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质量控制范文

时间:2023-03-05 15:52:10

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质量控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审计;审计质量

一、审计质量控制的涵义

关于审计质量的涵义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审计质量最终反映在审计报告的质量上,因而审计质量就是审计报告的质量,本文称之为审计产品质量观。第二种观点认为,审计是包括了审计计划、取证、判断和报告的一个系统过程,因而审计质量是整个审计活动过程的优劣程度,本文称之为审计工作质量观。还有人提出第三种观点,比如徐政旦等人提出应将审计人员质量包含在审计质量中。其实,审计人员质量必然反映在审计工作和审计最终产品的质量上,因此,第三种观点仍可归入前两种观点。本文认为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机关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的总称。审计质量控制包括审计产品质量控制和审计工作质量控制。

二、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审计质量的重要性是由审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只有提高审计质量,才能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应有的作用使审计职业自身能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量控制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

无论是国家审计机关还是社会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组织,其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就是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这是由审计的职业责任所决定的。

(二)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工作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新的挑战,因此审计组织的各项管理工作和审计人员的各项素质都必须跟上形势的需要。而只有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才能强化审计工作的内部约束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审计职业的要求。

(三)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是促进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

审计质量的高低优劣,决不只是对审计机关本身和被审计单位发生影响,它还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管理和决策产生影响。

三、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具体内容

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没有一个通用模式,它必须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审计组织的特点,并且随着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展而不断深化和完善,通常要从以下方面建立控制体系:

(一)建立质量控制机构

进行审计质量控制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审计组织应当选择责任心强、技术熟练的审计干部或人员组成质量控制小组;或指定质量控制负责人。重要的问题在于发挥质量控制小组及其负责人的作用。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小组就应当同时成为审计质量控制小组。无论以何种方式形成的质量控制机构中,应当有明确的质量控制分工、分级、分层次、分部门进行审计质量控制。

(二)制定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审计质量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

审计质量评估体系是指在审计质量评估过程中由相互联系的主体、内容、标准、程序和方法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借鉴英国国家绩效审计中分步骤实施审计质量控制方法的基础上,我国应对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公告等关键的“质量环节”建立质量审核评估标准、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等,重点考察评估每一个环节需关注的重要问题,使审计质量控制有标准可依。

(三)建立并完善审计质量控制监督检查机制

审计机关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在缺乏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审计质量控制就容易流于形式。可以考虑借鉴美国国家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建立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审计质量监督检查制度,以保证质量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转和审计业务的质量,并设立审计质量检查机构,作为审计项目质量检查、评估和责任追究方面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各部门领导以及内部、外部的审计专家等人员组成,切实发挥审计质量检查监督和制约的作用。

(四)建立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

质量控制必须建立岗位责任制,做到每项工作的质量由专岗负责,每个岗位有自己的质量。只有将质量责任落实到岗、落实到具体人,才能使质量问题有人抓、有人管,使质量的保证和提高不成为空话,才能使大家重视质量问题,努力提高工作质量。质量岗位责任制有利于追究质量事故责任者,也有利于发现和表彰质量控制的先进事迹和人物,责任明确、赏罚分明,避免质量控制大锅饭,是对质量控制的有力保证。

综上所述,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是保证审计质量的根本措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审计事项日益复杂化、抽象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数学和统计学技术以及分析性复核技术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审计的通用技术。因此,审计人员应充分学习和借鉴一些先进的审计理念与方法,如内部控制理论、统计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并不断提高审计的电算化水平,以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工作需要,效解决审计对象电算化产生的信息不易解读、数据量大、审计轨迹隐蔽等问题,这对提高审计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审计质量控制范文第2篇

1.1审计环境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我国审计采用的是各级政府领导下的行政型审计体系,下级审计机关同时受到上级审计机关和同级政府的双重领导,对政府依赖性较高,独立性相对不高,消弱了对同级政府经济活动的监督作用,造成审计监督力度不够,审计质量不高。随着市场经济日益深化和法制化进程加快,现行审计体制将会暴露更多弊端,不利于建设良好的审计环境。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审计法规体系,与审计工作相关的程序、规范、制度远未达到健全、成熟的程度,造成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基础性保障严重不足。加之,政府多方位的监管注册会计师,监管主体过多、职能重叠,无法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核心,总是人为干涉审计工作,在这样环境下开展项目审计,是难以保证审计质量的。

1.2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说的是实施审计工作的机构和人员,不同类型的审计,审计主体各不相同。政府审计中,审计主体主要是国家职能部门,有国务审计署、各级审计局等;在独立审计中,审计主体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在内部审计中,审计主体有国家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审计,都要求审计主体具备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确保审计监督独立性。然而,在我国现行审计体制下,审计主体的独立性相对不足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审计人员易受外界干扰,根本保证不了审计监督独立性。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决定审计主体审计能力的关键因素,对审计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要审查财务报表的可靠性,收集相关的财务信息,并对信息价值进行判断、处理,结合分析结果给出审计意见,若专业胜任能力不足,这一系列工作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必然影响审计质量。

1.3审计客体

审计客体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控、财务风险及经营状况等方面。审计客体内部控制问题严重,会对审计监督产生负面效应;财务管理不善,财务风险控制不力,可能造成财务信息失真、不完整,审计主体就无法根据审计客体提供的财务信息给出正确的审计意见,也起不到审计监督作用。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看,经营状况越不好的审计主体,越容易收到非标准的审计意见。

2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2.1强化审计主体独立性,构建适应于当前审计体制的审计控制环境

现行的行政审计体制暴露的问题虽然越来越多,但是这一审计体制在现在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审计监督作用和效果还是明显的,依然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短时间内不会有所改变。但是,应在不改变现行审计体制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审计主体的独立性,降低各类型审计中外界对审计机构、审计人员的干扰,同时健全审计法律体系,消除法律漏洞,从法律层面明确审计主体的独立性、权威性,确定审计程序、规范制度等,构建一个适应于现行审计体制的审计质量控制环境,确保审计监督作用得以发挥。

2.2抓住审计质量控制重点,突出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

为控制审计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果,就要抓住审计质量控制重点,有针对地应对审计工作中的重难点,有效地展开审计工作。第一,严格编制审计项目计划,科学选择审计项目,确保立项的针对性、可行性;第二,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依法执行审计工作,如实揭露审计客体在经营管理、财务、信息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政府审计中,必须敢于揭露问题,做到依法处理;第三,编制好审计报告,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确保审计意见的科学性、有效性;第四,对审计结果落实实施跟踪与监督,确保审计结果落实到位。

2.3注重“人”的管理,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在审计质量控制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做好“人”的管理,便于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第一,注重审计机构领导人作用的发挥,使审计工作在领导人带领下得到彻底的贯彻落实,实现审计项目的目标;第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大力监督注册会计师行业行为,培养更多的高业务能力的审计人才;第三,树立全员参与的审计质量控制意识,领导人以身作则,全体审计人员共同参与审计质量控制,激发“人”的潜能,发挥合力作用;第四,以完善与创新为切入点,把现代管理理念融入审计质量控制中去,创新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方式和手段,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下的审计工作需要;第五,审计人员树立质量观,认识到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为满足审计工作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促进自我专业胜任能力的提升;第六,建立适合的激励机制,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2.4完善审计质量控制规范体系,保障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效果

基于现有的规章制度和内控措施,不断开展创新与完善活动,使审计质量控制规范体系更加完善,提高审计工作规范性。第一,从工作实际出发,结合工作实践开展审计准则学习与落实工作,提高审计准则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二,制定完备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包括审计复核审理、审计检查考核、审计责任追究等内容,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落实到位,越来越规范;第三,严控审计过程,把审计目标渗透于审计的全过程,具体落实到审计计划制定、审计证据收集、审计报告编制等环节,使审计工作与审计目标紧密联系起来,确保实现审计目标。

2.5加大审计质量控制监督力度,强化审计监管作用

在审计工作中,监督体制的缺失或效用不高,对审计工作的开展及审计质量控制是极不利的。加大审计质量控制监督力度,既能确保审计质量又能提高审计水平。第一,注重预控管理,做好事前的审计调查工作,为选好、选准审计项目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第二,审计过程中的各类文件、记录要完整、清晰、真实,若要修改审计意见,应当有充分的理由;第三,善于利用外部监督方式,形成内外监督合力,以强化监督管理效果;第四,建立完善的奖励与问责机制,奖罚分明,严格追究审计责任。

3结语

审计质量控制是一项繁重和艰巨的工作,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任重而道远,需要业内人士的不断努力,投入极大的热情于审计工作中去,积极研究审计质量控制的新方法、新方式、新手段,切实提高审计质量控制水平,促进审计事业发展。

审计质量控制范文第3篇

我国的审计质量控制和监督制度是伴随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审计工作不断深化,审计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审计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大量审计质量控制基础工作未做或未做好,存在随意性大的问题,导致审计工作存在很多潜在风险。本文将就如何进行审计质量控制实施进行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审计;审计质量;质量控制

审计师一种行为,可以有效的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定只能是其基本功能。所以审计质量的高低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它同时也是保障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提高审计工作水准的重要标志。因为,搞好一个企业的审计质量控制,可以使审计内部的制约机制得到强化,同时审计员在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得以有效克服,从而提高审计员工作的质量,保证审计意见表达的公正和客观,实现统一的审计效率和效力,加快我国审计事业同国际接轨,使审计工作积极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阐述审计质量的定义和控制

(一)审计质量的定义

对审计质量定义理解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审计质量就是审计报告的质量,还有一种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过程的质量,持后者观点的学者居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符合既定标准的程度。审计工作质量包括业务质量和社会质量,前者指审计活动本身所具备的符合规范要求的特征,后者指审计工作对社会的影响或作用程度。审计质量包括内涵和外延两大部分,即审计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和外在社会效益质量。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工作的优劣程度,也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标的有效程度。

(二)审计质量控制的含义

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制定和运用的各项政策和程序。控制政策是指基本方针和策略。是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使各项审计管理工作和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在规定程序中运作,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工作效率。审计质量控制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分析和反馈等一系列活动。

二 审计质量控制重要性

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机关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的行为,里面很明白的说到了审计的责任,确保了审计质量要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求建立控制的政策和程序。它是审计生存的基础。通过审计质量的控制可以更好的维护这经济。也可以揭露出审计单位违法的问题,打击腐败和犯罪。审计质量控制能够防范和降低风险。

三、目前审计质量的状态和问题所在

(一)当前我国审计质量的现状 近几年,

各审计机关按照相关的要求,为提高审计服务质量做了大量的工作,审计质量大大的得到了改善,但是影响当前审计质量的关键性问题:审计水平低与审计质量不好仍然是最关键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1、不科学的审计计划吗,无明确的审计目标,审计工作的计划方面任然很盲目、很随意。

2、在审计工作之前,准备得不够充分,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从而使定制的方针政策完全脱离实际,造成审计计划的操作性低,审计工作无重点。

3、审计工作质量存在不真实性、质量低,工作实施得不彻底,很多相关的重要问题并没有做深入的调查。

4、在对审计进行综合分析时,没有进行彻底的加息,提出的审计意见没有针对性和可实施性,造成审计工作在质量和水平上都处于低端水平。)

(二)、我国目前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1、审计意见书是具有审计职能的审计机关对其所审计的事项作出评价的法律文书。审计决定书是审计机关对于被审计单位的违规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决定的法律文书。目前,阻碍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无法全面、正确反映所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审查的所要求的全面性;审查系统没有一个长效的工作监督机制,导致部分审计人员工作不公正、不客观;审计法律法规存在空白等不足,导致审计工作无法完全有法可依;审计体制的不健全也严重的影响了审计机关进行公正地审计处理,从而无法客观的反映问题。

没能有效落实的审计意见和决定尚存大部分

目前审计机关考核审计情况,惩罚财经违纪的重要形式就是审计的意见和决定,如果审计机关裁定出的审计意见和决定不能有效执行,根本就起不到为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服务的作用。根据以往的审计工作的实践状况得出,未能得到有效执行的省级意见和决定存在一大部分,原因在于审计机关的监督不够,执行法律的意识淡薄,还有部分地方保护的干扰和比较局限的审计措施。

3、严重不规范行业之间的竞争。

目前会计市场之前的竞争日趋加剧,是跟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效益的推动,市场中公开的秘密就是打折。一部分会计事务所一系列恶意低价的竞争,并采用不正当的方法大揽业务,比如向他人支付佣金、回扣。这种竞争严重影响了事务所的审计质量。

四、提高我国审计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 提供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因为审计工作是由审计人员具体实施完成,所以审计工作质量好坏的内在因素是人,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在于审计人员素质。从事实上看来 , 如果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工作能力不强的话,即便有先进的审计技术和大量的审计人手力量,也是无法完成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所以,要加强且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审计人员的素质应从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意识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教育这几个方面提升。通过召开各种民主会议、深入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等方法,进一步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觉悟,增强对审计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审计工作程序,实施审计行为等各个方面。通过组织专业的培训或者审计专题讲座等形式,完善和更新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促进业务技能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二)理顺审计体制

当今实施的审计体制是双重领导体制,对于审计机构来说是一个以地方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当上级审计部门的指示和地方的利益发生碰撞的时候,地方审计部门常会顾及地方的利益,从而弱化了审计监督的力度。为了杜绝此类事的发生,建议推行审计机关的垂直领导机制。可先暂时推行省属范围的垂直领导体制(即市、州、地区、审计机关归属省审计机关垂直领导,县、县级市审计机关归属市、州、地区审计机关垂直领导)。经过一段时间实施后视其效果,再全方面实行完全的垂直领导体制。待审计机关的垂直领导机制成熟后,地方审计机关将很大程度增强其独立性,其监督力度也会得到强化。

(三)为会计师事务所重视诚信创造条件。

1、会计师事务所的改组形式。在我国,大多数的事务所都是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比较烧技能合伙制度的事务所。两者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为,有限责任者对作者施行的是责任限制,而合伙的事务所将多作者施行无限的责任承担。独立审计是一个高执业风险和高舍狐疑责任的行业,有限事务所只承担有限责任与独立审计行业的特点完全不同。不管民事责任有多么的完善,有限责任者的所有者只承担有限的责任,从而使其对欺诈的代价大大减少,审计师的责任也不能被民事责任约束。因此,如果要是会计事务所真正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就要大力推行合伙制民事事务所。让会计师有所顾虑,要求他们按照相应的准则来办事,认真执业,这样就会保证审计的质量。合伙制度将会是会计事务所改革的最终形式,但是也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依赖一个环境稳定,政策透明的注册会计师的

2、政府要员要做好保护一切私有和公有财产的榜样。把工作的中心放在制度建设当中,积极开展和组织专家对制度的制定和产权的维护,确切的执行制度的规定,是其产权不仅仅是法律的条文,更是社会的文化,政府不能对于的出台政策和一些破坏产权的制度。制定好的审计制定,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控。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进行监督,对工作中出现的失职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和追究,对审计工作中表现突出和优异的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从而促进审计工作的工作。公平、公平。

3、政府的管理机构应该把上市公司的治理进行一定的规范。控制他们在证券市场的权利为最重要的,使上市的公司的管理层吧经理放在业绩上面,为会计事务所“说实话”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准则》得到遵守和落实的重要手段,为评价审计机构工作水平提供了科学的标准。审计质量控制在规范审计行为,促进依法审计,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保证实现审计最终目的的重要因素。(山西宏厦第一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山西;阳泉; 045008)

参考文献:

[1] 孙兴辉,郑平.提高审计质量全面真实反映审计情况[J].甘肃审计,2008,(7).

[2] 叶秀蓉,谭旭东.提高审计质量的思考[J].现代审计,2008,(3).

[3] 中国财经大学课题组.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08.

[4] 孟庆亮.审计质量控制的环节与关口[N].中国审计报,2008.

审计质量控制范文第4篇

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制定和运用的各项政策和程序。控制政策是指基本方针和策略。是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使各项审计管理工作和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在规定程序中运作,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工作效率。控制程序是指具体措施和方法,它是驾御、控制审计工作全过程,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手段。审计质量控制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分析和反馈等一系列活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质量控制,可以降低风险,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使审计工作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

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是指为了确保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审计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规定,以确保审计质量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审计质量控制首先是对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全面控制,其次是对单项审计项目的控制。审计质量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审计质量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

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意义

(1) 质量控制准则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符合独立审汁准则要求的基本规范,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行为的基本准则。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在实际审计工作过程中的贯彻执行情况,直接关系到会计师事务所的特定审计项目乃至所有审计工作是否符合独立审计准则以及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

(2) 质量控制准则是每一个会计师事务所必须遵循的管理标准。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资产控制、会计控制和业务控制三大块,而业务控制也即质量控制居于核心地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很大程度上取决干被审计单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质量的保证程度和审计风险的防范水平。因此,会计师事务所本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非常重要。

(3) 贯彻质量控制准则是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质量控制准则是针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工作的基本规范。质量控制准则所提出的各项基本要求,为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我国审计质量控制准则

我国质量控制准则从框架上看,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合理制定和运用两个层次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一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的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使所有审计工作富恶化审计准则的要求;二是各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程序,使各审计项目的工作遵照审计准则进行。从内容上看,我国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主要包括:

·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控制

全面质量控制制度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保证每个审计项目按照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而制定的控制程序或政策。其主要内容及要点包括:审计的独立客观公正原则,科学的审计项目计划,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完善的审计准则等法律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将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以适当的方式通知执行业务的全体人员,以保证所有执业人员准确地理解和掌握。

·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有重大影响。负直接责任的注册会计师应当执行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中适用于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程序。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的内容及要点主要包括: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查,项目复核,监督与考核等控制程序。

质量控制准则与独立审计准则的关系

·质量控制准则与独立审计准则的联系

1、两者的目的相同。两种准则的目的均在于保证审计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合理运用质量控制准则的目的,在于使所有审计工作均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特定审计项目的审计工作遵循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建立和执行质量控制准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审计准则的落实,真正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这两套准则只是作用方式的不同,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2、两者都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为了确保审计的质量,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制定了一套多层次的职业规范体系。该规范体系包括独立审计准则、质量控制准则、职业道德准则、职业后续教育准则。因此,独立审计准则与质量控制准则同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质量控制准则与独立审计准则的区别

(1)两者的内容不同。质量控制准则围绕质量控制,包括了各项质量控制工作应达到的要求;独立审计准则规定了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注册会计师职业胜任能力和审计过程及报告质量的要求。

(2)两者的性质不同。质量控制准则是每个会计师事务所遵守的管理标准,是针对整个审计工作的控制而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是每个注册会计师审计遵守的技术标准,是针对每个审计项目的完成而制定的。

审计质量控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程序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8-0078-02

审计质量是审计的生命线,审计质量的优劣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声誉,也会影响审计机关的权威和形象,影响到审计主体能否健康发展、能否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因此,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努力提高审计质量,是当前审计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及其重要性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由内部审计的业务管理机构或部门对内部审计的各种业务活动或行为进行有计划的监督、综合和协调的一种活动或行为。

内部审计监督和评价作用的发挥程度决定于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优劣,而要有满意的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就必须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个过程实行质量控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防范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效果,促进审计人员提高职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保证。质量低下的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其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内部审计效益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与其他各项经济工作一样,都要讲究经济效益,内部审计效益体现在以较小审计投入取得较大的审计效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审计效果。最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完善,都是在不断提高其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内部审计也不例外。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今天,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而发展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又必须不断提高其质量,加强其质量控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体系

(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机制和监督机制

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必须有健全的组织机制做保证,其主要体现在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和制定一系列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首先,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机构。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必须有一个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所设置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是称职的,在实际工作中能真正履行质量控制的职责,完成质量控制的任务。其次,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只有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才能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得到保证,才能真正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得到良好的效果。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健全的组织机制,还不能完全实现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取得满意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效果,这时,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监督机制。该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以控制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生差错和弊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二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要求内部审计机构既要对内部审计的各项业务或工作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同时还要接受来自其他各个方面的对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和检查,以便更全面、彻底地发现和纠正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二)审计程序质量控制

审计程序质量控制是指对内部审计业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促使各项内部审计活动都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操作,并对发生的质量偏差及时纠正。这种方法的实施体现在四个阶段。(1)制定计划阶段。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现状进行调查,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造成的原因,以便在此基础上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和实施计划;(2)执行计划阶段。需要落实第一阶段所制定的计划。落实计划要有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作保证,由其严格按照所制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与实施计划进行;(3)检查计划执行阶段。需要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了解其有无未执行或未很好执行计划的问题或情况,并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如果执行了预定的计划,要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若存在差距,也应找出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4)处理问题阶段。应根据以前几个阶段所发现或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原因,提出处理问题以及消除问题原因的措施,并保证措施的落实或执行。

(三)关键点控制

所谓关键点是指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内部审计业务活动。关键点控制是指对列为关键点的审计业务环节或活动采取各种必要的手段和措施进行重点控制和管理。关键点质量控制的操作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1)找出审计业务中的关键点。不同的审计业务或项目,其关键点是不同的,审计准备阶段的关键点主要是审计内容和范围,审计人员的素质两个方面。审计实施阶段的关键点可以按审计内容的性质不同确定。审计结束阶段的关键点主要是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的整理、分析与综合、审计报告的编写与出具等。判断是否为关键点的标准有二:一是看其是否会对整个审计业务或项目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直接影响,也可能是间接影响;二是看其是否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容易产生审计质量问题的业务环节或项目便是关键点;(2)落实控制责任。找出关键点后,应根据其所处具体环节和特点,以及审计计划和工作分工情况,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审计人员;(3)制定质量控制措施。审计质量控制部门对每个质量关键点应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关键点的责任人员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以保证其审计质量。在制定措施时应充分分析关键点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以及所造成的相关影响;(4)检查关键点的审计质量。审计工作完成以后,审计质量控制部门应对关键点的质量及控制情况进行检查,以了解关键点责任人员是否真正履行了控制关键点的责任,是否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以便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关键点质量控制工作所借鉴。

(四)审计质量检查和考评控制审计质量检查是指对己完成的或正在进行中的审计业务或项目进行重新查证和评价

对项目较小的审计业务可全面检查,但对大的审计项目抽查主要问题和重要的审计结论进行检查。如果审计业务规模较大,也可以组成审计检查小组。无论是检查人员,还是检查小组,都应独立于审计业务之外。

(五)人力资源控制

审计质量控制的中心是人,以人为本、合理运用人力资源是审计质量的保障。审计队伍要“精”,高质量的审计来自于高素质的人才,要充分调动审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审计人员必须坚持独立性。审计部门应建立保证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制约机制。审计人员应定期汇报自己在工作中是否遵循独立性原则的情况,以及在被审计单位有无应予回避的人际关系。审计部门应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联系,定期检查审计人员有无损害独立性原则的情况。其次,审计人员必须掌握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工作技能,并精通所承担的审计工作。审计部门应建立严格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对审计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再次,建立严格的工作考核制度,以促进和保证审计人员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此外还可以设立咨询部门或任用专门人才,为审计人员提供当前业务技术发展信息的有关资料,使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时,能得到协助和指导。

审计质量控制范文第6篇

以人为本,领导先行,创造审计质量控制的环境基础

审计质量控制中最活跃、最积极因素是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首先,必须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增强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大力培养独立公正、严谨负责的职业道德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员。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积极试行主审竞争上岗等制度,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与审计职责和能力相适应的干部考评制度。

其次,审计质量控制作为各级审计机关共同面临的任务,同样需要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参与。通过全员参与,可以使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审计质量控制中扮演的角色:审计人员既是审计项目的执行者,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管理者。从而最大地激发广大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审计质量控制非常重视组织中领导者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要认真研究制定审计质量控制的方针、原则和目标,并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要以身作则,带头贯彻执行与审计质量控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作为审计质量的“第一责任人”,统一组织领导审计质量管理活动,履行好与审计质量控制有关的指导、审批、审定职责,以确保审计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

抓住关键,讲求实效,突出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审计质量控制要善于抓住审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解决审计质量控制中实际问题,增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实效。

一是把好审计项目计划关。审计项目立项和计划编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好的审计计划有利于切实履行审计职责,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选好选准审计项目,加强调查研究和项目论证,保证审计项目立项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二是把好依法审计关。坚持依法审计,是审计质量控制目标的价值所在。审计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直接影响审计结果的有效性。把好这一关的核心在于确保做到坚持原则,敢于如实揭露和反映问题,敢于依法处理问题,保证国有资产和国家资金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

三是把好审计报告关。审计报告是反映审计工作情况和审计结果的载体。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不仅要求形式规范,报告要素完备,在内容上更要做到如实揭露问题,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宏观的、全局的高度,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另外试行审计公告制度,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这对审计报告质量的控制显得更为重要。

四是把好审计结果的跟踪落实关。审计意见建议和审计决定能够得到全面落实和执行,是审计成效的具体体现。要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健全审计结果跟踪检查和督促落实办法,疏通审计落实情况的信息反馈渠道,使审计结果落实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此外,审计机关对移交查处的重大案件线索,要与有关部门加强联系,督促落实,跟踪到底。

完善制度,严格管理,健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体系

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在于审计工作规范化,即能不能依法规范审计活动,不断健全并落实各项有关制度和内控措施。一是加强审计规范体系建设。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准则和操作办法的贯彻执行方面,要通过学习、领会和运用,使审计规范成为指导审计活动的一只无形的手,在审计过程的各个环节,影响和约束审计人员的行为。作为地方审计机关,更要密切联系实际情况,在准则规范的细化方面下工夫,增强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要善于根据地方审计的特点,及时总结经验,把实践证明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制度化、规范化,甚至通过立法程序,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要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适时予以调整和完善。

二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制度建设。以审计质量责任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理、审计检查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内容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

三是严格审计过程管理。将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落实到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的各个环节,把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要求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

科学考评,明晰责任,强化审计质量监控应对机制

运用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审计质量管理活动,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科学考评,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增强质量意识,提高审计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是加大事前、事后控制力度。审计组和所在部门要重视搞好审前调查,编制好审计方案,为审计项目的高质量创造好的前提。另一方面,要加强事后控制,重视开发利用审计项目成果,不断提升审计成果质量。

二是运用文件和记录控制方式,确保审计记录清晰、完整。各类证明材料要真实、可靠,报告修改依据要准确、充分,所有审计公文送达回证签署内容要完整无误。

三是运用外部监督方式,促进审计系统整体质量控制水平和审计质量的提高。适时组织上级对下级质量检查、系统内同级交叉检查观摩和政府法制部门评议等质量检查活动。

四是运用激励措施,开展优秀审计方案评比、优秀审计报告评比、优秀审计成果评比等活动,调动审计人员重视、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积极性。

五是完善审计质量问责制。规范界定行政首长、分管领导、法制机构、审计组所在部门、审计组长、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中的责任,是建立问责制的前提,要通过规范审计过错追究行为,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制约机制。

改进方法,创新手段,推进审计质量控制的信息化

切实发挥好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必须适应审计工作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必须借助于现代管理理论,创新审计质量控制的理念、制度和手段、方法。比如,审计机关要积极探索效益审计的新路子。效益审计以揭露管理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安全。这些对于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重点、方法,又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又如,我们可以借鉴国际审计领域的一些通行做法和成熟经验,将内部控制测评、分析性复核、确定重要性水平、评估审计风险、抽样审计等较为先进的审计方法运用于质量控制;在审计技术手段上,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突破了传统审计模式和习惯做法,提高了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扩大了审计覆盖面,挖掘了审计深度,提高了审计效率。这些同样对审计质量控制的效果和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将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与审计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和运用审计网上作业软件,特别是将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在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上进行格式化,克服审计取证和编制底稿的随意性,提高审计质量的可控性。

审计质量控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审计质量;系统控制;措施

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审计质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审计人员素质和技术、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审计准则体系及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环节。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起着特定的作用。

一、对审计质量管理的全程控制

(1)做好审计前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一是根据审计项目、任务选派适合的人员组成高效的审计组,选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是审计机关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二是要求审计组认真搞好审前调查,包括调查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收集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资料和为实现审计目标必备的资料;三是要求审计组制定周密的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和目标。(2)加强审计方法的质量控制。一是审计与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以确定实施进一步检查和取证的范围和方法;二是审核检查资料、实物及有关经济业务,这是审计实施阶段最关键的环节;三是根据疑点或线索,进行账外调查;四是根据审计要点,进行证据综合整理,从而形成能证实审计目标的证据体系,严格执行审计复核程序。(3)强化制度的质量控制。一是审计机关本身是否建立了有效的管理制度,对审计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根据审计决策目标和质量管理的要求,制定有关制度。二是审计计划工作、审计取证工作、报告编写工作和报告审定工作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审计计划质量控制,要加强审计工作的计划管理,使审计计划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审计取证质量控制,使取证符合充分性、相关性、重要性的原则;报告编写质量控制,要求提出定性定量准确、评价客观、处理意见适当、文字表达清楚的审计报告;报告审定质量控制,就是要建立审定报告的合理运行机制,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和决定,把好审计处理关。三是审计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握好审计工作的每个环节,即从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到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

二、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

1.以人为本,和谐控制。(1)必须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大力培养独立公正、严谨负责的职业道德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员。(2)审计质量控制作为各级审计机关共同面临的任务,需要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参与。通过全员参与,树立审计人员既是审计项目的执行者,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管理者。(3)审计质量控制要重视组织中领导者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要认真研究制定审计质量控制的方针、原则和目标,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2.抓住关键,讲求实效。(1)把好审计项目计划关。审计项目立项和计划编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选好选准审计项目,加强调查研究和项目论证,保证审计项目立项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2)把好依法审计关。把好这一关的核心在于确保做到坚持原则,敢于如实揭露和反映问题,敢于依法处理问题,保证国有资产和国家资金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3)把好审计报告关。在内容上要做到如实揭露问题,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宏观、全局的高度,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加强试行审计公告制度,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4)把好跟踪落实关。疏通审计落实情况的信息反馈渠道,使审计结果落实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此外,审计机关对于交查处的重大案件线索,要与有关部门加强联系,督促落实,跟踪到底。

3.完善制度,严格管理。(1)加强审计规范体系建设。审计部门,要密切联系实际情况,在准则规范的细化方面下功夫,增强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要善于及时总结经验,把实践证明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制度化、规范化,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适时予以调整和完善。(2)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制度建设。以审计质量责任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理、审计检查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内容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3)严格审计过程管理。将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落实到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的各个环节,把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要求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

4.科学考评,明晰责任。(1)加大事前、事后控制力度。审计组和所在部门要重视搞好审前调查,编制好审计方案,为审计项目的高质量创造好的前提。另外,要加强事后控制,重视开发利用审计项目成果,不断提升审计成果质量。(2)运用文件和记录控制方式,确保审计记录清晰、完整。各类证明材料要真实、可靠,报告修改依据要准确、充分。(3)运用外部监督方式,促进审计系统整体质量控制水平和审计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袁嘉祖.《经济控制论基础及其应用》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审计质量控制范文第8篇

一、内部审计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内部审计在健全组织内部控制,促进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内部审计质量越来越成为影响内部审计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它不但能够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效率,而且能有效地保证组织方针、政策和目标的实现。因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势在必行。

审计质量控制就是由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质量标准,使各项审计管理工作和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在规定程序中运作,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工作效率。所谓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确保内部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的总称。它是内部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它贯穿于审计实施程序的各个阶段。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监督和评价作用的发挥程度决定于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优劣,而要有满意的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就必须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个过程实行质量控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防范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效果,促进审计人员提高职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保证

质量低下的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通过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这项管理工作,可以控制一些影响内部审计质量提高的不良因素的发生或形成;对一些已发生或形成的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则通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可以及早发现,并加以控制和消除,从而达到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目的。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内部审计效益的需要

内部审计工作与其他各项经济工作一样,都要讲究经济效益。内部审计效益体现在以较小的审计投入取得较大的审计效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审计效果。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以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效益和效率为目的的,即提高内部审计效益和效率有赖于搞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完善,都是在不断提高其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内部审计也不例外。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今天,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而发展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又必须不断提高其质量,加强其质量控制,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适应宏观审计法规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为控制内部审计质量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必须适时做出调整。近年来,国家审计署、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行为准则,特别是审计署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五个具体准则的实施,结束了内部审计参照政府审计、社会审计的历史,使内部审计有了公认的目标、作业标准和质量标准。但是,目前一些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审计法规的变化反应滞后,在实际工作中仍参照政府审计或社会审计,没有及时做出调整。

(二)审计质量责任制度不健全

对于审计质量而言,明确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是保障。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审计复核制度、审计考核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其中,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是核心,但往往也是现实中最薄弱的一环,有的责任追究制度泛泛而论,责任主体不明确;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还有的有制度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其结果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缺乏风险意识,导致行为不规范,随意为之;而一旦出现审计过错,责任无法落实到人,结果不了了之。

(三)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从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来看,现有人员中懂一般财务审计的多,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科技知识,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知识结构相对陈旧、比较单一,整体上应对复杂审计工作局面的能力比较弱。其次,审计人员的开拓创新意识相对较弱,宏观意识和现代审计意识不够强。一些审计机关的领导,在工作上、思维上的一些惯性还比较强,审计工作中“满足现状、四平八稳、不思进取、但求无过”的思想还比较突出。有的人传统财务审计的观念比较浓,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查账的目的就是处罚;有的思维方式单一,习惯于单纯的会计思维,多层次,多视角地透视问题不够,综合分析能力较差。

(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方法跟不上时展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给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带来了猛烈的冲击和震撼。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和电子商务的推广和运用,使企业内部控制发生了改变,人工控制改变为计算机程序控制,纸质信息改变为电子信息等,使得传统的“黑箱”审计方法已不适应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五)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审计规范体系不建全

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审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审计业务的作业规范。它是审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审计组织根据职业特性的具体情况,为适应自身规律的需要而建立的。它不同于审计准则,也有别于审计法规。客观地讲,这些年我国在审计规范体系建设上明显地偏重于审计法律规范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忽视了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审计规范体系建设。

四、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具体对策

(一)依法审计,客观公正

“依法审计、客观公正”是审计工作内在的、固有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一是要依法开展审计工作,严格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二是坚持每项审计都要摸清真实情况,充分揭露问题;三是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事求是地认定和处理问题。审计实践说明,“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的最高原则,“客观公正”是审计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

(二)完善制度,严格管理

审计工作的核心问题是质量,提高审计质量的核心在于工作的规范。一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以审计责任追究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主体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二是严格审计质量管理,实行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即将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落实到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制定审计方案,要认真做好审前调查,科学合理地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目标等;编制审计底稿,要事实清楚,要素齐全,定性准确;编写审计报告,要加强综合分析,坚持把查处问题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层次。

(三)精心部署,周密履行审计程序

一是要科学制定审计计划;二是要突出审计重点;三是要强化综合分析。所谓全过程质量控制,是指将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落实到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制定审计方案时要认真做好审前调查,科学合理地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目标等;编制审计底稿时,要事实清楚,要素齐全,定性准确;编写审计报告时,要加强综合分析,坚持把查处问题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层次。

(四)强化措施,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

一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经济理论、审计业务、政策法规的培训,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生命的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审计规范的自觉性,增强审计人员规避审计风险的能力。

(五)重视审计风险,采用可靠、有效的审计方法

现代审计已由制度基础审计发展为风险基础审计,强调以风险为导向,不仅检查企业内部业务的经营风险,还要评估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外部风险因素,用以确定某一时期需要审计的主要项目及其审计重点、范围和方法。审计人员在选择了最小风险方案并予以实施后,还应跟踪审计业务过程,进行审计风险分析,以便发现方案不足之处和新的潜在风险,从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审计质量控制范文第9篇

关键词: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124-02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指军队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审计作用的发挥水平。从广义上讲,军队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质量。从狭义上讲,军队审计质量是指审计项目质量,它是审计质量管理要求作用于单个审计项目的具体化表现。加强军队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要运用多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审计方案编制、审计证据收集、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档案归集等全过程实施控制,确保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全面性、规范性、有效性。

1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五个环节”

1.1 审计方案编制,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基础

审计方案编制质量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与低。因此,实施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要抓住源头,从审计方案的编制入手。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认真组织审前调查。为提高审计方案的针对性、可行性,审计组应当对审计项目的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审前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编制及担负的主要任务;财务机构设置和经费供应渠道、分布及管理情况;银行账户、会计报表及电子数据等有关会计资料;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文件等有关情况。第二,详细编制审计方案。审计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编制依据;被审计单位名称和机构设置、使命任务、经费供应保障关系等基本情况;审计目标;审计的范围、内容、重点及其方式、方法和步骤;预定的审计工作起止时间;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审计档案归档责任人。审计组编写审计方案时,应当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复杂性,审计方法和步骤的可操作性,并对审计工作难度和审计风险作适当评估。第三,确定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充分考虑各成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1.2 审计证据收集,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

收集整理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最主要的内容。审计人员的大部分精力应该用于对审计证据的收集与整理。大部分审计线索也都是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的。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要满足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的要求。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事项,有针对性地收集审计证据。收集审计证据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以事实为根据,如实反映经济活动过程的真相,防止主观臆断,确保审计证据的客观性;要经过分析、判断,决定取舍,确保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的相关性;收集足以证明审计事项真相的相关资料,确保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审计证据的合法性。第二,审计人员收集实物证据时,应当注明实物的所有权人、数量、存放地点、存放方式和实物证据提供者等情况。

1.3 审计工作底稿编写,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核心

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当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它是审计组出具审计报告最直接的依据,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核心。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财经违法行为或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必须附有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对应多个审计工作底稿时,应当附在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审计工作底稿后面,并在其他审计工作底稿上予以注明。第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做到内容完整,记录真实,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用词得当,字迹清晰,格式规范;载明的事项、时间、地点、当事人、数据、计量、计算方法和因果关系必须准确无误、前后一致;相关的证明材料如有矛盾,应当予以鉴别和说明。第三,相关的审计工作底稿之间应当具有清晰的勾稽关系,相互引用时应当注明索引编号。

1.4 审计报告出具,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表现

审计报告是审计组工作的最主要成果,也是审计项目质量最主要表现形式。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审计组对审计项目实施审计后,应当根据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组审计报告,经审计组组长审核定稿后,书面征求被审计对象意见。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组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行核实,根据所核实的情况对审计报告作必要的修改和调整。第二,审计部门应当召开办公会议,听取复核意见,审定并出具审计部门审计报告。第三,审计部门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1.5 审计档案整理,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在要求

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必须注重审计档案的整理。这也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在要求。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归档的审计资料,应当根据保存价值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审计方案所确定的内容和事项为标准,进行严格鉴别和挑选,确保完整、准确、可靠。第二,审计资料按照审计项目立卷,一个项目可立一卷或者若干卷,不得将数个项目合并立为一卷。第三,案卷封面、文件目录、备考表要素填写应当规范、齐全。第四,立卷责任人将审计资料归类整理、排列后,交由审计组组长审查验收,签署审查意见,连同相应的电子文档一并移交归档。

2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五项措施”

2.1 建立科学的审计项目质量考评标准

为了衡量审计项目质量的优劣,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考评标准。审计项目质量考评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项目立项情况;审计方案编制、报批及落实情况;审计证据收集、整理、分析、复核情况;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和复核情况;审计报告复核、审定情况及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处理、处罚的法律法规适用情况;审计程序及业务规范执行情况;审计业务文书拟制、签批情况;审计档案的完整性、规范性;审计意见、建议落实情况等事项。为了便于衡量和比较审计项目质量的优劣,应当将考评内容细化为若干评价点,再将各评价点进行量化。审计部门要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质量考评工作,成立审计项目质量考评组,结合年度审计工作任务,制定审计项目质量考评工作计划。考评结束后,考评组应向被考评的审计部门通报质量考评结果,考评结果反映了审计项目质量的基本情况,应当作为审计部门和人员立功评奖的依据。

2.2 完善审计法规制度体系

完善审计法规制度体系,应当着眼于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全过程,对审计项目质量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一是审计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审计项目的计划管理制度、审前调查制度、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制度、审计承诺制度、审计回避制度等;二是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审核制度、审计日记规范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三是审计报告阶段,主要包括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审计回访制度、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奖惩制度等。随着军队审计理念的进步以及审计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提高,审计制度应当能够不断推陈出新,确保审计质量不断提高。

2.3 创造全员参与的和谐审计环境

创造和谐的审计环境,倡导健康的审计文化,有助于审计工作顺利且高效的展开。一是要做到领导垂范。审计部门领导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决心,决定了其他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识。审计部门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审计工作的受重视程度,往往和领导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因此,审计部门领导必须率先垂范,站在部队管理看审计,增强宏观全局意识。二是要做到全员参与。审计质量建设离不开全体审计人员的参与,只有每一名审计人员都能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全体齐抓共管,才能做好审计质量控制。三是要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审计部门应当积极宣传审计法规,扩大审计影响。要让单位全体人员,特别是党委和首长在了解审计、认识审计的基础上,进而重视审计、支持审计,为审计项目质量建设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2.4 建立一支高素质审计人才队伍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同理,审计人员是军队审计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军队审计质量最直接的保证,也是我军审计部门最为宝贵的资源。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结合军队审计工作实际情况,应从下列三个方面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抓源头,要积极解决审计队伍来源与知识结构性屏障。依托军队财经、工程、装备院校培训审计人员,同时也可建立相对稳定的引进机制,从地方审计院校、财经院校、工程院校引进财经、装备、工程等多专业审计人才,形成审计系统人才稳定来源的长效机制。二是增能力,提升应对复杂情况、解决棘手问题和驾驭工作局面的本领。通过在职培训、实践提高、任职资质考核和激励机制,提升审计人员发现问题、揭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努力造就一批高、精、尖骨干人才,实现审计人才由传统经验型向智能科技型转变,适应多样化经济活动监督形势要求。三是强素质,建设思想作风过硬的审计团队。坚持用先进的思想锻造人,切实增强审计人员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奉献意识,切实把军队审计人员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现代审计的贡献力上来。确立立党为公的好思想,塑造求真务实的好品格,树立清正廉洁的好形象,保持开拓进取的新风貌。

2.5 加强信息化审计手段应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军队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审计效率不断提高,审计范围也随之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在军队审计质量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军队审计部门应当着眼长远、积极谋划、增加投入、创新手段,建立与国情、军情相适应的信息化审计手段,构建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审计新型工作模式。首先,应加大审计信息技术和现代审计手段的开发研究投入,逐步完善审计业务处理网络,规范审计业务管理流程,实现审计业务信息快速获取、准确传输、高效处理和实时跟踪,加快审计业务处理速度。第二,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审计新技术、新方法和重点、难点研究,创建审计新的方式手段、新型工作模式,实现审计效能的跃升。第三,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使其能够熟练地应用各类软件,适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第四,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化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

参考文献

审计质量控制范文第10篇

海原县审计局包兆武

近年来,审计质量成为影响审计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审计署于2004年2月了第6号令《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自治区审计厅也下发下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审计执法工作的意见》,对贯彻执行审计署6号令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通过对6号令的学习贯彻,审计项目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笔者认为,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要贯穿于整个审计的全过程,包括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环节,而审前准备阶段和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

一、审前调查,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基础

审前调查是为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和组织审计实施工作而进行的必要准备,是不可缺少和替代的审计程序。审计署6号令中对审前调查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应该认真贯彻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审计人员认为,一个县级审计机关,就那么几个被审计单位,年年审计或两三年就轮审一回,自认为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很熟悉,没有必要再搞审前调查。即使搞审前调查,也是蜻蜓点水,敷衍了事。孰不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业务,其资金总量、资金构成、资金的使用等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绝不会以同一个模式呈现。审前调查不但要了解和掌握其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财政财务隶属关系、职责范围、会计政策选用及变动情况等一些常规的基本资料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资金总量、结构和使用情况,以及有哪些重大开支和特殊开支,审计期间的经济指标状况及相关行业、单位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还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经济运行环境等相关情况。只有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环境、业务流程、内控制度等情况掌握清楚后,才能为审计项目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才能在审计实施阶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否则,审计质量控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依据

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为了完成审计项目任务,从发送审计通知书到处理审计报告全过程的工作安排。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关系到审计项目能否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是整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保证。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审计人员会忽视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的作用,方案的编制过于简单,审计重点不明确,审计内容不详,操作性不强以及缺少对审计事项的确定或者没有确定重要审计事项的方法和步骤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不论是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在审计复核等事后控制中不能有效地进行控制或根本无法控制。因此,在实施审计前必须编制出高质量的审计实施方案。

首先,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要在充分做好审前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审计目标的要求,项目的特点,审计资源利用等因素,按规范要求编制,具体要做到:一是审计目标明确,审计内容具体。有了明确的审计目标,才能确定需要查证的具体审计事项,有了具体的审计事项,就能在审计实施阶段对审计质量进行控制。二是突出审计重点,确定重要审计事项的方法和步骤,编制方案时,要根据审前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分析可能存在问题的线索,确定审计重点。对重点审计事项要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步骤,使实施现场审计的人员在重点事项的审计中按照既定的方法和步骤顺利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合理搭配审计力量,明确人员分工,落实责任。审计组组长要合理整合审计资源,将需要查证的审计事项按审计组成员能力、分工等逐一落实到每个审计人员身上,做到责任明确。

其次,审计组组长或主审要将编制好的审计方案提交审计组反复讨论修改,以便进一步提高审计方案的质量,并使审计组成员明确自己的责任。经审计组讨论后再由审计机关领导批准执行。

高质量的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依据。一个审计项目实施后,其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内容是否得到查证、审计方法和步骤是否有效、审计程序是否合法等均可以得到验证。

三、审计实施阶段,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

审计组在现场实施审计阶段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这一过程包括审计证据的收集、产生审计工作底稿、记载审计日记等。

(一)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是审计证据质量控制的本质。对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要围绕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和要求,做到全面客观、实事求是、重要事项不得遗漏;证据要具有充分的证明力,要素齐全。要将获取审计证据的名称、来源、内容和时间等清晰、完整地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审计证据应由提供者签名盖章,对提供者拒绝签名或盖章的审计证据,应当注明拒绝签名或盖章的原因和日期,不影响事实存在的,该证据仍然有效。另外,要对审计证据进行分类编号,以便利用。审计组长或主审在汇总审计证据时,要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人员分工,将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进行质量控制,降低审计风险。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工作底稿是联系审计证据与审计结论的纽带。当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之一时,审计人员应当在编写审计日记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一是被审计单位有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二是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而在工作实践中往往出现:①将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混淆或只有审计工作底稿而没有审计证据;②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不规范,遗漏项目;③没有经过审计组长复核;④对违规问题的定性依据不足等问题。

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应该做到:一是编制要规范,内容要完整。要按照审计方案的具体审计事项,一事一稿,规范编制。二是发现的问题必须写明事实基本情况、法规依据、审计评价、处理意见。三是编制人员签名后及时送交审计组长复核,审计组长编制的工作底稿可由本审计组其他人员复核,形成会审制度。四是正确区分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获取的能够证实被审计事项真相的证明材料,是每个审计事项都不可缺少的材料;而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经查证认为被审计单位违反财政财务收支行为或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它不是每个审计事项都必须有的。五是索引号编写要统一、规范。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日记之间是相互印证、互相补充的,因此审计组要对其索引号的编制要做到统一和规范,以便于审计资料的利用和对审计质量的检查。

(三)审计日记的质量控制。审计日记是审计组以人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日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逐日编写审计日记,真实、完整地记录实施审计的具体过程,它是审计人员现场审计的全过程记载,是审计人员智慧结晶的真实反映,是现场审计的“黑匣子”。在审计实施阶段对审计日记的质量控制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审计日记的记载,反映审计人员整个审计工作的轨迹和过程,便于审计组长和主审了解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二是它是审计过程和结果的反映,便于对审计人员工作业绩和工作质量进行考核;三是利于分清责任,降低审计风险,保护审计人员。

对审计日记的质量控制,一是记载要具有连续性;二是要具有完整性;三是要具有合法性。最终形成的审计日记要经审计组长或主审复核把关。

四、提升审计人员素质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保障

上一篇:财务成本控制范文 下一篇:建筑施工测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