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1:32:59

社区教育论文

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20世纪90年代,顾客满意度以及满意度测量理论开始应用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21世纪以来,教育满意度和教育满意度测量也正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通过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关于教育满意度测量的研究,呈现如下特点:第一,高等教育是主要的测量范围。我国的教育满意度测量研究起步于2000年,研究范围包括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区教育,其中高等教育是研究热点,社区教育满意度的研究有3项,最早发表于2011年。第二,学生是主要的测量对象。满意度测量的对象是顾客,现有研究显示,教育的顾客具有多元构成的特点,包括了学生、学生家属、用人单位[2][3]。但学生是各类各级教育活动的直接顾客,其教育满意度的测量对教育活动的发展和改进至关重要,因此,学生一直是教育满意度的主要测评对象。当前,我国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多以非正规教育为主,且学习者构成非常多元,因此,“学生”这个指称比较少用,较多使用“社区居民”、“社区成员”、或者具体的群体如“青少年”、“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等。例如金德琅的研究使用了“社区居民”这个指称[4],岑咏霆的研究使用了“社区成员”[5],方薇的研究使用了“青少年”[6]等。第三,学生教育满意度测量指标的构建呈现多样性。目前,教育满意度测量的理论基础,研究者们趋向一致地采用了现有的顾客满意度测量模型,尤其是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7]。而在测量指标的构建上,特别是感知测量点的细化上呈现出不一致。例如刘武构建了7类感知测量点:自我发展、专业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图书馆、文娱活动和校园服务[8];王哲芳以学生为主体的满意度测量指标有12项,包括学校环境氛围、学生管理、食堂、文娱和安全、基础设施、教师职业素质、授课方式、个人发展、宿舍管理、教学管理、辅导员素质以及医院服务[9];谢永飞的测量指标有5个大类,分别是办学条件、教学状况、自我发展、后勤保障、管理服务与收费[10];张蓓的研究生教育感知质量测量点则包括课程教学质量、科研训练和管理服务三方面[11];金德琅的居民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点有三类:教育质量、教育适应个性化特点、教育保障[12]。可见,即使都是以学生为测评对象,由于具体教育活动本身的差异性,研究者对教育活动构成要素的分类标准的差异性,具体测量指标的构建也会有不同。综上分析,我们应借鉴教育满意度测量的研究成果,以顾客满意度测量模型为基本理论框架,以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和居民的实际需求为现实基础,构建反映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特色的满意度测量指标,为社区教育满意度评估提供理论支撑,为社区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二、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的要素分析

上文提及,满意度的测量,重点是对产品和服务的感知测量。因此,对社区教育满意度的测量,我们首先要明确社区教育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社区教育的影响因素,据此来确定影响社区居民感知社区教育的测量点。

(一)社区教育的特征当前,我国对社区教育的定义,普遍地界定为以社区为服务范围,以所有社区成员为服务对象,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以促进所有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社区教育活动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服务对象的整体性,面向所有社区成员。第二,服务目标的社区性。社区教育活动,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提高社区成员的素养,提升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二是通过各种社区教育活动,发展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发展社区居民的社区自治能力、培养社区文化和社区意识,促进社区成员归属感的形成,促进社区发展。第三,服务内容的多样性。社区教育的内容,是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需求和社区发展而进行的各类教育活动。社区成员需求的多元性和社区建设内容的丰富性,必然决定了社区教育的服务内容的多样性,例如它可以是正规教育,也可以是非正规的、非正式的教育;可以是职业技能培训的,也可以是休闲娱乐的。也因为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实施形式的多元性和灵活性。第四,服务机构的便捷多样。国内外的社区教育发展经验表明,成功的社区教育,必须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因此,社区教育的承办机构,可以是政府行为,可以是驻社区的各种机构的行为,可以是社区成员自主发起等等。同时,便捷的距离也是服务机构吸引社区居民感知其服务的重要条件。第五,有形服务与无形服务并存。社区教育的服务形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硬件设施为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提供的活动条件和场地,例如图书及其相应配套设施、电脑、教室等;二是软件设施为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提供的具体教育学习活动及其相关管理,主要涉及的是各类社区教育机构的服务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志愿者)的各类服务活动。第一类服务可以称之为有形服务,无论服务活动是否进行,这些服务条件都是可以被看到或者被感知的;第二类服务形式,具有非存储性,其存在是与服务过程紧密相随的,随着具体服务活动的结束而结束。第六,免费服务与付费服务并存。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老龄人口、青少年、以及下岗、失业、外来务工人员等低收入群体,因此,社区居民获取社区教育的方式,以免费服务为主。因而,服务取得的是否免费,是吸引社区居民是否参加、是否满意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社区教育的构成要素对于社区教育的构成要素,存在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服务对象来划分,有老年社区教育、青少年社区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等;根据内容划分,有技能培训、公民素质、休闲养生等等。我们认为,第一种分类方式容易导致社区教育内容归纳的不周全,第二种分类方式易于社区成员明了社区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但是,存在构成要素分类逻辑交叉重复的问题。再者,在实际的社区教育活动实施中,很多教育活动是相互交叉,综合进行的,因此,在构成要素的分析上,应最大可能地避免前两者分类方式的缺点。我们认为,社区教育活动的实施,可以看作是一个过程,在其中,人员凭借相应的设施和机构,实施具体的活动项目。在这样的分析视角下,社区服务的构成要素,可以划分为人员、设施、机构、以及项目等四个要素。各个要素的具体内涵如下:1.人员:包括社区教育机构中专职工作者的配置及其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各类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社区志愿者建设等。2.设施:指的是社区教育机构为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所提供的相关服务设施及场地。3.机构:指的是承担社区教育服务职能的社区学院、社区分院、社区学校、社区教学点、社区活动中心、文化站等。4.项目:主要包括社区教育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类社区教育活动,主要指各社区教育机构设置的社区课程,例如职业技能类课程、公民文明素养类课程、生活保健类课程等,它可以分为有形存在形态(例如课程教材、课程资源)和无形存在形态(例如讲座、活动等)。虽然各个社区的服务项目不尽相同,但以社区课程为主的“项目”作为构成要素之一是不会改变的。综上,我们认为,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是否满意,是一个整体性的评价,这个整体性评价的形成,来自于社区成员对构成社区教育服务的各个要素的具体感知,因此,测量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应该以人员、设施、机构、以及项目为具体测量点。据此方法,满意度测量结果才能明确反映出影响社区居民满意度水平的具体因素,从而为社区教育的活动改进和质量提升提供确切依据。

三、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的指标构建

(一)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的模型依据顾客满意理论、顾客满意度测量模型理论、以及社区教育服务构成要素分析结果,我们构建了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模型。模型显示出:1.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模型,具备了满意度测量模型的基本特征,揭示出社区成员的社区教育满意度,是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的期望,与他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实际感知,进行比较所形成的心理状态。2.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的期望,具体表现为他对构成社区教育服务活动的各个要素的期望。3.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的总体满意,是基于他对构成社区教育服务活动各个要素的具体感知和满意基础上,形成的对社区教育的整体性评价。4.当前,我国的社区教育服务,有免费和付费两种获得方式,因此,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服务的感知,由两个方面构成: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从当前社区教育服务活动开展的现状来看,社区成员对价值的感知途径是通过设施和服务项目的使用,因此,社区成员通过人员、机构、设施、项目四个要素感知质量,而仅仅从设施和项目两个要素感知价值。因此,我们认为,本研究构建的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模型,遵循了满意度测量模型的基本结构,反映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服务的基本特征,从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两个层面,将社区教育服务的感知对象分解为人员、机构、设施、服务项目等四类测量点,因而模型具有较好的现实操作性。

(二)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的指标体系在我们的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模型中,社区成员从质量和价值两个方面,对社区教育的四个构成要素进行感知和比较,从而形成满意度评价。但是,这四个构成要素是不能直接测量的,原因在于,首先,这四个要素指的是一类具有相同特征的要素,不是一个具体的要素,而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服务的感知,总是和具体的人员、设施、项目相关联;第二,对于四个构成要素,到底感知的是它们的哪些属性,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因此,对每个要素的感知,还需要再细分若干个子测量点。1.人员,测量上述机构中的专职服务人员的数量及专业水平,兼职服务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2.机构,虽然其构成包括社区内承担社区教育服务职能的社区学院、社区分院、社区学校、社区教学点、社区活动中心、文化站等等,但是,社区成员对机构的感知,侧重机构服务的可获得性,具体包括:机构的设置对社区成员在距离上的便利性,机构的服务制度对社区成员在实际享有上的常规性。3.设施,主要指上述机构以及社区公共场所配备的相关教育、文化设施,如社区图书室、学习室、电脑等学习活动开展的相关设施的齐备性、可获得性、获得方式和可利用性。4.项目,主要指以社区课程和社区文化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各类教育服务,这是社区教育服务的核心要素,是反映社区成员与社区教育之间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关键性因素。在本研究中,将服务项目统称为“课程”,对它的测量,包括五个层面,即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实施、社区成员获取课程信息的途径、社区成员获取课程服务的方式、社区成员对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参与。依据上述分析,形成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5个。综合上述分析,本研究以满意度理论和满意度测量模型为基本逻辑框架,在有效结合社区教育服务特征基础上,尝试对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指标体系进行了理论上的建构,该指标体系的实践性和可测性,有待后续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检验。

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尽管社区教育的概念是近几十年才出现在西方教育界中,但是,欧洲古代教育家的理论和实践早已蕴含着社区教育理念,例如,近代英国举办的教堂学校、“星期日学校”;瑞士裴斯泰洛齐创办的“新庄”学校;美国教育家沃特的“二部制”,即“工读游戏学校”;丹麦“成人学校之父”格朗德维奇建立的“属于人民的学校,为人民服务的学校”。这些和社区教育有着相当程度联系的教育虽然还没有成体系,甚至以当今的眼光看还很不成熟,但是在崇尚贵族教育的西方社会已经难能可贵,它们是西方现代平民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源泉。美国的社区教育最为发达,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克尔所提倡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本位教育理念。真正的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初的初级学院运动,这也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这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形成了后来的美国社区学院,它的出现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起初,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提出把大学四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年的“初级学院”,第二阶段为两年的“高级学院”,规定学生取得第一阶段的初级证书才能进入高级学院学习。初级学院是中学和大学之间的过渡,大部分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学生就近入学接受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升入高级学院继续学习。“二战”后,为了服务地方政治和经济发展,公立的初级学院统一被改为社区学院。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社区教育都把人的发展作为主要职责,都十分关注人的基本知识的培养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为了使个体教育生涯得到有效的补偿,社区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良好公民、赋予个人生活的知识、提高全民的人文素质。“在公立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共同努力下,帮助所有人熟悉以职业为导向的社会价值,把这些价值纳入个人的价值体系中,并应用到生活中去,使职业对每一个人都变得有意义,并且让每个人感到满意”,[4]这充分体现了社区教育以人的生涯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二、社区教育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涯意义

从改善人口素质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加之人口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社区教育主要承担着专业技能和管理人材的培训,以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而,改善社区生活条件和居民素质已成为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的高度发展、经济和政治的现代化都需要人口素质的极大改善。关注“人”,了解“人”,重视人的“生涯性”,强调建立学习型社区,实现人的终身学习,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是西方现代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西方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的角度来看,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西方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包括家庭观念、教育、医疗、科技、法律等。人们对于旧有的教育体制、教育价值、功能结构和效率等都有着新的要求。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从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的本质来看,它应该是一种培养人、关注人的生涯发展的活动,这种生涯的发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价值追求的真正提高。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职业性和非职业性的教育培训,以满足人的发展的各方面需要,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无论是职业性还是非职业性,都是人的生涯性的一部分,是教育与经济相互补充的结果,也是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发展的角度看,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社区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适应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西方传统的升学教育已不能完全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大学的竞争力加大,加上四年制大学高昂的学费和较长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社区教育提升自己的技能,通过学习和培训,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大价值,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社区教育是为充实自我的闲暇时间。

三、西方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内涵和特点

不同的研究者对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认识不同,但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外延从职业生涯拓展到人终生的历程;二是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内容既包括职业性的活动,又包括非职业性的活动;三是社区教育“生涯性”是人对职业世界和非职业世界生活的价值追求;四是社区教育“生涯性”构成要素是全面的,包括职业生活、家庭、生活角色以及教育经历与各种经验。有研究者描述美国社区教育的特色时指出,社区教育具有多重目标,它集学术、文娱和职业教育为一体,既有职业性学科,也有非职业性学科,主要是为丰富地方居民生活,如插花和烹饪等学科。由此可见,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内容丰富,具有终身性、职业性、非职业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一)终身性奥巴马曾引用甘地名言来阐述美国终身教育的特点,“要活,就要像明天你会死去一般活着;要学习,就要像你会永远活着一般学习”。美国的社区教育承担了推动终身教育的重要角色,大量的成年人在社区教育中找到了出路和新起点。目前,美国有1500所社区学院,人数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90%。社区教育对于西方社会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职业性西方社区教育主要以职业教育类课程为主,既有半专业的,也有职业的技能培训。这些职业课程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涵盖面极广,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如护士、医疗技术员、病理化验师、社会工作者、绘图员、测量员、通讯技术员、文员秘书等。在美国,企业与社区教育的合作更加深入,很多地方的社区学院与企业建立了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本社区和企业培养人才。还有的企业把企业培训纳入社区教育课程,双方通过协作教育实现人才的共同培养。

(三)非职业性西方社区教育的对象具有开放性特征,无论是出于兴趣,还是出于职业需要,社区教育提供的教育条件和入学机会都是均等的。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非传统学生,而且学校的课程也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社会发展而设计的,既有职业性学科,也有非职业性学科,为丰富地方居民生活,社区教育学校也向社区不同年龄阶层开放和服务。

(四)发展性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专业化、专门化、技术化的要求较高。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职业对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任何人要想在社会中追求生涯价值的最大化,就要不断的学习,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发展自己,实现全面发展。社区教育不但能为失业者提供职业技能教育,为失学者提供补偿的继续教育,为从业者提供全面发展的成人教育,而且还能为成功者提供闲暇教育。这些都为人的全面发展、继续发展、终身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四、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提供民众职业技能的教育形式,对于个人的生涯和社会发展尤为重要。进入21世纪,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但总体来看,职业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完全突显,与西方社区教育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回归人性教育职业教育更加关注人的职业技能教育,通过人的技能提高达到支撑社会整体发展的目的。但是,要理解人、关注人、重视人、发展人,需要更多对“人”的人性教育。人性的核心是一种支撑人一生存在的发展性,这种发展性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提升,也包括各方面所具备的能力和素养。[8]“生涯性”指的是人发展需要的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生涯性”教育是人性回归的教育,是人性潜能充分发挥的教育,是把人当做人的教育,是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教育,是把发展的自由还给人的教育。西方社区教育对人的生涯特性的关注让我们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任何教育最终都应该是实现人性的发展和优化,只注重人的发展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人发展的更多潜能,这不是教育的初衷,职业教育要回归到人性的原点。

(二)回归终身学习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实际上是把人的终身学习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国内的社区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上由职业教育担负着社区教育的部分功能,因此,职业教育一方面应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各类适应就业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岗位证书培训,成为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的整合平台。另一方面应开展终身学习,组织各类以提高市民素质为目标,能够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休闲文化教育,使之成为区域内社区教育的主要场所,指导和服务街镇(乡)社区学校及各类办学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基层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进行指导,使之成为区域内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中心。

(三)重视网络学习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职业教育,职业的和非职业的学习需要职业教育,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西方社区教育的办学目标,这应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而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重新审视网络学习,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MOOC学习已经成为西方教育发展的亮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学习。职业教育有良好的实训条件,有专门的教育网站,这些都是搭载学习交流平台、开放学习资源的基础条件,也是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资源。

(四)为成人学习服务成人学习的目的虽然呈现多样化特征,但其本质是为了完善和发展自己。服务所有的成年人,满足他们所需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西方社区教育办学的初衷。职业教育实行自主招生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25岁到40岁有工作的“非传统”学生成为职业教育的对象。“非传统”学生不同于青少年儿童,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职业教育应确立成人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真正实现为成人学习服务的本质功能。

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社区教育网络课程课程与网络融合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教育形态,这就是网络课程。《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标准(2008)》明确了网络课程的概念: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持环境。[7]网络课程在学历教育,特别是远程开放教育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非学历教育中也被逐步重视起来,比如干部教育领域。近些年,伴随着数字化社区建设,网络课程在社区教育领域也逐步得到应用。但总的来说,目前社区教育领域开展网络课程建设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社区教育网络课程的定义尚不多见。陈乃林认为,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就是“借助网络将社区的内容呈现与教学实施进行有效整合”[8]。李惟民认为,社区教育网络课程,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社区教育目标和现代教与学理论,通过所设计和制作的网络学习环境与课件,表现学习内容和组织学习进程,支持自主学习、灵活学习和有效学习,是基于网络的社区教育课程和基于社区教育的网络课程的组合。[9]理解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应注意这样几点:社区教育网络课程“首先是课程,它应该包含课程的一切特征,如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10]课程不管有多少含义,一定的内容和实施进程是最关键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它一定要体现‘网络’的媒体属性。再次,网络课程应体现网络的教学特征,属于非面授教育,教与学的双方在时空上是分离的,因此,教学理念、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考虑问题。”[11]此外,还应该注意社区教育的非正规教育属性。我们一般将社区教育划入非正规教育范畴。正规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非正式教育具有自发性、自为性、自愿性,非正规教育则介于两者之间,是一种中间过渡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建设社区教育网络课程,既要保证社区教育目标的实现,又要注意提高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自建课程即属于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社区教育课程中最具特色的是区域性专题,如区域性历史、当地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区域内各类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当地特有的动植物、不同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多元文化、地方贸易和经济资源、产业及职业特色等,所有专题都可以列入课程创编的范围”。[12]基于此,我们借鉴李惟民的定义,将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的概念表述如下:以实现社区教育目标为目的,以终身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网络设计的,支持自主学习、灵活学习和有效学习,体现特定区域特色的专题学习内容和组织学习进程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的总和。

二、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分析

(一)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实践在“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设计和创建阶段,我们便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确立了特色化、本地化的课程资源建设原则,以便丰富资源类型。1.适应本地居民学习需求,开发乡土特色课程在平台创建阶段,我们便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专门设计了“燕赵回眸”和“跟我学”两个具有河北特色的栏目。“燕赵回眸”以河北人文、历史内容为主,建设不同类型的网络视频课程10门。“跟我学”以河北地方特色的文化体育、养生益智、生活知识与技能等内容为主,建设网络视频课程9门。2.根据现有条件,开发多样化课程本次自建课程,大部分为视频课程。其中多为新录制课程,“学唱地方戏”和“学剪纸”为从剧院和电台搜集并改造的课程。“跟我学礼仪”为学校年轻教师编制的动画式课程,该课程在2013年教育部“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征集活动”中通过了评审,经过重新改造后成为社区教育网络课程。3.立足学校现实,探索课程建设机制据了解,目前全国电大系统中教学资源建设普遍存在着职责不清、主体不明的问题。很多省级电大设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资源建设处等资源制作部门,但是,由于人员缺乏,专业分工不健全,这些部门往往只能承担管理职责,或作为技术主体,都难以独立承担资源建设任务。教学设计、组织策划等工作要靠其他部门人员完成,部门之间协调存在着困难,扯皮现象经常出现。在本次自建课程试验过程中,我们努力完善资源建设制度,积极进行以项目组为组织和运行模式的资源建设机制探索。虽然由于人手少,存在着多角色兼任现象,但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十分注意强化参与者的角色意识、职责意识。

(二)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应用分析我们运用内容分析法和Excel软件,针对学习者发帖信息进行了初步分析。“河北终身学习在线”两个栏目共制作19门课程,网站开通近一年以来,引起了很多学习者的兴趣,我们对学习者的点击和发帖信息进行了初步统计(见表1和表2)。1.点击数分析从点击数来看,“跟我学”栏目每门课程平均点击数为1737人次,“燕赵回眸”为218人次。“跟我学”课程要远高于“燕赵回眸”。表明公众更喜欢休闲健身、文体娱乐类课程。“跟我学”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与公众生活相关度较高,容易受人青睐。“燕赵回眸”更多地具有正规学历教育课程的色彩,通俗性、娱乐性成分较少,显得曲高和寡。这说明公众更喜欢通俗性、娱乐性和趣味性较高的课程,因此,课程资源建设时,一定要在这些方面狠下工夫,特别是历史文化类课程更需格外注意。2.发帖情况分析(1)基本情况。“燕赵回眸”和“跟我学”两个栏目课程共123个帖子,其中无效帖子7个,有效帖子为116个。跟我学93个,占80%,平均每门课程发帖10.3个;燕赵回眸23个,为20%,平均每门课程发帖2.3个(见图1)。因为帖子数较少,这里的分析可能仅具有相对意义和参考价值。(2)帖子分类。根据内容可将帖子分成四类:a.评论类。包括对网站、栏目、课程以及主讲人的评价。例如,学习了“商务礼仪”课程发帖“挺好的这个网站”。学习了“太极拳(4)”课程发帖“庞大明会长讲得好,通俗易懂。”这类帖子反映了学习者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b.提问类。包括针对讲授内容的问题或与讲授内容相关的问题。例如,学习了“摄影创作如何正确使用光圈”课程发帖“抓拍时,光圈和速度顾不上调,用P档效果又不好是什么原因?”这类帖子反映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深度。c.感触类。包括学习完课程以后由课程内容引发的认识、感悟、感想、抒情等情绪性表达。例如,学习了“摄影构图”课程发帖“我领悟到好的照片会说话。”学习了“河北古长城”课程发帖“长城的历史太悠久了,我国的瑰宝啊!”这类帖子反映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深度。d.其他类。包括难以划分到上述三类中的帖子。例如,“个人礼仪”课程可能是一度看不到内容,有人发帖“怎么没有内容啊?”还有人提示,“用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用兼容模式就可以看了。”学习了“特殊天气摄影”课程发帖“见过特殊天气———风、雨、雾霾、雪的好照片。推荐一个冰雹天的获奖照片。”这类帖子也能反映学习者学习兴趣、学习深度、协作学习等多方面情况。(3)数据分析。“燕赵回眸”栏目课程帖子数量太少,其中,感触类、其他类和评论类帖子为10个、10个和3个,分别占43%、43%和13%。没有提问类帖子,说明学习者学习深度不够。“跟我学”栏目课程帖子数量相对较多,但极不平衡,且有明显的集中倾向(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两门改造课程“学唱地方戏”和“学剪纸”均为0个帖子。一方面,表明这两门课程居民学习需求较低。在张燕农对北京东城区居民学习需求的调查中也有相同的趋势,剪纸31.2%,戏曲25.6%。明显低于摄影51.2%,文明礼仪58.4%,[13]可以与本研究相互印证。另一方面,对两门课程还应具体分析。从制作形式来看,“学唱地方戏”是教学形式的课程,有教有学,而“学剪纸”是电视台专题片改造而成,属于欣赏类课程。结合点击数来看,“学唱地方戏”和“学剪纸”分别为1372人次和464人次,虽然都低于“跟我学”栏目点击平均数,但两者相比较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表明学习者更喜欢能够给予学习过程指导的教学式课程。“学摄影”发帖数较高,占“跟我学”栏目的69%,其中,评论类和提问类帖子也比较多,分别占“跟我学”栏目的25%和16%(见图3)。表明公民对摄影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都较高。“学摄影”课程发帖率高还有一个原因,即主讲人为石家庄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同时也是河北电大教职工。表明专家的身份特征对于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影响。

三、关于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相关思考

通过本次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建设与应用经验,发现了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们对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建设以及课程教学等问题的思考。

(一)社区教育网络教学要不要开展,以及如何开展应该看到,目前“河北终身学习在线”课程教学功能还不够完善,无交互教学,缺少教学支持服务环节;学习主体呈现散漫状态,缺少组织与管理。因此,导致课程资源使用效果不甚理想。王林兴等认为,社区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公民补偿教育、公益性教育,其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只要方便公民、有利公民,不受任何制约。[14]我们认为,即便是非正规教育,也决不是教学无目的、办学无计划、质量无标准,它只是相对于正规教育的规范性而言。它的教学目的、内容更接近学习者工作和生活实际,并非无据可依,随意而为。与正规教育相比,它更重视主观能动性、责任意识、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强调自主性和自愿性。再有,随着社区教育机构的日益发展,其教育教学必然越来越规范化,在终身教育语境下的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将打破既有界限,回归教育的本真状态,有支持的远程教学理论也必然会引入社区教育领域。因此,一定的网络交互教学是必要的,至少网络课程不能处于完全无人照料状态。那么,社区教育如何开展网络教学活动呢?首先,借助实体教育机构提供学习支持。随着社区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的教学能力将不断增强,因此,社区教育教学可以通过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借助社区教育机构的教学力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其次,开展互助学习。教育机构应有意识地多组织学习者开展合作学习,促使学习者互相提供学习支持。

(二)社区教育网络学习评价如何进行学习评价目的是检验和促进学习效果,因此,评价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社区教育网络学习评价方式、评价目的应该根据评价需要有所不同。首先,随着学分银行功能日益完善,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将越来越畅通,这就会使更多的学习者产生包括学历在内的多种诉求。对于有学历需要的学习者,不仅需要学习评价,而且,评价必须严格规范。其次,对于那些只有非学历需求的学习者,可以通过以奖代评等方式增加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学习深度,提高学习效果。

(三)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如何可持续性开展本次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实践是为配合在线资源建设工作开展的一次专项活动,是一次积极尝试。但是要建设海量的资源“超市”,这种方法显然是不行的。要看到,不管是引进、购买还是自建资源,都涉及与社会合作的问题。仅就自建方式来说,也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吸纳各方人士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资源制作的队伍中来。首先,确立开放观念。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社区教育学习者和志愿者队伍都将不断扩大,这本身就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增强开放意识,将他们看成合作者和主人翁。其次,建立长效机制。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积极开发社会智力资源,激发社会公民的参与热情,满足他们的尊重、归属、审美、自我实现等多种需要,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甚至不花钱也办事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思维,认真分析参与者的各种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社区教育网络资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无锡市比较重视老年教育工作。2009年,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快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列入终身教育体系;市老年大学要成为全省一流、国内领先的老年教育阵地和品牌,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虽然近年来无锡市老年教育工作取得较大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市老年大学为龙头,市(县)、区老年大学为骨干和基础的老年教育网络体系,但是每年全市现有老年大学招收学员的额度还不到3万人次,老年群体入学率仅为3.3%。因此无锡这几年出现上老年大学“连夜排队,一座难求”的现象。面向普通大众开展老年教育的实践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大众化老年教育模式,尤其是基层社区老年教育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不少困境和问题:一是社区老年教育覆盖面窄;二是社区老年教育的实际参与率低;三是社区老年教育的资源匮乏;四是社区老年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单一;五是老年教育规划与管理体制不完善;六是社区老年教育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七是社区老年教育师资力量比较匮乏。

二、对策与思考

1.理顺管理体制,成立社区老年教育领导管理机构

社区老年教育的持续、健康、全面、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市集中统一的领导管理机构,从根本上解决社区老年教育工作中诸如制定发展规划、纳入年终考核、加大资金投入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加大政府对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的支持力度,并要求和督促各级涉老部门将社区老年教育列入规划、列入财政、列入统计、列入考核,各尽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加强社区老年教育的规范化管理,杜绝社区教育管理制度上的“漏洞”,各社区应专门制定社区老年教育的管理规程并付诸实施,而不再仅仅凭借个人经验或口头指示开展社区老年教育工作。

2.加大对社区老年教育办学条件的投入

社区老年教育不仅是老龄事业,而且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老年教育只有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才能取得长足进步与发展。经费不足是目前社区老年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社区老年教育的经费投入,要将社区老年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体系,最好以条规的形式规定社区老年教育在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另一方面,各街道办和社区要积极为社区创收和争取社会力量的鼎力支持,将社区老年教育活动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多开展一些为社会和社区服务的老年教育活动,以使社会的各级力量成为社区老年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教学场地及其设施问题是开展社区老年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而目前调查发现,教学场地及设施有限一直是困扰很多社区的“老大难”问题。各社区居委会虽然都配备老年活动中心,但实际上因为种种原因,真正发挥功能和作用的并不多。有的被居委会转租以充实社区办公经费,有的干脆挂锁闲置,从而影响了社区老年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社区要加强教学场地及其设施的建设,兴建各种适合老年人课内外活动的场地,购置多样化的教学器材和健身器材,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教育活动和健身需求。社区要强化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加强与市内外老年大学、其它社区及周边学校的联系和磋商,确保社区老年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3.加强社区老年教育专业队伍建设

一支专业的管理和教师队伍是老年教育工作持续发展的保证和基础。现阶段,社区老年教育队伍主要有以下来源:一是从市、区老年大学或高校聘请的兼职教师,二是社区干部,三是社区老年教育志愿者队伍。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社区内的人力资源,聘请社区内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一技之长、热心社区老年教育事业的退休老年人任教,尽快建立全市社区老年教育教师师资信息库;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广大志愿者参加社区老年教育服务的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志愿者服务社区老年教育的组织网络。志愿服务内容的提供要重视社区老年人的接纳性,要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评估。针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特别是精神需求提供针对性、差异化的教育服务,如开展不同种类的符合不同层次老人的兴趣班,坚持以老人为本,尽最大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保证志愿者所提供服务质量,志愿者在上岗前需要接受一定的业务培训,培训内容除了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包括老年心理学、社会工作、职业道德等课程,以便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社区还应根据志愿者所学的专业特长,设置专业化的社区老年教育服务项目,促进社区老年教育服务队伍的专业化。

4.合理设置社区老年教育课程

课程是社区老年教育的核心,课程教学是促进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关键。目前老年教育中的课程编排与组织形式大同小异。不同区域、不同背景、不同个性特征的老年群体所开展的老年教育活动,并没有充分凸显老年人群体的教育需求和主张。很多老年人只是在这种固有的课程模式中尽量寻找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一旦没有收获或教育需求不能满足,只好放弃。因此,社区老年教育的课程要精心设置,课程内容要切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和诉求,密切关注老年人的现实问题和生活困难。只有课程内容的设计紧贴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实际,才能符合他们的教育学习需求,才能达到社区老年教育的根本目的。失落、孤独、寂寞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后呈现的普遍特征。社区老年教育应从老年人的实际出发,以“讲求实效”和“按需施教”为原则,以提供文化知识为经,以提供精神情趣为纬,开设具有广泛性、趣味性、层次性、实用性、时代性的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在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中,为提高实效性,不仅要重视课程内容,还要关注课程形式。可以开发社区老年教育微课程,通过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将精彩的课程教学活动录制成5至10分钟的视频文件,从而将课程精练、有效、便捷地向社区老年人群推广。

5.探索和推广社区老年教育的数字化学习

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社区老年人大多数因缺乏信息素养而无法应对,从而造成了老年人的文化性弱势。消除社区老年人的文化性弱势、培育老年人信息素养的根本途径是推进社区老年教育的数字化学习。社区要积极营造老年人“人人学网络、个个用网络”的良好氛围,应用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构筑社区政务、社区服务、社区管理、住宅小区及家庭生活的技术平台,建设老年远程教育平台,开通网上老年空中课堂,构建网络老年大学。社区不仅给老年人提供硬件设备,而且给予老年人数字化学习方法及技术的指导,推广和应用网络学习手段和技术,让社区每一个老年人都能亲身体验远程网络学习的优势和快乐,充分享受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老年教育。要积极采取自建资源、下载网络资源、利用有线电视、购买资源、共建资源等方法,整合、优化社会数字化优质老年教育资源,建设和丰富适用社区老年人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形成社区老年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老年人终身学习的需求。

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项目开发遵循成人学习原则

一个好的社区教育培训项目在开发时,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在开发项目时,注重遵循一些成人学习原则。(1)需求性原则。只有以成人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社区教育培训项目才能充分激发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效实现培训项目效能。成人想学习或认为需要学习时才会去学习,学习才具主动性。本项目的开发能与当前的时代、生活潮流相结合,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今天,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当下的需求。(2)实用性原则。成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直接解决所面临的社会生活问题,教育活动对成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即学即用的过程。能将新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或工作中,他们更愿意学习。本项目的学习,就是让他们掌握一种新的销售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并且能较快地改变生活。(3)创新性原则。成人对于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知识学习才更具动力。本项目的开发是在运用现代信息网络科技的基础上,开辟一种新的创业渠道,传授一种有开拓性的创业技能,很能激发成人学习的内在动力。

2项目开发建立行动指南

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系列行动指南来指导工作。我们通过建立《社区教育培训项目开发标准》,引导培训项目的开发,本培训项目的开发较好地遵循了如下标准(见表2)。

3项目开发重在有特色

本项目的开发注意了几方面的结合,突出了时代主题特色,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创造性,展现了它的生命力。(1)与地方产业的发展相结合。近几年,我地方政府大力发展高效有机生态农业和加工业,地方农特产品越来越丰富。“教你如何开网店”的培训,教会了本地居民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宣传了本地的农特产品,也为农特产品的销售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培养了新型职业农业农民,配合了地方产业的发展。一个地方掌握此项技能的人越多,熟练运用的人越多,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2)与地方城镇化的建设相结合。这几年,加上地方政府顺应社会发展形势,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强城镇化建设,开展了村庄整治和土地流转工作,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转移居住到了集镇上来,此项培训也丰富了他们一项重新选择生活的技能,关注了他们的未来发展,社会评价高。(3)将科技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相结合。此项培训将科技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在开展科技教育的同时,也培养了一种生活技能,开拓了社区居民的视野,扩展了他们的思维,启迪了他们的智慧,培养了基层群众掌握现代科技、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提升了他们的科技素养,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技能,为他们描绘了一幅未来美好的科技生活美景。这一培训项目,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顺应了地方的发展,既满足了社区居民对新科技的好奇心,又满足了他们对新生活的追求,很受地方居民欢迎。尤其是得到了思想先进、有创业意愿的中青年人的欢迎和赞誉,项目得到学员和社会的认可,并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有一定的社会轰动效应,社会影响广泛。

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整合社区资源,建设学校硬件张庄社区教育学校刚刚起步,资金比较紧张。我们一边整合社区原有的各种资源,一边积极向各级领导申请帮助。目前,社区教育学校占地120多平方米,有可容纳80人的多媒体教室一个,并配备有电脑、音响、话筒、空调等设备;农家书屋一个,家庭阅览点两个,藏书8000余册;居民活动中心一个,配备有先进的音响和各种器乐设备,另有盘鼓、锣镲18对及多种表演服装和道具。这些基本能够保证多种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2.开展走访调查,了解群众意愿为了更好地了解群众意愿,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抓住关键,社区干部逐家逐户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有85%的群众认为开展社区教育是必要的、及时的,也有少部分群众认为自己年龄大了或者是文化水平过低,不愿参加听课培训。虽然支持率比较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表示能够实际参加培训的只有60%。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产业技能培训,其次是亲子教育、科普知识等。

3.全面开展培训,注重教育效果①突出产业培训,鼓励自主创业。要想确保社区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产业先行,让农户搬的来、稳的住、能发展、会致富。搬入社区以前,大多数农民仅靠人均不足半亩的山地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辛。群众搬入社区后曾有一段迷茫期和适应期。富民先富智,为此,社区教育学校抓住机会,先后举办了农家乐管理、林果种植和畜牧养殖等关于产业发展的专题培训17期,培训村民900多人次。在培训中指导群众如何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环境优势自主创业,并结合实际为农户制定具体的增收致富计划。积极鼓励一部人自主创业,指导其利用社区的区位优势和自家的房屋条件,办起了饭店和宾馆。如今,社区已发展了以农家一号院、南湖饭店为代表的农家乐28家,百亩以上林果采摘园3处。根据社区需求指导农户成立了社区运输队、家政服务公司等服务项目,吸纳社区富余劳动力。结合山区优势指导农户进行山野菜加工和土特产经营等项目,增加居民收入。2013年社区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5000元以上。社区居民石金民家有4口人,仅经营农家宾馆和山野菜两项,年收入就有13万元。②提高居民素质,加快身份转换。要实现农民向居民的转变,既要发展经济,更要提高素质。一是加强培训,素质先行。社区教育学校举办了社区居民文明礼仪、普法教育、安全讲座等培训班5期。聘请专业老师进行授课,同时举行“文明礼仪进家庭”知识竞赛、消防演习等活动,有效提升了社区群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二是制度保障,管理完善。为提高社区群众的文明素养,共创文明和谐社区,社区教育学校帮助制定了《社区安全及卫生管理机制》以及《社区居民文明公约》等一系列长效管理机制,使社区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并书写绘制于居民家院墙,常见常说常警示,提高了社区管理水平,极大地改善了社区整体形象。③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内涵和品位。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是社区的灵魂,也是增强社区凝聚力的法宝。为此,社区教育学校指导创建了社区农民艺术团,成立了社区舞蹈队、盘鼓队和小剧团,筹措资金购置了音响设备和训练演出服装,聘请专业老师定期到社区指导排练,经常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大大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方便社区居民的生活学习,我们还创办了社区居民家庭学习中心,配备了书柜、书籍、报刊等,策划了社区文化墙,营造了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逐步形成了文明和谐的社区新风尚。④关注老人儿童,传承中华美德。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和孩子又是农村社区留守人员的重要群体,因此社区的活动场地、文化资源都无偿向儿童、学生、老人开放。社区教育学校先后举办了亲子教育、老年养生知识讲座等培训班各2期。同时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教育号召广大社区群众以孝治家,关爱儿童,关心老人。社区每年“六一”儿童节都组织开展活动、发放玩具;每年重阳节、春节也组织开展老年慰问活动。通过普及助老护幼文明行为常识,增强居民尊老爱幼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传统文化活动;通过加强宣传,培育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各类培训班、读书交流活动、大型文体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受群众喜爱。在社区教育学校的系统培训及指导下,文明礼仪成为新时尚,社区整体形象、居民生产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居民生活习惯、社区卫生条件大为改观,尤其是农家宾馆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张庄社区农家乐已经成为享誉周边的休闲娱乐场所。

二、存在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缺乏部门联动目前,新型农村社区教育学校的工作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社区内得到了贯彻落实,但缺乏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一些领导包括一些基层干部对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思想上重视不够,造成社区教育的有关工作孤掌难鸣,甚至困难重重、进展缓慢。

2.群众观念落后,积极性不高由于历史原因,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观念守旧,接受教育的意识不强。中老年居民认为自己年纪大了,听课学习不能立即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因此,居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情况下还需要用行政命令、物质奖励的方式组织实施听课。

3.经费没有保证,制约持续提升目前,社区教育学校的经费没有规范和理顺,外聘教师的工资待遇缺乏保障,教育教学硬件设施有待完善和提高,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条件不能满足各项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例如社区教育学校规划在社区内分别设立老年、少儿教育活动中心、电脑教育中心等,但没有相关政策和经费支持,社区教育学校未来规划一再搁浅,持续发展陷入困境。

4.师资条件有限,长期辅导受阻受经费、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社区教育学校聘请专家困难。根据农村社区特点,要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收到一定的社会效益,仅靠有限次的老师授课和群众听课远远不够。就产业发展来说,群众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致富手段的能力不强,其生产能力有待提高。要建立长期的跟踪辅导机制,这就需要专业的老师进行跟踪辅导,而目前社区教育学校的师资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

5.机制有待完善,缺乏专职人员社区教育学校的管理机构不是独立的,工作人员包括干部都是兼职,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由于社区其他工作也需要正常进行,很难保证社区教育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开展。目前,开展工作靠的是我们干部的热情和奉献精神,但是社区教育学校作为社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长效的管理机制作保证,是很难健康持续发展下去的。

三、对策和建议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重视社区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自上而下出台一系列完善的保障措施,在资金和人员上保证社区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社区教育学校要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强化意识,在组织上保证各种活动的正常开展。在全社区形成党政领导齐抓共管、有关部门主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

2.加强宣传,扩大影响社区教育学校要依靠社区特点,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学校、社区互惠互利的作用,推动社区教育持续发展。不断加强宣传活动,树立教育典型,促使更多的群众了解社区教育作用,相信社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双促进”效果,从而自觉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推动社区教育学校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引导作用。

3.完善设施,提升水平社区教育学校要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深挖掘、广开发教育平台,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夯实教育阵地、创新文化载体,实现软实力推动硬发展的目标。全面加强社区教育学校建设,保障社区教育学校真正成为软件不软、硬件要硬的交流学习的教育培训平台,不断提高社区教育水平,保证社区教育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快速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

4.坚持结合,共同发展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来说,应当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经济致富与文化脱贫相结合。因此,在实践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应当将社区经济发展与社区文化繁荣结合起来。现代农业、“农家乐、生态游”的发展促进了社区经济致富,给社区居民带来的看得见的利益,激发了大家建设社区文化的热情;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中,结合居民迫切的生产生活需求,在文化活动的开展中搞好社区居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科技致富示范项目,传播科技、法律、卫生等知识以及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农村社区经济致富与文化脱贫相辅相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社区文化建设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5.有的放矢,创新举措为充分发挥新型农村社区教育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多功能作用,把创建社区教育学校与社区建设相结合,为拉动社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要有的放矢,创新举措:一是在种植、养殖、旅游服务上创新路,求效益,针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普及推广搞培训;二是促进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文体教育与精神文明教育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社区教育的互动;三是对社区部分回乡的初高中毕业生,社区教育学校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并对个别的考学无望的毕业生加强心理疏导。通过定期的实用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使其能够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提高应对社区市场需求能力。

总之,张庄中心社区教育学校的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顺利开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社区干群的好评。但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社区的进一步发展,会出现更多的未知问题。但在今后的社区教育学校工作中,我们有信心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教育水平,抓特色,求实效,努力把社区教育学校打造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亮点工程,为张庄中心社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1.服务项目构想。

本项目以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介入富宁县那能乡那瓜村社区开展云南壮剧传承人才培养服务为个案,通过对服务实践过程的研究,探索出一种以地方高校民族研究机构为服务主体,借助科研平台发挥专业服务优势,向校外遗产地社区提供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社区与社会教育传承服务实践模式,以便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出一项新的服务领域,并为相关的研究和服务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

2.服务主客体的选择。

第一,作为服务主体,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应发挥自身的专业服务人才资源优势,在服务地方文化保护与发展领域,主动参与少数民族本土文化教育传承保护的科研服务和教育传承服务。在研究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发挥非遗保护研究及服务人才优势,依托两项部级科研课题的平台及其经费支持,在边疆少数民族非遗教育传承研究中探索出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服务实践项目,重点关注遗产地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科研模式和教育服务模式。第二,对那瓜社区服务平台的选择。那瓜村位于云南省富宁县那能乡的东部,距乡政府驻地18公里,主要居住着壮、瑶两种民族。社区文化资源丰富,有部级(云南壮剧)和云南省级(陇端街①)非遗保护名录两项,二者在活态传承方面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在“陇端必有戏,无戏不陇端”的民间习俗中。再次,那瓜戏班和那瓜风流街活动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具备本项目开展研究探索的条件和现实基础。第三,服务目标及服务对象。重点面向那瓜村小学自愿参与学习传承云南壮剧的业余爱好者,服务过程中也会涉及家长、戏班传承人、导演、村组长和活动组织者等服务对象。保护服务的目标重在促进戏班传授者与学员之间教学的良性互动关系,以便更好地通过培养云南壮剧遗产地传承人、壮剧爱好者等相关者自觉参与本社区本民族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能力,实现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可持续发展。

3.科研服务和教育服务的方法选择。

项目服务者应坚持研究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在研究中服务,在服务中研究。首先,服务前中后期的研究资料收集方法,涉及现场观察法、半结构问卷法和访谈法等。其次,服务过程中社工助人自助的方法,涉及个案、小组和社区社会工作方法。

二、社区与社会教育服务的个案实践过程

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实际问题出现和解决的先后为序,并按“问题分析能力研究服务介入服务反思新的问题出现”的过程进行循环,待阶段性问题得以解决后方可进入下一个阶段,直至服务总目标的达成。为期一年半(2012年6月~2013年12月)的项目服务,分为六个阶段。

1.第一阶段:初期阶段的研究服务

(1)问题分析。第一,如何在遗产地社区找寻可传承的对象?春节前一个月,在外打工的那瓜戏班成员赶回村中搭建木板戏台,排练风流街活动的壮剧剧目,锣鼓声和唱腔吸引了那瓜村小学生到戏台边观看。一方面,戏班传承人和导演有寻找接班人进行土戏传承的需求,另一方面,那瓜村小学生中部分学生对土戏感兴趣,有学戏的需求。于是,通过现场观摩和戏班导演技艺的传授,在自然情景中完成了师徒间教与学的第一次互动。但需要以某种相对正式而固定的方式确定其师徒关系,避免技艺传授的偶然性和片面性。第二,戏班传承人与那瓜村参演学生之间的师徒传承方式,在社区教育实践层面是否具有可行性?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2)服务介入。第一,针对戏班传承者的服务。在老戏台排练休息空闲时,通过教唱腔的方式激发围观学生学唱唱腔和学演壮剧的兴趣。并通过个案、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的综合使用,认同并敬佩传承人和导演为壮剧传承工作的付出,提升其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第二,针对校方的服务。邀请村小学校长关注和支持那瓜小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与家乡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的技艺传承活动。第三,针对社区活动策划组织者的服务。一是支持鼓励社区活动策划组织者,以举办村级陇端街活动为契机,传承云南壮剧。二是支持活动组织策划人、村组长及热心的社区居民自愿组队为筹集陇端街活动经费而外出拉赞助,争取在社区外工作的那瓜籍成功人士的资金赞助与支持。三是服务者共同参与讨论传承活动的相关事宜。(3)服务反思。首先,遗产地小学生参与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克服了戏班成员因常年外出打工导致传承活动无法常态化开展的弊端,由此组建的那瓜壮剧少年班的学员,可作为那瓜壮剧民间土戏长期重点培养的对象。其次,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正式的文化传承渠道,却因师资、教材、校方认识不足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现阶段并不具备壮剧进校园开展传承教学的现实条件。目前只能通过非正式途径的课外活动方式开展传承工作,但这种民间传承活动又面临种种现实的困境,需在服务实践中进行研究。

2.第二阶段:认知教育与认同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那瓜村参演小学生、戏班成员及其部分社区居民,对本民族的壮剧文化了解不够、对壮剧文化的传承价值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需开展引导服务。(2)服务介入。第一,针对云南壮剧是什么的问题,组织服务对象集体观看文山州电视台录制播出的富宁土戏专题节目视频,帮助其系统认知和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壮剧文化。第二,在第一次小组活动中通过参演意义和行为价值的呈现,引导参演者对传承本民族壮剧的行动赋予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做法是将那瓜村社区参与部级、省级非遗传承的文化自觉故事进行研究整理,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结合图片、视频和文字分享等方式,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引导那瓜社区各类参与者思考传承价值和意义。一是在故事分享过程中创设一些问题引发思考与成长,如学员个体为何要来参演?参演有何价值和意义?家长为何要给予参演孩子鼓励和支持?导演传承人为何无私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传授技艺?戏班成员为何愿意请一个月以上长假或辞职,并从打工地自付交通费赶回村参与排练和演出?媒体、壮文化学者等为什么会来关注传承活动?二是认可参演者参与传承的正能量,鼓励其坚持。第三,那瓜风流街活动结束后,通过社区居民走访、半结构问卷调查反馈和家庭入户访谈等兼顾社区宣传和调查的活动方式,为那瓜社区居民提供参与部级非遗(云南壮剧)和省级非遗(陇端街)传承价值及其意义的社区宣传,引导大家继续参与支持本民族非遗的传承和保护。(3)服务反思。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员缺乏自信,应开展鼓励教育服务。

3.第三阶段:鼓励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那瓜小学生在参演活动中暴露出的舞台经验不足、自信心不足等问题,需通过服务给予关注和解决。(2)服务介入。第一,那瓜村风流街活动现场的关注服务。一是在9名那瓜村小学生参演的壮剧唱腔节目演出现场,提供照片的拍摄和视频的录制等关注服务,为近期即将开展的那瓜村参演壮剧小学生的成长小组活动,收集活动图片和视频资料。二是应主办方之邀与知名壮文化学者在颁奖晚会上为参演学生颁发奖品,给予行动鼓励。第二,为第一次上台参与壮剧节目表演的9名那瓜村小学生,提供学校社会工作成长小组活动服务,一是通过赠送组员珍贵照片(包括组员的演出剧照、颁奖照片、活动过程的花絮照片等)的方式进行小组热身,在正面强化其积极参与传承行为的同时,激发其荣誉感和自豪感,提升发自内心的自信心。二是倡导组员分享和思考参演壮剧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学会理性的自我分析、自我肯定与鼓励。三是连结文山学院“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课堂志愿者学生的资源,并邀请两位大学生做现场分享与鼓励:一位壮族大学生以其多次参加壮族山歌比赛的经验,与小组组员们一起讨论交流克服上台紧张和不自信的方法;另一位楚雄籍的大学生通过介绍自己家乡的部级非遗(彝族左脚舞),启发组员理解不同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价值和现实意义,拓宽了小组成员的非遗视野。(3)服务反思。本次参与唱腔节目的表演,只是壮剧唱腔中的一个部分,若参演学生要从学唱简单的唱腔到可以演出壮剧剧目,还需要长期系统的学习。但是,一年一度的那瓜村风流街活动,从壮剧排练到演出结束,也只有两个月,时间无法满足壮剧少年班学员学习技艺活动的常态化需求。那么,少年班进一步深入学习壮戏的机会该如何去争取?又将以什么方式来带动壮戏的学习与传承?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4.第四阶段:动员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社区活动组织策划人,为那瓜壮剧少年班争取到暑假参加富宁县大型壮剧腔调展演活动的机会,但戏班导演是否愿意继续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担任技艺辅导工作?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是否会支持孩子到县城去参加壮剧展演活动?学生是否有足够自信从村级风流街的舞台走向县里更大的舞台去展演?(2)服务介入。第一,协助活动组织者在那瓜村小学召开那瓜戏班传承人、导演、参演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动员大会,对活动参与者开展动员教育:一是宣读富宁县政府邀请那瓜戏班参加展演活动的文件,让家长了解活动的具体情况。二是服务者从青少年传承本民族部级非遗壮剧所具有的价值角度进行动员,希望能得到传承人、导演、参演学生、家长、学校及社区成员的支持和鼓励。第二,对参演学生提供第二次成长小组服务:首先,动员文山学院第二届大学生非遗保护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为那瓜小朋友收集祝福资源。其次,通过小组游戏和视频分享等互动活动(一是让组员选择彩色纸条并念读纸条上大学生非遗保护志愿者所写的文字鼓励和祝福;二是播放大学生非遗保护志愿者在课堂现场拍摄的鼓励视频),让组员感受外界对其传承行为的关注,激发传承动力,引发传承非遗的价值思考。最后,活动结束前邀请组员在彩色纸上写下对自己鼓励的话,进行旨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自我鼓励教育。(3)服务反思。自信心的培养需要更多此类服务活动的强化,故需要在接下来的服务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以便在学员遭遇各种困境时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及解决问题的服务活动方案。

5.第五阶段:困境时的抗逆力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在壮剧排练期间,出现了外出念书回村的小伙伴嘲笑参演壮剧学生“土”、少数学员退出和师徒教学互动方式不当等问题。(2)服务介入。第一,邀请外出念书的小伙伴一起做活动,通过分享照片、观看电视台的节目视频等方式,引导其了解那瓜村小学生参与部级非遗壮剧演出传承活动和外界对此的关注情况,激发其反思自己的语言歧视行为,并帮助其在认知的基础之上认同本社区本民族的非遗文化,支持其他小伙伴的传承行为。第二,针对学员退出事件,一是到退出学员家中做家访,并灵活开展家庭场域范围内的小组活动,引导退出者回归。二是帮助留下来继续参与传承壮戏的其他学员,进行负面情绪的疏导服务,即通过小组互动的方式对负面情绪进行疏导,如邀请组员匿名写下对已决定退出组员想说的话,然后由小组活动主持人大声念出来与所有组员分享,并进行灵活引导;三是邀请学员一起制定小组退出制度的契约,对不遵守制度约定者和无故退出者的惩罚方式进行小组讨论,强调任何组员都有退出的自由,但必须根据约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预先告知,经大家商议后方可正式退出。四是结合个别学员已退出的客观事实和原因分析,引导其他学员在尝试努力挽回无效的情况下,学会理解和尊重退出当事人的选择,但需说明退出者无故退出的方式是不恰当的。由此引申壮戏传承队伍建设的不易,希望组员加油坚持,抛出“一个也不能再少了”的活动主题,稳定继续坚持参与学员的情绪。第三,针对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教学方式、态度不当引起的小矛盾问题,一是通过个案辅导的方式,促成戏班导演、传承人对少年班学员的互动方式问题进行反思,并从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个人辅导,并提出改善建议。二是邀请师徒共同参与成长小组活动,通过传承游戏体验师徒合作的重要性,邀请学员现场分享感恩师傅的话,达成相互理解和谅解,为今后和睦的师徒关系奠定基础。(3)服务反思。作为保护教育的一个难点,学员参与壮剧传承的抗逆力培养,应以本土化方式强化其内心的认知和认同能力为突破点。

6.第六阶段:展演活动结束时的社区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一是展演结束后,如何强化参演学员的荣誉感和传承责任感,以便长期坚持传承下去?二是那瓜戏班的团结需提供引导服务。(2)服务介入。通过那瓜社区教育实现那瓜壮剧少年班成员参演壮戏过程中成长的仪式性认同。在壮剧展演活动结束的第二天上午,服务者在活动组织者的协助下,在富宁县广电大楼开展那瓜戏班成长的社区教育活动,邀请文山州壮学会会长、文山州壮剧团人员、富宁县文化馆人员、那能乡中学校长、那瓜村社区内外居民和那瓜戏班全体成员参与。活动从筹备到实施过程的要点,第一,连接第三届大学生非遗保护教育班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资源,为那瓜戏班所有成员制作成长像册,并在活动现场招募颁奖嘉宾,为那瓜壮剧少年班每一位参演学员颁发成长像册并口头赠言,由此提升戏班成员参与传承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强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鼓励戏班成员在传承困境中坚持将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行到底!第二,邀请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壮族剪纸老师,以那瓜村小学生参演壮剧传承的故事为主题,构图制作大型壮族剪纸作品,并在社区传承教育活动中邀请州壮学会会长颁发给那瓜戏班,以间接促进那瓜戏班和全体社区内部成员的团结友爱。至此,以问题与能力解决为导向的服务目标已达成,服务告一段落。(3)服务反思。由于那瓜村服务个案所依托的科研项目经费有限等原因,不具备长期在遗产地社区开展此类服务的条件,那么如何才能将此类服务可持续地进行下去,需在后续研究中思考和探索。从服务效果角度看,本项目从培养传承人才的角度为那瓜村社区两项非遗的保护,提供了一次资源整合的社区教育模式探索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三、小结

1.服务模式的特色

(1)服务模式的创新。首先,面对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目前招生难的困境和土戏传承人才培养的服务需求,基于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非遗传承保护中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以文山学院民研所专业人员为服务提供者,依托部级科研项目经费,完成了对“地方高校介入遗产地村寨开展壮剧传承人才培养服务的社区与社会教育传承保护模式”的探索研究实践,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拓展出一项新的服务领域,并为相关的研究和服务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其次,作为一种少数民族剧种,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活态传承,需要节庆活动陇端街作为存续的文化土壤,两项非遗并存于同一壮族村寨社区,相辅相成。因此,对于两项非遗的保护传承服务,可以同时进行。通过服务项目从研发设计阶段到实践过程阶段“边研究边服务与边服务边研究”的互动实践,兼顾部级和省级两项非遗项目合作传承的那瓜村模式,为地方高校将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少数民族非遗社区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教育保护服务,提供了一项基于实证研究的个案实践。(2)服务方法的创新,即学校社工助人自助理念和方法的引入。本项目的服务和过程研究探索,是基于服务者主体与服务对象客体群之间的助人自助关系,以遗产地社区为服务实施平台,以地方高校介入整合开发遗产地村寨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为重点,对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探索实践的社区与社会教育传承保护模式。(3)服务方式的适切性。首先,基于社区动员和社区营造的服务思路,本项目以整合地方高校民族研究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优势、戏班传承者的文化自觉传承能力优势和遗产地社区成员自觉参与的能力优势,对那瓜村爱好壮剧的小学生开展校外教育传承活动,在暂不具备壮剧正式进校园开展传承教育活动的现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服务项目研发的过程,在初期经历了从计划依靠遗产地中小学教育的正式传承途径,到依靠社区与社会传承教育的非正式途径介入的转变与调整,即通过那瓜村本土传统节日活动和外出展演活动带动遗产地村小学非遗爱好者参与传承非遗的社区教育传承模式,比原计划进遗产地中小学开展教育传承服务更具针对性和适切性,服务效果更为明显,原因在于此模式可同时兼顾培育戏班传承者群体、参演壮剧传承的那瓜村小学生、社区内外成员等相关者关注并参与传承活动的文化自觉能力,并通过遗产地社区非遗文化空间的保护,为后续的可持续保护奠定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2.服务模式的余论

首先,本项目模式的研发不具有量的推广意义,而重在理论推广和价值认同的推广。其次,项目的服务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高校民族研究所专业人员立项在研的两项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经费支持,课题一旦结题,经费来源就中断,后续的研究和教育服务也会因没有经费支持而无法持续。笔者建议:第一,地方高校应重视边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服务,应建立专业服务团队,培养师资队伍,培训服务者的科研和教育服务能力,以便全方位参与到遗产地村寨开展相关服务。第二,拓展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通过地方政府购买高校所提供的学校社会工作科研和教育保护服务,实现地方高校介入遗产地社区开展部级、省级、县级非遗的可持续传承与保护。

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随着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学习资源的种类及数量急剧增加。学习者面对众多繁杂的信息和资源,如何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源和获得对自己的知识建构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成为社区研究者和学习者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研究实现医学教育虚拟学习社区信息资源的个性化服务显得尤为必要。医学教育虚拟学习社区的个性化服务可以提高虚拟学习社区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利用虚拟学习社区获取新知识。医学教育虚拟学习社区的个性化服务包含个性化学习平台和个性化学习资源两方面。

1.1个性化学习平台

个性化学习平台不是一个简单的BBS或Blog或CMS的程序,也不是这些程序整合后的整体,而是在教育技术理论指导下,可以满足自主学习、在线辅助学习等多种教学设计模式的生态化开放式互动平台。基础医学教学资源网便是这样一个平台。构建之初,基础医学教学资源网就在虚拟学习社区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医学教学的特点,制定了“开放式教学平台”的“大教学”特色。所谓“大教学”是指该平台不局限于某个学校、某个教师或某门课程,而是要整合基础医学的国内外各高校和各科研机构的所有优势教学力量和学习资源开展“大”广度和“大”深度的教学。这种“大”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也可能会因同一知识点的学习资源和授课教师的“多”而让初来社区的学习者感到茫然,支持学习资源个性化服务的个性化学习平台是一个潜在的需求。个性化学习平台可以支持学习者在平台中分类定制个性化信息,从而实现界面自适应。在医学教育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的,在某一特定的个性化知识服务系统中对信息资源的表现形式、类型等进行分类设定,即个性化信息分类定制。学习者通过虚拟学习社区个性化的分类定制服务功能,可以实现界面“个性化”,如完成对不同信息资源的自由定制、设计自己喜欢的登录界面和选择服务等的操作,拥有不同的操作权限等。个性化学习平台可以支持学习者在平台中实现学习资源来源的个性化定制,从而实现学习资源的自适应呈现。如初次注册并登陆社区的学习者可以根据社区其他学习者对局部解剖学学习资源的访问热度排行或自己的喜好对学习资源进行个性化定制。这种定制非常灵活,学习者可以跟随某一位教师对局部解剖学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也可以按章节分别选取最受欢迎的教学资源进行最优化学习,还可以针对局部解剖学中的某部分知识点在众多高校和部门的优质学习资源采众长。每种类型学习资源的分类连接可以帮助学习者随时查找需要的其他资源。在用户的个人中心页面里,系统充分考虑到了每个学习者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并且在社区的交流互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等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个性化服务。

1.2个性化学习资源

个性化学习资源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学习资源的个性化自适应呈现,其主要思想是结合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格、爱好等,利用情景感知功能,把学习者可能感兴趣的、符合学习者学习习惯与认知特点的、能够满足学习者需求的信息资源自适应地呈现给学习者;另一方面是可以根据不同终端设备分辨率的大小自动匹配最优化的学习资源。这种自适应又称设备无关性。为了更好地实现本社区学习资源对各种用户终端设备以及同种类型终端设备不同分辨率的自适应呈现,基础医学教学资源网推出了基于统一数据库的同步APP应用程序。在桌面端操作系统可以通过WEB服务端进行资源呈现,在移动端操作系统可以通过APP应用对学习资源进行自适应呈现,两者优势互补。APP应用中局部解剖学信息资源的自适应呈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学习资源的个性化定制后APP应用端的自适应呈现学习者不管是通过桌面端还是移动端应用在个人中心中进行了学习资源的个性化定制,APP应用都可以通过统一的数据库读取出用户的个性化设置参数,然后根据用户的设置需求分别自适应呈现相应的用户信息资源。

1.2.2不同终端系统的自适应呈现目前主流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有Android(安卓)、IOS、WindowsMobile等。基础医学教学资源网采用分别开发相应系统的APP应用的方法实现信息资源的个性化呈现。我们选取局部解剖学在安卓版的APP应用中进行资源自适应的研究。

1.2.3网络模式的自适应APP在运行的时候会自动检测当前的网络环境。如果用户在移动设备上开启了多种数据传输方式,如2G/3G、WIFI等,则APP会根据先WIFI再3G最后2G的连接顺序进行联网;如果处在非WIFI模式下,学习者点击了APP应用中的教学视频等占用流量较大的学习资源,APP会提示警告信息。

1.2.4相同类型不同分辨率的终端设备上信息资源的自适应安卓系统的终端设备会有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之分,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又有尺寸和屏幕大小的不同。APP应用目前提供了主流的4.3寸、5寸、9.7寸等屏幕分辨率的视频和图片、动画等的自适应。

2结语

虚拟学习社区中采用个性化知识服务设计可以更好地增加用户的体验感,增强学习者对社区的“情感”,便于形成人气度高的“生态化”学习社区。医学教育虚拟学习社区的典型应用平台———基础医学教学资源网基本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学习资源的个性化知识服务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1.利用传统节日,丰富社区文化教育载体

农民一般喜好自己的一些传统节日,而西方的洋节日在农村未必有市场,所以不妨抓住农民普遍重视的春节、元宵节、国庆节、中秋节等进行一些符合农民口味的文化庆典活动,如传统的舞龙舞狮、钱棍、大头娃娃、狮子滚绣球,还有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舟、立蛋比赛、吃“五黄”等。通过开展这些传统民俗活动,既能联络村民之间的感情,活跃节日气氛,又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继承与创新。其实节日庆典在一定意义上是农民对世界、人生的一种认知方式,是农民生存智慧和人生经验的体现,也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所以如何利用好各种节日庆典活动,扩大群众的参与面,提高群众的积极性,丰富社区市民的文化生活,对于农村社区教育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挖掘区域性文化,加深社区文化教育的底蕴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同的民风民俗说到底就是不同地域文化的具体表现。农村社区相对城市社区区域性更大、更散,各种传统观念和传统文化特色也各不相同,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点和优势,这正是开展农村社区文化教育的基础。江西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吴建军说,作为一个农民,他所喜欢的文化一定是在内容上表现其喜怒哀乐、形式上符合其审美情趣、在潜意识里暗合其文化心理的文化,而土生土长的带着一方灵气的传统文化最能体现这些要求。白岘乡境内竹资源丰富,“虚心文雅、高风亮节”的竹精神在这里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为了弘扬竹文化,白岘乡社区教育中心每年都要开展竹文化节。文化节活动丰富多彩,不仅有社区市制品的交流展示,社区书画爱好者关于竹的书画展览,还有“弘扬竹文化,低碳我先行”主题文艺晚会,社区内学校、企业、单位积极参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努力营造“虚心谦和”的德育氛围、“家和万事兴”的家庭氛围、“品行高洁、与人为善”的人际氛围“、乐善好施”的助人氛围,使村民处处受到竹文化的熏陶,形成了民风淳朴、和谐友善的人文环境。语言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甚至特定区域文化特征可以在该区域的方言习惯中得到充分体现。长兴县白岘乡位于苏浙皖三省的交界处,常住人口只有一万左右,可是当地却有独特的方言,已被收录于长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岘乡社区教育中心为了这一文化遗产能绵延不绝,今年4月份举行了方言民间故事大讲赛,每个社区都选派选手,讲当地的民间故事,绵柔的口音,铿锵的语调,饶有韵味的叙述方式,把当地民间故事讲得津津有味,不仅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者的参与,连县政协文史馆的同志听后都赞不绝口,当地很多方言故事都被收录于《长兴县民间故事》一书中。

3.开发民间艺术,丰富社区教育的形式

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保护、传承好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样式,特别是一些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对农村社区文化教育的影响深远。例如白岘社区的“十番锣鼓”,早在2008年,传承启动仪式就在乡社区教育中心举行。启动仪式上,85岁非遗传承人俞炳如向社区市民详细介绍了十番锣鼓的由来,并接受了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证书,社区教育中心和社区内学校颁发特别聘书,聘请其定期到社区教育中心、学校带徒传帮接代。现在白岘乡每个社区的十番锣鼓队都各具特色,每周都有练习表演活动,每有大型活动,十番锣鼓必不可少。十番锣鼓不仅走出了白岘,走出了长兴,还敲进了上海的世博会。其实,农民最渴望的是属于自己的文化娱乐样式。因此我们要大力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打造农村特色文化,使农村社区居民生活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使社区教育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

二、服务“农民”,把握农村社区文化教育的灵魂

农民是区域传统文化的直接承载者,农村社区文化教育也是为了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多研究农民的文化需求,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以文化为主导,重视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多年来白岘社区教育中心通过扫盲教育、职业中专班、成人“双证制”高中班、成人大专班来提高社区成员学历层次,注重社区居民技能的培养,常年开设计算机、电工、焊工、花卉苗木、市场营销、蓄电池组装、汽车驾驶、社区服务、美容保健等相关培训,积极吸收农民参加学习培训。

1.借用文化墙,力求教育的直观性

浙江省长兴县从2010年开始大力推进魅力乡村建设,目前白岘乡已有五个行政村荣获了“中国魅力乡村”的殊荣。白岘乡以“魅力乡村”建设为契机,在建设魅力乡村过程中,每个社区都根据实际情况,修建各具特色的文化长廊,中间配以亭台楼榭作为市民休闲纳凉交流之地,文化长廊图文并茂的形式,起到耳濡目染的心理提示与教化作用。不仅如此,每个社区的墙体、桥栏、灯杆、绿地都会“说话”,为市民开启了一道道历史、文化、科技、道德之窗,成为社区居民随时随地可以享受的文化大餐。

2.依托文化社团,力求社区教育的持久性

社团管理是实现社区居民自主参与的重要抓手与途径。在白岘乡,每个社区,都活跃着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那就是社区居民自觉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社团组织,由于这些社团根植于社区独特的文化土壤,是居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完全自愿组织开展起来的,因而长期以来,社区的许多文艺体育爱好者,自发组合到一起,开展秧歌、曲艺、歌舞、球类和类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他们活跃在农家小院、乡村广场等,娱人娱己,极大地满足和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做到既丰富多彩又健康向上,成为农民展示自己风采的平台。

3.开设文化大讲堂,提高社区教育的辐射力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白岘社区教育中心根据时事热点和群众感兴趣的话题,精心安排文化大讲堂的内容,每周都有新意,每月都有重点。如2013年四月:改革创新•中国梦系列;五月:生态环境•美丽白岘系列;六月:旅游•休闲文化系列;七月:军事•科学系列;八月:法律•经济系列;九月:教育•励志系列;十月:社会民生•农村政策法规系列等。社区教育中心聘请优秀专家、教师讲课,每次开课,都吸引了很多市民参与,累计听课群众达到2000多人次。文化大讲堂的开设,大大开拓了社区市民的视野,提高的大家的文明素质。

4.建设乡村大舞台,力求教育的娱乐性

随着“魅力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目前白岘乡每个社区都建起了“乡村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村民们成了“明星”,他们或是邀请县城专业的文艺社团送戏下乡,或是自编自导自演,男女老少齐上阵,特别是夏天,形式多样的纳凉晚会常常是观众爆满,笑声不断。“乡村大舞台”也是各村社区广场舞、排舞集中展示的舞台,白岘社区中心仅2012年共举行排舞大赛4次,广场舞大赛6次,并多次荣获长兴县排舞和广场舞大赛一等奖。2012年白岘乡社区教育中心乡村大舞台“金秋十月”的文体活动展示还上了央视的《新闻联播》。过去一些村民晚上闲着无聊,沉迷于、酗酒、搞迷信活动,如今,每当农民们休闲之余,来“乡村大舞台”参与和观看文体活动成了他们最大的精神享受。

三、发展“农业”,注入农村社区文化教育的动力

农村社区教育对于提高农民素质,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实用技术培训,让农民有一技之长

白岘社区教育中心根据当地的特色农业和农时特点,适时开展如白茶采摘、制作、施肥,毛竹林培养、冬笋培育,杨梅嫁接、吊瓜病虫害防治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满足农民的创业需求,灵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统筹农业科技等部门的有效教育资源,聘请专家、能手到田间山头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对农民进行现场示范指导;带领有种、养殖意向的农民到德清、安吉、临安相关种、养殖基地参观学习,实地请专家传经送宝、答疑解难。自2006年以来,乡社区教育中心联合乡农办、畜牧兽医站、林业站、农机站,以实用有效为原则,每年培训农民1000多人次,还通过科技咨询、技术承包、送科技进村入户,农民们学以致用,现在当地很多农民都创办了自己的种、养殖基地和企业,成了率先致富奔小康的典型。

2.发展文化产业,帮助农民致富增收

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和社区市民素质与学习需求特点,社区文化教育的发展将以优势产业为主体,着力打造区域特色文化,进而拓展社区教育的空间,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实现区域内的跨越式发展。白岘乡自古以来就是太湖石的重要原产地,以太湖石为主的园林绿化产业,已经成为白岘人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现阶段白岘乡党委政府正全力打造太湖石文化产业园,在紧邻即将启动建设的杭长杨高速白岘互通交汇口、北依10省道,交通极为便捷的地块,正在建设集太湖石产业发展、文化推广、生态环境展示功能于一体的太湖石博物园。我们要在太湖石原有的绿色产业链基础之上,加快培育以太湖石为核心的景观石销售,名贵苗木花卉的种植,景观照明产品的生产,以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以此形成更宽、更长的产业链,以多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宽百姓的增收渠道。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教育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社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开展社区文化教育中应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应更加注重适应农村形态和农民素质转型的需求,农村社区教育应当以文化为引导,用先进的文化培育人,科学的文化武装人,让文化这种特殊的生产力在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办学特色明显美国的社区学院办学特色明显且其办学目标明确。立足社区,服务社区,是美国社区学院的重要特色。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设置能满足社区经济的需要,其课程以普适性课程为主。社区学院一般提供四种类型的课程:学术课程,职业、技术课程,补习课程,成人与继续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有:尊重差别性和个性。在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原则中,体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观。但其“实用”不同于我们的工作中的实用,而是包括生活的兴趣,学生的个性情感等能力的培养等。美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决定了社区学院的教育并非以娴熟的技术为主要目标,而是培养创新能力,责任感,敬业精神等。而我国高职教育是以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标。社区学校的职业教育坚持人本理念,社区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需要。学生入学前,学校招生信息,来校咨询的学生可以索取学校介绍,以及专业,课程开设目录。学生入校后学校安排专人帮助和指导学生选专业、选课程、设计职业生涯,一直跟踪服务到学生毕业。学生临近毕业时,学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在就业服务跟踪等方面,美国社区学院的服务优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做法。我国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服务少于招生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

(二)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美国社区学院的教育形式有全日制形式,工学制形式,周末制形式等。有的社区学院对某些职业教育实行办公半读的教学计划。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在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工作。一方面,既可以巩固多学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能获得一定的收入,这种职业教育项目很受欢迎。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社区学院的中心使命是一种为学院所在的社区经济发展服务的一种高度责任感。社区学院尤其在参与当地经济上和产业的发展上革新,为了满足当地特色的劳动力需要来设计独特的训练项目。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在专业及课程设置,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都和企业的需要紧密结合。这种以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为宗旨的人才培养既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能使毕业生获得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政府及社会大力支持美国是一个十分重视职业资格的国家,一般从事某一职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社区学院就是针对本社区开设一些职业课程,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政府也大力支持学生进行职业的训练。奥巴马总统在2009年的国会声明中提出:美国人至少花一年的时间进行高等教育或职业生涯训练,这样美国才能再次获得在世界上最高的大学入学率。他强调,在日益竞争的经济社会,美国经济的增长依靠工人的教育和劳动技能,在过去的一些年里,要求至少有学士学位的工作比不需要大学经历的人要增长2倍。而社区学院的前2年的教育能够给年轻人提供很好的职业教育的机会。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均接受从社区学院转入的学生,因此选择暂时不就业的学生也有机会继续学习。政府、社会、企业对社区学院的毕业生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美国社区学院通过提供一些非学术的课程,这些非学术的课程为了某些特定的职业,特别是社区急需的职业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课程或训练。政府的调控,能够减少办学过程的盲目性,提高办学效率,以更好地实现就业市场的需要。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与支持,能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而不会因为文凭获得的压力而放弃职业院校。

(四)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课程,它所培养的一般是技能型人才,其中高技能人才往往是具有相当经验的在职人员。然而美国的一般大学不仅仅从事学术性,工程性教育,还进行继续教育。这样一来,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就可以继续升学或选择就业。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具备以下特点:1)注重基础性,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有重要的影响。2)注重实用性,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有帮助。3)注重时效性,适用所处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4)注重地域性,适应当地的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5)注重全面性,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其教学体系有科学的反馈与评估。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的理念是否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及企业文化的需要,课程内容的设置是否能够满足市场,课程评价的体系是否能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是:位于大城市、交通便利、办学历史久的高职院校发展较好。理想当中教育是能满足以下三方的需求:第一是顾客的要求,学生要求入大专院校和要求学习他们入学时想学习的课程。第二是人力的需要,机关和企业吸收毕业生就业,从而影响大学的课程和毕业证书。第三是资助人的影响,高等教育体系不是(它们从来也不曾)靠顾客或企业雇主的资助。现在高职院校的现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发挥不够大学的职能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占据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应该有怎样的特殊职能?在现实中,又实现了哪些职能?一些地方的高职院校为当地经济服务,高职毕业生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可一些地方的毕业生社会认可度不高。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的经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地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等各方面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并将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地方高职院校的主要责任和神圣使命。有些地方院校能够立足资源,服务地方,处于湖南湘西的吉首大学找到了“有特色高水平”的发展方向。吉首大学新的办学理念,就是办一所“平民大学”,一所贴近普通民众、造福平民百姓、直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大学。高职院校同样也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及现有资源优势来打造高职院校的特色。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加快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方针,并明确高职院校必须为地方经济服务,以此赢得地方政府、地方经济的进一步重视及投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尝试,该学院的毕业生职业资格取证率达97%,就业率高达97.1%,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职业教育不仅在数量上、质量上和层次结构上,而且在指导思想、培养模式、宗旨和目标上,都要与其依托或关联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才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否则职业教育的应有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提高就业率为宗旨,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的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中,高职院校倡导“能力本位”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职业道德素质高”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要从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联系以及课程考试改革等几方面来进行,确立以提高学生职业训练能力为中心的新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目前中国的高职教育,在大众的眼中,便成了资格培养之所。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期许,也是培养合格的,能适应岗位需求的毕业生。拥有技能等级和各种资格证书成为众多高职学生的目标,也是广大院校教师们培养人才的落脚点。只有真正知道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才能更好地进行课程的设置与改革。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势必会使人才的培养大打折扣。

(三)政府对高职院校的引导力度不够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立法在逐步完善中。从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到《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制度,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师资队伍等各方面都给予了一些指导意见。但政策的出台离不开各院校的积极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要结合各院校的区域经济特点,对其内部的教学管理,课程体系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现在高铁工业的发展,学校是调整专业还是进行课程组合的改革?高职院校的改革,从体系到高职教育的职能,学校管理等方方面面都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政府、企业和高校的三主体的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产业结构的变动,与高职教育的内容与专业设置匹配也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动机缺失,许多学生不愿意学习,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使得学生必须进入学校进入正规的学习,否则被视为没有出路。政府,社会和家庭,对于高职院校的引导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管、办、评分离的体制必会使教育模式、教育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一系列的变革。

(四)与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与企业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种趋势,政府积极呼吁高职院校加强与职业界的合作。由于经济的变革以及以知识及其应用和信息处理为基础的新的生产模式的出现,必须加强和革新高等教育、职业界和社会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职业界的代表参与高等院校的管理。高等院校应该系统地考虑职业界及科学、技术和经济部门的发展趋势。可是,现在高职院校在积极做出努力,企业界由于缺乏制度的保障等等因素,并没有达到一种积极主动的和谐氛围来参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双方积极的沟通,以达到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发展的出路

高职教育进入到了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很多学校管理、课程、学生的就业等问题已经十分明显,这些问题不得以解决,高职教育的发展阻力更大。高职院校内部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在注重高职质量的提升。

(一)明确高职的职能及培养目标新职业主义(thenewvocationalism)强调在职业教育中,应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布拉格(Bragger)的观点,职业阶段与持续受教育的机会紧密相连,职业教育的课程范围应该扩大,以促教育的改进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新经济形式下的工作要求开发高质量的课程,以确保学生达到学术成就和职业能力的高标准。美国的社区学院有明确的定位,课程内容适应了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可现实的情况是:高职教育的学制为三年,而要成为一名高技能型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职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具备高智能型人才素养的技术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制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情况下,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明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快课程管理及改革的力度。在国家呼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进程中,加快高职院校内部质量改革尤为重要。

(二)加快高职招考制度的改革步伐目前高职院校的门槛已经很低,可是高职院校仍旧面临着招生的压力。文凭学历的压力不选择高职,选择了高职的学生却没有认真学习。技能加专业型的招考制度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还在探讨中。湖南许多高职院校开始了单独招考,不与高考同步。美国社区学院采取的是开放式的招考制度,任何人只要注册就可以申请参加社区学院课程的学习。在入学之前,学生不需要通过任何考试,就近入学。教育部于2013年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将逐步与普通高考本科考试分离,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方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入学形式。逐步形成省级政府为主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中国的高考即将退出的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无疑能为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引导作用,会加速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进程。

(三)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加快课程改革步伐美国社区学院专业及课程的设置贴合社区的年度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契合当地工商业需要和就业市场趋势,及时增删专业,更新课程,以满足生产发展及科技进步的需要。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的多元性,灵活性与区域性,既能满足当地企业的需要,又能吸引毕业生在本社区就业。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企业便会积极主动地和院校合作。政府给予政策取向。因此,课程设置及人才的培养需要积极吸引企业界的参与。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让企业有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来参与,而不是院校的一方主动,高职院校是为企业直接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企业的参与与观念无疑能够给院校的人才培养起十分关键的作用。要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一方面是要使课程设置与企业的需要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更新对于课程的理念。智力培养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方面,在这里,理论兴趣和实际功用相一致。不管你向学生灌输的是什么细节,他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这种细节的机会是很小的;如果他确实遇到这种细节,那时他也许已忘记了你曾教他的有关此事的情况。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在随后的实践中,这些成人将会忘记你教他们的那些特殊的字节;但他们潜意识中的判断力会使他们想起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当时具体的情况。一所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目标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成人的力量。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不能过分地追求学生的职业技能,把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的“技术人”;职业道德,职业人品等方面的培养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健全的人格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也应该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并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四)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决定了应该有不同的高职发展模式,无论是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还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我们都不能照搬照办。不同的模式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即便在中国,不同的省情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状况不同,所采取的培养模式都有其各自的特色。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办学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和独特的产业结构来调整专业设置。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必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脉搏,紧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按照区域经济中产业发展和人才规格的需求,围绕区域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无疑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相匹配。反过来,区域经济发展推动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当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时,高职院校才会发展壮大。美国社区学院坚持以服务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做出了一些尝试。如宁波的高职院校借助其商业发展中心的优势,本着“主动服务”专业建设理念,采取了“多方联动”的策略,积极与社会各界寻求多角度合作。以其服务型的教育体系,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营造和谐的氛围。许多其他地区的高职院校也在做出积极努力,但在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方面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合作缺乏制度的保障等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四、结语

美国的社区学院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其开放的招考制度、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企业为主导作用,服务地区经济的宗旨,职业教育、转学教育等多种职能的发挥,在美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到了注重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鼓励企业界的参与,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合性等方面探索一条能实现高职院校的职能,使其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中坚力量。即将出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制度的实施及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改革下淡化学科,强化专业的新职业教育理念,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离不开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等的实践与探索。

上一篇: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评估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