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16 15:59:39

审计文化

审计文化范文第1篇

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意义

文化是社会精神财富的积累,是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国外(主要是北美和欧洲共同体)对审计职业的学术研究是从多个角度展开的,而专门的审计文化研究却比较少见。一方面由于是北美国家的历史比较短,如美国;另一方面又是大量移民的国家,其国家文化多元化,但基督教的是其具有广泛的文化包容性。

国外审计职业的文化研究一般散见于他们制定和不断修订的制度文本中,经常出现的、体现其文化特征的语音表述:独立性:形式独立与实质独立;责任:对社会、委托人、客户以及第三方;称职能力:技术能力、克尽职守与职业谨慎;职业道德的遵循;不断学习:就业前和就业后,典型的是审计职业领域大规模开展的后续教育;职业风险:执业风险和道德风险;审计中的权力对等;压力集团:社会公众、新闻媒介、独立司法的诉讼等均含有西方文化的元素。

审计文化是一个集合,它是国家审计整体素质的一种外在反映。从心理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而言,审计文化的形成既能够在审计自身机体内创造良好的气氛,从观念、精神和无意识层次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心,使审计具有一种不断创新的能力和凝聚力,又能够在审计自身机体外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审计的生存和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审计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对于正值变革和发展时期的审计而言,塑造何种审计文化,倡导何种审计理念,形成何种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审计人员所具有何种的精神境界和表现出何种工作作风,将决定审计能否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能否有效发挥其在国家政治经济建设中独特的保驾护航的作用。

审计文化同时又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这一特征表现为在历史维度下审计文化具体生成的过程及其相应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现实社会条件,以及审计个体在审计历史过程中适应能力、学习态度和行为选择。中国的审计历史源远流长,历史过程中传承启合的文化密码仍自然地镶嵌在我国审计的理念之中。如政府审计人员并没有树立纳税人利益至上的现代观念,执法的思想状态保留牢固的“国家至上”的遗传密码,因此在审计执法中“禀公”的含义就褪色不少,而“强制”的色彩却加重了许多。除此而外,审计语言、文字、组织设置、审计法律等全部或局部都表现为对中国审计历史文化的传承。

在改革开放这一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中国的审计事业有序发展的今天,在对中国审计问题逐步深化的研究过程中,反映中国审计现象的内核基因--审计文化渐渐浮出了水面。我们之所以会把审计文化作为一种审计思想提出来,是因为它有着别的管理方式所不具备的文化手段,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与其它管理资源、管理要素的作用机制不同,审计文化的作用机制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具体来说,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文化使审计群体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人的行为受其思想观念的支配,审计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是由其审计精神、审计心理、审计道德等观念支配的,而审计价值观则又构成上述观念的核心。在拥有共同理想和目标的审计群体中,人们完全了解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其行动的动力不仅来自制度、纪律的约束和奖金的刺激,而是在更大程度上来自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目标的自觉追求。这就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觉地为实现审计组织的目标而奋斗。

2、审计文化将审计组织的组织目标、宗旨和社会责任,内化为审计人员的审计精神、审计心理、审计道德、社会责任感,并规范化为审计行为准则。它将审计组织的管理与控制深入到审计人员的思想深处,形成“内控”机制。正是这些内在的以审计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和审计行为准则,成为人们行动的基本指南和规范,并以其特有的内驱力引导、规范着审计组织的全体成员,使其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3、审计文化将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社会知识凝结为审计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又通过审计人员发挥着知识、科技和智能的机能。在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知识、科技和智能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这一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审计人员作载体。离开了人,这些要素将不复存在,也就更谈不上发挥什么作用了。而如果仅有人,却不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智能,同样也不能发挥作用。审计文化的机能正在于将知识等因素和审计人员融为一体,从而造就出一批适应时代进步要求、高素质的审计人员。

4、审计文化以其自成体系的组织目标、宗旨和原则等本质内容和特征,给外界以完整、深刻的印象,具有塑造审计组织形象的功能。在人类理性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一个组织的印象已不仅仅来自该组织的宣传,而是主要看你做得如何。因此,审计文化将主要通过审计组织及其成员的行动,发散和辐射其影响。审计文化的外化,将在审计客体和社会公众中树立起自己的形象。

5、审计文化将发挥组织“调节器”的机能,将审计组织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消弭于萌芽状态之中。由于审计文化中群体共同的价值观、精神、道德观、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作用,审计组织在同一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全体成员则具有一种强烈的一体感,这就非常有利于审计组织内部人员的协调和一致。即使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矛盾和冲突,也比较容易消解。

审计文化对我国审计事业和审计组织的发展,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各方面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当前包括广大审计人员在内全社会业已形成的一种共识。

我国的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对此的文化研究其数量可称之为烟如浩渺。但对于职业文化研究如审计文化的研究则刚刚起步。目前的研究成果有陈正兴撰写的《中国审计文化研究》一书是《当代审计书库》的一本入选图书。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有:1。系统论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审计文化是一个多层次要素的复合体,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2。文化结构观点:认为审计文化的架构应由外到内大体分为四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3。公共行政观点:该观点认为国家审计本身既是公共行政的组成部分,又是其中负责执行审计监督职能的部门。因此,公共审计文化体现为看门狗”精神和“牛虻”精神,以“看门狗”精神作守护国有资产的忠诚卫士,以“牛虻”精神刺痛国有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3

由于审计文化属于人类文化的一个三级分支(人类文化---职业文化----审计职业文化),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审计文化的研究大多停留于理想文化体系的构建层面,还没有进行更为深入和具体的的应用研究与实证研究。而国外的审计文化成果也只是针对其各自的国别特点,中国特殊的历史传承和经济体制导致这些研究成果难以适用我们的国情。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本次研究试图通过国内外审计文化研究的现有成果,进一步结合中国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发展需要,从审计文化生成所必须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社会心理等环境出发,动态地建构中国审计文化整体的逻辑框架和相关要素。同时,审计文化的研究不能仅仅是为了对现有的审计文化形成的理论进行总结,更应提供对将来审计实践活动的精神指导和行为预测有益的一种参考坐标。通过审计文化来引导审计人员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通过审计文化来对审计活动来施加影响,以使之向着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方向发展。

审计文化范文第2篇

一、审计文化的特征

1、审计文化属于管理类文化

文化可以与生产活动有关,可以与社会活动有关,可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在人类发展的较高级阶段,还必然与管理活动有关。审计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是一种对政治活动和经济生活的管理行为,因而由此而产生的审计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从现代社会角度讲,国家审计是对政府的管理,民间审计是对资本市场的管理,内部审计则是对各种类型组织的管理。

2、审计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

审计是一种管理控制活动,是一种监督和证明性质的管理控制活动。一般而言,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要使经济责任受托人忠实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就必然要赋予其一定的职权。在这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权责关系中,权力和责任应该是对称的,否则就会出现,疏于责任,损害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利益的现象。为了保障这种权责关系的顺利实现,古今中外的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都想通过立法定制来建立一种制约经济责任受托人的机制,通过专业的监督和证明活动,来维护这种权责关系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实际上,审计活动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作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因而它是一种制度文化。也正是因为如此,审计文化中制度层面的内容才显得十分丰富。

3、审计文化的结构以精神元素为主

审计不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生产活动,与人们日常生活也无关,因此物质元素不多。审计活动是脑力劳动,是智力作业,因此无需使用更多的实物工具和用具,这也是审计文化中物质元素稀少的原因之一。审计文化与财政文化、金融文化、贸易文化和会计文化等同属于管理类文化。由于各种管理活动内容相关,因而所使用的工具和用具也相近。因此审计文化的物质元素与管理类文化的物质元素基本相同,这是造成审计文化的专属物质元素少之又少的重要原因。由于审计文化的专属物质元素极少,因而审计文化是以精神元素为主。但这并不是说,审计文化绝对没有自身所特有的物质元素。

4、审计文化具有明显的历史和地域特点

由于审计活动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紧密相关,因此,不同历史阶段上不同国度的政治制度及其发展水平和经济制度及其发展水平,对审计文化的特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例如,从政治角度看,在民主政治条件下的审计活动要比在集权政治条件下的审计活动更加透明和公开。目前,我国正在致力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日益深入,我国国家审计活动的透明度和审计结果的公开性特征也必然日益增强。又如,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民间审计活动才会发达;现代企业制度发达的国家,内部审计才会发达。再如,将审计活动作为行政执法活动时,审计文化的经济监督特征就会显得非常突出,但将审计活动作为独立的检查活动时,审计文化的经济证明特征就会逐渐显露出来。这也是一些国家不用监督来说明审计本质特征的原因。

5、审计文化是活着的文化,发展中的文化

文化有活着的,也有死去的。对于一种文化而言,只要形成该种文化的人类活动还在继续,它就会继续活着,而且有些文化还会不断地发展变化。显然,审计活动还在继续,因为产生审计活动的动因并没有消失,因而审计文化是活着的文化。不但如此,审计文化还是一种发展中的文化,因为社会对审计活动还在不断提出新的需求。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对审计活动的客观需求,不但没有逐渐减少的迹象,反而在日益增加。

6、审计文化与其它文化在内容上具有交叉性

一种文化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社会对它有新的客观需求,二是它能不断地从其它文化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新元素,从而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审计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与其它多种管理活动在内容上相关,在方法上和工具上相同。这说明,审计文化与其它相关文化具有交叉性,因而具有相互交融、沟通和交换的客观基础。审计文化只有与相关文化不断地进行信息、技术和理论等方面的交换,不断地吸取对自己有益的新元素,从而获得新的发展能量,才能适应社会对审计的新需要,才能与之共同发展。例如,当前我们感触最深的应该有以下两点:一是国家审计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中获得了巨大的能量;民间审计从资本市场的发展中获得了巨大能量;内部审计则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中获得了巨大能量。二是国家审计从计算机文化的发展中汲取了极大的营养。

二、审计文化的具体内容

根据以上对审计文化的理解,我们将审计文化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内涵做如下归纳:

1、确定责任和真实

审计的客观动因是受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直接目标就是确定这种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确定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是审计基本职责的最高概括。

确定受托经济责任是对审计职责的抽象和概括,其具体表现形式或者说具体化的审计职责则是,确定经济责任受托人为说明自己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而向委托人或授权人提交的财务和其他有关资料的真实性。

现代审计有越来越强调确定受托人的责任性的趋势,国家审计日益强调对政府责任性的确定;民间审计日益强调对职业经理人责任性的确定;内部审计则日益强调对决策执行人责任性的确定。

而责任性的外延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即由财务责任性扩大到管理责任性(尤其是决策责任性),再扩大到社会责任性。国外是如此,国内也是如此。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近些年来就一直在强调,要从管理和决策入手,确定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失浪费的责任。

2、服务权力和公众

审计活动首先是服务于委托人或授权人的,而委托人或授权人往往就是受托财产的所有人或其代表,他们因为拥有财产权或财产权而拥有制定法律和规章的权力。

审计活动必须服务于权力,因为,审计职权是由有权制定法律或规章的人来制定的。只有通过法律将审计自身的职权确定下来,审计人才能将审计行为施加于受托人。

审计职权必须法定。要想取得法定职权,审计活动必须服务于真正拥有权力的人和部门。

在现代民主社会,在民。公民不但有法律赋予的公民权,他们中的大多数还由于是纳税人,因而拥有决定如何使用公共资金的权力(当然,这种权力通常是委托给其代表来行使)。在这种前提下,公民可以通过投票来改变权力部门的结构,通过选举来决定掌握权力的人。因而,在民主社会里,审计活动自然也要服务于公众。审计活动服务于权力和服务于公众是一致的。审计的权威和威慑力既来自于权力,也来自于公众。从最高层次说,审计的权威和威慑力最终还是来自于公众。

3、恪守独立和谨慎

独立性是审计文化最重要、最能反映审计本质特征的精神元素。审计必须独立于经济责任受托人,否则就无法站在公正的立场,对审计事项作出客观的评价。审计也应该独立于经济责任委托人或授权人,否则就有可能成为滥用权力的助纣者。但是,审计首先应该独立于经济责任受托人,这是审计行为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

审计的独立性一般被分为形式的和实质的。审计在组织、人员、经费和业务上的独立性只是形式上的独立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这种独立性至少能让外人看上去审计是独立的。但是,审计最重要的独立性还是指实质上的独立性,即思想上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内在于人们思想之中,没有可视性。但是,它决定了一次审计是否是真正地保持了独立。这种隐含的独立性,才是审计能否真正独立的最终决定者。在思想上保持独立,或者,保持独立的精神状态,是审计人员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审计组织职业教育工作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独立是对审计人员思想上的要求,谨慎则是对审计人员行为上的要求。审计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智力作业,具有高风险特征,而且具有明显的职业特性。职业特性意味着,审计是服务于公众和特定人群的。例如,国家审计是服务于公众和审计的直接委托人或授权人。因此,审计人员不但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公众和委托人或授权人负责。审计人员的工作疏忽将会导致某些方面关系人的损失,并最终造成对自己的损害。因此,审计行为应该是十分慎重的。谨慎应该是审计人员的最佳行为范式。

4、遵循准则和规范

谨慎不是谨小慎微。谨慎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必须持有合理的职业谨慎态度。那么,何谓合理的职业谨慎态度?合理的职业谨慎态度是指,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必须遵守公认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因为,遵守职业界共同研发的公认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可将因疏忽或失职而导致审计失败或他人损失的风险降至最低水平。因此,遵守公认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是对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基本要求。

5、追求能力和修养

职业是为他人服务的,审计职业也不例外。职业人员一旦宣称自己是某类职业人员,可以为他人提供某种专业服务,这就意味着他(她)具备了一个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并达到了与执业相称的水平,具备了一个职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公众认为是符合一定标准的品行。如果事实证明不是这样,那么他(她)就要对自己低水平的技能和达不到社会公认标准的品行负责。为了维护审计职业的荣誉,履行审计的基本职责,发挥审计在建立秩序和法制社会中的作用,为了对法律负责,对利用自己专业服务的人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审计人员应该在专业技能和自身修养上不断地追求进步,并尽可能地接近完美。审计组织也应该在鼓励审计人员追求完美方面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

6、崇尚理性和证据

在如何创造和认识文化的问题上,历来存在着理性决定和感性决定的争论。在古希腊时期,人类就已经开始学习理性思维。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理性不能解释的事物就是不好的事物。亚里士多德创造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逻辑学。但中世纪的神学统治,桎梏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了思维科学的停滞。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发展动摇了神学统治,重新开启理性思维的大门。培根提出,只有通过理性,人类才能认识自然,掌握控制自然的法则。他还最早提出了归纳法。启蒙运动时期被称为理性时代,许多科学家本身就是哲学家,他们通过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极大地推动了理性思维方式的发展。但是,到了近现代社会,反启蒙运动,反理性主义思潮也是风起云涌,一批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和诗人纷纷起来质疑理性主义,主张感性至上。他们认为理性是对个性和创造性的威胁和破坏,感性若被理性所控制,人将失去激情、美感、幸福和浪漫,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

感性是根据感觉和知觉来进行思维和认识事物的,世界是什么样,不是由科学和理性所确立的规则所决定的,如果真的是那样,世界就是唯一的,永恒不变的。感性追求的是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事物的不确定性。

理性是通过建立明确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判断和推理来认识事物的。世界和事物是它应该是的那样,它是由科学所确立的固定的时空标准所规定的,不是能由我们随意想象和创造的。

审计活动所探求的不是不确定性,而是确定性;所要证明的是已经存在的,而不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评价所审查事物的标准是由法律和科学来确定的,而不是凭借自己的激情去创造的。审计要达到目标,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获取确定的可信的证据,并根据确定的法定的标准去评价,运用正确的逻辑判断去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审计活动必须是理性的,必须严格依据各种性质完全确定的证据。

7、主张证明和公开

审计活动一般不是由审计人发起的,而是由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发起的,审计活动的结果也不应用于审计人自身,而是报告给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所以有人说,审计的本质功能就是经济证明(审计教科书将其称之为“鉴证”或“签证”)。

在我国,审计文化有些自己的特点。之一就是,大家认为国家审计是经济监督(这并不是错误的,而是实用的),这的确与国外大多数国家有所不同。而且在行为上,人们也一直力争向经济监督方向发展。比如,我们一直认为审计处理处罚手段的力度不够,只能察看而达不到督促的作用。现有的处理处罚手段,不能对被审计单位起到震慑作用。因而一直在追求更有效的处理处罚方法和于段。

近些年来,我们加大了审计结果对外公布的力度,并收到了令人意外的效果。加大对外公布审计结果之后,被审计单位一改以往将审计决定搁置一旁、疲塌应付、我行我素的做法,要么奋起保护自己,抗辩审计结论;要么迅速表示接受审计结论,并立即着手整改。这是为什么?这是审计由监督向证明转变的结果。一般来说,被审计单位并不惧怕内部的处理处罚,但非常担心审计结果被公布于众。因为如果那样,被审计单位面对的就不仅是审计机关,而是国家的各种权力机关和广大公众,面对的就不仅是审计人,而是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显然,后者比前者拥有更大更多的权力,因而具有更大的威慑力。因此,审计工作应该继续加大透明度和公开性,从重监督走向重证明,从重问题走向重责任,发掘审计的潜能,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民间审计一直将证明作为自己的使命,审计报告也一直对外公开。它是将被审计单位直接交给拥有对其进行处理处罚的人和国家有关管理部门。

8、维护秩序和法制

无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还是内部审计,他们工作的终极目的都是维持一种由法律或规章建立起来的秩序,以使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单位活动能够按照法律或规章的要求,在稳定和正常的环境下进行。因此,审计活动的结果,要使政府行政部门的活动,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活动,单位决策执行部门的活动,通通纳入法制轨道,达到维护国家政治秩序、市场经济秩序和单位内部秩序的目的。

审计文化范文第3篇

一、审计文化的立足点

1、要把立足点放在审计核心价值理念。“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审计人践行审计核心价值理念是审计文化最好的精神层面体现。审计核心价值理念包含了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践行好审计核心价值理念就等于抓住了弘扬审计文化的核心要素。要努力从四个理念中下功夫。一是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瞄准工作大局和重心,从服务上做文章,在结合上出亮点。以实践行动践行审计核心价值理念,彰显审计文化的魅力;二是突出精诚团结的理念。在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时要特别突出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激发审计人员的内动力,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的困难;三是突出开拓创新的理念。从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变革中,从审计发展的趋势中,把握创新机遇,积极总结提炼,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审计创新成果。四是突出审计制度文化的建设理念。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审计管理制度,包括工作规范、业务管理、质量管理、廉政建设等一系列制度体系,做到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养成按章办事的良好氛围,使审计文化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要把立足点放在审计廉政文化建设。审计廉政文化是廉政文化的拓展和延伸,是审计部门在实践中践行职业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的具体体现,是关于廉洁从审的思想、信仰、知识、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工作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的总和。审计廉政文化对于营造崇廉尊廉的社会氛围、净化从审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要发挥潜移默化作用。审计廉政文化以相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在不同层次上使广大审计人员联系、聚焦起来,使整个队伍因同一的文化渊源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引导审计人员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二是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审计廉政文化是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实践中形成的,可以借助媒介工具,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弘扬主旋律,鼓舞和凝聚人心,对于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舆论导向作用。三是要发挥规范约束作用。审计廉政文化可通过一系列为人们所接受的价值观念来约束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社会提供一种限制、一个标准,让我们理性认识并把遵循规范作为一种需要,从而有助于促进审计人员的廉洁自律。

3、要把立足点放在提升审计管理文化。确立审计精神,遵循“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的审计宗旨,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和交流研讨等形式,使审计精神、审计理念为审计人员所接受,并逐步在审计人员头脑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评判和行为标准,从而有效地规范、协调和指导审计实践活动。审计管理既是人的行为,也是针对人的行为。因此,提升审计管理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标”,审计领导者要用心管理,创造高绩效的团队文化。夯实以法制与道德为基础的审计管理文化,建立完善审计公示、项目考核、审计审理、审计评价、处罚听证、执法督查、责任追究、备案审查等一系列制度办法。把审计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在审计执法中倡导和坚守法纪意识、平等意识,践行“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更加有效地规范审计人的行为。

二、审计文化的着眼点

1、从制度层面上着力建设常态化的审计文化。按照审计文化涉及的领域,构建审计文化长效机制,抓好审计机关各项制度的完善更新,明确制度落实目标,使制度不流于形式,激发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审计机关的活力。以制度弘扬文化,以文化促制度建设,是审计文化的重要内容,注重发挥制度的强制性约束作用,将廉政文化成果转化为廉政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审计干部的行为,是推进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治本之策。把廉政文化融入审计机关日常管理和业务管理运行过程中,渗透到审计干部日常行为中,让制度在实践中发挥导向和约束功能。审计机关经过多年实践,制定实施了比较完备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审计文化提供了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进一步形成了把廉洁思想变为廉洁规范,把廉洁规范变为廉洁行动,构成了推动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2、从精神层面着力强化审计文化的影响力。在建设审计文化中,把先进的文化思想作为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将审计楷模金岚岚等典型事迹作为教材,开展经常性的道德主题实践活动,让审计人置身于一个时时处处讲正义、讲正气的氛围中。应当把教育放在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上,注重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以教育内容为基础,围绕审计文化核心内容,针对审计机关工作特点,采取不同的主题、内容和载体,着力加强审计干部文化教育。二是以教育形式为创新。本着教育形式多样化,活动内容人性化,将廉政文化寓于有益的活动之中,培育内容健康、格调高尚的廉政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将组织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先进典型示范教育与剖析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相结合。三是以教育机制为保障。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起审计文化建设责任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审计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3、从物质层面着力加大对审计文化建设的投入。鼓励审计文化创新,加强审计文化的环境建设,搭建起弘扬审计文化的有效阵地和载体,构建有益于培养审计积极向上心态的活动场所。在建设审计文化中应注重“三结合”。一是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要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优势,把审计文化建设的要求纳入文明创建工作目标任务中,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大力宣扬审计文化,弘扬审计文化,吸引审计积极参与,促进精神文明与审计文化同频共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同步发展。二是与廉政文化建设结合。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廉政文化结合起来,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做到责任落实到位、责任考核到位、责任追究到位。三是与“审计文化书屋”建设结合。目前,全国已陆续建成2000多家“审计文化书屋”,发展审计文化,要充分借助“审计文化书屋”这一阵地,既注重书屋建设,又注重书屋管理;即传承审计文化,又丰富审

计生活;既要增强业务素质,又要厚实文化底蕴。 三、审计文化的落脚点

1、审计文化的落脚点在于形成审计核心价值。一是敢于担当。广大审计干部要对本职工作胸怀责任心,肩挑使命,面对问题能顶上去、扛得动。时刻本着对事业、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以自身的敬业奉献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二是勤于实干。审计干部要崇尚实干精神,倡导实干作风,鼓励实干行为。实干精神可概括为:锁定目标,坚忍不拔,身体力行,勇创一流。三是勇于创新。审计干部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用新思路谋划审计发展,用新技术推进审计成果,用新举措完善审计管理,为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提供正能量。三是心存敬畏。要敬畏权力、敬畏法度,经得住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以法律手段扞卫法律尊严,增强审计的威慑力和公信力。

2、审计文化的落脚点在于干部的廉洁自律。审计具有监督的两重性,既要监督别人,又要监督自己,审计机关只有自身严格和规范管理,才有资格监督检查他人。围绕审计监督权这个重点,审计机关应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监督的驱动力,在监督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加强监督,着重盯住“三过程”。一是盯住班子权力行使过程。加强对领导班子掌权用权的监督,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二是盯住审计项目实施过程。加强对审计权力的监督,是促进公正审计、文明审计和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关口。要把审计组作为审计机关廉政建设的关键来抓。三是盯住审计政务公开全过程。大力推进审计政务公开,积极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不断拓展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创新公开形式,突出公开重点,努力打造公开、公正、高效、便民的阳光审计。

审计文化范文第4篇

其一,审计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审计活动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种对政治活动和经济生活的管理行为,因而对其指导的审计文化也是一种管理文化,具有管理文化的鲜明特征。

其二,审计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审计活动其实是一种管理控制活动,是一种专业的监督和证明活动,但是这种活动一般都是被动的,都是接受了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委托的,所以审计活动必然要受通过立法定制建立起来的一种制度机制的约束。只有建立健全了这种制度机制,才能维护审计活动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才能维护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的利益。因而它是一种制度文化。

其三,审计文化具有明显的历史和地域特点。由于审计活动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紧密相关,因此,不同历史阶段上不同国度的政治制度及其发展水平和经济制度及其发展水平,对审计文化的特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国家审计非常发达;而我国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也促使我国民间审计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

其四,审计文化是一种延续的文化与多元的文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不仅要求我国的国家审计活动也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还催生了民间审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而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也要求我国的内部审计必须加快发展,才能适应新的形式。所以我国的审计文化是一种发展中的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对审计活动的客观需求。

第二,审计文化的构成。

其一,审计价值观。审计价值观作为审计文化的灵魂和指南,指引着审计文化的发展方向,审计价值观是审计人员整体表现出来的一种追求、志向和情趣,是审计的灵魂,也是审计人员必须坚持的人生观。服务大局观,从根本上讲,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两者最终统一到服务上,这是对审计职能的最新阐释,所以审计活动必须以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始终站在服务的角度开展审计活动。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来促进社会和谐。审计活动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作为判断审计发展的根本标准。以人为本观,审计活动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也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审计活动中必须尊重审计人员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首创作用,准确把握审计人员全面发展的要求,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调动审计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审计人员的活力和战斗力,使审计人员以一种忠于职守、克己奉公、甘于奉献的精神投入到审计事业中,把其个人发展与事业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其二,审计精神。精神是每个人生命的支撑点和活力源泉,审计精神就是从事审计工作的人所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总和,它包括审计人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计能力、素质、人格魅力等等。就目前我国政治经济环境下,审计精神着重表现为“奉献精神”,一种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当代审计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因为它为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织提供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它可以激发审计人的积极性,增强审计的活力。

其三,审计思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审计思维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现代审计文化建设要求审计思维必须具有前瞻性,必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思维,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是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审计思维。

其四,审计形象。审计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综合认识而形成的总体印象和评价。这种形象代表着人们对审计工作的认可度和认知度,是在日常工作中逐渐树立起来的,是全体审计人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审计形象是审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审计人在公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才能得到公众的支持和拥护,才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审计工作,也才能促进审计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其五,审计道德。审计道德在具体工作中主要体现为诚实守信、敢说真话、事实就是、清正廉洁的审计职业品格。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日常审计工作中才能做到客观公正,事实就是,才能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审计文化构建的途径。

一是强化领导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必须由领导来全面指挥、协调和组织,才能实现审计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所以,领导色重视与否是审计文化建设能否全面发展的关键。同时,还要加强审计机关文化建设,审计机关文化建设是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打造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和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才能发挥机关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审计文化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是搞好调查研究。首先,只有搞好调查研究,才能广泛听取各方面提出的实际需求,才能发现和解决审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开拓工作思路,及时总结经验,提高审计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只有搞好调查研究,才能制定出适应当前实际情况的审计文化建设的目标,才能使审计文化建设向着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方向发展,才能使审计文化建设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最后,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全面掌握我国审计文化建设的现状,找出当前审计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准确把握审计的文化基础,并且通过对同行业的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在审计文化建设中借鉴同行业的成功经验,避免重蹈覆辙。我国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效益始终放在“第一位”,坚持经济与社会两个效益统一并重,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双为方向,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坚持贴近群众、生活、实际的三贴近原则。

三是落实与实施是重点。审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必须在整体上对审计文化建设进行长期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规划,具体制定出每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并且形成制度,避免凑热闹、走形式等的短期行为。其次,应该建立起科学的考核制度,奖惩结合;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既发挥典型的榜样作用,也通过奖优罚劣,形成奖励和约束两种机制,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向导。在审计文件建设的落实与实施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和文化活动,进行审计文化培育。审计文化建设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来体现和实施,组织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的主题活动,展示审计形象,来吸引、促进审计人员积极参加到审计文化建设活动中来。

审计文化范文第5篇

一、中国审计文化的结构

文化,是指由某一社会所共同承认的价值、规范和人类行为的准则,以及与其具体化的物质实体所组成的体系。中国审计文化,则是指存在于中国审计群体中的一种亚文化,它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审计文化的结构,是指审计文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排列秩序和搭配状态。审计文化的结构精细地反映了审计文化内部各组成因素的存在状态,包括它们各自所处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揭示审计文化的结构,将使人们深入了解其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关系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把握作为一有机整体的审计文化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对审计文化的结构作不同的分类。本文主要从审计价值观、审计精神、审计心理、审计道德、审计形象、审计知识、审计行为准则、审计组织、审计设施等审计文化的构成要素着眼,来探讨其结构。

审计价值观又称为审计价值标准,它是审计群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的终极标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价值观是任何一类文化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是不同类型的文化相互区别的依据。对于审计而言,价值观为审计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方向和行动指南。它是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追求的最大目标,也是据以判断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根本标准。同审计文化的其它要素相比,它处于支配地位,是审计组织一切审计活动的总原则,也是审计组织进行总体设计、信息选择的综合方法。这种价值观的作用主要在于它能引导审计组织内部的所有成员达到这样一种共识:只要我们自始至终遵循着这样的基本信念去从事审计活动,去规范审计组织内部人员的行为,审计组织就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审计精神,是指审计组织在为实现自己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责任所进行的审计活动的基础上,经过精心培育而逐渐形成,并为广大审计人员所认同的一种正向心理定式、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它是审计人员对其组织和事业的信任感、自豪感、荣誉感的升华,是审计群体健康、向上心态和审计组织向心力、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它为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提供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对审计组织和审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审计精神既表现为审计职业精神,又表现为审计组织精神。在不同的审计群体中,职业精神基本相同,组织精神则彼此有别。因此,不仅在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组织之间,就是在国家审计机关之间,社会审计组织之间,也都可能存在不同的审计精神。审计精神与审计价值观共同构成审计文化的核心,但它与审计价值观又有所区别。审计价值观是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对事物好坏、对错的评判标准,是随着审计组织的产生而产生的。而审计精神则是经过较长时期的自觉培养而形成的,它不仅要有审计组织领导人的积极倡导和有意识培养,而且必须得到一般审计人员的认同。

审计心理,是审计实践中审计主、客体心理活动的总称。它主要表现为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心理间的互动、审计人员之间的心理互动、一般审计人员同审计领导间的心理互动三个方面。审计心理从其性质和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审计认识过程、审计情感过程和审计意志过程。审计认识过程是人们对审计本质、审计职能以及审计工作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感觉、知觉、记忆和想象。审计情感过程是人们在审计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性的心理活动。审计意志过程是人们在审计职业理想的激励下,克服审计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干扰,实现审计目标的心理意识的能动表现。如果说审计精神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审计心理则强调的是人对外在客观的反映。审计心理对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审计客体、审计目标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如能对此展开深入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在审计实践中加以运用,自然有利于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

审计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的总和。在审计活动中,它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人们内心信念发挥作用。它包括审计组织道德和审计职业道德两方面。审计组织道德是审计组织与其它社会单位发生联系时所遵循的思想、心理和情感依据的总和。审计职业道德一般指审计人员与其他审计人员以及审计组织外的社会群众发生业务关系时所遵循的道德思想。它是针对职业行为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通过审计人员的职业活动、职业关系、职业态度、职业作风及其社会效果表现出来。审计道德与审计行为准则存在一定的交叉:审计道德是必须坚决遵守的重要规范,但和作为一种硬性要求,如有违反就会受到法律、法规或组织纪律惩罚的审计行为准则相比,它又是一种软性约束。加强审计道德教育,有利于审计文化的建设和审计部门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审计知识,是指各种关于审计的知识所构成的体系,一般也构成了审计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审计知识是审计这一职业和审计学这门学科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漫长历史岁月的产物,是在人类各种经济活动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审计形象,是指审计客体和社会大众对审计组织和人员及其行为与成果所给予的整体评价与一致认定,也是审计组织功能和人员素质的外化和直观感觉。就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它还包含审计组织内部员工的某些评价与认同。审计形象的塑造要求全体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同心协力,努力奋斗,不断进取。

审计行为准则,是审计价值观与审计道德的具体体现,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活动时所应当遵循的准绳、法规或标准,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审计原则。审计原则是由审计工作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时空情景下,审计所应遵循的原则也是不同的。随着审计实践的不断发展变化和审计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审计原则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审计原则主要包括:依法审计原则、审计政策性原则、审计独立性原则、审计客观公正原则、职业谨慎原则、廉洁奉公原则。另外,审计针对性原则、审计重要性原则、审计群众性原则等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则。在审计实践中,自觉遵循审计原则,即能充分发挥审计职能的作用,实现审计目标,达到预期的审计要求。反之,就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妨碍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达不到审计的目的,甚至可能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审计组织,是由一定的机构、人员和职权结合而成,为实现审计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区别于其它组织的特点就在于:它以监督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作为其组织目标。审计组织体系是由众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审计组织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它可分为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三大类型。这三者分工协作,共同承担整个社会的审计任务,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审计监督网络,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审计文化范文第6篇

从威廉哈姆和卡米切尔(1989)在其专著《审计学概论与方法》中真正提出了审计文化概念开始,到王会金(1991)题为《对审计文化有关问题的研究》的论文公开发表,就此拉开了我国进行审计文化研究的序幕。根据现有审计文化研究文献的数量将这段时期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审计文化研究萌芽阶段:1991-2001年。自1991年3月《审计与经济研究》刊发南京审计学院王会金老师的论文之后至2001年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仅收录了10 篇以“审计文化”为题的论文,其中4篇来自高校,5篇来自审计厅(局)或审计科研所,1篇来自会计师事务所,核心期刊刊发的仅5篇。在此阶段,审计文化研究文献主要以简介国外审计文化研究,探讨审计文化涵义、审计文化特点以及审计文化功能等若干基础问题,同时对审计文化建设的特征和内容提出了初步设想,其中也点缀了审计机关文化建设和会计师事务所文化建设的特定审计主体的文化建设思想。(2)审计文化研究起步阶段:2002年至今。2002至2011年末的十年里,理论界、审计署(厅、局)、企业界和会计师事务所等实务界越来越关注审计文化。审计文化论文方面,以题为“审计文化”的论文共175篇,审计文化专著方面,《中国审计文化研究》(陈正兴、周生春,2004)从审计文化的概念出发,论证了研究审计文化的原因和如何研究审计文化的问题,探讨了中国审计文化的历史、现状与理想模式,最后阐明了当前如何进行审计文化建设。《审计文化理论与实践》(桂建平、倪国爱,2006)是安徽省审计文化研究课题组研究审计文化的成果结晶,首次提出了以审计文化目标为逻辑起点,把审计文化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审计文化理论与实践体系结构,并且以上两部专著的核心思想都已在《审计研究》、《中国审计》等期刊上公开发表审计文化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方面,有两篇题为“审计文化”的学术会议论文,相对较少。2004 年11,审计署机关党委和审计科研所共同筹办了审计署审计文化建设研讨会。在此阶段审计文化研究得益于《审计署2003年规划》和《审计署2008年规划》的大力推进,使得文献数量大量增加,且研究内容呈现多样化发展,研究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下文将对此阶段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审计文化研究回顾

(一)审计文化研究文献分布特点分析 基于审计文化研究起步阶段文献,以题为“审计文化”的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为研究样本,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表2所示。

从统计表里,可以看出审计文化的研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审计署2003年规划》和《审计署2008年规划》出台后,出现研究的小高峰,随后成果减少,说明理论界和实务界紧跟政策导向,抓“热点”,可以预测,随着2011年《审计署“十二五”规划》和《决定》的相继出台,又一研究高峰会出现。

(二)审计文化研究内容回顾 本文根据现有文献主要从审计文化定义、定位和特征;审计文化研究意义和功能;审计文化内容和要素组成;审计文化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回顾。

(1)审计文化定义、定位和特征。审计文化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定义角度出发认为审计文化实际是一种管理理论,是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带有审计特色的对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审计活动的管理经验总结。周生春(2003)认为狭义审计文化是审计人员基于长期的审计活动形成的审计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审计制度、审计组织机构的复合体。广义审计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实践中创造的与审计有关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王爱国(2011)认为广义的审计文化观,会掩盖审计文化的关键要素和核心内容,不利于准确把握审计文化的本质和作用,所以其把审计文化界定为对审计事业发展有积极影响的审计信念、审计态度和审计价值观。可见,审计文化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审计文化定位方面,刘红升(2002)在审计文化定位方面,认为审计文化和企业文化一样都是属于亚文化的一种,周生春(2003)更进一步认为审计理论从属于审计文化,审计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从属于行政文化。审计文特征方面,石爱中(2005)认为审计文化特征是属于管理类的制度文化,其结构以精神元素为主且具有明显的历史和地域特点,审计文化是与其它文化在内容上具有交叉性的发展中的文化。

(2)审计文化研究意义和功能。王爱国(2011)认为审计工作的成败,不仅在于审计制度的完善、审计行为的规范和审计队伍的素质,关键在于审计信念、审计态度和审计价值观,即审计文化的先进。周生春(2003)、陈正兴(2003)等将审计文化视为一种柔性管理手段,能够弥补刚性管理的不足,发挥审计文化的优化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辐射功能、激励功能和塑造形象等功能,能引导审计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3)审计文化内容和要素组成。徐彦夫(2005)认为审计文化内容包括:审计行为文化、审计管理文化和审计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石爱中(2005)则将审计文化的内容具体化为八项:确定责任(财务责任、管理责任、社会责任)和真实、服务权力和公众、恪守独立和谨慎、遵循准则和规范、追求能力和修养、崇尚理性和证据、主张证明和公开、维护秩序和法制,这八项内容将审计文化精髓融入审计工作之中,极具指导意义和可执行性。审计文化要素方面,安徽省审计文化研究课题组(2004)以审计文化目标为逻辑起点构建了涵盖审计文化理念和审计文化制度为审计文化理论,再指导审计文化建设实践的审计文化理论结构框架,其为审计文化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框架体系。

(4)审计文化研究方法。对于审计文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多学科交叉运用法,实地(案例)研究法,多学科交叉运用法主要是以系统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作为审计文化研究的认识论,并整合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研究成果,推动审计文化发展的一种方法。从整体来看,规范研究方法仍是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其他实证研究方法在审计文化研究中的应用有待发展。

三、审计文化研究展望

(一)加大审计文化研究力度 2011年10月,审计署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决定》的通过,必将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审计文化以审计审计价值观和审计精神为基石,审计文化建设,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以加强审计人员思想政治工作为导向,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审计机关为平台,以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核心……营造一种专业、文明、廉洁、和谐、严格、奉献、奋进、包容的文化氛围”(中国审计报,2011)。这样的审计文化必然会促进审计理论积极深入研究和审计实务有效务实发展。

(二)加强审计文化理论研究 一方面,2009 年3 月,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机关党风廉政会议”强调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可以融合中国优秀的传统伦理文化以及悠久的审计历史,以审计职业道德为主展开审计伦理文化的建构;另一方面,审计文化是一个多层面、多视角和多维度的概念,以“科学发展观”、“免疫系统论”为核心理念,提炼审计实践经验和总结审计发展规律,将其体现在审计制度创新之中,开展审计文化理论体系构建。此外,审计文化理论研究可以吸收其他文化理论研究的有益新元素和新的研究方法,从而获取新的发展能量,适应社会对审计的新要求。

(三)拓宽审计文化实践领域 一方面,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人类社会对审计活动不断地提出新的需求,因此,审计文化是一种发展中的文化。在面对审计工作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时,审计技术方法、审计规范和审计理念等审计文化的表现形式也要随之不断发展变化,进而促使审计实务人员在发展中的审计文化指引下探索新的审计内容和审计形式,更好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另一方面,审计文化理论研究者应尽快“走出去”,调研审计实务部门对审计文化建设中真正需求和遇到的问题。审计文化理论来源于审计文化实践活动,实践活动需要适用的理论作为指导,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陈正兴、周生春:《中国审计文化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审计文化范文第7篇

政府扶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式之一,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市场自身运行存在盲目性和一定的缺陷,在特定的领域内,直接或间接的从事政策性、公共性的扶持,从而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责。政府扶持是社会领域中的系统性工程,它不单单指社会中一个阶层或者一个范围,而是一个多领域、多层级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依存,共同发挥作用。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扶持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性、市场主导性、政府引导性、社会广泛参与性等等。其途径以财税政策支持、制度制定、资金投入、科技帮扶、市场引导等为主。而在公共文化发展上,各国扶持的路径有不同。目前我国政府扶持存在着扶持效率较低,管理较混乱、扶持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政府扶持的作用体现。

二、政府扶持在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中作用发挥的依据

公共文化的建设和长远发展是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而政府对公共文化的扶持是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公共文化的需求,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保证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因此政府扶持对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政府扶持如何体现,如何真实有效地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责,公共文化绩效如何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公共文化绩效审计就是对政府等职能部门以及其他组织在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发生的财务收支情况以及经济业务活动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和审计。下面从公共文化本身特征、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绩效审计供给与需求等三方面,分析政府扶持在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中发挥作用的依据。

1.公共文化的本质特性与私人文化相比,公共文化从它产生一开始就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性。首要的特性是公共文化资源的公共性与公平性,如公共文化资源的场地、各种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规划和调配等,这不是由哪个部门或者企业能够单独建设就能完成和运作的。公共文化资源的取得和享有是人人都有权利,是人人平等地获取和使用的资源,这也不是哪个组织或者团体能够做到的,政府作为国家的职能部门首当其中负担起这种社会公共责任;其次是对公共文化产品需求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公共文化资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财产,公共文化面向社会提供的应该是多样化的服务和产品,因为这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求,同时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理应是积极健康,能够体现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这就决定必须有一定的政治权力机关能去扶持和引导公共文化。再次,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共享性和非竞争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受益者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人人都能随时享受到,一个人的享受不能排斥其他人的使用,并且是非盈利性与非竞争性的,即你享受的同时我也能享受,提供者不在乎盈利,在市场上处于一种非竞争状态,基于这些公共文化产品的特性决定政府要进行扶持,要进行适当干预,才能保证公共文化资源的合理而有效地配置。最后是社会性和公益性。公共文化的产品和服务应该是一定社会范围内社会大众最需要的、最现实的、最关心、最实惠的、对老百姓和社会持续发展最有好处的产品和服务,而且面向社会是免费的或者是低费用的等。公共文化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公共文化是一项全民利益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公共事业,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中必然需要政府更多的扶持。

2.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最初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和威尔逊的“二分法”作为公共行为行政学的理论基础。随着公众的价值理念的增强、需求的多元化、参与民主意识的提升,人们对政府的职能履行和作用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作用的发挥不能仅仅体现在僵硬化的体制管理、行政机构的规模化、行政效率的低下、公共资源浪费严重等,应是一种透明化、高质量高效率、执行力很强的管理。由此,新公共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倡导公共管理的战略管理、重视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价、强化和明确政府的职能、更关注公众对公共部门的评价等。为此新公共管理为绩效审计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20世纪70、80年代政府绩效审计得到迅速发展。绩效审计满足社会大众对公共部门履行职责的需求,因此政府扶持公共事业的效率和效果是大众迫切需要了解的内容之一,这也正是绩效审计的使命所在。

3.绩效审计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绩效审计在我国起步比较晚,运用在政府以及公共管理部门其发展也比较缓慢。但是我国绩效审计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强,市场前景发展广阔。绩效审计一方面评价业绩,有益于提高被审计单位的效益与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对权力机关行使权力的一种监督和制约。绩效审计市场有需求,而且这种需求的呼声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国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处于初级阶段,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集中在财政支出、公共项目和设施的上面,审计方法也比较单一,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式下的绩效审计的需要。由此可知,绩效审计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出现严重的不匹配、不协调的局面。对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进行分析,是理论与实践中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

三、政府扶持在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中的作用表现

在公共文化绩效审计框架下,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的作用发挥得到重新阐释,其扮演的角色也各异。它既是公共文化绩效审计政策的制定者,又是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主导者和监管者,还是绩效审计的建设者和保障者等,已经不再仅仅是履行政府的职能,而是“服务型政府”的引导、战略规划等作用的全新体现,从而保证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有效开展和正常运行。公共文化绩效审计涉及面大、影响广,其任务更加繁重,这就要求政府扶持要有力度、有方向、有规划和有成效。

1.绩效审计政策扶持中的制定和宣传作用政府对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扶持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来进行,为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一个有序规范和公平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近年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都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先后颁布了《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十”提出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等政策文件。但是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所以开展公共文化绩效审计首先要有法律支持和政策依据,这是政府扶持的首要任务。在政府政策扶持中制定关于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基本规范、绩效审计的责任追究制度、约束规范、执行标准、财政扶持支持的政策导向等制度文件,用明确的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将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目的、审计范围、审计职权、审计主体和程序、审计报告形式等确定下来,进而政府才能更好地进行宣传和执行这些政策。

2.绩效审计评价扶持中的主导和保障作用政府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授权下,行使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并承担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责任的机构。其主导作用体现在:一是主导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全局工作;二是主导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的提供;三是主导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主体广泛参与;四是主导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成效得到贯彻和实施。而保障作用则体现在法律上的制度保障、经济上的财力保障、社会上的文化氛围保障、基层相关配套措施的辅助保障等。在新形势下,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公共文化绩效审计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等的重要作用,以全社会首席代表的身份和角色,全面担当起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主导者和保障者的神圣职责。

3.绩效审计信息扶持中的建设和管理作用公共文化具有公共性的同时也就有共享性,这就意味着对其绩效审计评价的信息也应该为大众所知,绩效审计信息作为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改进公共文化绩效管理,有助于审计决策的制定及预算编制,也是衡量政府公共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建设和管理公共文化绩效审计信息共享平台是政府的职能所在,这也是政府利用资源提供文化扶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由于绩效审计正处初级开展阶段,尚未建设绩效审计的信息共享平台,这就需要政府推进和探索共享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公共文化绩效审计信息共享平台就是利用政府公共文化资源,及时公共文化绩效审计政策、发展规划、动态、以及绩效审计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为区域文化企业和单位了解国内外的最新技术、资源、资金等情况提供有利支持,实现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的有效合作和交流。

4.助推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中的战略规划作用目前,公共文化建设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公共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的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成为一支基础性的力量,成为区域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衡量标准。对此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在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从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公共文化需求入手,切实做好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战略规划工作。政府扶持的导向应该是公共文化事业绩效审计发展战略和制定公共文化绩效审计建设规划,对本区域内的公共文化绩效审计建设,进行科学统筹谋划和合理布局。要与文化需要相适应,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相适应。

5.绩效审计成效扶持中的反馈和监督作用绩效审计是为了发现和揭露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并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是绩效审计的最终目的。绩效审计成效如何关系着公共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和公众效益的实现。所以,政府扶持绩效审计成效不应只是关注如何实施绩效审计项目的过程,更应该关注如何将绩效审计结果反馈给民众,如何将绩效审计报告定期公布于众,并运用于公共文化的绩效管理和决策之中。目前,我国绩效审计结的成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量的绩效问题审而不揭,流于表面,大部分审计报告和结果常常被搁置一边,导致绩效审计工作处于弱势,往往开展起来“虎头蛇尾”,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更需要政府投入人力和物力进行扶持和引导。另外,在绩效审计中加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政府官员、政府与社会各界的监督机制,绩效审计也是政府提升管理的重要监督手段,所以要在绩效审计中扶持监督机制,促进绩效管理有效实施。

6.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扶持中的构建和服务作用任何一个国家在开展公共部门绩效审计时,光靠政府的重视是不够的,绩效审计必须有一个健全而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在实践中,绩效审计评价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的混乱性、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可比性。从具体内容及其实施情况看,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科学、不够系统、也不够有效,存在许多问题。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无法统一,审计机关就失去了绩效审计评价的依据,绩效审计的结果就无法真实有效反映审计事实和衡量绩效审计的成效,进而直接影响绩效审计结论和审计质量的可信度。为此,政府在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中扮演构建者和服务者的角色,确定统一的绩效标准、法定的绩效指标、绩效审计评价的原则、审计路径、审计工作方法等,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成为绩效审计管理的核心所在。政府扶持工作应当以服务为主,注重协调政府与公众、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政府扶持在促进公共管理和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文化发展进程中,政府扶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政府的扶持,国家公共文化的发展就不会出现繁荣和兴盛的局面和阶段。由此可见,公共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有力支持和帮助。绩效审计扩大传统财务审计的范围和作用,在未来的审计发展领域中必将得到政府更大范围的推广和执行。研究公共文化绩效审计涉及到许多领域和部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真正推动和完善我国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包括政府扶持在内的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的发挥。

审计文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审计;文化;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36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50- 02

审计文化对审计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审计文化的作用,不断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研究,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推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审计文化建设的含义

笔者认为,审计文化即是审计人集体的观念,是审计人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共同形成的理性思考。其实质是审计价值观和审计精神的体现。审计文化建设即是关于审计价值观和审计精神的建设,其核心是总理在视察审计署时对审计人员提出的四点希望: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严谨细致、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甘于奉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四点希望构成了鲜明的审计精神,确立了审计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同时也是具有时代特色审计精神。

2 审计文化建设的现状

(1)重业务建设轻文化建设。审计部门是具有业务与执法双重职能的部门,长期以来审计部门在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惩治腐败、保障国家经济健康运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和绩效审计的出现,对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审计机关注重审计业务建设,加大审计培训力度,不断完善审计制度。但是,有的审计单位却出现了重业务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认为业务工作是必须做的,文化建设可有可无,没有充分认识到审计文化建设对推动审计事业发展的作用,因而导致一些部门缺乏凝聚力、向心力和积极向上的氛围,使部分审计人员精神不振,不问时事,工作方式呆板,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2)审计文化建设的作用不明显,审计文化建设与审计工作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有的单位对审计文化建设含义理解不够深刻,只做表面文章,认为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就能将文化建设融入到审计业务和队伍建设中去,没有深刻领会审计文化建设的本质作用是促进审计人员的全面发展,并采取一定的方式将审计人员凝聚起来,发挥集体智慧,推动审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3)缺少有效的审计文化建设氛围与载体。审计文化建设中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虽然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在于缺少审计文化建设的氛围与相应的载体,缺少连接审计文化和审计事业的桥梁或纽带,导致对审计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出现偏差,具体的文化建设活动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重点,审计文化的特色难以充分体现。

3 关于审计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审计文化建设是需要随着审计事业发展不断完善的长期过程,在不同时期有各自丰富的内涵,要与时俱进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有以下几方面建议。

(1)领导带头,提高对于审计文化建设对促进审计事业发展重大意义的认识。审计文化建设要坚持领导带头,发挥示范、引导作用。领导干部要有先进的审计理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消除模糊认识,从根本上提高对于审计文化建设的认识,注重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在工作中注重引导,使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规范变成全体审计人员共同的行为,充分发挥审计文化建设潜移默化的作用,推动审计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2)培养审计精神,塑造审计形象,体现内在灵魂与外在形象相统一的审计文化。建设先进审计文化,其核心就是审计人员要有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这一基本的审计精神。使自己的活动服从事业的需要,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审计事业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自觉恪守职业道德,把“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严谨细致、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甘于奉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鲜明的审计理念变成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行为,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同时,审计人员外在的形象也是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精神的综合体现。审计价值观借助一定载体,外化为审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不同形态,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审计的外部形象。

审计文化范文第9篇

首先,审计的基本原则是依法独立进行审计。审计首先应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审计的独立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机构独立。是指审计机构单独设置,与被审计单位没有组织上的隶属关系。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审计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二是人员独立。是指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经济利益关系,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三是工作独立。审计组织及其人员依法独立开展审计工作,独立作出审计判断、提出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其他组织机构无权干涉。四是经费独立。审计机构履行职责必定需要一定经费,国家财政或企业需预算必要的审计经费,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依法进行审计是审计工作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依法审计根据对象不同分为两层:对审计客体依法开展审计活动。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审计机构必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的规定来履行职责,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及风险防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审计主体必须依法规范审计行为。审计机构及其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法纪,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以规范自己的审计行为,避免随意性。如不随意扩大审计范围、不随意超越审计权限等;审计实施的各个环节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办理。

其次,公正廉洁是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的基本价值取向。审计的公正性反映了审计公正的基本要求。一要严格依法办事。审计人员在收集审计证据、评价审计事项、做出审计判断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得徇私枉法、。做到知法、懂法、执法。二要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审计人员在遇到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在评价、判断审计事项时,不为个人情绪所左右、不受他人干扰,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三要在审计过程中,与被审计单位或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审计人员,应当回避。只有这样,审计工作才能取信于审计授权者和委托者以及广大群众,树立起审计的权威形象。廉洁从审属于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范畴。

再次,进取奉献是时代赋予审计人员的责任。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是审计文化的品格,是时展赋予审计工作的责任。我国审计事业正处在如何转型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审计事业从体制、法制、内容、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审计机构及其人员必须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审计需要跨学科知识,审计人员要勇于应对技术环境的变化、审计职能的转变对审计人员提出的挑战,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素质,才能逐步认识并掌握审计工作规律。无私奉献是审计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奉献精神,但对于审计文化,无私奉献尤其重要。审计人员必须学会忍辱负重、耐碍住寂寞。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奉献精神,就不能做到爱岗敬业,热爱审计岗位、现身审计事业,更谈不上开拓创新。

最后,和谐服务是审计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谐的审计文化是充分发挥审计职能的重要基础。具体审计而言,要达到以下两方面的和谐:一方面是审计者与被审计者之间的和谐。在实际工作中,审计组织、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对象事实上是在进行一种博弈游戏,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心态,审计人员赢得被审计单位的信任,获得理解和支持,让双方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更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审计是一项团体作业的职业,团结和谐、互助友爱的内部人际关系是顺利开展审计工作的保障。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是审计在转型时期提出的新要求。审计正从查错防弊的单一功能向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等方向发展。服务正在成为审计的重要职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审计监督是治标,审计服务则是治本,要标本兼治,才能更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帮助被审计单位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整改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堵塞漏洞,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防止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改善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才是审计的目的所在。

第二,审计文化建设的途径。审计文化是推进审计工作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搞好审计文化研究,对激发审计人员的活力、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提供保障有力的物质基础。审计文化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开展审计项目所需费用,必要的办公用品、设备,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应用软件等,为优质、高效地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保证。同时要注重关心审计人员的生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在物质建设方面应坚持“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成本效益”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现有经济条件出发,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严禁铺张浪费;提倡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强化成本效益意识,加强审计成本预算,做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

二是建立健全有效的制度体系。要规范行为、实现目标,必须要有制度作保障。制度建设要常建常新。因为审计目标、范围随着社会需要在不断变化,所以审计制度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应适时出台新的制度规定,定期对现有制度进行清理,以保证制度的先进性。抓落实、重实效。把制度印在纸上、贴在墙上、发到手上是不够的,重要是落实。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制定工作质量、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评价体系,奖优罚劣,激励和约束并行,从而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导向。

三是实施内外结合的意识教育。以审计价值观为核心的审计文化体系,具有法定性、实践性和可塑性。审计人员要将审计文化价值体系自觉作为准则,需要经过承认、接受、内化到自觉遵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计人员的思想意识必定会遭遇正面的、负面的、积极的、消极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审计人员实施内外结合的意识教育。要加强教育培训,利用业务学习、会议等机会,宣讲审计价值观。通过经常、反复的摆事实、讲道理,辅之以制度的刚性约束,不断强化人的观念意识,就会使审计文化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要引导自我修养,通过加强自身修养,达到理想的境界,实现自我完善。审计人员要提高精神文化,就需要个人努力,通过学习、体验、感悟,提高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外在的准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精神信念。

审计文化范文第10篇

一、审计文化的重要作用

审计文化建设是审计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审计机关在新形势下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审计事业进步发展的集中反映。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审计文化具有凝聚力,为审计事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对广大审计人员公正履责有着重要的导向和带动作用。

二是审计文化能够促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审计人员树立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发挥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审计人员起到“外塑形象、内强素质”,肩负起国家治理的重任的作用。

三是展现严格依法、公正客观、以人为本、科学求真、服务宏观和促进发展等审计的本质特征,促进审计发展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四是展示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坚持原则、公正廉洁的品格,能够树立信誉,扩大社会影响。

五是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是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化人、感召人,为审计人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重要保证。

二、审计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式

第一、坚持将审计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培育的系统性工程。

审计文化作为立审之本必须努力构建审计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把审计文化建设作为净化、美化审计环境的重要内容,作为发展审计事业,提高审计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常抓不懈”。

一是将审计文化融入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激发审计干部献身事业的豪情壮志,使全体审计人员以开拓创新和争先创优的精神做好各项本职工作,深入塑造独立、忠诚、奉献、进取的审计精神。

二是把握审计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坚持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广泛吸取现代文化的优质成果,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更新、完善和优化审计文化内涵、内容及结构。做到以崇高的目标激励人,以规范的管理培育人,以先进的力量引导人,形成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行业氛围。

三是高标准抓好审计文化建设规划。摸准审计工作的规律,立足长远,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兼收并蓄,广泛参与,高位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动审计文化建设。

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坚定规范管理意识,高度重视推动形成具有审计特色的制度和落实文化,着力使审计工作在促进社会进步中做出表率。

五是积极提升审计文化的认同度和参与度。通过健全审计文化活动网络、领导带头参与、干部自主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上下良性互动等方式,使审计文化建设真正成为审计干部的整体意识和自觉行动。

第二、坚持将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审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

职业道德是规定和调整职业人员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胜任能力和职业责任等方面的重要规范。其文化内涵、表现形式、地位作用等与审计文化是相承相通的。以职业道德作为审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能准确地反映审计职业的根本特征,容易得到广大审计人员的共鸣和积极参与,也有利于向社会公众宣传和推广审计文化形象,彰显审计文化特色,且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更强,群众基础更扎实,有效避免审计文化建设的“空洞化”和“形式化”。

一是将审计职业道德进一步提升到审计发展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地位,将其放到发展审计事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去考虑,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审计机关审计人员道德准则》等规范的教育、宣传和推广工作,强化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执行要求,并与审计工作实际全面、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广大审计人员更好地认识、理解和遵循职业道德规范,使之真正成为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准绳和指南。同时,根据审计/:请记住我站域名/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适当地对职业道德规范有关内容进行修改完善,进一步提高其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以职业道德建设为载体,构建富有特色的审计文化。以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托,结合职业道德规范中关于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客观性、职业谨慎性等方面的要求,更加清晰、明确地诠释国家审计文化的要义,提炼构建先进科学的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为审计文化建设定好位、指明方向。结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和执行,抓实审计文化建设的规划、组织以及相关具体活动,为其注入实质性内容,并与审计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政治思想工作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理念、公平正义及民主法治追求等有机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使之自觉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有效防止审计文化建设和审计工作“两张皮”的问题,确保审计文化建设的实效。充分利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法律效力和感召力,引导大家更加自觉深入地参与审计文化建设,并不断激发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审计文化建设取得“自上而下”的推动和“自下而上”的创造相辅相成的良好效果。通过开展以遵循和推广职业道德规范为重要内容的审计文化建设,向社会公众展示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道德水平,进一步建立和巩固信任基础,积极打造公正廉明、独立客观、依法规范、专业可靠等国家审计形象,开创审计文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第三、坚持走创新推动审计文化建设之路。

审计文化建设生命力是坚持不断地创新。在不同的阶段,针对面临的环境、任务和被审计对象, 要不断赋予审计文化新的内涵,走不断创新的审计文化建设之路。

一是培养创新的审计发展文化理念。审计工作要保持持久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发挥充分有效的建设性必须要常做常新。要坚持以创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创新的眼光审视工作,以创新的视野评价成果,以创新的手段推进发展,以创新的文化激发热情,把创新促进发展作为衡量检验工作的一把标尺,紧密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联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注重从审计实践与群众首创中吸收营养,不断创新审计新思维、新理念。

二是不断创新丰富审计文化传播载体。一方面,要不断拓宽审计宣传的载体,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传媒展示审计工作和审计文化;另一方面,要切实丰富审计干部的文化生活载体,做到体育活动有场所,文化活动有阵地,各项活动常开展,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表现和反映审计文化;第三,要积极调动审计干部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热情,立足审计工作实际,依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开展文学、诗歌、摄影、书画等文化创作活动,努力打造有地方特色、有时代气息的审计文化。

三是不断创新审计工作推动发展审计文化。审计工作与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要加强审计工作创新。紧密围绕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重点研究推进法制、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民生的问题,研究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与服务作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审计管理创新。从提升审计质量与控制审计风险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审计法制化、规范化建设问题,不断推进审计组织管理方式创新,着力提升审计管理科学化水平。其次,要加强审计技术创新。牢牢抓住科技进步给审计发展带来的机遇,强力推进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快全省审计数字化进程。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审计服务创新。充分运用审计情况及其成果,拓宽审计服务领域,创新审计服务方式,提高审计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上一篇:武术文化范文 下一篇:企业文化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