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项目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22:37:03

审计项目论文

审计项目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作用;涵义;目标;

中图分类号: E2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总理指出:对一些重、特大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比事后监督更重要,要求及时发现问题、立即解决问题,努力减少损失。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的重要命题,要求政府审计必须前移监督关口,创新审计方法,为跟踪审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对工程项目实施跟踪审计是建设监控的有效保障,是当今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监督手段。

1.工程项目跟踪审计的涵义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是跟踪审计机关及人员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和结果所实施的一种全程的、动态的、有效的经济控制机制,具有监控性、效率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它不仅主动发挥审计免疫功能,提升工程项目资金监管效率,而且能够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及有效控制工程项目审计风险,并最终提供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决策有用信息,提高工程项目跟踪审计资源配置效率。

对于工程项目跟踪审计的涵义,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首先,跟踪审计的主体是指具有综合素质的审计机构及人员,这些审计机构及人员应以国家审计为主、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为辅;其次,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控制机制,可以说跟踪审计的过程是一种控制过程,跟踪审计行为也是一种控制行为。

2.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目标

任何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其审计目标包括终极目标和具体目标。终极目标决定跟踪审计的性质和重点审计方向,主要是保证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具体目标作为终极目标的具体体现,明确跟踪审计在每个阶段的具体职责和阶段性任务。

工程项目建设经过前期准备阶段、实施施工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等,在不同阶段选定与之相关的针对性的具体控制目标。从资金绩效评价的角度,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程序,以项目资金为主线,从前期准备阶段的资金的来源、施工阶段的资金使用和竣工阶段的资金投资效果等进行跟踪审计,它可以主动发挥审计免疫功能,促使项目资金使用更合理,提升项目资金的监管效率,控制审计风险,制止审计人员的寻租行为。

从监督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角度,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可根据工程项目管理实践的需要,对发现的弊端及时提出阶段性的审计建议,促使工程项目管理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提高跟踪审计的预警能力,促使工程项目各利益相关者的效益最大化。

3.建设项目实施跟踪审计的作用

对建设项目实行跟踪审计,实行审计关口前移,实现事先控制,有利于提高项目论证的可靠性、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从而在源头上保证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其作用主要总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贯彻执行国家审计、建筑等法规;

2、有利于监督检查单位内控和管理制度;

3、有利于监督各行为主体;

4、有利于防弊纠错,维护经济秩序,提升投资决策的科学化程度,优化设计方案,实现投资控制目标;

5、促进廉政建设,减少领导读职和犯罪;

在跟踪审计中,由于审计人员提前介入到项目建设的一些关键环节中,形成了全过程、全方位、经常性的监督制约机制,从而比那种事后监督更能起到良好的预防腐败作用。

6、有利于拓宽和提升审计职能,提高建设项目的投资绩效;

跟踪审计的实质是建设全过程的综合审计,包括经济性审计(比如造价审计)、效率性审计(比如工期和进度审计)和效果性审计(比如管理审计、投资效益审计等)。采取跟踪审计模式,审计人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避免事后审计无效性问题的发生,真正实现投资控制、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目标。

7、有利于促进建筑工程的投资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跟踪审计从工作机制上克服了事后监督的局限性,审计人员提前介入到项目建设的各个重要环节,及时发现项目建设管理中的漏洞和问题,并从“超越”的监督者的角度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从而能够很好地帮助建设单位坚强管理。

8、有助于缩短审计信息反馈回路,提高审计信息反馈效率;

审计的主要成果(如审计报告)提供有价值的审计反馈的信息。控制论认为要提高信息反馈的效果,必须缩短信息反馈回路,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使信息得到及时、充分的利用,起到预测和防范的作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能够缩短审计信息反馈回路,提高审计信息反馈效率。

4.结语

实施跟踪审计是工程项目建设监控有效的保障,而探讨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机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工程项目跟踪审计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应整合审计资源,从而发挥新的、更大的整体功能。并通过跟踪审计的监督、保障、反馈和纠错等机制的运行,强有力的保障跟踪审计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揭露并改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制度性漏洞和体制性缺陷,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 于晓平.重点建设项目远程审计系统的设计初探[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4.

[2] 法律出版社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3] 施向阳.绩效审计视野下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D][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厦门大学,2006,4.

[4] 栾素晋.浅谈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J].审计研究,2008.

审计项目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科研经费; 内部控制; 审计监督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科技驱动战略向纵深发展,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越来越多,渠道越来越广,项目也越来越泛。目前,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主渠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纵向科研项目,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横向科研项目,以及其他带有科研性质(包括本单位)的资金投入,如高校引进人才资助、科研启动费、项目配套费、课题预研(扶持)费等。大规模的科研经费的注入,为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流是健康的和积极的。但是,这些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如科研经费的使用严重游离既定的用途和范围,用于个人或集体活动、福利发放,视为单位或个人创收,自由支配;科研经费积压或长期闲置,科研项目重复申请,一项内容同时申请多个项目,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的项目反复申报,将原有项目改头换面再度申报等,导致科研资金严重损失浪费;科研经费使用违反财务制度规定,频发违法乱纪现象,如挪用、贪污、套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公款私存,假发票、假票据、巧立名目虚假报销等,将科研经费作为小金库,用于“三公”(出国、用车、公务招待)消费;有的高校和有的项目主持人(及相关团队成员,下同)将科研经费用于质押、作经营资本金、炒股和炒贵金属等,用于购买(含首付)和装修商品房、买车、修车和保养车辆,用于家属国外学习与旅游,个别高校甚至与有关单位签订假科研协议,借科研经费之名洗钱和转移资金,如此等等。这些现象绝非个别高校的个别现象,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实,有的高校特别严重。最近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十五个典型案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沛清私存公款、套取科研项目经费案就是典型一例。近年来各地方审计机关也对部分高校进行了财经法纪审计,审计发现的科研经费弊案、串案和窝案越来越多,有关责任人已受到纪律和法律的惩罚,但是这种现象仍有继续蔓延之势,故对科研经费实施有效管理控制和严格审计监督势在必行。

二、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个人原因与单位原因,认识原因与制度原因,管理原因与社会原因等。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长期以来,高校管理者和科研项目主持人认识存在偏差,认为科研项目是主持人经过努力争取来的,科研活动是个人劳动贡献,是不可复制的智力创造,理应得到补偿,认为科研经费是补偿其贡献的主渠道,认为只要主持人完成了科研任务,科研经费的使用理应由主持人自主支配,即留有一定的自由使用空间是正常的和合理的,否则不利于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故明显放松了对科研经费的控制和管理(而高校的其他经费,如业务费、办公费等没有放松,所以使用起来较科研经费要规范得多)。

第二,高校由于拼科研,鼓励教师多拿项目、快拿项目,也有意无意地给主持人一些“甜头”,所以有章不循,有规不守,认为科研项目申请标书虽规定了经费的使用范围和用途,但实际操作起来肯定存在差异,因此给主持人自由裁量权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等于给主持人乱用经费贴上了合理化的标签。这也是目前科研经费游离使用范围和标准的重要原因之一。申报时,主持人只考虑项目论证和如何拿下项目,而对经费使用考虑不周,也是导致后来使用混乱的原因。

第三,高校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存在严重漏洞,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失去应有的监督和控制,成为主持人的“自由王国”,想怎么花就怎么花,高校只问主持人有无结项,有无发表相应的论文,只过问成果,而不问过程,更不过问经费,仿佛只要有成果就一俊遮百丑,能够容忍一切,这种思维和管理体制不能不说是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违法乱纪的温床。管理和监督的失控还表现在:一般科研项目的主持人,特别是重大或重要项目的主持人都是本院校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有的科研项目负责人本身就是学校领导,学校对这个群体的管理和监督往往难度较大,对其一些出格行为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或迁就的态度,这就毁内部控制与管理于无形,也起到很糟的“示范”和“引导”效应。

第四,财务报销中缺乏有效的把关。财务是科研经费使用的总开关,由于财务部门怕得罪人,怕影响科研人员积极性,怕领导怪罪,对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票据听之任之,使科研费用报销中假发票盛行,科研人员可以轻易地虚列业务,骗取资金,使一批科研人员通过项目发了财,搞乱了科研经费管理秩序。有的高校财务人员曾经向领导提出过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问题,但领导不重视、不发话、不作为,财会人员也不愿意说多,怕“干涉学校主流业务”、“影响学校科研发展”,只要领导点了头、签了字,什么都给报,长此以往,积重难返。

第五,内部审计缺位。审计监督是规范科研经费合理使用和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有的高校内部审计形同虚设,没有健全的审计机制,对发现的问题不闻不问,没有及时制止和问责,使上述问题愈演愈烈。有的学校尽管制度上规定重大业务(报销)要经领导签字或需要内部审计介入,如用科研经费购买仪器设备、聘请外部专家、大量发放劳务支出、与外单位联合设计攻关等等,这往往是违法乱纪的多发和频发部位,但是如果审计监督主动退出,就等于制度规定没有落实和检查环节,制度执行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三、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与审计的若干对策

如何杜绝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频生乱象,还科研经费本来面目,真正发挥高校科研经费强化科技、提高核心竞争力、服务经济社会的应有作用,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培育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职业道德。从事科学研究是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崛起,而不是通过科研发财,赢得薪金外的第二份收入。高校教师应遵循基本师德规范,对所掌控的科研经费,对纳税人血汗钱负起应有责任,不仅要完成科研任务,而且要管好、用好科研经费。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除了组织正面学习和宣传外,对科研经费违法乱纪的人和事也要进行通报批评警告,以营造健康良好的科研氛围。

二是明确科研经费的性质,它属于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即使是私营业主设置的横向课题,其经费进入了学校大账便成为公款,不得随意占用、挪用和化公为私,要像管理财政资金那样管好和用好科研经费,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各教师应有高度责任意识。在项目立项时,项目单位、学校应与主持人签订责任书,明确科研经费使用范围、用途和责任,对违法乱纪的责任和后果也应在项目书中一并告知。同时,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应是相对刚性的,不留自由活动的空间;对经费使用的自由裁量权应压缩到最小限度;对科研过程中进行预算变更的,要严格把关,严禁将“死钱”变活钱,将公款变私款,将科研经费变为“接近生活”的经费。

三是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高校对科研经费应制定具体可行的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控制不合理、不合法票据的流入,加强程序控制、手续控制、纪律控制和信息控制,将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连同项目完成情况一并列入考核和评价范围,将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乱象控制于萌芽状态。

四是加强财务监督,即建立健全柜台监督制度,对不合规的票据、不合规的业务、不合理的支出,坚决退回不予办理,对屡查屡犯者要通报批评,并适时采取控制报销、冻结经费、暂停使用等措施以示警告,对违法乱纪行为应通知纪律检查部门予以戒免,情节严重者应停止项目执行。

五是加强对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高校内审部门应对科研项目经费的规范性、合法性实施审计监督,特别是对经费多、跨期研究、多单位参研的项目要进行更加全面、及时和连续性的审查监督,为科研项目健康运行保驾护航,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信息反馈制度,将有关审计信息及时反馈给主持人本人、科研管理部门和有关校领导,对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中存在明显违法乱纪现象的人和事,要进行审计追究和问责,以构筑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健康有序运行的预防、教育、惩戒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审计署公布15起违法违纪案件处理情况[EB/OL].人民网财经栏目(.cn),2013-10-09.

[2] 谭红梅,张经鹏.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初探[J].财会通讯,2009(1上).

[3] 江喜月,肖洁,李进焕.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2).

审计项目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银行风险是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本文首先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浅显的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

2004年6月26日,国际清算银行颁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各国监管机构广泛实施的1988年协议相比该协议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主要表现在;

1、最低资本要求: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然保持在8%以上,同时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基础上增加了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在信用风险增强了资本要求的风险敏感度,并提供了多种方法允许银行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使用。

2.监督检查:要求商业银行应具备与其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评估资本总量的一整套程序,并制定维持资本水平的战略。

3.市场约束: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引入外部力量约束或强化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

针对新协议,中国银监会明确表示,至少在十国集团2006年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几年后,中国仍将执行1988年的协议。由此可见,中国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然而力求早日达到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跟上轨迹银行业发展的步伐,毕竟是大势所趋,也是摆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银行风险意识淡薄

众所周知,我国银行是从过去国家专业银行演变而来的,商业化进程较为缓慢,粗放落后经营观念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并未完全消除。我国的风险管理观念是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则不够重视。

2、存在大量不良资产

根据我国银监会统计显示,至2006年第三级末,国内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为12736.3亿元。不良贷款的比例为7.33高于发达多家3%一5%的一般水平。我国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资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国有商业银行部分财政职能,信贷资金用于无法偿还的财政资金用途,作为债权人的国有商业银行和作为债务人的国有企业最终为一个产权主体(国家)所拥有,在原则上,他们无法产生真正的直接融资交易关系。

从银行自身方面来说,有些工作人员在规定贷款时,对具体情况了解不全面,缺乏对贷款企业技术力量,财务管理,以及产,供销情况,还款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调查评估,贷款手段不规范,贷款审判制度流于形式,缺乏可行性,项目论证不充分,信用贷款所占比例过高,关系贷款,以贷吸存或以贷谋私情况比较普遍,这些都导致银行很多的贷款收不会来,成为呆帐。

而对于企业来说,存在债多不愁还的心理,只要能从银行获取贷款,到期能不能偿还,如何偿还都不考虑,只要资金到手,企业职工的工资福利就会有着落。

3、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方的管理组织表现在行政等级垂直集中在领导的结构体系,以行政奖惩为特征,官本位意识普遍,这使得银行决策者在经营管理中常常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短期行为严重,造成巨大资金损失。

另一方面,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另外银行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承兑贴现等这些业务的操作环节内控管理不到位,执行制度不力等问题促使这些业务岗位的案件呈现出高发势头。

除了这几类主要问题之外,我国商业风险管理还存在风险计量方法落后,风险计量技术达不到要求,风险人才严重缺乏等问题,它们严重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二、对策

1、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观念,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

首先,银行首先应确保风险管理能够涵盖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风险。然后对不同类别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归类,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和措施。所有的风险都有专门的对应的岗位来负责。使银行上下牢固树立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意识。

其次,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上,建立相互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董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下设战略规划委员会、风险审计委员会。战略规划委员会负责起草风险管理战略;风险审计委员会通过常设的风险审计部,负责银行整体风险监测、风险管理效率评价,督促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对银行中高层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人员的道德风险进行监测。

2、防范信用风险。

首先,建立统一授信制度。收集市场动态客户经营情况,采用多种分析方法,评定客户偿债意愿和能力,建立银行客户资信评价体系。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审慎地确定可获的风险限额,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客户的各种授信实行统一管理,用统一授信来控制客户信用风险。在这方面欧美国家的银行做得很成功,可以向其借鉴。

其次,学习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提高并改造传统的风险识别、评价、决策与监督方法,更多地引进量化的分析工具,实现全额的风险计量和控制。根据历史经验数据,预测借款人的违约概率、贷款的违约损失率和违约敞口,计算贷款的违约损失,在贷款定价时要确保在贷款收益中将预期损失覆盖掉。

3.防范操作风险。

首先,要完善银行内部制衡机制,使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互相分开,必须明确划分董事长、监事长和行长(总经理)职责,并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对行长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督,规范其运作。

其次,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建立起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关系,加强监督机制,不断进行检查、整改和考核。保证内部稽核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完善稽核监督机制。不断进行检查,做到事前稽核,事中稽核,事后稽核。并且对那些在执行制度、办理业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员工及执行内控表现优异的业务人员应有所激励。对违规经营及形成不良资产的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要严格执行;在追究直接责任人员责任的同时也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以提高领导层的责任心。

4.要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对包括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能够早预警、早识别,并对风险进行准确量化、科学定价,提高对风险的预警、识别、量化、化解能力。

三、结论

审计项目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财务有其自身独特性。本文意在分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其管理的相关对策。

Abstract:SM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has its own financial uniqueness.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analyze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on the basis of management to strengthen its policy for this problem.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nancial management; financial control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它们生产规模小、经营模式灵活,生产成本低、效率高。但同样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常常受到经济、法律和制度上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政策的限制 技术管理人员的缺乏.生产设备落后,以及由于金融体系不发达、社会诚信缺失而导致的融资困难等等。就目前的经营情况来看,虽然有这么多相互关联的制约因素 但缺乏资金仍是阻碍这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 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主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过于重视短期的利润 这样的思想导致其单纯追求销量,忽略了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

控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融资方面.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一般都是通过银行贷款得以满足的,但中小企业获得银行的贷款非常困难。同时.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会计帐目异常混乱,管理者无法获得及时、有用的财务信息,影响了决策的客观性和及时性。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所有权经营权不分 管理者专业水平差。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 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 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在这些企业中 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 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2.筹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 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据统计我国300万户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 O%左右。其主要原因第一,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 资信相对较差。第二,国家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 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第三.大多数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有些银行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对其贷款不够热心。3.项目论证缺乏科学性。(1)追求短期目标。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2)投资盲目性,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三、促进中小企业改善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政府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制定或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1.中小企业市场融资资信很低。这从客观上要求国家通过稳定的融资机制给予适当的扶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优惠政策,如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和《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美国的《中小企业法》和《公平执行中小企业法案(1996)》等。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我国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据悉,由九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起草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不久将出台。

2.成立中小企业基金。包括特定用途基金、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等,其资金来源可以是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的入会费,管理上实行基金封闭运行,集中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中介组织,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担保费的收取,不能以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代价。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财政部等10部委不久前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引导中小企业增强信用观念,改善其信用状况以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以及加快我国社会化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这标志着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化信用体系建设开始启动。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过程中,要把建立信用担保制度和建立其它社会化服务体系(如中小企业资信评估机构,中小企业投资及融资信息 服务机构,中小企业联合会等)结合起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

(二)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规范企业会计秩序

1.强化中小型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加强企业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增强,不仅避免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还有利于依法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2.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广大财劣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抓好后继教育工作,并在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同时,开展好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当前应该严格执行财政部规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证、账、表的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达到标准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使之分工科学合理,职责明确。

(三)重视专业财务管理人才的吸纳及培养。中小型企业资产达到一定规模后,企业生产和经营各个环节都是面向市场的,财务工作也处处体现了市场对于企业资金的筹集和运用的深远影响。企业正是通过财务管理的统筹安排和统一协调将内部形式上相互隔离但内容上紧密相关的各项决策过程结合起来,以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在这种巨大的外在压力作用下,业主及高层管理者应重视财务专业人才的作用,安排专职财务管理人员有能力的企业应专设财务管理机构并赋予应有的权力和手段,实现合理筹集资金有效运用资金,加强有效的财务分析与监督。

参考文献:

审计项目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府卫生投入 资金 绩效管理 指标

2009年以来,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各级政府对医疗卫生行业加大了资金投入。政府卫生投入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通过支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使人人能够公平合理地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政府拨入专项资金管理的现行基本模式是:医疗卫生资金在各级财政预算中以单独的类款项存在,医疗卫生机构将全部经济活动纳入预算编制,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与控制。财政补助资金将以绩效目标审核作为安排预算的前提,使用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此管理模式在程序上相对完善,然而实际运用中,还存在卫生经费投入与民众健康绩效、民众医疗保健满意度的不匹配,也就是政府加大医疗卫生的投入仍没有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满意度。因此,要充分发挥卫生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做好政府卫生投入资金绩效管理是必要的手段。

绩效是指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取得相应结果的有效性和效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绩效”和“绩效管理”开始引入政府公共管理,绩效管理成为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成为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按照绩效管理的“3E”原则(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 )),可对卫生投入资金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追踪问效,通过绩效评价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科学性、效果性,保证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使用。

一、卫生投入资金绩效管理的内容

目前政府投入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承担的卫生公共任务。卫生资源的配置重点是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相统一,因此强调产出或绩效拨款比以投入拨款为基础的模式更有效率。对资金投入项目绩效管理不仅是对卫生投入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和监督,更是以政府卫生投入活动的效果为最终目标,其核心是政府卫生投入活动的目标与结果,以及结果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确定绩效管理的内容:政府卫生投入资金绩效目标要制定合理明确;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绩效目标管理结果、绩效跟踪情况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实施考核与评价;强化考评结果的应用,落实整改措施,增强支出责任,压降运行成本,促使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公平有效。

二、卫生投入资金绩效管理的思路

(一)完善专项资金投入的制度与规则

做好政府卫生投入资金的专项管理,首先要从项目管理的各环节入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项目立项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其次对专项经费拨付与使用形成科学的运作流程,对开支范围、核算方法和经费补助将实现的目标,做到事前控制;最后在项目建设过程、完工验收后要通过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跟踪问效,确保以制度规范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二)对政府卫生投入资金实行全面绩效预算

绩效管理良好的开端就是要做好全面合理的绩效预算。绩效预算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标准.以业绩评价为核心的一种新的预算管理模式。绩效预算的明显优点主要有两点:一是易于横向比较。同一水平的医疗卫生机构完成同样任务,资金如果存在较大差距,可对差异进行分项比较,则低效或无效资金的使用部分就会显现出来。二是便于纵向比较。在专项资金使用跟踪过程中,定期将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的计划目标和时间节点进行对照,查找问题,及时调整偏差。绩效预算实行目标管理的流程一般为: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项目数据库,按照轻重缓急原则,选择下一年度优先进行的项目,可自行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明确项目负责人,收集绩效评价数据和材料,对项目首先自评。在编制下一年度收支预算时,同时根据自评结果编制项目立项报告,在立项报告中对项目进行具体的可行性论证,将申请资金的理由、预算资金构成以及未来能达到的绩效等作详细论述。财政专家将根据立项报告对项目进行评审,通过后,财政拨款才正式下达。通过绩效预算,大大提高了政府卫生资金使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三)强化政府卫生投入资金监督机制

在财政部等五部委《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意见》别强调“要加强对政府卫生投入的管理监督。政府卫生投入资金要依法接受人大、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保障政府卫生投入资金安全使用和发挥效益的关键。因此以政府审计为主导的监督体系至关重要。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以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为主导,将审计监督全覆盖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结论应向政府和人大报告,向社会公众公开,使政府资金投入、分配和使用置于公共监督之下。这都将加大社会对公共资源使用的监管和督察力度。通过建立问责制,落实经济责任,也有效防范医疗卫生机构违规使用资金的行为。

(四)财政卫生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使用

对卫生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包括对项目的合规性、效果性、效率性、可持续发展及公众满意度综合分析评价。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操作性与经济性相结合原则,选择相关的评价标准,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结合不同项目性质,可研发运用个性指标及绩效标准。在使用绩效评指标时,应结合项目实施部门提供的项目申请书(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支出预算表)、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完工报告以及部门年度预决算。

三、合理选择绩效评价指标

近年来我院根据以上绩效管理思路,合理运用绩效评价指标对拨入医院的各类财政性资金进行绩效跟踪评价,都较好地完成了绩效目标任务,使政府投入的卫生资金在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发展、病人救助等方面充分发挥了效益。现以医院专科建设,使用财政补助资金为例,介绍绩效评价指标的使用。

(一)合规性指标

实际到位率: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收到的专项资金÷预算安排到位资金总额×100%

资金流失率:被截留、挤占、挪用等资金总额÷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收到的专项资金×100%

资金使用率:该项目专项资金实际支出÷全部专项资金实际支出总额×100%

预算完成率:项目实际支出资金÷实际到位资金×100%

财政资金投入乘数:(项目投入金额合计-财政投入金额)÷财政投入金额。指因财政资金而能带动的全部资金倍数,反映出财政投入外自我创收的能力。

通过以上指标评价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可以对具体项目实施和卫生专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进行评价,资金使用部门可深入分析是否因项目资金未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或资金流失等情况影响项目实施进度及项目效益的发挥。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对专项资金从拨付、使用到最终决算都得到全程监督和控制。

(二)效益性与效果性指标

效益性与效果性指标应是指标体系的重点,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对产出的效益进行衡量:对医疗产出的影响、对科教产出的影响、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对社会效益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项目性质的不同,可选择投资回收期、机器设备使用效率、教学效能、各级别科研项目数量、科研论文数量、资产收益率、应急突发事件能力、服务费用等指标搜集数据分析评价。

医疗卫生专项资金支出能够实现多大程度目标可通过效果性指标反映,代表性指标为专项资金目标实现率:专项资金实际实现目标÷专项资金预定实现目标× 100%

需强调的是根据专项资金支出的目标性质,有些项目的效益与效果用单一指标难以全面表示,可使用综合指标进行计算。在各分目标单一指标的基础上,再按各分目标的重要程度加权平均,最终以综合指标反映。如重点专科建成后本地区病人可得到及时救治,降低转诊率,有效解轻病人医疗负担,医疗机构通过人才培养与医疗技术提升,弥补该学科空白,创造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假设项目预定实现的目标为新增固定资产情况、人才培养、项目对新医疗技术创新、新技术应用到临床等贡献能力、医疗新项目开展病人受益情况、病人满意度等6项,总分100分,可根据分目标设置6个参数,前面五项权数为15%,病人满意度的权数为25%,项目考核专家对该项目的评分分别为88、93、96、91、95、92,综合计算该卫生专项资金目标实现率为92.45 (88×15%+93×15%+96×15%+91×15%+95×15%+92×25%)。

(三)持续影响与发展指标

可持续性评价可在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对既定的绩效目标是否按期实现,决策程序是否具有可重复性、项目是否可持续保持产出较好的效益等作出评价分析。可持续性包括:项目效果的持续性、医院发展需求的持续性、人才培训的持续性、社会效益的持续性、环境保护的持续性等。

(四)社会评价指标

政府卫生投入支出的社会效益是长期的、间接的,很难用价值来衡量和评价。可使用定性指标,如受益单位或公众满意率、患者投诉发生率等。通过社会评价指标促使医疗卫生机构一切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主导,将保护人民群众权益等真正融入到日常运作中,并保持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对政府卫生投入资金做好绩效管理及评价,使仅对资金投入的关注转移到对投入效益与目标实现的关注。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投入资金绩效管理所形成的相关项目论证信息、考评报告及自评报告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合理准确地做出项目计划进一步安排,提高政府资金管理决策水平,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效益最大化。同时也会建立健全政府对卫生投入的引导机制,积极吸引社会有效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卫生投入体系,做好保障人民健康的战略投资。

参考文献:

[1]陈工.加快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J].中国财政,2008;8

[2]万青.财政科技支出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7

[3]张馨,袁星侯.绩效预算改革探析[J].财政研究,2005;10

[4]苏红.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1;3

审计项目论文范文第6篇

一、审计工作历程

20多年来,审计工作适应改革需要,在国民经济的广阔领域开展了审计监督,以1995年审计法颁布实施为标志,前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5年以前,是初创和摸索阶段。1984年5月__县审计局成立,编制7人,实有5人。当时一方面抓组建,另一方面在积极开展审计试点的基础上,围绕各个时期经济工作中心,在不同领域摸索审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的路子,主要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水利、林业、商业、物资等行业的审计,审计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理解,初步打开了审计工作局面。

第二阶段1995年至今,是规范和发展阶段。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颁布实施后,审计工作认真贯彻“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二十字工作方针,全面开展了本级预算执行审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建设项目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国有企业以及金融保险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在审计中,尊重县域经济规律,集中力量抓大案要案,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审计成果逐步进入各级党政领导决策层,审计质量和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审计工作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也开创了新的局面。

二、审计成果。

__县审计局自成立以来,共完成审计项目732个,查处违纪违规金额7389万元,应上缴财政1108万元,已上缴财政733万元,涉嫌犯罪移交司法机关处理1件,违纪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处理9件,移送其它部门处理3件,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18次,给各级上报审计信息142篇,提交论文及审计工作报告59篇。也多次荣获县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抗震安居工程先进单位和自治区审计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先进集体、喀什地区审计系统审计质量考核先进单位等称号,被命名为地区级“文明单位”。

㈠预算执行审计不断发展和深化,促进预算分配秩序规范化。1995年以来,预算执行审计全面展开,揭露和查处了大量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不规范问题,审计后向本级政府提交了审计结果报告并代政府向人大提交了审计工作报告,得到了政府领导和人大代表的肯定。通过连续审计,在县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审计查出的问题和整改意见得到了认真执行,增强了各部门单位的法纪观念和依法理财意识,特别是通过对掌管财政资金分配权的财政、

税务、国库等部门的审计,使预算分配秩序明显好转,预算分配和管理行为逐步规范。㈡经济责任审计稳步发展,促进了干部管理监督工作。1999年5月中办、国办两年《暂行规定》下发后,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__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度作规程》及《__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展开。20__年修订后的审计法第二十五条进一步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成为经济责任审计最坚实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多年来,共对全县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91人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作用干部提供了可靠依据。

㈢加强专项资金审计,保证资金专款专用。20年来,我局多次组织开展了对农水资金、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养老保[,!]险基金、救灾及社会捐赠资金、教育经费、金融外资等社会关注的专项资金进行审计,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出了处理,并提出改进意见和纠正措施,得到被审计单位的认同,促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

㈣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最初的基本建设投资审计只是开展了项目总预算的执行情况和项目竣工决算的真实、合法情况的审计监督。20__年,__县人民政府出台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管理办法>>和<<委托中介机构审计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明确了项目建设单位、审计机关、被委托单位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明确了审计机关是政府投资审计的主管机关,为加强和改进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疥疮,产生了积极效果。

三、主要经验

一是坚决依靠县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开展审计监督。审计工作作为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围绕各级党政中心工作,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发出警示信号,在帮助党政领导及时解决问题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才能确立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地位。在审计工作中,我们注重发现和反映各项改革和政策实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严肃查处严重违法违纪问题,从改进和完善政策法规制度的角度提出建议,为党政领导、部门单位科学决策,解决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参考意见,审计的作用日益显著。

二是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有效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的矛盾,决定了审计工作必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在“突出重点”上下功夫。我局一方面加强专题调研,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进行重点跟踪监督;另一方面在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审计任务及审计实施中,努力做到“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抓住典型,解剖麻雀”,把每个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状况搞清楚,及时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揭露风险和隐患,提出解决对策和意见,达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审计目标。

三是不断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规范审计行为是提高振动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基础。我局在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并结合实际制定适合本部门的审计业务和管理规范,在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工作基本程序、审计定性处理、审计移交、审计行政复议、审计执法及跟踪检查、审计移交、审计信息、审计工作考核奖励、审计责任追究、审计廉政等制度、办法。同时,加强了跟踪审计,检查审计决定的落实和审计意见建议的采纳,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审计机关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制定了审计人员的道德规范,有效地防止审计人员以审谋私,做到廉洁从审,树立审计机关良好形象。几年来我们加大了制度建设,先后完善制定了《审计复核制度》、《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审计项目质量考核评选制度》、《审计事项集体审定制度》等各项业务质量管理制度、部门工作职责、行政管理制度、党支部规章制度。并成立了重大事项集体审定领导小组,对每个审计决定都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问题的定性、实用的法律法规进行集体研究、讨论,避免了执法机关权力过于集中,有效防止了以言代法现象,做到了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四、以提高审计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全面推进“人、法、技”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审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我们审计监督在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方面担负着越来越重的责任,对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断加强审计队伍的自身建设是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我局从审计事业的长远出发,把队伍建设摆在重要日程上。为了全面提高审计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我局始终把对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先导性、基础性、关键性的工作来抓。多年来,采取了各种形之有效的手段对职工进行了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技能培训,全面提高了审计干部综合素质能力,创造了一支新形势下的思想过硬、业务过硬的学习型的审计干部队伍。

二是坚持不懈地加强廉政建设。廉洁勤政是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生命线,为做好防微杜渐工作,一方面在大力加强对干部的廉政教育外,还严格执行审计“八不准” 纪律,并设置举报箱和举报电话,进一步增强了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加大了对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廉洁从审、秉公执法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全方位的监督。

五、未来的

规划(一)深化预算执行审计,揭示资金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评价资金使用效益与效果,促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

1、以规范财政管理,促进支出结构优化,提高资金效益为目标,加强本级财政部门具体组织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围绕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本级财政预算支出审计,突出部门预算批复与执行、专项资金分配拨付、政府采购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等审计,在支出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评价基本支出定额标准和专项支出项目论证的科学性,以及政府采购资金的规模效益性,促进提高预算执行的质量与效率。围绕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补助下级支出项目的监督力度,重点审查资金规模与结构的合理性及使用的效益性,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2、以促进依法治税,营造公平纳税环境,保证财政收入为目标,加强税收征管审计。审查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分析税收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基础管理科学化;审查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评价政策落实的有效性,规范税收征管行为;围绕税收征管改革,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推进改革;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促进依法行政。

3、规范部门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合理有效使用财政资金为目标,加强预算执行单位审计。审查并分析基本支出结构,非税收入来源、管理和使用情况,评价行政成本和事业成本,促进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预算标准和定额;审查专项资金分配与拨付的合规性,突出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积极推进部门决算(草案)审计,逐步建立和完善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促进部门决算(草案)真实、完整。加强事业单位审计,突出全额事业单位,规范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力争五年内,一级预算执行单位审计覆盖面达到100%。

(二)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加强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支出审计,在加强资金使用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加大效益性审计力度。保证资金审计覆盖率达到当年财政支出安排的60%以上,确保重点资金审计的连续性。

(三) 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方针,加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1、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突出任期财政财务收支及财经法纪执行的规范性,重大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

2、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突出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及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重大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

3、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与管理。逐步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向任中审计过渡,服务干部管理与考评;重点单位或重要干部采取联审、审计调查、委托审计等方式,积极探索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制度,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不断深入。

(四)以促进提高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为目标,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建立健全审计监督联运体制,体现综合监督的作用,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全部纳入审计监督范围,逐步实现对项目的全程跟踪,评价资金效益。

(五)以摸清家底,揭露隐患,促进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资产监管为目标,加强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和改组、改造、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核销损失认定审计。检查企业会计信息尤其是损益的真实性,加大对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和重大违法问题的查处力度。评价企业资产质量情况、可持续发展能力及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揭露重大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六)大力推进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提高审计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规范审计行为,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在审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水平与其他领先行业和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今后必须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审计实施和审计管理中的普及应用,努力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增强审计机关在计算机环境下查错纠弊、规范管理、揭露腐败、打击犯罪的能力,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更好地履行法定审计监督职责。

__县审计局

审计项目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BPR理论全寿命一体化采购

现代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系统复杂、采购周期长、费用高、风险大,客观要求装备采购工作要按照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的思想,运用一体化的采购方式去整体谋划、统筹实施。对装备采购进行一体化管理,环节包括:科研、订购、维修保障等,采购人员进行采购不光要注意采购前期准备,还要关注后期状况。完善装备采购全过程管理体制会事半功倍。

传统的管理理论对我国装备采购管理体制的设置具有重要的影响,它的核心思想是劳动分工理论,即让每个劳动力或部门从事生产过程中的某一部分,使劳动专业化。分工协作可以提高某些部门个别的生产效率,但由于对全过程的不重视,部分环节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传统管理理论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新军事变革发展需要我们依据更科学合理的管理理论来改革完善装备采购体制,流程再造理论(BPR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本文基于BPR理论探讨分析如何设立合理有效的采购机构,完善采购运行机制,保障物资采购的质量。

一、全寿命全系统管理与BPR理论

装备全寿命是指产品从立项论证直到退役处理的整个跨度历程。装备的寿命周期一般可分为论证立项、工程研制、生产部署、投入使用、维修保障、退役处理等阶段。装备的全系统全寿命管理,即从横向上全局考虑装备产品的各个寿命阶段,即主管机构要把影响装备采购的所有内外部因素通盘考虑,深入研究其内外部之间的联系,要将预采购的装备的配套设施、资料等后期保障因素都考虑进去,全过程、全方位地进行规划,将内部、外部因素统一研究解决,促进共同发展。

BPR理论指导了一种组织模式,它打破原有的从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结构,确立了业务流程作为中心,使上下左右各部门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实现有效沟通。BPR特别重视项目的整体性,它着眼于重新构建过程管理,将项目的各个环节组成一个高效的整体,让各部门之间的资源流通畅通无阻,从而实现管理的有效性和资源的高效使用。BPR理论的精髓在于其设想将要实施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立体形式,它的实施体系从上而下分为观念重建、流程重建和组织重建。在这三种重建体层次中,流程重建最为重要。此外,每个层次内部都有各自相应的步骤过程,三个层次相互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装备采购一体化管理组织体系

目前,从我军装备采购管理系统来看,实行的是装备研制、购置和维修的分段论证、分别计划、独立实施的管理模式,为提高采购效率,要改为采用装备全寿命期的系统论证、统筹计划、统一组织实施的管理方式。本文提出的装备采购一体化管理组织体系构想如下:军队装备机关计划管理部门、合同管理部门、试验鉴定部门、装备使用保障部门、装备修理管理部门、计划制定部门、招标部门、价格管理部门、采购论证部门、合同订立部门、合同履行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计划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制定装备的订购、维修等计划;合同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订立以及履行装备的订购、维修合同;试验鉴定部门主要负责鉴定装备性能与质量;装备使用保障部门主要负责管理和保障装备的使用;装备修理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待修装备的维修。

本文设想的装备采购管理组织体系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现阶段,军队对采购制度作了基本要求如下:要建立竞争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对计划的制定以及合同的订立与履行进行监督,要将计划管理、合同订立等各个部门分隔开来,保证其独立性,从而整个装备采购管理系统各机构之间形成了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制衡的态势,借助于组织内部的分权制衡,强化了内部监督功能。

第二,根据BPR理论,为保证有效性和独立性,一项完整的工作流程应由一个部门独立完成。装备采购流程一般有以下几步:首先要项目论证,其次项目审批,再次项目招标、议标,最后订立与履行合同。对于上文所划分的采购管理各个阶段而言,每个阶段都应该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牵头负责,其他各部门进行配合保障,从而满足装备采购全过程管理的需要。

三、装备采购一体化运行机制

在武器装备一体化采购管理运行机制中主要包括四部分的内容:科研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定购管理工作运行机制、维修保障工作运行机制和科研、定购、维修工作衔接机制。

(一)科研管理工作运行机制

军队装备机关有研制新装备的需求时,由计划制定部门制定相关的科研计划,公布该科研项目的招标要求,筛选符合条件的投标方参加招标。主管订立合同的部门,应根据装备科研计划及中标结果,及时与中标方签订合同。在订立合同之后,履行部门应该及时依据所订立的合同来履行,并督促中标方积极履行合同的款项。

(二)定购管理工作运行机制

定购管理机制的运行离不开各部门的协调配合:首先由计划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计划并信息进行招标;其次负责订立合同的部门根据已有计划签订采购合同;再次,合同履行部门根据合同订立部门所签订的合同,进行合同履行。武器装备使用保障部门在武器装备使用阶段负责保障工作。

(三)维修保障工作运行机制

装备部门需要对装备进行维修保障时,由计划制定部门制定维修计划,并公布招标信息进行公开招标。合同订立部门根据计划部门制定的维修计划,与维修保障承制方签订合同。武器装备修理管理部门根据合同订立部门所签订的合同,进行维修合同履行。

(四)科研、定购、维修工作衔接机制

装备部门需要对装备改进或补充时,武器装备使用保障部门根据所定购产品的使用情况,提出武器装备改进需求和武器装备补充需求。同样的,武器装备修理管理部门根据武器装备维修情况,提出武器装备改进需求。

四、总结

本文依据装备采购工作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的思想,运用BPR理论,探讨建立了装备采购一体化管理体制,从组织上将采购计划制定、合同订立、合同履行等职能相对分离,达到既相对独立、相互制衡、各司其责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部门分工明确,决策、管理、执行层次清晰的目的。同层级各部门之间实行专业化分工管理,健全和完善了专业性管理机构,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进而提高装备采购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莉莉,陈云翔,向华春.武器装备一体化采购管理体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4(131).

[2]罗学文.当代企业流程重组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3.

[3]白玉辰,孙万国,刘向刚,崔巅博.装备采购理论体系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7(01).

审计项目论文范文第8篇

1.教育成本扩大化倾向。从高校范围看,教育成本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且愈演愈烈,形成教育经费“拨多少花多少、贷多少用多少”的倾向,究其原因还是一个体制问题,即缺乏成本核算和追求效益的动力。主要体现在:一是人力资源成本上升。高校人员成本占教育成本的比例较大。以某市属S高校为例,2005年全校在职人员成本只有1.03亿元,到2012年全校在职人员成本已达2.18亿元,增幅为111.65%。目前,高校似乎普遍存在不计成本引进人才的倾向。从教育事业发展看,人才竞争更为迫切,人才需求除增加工资成本外,还要满足相应待遇,其结果导致教育成本不断上升。二是学校运行成本增大。S高校2005年搬入新校区前,学校运行所需水电619万元、供暖541万元,后勤物业595万元,到2012年水电上升为1174万元,增长幅度为89.6%;供暖上升为2366万元,增长幅度为337.3%;后勤物业上升为4810万元,增长幅度为708.4%(见表1)从上述所列数字变化,反映出教育成本大幅增长,其原因主要是学校规模扩大和价格上涨。三是成本核算机制缺失。教育成本核算与计量属教育经济学研究范畴,目前,高校还没有建立核算机制,仍遵循现行的收付实现制会计原则,这一原则不能准确反映当期收入和费用成本,在核算教育成本上还存在很大缺陷。这样的体制直接导致高校无成本核算和无成本计量局面。2.教育资源不合理配置。高校资源配置不仅要看其投入资源的总量,关键取决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若基本建设投入总量很大,而其他要素投入较少,诸如人力资源、教学仪器与设备等跟不上,就有可能导致高校其他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效运行,甚至出现浪费现象。以S高校为例(见表2),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在校园面积、生均仪器设备、生均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方面,现有资源超过教育部的规定办学标准,但由于其他方面资源配置不足,诸如教学场地、生均图书等指标还没有达标,S高校只能按“短板”来考虑发展,导致其他资源浪费问题。表现在:一是土地资源长期闲置,办公用房超标,造成资源浪费。二是实验设备重复购置,低效运行。三是图书资源匮乏,如果按图书标准安排招生,势必造成其他资源浪费,如果不浪费其他资源,只能降低图书标准。

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应对措施

随着高校扩招扩建,教育投入随之加大,其经济活动愈加多元化、复杂化,尤其在资源配置方面确实存在一些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若管理不当,就有可能引发更大的管理风险,本文拟就高校资源管理最为迫切解决的方面提出审计应对建议。

(一)参与资源配置决策

1.参与战略决策。高校资源配置战略是对资源配置方向的总体把握,决定了高校资源的宏观投向和长远绩效。常见的资源配置战略包括基本建设、引进人才、学科建设以及“十二五”投资等。目前,高校在资源配置决策、资源配置管理方面仍沿袭传统模式,即在遵循上年度编制情况的基础上获得增量,采取“撒芝麻盐”政策,从维护稳定、平均使用角度分配资源,很少考虑绩效。高校资源配置应站在发展的高度,以内涵型发展为导向,加强教育成本约束,消除“短板”制约因素,提高战略决策质量,提升资源配置水平和绩效,从而探索构建包括审计在内的全员参与决策机制。一是资源配置法人制。随着中央财政支持高校和十二五综合投资的不断扩大,高校资源配置活动呈现复杂化和自主化,管理层不再局限于资源审批环节,而应着眼于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建立健全资源配置全员决策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行是校长办公会和常委会等顶层决策机构的责任,设立资源配置咨询机构和论证机制,确定资源配置重点和规模,将近几年优先发展学科、专业等放在首位,形成资源配置法人制。二是全员参与监督制。高校传统的资源配置往往局限在专业、学科管理部门,很小范围。其实资源配置管理的主体应包括审计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资源配置的决策与执行有赖于全员参与,并分担责任。其中审计作为资源配置决策机构成员,应发挥熟悉资源使用情况和内部控制优势,既可通过咨询、建议等形式充任决策机构的参谋助手,也可单独作为决策成员参与讨论,发挥建设性作用,为学校管理层科学决策提供增值服务。三是管理模式理性制。高校资源的管理模式不计成本、平均主义,没有把优先发展学科和重点人才引进纳入视野,究其原因还是机制问题。高校应以专业、学科建设为主线,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标准,以经济、效率和效果为目的,把资源配置与学校目标联系起来,创新资源管理观念,打破基数预算传统模式,逐渐建立既考虑成本与效益,又考虑监督与评价的有效模式,理性地决策、分配、使用、监督、评价和改善学校资源配置。2.参加方案设计。资金配置战略解决的是定向问题,而资金配置方案则是在操作和技术层面解决定量的问题。毋庸置疑,资金预算是高校物力、人力资源配置的起点,确定好一年的资金分配方案,也就抓住了资源配置的根本。目前各高校主要开展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都是对资源使用结果的审计,这种事后审计起不到防范资金配置决策风险的作用。因此,审计应当介入资金配置方案制订过程,成为资金分配决策中最重要的内部控制环节。一是参与资金配置决策。审计要在前期介入预算编制,从最基础的分析工作做起,综合运用调查、观察、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技术手段,对以前年度各主要预算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系统的审计分析,透视支出的实际用途,对实际业务需求做出客观的审计职业判断,为资金配置方案的制订提供翔实而具体的决策信息,促进资金配置在正常需求满足和经济节约上达到均衡,提高资金配置决策水平。二是审查资金配置方案。主要是审查资金配置方案对资源配置战略的遵循性。重点关注是否按照资源配置战略确定的重点进行投入,是否履行了成本约束,是否亟须建设的资源“短板”,有无随意和盲目配置资源的情况。对于偏离战略方案的事项,指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善管理的审计意见和建议。通过审查资金配置方案,使审计成为监督资金配置的重要内部控制环节,为资源配置质量提供合理保证。三是融入资金配置论证。审计除参加资金方案制订外,还可融入、贴近物力、人力资源配置决策论证之中,审查资源配置的战略遵循性;参与存量资源使用效率调查和评价。通过下沉基层,融入资源配置的方方面面,检查和了解软硬件、人力和物力资源是否能够整体配合,避免“木桶效应”短板因素制约,防止因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造成“有钱无人、有人无物、有物无人”的结构性资源浪费现象,消除或减轻“结构性失衡”造成的低效运行及闲置现象。

(二)跟踪资源配置过程

1.跟踪资源使用。预算执行效果不但取决于预算决策的科学性,也取决于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就资金预算而言,资源配置预算一经制定,必须得到执行。如情况有变确需调整,必须履行预算调整程序。为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审计需要跟踪资金使用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审计采取全程跟踪、同步监督业务发生的方式,动态把握资金使用,及时制止或纠正偏差,避免资金使用脱离资源配置方案设定的用途,将资源使用牢牢控制在预算范围,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控制,强化预算执行的约束力。此外,在监督物力资源配置执行方面,审计跟踪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资源配置是否按照决策执行,杜绝未纳入决策范围随意立项情况。二是审计物力资源配置是否纳入政府采购招标范围,杜绝指定商家、品牌等随意采购行为。三是审计物力资源配置合同是否合法合规,杜绝虚假等阴阳合同。四是有重点地跟踪检查物力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杜绝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2.提供决策依据。跟踪资源使用情况,除了监督约束本预算周期的预算执行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下一个周期的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审计参与资源配置决策,需要翔实的支出数据作为支持,而决策数据的收集、整理、审核与分析等基础性工作,要提前在上一周期的跟踪审计中完成。这项工作较为繁琐,全面审计资源不够,可采取“全面审计与抽样审计”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跟踪资源配置大户或对重点项目进行全面审计,对于一般项目采用抽样审计,要对审计结果有定向、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数据分析工作,为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审计应遵循以下程序:一是查阅财务资料。通过实地观察、调查、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技术手段,分门别类地细化整理各项支出绝对数额和占总支出的相对比例,编制支出结构表。二是分析支出结构。利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分析支出用途及其合理性,分析性复核有助于审计人员透视数字背后的真实情况,找出规律,发现问题。其中纵向分析性复核是对同一个部门各年度数字的对比分析,目的是发现违反常规的特殊变化,为深入审计提供参考;横向分析性复核则是获取同类型单位资源使用情况的数字,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比分析,获取绩效评价,特别是经济性评价的相关信息。三是提供决策依据。在支出合理性审核和经济性约束的前提下,测算部门的合理业务需求及其可接受的弹性区间,并针对其中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需要予以完善的管理缺陷,及时提出管理建议,为下一周期资金配置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

(三)评价资源配置绩效

1.资源评价环节。内部审计对高校资源配置绩效评价,主要是对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评价时间要灵活掌握,将审计评价融入资源配置决策及资源使用过程当中。评价形式可多样化,既可正式立项,结合审计跟踪情况作出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也可非正式立项,结合审计跟踪情况即时作出口头评价。审计评价的主要环节有:一是在资源配置阶段。重点对资源配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事先评价。一方面是评价项目立项是否符合资源配置战略,使不符合资源配置战略的项目论证一开始即被否决,把问题解决在事前。另一方面是对同类存量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行事先评价,使决策机构了解是否确有增加资源配置的必要性,是否可以通过提高存量资源的使用效率来替代增量方案。二是在资源使用阶段。重点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率性进行评价,通过人力、物力资源配置经济性、使用效率性的事中评价,可为纠正和完善方案提供决策依据。三是在资源评价阶段。重点对资源配置和使用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对上一周期资源配置的全过程,即立项阶段的可行性、使用阶段的经济性、效率性及使用后期的效果性实施事后评价。2.资源评价指标。内部审计根据资源配置对象可设置宏观评价、中观评价、微观评价三级评价指标,结合“可比性、相关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进行审计评价。一是宏观评价。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等政策性标准,从学校整体角度评价资源配置绩效。为了评价更为充分,可选择同类型高校的指标数据,进行横向比较,从静态中看异同,也可参照本校各历史时期同口径下的指标数据进行纵向比较,从动态中看变化,这样可以更充分和客观地评价资源配置使用绩效(见表3)。根据S高校2012年底资源配置数据,经过审计整理、分析、计算后,与国家标准、同类型高校的数据对比,可以得出以下评价结论,即S高校绝大多数指标均超过政策性标准和同类高校数据,一方面反映出资源配置超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资源配置重点应放在提高超标资源使用效率上,同时图书资源配置不达标,也反映出部分资源配置不足,应加大购书经费投入,以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和师生需求。二是中观评价。中观评价以高校内部各资源使用部门或项目为评价对象,其难点在于所选择的评价对象要具有可比性。比如文科学院和理科学院在资源需求、资源利用、资源产出上都有很大差异,不能笼统归类,要对于同种属性的项目或部门,分类设立适用指标。以S高校近五年来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评价为例,从全校15个文科学院中,根据学科特点、师资规模、师资结构,选择了可比性强的8个文科学院,设计了科研经费使用效果评价表,设置了核心期刊论文数、著作数、部级课题、省部级重点课题、省部级一般课题、委局级课题、二等奖以上、三等奖等操作性强、可直接取得量化结果的8项指标,对科研经费投入效果进行审计评价。评价结果可作为配套经费和绩效津贴分配的决策依据(见表4)。三是微观评价。微观评价主要对具体资源配置部门和项目资源配置绩效进行评价。应根据不同用途的预算资金和不同类型的资源配置项目,分别设置针对性强、容易操作的指标。在评价时,可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要素全面评价,也可针对资源配置项目和资源使用部门的特点,选择其中一项要素进行评价。以S高校部门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为例,把部门经费分为预算项目完成情况、预算经费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会计信息质量状况、费用支出控制状况等5项评价指标,对每个指标按照评价标准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对于可量化的内容确定相应的定量评价标准,不可量化的内容确定定性标准,遵循评价标准进行整体情况评价(见表5)。评价结果可作为领导干部管理责任评价和下年度经费预算的参考依据。内部审计参与高校资源配置,总体来说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成型的模式可供借鉴。内部审计应创新理念、拓宽职能,打通“监督和服务”的界限,参与并融入“资源配置决策、跟踪资源使用、评价资源绩效”等资源管理全过程,为高校提供增值服务。

审计项目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商贸企业 内审工作 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尤其激烈,处在经济大发展浪潮中的商贸企业更是如此,如何在变幻莫测的市场大环境中站稳脚跟、持续前进成为商贸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鉴于这种大环境,企业内审在商贸企业中的作用日渐突显出来,只有全方位的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效率,为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才能促进商贸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内部审计的作用

伴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加强企业自身监督、强化企业自身管理的内部审计制度出现了,内部审计是企业实现自我升值的有效手段,是提高企业价值、改善组织运营模式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规范、系统的内部审计方法,改善企业的控制、治理过程,继而帮助企业实现运营目标。内部审计的基本特点包括过程控制性、监督的经常性、事前监督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等几个方面。

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即是它的监督职能,基于国家制度规定及各类财经法规下,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随着现代企业经营规模的日趋扩大,经营方式的日趋多样化,生产经营地点的日趋分散化,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作用发挥也越来越困难。除了监督职能之外,内部审计的另外一种重要职能就是它的经济评价职能,通过一定的规范化审核,评定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是否科学可行,继而评定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按照企业的目标和决策在进行,评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合理,针对这些评定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继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商贸企业内审工作现状

(一)内审力量逐渐增强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随着企业不断加强管理的需要,商贸企业的管理者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到内部审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开始加大内部审计的力量。部分商贸企业将内审机构设置为完全独立的机构;部分商贸企业提升了内审机构的领导层次,强调了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还有部分商贸企业在原有的内审机构上增加了专业的审计人员,有的商贸企业尽管财务与审计合署办公,但是拥有专制的审计人员。

(二)内审范围逐渐拓宽

商贸企业内部审计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企业审计范围有了大幅度拓宽,由原来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向评价经营管理、防范企业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拓宽;内审工作也有事后审计逐渐向事前审计、事中审计过度;审计人员开始参与项目论证和材料物资竞标比价采购,内部审计的工作开始深入到商贸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

(三)内审工作进一步规范

随着越来越多的商贸企业对内审工作的进一步重视,企业管理者为保证内审工作有序、有效的开展下去,目前有很多商贸企业根据《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建立并进一步健全了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制定了《内部审计程序实施细则》、《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

三、商贸企业内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很多商贸企业的管理者已经看到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内部审计在商贸企业中的开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现状,但由于我国内部审计的整体工作起步比较晚,因此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依然会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依然是制约商贸企业及内审工作的发展。

(一)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尽管有部分商贸企业对内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比较到位,但是对于很多传统的企业来讲,内部审计部门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清醒的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切实重要性,不理解内部审计对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依然只是一味的重视企业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对内部审计的监督约束作用置之不理。再加上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重生产、忽视管理的观念尤其严重,很多商贸企业一时间也难以扭转这种局面,尤其处于现代企业机制不完善的大环境中,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尤其不够深入。

(二)商贸企业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

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商贸企业内部,从内部审计管理机制建立的那一天起,诸多学者就对其先天性的缺陷有所关注,那就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一直都是其优势,内部审计是在企业内部建立的,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企业内部人员,因此其活动往往受到企业管理层的直接授意,内审人员在公司中没有独立性,在公司中的地位不明显,继而导致很多商贸企业的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三)商贸企业内部审计组织部门构架不科学

由于内部审计没有独立性,内审计制度不够健全,继而导致商贸企业内审部门的组织架构出现了很大问题,内审人员大部分都是有企业管理者授意挑选,大部分还是出自于本公司的财务部门,由于内部审计不能得到管理部门的重视,很多外贸企业的内审人员长期闲置,这些人员成为名符其实的摆设。

(四)商贸企业内部审计方法比较落后

内部审计制度在我国兴起的整体时间比较晚,很多商贸企业并不是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性才引入的,而是迫于政策压力才在企业内部建立的审计部门,制度的建立也只是相应政策的号召,但并没有考虑到建立之后的实际效果。因此,很多商贸企业制定的内部审计制度的操作规范比较落后,内部审计制度的实用性比较差,没有发挥内部审计的真正作用。

(五)商贸企业内部审计的考核及考评体系不完善

尽管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审计的具体准则上明确规定,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企业应当对内部审计部门工作进行定期检查。但是在商贸企业中,很多都忽视了这一规定,没有对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进行事后考核和评价。还有部分商贸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进行了检查,但常常忽略了过程的控制,很多时候只是出现问题后才补救,导致工作时长陷入被动。

四、提高商贸企业内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

商贸企业的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是企业内审工作的重要保证,管理层应该转变思想,主动接受审计人员的监督约束,在制度层面上,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及财务制度,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保证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继而能够更好的为公司服务。

(二)健全内部审计的运行机制

商贸企业不仅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还要结合商贸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本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架构和运行制度,在实际工作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在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内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提升内部审计构架的合理性

内部审计制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商贸企业应该借鉴当代西方企业的先进经验,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审计模式。有经验得之,内部审计机构直属领导的层次越高,其独立性也越强,因此为保证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可有董事会直接领导,最大限度的发挥内审职能的监督约束性。

(四)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运用先进技术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内审工作存在于商贸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是代表企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行使监督权,对整个企业价值的创造过程全程化监督,因此我国应学习国外先进的内审工作的管理方法,并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改变现有的以财务收支作为主要监督对象的狭窄模式,拓展审计工作的监督对象。

(五)完善内部审计的考核及考评机制

完善企业内审考评体系并不仅仅要着眼于事后补救的控制措施,还要在制度建立和执行过程中,明确各级审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范围,强化责任意识,减低企业的运营风险。内部审计贯穿于商贸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事中、事前的适时控制要比事后的补救有用的多,健全岗位制,开展各级内审人员的相互监督工作,以此保证企业内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文沁. 企业内审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S1)

[2]庄江波. 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与发展[D]. 厦门大学, 2001 .

审计项目论文范文第10篇

第二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大、*届三中全会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认真贯彻党的人才政策,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以对社会实际贡献和现实表现为根本依据,大力选拔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推进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重点领域中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对他们的培养与管理,加速建立有利于发挥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积极作用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条件,促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良好社会风尚的进一步形成,激励全县各类人才为我县实现“双争”目标和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的范围为本县行政区域内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受学历、职称、资历、身份的限制,主要在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包括工、农、医)、管理(包括科技、经济、财政、审计、金融)、教育、新闻、文艺、体育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重点选拔在工、农业生产中直接从事科研、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第四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应坚持好中选优,优中拔尖;确保质量,宁缺勿滥的原则。

第五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人选应同时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事业心强,专业技术成果突出;

(四)自主创新,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五)奉献社会,在同行业中有较高的威望和影响;

(六)年龄在50周岁以下。

第六条符合前款基本条件,近3年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荐为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人选:

(一)获得过省(部)以上或市三等以上、县一等以上科技进步奖(科技技术奖)的主要技术完成人;

(二)获得过国家发明专利或两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的主要技术完成人,其成果转化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在引进、消化、开发、推广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中,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其技术处于市内领先水平,并取得显著效益;

(四)在县以上重点工程、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科技攻关项目中,担任研究、设计、施工的主要技术完成人或负责人,研究成果处于市内领先地位;

(五)在教书育人方面成绩显著,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事业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在全市教育系统中有较高知名度,所创建的教育教学方法取得良好效果且在同行中产生较大的影响,承担市级以上的课题,并有两项以上相应的成果,获得市级以上教育行政等部门荣誉称号的人员;

(六)主持县以上医学重点科研课题研究,医疗技术精湛,多次成功诊治疑难病症,成绩突出,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在全市同行中有较高知名度,在市级以上期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的人员;

(七)在文艺、体育、新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工作中,专业技术造诣较深作出较大贡献,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在市内有较高知名度;

(八)在专业技术管理(包括科技、经济、财政、审计、金融)等工作中有重大改革和创新,达到市内先进水平,所领导管理的企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在全市同行业中名列前茅,本人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人员;

(九)在其他专业技术领域作出重大贡献,在全市同行中有较高知名度,并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人员。

已被评为市级拔尖人才,获得省级专家荣誉称号和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不再作为县级拔尖人才推荐人选。

第七条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在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县委组织部会同县人事局、科技局具体组织实施。选拔程序为:

(一)公布条件。下发通知,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推荐条件、办法和程序。

(二)逐级推荐。人选的产生,一般首先由个人向所在单位申请(自荐);所在单位核实材料,征求单位职工意见;经单位党政领导集体研究确定推荐人选后,在本单位显著位置公示3天;如无异议,由推荐单位和被推荐对象填写《海安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人选呈报表》,连同被推荐者的成果证书复印件、实绩材料等,经业务主管部门(乡镇的由乡镇党委)审议同意后,由业务主管部门(乡镇的由乡镇党委)上报县委组织部。

(三)资格审核。县委组织部会同县人事局、科技局,对上报的推荐对象进行资格审核。

(四)组织考察。县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专家组成考察组,对经审核符合资格条件的人选进行考察,了解其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工作实绩和业务技术水平等情况。

(五)专家评审。海安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审委员会对参评人选进行分组评审,评审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评审会议必须有2/3以上成员出席才能召开,人选获得评审专家2/3以上的赞成票方为通过。

(六)社会公示。专家评审后入围的初选对象名单经县分管领导审定后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公示中反映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实。

(七)组织审批。经公示后的人选名单,由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议批准。

(八)命名表彰。县拔尖人才由县委、县政府命名表彰,并颁发《海安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证书》。

第八条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有下列待遇:

(一)参政议政。各级党代会代表中专业技术人才代表,应优先从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的党员中遴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推荐,应注意从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中遴选;根据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对拔尖人才要量才重用,对适合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要大胆提拔;积极组织拔尖人才建言献策,发挥其在规划管理、项目论证等宏观、微观决策中的咨询作用。

(二)参与学科建设、学术活动和人才培养。各部门、各单位要发挥人才群体优势,提高组织程度,让拔尖人才直接参与重要科研课题、技术攻关的具体指导,发现并培养一批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加强重点行业、学科人才队伍建设。

(三)县级拔尖人才申报的科研项目,在同等条件下,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应优先安排,科研经费确保专款专用。有关部门和所在单位对其科研成果的开发应用,应在政策、经费等方面予以优惠和支持。

(四)保证县级拔尖人才办公、科研开发等必需的场所和设施。根据有关规定和实际需要,单位可以为他们配备工作助手,提供必备的办公设施及图书资料。

(五)拔尖人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时,可不受本单位岗位数限制。

(六)拔尖人才在管理期间,每人每月发给100元技术津贴,县财政负担1/2(由县委组织部统一发放),拔尖人才所在单位负担1/2(随工资渠道发放)。

(七)拔尖人才在管理期内,由单位每月补贴50元宽带上网费。

(八)对拔尖人才实行医疗保健和休假疗养制度。由所在单位办理有关医疗保健手续。县有关部门在3年管理期内定期组织他们进行健康体检,因病需要疗养的要优先安排,费用由所在单位支付。每年可安排1到2周的学习考察及休养时间。

第九条每届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管理期为3年,其主要管理措施为:

(一)协调服务。县委组织部会同县人事局、科技局对县拔尖人才进行综合管理服务,包括提出拟订和修改有关政策的建议,检查、督促、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有关待遇,组织推荐、选拔、考核、报批等工作。县发展计划与经济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公安局、卫生局等部门协助做好有关管理服务工作,所在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日常管理服务。

(二)建立档案。县委组织部建立县拔尖人才业绩档案和计算机信息库。业绩档案包括:人员登记表;从事专业工作简要情况;获奖情况(证书影印件);著作及论文目录;组织、人事部门考核材料;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情况;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及奖惩等情况。并将所在部门和单位上报的其政治思想、业务工作、进修学习等方面情况及时存档,更新计算机信息库。

(三)目标管理。组织县拔尖人才从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结合所从事专业和单位、个人实际,在单位党政组织的指导下,制定个人3年工作奋斗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措施,所在单位应为他们完成奋斗目标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

(四)跟踪考核。县委组织部对县拔尖人才进行日常跟踪考察,了解掌握其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和工作目标完成等情况,管理期满时,对拔尖人才进行全面考核。各单位、各部门每年对拔尖人才进行1次工作目标考核,对完成工作目标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奖励,并以书面形式向县委组织部报告。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要将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拔尖人才及其所在单位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走访联系。建立联系卡,完善县领导联系专家学者制度。县委组织部、所在主管部门和单位领导也要与县拔尖人才建立联系制度,经常交流思想,掌握情况,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县委组织部要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把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工作列为领导干部科技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内容。

(六)宣传表彰。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大对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学习、宣传。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县拔尖人才,宣传新闻部门及所在单位要及时组织总结采访,采取多种形式及时表彰奖励,宣传他们的事迹,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

(七)培训教育。县拔尖人才的政治理论教育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组织他们学习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引导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求实、创新、协作、献身的良好职业道德,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所在单位每年为他们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脱产业务学习或参观考察。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国内外的学术、技术交流。在安排出国考察或选派出国留学进修人员时,优先从中挑选。

(八)动态管理。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管理期满后,保留荣誉称号,但不再享受有关待遇。对取得新的科研成果,做出突出贡献,符合再次选拔条件的,可以继续作为下届人选。在管理期内,犯有严重错误造成不良影响,或因个人责任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或年度考核不合格,不宜继续作为拔尖人才管理的,经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后,取消其称号和待遇。管理期内调离本县的不再享受有关待遇。

上一篇:城乡统筹论文范文 下一篇:人事档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