果并不能显示结果的质量,这不是说数万摄影专业的毕业生中就没有一些人是“高级摄影专业人才”,而是说“毕业生”和“高级专业人才”之间是根本不能划等号的!

张力丰说:我们设计专业学生常常要与影像打交道,大多数同学也非常想好好学一学摄影,可是据我们了解,不仅是我们学校,这里几乎所有设有设计专业的学校对待摄影教育都不够重视,首先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就很不合理,象我们这样经常要与影像打交道的专业,4年的本科学业中摄影课程只有象征性的一门,其教学的时数(在我们这里)没有一所大学超过48学时的(我知道有的大学只有32个学时!);其次,师资力量十分有限,他们教教简单的摄影技术和欣赏还勉强凑合,真要他们上什么与设计有关的专业摄影够呛;再次,我们一年交近万元学费,可是学校有关摄影的实习和实验设备与条件相当差,别说没有暗房,就连照相机、胶卷也得我们自己准备。总而言之,尽管我们非常清楚国外的设计师在平面设计包括其它类型的设计中一般都是先有策划,然后摄影师根据策划的要求进行相关内容的拍摄,之后才开始进行设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极强,最应该发挥设计群体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行当里,摄影本来应该是大有可为的一种工具或者媒介、元素,可是在我们这里,根本没有足够多的摄影课程和时间供我们选择,这样一来我们既无法较好地掌握摄影的技术技巧和方法,难以有目的地进行摄影创作,又没有机会与一些优秀的摄影师一起工作,当然也对熟悉和掌握与摄影师的沟通不利.我们现在该怎么办?请您在百忙之中给我们一些建议。

你这里所说的情况和你的思考实在值得高等教育的决策者、管理者、教学者的深思。依我的浅见,当今的平面广告设计(至少是相当多的这类设计)都离不开摄影的参与,可是这种课程教学安排上的不合理为什么若干年没有改变呢?

因为摄影与设计关系太密切了,所以必得自己努力去学习和培养一种摄影师的眼光,这种眼光可以帮助你用摄影的方式去看待、记录或者表现外部的和你自己的世界;并且,还得努力学习和培养一种编辑或设计师的眼光,这种眼光则能帮助你用设计的、媒介的、传播的方式去控制作为设计元素的影像;而且,后一种眼光还能帮助你指导与之合作的摄影师如何摄影以便更好地满足设计的需要。不过话要说回来,所有这些都不可能在一日、一月甚至一年中实现,需要你们不断地付出艰辛的努力;另外,至少学校或者校外的图书馆尚有大量的图书资料,同时校外更有许多了解摄影与设计关系或对此有丰富经验的从业者,只要努力去寻找和实践,一定会有收获。这能算我给你们的建议吗?

欢迎读者参与本栏目

摄影教育范文第2篇

摄影美学,是摄影学和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建立在摄影学和美学基础之上的、研究摄影艺术中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当摄影进入人们的生活,即与人类发生现实的审美关系时,摄影美学也就应运而生了。摄影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牵引着人类的视线去观看、去思考、去解读我们所生存的空间以及正在发生着的事件。运用摄影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重要文化行为,人的道德、价值、愿望、情感、智慧等人文特征都可以运用摄影语言体现出来。摄影美学课堂教学可以从“人文”角度发散思考,引导学生关注摄影与人的情感、价值观、生存态度之间的关系,关心人类的文化现象,对各种人文学科中蕴藏着的美的因素进行发掘提炼,并以摄影学科的直观形式展示出来。

摄影课堂上教授学生们摄影知识与技能的多少固然很重要。但更应该启迪他们对摄影的感觉,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感受,对人类悲苦感同身受的大爱。我们可以看看一些摄影大师们关于自己作品的表述。法国摄影家迦克昂利・拉帝格有句名言:“我用爱来拍照,所以我试着使爱成为艺术的对象……”出生于沙皇时代俄国的摄影师罗曼・维希尼克是推动《关心摄影》最为有力的人之一,而《关心摄影》的主旨是:“摄影为人间目击者,是一种报告性及记录性的工作,它要传达人性的课题,了解和关心是照片所要表现的重点。”

如果我们观看了这些大师们的作品,我们会深深体味到只有拥有一颗挚诚挚爱能够感知宇宙之博大、生命之美丽的感恩的心,才能够创作出如此撼人心弦的画面:如果我们了解摄影作品及影像文化在西方社会中持续、广泛而深层的影响,我们更会深刻地意识到摄影美学中人文情怀教育的迫切性。

很明显,学生不可能仅凭掌握一点摄影技法就能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尤其是做人的根本。除了掌握技法外,还必须熟悉摄影艺术的发展历史,具有欣赏摄影艺术的趣味和评价摄影艺术的洞察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摄影美学教育是包含在其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美学指导的空荡荡的摄影教育,将会是怎样盲目的和不成熟的摄影教育,是与实际不相联系的空洞美学。

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注重技能培养以考虑学生的未来生存就业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关注他们现在的想象力和情感世界将同样重要。摄影作品应该囊括了人生和自然的灵魂。而这一理念,正是通过摄影美学教育所要首先提及的。

今天的摄影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们充分享受着日新月异的摄影科技成果,但却忽略了摄影过程中情感和精神的内容。由于没有普遍形成科学认识世界的方式。许多学生的人文情怀日趋淡薄。这是摄影美学教育所面临的又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形下。更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道德、美好感情,令他们真正意识到:获得哲学、文学、诗歌、绘画和建筑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创作出优秀摄影作品的强有力的支持。

发掘学生的审美敏感度也同样是面对摄影美学教育时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拍摄实践中,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去感受别人的生活、别人的经历。去体会自然的美丽与世事沧桑……也就是说,要鼓励他们运用摄影技术把内心创造出来的或唤出的充满情感的美感很好地表达出来。在摄影美学教育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体验到的东西进行反思或思考,他们就可以把握自己或其他人作品中的情感层次,进而,将其转变成新的刺激。激发出新一轮的创造过程,产生新的作品。

当摄影美学教育中的人文情怀得以张扬的时候。摄影文化背后蕴含的情感因素就会更好地突显出来,摄影的人文因素对学生心灵的滋润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将人文情感融入到摄影美学的教育中,才能够涌现出一批批摄影人才。他们可以通过创造和欣赏艺术,更好地掌握和认识自己,而并非仅仅是让无感情的技术和机器控制自己,同时应该是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采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富有活力和魅力,更富有进取精神的高素质的摄影才能。

摄影教育范文第3篇

一、留住校园中童年的精彩

我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每天徜徉在校园里,我的眼中时时、处处会有儿童的身影,我的身边时时、处处发生着关于儿童的故事。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校园时,我已踏进了校园:操场上有参加早锻炼的儿童,我用镜头对准他们,留下的是孩子们跳跃、奔跑、做游戏的身影;教室里,孩子们在认真地上早课,我用镜头对准他们,留下了孩子们阅读、书写、表演、交流时的一幕幕场景。我的相机里记录了孩子们各种生动的表情和可爱的姿态,他们的欢呼、雀跃、拍手、嬉闹、微笑、愤怒、惊讶、甚至流泪……这些通过镜头摄入的场景不仅仅留在我的相机里,更留在我的内心深处。校园中孩子们生机勃勃的成长姿态,给了我激昂的工作状态,让我每天快乐、自信地工作着。

二、摄影中感悟教育的管理艺术

我是一位教育管理者,追求完美,作风严谨。在老师眼里,我是一位严厉而挑剔的校长。随着我对摄影艺术的深入追求,我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大光圈与小景深”,暗示我要多放大老师们身上的优点,淡化一些无关紧要的弱点;“小光圈与大景深”,则启发我要多引导老师们多看身边同伴的长处,感受团队的力量,因为有了别人的关爱和帮助,才能把自己托得更高;“快门与速度的关系”,告诉我教育管理中“该出手时就出手”,于是有了我独特的管理方法――“一分钟评价”法;追求艺术作品的“创新与独特”,促使我在教育管理上也不断出新,并由此促进学校在课程改革上的不断创新,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奠基。摄影给予我在教育管理上的帮助远不止这些,且无法用文字来一一诠释。

三、照片成为生动的课程资源

一到节假日和双休日,我便会和摄影协会的影友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采风。不知不觉,优盘中的照片素材越来越多。我把它放到学校资源库中和老师们分享。我把自己拍摄的山川河流用于课堂,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资源;我把自己拍摄的家乡美景用于课堂,作为孩子们了解家乡“娄东文化”的课程资源;儿童又是天生喜欢小动物的,我便向摄影协会的老师们拷贝他们拍摄的一些珍稀动物照片,一方面,可以学习他们的构图和用光技巧;另一方面,又可以把这些素材提供给科学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目前,我校的课程建设逐步彰显特色,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的“国际游学课程”和学科“嵌入式课程”的创生多多少少与我的摄影生涯有关,这些课程中的大量图片素材中融入了我的一份心血。

四、摄影给予我更多的人生启迪

有人说摄影就是记录生活,留住一些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美好的景,我却认为摄影更应该是一个发现之旅,一条启迪之路。留住是有限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留下所谓的美好和精彩,而发现才是智慧的。摄影中伴随着故事、伴随着经历、伴随着友情、伴随着感悟,故事、经历、友情、感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摄影是一种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运动,人的生命因为运动而精彩。可能有人追求的是作品的静态美,而我追求的是一种动态之美。摄影不仅是追求结果的艺术,更是感受过程的艺术――学会慢慢欣赏世界的千姿百态。留美好于瞬间,融思想于永远,超现实于未来。

摄影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理论;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J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6)03-0149-03

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系作为现代高层次的摄影艺术教育,必须根据摄影艺术教育的特点,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首先要建立起一个完善、充分、系统有中国特色的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系,这将对解决当今我国摄影艺术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指导我国高等摄影艺术教育正确,健康顺利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将对我国高等摄影艺术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建立有中国特色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系,首先要学习国外摄影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学习国外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摄影美学思想,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外摄影艺术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先进管理方法。深化对有中国特色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摄影教育理论体系。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摄影教育理论体系应包括下面一些具体内容:

1.中国摄影艺术教育理论首先要探索影视文化的时展特征。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文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摄影文化。正确处理民族化、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2.中国摄影艺术教育理论要深入研究摄影艺术教育发展规律,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当今中国摄影艺术教育的发展的需要。摄影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敏锐的艺术感悟力。摄影教育理论要明确研究摄影艺术独特的创作规律。

3.摄影艺术教育理论应该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去研究考察摄影艺术的规律和特性,研究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摄影艺术语言和摄影造型技巧手段,以及摄影艺术形式美的构成。

4.中国摄影艺术教育理论要重视对中国摄影艺术发展史的研究,深入开展摄影艺术批评研究活动。建立中国摄影艺术作品的评价体系,完善摄影作品的评价体系是摄影教育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5.摄影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摄影的物质手段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更新。尤其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变化,必将带来摄影艺术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的变化。摄影艺术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个性,这应是摄影教育理论的重大研究课题。

6.中国摄影教艺术育理论要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唤醒学生的内在力量,追求人格的完美,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归纳能力和理解能力,以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自我更新,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使学生走向社会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总之,当前中国高等摄影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中国特色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系的指导,需要有独到的高水平的理论见解,能解决指导当前中国摄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将高等摄影艺术教育至于更宏观的社会层面。认真总结摄影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特点,重视加强摄影理论队伍的建设。倡导理论研究与技术学科并重的学风,适时调整中国高等摄影教育的理念,与社会携手共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摄影理论体系。认真总结新时期摄影教育发展趋势和特点,努力改变当前摄影教育理论落后于教学实践的现状。

二、科学的设置摄影艺术教学课程,加强教学管理,编写高水平的摄影教材

作为高等摄影艺术教育,必须要有一个非常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和一个完善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要科学、系统,要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顺利的学习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摄影教学遵循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用摄影艺术语言反映社会,反映生活,记录社会典型瞬间。培养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具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走向社会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摄影教学的重点:摄影造型能力的培养及视觉语汇的积累。使学生通过摄影的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实践,完成对摄影本体语言的认知。使学生建立个人摄影理论知识框架,丰富理论结构。完善学生进行摄影创作实践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形成学生摄影创作的个性特点,具备独立的摄影创作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作为四年本科高等摄影艺术教育,一、二年级首先要侧重摄影基础知识及能力的培养,熟练掌握摄影艺术语言,培养学生的摄影造型能力和专业兴趣。具体课程应包括:相机及感光材料、摄影用光、摄影构图、摄影曝光、摄影色彩构成、数字摄影。图片的后期处理以及有关摄影美学、中外摄影史、艺术概论,意象性想象构成等相关辅课程,为将来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进入三、四年级后,完成从基本技能向摄影艺术的观察、思维与表现的强化过渡。并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选择进入艺术摄影(是指产生社会审美需求的艺术照片为目的的一种摄影门类)、新闻纪实摄影(准确地反映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以真实性为特征的一种摄影门类)、商业广告摄影(是一门以传达广告信息为目的,服务于商业行为的图解性摄影艺术和摄影技术)等专业课程学习。同时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实践、深入社会、开拓视野,提高艺术理论修养。从摄影艺术规律向拓展摄影表现风格,培养学生艺术个性的升华性过渡。进入四年级第二学期,学生根据四年的专业学习,进行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完成本科阶段最后的毕业创作和论文写作。

以上是作为四年本科高等摄影艺术教育的课程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课程设置上,中外摄影史、摄影美学、当代艺术理论等课程应占相当比重。同时,学生还可以在同一学科领域跨系选课,艺术方向包括电影、艺术造型、舞蹈、音乐、戏剧、艺术收藏、设计、编辑、包括构造理论、美学媒体理论、展示设计,摄录像影像技术,经济学,哲学,外语,大学语文等课,学生都可以在自主学习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学生可以对学校所开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影赛影展,要大胆向有关摄影专业报刊杂志投稿。要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进行教学研讨及交流活动,使学生了解当今影视发展创作的最新动态。

在摄影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摄影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手段,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当今数字影像技术将成为主流摄影技术,但学生必须修完作为学习数码摄影先决条件的传统摄影课程才能上数码摄影课。将数字摄影与传统技术结合起来形 成有机的联系。

要重视加强教学的管理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抓好教学设备的建设,管理和有效利用。摄影实验室是大学摄影教育中的重要教学设施和手段。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器材和科学实验设备,并提供相关的图书资料,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实验室教学对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教学的管理工作包括学校的校风,教学制度,卫生状况,师生关系,班级风气等。教学环境是构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教材是教学的资源的重要因素,是教学实施的根据之一。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需要为师生编选的材料,一部好的教材应该具有成熟性和相对稳定性。反映中国摄影教育的特点,能满足不同摄影教育层次教学的需求。能组织出具有不同特点的教材,是摄影教育成熟的标志。大学摄影教材应适时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成就,新技术,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材吃透,要认真备课写出课时计划,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材料,提供了便利,但教师也面临一个如何使用和处理教材的问题。教材是“死”的,教师的课必须讲“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求教师首先要过好教材关,凭着教师的技能艺术和智慧,把教材上的知识变成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摄影专门人才

作为高等摄影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适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文化、有理想、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视觉传播时展需要的摄影专门人才。作为一名优秀的摄影专业学生要做到具备以下素质: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对教育质量的终极思考。学生要不断运用新的创作思路,创作手段去表达自己的观念。学在生最初学习掌握摄影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同时,就应该把镜头对准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中捕捉具有典型意义的瞬间场面。实现理论、实践、创作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

2.在高等摄影教育中,培养学生并使其具有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从而将崇高的专业灵魂萌芽深深植入学生头脑中。强调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相互渗透,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摄影艺术教育的宗旨,不是训练会使用照相机的人,而应当是培养会用照相机思考的人。

3.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认识活动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世界机械式的被动反映,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学生自主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定向的思考选择能力更重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当今世界摄影艺术的格局,了解国内外当前政治、经济、艺术等各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把握自身所处的时空环境,激发和诱导真正具有创造力的发展因素。

4.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现代化不断向纵深推进,数字时代摄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数字技术带来了数字影像和数字媒体(网络媒体),并由此带来了数字化影像技术、传播技术与视觉文化、数字影像传播与伦理问题等等相关联的新课题。新时代的摄影人必须能够正确看待数字技术与数字影像,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影像创作与影像传播。

5.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摄影教育,应当成为现代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今数字影像技术将成为主流摄影技术;摄影对拍摄者的技术要求将越来越低,人的人文艺术素养在摄影中的作用将越发明显。不懂自学和自学能力欠佳的学生,不能够独立思考和把握个人的自主能力的学生。在现代竞争机制的社会里不可能有施展个人才华的有为前途。

6.大学摄影教育很重要一个方面是为社会经济服务,为社会提供未来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摄影教育除了在培养学生艺术创作能力方面外,应注重传授实用性知识,还应注重唤醒学生的内在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归纳能力和理解能力,以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更新自我提高自我。摄影专业学生要有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力。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常识。并对商品市场要有充分认识。使学生毕业后能溶入社会,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教育更像培养一个学生去学习如何在各种环境下生存的本领。

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摄影教师队伍

在高等摄影教育中教师是教学资源中的第一要素。教师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应占主导地位,中国摄影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如何将对整体教学的质量,以及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专业摄影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高等摄影教育要健康顺利的发展,必须以高素质的专业摄影教师作为保证。

作为二十一世纪高等摄影专业优秀教师应当是这样一些人:

1.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摄影专业教师必须善于学习,具有渊博的知识面,具有良好的表现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娴熟的技能技巧,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说服力。才能融会贯通,要把教材吃透,把技法教活,突破难点,解决关键。教学手段要多元化,给学生提供选择自己个性发展的学习方法。摄影专业教师一定要熟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

2.教学能力要强。教师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有效活动的主观条件。它是教师有效完成教学活动的本领,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能力。一个优秀的摄影家,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摄影教师。教学能力是一名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他(她)除应具有的摄影专业理论素养、技能技巧外。还应包括组织教学、管理与判断,语言表达、机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潜能、创造力充分调动起来。

3.科研能力要强。摄影教育科研直接推动摄影教育的实践与进步。它是以摄影教育实践和理论为研究对象,剖析摄影教育规律,论述摄影教育原理,发表对摄影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提出对摄影教学的改革与设想。摄影教育科研的特点是客观性、创见性和理论性。它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既是对摄影教育实践的总结,又是对摄影教育发展提出的构想,从而促进摄影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和进步。科研成果形式包括摄影作品、摄影论文、摄影专著、摄影教材等。

4.品德要高尚。作为一名合格的摄影专业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把自己所有的潜力热情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一举一动都起到表率作用,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服。

摄影教育范文第5篇

摄影大业,教育当先

在我国,1983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与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合作开办摄影大专班,成为自恢复高考之后摄影界最早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教育机构。到现在,我国仅开设摄影专业的高等院校就已经达到了100多所,但这仍无法满足当时众多摄影工作者与摄影爱好者渴求摄影知识的愿望。

2004年12月19日-20日,中国摄影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暨北京摄影函授学校20年校庆在北京召开,举办者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使全国的摄影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全国近百所院校的代表、各地方摄影家协会代表、北京摄影函授学院代表约180人出席了会议。

摄影教育划分不同层次

我国目前的摄影教育大致分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普及教育三个部分。除了全国100多所开设摄影专业的高等院校外,函授院校也成为了摄影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创办的唯一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摄影函授高等院校――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已经有近10万学员结业或毕业,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摄影界的中坚力量,第21届“国展”中,仅“广东分院”历届函授学员的获奖入选作品就有55幅之多!从这次参会人员中我们惊喜地看到,除了这些比较“职业化”的教育模式外,诸如“北京儿童摄影学校”这类的基础教育学校也涌现出来,为摄影教育的普及化加快了进程。

摄影教育应实用化

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常务副院长解海龙在会上谈到:2004年韩日奥运会期间,两国的广告摄影有了长足的发展,据相关统计,这两个国家在奥运会期间需要的摄影师不下20万......由此推断,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我们需要的摄影师又何止20万?!借着奥运的契机,我们的摄影教育也一定会有创新的发展,所以,今后的摄影教育不应只强调如何抓光影、构图这些基础课程,而应适应市场的需求多培养一些实干型的摄影人才。北京电影学院的杨恩璞教授也指出,摄影教育应不断创新,不断融入新潮的摄影理念和想法,不能恪守“老教材”、“老技术”不放松。

中国摄影教育网

()

实用性、快捷性是这个网站的最大特色:摄影的基本技术技巧、最新的各地摄影教育动态、各高校的摄影学术论文、摄影专业毕业生想要找工作......所有的信息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摄影教育网的建立,打破了教育资源的区域限制,使不同的教育机构优势互补,更方便了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的摄影人获取信息。

相关链接

美国的摄影教育

美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摄影系于1946年在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的筹划下在旧金山艺术学院成立。

现今的美国大学及学院中至少有一百个以上的科系提供主修摄影的大学部课程。这些摄影课程大部分是艺术系、设计系内的分支或新闻系中的分组。课程主要有艺术摄影、应用摄影等。由于在专业及消费市场上数字相机正逐渐取代传统胶片,所以数字科技及后续的电脑影像处理应用成了最热门的课程。

美国教育特别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课堂讨论特别多,作业很少,只为了磨练技术。大部分摄影系每班人数不超过30人。摄影系大多有足够的暗房设备及摄影棚供学生使用,通常也可以外借器材,因此如4×5相机及外拍灯之类的专业设备不需要学生自备。美国每年约有至少3万名学生(不包括数字影像课程)选修摄影课程。

除了为数不多的大学摄影系之外,开设摄影系最多的其实是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一般为两年制的课程,相当于专科学校)。美国目前的大学摄影系约有40个,而社区学院的摄影系约有80多个。

摄影工作(不管是创作或应用)在美国就业市场中从来不是高报酬的项目,大部分从业者收入水平一般。但由于希望投入摄影工作的人,通常个性上有某些浪漫的倾向和追求创作成就感的动机,所以即使这个行业收入并不丰厚,仍不断有学生因工作的乐趣加入进来。

广角镜

摄影为“申遗”助阵

摄影以其直观真切的影像语言,成为现代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近些年来各地的形象宣传、旅游开发,无不相中摄影这个好方式。

广东开平市的特色建筑--碉楼,是当年侨乡人“防涝防匪”的建筑,现已成为建筑史上的一道美景,2001年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平碉楼群,现存1833座,星罗棋布,绵延数十公里。几年前开平市政府就已着手普查、修复、保护工作。随着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大量的图文整理汇编工作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开平碉楼摄影大奖赛”以纪实与创意两大类各五万元的高奖,征集影像佳作,并出版系列宣传品,用摄影唱出一台“申遗”的好戏。

摄影真是赶上了好年代,摄影人将大有作为。

广州:启动影像档案工程

2003年底“中国人本”摄影展举办,拉开了影像人本的收藏序幕。

一年过去,由广州市城市档案馆等单位主办的《珠江全景图》拍摄,于2004年12月11日在珠江边举行开拍仪式。广东各地200余位摄影人组成的拍摄团,分11个小组,沿江9公里于上午11时准时统一拍摄,使《珠江全景图》的原始素材处于同一光照条件。制作后的全景图将由广州市城市档案馆收存,全体参予者共同署名。

著名摄影师陈长芬应邀担任《珠江全景图》的第一拍摄人,同时,他带来了2003年航拍珠江的摄影作品作为贺礼。他希望珠江能治理得更好,展示更美丽的风姿。

据悉,广州城市档案馆正着手于城市影像档案的建设,要收存20世纪30年代至现代广州历史发展的足迹。为此还成立“征集保护部”,派出专员到世界各地的国家博物馆与档案馆搜集相关的影像资料。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将促进人们对人文精神的探求,摄影在城市发展中不仅领先一步留存了图像,而且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与全景图拍摄同时推出的,还有首届“城市与人”广州城市摄影大赛、广州城市历史照片征集公告。比赛分城市雕塑、名城风貌、文化精萃、当代建设四部分,两年举办一次,旨在用影像为城市留档。

陈长芬在开拍仪式上致辞

“签约摄影师”是个新方向

以前,摄影人如果能到报社、图片社谋个职位,就等于有了一个养老的铁饭碗。而现在,网络时代、数字化技术催生了中国的签约摄影师队伍,它是与传统新闻单位养活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上百个在编摄影师的体制共存的新尝试。

2004年12月22日,新华社中国图片总汇签约摄影师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上提出要打造中国甚至世界上最有影响、最权威的图片库。目前,新华社正式在编摄影师近200人,而“中国图片总汇”的签约摄影师已经遍布全国约1000余人,仅这些编外人员每天来稿就有600余张,网上200余张,通稿采用率高达99.5%。图片总汇对签约摄影师的培养用心用情,而签约摄影师也在合作中提高了业务素质和知名度,极大丰富着新华社摄影报道的内容。一些中国新闻摄影界精英人物的加盟,更为新华社的摄影队伍提供了强大的竞争推动力。

由此预测:签约摄影师会不会成为未来提供图片的主力?摄影师还有必要端着铁饭碗吗?

“中国摄影在线”网罗佳作

作为地域性的“中国摄影在线”,借助无限的网络,将自己的视线从珠海延伸至全国,乃至世界。

第五届“中国摄影在线”网上摄影比赛,让人看到了网络对于影像事业的促进。更多陌生的面孔,更多真情的捕捉,呈现出网络摄影生机勃勃的面貌。

与时下盛行的诸影赛之巨额奖金相比,网络摄影比赛的奖金只有区区1000元,但却同样有500多人,6000多幅作品参赛。体现了影像爱好者真正的参予意识,大众化在数字时代真真切切达到了她应有的境界。

“学生”当上了“老师”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摄影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2004年年底,为了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厅局级领导和党校的教职员工普及摄影知识,刚刚从中央党校毕业的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李前光为党校的师生带来一堂生动的摄影讲座并现场点评学员的摄影作品。

在刚刚入学时,李前光就接受中央党校培训部的委托,做起了校内的摄影普及员。2004年上半年,他为中央党校培训部学员组织了首次摄影讲座、摄影比赛和摄影展览,在校内掀起了学习、交流摄影技艺的高潮。

回眸

“美国公众的良心”走了

过去的一年中,世界摄影圈里先后失去了布勒松、亚当斯、埃夫登......当我们以为年关岁末之时,摄影界不会再发生什么大事时,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这位被称为“美国公众的良心”的作家、评论家却因乳腺癌在纽约病逝,享年71岁。

苏珊・桑塔格,是独特的“这一个”,是和中国的鲁迅一样的人物,作为女性,她却象个反叛者:卓尔不群、桀傲不训。在“9.11”事件后,她甚至写文章质疑政府、媒体夸大恐怖主义的威胁,导致自己成了“叛国者”。

作为作家、作为评论家,她不仅写了《恩人》等长篇小说,不仅写了《反对阐释》等轰动西方理论界的著作,她还把锋利的触角伸向了摄影界,虽然不是摄影家,但她能够用自己独特、犀利的目光洞穿摄影界的现象。在《论摄影》一书中,她用她那庞大的知识架构不无挑剔地写道:“对摄影一般评估的语言极其贫乏”,“有史以来一向都缺乏活跃的摄影批评”,她甚至超出了摄影的边界,又加入了对等级神话的批判。正是有了这种敏锐的社会批判,才使摄影的文本变得更加重要。

在2004年5月23日出版的《纽约时报杂志》上,她发表长文《论他人之酷刑》,谈及美军在伊拉克的虐囚事件与摄影的关系,并将美国士兵与萨达姆的行刑队,甚至德国纳粹军队相提并论。

现在她走了,人们可以不带任何偏见地去阅读她的文章,感受她的激情,从而纠正她在一些人心中的形象错位。

各地赛事

“万龙杯”滑雪摄影比赛

记录“万龙”滑雪场上人们滑雪精彩瞬间的照片都可参赛。彩色、黑白、数码、传统均可,不小于8寸(15×20cm)。每月16日截稿,总评截稿时间为2005年的4月30日。

联系方式:(010 )65536830 65536831 万龙滑雪场北京办事处

作品请寄:北京市朝阳区工人体育场15台4100室 万龙滑雪场(北京办事处)

邮编:100027网上投稿请发至: /

首届中华百姓衣锦摄影大赛

分为时尚类、民族类、生活类、国际类四类。作品为10英寸,每位参赛者限投10幅(组),其中组照不超过4组,每组不超过6幅,不接受电脑合成的作品!

2005年7月10日截稿。投稿地址:北京市东单红星胡同61号中国摄影报《中华百姓衣锦》摄影大赛办公室

邮编:100005 联系电话:(010)65136126 联系人:雨宸 谢雨玫

新书

细看风・竹・花

自古以来,清风翠竹因其象征生命、象征人格而被文人墨客所喜爱;对于只有160多年历史的摄影,清风翠竹仍然是被钟爱的题材,以《清风竹影》、《花非花》、《河塘物语》著名的摄影家石广智近日将其部分作品结集成册――《金奖之路――石广智获奖摄影作品解读》。书中收录了石广智拍摄的花、竹、海等各种题材的获奖作品40余幅,并配有相应的拍摄构思与技巧,展示了不用电脑却胜似电脑制作的创意影像,读者在欣赏美丽画面的同时可以学到实用的拍摄方法,因此该书在广东数天之内就售出了近1000余册。

《金奖之路》中摄影师的奇思妙想与亦真亦幻的影像相结合,使我们看到:艺术必须是富于想象的独创与高超技术的把握,两者很好地结合才能展现完美的画面。

本书可直接从《大众摄影》杂志社邮购每本76元(免邮费)

《消逝的风景线》

著名摄影家林少忠以专题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近20年来社会变迁史上的九种现象,记录了中国民间留存的一些文化传统,集欣赏价值、历史价值、收藏价值于一身。

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定价:35.00元

《光影漫步》

《中国摄影报》的编辑为栏目“光影漫步”出了一本书,出现在书中的99张图片成为一份关于中国摄影生态、关于中国摄影人所思所想的档案。

市场分析

2005年数码相机会大降价吗?

你拥有自己的数码相机了吗?有些消费者会说,还没呢,我在等2005年数码产品价格大跳水呢!这些消费者的“等待”不无道理,因为据商务部相关的文件显示,按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5年1月1日起我国对部分进口产品关税进行下调,信息技术产品部分进口商品降至零关税,其中数码相机及零部件的10%、12%的进口税率将会降为零。所以很多媒体分析,数码相机价格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其实,零关税对于数码相机价格的影响不会太大。首先,目前数码相机整机进口机型并不多,而且整机进口的机型多会参考中国市场的现状来制定价格,所以现在中国市场上很多机型的价格甚至比欧美市场还要便宜;另外,大量的数码单反相机,如富士、佳能、柯达等品牌在中国都有生产基地,部分零配件也在中国生产,尽管有些零部件仍靠进口,但零配件的关税本身就很低,零关税只能让厂家获取更多的利润,而不至于给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带来太大的影响。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数码相机价格处于一个平稳的阶段,数码相机价格调整依旧会以厂家的市场战略为主。当然,零关税最大的意义是会给水货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对于消费者而言,正规途径进口的产品在售后服务方面会给消费者带来进一步的保障;对于水货市场而言,仅有的优势也只剩下上市速度快了。

奥林巴斯E-300十城市巡展

2004年12月至2005年1月,奥林巴斯(上海)影像销售有限公司和上海迪派数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E-300,带你走入专业摄影世界--奥林巴斯数码单反讲座”在全国十大城市顺利举行。

奥林巴斯E-300数码单反相机是目前市场上的首款800万相素的平民级数码单反相机,拥有奥林巴斯独创的超声波除尘技术(CCD除尘),配合其焕然一新的机身设计,一经就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

虎丘为老板充电

数码化的彩扩、印前行业的不断升级,使得从事这些行业的老板们不断为自己“充电”。2004年12月21日,虎丘影像科技有限公司和专业冲印网在北京召开了第三届大型数码影像沙龙,聘请了业界专家,对全国的彩扩、印前行业老板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培训,内容包括色彩管理技巧、影楼管理方案、网上冲印的应用、增殖服务等,研讨会内容的实用性极高。

此次强化培训,为管理层解决了一些以往不知该如何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数码技术的实践经验上,都有一个很好的提升。

体验EOS 20D活动在京登场

以前,人们买照相机前只能从杂志上看看评价,最多到柜台上摸摸。而佳能为了推广EOS 20D,从2004年12月18日开始进行“体验20D,共赏EOS”的系列讲座和体验活动,让感兴趣的影友现场试机,并请了摄影专家讲授理论知识。在现场还有EOS 20D的现场预订,可以得到附有预订者名牌的相机,具有纪念意义。

本次EOS 20D大型体验活动安排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陆续进行。考虑到佳能发烧友遍布全国,一时间难以召集,活动的报名工作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通知更多摄影爱好者,围绕到佳能的身边来,畅享佳能“影像文化”的魅力。

惠普数码影像走进“千山”

近日,惠普携其智能数码相机HP Photosmart R707与最新系列照片打印机,结伴摄影界同道中人,一起走进被誉为“东北第一名山”的千山。

HP Photosmart R707作为HP进军中国市场的第一款数码相机,其五张连拍的智能全景拍摄功能,真实展现最宽幅的风采。而最新的便携式照片打印机HPPhotosmart375,可选配内置锂电池让打印不受空间局限,随时随地都可插卡打印或直接连接相机打印。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解海龙先生在试用过HP Photosmart8458照片打印机后表示,此次千山之旅,使他体验到了乐趣无穷的“自由拍、自由打、自由我掌握”的数码影像生活。

八面来风

美国 联合国为中国办展览

2004年12月,“中国历史遗迹摄影展”在联合国总部秘书处大厦开幕,展示了中国、法国、日本摄影家记录下的雪域高原的美丽风光。

北京 杨延康影展

2004年圣诞节期间,著名摄影师杨延康作品展《乡村天主教》在百年印象画廊展出。展示了天主教在中国目前的生存状况,以及教民们对宗教生活、灵魂信仰的忠实。

“九寨沟”进京展冬季奇景

2004年12月20日,一位25年来只拍九寨沟的摄影家-于宁和一位只画九寨沟的画家-童昌信,用美得被疑为作假的照片和25米长的九寨沟景色长卷,在人民大会堂向京城百姓展示九寨沟美景,呼唤民众环保意识。

摄影系学生摄在旅途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历时五年开展的“西北行”生活摄影课,以今年的“南疆行”谢幕。02级本科班的两位老师和十六位学生展出了他们拍摄的沿途风情。

同样是该学院的学生,同样在路上,却拍到了另一番情景――2004年入冬后,因天降小雪,地面结冰,小连在从秦皇岛返京的短途中就拍摄到了8起车祸。

上海 “中国13亿人口日”摄影展

2005年1月6日,中国大陆人口达到13亿。为此,上海举办了“成就辉煌・应对挑战――上海市纪念中国13亿人口日”摄影展。

甘肃 中国最早的摄影画册惊现兰州

1907年创刊的中国第一本摄影画册《世界》在兰州被发现。这本在当时享有盛名的杂志,囊括了世界各地的公共建筑、古迹以及“达尔文进化学说”等世界范围内的大事。本来计划于2005年元旦期间拍卖,但因其10万元起拍价太高而流拍。

河北 医学摄影图片也被侵权

摄影作品被侵权的事常有发生,但前不久一起国内首例彩色显微摄影侵权案有了结果,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王振法因自己的显微摄影彩图被盗用,将广东科技出版社告上法庭,并获得3万元的赔付,避免了因盗用照片时出现多处张冠李戴的错误而导致医疗事故的恶性结果。

广东 摄影大师陈复礼向家乡捐赠作品

作为家乡的荣誉市民,世界华人摄影大师陈复礼先生将其42幅摄影精品献给家乡――潮州,以表示对这座先后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的城市的热爱。

湖北 摄影店服装臭烘烘

最近媒体上常爆出影楼的不良信息,先是前一阵被曝光的婚纱影楼界存在的“天价”问题,最近武汉的记者又发现在一些影楼里,看上去光鲜闪亮的摄影服装存在极大的卫生隐患,这些服装中有不少需要贴身穿,但闻起来却臭烘烘。

大众专栏

摄影教育还缺啥

陕西 李泛 李维

中国目前的摄影教育有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不同的形式;有博士、硕士、学士、中专等不同的层次;有艺术、媒体、影视、广告、新闻等不同的培养方向。多元化的发展突破了职业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狭小圈子,把影像与文字看成同等重要的研究和学习的对象。据北京电影学院杨恩璞教授统计,“已有八十多个学校在办摄影专业”(据我所知已远远高于这个数字)。中国的摄影教育从规模上来讲已经够大了,摄影已成为高等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但是深入调查摄影教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缺乏统一规范

突出的表现就是缺乏规范,没有形成成功的和取得社会认可的范例。大多数成员还处于自由发展的初级阶段,关门办学,如同闭门造车,没有摄影的胸怀、缺少大教育的思想、缺少交流、缺少对摄影教育的共同探讨研究。这一现状的存在与持续将危及摄影教育的长足发展,影响着摄影人才应取得的社会地位和摄影事业的发展。

没有规范还表现在中国摄影教育的层次不清、关系不顺。既然摄影教育有博士、硕士、学士、专科、中专等不同的层次,就说明摄影是一个系统教育,不同层次的摄影教育需要满足相应的社会需要,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培养相应规格的社会人才。中国摄影教育的研究必须首先完成自身的系统设计,分清层次、理顺关系。这一成果必须向社会和学习者公开说明,否则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

缺乏教材

摄影术发明至今仅160年左右,在学术教育的领域中并没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摄影教育都是师徒相传,许多人对摄影的认识仅仅局限在一门“手艺”而已,在学摄影时往往都是看着说明书在不断的实践中来掌握一切,这种历史“后遗症”体现在中国摄影教育中就是没有指导性的针对不同层的、具体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由于上述原因,中国摄影教育还没有组织起一套完善的摄影教材。虽然有关摄影的读物不少,但是能反映中国摄影教育的特点、能满足不同摄影教育层次教学需求的教材、能组织出具有不同特点的教材,才是摄影教育成熟和标志。这需要协调组织全国摄影教育的力量,任何一个人或一个学校想独力完成都是困难的。

缺乏合作

另外,本应是“天下一家亲”的摄影教育和摄影媒体现在却是“各行其道”,缺乏紧密的合作与联系。摄影媒体应开辟摄影教育研究的专栏,通过争鸣与讨论深化教育的改革,促进教育的发展,而摄影教育则需要借助媒体来完成摄影理论的建设和教学经验的交流。摄影媒体是沟通摄影事业、摄影理论研究和摄影教育不可缺少的桥梁。

摄影教育范文第6篇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摄影语言作为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具有独特的视觉传达特性与表达元素。摄影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由于审美是一种广义上的人生实践方式,审美对于提升人生境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审美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实践内容。在摄影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欣赏,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与创新能力,最终达到美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摄影者能使自己的情操得到升华,在学习摄影的同时使摄影者本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使他的胸怀宽广、品性高尚。

摄影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到的审美和敏锐的发现。摄影教学应用诸如线条、影调、色调等各种摄影艺术造型理论,来培养学生对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技能,从而形成敏感而细腻的审美能力,以及对千变万化事物的瞬间完美把握。摄影实践引导学生用美的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并用摄影镜头来记录心目中美好的东西,有效地让学生将审美理念转化为艺术成果,使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高。摄影创作在摄影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摄影课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走进大自然,一方面可让学生为千姿百态的世界所陶醉,主动地去发现美、捕捉美、表现美,同时又能引发创造美的欲望、兴趣。一幅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总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统一。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与分析,逐步形成自身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

总之,摄影实践让学生在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体验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培养了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摄影艺术的特点决定了摄影教学的开放性,学生的优秀习作,不是产生在课堂上,而是产生在大自然中。“无限风光在险峰”,在摄影实践过程中,往往要克服很多困难和险阻,摄影要有毅力,有韧劲,要会跑路,能吃苦。为捕捉到一次好时机,有时要等好多时间。为拍到一张好照片,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风雪雨天,都要背着相机往外跑,甚至还要起早摸黑。摄影实践,有助于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比如拍日出需要起早,拍冰灯夜景需要战胜寒冷,拍好的风景需要跋山涉水等等,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到任何成就的取得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从而达到对意志品质的磨练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人的智力素质除了思维能力,还体现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的水平上。观察是开发智力诸因素的先导。摄影的观察对观察力的培养有什么独特作用?俗话说:摄影是减法的艺术。摄影实践需要摄影者在杂乱的景象中抽取出精华的东西,在平凡的世界中发现闪光的东西。因此,摄影能训练学生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在稍纵即逝的瞬间捕捉美,在时间的长河里猎取美,在空间的坐标中塑造美。摄影家的观察具有细致入微、深刻洞察、反应敏锐、迅速发现(按快门)的特点,这种观察力素质是摄影家特有的基本素质。学习摄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教师的责任是如何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不能“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曾经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摄影创作中,教师要求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得清楚,而且要构思新颖,角度独特,运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技巧来创作。鼓励学生运用一些新颖的手法创作作品,有利于坚定学生的创新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学习、掌握摄影技术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穿插发散、联想、类比、逆向等思维训练,让学生利用这些思维方法,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尝试拓展性的创作拍摄,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灵活性、独特性的思维品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佳突破口,摄影实践既训练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还能培养其创造能力。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摄影实践不但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且教会了他们去如何欣赏美,享受美,使学生成为美的创造者。

摄影教育范文第7篇

这种现象既成为一种新兴的摄影文化产业业态,又为摄影艺术的普及和提高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渠道,与之相结合甚至衍生出的出版物市场、摄影界“网红”品牌打造等现象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曾经有一段关于“粉丝的力量”方面的比喻在网上的转发量很高:

有100个“粉丝”,你就是本校园读物;

有1000个“粉丝”,你就相当于一个公告栏;

如果你的“粉丝”超过了1万个,你就是一本时尚杂志;

如果超过了10万个,你就是一份生活都市报;

如果超过了100万个,恭喜你,你已经晋升为全国性报纸了;

在“粉丝经济时代”,如何让自己或是企业、产品成为“网红”?如何增加“粉丝”的数量及质量等等,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另外,对于“网红”的分辨也检验着广大人民群众是否拥有“火眼金睛”?

有一阵子,圈里的大咖们被称作“大师”时都开玩笑地回应:“你骂谁?你才大师,你们全家都大师。”那么究竟什么人才能称为大师呢?摆弄摆弄手指就能数得过来,譬如:国画大师齐白石、相声大师侯宝林、京剧大师梅兰芳……开宗立派者方为大师,“大师”不是自己叫出来的,而是后人对其艺术造诣、品德修养总结之后的认可。今天,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仅刺激了新兴产业的崛起,也让本就浮躁的人们更加抓耳挠腮。这厢刚刚拿了一个不知什么名号的奖,那边就开始广收门徒、教书育人。在商业市场化的运作下,确有不少摄影人渐渐成了“摄影活动家”,像明星一样地到处“赶场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非常神圣的事业,老话说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面对这样一份神圣而光荣的事业,而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我们怎么样让教育保持它应有的崇高和严肃,又能春风化雨般地促进摄影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摄影文化知识的渴求,还能繁荣摄影市场?

摄影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视觉文化 视觉艺术文化教育 摄影教育

在科技视讯的时代,文字已经不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唯一媒介,影像也已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影像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笔者认为,在视觉文化的视域下,现代摄影教育不能再一味只强调器材的使用和技法的熟练,而应重视生活周遭事物与摄影教育的关联。

一、视觉文化的定义

视觉文化,这一名词由“视觉”与“文化”组合而成,是指有关视觉的文化现象。“视觉”指的是对于视觉产物的关注,“文化”则侧重视觉产物的产生、传播及使用情况。视觉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关系,影像通过视觉的表达与呈现,能形成一种文化,而文化也会影响视觉影像的呈现方式。我国台湾学者赵惠玲从其他学者对视觉文化所下定义的共性中总结出三点来解读视觉文化:1.将“视觉影像”视为视觉文化探索的“起点”,强调以视觉影像为始点向外连结,追索将影像“视觉化”的个体及社会脉络背景。2.视觉影像的影响力取决于观者的视觉性,因此视觉文化不只关心影像的产生背景,更关注“观者心态”(spectatorship)的探究。3.视觉文化着重视觉性与日常生活的实践,强调将视觉范畴从纯艺术扩增到日常影像。①可见,视觉文化将传统艺术的范畴扩大化,不再局限于定义狭窄的精致艺术,而是延伸至人们每日生活的一切影像,并在研读视觉影像时要研讨影像背后的社会背景及观看者观看影像时产生的心理反应。

沃克·普查林把视觉文化划分为纯艺术(fine art)、工艺/设计(craft/design)、表演艺术与景观艺术(performing arts and arts of spectacle)以及大众与电子媒体(mass and electronic media)四个领域,视觉文化研究已成为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后现代的氛围下,艺术表现的内涵也有了新的意义,开始强调作品与社会文化的脉络关系,而非只是艺术品本身,视觉文化讨论的焦点则强调视觉如何创造意义。

二、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在读图时代,解读影像及探索影像背后含义的视觉文化思潮逐渐受到艺术教育界的重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简称VCAE)一词最早是由学者保罗·邓肯(Paul Duncum)提出的,他主张应以视觉文化作为艺术教育新方向。认识影像再现的力量、研究文化认同的形成、解读创意产物的功能、了解视觉叙述的意义,并对科技盛行进行批判检讨都成为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新增的议题。美国艺术教育者克雷·弗里曼(Kerry Freedman)认为,教导学生影像的力量,以及影像的力量所带来的高度自由与责任,是艺术教育一项根本的责任。保罗·邓肯认为,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必须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文化影像教学为起点,而不再只强调传统的艺术。视觉文化的学习,是一种“看”及“如何看”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建构出个人的态度、信念与价值观,进而教导学生批评思考,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②

传统的艺术教育大多着重绘画领域,而甚少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影像,在目前这个纷繁复杂的视觉文化时代氛围中,视觉影像的影响力日益强大,视觉艺术课程必须有所改变,注重提高学生自身思辨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看法。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判断影像意义时,应采取批判的策略,寻找有形作品背后无形的内涵及所传达的意义,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批判视觉文化形象的能力。

三、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概念融入摄影教学

在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中,摄影教学扮演重要角色。摄影结合网络造就多元且极具渗透力的影像文化,不论是平面媒体还是互联网络传媒,都迅速且不间断地向大众传递着各式各样的影像信息,视觉影像在不经意间早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左右人们的判断。为了更好地解读、判断影像背后的社会含义,避免学生对影像信息全盘认可接受,造成理解的偏颇,摄影艺术教育者应在课程中引入视觉艺术文化教育的概念,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解读影像,并在教学过程中拓展过往精致艺术的教学内容,纳入生活影像的欣赏与解读,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脉络,引导学生审视影像对自身价值观的影响。

(一)扩展教学内容范畴,从经典摄影作品至生活影像

克雷·弗里曼(Kerry Freedman)曾在视觉文化研究中指出,艺术图像对学生而言具有宗教、经济、政治等信息,但也仅仅说明了人、事、物等信息,反之,学生却认为大众文化的视觉图像对他们而言是具有影响力的,且会试图了解甚于鉴赏艺术作品。可见,生活影像相对精致艺术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而言是更有吸引力的,且这种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因此,要调整摄影作品鉴赏课的内容,将对生活影像的鉴赏纳入教学内容非常重要。

摄影影像存在于人们生活的点滴之中,它并不特别,是人们一直切身经历的东西,但并非所有的生活影像都适合成为教学内容,正如保罗·邓肯强调的,每天的日常生活影像只有在其能建构并传达人类态度、信念及价值观时,方具备成为视觉文化研究题材及教学内容的条件。因此,在摄影教学过程中,对日常生活影像的选择需更加谨慎。

(二)摄影教学应贴近生活

摄影不仅仅是按动快门,留下一张照片,它可以成为一种贴近生活的文化载体,更能成为人们观看小生活、大世界的一扇窗。相对于水彩、素描,更容易操作的相机也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摄影除了随意的生活记录外,如,能透过机器的辅助,延伸人眼的观察和手的记录,拓展个人的生活观察,其社会意义远比纯图像美学的成就更高。③因此,不论是指导学生通过相机的取景框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记录,还是教授学生了解影像的意义,进而从摄影创作中聚焦生活点滴,都是摄影教学的意义及价值所在,而这也是与视觉文化艺术教育重视学习者对影像意义的探索、重视课程与生活的连结相呼应的。

(三)重视摄影作品的影像解读,建立批判性思考

保罗·邓肯认为,视觉文化最重要的是人们如何诠释、解读视觉影像的意义。影像解读的意义,不仅是影像本身的特质,同时也存在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中、影像与观看者的关系之间。作为摄影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探讨影像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之外,也应该尝试让学生探究影像作品之外的文化关怀与社会脉络背景分析,让学生在鉴赏摄影作品的同时,将关注的触角延伸至影像背后的社会意义,在学习中加深对社会文化的了解。另外,在影像解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与批判的能力,从影像中认知影像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进而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现实社会与他人的处境,由此产生关怀他人的态度,养成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格。

注释:

①赵慧玲.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M].台湾:台北市师大书苑,2005:23—24.

②Duncum.P.Visual culture.Development,definitions,and directions for art education,2001:101—102.

③游本宽.学拍照?还是学摄影?[J].美誉,2008:161,74—79.

参考文献:

[1]赵慧玲.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M].台湾:台北市师大书苑,2005.

[2]reedman.k.Teaching visual culture[M].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3.

[3]嘉宝.摄影记录的真实[J].摄影天地,1997.

[4]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Freedman.k.Teaching visual culture.Curriculum,aesthetics and the social life—of art.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4.

摄影教育范文第9篇

1.课程相关设置不合理。

课时偏少。《新闻摄影》与《摄影技术基础》这类课程不同,除了讲解摄影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各种技术外,还要与新闻紧密结合,讲解不同新闻体裁的拍摄、文字说明的写作、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与法律问题等。实验学时有限,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练习摄影的各种技术。考核方式较单一。作为必修课,一般是理论考试70%+实验20%+考勤10%。对于大多数理论类的课程,这种考核方式设置较合理,但是对于摄影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笔试只能反映出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期末成绩并不一定能真实地体现学生的拍摄技术。课程设置的学期不合理。每个学校该课程设置的学期不一样。我们当前版本的教学大纲将这门课程设置在大四上学期,因为大四学生都比较忙,相对来说没有太多的时间在课下拍照片,提高摄影技巧。

2.教学资源较匮乏

照相机数量有限,更新换代慢。一批照相机往往经过几届学生使用,有时设备已经陈旧落后,不能成为学生拍照的好帮手。而且做实验时学生分组,不是每个同学都有足够的机会拿着照相机尽情拍照。教师资源有限,不同教师擅长的方面不同。有擅长理论的,有擅长拍摄实务的。教材内容较单一,配套资源不足。一般来说,新闻摄影的理论和实务介绍的比较多的教材,摄影技术方面介绍的不够详细,缺少一些照片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而且有些案例比较陈旧。有些教材摄影技术方面介绍的比较全面细致,但又缺少新闻摄影理论和实践操作的介绍。而且多数教材一般都没有相应的配套资源,比如多媒体课件,网站。

3.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各方面的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做好笔记。这种方式可以高效率地传递知识,但是容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缺少对学生作品的反馈。学生拍完照片作为作业交上来算实验成绩,教师打完分数存档。整个过程缺少对学生作品的反馈。没有及时的反馈学生就不知如何改进。新闻意识不够,缺少实践。新闻摄影拍摄的照片主要是为了报道新闻事件,传递新闻信息。但是现在学生只是拍摄完照片,完成技术方面的操作,基本没有用于新闻实践。现有的新闻摄影实践课程,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普遍采取演示教学和模拟训练的方式。课堂教学基本只能在教室或者实验室进行,而模拟训练由于受到学时和课堂时间限制,基本上也只能在实验室或者学校以及学校附近进行。

二、对目前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的思考

1.合理设置课程

适当增加学时,满足教学需求。教师可以全方位地介绍新闻摄影基本理论、拍摄实务以及摄影技术等知识。此外,实验学时的比重也需要增加,因为最终摄影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还得看实践的情况。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期末笔试成绩占一定比例,通过答题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学生对摄影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平时成绩比重大一些,侧重于对摄影实践能力的考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可以让学生在课上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然后通过自评、教师点评和同学互评的方式客观地给出分数。可以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就他所拍摄的作品谈一谈摄影方面的心得或者对摄影某方面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每节课给学生10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结合拍摄的作品讲解一个小知识点,根据表现给出分数。学期设置靠前一些。摄影学习,基本不可以零基础开始学习。所以,可以在大一、大二设置《新闻摄影》课程。因为摄影操作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课下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不断实践,才能熟练掌握技术。相对来说,大一大二时学生的时间较为充裕,而且热衷于学校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实践学到的摄影知识,对拍摄照片有很高的热情,乐于参与到各种实践当中。

2.提供多种学习资源

增加照相机的数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拍照。购买设备时,尽量购买当前比较流行的、经典的、耐用的设备,好用的器材能够让学生得心应手地发挥。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其他的辅助设备,比如用来冲洗胶片的暗房、用于室内摄影的影棚、用于影片的后期处理加工的计算机机房等。配备教学梯队,并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机会。每名教师都有自身的特点,有擅长的方面,有薄弱的方面,如果能配备一个合理的教学梯队,教师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完善自己薄弱的方面,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提高自身能力。在假期时,可以给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短时间内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完善教材,提供配套资源。更新教材实例。对于技术部分,建议多增加些图片、照片,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某一知识点。提供相关配套资源。比如提供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网站资源,不仅帮助学生扩充知识面,还能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3.使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讲完某个知识点,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课下完成,课上交流。比如,讲完“景深”,可以让学生课下每人拍摄一组不同景深效果的照片,课上进行展示,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还能开拓视野,了解身边的同学是怎样拍摄照片的。每次任务之后,可以让同学们评选出最佳作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及时对学生作品给予反馈。反馈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及时的反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效果,对学习的不足及时补救。对于实验课,学生交完实验报告和作品后,教师及时批改,之后可以把成绩和评语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到哪里需要改进。平时在课上也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及时作出点评,同学们也可以讨论。通过MOOC、视频公开课的形式学习。现在MOOC非常流行,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能够充分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通过在线观看视频的方式,既能够看到老师的影像,屏幕上也会打出老师说话的文字,帮助学生记笔记。而且还可以和老师进行互动答疑。关键是在宿舍中就可以听知名大学教师的讲课,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且学习完毕之后,提交作业通过考核之后,能够获得证书,证明你学习过这门课程并顺利通过。网络上也有许多视频公开课资源。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一种手段,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这样的方式,知识的讲解在课下完成,课上时间可以充分进行讨论、交流,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非常有帮助。

4.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运用知识,掌握摄影技能。比如利用传媒学院丰富的资源,学校的新闻制作中心挂靠在传媒学院,可以让同学们参与到新闻制作中心的日常工作中,从事新闻报道,拍摄新闻照片。可以与地区的媒体合作,让学生们去实习。深入实际去了解新闻是如何采访、如何拍摄的。以学科专业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积极参与各类专业性的相关比赛也不失为另一种有效手段。人文知识竞赛、“最美校园”摄影大赛、微电影艺术节、DV短片比赛、“小小记者”大赛、学术科技展,等等,都可以让学生甚至相关指导老师在与他人的比拼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对专业知识及人文感悟的新的认识。

三、结语

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方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更多的方式改进新闻摄影的教学,培养合格的新闻摄影人才。

摄影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摄影教育;人文素养;课程建设

摄影是人类文化表达与信息传播的手段之一,作为一种日益普及的文化样式,摄影的评价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成功的作品往往需要经受得住不同视角的考量。无论在以纪实为主的新闻摄影方面还是在以创意设计为主的艺术摄影方面,成功的作品除了满足摄影的技术要求以外,很大一部分是以特定的人文思想内涵得以胜出。

把摄影教育方针从单纯技术培训转向人文素质的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历史观等一系列人文素养教育是摄影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摄影创作能走向纵深,禁得起历史时间考验,像解海龙的希望工程摄影纪实系列等作品,时隔多年,影像依然感人。而能够用镜头语言敏锐的把握住瞬间是需要自身深厚的文化素养为底蕴的。

纵观我国的摄影教育的现状:“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一般是由分析图片、介绍拍摄经过、陈述拍摄内容、拍摄技巧等组成。教育模式中轻视理论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经验式教学内容远远不能达到科学的摄影教育目的。” [1]人文教育的缺失,这不仅是摄影高等教育中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实用、功利取向非常明显。在各大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可见一斑,并以社会是否接受来作为否定人文教育的借口。在高职高专,此种现象尤盛,把大学教育等同了“学手艺”。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摆到重要位置,凸显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而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灵魂。

那么,摄影人文教育部分应该如何定位?理想的摄影人文教育内涵应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完善这部分的学科课程建设以及教材系统,是我们需要科学分析构架的。

针对“摄影教育自身起步较晚,摄影理论学科未受到应有的重视”[3]的现状, “科学的课程设置将是中国摄影教育应对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乃至与世界艺术教育接轨的重要保证。”[4]下面摘要的是刊登在《中国摄影在线》网络上《杂谈中国高等摄影教育的问题与出路》一文中所提及的关于“健全人文社会学类课程设置”,其中提出了应有的课程和建设的内容,所能解决的问题与环境要求:

一:摄影史课程

通过摄影史的教学,让学生既了解许多技法的来龙去脉及其在艺术史与摄影史上的贡献,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摄影史与艺术史以及文化史的关系问题;二是摄影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

二:摄影批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一种眼光,一套能够明确地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创作的基本准则,一种能够在纵坐标上把创作放在历史的维度上加以衡量,在横坐标上能够把自己与他人的创作、与同时代人的创作加以比较评判的能力……了解摄影的丰富性,从而防止因为视野狭窄而成为一个趣味褊狭、甚至一旦有所成时成为一个趣味霸道的人。

如果摄影史与摄影批评的课程能够得到充分保证,这对于养成学生宽容对待各种不同摄影观与风格的风度、智性,获得一种严肃严谨地对待前人的知识遗产的自觉,都大有益处。

三:建设良好的摄影收藏、图书与作品的收藏

培养学生的视觉人文素养,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资源可以增加大学的软实力。

四:师资建设

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区别于其他社会角色的职业特征,也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支撑和服务于这个核心的是教师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化育方法。历史、哲学、宗教、美学知识的融汇贯通。

在这基础上,笔者认为,在摄影教学中要树立“大摄影学科”的理念,综合各学科知识,丰富摄影视域。文学、音乐以及美术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借鉴,融汇贯通,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精神与内涵,让摄影的艺术性、人文性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加强视觉心理研究,引用设计的理念,在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照片的拍摄,使摄影与现代社会更好地结合起来。关注摄影本体语言的同时关注社会历史大环境,重视摄影作品的内涵和“画外之音”的表达。广识博览,提高艺术修养,多向储积艺术含量,是摄影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

在摄影教育已经翻开崭新一页的今天,摄影教育工作者要有展开人文教育的迫切意识,学生对于影像价值判断标准认知的高下,在于人文素质的高下。真正考察中国摄影教学质量的指标,是由各个学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信息反馈来体现,其竞争力的表现成为对近年来摄影教学的实际效果的考察。摄影的教学主体不仅仅是那些“授人以鱼”的摄影技能教育,更需要的是使学生将来能够受用终生的“授人以渔”的人文思想素质教育。

随着摄影学科的不断发展,摄影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化发展,人文素养作为人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在倡导素质教育的高校将更为突显。面对新世纪摄影迅猛发展的潮流,摄影教育人肩上的重任愈加沉重。 “培养会用照相机思考的人”,一个知识素养健全的“全方位的摄影人”,这样的目标对摄影教育来说是社会急需的,也是终极的。

【参考文献】

[1]黄晓洲 .《高校摄影教育现状及改革研究》.《教育与职业》杂志社 .2009年8月

[2]赵昊 .《困兽出笼――从凌飞和莫毅 的摄影谈开去》. 《中国摄影家》杂志社.2007年5月

[3]李毅 .《中国摄影教育定位的思考》.《中国科学教育》杂志社. 2005年1月

作者简介:

上一篇:行业职业道德范文 下一篇:会计学原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