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评估范文

时间:2023-03-14 13:34:50

审计评估

审计评估范文第1篇

根据《宪法》和《审计法》的上述规定,政府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开展有关国家经济安全的监督和评价工作。但是,应当看到,这些法律规定如果作为政府审计开展国家经济安全评估工作的依据,是存在一些缺陷的:

(一)现行法律依据仅涉及“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中有关政府审计的范围都是限于“财务收支”或“财政收支”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目标仅限于真实性和合法合规性上,不论从审计范围还是审计目标来看,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都不足以评估国家经济安全。

(二)对政府审计用来“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过于狭窄

《审计法》对政府审计用以“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的规定未免过于狭窄,不能适应今天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经济风险的防范,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也仅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代表国家经济安全。特别是在现今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之下,更是要拓展政府审计的审计目标。

(三)仅监督政府部门的财政收支,不足以对财政安全作出评估

财政安全所涉及的方面是很多的,而不仅仅是政府的财政收支是否真实和合法的问题。如财政收入是否稳定增长;财政赤字是否引发严重的财政失衡;国债的规模是否引致国债危机;国债的使用效益如何;国家外债风险如何;是否存在或有隐性负债、程度如何;财政政策有无确实履行及效果如何等等,都属于财政安全涉及的内容。如果政府审计仅仅监督和评价政府的财政收支,是远不够评估国家经济安全的。

(四)仅监督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不足以维护金融安全

对金融安全进行评估,应该是对整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运行体系进行的评估。不仅包括评估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还要包括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国际投机资本的风险;金融创新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风险;汇率波动造成的风险;国外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造成的冲击等各方面的评价。仅监督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监督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是不足以评估金融安全的。

(五)缺乏其他如民生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信息安全等国家经济安全的监督与评估内容

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中虽然有对社会保障资金、国有企业等方面的监督与评估内容,但是这只是冰山一角,总体上来说,缺乏对如民生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信息安全等国家经济安全的监督与评估内容的有关法律规定。

二、我国法律中有关政府审计实施国家经济安全评估的依据

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代表政府对国家经济安全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由我国法律赋予的权力,相关的法律主要有《宪法》、《审计法》。

(一)《宪法》授予了政府审计的审计监督权力

监督职能是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其他职能都是监督职能的延伸与拓展。而政府审计具有的审计监督权力是由我国的最高法律——《宪法》来授予的。《宪法》第三章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可见,由政府审计来进行审计监督,是具有法律保障的。

(二)《审计法》对政府审计评估国家经济安全进行了相关规定

从我国《审计法》可以见到有关的政府审计监督和评估国家经济安全的相关依据,内容如下:

1.《审计法》第一章第一条规定,政府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政府审计的目标之一就是“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财政经济秩序是有关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见,《审计法》中已经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作为了政府审计的重要目标之一。

2.《审计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关和企业事业组织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这条规定授权政府审计具有监督政府预算管理的权力,将政府审计的监督范围扩大到了宏观经济管理领域,突出了政府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审计法》第三章第十八条规定:“审计署对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这授予了政府审计对金融机构及金融监管机构进行监督的权力,有权监督评价金融资产质量及金融系统运行风险。

4.《审计法》第三章第二十条规定:“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这条规定授予了政府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包括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国有企业)进行监督的权力。

5.《审计法》第三章第二十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政府如果投资于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领域,当然也要接受政府审计机关的监督。

6.《审计法》第三章第二十三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基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社会保障基金等是有关民生安全的重要内容,这条规定赋予了审计机关监督民生安全的权力。

7.《审计法》第三章第二十四条规定:“审计机关对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这赋予了政府审计监督和评估国际及外国贷款项目的权力,国际及外国贷款项目则是关系到金融安全的重要项目。

从我国《宪法》和《审计法》的上述规定可以看到法律赋予了我国政府审计在监督和评价国家经济安全方面一定的权力。

三、借鉴美国相关法律及GAO的实践,改进我国现行法律

美国政府审计工作做的比较好,取得了很好效果,这虽然与其政府审计模式(独立性)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也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评估方面,也有很好的实践基础。

(一)美国有关法律规定

美国有关政府审计评估国家经济安全的法律规定的比较多的,而且在不断补充之中①。如《1921年预算与会计法案》中由美国国会赋予了美国会计总署“有权调查与公共资金的收入、支出和使用相关的所有事项”以及“在调查公共支出的经济性和效率性方面提供建议”的职权;《1945年政府公司控制法》将政府审计对象拓展到“包括除中央情报局和总统办公室以外的联邦政府各部门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开支有关的事项”;《1970年立法机关重组法案》授权审计总署对联邦政府活动进行项目评估和分析;《1974年国会预算和处罚控制法案》补充了审计总署的评价职能和预算过程中的职责;《1980年审计总署法案》进一步强化了审计总署从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获取调查和评价所需资料的权力;《1990年首席财务官法案》和《1994年政府管理改革法案》授权审计总署审计政府部门的财务报表和联邦政府的年度合并财务报表;《1993年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授权审计总署向国会报告法案的执行情况,以监督联邦政府的绩效改革进程。

(二)美国的实践基础及借鉴

借鉴美国GAO在评估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开展的实践工作,对我国的有关法律作出进一步修订,为我国政府审计评估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基础。

1.在法律中拓展政府审计评价目标及审计评价方法。美国GAO更多的是绩效审计或专项审计,即不再主要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审查,而更注重评价“经济、效率和效果”,或是针对专门的项目进行审查和评价。美国绩效审计的工作量已经占到了总工作量的90%以上②。相比而言,我国政府审计如果仅限于“财政财务审计”是不足以评价国家经济安全的,其审计目标、审计途径和方法应作出拓展,并要在法律中予以规定。

2.在法律中明确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目标。借鉴美国GAO在《2000-2007年的战略规划》中提出的战略目标,其中,战略目标之一是“确保美国人民的福利和财政安全”,战略目标二是“应对不断变化的安全威胁和全球一体化挑战”。美国审计总署对于政府审计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国家经济安全)的职责是充分予以肯定的。我们也应该在法律中进一步明确。

3.拓展财政安全的评估范围。如美国GAO最近就美国7000万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发表了题为“为保证救市方案的完整性、权责明确和透明度,财政部需采取更多行动”的报告,除了指明救市资金去向不明以及金融机构高层薪酬状况不够透明两大监管漏洞之外,报告同时还指出了财政部金融稳定办公室人手不够,与国会信息沟通不畅等缺陷。[1]我国政府审计对财政安全的评估内容也要作出进一步的拓展,把重点逐步放在评估整个财政安全上,特别是政府财政政策执行的效率效果及财税改革的效果上,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而不能仅限于政府的财政收支上。4.拓展金融安全的评估范围。如美国GAO下面就专设了金融市场和社会投资局,负责评估美国整个金融方面的审计工作。GAO曾对“对冲基金存在的现在的系统风险”发表了报告,“详述了对冲基金、金融机构和监管者在风险管理和透明度上所取得的进展,但最後认为仍然有潜在的系统性风险”。[2]GAO还注重对金融机构监管系统的评估,但并不限于“财务收支”,GAO曾发表过报告中称:“美国当前的金融监管系统太过陈旧,机制也不健全,因此难以防止未来危机的出现。政策制定者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对金融监管系统进行改革”。[3]相比而言,我国目前《审计法》中的规定,仅对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进行评价,是不足以评估整个金融运行体系的安全的。要加强对金融产品、金融手段等各方面的监督与评估。

5.将评估有关民生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信息安全等内容也纳入政府审计的工作范围。

在民生安全方面,如美国GAO就“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问题过约20余篇的报告,呼吁整合机构、消除弊端。就环境安全方面、信息安全方面和能源安全方面,美国GAO都对此进行调查,并发表报告。例如石油生产,认为“石油生产高峰可能发生在2040年。”并“建议能源部和联邦部门有必要制定战略,减轻石油生产高峰将带来的影响”。

美国政府审计对民生安全(包括食品安全、粮食安全等)、环境安全、能源安全等多方面都有着评估的实践经验,这些具体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审计的评价范围,必须以法律作为其支撑依据。目前来看,虽然我国法律,特别是《审计法》赋予了政府审计评估国家经济安全的权力,但是真正要是政府审计发挥其“免疫系统”的功能,对国家经济安全进行预防、提示和抵御,法律还需要进一步修正。[4]

注释:

①有关美国政府审计的法律内容规定参照李永强.美国政府审计发展及其启示[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11).

②刘明辉.新公共管理背景下的绩效审计研究[J].财政监督,2006(10).原文注:资料来源:/gyzfjxsjdtt.htm,辽宁省暨沈阳市课题组,《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探讨》。

参考文献:

[1]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再处风口浪尖[EB/OL].[2008-12-17]..

[2]对冲基金仍然构成潜在的系统性风险——GAO报告[EB/OL].[2008-02-26]..

[3]美国政府问责局∶美国金融监管系统急需改革[EB/OL].[2008-01-09]..

[4]李江.法经济学本土化研究范式与理论传承[J].商业研究,2009(7):160-163.

摘要:刘家义审计长的“免疫系统论”将政府审计作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工具,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政府审计工作的最高目标。政府审计对国家经济安全进行监督和评估的权力是由法律赋予的,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有关政府审计评估国家经济安全的法律依据及其缺陷,借鉴美国的相关法律及美国GAO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对法律的补充与修订。

审计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审计项目;后评估;原则;内容

一、审计项目后评估的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要求评估人员对被评估的审计项目的评估资料及其相关情况等进行深入而周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掌握可靠和充足的审计项目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是指在审计项目后评估中必须使用被国内外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评估方法;遵循科学的评估程序是指审计项目后评估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以便从过程控制上保障审计项目后评估的科学性。

第二,公正性原则。坚持公正性原则,就是在审计项目后评估中,要求评估者必须坚持公正的立场,不受权威或者利益的干扰。坚持公正性原则,必须做到:一是独立。要求从评估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履行职责等方面综合考虑,以保证项目评估人员的精神独立和形式独立,减少危险、利诱和干扰,为后评估的公正提供组织保障。二是透明。透明就是要求审计项目后评估的标准、过程及结果要透明。

第三,全面性原则。“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坚持全面性原则,就是指在审计项目后评估中要对审计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以便最终给出该审计项目的整体性评价。

第四,效益性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第四个要坚持的原则是效益性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审计资源”的利用效果,因此它更应该坚持效益性原则。坚持效益性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审计项目的评估必须从成本和效益两个方面进行衡量,既不能过分强调审计项目的成本而忽视该项目的效益,也不能突出审计项目的成果而忽视审计项目的成本。二是审计项目后评估本身也要贯彻效益原则。既要坚持科学性,又要讲求效益性。

第五,实用性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第五个要坚持的原则是实用性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应少摆“花架子”,坚持实用性原则,才能切实、更好地发挥审计项目后评估的作用。主要是做到:项目后评估指标的设计、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评估程序的优化要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尽量采用适用的成熟做法;后评估报告问题应针对性强,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能满足多方面的要求。

二、审计项目后评估的内容

(一)审计项目目标的后评估

第一,对审计项目立项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对审计项目目标合理性进行评估就是对照审计项目在《审计计划安排情况表》中的立项背景及必要性、审计目标的论述和确定,结合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目标变更,评估项目立项和目标的合理性。一是要检查审计立项前是否广泛收集有关资料、信息,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对审计项目的必要性、项目的风险、项目的难度和项目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充分的评估,以切实保证项目的重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二是看审计目标的确定是否准确、科学。具体地说,就是审计目标的确定是否反映了当初审计项目立项的愿望,是否抓住了人们关心的问题,审计结果公布之后,是不是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是不是真正促进了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提高了效率和效果。

第二,对审计项目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对项目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估主要是分析和确认项目实际完成的各种目标与项目原定计划目标的一致性程度,具体地说就是目标确定的问题都回答了没有,预期目的达到了没有。审计项目后评估要对照原定审计项目目标去分析和检查实际完成的目标情况,检查项目目标的变化情况,分析项目目标实际发生改变的原因,以判断项目目标发生变化的合理性。

(二)审计项目实施过程的后评估

对审计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评估就是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审计方法、组织分工、风险防范和操作程序的健全性及合理性进行评价。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审计项目实施决策情况。要检查审计模式和具体审计方法、审计技术手段的选择、组织分工、时间安排等是否符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评估审计项目实施决策不正确的影响,分析审计项目实施决策不正确的原因。二是审计项目的进度控制、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和审计项目的风险控制情况。三是“冲突”的管理控制情况。检查是否对审计项目中审计的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冲突进行了管理和控制、管理和控制是否有效,分析无效或低效的原因,分析十分采取了有效的方法如“持续改善”的方法等。

(三)审计项目效益的后评估

审计项目效益的后评估主要是对审计项目的成本控制情况、审计项目的效益情况进行评估。

审计项目的成本。审计项目从立项到结束所发生的与审计项目相关的费用之和,包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即包括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和外勤审计经费。

审计项目的绩效包括收缴的违纪资金、案件的移交及查处、直接经济损失的挽回、微观制度的规范和宏观管理的完善等,还包括审计项目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的创新和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创新。审计项目创新包括:一是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如新的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和新的审计方法的采用。二是审计组织方式的创新。如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整合,审计、纪检、监察联合办案方式的创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的完善等。三是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创新。如人员分工、权责制约、激励相容等的创新。

审计项目的成本绩效进行评估就是找出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造成审计资源浪费和绩效不好的原因,使项目实施单位吸取经验教训,提高以后同类项目的绩效。

(四)审计项目影响的后评估

审计项目影响包括经济和社会影响。经济影响主要是审计项目的收缴的违纪资金、直接经济损失的挽回、所审计项目的改进和宏观管理的完善等影响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主要是通过审计项目,审计机关移交案件线索、配合有关部门查处大案要案、促进审计项目对象所在区域的制度完善和促进国家层次规范的修订与法律的完善等等,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宏观绩效。

审计项目影响的后评估就是检查、评价审计项目的经济、社会影响情况,总结审计项目产生较高经济、社会影响的做法和经验,分析影响审计项目产生较高经济、社会影响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意见,促进审计项目的完善,促进审计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五)审计项目持续性的后评估

审计项目持续性的后评估就是检查该项目社会大众、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需要程度和欢迎程度、该审计项目的成功程度(或完成程度)、该项目的成本效益情况等等,评价这些审计项目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分析该类审计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进而以后对审计项目的类别和重点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国家审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三、审计项目后评估方法

(一)对比法

第一,有无法。是指将审计项目实施前与审计项目完成之后的情况进行对比,以确定审计项目效益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应用于对审计项目的计划、审计项目决策和审计项目实施的质量的评估方面。

第二,先后法。指将审计项目实际发生的情况与若没有审计项目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以评价审计项目的真实效益、影响和作用。先后对比法主要应用于审计项目的效益评估和审计项目的影响评估方面。

(二)逻辑框架法(简称LFA)

审计项目后评估的逻辑框架法是将审计项目的多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动态因素组合起来,用一张简单的框图分析其内涵和关系,以确定审计项目范围和任务,分清审计项目目标和达到目标所需手段(或程序)的逻辑关系,以评价审计项目活动及其成果的方法,通过应用逻辑框架法可以系统地分析审计项目原定的预期目标、各目标的层次、目标实现的程度和原因,从而评价审计项目的效果、作用和影响。它是审计项目后评估的主要方法之一。

四、综合评价法

第一,成功度评价法。审计项目后评估的综合评价方法可采用成功度评价的方法。成功度评价是依靠评价专家或专家组的经验,综合后评估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对审计项目的成功程度作出定性的结论,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打分的方法。

第二,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审计项目不仅有经济效果,更重要的是有社会政治效果,仅对经济效果评价,就难以全面、准确评价审计项目,因此应进行多目标综合评价。而审计项目的社会政治效果难以精确计算,具有模糊性。模糊评价法是在评价中引入模糊性概念,运用模糊数学来处理审计项目评价的一些问题。模糊法常与分层法综合运用,称为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参考文献:

[1]王洁,袁静晓.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法(执行).审计与理财,2004,(08).

[2]康波.审计方案入手切实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10).

[3]桂建平.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与国家职能定位研究,审计研究,2004,(05).

[4]高林.保持审计机关共产动员先进性关键在于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审计研究,2005,(04).

[5]贺花.关注舞弊的风险导向审计项目的管理,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05).

审计评估范文第3篇

第一,科学性原则。要求评估人员对被评估的审计项目的评估资料及其相关情况等进行深入而周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掌握可靠和充足的审计项目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是指在审计项目后评估中必须使用被国内外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评估方法;遵循科学的评估程序是指审计项目后评估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以便从过程控制上保障审计项目后评估的科学性。

第二,公正性原则。坚持公正性原则,就是在审计项目后评估中,要求评估者必须坚持公正的立场,不受权威或者利益的干扰。坚持公正性原则,必须做到:一是独立。要求从评估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履行职责等方面综合考虑,以保证项目评估人员的精神独立和形式独立,减少危险、利诱和干扰,为后评估的公正提供组织保障。二是透明。透明就是要求审计项目后评估的标准、过程及结果要透明。

第三,全面性原则。“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坚持全面性原则,就是指在审计项目后评估中要对审计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以便最终给出该审计项目的整体性评价。

第四,效益性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第四个要坚持的原则是效益性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审计资源”的利用效果,因此它更应该坚持效益性原则。坚持效益性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审计项目的评估必须从成本和效益两个方面进行衡量,既不能过分强调审计项目的成本而忽视该项目的效益,也不能突出审计项目的成果而忽视审计项目的成本。二是审计项目后评估本身也要贯彻效益原则。既要坚持科学性,又要讲求效益性。

第五,实用性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第五个要坚持的原则是实用性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应少摆“花架子”,坚持实用性原则,才能切实、更好地发挥审计项目后评估的作用。主要是做到:项目后评估指标的设计、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评估程序的优化要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尽量采用适用的成熟做法;后评估报告问题应针对性强,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能满足多方面的要求。

二、审计项目后评估的内容

(一)审计项目目标的后评估

第一,对审计项目立项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对审计项目目标合理性进行评估就是对照审计项目在《审计计划安排情况表》中的立项背景及必要性、审计目标的论述和确定,结合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目标变更,评估项目立项和目标的合理性。一是要检查审计立项前是否广泛收集有关资料、信息,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对审计项目的必要性、项目的风险、项目的难度和项目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充分的评估,以切实保证项目的重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二是看审计目标的确定是否准确、科学。具体地说,就是审计目标的确定是否反映了当初审计项目立项的愿望,是否抓住了人们关心的问题,审计结果公布之后,是不是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是不是真正促进了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提高了效率和效果。

第二,对审计项目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对项目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估主要是分析和确认项目实际完成的各种目标与项目原定计划目标的一致性程度,具体地说就是目标确定的问题都回答了没有,预期目的达到了没有。审计项目后评估要对照原定审计项目目标去分析和检查实际完成的目标情况,检查项目目标的变化情况,分析项目目标实际发生改变的原因,以判断项目目标发生变化的合理性。

(二)审计项目实施过程的后评估

对审计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评估就是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审计方法、组织分工、风险防范和操作程序的健全性及合理性进行评价。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审计项目实施决策情况。要检查审计模式和具体审计方法、审计技术手段的选择、组织分工、时间安排等是否符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评估审计项目实施决策不正确的影响,分析审计项目实施决策不正确的原因。二是审计项目的进度控制、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和审计项目的风险控制情况。三是“冲突”的管理控制情况。检查是否对审计项目中审计的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冲突进行了管理和控制、管理和控制是否有效,分析无效或低效的原因,分析十分采取了有效的方法如“持续改善”的方法等。

(三)审计项目效益的后评估

审计项目效益的后评估主要是对审计项目的成本控制情况、审计项目的效益情况进行评估。

审计项目的成本。审计项目从立项到结束所发生的与审计项目相关的费用之和,包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即包括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和外勤审计经费。

审计项目的绩效包括收缴的违纪资金、案件的移交及查处、直接经济损失的挽回、微观制度的规范和宏观管理的完善等,还包括审计项目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的创新和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创新。

审计项目创新包括:一是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如新的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和新的审计方法的采用。二是审计组织方式的创新。如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整合,审计、纪检、监察联合办案方式的创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的完善等。三是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创新。如人员分工、权责制约、激励相容等的创新。

审计项目的成本绩效进行评估就是找出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造成审计资源浪费和绩效不好的原因,使项目实施单位吸取经验教训,提高以后同类项目的绩效。

(四)审计项目影响的后评估

审计项目影响包括经济和社会影响。经济影响主要是审计项目的收缴的违纪资金、直接经济损失的挽回、所审计项目的改进和宏观管理的完善等影响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主要是通过审计项目,审计机关移交案件线索、配合有关部门查处大案要案、促进审计项目对象所在区域的制度完善和促进国家层次规范的修订与法律的完善等等,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宏观绩效。

审计项目影响的后评估就是检查、评价审计项目的经济、社会影响情况,总结审计项目产生较高经济、社会影响的做法和经验,分析影响审计项目产生较高经济、社会影响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意见,促进审计项目的完善,促进审计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五)审计项目持续性的后评估

审计项目持续性的后评估就是检查该项目社会大众、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需要程度和欢迎程度、该审计项目的成功程度(或完成程度)、该项目的成本效益情况等等,评价这些审计项目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分析该类审计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进而以后对审计项目的类别和重点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国家审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三、审计项目后评估方法

(一)对比法

第一,有无法。是指将审计项目实施前与审计项目完成之后的情况进行对比,以确定审计项目效益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应用于对审计项目的计划、审计项目决策和审计项目实施的质量的评估方面。

第二,先后法。指将审计项目实际发生的情况与若没有审计项目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以评价审计项目的真实效益、影响和作用。先后对比法主要应用于审计项目的效益评估和审计项目的影响评估方面。

(二)逻辑框架法(简称LFA)

审计项目后评估的逻辑框架法是将审计项目的多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动态因素组合起来,用一张简单的框图分析其内涵和关系,以确定审计项目范围和任务,分清审计项目目标和达到目标所需手段(或程序)的逻辑关系,以评价审计项目活动及其成果的方法,通过应用逻辑框架法可以系统地分析审计项目原定的预期目标、各目标的层次、目标实现的程度和原因,从而评价审计项目的效果、作用和影响。它是审计项目后评估的主要方法之一。

四、综合评价法

第一,成功度评价法。审计项目后评估的综合评价方法可采用成功度评价的方法。成功度评价是依靠评价专家或专家组的经验,综合后评估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对审计项目的成功程度作出定性的结论,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打分的方法。

第二,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审计项目不仅有经济效果,更重要的是有社会政治效果,仅对经济效果评价,就难以全面、准确评价审计项目,因此应进行多目标综合评价。而审计项目的社会政治效果难以精确计算,具有模糊性。模糊评价法是在评价中引入模糊性概念,运用模糊数学来处理审计项目评价的一些问题。模糊法常与分层法综合运用,称为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摘要:探讨审计项目后评估的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的内容,提出审计项目后评估中应用对比法、逻辑框法、成功度法和模糊分层综合评价法的设想及指标、应用程序。

审计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资产评估

随着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在我国的发展,对资产评估的各种规范相继完善,资产评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作为两个重要的中介服务行业:审计与资产评估,理清他们在企业评估中关系,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实务工作。

进行资产评估时,通常情况下,如企业全部产权变动,部分产权变动等,应该先审计后评估。特殊情况下,例如单项资产的评估等,则可以不先进行审计而后评估。理由如下:

一、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关系

首先,资产评估与审计的方法具有相同的地方,例如资产评估机构在进行评估作价时,往往采用与审计方法相同或相似的程序,如监盘、函证、抽样、测试等。而审计机构在审计时,需要采用公允价值测试资产价值,并据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或确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这与评估并无很大区别。并且资产评估和审计都是一种针对事实的判断。这种相似性建立了他们可以借鉴结果的关系。但是,审计是基于历史信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核;资产评估是对资产未来能产生的价值的公允性进行评估。这决定了他们之间的不可等同性。

从企业整体评估采用“收益现值法”为例,其“收益现值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企业以往的生产经营情况和企业外部条件,预测出企业未来每年的平均收益额,然后将收益额通过收益还原或称资本化处理,从而确定企业资产的总体价格。这种资产评估方法的基础是“企业以往的生产经营情况”,而最能反映企业这个“情况”的恰恰只有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所验证的企业会计报表。

二、资产评估的目的及依据

资产评估的一般目的是取得资产在评估基准日的公允价值。具体目的则是根据当事人的委托进行特定目的的资产评估。只有在保证使用资料真实性、完备性的前提下,资产评估的目的才有可能达到。

资产评估的依据包括行为依据、法规依据、产权依据、取价依据(内部资料、外部资料);其中内部资料就会存在真实性,完整性等问题。这就需要审计作为前提条件。还有就是产权依据中的各种证的真实性,也可以通过审计证实。

也就是说,只有审计在先,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企业会计准则》第21条规定:“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果评估工作在先,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要素”势必受到影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评估机构按某一时点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后,企业资产、股东权益必然发生增减变化;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成果,我们认为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应当只反映一定期间和某一时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结果及所体现的“会计要素”,如果把因物价变动而使资产发生变化的评估结果混杂在其中,必然使财务会计报告、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不能清晰地了解到他所希望或应该知道的内容。

资产评估方法的实施需要以真实、正确地反映企业会计要素的会计资料为前提,而这个会计资料也只能是经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书所验证的企业会计报告。

三、资产评估的前提

资产评估主要是解决计量问题,这个计量工作是建立在企业提供的账面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账面数据是企业资产评估的前提。而审计主要是解决账面问数额的真实性问题。所以大部分学者认为,有些资产评估,如考虑企业整体价值时,评估数据应依赖于审计,妥当的办法就是先审计后评估资产首先要利用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会计要素”的会计资料为基础,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则主要通过注册会计师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说明。具体来说,在债权债务的评估中,应先通过审计查明有无帐外的或是虚假的债权债务,以免评估时产生漏评或错评。

四、财税体制的要求

根据现行财税体制的有关规定,一般应先由审计机构对企业的会计资料及所反应的经济活动先进行审验,并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评估机构以与审计报告审验完一致的企业帐、表为基础,进行资产评估。这是国家财政、税务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等从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出发,正常经营的企业的企业与产权拟变动的企业在财务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基本内容,计算口径、会计处理方法上根据不同的需要,可能存在详细和粗略反映的差别,但是绝对不会存在本质的差异。即不应该在企业产权拟变动,且在未进行审计之前就先进行资产评估,并将资产评估的结果反映到企业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上后,再报给财政和税务机关。

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发生需要审计和资产评估相互配合工作的情况,这个时候就会弱化谁先谁后的问题。如,相关规定中要求“外商投资企业因改组、或者与其他企业合并成为股份制企业而进行资产重估的,重估价值与资产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该计入外商投资企业资产重估当期的损益,并计算缴纳所得税;这种业务的处理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和评估事务所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企业的审计、重估。

参考资料:

[1]胡晓明.《资产评估与审计关系的综述及思考》.资产评估,2011.1.

[2]将应光.《浅析实务中的资产评估与审计的相互协调》.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5.

[3]程德元. 《资产评估机构执业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中国资产评估,2011.3.

作者简介:

审计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审计项目;后评估;原则;内容

一、审计项目后评估的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要求评估人员对被评估的审计项目的评估资料及其相关情况等进行深入而周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掌握可靠和充足的审计项目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是指在审计项目后评估中必须使用被国内外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评估方法;遵循科学的评估程序是指审计项目后评估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以便从过程控制上保障审计项目后评估的科学性。

第二,公正性原则。坚持公正性原则,就是在审计项目后评估中,要求评估者必须坚持公正的立场,不受权威或者利益的干扰。坚持公正性原则,必须做到:一是独立。要求从评估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履行职责等方面综合考虑,以保证项目评估人员的精神独立和形式独立,减少危险、利诱和干扰,为后评估的公正提供组织保障。二是透明。透明就是要求审计项目后评估的标准、过程及结果要透明。

第三,全面性原则。“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坚持全面性原则,就是指在审计项目后评估中要对审计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以便最终给出该审计项目的整体性评价。

第四,效益性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第四个要坚持的原则是效益性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审计资源”的利用效果,因此它更应该坚持效益性原则。坚持效益性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审计项目的评估必须从成本和效益两个方面进行衡量,既不能过分强调审计项目的成本而忽视该项目的效益,也不能突出审计项目的成果而忽视审计项目的成本。二是审计项目后评估本身也要贯彻效益原则。既要坚持科学性,又要讲求效益性。

第五,实用性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第五个要坚持的原则是实用性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应少摆“花架子”,坚持实用性原则,才能切实、更好地发挥审计项目后评估的作用。主要是做到:项目后评估指标的设计、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评估程序的优化要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尽量采用适用的成熟做法;后评估报告问题应针对性强,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能满足多方面的要求。

二、审计项目后评估的内容

(一)审计项目目标的后评估

第一,对审计项目立项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对审计项目目标合理性进行评估就是对照审计项目在《审计计划安排情况表》中的立项背景及必要性、审计目标的论述和确定,结合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目标变更,评估项目立项和目标的合理性。一是要检查审计立项前是否广泛收集有关资料、信息,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对审计项目的必要性、项目的风险、项目的难度和项目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充分的评估,以切实保证项目的重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二是看审计目标的确定是否准确、科学。具体地说,就是审计目标的确定是否反映了当初审计项目立项的愿望,是否抓住了人们关心的问题,审计结果公布之后,是不是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是不是真正促进了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提高了效率和效果。

第二,对审计项目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对项目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估主要是分析和确认项目实际完成的各种目标与项目原定计划目标的一致性程度,具体地说就是目标确定的问题都回答了没有,预期目的达到了没有。审计项目后评估要对照原定审计项目目标去分析和检查实际完成的目标情况,检查项目目标的变化情况,分析项目目标实际发生改变的原因,以判断项目目标发生变化的合理性。

(二)审计项目实施过程的后评估

对审计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评估就是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审计方法、组织分工、风险防范和操作程序的健全性及合理性进行评价。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审计项目实施决策情况。要检查审计模式和具体审计方法、审计技术手段的选择、组织分工、时间安排等是否符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评估审计项目实施决策不正确的影响,分析审计项目实施决策不正确的原因。二是审计项目的进度控制、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和审计项目的风险控制情况。三是“冲突”的管理控制情况。检查是否对审计项目中审计的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冲突进行了管理和控制、管理和控制是否有效,分析无效或低效的原因,分析十分采取了有效的方法如“持续改善”的方法等。

(三)审计项目效益的后评估

审计项目效益的后评估主要是对审计项目的成本控制情况、审计项目的效益情况进行评估。

审计项目的成本。审计项目从立项到结束所发生的与审计项目相关的费用之和,包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即包括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和外勤审计经费。

审计项目的绩效包括收缴的违纪资金、案件的移交及查处、直接经济损失的挽回、微观制度的规范和宏观管理的完善等,还包括审计项目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的创新和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创新。审计项目创新包括:一是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如新的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和新的审计方法的采用。二是审计组织方式的创新。如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整合,审计、纪检、监察联合办案方式的创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的完善等。三是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创新。如人员分工、权责制约、激励相容等的创新。

审计项目的成本绩效进行评估就是找出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造成审计资源浪费和绩效不好的原因,使项目实施单位吸取经验教训,提高以后同类项目的绩效。

(四)审计项目影响的后评估

审计项目影响包括经济和社会影响。经济影响主要是审计项目的收缴的违纪资金、直接经济损失的挽回、所审计项目的改进和宏观管理的完善等影响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主要是通过审计项目,审计机关移交案件线索、配合有关部门查处大案要案、促进审计项目对象所在区域的制度完善和促进国家层次规范的修订与法律的完善等等,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宏观绩效。

审计项目影响的后评估就是检查、评价审计项目的经济、社会影响情况,总结审计项目产生较高经济、社会影响的做法和经验,分析影响审计项目产生较高经济、社会影响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意见,促进审计项目的完善,促进审计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五)审计项目持续性的后评估

审计项目持续性的后评估就是检查该项目社会大众、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需要程度和欢迎程度、该审计项目的成功程度(或完成程度)、该项目的成本效益情况等等,评价这些审计项目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分析该类审计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进而以后对审计项目的类别和重点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国家审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三、审计项目后评估方法

(一)对比法

第一,有无法。是指将审计项目实施前与审计项目完成之后的情况进行对比,以确定审计项目效益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应用于对审计项目的计划、审计项目决策和审计项目实施的质量的评估方面。

第二,先后法。指将审计项目实际发生的情况与若没有审计项目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以评价审计项目的真实效益、影响和作用。先后对比法主要应用于审计项目的效益评估和审计项目的影响评估方面。

(二)逻辑框架法(简称LFA)

审计项目后评估的逻辑框架法是将审计项目的多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动态因素组合起来,用一张简单的框图分析其内涵和关系,以确定审计项目范围和任务,分清审计项目目标和达到目标所需手段(或程序)的逻辑关系,以评价审计项目活动及其成果的方法,通过应用逻辑框架法可以系统地分析审计项目原定的预期目标、各目标的层次、目标实现的程度和原因,从而评价审计项目的效果、作用和影响。它是审计项目后评估的主要方法之一。

四、综合评价法

第一,成功度评价法。审计项目后评估的综合评价方法可采用成功度评价的方法。成功度评价是依靠评价专家或专家组的经验,综合后评估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对审计项目的成功程度作出定性的结论,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打分的方法。

第二,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审计项目不仅有经济效果,更重要的是有社会政治效果,仅对经济效果评价,就难以全面、准确评价审计项目,因此应进行多目标综合评价。而审计项目的社会政治效果难以精确计算,具有模糊性。模糊评价法是在评价中引入模糊性概念,运用模糊数学来处理审计项目评价的一些问题。模糊法常与分层法综合运用,称为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参考文献:

[1]王洁,袁静晓.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法(执行).审计与理财,2004,(08).

[2]康波.审计方案入手切实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10).

[3]桂建平.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与国家职能定位研究,审计研究,2004,(05).

[4]高林.保持审计机关共产动员先进性关键在于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审计研究,2005,(04).

[5]贺花.关注舞弊的风险导向审计项目的管理,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05).

审计评估范文第6篇

关键词:项目 投资绩效 内部审计 评估

针对当前公共投资领域存在的低效率、不规范的绩效审计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对其引起重视,对公共投资资金的经济、效率和效果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评估。项目投资绩效审核,需要从投资决策、项目管理、资金营运及投资效益等方面入手,掌握绩效审计的重点,对审核项目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估,促进被审计单位积极改善经营管理方式,对投资审计工作进行合理的评估,进而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项目投资绩效审核的目标

所谓项目投资的基本目标是通过适当的审计工作,对公共投资资金所达到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程度进行审核,确定现有的审计方式是否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以下将对项目投资绩效审核的目标进行具体分析。

(一)保证资金的合理应用

绩效审计通过检查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情况,可以对不同阶段资金的应用进行严格的审核,纠正资金的使用,将各项资金落实到实处,禁止出现核算错误的情况。其次也促进上级领导部门重视项目资金的调用,开展绩效审核,可以检查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保证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二)强化对权利结构的制约

在现有的资金管理体制下,存在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使行政职能的单位权利过大等问题,不仅对人力、财力、物力的决策权和执行权有一定的约束能力,更具有一定的监督检查权。如果某个监督执行机构管理不当,会造成监督管理体系在无法落实到实处,权利结构失调等问题。因此对项目结构进行适当的审核和评估有助于保证权利结构的平衡,揭露项目预算和实际脱节的情况,对申报项目及资金进行有效的查证,保证监管行为的有效性。

(三)促进项目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

政府投资的公共性项目主要是以社会价值为评估标准,除这些以社会价值为评估标准的项目外,其它项目建成后,能否正常运行,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决定该项目在经济效益上是否可行的重要依据。项目建成后不能正常的运行就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一个不正确的投资计划,不管后期管理如何精细,都不可能产生良好的经济价值。目前我国在投资领域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最大程度的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也是一种经济价值的体现。

(四)促进项目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

项目的投资效益不仅是经济效益而言,对社会效益也有一定的而影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在项目建成后,需要重视运营管理的时效性。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核,有助于及时了解建成项目的基本运营情况,对预期投资效果进行一定的分析,从项目融资结构到投资管理体制入手,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

二、项目投资绩效审计评估的具体实践方式

采用专门的投资绩效内部审计评估方式,能对项目投资的经济指标、批准所依据的法规进行分析,对建设进度和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并且能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以下将对项目投资绩效审计评估的具体实践方式进行分析。

(一)项目投资经济指标审计评估

项目投资指标涵盖范围广,其中最主要的经济指标。通过计算项目的净现值、现值指数及投资的利润率可以了解经济指标的大概内容,在审查过程中对投资结果进行分析。其次综合评价指标项目的可行性内容和编制报告对项目也有一定的作用,要对经济指标进行严格的审核,进而保证审计结果的合理性。

1、复核现值指数

所谓现值指数主要是对已完成项目投产现金流入量及实际投资额进行判定,按照同期银行贷款率和收益率对现值指数进行分析。如果现值指数较大,表明该项目的投资实际报酬率大于同期银行的贷款率。反之亦然。

2、审核投资贷款期限

一般投资项目大部分的资金都来源于银行投资,当项目在投入运营时,财务现金的流值成为影响在项目贷款偿还能力的关键性因素。通过对财务现金的流量进行审核,可以明确贷款利息的基本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出项目贷款的实际偿还日期。

(二)对项目资金进行审核

由于项目工程的规模大小不一,在筹借和使用过程中,需要对资金来源进行审核,同时也包括大量的配套资金,审计内容包括资金的筹集方式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非法筹集的情况。其次是审查投资项目资金是否及时,是否存在拨款不及时影响建设项目进度等问题。在项目概算执行过程中,需要按照概算内容对其进行合理化建设,积极扩大建设规模,提升应用标准,禁止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3]。在对项目进行结算中,需要对建设单位的施工程序进行审核,包括:资金的应用方向,价款结算和实际在投资之间的差距及工程造价控制有效性等方面内容,进而对在各项投资结构进行检查,保证评估体系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针对项目投资绩效评估的重要性,为了保证项目工程的正常运行,需要明确不同投资结构之间的差异,将理论体系和实践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单位时间的生产能力和项目运行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保证达到预定的投资管理效果。其次要积极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立柱,姜晓丽,方立媛.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王欢欢,钱玉丽.中美政府投资绩效审计比较――基于宏观视角与若干案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审计评估范文第7篇

资产评估机构在进行评估作价时,往往采用与审计方法相同或相似的程序,如监盘、函证、抽样、测试等。而审计机构在审计时,需要采用公允价值测试资产价值,并据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或确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这与评估并无很大区别。这样,就使评估与审计结下不解之缘。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处理好评估与审计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评估和审计的效率与质量。笔者根据数次评估同时进行审计的实践。认为评估与审计存在着分工协作、在业务报告中相互包容的需要。

本文中的“包容”,即是资产评估与审计相互包含与容纳的涵义。

一、资产评估与审计穿插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当企业委托同时进行资产评估与审计时,这一“同时”往往不是从同一起点日期开始平行进行的。但资产评估与审计,往往需要在同一时点对同一项资产同时进行评估作价与审计调整。而当所得出的“评估价值”与“审计核实数”(以下简称“审定数”)不相一致而形成“撞车”时,会使委托单位无所适从。

资产评估与审计都需要对债权、债务实有数额进行认定,但两者认定的结果往往不相一致。资产评估与审计都需要确定各类实物资产的实际价值,但两者认定的结果也往往不相一致。例如,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用了很长篇幅叙述非同一般的控制下企业合并时资产公允价值确定的原则和方法。而采用资产评估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时自有一套方法。审计中用补提折旧或冲回已提折旧的方法核实固定资产净值,用计提减值准备来冲减实物资产账面价值,但实际上这样做并不能真正反映实物资产的价值状况。至于冷背、变质存货的变价。实物资产的盘盈等价值的确定,审计中的方法也不如资产评估中的方法可靠。

因此,资产评估与审计需要协作,既可避免“撞车”,还可各自弃短就长,从而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资产评估、审计同时进行时协作与分工的总原则

1、协调时点

审计的报表截止日与资产评估的基准日宜采用同一时点,这样,被审计、评估单位某日的资产与负债可以成为审计与评估统一的对象,便于进行协作。

2、数据衔接

无论是资产评估报告使用审计结果,还是审计报告使用资产评估的结果,都必须妥善处理数据的衔接问题。资产评估应以审计的“终点”为评估的“起点”,即在已得出的“审定数”基础上进行评估:而审计则应以评估的“终点”作为审计的“起点”,即在已得出的评估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审计。出具报告时,如评估人员不认同审计结果,可以在评估过程中调整;如审计人员不认同评估结果,可在审计过程中调整。但评估人员与审计人员在进行这样的调整时,都应当慎重。

3、分工协作

当资产评估在采用资产基础法评估企业的整体价值时,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债券投资、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不具实物形态的各资产项目,以及全部负债等由审计负责查验核实其具体数额,如无特殊情况存在,应包容审计的结果。

固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股票投资等权益性资产,应由审计查验核实数量或原始成本(账面价值),其实际价值的确定则由评估负责。审计时应充分考虑与包容评估结果。实物资产及有价证券中凡是清理盘点时数量减少或已无实物形态的,均应在审计中予以减值处理。

当资产评估与审计分别由两家中介机构承办时,评估机构可在审计时派员参加审计过程,其中如果评估只涉及实物资产和上市证券,则可由审计和评估机构分别派员,联合确认所评估资产的数量或历史成本。

三、具体操作

(一)实物资产的同时审计与评估

1、审计实物资产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实物盘点。盘盈及账外的实物资产,可评估作价计入资产。

2、折旧项目审计时,均不作补提或冲回的审计处理,累计折旧额(重置价值与评估价值的差额)的最终认定也应由评估完成。

3、在建工程项目审计时,有实物形态的,或按成本继续保留余额,或转入固定资产项目,实物交由评估最后确定价值:无实物形态存在又不能为以后经营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审计时应报批核销,不作评估。

4、存货的成本差异、进销差价、跌价准备等调整账户,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的减值准备账户,审计时般将其作为一个总账科目,其金额转入相关被调整科目。企业还在持续经营的,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可不作变动,留待资产评估时再根据存货估价作适当调整。

5、存货中的在途存货,即“材料(商品)采购”、“物资采购”项目,审计时如发现已逾期但供货方并未实际发货,应转入“其他应收款”项目进行审计处理。

固定资产清理项目可参照在建工程的方法进行审计与评估。

(二)无形资产,股权投资的同时审计与评估

1、如果无形资产的财产权利还存在,应列入评估;如果相应的财产权利已不存在,则应在审计中核销。

2、股票投资、债券投资以及其他股权投资审计时,应实际盘点实有股数并与账面记录核对,如发生盘盈盘亏,查明原因后按账面成本或面值调整投资额并列入审计盈亏,尔后转入评估。

当这些投资的价值确定需要利用所投资单位的审计报告,甚至需要对所投资单位实施审计时,评估可以使用审计的结果。对于上市的股票、债券,则应按证券市场价格通过评估确定,也可以通过审计与评估的双方机构协商确定。

(三)债权、债务的同时审计与评估

债权、债务的审计评估,除债券投资外,均应由审计负责实施。

四、审计、评估报告的相关揭示

在资产评估与审计使用双方的工作结果时必须在审计报告与评估报告中作明确揭示:

(1)在审计先于资产评估前进行时,审计报告可在说明段作类似如下内容的说明:“本次审计采用了先审计后评估的方法,本报告中列举的固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的审定数,是以实地盘存数与账面成本价为基础得出;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则以清查核对后的账面价值计算。上述资产的实际价值将由资产评估确定”。而后完成的评估报告中可在计价原则和计价方法段作类似如下内容的说明:“应收款项、货币资金、长短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负债各项目、资本公积外的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评估价值,除有特殊情况的个别子细目以外,均以同一基准日的审定数为准”。

(2)在资产评估先于审计进行前时,在审计报告中应作这样的说明:“在我们实施审计程序的同时,委托方还委托××资产评估机构(或本所)对被审计单位的实物资产、无形资产……进行了评估,本报告披露的上述资产的价值,均采用了评估报告的相关数据”。

五、存在的问题

评估与审计协作与包容提高了工作效率,不存在重复劳动,审计与评估的结果不会“撞车”,对基于同一目标(如企业合并、改制、破产清算)的服务尤为需要。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审计时调整资产引起的损益应计入当期利润或留存收益,而资产评估增值减值规定计入资本公积。在上述协作中,许多应由审计完成的工作交由评估完成后,本应计入损益或留存收益的调整金额计入了资本公积,这有违于会计核算的相关性原则。

审计评估范文第8篇

当企业委托同时进行资产评估与审计时,这一“同时”往往不是从同一起点日期开始平行进行的。但资产评估与审计,往往需要在同一时点对同一项资产同时进行评估作价与审计调整。而当所得出的“评估价值”与“审计核实数”(以下简称“审定数”)不相一致而形成“撞车”时,会使委托单位无所适从。

资产评估与审计都需要对债权、债务实有数额进行认定,但两者认定的结果往往不相一致。资产评估与审计都需要确定各类实物资产的实际价值,但两者认定的结果也往往不相一致。例如,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用了很长篇幅叙述非同一般的控制下企业合并时资产公允价值确定的原则和方法。而采用资产评估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时自有一套方法。审计中用补提折旧或冲回已提折旧的方法核实固定资产净值,用计提减值准备来冲减实物资产账面价值,但实际上这样做并不能真正反映实物资产的价值状况。至于冷背、变质存货的变价。实物资产的盘盈等价值的确定,审计中的方法也不如资产评估中的方法可靠。

因此,资产评估与审计需要协作,既可避免“撞车”,还可各自弃短就长,从而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资产评估、审计同时进行时协作与分工的总原则

1、协调时点

审计的报表截止日与资产评估的基准日宜采用同一时点,这样,被审计、评估单位某日的资产与负债可以成为审计与评估统一的对象,便于进行协作。

2、数据衔接

无论是资产评估报告使用审计结果,还是审计报告使用资产评估的结果,都必须妥善处理数据的衔接问题。资产评估应以审计的“终点”为评估的“起点”,即在已得出的“审定数”基础上进行评估:而审计则应以评估的“终点”作为审计的“起点”,即在已得出的评估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审计。出具报告时,如评估人员不认同审计结果,可以在评估过程中调整;如审计人员不认同评估结果,可在审计过程中调整。但评估人员与审计人员在进行这样的调整时,都应当慎重。

3、分工协作

当资产评估在采用资产基础法评估企业的整体价值时,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债券投资、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不具实物形态的各资产项目,以及全部负债等由审计负责查验核实其具体数额,如无特殊情况存在,应包容审计的结果。

固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股票投资等权益性资产,应由审计查验核实数量或原始成本(账面价值),其实际价值的确定则由评估负责。审计时应充分考虑与包容评估结果。实物资产及有价证券中凡是清理盘点时数量减少或已无实物形态的,均应在审计中予以减值处理。

当资产评估与审计分别由两家中介机构承办时,评估机构可在审计时派员参加审计过程,其中如果评估只涉及实物资产和上市证券,则可由审计和评估机构分别派员,联合确认所评估资产的数量或历史成本。

三、具体操作

(一)实物资产的同时审计与评估

1、审计实物资产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实物盘点。盘盈及账外的实物资产,可评估作价计入资产。

2、折旧项目审计时,均不作补提或冲回的审计处理,累计折旧额(重置价值与评估价值的差额)的最终认定也应由评估完成。

3、在建工程项目审计时,有实物形态的,或按成本继续保留余额,或转入固定资产项目,实物交由评估最后确定价值:无实物形态存在又不能为以后经营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审计时应报批核销,不作评估。

4、存货的成本差异、进销差价、跌价准备等调整账户,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的减值准备账户,审计时般将其作为一个总账科目,其金额转入相关被调整科目。企业还在持续经营的,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可不作变动,留待资产评估时再根据存货估价作适当调整。5、存货中的在途存货,即“材料(商品)采购”、“物资采购”项目,审计时如发现已逾期但供货方并未实际发货,应转入“其他应收款”项目进行审计处理。

固定资产清理项目可参照在建工程的方法进行审计与评估。

(二)无形资产,股权投资的同时审计与评估

1、如果无形资产的财产权利还存在,应列入评估;如果相应的财产权利已不存在,则应在审计中核销。

2、股票投资、债券投资以及其他股权投资审计时,应实际盘点实有股数并与账面记录核对,如发生盘盈盘亏,查明原因后按账面成本或面值调整投资额并列入审计盈亏,尔后转入评估。

当这些投资的价值确定需要利用所投资单位的审计报告,甚至需要对所投资单位实施审计时,评估可以使用审计的结果。对于上市的股票、债券,则应按证券市场价格通过评估确定,也可以通过审计与评估的双方机构协商确定。

(三)债权、债务的同时审计与评估

债权、债务的审计评估,除债券投资外,均应由审计负责实施。

四、审计、评估报告的相关揭示

在资产评估与审计使用双方的工作结果时必须在审计报告与评估报告中作明确揭示:

(1)在审计先于资产评估前进行时,审计报告可在说明段作类似如下内容的说明:“本次审计采用了先审计后评估的方法,本报告中列举的固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的审定数,是以实地盘存数与账面成本价为基础得出;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则以清查核对后的账面价值计算。上述资产的实际价值将由资产评估确定”。而后完成的评估报告中可在计价原则和计价方法段作类似如下内容的说明:“应收款项、货币资金、长短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负债各项目、资本公积外的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评估价值,除有特殊情况的个别子细目以外,均以同一基准日的审定数为准”。

(2)在资产评估先于审计进行前时,在审计报告中应作这样的说明:“在我们实施审计程序的同时,委托方还委托××资产评估机构(或本所)对被审计单位的实物资产、无形资产……进行了评估,本报告披露的上述资产的价值,均采用了评估报告的相关数据”。

五、存在的问题

评估与审计协作与包容提高了工作效率,不存在重复劳动,审计与评估的结果不会“撞车”,对基于同一目标(如企业合并、改制、破产清算)的服务尤为需要。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审计时调整资产引起的损益应计入当期利润或留存收益,而资产评估增值减值规定计入资本公积。在上述协作中,许多应由审计完成的工作交由评估完成后,本应计入损益或留存收益的调整金额计入了资本公积,这有违于会计核算的相关性原则。

审计评估范文第9篇

目前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论研究更多地是站在注册会计师角度以企业为背景进行的。在实务中,公共财政绩效审计也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以检查账户、报表为主和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主要审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相应的国家财政制度规定,偏重的是“合规性”(compliance)审计。将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公共财政绩效审计中不仅可以有效地揭露、阻止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国家财政资金的重大经济损失、浪费等问题,而且可以促使公共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公共部门管理的质量。

一、风险导向模式下公共财政绩效审计风险评估程序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公共财政绩效审计将审计风险的评估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对接受审计任务之前的风险评估、制定审计计划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具体测试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以及审计终结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同时对环境风险、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整体评价。

1.接受审计任务之前的风险评估

接受审计任务之前的风险评估主要是针对审计环境风险的评价,即项目的审计可能会有什么风险,可以通过大量审阅相关政策、制度文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2.审计计划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

审计计划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主要是针对计划中有关防范风险措施是否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可以通过对防范措施进行可行性分析。

3.测试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

测试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是针对测试程序、结果的进一步风险评估,可以通过账户层次和报表层次的实质性测试进行,同时还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遵循的审计规范以及审计成果的可信程度的评价,确定是否可以依据内部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4.审计终结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

审计终结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主要是评价总体审计结果是否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内,可以通过评价审计项目结果与审计目标之间的差异进行。

二、审计准备阶段对审计环境审计风险评估的测试

由于公共财政绩效审计涉及的范围广泛,审计内容繁杂,审计测试程序也会随着审计对象的不同将有较大的差异。在审计调查时可以通过被审计单位内部的财政资金、人力资源以及管理风格方面初步判断审计风险。如在审计环境风险评估测试时可以将重点放在财政资金充足率、人力资源素质状况、管理水平的高低、职责分工的明确程度、机构设置的合理性五个方面来判断审计风险的大小。当测试的结果表明被审计的对象出现财政资金不足、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机构设置缺乏合理性、职责分工不是很明确、管理水平有限等类似情况时,审计的初步判断就应显示为高风险,这时审计的实质性测试的程序就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以便降低整体审计风险。

三、审计调查阶段预算编制审计风险评估测试

公共财政收支预算是一个年度内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它可以反映政府公共收支状况和范围,是控制政府公共支出的有效手段。预算编制可以从预算编制的完整性、预算编制程序、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编制内容、预算编制标准、预算编制格式、预算结构与范围、预算编制的结果、预算编制基础数据等具体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测试,并将测试结果分为不适当、适当、非常好三个方面来确定预算编制项目审计风险的大小。

四、审计实施阶段审计风险评估测试

1.公共财政收支决算审计风险评估测试重点

公共财政支出应坚持量人为出、量需为出以及公平、效率的原则,强化预算约束观念。公共财政收支决算(预算执行)审计不仅涉及财政部门,还会涉及税务部门、国库等相关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包括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的真实可靠性以及预算支出使用的合规性和结构的合理性。通过预算收支测试程序表中项目的调查测试,可以了解公共财政收支决算审计风险的大小,确定重点审计内容。同时,公共财政资金决算执行,可以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本年预算数与本年预算实际完成数比较、上年预算实际完成数与本年预算实际完成数比较,确定预算收入完成情况和预算支出完成情况,还可以通过分析单位“人均开支数”、“预算收支节余率”、“资源利用率”等指标,分析被审计单位收入和支出的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1)对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可以通过应缴预算收入项目、收缴国库金额、相关收费标准、收入征收依据、财政资金收缴时间等方面设置调查测试程序,将调查测试结果分为不适当、适当、非常好三方面进行判断,以确定审计风险;(2)对于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可以通过预算支出总体、经费开支、预算支出增减变动的理由、预算支出增减变动的审批、转拨经费等方面设置调查测试程序,将调查测试结果同样设为不适当、适当、非常好三方面进行判断,以确定审计风险。

2.公共财政专项资金审计风险测试重点

为了减少因财政资金管理不善、使用效益不高、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情况,避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无效益项目的产生,必须加强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审计。公共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首先要调查了解资金的规模、结构,分析资金分配布局,熟悉国家相关政策,审阅相关制度文件,在此基础上对投资项目资金与转移支付项目等重要项目进行测试。公共财政专项资金审计风险调查测试重点可以从重大投资项目和转移支付项目两方面进行测试。(1)重大投资项目可以从投资项目建设必要性、可行性研究程序、可行性研究内容、可行性报告提出的结论、中介评估机构独立性、项目资金拨付、项目资金使用等方面将调查测试结果分为不适当、适当、非常好三方面进行判断,确定审计风险。(2)转移支付项目可以从资金项目设置规模、转移支付资金用途、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转移支付拨款程序、相关管理制度等方面将调查测试结果分为不适当、适当、非常好三方面进行判断,确定审计风险。

对重点项目所涉及的实施单位可以进行延伸审计,可以从调查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分析、探讨、评价管理岗位设置是否合理,人员配备的数量结构是否最佳,以及内部分工是否明确。对有关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业绩考核包括是否主动完成计划工作、是否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是否注意费用开支、社会效益是否明显等;(2)能力评定包括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工作中的关键点、是否有培养人才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强、工作效率是否高等。通过这些具体项目可以对管理人员绩效进行绩效评价,以便帮助判断专项资金审计项目风险的高低。

3.政府采购资金审计风险评估调查测试重点

市场经济本质决定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因此公共财政支出安排应遵循厉行节约的原则。公共财政支出管理中,政府采购是一种国际上通行的办法。政府采购是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社会公共产品和劳务的行为,是公共支出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政府为了加强资

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公共财政中的购买性支出部分(消费性支出与购买性支出),主要采取竞争性的招标方式。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包括国库集中收入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两方面,它是指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均纳入国库,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行开设账户统一管理,目的是加强公共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强化预算约束,简化拨付资金的程序,减少资金拨付过程中的漏洞,防止资金使用过程中低效率行为的发生,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财政资金不必再经过支出单位转账结算,统一由国库单一账户转给商品或劳务供应商。

政府采购制度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公共财政支出管理的两个主要内容,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政府采购制度可以提高公共财政支出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国库集中收支制度将财政资金全部集中于国库,保证了政府采购制度的全面实行。政府采购实际上是国库集中支付的一项具体表现形式。对于国库资金直接支付情况审计风险评估测试可以通过以下项目进行:工资发放明细表或采购合同(预算单位),财政直接支付申请表(预算单位),请款表(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财政直接支付凭证(国库机构),财政直接支付人账通知书(银行),记账凭证(预算单位),会计账簿(预算单位),财务报表。

对政府采购项目除了可以通过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进行测试外,审计部门还可以结合预算会计制度、部门预算以及相关政府采购方面的政策法规对其进行调查测试。如通过测试与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法以及预算会计等制度的相符程度来判断。

五、结束语

本文着重研究风险导向模式下,在公共财政绩效审计中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降低审计总体风险的方法,设计公共财政绩效审计风险评估程序及公共财政预算编制、公共财政决算、公共财政专项资金、政府采购等公共财政重要项目的风险评估调查测试重点程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公共财政绩效审计要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其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1]赵伟江。公共审计服务治理理念与政府审计机制创新[J].审计研究,2004,(3)。

[2]张进。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6)。

[3]欧文汉。政府报告制度:公共支出管理中的重要环节[J].经济研究参考,2004,(12)。

[4]雷达。新公共管理对绩效审计的影响及对我国绩效审计发展的启示[J].审计研究,2004,(2)。

[5]刑俊芳。绩效审计与中国审计国际接轨[J].经济研究参考,2003,(54)。

[6]廖家勤。完善我国预算决策与管理制度的模式选择[J].当代财经,2004,(1)。

[7]刑俊芳。改革政府会计制度防范财政负债风险[J].会计研究,2004,(4)。

审计评估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企业经营风险;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135-03

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引入

风险导向审计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当时的注册会计师职业界面临着空前的“诉讼爆炸”,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日益增强,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我国风险导向审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公司经营本身存在的风险,以及审计技术的局限性等,使得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对所作出的审计意见作完全的保证,而只对有能力作出保证的程度承担责任,这时,审计界就开始探讨风险导向审计运用。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缺陷

在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时,审计人员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而从较低层面上评估风险,导致审计资源在低风险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分配不当,难以保证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重对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风险的评估,但企业处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企业战略和经营风险都将最终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当企业管理当局串通舞弊时,内部控制是失效的。如果不把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就不能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和舞弊行为。因而急需一种全新审计模式来代替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就应运而生。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与特征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审计风险的分析和评估为基础,综合考虑评价影响审计风险的各种因素,并将风险水平加以量化,然后以此为根据来确定审计实施的重点和范围,进而对被审事项的真实、公允进行实质性检查。它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企业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是风险评估整个流程突出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审计起点从原来的会计报表项目转为从企业的环境、性质、目标战略及业务流程,全面评估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

二、审计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程序包括以下步骤: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其中风险评估是基础和前提,通过风险评估来确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一)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根据新的审计准则,总体审计风险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生产经营风险的大小,而企业内部控制设置和执行的缺陷及具体认定本身固有缺陷也会造成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审计的最根本着眼点就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也从企业经营风险和控制风险上来进行设计。会计报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和相关经营风险的副产品,① 其审计风险=企业经营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②

(二)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可以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 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确定。

1.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产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所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宏观经济环境。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不恰当或存在缺陷 ,就有可能造成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

3.经营活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会产生经营风险,而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行动,或源于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以及为实现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关键经营流程。

4.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歪曲财务报表。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因素包括关键业绩指标、业绩趋势、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

5.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能有效防止、发现和纠正被审计单位差错和舞弊,如果内部控制不利,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

三、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风险的评估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法与定性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下面的审计风险评估中,我们采用了因素分析法、① 审计风险模型法、分析性复核等方法。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估

企业经营风险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定企业的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传统的风险评估注重于对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风险的评估,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是从经营风险的评估入手,评估企业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和漏报。目前审计人员的一般做法是:在各种情况都比较好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的水平应该高于 50%;反之,如果有某种迹象表明有可能存在重大错误,就应该将企业经营风险定为非常高的水平,甚至 100%。

评估企业经营风险的3个具体步骤如下:需要考虑企业经营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指标;各要素所占的权重以及各要素本身风险值的大小;最后将各要素风险值与其权重加权平均计算出企业经营风险值。

下面举例说明企业经营风险评估的具体实施。

步骤一、经过对企业经营风险要素的识别,从指标体系中,选择一部分指标来进行计算。

它们是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状况指标,资产营运效率、安全边际指标,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主营业务市场份额等。

步骤二、确定每个指标的取值

A=企业长期偿债能力,B=盈利能力状况,C=资产营运效率,D=安全边际,E=顾客满意度,F=市场占有率,G=主营业务市场份额,H=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I=合格产品比率,以上指标取值均为1― 5 分。

其中1分表示企业盈利能力非常强、资产营运效率非常高、安全边际程度非常高、顾客满意度非常高、市场占有率非常高、主营业务市场份额非常大,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非常短、合格产品比率非常高。

5分表示企业盈利能力非常弱、资产营运效率非常低、安全边际程度非常低、顾客满意度非常低、市场占有率非常低、主营业务市场份额非常小,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非常长、合格产品比率非常低。

运用专家意见法,通过反复多次征求专家意见,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根据专家的意见,假设每个指标取值如下:

需说明的是,本举证仅利用了一个简单的多元比较,而未采用高等数学中矩阵来求解。矩阵中每一数字表示该数字所载列的参数相对于该数字所在行的参数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相关加数值(即各自的权重)是由其上一行的平方根除以4得出。因此,可以计算出个指标的权重如下:

(二)企业控制风险的评估

控制风险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要素效果的函数。审计人员无法改变控制风险水平,仅能评价控制系统和评估未能揭示出错报的概率。如果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控制政策与程序与认定不相关;(2)控制政策和程序无效;(3)取得证据来评价内部控制显得不经济。那么审计人员可以将控制风险定为 100%,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如果审计人员将控制风险定为 100%以下的某一水平,则要执行下面的步骤来评估控制风险的水平。

1.根据识别初步评价控制风险

审计人员在评估控制风险时,先了解相关的内部控制流程,识别相关的控制风险,对控制风险水平作一个初步的评估。了解内部控制时,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1)每一结构要素中制度和程序如何设计;(2)这些制度和程序是否得到执行。考虑这两个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控制风险识别的结果对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估。

2.通过控制测试降低估计的控制风险水平

审计人员决定通过有效方法进一步降低控制风险的估计水平时,可以设计追加的测试程序来进行,包括3种方法:重新执行、进一步观察和文件测试。审计人员进行测试时,应该对3个层次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即对最高层、中层和最低层内部控制进行测试。由于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可以通过实施控制测试来更好地了解,所以大多数审计人员在没有实施控制测试时都不愿意将控制风险评估为低于最高水平。

3.控制风险的计量

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按层次可分为3个控制层次,即最高层、中层和基层控制。每一个层次都是一个子系统,3个层次中的每个层次的可靠性程序决定着整个内部控制的可靠性。控制风险为:C=1-P;P=P1*P2*P3

其中,C 表示控制风险,P 表示内部控制的可信性,P1、P2、P3分别表示最高层控制的可信度、中层控制的可信度和基层控制的可信度。首先,对最高层控制所设计的控制风险指标包括权力决策人员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达标率。这些指标越高,则内部控制设计相对较为健全,控制风险较小。在中层控制流程上,所运用的指标主要为评价管理部门设立的全面性、互为牵制作用性指标,当这一指标越高时,即管理部门的设计越全面,各职能部门之间能起到很好的牵制作用,则控制风险就可能会小些。在基层控制流程上,评估控制风险的指标主要有一定会计期间内的岗位轮换率,业务操作的换人复核率,稽核程序执行率,稽核统计差错率,稽核重大事项的及时报告率等。当这些指标比率较高时,控制风险相对较小。上述控制风险评估的计量结果与控制测试的测试结果相结合,就可具体地评估出控制风险。

(三)检查风险的评估

检查风险是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和审计人员运用审计程序有效性的函数。检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风险,其水平的高低与被审计单位无关,而与审计程序的有效性有关。审计人员能够控制检查风险,但受审计资源、审计时间等要素制约,以及审计人员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检查风险不能根除。与企业经营风险和控制风险不同,检查风险是根据审计风险模型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即: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企业经营风险*控制风险

检查风险的实际水平随着审计人员实施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变化而改变。

结束语

目前,审计风险评估体系还存在以下下问题:(1)非财务性指标运用较少,如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潜在的危机等指标如何计入指标体系;(2)非量化的财务指标操作性不强,易纵和受主观因素影响;(3)信息化运用水平不高,未形成统一风险评估软件,评估方法不一;(4)法律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对审计风险重视不够,因此,审计风险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 郭莉.现代风险模型及其推行难点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6):46-48.

[2] 谢志华,崔学岗.风险导向审计机理与运用 [J].会计研究2006,(7):15-20.

[3] 卓继民.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67-69.

上一篇:高新技术企业审计范文 下一篇:年度审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