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监督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07 20:13:20

审计监督制度

审计监督制度范文第1篇

(一)俄军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安排

俄联邦国防部是联邦执行权力机关之一.是俄联邦武装力量的指挥机关.负责制定和落实国家在 国防领域内的政策,对国防领域进行规范性法律调节.履行联邦宪法法律、总统和联邦政府法令规定的其他职能。国防部的活由俄联邦总统直接领导。

俄国防部中央机关包括:国防部和总参谋部下属各总局、中央局.各军种司令部及其参谋部 .独立兵种司令部及其参谋部 。这三类机关 内部都设置有审计机构 .开展 内部审计工作。

俄国防部领导内部审计工作 的是经济与财政勤务主任)副部长级)①。该勤务主任分管财政总局和军事预算总局的工作。财政总局编有法规局、计划局、工程企业局、社会保障局、会计局、监察局等六个局 ,其中的监察局负责财务监督和财经纪律检查 ,实际上就是审计监督(下同)。此外。需要说明的是 。2004年俄 国防部体制改革之后.总参谋部已不再行使军事行政职能.实际上已成为国防部机关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内部没有设置相应的审计机构俄陆军 、海军、空军司令部 以及独立兵种司令部(战略导弹兵司令部 、太空兵司令部和空降兵司令部1均设置了直属各总司令的财经局f与各司令部的参谋部、后勤部、装备局 、营房管理局等是相互平行的关系1.在各财经局下面设置有监察处 ,负责各军种和独立兵种的内部审计工作。各军区、舰队以及集 团军司令部也设有财经局,直接受军区司令、舰队司令或集团军司令的领导 ,其 内部设 置的监察处负责全区、全舰队或全军的内部审计工作。

(二)俄军外部审计监督制度安排

1.联邦审计院行使俄军经济活动外部审计之权。俄罗斯联邦审计院是俄罗斯政府审计的最高审计机关.负责对联邦预算执行情况 、预算外资金 、俄联邦各部 门(含国防部)和联邦银行进行审计监督。俄《联邦审计院法》第十二条规定:“审计院的审计权限包括对所有国家机构(含其办事处)和联邦团体、组织的审计,也包括对联邦特别预算 资金的审计。”此外.第二十六条规定:“审计院检查员履行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职责时,具有下列权限:(一)有权自由检查国家机构 、各种所有制形式 的团体、企业、组织 、银行和金融信用组织,检查任何军事单位 ,进入任何生产、仓储、销售和办公房屋与建筑物,但现行联邦法规另有规 定的除外… …”由此可见,对军事经济活动实施审计监督是俄联邦审计院的一项重要权限。

2.机构、人员、经费完全独立 于被审计单位 俄罗斯联邦审计院成立于 1995年 ,直属国家杜马(联邦议会下院)。 联邦审计院院长 由国家杜马选举并获得全体议员多数选票才能任命,任期 6年。审计院院长不能与俄罗斯联邦总统、联邦委员会(联邦议会上院)主席、国家杜马主席、政府总理、总统办公厅主任、联邦总检察长、院长、最高法院院长和最高仲裁法院院长有亲属关系.不得兼任国家杜马的议员和政府成员,不得从事除教学、科研和其他创作之外的任何盈利活动。审计院院长、副院长和审计官③

俄军内部审计机构设置详见下图

未经联邦议会同意.不得被拘留、逮捕或者追究刑事责任。对审计院院长、副院长和审计官只能由联邦总检察长提出刑事。审计院检查员履行职责时。未经审计院审计委员会同意.不得追究其刑事责任。审计院院长、副院长和审计官具有职业独立性保障.只有在满足法律规定的条件下.由联邦议会作出决定才能免除其职务。审计院的审计活动不因国家杜马的解散而终止。审计院开展审计工作所必需的经费在联邦财政预算中单列并予以保障。

3.全面审查预算收支并及时报告。俄联邦审计院不仅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对联邦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收入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实际支出与预算的一致性进行审计,揭露违反预算的行为。并进行分析,提出纠正建议。同时,还要评估联邦财政预算草案收支项 目和联邦特别预算资金收支项目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评价国家资金支出和使用联邦财产所达到的目标和效果。审计院每季度向议会提交联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包括预算收入组成的实际数据、提前发生的预算支出、本年预算确定的季度收支情况等。该报告经联邦委员会同意,由国家杜马批准。

4.审计院官员享受较高的物质待遇。联邦审计院法规定,审计院院长、副院长、审计官分别享受联邦政府第一副总理、副总理和联邦部长的月工资和加薪待遇。审计院专业审计人员的工资高于联邦政府事务部门官员的 20%审计院事务部门官员与联邦政府事务部门官员的工资一致。此外.审计院官员享受联邦政府事务部 门官员的医疗保健、休假疗养、交通和 et常服务待遇;审计院院长、副院长和审计官享受联邦政府相应职位官员的医疗保健和日常服务待遇。

5.注重处理好与其他监督机构的关系 俄联邦行政性监督机构和单位 的内部审计机构 f当然包括困防部内部审计机构1有义务协助联邦审计院工作.对审计院的质询予以答复.并提供其所进行检查与审计结论的信息。这样既便于审计院有效地开展工作.也有利于减少监督机构的重复劳动和被审计单位的负担.从而形成协同高效的监督体系 。

6.对外公布审计信息。审计院定期向新闻媒体提供审计工作信息,每月出版审计公告。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在提交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的同时.向社会公布。涉及重要军事秘密的审计监督结果报告只向联邦议会特定会议提出。

注释

①根据总统令,目前俄国防部除国防部长(文职)之外,还设有两名第一副部长、两名一般副部长和四名副部长级勤务主任。在两位第一副部长中,一位是总参谋长。负责总参谋部 的工作 :另一位负责战斗训练。分管武装力量战斗训练与队务总局的工作。两名一般副部长分别负责装备和后勤按照俄军传统。国防部构成中的营房和财务等职能部门不属于武装力量后勤的范畴):作。四名副部长级勤务主任分别是:干部与教育工作勤务主任,分管干部总局和教育总局的工作;基建与营房勤务主任,分管建筑总局和营房管理总局的工作;经济与财政勤务主任,分管财政总局和军事预算总局的工作:第四名勤务主任分管 国防部办公厅的工作。

②根据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主编、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俄联邦军事基本情况x2004年版卜一书提供的资料

审计监督制度范文第2篇

第一条为了加强审计监督,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市、区(市)审计机关分别在市长、区(市)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审计监督工作,履行法律、法规和本级政府规定的职责。

市、区(市)审计机关分别对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第三条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不得打击报复审计人员。

第四条审计机关应当统筹利用审计资源,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力量在审计监督中的作用。

第五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

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章财政审计

第六条审计机关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预算外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对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七条审计机关对与本级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第八条审计机关应当在每一预算年度终了后,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并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交审计结果报告。

第九条市、区(市)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人大常委会)作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并提交上一年度所作审计工作报告中所列重要问题的纠正和整改情况的报告。

审计工作报告应当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开。

第十条人大常委会对在本级预算执行中认为有必要进行专项审计的问题,可以要求开展专项审计,本级政府应当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结果。

第十一条审计机关对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和会计集中核算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二条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各部门开展绩效审计,对其履行职责时财政资金使用所达到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第三章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审计

第十三条市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署的授权,对国有以及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监督,并依法对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四条审计机关依法对下列企业进行审计监督:(一)国有独资企业;(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三)在国外或者境外地区设立的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和机构;(四)本级政府指定的集体企业和其他含有国有资产的企业。

第十五条审计机关应当对本级国有资产运营情况进行定期审计监督。

第十六条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指定的资产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进行审计监督。

第四章投资项目审计

第十七条审计机关对下列资金、资产投资或者融资的投资项目进行审计监督:(一)财政性资金;(二)政府部门管理和政府及其部门委托管理的基金、资金;(三)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资金、贷款;(四)企业、事业单位管理和使用的国有资产;(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进行审计监督的其他资金。

审计机关对投资项目进行审计时,不受资金来源限制。

第十八条审计机关对投资项目进行审计监督,主要审计下列事项:(一)招投标情况;(二)资金来源、管理和使用情况;(三)预算执行情况;(四)竣工决算和资产移交情况;(五)投资效益情况;(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九条审计机关对投资项目进行审计时,可以审计或者审计调查建设、勘察、设计、施工、采购、供货、监理单位与投资项目有关的财务收支。

第二十条审计机关审计投资项目所作出的审计决定,投资项目有关各方应当执行。

第二十一条审计机关应当对本级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实施全过程审计监督,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竣工财务决算未经审计,有关部门不得办理资产移交手续。

第五章专项资金审计

第二十二条审计机关对下列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一)社会保障基金;(二)城镇职工住房公积金;(三)财政性专项资金;(四)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资金、贷款;(五)社会捐赠资金;(六)法律、法规规定和本级政府规定进行审计监督的其他专项资金。

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专项资金的审计结果,应当向本级政府报告,并向主管部门通报。

第二十三条审计机关审计专项资金时,可以延伸审计或者调查资金征缴单位、资金使用单位。

第六章经济责任审计

第二十四条审计机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对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机关、群众团体、国有及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政府投资项目责任人以及其他应当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主要负责人实施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第二十五条部门、单位的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由本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指定的内设机构负责。

第二十六条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根据部门、单位的职能和被审计者的职责,界定其经济责任的范围和内容;区别不同单位性质和被审计者的职责确定经济责任审计和评价范围。

第二十七条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提交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和被审计者的主要经济责任;(二)实施审计的主要情况;(三)被审计者履行经济责任的基本情况;(四)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被审计者应负的责任;(五)审计评价意见;(六)审计部门建议和其他应当说明的问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当作为对被审计者考核、奖惩的依据。

第七章内部审计第二十八条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金融机构以及与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工作由内部审计协会进行行业管理,并接受审计机关的指导、监督。

第二十九条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支持和鼓励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第三十条除按法律、法规规定必须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外,其他部门、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者授权本部门、单位相关内设机构履行内部审计职责。

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国有大型企业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型企业,可以设立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

第三十一条内部审计机构依法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负责并报告工作。

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应当支持和保障内部审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第三十二条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所必需的经费,应当列入本部门、单位财务预算。

第三十三条内部审计机构根据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赋予的职责和授予的权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审计准则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第三十四条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结果应当作为单位内部考核、奖惩的依据。

审计机关可以利用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结果。

第八章其他规定

第三十五条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派出审计特派员,对特定范围和本级政府指定的镇(街道办事处)、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特派员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工作,对派出他的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三十六条审计机关有权对与财政收支有关或者本级政府交办的特定事项进行专项审计调查,被调查的部门、单位不得拒绝。

第三十七条审计机关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被审计单位应当向审计机关提供电子数据以及有关资料。

被审计单位使用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软件,应当留有审计数据接口。

第三十八条审计机关就审计事项进行调查时,可以依法查询有关单位以及单位以个人名义在金融机构的开户和存款情况,有关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并提供证明材料。

第三十九条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委托或者聘请社会中介机构以及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的人员参加审计工作,所需费用由审计机关用专项审计经费支付。

第四十条审计机关对下列事项的审计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一)本级政府或者上级审计机关要求向社会公布的;(二)社会公众关注的;(三)法律、法规规定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的其他审计事项。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

第四十一条审计机关依法作出的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应当执行。

政府各部门的审计决定执行情况应当作为政府督查的内容和行政绩效考评的依据。

第四十二条对在审计监督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十三条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审计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财政、财务收支规定的行为,审计机关应当依法进行处理、处罚或者依法向有关部门、单位提出对被审计单位及有关人员处理、处罚、处分的建议。

审计监督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家审计监督内在弊端制度缺陷立法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2.27

根据税收法律体系的分类标准,我国的监督主要分为国家机关监督和社会监督两大类。其中,国家审计监督是国家机关监督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与国外交易主体的联系日益密切,在长期发展中,将实施国家审计监督制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逐步解决,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国家审计监督制度,对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没有一个制度是天生完美的,对新形势下我国经济产生的种种问题,如经济发展过程中违法违纪行为层出不穷、会计信息质量有待商榷、国有资金使用者难以进行经济自我监督和评价等,都需要国家从多个方面加强对权力使用的监控和引导。

一、国家审计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审计监督机构的设立在《宪法》中有专门的规定,由国务院批准建立,拥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其基本职能就是对财政收支进行监督与管理,不仅包括中央政府,也包括中央下属的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国家控股或参股中属于国有资产部分的金融机构或相关单位等。由此可以看出,国务院总理是国家审计监督的最高指挥者,审计监督机构并不受其他任何政府机关、单位或个人的干涉,完善的国家审计监督制度有利于推进我国民主法治的进步,对反腐倡廉也有督促和警示的效果,进而维护我国社会的健康和安全。因此,国家审计监督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作为国家治理工具,国家审计具有监督权力使用的重要职责。一个国家在国家审计监督制度较为成熟,积极发挥其权力制约监督职能的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则较为稳定,国家兴盛;反之,在审计监督被疏忽,未能发挥其职责时,国家发展就会走向下坡。

其次,国家审计监督制度不仅有其独特的法律性质,而且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民主和法治。没有完善的国家审计监督,却想要实现民主法治这个目的,可能性并不太小,几率很小。同样,如果不需要实现民主法治这个最终目的,建立国家审计监督制度也不再具有其重要的意义。

最后,国家审计监督制度有利于确保国家经济更为安全地运行。从本质讲,国家审计监督制度是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文化过程中引导国家行政机关行为、时刻进行监督以及及时纠正其不当行为的一种预警系统。伴随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化,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有国家审计监督制度这样一个机制来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健康与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国家审计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行政型国家审计监督体系的内在弊端

我国的国家审计监督机关由中央和地方审计机关两个部分组成。地方的审计机关不仅受本级政府指导,同时也得向高一级审计机关汇报相关业务,即所谓的“双重领导制度”。改革开放初期,政府要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体制,这种行政型审计体制,能同时提高行政效率与业务水平,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但时至今日,行政型审计体制的弊端已逐渐显露,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独立性受损。在进行各级政府审计时,由于政府的行政管辖权限制,不能达到完全的独立审计,难免为政府腐败提供一定庇护。

二是真实性受损。审计机关在一定程度上受当地政府领导,第一手的审计结果自然也由当地政府负责公开,这就会对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构成威胁,有隐瞒或篡改部分审计结果的可能。

三是审计结果不一定能落在实处。司法机关和人大根据各级审计机关提交的审计报告评价当年各级政府的经济活动,并对违法犯罪行为追究其法律责任,以上两点使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暴露在被审单位的控制之下,势必会影响司法机关根据审计结果采取措施的效力,使国家审计流于形式。

(二)审计权利与义务关系不明确

按照审计制度的隶属关系,国家审计体制模式可分为立法型、司法型、独立型和行政型四种。立法型国家审计制度下,审计机关隶属于立法机构,完全不受行政权的影响,能充分保证审计独立性;在司法型国家审计监督中,审计机关相对独立,属于司法机构的一部分,能够直接使用相关的司法审判权,使其具有特殊的权威;独立型国家审计监督独立性最高,审计机关只受法律约束,也只需对法律负责,但缺少司法型的相关权力。

相比之下,我国是一种双重领导的行政型审计监督模式,各级审计机关在行政方面需受同级政府的领导和约束,但同时在其职能、业务发挥的过程中也受到高一级审计机关的指挥,从受政府的行政管理这一点来看,审计机关对政府负责,而从审计业务和审计目的来看,审计机关应当对人大,进而对人民负责。双重领导制度下,国家审计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不明确。

(三)有关国家审计监督的相关立法存在漏洞和不足

首先,国家审计监督权力和其法律责任具有不对称性。《审计法》的相关条例赋予国家审计较大的权利范围,特殊情况下对被审计单位有权采取强制措施,但在对其法律责任方面的界定却不甚明确。对于审计人员的不当行为,只有在其行为严重到足以构成犯罪时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处,而其他情况下,只要并未构成犯罪,程度较轻,可能只受到行政处分,并没有实质性的惩罚措施。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审计权的滥用甚至腐败。

其次,国家的审计报告质量不具独立性,易受影响。审计准则要求国家审计相关人员在实施相关审计程序后,需就被审计单位职能的履行情况提交审计报告;但依照《审计法》,审计报告的出示还需征得被审计单位的同意,从而使其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事实上,作为一种结论性法律文书,审计报告是否通过应由审计机关决定,根据实际情况是无需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的。因此,废除或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显得十分必要。

再者,我国国家审计监督对象范围过小。目前《审计法》中涉及的监督对象主要是一些国家政府部门、国家控股持有的企业单位及金融机构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使用国家财政资金和国有资源的主体众多,不仅包括政府、人大及各种事业单位,还有军队和各种社会团体。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审计便会出现盲区。当审计范围、制度方面并没有完全担负其应有的职责时,那么就不能视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审计。

最后,国家审计公告制度也存在缺陷。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有利于我国国家审计监督机制和社会外部的沟通和交流的加强,形成对权力机制的双重有效监管,促进民主与法治建设。但目前我国的国家审计在公开信息的过程中缺乏一个完整和细致的总体规划,不同部门审计信息公开的范围和程度是有区别的,公众参与度也不够高,其公开的反馈机制也有诸多漏洞。

三、完善我国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审计机关独立性

行政型的国家审计监督制度下,审计机关被被审计单位领导,丧失独立性。从世界各国的国家审计制度发展来看,这种审计模式稍显落后,审计机关独立于政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加强国家审计独立型,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行政型审计模式,将国家审计机关从双重领导制度中解放出来,变双重领导为只服从于上级审计机关的单向领导制度,比如将审计机关纳入人大或纪检监察机关,这都是对行政型审计的改变,都是加强审计独立性的尝试。当审计活动脱离被审单位的控制,审计结果才能更为可信,将审计作为扩大政府活动透明度、打击的一种手段才会更有效。因此,在国家审计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的整体大潮流下,我国加强国家审计独立性,改变其行政型国家审计是大势所趋,不可扭转。

(二)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及完善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主要由《审计法》、审计报告准则、国家审计监督执行指南等众多部分组成。在整个法律法规体系中,应该以《审计法》为总纲,进行审计行为规范的主要方向指导;然后在其总指导下对审计报告准则和国家审计监督执行指南进行补充与完善,将国家审计监督报告制度进行具体化、实务化、可行化;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审计信息披露的各种相关法律条文,如“信息法”,“责任法案”,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国家审计系统程序是明确和落实的,并对其提交的审计结果公告的法律性质及运行机制等以严格的法律规定做出应有的明示。

(三)将审计结果落于实处

国家审计的目的是对各级政府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将审计结果与相应的行政问责程序和法律程序相关联也是理所应当。但实际执行过程却往往不尽理想。国家审计作为公民监督政府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应当对本国纳税人负责,而非对政府负责。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审计机关应将审计结果开诚布公,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力求充分发挥我国审计监督应有的职能,而不是违背建立国家审计的初衷,使我国的国家审计监督成为一种虚设。

(四)针对国家审计监督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

我国在《审计法》中并未对国家审计监督机构相关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只在《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第七条中阐述要建立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但准则的立法地位过低,并且不存在相应的审计责任核定标准,其规定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得到严格的施行。因此,在《审计法》中补充和完善关于审计人员责任的归责以及相关的惩处措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同时,问责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所有有责任者都受到应有的惩罚,不错罚、不漏罚,严格施行相关的问责程序和问责职能。只有在树立审计监督权威的同时,对审计监督权力的运用进行有力的管控和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其审计监督的职责功效,有效保障国家权力结构的健康运行。

四、结语

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的施行水平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受其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完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家审计监督制度对推动经济的平稳而快速发展、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国家审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产生诸多问题,从而制约其发展。因此,通过学习和分析国外众多发达、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审计监督制度成功的完善和改革案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中国独有且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国家审计监督制度十分必要,笔者希望本文提出的相关建议能够为我国的审计监督制度完善带来一些灵感。

主要参考文献:

[1]廖洪,余玉苗.审计比较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114-117.

[2]陈宋生,陈海红,潘爽.审计结果公告与审计质量―市场感知和内隐真实质量双维视.审计研究,2014(2).

[3]杨肃,肖泽忠,李培根.中国国家审计问题问卷调查报告.审计研究,2012:36-46.

[4]张晓梅,兰蓉.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必然的选择.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4):36-56.

审计监督制度范文第4篇

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注重加强军队建设,在经济上通过建立士兵委员会加强对军费收支的监督。军队内部审计监督制度进入萌芽阶段。

1927年9月,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永新进行整编,开始在部队中建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审查部队收支,清算伙食数目。红四军成立后,部队在军、团、营、连中都设立了士兵委员会,任军士兵委员会主任。士兵委员会下设执行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设主席一人。执委和主席由士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具体办法是:连一级由士兵大会选举五至七人或九人为执委;营以上先组成士兵代表大会,全营按每五人选举一人组成全营士兵代表大会,从中推举十一人至十三人组成执委;全团每十人选举一人组成团代表大会,从中推举十七人至十九人组成执委;全军按三十人或五十人选举一人组成军代表大会,从中选举十九人至二十一人或二十三人组成军执委。营以上执行委员会之下设常委,军、团为五人或七人,营为三或五人。军、团常委机关于政治部内办公,营常委不设机关。

当时红四军的经济实行计划、执行、监督三分离。党的委员会负责筹款计划、预算分配,军需处、辎重队、经委会负责计划的具体实施,而对收支的监督则由士兵委员会负责。军需处每月公布收支情况,接受士委代表会的审查,同时军需处出席审查会负责答复解释审查中提出的问题。

当时在革命根据地除了红四军之外,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红军中也设有士兵委员会。

1930年8月,由、率领的红军第一军团与、滕代远领导的红军第三军团会合,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为了加强部队建设,提高士兵的政治水平,增强部队战斗力,9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印发了《红军士兵会章程》。章程共分六章三十五条,明确了士兵委员会的宗旨、职权、组织;士兵委员会在政治部及政治委员指挥下,审查军队经济,监督军队给养。

士兵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加强红军基层组织建设,稳定军队的重要手段之一。当时革命战争环境恶化,军队经济条件极为艰苦,让士兵委员会代表士兵的利益参与军队经济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当时红军中流传着一幅对联:“红军中官兵夫薪饷穿吃一样,军阀里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体现出了红军官兵平等的精神,与军队形成了鲜明对比。红军官兵经常对被俘的士兵宣传说,红军里士兵不仅可以自由集会结社,并且可以管理财政。在白区,党的革命者也把组织士兵委员会,清查军队账目作为鼓动白区士兵的口号之一,以此来瓦解军队,动摇士兵的军心,引导他们投奔红军。可以说,士兵委员会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

随着中国工农红军的日益壮大和战争形势的发展,红军的经济不再是各自为政了,而是朝着统一财政的方向发展,在部队中开始了财政组织的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红军各级部队的财政组织系统得到了完善和统一,建立了总经理部、军团或军经理处、师军需处三级组织体系(统称为经理机关)。部队的收入统一上缴中央财政,从而纠正了过去部队虽有财政组织,但无财政统一观念的错误做法。为了加强了对部队财政的监督。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经理工作问题提案》的训令,制定了《经济公开条例》。条例分为账目的审查、账目公布、账簿及单据保存三部分。这是红军各部队建立审查委员会,开展内部审计的重要规章。

根据条例,师审查委员会由各团选派士兵代表二人,师直属部队选派代表一人及师部政治部、军经理处各派一人组成;军审查委员会由每师选派代表一人,军直属部队选派士兵代表一人及军部政治部派一人组成;总经理部审查委员会由各军、各军团各派士兵代表一人,中革军委直属部队选派士兵代表一人,各军经理处、中央政府财政部、中革军委、总政治部、总参谋部各派一人组成。其他如红军总医院、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也分别成立了审查委员会。各级审查委员会设主席一人。

审查委员会吸收了士兵委员会群众性、公开性的特点,士兵代表占据了审查委员会三分之一以上的名额,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士兵的意愿;部队每月的收支报告书、收支账目经审查委员会审查后逐级公布,并向士兵作收支报告,介绍和说明收支情况,接受士兵的监督。在账目的审查上,各经理机关每月编造决算后,送审查委员会审查;审查委员会每月定期对该级经理机关的账目审查一次,审查结果摆放在列宁读书室供士兵阅览。若发现经理机关有舞弊行为时,可建议临时组织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查。这样,经理机关的工作随时处在群众的监督之下。

《经济公开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红军各部队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开始了漫漫长征路,苏区的军队内部审计建设也为此画上了句号。

审计监督制度范文第5篇

一、财务管理方面

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法律和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要有一整套既符合政策原则,又切实可行的科学管理办法。

(一)财务工作的领导及责任

1、《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应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因此,各单位负责人应认真学习《会计法》,熟悉、掌握会计基础知识,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

2、各单位领导年初要组织领导班子及财会人员研究、修改和完善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编制年度预算和财务计划,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按目标执行。

3、各单位负责人要坚持原则,严格按制度规定和审批权限审查签批每一项财务开支事项,认真把好支出审批关。

4、各单位负责人应在本单位出具的月报表、年度预算、决算以及其他财务报告上签名盖章,以明确责任,并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完整和合法。

5、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各单位年末要召开职工大会,由单位负责人做财务收支、经营成果、财务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单位职工有权对财务事项进行质询,单位领导对职工疑义的事项做出明确的解答。

(二)财务工作的规范及要求

1、财会人员职责分工

(1)出纳员

a、要按规定限额压缩库存现金,并保证现金、有价证券的安全。

b、及时准确、全面规范登记好银行存款日记帐和现金日记帐,认真履行票据传递手续。

c、管理好各类票证,做到收据、支票存根序号相连,不能间断。

d、不准公款私存或私设“小金库”,不准“坐收坐支”现金。

e、日清月结,及时核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做到帐实相符。

f、不能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

g、不准出借银行帐户(指利用单位帐户办理与本单位无关的业务)。

(2)会计

a、按《会计法》和《会计规范》要求,认真审查票据的合理、合法性。

b、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预算、单位财务计划的要求办事,对违反法规、预算规定及财务计划的业务事项要及时纠正。

c、按会计核算职能要求,认真做好记帐、算帐、报帐工作,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编报及时。

d、及时对帐,做到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帐证相符。

e、充分发挥会计参谋作用,积极参与经营、财务管理,帮助领导做好年度财务计划。

2、帐据及印鉴使用管理办法

(1)帐据必须使用由财政局统一监制的,无监制印章无效。

(2)财务印鉴由会计和出纳员分开管理。

3、增收节支,加强资产管理

(1)努力节约支出,反对铺张浪费。各单位要严格按预算、按定额支出,压缩非正常开支,尤其要严格控制招待费。建立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实行预算包干制,把经费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或具体项目,以保证不突破计划指标。

(2)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各单位要把各种固定资产全部纳入帐内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盘点。购置、变卖和报损要严格履行报批手续。

二、审计监督

局财务室除了负责机关财务管理外,同时具有审计监督的职能。为更好发挥审计监督效力,维护财经秩序,提高系统内财务管理水平,现就审计监督内容和管理事项作出如下规定:

(一)财务审计管理事项

1、各单位年初的预算、财务计划、财务管理制度,报局财务室审查备案。

2、各单位承包、房屋和场地租赁签订的合同(协议),必须报局财务室审查备案。

3、各单位与财务有关的各种报表(包括年末决算)报告,必须报局财务室审查后,方可按要求上报。

(二)审计监督的内容

1、原始凭证来源的合理、合法性,填写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审核的规范性。

2、记帐凭证内容登记、分录和编号是否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

3、现金和银行存款明细帐是否做到日记月累,总帐和明细帐金额是否相符,财务人员是否按要求登记帐簿内容。

4、专项资金是否做到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挪用和改变用途的现象。

5、经费支出是否按预算执行,执行中有无违反财务制度规定现象。

6、债权、债务的清理及回收是否及时。

7、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是否履行了报批手续。

8、各项收入是否全额入帐,单位有无套支、坐支现金和私设“小金库”现象。

9、财产的出售和出租是否符合财务管理规定。

10、有无不合理收费项目。

11、财务报告反映内容是否真实合法。

(三)审计时间及方式

审计监督制度范文第6篇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本市行政区域内社会保障基金缴纳、征收、筹集、支付、保值增值、使用情况以及其他有关事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的审计监督。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社会保障基金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基金;救济、救灾、扶贫等社会救济基金;住房公积金和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社会福利基金,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社会保障基金。

第三条市审计机关负责本市社会保障基金的审计监督。县(市、区)审计机关在职权范围内或者根据市审计机关的授权进行审计监督。

财政、劳动保障、民政、房管等政府部门和残联等社会团体,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审计机关做好社会保障基金的审计监督工作。

第四条审计机关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审计监督,可以进行全面审计或者专项审计,也可以进行审计调查。

第五条审计机关应当每年对社会保障基金年度财务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及决算进行审计,并可以与当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相结合。

第六条审计机关对经批准的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缴纳、征收和筹集情况;

(二)支付和使用情况;

(三)结余和专户储存情况;

(四)保值增值运营情况;

(五)国家或者省、市规定的其他应当进行审计的事项。

第七条审计机关应当对管理、经办社会保障基金机构执行财政和财务制度的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管理、经办社会保障基金机构是指对社会保障基金承担征收、支付、保值增值、管理等义务的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

第八条管理、经办社会保障基金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向审计机关报送社会保障基金的财政财务收支计划、资产负债表、收支表、财务情况说明书、决算报告及其他与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不得拒绝、拖延、谎报。

第九条管理、经办社会保障基金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内部审计,并将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备案。

审计机关应当对管理、经办社会保障基金机构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第十条审计机关根据需要,可以对负有社会保障基金缴纳义务的单位申报、缴纳社会保障费用的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一条被审计单位有下列权利:

(一)要求审计人员出示审计证和审计通知书;

(二)对审计事项和审计内容提出质疑和申辩;

(三)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提出行政复议;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二条审计机关实施审计时,可以听取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情况介绍;审查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审计调查。

第十三条审计机关有根据认为被审计单位可能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及其他与社会保障基金有关资料的,有权采取复制、拍照等方法取得证明材料;必要时,经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暂时封存被审计单位违保障基金财务管理规定的有关帐册资料。

第十四条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正在进行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有权予以制止。制止无效的,经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通知财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暂停拨付与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直接有关的款项;已经拨付的,责令其暂停使用。

第十五条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后,应当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对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被审计单位、有关机关提出审计建议书:

(一)未按规定时间将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存入社会保障财政专户的;

(二)截留、挤占、挪用、贪污社会保障基金的;

(三)转移、隐匿由社会保障基金所取得的违法资产的;

(四)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拖延提供与社会保障基金审计事项有关资料的,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的;

(五)、造成社会保障基金损失的;

(六)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

第十六条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和审计建议书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机关。

被审计单位、有关机关对审计机关提出的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的建议,应当及时作出决定,并在决定作出后三十日内书面通知审计机关。

第十七条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非法使用、侵占社会保障基金取得的资产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使用、侵占社会保障基金数额百分之十的罚款,最高不得超过五万元。

第十八条审计收缴的与社会保障基金有关的款项应当直接并入应归属的社会保障基金,利用社会保障基金获取的违法所得和审计罚款应当依法上缴国库。被处罚的单位应当用单位自有资金缴纳罚款,被处罚的责任人应当用个人收入缴纳罚款。

第十九条审计机关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结果,并向社会公布。

审计监督制度范文第7篇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监督,是指审计机关依法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资金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的审计监督。

第三条接受审计监督的社会保障资金,包括:

(一)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基金;

(二)救济、救灾、扶贫等社会救济基金;

(三)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社会福利基金;

(四)住房公积金、廉租住房资金;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社会保障资金。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审计机关主管本省行政区域内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审计机关依照审计管辖范围或者根据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授权,实施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监督工作。

财政、地方税务、劳动保障、民政、房改、卫生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审计机关做好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监督工作。

第五条管理社会保障资金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根据需要可以委托社会审计组织进行审计查证。

内部审计机构和受委托的社会审计组织开展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并将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备案。

第六条审计机关应当定期对社会保障资金年度财务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及决算进行审计。

审计机关依法对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时,应当对其任期内所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保障资金缴纳情况进行审计。

第七条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内容包括:

(一)社会保障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预算调整的真实性、合法性;

(二)征收、管理社会保障资金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征收社会保障资金项目、标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社会保障资金缴纳义务人是否按照规定标准,及时、足额地缴纳社会保障资金;

(四)管理社会保障资金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是否依法及时、足额地支付社会保障资金;

(五)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和营运是否安全、合法,增值是否合规、有效;

(六)社会保障资金结余和专户储存情况;

(七)管理社会保障资金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内部审计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需要审计的其他内容。

第八条审计机关要求被审计单位报送社会保障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报告以及相关资料,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拖延、谎报。

第九条审计机关应当在实施审计的3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通知书应当载明审计依据、审计范围、审计时限、审计人员的组成等。

第十条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

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有关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审计机关有根据认为被审计单位可能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社会保障资金有关的资料的,有权采取复制、拍照等取证措施;必要时,经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暂时封存被审计单位违保障资金管理规定的有关账册资料。

第十二条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正在进行的违保障资金管理规定的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制止无效的,经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通知财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暂停拨付与违保障资金管理规定的行为直接有关的款项;已经拨付的,责令暂停使用。

采取前款规定的措施,不得影响被审计单位合法的业务活动。

第十三条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后,应当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对违保障资金管理规定的行为,需要依法给予处理、处罚的,审计机关应当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意见。

第十四条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终结后,审计机关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审计机关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必要时,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第十五条被审计单位应当自审计决定生效之日起30日内,将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书面报告审计机关。

审计机关应当自审计决定生效之日起3个月内,检查审计法定的执行情况。被审计单位未按规定期限和要求执行审计决定的,审计机关应当责令执行;仍不执行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六条被审计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或者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资料的,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按照下列规定追究责任:

(一)对被审计单位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审计机关认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的,提出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的建议,被审计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决定,并书面通知审计机关;

(二)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对被审计单位违保障资金管理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由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责令限期缴纳、上缴应当缴纳或者上缴的社会保障资金:

(二)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挪用的社会保障资金;

(三)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四)责令冲转或者调整有关会计账目;

(五)采取其他纠正措施。

第十八条对被审计单位违保障资金管理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审计机关认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的,提出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的建议,被审计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决定,并书面通知审计机关。

审计机关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需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

第十九条审计人员在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中,、、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审计人员违法、违纪取得的财物,依法予以追缴、没收或者责令退赔。

审计监督制度范文第8篇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我区企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区审计局作为审计监督的主体要认真履法,依照审计程序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税务、工商、银行、司法等有关部门(单位)应给予积极配合。

区审计局发出审计通知后,相关部门(单位)不得以调账检查为由临时跟进,妨碍审计工作。

第三条本制度所指企业是指在我区行政区域内的非国有企业和经济组织。

第四条本制度所指的审计监督包括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和审计调查等。

第五条区审计局要根据区委、区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部署开展审计工作,制订好年度审计计划,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人民来信、来访及检举、举报等有关审计事项。

第二章审计监督内容

第六条企业审计监督要立足于妥善处理好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间的利益关系,建立和谐有序的经济发展秩序。严肃查处涉企“三乱”行为;严肃查处损害国家利益和职工权益的行为;严肃查处偷税、骗税和影响企业发展的行为。督促社会各界遵纪守法减轻企业负担;督促税收机关依法征税、应税尽征;督促企业依法经营,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第七条审计监督的内容,是指企业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情况,主要包括:

(一)企业遵守会计法律、法规的情况。监督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是否真实、合法,关注企业资产、负债和损益增减变化。

(二)企业遵守税收法律、法规的情况。企业是否及时、足额、依法缴纳各项税收,关联交易是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无通过会计核算等手段偷逃税款的行为。

(三)企业遵守工商管理规定的情况。有无虚假合同、虚假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资本、非法转移资金资产和恶意侵占股东权益等现象。是否存在采用商业贿赂等手段销售或购买商品,有无采取不正当手段影响公平交易。

(四)企业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是否依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是否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职工工资政策,缴纳的基本养老费等职工社会保障基金是否及时、足额、合法。

(五)企业遵守价格法律、法规的情况。占用政府行政资源、具有专营性质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垄断企业,如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盐业、炸药、鞭炮、矿山、石油、医药等生产或流通企业,其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产品定价是否执行国家政策。

(六)企业遵守金融法律、法规的情况。是否按规定开立、使用、撤销银行账户,有无出租、出借银行账户现象,有无利用银行账户偷税等违法活动;是否存在违规骗取信贷资金、改变用途使用贷款、逃费银行债务等问题;是否存在非法集资、违规发行代币券、白条抵库、坐支现金等问题。

(七)企业遵守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情况。政府在参股企业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资金或资产占用费是否按时交纳,投资收益是否能按规定及时分配并上交;财政补贴、奖励等专项资金的取得是否合法,管理是否规范,使用是否有效。有无套取、挪用国家财政资金和损失浪费等问题。

(八)企业遵守房地产法律、法规的情况。房地产项目是否存在通过借证开发、非法取得用地、虚假手续、违规变更规划设计等手段偷逃税款,是否及时交纳各项规费,有无违规售房等问题。

(九)企业遵守国家有关非税收入管理政策的情况。企业缴纳的各项非税收入,如工会经费、排污费、水资源费、河道治理费、残疾人保障金、土地出让金、城建综合配套费等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提取、缴纳。

(十)查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三乱”行为。政府有关部门有无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行为。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内容。

第三章审计职责和权限

第八条区审计局除审查账簿、报表、凭证等会计资料外,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检查与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有关的文件、记录等资料(包括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现场勘察实物,就与审计有关的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审计调查,并取得证明材料或调查记录。被审计单位和个人应予配合,并按审计规定的期限和要求,向审计机关派出的审计组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

第九条被审计单位拒绝、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的,区审计局责令改正,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或者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责任,并根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条按国家规定审计机关认为被审计单位可能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与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的,有权采取保全措施;必要时,经区审计局负责人批准,有权暂时封存被审计单位与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

第四章审计实施及处理

第十一条区审计局发现正在进行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应及时制止并报区政府依法采取有效的处理处罚措施。

区审计局对企业审计的情况,可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审计结果要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报告,必要时,经区政府批准,审计结果可向社会公告。

第十二条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区审计局依法给予处理处罚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建议。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区审计局依法做出的审计决定及处理处罚建议书,要及时送达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需要税务机关等相关部门协助执行的,税务机关等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协助落实,及时向区审计局书面反馈办理结果。

第十四条区审计局要与区法院、区检察院、公安分局加强协调配合,对审计发现的涉嫌经济犯罪的线索,区审计局要及时移送公安分局或区检察院立案审查。

第十五条被审计单位对区审计局做出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六条打击报复陷害审计人员和检举人的,由主管部门(单位)根据情节轻重予以处理或纪律处分;构成违法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

审计人员、、、收受贿赂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奖惩

第十八条区审计局查缴的税款应纳入区级预算管理,但不计入税务部门年度任务完成数。对区审计局依法查处、税务部门予以征缴的税款,区政府将按年度《税务征管部门收入任务完成奖励政策》的规定,相应扣减税务部门的超收奖励、基本奖励;未征缴的,加倍扣减税务部门的超收奖励、基本奖励。

第十九条对区审计局查缴入库的财政收入,区财政按实际入库金额提取一定比例,作为企业审计经费,区审计局要专款专用。

第六章附则

审计监督制度范文第9篇

为了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保障受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定义)

本规定所称的社会保障基金,是指由政府部门或者受政府委托的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下统称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管理的用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各类基金和资金。

第三条(原则)

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审计监督,应当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实现社会保障基金运作的规范化,有利于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四条(主管部门)

**市审计局负责组织实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审计监督。

第五条(审计范围)

**市审计局和区、县审计机关(以下统称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规定,对本市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基金的征集、支付、增值运营以及其他有关事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

第六条(审计内容)

审计机关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是: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征集情况;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和使用情况;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结余和专户储存情况;

(四)社会保障基金的上解、下拨、调剂情况;

(五)社会保障基金的核减和转移情况;

(六)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提取、上解、下拨、使用管理费用的情况;

(七)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直接承办或者委托金融机构承办社会保障基金汇缴结算、增值运营的情况;

(八)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执行国家财政、财务制度的情况;

(九)国家或者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应当接受审计监督的事项。

第七条(定期审计和专项审计)

审计机关应当在每年第二季度结束前,对本办法第五条所列各项社会保障基金上一年度的征集、支付以及增值运营情况进行审计。

审计机关可以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对本办法第五条所列各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专项审计或者审计调查。

第八条(审计组的组成)

审计机关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审计监督,可以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审计事项,组成审计组。

由市审计局直接进行审计的事项,可以组织下级审计机关以及有关专业人员参加。

第九条(审计通知书的送达)

审计机关应当在实施审计的3日前,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和依法接受委托承办社会保障基金汇缴结算、增值运营等业务的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受托金融机构)送达审计通知书。

第十条(审计方式)

审计监督可以由审计人员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等方式进行。

第十一条(有关资料的报送)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和受托金融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审计机关报送社会保障基金的征集、支付和增值运营的预算、决算报告以及其他与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

第十二条(有关资料的查阅、调取)

审计机关有权查阅、调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

审计机关有权查阅、调取受托金融机构承办社会保障基金汇缴结算、增值运营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此有关的资料。

第十三条(对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调查)

审计机关有权就审计事项所涉及的问题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证明材料。

审计人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时,应当出示审计人员的工作证件和审计通知书副本。

第十四条(审计报告的提出)

审计组对社会保障基金实施审计结束后,应当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和受托金融机构的意见。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和受托金融机构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意见,并送交审计组或者审计机关。

第十五条(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的作出)

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有关社会保障基金征集、支付、增值运营等规定的行为,需要依法给予处理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处理意见。

审计机关应当自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30日内,将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和受托金融机构。

审计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第十六条(纠正建议)

审计机关认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和受托金融机构所执行的有关基金征集、支付以及增值运营的规定与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的,应当建议制订该规定的机构或者主管部门予以纠正;不予纠正的,审计机关可以提请本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第十七条(审计结果的报告和公布)

审计机关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结果。

审计机关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可以向社会公布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结果。

第十八条(内部审计制度)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和内部审计机构。

审计机关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的内部审计工作负有指导、监督的职责。

第十九条(应用解释部门)

本规定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审计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施行日期)

审计监督制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社保资金 审计 现状 对策

社保资金覆盖面积广、资金量大以及运营环节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社保资金审计难度,使得目前我国社保资金审计依据不完善、审计内容准确性不高以及审计监督不到位,因此,在进行社保资金审计时,应当规范社保资金审计内容、健全社保资金审计监督制度以及改革社保资金审计方式,确保社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我国社保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当前我国社保资金审计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社保资金是社会保障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社保资金覆盖面积广、资金量大以及运营环节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社保资金审计难度。目前,我国社保资金审计现状如下:

(一)审计依据不完善

社会保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保障,同时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直接影响着社保资金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我国与社会保障相适应的法律法规较为落后,未能形成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同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行政机关的政策命令影响,使得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于政策的随意性和多变性而缺乏稳定性和可靠性。在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中,由于政策存在冲突直接导致社保资金审计缺乏法律依据,同时缺乏社保预算和各级政府在社保方面存在着权责不清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社保资金审计难度。

(二)审计内容准确性不高

目前,我国的社保资金覆盖面相对较广,城乡居民、干部职工以及弱势群体均涉及到社保资金;同时,目前社保资金种类繁多,主要涵盖了失业、养老、工伤、医疗、生育以及救济等方面;加上社保资金的收支渠道相对复杂,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单位缴纳、个人缴纳以及社会捐款等渠道;此外,社保资金管理涉及的部门相对较多,如社保部门、各级财政部门、卫生部门、机关缴费单位及个人,使得社保资金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内容准确性不高。

(三)审计监督不到位

社保业务有着流程复杂、来源渠道广泛等特点,加上一些机构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和管理制度,使得社保资金的增收管理力度不够,存在社保代办人钻空子现象。同时一些地方的社保在资格审查及资金发放方面存在严重的一人包办现象,使得社保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督,极易发生社保资金冒领和挪用现象。此外,社保资金在审计过程中由于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手段落后以及缺乏健全的监管制度,使得我国社保资金存在审计监督不到位。

二、强化当前我国社保资金审计有效途径

(一)规范社保资金审计内容

规范的审计内容对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当规范社保资金审计内容。一方面,应当注重社保资金筹集阶段管理。对社保的覆盖范围、缴费单位的资金收入情况、社保征缴比例和基数等进行重点、严格审查。另一方面,应当注重社保资金支付阶段管理。对社保经办机构社保资金是否足额分配,是否实现专款专用以及是否存在违规现象进行严格审查,确保社保资金的合理运用,推动我国社保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健全社保资金审计监督制度

目前,我国社保资金审计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使得我国社保资金审计缺乏有效监督,导致我国社保资金审计作用未能完全发挥。因此,应当健全社保资金审计监督制度。第一,应当不断改善社保监督环境。为了有效完善社保监督环境,应当制定完善的社保监督法律法规以及社保投资优惠政策,来不断提高社保资金的收益,同时建立统一的社保资金预算制度来维持社保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平衡,并积极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到社保事业监督中,加大对社保资金的监督力度,确保社保资金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健全社保资金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不断完善社保资金的内部控制,确保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共同作用于社保资金审计,保障社保资金的审计作用的正常发挥。

(三)改革社保资金审计方式

目前,传统的社保资金审计方式已无法适应我国社保制度的不断发展,因此,应当不断改革社保资金审计方式。在进行社保资金审计过程中,应当注重全面审计与专项审计、资金审计与延伸审计以及常规审计与审计调查等审计方法的有机结合,同时注重社保资金审计事前和事后监督,并在审计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社保资金进行联网审计,提高社保资金审计效率和质量。在进行社保资金审计时,应当注重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的有机结合,有效防范社保资金审计风险。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社保资金审计仍然存着审计依据不完善、审计内容准确性不高以及审计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在进行社保资金审计时,应当规范社保资金审计内容,同时健全社保资金审计监督制度,并不断改革社保资金审计方式,确保社保审计工作中的顺利开展,推动我国社保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芹兰.社保资金审计的现状及对策初探[J].中国电子商务,2012

[2]李玉霜.新形势下对我国社会保险资金审计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2

[3]张志伟.社保资金审计的现状及对策初探[J].中国保健营养,2013

[4]冯辉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下的社保资金审计[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

上一篇:汇率风险论文范文 下一篇:深度阅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