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13:21:00

生物实验教育论文

生物实验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实验后两组卷面成绩P<0.05,说明两组卷面成绩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实验班成绩好于对照班,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高10.6分。实验后两组实验操作能力P<0.05,说明两组实验操作能力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实验班成绩好于对照班,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高11.5分,说明传统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和依托创新教育设计的“创新教育小组”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掌握生物实验知识的方面存在差异,实验组所采用的创新教育模式优于对照班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这可能是因为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只是注重学生对已由知识点的理论化记忆,没有调动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实验班因为进行“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写作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所以实验知识掌握和操作能力掌握得比较好。

2.实验结果分析

2.1“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优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原因分析

首先实验班教学理念教学领先于对照班。实验班依托创新教育设计“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理念上打破传统生物实验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对已有实验成果的强化记忆,导致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只停留在理论的知识记忆上。实验班采用“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点,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基本出发点,课前老师认真研究教材,分解教学任务,营造教学氛围,提供创新舞台,充分利用多种因素调动学生互帮互学。在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到所有组员为实现一定的实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运用“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能训练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及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2.2“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的实施办法

“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以创新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本目标,通过适当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在实验内容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因素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的实施办法如图1所示,“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教师要对教学条件有客观的认识,教学条件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和实验基本情况(生物教学实验内容、实验条件等),提前做好实验各项准备工作。其次根据教学条件和教学大纲规定确立实验内容,设计生物实验教学方案,力求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取和设计教学实验,预设各种实验环节启发引导学生及出现问题时的应对策略。最后制定并完成“创新教学小组”分组和实施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创新教学小组”模式以教师集中进行课堂教学为开始。在实施“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时,实现分组是最关键的一部分,应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控制,尽量均衡搭配,避免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伤害。总的来说,如何进行正确分组,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对学生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3.结论和建议

高中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和探究性很强的学科,但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观念、实验条件的限制,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对已有实验成果的强化记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就只停留在理论的知识记忆上。创新教育的实质就是在教育中贯彻创新精神,要求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本目标。创新教育核心是依托九年义务教育,通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结合创新教育精神,本研究设计创新教学小组进行生物实验课教学,并通过实验验证创新教育小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实验结果证明,“创新教学小组”模式优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卷面成绩和实验操作能力,也可以有效优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效果。

生物实验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作为生物科学类专业,无论是教师教育还是专业技能,都离不开“重实践,强能力”的专业特色,琼州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出了“一个核心、二个体系、三个结合、四种技能”的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一个核心”是指培养出“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强的多技能型创新性人才。“二个体系”,一个体系是教师教育基本素质培养体系;另一体系指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个结合”是指教师教育与专业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应用相结合。“四种技能”是指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职业技能四种技能。要实现“教师技能+专业技能”并举发展的创新双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将实践教学构建了四大平台:分别为学校统一的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学院基础类课程实践平台、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实践平台和教师教育类实践平台。前三个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后一个平台培养教师技能。根据各平台,该专业设置了相应的实践类课程。学校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主要开设有军事训练、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如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实践类活动;学院基础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有本学院多个专业课程设置相通的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实验课程;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专业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实验课程,如森林、海洋的生态调查、蔬菜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瓜果花木的生产、嫁接技术等,以及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师教育平台主要开设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论文等。四大平台贯穿于大学四年,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了五大实践课程体系:理论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社会实践体系,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教师教育实践体系等。前四大实践体系针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后一个主要是培养教师技能。(1)理论课中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此类课程主要是理论性比较强,在教学中则以突出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进行简单验证,实践以验证性为主,此类课程主要是实验学时小于16学时的课程,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2)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根据学校2012级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调整与重组,对以前理论课包含的实验课,实验学时超过16学时的,通过理论与实验剥离,甚至与其他类课程整合,独立设课,有时还增大实验教学时数,此类课程主要是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实验,使学生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核心类实验课中的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等。(3)社会实践体系:通过集中与分散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体验社会,增长见识,为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奠定基础,从而培养“能吃苦,敢吃苦,善吃苦”的精神,对促进学生特长的发挥、将来的就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4)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此三项是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知识到运用,从遇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它是学生从学习到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过程。这一系列环节,为培养学生具备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奠定了基础。(5)教师教育实践体系:为加强教师的职业技能而开设的一系列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教师语言的表达技能、书写技能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等。此类教育实践类课程包括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技能训练,为让学生在教师资格面试中取得好成绩,新开设了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等课程。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从教学观摩到经历教学参与、体验教育实践研究,大大锻炼与提高了师范生执教的基本能力。教育论文对学生运用教育理论,根据所学知识与掌握的教育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创新教学方法,是形成教学成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更加注重了专业技能与教师技能的并行发展,将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从过去专业实践教学中单独出来,形成了更为优化、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多元化培养发展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以往师范专业学生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瓶颈,通过双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一专多长。

二、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途径

(一)确保实践学时学分条件下,不断优化培养体系,改变实践模式

为了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的实践兴趣,将培养体系进行调整,实践模式进行改变,将一学年两学期理论教学时间进行压缩,由每个学期18周的理论授课时间调整为16周,2周安排为集中实践教学,确保每年有4周时间用于实践,尤其对设计性、综合性类实验等需要集中较长时间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模式的改变,既保障了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又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二)实习实践基地稳定发展前提下,培养模式多元化

职业素质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出来的。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打破了传统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外出实习的单一模式,而采取把优秀的中小学校长、一线优秀教师“请进来”,和学生一起参与教育实习的教学环节指导,再“走出去”进入中小学实习的新模式。专业技能培养上,不满足现有校内外实习基地,而是积极开拓与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通过与周围邻近企业如大棚蔬菜、园林花卉,南繁基地等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同时请企业家、研究所专家来学校指导实习教学,让学生带着企业现存的问题、科研中遇到的难题等问题在以后的实践中去解决。这种实践模式,实现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多元化。

(三)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条件下,改变实践教学师资单一化,促进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无论在教师技能还是专业技能培养上,改变了以往高校教师对学生单一培养的实践指导模式,实现了将中小学优秀教师、校外企业家、专家“请进来”再让学生“走出去”的实践新模式,突破了实践教学上师资的单一性,对高校老师向双师型转型是一种督促,同时也促进与提高了实践教学改革的质量。

三、结语

改革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众多高校仍停留在以师范生基本技能为主体,专业技术为补充的培养模式上,实现教师技能与专业技能并举,才是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发展与探索的新途径,尤其是随着师范教育的全国统考,并非所有师范类专业学生都可进入教师行列,基于此,转变传统的师范生人才培养体系,向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转型将是师范专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生物实验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c)-0175-01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给生命科学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且这门以实验为主的前沿学科已经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式下,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意识、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人才是实验教学的重点[1]。临床医学七年制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目的,不仅验证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还应致力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并做出科学的解释,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此,如何提高实验课教学水平,把常规的科研方法以及新技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系统掌握实验技能,提高科研素质,成了我们实验教学不断探索的内容[2]。近年来笔者在实验课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改革实验内容,提高科研素质

1.1 基本技能训练

针对七年制学生毕业授予硕士学位这一特点,为了使学生受到基本的技能训练,在实验课中,笔者改变以往由教师在实验课前,为学生准备好各种试剂及器材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实验中所需的药品的数量,仪器设备等,凡是实验中涉及的物品清洗、高压灭菌、菌种接种和保存以及试剂配制均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还使学生懂得了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关的实验准备,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1.2 综合能力的培养

科研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许多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就是科学工作者创新的结果。为了适应医学学科的发展,加大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内容改革的力度,我们开设了综合性的实验内容:从人血中基因组DNA的提取开始,通过PCR技术扩增看家基因(γ-actin)片段,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特定的PCR产物,然后进行连接、转化、筛选、工程菌的接种培养,保存以及重组质粒的提取、酶切、鉴定。这一综合性实验,是以基因工程流程为主线,一环紧扣一环。学生通过这一实验过程,不但把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科研思维得到了锻炼,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另外在实验课上,还安排了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PCR技术及引物设计、DNA测序等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详略讲解,并采取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使枯燥的实验理论变成了生动有趣直观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2 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电子技术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大型仪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进行辅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为此,我们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手段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根据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把学生每次实验结果的观察,由原来的紫外透射仪,改为使用凝胶成像系统进行图像处理及结果分析,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在屏幕上看到每组的实验结果,并进行对比,同时向学生展示标准的结果,通过分析、对比发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许多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极大兴趣和爱好,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3 改革考核方法,提高综合素质

为了全面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总结分析、获取知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报告书写模式(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分析等),全部实验结束后以科研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报告,而且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的最后,提出对此次实验内容安排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并用所学过的实验原理设计一个相关的实验内容。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开拓了学生的科研思维,使学生的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实验成绩为100分,包括实验过程操作记录30分,科技论文50分,平时操作10分,课堂表现10分。

总之,通过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对分子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4-6],不仅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晓霞,解军,张悦红,等. 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1):1091-1092.

[2] 姚娟,隋建峰. 基础医学综合实验与实验设计考核模式的探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5):519-520.

[3] 易发平,卜友泉,马永平,等. 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转变的实践[J]. 基础医学教育,2011,13(7):623-625.

[4] 李美宁,张悦红,常冰梅,等. 医学七年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探索[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3):301-303.

[5] 刘友勋,黄娟. 《分子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1,(7):114-115.

[6] 周烨. 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9):169-170.

生物实验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食品基因工程 综合实验 创新性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158-03

The Reform of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Teachingof the Genetic Engineering of Food

Mu Wanmeng Zhang Taomiao Ming GuangCui E Jiangbo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angnan University,Wuxi Jiangsu,214122,China)

Abstract:The genetic engineering of food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field of modern food biotechnology. Research the genetic engineering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teaching method of undergraduate of food science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and design the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system of gene engineering for major in food are urgent things.The present article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genetic engineering of food,and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can carry on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namely,optimizing experiment teaching contents,introducing the open experiment or combining th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transforming the way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teaching, innovating the experiment report, improving stud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

Key words:Food;Genetic engineering;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Innovativeness;Teaching reform

基因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是现代生物技术中的核心学科和四大工程技术之一,其广泛应用于食品、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1]。基因工程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与一体的学科,其研究方法与技术贯穿现代生命科学的每个领域。食品科学是整合和应用多个学科(化学、物理、生物、机械等)的基础知识来研究食品的理化、生化以及食品加工原理和工艺的一门交叉学科。食品生物技术是食品加工领域的前沿交叉学科技术,其包括四大工程技术[2],即食品基因工程、食品细胞工程、食品发酵工程和食品酶工程。而食品基因工程作为食品生物技术上游的关键学科,对现代食品生物技术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食品基因工程综合实验作为食品基因工程理论课的实践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根据食品专业的课程特点研究食品科学专业背景本科生的基因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方法以及设计与构建适用于食品专业本科生的基因工程综合实验体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1 食品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食品基因工程实验教学内容不能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内容古板陈旧[3-5]。目前的实验课大纲包含的实验内容按授课顺序为:目的基因的PCR扩增、核酸电泳检测、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质粒转化、质粒DNA的抽提、重组质粒的酶谱鉴定、重组细胞的诱导表达、重组酶的亲和层析纯化、SDS-PAGE蛋白电泳鉴定,共9个实验,即80个学时。实验教学模式为基础性的验证性实验,即用课题组里硕士或博士已经成功的实验中的主要实验材料(例如目的基因或质粒等)进行实验。做这种验证性实验,如果操作步骤不出大的问题,基本上就能够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这种实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学生温习在理论课堂上学的知识,且能够锻炼同学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可以从实验中学到一定的实验技能,但是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训练不能起到明显的作用,学生无法体验实验的失败,也就不能分析失败的原因,对实验的理解也就有了局限性。

实验教学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实验教学方法单一[4,5]。实验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在实验前会先把讲义上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讲解一遍,然后就让同学们照着讲义上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去做,学生只是参与了实验结果的输出,没有深入思考实验的机会。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被动学习接受的状态,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很少。学生只是在实验操作技能上有些许提升,而比较重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任何锻炼和提高。掌握的这些基础的具有验证性实验性质的食品基因工程实验室还是不能独立开展创新型实验研究。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考核方式不合理[5,6]。学生成绩考核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评价方法能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如何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成绩考核方式显得特别重要。传统的实验课成绩评定方式是老师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来给定一个分数,这种评定方式只能反应学生课下写作业的认真程度,无法判断学生在实验课上的表现,而作为实验课,要靠动手去操作才能得出实验结果,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个评判实验课的重要因素给忽略掉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实验课成绩的传统评定方式的局限性。

鉴于在实验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种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我国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必须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向以“知识构建和问题求解”为特点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发展。这种综合型的教学模式与以往的那种“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相比涉及的知识面和深度要高的多,更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这种实验模式以创新性实验研究学习为主,不断提高人的主动求知的欲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 食品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2.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对食品基因工程实验课程大纲进行优化设计[2,6]。食品基因工程实验是一门系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时不仅应强调其基础性也应该强调其综合性。基因工程实验是由不同的实验模块组成的一个系统性的综合实验,每个实验模块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是环环相扣的一个过程,前一个实验的结果通常作为下一步实验的原材料。因此,只有在上一个实验取得可靠的实验结果后才能进入下一步实验,使学生至始至终都树立完整的科学研究概念。

基因工程实验内容丰富多彩,考虑到食品学科的发展,结合实验室在微生物酶研究方面的丰富经验,我们应选择一个与食品生物技术密切相关的食品酶为研究对象,设立一个综合性研究课题,如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的克隆、表达及性质鉴定,实验应该包含上面提到的九个实验的全部内容。基因工程综合实验中每个实验模块的连续性特点就要求该实验课程应该在一个完整的时间段内有条不紊的全部做完,按照实验大纲的安排,可以安排一两周的整块时间来做这个综合性实验。食品基因工程实验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对学生们来说是最大的考验,但是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理念及思维方式的很好机遇。通过实验不仅使学生能够了解基本的实验原理及熟练掌握实验操作过程,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建立好的实验素养及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2 引进开放式实验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食品基因工程实验采用开放性实验或者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可以给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提供更广阔的平台[3,4,5,7]。开放性实验是指在老师规定的一个课题范围内,同学们可以自由选题,从课题方案的设计到课题的操作实施整个过程都是同学们掌控的。当然在关系实验失败与否的实验方案设计阶段,老师会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最后的确定,如果有不妥的地方会让学生进行修改,这样以来学生可以在接下来的实验操作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把基因工程实验课和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这是个大胆的尝试。在同学们参与任课老师的科研项目过程中,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把握课题研究方向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2.3 转变学生参与教学方式

让学生参与食品基因工程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8]。从实验的准备阶段开始就让学生参与进来。以往的实验课程,不管是有机实验还是无机实验,学生们在进入实验室前,所有实验过程中要用到的试剂和原材料都已准备就绪。让学生参与实验的每个环节有助于加深他们对实验的深刻理解。基因工程实验一般都是按照一些成熟的操作步骤做的,操作起来不是很难,而实验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实验的准备工作上。基因工程实验不同于以往实验的特点之一就是一些原材料需要灭菌且部分操作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通过参与实验的准备学生们能够了解哪些需要事先灭菌,哪些需要在无菌条件下操作。培养基及种类繁多的试剂的配制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参与。学生们也能熟悉实验中用到的基本仪器的使用,包括高压灭菌锅、PCR仪、蛋白和核酸电泳系统、凝胶成像系统、色谱柱的使用等等。通过让同学们参与实验的各个环节,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整个实验流程。整个实验流程做下来,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单独的完成整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灌输过程重于结果的思想,减轻学生们更看重结果的负重,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收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积极推广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所有的教学模式可以归为两类,第一类以老师为主导,第二类是把学生作为主导。首先说第一类,老师起主导作用,即老师主讲,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做些变动,即变成互动式教学。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作为学生,应该在实验开始之前通过预习全部的实验讲义掌握整个实验的流程,实验与实验的衔接以及基础的实验知识,如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通过查阅资料获取实验注意事项,做出预案以防实验失败,对整个实验有一个整体的深入理解。老师可以随机提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回答,学生们也可以就某些实验疑点向老师请教,活跃课堂氛围,那些表现好的学生在评定成绩时可以获得额外的加分机会。这种方式能够更积极的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另外一种教学方法就是采取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第一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这一种是把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由学生在讲台上主讲,然后大家补充和讨论,最后由老师做出点评、总结。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对学生的要求很高,需要学生对实验有透彻的理解。

2.4 实验报告的创新

传统的实验报告由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讨论及思考题这几部分构成,这样的写法几乎是一个实验报告的标准格式。由于传统实验课中的每个实验是独立的,是互不影响的,而每个实验的内容相对较少,采用标准格式书写让人对这个实验一目了然。但是食品基因工程实验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实验,每个实验都是相互有联系的,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课题来对待。所以,可以尝试让学生们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书写这个综合实验的内容,也就构成了一个小论文[6]。按照论文的格式来写,首先第一部分是绪论,写这种食品酶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然后第二部分就写所做的实验部分,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主要试剂和仪器,接下来就是实验步骤,最后是实验结果和讨论部分。在小论文的最后部分可以做个小结。这种写法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不只是把目光局限在一个个独立的实验上面,而用开放的思维去思考整个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们尽早接触毕业论文的书写格式,为学生真正的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2.5 改进学生成绩考核方式

以前的实验课成绩评定方式是通过实验报告的分数给定的,这种评分方式过于单一化,有诸多弊端,所以我们要摈弃这种传统的实验课成绩评定方式。学生的成绩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些因素可以归纳如下:实验小论文,实验操作测评,平时表现与出勤[7,9,10,11]。这三个部分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数构成一个学生的总成绩。小论文的质量应该是这个综合实验的最重要评判指标,反应学生实验的结果及对待实验的认真态度。实验操作测评有老师在实验课进行期间的巡视观察来判断学生的操作实验的动手能力。平时表现与出勤则反应了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及参与度。这几种因素的叠加对以前单一评判标准起到很好的平衡作用,能够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语

构建针对食品专业本科生的食品基因工程综合实验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强调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实用性。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教学受体的更替,食品专业综合实验实践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以“知识构建和问题求解”为特点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受到国内外很多高校的关注[12]。这种模式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在学习的过程中,以研究型学习为主,不断提高人的主动求知的欲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食品基因工程综合实验教学环节设立一个与食品生物技术有紧密联系的食品基因工程研究课题,结合学生们的课堂知识,组织学生们进行创新性的自主综合实验设计或从事教师的科研项目,能够实现多学科知识点的融合,在综合实验实践教学中不断改进与提高,为学生们提供很好的综合实验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们从事学术科研活动的研究思路和科学方法,为其今后的研究生深造或参加工作加深基础理论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朱旭芬,赵小立,张铭.基因工程实验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3:44-45.

[2] 张丽娜,陈一资.基因工程技术及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1:18-20.

[3] 贾桂康,苏仕林.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300-301.

[4] 王小敏,叶晓霞.综合性实验在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252-253.

[5] 秦红霞,王萍兰,徐玲玲,等.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7:3813-3814,3816.

[6] 魏麟,刘胜贵,付明,等.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2,2:94-96.

[7] 斯越秀,王忠华.自主合作式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30-32.

[8] 金勇丰,李霁,邵爱萍.本科生基因工程实验技能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6-18.

[9] 黄娟,刘友勋.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与考试改革探索[J].素质教育论坛,2010, 6:39-40.

[10] 王桂华,唐彦君,余丽芸,等.基因工程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9:230,234.

[11] 何燕,张婷,吴昌学,等.医学生物技术本科生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 现代医药卫生,2013,11:1735-1736.

生物实验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科研;研究型教学;生物科学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最早起源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倡导的以典型问题组织教学的“做中学”形式[1],后来又综合了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而逐步构建起来[2―3]。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将科学研究的理念引入课堂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它将学习与研究过程结合起来,摒弃了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模式[4―5]。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目的,客观上以研究型教师队伍为支撑[6―7]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是一个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以及学生的合作者[8],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9],学生在获取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性,注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0],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独立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与我国古代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一、高校生物学科专业教学现状

作为实践性的自然科学,各种生物假说或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实验的验证。但目前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仍然以传授式教学为主导,在理论授课中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学生记笔记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虽然许多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探索,如课堂采取互动式教学、前沿专题、问题讨论等具体改革模式,但这些改革措施依然脱离不了单向传授的主导模式,这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例如,生物的实验课课时偏少,主要是以经典验证性的生物学实验为主,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实验过程基本是按既定步骤进行,几乎未涉及探索性的实验。在此情况下,教师上实验课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学生做实验是为了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讲仅仅是熟悉了一遍实验操作流程而已,由于实验过程中并没有进行过深入思考,实验印象并不深刻,知识技能不能巩固,学习收获不大。

除课堂教学与实验课以外,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这些教学环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生物科学专业课程实习中比较重要的要数植物学与动物学的野外实习,实习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实体,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中动物、植物新现象的发现与探索兴趣,从而起到创新意识培养的目的。但从笔者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来看,生物科学专业的野外实习却更多倾向于对课本知识的一种实体认证,这对于学生来讲,除了将实物与课本动植物特征描述进行匹配之外,就再也没有探索性的认知过程。这种实习模式使野外实习几乎变成了野外旅游,学生在实习一两年后已基本不认识以前熟悉的植物了。又如毕业实习是检验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将其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预演”。但从许多高校生物科学毕业实习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实习仅仅是走过场,工厂实习多半是从事一些与学科专业关系并不密切的劳动力工作,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学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而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进入实习单位后表现平平,实习单位不敢让其进入关键的生产部门。再如,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大学知识学习的综合能力的总结,理应带有创新性的元素,但是,从目前许多高校生物科学的毕业论文来看,多数毕业论文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工作,这主要是因为许多毕业论文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的环节,而很少与教师科研结合,教师指导毕业论文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再加上最近十年的学生数量增多,使师生比例失调,教师指导的学生论文数量大,无法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培训和充分发挥。

事实上,生物科学是兼具理论性与实验性的专业,系统的学科理论与先进的实验技术构成了专业结构的主体,因而对于本科生来讲,如果没有丰富的研究基础与实践经验做后盾,要在理论与技术方面进行创新性实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比如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科研教师强力支持,项目普遍不能圆满完成。因为生物科学研究不是单靠灵感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依靠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较高的理论水准,只有与教师科研实验紧密相结合,才能达到研究型教学的改革目标。

二、与教师科研结合提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传统单向传授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为此最近几年国内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对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但大部分的教学改革还基本停留在摸索阶段,还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平台或手段。教师科研在研究型教学实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科研是沟通教学与科研的纽带,科研教师的创新性思维容易传输给学生,使学生不断受到学科研究前沿思想的熏陶而激发出创新的火花。生物科学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实验学科,科研教师要不断跟踪最新科研信息才能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建立在教师科研基础上的研究型教学发挥了教师在科研素质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与教师科研平台结合的主要措施

目前生物科学专业的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均有大量的重叠,而每个教师所授课程相互之间缺乏沟通,结果在教学上做了很多“无用功”,此外也易导致知识的连续性中断,由于教师对小专业内容的局限性,只讲述单一课程内容而忽视了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联系与承接。由于现代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生物科学不同领域的交叉越来越明显,研究层次的深化和研究手段的通用,使传统的按单门课程来教学的模式逐渐丧失其高效性。而目前教师科研课题的立项都是基于生物大学科系统的生物学理论来进行科学问题的论证,其实施过程也必然要求进行多学科、多专业的系统联系,因此教师科研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改革应该打破这种一门课程一个主讲教师的模式,而应强调实验研究和创新培养,推行“知识点组库与教师科研组库匹配” 的教学模式,即将专业课程按大学科的研究方向与尺度进行归类,同时将任课教师按科研方向与内容纳入不同的研究组库,增加实验课时数使其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指导组教师的统一安排下根据研究进度和内容选择实验场所。在这一模式下,教学选题不再局限于单一方面的简单观察,而是对于某一生物学现象从浅显的外部特征描述到生物发生的生理代谢、分子作用等内部机理的探索。

基于这一模式,可将生物科学按植物、动物、微生物、人体生物学等进行大课程分类,而如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发育生物学之类的课程属于研究层次的类别。在每个大课程下按研究的尺度或水平进行细分,如将植物学分为形态解剖分类、生理、生化、分子等水平。不同的课程对同一生物学问题描述的侧重点不同,讲述的科学研究层次也不同。例如学习植物光合过程,在植物学部分侧重于讲述气孔的作用、叶绿体的形态结构,植物生理学侧重于光合作用过程,细胞生物学则对这一部分进行了重复简述,这表明单一课程由于内容侧重点不同,对于一个生物学过程有的不能全面阐述,有的则又相互重叠,不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把握以及对生物学现象本质的认知。根据“知识点组库与教师科研组库匹配”的教学模式,本节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其一,将光合过程所涉及的不同教材知识内容归纳为一个知识点组;其二,将从事分类学、植物生理学、生化、分子生物学科研的教师优化后成立教师研究组;其三,将生物科学专业的有关这一部分的内容由表及里进行的综述归纳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点组,对于知识点组之外的零散知识由学生自由阅读即可。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知识点组的教学按实验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②在一个知识点组研究课题实施期间,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制订课题研究计划;③课题文本需按照科研课题申报格式进行撰写,突出强调课题申报的科学意义与创新性。

为确立上述这一模式的规范性,学院应该在管理层面上对生物科学大专业的知识点进行模块化及优化,并会同全体专业教师进行模块化的合理性讨论,直至建立成熟的知识点组库。知识点组库的建设既要考虑到生物学知识的广度,又要考虑到研究的深度,以符合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为建立指导教师组库,学院应每隔一段时间汇总指导教师的科研内容输入库中,以备学生在考虑课题研究内容时有效选择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孙成立,王希敏DSP技术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306―315.

彭熙伟,廖晓钟,陈金兵工科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高教论坛,2011(11):39―41.

高文庚,李平兰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12,39(01):111―116.

李晓明,张国磊,李彦军研究型教学方法在《高等工程势力学》课程中的实践中国校外教育,2010(12):105.

唐 海研究型教学在岩体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当代教育论坛,2010(03):99―100.

袁 方大学研究型教学与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刍议当代教育论坛,2011(09):112―113.

陆凤玲高等数学研究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01):43―45.

生物实验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何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浅谈如何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议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体会 试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析如何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探究能力的模式构建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探究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浅谈在初中生物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强化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浅谈培养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观察能力 浅谈培养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观察能力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经发展成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发展。然而生物学科在我国是初中学校的眼中一直是“小学科”,老师眼中的“豆芽科”,学生眼中的“副科”,我国应该如何改变现状呢?我国在生物教学方面又应该如何运用.?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好生物呢?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但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将使植物种群面临一个全新环境。污染敏感种逐渐消失,抗性种质被保存并得以进化。因此,植物的分化进化研究成为进化生态学的重要领域。

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能力应与传授知识并举,也就是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中安排的38个学生实验中,其中单纯的观察实验28个,占全部学生实验的73.7%,而且观察贯穿于全部实验中。因此,教师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地、正确地、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

一、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

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三、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

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例如:鳞翅目昆虫的分种要从头、胸、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种主要观察胸部。常见的灰蝶科与凤蝶科容易混淆,通过对比观察从同中找出异点,灰蝶科翅正面花纹少,颜色单一,腹面花纹较多,颜色较多;而凤蝶科翅正面和腹面花纹和颜色都多。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就易掌握。

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来确定脑是否除荆当然这种实验要反复进行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也应该重复的使用不同浓度硫酸来进行刺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指导学生反复的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生物实验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的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方法的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的教学和创新 如何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如何精巧设问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纠正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向 新课程下初中生物教学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作业布置的思考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 浅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之我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优化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优化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中学生物教学,提高生物教学效果是广大中学生物教师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教者将从教师要转变观念,精心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课题。 【关键词】优化新课程理念教学 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扎实推进,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物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精选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生物学习中来,提高生物教学效果。本文,教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认识。一、教师要转变观念、精心组织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生物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学生是生物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平等的对话者。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努力创建充满生机活动的生物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牵引性和难度适中的问题,努力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指导学生全面参与到生物学习中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具有开放的教育教学观念,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评价方式的开放等,从而不断提高生物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组建课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部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进行开放式教学,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指导学生亲自观察各种绿色植物,比较不同类型的绿色植物的异同,比如花儿颜色的奥秘是什么、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有哪些区别、长日照植物与短日照植物之间生长习性有哪些差别等等内容。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观察并做好记录整理,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习的乐趣,学习自然更有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内驱力,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些能够启迪思维的问题,也可以穿插一些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诗句等。 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单调燥的知识,可以恰当运用多媒体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如在学习绿色植物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株植物从萌芽到生长、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让学生们一目了然。又如:在讲授生物进化论之前,先组织学生观看“生物的进化”、“从猿到人”的科教片,使学生获得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和进化观点,这样不但巩固知识,又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践证明,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将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便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2、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学习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目的教育。如向学生介绍生物学的发展现状、前景和成就,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科学,是未来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谁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方面争先,谁的经济就会扶摇直上,就会在世界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这样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知识的欲望,激励学生树立为国家争光的远大抱负。

同时,教师要注意在每一学年、每一学期开始时,让学生清楚知道本课程总的教学内容、目标。在具体学习每一章、每一节时让学生明确具体学习目标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当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时,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注重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是生物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学生学习生物的重要基础。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做好生物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要重视与实际的联系,既要重视课内实验,又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叶片的结构”这一实验,可以指导学生当堂做。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种子呼吸时吸收氧”等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来进行实验。

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指导学生动手采集、制作标本。指导学生在校内外种花、种草,植树、饲养小动物等。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当学生对实验观察得越细致,越准确,学生的认识就越丰富,越深刻,思维就越活跃,这样让学生在生物实验中理解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发展自我,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要想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效果,除了在生物课堂上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外,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多参加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比如可以成立生物课外兴趣小组,经常开展各种专题活动,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生物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发展自我。四、结语

生物实验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化实验课;创新;改进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223-02

在当下,高等院校开设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多属于基础理论课程,这是一门基础课程,然而这一课程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其在生化实验课本身角度来看却十分的重要。对该门实验课应采取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创新的教育方式。而不是简单的老师教大家怎么做,学生按部就班的去进行实验。

1.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的现状

根据教材内容的分布和进行亲身实践发现,如今高等院校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多数为老师书面教学。而在进行实验课的教学时,多数老师和学生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学生对基本实验方面掌握不熟练。在基础生物化学课中所学习的常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是以后学习的基础。其中分光光度法、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离心技术、透析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实验技术,这些技术如果掌握不扎实,不利于今后的实验和创新应用。

此外,课本内容还有待与时俱进,如今科学技术发现速度迅猛,随着实际的需要,一些新颖的仪器和试剂应运而生,而如果教材不能及时更新,那么就会出现在学校里学习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需要。真行实践时,会出现知识与理论脱节的现象。

2.对生物化学实验课进行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教材方面的建议 如今在教材方面,更新速度不能与科技的发展速度相一致。教学的内容与临床需要脱节严重是主要的问题所在。 在教材方面不仅要有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的更新如今正在应用的实验新方法,新的实验用具,新的实验试剂等。还可以配备相关的视频进行教学。 此外要把理论和实验相结合进行排版这样使学生在看教材时可以产生系统的理论性。比如在学习电泳法之后,要紧跟着进行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等相关实验的进行,在实验中要求学习积极写实验报考进行相关考核,相关实验结束之后进行知识系统的总结。使理论知识和实验有紧密的关联性,此外可以进行课后实验安排,利用这些基本的实验原理,让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实验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教授方式方面的建议 虽然素质教育的改革已经经历了许多年,但是大多数的高校课程仍旧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低,不能产生兴趣,因此创新性就更难以形成。老师是主要的角色,而学生则是被动的参与者。这种形式使得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变差,这样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验能力变弱。教师可以把一个大课堂分成多个学习实验小组,比如进行层析法的学习,并对教材中氨基酸纸层析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束之后。可以安排不同小组的同学进行独立的实验,对实验数据由于温度和实验环境等造成数据的偏差进行探讨,提出解决办法。此外,老师可以根据自己进行科研实验的优势,主动的为同学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让同学们可以有机会参观更多先进的仪器和药品,可以播放视频等开阔学生们的眼界。因为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是启蒙课程,在启蒙阶段让同学们感受到这一领域是一个值得研究,神秘高深的领域,这对学生好奇心的激发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提供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2.3 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和考核方面的建议。对学生学习要有一定的监督和考核措施进行约束,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如今的生化实验课程多以实验报告的简单形式作为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考核。而在学习中,学生对实验报告不重视,经常互相的抄袭,有时随意的编造实验数据,这样应付差事,改变了实验课程的初衷,因此在这方面老师应该加强重视。不仅要有实验报告,而且应再每节课前随机的抽查学生实验进行的情况,可以采用课堂提问,让同学阐述实验的过程和在实验过程中曾出现过什么样的问题,大家进行探讨。还可以抽查学生进行课堂上现场的实验操作。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学生由于懒惰等原因对实验不重视。确保每一位同学都确实的参与到实验当中。保证每一位同学理论和实验基本功扎实。

3.用智慧的教学方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3.1 在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时,我讲到,如果孟德尔要直接验证他的假说,只能用显微观察的方法,确定遗传因子的真实存在和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进是分离的,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孟德尔应用假说-演绎法,事实上孟德尔所检验的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的推论,即从假说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个别现象或事件的推论。当我讲到"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教育论文,实际上检验的是演绎的'推论',是一个特例,孟德尔用实验验证这个特例,从而验证了规律",学生仍然不理解。怎么办呢?这时我采用了生活化的知识进行解释。地球是椭圆的还是方形的呢?假说一,地球是方形的;假说二地球是椭圆的。如果地球是方形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应当是看到整个船身的;如果地球是椭圆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依据假说演绎推理出来的一个特例,即推论,用亲身体验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的实际情况来验证这个特例(推论),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是整个完整的船身,则大海是方形的;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则大海是椭圆形的。这时我给学生说,孟德尔的测交实验就相当于"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个假说基础上的一个特例,只验证了这个特例,则假说自然就被证明了。

3.2 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在生活知识的内容上,体现选择性原则,更能带来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在讲解共同进化的知识时,我选择了生活化的一些媒体知识。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1有趣的巢寄生杜鹃。巢寄生是一种鸟类将卵产在其它鸟的鸟巢中,由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鹨(Anthus pratensis)喂食大杜鹃,就是一种种间巢寄生类型。大杜鹃是现有巢寄生鸟类80多种中最典型的一种鸟,它可把卵 寄生在125种其它鸟类的巢中。巢寄生行为表现在:宿主的选择,大杜鹃在繁殖期寻找与孵化期和育雏期相似、雏鸟食性基本相同、卵形与颜色易仿的宿主,多为雀形目鸟类。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2 蜂鸟。在南美热带雨林中,蜂鸟是许多种植物的传粉者,蜂鸟的喙大致可分为2种类型:长而弯曲型和短而直型。第一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略微弯曲的长筒状花中采蜜,这一类花分布广泛且产蜜量高;第二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中采蜜教育论文,这一类花分泌的花蜜一般较少,而且它们也经常吸引许多传粉的昆虫。 通过这些生活化媒体的呈现,学生对共同进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共同进化理解深刻到位①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②促进物种的共同适应③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此时我表扬学生考虑问题的客观态度:"在秋季开放教育论文,你依据当时日照短了,气温凉了,来思考、推测是理性的。"这样评价,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情绪的维护者、鼓励者,而不是压抑者。

生物实验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为生动;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呈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用到位的语言文字表达,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来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本人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教育论文,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活力在于课堂,学生学习的活力在于生活”,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定位到位,有的放矢,不做无用之功,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目标定位1,能对生活化的素材归纳和演绎获取新知识。如学习DNA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例举如下材料供学生学习,要求学生用相关知识解释,并进行创新。

材料一:DNA指纹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样品中提取出来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

材料二:最近有许多商家隆重推出一种被称为“核黄素”的保健品,据说其主要成分是从一些生物细胞中提取的核酸,并吹嘘其有健脑作用和能够为人提供丰富的营养。核酸真的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吗?

材料三:美国911事件死难者身份确定。科学家将对每具尸体的细胞核DNA和线粒体DNA进行检查。由于很多尸体已经被分成了数块,据专家估计此次将被检查的碎片数有可能达到百万以上。所有的细胞核样本将被送到美国盐湖城的基因研究中心进行分析,他们的工作是要对死者的身份加以辨认,而线粒体DNA则将被送到马里兰州罗克威尔的细胞研究室去,他们的任务是要查出死者属于哪个家族。据称研究后得出的分析数据将与所有遇难家属提供的资料和样本进行核对,这将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DNA分析鉴定行动中心。

材料四:科学研究证明,一些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症等都与基因有关。依据已经破译的基因序列和功能,找出这些基因并针对相应的病变区位进行药物筛选,甚至基于已有的基因知识来设计新药,就能“有的放矢”地修补或替换这些病变的基因,从而根治顽症。基因药物将成为21世纪医药中的耀眼明星。基因研究不仅能够为筛选和研制新药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利用基因进行检测、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可能。比如,有同样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人,由于具有不同基因序列,对同一种病的易感性就大不一样。明显的例子有,同为吸烟人群,有人就易患肺癌教育论文,有人则不然。医生会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序列给予因人而异的指导,使其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最大可能地预防疾病。

目标定位2,学生能把知识回归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如平时布置学生作业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和考试而做题。例如学生在学习糖类、脂质、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置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等等。再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小实验,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既能达到验证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功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如要求学生在家中腌制咸菜和萝卜条,制作腐乳、果酒和果醋,检测家庭中常用食品的成分等。利用学生寒暑假期、周末在家的时间,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家庭作业。比如,、泡菜的制作、制作小生态瓶等;设计实验验证不同温度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等。还可以走上社会调查居住附近有无遗传病患者(如白化病、先天愚型等),并分析其家族系谱图找出遗传 方式;调查附近的商店中有哪些转基因食品;农村学生可以调查蔬菜大棚是否经常通风并思考原因;外出旅游时可以调查当地景区的生态系统结构、物种丰富度、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身边有无生态入侵现象等等。通过生活中观察、验证课本上的生物学知识,会很好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 ?

通过这些生活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生活课堂,即关注学生的主体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知识技?艿慕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Φ淖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用智慧的教学方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教必修2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我讲到,如果孟德尔要直接验证他的假说,只能用显微观察的方法,确 定遗传因子的真实存在和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进是分离的,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孟德尔应用假说-演绎法,事实上孟德尔所检验的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的推论,即从假说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个别现象或事件的推论。当我讲到“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教育论文,实际上检验的是演绎的‘推论’,是一个特例,孟德尔用实验验证这个特例,从而验证了规律”,学生仍然不理解。怎么办呢?这时我采用了生活化的知识进行解释。地球是椭圆的还是方形的呢?假说一,地球是方形的;假说二地球是椭圆的。如果地球是方形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应当是看到整个船身的;如果地球是椭圆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依据假说演绎推理出来的一个特例,即推论,用亲身体验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的实际情况来验证这个特例(推论),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是整个完整的船身,则大海是方形的;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则大海是椭圆形的。这时我给学生说,孟德尔的测交实验就相当于“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个假说基础上的一个特例,只验证了这个特例,则假说自然就被证明了。

智慧的教学方法,其作用就如同催化剂一样,有效的教学必然是采用恰当教学方法的教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中智慧程度越高,带来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因为智慧的教学方法往往产生于生活实践中。

三、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生活知识的内容上,体现选择性原则,更能带来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在讲解共同进化的知识时,我选择了生活化的一些媒体知识。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1有趣的巢寄生杜鹃。巢寄生是一种鸟类将卵产在其它鸟的鸟巢中,由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鹨(Anthus pratensis)喂食大杜鹃,就是一种种间巢寄生类型。大杜鹃是现有巢寄生鸟类80多种中最典型的一种鸟,它可把卵 寄生在125种其它鸟类的巢中。巢寄生行为表现在:宿主的选择,大杜鹃在繁殖期寻找与孵化期和育雏期相似、雏鸟食性基本相同、卵形与颜色易仿的宿主,多为雀形目鸟类。寄生时间上,大杜鹃多在宿主开始孵卵之前,乘宿主离巢外出时快速寄生产卵。巢寄生的协同进化,表现在宿主卵的形态特征上。寄生者的卵在颜色、大小、卵斑等许多方面与宿主相似,但存有不显差异。同时宿主对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个方面。对宿主繁殖影晌,大杜鹃常表现在产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产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雏鸟孵出,它有将义亲的雏鸟推出巢外的习性,从而独享 义亲抚育,这样对宿主繁殖成功率将降低。编者注:杜鹃又称布谷鸟,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包括所有北美的种类,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2 蜂鸟。在南美热带雨林中,蜂鸟是许多种植物的传粉者,蜂鸟的喙大致可分为2种类型:长而弯曲型和短而直型。第一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略微弯曲的长筒状花中采蜜,这一类花分布广泛且产蜜量高;第二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中采蜜教育论文,这一类花分泌的花蜜一般较少,而且它们也经常吸引许多传粉的昆虫。尽管长喙蜂鸟也可以取食短筒花中的蜜,但它们一般更偏爱长筒花,而且在短筒花附近,它们往往受到其它短喙鸟类的驱赶。蜂鸟飞行速度快,可以长距离地飞来飞去取食那些不能被短喙蜂鸟利用的花蜜。蜂鸟是典型的通过一次飞行造访不同种类的花来提高摄入的能量,而不是只依赖一种植物的传粉动物。因此,对于种群数量小的植物来说,选择压力可能促使植物产生较多花蜜吸引蜂鸟。有趣的是,依靠蜂鸟传粉的植物几乎分泌同等数量的花蜜,这也许是因为蜂鸟不屑于光顾那些产蜜量不高的花。有些依赖蜂鸟传粉的花可能与蜂鸟密切地协同进化。笔者在亚马逊热带雨林考察时曾好奇地观察长尾蜂鸟(Phaethornis superciliosus)取食一种风

梨科植物的花蜜,这种植物花筒的形状似乎刚好能容纳进细长的蜂鸟喙;除蜂鸟外,似乎没有任何其它动物前来采食花蜜。

通过这些生活化媒体的呈现,学生对共同进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共同进化理解深刻到位①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②促进物种的共同适应③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四、用到位的语言文字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如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实验后,学生提出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分裂间期图像大大多于细胞分裂期图像。我以“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占的时间长,分裂期所占的时间短”来解释。这样解释虽有一部分同学明白了,但总有一些学生还是实现不了从抽象到形象之间的过渡。看来要通过变换语言的表达方式,才能奏效了。我打比方道:同学们在操场上自由蹦跳,由于同学们累了,蹦起活动的时间变短了,停留在地面的休息时间变长了。此时我带着照相机来到操场,对准同学的活动场面,拍了一张照片。此时我问同学,在这张照片中是停在空中的人数多,还是停在操场地面上的人数多。大家恍然大悟:大多数停留在地面休息的同学好比间期的细胞,少数在空中跃起的同学好比分裂期的细胞。对于每个人来讲只要你停留在地面的时间长,停留在空中的时间短,在拍照的一刹那,被摄入停在地面场景的机会就多于停在空中的。照相的一刹那,就如同根尖的分生组织细胞被固定的一刹那。生活中的场景与细胞分裂的场景如此相似,真可谓实例不同,其理相通。

又如我在执教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中,我提问“秋季开放的原因?”一位学生回答“是由于日照短、气温凉造成的。”面对学生的回答既有正确的成分,又有不正确的内容,我不是只作“对与错”的评判者,而是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掌握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情绪的鼓励者。

此时我表扬学生考虑问题的客观态度:“在秋季开放教育论文,你依据当时日照短了,气温凉了,来思考、推测是理性的。”这样评价,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情绪的维护者、鼓励者,而不是压抑者。

接着我继续与学生对话:“有句科学名言是这样说的——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有这样的一个实例,大家知道否?有人想在夏天让开放,于是找来不透光的铁桶,给做短日照处理,终于在夏天开放了。同学们依据此实例再做推测,会得出什么结论”。于是学生依据夏天并不冷凉,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秋季开放的原因关键在于日照短。此时的我利用生活化的知识材料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引导者。

生物实验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037-03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LIN Qiao-ling HE Hong * YI Run-hua

(Agricultural College,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he status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practices teaching system for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i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were introduced,including methods and content,open laboratories,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bases and thesis management,etc. By preliminary try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promoted students' operative skill and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and improved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stimulated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Key words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practice teaching;reform;pratice

植物保护专业是传统植物生产类主干专业之一。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领域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目前,广东海洋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多数到农化企业或乡镇农技部门就业,从事农药营销、植保技术服务等工作,还有部分学生读研继续深造。这不仅要求毕业生要具备较宽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在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其课程设置往往是理论课的从属,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国内不少农业院校都已就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和改革[1-12]。广东海洋大学积极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实践教学,以满足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1 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改革

1.1 教学方法改革

过去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验证性教学,该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和动手能力。为此,广东海洋大学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一是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上实验课前一周教师提前给学生安排讨论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做好准备。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结合学生讨论的实际,做好引导,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二是结合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实施现场教学。如农业昆虫学与农业植物病理学等实验课上,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适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深入田间地头,观察识别病虫,采集病虫害标本,跟随指导解疑。通过此过程,学生身临其境,形象生动地观察认识了以往只在课本和PPT上看到的常见病虫害,也掌握了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大大提高了其学习兴趣。三是鼓励学生采集标本,参与教具制作,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广东海洋大学校园周边植被丰富,是一个天然的植物标本贮藏库。根据季节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组织学生制作成套病虫害标本,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丰富实验室的标本贮藏量,为学生的实验教学增加教学内容,一举两得。

1.2 教学内容改革

植物保护专业许多课程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内容,如普通昆虫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内容多是对常见昆虫和病菌的识别与鉴定,以往学生只要按实验指导步骤进行操作就能顺利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只能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常规的实验仪器设备使用方法,但缺乏动脑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使得真正能够合理地设计实验并就实验提出问题和解决办法的学生不多。为改变此弊端,广东海洋大学开展了以下内容的改革:一是在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增加了技能性、设计型综合实验。如在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项目中增加了植物病原菌分离及其培养基设计这一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自己采集各种植物病害标本,并根据病原菌的特性,设计、配制培养基,通过比较分析各种培养基对病原菌生长、分离效果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二是在教学计划中增设了技能训练课,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技能训练课包括植物病理学基础、昆虫学基础、植物病害防控、农业害虫防控等四大模块,每个技能训练课20个学时,形成了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与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实验课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生产实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根据农业生产现状和出现的新问题,设计实习的内容。课程的实验课与生产实习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如农业昆虫学实验课与生产实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害虫的发生以及生物学特点,进一步提出防治的方法与措施,并在实践实习中加以确认。学生觉得能学以致用,从而激发了其学习兴趣,锻炼了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2 开放实验室,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以往的实验室管理,仪器分散,功能不全,利用率低,相互独立。部分实验室仅供学生上课使用,不对本科生进行开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广东海洋大学对实验室进行整改,把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进行整合,成立大植保实验平台,实验室总面积近1 000 m2,近3年来添置实验仪器设备费用超过300万元。实验室由专人负责,做到人、财、物资源共享,实行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制度,对本专业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及周末与寒暑假时间自由出入实验室,大大方便了学生做实验。同时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由指导老师负责本科生科研选题及实验室安全、卫生等问题,避免学生盲目操作。本科生与导师实行双向选择,导师可以挑选学生,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理想的导师。导师可以先为学生选择研究主题,通过研究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选题的技巧。特别是导师自己有科研课题时,能够让学生尽早参与课题的研究,对锻炼和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学生随导师进入相应的实验室,与其他研究生一起,协助导师做些教学和科研的辅助工作,增加了其实践机会,增强对其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实践证明,学生对科研导师制反响较大,参与积极性很高,班级学生参与率几乎达到100%。同时广东海洋大学还利用该实验室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广东省和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已有多名学生获得校级以上创新大赛或挑战杯竞赛奖项,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

3 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是保证学生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确实提高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广东海洋大学因地制宜在校内外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实训基地。

3.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植物保护专业是隶属于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11个涉农的本科专业之一,为搞好该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广东海洋大学充分利用学院已建有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园艺研究所等条件,并结合学院其他专业如农学、生物技术、园林、园艺等相关专业的校内教学、科研、生产等资源,在校内建立了水稻、甘蔗、果树、蔬菜及热带植物等病虫害观测圃,为相关专业课程从“黑板”教学走向“现场”教学,将书本上抽象的“植物病虫发生与防治”变得具体、生动、形象,为实现理论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等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该专业还组织学生按作物种类对其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调查,以了解、掌握校内各主要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其防治策略与防治方法提出建议,较好地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锻炼、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广东海洋大学加强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当地热带农业特色,广东海洋大学分别建立了南亚所热带植物实习基地、廉江红橙实习基地、徐闻香蕉与蔬菜实习基地、雷州蚕桑实习基地及湖光农场实习基地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不仅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

4 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与指导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4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学生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性的集中反映,是衡量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与水平,结合农科专业高等教育特点,广东海洋大学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与指导工作中进行了如下改革。一是严把毕业论文选题与内容关。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是一人一题,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论文内容必须是学术研究性论文,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创新性。二是严把指导教师关。要求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必须有课题支持,以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严把毕业论文答辩关。答辩时专业成立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格式、独创性等进行全面严格审查,对不合要求的论文一律不准答辩;答辩时要求每人进行独立答辩,由答辩委员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答辩表现等,对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做出客观、公正评价。四是强化了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有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指导教师意见、评阅教师意见等。为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广东海洋大学除建立植物保护专业实验室平台、建立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制度外,在教学安排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在学生进入三年级时即开始安排、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一改过去四年级时才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研究工作的状况,这样不仅在时间跨度上可以涵盖农作物一个完整的生长发育期,以保证研究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靠性,同时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认真思考与总结,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与水平。通过改革,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逐步扩大,研究深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已有多篇毕业论文在校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

5 结语

通过对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激发了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明显提升该专业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生就业率,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但由于植物保护专业涉及面广,又受地域等主客观条件限制,虽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广东海洋大学将不断努力,确保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适宜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

6 参考文献

[1] 廖胜刚.创新实践教学:对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需求[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与研究,2005(1):94-96.

[2] 龚国淑,黄云,张敏,等.新时期植保高素质人才培养浅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1):29-31.

[3] 郭胜.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J].职业与成人教育,2005(3):40.

[4] 康涛,卢毅,刘小高.当前综合性院校农科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89-94.

[5] 贺桂欣,王久兴,齐永顺,等.论创业教育视野下的园艺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21(2):64-67.

[6] 高必达,余映波,李红玫.植保专业动态应变教学体系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1(2):65,84.

[7] 赵明.植物保护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85.

[8] 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9] 黎东升.农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高等农业教育,2001(8):64-65.

[10] 樊东,王晓云,赵奎军.农科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8-21.

[11] 于莉,安立龙,徐春厚,等.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7):9-11.

上一篇:视听艺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虚拟实验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