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2 07:15:55

生物教学

生物教学范文第1篇

摘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中学教育中,教书与育人是分不开的。中学生物教学的内容涉及广泛,适于渗透德育教育。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但要深刻挖掘教材内容,更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人生体验等,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育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教育寓教于乐在物质文明相对丰富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个观点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依据初中生物课本身的特点,以及生物课本身具有的德育功能,笔者在日常生物教学工作别注意德育的渗透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深挖教材中德育功能的内容生物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生态观等方面的内容,除个别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外,绝大部分的德育功能都隐含在生物学知识中。在日常的备课中,笔者特别注重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德育教育内容,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如:在给初中一年级新生上第一节生物课讲《致同学们》时,我引用“袁隆平身价超过千亿元,不为钱而活着反而最富有”一文,告诉学生:袁隆平的千亿身价并不体现在他个人的财富上,而是更多的体现在他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中。只有将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一个人的成功才是最有价值的。只有将崇高的理想建立在一项项具体、甚至枯燥的工作上,一个人的奋斗才是扎实的,离成功也是最近的。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二、厚今薄古,扩大德育教育的内涵我国不仅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且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除了注意应用这些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外,我更加注意讴歌新中国成立在生物科学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点燃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与火。例如:在讲“遗传和变异”时,介绍袁隆平培育高产杂交水稻获世界金奖,1988年“种子太空旅行”后选育的高品质、高产的蔬菜粮食品种等;讲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已于2007年考上了西安西京大学;讲“免疫”时,介绍我国医学保健的飞速发展等。通过介绍,使学生看到我们祖国的发展前景,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三、注重乡土教育,增进学生德育感受爱祖国是党和国家对公民的最起码要求。一个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热爱的人是不会热爱祖国的。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挖掘教材的乡土性。例如:我们洛川县以苹果而闻名全国。在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培育苹果的种植技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体味学有所用的喜悦,再从苹果产业的发展带动洛川的经济发展使人民生活富裕。这些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从而使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荣,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的祖国。四、善于联系实际,用德育弥补学生不足在教学中,我注意用新中国在生物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果与国外的、解放前的对比,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同时,当今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下,成了当今的“小皇帝”、“小公主”,形成一些不良习惯。根据这些情况,我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必要的劳动内容,让学生多动手做,体味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例如:在讲“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时,我和同学们一起动手做醪糟,使学生在体味了劳动的辛苦后也品味到收获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寓教于乐初中生喜欢直观形象、事例生动、语言优美的教学。他们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但注意力不能持久。依据这些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我穿插一个生物科学家的爱国故事,引用名言,朗诵诗歌等,使德育功能的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多样。例如:在讲“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时,我应用古诗词导入,让学生在美妙的诗句中想象大自然的美景,同时投影一些美的环境图片,再用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作反衬,引起学生思考,分析环境恶化的原因和危害,教育学生爱护环境,爱护一草一木、一鸟一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如,利用“沙尘暴——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这篇文章来纠正学生对沙尘暴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用辨证的方法去看待事物的能力。达到了寓德育教于生物学知识的传授之中,寓德育教与乐学之中,提高了教学效果。总之,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用心钻研、不断挖掘课本中蕴涵的德育内容,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努力把学生培育成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生物教学范文第2篇

在教学内容上的开放,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因材施教”,不要“脱离教材”、“超越教材”,只有不断地“钻研教材”,才能有新的体会,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样的教学密决,必然导致学生钻营学习技巧,不从根本上理解教材,体会教材,全面掌握教材的实质。最终只会导致学生对新的全面的知识的自然而然的抵触情绪,也就很难培养学生开放性学习方法和教师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还要有开放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突破教材的限制向教材以外的方面适当拓宽是十分必要的。

一、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注重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根除“灌输式”这一过分偏重讲授、偏重分析、偏重演绎、偏重推理、轻视综合、归纳、渗透的教学方法体系,在这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课讲得很精彩,头头是道,分析得有板有眼、滴水不漏,但由于忽视了综合、归纳、渗透,结果造成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所以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表现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时空。

例如“种子萌芽需要的外界条件”一节的教学,通过分组做豆芽的实验,再分组讲出由学生自己归纳的关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温度。在做发豆芽的实验同时,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你发的豆芽有多少发了芽,又有多少不发芽,同时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通过探究实验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培养了操作技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开放式”教学

大胆改革传统的课堂模式,提倡和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程序式、研究式教学,加强生物学实验教学,积极采用计算机等先进媒体,使生物学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作为主要经济,资源的知识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知识共享性,即指知识不具有排它性,可供许多人同时共享,较少受时空限制。加之,计算机网络作为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正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知识经济的这些特点呼唤“开放式”教育,以培养一大批具有广博知识,有较强摄取知识的能力和具有开放思想的人才。

(一)教学内容向教材以外的拓宽

1、在知识点上拓宽。教师要根据教学上的一些知识点,适当补充一些生物资料,以丰富课堂教学。比如说教参上的,课外读物上的,生物杂志上的。

2、在最新生物科技上拓宽。生物科技是新世纪最活跃最有发展前前途的前沿科学。教师在平常的开放性教学中要不断适时引入充分体现本学科时代性的最新生物科学发展成就,如我国科学家绘制完成的水稻基因组图谱、克隆羊克隆牛等生物克隆技术、转基因工程,网上治病等,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向。

(二)教学形式的开放

培养开放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要有开放的课堂教学,建立多种互动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发生根本的改变,给学生时间、空间去质疑,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教师只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规范、组织和引导,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正确的质疑是思维的批判性的外在表现。应鼓励学生多生疑、有疑必质、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甚至在教师看来是可笑的想法,对认知活动过程中的学生来说,也是非常自然和宝贵的!它体现 了认知过程的本来面目,是思维向深层次发展的“桥梁”。在教学中,可适当采用一种形式,或几种形式同时并用。这样,教学形式在灵活、多样的变化中,显现出更大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使教学变得更精彩、更富有生气。

生物教学范文第3篇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的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从日常生活现象的感性认识、从生动直观的情景作为启发的切入点和引发点,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延伸和深入。如在 “探究环境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活动作出假设时,可以从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启发:(1)冬天和夏天的食物,哪个季节的食物易变质、发霉?(2)雨天和干燥的天气,哪种气候条件下的食物会先发霉?(3)我们到超市买东西时,会发现很多食物是密封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很容易想到在温暖、潮湿、暴露于空气的食物易发霉,并由此作出这样的假设,霉菌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空气充足的环境中。在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得出上述结论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我们应如何保存好食品吗?这时,学生很快总结出保存食品的方法:低温、干燥、密封。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制造、优化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面或氛围来创设情景教学,使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它能够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

从生活入手,如在《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发霉的面包、发馊的稀饭和变质的牛奶。在学生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再设问: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我们身边是否有微生物?从而引入新课。从社会入手,如在《预防传染病》的教学中,通过介绍非典、禽流感、爱滋病等社会关注的传染病疫情,再提问:什么是传染病?怎样预防传染病?

教学中设计出形式生动、内容感人、寓于思考的教学情景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要求,它能够为教学创造真实的问题情景,提供良好的学习活动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抓住教学契机,刻意营造认知冲突,把事物、概念之间的矛盾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激发学习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教师进一步引导、分析、点拨,可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如有句俗语:“粪大水勤,不用问人”,说明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此时教师可以提出:前面我们不是学习过“如果施肥过多时植物细胞会失水吗”,这样形成认知冲突,既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喜爱听,也喜爱传诵。因此,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歌谣来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习情感,提高课堂效果。如讲 “节肢动物门”蝗虫这节课时,先采用歌谣来教学。“蝗虫,蝗虫,像条凶龙。凶龙一过,十家九穷。”同学们的情绪迅速被调动起来,个个议论纷纷,昔日的蝗灾仿佛就在大家眼前。“蝗灾每爆发一次,成片的庄稼颗粒无收,草地被毁。给人类和家畜带来可怕的灾难。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和消灭蝗虫?这就需要我们从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学起。”同学们的兴奋点立即转移到新课当中。在他们积极有效的配合下,教师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 “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重要的多。”在各门艺术中,最富通感功能的要数音乐,它以独特的音符、旋律、节奏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往往使人屏气入境,由境生情,情感交融,乐趣无穷。 如讲“生殖”这节课时,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曲子。在悠扬、舒缓的乐曲声中,同学们渐渐随唱起来。音乐停止后,教师问道:“同学们刚才听的是什么曲子?”同学们踊跃回答:“世上只有妈妈好。”“对,妈妈是伟大的,我们每人都有一个好妈妈,她为了我们能够好好 学习 而不辞劳苦地工作着,耕耘着。可谁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怎样在母体内形成呢?”本节课把音乐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为课堂教学创造了一个和谐、庄严、美好的学习氛围,而且加强了德育功能。

教师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如实物、挂图、模型、投影、录相等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可以把知识由静止化为动态,由深奥化为浅显,由抽象化为具体。从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使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观察、思考、想象和推理,从中发现和掌握其规律。整个实验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又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资源;评价机制;探究教学

在新形势下,怎样上好生物课,已经成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作为一名一线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各种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

网络、图书馆、读书吧等各种学习资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时,我安排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利用网络、图书等收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理。在课堂上我们分组就试管婴儿、克隆人、基因身份证、生物武器等敏感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观点,与教师单纯的讲解相比印象更深刻,记得更牢固,而且每个人都既乐于听,又乐于学。

二、引入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多媒体网络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尤其是教学中有些知识难以理解,如果引入flas就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比起以往教师单纯的讲解真是事半功倍啊。有时遇到一些最新的生物科研成果,我都会收集相关资料给学生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觉得不仅生物课有趣而且做题也这么有意思,都乐于学生物了。

三、采用多种评价体制,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做出评价,以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不多的评价方式。例如,评分小黑板、物质奖励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且学有所“获”,不亦乐乎!

四、实施探究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高中生物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等探究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和领悟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为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奠定基础,同时又可以获得生物学知识,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啊!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领悟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教与学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不亦乐乎!

生物教学范文第5篇

《生物学教学》(CN:31-1009/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生物学教学》努力为读者、作者服务,密切读者、作者和编者的关系,已经在中学生物学领域成为我国生物学教育工作者提高学术水平及教学水平、促进我国生物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媒体,成为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师的良师益友。

生物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物科普;科普阅读;生物教学

在近几年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发现初中生有关生物学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储备都极为缺乏。比如,在进行鸟的教学时,发现学生把小型的鸟都认作是麻雀,把黑色的鸟都认成乌鸦,还有很多学生认为鸡和鸭不属于鸟类,而且在生态观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一提到某种野生动物,不少学生地第一反应就是:“它能吃吗?”这其中虽然有学生受成长环境制约的原因,但是从更深层面上来讲,也反映出了学生对于生命现象漠不关心,缺少思考的状态,暴露了学生科学素养普遍低下的现实。作为初中生物教师,笔者尝试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科普阅读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形成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和保护生态等科学的生态观。

在我校的三个初中年级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摸清学生生物科普阅读的实际情况。平行班中随机选择两个实验班,选择并推荐生物科普阅读材料,组织学生在课内、课外阅读,开展小型的演讲和知识竞赛,用问卷调查和生物学业成绩对比分析,研究科普阅读对初中生生物学习的兴趣、方法和品质是否有影响。

一、生物科普阅读的重要性

生物学知识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在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获取信息、发现规律,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进行生物科普阅读,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生命的有关知识,这种学习体验和学习方式将有助于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一个人的所有知识的来源中,直接经验是非常有限的。所谓学习,其实更多的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寻找知识。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的能力。阅读生物科普书籍,是学生走近科学、热爱生命,逐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医学和病毒学家盖达塞克和198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生物化学家克卢格,都是因为在青少年时代阅读了由荷兰裔美国细菌学家克鲁伊夫撰写的科普读物《微生物猎人传》,从此爱好上了生物学。

二、生物科普阅读的现状调查

为了摸清学生生物科普阅读的现状,笔者进行了随机调查。发现学生生物科普阅读严重不足。

笔者在自己所任教的学校对初中3个年级随机9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读过6本生物科普书籍的学生仅占8%,拥有生物科普读物的仅占3%,完整阅读过《昆虫记》的仅占1%。各个班级都有图书角,藏书绝大多数是同学们自己捐的,其中生物科普读物很少,绝大多数是文学读物。

三、生物科普阅读不足的原因分析

1.学生生物科普阅读的不足与家长的科学素养不高和科学教育意识淡薄有直接关系

据调查,仅有6%的家长给孩子讲过科普知识,60%的家长认为对孩子价值观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课程科目不包括生物学,家长经常看科教电视节目的不到10%,经常看生命科学电视节目的仅为5%;90%的家长拒绝孩子养宠物,家长为孩子购买的过生物科普书籍的仅占3%。

2.学生生物科普阅读的不足与学生的阅读习惯缺失有关

学生生物科普阅读的不足其实是学生阅读不足的一个侧影。根据调查,学生的课余时间,绝大多数用于做作业和娱乐,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很少,很多学生不主动购买书。学生自发购买的课外书籍多数是漫画和文学类书籍。

3.学生的阅读现状反映出学校在对阅读引导和评价方面的不足

目前,教师对阅读强调得多,引导得少,落实得也少。甚至有的学科在对学生的阅读引导上带有浓厚的应试色彩,出现了每逢阅读必做阅读题的情况,甚至教师包办代替,替学生提炼、归纳好所谓的完美答案,让学生背诵现成的结论,导致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厌烦和抗拒的心态。

生物教师在生物科普阅读的引导缺少积极、系统的指导。长期以来,生物教学受课时少、教学任务重以及考试评价指挥棒的影响,普遍存在重教材、轻课外科普阅读的现象,就是考什么就只教什么,考多少就教多少,考到什么程度就教到什么程度。许多教师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持消极态度,认为学生都是被动学习的,课内的知识能态度端正地学习就要谢天谢地了,根本不指望学生能够在课外进行自主阅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些认真听课的学生经常会由当时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联想到曾经阅读到的某一个特别的生命现象,非常希望马上能在课堂上说出来,但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不受影响,或者为了担心学生扯得太远收不回来,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早已备下了一套提防这类可能导致“离题”的疑问的方法,能够迅速巧妙地迂回过去,其实是不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教师的这种态度打击了学生继续关注生命现象的积极性,对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显然也是非常不利的。

四、生物科普阅读的推动策略

1.呵护好奇心,引导学生拿起生物科普读物

生物阅读的引导,核心是生命和阅读,因此就要抓住这两个核心入手。人的天性里是有着对生命现象的好奇的。教师能够为他们解答的疑问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疑惑恐怕连教师也难以做出科学正确的解答。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捕捉学生产生好奇心的契机,引导学生向书籍寻求答案;另一方面,可以主动地通过情境创设,讲一个令人惊讶的有关生命的故事,或者一个奇特的生命现象,或者介绍一位了不起的生物学家等等,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书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阅读过程,从书籍中得到更为详细的信息,从而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这样,学生就会认可独立阅读这条获取知识的途径,并愿意反复实行它,为以后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打下基础。

2.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营造读生物科普书籍的氛围

学校的图书馆里有一定数量的生物科普读物,但是这些宝贵的资源很多都在沉睡,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去阅读它们。可以指导学生有关图书分类的一些知识,教会他们利用图书分类代码快速地找到生物科普类书籍;可以把“统计清点学校图书馆生物科普书籍”这样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学校图书馆中所有生物科普书籍的藏书情况有整体的了解;可以组织学生中的生物科普读物的爱好者们,用小作文、手抄报、海报以及幻灯片等形式进行书籍推介,介绍自己喜爱的生物科普知识和书籍;还可以组织这一类的推介作品比赛。这些活动使学生成为宣传者,发挥出很好的带动作用,也营造了生物科普阅读的氛围。

3.举办“生命讲坛”,促进学生的生物科普阅读

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读进去”,还要鼓励学生“讲出来”。事实证明,讲得出来对学习者的挑战性更高,讲得出来才是真正的理解,原本从书本上到获取信息,学习者如果有意将其讲述给别人听,并且努力帮助听众理解,这实质上是一个预备教学的过程,这位信息的传播者会主动地追求信息传播的效果,会为此主动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会主动追求对信息本质的深入理解。在他选择表达用语、表现形式的过程中,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会不断深化,组织、编辑、迁移、综合运用等能力也获得提高。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生物课定期举行“生命讲坛”,布置学生或小组轮流进行短小的片断教学,内容不必局限于课本教材,是与当前的教学相结合内容的或者有一定联系内容,也可以是生命领域之内的其他内容。要办好“生命讲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如选题、收集材料、整合素材、PPT制作以及演讲基本功训练等。对他们的演讲还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使演讲者或小组能够得到一定的认可,从而对这一活动发生兴趣,有利于这个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由于学生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无论是在选题还是搜集素材,无论是上网还是查书,都离不开阅读,因此通过“生命讲坛”活动能很好地促进生物科普阅读,教师更应有意识地借助这一活动,持续推广生物科普书籍的阅读。特别应指导学生在汇报中点出信息的出处和来源,这既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的素养,也可以向其他学生传递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的正面信息,从而启发和引导其他同学跟着参与到生物科普阅读中来。

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科普阅读,既能有效地促进生物课堂教学,又可以使生物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科普阅读的方法应该还有很多,非常值得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探索,本课题只做了粗浅的探讨,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生物教师参与进来,共同推动和开展这项研究。

参考文献:

[1]程大立.积极开展科普阅读,探索中职语文教学新路[J].中等职业教育,2008(10).

[2]高明亮.论中学生科普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培养[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生物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初中生物教学运用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

教学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教学中的重要过程,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学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3.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也是教材的建设者。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4.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的同时,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5.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6.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

三、教学反思的运用

1.用心体会,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实现“教学反思”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在目前实行的大班教学中,任务教学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如何使这种现象得以缓解,需要教师细心体会,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诸方面及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只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心体会,才能发现问题,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2.悉心沟通,尝试改进

成功地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程度有关。如果缺乏沟通,即使发现问题,也较难把握住问题出现的原因,更难提出较好的改进方案。

师生间沟通的方法很多,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例如,在讲授遗传学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和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等,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对形状、显(隐)性基因、显(隐)性形状等知识,进而可以对教学进程作出正确的评价,同时有意识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应该说,课堂教学中,言语与非言语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确教学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方案。同时,通过教师的言语与非言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可以很好地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一发现沟通过程中的问题,就立即想法去纠正。

3.潜心研究,调整反思

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谨慎地追寻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它改进措施。例如,在学习“人体各器官在体内的分布”一节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缺乏联系自身的观点,将人体各器官与自身分裂开来,所以在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教学时,要联系实际、结合学生自己的身体来学。例如,认识胃在腹腔中的部位,不能直接提问,应该提醒学生“当你吃饭以后,哪里有饱腹感?指给老师看看。这个部位是在腹腔的哪里?”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也愿意积极参与。所以要成功地调整反思,教师不仅要悉心研究自我的教学行为,而且还要悉心揣摩学生的心理价值取向。

生物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新课程 生物教学 课标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国家新进行新的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学校,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和推进者。素质教育离开了教师,那也谈不上如何推行素质教育。如果教师改变不了思想,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只能是空谈。脱离实际的推进素质教育也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在当前的国情下,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就摆在我们大家的面前。本人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和高考的实际,浅谈一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教学观念

1、提高业务理论水平。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在这里面,学生需要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

高中生物的《课标》在能力方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⑴能够正确地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⑵能够运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⑶发展探究能力,……。在第一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必须要熟练、正确的使用实验器具,知道如何采集和处理试验材料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步骤明了,熟练正确的绘图。在第二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要熟练使用电脑,熟练利用因特网搜集生物学有关的知识,熟悉有关生物学的有关网站,熟练发电子邮件等等。在第三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应该在第一项能力和第二项能力基础上,巧设各种问题情景,来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掌握生物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如同位素示踪技术,这就要求教师还要通晓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2、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不要包办,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大胆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

二、用好教室这块阵地,推动素质教育

在我国现行的国情下,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左右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合理开展素质教育离不开教室这块主要的阵地。我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大约有20年的时间,学生的生活主要是在学校中的教室里度过的。高中的学习生活,是我国学生知识掌握最充实,又是最累的学习阶段。生物是高考必考的学科之一,又应该如何开展生物课堂教学呢?

1、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个没有目的的学习。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命是怎样诞生的?生命向哪些方面发展?我国在基因工程方面有那些主要的贡献?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为什么美国的生物圈二号没有成功?人类能在月球上能生活么等等。通过一些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探究问题的热情。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新的课改下,高中生物教材主要从非生物界到生物界这个顺序揭示了这个根本观点。无机元素组成有机元素,有机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细胞。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奇妙而多彩的生物世界,其组成的元素和化合物,即与非生命世界有普遍的联系,又有重大的区别,尤其是组成细胞的有机分子,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具有多种生命功能的的糖类和脂质。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又都是以特定的单体构成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细胞的结构基础,演绎着或简约、或繁复的生命之歌。形成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看待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的认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极为重要,无论是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还是处理个人或社会事物,都需要唯物主义的观点。

生物教学范文第9篇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初中阶段生物课不列入中考科目,很多学生、家长甚至一些教师都认为生物是一门副科,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导致教师上好生物课难,上好生物实验课更难。我认为在农村中学要想上好生物实验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1.上好第一节课是关键

人们常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初中学生好奇、好动,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神奇的微生物”等,让他们体会到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他们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2.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平等相处,相互尊重

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及家庭情况。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爱学生,更不歧视学生,和学生能相互沟通,以朋友相处,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课堂教学的实验或学生实验中,无论是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一些学生从来不动手实验,仅是看同桌的操作,实验态度不端正,不能认真地按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和思考。教师看到这种现象应及时找这些学生谈话,找出原因(是不会操作、畏惧实验,还是根本就不愿动手),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将那些根本不愿动手实验的学生召集起来,让他们每次都参与到实验前仪器准备和实验后器材收集活动中来,在他们帮助准备器材时,抓住他们的好奇心,向他们介绍仪器的名称及使用方法,这时他们比较注意听,容易记住。在实验课上教师介绍器材时,适时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回答,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这样他们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提高他们实验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实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每个小组的实验情况,对操作不正确或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正和点拨,使每组实验都能正常进行,并对实验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对实验操作正确、观察认真的学生给予表扬;对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针对他们的表现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议。

四、依据课型巧用课件

现在课件很多,有选购的,有网上下载的,极大地方便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因“课型”而选择有效的媒体辅助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生物教学中,能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学“人体的血液循环”一课,无论教师如何讲述,学生都难以理解血液的流动路径,如果利用课件来呈现,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体内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流向(模拟图)。这样既生动形象,又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教师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生物实验是教师指导学生用一定的仪器、药品,按照一定的条件和步骤进行的生物实践活动。教师在制定实验计划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操作水平,结合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确实可行的实验计划,以免计划流于形式。在每次实验前,教师要备齐、备足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药品,保证实验课的正常进行。

教师要做好实验的各项预习指导,讲解实验原理,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并设计好各项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清楚地了解各种实验器材的性能,消除隐患,认真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对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认真地按操作步骤准确无误地多做几次,要预测学生实验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实验前必须向学生进行规范的演示,这样学生才能准确、规范地操作。

生物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 教师 不要

1.不要教师中心,独占课堂。有的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听的人却不知所从。课堂气氛呆滞,师生间缺少双向交流,究竟接受得如何,教师心中无数。所以“主体作用”要和“主导作用”相结合,一个教师不仅是教学生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他怎么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使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师的讲,是为了不讲,在自学前,仅花少量时间,板书自学提纲,理清自学脉络,向学生提出自学要求,对于自学中懂的可不讲,不懂的讨论、答疑,生物原理、结论则由教师作启发性的讲解归纳。主导作用的红线要贯穿在主体活动的始终,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一味叫学生自学,放任自流。主体作用使教师的担子不是减轻而是更重,只有这样,学生的自学才不致成为自由学,学无所获。

2.不要讲解深奥,教不得法。有的教师讲解抽象化、不通俗,使学生觉得生物难懂难学,产生畏难情绪;有的教师讲课安排不当,高速度,大容量,使学生消化不良,也失去学习信心。所以要注意讲授得法。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已有的水平出发,从简单的生物现象说起,从身边的生物事物说起;要对教材进行迁移集中,纵横联系,综合比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复习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将应激性与反射和适应性、叶绿体和线粒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基因型和表现型、种群与群落和生态系统等等进行比较,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多端思维的发展。教生物要讲“理”。克服只讲生物现象、不讲生物原理;只讲生物现象的发生、不讲发展变化的倾向。

3.不要语言干瘪,平淡乏味。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既要当好教员,又要当好“演员”。而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的载体,教学语言的质量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的用语要鲜明、生动、幽默,讲话要富有形象性和激情,语调要抑扬顿挫,口齿要清楚,内容要简明扼要,丰富实在。要将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如成语、谚语、趣闻等引入课堂,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讲遗传时,可引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讲食物链和食物网时,可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同时也要注重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

4.不要开端不良,令人扫兴。有的教师由于轻视绪论课,对于开场白的教学任意处之,出现平淡或是离题的现象,给课堂气氛蒙上了阴影。所以,教师要重视开头的组织工作。在学生初接触此门课时,在初中生物课的开头,在每章每节课的开头,都要认真准备、精心组织。根据讲授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引入新课的方式。如在讲蛋白质的合成时,先介绍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在讲到遗传时,先介绍童第周培育的“童鱼”,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等。当然,兴趣导入切忌喧宾夺主,哗众取宠,一定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为讲授新课服务。

5.不要轻视图像,智能受损。有的教师重文轻图,或以文代图,不指导学生看图,没有分析、运用图像,没有在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上下功夫。插图是生物学科的形象材料,是生物学科的骨架,许多生物现象和智能都储存于图像之中,运用得体,对于开发学生的智能大有裨益,我国自古就有“左图右书”的良好读书习惯。所以,要重视对插图的运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有图像配合。要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能随手画出各种示意板图。这种图像针对强,具体又灵活,可添可减,许多教材和教具未能反映的内容都可以通过教师的一张小小板图得以明了和阐释。教师要对学生识图的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挖掘图表中的隐含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做到看图说文,图文并举、对一些相互有联系的图表要求学生加以比较,通过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思维过程来提高其分析、判断和综合的能力。

6.不要讲练不当,处理失衡。有的教师只讲不练,以讲代练;有的则少讲多练,重复练,使学生负担过重;有的训练要求掌握不准,或深或浅,过宽过窄。正确的做法是精讲巧练。做到各个环节点滴练,重难疑点当堂练习,章节过关打基础,单元过关见能力。当堂、章节、单元,练有层次,练各有序。易、中、难,每题内练有梯度,每卷内练有区分度,不致造成凡难皆好,越难越好。练有广度,使双基教学扎实全面,练有深度,意在加强生物智能的培养和开发。

7.不要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有的教师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把生物教学搞得死水一潭;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阻碍生物智能的开发。学生的书本背得滚瓜烂熟,但不会运用生物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显然不符合时展的需要。所以,要注意联系实际,多做有心人,多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打破书本中心,启发学生运用课本上的生物原理去问一个个为什么。如某年夏季多雨,为什么会造成秋季作物的减产?为什么种庄稼要讲究合理密植?为什么施肥不是越多越好?等等,都要启发学生运用生物原理去分析探究。当然,联系实际,要做到有机结合,适时、适地、适度,切忌远离教学内容,华而不实。

上一篇:商业建筑论文范文 下一篇:审计模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