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纤维瘤病范文

时间:2023-02-24 15:32:54

神经纤维瘤病

神经纤维瘤病范文第1篇

[关键词] Ⅱ型神经纤维瘤病;MRI

[中图分类号] R44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6(c)-165-02

Ⅱ型神经纤维瘤病(NF-Ⅱ)是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一种,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多无皮损表现,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型神经纤维瘤病尽管表现多种多样,并且不同的发病部位有不同的临床症状,但仍有规律可寻,脑神经及脊神经损害较为常见。听神经损害可引起听力障碍,甚至导致听力完全丧失;脊神经损害,高位者可引起四肢活动障碍、脊髓受压变性所致的高位脊髓病损;低位者可引起下肢活动障碍,甚至导致大小便失禁等。因此,Ⅱ型神经纤维瘤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显重要,本文旨在通过磁共振成像检查总结出Ⅱ型神经纤维瘤病的MRI特征表现,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本文采集到9例MRI表现符合并经病理证实的Ⅱ型神经纤维瘤,分析并探讨Ⅱ型神经纤维瘤病的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自1997年11月~2009年8月的9例Ⅱ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影像所见。9例患者中,男3例,女6例;年龄18~48岁,平均29岁。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增强检查。

1.2 仪器

MRI采用GE公司0.5Tsigna contour MR成像系统。正交头颅线圈,头部MRI序列包括SET1 WI、FSET2及FLAIR,层厚5 mm,间距2 mm,行Sag、Ax、Cor三个轴向扫描,均行增强T1WI,使用先灵公司生产的钆喷酸葡胺。相控阵脊椎线圈,检查序列包括SET1WI、FSET2WI及增强T1WI,层厚4 mm,间距1 mm,行Sag、Cor、Ax三个轴向扫描,所采集病例均行颅脑和全脊柱平扫和增强扫描。

1.3 诊断标准

采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会提出的NF-2型诊断标准[1],①CT或MRI显示双侧听神经瘤。②直系一级亲属患NF-2以及单侧听神经瘤或至少有以下病变中的两个:神经纤维瘤、脑膜瘤、胶质瘤、雪旺氏细胞瘤(神经鞘瘤)、青少年晶状体后包膜下浑浊。

2结果

2.1 临床表现

听力异常9例,颅压增高2例,静脉栓塞1例,无皮损表现9例,晶状体后包膜下浑浊3例,跛行3例。

2.2 MRI表现

2.2.1 病灶大小及信号变化 两侧听神经瘤大小不一,其中最大病灶直径36 mm,有囊变,增强扫描不均一强化;最小病灶2 mm,T1WI为略低信号,T2WI为等信号,增强呈均一强化,于瘤体较大病灶之实体部分信号变化一致。

2.2.2 病灶的内部结构及特点 瘤体愈大愈易发生囊变,本组18个听神经瘤,其中2~9 mm 4个,10~16 mm 6个,16~36 mm 8个,在>16 mm的病灶中均发现不同程度囊变区,其囊变区随病灶增大而增大,且愈呈多房状。

2.2.3 并发脑脊膜瘤特点 合并脑膜瘤3例,脊膜瘤3例,均为多发,呈类圆形,沿脑膜分布,大小不一,呈略长T1等T2信号,增强均一强化,均见有长短不一的脑膜尾征。

2.2.4 病灶分布特征 合并神经纤维瘤4例,呈结节状,分布呈上下或左右、前后关系,均在一条直线上,其大小几近一致,T1WI为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实质部分增强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区未见强化,呈多发。依据椎管内外的病变可见呈串珠状强化,其中一例呈堆积的葡萄串状,发生在椎间孔附近这可见椎间孔扩大。

3 讨论

神经皮肤综合征发生在胚胎2~4个月神经元增殖、组织发生和分化阶段,主要累及皮肤、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常并发特征性皮肤斑痣,NF是其中一种。在基因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发现NF的两个不同类型,NF-1型、NF-2型。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NF-1患者的颅内新生物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成分,如星形细胞和神经元;NF-2患者的颅内新生物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覆盖物,如脑膜和雪旺氏细胞。

3.1 Ⅱ型神经纤维瘤病病因及发病率

Ⅱ型神经纤维瘤病即双侧听神经瘤,其致病基因位于22号染色体短臂的1区1带2亚带,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50 000[2]。由于大多数NF-2患者缺乏皮肤及眼部表现,故发病年龄较晚,常见于20~40岁[3],本组病例与之报道相近。

3.2 Ⅱ型神经纤维瘤病MRI的特征表现

MRI平扫+增强扫描可见发现较小之听神经瘤,尤以增强扫描对病变的检出率较高,肿瘤愈大愈易囊变,符合神经鞘瘤的生长规律,两侧肿瘤可大小不一。沿神经走行分布,有向阻力较小处生长之趋势。听神经瘤的毛细血管无血脑屏障,所以增强易强化,愈小愈均一。可发现1~2 mm而未任何症状的病变,因此增强检查应作为神经纤维瘤病的常规检查项目,与文献[4-5]得到了相似的结论。肿瘤愈大占位效果表现愈明显,脑干、小脑及第四脑室均可受压移位或变形,也可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3.3 Ⅱ型神经纤维瘤病发病部位及特点

脑膜瘤通常为多发,可发生在颅内任何位置,多依附于硬脑膜生长,与硬脑膜宽基相连,增强有脑膜尾征之表现。若生长在脑静脉窦及附近,常引起静脉窦栓塞,引起脑组织淤血水肿。本组病例可见1例出现此种情况。发生在椎管内脊膜瘤,占位表现明显,压迫症状多见,信号变化与脑膜瘤相似。

3.4 Ⅱ型神经纤维瘤病分布规律

多发神经纤维瘤,可发生在神经根,也可发生在椎管内,常为多发。本组病例发现肿瘤多发一条直线上,或为上下走向,或为左右走行,或为前后走形,以上下走形最为多见,具有沿神经纤维走行分布之规律。

3.5 Ⅱ型神经纤维瘤病MRI检查范围

检查范围应包括颅脑和全脊柱,当患者仅发现一处或两处病变时,及时暂时未发现神经损害征状,也应对颅脑、颅颈交界处以及全脊柱进行平扫扫描和增强扫描,以免遗漏病灶,与AKESON[6]、马强华[7]等,有相似的观点。

综合上述,Ⅱ型神经纤维瘤病在临床表现上,尤其在MRI表现上具有特征性,双侧听神经受累、伴发脑脊膜瘤、神经纤维瘤以及沿神经纤维分布等特征,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onsensus development. Neurofibromatosis [J]. Arch neurol,1988,45(5):575-578.

[2] Baser ME, Revans DG, Gutmann DH. Neurofibromatosis 2 [J]. Current opinon of Neurology,2003,16(1):27-35.

[3] 张淑清,刘连祥,吴晶,等.神经纤维瘤病MR表现[J].实用放射杂志,2003,19(1):12-16.

[4] Aokis, Barkovich AJ, Nishimurak, et al. Neurofibromatosis types land 2:cranial MR findings [J]. Radidogy,1989,172(8):527-534.

[5] Eyans DG, Sainio M, Baser ME. Neurofibromatosis type 2 [J]. Jmde Genet,2000,37(10):897-904.

[6] Akeson P, Holtas S. Rad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neurofibromatosis type 2 [J]. Neuroradiology,1994,36(2):107-110.

[7] 马强华,杨晓萍,叶建军,等.神经纤维瘤Ⅱ型的磁共振诊断价值.医疗卫生装备,2008,29(6):85-86.

神经纤维瘤病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神经性纤维瘤病;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优势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4.049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是一种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为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一种,主要累及皮肤、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因常伴特征性皮肤斑痣,故又称斑痣性错构瘤病。本病分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和Ⅱ型神经纤维瘤病。笔者收集11例临床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纤维瘤病,分析其临床表现和MRI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MRI表现的认识[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总共11例神经纤维瘤病,其中3例属NFⅠ型,8例属NFⅡ型。NFⅠ型中,均为男性,年龄24~56岁,病史10~50年,3例中,1例头晕头痛10年,1例腰腿疼痛,1例左小腿肿物50年,无家族病史。NF-2型8例,女6例、男2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38.1岁。临床表现听力下降4例,其中1例伴右眼外凸,头晕头痛3例,颈痛1例,其中1例自幼胸椎畸形、皮肤多发结节。11例患者2例行MRI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7例行MRI平扫+增强。

1.2 方法 使用荷兰PHILIPS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扫描。头颅常规平扫SE序列T1WI矢状加横断、T2WI、FLAIR、DWI,增强扫描T1WI横断+冠状+矢状位,常规层厚6 mm,层距7 mm,FOV230×230。脊柱常规平扫SE序列T1WI矢状、T2WI矢状、T2WI-STIR矢状及T2WI-TSE,增强扫描T1WI矢状+冠状+横断,层厚4 mm,层距4.4,FOV260×260及180×180。MRI增强:用高压注射器或手推法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钆贝葡胺注射液,剂量为0.1 mmol/kg,注入后行T1WI矢状、冠状及横轴位扫描。

1.3 NFⅠ型诊断标准 6个以上雀斑;2个以上神经纤维瘤或1个蔓状神经纤维瘤;腋窝或腹股沟部褐色斑;视神经胶质瘤;2个以上虹膜结节(虹膜错构瘤);骨骼病变:蝶骨发育不良,长管状骨皮质菲薄,可伴有假关节形成;双亲、同胞或子女中有NFⅠ型发病者。具有上述6项中2项即可确诊NFⅠ型。NFⅡ型诊断标准:(1)双侧听神经瘤;(2)双亲、同胞或子女中有NFⅡ发病者满足下列其中之一:①单侧听神经瘤;②具有下列疾病(神经纤维瘤、脑膜瘤、神经胶质瘤、神经鞘瘤、青年型白内障)2种以上者。符合上述(1)或(2)时即可确诊为NFⅡ型[2-3]。

2 结果

根据NIH的诊断标准。11例中,3例属NF-1型,8例属NFⅡ型。单侧桥小脑区1例,表现为右侧桥小脑区不规则占位,信号不均匀,明显不均匀强化。双侧桥小脑区3例,表现为双侧桥小脑区较对称之不规则占位,信号不均匀,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伴右侧眼眶后份脑膜瘤(图1①)。脑部多发脑膜瘤3例(图1②),表现为鞍上池、大脑镰及脑膜散在大小不一之不规则占位,信号不均匀,明显不均匀强化。椎管内髓外肿瘤4例,其中颈部2例,表现为C2~4节段椎管内左侧椎间孔可见多发异常信号,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呈椭圆形,可见明显强化。胸椎(图1③)1例,表现为T4~5左侧髓外硬膜下异常信号,并沿左侧椎间孔进入左胸,呈巨大囊性占位,致邻近胸腔结构受压移位。骶椎1例,骶1椎水平椎管后份可见结节状异常信号,呈稍长T1、等、稍长T2WI,STIR呈稍高信号。皮肤多发结节2例,1例散在分布,1例位于小腿及踝关节附近。

3 讨论

3.1 神经纤维瘤病病因及临床表现 NFⅠ型和NFⅡ型都是特定的遗传基因缺失所致。NFⅠ型是由常染色体17q11.2缺失,NFⅡ型是由常染色体22q12.2缺失,其他各型病因尚不明确。NFⅠ型在所有神经纤维瘤病中占大多数,且多合并有皮肤损害;NFⅡ型较少见,典型表现为双侧听神经瘤,皮损少见,本组病例中NFⅡ型病例8例,较NFⅠ型多,符合文献报道。

3.2 神经纤维瘤病的影像学表现 NFⅠ型的MRI表现:(1)视神经胶质瘤:病变段视神经增粗,呈长T1WI长T2WI信号,可呈不均匀强化,特别是T2WI上呈高信号表现[5];(2)眶内肿瘤:具有肿瘤一般特点,可见患侧眼球突出,可清晰显示病变累及范围[6];(3)大脑接地极和小脑齿状核错构瘤:T2WI呈高信号;(4)神经纤维瘤:多数位于皮肤、皮下,可沿脊神经走行分布于椎旁,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本组3例NF-1型影像表现符合上述影像学表现[4]。NFⅡ的MR表现:(1)双侧听神经瘤: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呈明显均匀强化,可出现囊变。(2)可伴有脑膜瘤、三叉神经瘤。(3)可伴发脊髓内肿瘤:如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和椎管内髓外神经鞘瘤、脊膜瘤等[7]。

3.3 与听神经瘤、脑膜瘤、胆脂瘤以及三叉神经瘤等鉴别 听神经瘤的内听道口扩大,脑膜瘤的脑膜尾征,胆脂瘤及周围炎症所致的三叉神经痛等具有特征性,有助于鉴别,脑内多发病变要与脑内转移瘤鉴别,后者多有原发病史。MRI可以任意方向成像,软组织分辨力高和无骨性伪影干扰等优点,在诊断NF方面较CT有明显优势,通过MRI能准确显示病灶分布、大小、形态及信号特征,能清楚显示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尤其是增强MRI对脑内小病灶的显示具有重要价值[8]。脊柱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可见显示瘤体的全貌和有无对椎体骨质的侵蚀,对指导手术方案和治疗计划帮助极大[9]。常规MR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检出神经纤维瘤病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武刚,高晓龙,黄丙仓,等.神经纤维瘤病的影像学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2):76-79.

[2]内藤春子.神经纤维肿症Ⅰ型[J].日本临床,2000,1(增刊):488-491.

[3]仓田清子.神经纤维肿症Ⅱ型[J].日本临床,2000,1(增刊):492-494.

[4]包颜明,Albert Lam.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的MRI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4):344-348.

[5]付琳,王振常,李静,等.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脑实质T2WI高信号的临床意义[J].磁共振成像,2012,3(5):331-335.

[6]付琳,李季,王振常,等.眶部丛状神经纤维瘤的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7):1299-1302.

[7]高建伟,刘霞,庄永祥,等.神经纤维瘤病2型的临床表现与MRI诊断[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9):673-675.

[8]张淑倩,刘连祥,吴晶,等.神经纤维瘤病MR影像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1):12-16.

[9]彭娟,罗天友,吕发金,等.MRI鉴别诊断椎管内结核瘤、转移型肿瘤及神经那纤维瘤病[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4):702-705.

神经纤维瘤病范文第3篇

患者桑某,男,14岁,因发现腰部肿物半年来诊。查体:左腰背部可触及约3 cm×3 cm大小圆形肿物,质韧,活动度不佳。在我院门诊手术室局麻下行左腰部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质韧,切开后剖面成乳白色,无脂肪组织及豆渣样物。术后送病理检查显示:外周神经纤维瘤。其父曾有“脑膜瘤、听神经瘤”病史。

根据神经纤维瘤病的特点为位置多发,且多在中枢神经系统。患者行头颅MRI检查及脊髓MRI检查显示:颅内双侧听神经瘤,各约0.8 cm×1 cm大小,左侧颞骨岩部脑膜瘤约4 cm×5 cm大小,右侧额部胶质瘤约3 cm×2 cm大小;T3-4段髓内有2处占位,分别约0.5 cm×0.8 cm及1 cm×1.2 cm大小。

术前查体:患者神志清,精神好,无耳鸣、听力受损和眩晕(前庭蜗神经病变),无共济失调和动作不协调(小脑病变),无面瘫或三叉神经分布区感觉过敏(邻近颅神经病变),无视水肿、头痛与间歇性呕吐(颅高压)等,四肢肌力肌张力均正常。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经过反复讨论,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左侧颞骨岩部脑膜瘤切除联合右侧额部胶质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左侧颞骨岩部脑膜瘤,右侧额部星型细胞瘤I级。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是一种在神经通路上有肿瘤生长的疾病,可分为两种类型: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和神经纤维瘤病2型(NF2)。其中,①NF1多见于外周神经的纤维瘤,又称为Von Recklinghausen病。②NF2是由J.H.Wishart在1822年首先提出的,多为大脑、颅神经、脊髓的肿瘤,最常见的是双侧听神经瘤。NF2是一种以听神经良性肿瘤为特征,或以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展为特征的疾病;NF2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目前已知NF2的基因复制于染色体22上。由于NF-2具有常规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男女性别受影响机会均等,所以受到影响的每个儿童均有50%的遗传概率。据文献报道,50%的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另外50%为散发,这部分被认为是NF2基因新的突变所致。NF2的发病率为1:40000;NF2的特点是双侧听神经瘤(前庭雪旺细胞瘤)的生长。由于肿瘤来源于前庭神经,常侵犯临近的蜗神经并导致听力损失, NF2的症状可有听觉和平衡障碍、共济失调、头痛、感觉异常、肌肉萎缩、咖啡牛奶斑等,这些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出现。

神经纤维瘤病范文第4篇

1历史回顾

早在1847年Virchow首次报道了一家数人患有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到1849年Smith对神经纤维瘤的临床症状作了较为全面的描述。随后德国内科医生Von Recklinghausen于1882年通过病理学研究对其组织学特点及其与神经系统的关系作了详细的阐述。因此,本病也称Von Recklinghausen病。1896年又加入色素变化的描述,以后Yakovler及Guthrie(1931)、Lichtesfein(1949)、Growe、Schull(1956)等也从临床、病理、病因等方面作了全面研究。Lisch(1937)又注意到眼睛有错构结节,1964年,Crowe报道了腋窝雀斑痣,但直到1981年本病极为常见的Lisch结节才被人们所认识。最近确认此结节在20岁以上的神经纤维瘤I型患者中的出现率为100%[1]。

2病因病理

本病是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的病变,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现已明确,神经纤维瘤病I型和Ⅱ型的遗传缺陷在不同染色体上。NF1是第17对染色体,NF2是第22对染色体[2]。本病主要是由于神经系统结缔组织增生所引起的各种肿瘤,包括错构瘤。其典型病理改变是由棱形细胞组成的神经纤维瘤,肿瘤成分主要是增生的神经胶质和雪旺氏细胞。最常见的肿瘤为听神经纤维瘤。且多为双侧,也可发生三叉神经纤维瘤、视神经胶质瘤、脑胶质瘤及多发性脑膜瘤等。椎管内肿瘤好发于脊神经根及马尾部。皮肤及皮下神经纤维瘤多位于真皮和侵入皮下,并累及结缔组织。神经纤维瘤一般不会形成神经纤维肉瘤。在一组病例研究中,678例患者有21例出现神经纤维肉瘤,而且在伴有丛状神经瘤或皮下神经瘤时最常见。

有学者将神经纤维瘤分为5个病理类型:I型(局限性神经纤维瘤病):以丛状神经瘤为特征,即以某一区域的神经干扭曲、增生过长、伴有结缔组织及神经组织增生为主;Ⅱ型(全身性皮肤神经纤维瘤病):以多发性皮肤结节及皮肤色素斑为主要特征;Ⅲ型(深部周围神经干的神经瘤,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以深部神经干受累为特征。IV型(颅神经干的神经瘤、神经鞘瘤)常与Ⅲ型并存,V型(并发脑瘤和脑瘤样变)多与上述各型并存[3]。

3分子遗传学水平

NF1基因于1990年被克隆出来,定位于17q11.2,其全长约350kb,包含60个外显子,可以转录形成ll~l3kb的mRNA,编码2 818个氨基酸的蛋白,称之为神经纤维蛋白。NFl基因的肿瘤抑制功能被认为主要是依赖它的下调原癌基因ras而实现的。NFl基因表达的丢失导致神经纤维素RasGAP功能的丧失,最终导致Ras活性的增加,细胞增生以及肿瘤的形成[4]。

NF2的遗传学特征不同于NF1,1993年Rouleau、Troffater同时报道了NF2基因的克隆,前者在D22S212和D22S32之间用位置克隆策略克隆出NF2基因,后者在D22S1和D22S26之间发现NF2基因。NF2基因的位点在22号染色体长臂。现已将NF2基因定位于22q12,并认为NF2基因为肿瘤抑制基因(根据基因对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分两类:对生长有正性影响的称原癌基因,有负性影响的称肿瘤抑制基因)。NF2基因定位于22号染色体长臂1区二带(22q12),含17个外显子,转录产物为4.5kb mRNA,编码一个含59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命名Schwannomin或Merlin。NF2的临床表现有两种:Wishart型,早期发病(20岁),症状较轻且局限于颅内[5]。

4激素与神经纤维瘤的发生

NF1患者神经纤维瘤的外显有明显的年龄依从性,即青春期后出现,成年期明显增加,晚年则停止或减少。Cunha等[6]也发现了这一现象,认为体内激素水平影响着NF1患者神经纤维瘤的发生发展。激素影响的根据还不清楚,有些研究者通过研究证实了NF1患者神经纤维瘤组织中有生长激素受体的表达,由于生长激素在其他一些良恶性肿瘤中有增生活性,可通过启动各种信号途径如STATS、Ras、MAP激酶、IRS等促进细胞增生,所以生长激素在NF1散发肿瘤的生长调控中可能起一定作用。神经纤维瘤的这种外显规律也与体内雌激素分泌的生理特征有明显的相关性,提示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也参与和介导了神经纤维瘤的形成和发展[7]。宫洪基(1985)曾报道l例妊娠6次的妇女,每妊娠一次,肿瘤的数目就增多1次,首次妊娠前只有10多个,而第6次妊娠已达1 000多个。国内报道数目最多的是喻昭(1985)报道的l例患者,多达5 285个。国外报道有达到9 212个之多者。其他的皮肤肿瘤如血管瘤也可见于本病。

5临床表现

神经纤维瘤病有许多表现,致使其诊断和治疗对普外科和血管外科医师等提出了难题,约1O%病例有Sylvian管狭窄引起颅内畸形,如阻塞性脑积水。NF1型有25%~3O%侵犯头颈部,需要详尽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和影像学检查。

5.1 胃肠道表现:Ghrist在11年内收集了29例NF病例,其中发现部分病例有胃肠道症状。Davis统计11%~25%NF病例有胃肠道侵犯,但不足5%的病例有伴随症状。从组织学上,NF病的胃肠道表现有3种:肠道神经组织的增生、基质肿瘤、十二指肠或壶腹周围内分泌肿瘤。增生型主要表现为便秘,基质肿瘤多位于胃和空肠,多良性。

5.2 血管病变:NF1引起血管病变的病因是由于血管壁异常细胞的过度增生导致纤维的增生,平滑肌消失,而后发生纤维变性和平滑肌结节的增生。NF1患者血管的病理改变取决于其管径的大小,大血管为壁内雪旺氏细胞纤维化所致,小血管是由于血管中膜层发育不全。NF1并发血管改变使血管中膜平滑肌减少,弹性成分降低,管壁脆性增加,支持、连接功能下降,在血管内血流冲击和周围组织牵拉下产生微小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病变继续发展,小动脉瘤破裂、膨出就可形成大的假性动脉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可破裂,严重者会发生失血性体克并危及生命。Reubi[8]最早描述了NFl的动脉病变,并认为所有NF1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其特征性的改变包括血管内膜的向心性生长、弹性纤维的破裂和结节的增生。综上所述,NF1是累及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疾病,如并发血管病变,可出现血管狭窄、闭塞、动脉功能不全、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动静脉瘘等并发症,而这往往被临床医生所忽视。这些可引起严重的临床后果,如发生血管破裂,患者的死亡率较高。血管造影在NF1并发血管病变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往往在患者症状出现前就具有高度提示性。NF1引起血管病变的血管造影特征为血管节段性狭窄,狭窄处近端渐进性膨大,呈漏斗状改变,血管壁光滑[9]。目前,对于预防和治疗NF1并发的血管病变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5.3 心胸表现:有人认为NF伴有心血管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缺损,有报道心血管畸形的发病率为2%,且有肺动脉狭窄发生的倾向性。NF很少直接侵及心脏本身,但丛状NF可以侵及心脏及其周围结构。胸内非心脏肿瘤是胸腔中NF的常见表现,引起气促、吞咽困难,侵犯肺或腐蚀肋骨。迷走神经受侵者,尤其是左侧,可引起心律不齐和猝死。自发性气胸是致命性并发症,也有发生血胸者。

5.4 肿瘤:NF患者常患有肿瘤,颅内肿瘤最常见的是视神经胶质瘤(15%~2O%),颅外肿瘤则为皮肤肿瘤,即发生于皮肤及皮下的多发性皮肤神经纤维瘤或纤维性软瘤。在儿童期即可出现,到青春期后进展明显,大多数分布于躯干、四肢和面部。肿瘤为一圆顶状软结节,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皮肤完好,颜色为正常肤色或淡红色、粉红色、黄褐色,位于真皮或皮内。位于皮内的肿物可隆起呈囊样,用手压之下陷放手后复平,有疝样感,一般无疼痛及压痛。但位于浅表神经的神经纤维瘤可有疼痛,偶有压痛,甚至出现沿神经干的疼痛和感觉异常。肿瘤的大小不一,一般为数毫米到一厘米或更大,且具有随年龄增加而增大的倾向。儿童NF患者的恶性肿瘤有星状细胞瘤、横纹肌肉瘤、恶性周围神经鞘瘤和白血病。但多数肿瘤是良性的,比常人有更大的恶变倾向性,发生第二种恶性肿瘤的机会也高。已知NF基因是抑癌基因,一旦突变易发生恶性肿瘤,有报道其发生率高于人群4~5倍。在NF的最显著肿瘤是特征性神经纤维瘤,有分散的和丛状两种。

5.5 丛状神经纤维瘤:丛状神经纤维瘤(Plexiform neurofibroma)是神经干及其分支的弥漫性神经纤维瘤,约占NF的30%,常伴有皮肤和皮下组织过度增生,表面皮肤增厚、褪色。并引起颈、面、唇、舌、颈后或一个肢体的弥漫性肥大。质软而有弹性,可自由移动,又称橡皮病样多发性神经纤维瘤(Elephantiasis Neurofibromatosis)。多在儿童期出现,逐渐增大,可有压痛。肿瘤数目不等,多在数个到数十个。多者可达数百个,且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可受妊娠的影响,可恶化成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生长迅速,并有压痛。主张在病灶较小时切除,但彻底切除常不可能,易复发。

5.6 牛奶咖啡斑(Cafe-au-lait spots):牛奶咖啡斑为本病的一个重要体征。约有40%~50%的患者于出生时即已存在,为棕色或牛奶咖啡色斑疹。由于出生时颜色较浅,故常不被家长注意,只有当出现其他症状时才就诊。研究表明,牛奶咖啡斑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大,颜色变深且数目增多。据报道,80%的患儿年龄每增长l岁,此斑则增加1个,4岁的患儿则100%的出现。多见于躯干、四肢,也可见于其他部位,但以非暴露部位多见。其大小不一,一般直径l~2cm或更大,边界清楚,多呈卵圆或其他形状,不突出皮肤。约20%的患者在腋窝与会有雀斑样色素沉着,称为腋部雀斑(Axillary fleelding),具有诊断意义。牛奶咖啡斑在正常人也可见到,但数目很少。一般而言,正常小儿可有l~2个牛奶咖啡斑,直径多在0.5cm以内,3个以上者则属异常,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10]。

6神经纤维瘤病的Riccardi分类

按照Riccardi的分类[11],神经纤维瘤病分为8个类型。NFl型(Von Recklinghausen型)的诊断标准具备下列2条或2条以上:①6个或6个以上牛奶咖啡斑。在青春期前最大直径超过5mm,青春期以后和成年人最大直径超过15mm;②2个或2个以上任何类型的神经纤维瘤或一个丛状神经纤维瘤;③在腋窝或腹股沟区有雀斑;④视神经胶质瘤;⑤2个或2个以上Lisch结节(虹膜错构瘤);⑥特殊的骨性损害,如蝶骨发育异常或长骨皮质变薄,伴有或不伴有假性关节病;⑦根据以上标准,与NF1型有关的一级亲属(双亲、兄弟姐妹或子孙后代)。NF2型(听觉型),具备下列任何一条者即可诊断:①适当的影像技术检查(如CT或MR)可见双侧第8对颅神经瘤;②与NF2型有关的一级亲属以及单侧第8对颅神经瘤或下列两种:神经纤维瘤、脑膜瘤、胶质瘤、雪旺氏细胞瘤、青年后囊下晶体混浊;NF3型(混合型)的临床特点是多发性脑和脊髓肿瘤,伴有牛奶咖啡斑和神经纤维瘤;NF4型(变异型)的特点是牛奶咖啡斑和弥漫性神经纤维瘤,不能进一步分类;NF5型(局限型)的临床特点是牛奶咖啡斑或神经纤维瘤,或两者均有,局限于某部位;NF6型(牛奶咖啡斑型)特点是多发牛奶咖啡斑而无神经纤维瘤;NF7型(迟发型)的临床特点是20岁以后发生的神经纤维瘤病;NF8型仅有神经纤维瘤而无任何其他类型的特点。在以上8种类型中,NF1型约占神经纤维瘤病的85%~9O%。局限性神经纤维瘤病(NF5)是NF1型的局部表现,且是8型中唯一非遗传性的。

7鉴别和诊断

当发现患者有皮肤牛奶咖啡斑及皮下结节时,诊断多不困难,下列方法有助于进一步确定诊断:①详细询问病史,并对其家庭成员进行体格检查;②皮肤活检;③详细地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及眼科检查;④X线检查:如颅骨平片、内听道、胸片、脊柱片等;⑤CT或MR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⑥脑电图检查;⑦脊髓造影。

尽管NF1和NF2是位于不同染色体的不同的基因突变所致,其临床表现差别很大,但NF1和NF2之间诊断仍可能发生混淆,所以需要予以明确:①NF1患者可患有认知障碍(智力发育迟钝、学习障碍),有显著数量的Lisch结节,而NF2患者没有。周列民等[12]通过中国修订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对中国人NF1患者进行智力损害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NF1患者言语理解能力和知觉组织能力受损较重,而记忆力与注意力受损相对较轻且受病程及受教育程度影响;②NF2患者神经鞘瘤很少发生恶变形成神经纤维肉瘤;③NF2没有明显数量的牛奶咖啡斑,但可能比正常人数目多;④脊根部的哑铃型肿瘤最容易引起诊断上的混乱,此类肿瘤在NF2为神经鞘瘤,在NF1为神经纤维瘤[13]。

8治疗

NF1患者临床表现千差万别,根据肿瘤和病变的位置和数目,可以选择相应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如肿瘤过大,妨碍身体活动或面部肿瘤影响容貌,或有压迫症状时,可行手术切除。若肿瘤生长迅速并有剧痛时,应及时切除,以防恶变。

3.1手术治疗:①瘤体较小而局限者可直接切除缝合;②瘤体较大,但与深筋膜和深部组织界限清楚者可基本切除瘤体,植皮封闭创面;③瘤体巨大无法完全切除,且与深筋膜和深部组织界限不清者尽可能切除瘤体,并设计皮瓣,直接缝合。对于瘤体特别巨大而分布广泛者,我们进行血管造影检查,明确瘤体的营养动脉并给予栓塞,术中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和自体血回输等方法,有效地降低了出血量,提高了切除巨大瘤体的安全性;④如直接切除预计无法直接缝合或局部皮瓣无法转移修复者,预先埋置扩张器、二期手术切除瘤体并行扩张皮瓣转移修复。为减少术中出血采取的措施有:①在瘤体周围用粗丝线预先环扎,以尽量减少切口渗血并阻断肿瘤血供;②切口选在正常组织处;③用电刀向瘤体剥离时,尽量在帽状腱膜、筋膜或骨膜上进行;④术中边剥离边止血,用大号温热盐水纱布压迫创面,并置止血明胶海绵,减少创面渗血;⑤从瘤体基部将整个肿瘤大块掀起后,再从皮下切除肿瘤[14];⑥术中局部采用肿胀麻醉技术止血;⑦术后72h内间断拆除环扎缝线;⑧低压麻醉。

3.2非手术治疗:1987年有人用肥大细胞膜稳定剂酮替酚治疗NF,发现能阻止皮下肿瘤生长,减轻神经纤维瘤的瘙痒和疼痛。进行外科治疗的患者,同时服用酮替酚不出现过量出血。但近期疗效如何,目前仍在观察中。皮肤病变的激光治疗只在短期内有效。据报道H1和H2受体阻滞剂治疗本病无效,深部X线放射治疗通常无效。展望未来,基因治疗可能是本病治疗的一个方向 [15]。NF2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立体定位放疗如伽玛刀也是候选治疗方法。针对儿童患者的放疗需要慎重,以免引起肿瘤恶变、诱发产生其他肿瘤等后果。治疗还应包括针对平衡失调和耳聋的治疗。

9并发症及预后

NF并发症较为常见和复杂,其中35%伴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脑肿瘤、癫痫、精神病、反应迟钝、学习能力差等。5%伴周围神经肿瘤。除此之外,NF尚可伴发其他肿瘤:白血病、胃肠道平滑肌瘤。而NF本身尚有一定恶变率,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本病病因中基因异常有关。本病预后不一,大部分患者发展缓慢,有时呈静止状态,可生存多年乃至终生。但也有个别患者发生恶变而危及生命。一般认为周围神经肿瘤远期预后较好,而颅内肿瘤不论单发或多发,其预后取决于其部位、性质及治疗措施等。手术治疗后,如果肿瘤过大,含有不成熟成分时,术后常有复发,且复发次数愈多,恶性程度亦逐渐增加。由于目前产前还没有可靠的方法予以诊断,且本病患者子女发病率约为50%,故婚后绝育为最佳预防措施。

10小结

目前,对于NF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要达到彻底治愈都十分困难,对于体积较大位置较差的瘤体,术中仍显得较为被动。近几年来基因治疗NF虽已取得长足发展,但由于NF基因有许多潜在突变位点,突变类型复杂,而且病变涉及全身多种器官,我们尚不能完全纠正NF突变的基因,因此,对于NF的治疗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及探索。

[参考文献]

[1]Mackool BT,Fitzpatrick TB.Diagnosis of neurofibromatosis by cutaneous examination[J].Semin Neurol,1992,2(4):358-362.

[2]Mulvihill JJ,Parry DM,Sherman JL,et al.Neurofibromatosis 1(Recklinghausen disease) and Neurofibromatosis 2(Bilateral acoustic Neurofibromatosis) [J].Ann Itern Med,1990,113:39.

[3]刘玉光.先天性颅脑疾病[M].济南:济南出版杜,1993:58.

[4]Gotfried ON,Viskochil DH,Fuhs DW,et a1.Molecular,genetic,and cellular pathogenesis of neurofibromatosis and surgical implications[J].Neurosurgery,2006,58:1-6.

[5]Huynh DP,Nechiporuk T,Pulst SM,et a1.Alternative transcripts in the mouse neurofibromatosis type 2(NF2)gene are conserved and code for schwannomins with distinct C-terminal domains[J].Hum Mo Genet,1994,3(7):1075-1079.

[6]Cunha KS,Barboza EP,Da Fonseca EC.Identification of growth hormone receptor in localised neurofibromas of patients with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J].J Clin Pathol,2003,56:758-753.

[7]Margaret E,Mc Laughlin,Tyler Jacks. Progesterone receptor expression in neurofibromas [J].Cancer Res,2003,63:752-755.

[8]Kurien A,John PR,Milford DV. Hypertention secondary to progressive vascular Neurofibromatosis [J].Arch Dis Child,1997,76(5):454-455.

[9]李松华,吕立权,张秋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9(3):278-280.

[10]傅诚强.神经纤维瘤病(编译)[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3,30(3):153-154.

[11]Riccardi VM. Neurofibromatosis,clinical heterogeneity[J].Curr Probl Cancer,1982,7:1.

[12]周列民.Ⅰ型神经纤维瘤病遗传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8,19(2):135-138.

[13]杨 华,陈晓巍,高志强.Ⅰ型和Ⅱ型复合型神经纤维瘤病一例[J].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7:544-545.

[14]许 彪,王卫红,黎 明,等.颌面部巨大神经纤维瘤的外科治疗[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5,23(5):449-450.

[15]Riccardi VM.Mast-cell stabilizatlon to decrease neurofibroma growth,Prelimitary experience with ketotifen[J].Arch Dernuttol,1987,123(B):1011.

神经纤维瘤病范文第5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278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主要累及胸部罕见。发现1例,患者,男,22岁,体检发现胸部阴影入院。全身皮下扪及0.5~2.5cm的多个结节,沿周围神经走向呈串珠状对称分布,胸部皮肤见多个小斑片状浅棕素沉着。胸片、CT示纵膈两侧广泛隆起软组织影及沿侧胸壁多发的肿块影。皮下结节活检为周围神经组织变性改变。最后诊断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本病属遗传性疾病,主要特征为神经外胚层结构的过度增生和肿瘤形成。常见X线征象为神经纤维瘤本身或(和)骨骼异常。根据皮肤牛奶咖啡色斑,腋窝雀斑和皮肤肿瘤即可做出诊断。本例不同之处在于病变主要累及纵膈及侧胸壁。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患者,男,22岁,因体检发现胸部阴影入院,自述无任何不适,1年前有食“米猪肉”史。查体:头颅颈部,胸背部,腹部及四肢皮下可扪及0.5~2.5cm的多个结节,质较硬,无压痛,表面光滑,无黏连,多沿周围神经走向呈串珠状两侧对称分布,胸部皮肤可见多个小斑片状浅棕素沉着。心肺无异常,肝脾不大。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发现。B超:最初两次报告右上纵隔9.3cm×2.3cm低回声液性暗区,有壁,第3次报告脊柱两侧多发性实质性包块,来源于后纵隔。胸片正位:两上中纵隔影增宽,边界清晰锐利,呈波浪状,密度均匀,两侧胸壁上中部有花边样带状阴影,边缘光滑。侧位示纵膈软组织影主要位于后纵隔。右侧气管旁带及两侧脊柱旁线增厚不平,后纵隔肿块更加具体,头臂大血管影明显增粗。胸部CT,右上纵隔脊柱旁可见一圆形软组织影,大小约4.1cm×4.3cm,CT值52Hu,附近椎间孔未见明显扩大,两侧胸壁可见小肿块突入胸腔,支气管开口通畅,肺内未见特殊。头颅CT平扫及增强未见异常。颈部皮下取出一灰白色膜完整光滑的梭形结节,约0.4cm×0.8cm×2cm大小,两端有线状改变。术后约10天,颈部结节复发。最后诊断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

讨 论

神经纤维瘤病又称Von Recklinghausen氏病,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特征为神经外胚层结构的过度增生和肿瘤形成,可伴有中胚层组织的过度增生。大多数患者自幼发病,男女之比约2:1。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①中枢型:即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常伴发脑膜瘤及胶质瘤等。②外周型:主要累及外周神经系统。或全身皮下形成大小不等,边界不清之肿瘤,或局限于某一区域,即所谓丛状神经纤维瘤(plexusform neurofibroma)。③内脏型:主要累及内脏如胃肠道等。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化,但多数患者根据皮肤的牛奶咖啡色斑,腋窝雀斑和皮肤肿瘤即可做出诊断。X线征象主要为神经纤维瘤本身和(或)骨骼异常,常见的骨改变有骨骼生长过盛,骨质缺损和压迫性凹陷,脊柱侧突,椎体畸形及椎孔扩大等,其原因有:a.中胚层骨组织的发育障碍;b.神经纤维瘤的压迫和侵蚀。本例临床表现典型,但无骨骼异常,肿瘤主要广泛累及两侧纵膈及肋间神经,X线仅表现为胸部多发软组织阴影,颇为罕见。本例因有食“米猪肉”史及最初两次B超报告纵膈囊性肿物,一度使诊断混淆,但抓住皮肤色素斑,特征性皮下结节及沿神经分布的胸部多发阴影,诊断得以迅速确立。

参考文献

1 张秀芬,魏志贤.Ⅰ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2例并家系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l2):2439-2440.2 郭向东,谭程.胸膜多发性神经纤维瘤1例.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1,2:106-107.

3 章建林,江华.神经纤维瘤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5,16(4):240-242.

神经纤维瘤病范文第6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35~62岁,平均47.3岁。入院第一诊断:高血压性脑出血3例,外伤性硬脑膜下血肿1例,脑挫裂伤1例,脊髓损伤1例。临床表现:神经纤维瘤部位以前胸、后背部居多,数目数十至数百不等,小的如米粒,大的似核桃,呈结节状包块或经蒂部松弛地悬挂于皮表。溃疡累及31个瘤体,其中累及带蒂肿瘤者5例,共26个瘤体;累及结节状肿瘤者2例,共5个瘤体。入院至发生肿瘤表面皮肤溃疡时间(7.41±2.52)d。

1.2治疗及结果本组手术治疗5例,共27个瘤体,切口均甲级愈合;创面换药1例,4个瘤体溃疡后23 d愈合1处1例。一患者于发病后44 d死于肺部感染。

1.3典型病例患者,男性,57岁,于青年时发病,随年龄增长瘤体增多至数百个,全身散在分布,以躯干居多,瘤体逐渐增大,部分呈“囊袋”状。第一诊断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入院后立即行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气管切开术。于术后3 d背部受压部位2个瘤体出现充血,给予红外线烤灯照射,增加翻身次数,局部按摩,减少受压时间等护理,术后5 d上述瘤体发生溃疡,给予常规换药10 d创面不断扩大,有白色分泌物,并出现新溃疡的瘤体,给予手术切除全部溃疡瘤体,切口均甲级愈合。

2讨论

神经纤维瘤是发源于神经轴索鞘的雪旺细胞及神经束膜细胞的良性肿瘤,多发性神经纤维瘤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与单发性神经纤维瘤均相同[2]。本组病例组织学观察见瘤体表皮棘层细胞稀少,真皮层和网状层菲薄透明;载瘤血管数量少、管径小,真皮血管网和下血管网发育不完善,局部血运不丰富。瘤体溃疡多发生于蒂部细小且瘤体较大者(26/31),一旦发生溃疡则容易继发感染而难于愈合;家属拒绝手术的1例患者3周后4个溃疡瘤体中仅愈合1处,由此可见一斑。5个溃疡的结节状瘤体均发生于躯干背侧骨突部位,与肿瘤大小关系不密切。处理首例患者时由于缺乏经验,给予换药10 d,因创面进行性扩大行瘤体切除后顺利愈合;其后5例伴发溃疡者,4例经早期手术切除瘤体后切口均一期愈合。

大量临床护理实践证明:应用褥疮医疗用喷气气垫可有效预防皮肤压疮的发生。但手术、影像学检查、理疗康复、高压氧治疗过程中不具备上述条件,且容易忽视期间的皮肤护理。当神经纤维瘤蒂部与躯干成角、扭转、折叠时极易阻断瘤体血运。瘤体对缺血耐受时间未见文献报道,我们的病例中仅观察到引起2个瘤体溃疡准确的受压时间,1例发生于血肿穿刺引流手术过程中,护士交接时间间隔为45 min,术后即刻发现皮肤充血水肿,继之出现水泡、瘤体溃疡;另1例发生于高压氧治疗过程中,受压时间为70 min。

为了预防溃疡发生,可应用自动充气气垫,保持床铺整洁、干燥,无皱褶、渣屑;保持床单及皮肤清洁干燥,用50%乙醇按摩骨隆突处瘤体,3~5 min/次,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换药时要避免敷料过厚或胶布造成透气不良,切忌敷料边角压迫、摩擦其他肿瘤。当患者存在低血压、低血容量、贫血、亚低温治疗、应用升压药物时,尤其在影像学检查、理疗康复、高压氧治疗过程中要加强皮肤护理,搬运病人时须将病人抬离床面,切忌拖、拉、推。一旦发生溃疡应早期切除肿瘤以利于愈合,瘤体较小或蒂部细小的用激光切除比传统手术便捷。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75-576.

[2]刘彤华,主编.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753-754.

神经纤维瘤病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四肢 神经纤维瘤病 丛状 X线 骨质

神经纤维瘤病(NF)是一种由于基因缺陷导致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而引起多系统损害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均可受侵犯。

分 类

根据临床表现和基因定位将NF分为NFⅠ型和NFⅡ。NFⅠ型即周围型神经纤维瘤病。NFⅠ型约占所有NF的90%以上,其发病率约为3/10万。NFⅠ型的病理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第17号染色体的长臂上的基因突变是本病的致病原因所在。在NFⅠ型病例中,神经纤维蛋白的肿瘤抑制作用出现障碍或丧失。NFⅠ型患者中90%以上的病例在出生时或婴儿期已明显可见牛奶咖啡斑。在儿童后期,可出现多发的皮肤肿瘤,多为皮赘,肉色,凸出于皮面,皮下也可触及,呈圆形、结节状或呈梭形不等。质软硬兼有,多数较软,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少的只有几个,多的可以有上千个。神经纤维瘤沿神经干的走向生长时呈念珠状,或蚯蚓块状形结节。很少数的病例可有较大的皮下结节或皮肤及皮下组织无定形的过度增生。皮下组织的过度增生形成不规则增厚的、变形的结构―丛状神经纤维瘤。丛状神经纤维瘤病是神经干及其分支的弥漫性神经纤维瘤,常伴有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大量增生,从而引起该区域或肢体弥漫性肥大。如果发生于四肢,皮下组织无定形的过度增生可导致肢体局部增粗、肿胀,也称神经纤维瘤性象皮肿。触之质软,皮温可正常或略高,籍此可与丝虫病等淋巴液淤积所致象皮肿区别。约10%的NF患者可产生恶变,特别是生长快、较大的损害,损害发展成神经纤维肉瘤。NFⅡ型又称为中枢神经纤维瘤或者双侧听神经瘤病,比较少见。NFⅡ型的病理基因位于第22号染色体。

诊 断

NFⅠ型患者的诊断依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1987年)制定的NFⅠ型诊断标准[1]:①6个或者6个以上牛奶咖啡斑,在青春期前最大直径>5mm,青春期后>15mm;②腋窝和腹股沟区雀斑;③2个或2个以上神经纤维瘤或丛状神经纤维瘤;④一级亲属中有NFⅠ型患者;⑤≥2个李氏结节;⑥骨损害。

X线表现

NF形成象皮肿的X线表现主要为:①骨生长、发育过剩,骨干增粗、增长,弯曲、变形,假关节形成,骨皮质增厚,与原有骨皮质有一分界透亮线,增厚的骨皮质的外缘呈波浪状。②骨生长、发育迟缓,骨骼变细、变形,骨皮质变菲薄。③骨质破坏缺损,为神经纤维瘤压迫、侵蚀所致。骨质破坏范围与肢体局部的软组织象皮样肿的范围一致。骨质改变可表现为压迫性凹陷,其特点为凹陷深而范围小。④圆形、椭圆形小的透亮区改变、甚至呈囊肿样改变,可能是一条异常粗大的神经或营养动脉共同进入骨骼所致。⑤软组织过度增生,通常有丛状神经纤维瘤伴有大的血管畸形组成。局部充血和瘀滞使骨骼过度生长,也可伴发多发不完全骨折[2]。总之,NFⅠ型患者局部的骨侵害虽然表现多样,形态各异,但仍然还是呈良性表现。关键是结合临床表现尤其是软组织肿胀具特征性。当临床诊断明确时,关于骨的X线诊断不难。

参考文献

1 廉翠红,刘维达.神经纤维瘤病遗传与基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2,28(6):368.

神经纤维瘤病范文第8篇

根据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eurofibromatosistypeNF2)的临床特点,对1例家族性发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

患者,男,37岁。因右下肢乏力伴刺痛2年于2007年6月28日入院。患者2003年因右腹股沟包块行手术治疗,病检为神经鞘瘤,后全身皮下出现多个包块,未予治疗。2005年因枕部麻木、刺痛。诊断右桥小脑角处占位,行手术治疗、病检为脑膜瘤,今拟“椎管内占位”收入住院治疗。查体:全身多处可扪及大小不等的包块,右小腿部可见大片无色素皮肤斑块。头颅形态大小如常,无口角歪斜,右侧听力较左侧差。右上肢肌力Ⅴ级,右下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Ⅳ级,左下肢腱反射亢进,左踝痉挛阳性。反射及提睾反射未引出。MRI示右侧桥小脑角处占位(2cm)。颈椎、胸椎及腰椎各段椎管内及后纵膈内均有占位性病变。(同一病人NF2图1:A、B、C、D)于2007年7月4日在全麻插管下行胸11到腰2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术中见从胸11到腰2椎管内有十多颗大小不等颗粒样肿块与神经纤维粘连在一起,给予逐一剥离,标本见图2,术后病检报告为神经鞘瘤,病检见图3。术后双下肢肌力有所改善。

追问病史,患者同胞兄妹均有多发性皮下包块出现,其父母健在,爷爷死于肿瘤,具体不详。其兄长3年前行脑膜病手术史。遂建议其兄妹来我院体检。MRI发现其兄妹均有腰椎管内占位病变,但为单发,手术病检均为神经鞘瘤,嘱其每年行全面体检。

2讨论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最早由DemielFriedriehVonReckhinghausen(1882)首先报道,VonReckinghausen病,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atr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将其分成两种类型,即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和神经纤维瘤病Ⅱ型[1],并于1987年将NF2的诊断标准及补充标准为:(1)双侧听神经瘤;(2)轻度相关的NF2和单侧前庭神经瘤或以下任何两种:脑膜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胶质瘤、青少年后束膜下晶状体浑浊;(3)单侧前庭神经瘤或以下任何两种:脑膜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胶质瘤、后束膜下晶状体浑浊;(4)多发脑膜瘤和单侧前庭神经瘤,或以下任何两种: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胶质瘤、白内障。上述一项表现即可成立[2]。

本病例特点:右侧单侧听神经瘤,脑膜瘤,多部位、多发性神经鞘瘤,考虑非典型的双侧听神经瘤,诊断符合神经纤维瘤Ⅱ型。

NF2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2号染色体基因突变造成的,其发病率1:210000,临床上以单侧或双侧听神经瘤为主,其颅内脑膜瘤或脊髓胶质瘤、室管膜瘤、神经鞘瘤、皮肤神经鞘瘤约50%患者有家族遗传史[3]。

该患者家族兄妹表现为多发性皮下肿块,其兄患过脑膜瘤,根据多发性神经纤维瘤Ⅱ型的特点,把其兄妹作为患有神经纤维瘤病危险性的患者进行临床筛选,结果发现其兄妹均患有腰椎管内占位病变。病检为神经鞘瘤。而其它部位未发现病变。该病例表现为全身各器官及全椎受到侵害,比起兄妹要复杂得多,临床少见,治疗上对其危害较大的地方行手术治疗,但预后差。其兄妹临床表现暂时较轻,建议其兄妹做临床定期随诊,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对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Ⅱ型,危害人体较大,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对家族成员作为高危患者进行动态筛选。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至关重要。目前对NF2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正在不断深入研究,为进一步预防和治疗NF提供理论依据[4]。

【参考文献】

1武思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25.

2BaderMe,FriedmanJM,WallaceAJ,etal.EveduationofclinicaldiaguosticcriterafornecerofibromatosisⅡ.Neurology,2002,59(11):1759-1765.

3EvemsDc,Sainom,BaserMF.NeurofibromatosisⅡ.JmedGenet,2000,37(12):897;904.

神经纤维瘤病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R73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c)-017-02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为1/3 500。Nf1基因突变导致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因此Nf1基因为肿瘤抑制基因,表达产物neurofibromin为肿瘤抑制蛋白。导致NF1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是CU RNA 编辑。CU RNA 编辑发生在NF1 mRNA 的第3 916 nt,通过编辑使C 变为 U,使neurofibromin肿瘤抑制功能丧失。Nf1基因作为肿瘤抑制基因在控制细胞生长和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 Nf1抑癌基因及其功能

I型神经纤维瘤病最初的临床特征是发生良性外周神经鞘肿瘤。通常,NF1疾病主要影响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嵴起源的组织,因此NF1疾病又称为神经嵴病。NF1病也引起智力障碍、骨变形、虹膜良性损伤(Lisch节)、皮肤色素沉积等症状[1]。NF1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Nf1基因突变导致神经纤维瘤,因此Nf1基因为肿瘤抑制基因,Nf1基因作为肿瘤抑制基因在控制细胞生长和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

Nf1基因于1990年由 Collins and White 试验室克隆。Nf1基因位于染色体17q11.2,基因组DNA为350 kb,转录形成11Kb mRNA,读码框架为8 457 bp,编码由2 818个氨基酸组成的neurofibromin蛋白,分子量约为327 kDa。此蛋白表达广泛,在成人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表达最高。该蛋白的一个由36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催化区与哺乳动物p120RasGAP 蛋白相似,与酵母Ras-GAP蛋白IRA1和 IRA2高度同源。neurofibromin蛋白的GTP酶激活蛋白(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GAP)结构域与Ras原癌基因产物相互作用,激活GTP酶,把GTP水解为GDP,抑制Ras的活性,从而使Ras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失活。neurofibromin作为肿瘤抑制蛋白,在体内和体外都表现出对Ras 的 GAP活性,利用Ras 抑制剂治疗NF1综合征可能成为重要的治疗策略之一[3]。

NF1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机制是体细胞或受精卵的Nf1基因突变导致mRNA 转录改变,另一个机制是CU RNA 编辑。CURNA 编辑酶于1987年被发现,CURNA 编辑酶可将ApoB mRNA 中编码第2 153位谷氨酸的密码子CAA转换为终止密码子UAA。ApoB mRNA编辑过程受多种蛋白质组成的编辑复合物作用,其中具有催化活性的亚基称为Apo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1(ApoB mRNA editing enzyme catalytic polypeptide 1, apobec-1)。CU RNA编辑发生在Nf1 mRNA 的第3 916 nt,通过编辑使C 变为U,致使编码精氨酸的密码子CGA变为终止密码子UGA,结果产生在GAP 相关结构域的氨基端区域截断的蛋白产物,使neurofibromin肿瘤抑制功能丧失。恶性程度越高,CU RNA 编辑水平越高。Mukhopadhyay D等[4]发现外周神经鞘肿瘤Nf1 mRNA 编辑有两个特殊特征:一是这些肿瘤表达apobec-1 mRNA,二是在编辑碱基的下游,含有另外一种剪接外显子23A 的Nf1 mRNA优先观察到CU RNA 编辑。

3 NF1的形成

Ⅰ型神经纤维瘤包含神经鞘细胞、神经元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神经束膜细胞。神经鞘细胞是主要的Nf1基因缺失的细胞,神经鞘细胞占Ⅰ型神经纤维瘤中所有细胞的40%~80%,而且有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和外侵的性质。另外,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表达神经鞘细胞标记物。最有说服力的是神经鞘细胞的Nf1基因位点出现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 (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 [5~8]。

最常见是皮肤神经纤维瘤,在真皮或表皮散在生长,直径在0.1至几厘米。丛状神经纤维瘤较少见,这些肿瘤一般较大,有时能损及整个神经束,而且大都有恶性发展的倾向。Nf1基因二次突变发生的时间决定肿瘤发生的临床表现,Nf1基因突变越早肿瘤的侵略性和恶化程度就越高。实验表明,只有在胚胎早期给小鼠导入Nf1基因缺失的细胞,NF1-/- 鼠才会长出丛状神经纤维瘤。Berner J等[9]发现NF1+/-和 NF1-/-两种细胞的嵌合体小鼠的多发性丛状神经纤维瘤在组织病理学上与人类的极为相似,这些神经纤维瘤组织完全有NF1-/-细胞起源。一些非遗传因素,如外伤、激素水平改变也引起神经纤维瘤的发生。如伤口愈合和神经再生可引发神经纤维瘤,外伤伤口处肥大细胞增多,它们可分泌生长促进因子,从而发生神经纤维瘤。激素对神经纤维瘤也有影响,神经纤维瘤经常在青春期出现,与怀孕也有关系,神经纤维瘤在怀孕期间增大,分娩后变小。

在神经纤维瘤恶性肿瘤中可检测到p53 突变和17p 染色体缺失[10,12]。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中INK4 位点突变使 p16INK4a 和P14ARF肿瘤抑制基因失活,在一些病例中也检测到INK4 位点的杂合丢失。p16INK4a是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抑制cyclin D/cdk4 复合物。P14ARF 激活p53途径,P14ARF 失活导致神经纤维瘤恶化[13]。除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的这些遗传变化外,EGF 受体还在神经鞘细胞中表达增高。正常人神经鞘细胞相关的神经细胞不表达EGF 受体,而表达 EGF受体家族的其他成员Erb2和Erb3 ,与神经胶质生长因子结合。神经鞘细胞在良性神经纤维瘤中很少表达 EGF 受体,表明受体水平上调在神经纤维瘤恶化中起重要作用[14]。EGF 受体拮抗物抑制人神经鞘肿瘤培养细胞的增殖,所以可利用EGF受体拮抗物对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进行治疗。

从NF1病人表现的多种症状来看,Nf1基因突变引发的细胞异常表明,neurofibromin蛋白在很多组织和细胞中起重要作用。NF1病因非常复杂,近年来在神经纤维瘤发育和细胞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neurofibromin蛋白在生长调控及发育中的作用将成为神经纤维瘤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Frahm S, Mautner V, Brems H,et al.Genetic and ph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of tumor cells derived from m 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 of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patients[J].Neurobiol Dis,2004,16(1):85-91.

[2]Carroll S, Stonecypher M.Tumor suppressor mutations and growth factor signaling in the pathogenesis of NF1-associated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 I. The role of tumor suppressor mutations[J].J Neuropathol Exp Neurol,2004 ,63(11):1115-1123.

[3]Harrisingh M,Lloyd A.Ras/Raf/ERK Signalling and NF1[J].Cell Cycle, 2004 ,3(10):1255-1258 .

[4]Mukhopadhyay D,Anant S,Lee R,et al.CU editing of neurofibromatosis 1 mRNA occurs in tumors that express both the type Ⅱ transcript and apobec-1, the catalytic subunit of the apolipoprotein B mRNA-editing enzyme[J].Am J Hum Genet, 2002 ,70(1):38-50.

[5]Rutkowski J, Wu K, Gutmann D,et al. Genetic and cellular defects contributing to benign tumor formation in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J].Hum Mol Genet, 2000 ,9(7):1059-1066.

[6]Sherman L, Atit R, Rosenbaum T,et al.Single cell Ras-GTP analysis reveals altered Ras activity in a subpopulation of neurofibroma schwann cells but not fibroblasts[J]. J Biol Chem,2000 ,275(39):30740-30745.

[7]Rosenbaum T, Rosenbaum C, Winner U,et al.Long-term cultur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neurofibroma-derived Schwann cells[J]. J Neurosci Res, 2000 ,61(5):524-532.

[8]Serra E, Rosenbaum T, Winner U,et al.Schwann cells harbor the somatic NF1 mutation in neurofibromas: evidence of two different Schwann cell subpopulations[J]. Hum Mol Genet, 2000 ,9(20):3055-3064.

[9]Cichowski K, Shih T, Schmitt E,et al.Mouse models of tumor development in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J].Science,1999 ,286(5447):2172-6.

[10]Berner J, Sorlie T, Mertens F,et al.Chromosome band 9p21 is frequently altered in m 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 studies of CDKN2A and other genes of the pRB pathway[J]. Genes Chromosomes Cancer,1999,26(2):151-160.

[11]Kourea H, Cordon-Cardo C, Dudas M,et al. Expression of p27(kip) and other cell cycle regulators in m 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 and neurofibromas: the emerging role of p27(kip) in m 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neurofibromas[J].Am J Pathol, 1999 ,155(6):1885-1891.

[12]Vogel K, Klesse L, Velasco-Miguel S,et al.Mouse tumor model for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J].Science, 1999 ,286(5447):2176-2179.

[13] You M, Castrillon D, Bastian B,et al.Genetic analysis of Pten and Ink4a/Arf interactions in the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esis in mice[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2 ,99(3):1455-1460.

[14]DeClue J, Heffelfinger S, Benvenuto G,et al.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xpression in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related tumors and NF1 animal models[J].J Clin Invest, 2000 ,105(9):1233-1241.

神经纤维瘤病范文第10篇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9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6例;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27.6岁;其中2例肿瘤位于头面部,4例位于躯干部,3例位于下肢,均未发现明显家族遗传病史。所有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接受手术,肿瘤全部切除2例,单纯部分切除4例,部分切除加植皮术2例,抽吸术1例。9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平均住院17.8天。

2护理对策

2.1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本组患者由于疾病严重影响外观和功能,心理负担重,易产生焦虑、悲观甚至绝望情绪,普遍存在寡言少语及自卑的现象,以2例头面部肿瘤的患者为最甚,医务人员询问病史时,须由家属帮助作答。因此,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应向患者做自我介绍,使之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努力创造和患者沟通交流的机会,做到态度亲切热情[5]。经过术前数日的适应,本组9例患者均表现出愿意与医务人员进行交流。另外,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认识均不足,心理压力大,主要担心术后留有后遗症,手术效果不理想等。责任护士应配合医师向其介绍神经纤维瘤的疾病特点、治疗目的、手术方案、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补救措施以及预期的治疗效果,既要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担心,也要引起患者对手术的重视,争取其配合,更要避免患者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切实际的过高预期;②营养支持:对入院时伴有纳差以及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努力改善其全身营养状况后再行手术,指导患者少量多餐,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必要时可在术前3天给予静脉营养支持;③术前准备与训练:患者术前辅助检查应由护工陪同,以方便交流。巨大神经纤维瘤组织松脆,充满大量血管窦,窦腔壁薄,收缩性差,术中难以止血,术前常规需要备血,责任护士应熟练掌握备血、取血、输血的基本流程,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抢救输血,提高抢救效率。对术后需要长期卧床和特殊的患者,应指导训练其在床上解大小便及对特殊进行适应。

2.2术中配合:①:由于该组手术时间长,因此,应选择较厚、软的衬垫来安置,以保证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舒适,每4h巡回护士按摩着力部位,预防压疮的发生[6];②管道:巡回护士术中要随时观察3条静脉通路及导尿管是否畅通,并准确记录出入液量。术中调整患者头部位置时一定要通知麻醉医师一起调整,保护好气管插管,防止滑脱;③预防感染:在千级洁净手术间实施手术,控制室温22℃。手术时间长,创面大,每4h加铺1次无菌巾,对浸湿的巾单及时更换。切下的瘤体组织保护好,植皮时需将皮片置于抗生素盐水中浸泡保存;④其他:巡回护士及时供应术中的各种需要,送检病理标本、血气分析、配备血液、拍照等。

2.3术后护理:①监护: 术后6h是各种急性并发症的高峰期,应给予心电、血氧等监测,每30min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智,并定期观察伤口引流液量和性质、包扎纱布渗液情况、患肢末端皮温、肤色和动脉搏动。应重视患者的疼痛主诉,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并及时通知医师处理。本组1例患者术后由于包扎过紧出现手术下肢疼痛,得到及时处理而未发生组织坏死;②引流管护理:由于神经纤维瘤组织极易出血,且手术较大,本组患者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较长,引流期间应妥善固定引流管的位置,必须严格无菌操作,防止继发感染。每日准确记录引流量和引流液的性质,有助于帮助医师判断伤口的恢复情况;③护理:术后返回病房搬运患者时采用4人搬运法,避免剧烈震动。头面部手术患者术后6h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防止呕吐引起误吸;背部手术患者采取俯卧位;下肢手术患者患肢应视情况略微抬高,并尽早开始足趾关节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7]。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褥疮、便秘、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根据病情定时替患者翻身、按摩腹部,嘱患者做每日深呼吸锻炼,并大量饮水[8]。

3讨论

巨大神经纤维瘤患者较大一部分来自农村,文化和知识水平有限,对疾病的认识不深,往往延误治疗,个别患者肿瘤已经生长至非常巨大,造成了沉重的躯体负担和心理影响。针对这类患者,术前应主动沟通,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患者围手术期应该如何配合治疗。巨大的瘤体往往造成患者全身的营养不良,且手术出血较多、创伤大,术前可以对患者的全身营养进行调理,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神经纤维瘤体血管丰富,手术极易出血,风险较大,时间长,术中应做好护理,建立多静脉通道并能迅速处理输血等处置,尽可能降低手术风险;巨大神经纤维瘤常侵犯头面部、躯体、四肢的正常组织,肿瘤手术切除后对周围血管、神经、肌肉甚至面部器官等有较大影响,极易出现组织肿胀、循环障碍、感觉异常、局部坏死、躯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做好伤口观察和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危害,对巨大神经纤维瘤切除患者的治疗和顺利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涤生.整复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82-185.

[2]郭恩覃.现代整形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476-477.

[3]Gerber PA, Antal AS, Neumann NJ,et al. Neurofibromatosis[J].Eur J Med Res,2009,17,l4(3):102-l05.

[4]章建林,江 华.神经纤维瘤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5,l6(4):240-241.

[5]钱雪松.神经纤维瘤病对生理和心理的影响[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4):164.

[6]洪 琳.舒适护理运用于手术室护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2, 37(8):583-584.

[7]梁添玉,张振香.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5,19(1):165.

[8]赵 俊,俞 兰.巨大神经纤维瘤病一例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6):872-873.

上一篇:醋酸纤维范文 下一篇:光导纤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