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质量控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5:56:58

审计质量控制论文

审计质量控制论文范文第1篇

1.1审计环境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我国审计采用的是各级政府领导下的行政型审计体系,下级审计机关同时受到上级审计机关和同级政府的双重领导,对政府依赖性较高,独立性相对不高,消弱了对同级政府经济活动的监督作用,造成审计监督力度不够,审计质量不高。随着市场经济日益深化和法制化进程加快,现行审计体制将会暴露更多弊端,不利于建设良好的审计环境。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审计法规体系,与审计工作相关的程序、规范、制度远未达到健全、成熟的程度,造成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基础性保障严重不足。加之,政府多方位的监管注册会计师,监管主体过多、职能重叠,无法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核心,总是人为干涉审计工作,在这样环境下开展项目审计,是难以保证审计质量的。

1.2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说的是实施审计工作的机构和人员,不同类型的审计,审计主体各不相同。政府审计中,审计主体主要是国家职能部门,有国务审计署、各级审计局等;在独立审计中,审计主体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在内部审计中,审计主体有国家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审计,都要求审计主体具备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确保审计监督独立性。然而,在我国现行审计体制下,审计主体的独立性相对不足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审计人员易受外界干扰,根本保证不了审计监督独立性。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决定审计主体审计能力的关键因素,对审计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要审查财务报表的可靠性,收集相关的财务信息,并对信息价值进行判断、处理,结合分析结果给出审计意见,若专业胜任能力不足,这一系列工作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必然影响审计质量。

1.3审计客体

审计客体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控、财务风险及经营状况等方面。审计客体内部控制问题严重,会对审计监督产生负面效应;财务管理不善,财务风险控制不力,可能造成财务信息失真、不完整,审计主体就无法根据审计客体提供的财务信息给出正确的审计意见,也起不到审计监督作用。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看,经营状况越不好的审计主体,越容易收到非标准的审计意见。

2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2.1强化审计主体独立性,构建适应于当前审计体制的审计控制环境

现行的行政审计体制暴露的问题虽然越来越多,但是这一审计体制在现在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审计监督作用和效果还是明显的,依然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短时间内不会有所改变。但是,应在不改变现行审计体制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审计主体的独立性,降低各类型审计中外界对审计机构、审计人员的干扰,同时健全审计法律体系,消除法律漏洞,从法律层面明确审计主体的独立性、权威性,确定审计程序、规范制度等,构建一个适应于现行审计体制的审计质量控制环境,确保审计监督作用得以发挥。

2.2抓住审计质量控制重点,突出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

为控制审计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果,就要抓住审计质量控制重点,有针对地应对审计工作中的重难点,有效地展开审计工作。第一,严格编制审计项目计划,科学选择审计项目,确保立项的针对性、可行性;第二,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依法执行审计工作,如实揭露审计客体在经营管理、财务、信息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政府审计中,必须敢于揭露问题,做到依法处理;第三,编制好审计报告,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确保审计意见的科学性、有效性;第四,对审计结果落实实施跟踪与监督,确保审计结果落实到位。

2.3注重“人”的管理,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在审计质量控制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做好“人”的管理,便于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第一,注重审计机构领导人作用的发挥,使审计工作在领导人带领下得到彻底的贯彻落实,实现审计项目的目标;第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大力监督注册会计师行业行为,培养更多的高业务能力的审计人才;第三,树立全员参与的审计质量控制意识,领导人以身作则,全体审计人员共同参与审计质量控制,激发“人”的潜能,发挥合力作用;第四,以完善与创新为切入点,把现代管理理念融入审计质量控制中去,创新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方式和手段,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下的审计工作需要;第五,审计人员树立质量观,认识到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为满足审计工作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促进自我专业胜任能力的提升;第六,建立适合的激励机制,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2.4完善审计质量控制规范体系,保障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效果

基于现有的规章制度和内控措施,不断开展创新与完善活动,使审计质量控制规范体系更加完善,提高审计工作规范性。第一,从工作实际出发,结合工作实践开展审计准则学习与落实工作,提高审计准则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二,制定完备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包括审计复核审理、审计检查考核、审计责任追究等内容,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落实到位,越来越规范;第三,严控审计过程,把审计目标渗透于审计的全过程,具体落实到审计计划制定、审计证据收集、审计报告编制等环节,使审计工作与审计目标紧密联系起来,确保实现审计目标。

2.5加大审计质量控制监督力度,强化审计监管作用

在审计工作中,监督体制的缺失或效用不高,对审计工作的开展及审计质量控制是极不利的。加大审计质量控制监督力度,既能确保审计质量又能提高审计水平。第一,注重预控管理,做好事前的审计调查工作,为选好、选准审计项目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第二,审计过程中的各类文件、记录要完整、清晰、真实,若要修改审计意见,应当有充分的理由;第三,善于利用外部监督方式,形成内外监督合力,以强化监督管理效果;第四,建立完善的奖励与问责机制,奖罚分明,严格追究审计责任。

3结语

审计质量控制是一项繁重和艰巨的工作,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任重而道远,需要业内人士的不断努力,投入极大的热情于审计工作中去,积极研究审计质量控制的新方法、新方式、新手段,切实提高审计质量控制水平,促进审计事业发展。

审计质量控制论文范文第2篇

审计证据是内审人员用以佐证审计结论,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处理的依据。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电子视听证据、口头证据、环境证据。审计证据必须具有充分性、相关性、可靠性,才能形成合理的审计结论,能够支持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揭示的问题,让管理层认可,改善经营管理。首先,为保证审计证据质量,取证之前要系统分析决策,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特点,行业特点,制订详细可行的审计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不能仅凭经验盲目取证。综合考虑审计风险,兼顾成本效益原则,尽可能去满足所可能提出的一切合理的疑问。例如对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实物要实地监盘,取得详细的一手资料。不能因为节省时间和成本,仅仅要求经办人员在存货程序表上签字,或直接取得存货盘点表加盖公章,这些减少审计程序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要予以坚决杜绝。其次,在内部审计三个标准中,相关性是特别强调的标准。内审人员必须首先明确审计目标,在选择审计证据时,处处围绕审计目标展开,规避审计风险。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和费用,又保证了审计证据的相关性。不同证据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合理的证据链,又提高了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再次,要使审计证据可靠,就必须使审计证据能够充分反映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因此选择审计证据时,审计人员应当收集能够证明审计事项的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不能或者不宜取得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的,可以采取文字记录、摘录、复印、拍照、转储、下载等方式取得审计证据。尽可能采用实物证据,避免口头证据。最后,为使审计证据可靠,还必须采取适当的取证方法。这需要内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考虑审计目标、被审单位内部管理状况、审计方式等因素,合理选择,节省时间和成本,降低审计风险。

二、地勘单位应制定《内部审计质量考核办法》,建立考核指标体系

当前地勘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受单位负责人的个人意愿指挥。内审人员违规或者失职的惩罚成本太低,基本处于“无风险状态”,仅靠内审人员的道德自律软指标来约束,没有建立审计责任倒查追究制度,上升到制度硬指标层次,使得内审工作质量大打折扣。为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建议地勘单位制定《内部审计质量考核办法》。该办法从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创新管理方面出发,设立一级指标,予以量化考核。在一级指标下,再细化出各项二级质量性指标,每个质量性指标2-5分,总分值100分。三个部分分别占总分值的30%、40%、30%。按照考核得分排名,确定考核等级:优秀(占20%)、良好(占40%),一般(占30%)和较差(占10%)。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优秀人员予以奖励,一般人员进行再培训教育,较差人员考虑转岗,不再从事内审工作。《内部审计质量考核办法》可由考核指导思想与原则、考核内容与计分办法、考核依据、组织领导、奖惩规定等五章组成,后附设计的百分考核表。工作态度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按照审计设计要求,认真参与并及时报送审计项目成果资料,报送资料满足规定要求;是否按时报送审计工作计划、总结、报表;是否主动参与审计理论、审计课题研究,完成分工任务,是否在省级以上期刊登载发表审计专业论文、课题成果,积累经验;是否积极参加审计培训;是否对上级部门下达的审计任务提供积极配合,及时、准确提供审计组需要的资料、数据,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是否重视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对审计任务开展组织是否得力。工作业绩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目标、审计工作方案、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成果和审计责任追究六个方面。具体考核通过审计工作程序实施审计实施方案,获得的审计成果是否使审计目标得以实现;审计成果是否产生良好的审计效果,审计建议采纳情况;审计程序是否规范;审计技术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审计差错造成重大审计风险的情况发生;是否重视审计成果运用,建立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审计整改率是否达到100%。创新管理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工作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方面。审计制度建设是否完善,执行是否有力;是否在日常管理中全面贯彻落实审计制度相关规定和要求;是否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供技术支持、资源支持,完善本单位的审计信息系统建设;优秀审计人才在本单位使用情况,是否发挥作用;审计工作合理化建议利用情况。地勘单位可由队领导、各部门负责人、职工代表组成考核小组,采取打分的办法,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考核。部门领导打分结果占60%,其他人员占40%,加权平均计算出考核结果,并对外予以公布。

三、结语

随着形势的发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转变,不仅是国有资产安全的监督者,也是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参谋助手。地勘单位只有提高领导重视程度,强化机构设置,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对局下属各队、子公司所有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内控执行等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对其经济效益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做出合理评价,才能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因此加强地勘单位内审质量控制,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已是势在必行。

审计质量控制论文范文第3篇

(一)外部因素.1、政治环境因素.政治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政治背景,诸如国家之间特殊地区的冲突等。此外,对审计行业产生各种影响的不同制度安排,也能够看作是一个政治环境。例如,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制度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才产生的,之前是不存在的。2、市场环境因素.从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审计质量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在不同结构的审计市场上,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业绩不同。一般来说,企业要获得良好的经营业绩,就应该提高审计服务的质量。然而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其实不是这样,为了抢夺客户,互相压价,处心积虑,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这其实也是审计市场结构不同导致的结果。

(二)内部因素.1、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和组织形式.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拥有更多的专业能力和经验丰富的从业者,他们重视发展和努力保持其审计质量的信誉品牌。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越大,越容易形成行业化优势,从而对其加强专业能力判断、收集和综合审计证据都会有一定的帮助。2、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一般来说,声誉高的事务所可以提供具有较高安全性的审计服务,它们会向外部发出一种信号,即审计质量比较高,人们也会认为它的执业质量也是相当可靠的。此外,鉴于声誉赋予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的动机,如果公众发现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比预期的更糟糕,审计人员的声誉就会受到损坏,审计业务的质量也会降低,这就促使审计人员加倍地维护自己的声誉,从而为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3、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主要表现在执业的经验、专业胜任能力、所采用的审计方法等方面。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审计人员职业特征并反映自身特殊要求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要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控制风险,就需要有业务素质高和道德水平高的审计人员。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运作机制不完善,行业间恶性竞争.现有的审计市场结构使审计行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恶性竞争,以同业压价、廉价收费、笼络他人、给予回扣等方式招揽客户和保持客源已经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首要任务。一方面,大大降低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利润,会计师事务所必须采取缩短审计时间、省略审计流程等降低成本的方法,审计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不能有效地进行;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师事务所过度依赖客户,使注册会计师逐渐失去了独立性,加剧了审计质量的下滑。

(二)外部监督力度不足.我国政府全方位的对审计行业进行监管,证监会、审计署等各个机构都可以对审计行业进行监督和管理,结果造成了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堆叠交织,无法起到全面而有力地监督,削弱了监督效率与效果。

(三)组织结构不合理.在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一直是合伙制。但当前,有限责任制主要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推行的组织形式。此时,会计师事务所因为审计失败所承担的成本是很低的,但可能产生的收益却是很高的,就会失去对审计质量和职业道德的保障和制约。

(四)审计质量的激励约束机制失效.在现代体制下,激励约束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项目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及审计助理人员的薪金、晋升和审计质量的控制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也没有实施相应的措施来激励员工积极控制审计质量,这就导致了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激励约束体制失效。

三、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对市场运作机制的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大大影响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控制,要构建良好的审计市场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可以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自由选取重组合并对象造就若干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通过扩大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加强市场集中度,增强其保持审计独立性的实力。

(二)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当前,我国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督的主要有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证监会等部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依靠某一机构就能有效控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是很难做到的,必须要建立各部门既能协作分工又能有效进行信息沟通的机制,通过信息和资源共享,对有关案件进行联合调查处理,严格执行相应的奖惩机制。

(三)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在有限责任制度下,可参照外国优越的方法,逐渐推动从有限责任制度向普通合伙制度的转型,从而改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存在着的局限性。由于实行普通合伙制度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对事务所的债务承担着的无限连带责任是建立在自身的财产上的,合伙人的利益与会计师事务所的业绩紧密相连,更多的动力和压力增强了责任、风险、品牌和质量意识,自然而然,也越来越自觉地抵御来自公司管理层的不恰当意愿。

审计质量控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就如何将系统的理论引入审计质量控制这一课题,试图从系统的基本原理出发对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审计作业过程控制、人员素质控制以及审计后续工作的控制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审计质量系统控制

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当前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依法审计的能力和审计工作质量,并提倡各地从本地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创造性的开展审计质量控制,努力探索更加具体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方法。讲求审计工作质量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体现依法审计能力的一个必然结果。提高审计质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审计人员素质和技术、健全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审计准则的规范体系及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环节,因此,对审计质量的控制也必须是系统的、全面的,才能是有效的。本文从系统的原则出发,对审计质量控制作一些探讨。

一、审计质量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审计质量同审计的过程与行为相联系,是动态的、系统的。因此,与一般产品质量相比,审计作为一种系统的方法或过程(Montgomery‘sAuditing12thedition,JohnWiley&Sons,Inc.1998),对其质量加以评价有一定难度。直到1981年,美国DeAngelo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质量是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公司舞弊的联合概率,即审计质量被区分为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的联合概率(WattsandZimmerman,1981)。近几年,我国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质量是指审计组织从事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具体可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项目质量。无论那一种定义,我们都不难看出审计质量不同于其他产品的质量,它是处在一定环境中,由诸如审计人员素质、审计实施程度和先进的审计方法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审计质量的基本含义中,我们也可清晰地看到,系统性是审计质量的一个内在特征,是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就必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认识与研究审计质量的控制问题。尤其要首先来认识与研究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与审计活动系统性的相关联系。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L.Von.Bertalanffy)。Bertalanffy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有一支过硬的审计队伍、有健全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有一套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有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等,这些保障审计质量的要素都自始至终地、联系地存在于审计这一过程之中,并且只有全面保障各个要素,才能保证审计质量,如果某一要素出现了问题,所导致的可能是审计项目的失败。

二、审计质量控制必须是系统控制

审计组织为使其所承担的工作能够按照审计的基本原则进行,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就必须实施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组织及其人员为实现审计质量目标,按照规定的审计标准进行审计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活动。系统性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显著特征,由于审计质量控制是对审计工作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工作全过程的控制,因而审计质量控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从横向看,系统性表现在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从纵向看,系统性表现在审计质量贯穿审计作业过程的始终。鉴于审计质量控制系统性这一显著特征,必须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控制体系,该体系是审计质量管理的核心和落脚点,是控制论系统工程论的理论、方法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是实现审计管理的要求,它的建立必将对审计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审计质量控制措施是指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相应的技术方法等,它是对审计实施过程的一种行为控制。采用的一般方法主要是事中控制,即在作业过程中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和纠正,在事中控制的同时也结合采用一些事后检查和事前计划等方法。由于审计质量控制的系统性,也需要考虑控制主体的作用,因此也结合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控制等。

(一)对人员素质的控制

无论是国家审计人员还是社会审计人员必须坚持独立性原则。对各种问题的处理必须依据客观事实,而不能带有任何偏见。因此审计组织应建立保证审计人员独立性的法律规定,并对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随时予以监督。审计人员应定期汇报自己在工作中是否遵循独立性原则的情况,以及在被审计单位有无应予回避的人际关系;审计组织应与被审计单位保持关系,定期检查审计人员有无损害本组织独立性的情况。审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掌握充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精通所承担的工作。审计组织应建立严格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与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保证全员随时掌握与更新履行其职责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并不断提高熟练程度;应建立严格的聘用制度,保证聘用的人员都能胜任工作;还应建立科学的、严格的、与淘汰相结合的晋升制度,通过有效的竞争上岗、项目招投标、整合内部资源降低审计成本(即对审计人员实行统一指挥,集中调配)等方式,优胜劣汰,以保证各阶层的审计人员都能安其位、胜其任、展其能、出其绩。

在对审计人员各种素质进行控制的同时,审计组织应设立咨询部门,为审计人员提供当前业务技术发展的信息和有关资料,比如会计、审计、经济方面国内外专家的评论,有关新颁布的法规制度,指导工作的最新手册等。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应能得到权威专家的指导。

(二)对审计作业过程的控制

1.搞好审前调查工作,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

审前调查是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内容、范围、选择审计方法和步骤、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必备环节,是审计质量的审前控制。要想提高审计质量,开展审前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当前,有些审计人员对于年年审或经常审的项目不愿做审前调查或做了调查也只是蜻蜓点水,对已经发生变化的审计项目仍按照以往的经验对待,没有用发展的思路认真对待审前调查,容易造成审计方案简单、重点不突出、针对性差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因此在每次审计开始前认真熟悉项目的基本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及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等,了解相关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及会计政策选用等一系列需要调查了解的情况,对所掌握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审计的着重点,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减少随意性。同时,应收集相关的审计法规文件,强化专业知识,采用可行的审计技能,使审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2.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

在审计工作实施前,实施方案的编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龙头”。它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个综合性文档,通过统筹计划和安排,明确具体目标和细化审计内容,从根本上规定了审计发展的方向;其次,实施方案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第三,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严格要求审计组只对所涉及的审计领域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因此,好的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灵魂,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它对实施审计起着全面控制作用,要认真搞好审前调查研究,基本摸清被审计行业、单位财政财务政策规定、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促进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效益出发,确定具体目标、内容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确保每一项审计都能在严肃财经法纪,促进加强经营管理和服务宏观调控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3.强化审计实施过程管理,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

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中心环节。在审计中,由于工作日比较长,不可避免的存在各式各样的审计风险,再加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某一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因此,为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强化实施过程的控制,审计现场质量的控制需要建立在规范操作之上。首先,应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建立行之有效的审计复核制度;其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按照审计准则的有关要求,获取直接、有效、确凿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必须足以证明审计事项的真相、足以支持审计处理处罚决定,然后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编制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规范、手续完备、有理有据的审计工作底稿;同时,审计人员应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日记,它反映了审计人员每日实施审计的全过程,是规范工作、提高质量的直接手段,对审计人员自身而言,若能在审计期间坚持记录审计日记,也能避免审计线索的遗漏、逐渐形成更系统、完整的审计思路。由于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方案的分工和要求编写的,因此,审计日记既可以体现审计人员执行审计方案的情况,即反映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做了没有”,也可以反映审计方案制定水平的高低,审计方案“这样做行不行”,随时根据审计方案的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度,及时对审计方案或审计重点做出调整,这样一来,审计方案和具体实施就能紧紧地联系起来,形成互动,共同确保审计项目质量。

4.优化审计报告编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做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在审计报告形成阶段,项目管理者应再次核对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三者的一致性,以避免重大问题的漏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规避审计风险。审计报告应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它的材料源于审计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每一次具体工作内容,因此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应认真完成对审计取证和审计底稿的复核工作,做到审计取证数据、事实及描述准确,编制审计底稿的依据合理、对问题的定性准确,且必须根据法律法规评价审计项目,评价要准确适度,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以及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应在报告中进行评价,审计报告措辞要严密,定性要准确,处理意见要公正、实事求是。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和加工提炼,把微观成果提升到宏观层面,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党政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对事关改革和经济发展大局,拿得准又能说明问题的审计情况,要随时报告,切实提高报告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加强对审计报告表述方式的研究,报告既要用绝对数说明事实,还要注意用相对数表明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既要原汁原味地反映审计情况,还要有理性分析和可行对策建议。

这里,将审前调查、方案编制、审计实施和报告编制于一个部分阐述,因为这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贯穿在审计这一过程当中,对它们的控制又构成了审计作业过程控制的小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审计人员应把握原则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三个原则。

原则性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同时把好“三关”,即“深究细查”关、“如实报告”关和“妥善处理”关。“深究细查”就是通过查“死帐”和调查“活情况”,透彻地了解、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真实现状,特别不能遗漏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如实报告”既是对审计人员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更是审计机关能否做出正确结论,提出合理意见、建议的关键,重点是抓住一个“实”字,要把“深究细查”发现的问题如实反映,同时要透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妥善处理”是在对问题的定性处理上,正确处理现行法规和“三个有利于”的关系,坚持原则,确保客观公正。

灵活性是对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中处理突发问题的考验,审计实施是在一个由审计组织、被审计单位和外部环境等多种部门交织在一起的系统中进行,所遇到的问题也将远远超出审计人员事前的预想和准备,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灵活应对一切突发事项,如在审计中发现在实施方案之外但却有价值的审计线索,应该按照程序和规定调整审计实施方案,同时调整人员安排,迅速对新的审计事项做好一套完善的审计准备;同样,曾经复杂的审计事项,随着审计方法的进步,如今已逐渐变得简单化,对这样的审计事项应尽快准确定性,分配审计人员到更为复杂的审计事项中。这样,审计中把握灵活性原则,将有助于审计成果的扩大和审计资源的节约,有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创新性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并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和与时俱进的审计思路。在经济、政治迅速发展的今天,处在这一系统中的审计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审计方法与审计思路已经渐渐不适应审计工作的发展,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创新审计思路,提高审计技术,如大胆尝试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同时重视交流的作用,在审计中经常交流审计思路与审计方法,这样,借鉴与创造的结合,更有利于审计思路和方法的创新。

(三)对审计后续工作的控制

跟踪落实和整理档案阶段的工作是审计项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党政领导批示意见、审计决定、审计查明问题的整改,审计意见建议的采纳及移交纪检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跟踪督办,把它作为巩固审计成果、扩大效果的一项具体措施,切实促进有关部门、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同时应当按照审计档案管理要求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材料,做好建立审计档案工作,并做好被审计单位资料库的建立工作,为日后的审计监督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审计后续阶段,建议建立审计质量评价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审计质量评价包括对对整个审计项目的评价和对审计人员的评价。对项目的评价包括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目标的完成情况、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审计证据的质量、预期的审计发现和结果及审计小组的整体情况等;对审计人员的评价主要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和工作效率等情况。通过审计质量评价可以总结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责任追究制度,并不是简单的惩罚措施,而是要通过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把审计质量控制落到实处。

审计质量控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管理 会计控制 会计监督 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

一、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本质的观点主要有“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管理活动论”两派,前者以葛家澍、余绪缨为代表,后者以已故会计学家杨纪琬、阎达五为代表。“会计管理活动论”基于对会计实践的观察和研究,认为会计工作就是一种管理活动,并开创性地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近年来会计本质理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仍然在各种意义上使用“会计管理”概念。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实践和专业媒体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会计管理”概念:把各级政府、各个行业、社会以及企业“对会计的管理”理解成“会计管理”; “内部会计控制”或“会计控制”即“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会计监督”;还有会计从业人员把自己的会计工作看成是“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会计工作+治理层、管理层“对会计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上说明“会计管理”概念仍然活在会计实践领域,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理论上有认识和厘清以上各种概念关系的必要。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和“财务管理”经典概念推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分析“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以帮助实际工作者和会计理论工作者澄清认识、加深对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控制的理解,还可以为企业制定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制度框架提供理论指导。

二、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辨析

(一)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活动论”意义上的“会计管理”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20世纪八十年代。在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阎达五教授与杨纪琬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认为会计是“人们管理经济的一种社会活动”(杨纪琬,阎达五,1980),会计这一社会现象属于管理范畴,是人的一种管理活动,并提出“会计管理”这一概念。他们进一步研究并界定了“会计管理”的对象、职能、要素、目标、过程等,认为“会计管理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管理”(杨纪琬,阎达五,1984),“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阎达五,1985) ”“会计管理的要素包括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客体”,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阎达五,陈亚民,1989)。2003年阎达五教授进一步指出会计管理分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其职能包括预测、决策、预算、预报、核算、控制、分析、业绩考评八项职能。本文认为,会计核算过程与会计管理过程、会计核算内容与会计管理内容在实践上不可分割,会计核算也是会计管理;在职能和程序上“会计管理本质上不仅是以时间为线索逐一进行的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构成的循环,更重要、更深刻的含义是一种由标准、记录、对比分析和反馈构成的会计控制循环。”总之,会计管理指的是对价值运动的管理,其管理主体是会计人员,客体是价值运动,手段是会计信息和会计系统,职能是预算、反映、分析、反馈,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现实的会计系统是由会计信息处理流程、会计信息可靠性控制以及会计系统对经济活动的审核监督综合而成的。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会计不仅对外控制和监督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对自身产生信息的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实践中的信息控制包括流程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职责分离控制等全程、全方位控制,信息处理过程与信息控制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把会计系统当做“黑箱”来考察系统对外的“作用力”,实际上是把经济组织当做控制系统,把经济组织内的会计子系统当做“控制器”的一部分来考察的。在控制论意义上,以上所反映的会计系统对再生产活动的管理过程也可以叫做“会计控制”,但是现实的会计系统并不是一个只接受和发出信号的“黑箱”,会计系统本身也有信息质量控制系统、有监督系统,有对内对外的组织、协调职能(如职责分工、流程设计、原始凭证的传递等)和对内对外的监督职能(如原始凭证的审核、财产清查、对账、稽核),也就是说,会计系统是一个“白箱”。本文认为,“会计管理活动论”早期创立者实际上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考察会计系统的,会计系统是一个“会计管理”系统而不是“会计控制”系统。本文认为,“会计控制”应专指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内部会计控制”。 (图3)中的“会计管理系统”即会计系统对内的质量控制子系统从属于对外的控制、监督、组织、协调子系统,后者是会计系统的功能,也是之所以把会计系统叫做会计管理系统的原因,会计管理的最终和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对内控制信息质量而是对外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对外的组织、协调功能也从属于对外的控制和监督功能。由于会计系统不是执法者,因此,监督职能的地位又不如控制职能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有时候又把政府(或有关部门)和企业内部治理层、管理层对会计的监督、组织、考核等叫做“会计管理”,实际上是企业外部和内部有关机构“对会计的管理”,显然与“会计管理活动论”所说的“会计管理”即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管理风马牛不相及。

(二)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内部控制发展历程。比较常用且规范的会计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属于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内部控制发展经历了内部牵制阶段(Internal Check)、内部控制制度阶段(Internal Control System)、内部控制结构阶段(InternalControl Structure)、内部控制框架阶段(Internal Control Framework)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该内容是否属于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存在争议,因此本文不做论述)。“从原始的组织诞生开始,直到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的发展基本上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的实践。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3600年以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内部控制的初级形式内部牵制的实践(辛少穗,2007)。”在古巴比伦、古埃及以及古代中国都出现了实物保管、会计记录、审计的分离制度。最早的内部牵制是会计记录与钱财保管的分离,会计记录实际上是作为控制器的一部分出现的。“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制度阶段。”“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PA)发表了《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Internal Control: Element of Coordinated System and Its Importance to Management and the Independent Public Account)的特别报告,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一个企业内部为保护资产,审核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坚持既定管理方针而采用的组织计划及各种协调方法和措施。”是一个由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条件、业务处理程序、检查标准和内部审计等要素构成的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1972年,AICPA下属审计准则委员会的第1号《审计准则公告》将内部控制分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会计控制是与资产安全、财务记录可靠及下列事项提供合理保证的组织结构、程序及记录。交易的实施是依据管理当局一般授权或特别授权;交易的记录要满足以下需要:能按GAAP或应用于会计报告的其他标准来编制财务报表;保持资产的经管责任;只能根据管理当局的授权才能接近资产;帐面数定期与实际数相核对,并对差异采取恰当行动(辛少穗,2007)。”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结构阶段。“1988年5月,AICPA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达到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公告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构成。”其中,会计制度是内部控制结构的关键要素,它“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分析、归类、记录和报告方法,旨在明确各项资产、负债的经营管理责任(辛穗,2007)。”1992年9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与美国会计学会(AAA)、财务执行官协会(MAA)共同组成的资助组织委员会(COSO)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COSO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rnal Framework),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这份报告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项目标和五大要素,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OSO委员会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指出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要素构成。至此,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融为一体,内部控制框架也成为内容丰富、外延广泛的内部管理和控制体系,其广延和丰富性表现在无论内部控制的主体(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界限(组织界限)、目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还是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手段(“过程”和五个要素)涵义都非常丰富。借鉴COSO内部控制框架内容,我国于2008年5月22日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分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控制主体是“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容和手段也是“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所有“过程”,也包含“五大要素”。显然,这也是融合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内部管控体系。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是随着经济组织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也从内部牵制时期的“会计记录”内部控制制度时期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的“会计制度”内部控制框架阶段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融为一体,会计控制的职能越来越丰富、明确、延伸最后完全融于内部控制整体。但是,为合理保证资产安全、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而实行的控制始终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借鉴内部控制制度时期的“会计控制”定义,我们仍然把为实现这部分目标的职能称为“会计控制”或“内部会计控制”。在我国现行内部控制框架中,内部会计控制即为合理保证“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而实行的控制。对资产安全的控制可以说是“会计系统”对资产的控制,这是会计自古以来就具备的职能;对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的控制是会计系统内部和外部对会计信息的控制,这种控制的产生是因为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和管理具有作用,对会计信息的控制也是为了实现“会计系统”对有关财产物资和经济活动的控制。所以:如果以会计系统为考察对象,则所谓组织内部会计控制还可以分为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和会计系统外部控制;组织的“内部会计控制”目的还是为了对外的“会计管理”“提高经济效率和效果”;会计系统内部的自我信息质量控制需要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审核,因此这种控制与对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控制也不能截然分开。

(2)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由(图4)可以看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包括会计系统内部的控制,也包括会计系统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信息处理过程的控制,但这里都是在组织内部来分析的,都属于“内部会计控制”。组织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不属于本文考察的范围,应属于外部“对会计的管理”或外部“对会计的监督”。 如(图5)和(表1)所示,此处所谓会计控制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控制,目的是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完整,而“会计管理”主要是对货币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管理,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二者又密不可分,会计管理是通过会计信息进行的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成为会计管理的关键,而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就是会计控制。不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控制,就无法进行会计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会计管理与会计控制无法截然分开。比如,会计信息提供者既要进行会计预算、核算、分析和反馈等会计管理工作,又要控制(并接受其他部门控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会计核算过程既是信息处理过程,也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控制的过程见(表2)。如(表3)所示,内部控制中为合理保证法律、法规的遵守以及经济效率和效果的提高与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内容也存在着重叠。因为会计监督的部分职能就是维护法律法规,会计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包含对会计信息处理质量的控制,会计系统本身对外部再生产过程具有“过程控制”职能(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同时现实的会计系统也具有对法规执行活动的监督职能,而这些职能就是会计系统的全部,所以会计系统就是会计管理系统,从定义上看,内部控制的内涵非常丰富,外延非常广泛,所以,应该说,会计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子系统。

内部控制是为了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而由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的过程;而会计管理是具有上述目的(主要是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过程,且会计管理是由会计人员进行的管理;

会计管理∈内部控制

(三)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概念争议较大,通常认为监督往往与系统外部有关主体的执法行为有关。按照《会计法》规范的“会计监督”内容,“会计监督”有以下几方面意义:一是会计人员对财务收支和财产物资的监督;二是组织外部有关主体对会计信息、会计工作的监督,包括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对会计信息、会计工作的监督即组织外部“对会计的监督”,也可以归为外部“对会计的管理”,包括所谓政府“对会计的管理”(即实际工作中经常说的政府“会计管理”),这超出了本文考察的对象;三是组织内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监督,既包括会计系统外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监督,也有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监督(如《会计法》第28、29条规定),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以上内容除了企业外部对会计的监督以外,其余内容可以称为“内部会计监督”,应该属于内部控制的内容。如(图6)所示,组织内部的会计监督无论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还是对会计的监督,无论归为会计控制还是会计管理都属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子系统。

(四)财务管理 2010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把财务管理定义为:“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价值管理工作。”2010年中级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财务管理》把财务管理定义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都认为财务管理的内容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其对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界定也大同小异,财务管理的对象包括筹资、投资、运营资金和资金分配等方面,管理的手段就是,决策、计划和控制,不需要全面系统地反映。在国外,美国人James C. Van. Horne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1998)也认为“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融资和管理。”显然,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一个方面进行的直接管理,是对人、财、物、信息中“财”进行的管理,如同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劳动人事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一样,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但是由于资金与其他要素密切相关,所以对其的管理可能涉及许多部门,但这不能否定其“职能管理”的实质,因为“人事管理”和“物资管理”也涉及很多部门,它们同样也是一种职能式的具体管理。而会计管理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企业经营活动各个方面进行的全面反映和全面管理,这是一种全面的、间接式的管理,即所谓“什么都管,什么都不管”(杨纪琬,1997)。但是,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又不是毫无关系,像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一样,财务管理也必须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无论是决策、计划还是控制都需要运用会计信息,需要会计管理部门的反馈。所以,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如(图7)所示。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有联系但没有交集。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两两相互重叠、交叉,而三者又都是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如(图8)所示。这里所探讨的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都是在组织内部进行,都属于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内部控制可以涵盖以上内容,是因为现代内部控制无论从目标还是实施主体上来看外延都很广。会计监督、会计控制和会计管理的外部边界并非图中表现得那样清晰,而是模糊的,这在上文的辨析中能够明显地看出来。它们与内部控制也基本融为一体,这即是内部控制“框架”的本来含义。会计管理与会计控制有交集,是会计系统内部用于信息质量控制的控制活动和会计部门对于资产安全控制的信息沟通及会计部门采取的其他控制活动如财产清查和核对制度。不同之处是会计控制还包括会计系统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而且二者的主要目的不同:会计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会计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的交集则在于组织内部通过财产清查和余额核对对财产物资的监督以及组织内部有关部门和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和会计工作的监督。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会计监督还包括组织外部对会计信息和会计工作的监督。会计监督与会计管理的交集是会计系统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以及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控制。二者不同之处是会计监督还包括会计系统外部甚至组织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三者共同的交集是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这个结论包含以下常识或观点:没有较高的会计信息质量,无法进行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而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也是它们共同的基础。没有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就谈不上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当然更谈不上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及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是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的核心和基础,从而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构成部分;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对于组织内部的管理非常关键,所以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内部会计监督系统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部分;会计系统的最终目的就是会计管理的目的,即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效率和效果。通常认为监督和控制都是管理职能的构成部分,所以,从大的方面来看,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都可以称为“会计管理”,并没有可以截然分开的界限,它们逐渐交叉融合并与内部控制也逐渐融合在一起(如内部控制框架所述),这也许反映了企业管理和控制的一种趋势。在实践中,对以上概念的认识和应用需主要抓住以下要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界限。能够区分两个基本问题就可以了:是“会计管理”还是“对会计的管理”?是会计系统内部的管理、组织系统内部的管理还是来自于组织系统外部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杨纪琬、阎达五:《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会计研究》1980年第l期。

[2]杨纪琬、阎达五:《会计管理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管理》,《财贸经济》1984年第l0期。

[3]阎达五:《会计理论专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阎达五、陈亚民:《发展会计理论,振兴会计事业――“会计管理活动论”10年回顾》,《会计研究》1989年第6期。

[5]商思争:《作为记录的会计:会计管理活动论的历史分析和逻辑证明》,《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第11期。

[6]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财务成本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审计质量控制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国家审计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免疫系统

国家审计,也称政府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代表国家所实施的审计。国家审计关注国家治理,关注政府责任,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一、国家审计本质的理论演进历程

对国家审计而言,关于审计本质的认识是审计机关确定审计目标,明确审计任务,履行审计职能的前提。

从对审计本质的认识来看,主要有六种观点:(1)查账论。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或会计检查,“查账”就是对审计本质的概括。这种观点侧重于审计方法或审计手段,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听其会计”,或国外的“听证”(Audit),迄今为止仍有较大影响,直至1982年8月召开的中国会计学会专题学术讨论会上,仍然有观点认为审计就是查账。(2)评价活动论,也称方法过程论,认为审计是人们对经济活动与经济事项的评价活动。该观点注重从与审计相互作用的外部关系中来认识审计的本质,最早出现于美国会计学会审计基本概念委员会1973年发表的《审计基本概念说明》中,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审计理论界独领。(3)经济监督论。认为审计的特有属性或性质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该观点围绕审计的基本职能来看待审计本质,是中国审计界对审计本质的独特见解,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审计基本理论研究中得到了普遍的肯定,在1989年中国审计学会举办的审计基本理论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审计实务界、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与会者一致认可基于该观点的审计九十一字定义。(4)经济控制论。认为审计的本质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全面、有效履行的特殊经济控制。该观点从审计产生的历史根源认识审计本质,中国有学者将其称为“审计本质认识上的第三次飞跃”。(5)民主与法治工具论。认为现代国家审计是民主与法治的产物,也是推动民主与法治的工具,是在法律框架下对政府及公营事业运转的成果和效益进行检查和评价的一项专业活动。该观点从法律与政治的角度认识审计本质,体现了现代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因其非常抽象,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可能较为困难。(6)免疫系统论。认为审计本质上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该观点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系统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形象地阐明了“什么是审计”和“为什么审计”的问题,非常便于社会各界的理解,是关于审计本质的综合性判断,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审计本质认识上的第四次飞跃”。

二、“免疫系统”论的科学内涵

上述六种关于审计本质的主流观点,是一个逐层递进的关系,是对审计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免疫系统”论最能体现审计的时代特征,是对现代审计的科学论断,对指导新时期的审计工作发展必将发挥核心作用。从审计类型看,国家审计为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不断丰富与加强自身职能,已经从最初以查错防弊为目标的审计,发展到财务报表审计、合规性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多种审计类型并存的格局,对审计本质的认识也相应不断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免疫系统”论通过大家耳熟能详的生物学名词,生动而形象地阐述了现代国家审计的职能、目标、任务和作用,充分而准确地揭示了审计本质,全面而科学地涵盖了现代审计的职能,便于理解,易于记忆,对审计工作的指导更具操作性。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内生于国家的防御性结构,随着国家的成长而出现,通过发挥预防、查处、揭示、揭露等“免疫”功能,能够在第一时间感觉和抵御违法违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病害”的风险,或者建议政府整合各种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消除“病害”,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安全运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如同万物生长的初期,“免疫系统”的健全与完善至关重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阻力与风险,既表现为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也表现为利益冲突、权力寻租导致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因此,“免疫”功能不仅涵盖了检查会计账目、实施经济监督、作出经济评价等传统职能,还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保障国家利益的职能。另一方面,审计产生于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受托经济责任,对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而言,受托经济责任逐步演化为受托责任,它从个别受托者对特定财产、特定个体的责任,扩大政府机关对国有资产、社会群体的责任,这是受托责任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特定表现形式,它既包括受托经济责任,也包括受托社会责任。随着政府职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国家审计也要从“国家本位”向“民众本位”转变,受人民的委托,通过依法独立地履行“免疫”功能,促进整个社会委托受托关系按既定规则有序运行。

三、增强审计监督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是要在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审计的前提下,研究党委、人大和政府的需求、研究社会各界对审计的需求,使审计监督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增强服务的针对性。

1.牢记审计工作的根本目的和首要任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审计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监督的权力是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所赋予的。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审计的目标就是要“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紧紧围绕“民主、民生、改革、发展、法治、绩效”来开展工作。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审计按照法律的授权和其自然的演进,必须关注政府责任。而政府责任的核心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的基础是国家安全。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维护国家安全是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只有国家安全有了保障,国家利益才能有保障,民主、民生和公平正义才能有保障,才能促进全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国家审计的最高目标来讲,审计工作只有把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作为首要任务,才能够有高度、有深度,才能够真正实现其历史使命,也才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广义上来讲,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是高度统一的。审计机关要在法定职责范围内关注国家安全。就当前而言,要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关注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关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的安全,防止流失、损失、浪费;关注民生安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关注生态环境安全,防止资源破坏、毁损和环境污染;关注国家信息安全,防范信息风险。

2.准确把握审计的基本特征,切实履行法定职责

第一,立足建设性,坚持批判性。建设性决定着审计的生命力,决定着审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能够在多大范围内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够在多宽的领域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作为审计工作者,揭示问题、查处问题,仅仅是履行了法定职责的一部分。在揭示问题、查处问题的基础上,更好、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这就是建设性,就是全面发挥审计免疫功能的体现。批判性是建设性的基础,建设性是批判性的升华。通过批判性地指出问题,建设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促进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发展,审计工作的作用就得到了全面的发挥。

第二,立足服务,坚持监督。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如果存在违法违规和腐败问题,而审计却没有予以揭露,那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是与审计本质所不相容的。因此,必须坚持监督。监督搞好了,本身就是一种服务。

第三,立足宏观全局,坚持微观查处和揭露。要从全局出发,从总体上把握问题。通过对个案的查处,对微观问题的揭露和分析,才能够从一个点形成一条线,构成一个面,这就是全局。只有用全局的眼光去指导每一个微观的单位、项目,去揭露问题,审计才有深度,才能够提出高层次的建议,才能够依法、求实地作出处理。

第四,立足主动性,坚持适应性。坚持适应性,就是要弄清楚当前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政府和部门的新要求、人民的新期望,并适应它们。立足主动性,就是要主动地调整审计工作思路,主动地改进审计工作方法,主动地调动所能掌握的资源去查处问题,主动地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审计的建议和意见,要从长远、从制度层面着眼,主动地去感受风险,主动地去揭露问题,主动地去提出调动各种资源抵御病害的建议。

第五,立足开放性,坚持独立性。独立性是做好审计工作的保证。按照法律规定,审计机关在政府首长领导下独立履行法定职责,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审计必须按照党委、政府、人大、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需求,来“生产”、供给公共“产品”。要更好地发挥审计的作用,必须在坚持独立性的基础上,立足于开放性。独立性是基础,开放性是保证。坚持开放性,应当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必须紧紧围绕中心,自觉地开放审计产品的供给市场,也就是说,党委、政府、人大、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开放什么。二是必须胸襟宽阔、超越自我,也就是我们在每一个台阶上都不能自我满足,要甘于自我奉献、超越自我。三是必须开放审计过程,自觉地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比如,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项目的实施、审计报告的形成、审计信息的生成,都应当在依法保守党和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向社会公开。四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形成监督合力。包括利用社会上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弥补审计机关专业人才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利用经过验证是可靠和可信的内部审计资料和成果;在进行审计工作规划和决策时,利用审计学会等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等等。五是要完善公告制度,进而完善公开制度。实践证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对于提升审计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审计机关作为行政公开透明的重要推动力量,要带头公开预算,不仅公开预算的执行情况,还要公开每年审计工作的绩效情况,以审计公开的实际行动,切实推进政府的公开和透明。

3.提高科学管理能力

审计管理能力强弱,与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就要用科学的理念、制度和手段对审计整个工作流程实施管理。在计划安排上,就是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以此做出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在审计实施上,就是要进行全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严把审计复核关,进一步落实审计过错责任追究制。要加强审计成本管理,缩减审计时间,减少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要加强信息管理,提高信息利用率。此外,还要强化审计文书管理。要在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审计人员的写作水平,公文处理水平,确保审计业务文书用词准确、客观,经得起推敲。同时,加强财务管理、档案管理也十分必要。针对有限的审计资源,加强审计资源科学整合是当务之急。尤其在人员配置上,打破各职能部门的界限,实行优化组合,是克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配备不合理的有效途径。

审计质量控制论文范文第7篇

我们可以发现,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实施对中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披露也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来是针对已经或准备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必须达到法案的要求;二是针对在我国的资本市场,如果不能尽快完善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机制,那么将会导致股东利益受损和证券市场的泡沫。

本文将分三个层次,循序渐进阐明论题。首先从法律规范的高度切入,导入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及中国在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接着,从理论界的层面谈了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并进而结合自己的专业讨论了会计的监督职能在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作用。最后,我们回到实务界的层面,探讨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并结合中国在美上市公司已在内部控制改革所取得的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一些建议和方法。

关键字: 萨班斯法案 内部控制 会计信息

abstract

since july 15th, 2006, all the foreign companies which listed in america should take sarbanes-oxley into action. and on the same day, the finance department of chinese government set up the committee of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and the committee of cicpa also set up the committee of internal guide on auditing firm.

we can find out that the sox has some influence on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chinese enterprise. first, the firms that has listed or would list in america should fulfill the require of sox. the other influence is that our own capital market should improve our regulation on internal control, or the share holders would have the risk to lose money.

the article has 3 parts to illustrate the thesis. first, we’d like to talk about someth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how accounting works in this part. then we will show how the sox and chinese laws regulate the issues on internal control. finally, we will give some suggestion to the chinese enterprise on how to improve internal control through the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key words: sarbanes-oxley internal control financial information

目 录

一、序 言 2

1.1 研究意义 2

1.2 研究范围 2

1.3 写作框架 2

二、 文献综述 3

三、内部控制相关的理论框架 4

3.1 内控理论的发展及主要内容 4

3.1.1 萌芽期——内部牵制 4

3.1.2 发展期——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 4

3.1.3 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架构 6

3.1.4 后成熟期——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 8

3.2 会计职能和内部控制制度 9

3.2.1 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原理 9

3.2.2 会计系统的控制职能 10

四、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制度 11

4.1萨班斯法案的产生及主要内容 11

4.1.1 法案的产生背景 11

4.1.2 法案的诞生和主要内容 12

4.1.3 法案涉及内部控制的内容 13

4.2我国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发展 14

4.2.1 我国内部控制规定的演变 14

4.2.2 中美内部控制规定的比较 17

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 18

5.1法案对我国在美上市公司的影响 18

5.2 中美企业内部控制比较 21

5.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步骤 21

5.3.1 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22

5.3.2 内部控制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24

5.3.3 计划和实施内部控制活动 25

5.3.4 内部控制的监督 26

5.3.5 内部控制信息的传递 26

结论: 27

注释: 28

一、序 言

1.1 研究意义

2006年7月15日开始,所有在美国上市的外国企业,必须执行《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这也就意味着从今年(2007年)起,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都要由独立的外部审计师按照“萨班斯法案”要求出具评估报告。而选择在同一天,我国财政部别有深意地发起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发起成立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导委员会”。这些举动被视为中国版“萨班斯法案”即将出台的前兆。 那么在这样一个时点上再去探讨萨班斯法案对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影响至少有以下两层意义:

1、理论意义: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政府对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范中多项涉及到内部控制的内容,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内部会计规范才刚开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还有待时日。比较发达的美国内部控制理论,尤其是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对我国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2、实务意义:所有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备案的公司,包括在美国注册的上市公司和在外国注册而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都必须符合《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的要求。而众多准备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还没有意识到法案对其上市的重大影响,即使是已经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仍有部分不十分清楚法案的具体要求以及如何应对。与此同时,在中国上市的公司也要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来应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

1.2 研究范围

本文研究范围是企业的内部控制,文章通过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相结合,在分析了萨班斯法案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内容后,结合我国在完善内部控制方面的改革实践,以及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的研究后,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1.3 写作框架

序言部分主要是内部控制的研究综述与选题动机,目的是阐明研究的理论和实务意义,写作的范围和框架。

主体部分是对萨班斯法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层面,框架如下图:

二、 文献综述

对于萨班斯法案和企业内部控制这个方面,国外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的深入,国外的咨询机构protiviti (原安达信咨询部门)是针对sox及企业内部控制的专业机构,它帮助50%以上的在美上市公司进行sox合规性的测试和咨询。此外,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及在美上市公司的内控部门对sox的研究也比较深入。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公司的网站的公开信息或内部网信息获得一些他们对sox及企业内部控制的文献资料。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和来了解有关sox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一些文献资料。

而在国内,我们的研究还起步较晚。通过检索1999——2007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我们发现其题目中出现萨班斯字样的文章为0,而出现内部控制字样的文章仅有5篇。

当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检索1999——2007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时 ,我们发现其题目中出现萨班斯或sox字样的文章为8篇,而出现企业内部控制字样的文章有66篇,而其中有40篇是于2005年之后发表的。

当我们检索1999——2007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时,我们发现其题目中出现萨班斯或sox字样的文章为108篇,,而其中有70篇是于2006年之后发表的;而出现企业内部控制字样的文章有86篇,而其中有69篇是于2006年之后发表的。

当我们通过当当网(全球最大的中文图书网站),我们发现其题目中出现萨班斯字样的书为3本,分别为《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英对照本)》,《萨班斯法案内控指南》和《萨班斯法案执行指导》;而出现内部控制字样的文章仅有63本。

由此可见,中国对于萨班斯法案的研究和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且都集中在近两年,所以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三、内部控制相关的理论框架

3.1 内控理论的发展及主要内容

3.1.1 萌芽期——内部牵制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本世纪30 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但在此前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早已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这就是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 )。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其思想源远流长。在古罗马时期,就有了“双人记账制”1、财产支出检查和复核制度。我国西周时期,实施了分权控制方法和交互考核制度。中世纪意大利商业和金融业的繁荣,带来了复式记账方法。l.r.dicksee 最早于 1905 年提出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这个概念,认为内部牵制组成要素有:职责分工、会计记录和人员轮换。

一般来说,内部牵制大致分三类:一是实物牵制,如贵重物品仓库钥匙由两个以上人员持有;二是簿记牵制(如会计总账与明细账的定期核对);三是体制牵制(如一项业务分别由不同部门或人员共同完成)。内部牵制以预防错弊为目标,重点加强内部分工控制,根本目的是关注组织或个人的财产安全,局限于会计事项的完整性,在管理上依靠个人的经验和判断,处于小生产经营管理方式。

3.1.2 发展期——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

1934 年美国《 证券交易法》 ,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概念。其中指出:证券发行人应设计并维护一套能为下列目的提供合理保证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a.交易依据管理部门的一般和特殊授权执行;b.交易的记录必须满足gaap 或其他适当标准编制财务报表和落实资产责任的需要;c.接触资产必须经过管理部门的一般和特殊授权:d.按适当时间间隔,将财产的账面记录与实物资产进行对比,并对差异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这部法律涉及了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1936 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 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 文告,以及1947 年《 审计准则暂行公告》,出于改进审计方式的需要,提出了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程序。但这期间,无论在审计文献中还是在其他管理著作中,均没有关于内部控制概念的权威性定义。

第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

为了赋予内部控制一个准确完整的定义,审计程序委员会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经过两年研究,于1949 年发表了题为《 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 的专题报告,对内部控制首次做出了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此定义强调,内部控制不只限于与会计和财务部门直接有关的控制方面,它还包括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定期报告经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统计报告送交有关部门、制定培训计划以培训有关人员使其能够履行职责,以及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以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种程序的准确性,并保证其得到贯彻执行等内容。此外内部控制还包括其他领域的一些活动,例如,具有工程性质的时动分析以及在检查系统中运用的质量控制,基本上属于生产部门的活动。

定义的第一次修正

1949 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对内部控制作了权威性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1958 年 10 月该委员会的《审计程序公告第 29 号》对内部控制定义重新进行表述,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与财产安全和财物记录可靠性有直接的联系。这个控制包括授权与批准制度、从事财务记录和审核与从事经营或财产保管职务分离的控制、财产的实物控制和内部审计。内部管理控制主要与经营效率和贯彻管理方针有关,通常只与财务记录有间接关系。

定义的第二次修正

第一次修正后的定义,大大缩小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范围,但人们认为对“会计控制”的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记录可靠性这两点仍然可能发生误解。即对“保护”一词作广义的解释可能会使人们产生这样一种印象:决策过程中的任何程序和记录都可以包括在会计控制的保护资产概念中。为了避免这种宽泛的解释,1972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 )对会计控制又提出并通过了一个较为严格的定义:“会计控制”是组织计划和所有与下面直接有关的方法和程序:1 )保护资产,即在业务处理和资产处置过程中,保护资产遭过失错误、故意致错或舞弊造成的损失。2 )保证对外界报告的财务资料的可靠性。

定义的第三次修正

1972 年,美国准则委员会(asb )《 审计准则公告》 的制定者,循着《 证券交易法》 的路线进行研究和讨论,在第1 号公告(sas no . l )中,对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提出并通过了今天广为人知的定义:

a.内部会计控制由组织计划以及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构成。会计控制旨在保证:经济业务的执行符合管理部门的一般授权或特殊授权的要求;经济业务的记录必须有利于按照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或其它有关标准编制财务报表,以及落实资产责任;只有在得到管理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才能接触资产;按照适当的间隔期限,将资产的账面记录与实物资产进行对比,一经发现差异,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b.内部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计划以及与管理部门授权办理经济业务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及其记录。这种授权活动是管理部门的职责,它直接与管理部门执行该组织的经营目标有关,是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的起点。

3.1.3 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架构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文献界定了会计控制概念,而公司的经理们创立并在实践中运用着管理控制概念,这两个概念形成鲜明的对照。如果对这两种善于内部控制的不同解释的同时并行这一事实视而不见,那么任何设计内部控制系统的企图都是短视的,同时也是徒劳的。于是,人们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和整体架构的概念。

1988 年4 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 号》(sas no . 55 ) ,规定从1990 年1 月起以该文告取代1972 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l 号》。该文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 )一词取代原有的“内部控制”一词,而且文告提出的内部控制内容比以前更为实在,条理更加清楚。该文告的颁布和实施可视为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突破性成果。以“财务报表审计对内部控制结构的考虑”为题的《 审计准则公告第55 号》 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且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具体如下:

( 1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 2 )会计系统定各项经济业务的鉴定、分析、归类、登记和编报的方法,明确各项资产和负债的经营管理责任。

( 3 )控制程序指管埋当同所制订的用以保证达到一定目的的方针和程序。它包括下列内容: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的批准权;明确各个人员的职责分工,防止有关人员对正常业务图谋不轨的隐藏错弊;职责分上包括:指派不同人员分别承担批准业务、记录业务和保管财产的职责;凭证和账单的设置和使用,应保证业务和活动得到正确的记载:对财产及其记录的接触和使用要有何保护措施;对已登记的业务及其计价要进行复核。

上述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与1972 年颁布的内部控制定义相比有两个明显的改动:一是正式将内部控制坏境纳入内部控制范畴,二是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埋控制。这些改变可以说是反映了70 年代后期以来内部控制实务操作和理论研究的一个新动向。

内部控制整体架构(internal control—— integrated framework ) 1992 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 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reporting ) ,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 way commission ,简称coso 委员会),在进行专门研究后提出专题报告:《内部控制一一整体架构》(internal control—— integrated framework ) ,也称coso 报告。经过两年的修改,1994 年coso 委员会提出对外报告的修改篇,扩大了内部控制涵盖范围,增加了与保障资产安全有关的控制,得到了美国审计署(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 gao )的认可。与此同时。aicpa 则全面接受coso 报告的内容,于1995 年据以了《审计准则公告第78 号》 (sas no . 78 ) ,并自1997 年1 月起取代了《 审汁准则公告第55 号》 。

coso 报告中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标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应该来源于管理阶层经营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 9 条——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所称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coso 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当然,内部控制目标是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减少经营过程中的分险,而coso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1. 控制环境(the control environment),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它是整个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决定了一个组织的气氛,影响该组织中人们的内部控制意识。

2.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是判别和分析完成目标过程中的内部或外部风险,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现代企业的风险来自于经济环境、规章制度,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必须建立判别和处理环境变化产生相应风险的机制。

3. 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ies),是指保证管理目标得以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能够针对企业目标完成过程中的风险采取必要的行动。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组织的各个层次和各个部门。控制活动包括范围的设定、授权、核实、协调、经营业绩的考核、资产安全和职责划分。

4. 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人员必须能够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并交换这些信息。信息系统提供包括经营、财务等方面信息的报告,作为经营和控制企业的依据。信息系统不仅要处理企业内部的有关信息,还要提供与企业制定决策有关的外部信息。

5. 监督(monitoring),指评价控制系统的运行质量,即对内部控制运行及改进员会,这个委员会的目标之一是增加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南。

3.1.4 后成熟期——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

2004 年9 月coso 委员会颁布了《 企业风险管理? 总体框架》 (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 integrated framework )新报告。新报告涵盖内部控制框架的内容,其范围和内容比内部控制框架的范围更广泛。新报告给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明确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该过程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共同参与,应用于战略制定,贯穿于企业各层级和部门,为识别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和在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而设计,为企业日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提出了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个相互联系要素。同以往的内部控制理论及研究成果相比,新报告提出了许多新的、有价值的观点。

与以往内部控制理论相比,新报告首次提出了清晰风险管理的流程:目标制定? 事项识别? 风险评估? 风险反应? 控制活动。这一流程处于企业内部环境提供的规则和结构的背景下,借助于信息与沟通进行,并处于监控之下。新报告针对不同目标分析其相应风险,自然将目标设定设为风险管理流程的重要步骤。目标确定后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内部与外部的潜在事项进行识别,区分机遇与风险。存在潜在正面影响的事件代表机遇,存在潜在负面影响的事件是风险。通过事项识别,引导管理层全面考虑机遇与风险,使战略和目标不被偏离。风险评估可以使管理者了解潜在事项如何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管理者应从风险发生可能性以及将会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风险反应方案有四种:规避、减少、共担和接受风险。企业管理者应在企业风险偏好的前提下,比较不同方案的潜在影响,考虑风险反应方案的选择。在个别和分组考虑风险的各反应方案后,企业高层管理者应从总体角度考虑所选择的所有风险反应方案组合后对企业的总体影响。控制活动包括制定的相关政策和程序,目的是为了保证正确执行风险反应方案。

将风险管理扩展到战略层面,并将战略与风险偏好保持一致新报告除了以往内部控制框架中设定的经营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和合法性目标的三个企业目标外,又增加了战略目标。战略目标的层次高于其他三类目标。企业风险管理应用于实现这四类目标的过程中,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阶段,这样风险管理范围与内容扩展到战略高度。这是新报告与其他风险管理的重要区别。

3.2 会计职能和内部控制制度

3.2.1 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原理

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原理主要是控制论在内部控制的具体体现。控制论认为,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系统都是反馈系统,具有反馈控制的作用。控制系统都是通过各种反馈来达到控制目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所研究的组织同样是一个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的变换和反馈,辅之以专门的控制方法,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在控制论中,按照控制的过程形式可以分为四种控制方式,分别为程序控制,跟踪控制,自适应控制和最佳控制,而其中常用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以下两种:

(1)程序控制:在控制论中它是指在已知系统的状态变量的前提下,预先确定出控制变量的时间序列,从而保证系统状态的时间序列沿着既定的步骤运行的控制方式。而当它应用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时,就表现为企业所制定的业务流程。我们知道,任何组织都具有一套如何主办、记载和汇集交易事项的规定方法,这类程序说明书以程序文件记录或流程图的方式呈现,并随流程的变化而修改。

(2)跟踪控制:在控制论中它是指通过一种跟踪变量来调节输入,从而改变被控系统的控制方式。它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运用一般表现为设计良好的表格和单据来记载所有业务部门的作业。如果没有这种表单,就无从记载和控制业务部门的作业,这些凭证就是追究责任的焦点。在设计表单时,如果表单需要由利害相对立的两个部门共同参与编制,那么可靠性将大为提高。

3.2.2 会计系统的控制职能

根据初级会计中对会计的解析,我们对会计的认识一般有两种论点:信息系统论和管理决策论。如果从会计生成的结果来看,我们的确是将会计生成的信息给与了外部和内部的使用者用以决策,但如果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会计记录的过程也正好使一个控制的过程。

以下有两个论点可以来支持会计的这种控制系统论:

(1)会计的记录过程是对基本经济业务单元的一种业务审理,在这一过程中要求不断剔除各种可能的错误、舞弊和不经济的行为,可以视为是一种对业务的实时控制。其内容包括了合规性控制,即日常业务中的审批和审核;还包括了效益性控制,即全面成本控制,标准成本控制等。

(2)通过记录资料,可以对业务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异常的变化并对未来的业务进行预测和规划,从而更好地控制将来的行动,这样就构成了反馈控制。

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个图来加以说明:

四、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制度

4.1萨班斯法案的产生及主要内容

4.1.1 法案的产生背景

在一般人眼中,美国一直是一个法治比较完备,企业管理相对规范、高效,社会诚信良好的国家。但是 , 2001年出现的安然事件,以及由此发现的一系列美国著名大公司在公司治理和财务管理力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美国社会特别是经济界、金融界的诚信危机。为此,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公司治理和监管的改革,美国证监会、纽约证券交易所等机构都制定了相应的公司治理规则,其中最突出的措施2002年出台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

安然事件连同美国9.11事件、世界通信公司会计造假案和安达信解体,被美国证监会前主席哈维•皮特称为美国金融证券市场遭遇的“四大危机”,可见安然事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之大。在此,本文先对引爆美国公司诚信危机的安然事件进行一下事件 安然公司成立十1985年,总部设在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在短短十几年里,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天然气经销商,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采购商和出售商,世界最大的电力交易商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世界领先的能源批发做市商。安然公司首先通过改革经营方式,将公司拥有的天然气管道作为一个网络加以利用,在价格便宜的地方购买天然气,然后再输往需要它的地方,开创了天然气现货市场新的经营模式,从而使公司到20世纪90年代初成为北美和欧洲最大的天然气公司。然后,安然公司将核心业务由天然气转为动力和发电领域,用天然气作发电燃料,通过建立发电厂出售电力,迅速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电力交易做市商。1997年8月,安然公司宣布引入天然气力方面的衍生产品交易,后来交易品种进一步扩大到煤炭、纸浆、纸张、塑料、金属和电信宽带等领域,快发展成为领先潮流的能源批发做市商。最后,处处领先的安然公司在1999年11月创建了第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全球商品交易平台——“安然在线”,提供从电和天然气现货到复杂的衍生品等1500多种商品交易。不到一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年交易规模近2000亿美元的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从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间,销售收入从59亿美元上升到了1008亿美元,净利润从2.02亿美元上升到9.79亿美元,其股票成为众多证券评级机构的推荐对象和众多投资者的追捧对象,2000年8月,安然股票攀升到历史最高水平,每股高达90.56美元。2000年,在美国《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中排名中位列第16位,并在调查中连续6年荣获“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称号。

2001年10月16日,安然公司公布第二季度的财务状况,宣布公司亏损总计达到6.18亿美元,安然公司从此走向了衰退。2001年10月22日,一家网站披露出安然通过与两个关联企业的复杂交易举债34亿美元,但这此债务从未在安然季报和年报中披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要求安然公司提交某此交易的细节内容,并于10月31日开始对安然公司进行正式调查,安然事件终爆发。

在政府监管部门、媒体和市场的强大压力下,2001年11月8日,安然向美国证监会递交文件,承认做了假账:从1997年到2001年间共虚报利润5.86亿美元,并且未将巨额债务入账。2001年12月2日,安然正式向破产法院中请破产保护,破产清单中所列资产价值高达498亿美元,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

安然公司的造假主要依靠三种途径,

一是通过资本重组,建立了超过3000多个各类子公司、孙公司、合伙公司在内的复杂的公司结构体系,以便十公司进行大规模违规融资活动。

二是通过内部各类公司之间的复杂的关联交易,随意制造营业收入和利润。

三是创造出一套非常复杂的公司财务结构,使用了被称为spe(特殊目的主体)的金融工具和其他资产负债表表外融资。

自美国安然公司财务假帐曝光以来,相继又揭露出多家大公司财务假帐丑闻。从企业规模来看,既有声名赫赫的巨型公司,如ibm、思利一、施乐、jp摩根大通银行等大企业也传出存在财务违规行为,同时还引发了美国企业的破产风暴,美国第二大零售商凯马特、美国环球电讯公司、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世界通信公司等都相继宣布破产,其中世界通信的资产达1070多亿美元,创造了美国最新的破产案纪录。安然事件最终使负责其财务审计的美国著名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破产。安然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连锁反映,使华尔街股市不断创造新低,全球股市也随之下跌,对美国金融市场、美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都造成了巨大冲击。

总结这些系列事件:公司管理者制造虚假财务信息,夸大收入,隐瞒亏损,以此抬高估价,暴露出公司治理结构不平衡和外部监督缺失。为了提高民众对美国金融市场及对政府经济政策的信心,美国立法和管理部门亡羊补牢,颁布了包括法案的一系列法律法规。

4.1.2 法案的诞生和主要内容

以上这些舞弊案件严重地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打击了资本市场,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为了恢复民众、股民对美国上市公司、股市的信心,2002年7月,美国国会出台了《2002年上市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该法案是由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萨班斯和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奥克斯利联合提出,又被称作《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对美国《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做了不少修订,在会计职业监管、公司治理、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新的规定。因为该法案出台时没有规定特别豁免的情况,因此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同样需要遵守该法的各项规定。

萨班斯法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成立独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 监管执行公众公司审计职业。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拥有注册、检查、调查和处罚权限,保持独立运作,并且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督。

第二,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禁止为公众公司执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审计客户提供簿记、内部审计、评估或估价服务等8类非审计类服务。

第三,加大了公司的财务报告责任。要求公司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书面承诺对呈报给sec的财务报告完全符合证券交易法。

第四,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并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需要认真研究sox的相关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时间表,并聘请独立的会计师对内部控制体系提供咨询和落实各项整改措施。

第五,加重了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法案对以阴谋或诡计欺骗证券持有者规定了新的联邦重罪证券欺诈者对个人的处罚额由5000美元提高到10万美元,可同时判处的监禁期限由1年延长到10年,对团体的处罚额由10万美元提高到50万美元。

第六,增加对sec的拨款,加强风险管理、市场监管与投资管理。

第七,责成美国审计总署就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受限的因素等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并分别向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和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报告。

4.1.3 法案涉及内部控制的内容

综观整个萨班斯法案,在美上市公司需要最着力实施的是对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规范和制约,尤其体现在302款和404款。(条款详细原文及翻译可见附录)

第302款规定,公司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应当对所提交的年度或季度报告签署书面证明,书证的内容包括:确保本公司定期报告所含会计报表及信息披露的适当性,并且保证此会计报表及信息披露在所有重大方面都公正地反映了公司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

第404款规定,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中要求递交年报的公司,管理层需要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进行报告,同时,该条款要求这些公司的审计师对管理层的评估进行认证和报告。下面是条款的中译条文:

第404节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评价

(a) 内部控制方面的要求——sec应当相应的规定,要求按《1934年证券交易法》第13节(a)或15节(d)编制的年度报告中包括内部控制报告,包括:

(1) 强调公司管理层建立和维护内部控制系统及相应控制程序充分有效的责任;

(2) 发行人管理层最近财政年度末对内部控制体系及控制程序有效性的评价;

(b)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对于本节(a)中要求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担任公司年报审计的会计公司应当对其进行测试和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上述评价和报告应当遵循委员会或认可的准则。上述评价过程不应当作为一项单独的业

sox法案对公司内部控制系统不但规定严厉,而且实施要求和指南还在陆续出台,如sec于2003年6月5日根据sox法案的要求颁布了404条的细化条例,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于2004年3月9日第二号审计准则——《与财务报表的审计协同进行的对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的审计》,对公司管理层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上一篇:企业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内部审计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