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税风险范文

时间:2023-02-24 09:54:48

涉税风险

涉税风险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分立;税收风险;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随着国家对企业税收征管管理的逐层深入,企业面临的涉税风险频率也逐渐增多,减少企业涉税风险是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运转的根本前提。而在企业面临分立处理的过程中,其承担的涉税风险也将逐倍增加,因此,企业的财务人员应该具备相应水平的业务能力才能在各种税务处理过程中游刃有余,具体说来,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专业技巧,还需要通晓相应的国家税法,同时还应当拥有深厚的纳税筹划功底,在纳税调整以及计税申报处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达到规范企业纳税管理,使企业能够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一、企业分立的涉税风险

1.税收政策不稳定形成的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行业法规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善,企业税收面临的各种新矛盾以及问题促使着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作出相应的变更调整,以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由于我国的税收政策一直处于不断调整适应的状态,因此,相关的企业税收法规也在变化和更新。如果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没有及时根据已变更的税收法规对企业涉税行为作出相应的调整措施,那么在涉税行为过程中极有可能忽略重要的税收法规变更信息,将原本合法的税收行为实现的不合法或不合理,最后导致涉税风险的形成。

2.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对税收政策不熟悉形成的风险

具体说来分为以下两点:首先是在税收筹划处理过程中缺乏对税收政策的整体性把握导致税收风险,这种风险属于税收筹划中的综合处理风险,具体表现在对于国家规定的相关税收政策或法规没有系统性分析以及全面理解,对企业内部的税收筹划缺乏规划性,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其次是由于操作人员不熟知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导致在实际事务处理过程中执行不力,最后承担涉税风险。在企业分立过程中,具体说来会面临以下税收问题,如何进行相应的税务处理,还需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熟知处理方式,最大程度降低涉税风险。

(1)企业分立活动不征收营业税。根据国家的相应规定,由于分立企业不再征税范围内,分立行为的实质是将企业资产(土地使用权、房屋建筑物)转让给另外一家企业的应征营业税行为,所以,企业分立不应该征收营业税。所以,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应当在企业税务处理过程中注意分立企业对于营业税的相关规定,不要导致无谓风险行为的实现。

(2)企业分立活动不征收增值税。根据我国相关规定:“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负债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其中涉及的货物转让,不征收增值税。”而企业分立活动正是处于这一范围之内,因此,企业的财务人员需要特别注意此项规定,避免在税收行为中造成不必要的疏忽。

(3)企业分立活动的企业所得税处理: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企业分立一般性税务处理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被分立企业对分立出去资产应按公允价值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②分立企业应按公允价值确认接受资产的计税基础;③被分立企业继续存在时,其股东取得的对价应视同被分立企业分配进行处理;④被分立企业不再继续存在时,被分立企业及其股东都应按清算进行所得税处理;⑤企业分立相关企业的亏损不得相互结转弥补。

企业分立的特殊性税务处理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只有在符合相应的条件后才能实施:①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且不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②企业分立后的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分立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③取得股权支付的原主要股东,在分立后连续12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取得的股权;④被分立企业所有股东按原持股比例取得分立企业的股权,分立企业和被分立企业均不改变原来的实质经营活动,且被分立企业股东在该企业分立发生时取得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

(4)个人所得税的相关处理行为。目前国家对于企业分立后个人所得税的处理并没有相关规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现象的发生:企业分立后将并没有将税后利润进行投资,而是把原有的资产进行分拆改如何进行计算?或者,如果参照企业所得税的相关处理办法:在实现相应的条件后实施延迟纳税的政策是否可行?这些处理行为则需要企业财务人员在进行企业分立时慎重考虑并结合当地的税务机关判定作出相应的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潜在风险。

3.财务工作人员对税收筹划缺乏全局性认知形成的风险

在企业的税收行为中,税收筹划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人认为税收筹划就是偷税漏税的方法,并以此作为牛角尖实施偷税漏税;有些人认为税收筹划对企业经营没有作用,忽视了税收筹划的重要性。其实,这些人都是没有切实地认识到税收筹划的真正内涵,片面的将税收筹划等同为偷税纳税甚至还将偷税漏税变成实际行动,最终害人害己,只得接受国家机器的判决惩罚。

4.财务工作人员没有进行规范性的日常账务措施形成的风险

在企业的税务处理过程中,当财务人员没有厚实的财务工作能力,具体包括财务会计、税收政策、税收筹划、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素养,那么在实际的税务操作处理流程中极有可能将信息数据混淆处理,导致数据混乱、管理不力,最后综合分析处理后的资料不能精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成效,最终在税务处理过程中数据失效造成偷税漏税行为的实现。

5.财务工作人员不能灵活适用财务政策形成的风险

由于会计核算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向财务工作人员全面反映相关的计税资讯,因此,财务工作者只有首先通过熟悉利用相关税收政策或法规对会计、纳税之间的不同方面实施识别,其次进行相应的税务处理。而在此过程中,如果财务工作者对两者之间的差异不能进行有效的识别、处理,那么很有可能在最后造成企业在纳税时多纳或少纳行为的出现,而无论那一种情形都会将企业卷进不可逆转的后果当中。

二、减少企业涉税风险的措施

1.财务人员应当不断充电,提升自身专业技能

会计工作实质上还是首先需要依靠专业的人才能进行核算、处理。只有财务工作者不断培养自身灵活多变的处理能力才能在日常的企业运营过程中收集、分析、综合处理相关的会计资料和资讯,才能做到根据实际情况反映企业内部运营状态或者费用收支情况,在对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核算后得到企业经营活动获得的最终利润和应向国家缴纳的税费之间的差异,做到及时、精确地实施纳税申报、避免过失少纳税导致的处罚情况的发生。另外,企业还应当加强对财务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力度,建立详细全面地培训计划、招聘流程、用人制度以及奖惩制度,在剔除不合理的人力资源后相应的提升高素质的人才,这样才能使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得到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

2.财务工作者应当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家税收政策等信息的调整与更新

企业财务工作者在面临企业分立行为时,不但本身要配备灵活适应税收政策以及时调整内部税务筹划的能力,还需要通过自身丰富的专业技巧达到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的实践能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注意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注重对国家税收政策等信息的更新调整,高效吸收掌握新的税收变动政策,从全局的高度理解企业内部需做调整的税收规划,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施相关措施,最大程度提高对国家税收政策的把握能力,避免或减少企业涉税风险。

三、结语

企业分立的税务处理一般分为两类型:分立的税务一般处理以及分立的税务特殊性处理。在处理这两个类型的企业分立税务时,企业的财务工作者应当灵活适应并运用国家的税务政策法规,根据政策的不断调整适时变动企业内部的税务筹划,及时纳税申报,减少过失漏税,最大程度地减少因人力因素造成的企业涉税风险,为企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燕辉.企业涉税风险分析.税收与税务,2007.8.

[2]肖太寿.企业分立的税务处理及案例分析.会计文苑,2012.3.

涉税风险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保险业;评估;涉税风险

中图分类号:F842;F81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9.1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9-48-02

近年来,涉及保险企业的会计政策陆续下发,如《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的通知》(财会〔2008〕11号)、《财政部关于印发〈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2009〕15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降低保险业务监管费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3228号)等。文件的陆续下发,对于规范保险企业的会计核算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给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基层税务机关在政策执行中存在尺度标准不一的情况,面临较大风险,亟待有关部门予以明确。

一、保险合同分拆对应的收入口径问题

财会〔2009〕15号文件出台后,产生了保险合同的分拆问题,由此也产生了保费收入核算口径的变化。这也使得某些税前扣除的限额基数发生了变化。根据《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混合型保险合同(如投连险、万能险、分红险等)应区分为保险合同或非保险合同。保险合同部分,对应收入计入“保费收入”,非保险合同部分,根据资金性质分别计入“独立账户负债”、“保户储金及投资款”或“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这样,必然导致保险企业佣金及手续费的扣除、保险业务监管费的扣除、保险保障基金的扣除这三个项目的扣除基础与颁布《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保险企业佣金及手续费的扣除

目前,保险企业在计算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时,仍然按照《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颁发前的会计计算口径,以规模保费收入扣除退保金等后余额的10%计算限额,这就包括了按《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执行的三部分,即投连险、万能险、分红险等业务中计入保户储金及投资款(金融负债)、其他业务收入(收取的保单管理费)和其他符合条件的保险合同收入。而财税〔2009〕29号文件规定“人身保险企业按当年全部保费收入扣除退保金等后余额的10%计算限额”,这里的“当年全部保费收入”在财政部颁布了《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后应该如何理解,上述文件中的“全部保费收入”是否仅包括会计上确认的“保费收入”部分,还是也包括“独立账户负债”、“保户储金投资款”及“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中的部分,需要进一步明确。

(二)保险企业保险业务监管费的扣除

目前,对保险业务监管费在税法上并没有相关文件规定扣除限额的计算。企业目前的做法是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保险业务监管费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08〕3136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降低保险业务监管费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3228号)两个文件中规定的比例,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同时,《保监会关于保险业做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实施工作的通知》(保监发〔2010〕6号)第九大项规定:“保险业务监管费的计缴基础为自留保费,即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向投保人收取的全部保费减去分保给再保险人后的金额,不是财务报表中的自留保费收入,其计算口径不因会计核算口径的变化而变化。”这里的自留保费概念,企业仍然理解为执行《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前企业收取的全部规模保费收入的概念,将保险合同分拆后不确认为收入的“独立账户负债”、“保户储金投资款”等科目的金额,也计算在扣除限额的基数中。在国家税务总局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此种操作是否存在税务上的风险?

(三)保险企业保险保障基金的扣除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保险公司准备金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48号)规定:“有保证收益的人寿保险业务,不得超过业务收入的0.15%;无保证收益的人寿保险业务,不得超过业务收入的0.05%;短期健康保险业务,不得超过保费收入的0.8%;长期健康保险业务,不得超过保费收入的0.15%。保费收入,是指投保人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公司支付的保险费。业务收入,是指投保人按照保险合同约定,为购买相应的保险产品支付给保险公司的全部金额。”目前,保险企业普遍认为,财税〔2009〕48号文件规定的保费收入和业务收入,反映的是现金流的概念,即使保险企业收到的现金不作为保险合同计算,也不用按照拆分后的收入口径计算,可以仍然按照《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前的要求,以规模保费的基数扣除保险保障基金。

以上三个项目产生的扣除基数的歧义,均体现目前保险业在执行《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后,收入的确认标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导致企业所得税以收入为核算的税前扣除限额发生了变化,但目前没有明确的扣除标准,企业因此也就存在巨大的税收风险。

二、非保险合同保单负债的计量

执行《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后,部分保险企业在保费收入分拆后,对应的非保险合同的费用直接计入到当期损益中,造成企业的收入与成本费用不配比,财务报表数据严重失真。举一个笔者在纳税评估中遇到的真实案例:

某寿险企业,保险产品以万能险产品为主,该企业将不确认为保费收入的非保险合同所发生的费用均一次计入当期损益。而《关于保险业做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实施工作的通知》(保监发〔2010〕6号文件)中第六大项第三小项规定:“万能保险分拆后的投资账户负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相关交易费用计入负债初始确认金额”,该寿险企业万能保险分拆后计入“保户储金及投资款”的这部分金融负债,产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均计入当期损益,在当期企业所得税税前一次性列支。

对于非保险合同保单负债的计量问题,保险行业普遍认为,非保险合同的保单负债产生的后续相关交易费用,在计算时无法准确分摊到每一张保单的成本价值中去。虽然保监会下发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实施工作的通知》(保监发〔2010〕6号)文件第六大项第三小项规定:“万能保险分拆后的投资账户负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相关交易费用计入负债初始确认金额”,但保险行业内部均认为此种方法不可行,在会计核算上无法操作,故没有企业采取此种方法核算非保险合同保单负债产生的后续相关交易费用,而是简单地在费用发生时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正是这种会计核算方式,造成了保险企业非保险合同不确认为收入核算,但发生的相关费用却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核算的实际情况。税务机关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非保险合同的保单负债产生的后续相关交易费用该如何计量,这也属于保险行业中以万能险为主的保险企业共同的税收风险点。

三、保险责任准备金的扣除

(一)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的扣除

财税〔2 0 0 9〕4 8号文件规定:“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按不超过当年实际赔款支出额的8%提取。”目前,保险行业中的一些企业发生的再保险业务,在计算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时,在当年实际赔款支出额这个基数的确认上,未考虑摊回赔付支出的数额。所以,需要明确财税〔2009〕48号文件中“当年实际赔款支出额”的税务含义,明确是否应该扣除摊回的赔付支出。笔者认为,如果把“当年实际赔款支出额”理解为当年实际发生的支出,应把摊回的分保赔款减除。与此同时,也应该明确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的提取数不包含对应的摊回准备金部分。

(二)理赔费用准备金的扣除

对于理赔费用准备金,财税〔2009〕48号文件仅对其含义进行了解释:“理赔费用准备金,是指保险人为非寿险保险事故已发生尚未结案的赔案可能发生的律师费、诉讼费、损失检验费、相关理赔人员薪酬等费用提取的准备金。”但未明确其扣除限额。目前在保险行业中部分财险企业,将提取的理赔费用准备金税前扣除。但笔者认为,既然财税〔2009〕48号文件未明确其扣除限额,所以理赔费用从税务处理上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理赔费用不应以准备金的形式体现,而是应在实际发生理赔费用时进行税前扣除,所以从会计谨慎性的角度考虑,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对未实际发生的理赔费用准备金应进行纳税调增处理。需要指出的是,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5月15日了《关于保险公司准备金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2〕4 5号),明确了理赔费用准备金不再属于准备金的范畴,从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执行,即理赔费用在未实际发生时,不能像过去一样以准备金计提的形式扣除。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的通知》(财会〔2008〕11号)

[2] 《财政部关于印发〈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2009〕15号)

[3] 《保监会关于保险业做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实施工作的通知》(保监发〔2010〕6号)

涉税风险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 涉税风险 特点

税收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是税务风险主要表现形式。企业从设立、筹资、投资在到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都涉及到税收,因此税务风险是企业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如果企业忽视税务风险的影响,就会造成税务风险与企业经营管理脱节,最终产生财务危机和法律风险,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一、税务风险的特点

(一)不可避免性

税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决定了企业都必须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纳税,纳税行为要以税法作为法律依据为准绳,无论企业或个人是否情愿,企业税务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只要企业长期存续,都会涉及税收事宜,都要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不论其经营状况是赢利还是亏损,都不可避免会遇到税务风险。但税务风险的不可避免性是从企业持续经营这一长期阶段来看的,对某一特定的税务风险,企业可以对某一经济活动的不作为来加以避免。

(二)可控性

风险是任何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中较难把握的一种。就税务风险而言,其成因较为复杂,它涉及对未来的预测,但是企业对产生税务风险可以借助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并参照经验来加以分析,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来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提高企业应对税务风险的能力。

(三)主观判断性

税务风险的主观判断性是与纳税风险的相关主体即企业纳税人员和税务人员行为紧密相关的,其税务风险意识与业务素质直接关系着税务风险,及税务风险发生与否和造成损失的大小。税务风险意识强、业务素质高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等涉税人员可以通过建立税务风险预警与防范体系,在生产、经营、决策中充分识别和防范税务风险,反之,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较高。同时,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税务人员的执法水平,形成了企业税务风险损失的形成是税务机关错误地认定企业依法纳税的行为属违法行为。当然,随着我国税收执法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税法体系的不断完善,税务机关错误认定造成税务风险的情况正呈下降趋势。

二、缴纳税款给企业带来的涉税风险

从财务角度来说,风险是由于预期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而出现不良财务结果的可能性。企业的理财活动的预期财务成果越不确定,出现不良财务结果的可能性越大,其风险也越大。企业的税收风险是财务风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缴纳税款会给企业带来6个方面的涉税风险。

(一)税款支付风险

我国税法规定,企业只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取得账面收入和账面利润,无论这些账面收入和账面利润是否已变现或能否变现(如赊销及质量保证金等),就必须按期申报和缴纳税款,这使得税金具有一定的预付性质,即使有特殊情况也需经税务机关审批才能延期。企业一旦出现库存现金即企业财务管理中现金是稀缺的资源匮乏而又无法获得延期纳税的许可时,便只能形成“欠税”,而且会面对税务机关违法处罚风险和信誉损失风险。

(二)经营损益风险

政府的课税(特别是企业所得税)通常体现为对企业既得利益的分享,而同时只承担企业部分相应的经营损失风险。按照我国税法规定,企业亏损可以在以后5年的税前补亏,这使得政府在一定意义上与企业共享收益,共担损失:企业亏损时,政府也因同意其延期补亏。企业赢利时,政府通过征税获得一部分利润;然而一旦企业在5年内不能扭亏为盈,企业将完全自己承担风险损失。同时以增值税为代表的流转税就更是不管企业是否有盈利,一概按税法规定的应纳税额先行收取,不承担企业可能经营损失的风险,这对企业经营损益产生的风险更大。

(三)税收违法处罚风险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税收违法处罚风险既是法律风险,也是财务风险。有一部分纳税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偷税逃税,以化解和减除税款负担风险为目的。按照税法规定,纳税人不申报、不及时申报、不如实申报以及不按时缴纳税款等行为均属于不遵守税法的行为,而如果纳税人伪造、隐匿账簿凭证,多记支出、少记收入, 造成少缴税款的行为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偷税。这些违法手段会产生的违法风险,不能化解税款负担风险,而且纳税人还会被税务机关处以罚款,并补交所偷逃的税款之外,并按日加收0.5‰的滞纳金。同时,企业受到税收违法处罚后就会成为税务机关的重点监控对象,导致更加苛刻的纳税申报条件及程序,及税务机关对其更加严格和频繁的稽查,纳税人可能就要增加时间及经济上的成本,严重的还会影响其生产经营活动,导致其市场份额的降低。

(四)投资扭曲风险

企业的某种投资行为一旦被政府课税,就有可能使企业改投向其他的“次优”项目,而放弃先前认为“最佳”的项目,从而使企业承受一定的利益损失,这种状况称被西方经济学家叫税收的“超额负担”。

(五)信誉与政策损失风险

由纳税人违法所引发的信誉与政策损失风险,具有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的性质,也可以归入税收违法风险。但由于这种风险影响较大,对纳税人的影响不是直接的,是无形的。纳税人蒙受经济上的直接损失之外,还会被被税务机关处罚,并在信誉、商誉或者名誉的损失,间接导致其他有关经济主体会怀疑该纳税人的信用,不愿与其合作,因为大多数企业不愿意与欠税或涉税案件曝光的企业有业务往来,因为这些企业在资金支付能力及合同履行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高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冯艳琴.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研究[J].商业文化,2009(1)

涉税风险范文第4篇

关键词:税收筹划;涉税风险;防范;对策

对于企业来说,有效开展税收筹划风险防范能够降低企业税收风险,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其税收筹划风险的影响因素也逐渐变化,加之企业税收工作人员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税收筹划风险问题不断出现。对于这一情况,企业应当提高自身重视,完善相关防范对策,合理的控制税收风险,促进企业自身健康发展。

一、税收筹划中涉税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相关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在企业内部开展税收筹划工作时,税收筹划的实施方案以及具体的实施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自身所决定,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企业内部的税收筹划工作主要由财务工作人员或者会计人员负责,但部分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难以提高税收筹划工作的效率,而部分工作人员相关职业道德素质有所欠缺,导致企业税收筹划涉税风险不断提高。同时,有的工作人员由于自身信息局限性,无法实时了解国家税收政策的转变,故难以提出有效降低风险的应对措施。

(二)税收政策的转变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税收政策为适应市场变化在不断改变,税收法规的不确定性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税收筹划的涉税风险。一般来说,企业税收筹划一般是在具体项目实施之前进行,而面临国家税收政策的多变性,很容易导致在项目未结束时,由于政策的转变影响到项目开展前的原始税收方案,导致税收筹划工作的不合理化,甚至违法。然而,大部分企业未提高对于这一现状的重视,不能实时掌握我国税收政策的动态变化,未建设相关管理制度,导致税收筹划风险的不断提高。

(三)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

税收筹划的根本目的是降低税负,其基本手段与避税、漏税存在实质性差异,税收筹划在本质上属于合法手段,需要取得税收部门的批准,但是在实际的批准过程中,由于相关税务部门的不规范执法手段导致风险的产生,税法无明确的执行政策,执法人员通常根据自身经验判断税收筹划的合理性,由于存在较大的主观原因,加之某些税务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很容易导致企业税收筹划工作的失败。

二、税收筹划中涉税风险防范对策

(一)兼顾合法性与收益性

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看,税收筹划的两个主要原则为收益性、合法性。合法性指的是税收筹划工作符合国家相关制度法规,以此保障纳税人税收筹划行为不跨越法律范围,同时,合法性也指税收筹划在立法精神层面受到相关法律的鼓励以及支持。而收益性指的是税收筹划能够提高企业的税后收益,减轻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税收负担,另外,税收筹划是企业会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战略,税收筹划的合理性有利于企业经营策略的提出。需要指出的是,收益性是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的主要目的,但是企业不应仅仅看到收益性,否则容易误入非法途径。纳税人要取得税收筹划工作的成功,应当兼顾合法性与收益性,以此有效降低税收筹划工作的风险。

(二)树立正确的税收筹划意识

从税务机关的角度来分析,在企业税收筹划工作成功的情况下,税务机关的税收收入会大幅减少,因此,某些税务机关管理人员比较注重于其自身利益,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支持企业的税收筹划,主要原因在于这些部门干部并未真正理解税收筹划的实际内涵和主要作用。严格来说,税收筹划是受到法律鼓励与支持的,但是其标准与国家立法意图不一致,国家政策主要是为了完善税法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发挥税收的经济作用等。所以,税收筹划并不是由税务机关全权控制,而是与国家政策体系以及发展思想有着紧密联系,税务机关应当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意识,认清自身的服务地位,积极参与纳税人的税收筹划,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国家立法政策的有效落实与贯彻,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税收筹划的风险。

(三)建立税收筹划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税收筹划制度以及相关预警体系是降低税收筹划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纳税人应当全面掌握税收筹划的基本流程,并在此前提下,建设合理、高效的税收筹划预警体系,以此实现对风险的实时监控。税收筹划风险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三个方面,即预知风险、信息采集以及控制风险等,信息采集也就是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了解,积极分析市场的供需、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动等情况,实时掌握市场状况。预知风险是税收筹划预警系统的主要作用,旨在通过预警及时提醒纳税人风险的存在,使其能够尽早提出具备针对性的解决对策,顺利避开风险。而风险控制则主要负责找出风险根源,以此从根本上控制税收筹划风险[1]。

(四)建立税收筹划绩效评估体系

税收筹划风险管理并非静态过程,在实践税收筹划的方案过后,企业应当针对方案的实践水平以及风险控制管理水平进行评价,为税收筹划的二次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现阶段,企业税收筹划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利润、收入、资产以及成本等基本指标进行实践,同时,这类评定指标也是税务机关开展核查工作的重要体系,因此在评价税收筹划的实践效果时,应当保障评价指标均处于合理范围内。另外,税务机关在进行税收筹划的工作时,应当了解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具体即为纳税人对税收筹划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纳税人对税法的了解程度等,若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较高,则可支持其进行税收筹划,并引导其采用合理的方案。

(五)发挥政府税收职能

降低税收筹划的涉税风险不仅要靠纳税人的高度配合,政府也应当充分体现其基本职能,在规划税收制度以及执行税收政策时,应当通过对市场的实际了解进行论证与筹划,选择有效的方案来提高税收政策的效益。在筹划税收政策时,政府应当将执法理念融入其中,其税收统筹对纳税人有一定的控制引导作用,具有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通过税收的适当优惠,有效调整税率。方能达到其立法目标,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优化资源配置。换句话说,只有政府本身希望纳税人的税收筹划取得成功,才能有效降低涉税风险,而如果纳税人的筹划方案失败,不仅无法凸显税收筹划方案的收益性,还容易对纳税人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政府在开展税收统筹工作时,应当把握筹划方案的可操作性,在兼顾纳税人运行成本的同时,兼顾税收政策的根本目标,降低税收筹划风险,保障政策的落实[2]。

(六)提高税收筹划人员素质

提升税收筹划人员素质是降低税收筹划风险的必要途径,筹划人员的实际能力与筹划风险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一名优秀的筹划人员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应当具备一定职业道德素养。所以,在企业中,管理人员应当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其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求其学习我国税法的基本政策,掌握立法知识。另外,企业应当保障税收筹划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以及完整性,其资料应当包括会计资料、申报信息、税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票据等,这是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的前提,是筹划行为的合法依据。同时,企业可以与专业税务机构合作,利用其专业化的技术降低企业筹划风险,一般来说,税务机构具备专业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以及科学合理的筹划流程,企业与其建立合作关系可避免由于涉税造成的税收处罚,实时了解国家税收优惠政策[3]。

三、结束语

企业的税收筹划风险可能会对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应当完善税收筹划中涉税风险的防范对策,准确分析引起税收筹划风险的主要原因,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税收筹划意识,有效建立建全税收筹划风险预警系统以及评估体系,降低税收筹划的风险,以此提高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梁晓萍.供电企业税收筹划与涉税风险应对探讨[J].中国市场,2015,11(03):157.

[2]韩巧艳.当前国有港口企业税收筹划风险及防范对策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8(08):59-60.

[3]姚大胜.小微企业税收筹划及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界,2015,01(18):116-118.

涉税风险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风险规避 涉税

一、企业涉税风险

它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没有按税收放过法规的具体规定处理,从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具体表现:企业涉税行为中影响纳税准确性因素,其最终结果表现为:企业多缴税或者少缴税。

许多企业或单位的财务人员在处理涉税事项的过程中显得很无助,究其原因为企业财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一此事后反映(即核算)的经济事项。而与该经济事项有关的纳税义务在到财务人员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如果财务想处理与这个经济事项有关涉税事项,他们能够做的工作就是按规定计算应纳税款。

二、企业税收策划

现如今,努力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及逐渐成为企业的终极发展目标。企业作为纳税人必须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通常情况下,可以有效地进行涉税风险预测,如果我们在经济事项发生之前采取相应措施,可使企业减轻税负,少缴税、免缴税或延缓缴税即税收策划。

它是纳税人在现行税制条件下,通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税收政策,适当安排投资行为和业务流程,通过巧妙的财务协调和会计处理,合理的安排纳税方案,在合法的前提下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涉税经济行为。

税收可谓是贯穿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当企业管理者就经营情况实施决策时,若是其忽略了税收,会有可能对此付出更大的各种代价。在通常状况下,逃税以及避税、节税是企业降低经营税收负担的主要形式。

(一)逃税

逃税主要指的是纳税运用欺瞒以及欺骗等等方式来故意的违反各项税收法律法规,以此达到逃避纳税的目的,逃税可谓是一种公然的违法行为,若是该种行为被相关执法部门发现,必然会受到十分严厉的惩处。

(二)避税

避税主要指的是相关的纳税人充分运用税法等相关法律的薄弱含混点,使自己所缴纳的税款低于实际应该缴纳的税款,避税这种行为没有违反相关税法规定,只是从与相悖于立法意图的层面以合法形式来实现相应的目的,避税又可以称作是“合法的逃税”。

(三)节税

一般来说,为了起到降低税负的作用,纳税人会在各种各样的营利经济活动的具体形式中择优选择出最轻的税负或者是优化最多的税收方式来进行税款缴纳,这样的纳税行为可以被称作是节税。避税情况的产生是由于纳税人进入到了立法者希望去控制却无能为力的行为领域中,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法律措词缺陷以及相关问题所催生的后果。

税收筹划主要指的是符合实际的立法精神以及严格遵守相关税法规定的大背景下,通过运用相应法律所赋予的具体选择机会以及各项税收政策,并事前安排以及筹划企业的投资以及经营、理财等等活动,力求实现最佳或者是最轻税负支出,获取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三、税收筹划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税收筹划不仅是企业维护自身权益的复杂决策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根据相应的国家法律来择优纳税的具体过程,其涉及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并与相应的税务机关以及政府等组织存在着较大关系,企业在实施税收筹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各层因素及注意事项。

(一)严格遵守各项税法规定以及相关政策

企业税收筹划的合法性还倚靠着企业要依法将相关额会计凭证以及记录正确完整地保存起来,并通过正确的纳税申报行为,保障企业免受由于税收问题而造成的相应处罚,这也是税收筹划的一种形式。

(二)有效地执行成本——效益分析

企业实施税收筹划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进行节税来增收,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实现整体收益的最大化,所以,在企业税收筹划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企业投入以及产出的具体效益,若是税收筹划成本高于其所产生的收益,则不需要实施相应的税收筹划行为了。

(三)从总体的角度出发考虑税收筹划

由于企业实施税收筹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不应该仅仅关注个别税种的税负的高低情况,其需要努力从总体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轻重状况,与此同时,在实现企业整体有效降至最低的情形下还要合理规避销售以及利润超出节税收益的现象出现。

(四)在纳税义务执行之前实施企业税收筹划

企业的税收筹划行为应该发生在应税行为以及应税实事生成以前,若是已经产成了一定程度的纳税实施,当相应的税率以及纳税项目、计税依据成为定局以后,税收筹划则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否则,则会演变成为避税,严重时甚至会成为逃税,因此,企业应该应税行为形成之前来实施税收筹划,同时,合理进行进行经济活动指导。

(五)注重采取一定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的税收筹划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风险,这主要是因为税收筹划会受到国家政策以及相应的经济环境、企业自身变化的影响,企业的相关税收筹划人员应该在充分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与税务部门时刻保持密切联系,有效地进行沟通交流,尽早获取国家的新政策出台信息,在进行模糊事务以及新兴事务的合理处理时积极获取税务机关部门的认可,并针对相关政策优化调整企业的税收筹划方案,力求将相应风险降到最低,实现企业最大利益的有效获取。

四、结束语

野蛮者抗税,愚昧者偷税,精明者进行税收策划。如何在当前市场经济下实现企业和国家利益和谐我们还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雷炳毅.实践税收风险管理 推动税源管理科学化[J].中国税务.2009

[2]徐元海.企业财务决策中的税收策划[J].山东税务纵横.2002

涉税风险范文第6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 涉税 风险管理

涉税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煤炭企业都无法完全回避和消除涉税风险,因此,煤炭企业一方面需要高度重视涉税风险的存在,不能过于淡漠或听之任之。另一方面,风险并不可怕,风险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煤炭企业不应当只是被动地承受风险,应当积极地应对和防范风险。力求把涉税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或者从根本上预防涉税风险的发生,这是涉税风险管理最有效也最理想的方式。为此,遵循“预防为主”的涉税风险管理宗旨,应当从基本思路出发去寻找切合煤炭企业实际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目标

(一)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概念

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是指煤炭企业对本企业涉税业务所涉及的各种税务问题和后果所进行的谋划、分析、评估、处理等组织及协调等管理活动。涉税风险贯穿于煤炭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存在于煤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每时每刻。有风险的地方就需要风险管理,因此,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是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忽视涉税风险管理,给煤炭企业带来的可能不只是简单的经济损失那么简单,许多时候可能是灾难性打击。

(二)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目标

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涉税零风险。煤炭企业的涉税风险不同于企业的经营风险或投资风险等经济性风险,经济性市场风险受许多系统性因素的影响,系统性风险是不可控的,是非法律性的。而煤炭企业的涉税风险是法律性风险,是可控的非系统性风险。煤炭企业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涉税风险就不存在。虽然法律修改和政策变更等系统性因素也会给煤炭企业税负等带来影响,但一般不会给煤炭企业本来没有涉税风险的业务带来新的涉税风险。因此,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力求“涉税零风险”。很多人以为煤炭企业的“涉税零风险”就是简单的“照章纳税”,其实这是误解。照章纳税虽然不会给煤炭企业带来税收惩罚等灾难性涉税风险,但并不一定能避免煤炭企业的税务违规行为发生。比如,由于煤炭企业业务人员没能识别假发票,导致收取了假发票且已入账而违规,或者由于管理混乱而导致某些涉税的原始凭据缺失等,都会给煤炭企业带来涉税风险。所以,煤炭企业的涉税零风险不是一个简单的主观上是否有依法纳税的意识问题,而是一个涉税管理问题,是一个管理是否到位以及管理的素质和水平是否适应,管理是否规范等煤炭企业内部的系统性问题。

二、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的影响因素

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的影响因素一般有煤炭企业的主观动机和法律意识、对涉税管理的重视及管理规范程度、员工素质及职责明晰度、煤炭企业规模等。

(一)煤炭企业主观动机及法律意识对涉税风险起主导作用

首先,煤炭企业的主观动机对涉税违规行为的发生和性质起决定作用。偷税、骗税、抗税等涉税违法行为都是因纳税人的主观故意而发生的,没有故意,这些行为就不可能发生,风险也就自然消失。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决定行为,自然人的行为规律如此,法人也如此。有了偷逃税款的动机,就潜伏了税务违法或违规的风险。

其次,煤炭企业的法律意识对涉税风险的发生和发展起调节与控制作用。法律意识淡薄的煤炭企业,对法律约束和制裁不屑一顾,涉税行为就可能铤而走险或明知故犯,其可能受到的惩罚就必然加重。法律意识较强的煤炭企业,即使有某种主观意愿,但其限于法律制裁的威慑力,可能自觉约束或放弃税务违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二)煤炭企业对涉税管理的重视和管理规范程度对涉税风险起防范控制作用

煤炭企业涉税风险对煤炭企业内部来说,系统性风险要大于非系统性风险。如果煤炭企业领导人一向不重视涉税管理,企业管理混乱,则税务违规受罚是迟早要出现的,或者说其涉税风险是累积的,一旦被揭示出来,其后果必然是严重的。这就是其系统性原因造成的风险累积效应。如果煤炭企业领导人对涉税管理很重视,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都很规范,则煤炭企业涉税行为的违规现象必然会受到遏制,即使偶尔出现也会得到及时纠正和控制,这样一来,涉税风险就可能有效地得到防范和控制。领导的重视,必然带来有关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对法律法规的执行也就有了系统性保障,某些非系统性因素的影响也必然得到缓解和消除。因此,煤炭企业涉税管理的关键在于主要领导者的重视程度。

三、煤炭企业涉税风险的形成机制及可控性分析

(一)煤炭企业主观形成的涉税风险及可控性分析

因煤炭企业主观动机驱使而导致的涉税风险属主动谋划的故意行为,其可控性是显而易见的。税负支出对煤炭企业而言属纯现金流出,属煤炭企业非自愿承担的义务,因此,有些煤炭企业常常会千方百计地设法减轻这一义务,义务的减轻也就必然带来利益的相应增加。为此,利益动机诱使某些煤炭企业企图钻税法监管的空子,进而产生涉税风险。这类风险往往具有涉案金额较大、处罚从严的特点。因绝大多数煤炭企业都不愿意故意违法,所以这类风险主要发生在少部分煤炭企业身上。多数煤炭企业会主动规避这类涉税风险。

(二)煤炭企业在法律意识上形成的涉税风险及可控性分析

涉税风险范文第7篇

一、引言

建筑安装企业具有工程点多、面广、施工周期长并且工期交错,纳税环境复杂多变,在涉税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的特点。多数大型建筑安装企业都跨省(市)经营,使企业面对较多的税务机关,而各地税务机关对税法的理解和执行差异很大,这增加了企业税务风险系数。探讨建筑安装企业运营环节的涉税风险问题及其防范措施对建筑安装企业的安全运营意义重大。

二、建筑安装企业涉税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挂靠经营业务的税收风险新《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一条规定,单位以承包、承租、挂靠方式经营的承包人、承租人、挂靠人(以下统称承包人)发生应税行为,承包人以发包人、出租人、被挂靠人(以下统称发包人)名义对外经营并由发包人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以发包人为纳税人;否则以承包人为纳税人。基于此规定,被挂靠人是挂靠业务的营业税纳税义务人。一旦被税务部门发现偷税、漏税问题,将由被挂靠企业承担这种税务风险,遭受经济上和信誉上的双重损失。

(二)预收账款环节税收风险建筑安装企业从工程施工前就陆续发生预收款,直到最后的工程竣工结算,这中间不仅时间跨度很长,而且预收款的金额也很大,如果形成纳税义务后不及时纳税,一旦被税务机关发现,建筑安装企业不仅要缴纳大额滞纳金,而且还要被处以大额罚款。因此,如果对预收款不及时纳税,将会给建筑安装企业构成很大的纳税风险。

(三)收入结算环节完整性涉税风险问题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建筑安装企业的营业收入有其特定的组成,除了常规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外,还包括了工程所耗用的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但排除了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如果企业能够及时主动并完整调整应税营业额,将会大大降低纳税风险,否则很可能在营业收入的完整性上构成纳税风险。在收入完整性所涉及纳税风险的问题上,建筑安装企业存在以下两种常见的问题:一是故意降低税基。由于税法规定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的应税收入,不仅包括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而且还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是,一些建筑安装企业往往想方设法不将价外费用以及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作为营业额纳入申报,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甲供材”工程项目。由于“甲供材”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由发包方购买,在采购建筑材料时,如果没有特殊约定,供货方将材料发票开给发包方,发包方再将购买的建筑材料提供给建筑安装企业用于工程施工,但是至工程结算时,建筑安装企业往往都不将“甲供材”并入营业额一并开票给发包方,从而少缴了营业税,由此带来纳税风险。二是“以物抵款”不记收入。发包方往往会与建筑安装企业商定,发包方以其土地、房屋或其他相关物资抵算工程款。如果建筑安装企业不将相关资产及时入账,不仅可能延迟建筑安装企业对营业收入的确认,而且可能带来潜在的纳税风险。

(四)税前列支环节的合法性涉税风险问题由于假发票猖獗,且有的假发票已经到了以假乱真,非专业人员往往无法判断的地步,一些建筑安装企业也很可能“被迫”获取了假发票,从而使得成本、费用税前扣除的合法性受到严重影响。另外,由于建筑安装企业的行业特点,难免会发生一些没有合法票据的支出,如因在边远地区施工支付的农民工工资,租赁当地农民的房屋、场地而发生的租赁费,向当地农民购买沙石材料等,这些情况都很可能影响到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合法性,并由此给建筑安装企业带来纳税风险。

(五)外出经营环节的规范性涉税风险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四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的通知》第一条和国家税务总局令第7号《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等一系列的规定,建筑安装企业外出经营不仅涉及到需在经营地纳税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接受经营地税务机关的税务管理问题。但是,由于一些外出经营的建筑安装企业不仅不能全面领会和严格遵循上述各项规定,而且也不能及时、完整和规范办理在异地经营的相关涉税事项,往往造成在异地经营多缴税,或在经营地缴纳的所得税回注册地后主管税务机关不予认可抵扣,甚至被税务机关处理处罚,增加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由此产生纳税风险。

三、建筑安装企业涉税风险的防范措施

针对建筑安装企业存在的上述涉税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防范措施,降低建筑安装企业潜在的涉税风险。

(一)挂靠经营行为的风险防范第一,要完善挂靠经营的方式、明确法律责任。挂靠企业要对被挂靠企业的经营状况,资质水平、经济实力进行调查分析,在相互了解,充分信任,责任明确的基础上方可进行合作。第二,要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内部监管、控制措施。被挂靠企业对挂靠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对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让监管不留死角,不让挂靠人有任何可乘之机,以消除挂靠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第三,要统一会计记账标准,由被挂靠企业设立总账,对挂靠企业组织施工的工程,应定期进行财务清查。

(二)预收账款环节的风险防范一是提高财务人员税收知识,熟知《营业税暂行条例》以及《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不管是预收款还是应计营业收入,都有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问题,即到了税法规定纳税义务发生的截止时点就应该在截止时点前履行已经发生的纳税义务,自觉及时履行纳税义务。二是财务人员应该熟悉工程承包合同内容,合同明确规定付款日期的,按合同规定的付款日期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合同未明确付款日期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凭据(如竣工结算报告)的当天。

(三)收入结算环节的完整性风险防范“甲供材”项目在全额开具建筑业发票后的原材料成本税前扣除的会计核算问题上确实有一些障碍,为排除障碍,建筑安装企业应尽可能与发包方协商签订“包工包料”的建筑合同,但应与发包方商妥,对建筑材料的采购由建筑安装企业负责签订合同,合同需加盖建筑安装企业的公章,相关发票也开给建筑安装企业,但实际采购仍由发包方具体负责,同时,建筑安装企业、发包方及材料供应商三方之间必须签订协议,即建筑安装企业委托发包方将材料采购款代为支付给材料供应商。这样,表面上看是“包工包料”的建筑合同,但实际上仍是“甲供材”合同,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全额开具建筑业发票后扣除原材料成本没有发票的障碍,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可能产生的纳税风险。

(四)税前列支环节的合法性风险防范建筑安装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税前扣除的合法性,以防范相关风险。一是建筑安装企业自身要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各类业务行为。对发生的各类成本、费用,一定要认真审核相关发票所反映经济业务、所附原始凭证及附件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确保符合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的要求,满足对相关记账依据真实、合法的要求,切实防范涉税风险。二是企业的记账、复核、审核人员不仅要熟悉对成本、费用核算及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而且还要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的业务流程,税前扣除的各类成本、费用必须满足真实、合法的两大前提及五项原则。

涉税风险范文第8篇

摘 要 企业涉税风险是当今企业在经营中必然面对的重要风险之一。完善的涉税风险管理,会使企业规避风险、谋求效益;否则,企业不仅经济上受到损失,名誉上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企业正常运营。那么企业的涉税风险有哪些?其内、外影响因素是什么?如何应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怎样降低和规避涉税风险、加强企业涉税风险管理?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与以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实例加以阐述、说明,最终探讨企业在现实的竞争环境中,如何把握涉税风险,以求企业“涉税成本的最小化”及“涉税效益最大化”等问题。

关键词 企业涉税风险 规避 因素 涉税风险管理 筹划 沟通

当今经济运行环境中,企业的财务人员、税收征管部门,尤其是很多企业高层都意识到了规避企业涉税风险的重要性。只是大多数公司对于涉税风险虽有防范意识,却未能注重深入研究,未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重视税务基础工作,未能真正实施税务筹划;没有专业人员去研究,或是人员税务专业性不强,对政策掌握和利用不够;对税务的不了解、不认可,因而使企业面临涉税风险而不自知。那么,究竟什么是涉税风险?为什么会面临涉税风险,引起涉税风险的因素有哪些?怎样降低和规避涉税风险、加强企业涉税风险管理呢?本文就以上三个问题浅淡企业涉税风险管理。

一、何谓涉税风险?

我们这里谈的涉税风险,不是指税务部门角度的“税收风险(Tax Compliance Risk)”,而是从企业角度所谈及的“涉税风险”。企业的涉税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即企业涉税行为影响纳税准确性的不确定因素,结果就是企业多交了税或者少交了税,其目标界定为“税收成本最小化”及“税收成本效益最大化”。企业涉税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未按照税法规定承担纳税义务而导致的现存或潜在的税务处罚风险。这主要是因为涉税企业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不全面或有偏差,导致遭受税务部门查处而增加税收滞纳金、罚款支出的可能性;

(二)因未主动利用税法安排业务流程导致的应享受税收利益的丧失。也就是说企业因对税收优惠政策了解和使用的不全面、不到位等而减少了应得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

(三)对政策及税收法律法规理解的不透彻,企业财税人员专业水平低下造成多缴税赋。例如:某公司财务人员对就实收资本缴纳印花税的税基确定掌握不准,本应就实收资本变更增加部分缴纳印花税,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在每一次实收资本变更时,都以变更后实收资本总额为税基计算印花税,导致公司几万元的损失。

二、引起涉税风险的因素

引起涉税风险的因素,笔者认为归纳起来无外乎两个因素,一是企业内部因素,二是企业外部因素。

(一)企业内部因素:一是企业管理者的经营风格、个性、法律意识等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对企业的税收风险产生影响;

二是企业从事涉税工作的人员税法知识浅薄、不够专业、对税务政策领悟的偏差,对政策不能有效利用和严格遵守;内部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对待税收态度不端正、提供的会计信息错误、不及时、失真。

以上都是造成税收风险的重要内在因素。这也就很容易给企业带来比较大的税收风险。在实际工作中,像这样的案例很多。下面笔者以“私车公用”举例说明。什么是私车公用呢?私车公用就是职工或管理者私人产权的车辆,在履行职务或者执行自己所在单位临时指派的任务时使用。它的涉税风险涉及到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相关流转税及附加。其具体表现为:1、在企业所得税方面面临的风险: 企业给职工个人报销的燃油费、车辆保险费、车船税等是否能税前扣除就是风险;对“私车公用”的双方签订有租用协议,与之相应的租用汽车发生租赁费费用,凭合法票据是可以扣除的。但如果以报销费用代替支付租金,其报销费用的支出在税前扣除将存在涉税风险,同时根据《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四)的规定,未按照法规取得发票的单位,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没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2、在个人所得税方面面临的风险:个人报销取得收入,往往会涉及到个人所得税涉税风险,在“私车公用”时应企业应与个人签订一份租赁合同,否则报销的费用将作为单位给的福利计征个人所得税;3、在流转税及附加税方面面临的风险:在“以票管理税”的情况下,个人将车租赁给企业,应让税务局代开发票给企业,同时个人还要缴纳增值税及附加,否则在流转税方面也会存在风险。

(二)外部因素:一是税制因素,即税制政策的合理性。我国现有税制相对复杂,税种众多且变化频繁。2008年我国实施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2009年实现了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 ,2012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是国家实施结构性减税的又一项重要举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拉开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改革大幕,同年8月“营改增”试点分批扩大。与此同时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省每年颁发的税收法规有千余条,如果企业对其掌握不全面、不及时,这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税收风险。

二是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人员自身素质。有些税务人员在实行征管权力时,对税法及法规的理解也不透彻,征管方法不合规、不合理。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就遇到这样的一个事例:公司签订对外投资协议并以现金方式对外投资。税务机关在年度税务排查时,强制要求企业就投资金额缴纳印花税。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1988年第11号)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印花税只对税目税率表中列举的凭证和经财政部确定征税的其他凭证征税。企业以现金方式对外投资签订的协议根本就不属于印花税应税列举范畴,何以要缴纳印花税呢?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财务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税收专业水平,有足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善于与税务工作人员积极沟通,做好事前涉税风险的防范,减少或规避不必要的涉税风险。

面对以上难以回避的企业涉税风险因素,我们应该怎样降低和规避涉税风险呢?下面笔者仅就企业就怎样降低和规避涉税风险,浅淡企业涉税风险管理。

三、如何规避和降低涉税风险并加强企业涉税风险管理

规避涉税风险不是少交税,更不是偷、漏税,而是在遵循税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以使企业的资源达到最优化的配置及最有效的利用。企业如何做到这一点?

(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的义务及权利,熟悉税法,增强税收风险意识。充分了解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在纳税态度端正的情况下,企业一般不会少缴税;知悉了纳税人的权利,企业往往不会多缴税,还会积极争取享受国家、政府给予我们的税收优惠。在面对一些税收征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的情况或与税务机关对某些涉税事项存在争议时,企业财务人员如果能够对税务政策掌握的到位,便可与征管人员充分沟通,从而有效的回避涉税风险。

(二)重视中介机构的作用,防范涉税风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认识到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可以做企业专业的税务顾问。企业在中介机构的指导和建议下,事前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事中把握处理企业的涉税事宜、做好税收规划,规避涉税风险;事后在年终进行税务审计时,准确进行决算、汇算清缴及税务业绩评价。企业充分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的指导及帮助,可以有效回避涉税风险。

(三)企业财务部门的构架可以实行税务、财务并行管理。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开始设立单独的税务组或税务部,配有专业的精通本国、他国税法的财务人员。财务部人员会按照财务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出具报表。同时,税务部(组)的人员会按税法口径办理涉税事项。针对有跨国业务的企业,一方面要跟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便于报表使用者进行报表分析;另一方面因各国税制不同,我们需要掌握诸如居民身份、非居民身份在本国、他国的税收法律及政策及差异。在企业组织构架中,税务与财务并行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管理和专业水准,其也能有效规避企业的涉税风险。

综上所述,税务风险虽然客观存在,但却是可以化解和规避的。企业要做好涉税风险管理,在宏观上,要掌握政策、法律;在微观上,就某个具体事项,要与专管员及主管税务机关良性沟通;在主观上,要端正态度、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胡国强.税务管理流程下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设计[J].会计之友,2014(14).

[2] 曹俊华.企业涉税风险的规避[J].商业经济,2012(3).

涉税风险范文第9篇

房产税是企业纳税实践中经常见到的一个税种,计算也不算复杂,但仍有不少企业操作不当,导致多交或少交税款,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初探,以请教于各位同行。

一、房产税涉及的几个重要文件

(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征收房产税的通知(财税[2005]181号)

(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明确房屋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计征房产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173号)

(三)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86号)

(四)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152号)

(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121号)

二、房产税的几个涉税风险

(一)关于如何确定房产原值

房产原值的确定:对依照房产原值计税的房产,不论是否记载在会计账簿固定资产科目中,均应按照房屋原价计算缴纳房产税。

房屋原价应根据国家有关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对纳税人未按国家会计制度规定核算并记载的,应按规定予以调整或重新评估。

(二)房产税纳税义务截止时间的确定

纳税人因房产的实物或权利状态发生变化而依法终止房产税纳税义务的,其应纳税款的计算应截止到房产实物或权利状态发生变化的当月末。

(三)关于居民住宅区内业主共有的经营性房产征收房产税

对居民住宅区内业主共有的经营性房产,由实际经营(包括自营和出租)的代管人或使用人缴纳房产税。其中自营的,依照房产余值计征,没有房产原值或不能将业主共有房产与其他房产的原值准确划分开的,由房产所在地地方税务机关参照同类房产核定房产原值;出租的,依照租金收入计征。

(四)关于房屋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计征房产税问题(国税发[2005]173号)

1.为了维持和增加房屋的使用功能或使房屋满足设计要求,凡以房屋为载体,不可随意移动的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如给排水、采暖、消防、中央空调、电气及智能化楼宇设备等,无论在会计核算中是否单独记账与核算,自2006年1月1日起都应计入房产原值,计征房产税。

2.对于更换房屋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的,在将其价值计入房产原值时,可扣减原来相应设备和设施的价值;对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中易损坏、需要经常更换的零配件,更新后不再计入房产原值。

(五)关于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征收房产税

1.凡在房产税征收范围内的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包括与地上房屋相连的地下建筑以及完全建在地面以下的建筑、地下人防设施等,自2006年1月1日起均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征收房产税。

2.对于自用的与地上房屋相连的地下建筑,如房屋的地下室、地下停车场、商场的地下部分等,应将地下部分与地上房屋视为一个整体按照地上房屋建筑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房产税。

3.自用的完全建在地面以下的建筑、地下人防设施等,按有关规定计算征收房产税,应该说明的是,房产税是一个地方税种,各省级政府可以按照相应的权限对房产余值及具体实施作出相应规定,并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六)关于出租房产免收租金期间房产税问题

对出租房产,租赁双方签订的租赁合同约定有免收租金期限的,免收租金期间由产权所有人按照房产原值缴纳房产税。

(七)关于将地价计入房产原值征收房产税问题(财税[2010]121号)

对按照房产原值计税的房产,无论会计上如何核算,房产原值均应包含地价,包括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价款、开发土地发生的成本费用等。宗地容积率低于0.5的,按房产建筑面积的2倍计算土地面积并据此确定计入房产原值的地价。例:某工厂有一宗土地,占地20000平方米,每平方米平均地价1万元,该宗土地上房屋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通过计算可知该宗地容积率为0.4,因此,计入房产原值的地价=应税房产建筑面积×2×土地单价=8000平方米×2×1万元/平方米=16000万元。

(八)关于财税[2010]121号文件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如果一宗土地上既有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房产,又有在建或规划建设的房产,在将土地价值计入房产原值征收房产税时,是否可以将该宗土地的价值在不同房产中进行分摊。

在建房产和待建房产尚未建成使用,按照现行房产税有关规定不属于应税房产,不应当缴纳房产税,其占用土地的价值也不应该作为房产税的计税依据缴税。据此,该宗土地的地价,应按照建成和在建(包括待建)房产的建筑面积比例进行分摊。其中:建成房产所分摊的土地价值应计入房产原值征收房产税;在建和待建房产分摊的土地价值,待房产建成后再计入房产原值征收房产税。

问题二:应税房产配建了一些非应税建筑物,如游泳池、烟囱、水塔等,在计算计入房产原值的土地价值时,是否应将这些建筑物所占土地的价值扣除。

房产税的几个政策问题

按照现行房产税有关政策,独立于房屋之外的建筑物,如游泳池、烟囱、水塔等,不属于房产,不是房产税的征税对象,其所占用土地的价值也不应该计入应税房产的原值征收房产税。因此,在计算应计入房产原值的地价时,可将非房产税征税对象的建筑物所占的土地价值进行扣除。

三、房产税计算举例说明

例题1:A企业2009年取得一宗工业用地,当年支付土地价款200万元,缴纳相关税费80万元,该宗土地用于建设一幢厂房,厂房竣工后房产原值(不含土地价值)为2000万元,厂房周围道路、绿化带建设成本100万元。

问题:假设A企业厂房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土地面积4000平方米,该企业厂房原值是多少?

答:1、该宗地土地价值:200万+80万=280万

2、该宗地容积率:1800 ÷4000=0.45

3、平均地价:280万÷4000平方米=700元/平方米

4、应计入房产原值的地价:1800 x2 x700=252万

5、该企业厂房原值:2000+252=2252万

四、总结

涉税风险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涉税风险

初创期:初创期就是企业开始设立的阶段,这个阶段首要考虑的是注册地的选取,这时要综合考虑注册地的经济环境和税收环境,如果注册地当地的企业众多、当地税源很丰富,则企业的税收环境则相对宽松些,如果税源很稀缺,则企业就会成为当地税务机关重点监管的对象,注册地的选取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环境和税收环境,必须谨慎考虑和选择。

注册地确定后就是要进行企业名称核准、营业执照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办理、税务登记证办理、银行开户许可证办理等事项。而在最初的企业名称核准时,要填写并提交拟设立企业的法人代表、经营范围、股东构成及出资情况等信息,由于从2014年3月1日起,注册资本实行认缴制,不在执行原来的实缴制,从股东的角度讲,暂时没有了实缴出资的压力,于是就想当然的把新公司做大、做强,把注册资本填写的比较大,以彰显企业的实力,殊不知,认缴制对注册资本也是由实缴要求的,要求在公司章程中予以明确,另一方面,注资资本认缴金额过大,也会有可能导致多缴纳实收资本的印花税,虽然税法规定印花税的征收对象是实收资本部分,但由于实行认缴制后,多数企业都取消了验资,导致税务机关不好界定实缴资本的到位时间,于是乎就简单、武断地要求企业按认缴资本缴纳印花税,相当于把后期应该分期缴纳的印花税提前一次性缴纳了,虽然这种征收方式存在欠妥当的地方,但现实中的确存在这种情况,所以企业必须在设立阶段确定认缴的注册资本金额时,要考虑印花税缴税的风险。

企业办理完毕名称预核准后,企业就要以核定的单位名称与房东签署房屋租赁合同,以及新企业的公司章程和关于发起设立公司的股东会决议。这里房屋租赁合同的拟定,要考虑涉税风险,房租金额和租赁面积要恰当、要贴近实际,因为在公司设立后要按租赁面积缴纳土地使用税。企业在准备好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和房屋租赁合同后,就可以领取营业执照了,然后依次办理刻章、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和开户许可证等手续。而在办理税务登记证环节,地税局会有可能根据房屋租赁协议的租赁面积,要求公司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涉税风险点。总之在企业设立阶段重点考虑的是注册地的选取和注册资本金的印花税以及办公用房土地使用税问题。

成长期:公司设立后,就可以到税务机关申购发票,开展业务了,由于企业经营范围的不同,导致各企业所涉及的税种有所差异,但是守法、诚信经营,依法纳税将是所有企业的立足之本,我们通常讲企业要合理避税,但这个合理一定是建立在了解、通晓税法基础上的依法纳税,而不是故意、刻意的偷税、漏税。纵观我们身边的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为了达到少缴税的目的,往往采取内外两套账的形式,将不开票收入计入内帐中,达到少缴税的目的,殊不知,这种做法一方面面临着偷漏税的法律风险,另一方面自己堵死了通往资本市场的道路,因为企业要上市、涉足资本市场,财务规范是基本前提,而财务规范中的税收问题现已成为阻碍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绊脚石,有的甚至因为涉足太深,历史遗留问题太多、太大而最终放弃了上市的想法,可见财务规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在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除了传统的上交所的主板、深交所的中小板、创业板外,北交所的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权转让系统)由于实行注册制、进入门槛低、不设限制性经营指标,而成为诸多民企竞相追逐的对象,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企业在上新三板的过程中,面临着税收的问题,有的甚至到了无法解决的地步,只能拿时间换空间,从现在起规范运作、依法纳税,待将来再上市,由此可见,依法诚信纳税的重要性。

衰退期:在这一阶段,企业业务量处于萎缩阶段,企业由兴盛走向衰败,并最终走向企业的注销清算阶段,而注销清算阶段是企业涉税环节最多的阶段,清算阶段的涉税复杂程度远远大于企业初创阶段和运营阶段,在这一阶段,税务机关要依据清算企业的账面资产及负债情况,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0号”的相关规定进行逐一的审核,以此判定清算企业的纳税申报是否正确。

而作为清算企业来说,在公司进入清算阶段之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即核实资产、清理往来,应收的账款要收回,应付的款项要支付,名存实亡的账面资产要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后进行相关的处置,也就是说在清算阶段提交给税务机构的报表应该是简洁、明了,能反映清算企业真实资产状况的报表。而清算企业在清算阶段涉及的税款除了清算所得税外,还会涉及流转税及附加。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减除资产的计税基础、清算费用、相关税费,加上债务清偿损益等后的余额,为清算所得。从程序上来看,似乎清算企业的清算所得并不难计算,但在这个过程中,对资产可变现价值的判定是个难点问题,也是最容易导致清算企业和税务机关之间产生分歧的地方,也就是说清算企业需要拿出相应的证据、资料来证明某些应收款项确实无法收回,而账面的应付款项是需要支付的,不属于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范畴,总之,在这一阶段,相关证据、资料的收集、获取和跟税务机关进行有效的沟通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企业从注册诞生要注销灭亡,整个生命周期内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税收问题,而对企业的财务人员来说,知晓税法、遵循税法、依法诚信纳税将是唯一的选择。

参考文献:

上一篇:康复教育范文 下一篇:市场规划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