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英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08:57:37

审计英语论文

审计英语论文范文第1篇

一、荷兰的会计史研究

Camfferman(1997)提供了接近200本文献书目,是很综合的资料。除此之外,还应该提到的几本书有:deWaal(1927)和tenHave(1933)17、18世纪复式记账教育有关的书。Kraayenhofen(1955)———荷兰著名的审计师,对财务报告也有一些影响,他写了会计职业调查。还有大量的关于Limperg和荷兰会计学派的研究,如Sevente(r1969,1975,1996)的三本关于过去会计事件的书,还有关于TheodoreLimperg本人的专著。之前更早关于Limperg的书是法语和英语的(Camfferman和Zeff1994;Camfferman2005)。还有其他专著,如Bouma(1966)关于公司目标,Bouma和Feenstra(1975)的从1970到1973年荷兰公司的个性政策的变化,Klaassen和Schreude(r1984)关于荷兰的会计研究发展,Hoogendoorn和Bijl(1992)20世纪90年代的财务报告选集,Limperg之后的Bouma(1992)的管理会计专著。两个澳洲学者Clark和Dean(1992)作了Limperg和Schmidt的重置成本理论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Enthoven(1982)及Brink(1992)研究了Philips(可能是荷兰最著名的公司)的会计政策与实务。Zef(f1993)研究了财务报告的历史发展,Camfferman(1996)荷兰会计历史;Camfferman和Cooke(2001)在日本(1605–1850)合著的荷兰会计的回顾。

二、芬兰会计研究综述

(一)早期的芬兰会计研究和会计教育

(1)Kovero的文献与影响。19世纪著名的芬兰学者Kovero(1877-?)不仅用芬兰语(如1905,1907-16,1910,1911b,1926,1931,1932,1935),还用德语(1911a,1938)和英语(1933,1959),他关于重置成本、未实现利得的作品,还有估价与税收的关系的论文,分别在日本和德国引起巨大关注,但是在讲英语的国家没有得到重视。(2)芬兰工业化(1860-1917)时期的商学院。Lilius(1862)单式计账的教材是芬兰的第一本簿记教材,在芬兰工业化的早期出现了好几个商学院:奥卢的商学院(用芬兰语和瑞典语教学),芬兰商业协会的商学院(1898),和瑞典商业高等学校(1909年成立,后来转到大学水平的瑞典经济学院的名下,现在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和瓦萨)。赫尔辛基的帝国亚历山大大学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了簿记教学,真正的大学会计教育是随着1911赫尔辛基的经济学院成立开始的。1927年,土尔库经济学院,赫尔辛基的瑞典经济学院,还有土尔库的经济专科学校都处于芬兰会计和商科教育的前沿地位。二战后,更高级别的商学院成立,1950年,土尔库和瓦萨经济学院(现在是瓦萨大学)成立。坦佩雷(Tampere)和于韦斯屈来(Jyv覿skyl覿)大学都保留了商学研究部。(3)1911到1938年主要受德国的影响较大。尽管英语文献对芬兰的会计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Lukka等人(1984:17–18)认为从1911到1938年芬兰的会计研究主要受德国的影响,Kovero在德国柏林的博士论文,I.V.Kaitilia(1921a),Brommels(1928)和Nurmilhati(1937)的著名论文都受德国影响较大。S.N覿si和J.N覿si(1997:203)认为最初的课堂文献如Calmes,Lehmann,Penndorf,Schmalenbach,Schubitz,Tremponau等主要是德国人的,I.V.Kaitilia(1921a,1921b,1928,1940)的一系列从账簿、财务会计到成本会计的论文基本都受到德国的巨大影响。德国影响力的另一表现是将会计视为企业经济学的分支。(4)早期的芬兰会计研究士论文呈现较高的研究水平。Kovero(1911a),I.V.Kaitilia(1921a),Brommels(1928),Nurmiahti(1937),Virkkunen(1951),J覿gerhorn(1965),Jaaskel覿inen(1966),K.Virtanen(1979)等博士论文都呈现较高的水平,他们在财务会计、财务报告、资产负债表估计和折旧问题等领域有很突出的偏好,其次是对工厂会计的兴趣,40年代后才开始成本会计方面的研究,真正的学科研究从二战后Virkkunen(1951,1954,1961)才开始出现。

(二)芬兰的第二代学者及其影响

芬兰的第二代学者MarttiSaario通过Schmalenbach创立了“芬兰”模式,并被E.Artto和J.Lethovouri发扬光大。随着MarttiSaario、EsaKaitilia、UntoVirtanen和HenryVirkkunen的大量著作问世,芬兰学者在管理会计、行为会计、会计伦理等领域中声名鹊起。另一个著名的芬兰会计学家是JaakkoHonko,他提倡投资导向和现值分析。目前活跃于学术界的知名人士有:Laitinen、Lehtonen、KariLukka、Majala、M覿kinen、JuhaN覿si、SalmiN覿si、Neilimo、Philanto、Reponen、Riistama、Salmi、Tamminen、Vehmanen、Wallenius、Wallin等,他们的研究领域宽广且方法多样,从方法论的分析性哲学观、经验性实证观,到具体方法的决策导向观、行为导向观。会计史和管理会计领域的成果有:RiistamaandJyrkki觟的一本深受欢迎的教材;AlaluusuaandLukka在预算方面的研究;Kasanan、Lukka和Siitonen颇有影响的成本研究,被译成英文;还有Lumij覿rvi、Kasanen和Malmi、Granlund等(以Lukka和Granlund的成就最为瞩目)。受Schmalenbach的影响,Saario(1945,1949,1959,1965)的研究兴趣从资产负债表转向利润表,奠定了芬兰会计的学科和法律基础,不过眼下的会计发展趋势与Saario的部分观念相矛盾。在下半世纪,Artto(1968)应用Saario的“优先成本模型”融资理论和对称原理,检验了芬兰公司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比较了不同行业利润分配活动。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晚期,Lethovouri(1969,1972)延续了Saario的研究,奠定了现代芬兰会计的理论基础(Lukka等1984)。其他同时期有影响的博士论文成果有:Grandell(1944)的会计史研究,E.Kaitila(1940,1945)的成本会计和量本利理论分析以及U.Virtanen(1949)关于芬兰产业成本结构的论文。二战后Virtanen(1959)专注于行为会计事项的研究并强调商业道德。Virkkunen(1954),Kaitila(1940),其中Saario(1949),Virtanen(1949)和Virkkunen(1951)的管理会计方面的论文,Saario提出的成本不是按比率由收入补偿,而应该有更“理想”的优先顺序,对芬兰的会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观念和后进先出的原则合并一起,就是“产量越少,成本顺序越优先”(Lukka等1984)。

(三)芬兰的第三代学者及其国际影响

(1)20世纪50年代Honko主要贡献与地位。芬兰另一位著名的会计学家JaakkoHonko(1955,1959,1963)的研究明显超出芬兰的国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投资问题,和收入确认计量中的现值方法。Lukka等(1984)认为Honko的贡献是把累计收益看成是对固定资产的补偿和可供分配的利润,避免了折旧问题。(2)20世纪60年代芬兰会计研究的国际影响开始显现。Jagerhorn(1965)关于年度报告的信息内容比美国该方面的研究还要早,尽管这篇论文侧重于审计和实验方面。其他研究包括:Kettunen(1974)有关芬兰公司的盈利能力的,用数学的方法计划J覿覿skel覿inen(1966)和Meyer(1971)计算税收,计算增长和产量模型Ruuhela(1972),还有相似的计算投资、生产和市场份额Lindstr觟m(1972)等。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下半叶和80年代早期的通货膨胀时期,一系列有关通胀调整和相关计量问题的文献涌现,如:Riistama(1971,1978),J覿gerhorn(1975)和Aho(1981a,1981b)。在Lehtovuori(1973)和Kettunen(1974,1980)的研究中,方法论和科学性方面成为研究主流。(3)20世纪70年代下半叶和80年代的几种方法论。根据N覿si(1997),芬兰的学术主要有四种方法:第一、“概念法”,可能回应英美的广义“哲学分析”方法,出现在Pihlanto(1978),Majala(1974,1987,1992)和N覿si(1980a,1980b,1981)的财务会计领域和Virtanen(1979)和Vehmanen(1992,1994)和管理会计方面的论文中。第二“、数学的”(或实证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芬兰至今仍占主流地位,早期有Prihti(1975)、Majala(1987,1992)、Neilimo(1975)、Tamminen(1976,1992,1993)、Laitinen(1980)、M覿kinen(1980)、Neilimo和N覿si(1980)等人的论文,和Lehtonen(1976)和M覿kinen(1976)在管理会计领域的文献。第三、“决策导向的”方法,或多或少回应美国的决策有用的方法,在财务会计领域Salmi(1975)andRiistama(1978)使用,在管理会计领域Wallenius(1975),Reponen(1977)和Wallin(1978)使用。第四、“行为导向法”,与英国的“批判———诠释主义”哲学观有关,出现在Philanto(1978,1988a,1988b,1992,1994)、Majala(1982)和Lukka(1991)等人的论文中,90年展较快,在年青一代广受欢迎。行为导向强调了哲学方面(Lukka1990宣称所有的现实仅仅只是人的建设,Mattessich2003)。芬兰会计学者似乎对哲学反映和社会学会计研究有特殊的偏好。还应提到的文献有:Neilimo(1981)和Majala(1982)的公司社会会计研究;N覿s(i1995)、Niskala和N覿si(1995)的“利益相关人理论”的讨论;Kovero(1959)和Pitk覿nen(1969)的公共管理;Virtanen(1959)和Brunsson(1981)的道德问题;Paasio(1981)的会计作为控制和信息系统理论。上世纪90年代晚期《欧洲会计评论》中芬兰的一系列PE相关的财务研究论文。

(四)芬兰的会计史研究与成本、管理会计文献

(1)芬兰的会计史研究。芬兰会计史方面的主要成果有:Grandell(1944)的芬兰旧会计模型研究;Virrankoski(1975)的芬兰经济史研究;Salm(i1976,1978)回顾芬兰的会计和N覿s(i1993)回顾商业的论文;Rasila(1982)关于芬兰的经济历史和工业化研究;Tainio等(1982)关于芬兰的商业经济的历史回顾;Kettunen(1984,1986)的两篇探索芬兰商业发展起源的研究;Lukka等(1984)的芬兰会计史研究;N覿siandN覿si(1985,1997)20世纪40年代后的会计史博士论文和芬兰会计商业经济传统;N覿si(1990)从上世纪中期到80年代晚期的会计发展研究。PihlantoandLukka(1993)的关于MarttiSaario和他的遗著研究。N覿s(i1990,1994)的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的会计思想发展,和他的19世纪初到60年代芬兰成本会计演进的研究。(2)芬兰的成本与管理会计。RiistamaandJyrkki觟(1970)的管理会计教材达到12版之多。Alaluusua(1982)和Lukka(1988)的预算方面研究,90年代一系列有趣的成本研究发源于芬兰:Kasanan等(1991,1993的英文版)提出管理会计的“建设方法”研究;Lumij覿rv(i1993a,1993b)分别有一本书和一篇论文讨论了芬兰的作业成本会计和管理;Kasanen和Malmi(1994)的著作比较了传统的成本会计和作业成本会计;Granlund(1994)研究了管理会计与公司危机之间的关系;Virtanen等(1996)研究了成本会计的驱动因素。尤其要提到的是,Lukka和Granlund(1996)的芬兰成本会计实务研究,证实了劳动力成本比重不断下降、不断变化的战略和营运环境趋势,还发现尽管芬兰工业相对先进,但作业成本法没有预期使用多。

三、北欧其他国家会计研究综述

斯堪地纳维亚国家的会计研究始于瑞典学者OskarSillén,其最为知名的作品是以德语发表的瑞典估价理论历史一文。瑞典另一位早期的杰出学者是AlbertterVehn,主要研究成本会计。

(一)北欧国家的早期发展

北欧国家产生了一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早期有2个全球著名的经济学家。一个是OskarSillén[1885–1965],斯德哥尔摩的商业经济学院1913到1950经济系主任,也是1923到1941特许审计师协会的主席。他关于瑞典历史成本理论(Sillén1929)的论文得到全世界的尊敬。他还出版了一本德语审计著作(Sillén1926)和几本瑞典语著作。Sillén的著作主要是财务会计和审计方向,实务和理论都很完善,他的成就得到Wallerstedt(1988)的称赞。另外一个是AlbertterVehn[1900–1997],他1926至1967任哥森堡经济学院主任。他的德语著作从会计理论发展到德国商业法律(terVehn1929),瑞典语著作完全成本标准化(terVehn1936)影响力都非常广泛。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在于成本与管理会计和会计图表的建设(在欧洲大陆盛行)。另两个经济学家分别是IngvarOhlsson(1953)和Aukrust(1955)。

(二)1950后北欧国家的管理会计研究

20世纪下半叶,北欧国家对预算会计各方面产生了特别的兴趣。这个现象在丹麦很突出,Madsen(1959,1970)的两篇规范和一片理论著作刺激了随后预算方面的实证调查研究;Polesie(1976a,1976b)的两篇论文分别研究了“目的预算(goal-budgeting)”和目标预算(budgetingbyobjectives)。Madsen和Polesie(1981)进一步研究了预算的行为元素,明显比其他研究的范围要广。瑞典Samuelson(1973)和Magnusson(1974)关于预算控制的著作,Gavatin(1975)预算激励方面的著作。觟stman(1984)指出“:尽管这些项目都包括经验数据和应用问题分析,也要特别强调观念问题”。北欧国家20世纪70年代后研究兴趣发生了很大转移:Riise(1969)关于决策和控制的成本计算;Arvidsson(1971,1973)的转移价格的两个研究;Jennergren的(1971,1980)斯坦福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分散资源分配的数学理论和另外一篇关于会计对利润影响的论文;Provstgaard的(1972,1976)会计的利润功能分析;觟stman’s(1977,1980)关于管理控制的会计计量的实证研究和行为会计研究;Ljungkvist(1982)的价格变化和管理控制;Ask和Ax(1992)的分析瑞典制造业产品成本发展的英文调查;Frenckner和Samuelson(1984)关于行业产品成本;J觟nsson(1996a)关于会计作为普遍提高方式的研究;觟stman(1977)以会计计量作为控制的方式;Samuelson(1989,1990)的论文和著作分别是关于瑞典的管理控制方式和会计信息系统的,Ask等(1996)关于瑞典的成本管理。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对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除了关注成本设计和相关的报告的研究(HedbergandJ觟nsson1978),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也有讨论、试验和直接应用边际成本(Freckner和Samuelson1984;J觟nsson1991)。Ask和Ax(1992)研究发现瑞典大约40%工业企业用边际成本和完全成本或者吸收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会计受到行为学和计算机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大(Polesie1976a,1976b;觟stman1973,1977;Gr觟nlundandJ觟nsson1990;J觟nsson1996a,1996b)。一个相关的研究是公共部门管理会计研究(Oson1983;J觟nsson1982;Brunsson1989)。Engwall和Gunnarsson(1994)出了一本文集《管理会计的学术背景研究》。

(三)北欧各国的财务和社会责任会计

在财务会计和会计理论领域,北欧各国的主要有以下研究文献:PalleHansen(1962)的著名代表作,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利润的会计概念。Sven-ErikJohansson(1965)的瑞典投资准备系统的著作———这个主题实际是财务理论的领域。Kinserdal的挪威行业年报中包含的信息分析;觟stman’s(1973)的会计报告使用和设计的实证研究;Eriksson(1974)的合并财务报表中包含的信息研究的著作;Kedner(1975)的破产问题研究;J觟nsson(1988,1991,1994)的几个主题的著作:会计规范和主要结构,政府监督时的会计角色;在强势政府背景下不断变化的会计规范的构成。在70年代财务会计的几个特殊分支中,有一个分支主要研究20世纪70年代的通胀会计,如魦kerblom(1975)的通胀时代的商业公司;Wideb覿ck(1976)的通胀会计和预算;Br觟oms和Rundfelt(1979)的通胀会计和养老金会计年报的价格调整方法。觟stman(1980)的通胀会计概念研究。关于公共服务会计,必须提及的有Oson(1983)关于市政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和使用的著作;J觟nsson(1982)地方政府预算行为案例研究的英文文献(觟stman1984);J觟nsson-Lundmark(1976)的养老金会计。社会会计方面,觟stman(1984)只列出了Gr觟jer和Stark(1978)的研究,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导向性研究著作,应用于两个瑞典的公司。北欧国家的会计研究对英语国家的会计研究有深远影响,最著名的是挪威裔美国学者JamesA.Ohlson大量开创性的著作(如1987,1988,1995)“干净盈余”净化理论,FroysteinGjesda(l1981)关于会计的论文。丹麦学者关于透视会计信息的论文也值得关注:J.A.Christensen和Demski(2003)合作的;P.O.Christensen和Feltham(2003,2005)合作的两卷著作。Skaerbaek(1998)的论文《丹麦中央政府的会计技术政治》和Tornquist(1999)的实证会计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四)北欧国家的会计史研究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方面研究外,北欧国家的会计史研究列示如下:Carlson(1986)关于瑞典大型企业高管研究;另一个是Engwall(1992)关于瑞典的商业经济和主要代表人物研究;Gunnarsson(1994)关于瑞典经济学家的奠基人AndersBerch的著作研究。另两篇英语论文:觟stman,L.(1984)的关于北欧国家的会计研究以及J觟nsson(1996b)的关于瑞典的会计和商业经济传统的著作。提到瑞典的会计历史,不能不提到金融天才IvarKreuger,他的工业王国和他的破产带来的巨大影响。它不仅影响到瑞典的审计行业,还有随后的法律,而且影响了这个小国的政治前途。这种崩溃甚至让纽交所震惊,影响到了美国的会计立法。

审计英语论文范文第2篇

一、荷兰会计文献综述

荷兰的正式名称为“het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中文译为“尼德兰王国”,意思是“低洼之国”,但更常用的名称是“Holland”,位于欧洲西北部,东面与德国为邻,南接比利时,西、北濒临北海,全境为低地,1/4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1/4在海平面以下。荷兰的会计研究与Theodore Limperg[1879–1961]这个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Theodore Limperg是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会计学教授,不仅是荷兰会计之父,而且是商业经济学之父,重置价值理论的先驱者之一,在20世纪上半叶的荷兰会计界占据统治地位。

(一)重置价值对荷兰会计发展历史的深远影响 重置价值是Theodore Limperg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对荷兰会计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菲利浦公司从1951年开始采用现行价值会计,几经改革,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现行价值会计制度,对外报告直接采用现行价值会计,而将历史成本会计资料作为补充信息。由于满足了外界对通货膨胀会计信息的需求,菲利浦的会计报表曾一度在《财务时代》的全球年度报告调查中被评为最佳年度报告。受Theodore Limperg的影响,荷兰重视管理会计,尤其重视重置成本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走在世界的前列。Limperg(1917,1918)的几篇重置价值理论文比Fritz Schmidt(1921)的重置价值理论的专著早好几年。他强调理论的经济学基础,认为Schmidt的理论是通胀条件下的纯人为反映(Klaassen和Schreuder 1984),但是这种观点受到很多质疑。Klaassen和Schreuder (1984)提供了Limperg的重置价值理论的解释说明,Solomons (1966)在注释中用了一些Limperg不可能用的观点,如Bonbright对所有者的价值观点。Limperg和Schmidt不仅关注资产负债表确认,同样关注收入确认、资本保全、递延所得税、分配和其他方面的问题。Schmidt (1921)研究了现值和其他价值,Limperg理论超出了Schmidt的理论范围,给投资决策提供了依据。Clarke和Dean (1992)认为他们的部分观点不同。Schmidt 和之前的Kovero一样,对重置成本的增加和减少是对称处理确认未实现的损失和收益,但是Limperg 不是。另外Schmidt强调超越个别经济实体,达到宏观经济的层面。这个细微区别今天看来不值得争论。Ilmari Kovero (1911a)重置成本方法领先于Limperg和Schmidt的成果,但Schmidt和Limperg都没有提到过他的先驱贡献。

(二)Limperg理论的世界影响与后人评价 Limperg的理论主要是通过英语文献引用产生影响的,May(1966); Seventer (1969, 1975,1996);Burgert (1972);MacDonal (1977);Ashton1981;Sloten (1981);Cattella (1983);Enthoven (1983);Clarke and Dean (1990, 1992);Camfferman和Zeff (1994)。法国会计文献中,Perridon (1956–57)曾讨论过Limperg的理论。Camfferman (2005)的著作中单独一章介绍Limperg,而将Fritz Schmidt和Veit Simon和Eugen Schmalenbach合并成一章,足见对Limperg的重视。和Schmidt几种语言的著作不同,Limperg的主要出版物 (如1917,1918, 1932, 1937)和几卷去世后汇编的 (1964–68)的会计和商业经济学等著作大部分都是荷兰语,让人们无法准确评价他的贡献。Clarke对Limperg的遗著解释如下:文集由没有发表的手稿综合而成,以论文附注形式出版,第七卷文集没有提供参考书目。编辑声明“Limperg 生前从来没有系统的出版过他的理论,他的知名度远没有一眼看起来那么高。”Van Seventer说:“Limperg从来没有完整的出版过他的理论,仅限于数篇论文中,Limperg整个职业生涯对批评很敏感。”(Clarke和 Dean 1992)。

(三)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荷兰财务会计研究 由于Limperg传统的影响,二十世纪的下半叶荷兰会计的主要研究议题仍然是重置价值,另一个非常著名的荷兰学者Meij (1948, 1954,1960)也非常关注计价问题,较早的著作Straaten (1957)分析了收入概念的局限性。还有几个学者试图扩展Limperg的理论:Nederstigt (1952)分析了递延所得税的必要性和重新估值;Scheffer(1962)介绍了杠杆调整的概念;van der Schroeff (1975)细致地分析了Limperg资本保全概念的局限性和收入确定方法的其他特征。Burgert(1967,1972) 探讨了重置成本及涉及到的准备金问题,重述M.J. Clarks的“不同目的,不同成本”观念,认为分步格式的利润表体现了不同的收益观念。Enthoven (1976)的提出了重置成本会计增加未来收益的波动性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晚期币值不稳定)。Klaassen和Schreuder (1984) 认为,这时期荷兰的会计研究拓展了传统研究的范围,扩展到大多数很流行的主题,从对会计实务和法律案件的描述到规范分析、实证研究以及与欧盟其他国家会计准则的协调(Schoonderbeek 1987)。可能和荷兰的会计法律相对宽松有关,荷兰的会计研究中理论和实务联系得很紧密。其他非常著名的荷兰的财务会计著作还有(包括荷兰语和英语):Pryut (1954)、Bouma和Werkema (1965)和收入确认的主观性有关的论著;Hoogedorn和Bijl合著的书和Hoogendorn (1993)的一篇论文都和财务报告有关;Klaassen和 Schreuder (1980) 和Klaassen (1975, 1991,1993)的财务报告披露有关的一系列论文。最近些年,倾向于欧洲的传统,不仅强调股东,还包括利益相关人即雇员、顾客、政府部门等。Bouma和Feenstra (1997: 181)认为荷兰学者倾向于原则推理的规范研究(如Dijksma1986–90和Buijink 1992),但最近经验研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如Feenstra 1985; van de Poel1986)。90年代以来,Kees Camfferman (1996a, 1996b,1997, 1998)出版的著作很值得注意,包括自愿财务报告的专著和一系列广泛涉及的论文。

(四)荷兰的审计研究 Limperg以少见的方式(1926,1932–3)在这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反对传统的只是例行地收集证据的审计程序,建议用更有社会责任和道德良知的审计人员。Maijoor(1991)分析了会计规范经济学。Bindenga(1993)抱怨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Biggs等(1994)驳回了这个方面的问题。Quadackers等(1996)调查了荷兰公司的审计和审计风险评估计划,Hassink (2000)探讨了会计和审计的合同。Bouma和Feenstra (1997)认为,财务会计系统的设计和适应不可分割,形成了审计和法律行业的特殊内容而不是会计学科的内容。

(五)荷兰的成本会计研究 虽然Limperg在这个领域似乎也有一些贡献,但由于Limperg和他的支持者不能容忍反对派,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管理会计不能以一个很和谐的方式发展。很多潜在的管理会计理论家和研究者寻找一个和经济学家一起庇荫的学术环境(Bouma and Feenstra 1997)。他们认为荷兰成本与管理会计和其他方面被狭隘的重置价值理论阻碍,除非变动成本(而不是重置成本)被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否则Limperg的观点会受到挑战。有两本有关管理会计的组织理论方面的著作:Meer-Kooistra和Bouma(1993)的合著;Helden (1994);还有Helden(1997)关于成本分配和荷兰当地政府的产品成本的一篇英语论文。此外,还要提到社会责任会计和人力资源的会计(Dekker1981;Schreuder 1981;Bouma和Feenstra1975),另外一个著作丰盛的荷兰裔美国会计学家(Enthoven,Hendriksen,Vangermeersch和van Seventer ),这些文献都以荷兰为参考的,很多题目有很宽广的视野。

(六)荷兰的会计史研究 Camfferman (1997)提供了接近200本文献书目,是很综合的资料。除此之外,还应该提到的几本书有:de Waal (1927) 和ten Have (1933) 17、18世纪复式记账教育有关的书。Kraayenhofen(1955)——荷兰著名的审计师,对财务报告也有一些影响,他写了会计职业调查。还有大量的关于Limperg和荷兰会计学派的研究,如Seventer(1969,1975,1996) 的三本关于过去会计事件的书,还有关于Theodore Limperg本人的专著。之前更早关于Limperg的书是法语和英语的(Camfferman和Zeff 1994;Camfferman 2005)。还有其他专著,如Bouma (1966)关于公司目标,Bouma和Feenstra (1975)的从1970到1973年荷兰公司的个性政策的变化,Klaassen和Schreuder(1984)关于荷兰的会计研究发展,Hoogendoorn和 Bijl(1992)20世纪90年代的财务报告选集,Limperg之后的Bouma(1992)的管理会计专著。两个澳洲学者Clark和Dean (1992)作了Limperg和Schmidt的重置成本理论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Enthoven (1982)及Brink (1992)研究了Philips (可能是荷兰最著名的公司)的会计政策与实务。Zeff(1993)研究了财务报告的历史发展,Camfferman(1996)荷兰会计历史;Camfferman和Cooke (2001)在日本(1605–1850)合著的荷兰会计的回顾。

二、芬兰会计研究综述

芬兰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却有令人吃惊的会计研究历史,它的学者在会计研究方面有巨大的兴趣和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一)早期的芬兰会计研究和会计教育

(1)Kovero的文献与影响。19世纪著名的芬兰学者Kovero(1877-?)不仅用芬兰语(如1905,1907-16,1910,1911b,1926, 1931,1932,1935),还用德语(1911a,1938)和英语(1933,1959),他关于重置成本、未实现利得的作品,还有估价与税收的关系的论文,分别在日本和德国引起巨大关注,但是在讲英语的国家没有得到重视。

(2)芬兰工业化(1860-1917)时期的商学院。Lilius(1862)单式计账的教材是芬兰的第一本簿记教材,在芬兰工业化的早期出现了好几个商学院:奥卢的商学院(用芬兰语和瑞典语教学),芬兰商业协会的商学院(1898), 和瑞典商业高等学校(1909年成立,后来转到大学水平的瑞典经济学院的名下,现在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和瓦萨)。赫尔辛基的帝国亚历山大大学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了簿记教学,真正的大学会计教育是随着1911赫尔辛基的经济学院成立开始的。1927年,土尔库经济学院,赫尔辛基的瑞典经济学院,还有土尔库的经济专科学校都处于芬兰会计和商科教育的前沿地位。二战后,更高级别的商学院成立,1950年,土尔库和瓦萨经济学院(现在是瓦萨大学)成立。坦佩雷(Tampere)和于韦斯屈来(Jyv?覿skyl?覿)大学都保留了商学研究部。

(3)1911到1938年主要受德国的影响较大。尽管英语文献对芬兰的会计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Lukka等人(1984: 17–18)认为从1911到1938年芬兰的会计研究主要受德国的影响,Kovero在德国柏林的博士论文,I.V. Kaitilia (1921a), Brommels (1928) 和Nurmilhati (1937)的著名论文都受德国影响较大。S. N?覿si和J.N?覿si (1997: 203)认为最初的课堂文献如Calmes, Lehmann, Penndorf, Schmalenbach, Schubitz, Tremponau等主要是德国人的,I.V. Kaitilia (1921a, 1921b, 1928, 1940)的一系列从账簿、财务会计到成本会计的论文基本都受到德国的巨大影响。德国影响力的另一表现是将会计视为企业经济学的分支。

(4)早期的芬兰会计研究士论文呈现较高的研究水平。Kovero (1911a),I.V. Kaitilia (1921a),Brommels (1928), Nurmiahti (1937),Virkkunen (1951),J?覿gerhorn (1965),Jaaskel?覿inen (1966),K. Virtanen (1979)等博士论文都呈现较高的水平,他们在财务会计、财务报告、资产负债表估计和折旧问题等领域有很突出的偏好,其次是对工厂会计的兴趣,40年代后才开始成本会计方面的研究,真正的学科研究从二战后Virkkunen (1951, 1954,1961)才开始出现。

(二)芬兰的第二代学者及其影响 芬兰的第二代学者Martti Saario通过Schmalenbach创立了“芬兰”模式,并被E. Artto和J. Lethovouri发扬光大。随着Martti Saario、Esa Kaitilia、Unto Virtanen和Henry Virkkunen的大量著作问世,芬兰学者在管理会计、行为会计、会计伦理等领域中声名鹊起。另一个著名的芬兰会计学家是Jaakko Honko,他提倡投资导向和现值分析。目前活跃于学术界的知名人士有:Laitinen、Lehtonen、Kari Lukka、Majala、M?覿kinen、Juha N?覿si、 Salmi N?覿si、Neilimo、Philanto、Reponen、Riistama、Salmi、Tamminen、 Vehmanen、Wallenius、Wallin等,他们的研究领域宽广且方法多样,从方法论的分析性哲学观、经验性实证观,到具体方法的决策导向观、行为导向观。会计史和管理会计领域的成果有:Riistama and Jyrkki?觟的一本深受欢迎的教材;Alaluusua and Lukka在预算方面的研究;Kasanan、Lukka和Siitonen颇有影响的成本研究,被译成英文;还有Lumij?覿rvi、Kasanen和Malmi、Granlund等(以Lukka和Granlund的成就最为瞩目)。受Schmalenbach的影响,Saario (1945,1949, 1959,1965)的研究兴趣从资产负债表转向利润表,奠定了芬兰会计的学科和法律基础,不过眼下的会计发展趋势与Saario的部分观念相矛盾。在下半世纪,Artto(1968)应用Saario的“优先成本模型” 融资理论和对称原理,检验了芬兰公司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比较了不同行业利润分配活动。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晚期,Lethovouri (1969,1972)延续了Saario的研究,奠定了现代芬兰会计的理论基础(Lukka等1984)。其他同时期有影响的博士论文成果有:Grandell(1944)的会计史研究,E. Kaitila (1940, 1945)的成本会计和量本利理论分析以及U. Virtanen (1949)关于芬兰产业成本结构的论文。二战后Virtanen (1959)专注于行为会计事项的研究并强调商业道德。 Virkkunen (1954),Kaitila(1940),其中Saario (1949),Virtanen (1949)和 Virkkunen (1951)的管理会计方面的论文,Saario提出的成本不是按比率由收入补偿,而应该有更“理想”的优先顺序,对芬兰的会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观念和后进先出的原则合并一起,就是“产量越少,成本顺序越优先” (Lukka等1984)。

(三)芬兰的第三代学者及其国际影响

(1)20世纪50年代Honko主要贡献与地位。芬兰另一位著名的会计学家Jaakko Honko(1955,1959,1963)的研究明显超出芬兰的国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投资问题,和收入确认计量中的现值方法。Lukka等(1984)认为Honko的贡献是把累计收益看成是对固定资产的补偿和可供分配的利润,避免了折旧问题。

(2)20世纪60年代芬兰会计研究的国际影响开始显现。Jagerhorn (1965)关于年度报告的信息内容比美国该方面的研究还要早,尽管这篇论文侧重于审计和实验方面。其他研究包括:Kettunen (1974) 有关芬兰公司的盈利能力的,用数学的方法计划J?覿?覿skel?覿inen(1966)和Meyer (1971)计算税收,计算增长和产量模型Ruuhela (1972),还有相似的计算投资、生产和市场份额Lindstr?觟m (1972)等。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下半叶和80年代早期的通货膨胀时期,一系列有关通胀调整和相关计量问题的文献涌现,如:Riistama (1971,1978),J?覿gerhorn (1975) 和Aho (1981a,1981b)。在Lehtovuori (1973)和 Kettunen(1974,1980)的研究中,方法论和科学性方面成为研究主流。

(3)20世纪70年代下半叶和80年代的几种方法论。根据N?覿si (1997),芬兰的学术主要有四种方法:第一、“概念法”,可能回应英美的广义“哲学分析”方法,出现在Pihlanto(1978), Majala (1974, 1987, 1992)和 N?覿si(1980a, 1980b, 1981)的财务会计领域和Virtanen(1979)和Vehmanen (1992, 1994)和管理会计方面的论文中。第二、“数学的”(或实证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芬兰至今仍占主流地位,早期有Prihti (1975)、 Majala (1987, 1992)、 Neilimo (1975)、 Tamminen (1976,1992, 1993)、 Laitinen (1980)、 M?覿kinen (1980)、 Neilimo 和 N?覿si (1980)等人的论文,和Lehtonen(1976)和M?覿kinen (1976)在管理会计领域的文献。第三、“决策导向的”方法,或多或少回应美国的决策有用的方法,在财务会计领域Salmi (1975) and Riistama (1978)使用,在管理会计领域Wallenius (1975), Reponen (1977)和 Wallin (1978)使用。第四、“行为导向法”,与英国的“批判——诠释主义”哲学观有关,出现在Philanto(1978, 1988a, 1988b, 1992, 1994)、 Majala (1982)和Lukka(1991)等人的论文中,90年展较快,在年青一代广受欢迎。行为导向强调了哲学方面(Lukka 1990宣称所有的现实仅仅只是人的建设,Mattessich2003)。芬兰会计学者似乎对哲学反映和社会学会计研究有特殊的偏好。还应提到的文献有:Neilimo(1981)和Majala(1982)的公司社会会计研究;N?覿si(1995)、Niskala和N?覿si (1995)的“利益相关人理论”的讨论;Kovero (1959)和 Pitk?覿nen (1969)的公共管理;Virtanen (1959)和Brunsson (1981)的道德问题;Paasio (1981)的会计作为控制和信息系统理论。上世纪90年代晚期《欧洲会计评论》中芬兰的一系列PE相关的财务研究论文。

(四)芬兰的会计史研究与成本、管理会计文献

(1)芬兰的会计史研究。芬兰会计史方面的主要成果有:Grandell (1944)的芬兰旧会计模型研究;Virrankoski (1975)的芬兰经济史研究;Salmi(1976,1978)回顾芬兰的会计和N?覿si(1993)回顾商业的论文;Rasila (1982) 关于芬兰的经济历史和工业化研究;Tainio等(1982)关于芬兰的商业经济的历史回顾;Kettunen (1984,1986)的两篇探索芬兰商业发展起源的研究;Lukka等(1984)的芬兰会计史研究;N?覿si and N?覿si (1985,1997) 20世纪40年代后的会计史博士论文和芬兰会计商业经济传统;N?覿si (1990)从上世纪中期到80年代晚期的会计发展研究。Pihlanto and Lukka (1993)的关于Martti Saario和他的遗著研究。N?覿si(1990,1994)的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的会计思想发展,和他的19世纪初到60年代芬兰成本会计演进的研究。

(2)芬兰的成本与管理会计。Riistama and Jyrkki?觟(1970)的管理会计教材达到12版之多。Alaluusua (1982)和Lukka(1988)的预算方面研究,90年代一系列有趣的成本研究发源于芬兰:Kasanan等(1991, 1993的英文版)提出管理会计的“建设方法”研究;Lumij?覿rvi(1993a,1993b)分别有一本书和一篇论文讨论了芬兰的作业成本会计和管理; Kasanen和 Malmi (1994)的著作比较了传统的成本会计和作业成本会计;Granlund (1994)研究了管理会计与公司危机之间的关系;Virtanen等(1996)研究了成本会计的驱动因素。尤其要提到的是,Lukka和Granlund(1996)的芬兰成本会计实务研究,证实了劳动力成本比重不断下降、不断变化的战略和营运环境趋势,还发现尽管芬兰工业相对先进,但作业成本法没有预期使用多。

三、北欧其他国家会计研究综述

斯堪地纳维亚国家的会计研究始于瑞典学者Oskar Sillén,其最为知名的作品是以德语发表的瑞典估价理论历史一文。瑞典另一位早期的杰出学者是Albert ter Vehn,主要研究成本会计。

(一)北欧国家的早期发展 北欧国家产生了一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早期有2个全球著名的经济学家。一个是 Oskar Sillén[1885–1965],斯德哥尔摩的商业经济学院1913到1950经济系主任,也是1923到1941特许审计师协会的主席。 他关于瑞典历史成本理论(Sillén1929)的论文得到全世界的尊敬。他还出版了一本德语审计著作(Sillén 1926)和几本瑞典语著作。Sillén的著作主要是财务会计和审计方向,实务和理论都很完善,他的成就得到Wallerstedt (1988)的称赞。另外一个是Albert ter Vehn [1900–1997],他1926至1967任哥森堡经济学院主任。他的德语著作从会计理论发展到德国商业法律(ter Vehn 1929),瑞典语著作完全成本标准化(ter Vehn 1936) 影响力都非常广泛。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在于成本与管理会计和会计图表的建设(在欧洲大陆盛行)。另两个经济学家分别是Ingvar Ohlsson (1953)和 Aukrust (1955)。

(二)1950后北欧国家的管理会计研究 20世纪下半叶,北欧国家对预算会计各方面产生了特别的兴趣。这个现象在丹麦很突出,Madsen (1959,1970)的两篇规范和一片理论著作刺激了随后预算方面的实证调查研究;Polesie (1976a,1976b)的两篇论文分别研究了“目的预算(goal-budgeting)” 和目标预算(budgeting by objectives)。Madsen和Polesie(1981)进一步研究了预算的行为元素,明显比其他研究的范围要广。瑞典Samuelson (1973) 和Magnusson (1974)关于预算控制的著作,Gavatin (1975) 预算激励方面的著作。?觟stman (1984)指出:“尽管这些项目都包括经验数据和应用问题分析,也要特别强调观念问题”。北欧国家20世纪70年代后研究兴趣发生了很大转移:Riise(1969)关于决策和控制的成本计算; Arvidsson(1971,1973)的转移价格的两个研究;Jennergren的(1971,1980)斯坦福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分散资源分配的数学理论和另外一篇关于会计对利润影响的论文;Provstgaard的 (1972,1976) 会计的利润功能分析;?觟stman’s (1977,1980)关于管理控制的会计计量的实证研究和行为会计研究;Ljungkvist (1982)的价格变化和管理控制;Ask和Ax (1992)的分析瑞典制造业产品成本发展的英文调查;Frenckner和Samuelson (1984)关于行业产品成本;J?觟nsson (1996a)关于会计作为普遍提高方式的研究;?觟stman (1977)以会计计量作为控制的方式;Samuelson(1989,1990)的论文和著作分别是关于瑞典的管理控制方式和会计信息系统的,Ask 等(1996)关于瑞典的成本管理。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对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除了关注成本设计和相关的报告的研究(Hedberg and J?觟nsson 1978),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也有讨论、试验和直接应用边际成本(Freckner和Samuelson 1984; J?觟nsson 1991)。Ask和Ax(1992)研究发现瑞典大约40%工业企业用边际成本和完全成本或者吸收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会计受到行为学和计算机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大(Polesie1976a,1976b;?觟stman 1973,1977; Gr?觟nlund and J?觟nsson 1990; J?觟nsson 1996a,1996b)。一个相关的研究是公共部门管理会计研究(Oson 1983; J?觟nsson1982; Brunsson 1989)。Engwall和Gunnarsson(1994)出了一本文集《管理会计的学术背景研究》。

(三)北欧各国的财务和社会责任会计 在财务会计和会计理论领域,北欧各国的主要有以下研究文献:Palle Hansen (1962)的著名代表作,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利润的会计概念。Sven-Erik Johansson (1965)的瑞典投资准备系统的著作——这个主题实际是财务理论的领域。Kinserdal的挪威行业年报中包含的信息分析;?觟stman’s (1973)的会计报告使用和设计的实证研究;Eriksson (1974) 的合并财务报表中包含的信息研究的著作;Kedner (1975)的破产问题研究;J?觟nsson (1988,1991, 1994) 的几个主题的著作:会计规范和主要结构,政府监督时的会计角色;在强势政府背景下不断变化的会计规范的构成。在70年代财务会计的几个特殊分支中,有一个分支主要研究20世纪70年代的通胀会计,如?魦kerblom (1975)的通胀时代的商业公司;Wideb?覿ck(1976)的通胀会计和预算;Br?觟oms和 Rundfelt (1979) 的通胀会计和养老金会计年报的价格调整方法。?觟stman (1980)的通胀会计概念研究。关于公共服务会计,必须提及的有Oson (1983)关于市政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和使用的著作;J?觟nsson(1982)地方政府预算行为案例研究的英文文献(?觟stman1984);J?觟nsson-Lundmark (1976)的养老金会计。社会会计方面,?觟stman (1984)只列出了Gr?觟jer和Stark (1978)的研究,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导向性研究著作,应用于两个瑞典的公司。北欧国家的会计研究对英语国家的会计研究有深远影响,最著名的是挪威裔美国学者James A. Ohlson 大量开创性的著作(如1987,1988, 1995)“干净盈余”净化理论,Froystein Gjesdal(1981)关于会计的论文。丹麦学者关于透视会计信息的论文也值得关注:J.A. Christensen和Demski (2003)合作的;P.O. Christensen和Feltham (2003, 2005)合作的两卷著作。Skaerbaek(1998) 的论文《丹麦中央政府的会计技术政治》和Tornquist (1999)的实证会计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四)北欧国家的会计史研究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方面研究外,北欧国家的会计史研究列示如下:Carlson(1986)关于瑞典大型企业高管研究;另一个是Engwall (1992)关于瑞典的商业经济和主要代表人物研究;Gunnarsson (1994)关于瑞典经济学家的奠基人Anders Berch的著作研究。另两篇英语论文:?觟stman, L. (1984)的关于北欧国家的会计研究以及J?觟nsson (1996b)的关于瑞典的会计和商业经济传统的著作。提到瑞典的会计历史,不能不提到金融天才Ivar Kreuger,他的工业王国和他的破产带来的巨大影响。它不仅影响到瑞典的审计行业,还有随后的法律,而且影响了这个小国的政治前途。这种崩溃甚至让纽交所震惊,影响到了美国的会计立法。

[本文系郭道扬教授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课题编号:11&ZD14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松年、薛文君:《比较国际会计研究——荷兰会计》,《上海会计》2000年第4期。

审计英语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思考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英语论文 计主体资金运动的价值方面的经济信息。然而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比较普遍,虚假的会计信息已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信任度,干扰了党和政府的经济决策,萌生政治、经济、社会和管理风险,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了严重损害。因此,研究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一般表象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

从产生过程看,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前者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假账真算”;后者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当然也有二者同时存在的可能,即“假账假算”。

根据是否由主观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医学论文 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真。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其自身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这种行为所造成的信息失真是违法的。会计信息的无意失真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实际工作经验不足、观测能力的限制和会计系统信道中其他因素的影响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这种行为所造成的信息失真是合法的。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通常来看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学的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这两者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1、会计核算中每个数据的计算都在严密的数学规则下进行,而某些支持数据的数字来源,却往往是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的货币化,经历了一系列估计和判断的过程,这就使得某些数据的产生不是依赖于客观世界的真实,而是来自于主观世界的意识和经验判断,使得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结果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产生会计信息失真。

2、从会计确认基础的主观性来看。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基础,该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它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即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主观的方法。经济越发展,这种主观性确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会计确认除了要界定确认的量以外,还要界定确认的时间,这种时间确认的界定也会产生会计信息失真。

3、从会计计量理论来看。首先是计量单位问题。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之一就是货币计量假设,但货币计量本身具有局限性。一是这一假设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而一旦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和经营业绩就会受到扭曲,不能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二是财务报告中许多数据都是通过合计、汇总而来,是若干交易或事项的金额汇总、抵销所形成的。这种汇总抵销也不可避免地掩盖了某些矛盾与问题。三是当前有不少尚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其次是计量属性问题。目前最基本和常用的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信息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决策对信息的相关性的要求。

4、从会计信息本身含有估计的因素来看。在会计核算中,企业总是力求准确性,但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可确定性,因而需要根据经验判断作出估计,另外,又存在许多不可确知和难以准确计量的因素,因此,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这就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常常具有近似的性质。因而,会计信息不可能绝对精确地与客观价值运动相符合。这也会加大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

(二)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善。当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同时,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另外,国家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各种规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在此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发生冲突。

企业产权中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中,硕士论文 经营者直接管理着企业,因而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营者只会提供信息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也即信息披露量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要求。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四)企业中存在着委托-关系。这种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而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三、减少和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从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的缺陷上发现问题,对症下药。

1、正确看待和处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关系。应重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只有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看作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才能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

2、科学合理地运用稳健性原则。稳健性原则实质在于要求会计人员在反映带有不确定性因素的经济业务时采取审慎的态度,这必然使会计信息偏离实际情况。为了避免给信息使用者造成误导,不能无所顾忌地应用稳健性原则,即使有必要运用,也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并且以不至于引起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误导为度。

3、建立起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尽快出台具体的会计准则,使会计反映和监督有比较准确严格的判断标准,使会计信息不确定性和估计因素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职称论文 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的不同层级的、复杂的委托-关系。要理顺委托方和方的利益关系,委托方与方就应当订立关系合同而非完全合同。合同中应当允许一定的发展余地存在,使得合同各方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的变化来确定风险和报酬。这样一来,委托人和人有了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基础,使得违规行为变得没有必要,从而可以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三)强化社会审计检查、监督职能,加大对违法乱纪的处罚力度。社会审计检查、监督职能的强化和加大对违法乱纪的处罚力度有利于降低违规行为的预期收益,提高违规行为的预期成本,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首先,要建立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监督体系。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成果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同时,要加强外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力度。第二,认真落实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审计的权威性,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现实需要与选择。第三,严格执法,提高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四)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构筑全社会的诚信机制。在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会计人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每个会计人员都能担当起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职责。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谭劲松,丘步晖,林静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w].中华财会网,2002-1.

[2]伍中信.产权与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3]陈小红.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思考[j].电子财会,2005,(5).

[4]胡晶翔.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及其控制[j].统计与决策,2004,(5).

审计英语论文范文第4篇

造船行业既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大、创造就业机会多等特点,造船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世界主要造船国如日本、韩国等,都把造船业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政府通过政策性融资等手段大力支持造船业的发展。我国造船业凭借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造船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下,近二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行业。

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重点支持大型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出口的政策性银行,支持船舶出口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成立八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始终把支持我国船舶出口作为出口信贷的工作重点之一。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业务累计对船舶出口发放贷款434亿元人民币,占同期放款总金额的23%;办理船舶出口的对外担保22.5亿美元,占担保总金额的74%;共计支持了包括超大型油轮、大舱口集装箱船、液化石油气船、化学品船、高速水翼船和自卸船等在内的各种出口船舶708艘,总吨位1767万吨,合同总金额121亿美元。同时,为贯彻国家鼓励国轮国造的政策,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内销远洋船舶的建造也提供了少量的出口卖方信贷支持。目前,国内的大中型造船企业基本上都是我们的客户,中国进出口银行近年来对我国船舶出口的支持率已经达到90%,与广大造船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八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对船舶出口提供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促进了造船工业及其上游行业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帮助相关行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我国船舶出口连续数年居世界船舶出口第三位的成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目前,我国造船业的发展既存在优势也面临困难。从优势来看,一是我国造船业技术力量较强,管理水平较高,不仅可以建造一般大型船舶,而且能够建造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造船的质量和服务都能满足船东的需求。二是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造船具有价格竞争优势。三是与其他国家一样,我国船舶出口得到了政府在出口退税和出口信贷等方面的支持。我国造船业虽然与韩国、日本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发展速度快,潜力巨大,发达国家的不少船东预言,未来世界船舶建造的主要市场将转到中国,中国很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从面临的困难看,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造船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世界船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市场船价降低,我国造船成本提高,船舶出口难度加大。船舶出口如不能保持稳定增长,或者出现下降趋势,势必极大地影响造船业的发展,并将对拉动经济增长和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产生很大影响。我们应该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支持造船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我国船舶出口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使我国早日成为世界第一流的造船和船舶出口大国。

二、借鉴国际经验,运用出口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

近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主要利用出口卖方信贷支持我国船舶出口的同时,借鉴国际同类机构的通行做法,为我国船舶出口提供了出口买方信贷支持。向船东提供出口买方信贷是国际上通行的船舶融资方式。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贷款相比,买方信贷具有期限长、利率低等特点,为造船企业、船东和融资银行所普遍接受。去年11月和今年4月,我们先后向挪威索莫盖斯有限公司和温特盖斯有限公司提供出口买方信贷,支持他们从我国进口四艘8删立方米液化石油气船和两艘1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船,反响很好,受到出口企业和国外船东的欢迎,这两笔贷款成为我们运用买方信贷支持我国船舶出口的有益尝试。

运用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向购买我国船舶的外国船东提供出口买方信贷,可以增强对船东的吸引力,提高我国出口船舶的竞争力。国外船东、船舶融资和中介服务机构普遍看好中国造船业的发展,他们希望能够在为船舶及相关贸易提供融资与服务方面加强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合作,并得到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我们向挪威斯考根海运集团提供买方信贷后,在国际上引起积极反响,一些国际知名船运公司和船东对我们向船舶出口提供买方信贷等融资服务很感兴趣,纷纷前来咨询,表示愿意探讨具体的合作项目。事实证明,运用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能够有效地增强我国造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让国外船东作借款人,可以解决国内造船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和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从船舶建造到出口收汇,整个过程所需资金量大、占用时间长,如果单纯使用出口卖方信贷,会加大船舶制造和出口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使企业承担一定的出口收汇风险。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也增加了船舶出口企业持续获得贷款和担保的难度。出口买方信贷免除了由造船企业直接承担的长期负债,不仅可以改善国内船厂的资产负债状况,解决他们贷款难及寻求担保难的问题,也解除了企业船舶出口后存在收汇风险的后顾之忧。

中国进出口银行运用出口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有不少有利条件。首先是所需外汇资金有保证。建行初期,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外汇营运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曾通过为国外银团贷款提供担保的方式支持船舶出口。现在,国家外汇储备比较充裕,作为支持资本性货物出口的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可以通过购汇等方式补充外汇营运资金,因此,运用买方信贷业务支持船舶出口所需的外汇资金来源充足。其次是贷款风险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中国进出口银行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船舶出口融资业务,对中国船舶市场和造船企业的状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与国外著名船东和融资机构也有比较广泛的联系。目前,我们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船舶出口信贷风险管理制度,船舶贷款的信贷资产质量也比较高,不良贷款比率低于其他行业的水平。在对船舶出口提供买方信贷时,我们可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加强对借款人、担保人的信用评估,控制和防范船舶建造风险。可以说,我国运用买方信贷方式支持船舶出口的条件已经成熟,只要各方共同努力,买方信贷应该也能够在我国船舶出口融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船舶出口融资方式。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同时发挥出口卖方信贷和出口买方信贷的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进一步加大对船舶出口的支持力度。

三、运用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的几点意见

中国进出口银行运用出口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发展这项业务,加大利用买方信贷对船舶出口的支持。

一是充分利用中国进出口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品种齐全、功能强大等优势,为船舶出口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根据企业的需要,在船厂交船前我们可提供出口卖方信贷,同时提供所需的履约和预付款等保函服务,满足企业在建造船舶中对资金的需求;在交船后根据船东及担保情况,或提供出口买方信贷,或继续提供出口卖方信贷,使造船企业和船东得到全方位的融资服务。我们鼓励造船企业积极利用出口买方信贷方式进行融资。

二是进一步加强与国外有关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内船舶出口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便利。中国进出口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请国外金融机构继续为我行出口买方信贷提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搜索论文

繁體

论文首页图片论文热点论文专题论文管理论文经济论文会计论文审计论文语言论文英语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社会论文

哲学论文法学论文声学论文艺术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计算机文农学论文医学论文其它论文搜索论文写作指导应用文稿

考试信息考试软件职称评审信誉保证论文转让论坛交流论文qq群联系方式论文订单论文讨论论文资讯联盟知道论文联盟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国际贸易背景:阅读论文

积极运用买方信贷业务

供担保,还可利用这些机构长期从事船舶融资的经验,借助它们广泛的客户网络,为国内企业提供国际市场的相关信息。此外,对采用国外船用设备和材料、在中国制造并出口的船舶,可探讨由中外双方分别提供出口信贷,进行联合融资。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开展利用国外买方信贷进口国外造船设备的转贷业务,以支持国内造船企业更新设备,提高造船能力。要通过上述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扩大我国船舶建造项目订单的来源,为国内船舶出口企业争取更多的市场机会。

三是加强对船舶融资担保方式的调研,有效地控制船舶融资风险。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船舶融资模式还主要建立在银行信用担保基础上,我们要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在船舶抵押担保基础上的融资模式,以降低船东的融资成本,有效地控制船舶融资风险,扩大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的规模。此外,我们将借鉴国外有关金融及中介机构在控制船舶融资风险方面的成功经验,改善船舶融资的风险评估办法,更加有效地支持我国船舶出口。

四是加强业务培训,为进一步拓展船舶融资业务提供保障。船舶出口融资业务的专业性较强,从事这项工作需掌握国际通行做法、相关商务和法律规则及国际造船业市场等知识。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信贷人员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离国际同业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今后,我们要开阔眼界,加强与国际同业的交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努力培养一支既精通国际规则又熟悉国内船厂情况,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队伍。同时,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主动上门服务,为船舶出口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审计英语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入侵检测异常检测误用检测

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论文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政府、教育、商业、金融等机构纷纷联入Internet,全社会信息共享已逐步成为现实。然而,近年来,网上黑客的攻击活动正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因此,保证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以及整个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1防火墙

目前防范网络攻击最常用的方法是构建防火墙。

防火墙作为一种边界安全的手段,在网络安全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是控制对网络的非法访问,通过监视、限制、更改通过网络的数据流,一方面尽可能屏蔽内部网的拓扑结构,另一方面对内屏蔽外部危险站点,以防范外对内的非法访问。然而,防火墙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1)入侵者可以找到防火墙背后可能敞开的后门。如同深宅大院的高大院墙不能挡住老鼠的偷袭一样,防火墙有时无法阻止入侵者的攻击。

(2)防火墙不能阻止来自内部的袭击。调查发现,50%的攻击都将来自于网络内部。

(3)由于性能的限制,防火墙通常不能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能力。毕业论文而这一点,对于层出不穷的网络攻击技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Internet入口处部署防火墙系统是不能确保安全的。单纯的防火墙策略已经无法满足对安全高度敏感部门的需要,网络的防卫必须采用一种纵深的、多样化的手段。

由于传统防火墙存在缺陷,引发了入侵检测IDS(IntrusionDetectionSystem)的研究和开发。入侵检测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是对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通过对网络的监测,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现在,入侵检测已经成为网络安全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各种不同的网络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2入侵检测

2.1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是通过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攻击的迹象,并做出自动的响应。其主要功能是对用户和系统行为的监测与分析、系统配置和漏洞的审计检查、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评估、已知的攻击行为模式的识别、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及违反安全策略的用户行为的识别。入侵检测通过迅速地检测入侵,在可能造成系统损坏或数据丢失之前,识别并驱除入侵者,使系统迅速恢复正常工作,并且阻止入侵者进一步的行动。同时,收集有关入侵的技术资料,用于改进和增强系统抵抗入侵的能力。

入侵检测可分为基于主机型、基于网络型、基于型三类。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英语论文已经开发出一些入侵检测的产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有ISS(IntemetSecuritySystem)公司的Realsecure,NAI(NetworkAssociates,Inc)公司的Cybercop和Cisco公司的NetRanger。

2.2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为网络安全提供实时检测及攻击行为检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例如,实时检测通过记录证据来进行跟踪、恢复、断开网络连接等控制;攻击行为检测注重于发现信息系统中可能已经通过身份检查的形迹可疑者,进一步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力度。入侵检测的步骤如下:

收集系统、网络、数据及用户活动的状态和行为的信息

入侵检测一般采用分布式结构,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不同关键点(不同网段和不同主机)收集信息,一方面扩大检测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多个采集点的信息的比较来判断是否存在可疑现象或发生入侵行为。

入侵检测所利用的信息一般来自以下4个方面:系统和网络日志文件、目录和文件中的不期望的改变、程序执行中的不期望行为、物理形式的入侵信息。

(2)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模式匹配、统计分析、完整性分析。模式匹配是将收集到的信息与已知的网络入侵和系统误用模式数据库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违背安全策略的行为。

统计分析方法首先给系统对象(如用户、文件、目录和设备等)创建一个统计描述,统计正常使用时的一些测量属性。测量属性的平均值将被用来与网络、系统的行为进行比较。当观察值超出正常值范围时,就有可能发生入侵行为。该方法的难点是阈值的选择,阈值太小可能产生错误的入侵报告,阈值太大可能漏报一些入侵事件。

完整性分析主要关注某个文件或对象是否被更改,包括文件和目录的内容及属性。该方法能有效地防范特洛伊木马的攻击。

3分类及存在的问题

入侵检测通过对入侵和攻击行为的检测,查出系统的入侵者或合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滥用和误用。工作总结根据不同的检测方法,将入侵检测分为异常入侵检测(AnomalyDetection)和误用人侵检测(MisuseDetection)。

3.1异常检测

又称为基于行为的检测。其基本前提是:假定所有的入侵行为都是异常的。首先建立系统或用户的“正常”行为特征轮廓,通过比较当前的系统或用户的行为是否偏离正常的行为特征轮廓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入侵。此方法不依赖于是否表现出具体行为来进行检测,是一种间接的方法。

常用的具体方法有:统计异常检测方法、基于特征选择异常检测方法、基于贝叶斯推理异常检测方法、基于贝叶斯网络异常检测方法、基于模式预测异常检测方法、基于神经网络异常检测方法、基于机器学习异常检测方法、基于数据采掘异常检测方法等。

采用异常检测的关键问题有如下两个方面:

(1)特征量的选择

在建立系统或用户的行为特征轮廓的正常模型时,选取的特征量既要能准确地体现系统或用户的行为特征,又能使模型最优化,即以最少的特征量就能涵盖系统或用户的行为特征。(2)参考阈值的选定

由于异常检测是以正常的特征轮廓作为比较的参考基准,因此,参考阈值的选定是非常关键的。

阈值设定得过大,那漏警率会很高;阈值设定的过小,则虚警率就会提高。合适的参考阈值的选定是决定这一检测方法准确率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由此可见,异常检测技术难点是“正常”行为特征轮廓的确定、特征量的选取、特征轮廓的更新。由于这几个因素的制约,异常检测的虚警率很高,但对于未知的入侵行为的检测非常有效。此外,由于需要实时地建立和更新系统或用户的特征轮廓,这样所需的计算量很大,对系统的处理性能要求很高。

3.2误用检测

又称为基于知识的检测。其基本前提是:假定所有可能的入侵行为都能被识别和表示。首先,留学生论文对已知的攻击方法进行攻击签名(攻击签名是指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表示已知的攻击模式)表示,然后根据已经定义好的攻击签名,通过判断这些攻击签名是否出现来判断入侵行为的发生与否。这种方法是依据是否出现攻击签名来判断入侵行为,是一种直接的方法。

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基于条件概率误用入侵检测方法、基于专家系统误用入侵检测方法、基于状态迁移分析误用入侵检测方法、基于键盘监控误用入侵检测方法、基于模型误用入侵检测方法。误用检测的关键问题是攻击签名的正确表示。

误用检测是根据攻击签名来判断入侵的,根据对已知的攻击方法的了解,用特定的模式语言来表示这种攻击,使得攻击签名能够准确地表示入侵行为及其所有可能的变种,同时又不会把非入侵行为包含进来。由于多数入侵行为是利用系统的漏洞和应用程序的缺陷,因此,通过分析攻击过程的特征、条件、排列以及事件间的关系,就可具体描述入侵行为的迹象。这些迹象不仅对分析已经发生的入侵行为有帮助,而且对即将发生的入侵也有预警作用。

误用检测将收集到的信息与已知的攻击签名模式库进行比较,从中发现违背安全策略的行为。由于只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这样系统的负担明显减少。该方法类似于病毒检测系统,其检测的准确率和效率都比较高。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点。

3.2.1不能检测未知的入侵行为

由于其检测机理是对已知的入侵方法进行模式提取,对于未知的入侵方法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检测。也就是说漏警率比较高。

3.2.2与系统的相关性很强

对于不同实现机制的操作系统,由于攻击的方法不尽相同,很难定义出统一的模式库。另外,误用检测技术也难以检测出内部人员的入侵行为。

目前,由于误用检测技术比较成熟,多数的商业产品都主要是基于误用检测模型的。不过,为了增强检测功能,不少产品也加入了异常检测的方法。

4入侵检测的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系统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与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再加上网络攻击者的攻击工具与手法日趋复杂化,信息战已逐步被各个国家重视。近年来,入侵检测有如下几个主要发展方向:

4.1分布式入侵检测与通用入侵检测架构

传统的IDS一般局限于单一的主机或网络架构,对异构系统及大规模的网络的监测明显不足,再加上不同的IDS系统之间不能很好地协同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用分布式入侵检测技术与通用入侵检测架构。

4.2应用层入侵检测

许多入侵的语义只有在应用层才能理解,然而目前的IDS仅能检测到诸如Web之类的通用协议,而不能处理LotusNotes、数据库系统等其他的应用系统。许多基于客户/服务器结构、中间件技术及对象技术的大型应用,也需要应用层的入侵检测保护。

4.3智能的入侵检测

入侵方法越来越多样化与综合化,尽管已经有智能体、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在入侵检测领域应用研究,但是,这只是一些尝试性的研究工作,需要对智能化的IDS加以进一步的研究,以解决其自学习与自适应能力。

4.4入侵检测的评测方法

用户需对众多的IDS系统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IDS检测范围、系统资源占用、IDS自身的可靠性,从而设计出通用的入侵检测测试与评估方法与平台,实现对多种IDS的检测。

4.5全面的安全防御方案

结合安全工程风险管理的思想与方法来处理网络安全问题,将网络安全作为一个整体工程来处理。从管理、网络结构、加密通道、防火墙、病毒防护、入侵检测多方位全面对所关注的网络作全面的评估,然后提出可行的全面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入侵检测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使网络系统在受到危害之前即拦截和响应入侵行为,为网络安全增加一道屏障。随着入侵检测的研究与开发,并在实际应用中与其它网络管理软件相结合,使网络安全可以从立体纵深、多层次防御的角度出发,形成人侵检测、网络管理、网络监控三位一体化,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网络的安全。

参考文献

l吴新民.两种典型的入侵检测方法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38(10):181—183

2罗妍,李仲麟,陈宪.入侵检测系统模型的比较.计算机应用,2001;21(6):29~31

3李涣洲.网络安全与入侵检测技术.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24(3):426—428

4张慧敏,何军,黄厚宽.入侵检测系统.计算机应用研究,2001;18(9):38—4l

5蒋建春,冯登国.网络入侵检测原理与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审计英语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入侵检测异常检测误用检测

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论文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政府、教育、商业、金融等机构纷纷联入internet,全社会信息共享已逐步成为现实。然而,近年来,网上黑客的攻击活动正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因此,保证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以及整个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1 防火墙

目前防范网络攻击最常用的方法是构建防火墙。

防火墙作为一种边界安全的手段,在网络安全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是控制对网络的非法访问,通过监视、限制、更改通过网络的数据流,一方面尽可能屏蔽内部网的拓扑结构,另一方面对内屏蔽外部危险站点,以防范外对内的非法访问。然而,防火墙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1)入侵者可以找到防火墙背后可能敞开的后门。如同深宅大院的高大院墙不能挡住老鼠的偷袭一样,防火墙有时无法阻止入侵者的攻击。

(2)防火墙不能阻止来自内部的袭击。调查发现,50%的攻击都将来自于网络内部。

(3)由于性能的限制,防火墙通常不能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能力。毕业论文 而这一点,对于层出不穷的网络攻击技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internet入口处部署防火墙系统是不能确保安全的。单纯的防火墙策略已经无法满足对安全高度敏感部门的需要,网络的防卫必须采用一种纵深的、多样化的手段。

由于传统防火墙存在缺陷,引发了入侵检测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的研究和开发。入侵检测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是对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通过对网络的监测,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现在,入侵检测已经成为网络安全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各种不同的网络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2 入侵检测

2.1 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是通过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攻击的迹象,并做出自动的响应。其主要功能是对用户和系统行为的监测与分析、系统配置和漏洞的审计检查、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评估、已知的攻击行为模式的识别、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及违反安全策略的用户行为的识别。入侵检测通过迅速地检测入侵,在可能造成系统损坏或数据丢失之前,识别并驱除入侵者,使系统迅速恢复正常工作,并且阻止入侵者进一步的行动。同时,收集有关入侵的技术资料,用于改进和增强系统抵抗入侵的能力。

入侵检测可分为基于主机型、基于网络型、基于型三类。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英语论文 已经开发出一些入侵检测的产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有iss(intemet security system)公司的realsecure,nai(network associates,inc)公司的cybercop和cisco公司的netranger。

2.2 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为网络安全提供实时检测及攻击行为检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例如,实时检测通过记录证据来进行跟踪、恢复、断开网络连接等控制;攻击行为检测注重于发现信息系统中可能已经通过身份检查的形迹可疑者,进一步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力度。入侵检测的步骤如下:

收集系统、网络、数据及用户活动的状态和行为的信息

入侵检测一般采用分布式结构,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不同关键点(不同网段和不同主机)收集信息,一方面扩大检测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多个采集点的信息的比较来判断是否存在可疑现象或发生入侵行为。

入侵检测所利用的信息一般来自以下4个方面:系统和网络日志文件、目录和文件中的不期望的改变、程序执行中的不期望行为、物理形式的入侵信息。

(2)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模式匹配、统计分析、完整性分析。模式匹配是将收集到的信息与已知的网络入侵和系统误用模式数据库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违背安全策略的行为。

统计分析方法首先给系统对象(如用户、文件、目录和设备等)创建一个统计描述,统计正常使用时的一些测量属性。测量属性的平均值将被用来与网络、系统的行为进行比较。当观察值超出正常值范围时,就有可能发生入侵行为。该方法的难点是阈值的选择,阈值太小可能产生错误的入侵报告,阈值太大可能漏报一些入侵事件。

完整性分析主要关注某个文件或对象是否被更改,包括文件和目录的内容及属性。该方法能有效地防范特洛伊木马的攻击。

3 分类及存在的问题

入侵检测通过对入侵和攻击行为的检测,查出系统的入侵者或合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滥用和误用。工作总结 根据不同的检测方法,将入侵检测分为异常入侵检测(anomaly detection)和误用人侵检测(misuse detection)。

3.1 异常检测

又称为基于行为的检测。其基本前提是:假定所有的入侵行为都是异常的。首先建立系统或用户的“正常”行为特征轮廓,通过比较当前的系统或用户的行为是否偏离正常的行为特征轮廓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入侵。此方法不依赖于是否表现出具体行为来进行检测,是一种间接的方法。

常用的具体方法有:统计异常检测方法、基于特征选择异常检测方法、基于贝叶斯推理异常检测方法、基于贝叶斯网络异常检测方法、基于模式预测异常检测方法、基于神经网络异常检测方法、基于机器学习异常检测方法、基于数据采掘异常检测方法等。

采用异常检测的关键问题有如下两个方面:

(1)特征量的选择

在建立系统或用户的行为特征轮廓的正常模型时,选取的特征量既要能准确地体现系统或用户的行为特征,又能使模型最优化,即以最少的特征量就能涵盖系统或用户的行为特征。

(2)参考阈值的选定

由于异常检测是以正常的特征轮廓作为比较的参考基准,因此,参考阈值的选定是非常关键的。

阈值设定得过大,那漏警率会很高;阈值设定的过小,则虚警率就会提高。合适的参考阈值的选定是决定这一检测方法准确率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由此可见,异常检测技术难点是“正常”行为特征轮廓的确定、特征量的选取、特征轮廓的更新。由于这几个因素的制约,异常检测的虚警率很高,但对于未知的入侵行为的检测非常有效。此外,由于需要实时地建立和更新系统或用户的特征轮廓,这样所需的计算量很大,对系统的处理性能要求很高。

3.2 误用检测

又称为基于知识的检测。其基本前提是:假定所有可能的入侵行为都能被识别和表示。首先,留学生论文 对已知的攻击方法进行攻击签名(攻击签名是指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表示已知的攻击模式)表示,然后根据已经定义好的攻击签名,通过判断这些攻击签名是否出现来判断入侵行为的发生与否。这种方法是依据是否出现攻击签名来判断入侵行为,是一种直接的方法。

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基于条件概率误用入侵检测方法、基于专家系统误用入侵检测方法、基于状态迁移分析误用入侵检测方法、基于键盘监控误用入侵检测方法、基于模型误用入侵检测方法。误用检测的关键问题是攻击签名的正确表示。

误用检测是根据攻击签名来判断入侵的,根据对已知的攻击方法的了解,用特定的模式语言来表示这种攻击,使得攻击签名能够准确地表示入侵行为及其所有可能的变种,同时又不会把非入侵行为包含进来。由于多数入侵行为是利用系统的漏洞和应用程序的缺陷,因此,通过分析攻击过程的特征、条件、排列以及事件间的关系,就可具体描述入侵行为的迹象。这些迹象不仅对分析已经发生的入侵行为有帮助,而且对即将发生的入侵也有预警作用。

误用检测将收集到的信息与已知的攻击签名模式库进行比较,从中发现违背安全策略的行为。由于只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这样系统的负担明显减少。该方法类似于病毒检测系统,其检测的准确率和效率都比较高。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点。

3.2.1 不能检测未知的入侵行为

由于其检测机理是对已知的入侵方法进行模式提取,对于未知的入侵方法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检测。也就是说漏警率比较高。

3.2.2 与系统的相关性很强

对于不同实现机制的操作系统,由于攻击的方法不尽相同,很难定义出统一的模式库。另外,误用检测技术也难以检测出内部人员的入侵行为。

目前,由于误用检测技术比较成熟,多数的商业产品都主要是基于误用检测模型的。不过,为了增强检测功能,不少产品也加入了异常检测的方法。

4 入侵检测的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系统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与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再加上网络攻击者的攻击工具与手法日趋复杂化,信息战已逐步被各个国家重视。近年来,入侵检测有如下几个主要发展方向:

4.1 分布式入侵检测与通用入侵检测架构

传统的ids一般局限于单一的主机或网络架构,对异构系统及大规模的网络的监测明显不足,再加上不同的ids系统之间不能很好地协同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用分布式入侵检测技术与通用入侵检测架构。

4.2应用层入侵检测

许多入侵的语义只有在应用层才能理解,然而目前的ids仅能检测到诸如web之类的通用协议,而不能处理lotus notes、数据库系统等其他的应用系统。许多基于客户/服务器结构、中间件技术及对象技术的大型应用,也需要应用层的入侵检测保护。

4.3 智能的入侵检测

入侵方法越来越多样化与综合化,尽管已经有智能体、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在入侵检测领域应用研究,但是,这只是一些尝试性的研究工作,需要对智能化的ids加以进一步的研究,以解决其自学习与自适应能力。

4.4 入侵检测的评测方法

用户需对众多的ids系统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ids检测范围、系统资源占用、ids自身的可靠性,从而设计出通用的入侵检测测试与评估方法与平台,实现对多种ids的检测。

4.5 全面的安全防御方案

结合安全工程风险管理的思想与方法来处理网络安全问题,将网络安全作为一个整体工程来处理。从管理、网络结构、加密通道、防火墙、病毒防护、入侵检测多方位全面对所关注的网络作全面的评估,然后提出可行的全面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入侵检测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使网络系统在受到危害之前即拦截和响应入侵行为,为网络安全增加一道屏障。随着入侵检测的研究与开发,并在实际应用中与其它网络管理软件相结合,使网络安全可以从立体纵深、多层次防御的角度出发,形成人侵检测、网络管理、网络监控三位一体化,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网络的安全。

参考文献

l 吴新民.两种典型的入侵检测方法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38(10):181—183

2 罗妍,李仲麟,陈宪.入侵检测系统模型的比较.计算机应用,2001;21(6):29~31

3 李涣洲.网络安全与入侵检测技术.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24(3):426—428

4 张慧敏,何军,黄厚宽.入侵检测系统.计算机应用研究,2001;18(9):38—4l

5 蒋建春,冯登国.网络入侵检测原理与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审计英语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会计信息质量; 经济后果

一、引言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直接或间接采用,尤其是2005年起欧盟在其成员国的上市公司中强行推行ifrs;同年,澳大利亚将ifrs改头换面要求其上市公司实施。ifrs的大范围使用带来了许多研究机会,因此这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吸引了众多研究人员的注意力。中国2006年颁发的新会计准则,基本与ifrs一致,现在已在上市公司中得到普遍应用,估计这也会成为国内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在美国会计学会2008年年会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帮助国内学者(尤其是那些不能直接使用英语论文的学者)了解国际上研究ifrs应用的现状,为他们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也帮助国内会计实务工作者了解ifrs在他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本文下一节是对有关论文的分类和介绍,再下一节是对这些文献的简要评价。

二、论文分类介绍

在2008年美国会计学会年会上发表的关于ifrs应用的论文有10多篇。这些论文从方法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研究;二是问卷调查。从内容上看有三类:一是关于ifrs实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二是ifrs实施的经济后果;三是影响使用ifrs的因素。此外,还可以按研究对象ifrs的范围来分,可分成两类:一是对某些具体准则的影响的研究;二是对ifrs的整体影响的研究。由于这些分类重叠,为了避免重复,以下按研究的内容分类来组织对论文的介绍,但在合适的地方也提及其他分类。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lin &paananen(2008)比较了德国公司在使用ias(2000-2002)、ifrs(2003-2004)和ifrs(2005-2006)等3个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质量。他们发现,在ifrs应用期间盈余和股东权益账面价值的价值相关性不如ias应用期间盈余和股东权益账面价值的价值相关性。这说明,ifrs应用期间企业的盈余管理更为严重,企业更少及时地确认损失。即使从样本中去除新的、没有ifrs应用经验的企业,这些结果也基本不变。

wang,young & zhang(2008)研究了ifrs的实施对金融分析师的信息环境(用金融分析师的预测特征表示)和公共信息环境(用盈余公告的信息含量及盈余公告相对于企业的总信息环境的重要性来表示)的影响。结果显示,2005年ifrs在欧盟的强制实施改善了金融分析师的信息环境和公共信息环境。盈余公告的信息含量得以改善的根源在于金融分析师的盈余预测中剔除了一些盈余的构成部分。他们还发现,在2005年前自愿采用ifrs的欧盟企业在2005年前后也有相同的信息效果。但是这些效果因国家和法律体系不同而异。

2007年以前,外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如果采用ifrs,要编制20-f财务报表以调整ifrs和美国准则间的差异。这一要求到2007年11月才被取消。hughes and sander(2008)利用这一背景研究了欧盟国家2005年采用ifrs 后,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的ifrs净利润与美国准则下的净利润差异是否比旧准则下净利润与美国准则下的净利润差异要小,结果他们并未发现差异明显减少。但是,他们从2004、2005 和2006年的ifrs 与美国准则间的20-f净利润调节项目中发现,ifrs净利润与美国准则下的净利润相当一致,表明对在行的信息使用者来说,用哪套准则均可。

byard,li,& yu(2008)在the effect of mandated ifrs adoption on analysts's forecast errors一文中探讨了欧盟企业2005年执行ifrs对金融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性的影响。他们发现,实施ifrs 后金融分析师盈余预测中的错误减少,准确性增强。结果还表明,在原准则与ifrs 差别大的国家里和法律实施力度强的企业里,金融分析师盈余预测中的错误减少得更多。这些结果说明强制实施ifrs有利于提高金融分析师盈余预测信息的质量,但提高的程度至少取决于以上两个因素。在选择样本时,作者要求样本企业在ifrs采用前后受到同样的金融分析师的跟踪,以确保可比性。其样本包括3 777个企业/年的观察值,代表1 163个企业。该文在研究设计上有三个关键技术。一是如何确定金融分析师盈余预测中的错误。作者用了这样一个算式:错误绝对值=|实际每股盈余-年度中盈余预测的中位数|/股价。二是如何确定原准则与ifrs的差别。对此,作者采用了bae et al. (2008)中的方法。三是如何确定一个国家的法律实施力度。作者参照了kaufmann,kraay & mastruzzi (2007)的方法。

以上论文均是将整个ifrs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而chalmers,clinch & godfrey(2008)却研究澳大利亚599家上市公司在2005年左右实行ifrs时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是否比以前实行澳大利亚本国准则时要高。作者将无形资产分成两部分:可辨认无形资产和可辨认商誉,并用年报公布当月月末的股票价值对在两种准则下的无形资产额进行回归。结果发现,就可辨认无形资产而言,采用ifrs并不比旧准则能给投资者提供更多信息。相反,旧准则比ifrs能为投资者提供关于可辨认无形资产的增量信息,但是这一结论不适合于商誉。

总之,上述文献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有的发现,ifrs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改善信息环境,但这些效果因国家、法律体系和其他因素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发现,ifrs的应用会加剧盈余管理,这势必降低信息质量;还有的文章发现按旧准则产出的会计信息更具有价值相关性。

(二)采用ifrs的经济后果

alves,brüggemann & pope (2008) 等人研究欧洲15国上市公司强制采用ifrs对证券市场流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的影响。他们收集了11 000个在采用ifrs前后的盈余公告,计算观察期的异常买卖价差、异常交易量和异常回报波动性。结果显示,实施ifrs后的盈余公告前一日的异常买卖价差比实施ifrs前的盈余公告前一日的异常买卖价差要高。这说明市场相信ifrs盈余比按各国准则而算得的盈余更具有信息价值。不过,他们也发现,异常交易量和异常回报波动性的结果因数据库而异。

由于企业在采用ifrs时有很大的选择空间,daske,hail,leuz,& verdi(2008)将采用ifrs的企业分为名义上的采用者和严肃采用者。他们研究实施ifrs对二者是否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他们假设实施ifrs的经济后果取决于采用ifrs来提高透明度的努力程度。这项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区分两类企业。作者采用了如下标志:1.年报的页数(基于披露量多少与企业提高透明度的努力程度正相关的假定)。2.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前秘书长david cairns 1999 年和2000年在“国际会计准则调查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surveys”中对公司年报应用ias程度的分析。3.ifrs 采用前后盈余质量的变化(用应计项目占经营现金流量的比重表示)。4.公司大小、盈利水平高低、国际化程度和股权分散度等(基于这些指标与公司报告动力成正比的假定)。经济后果则用隐含资本成本、买卖价差和股票流动性(用每元交易量的日绝对股价变化表示)来表示。研究的样本来自24个国家(包括中国)的13 653个企业,跨越1998年—2004年。他们发现自愿采用ifrs对这些变量的平均影响不是很大,但是ifrs的实施对严肃采用者的资本成本和流动性的影响要大于对名义采用者的资本成本和流动性的影响。

daske,hail,leuz,and verdi (2008)用一个来自26个国家3 800个企业/年观察值的样本分析了强制性使用ifrs 对市场流动性、资本成本和tobin's q 的影响。他们发现,对市场流动性和股权估值在采用ifrs时提高,但是这些来自资本市场的好处只存在于那些严格监督ifrs实施和提供公共报告动力的国家。此外,如果本国原来的准则与ifrs接近、如果某国有与ifrs趋同的战略、如果行业里的ifrs采用率较高,则这些效果会减少。这些效果在自愿从本国准则转用ifrs的企业里最为明显。

prather-kinsey,jermakowicz & vongphanith (2008)利用157家欧盟上市公司研究了2005年实施ifrs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信息含量和资本成本的影响。他们发现,ifrs的采用提升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从而降低了资本成本。他们还探索了影响ifrs应用的经济后果的因素,发现成文法系国家的企业受到的影响要大于案例法系国家的企业。

与前述文章所采用的方法不同,pickering,aisbitt,gray & morris(2008)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索了ifrs实施的成本和效益。他们的调查对象是1 666家澳大利亚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调查是在2006年进行的,回收问卷339份(22.94%)。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回复者表示使用ifrs很少产生那些在文献里经常提到的好处。如:提高与其他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了公司关于其财务状况的信息质量、提升了企业从资本市场或银行筹资的能力、减少了资本成本等等。回复者确认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ifrs的复杂性及对其解释的不确定性。

总之,绝大部分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论文得出的结论是比较一致的:ifrs 的应用会产生经济后果,包括提高市场流动性和降低资本成本。同样,这些效果受多项因素的制约。例如,ifrs实施的监督力度、提供公共报告的动力、本国原来的准则与ifrs趋同的程度等等。不过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些结论持谨慎态度,因为用问卷调查得到的结论与其不一致。

(三)影响ifrs应用的因素

只有一篇论文关注此问题。muller,riedl,& ruhr(2008)研究了欧洲经济区(eea)125家投资性房地产上市企业在2005年强制性实施ifrs后采用成本或公允价值计量不动产的决定因素。他们假设并发现如果使用ifrs前的旧准则允许或要求企业使用公允价值,如果企业更致力于增强其透明度,则使用公允价值的可能性要大。此外,他们也发现一些证据表明,如果所有权比较分散、如果不动产市场比较活跃,则企业更有可能选择使用公允价值。

三、评价和结语

由于美国会计学会年会每年在8月份召开,上述论文是比较新的。这些论文的质量比较高,因为它们是经过匿名审评过的。但是,总体来说,这些研究还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

首先,它们研究的面比较窄。它们遗漏了ifrs应用中的许多问题。例如,ifrs是如何实施的?实施过程中公司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什么?实施过程中审计师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什么?实施后投资者如何使用新的会计信息?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什么办法?

其次,这些研究的方法比较单一,绝大部分论文用的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方法。这类方法有助于定量分析,但不利于研究为什么和如何之类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只能指出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而不能验证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因此,有必要结合使用其他方法如问卷调查、案例研究、访谈和行动研究。这种多方法研究的优点已在上述关于采用ifrs的经济后果的研究中体现出来。

必须指出的是,由于本文只包括一个会议的论文,这些论文不能完全反映国际上的研究全貌。美国会计学会年会的论文只能大致上反映出国际上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 alves,p. brüggemann,u.,pope,p. f.(2008). mandatory ifrs adoption,information and market liquidity around earnings announcements. /am2008.

[2] bae,k.,h. tan,and m. welker.(2007). international gaap differences: the impact on foreign analysts. working paper,queen's university.

[3] byard,d.,li,y.,and yu,y.(2008). the effect of mandated ifrs adoption on analysts’ forecast errors./am2008.

[4] chalmers,k.,clinch,g.,& godfrey,j. m.(2008).adopt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impact on the value relevance of intangible assets./am2008.

[5] daske,h. ,hail,l. ,leuz,c. and verdi,r. (2008). mandatory ifrs reporting around the world: early evidence on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am2008.

[6] daske,k.,hail,l.,leuz,c. and verdi,r. (2008). adopting a label: heterogeneity in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ifrs adoptions. /am2008.

[7] hughes,s. b. and sander,j. f. (2008). the implications of ifrs adoption: the extent of convergence and consistency between ifrs and us gaap net income. /am2008.

[8] kaufmann,d.,a. kraay,and m. mastruzzi.(2007). governance matters vi: aggregate and individual governance indicators 1996-2006. the world bank,june 2007.

[9] lin,h. & paananen,m. (2008). the 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 quality of ias and ifrs over time: the case of germany. /am2008.

[10] muller,k.,riedl,e. & ruhr,t. s.(2008) choosing cost versus fair valu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from the european real estate industry upon adoption of ifrs./am2008.

[11] pickering,j. ,aisbitt,s. ,gray,s. j.,morris,r.(2008).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ifrs from a corporate perspective: evidence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experience in australia. /am2008.

[12] prather-kinsey,j.,jermakowicz,e. k.,and vongphanith,t. (2008). capital market consequences of european firms’ mandatory adoption of ifrs. /am2008.

审计英语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会计信息质量; 经济后果

一、引言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直接或间接采用,尤其是2005年起欧盟在其成员国的上市公司中强行推行IFRS;同年,澳大利亚将IFRS改头换面要求其上市公司实施。IFRS的大范围使用带来了许多研究机会,因此这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吸引了众多研究人员的注意力。中国2006年颁发的新会计准则,基本与IFRS一致,现在已在上市公司中得到普遍应用,估计这也会成为国内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在美国会计学会2008年年会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帮助国内学者(尤其是那些不能直接使用英语论文的学者)了解国际上研究IFRS应用的现状,为他们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也帮助国内会计实务工作者了解IFRS在他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本文下一节是对有关论文的分类和介绍,再下一节是对这些文献的简要评价。

二、论文分类介绍

在2008年美国会计学会年会上发表的关于IFRS应用的论文有10多篇。这些论文从方法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研究;二是问卷调查。从内容上看有三类:一是关于IFRS实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二是IFRS实施的经济后果;三是影响使用IFRS的因素。此外,还可以按研究对象IFRS的范围来分,可分成两类:一是对某些具体准则的影响的研究;二是对IFRS的整体影响的研究。由于这些分类重叠,为了避免重复,以下按研究的内容分类来组织对论文的介绍,但在合适的地方也提及其他分类。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Lin &Paananen(2008)比较了德国公司在使用IAS(2000-2002)、IFRS(2003-2004)和IFRS(2005-2006)等3个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质量。他们发现,在IFRS应用期间盈余和股东权益账面价值的价值相关性不如IAS应用期间盈余和股东权益账面价值的价值相关性。这说明,IFRS应用期间企业的盈余管理更为严重,企业更少及时地确认损失。即使从样本中去除新的、没有IFRS应用经验的企业,这些结果也基本不变。

Wang,Young & Zhang(2008)研究了IFRS的实施对金融分析师的信息环境(用金融分析师的预测特征表示)和公共信息环境(用盈余公告的信息含量及盈余公告相对于企业的总信息环境的重要性来表示)的影响。结果显示,2005年IFRS在欧盟的强制实施改善了金融分析师的信息环境和公共信息环境。盈余公告的信息含量得以改善的根源在于金融分析师的盈余预测中剔除了一些盈余的构成部分。他们还发现,在2005年前自愿采用IFRS的欧盟企业在2005年前后也有相同的信息效果。但是这些效果因国家和法律体系不同而异。

2007年以前,外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如果采用IFRS,要编制20-F财务报表以调整IFRS和美国准则间的差异。这一要求到2007年11月才被取消。Hughes and Sander(2008)利用这一背景研究了欧盟国家2005年采用IFRS 后,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的IFRS净利润与美国准则下的净利润差异是否比旧准则下净利润与美国准则下的净利润差异要小,结果他们并未发现差异明显减少。但是,他们从2004、2005 和2006年的IFRS 与美国准则间的20-F净利润调节项目中发现,IFRS净利润与美国准则下的净利润相当一致,表明对在行的信息使用者来说,用哪套准则均可。

Byard,Li,& Yu(2008)在The Effect of Mandated IFRS Adoption on Analysts's Forecast Errors一文中探讨了欧盟企业2005年执行IFRS对金融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性的影响。他们发现,实施IFRS 后金融分析师盈余预测中的错误减少,准确性增强。结果还表明,在原准则与IFRS 差别大的国家里和法律实施力度强的企业里,金融分析师盈余预测中的错误减少得更多。这些结果说明强制实施IFRS有利于提高金融分析师盈余预测信息的质量,但提高的程度至少取决于以上两个因素。在选择样本时,作者要求样本企业在IFRS采用前后受到同样的金融分析师的跟踪,以确保可比性。其样本包括3 777个企业/年的观察值,代表1 163个企业。该文在研究设计上有三个关键技术。一是如何确定金融分析师盈余预测中的错误。作者用了这样一个算式:错误绝对值=|实际每股盈余-年度中盈余预测的中位数|/股价。二是如何确定原准则与IFRS的差别。对此,作者采用了Bae et al. (2008)中的方法。三是如何确定一个国家的法律实施力度。作者参照了Kaufmann,Kraay & Mastruzzi (2007)的方法。

以上论文均是将整个IFRS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而Chalmers,Clinch & Godfrey(2008)却研究澳大利亚599家上市公司在2005年左右实行IFRS时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是否比以前实行澳大利亚本国准则时要高。作者将无形资产分成两部分:可辨认无形资产和可辨认商誉,并用年报公布当月月末的股票价值对在两种准则下的无形资产额进行回归。结果发现,就可辨认无形资产而言,采用IFRS并不比旧准则能给投资者提供更多信息。相反,旧准则比IFRS能为投资者提供关于可辨认无形资产的增量信息,但是这一结论不适合于商誉。

总之,上述文献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有的发现,IFRS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改善信息环境,但这些效果因国家、法律体系和其他因素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发现,IFRS的应用会加剧盈余管理,这势必降低信息质量;还有的文章发现按旧准则产出的会计信息更具有价值相关性。

(二)采用IFRS的经济后果

Alves,Brüggemann & Pope (2008) 等人研究欧洲15国上市公司强制采用IFRS对证券市场流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的影响。他们收集了11 000个在采用IFRS前后的盈余公告,计算观察期的异常买卖价差、异常交易量和异常回报波动性。结果显示,实施IFRS后的盈余公告前一日的异常买卖价差比实施IFRS前的盈余公告前一日的异常买卖价差要高。这说明市场相信IFRS盈余比按各国准则而算得的盈余更具有信息价值。不过,他们也发现,异常交易量和异常回报波动性的结果因数据库而异。

由于企业在采用IFRS时有很大的选择空间,Daske,Hail,Leuz,& Verdi(2008)将采用IFRS的企业分为名义上的采用者和严肃采用者。他们研究实施IFRS对二者是否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他们假设实施IFRS的经济后果取决于采用IFRS来提高透明度的努力程度。这项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区分两类企业。作者采用了如下标志:1.年报的页数(基于披露量多少与企业提高透明度的努力程度正相关的假定)。2.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前秘书长David Cairns 1999 年和2000年在“国际会计准则调查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Surveys”中对公司年报应用IAS程度的分析。3.IFRS 采用前后盈余质量的变化(用应计项目占经营现金流量的比重表示)。4.公司大小、盈利水平高低、国际化程度和股权分散度等(基于这些指标与公司报告动力成正比的假定)。经济后果则用隐含资本成本、买卖价差和股票流动性(用每元交易量的日绝对股价变化表示)来表示。研究的样本来自24个国家(包括中国)的13 653个企业,跨越1998年―2004年。他们发现自愿采用IFRS对这些变量的平均影响不是很大,但是IFRS的实施对严肃采用者的资本成本和流动性的影响要大于对名义采用者的资本成本和流动性的影响。

Daske,Hail,Leuz,and Verdi (2008)用一个来自26个国家3 800个企业/年观察值的样本分析了强制性使用IFRS 对市场流动性、资本成本和Tobin's Q 的影响。他们发现,对市场流动性和股权估值在采用IFRS时提高,但是这些来自资本市场的好处只存在于那些严格监督IFRS实施和提供公共报告动力的国家。此外,如果本国原来的准则与IFRS接近、如果某国有与IFRS趋同的战略、如果行业里的IFRS采用率较高,则这些效果会减少。这些效果在自愿从本国准则转用IFRS的企业里最为明显。

Prather-Kinsey,Jermakowicz & Vongphanith (2008)利用157家欧盟上市公司研究了2005年实施IFRS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信息含量和资本成本的影响。他们发现,IFRS的采用提升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从而降低了资本成本。他们还探索了影响IFRS应用的经济后果的因素,发现成文法系国家的企业受到的影响要大于案例法系国家的企业。

与前述文章所采用的方法不同,Pickering,Aisbitt,Gray & Morris(2008)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索了IFRS实施的成本和效益。他们的调查对象是1 666家澳大利亚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调查是在2006年进行的,回收问卷339份(22.94%)。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回复者表示使用IFRS很少产生那些在文献里经常提到的好处。如:提高与其他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了公司关于其财务状况的信息质量、提升了企业从资本市场或银行筹资的能力、减少了资本成本等等。回复者确认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IFRS的复杂性及对其解释的不确定性。

总之,绝大部分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论文得出的结论是比较一致的:IFRS 的应用会产生经济后果,包括提高市场流动性和降低资本成本。同样,这些效果受多项因素的制约。例如,IFRS实施的监督力度、提供公共报告的动力、本国原来的准则与IFRS趋同的程度等等。不过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些结论持谨慎态度,因为用问卷调查得到的结论与其不一致。

(三)影响IFRS应用的因素

只有一篇论文关注此问题。Muller,Riedl,& Ruhr(2008)研究了欧洲经济区(EEA)125家投资性房地产上市企业在2005年强制性实施IFRS后采用成本或公允价值计量不动产的决定因素。他们假设并发现如果使用IFRS前的旧准则允许或要求企业使用公允价值,如果企业更致力于增强其透明度,则使用公允价值的可能性要大。此外,他们也发现一些证据表明,如果所有权比较分散、如果不动产市场比较活跃,则企业更有可能选择使用公允价值。

三、评价和结语

由于美国会计学会年会每年在8月份召开,上述论文是比较新的。这些论文的质量比较高,因为它们是经过匿名审评过的。但是,总体来说,这些研究还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

首先,它们研究的面比较窄。它们遗漏了IFRS应用中的许多问题。例如,IFRS是如何实施的?实施过程中公司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什么?实施过程中审计师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什么?实施后投资者如何使用新的会计信息?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什么办法?

其次,这些研究的方法比较单一,绝大部分论文用的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方法。这类方法有助于定量分析,但不利于研究为什么和如何之类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只能指出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而不能验证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因此,有必要结合使用其他方法如问卷调查、案例研究、访谈和行动研究。这种多方法研究的优点已在上述关于采用IFRS的经济后果的研究中体现出来。

必须指出的是,由于本文只包括一个会议的论文,这些论文不能完全反映国际上的研究全貌。美国会计学会年会的论文只能大致上反映出国际上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 Alves,P. Brüggemann,U.,Pope,P. F.(2008). Mandatory IFRS Adoption,Information and Market Liquidity Around Earnings Announcements.省略/AM2008.

[2] Bae,K.,H. Tan,and M. Welker.(2007). International GAAP differences: The impact on foreign analysts. Working paper,Queen's University.

[3] Byard,D.,Li,Y.,and Yu,Y.(2008). The Effect of Mandated IFRS Adoption on Analysts’ Forecast Errors.省略/AM2008.

[4] Chalmers,K.,Clinch,G.,& Godfrey,J. M.(2008).Adopt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Impact on the Value Relevance of Intangible Assets.省略/AM2008.

[5] Daske,H. ,Hail,L. ,Leuz,C. and Verdi,R. (2008). Mandatory IFRS Reporting Around the World: Early Evidence on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省略/AM2008.

[6] Daske,K.,Hail,L.,Leuz,C. and Verdi,R. (2008). Adopting a Label: Heterogeneity in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IFRS Adoptions.省略/AM2008.

[7] Hughes,S. B. and Sander,J. F. (2008). The Implications of IFRS Adoption: The Extent of Convergence and Consistency between IFRS and US GAAP Net Income.省略/AM2008.

[8] Kaufmann,D.,A. Kraay,and M. Mastruzzi.(2007). Governance Matters VI: Aggregate and individual governance indicators 1996-2006. The World Bank,June 2007.

[9] Lin,H. & Paananen,M. (2008). The 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 Quality of IAS and IFRS Over Time: The Case of Germany.省略/AM2008.

[10] Muller,K.,Riedl,E. & Ruhr,T. S.(2008) Choosing Cost versus Fair Valu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from the European Real Estate Industry Upon Adoption of IFRS.省略/AM2008.

[11] Pickering,J. ,Aisbitt,S. ,Gray,S. J.,Morris,R.(2008).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IFRS from a Corporate Perspective: Evidence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Experience in Australia.省略/AM2008.

[12] Prather-Kinsey,J.,Jermakowicz,E. K.,and Vongphanith,T. (2008). Capital Market Consequences of European Firms’ Mandatory Adoption of IFRS.省略/AM2008.

审计英语论文范文第9篇

1会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在当今世界,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本市场飞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融入到国际经济浪潮中去,任何国家如果要脱离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而寻求自身的发展是很难实现的。同样,由于世界各国都将加入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的经济动荡,也会影响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或地区。而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推进会计标准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化,为全球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减少或者消除成本和障碍,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应用,为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加速了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因此,毕业论文在当今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国际协调的过程,是世界各个国家都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而不仅仅是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事,各个国家都要参与到这个协调过程中来。因为会计国际协调的动力是经济利益,会计国际化实质上就是各国的利益协调。通过会计的国际协调这一过程,各国间的会计差异逐步消除和减少,国际资本市场的效率得以提高,也有助于降低资本成本、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国家和地区的形象。因此,谁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谁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利益之争将决定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会计体制如何应对国际化的挑战

2.1尽快建立健全资本市场

在很大的程度上,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主要地依赖于公开的资本市场。企业的权益、债务资本主要来源于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上有无数的个人或机构投资者。独立的资本供应者和需求者都可以在资本市场上找到机会。如果会计准则的目标是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那么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就能把资本的供应者和需求者连接起来,还可以增强资本供应者对需求者提供信息的信心。而且,资本市场规则涉及的面极广,资本市场的主体除了遵循我国财政部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外,还必须接受证监会的监管。证监会有绝对的权威通过一些规范和必要的诉讼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总而言之,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共同认可和接受的会计准则可以获得诸多潜在利益。首先可以降低跨国界提供信息的成本;其次,能降低信息使用者的分析和评价成本。其结果是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和降低了资本成本。

2.2制定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准则体系

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目的是增进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可理解性。制定一套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准则无疑为实现该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国于1990年开始起草有关会计准则的草案,1998年10月成立了国家会计准则委员会,并于2006年2月颁布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这些准则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国际趋同,有着国际会计准则的烙印。然而,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具体条款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统一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的会计规范体系,修订完善已颁布的基本会计准则,研究制定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并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准则体系,适时制定出台若干项具体会计准则,使我国的会计规范朝“准则控制”方向发展。

2.3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机制

完善的自律机制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为此,代与硕士论文需要进一步开放国内会计服务市场,充分利用国际会计公司的优势,在推动国内会计师事务与国际会计公司联合的同时,培养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内事务所或会计公司;改善CPA(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监管,充分发挥中注协及各地方注协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努力提高国内CPA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增强CPA的风险意识与法律责任意识。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职业的自觉性。

2.4努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素质。

会计的国际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另一方面则是国内会计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在国内会计服务市场的开放问题上,我国已列出了具体的开放时间表,这对我国注册会计师(CPA)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准则规定模式是以原则为导向的,这也对CPA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我国CPA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CPA是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而进入CPA队伍的,他们从业时间短,执业经验不足。我们应加大对执业的CPA业务水平和道德教育等全方位培训的力度。对后备力量则要改革考试选拔制度,比如考试内容方面,可考虑适当地注入对会计理论知识和实际业务经验的考核。

2.5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

由于制度具有相互依存性。任一特定的制度安排的效率取决于许多因素,即使构成制度的规则是一致的,但围绕着这些制度的实施机制、行为准则和行为者的意识形态在细微而重要方面的差别将会导致制度的极大变化。要真正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使制定的会计准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十分重要。不然即使我国把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国内准则,也不能说明我国会计已经完全国际化。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对于国际会计准则不是简单照搬的问题,必须加快配套制度的改革,如果不从组织保证上、人员培训上、法律协调上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将招致改革的失败。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强调通过重罚,加大造假成本。抑制准则执行者造假行为,论文即通过挤压的方式逼迫报告提供者和报告使用者的利益趋向一致,以确保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

3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3.1关注会计国际化的发展和动向,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吸收借鉴

虽然会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会计国际化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否则,不但问题无法解决,并且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出现混乱或者失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经济的健康进行,由此带来的改革成本和风险将是巨大的。我国的会计环境与国际会计准则针对的发达市场经济背景显然是存在差别的,因而我国的会计标准与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不一致之处,这种情况是受我国的现实环境所限,也是必然存在的。

一方面我们应向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积极反映我们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我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我们会有条件更广泛地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因此,我们对会计国际化的态度应是: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下,积极地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除非相关的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当前,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国外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必须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会计协调的步伐,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协调的重点问题,紧跟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与我国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现实,推进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

3.2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

会计国际化的实质是各国逐步趋同的过程,也是各国利益之争的结果。我国英语论文应当在推进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积极参与会计的国际协调,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如前所述,当前我国会计环境下呈现出了一些特殊的会计问题,我们要在会计国际协调过程中对这些特殊问题加以反映,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施加影响,使之关注我们的问题,力求找出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方法,并使其成为国际上认可的方法,以尽可能地减少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成本。

审计英语论文范文第10篇

内容提要: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法律性质应该界定为妥协式契合关系。妥协式契合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和谐的契合关系,是一种权益配置失衡的契合关系。这种契合关系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旋律相阻相背。我们应该用理性的态度,冷静地思考“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废止。

一、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研究现状

自从1988年《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22条正式确立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制度以来,该制度在我国引资实践中的运用已30余年。这30年来《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商先行回收制度经历了官方多次的“小修小补”,但还是没有使我国外资立法走出捉襟见肘的困境。学界对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探讨与争鸣,也从未间断过。当下,对这个问题研究的着力点在该制度的“存废”和“修整与重塑”上,学界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

否定观点: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应废除现行的允许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的法律制度。允许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励外商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采取这种做法有情可原。然而,在已进入知识经济年代的今天,技术和设备的淘汰速度越来越快,在合作企业创办之初,外方带来的技术和设备看似先进,可是没过若干年,在合作期限届满时,这些技术和设备已显落后,即使全部归中方所有,又有何用?[1]

肯定观点:持此观点学者认为,在我国,现在提议废除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的制度,为时尚早。[2]上述判断恐有言过其实之嫌,更何况,在当前,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法律制度的存在,对推动我国“积极、合理、有效”吸收投资政策的实现仍具有一定的意义。允许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可以减轻因投资数目大、回收周期长对外商所产生的巨大还贷压力,这对促进外商投资我国优先发展的基础设施等项目,可起到不可替代的激励作用。

合作企业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是“存”还是“废”,要从多方面考证后,才能作出结论。

二、对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性质分析及评价

因对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制度观察角度各异,迄今为止,国内学者提出的有关该制度定性的学说大致有两类:一类试图对该制度的法律性质进行定位;另一类则与法律定性无关,实际上是对该制度经济性质的说明。[3]

(一)关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经济性质的学说评析

1.优先补偿说。该说认为,允许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是对其投资的一种优先补偿。在合作企业的创办实践中,外方通常以现金、机器设备和技术设备等投资。外方的出资往往贷之于国外的银行,需要分期还本付息,通过先行回收投资制度,合作企业外方就可以用每次回收的资本金,逐笔偿还国外银行的贷款,从而大大减轻其还贷的压力,刺激其持续长久投资的积极性。从资本制度的表征来看,中国虽然没有资金配套问题;但不能据此认为中方占了极大便宜,外方合作者仍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惠:一是因土地使用费在合作期内不收取,合作企业不需缴纳场地使用费,因而减少了开支;二是由于土地使用费不必一次性计入投资总额,这就避免净增加注册资本,减少投资者的风险和责任,外方的分配比例可以大于中方。由此可见,合作经营方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补偿大致是相当的。[4]

2.保本经营说。该说认为“合作企业顽强生命力的原因在于,外方能保本,中方也有利……在一定条件下合作期限内外商先行回收投资,使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原本和利润都有保证,从而减少或避免商业风险。”[5]显而易见,保本经营说违背合营企业中外双方“共担风险”原则;也违背我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立法本意和国际投资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公平原则。保本经营说也不符合合作企业法中有关外方先行回收投资后仍应承担合作企业后续债务的规定。由此可见,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具有暂时性,并不排除承担亏损时的赔本可能,风险尤存。

3.让利说。[6]该学说被学界达成共识者居多。该说认为外商先行回收投资性质上是一种让利性的优惠措施,是国家对外商投资的促进、鼓励政策。回收投资的性质主要是由其回收的渠道和来源决定的。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的投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中国合作者的让利。(2)中国政府的让利。笔者认为把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定性为让利说欠妥,起码应该称“暂时性让利说”。让外商先行回收投资,笔者个人认为从我国和谐社会语境来审视,合作合同成立基础“显失公平”,但从原初条件视角来分析,这是一种“妥协式的意思自治”,是主动“妥协契合”。这一点我想中国政府特别是当初该制度的制订者应该是心知肚明的。如果“暂时性让利说”是对“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性质的经济说明”,那么“妥协式契合说”应该是对中外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法律定性(笔者后面将详细阐述)。

以上三种学说都力图从经济上阐明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的性质,不同的是选择的视角不同。尽管如此,以上三种学说的缺陷亦很明显,再说这些学说毕竟没有道出该制度在法律上的实质和特征。

(二)关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法律定性的学说及评析

目前,针对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法律性质的学说主要有三种:

1.股权转让说。该说认为,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实际上是合作企业内部的股权转让过程,外方通过先行回收投资在合作企业中逐步减少股本,等于中方用本来应该分得的利润来购买外方对应的股本,而不是外方从合作企业中抽出资本金,合作企业的注册资本不会减少。只要我们细加分析,不难发现其存在难以自圆其说的缺陷。中方让渡利润,取得股权;外方出让股权,获得利润。按常理这是一个合于逻辑的股权转让关系,照此推理下去,中外双方的股权比例会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随之,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收益分配权,亦即随着外商先行回收投资进程的深入,向中方倾置,企业性质和类型的变更将在所难免。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最终要蜕变成一个中国内资企业了,倘若如此,外方投资回收完毕,外方实际已经不是该企业的股东了。事实并非如此,就算外方先行回收完毕,其在合作企业中的地位不会改变,仍然享受着股东的权利和义务。根据1995年国务院制定的《中外合作经营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第50条以及2005年财政部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审批办法》(以下简称《审批办法》)第4条第3项的规定: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后,对企业的债务还应承担责任;其中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及其合作各方要依照中国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承担民事责任。股权转让说违背了权利义务一致原则,与民法的精神相悖。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一个简单的渠道来论证股权转让说的不足:在中外合作企业不盈利的情况下,外商仍可通过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回收投资,这种情形无关合作企业的收益分配,股权转让说的缺陷不攻自破。

2.减资说。该说认为外方在合作企业的资本额随着外方先行回收投资而逐步减少。笔者认为,此种观点难免有以偏概全之虞。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有四种方式,即扩大收益分配比例,税收同收投资,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及摊提无形资本摊销金。显然,从企业利润中以扩大收益分配比例的方式,不涉及企业注册资本,从企业税收利润中先行回收投资,会减少国家税收,但也不涉及到注册资本。但从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费中回收投资和从无形资产摊销费中回收投资,可能会导致注册资本的减少,这与资本维持原则背道而驰。减资说的缺陷亦显而易见。

3.特殊信贷说。[7]即把先行回收投资的行为视为一种特殊信贷。这种学说表面上能弥补股权转让说和减资说的不足,既不构成外方对中方的资本转让,也不会减损外方在合作企业中的股本,同时要求共担风险。笔者认为这种学说因理论而理论,缺乏对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性质分析的目的性和导向性,表面看来能自圆其说,实际上是脱离实践的海市蜃楼。它既忽略了立法者的立法旨意,也忽略了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存在的原初条件和和谐社会语境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

从现有的各种理论来看,都不足以完整准确地阐明这一制度的法律性质,容易造成对该制度理解和运用的不当,导致中外双方权利义务配置失衡或不当,进而影响该制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积极作用的发挥。这就促使我们在立足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立足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去寻找一种符合与外商先行回收投资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相符合的新的学说来支持该项制度。笔者认为“妥协式契合说”与上述标准相吻合。在后面的论述中,笔者将围绕“妥协式契合说”渐进式地展开阐述。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网站搜索

繁體

论文首页图片论文热点论文专题论文管理论文经济论文会计论文审计论文语言论文英语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社会论文

哲学论文法学论文声学论文艺术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计算机文农学论文医学论文其它论文搜索论文写作指导应用文稿

考试信息考试软件职称评审信誉保证论文转让论坛交流论文qq群联系方式论文订单论文讨论论文资讯联盟知道论文联盟首页法学论文经济法论文背景:阅读论文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废止论

[日期:2009-05-31]来源:作者:陈业宏[字体:大中小]

三、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合理性质疑

如前所述,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在促进、激励外商投资的实践中确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然而,时过境迁,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变革。当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种种棘手的问题逐步消除,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发了显著的变化,中外合作企业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已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当时中方制定该制度的法律依据也受到了挑战。从和谐社会视角去考察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从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实施的历程来思考,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于理相悖。若不及时调整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仍“妥协契合”,笔者认为实属不必,亦不值,抑或叫错误,其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有“抑内让外”之嫌。从1993年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到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的通过,历时1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且不断走向完善,市场经济实行经济关系契约化,强调市场主体地位平等,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内在要求。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再给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先行回收投资优惠政策,不但违反了优惠政策的本意,而且势必使中方企业承担更大的经营风险。长此以往,势必会挫伤国内企业的积极性,威胁国内民族企业的发展。就算合作期届满,合作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归中方所有,“按照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其合理性究竟几何,需要进一步探讨”。[8]笔者无力进行精确的量化,想必众所周知,高新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引进时“先进”的机器设备等,在合作期限届满时“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早就被淘汰出局,这种不对价是显而易见的,其不合理性亦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从中方政府来说,眼前的税收,是要用巨额的外汇收支不平衡作风险代价的。在未来的十几二十年的回收期限内,如果人民币币值产生波动,潜在的风险是巨大的,因汇率损失所导致的巨额债务负担的教训早已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但令人担忧的是中方和其主管部门都没有重视和防范汇率风险的意识和措施。[9]

第三,在新时期,税收优惠不是跨国公司投资决策的决定因素。根据美国对欧洲和地中海沿岸23个国家和722家企业就投资环境问题的专项调查显示:外企认为理想的投资环境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先进的科技,健全的金融税收体制,健全的汇率,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卫生和环境(医疗服务、教育水平、人的素质、生活质量、犯罪率等)[10]。这说明外商的投资理念在新形势下已由寻求政策优惠向依靠市场优化转变。寻求市场的投资者认为,市场保护的重要性高于财政优惠和其它优惠。[11]可见,优惠措施只有在其它情况相等的情况下,才能显示出威力。

现在的情况是,国际国内的投资环境发生了变化,可我国计划经济年代产生的优惠政策依旧故我。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所表现出来的不契合以及这种不契合所体现出来的不合理就成了我国提高外资利用效益和中方在合作企业的地位、保护中方利益的一大障碍。

四、对中外合作企业外商先回收投资制度合法性的质疑

(一)从公司法的视角来分析

根据《中外合作企业法》第22条、《实施细则》第14条的规定: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合作企业以全部资产对合作企业的债务承担债务,但双方也可以约定债务分担方式,即合作双方中的某一方可根据合同约定承担超出或低于自己出资额的风险责任。据此约定承担低于出资额责任的那一方就可以以其全部资产向外承担责任后享有向合作另一方追偿的权利。[12]这种规定与有限责任公司责任承担机理相悖。不管是1993年《公司法》,还是2005年修订后的《公司法》,都明确规定发起人的财产独立于公司的财产。发起人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为限为公司债务承担责任,不存在发起人与公司债务发生直接联系的情况,也不存在债务分担约定问题;外商先行回收投资,中方风险还本,这还与公司法“风险与收益一致”原则相违背。因此,有学者认为将合作经营企业戴上有限责任公司的帽子,把有限责任公司这种公司形式搞得不伦不类。[13]

(二)从经济法的视角分析

经济法又被称作政府干预经济之法。国际投资中东道国政府如何摆正自己在外商投资领域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地位,更有效地提高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业绩呢?对这个问题学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

第一种是抑制或取消过分、严格的政府干预行为。提出这种主张的成员认为,对国际投资的政府干预与多边国际投资立法所追求的理念相悖。目前,有关国际投资的国际法制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尽可能减少政府对国际投资的政策干预和影响。[14]

第二种主张是支持积极的政府干预。这种观点认为积极的政府干预与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导向规则是并行不悖的。[15]

第三种观点是折中的主张。该观点认为东道国政府有权进行适当的政府干预,而何为适当的政府干预,可以由各国自行决定。

从我国现行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立法规定来看,与外商先行回收投资相关的法律规范多为任意性规范、授权性规范。立法内容为中外双方的“意思自治”提供了过于广泛的选择空间和自由余地。中外合作企业虽然为契约型合作企业,但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现阶段特别是全球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时期,用弱化政府干预和控制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对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进行规制,与经济法精髓“适度干预”、“适时干预”理念相背离。

(三)从国际法的视角分析

根据国民待遇的要求,内国人给予外国人的待遇因此可以不低于内国人,但不能高于内国人;根据现代国际法关于国家间平等原则及国家属地优越权原则,外国人在法律上与东道国国民享有同等待遇和同等保护,承担同等义务与责任,但不能要求不同于或更多于东道国国民所享有的权利,更不能处于特权地位,也不能承担更多的义务。[16]显而易见,现代国际法不承认外国人在内国享有超过内国人的权利。在和谐社会语境下,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实际上是一种“超国民待遇”,明显与现代国际法和TRIMs协议中的国民待遇原则不相符合。

通过上述对外商先行回收制度的合法性的分析,笔者不敢说“先行回收投资制度”这一对外商的措施于法无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从和谐社会的视角,用现代法的理念去评判合作企业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表现出很多与现代法理念不和谐乃至相冲突的因素。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中方已经发现该制度对中方的不利,这一点,只要我们仔细阅读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一定能揣摩出其中之意。那中方又奈何给外商先行回收投资这样优惠的政策呢?当时中国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不理想,中方又想多、快、好、省地发展本国经济,在这样一种“为难”的局势下,给外商先行回收投资这样的优待,与其说是一种促进激励政策倒不如说是一种妥协式契合。在这种情况下的让利优惠,对外方而言,确有“不当得利”之嫌,也含有“乘人之危”之意。

五、结论

结合“对外合作企业外商先行回收制度合理性的质疑”,笔者认为,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法律性质应该界定为妥协式契合关系。

在新形式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关系契约化已是一种客观存在,妥协式契合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和谐的契合关系,是一种权益配置失衡的契合关系。这种契合关系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主旋律相阻相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其积极作用逐渐消退,其负面效应愈来愈为国人所关注。长此以往,不但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挫伤了国内企业的积极性,威胁了民族企业的发展,影响了外资政策的稳定性,扩大了地区差异,扭曲了外资流向,助长了“假外资”的蔓延,同时,使外商投资的战略动机出现错位,使外资不能深入地参与我国市场竞争,最终影响了我国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17]对此,我们认为和谐社会语境下“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应予废止。

注释:

[1]丁邦开、刘恩媛:《对允许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方投资者先行回收投资的法律思考》,载《中国对外贸易》2001年第4期。

[2]谢晓尧、刘亘:《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的法律性质新探》,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

[3]刘丰名、周新成、易礼贤、姚文萍:《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概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5-139页。

[4]蔡冰菲、张纯金:《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之法律分析》,载《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年第3期。

[5]杜新力、曹俊主编:《国际投资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6]谢晓尧、刘亘:《论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先行回收的法律制度性质》,载《法商研究》1997年第3期。

[7]徐崇利:《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先行回收投资的法律性质新探》,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

[8]徐犇:《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的法律问题研究》,载《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9]周元元、徐明贞、陈红:《外商先行回收投资的调查分析》,载《中国外管理》2000年第5期。

[10]郝红梅:《谈我国的外方投资环境》,载《对外经贸实务》2000年第2期。

[11]ReuberGHprivateForeignInvestmentindevelopment(M)claredonpress.

[12]徐犇:《中外合作企业中外方先行回收的法律问题研究》,载《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3]陈治东:《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公司制度若干问题之剖析》,载《国际经济法论丛》(卷一),法律出版社1998版。

[14]see.WT/WGTI/M18.para.9.

[15]see.WT/WGTI/M18.para.14.

[16]姚梅镇:《国际投资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8页。

上一篇:国家审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银行审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