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一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2 07:57:24

生物高一知识点总结

生物高一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复习方法;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33.91 ?摇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235-02

经过高一、高二两年新授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中学生物学知识的各个“点”(知识点),但这些“点”在学生的脑子中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是不易灵活运用的。所以进入复习时,同学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各章节中这些分散的“点”连成“线”(知识线索)并进一步形成“网”(知识网络),使自己能对生物学科的知识全盘掌握、运用自如。除了综合归纳形成知识网络之外,复习阶段还有很多重要工作,比如:对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和个人学习中的难点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分专题进行解题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试技巧和心理素质;进一步夯实基础,打牢双基等等。具体说来,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一、注意“双基”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复习的目的和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对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和总结,进而巩固和提高。因此,复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个知识点,并逐步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系统。构建知识网络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总结,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先总结,然后参考相关资料或教师总结,找出自己总结的缺漏之处。将生物学科内的知识依据其内在联系加以综合,逐步建立起一个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到体的生物知识网络体系。

二、注意图文并茂,归纳要点

课本中的图像及图表概括性强、生动直观,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浓缩和升华,其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的。从近几年生物高考的试题来看,图像和图表分析题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图像又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课本,这也提醒我们在复习时应重视课本图像的复习。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复习时,应强调学生读文对图、看图释文、文图活用、读图解题,使图文充分结合。

三、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切忌死记硬背

由于生物知识教琐碎,很多学生认为复习时只要下功夫死记硬背就行了,结果在考试中,一旦遇到稍微改变一点、陌生一点的题目,便无从下手。其实生物是最贴近生产、生活的一门科学了,因此,复习时,不仅要求学生对教材的知识需要深刻理解,牢固记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决不能以背代教,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多向学生传授一些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四、注意优化习题,加强实验设计能力

教师在选择习题时,一定要重视题目的质量,坚持精选、精练、精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辨析、运用能力;使每一次练习都能有所收获,尤其是对材料题、信息题的复习,要精选题目,以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积极思维。

近年来生物高考实验考查呈现多样化,有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步骤基础实验的内容,也有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评价。因此要求学生学会根据给出的条件,自己设计实验合理科学的步骤,求得对实验原理、结果严密的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注意学会收集信息,丰富生物知识

现在的高考题,在题干中就蕴含着信息,而这些信息也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密切联系的,如电视新闻、报纸杂志、媒体网络、旅游科技、综艺体育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生物知识和敏感具体的生物问题,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生物知识。这样在遇到涉及各种生活信息的题目的时候,就不会感到陌生,也是丰富自身知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很好途径。

六、注意掌握考试技巧,合理分配时间

现行的高考理综试卷,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试题内容。其中选择题的1~5题和非选择题的最后两道大题是生物题。在考试时,很多学生是按部就班,不能合理分配考试时间,以致最后两道生物大题未能仔细审题就匆匆作答而造成生物科目得分较低的后果。这也要求学生在复习训练时,逐渐掌握考试技巧,合理分配考试时间,一般采取先易后难的原则,避免一道题花费过多时间,使自己的高考理综试卷达到整体得分最高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生物复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对知识分析和运用,但又不忽略基础知识的复习,生物教学中始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改变“满堂灌”、简单地重复知识来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或以题海战术传统复习方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凤芹.浅谈高考新动态下,高中生物的复习方法[J].新课程(教师版),2010,(5).

[2]王小丽.浅谈高中生物学习方法[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1,(2).

[3]杨庆荣,赵春燕,李伟国,谢志成.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2).

[4]刘恩山,徐洪林,郭和平,张文健.运用概念图进行生物教学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J].学科教育,2003,(07).

[5]许桂芬,陶国清,刘德州,李晓明.高中生物课中开展创新思维教学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生物高一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一、明确复习目标,稳步推进教学进度

学生从高二进入高三开始阶段还是比较迷茫困惑的,多数同学并不了解复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帮助学生树立目标。

1.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进入高三一轮复习,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因此很多教师将注意力放在了复习进度上,但是我们知道,方向比速度更为重要。如何确定复习方向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明确高考的考试范围和考试能力与要求,再结合历年的高考试题,统计并确定出高频重点考点。明年将是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使用新课标以来的的第三年高考,考试内容和考试基本形式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动。通过研究上一年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以及近些年的高考题,我们明确了高考的考试范围和重点高频考点,在以后的一轮复习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各点面的复习到位,还要重点突破高频考点。根据统计,我们将必修一的复习重点放在了细胞的结构和细胞的代谢两部分,在细胞的代谢中,尤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作为重中之重。必修二的重点考点有:细胞的减数分裂及配子的形成过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孟德尔遗传学实验的科学方法、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和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而必修三的重要考点我们定在了动物激素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研究高考试题。 通过认真研究近几年全国及其他课改区的高考试题,明确高考对知识点怎么考。纵观这些年的生物高考试题,明显的特征是:重视基础,突出主干;试卷趋于稳定;强化对能力的考查;关注生物学现象。通过统计不难发现,高考生物题Ⅰ卷的六道选择题往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这就要求我们一轮复习要全面,而Ⅱ卷的四道大题所考察的内容基本都是在代谢、调节、遗传和生态四个部分,充分体现了高考重视基础、突出主干这一特点。虽然每年高考试题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但命题风格基本保持稳定,突出对学生理解能力、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我们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分析,总结提炼出基本考试题型、考查知识的方式、以及解题方法技巧,及时地教给学生,对考纲中不作要求的内容不做深究,删掉“偏题、怪题、难题”。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难点、热点知识上,以提高复习的准确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3.研究自己的学生。 教育是一项务实的事业,来不得半点虚假,一切方法中只有对自己的学生有用的才是最好的。由于年级有普通班和实验班之分,同一班级内的学生又有差别,通过他们高一高二时的表现,给自己的学生明确定位,然后根据学生现有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再设置相应难度梯度的习题进行巩固和训练。

二、重视课本,合作学习

许多高三老师都感觉到原本在高一高二生动活泼的课堂到了高三一下子就变得死气沉沉的了。教师满堂授课很累,可是学生还是一脸的迷茫和困惑,不知道是否真的听懂了。如何激发高三学生的求知欲,让高三的课堂教学中也有动与静、教与学的和谐,这是值得每一位生物老师深思的。由于理综试卷中生物试题量相对较少,知识覆盖面相对较窄,考查内容相对偏少,因此许多高三的学生不喜欢看教材,不重视基础知识,只是一味做题,总是认为只有做题才能够提高成绩。其实高三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要把以前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关注教材的细节知识点非常重要。在高三复习时,老师要尽量提前做足功课,通过仔细研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高考对每一知识点的考查要求,明确目标后再进一步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在系统复习梳理知识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课堂教学氛围,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复习之前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认真填写练习册上的知识梳理,在第二天上课时,学生对要复习的内容已有所了解,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同学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这样整个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许多,如此学生便可以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和掌握。教师要帮助学生看好书本,吃透教材,找到复习中疏漏的知识点,创造高效的复习课。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时,除课本知识外,还要注意从各种媒体中获取重大热点问题,如高浓度农药蔬菜、河北昌黎粉条粉丝事件、速生鸡问题、工业明胶胶囊、镉米事件等与生物学科息息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

三、强化训练,提高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

由于考试的时间有限,要想保质保量的完成试题,学生就必须按高考要求来强化训练,探索最佳的解题方法,提升解题的速度和质量。强化训练并不是要题海战术,要有针对性,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认真研究高考试题,总结常考的知识点、常见题型、特点以及解题方法。教师要关注以下几点:

1.精心挑选习题

精心挑选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和高考要求又有益于培养能力的习题,做到难易适度,分层设置,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试题既要针对考点、热点,同时又能巩固本节课知识,还能将本节课的规律、方法进行举一反三、拓宽应用。

2.细心讲评练习

讲评时应多评思路、评方法、评题型的特点、评失误点、评拓展后的知识、能力生长点,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重点放在分析题意、寻找突破点和思路、归纳方法、总结规律上。

高三教师应该坚持做到发给学生的试卷必需要收回,争取全批全改,还要精心评讲,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引导学生养成细心、严谨、规范的解题习惯,引导学生注重解题思路,感知学科思维。在强化训练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做会一道题,更应该是学会一种方法,通晓一类题,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

3.依托练习,提升能力

新课改过程中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学习知识并不单单是为了做题,在做题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提 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在训练学生解题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出解题的关键词、突破点,运用贮存的知识,将它们加以迁移、转换、重组,从而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用合理流畅的生物学语言进行书面表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迁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等各种能力的目的。

四、重视落实,加强复习时效

一轮复习备考,重在实效。复习不只是一个计划,不是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就算是完成了一轮复习,而是要看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制定的复习计划要科学有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状况,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第一轮复习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的覆盖面,防止学生有明显的知识死角和缺漏,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反思以及客观的自我评价,做到学练结合,确保实效。

生物高一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考;生物学科;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江苏省生物高考自2008年开始实行等级评定,至今已走过6年,笔者结合前五年的江苏高考生物试卷,对2013年江苏高考生物试卷的特点,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对今后高三阶段的复习备考以及高一高二的课堂教学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试卷结构分析

纵观近几年江苏高考生物学试题,2013年的生物试卷更加成熟。试卷结构基本不变,全卷33题,包括20题单项选择题,5题多项选择题和8题非选择题。试卷考查内容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南,符合《江苏省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生物学科)》的要求。相比前几年的高考试卷,难度不大,无偏题无怪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试卷考点分析

1、 考点分布情况

经梳理,2013年试卷涉及的考点及分值见下表。

2、 考查特点

2.1该试卷注重全面的基础知识的考查,但又突出了重点内容。

根据《考试说明》,试卷考查了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例如第一题考查了生物体内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的作用,第7题考查了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9题考查了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方面的知识点,第24题研究了分解者对小麦秸秆的分解作用,总之试题考点覆盖面广泛,同时也对一些重点内容进行了着重考查。从上表分析来看,与去年相比,试题对必修模块I的考查略多,模块II与选修III考查内容略少。必修模块I中光合作用、模块II中的遗传规律及模块III中的激素调节,生态系统结构依旧是考查的重点,所占比例较大。

2.2该试卷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考试说明》要求以能力立意为导,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整体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2013年考题很好地体现了上述原则。考题多处以图表形式呈现。例如第8、10、24、30题等。其中第8题考查的是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细胞分裂方式。无论图上染色体形态多么奇怪,学生只要掌握三看识图法即可。先判断有无同源染色体,图中1与2、3与4等共有四对同源染色体,且出现明显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即联会现象,所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在后续减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由此判断,该题答案选C。该题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与对减数分裂过程的掌握情况。再如第33题的第三小题第一空,考查学生将三张图的信息综合起来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最后一空则是考查了学生绘制曲线图的能力。

2.3题目背景新颖,理论联系实际

本试卷十分重视与生产生活、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联系,较好地体现了“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观点解释和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些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要求。例如选择题第24题,考查了不同条件下微生物对小麦秸秆的分解作用,可应用于解决目前苏中苏北地区秸秆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又如第30题研究了早餐质量对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充分体现了高考“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价值追求!

2.4重视实验考查,突出生物学科的实验属性

从考点分布情况表可以看出本次考试中实验分值占总分27.5%,基本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实验试题大多以实验或科研素材为背景,情景为原创,具有浓厚的生产生活气息。除了第5、6、9、14、17、18、21、23、27题考查的是书本实验之外,第28题设计实验探究了A、B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单位体积藻液内雨生红球藻细胞数、干物质质量、虾青素含量的影响。该题注重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除此以外第30题也是设计实验考查学生对血糖调节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来看,近年来对实验的考查不再是单纯地“背实验”,而要求学生具有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当然,题目在书本之外,答案在书本之内,无论题目多么新颖陌生,学生还是需要掌握扎实的书本知识,用已学知识来完善或解答相关问题。

三、 给今后生物教学的一点启示

1、 重视教材基础知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分析连续6年的高考试卷,我们不难看出高考最主要考查的还是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中就要重视基础教学,不能为了提起学生兴趣一味地补充书本以外的内容,以牺牲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来获得课堂中的哗众取宠的效果。进入高三一轮复习更是要注重对知识系统的梳理,不急不躁,稳步推进,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体知识,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生物学知识网络体系,只有对书本知识的牢固掌握,才能在考场中面对各种情景的问题不慌不乱,冷静分析,运用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2、 重视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要提高学生实验的综合技能,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课本实验的掌握,还要加强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的学习和掌握。可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一些较为简单的课外的探究性问题,并且用科学的语言来分析实验结果和总结实验结论。

3、 培养学生读题审题能力及各类图表分析能力

生物高一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衔接;学业水平测试;高考;目标导向

一、分析并提出问题

实行高中毕业学业水平测试制度是普通高中考试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现在实行的学业水平测试采取的是指按照教学要求坚持正常学习的学生一般都能达到的要求标准。我校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安排在高中一年级学年末。

1.据调查统计:我县去年生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A级(优秀)占10%、B级(良好)占20%、C级(合格)60%、D级(不合格)占10%,这些学生中只有一半左右选择学习理科,所以,从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向高考要求跨越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2.我校高一学生来自全县9所乡镇中学,初中生物知识要求的深浅程度不同,学生初中生物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加上学校扩招高中生物专业教师不足,从初中选调的教师多集中于高一年级,一个生物实验室无法满足生物实验教学的要求。

3.教材内容方面:学业水平测试主要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难度要求相对高考较小,生物高考难点多、理论多、内容多、抽象思维多。为学业水平测试短时间内完成教学,教学中教材难度难免有所降低,加大了高考要求、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4.目标导向方面:学业水平测试高考在目标导向上各有侧重。学业水平测试只要求学生过关“C级(合格)”即可得2分,学业水平测试只要顺利过关就行。而高考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所以,老师往往要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衔接,构建生物知识网络,夯实生物学基础,通过将各个重要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网络化。同时,对知识的应用及做题目也有相当的要求。这些,就构成了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差异。

5.教学方法方面:我校高一生物教材内容较多(必修1、2、3),每课时内容通常较多,所以,教学进度一般较快,即使是重点内容教师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反复强调,学生常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6.学习方法方面:高一学生还像初中学生物一样习惯于跟着老师转,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而高考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勇于钻研、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归纳探索规律,然而选择理科的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往往沿用高一的学习方法,因此,不能较快适应高考复习。

二、解决问题

1.高二学生刚入学(每年9月),在进行分班学习前,采用问卷调查再次摸底考试等形式,了解对经典生物实验要求的基本方法的把握情况,了解高一学生必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复习胸有成竹。

2.全体生物教师,通览教材、课标,重点理解和把握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生物内容主题的互补和递进关系。从众多教辅资料中选定一本(我校选择“走向高考”);先用“基础知识探究部分”进一步夯实基础,包括生物学术语的记忆、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等,找出必修部分应该掌握而没有掌握的知识;再进行学业水平测试高考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与目的的差别进行研究,明确课程标准衔接的重点和难点。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特点、目标标准,尤其重视课程标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上的区别和联系的研究;衔接好学业水平测试高考知识后再构建规划进一步学习复习。

3.在教师中开展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教学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其中,必有衔接的规律可循。除了知识之外,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形态、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进行研究。

4.在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中,要研究和找出每节课的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和高考要求的差别。

5.用好“走向高考”中考情考点探究,以简明扼要的形式体现出来,抓好连接点,充分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6.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业水平测试知识需要识记的内容较多,生物学术语数量大,让学生了解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知识内容难度的差异,我们知道,学业水平测试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生物学知识、基本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生物学知识在人类生活、生产等方面的一些简单的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而高考要求则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生物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不但要求学生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还要学会一些简单的计算。学生要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三、已取得的成效

1.做好学业水平测试高考知识的衔接,很好地解决了高一学生生物必修知识的遗漏点。为进一步的学习搭建了一个“台阶”或者是“梯子”,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很快进入高考学习复习状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2.所有高中教师对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学业水平测试高考要求把握到位,进一步熟悉了必修与选修教材,使教师把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高了我校高中教师的业务素质。

3.教研组内还是在各个备课组内,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研究问题的氛围更加浓厚,教师进行教科研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学校教科研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次研究,主要从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特点和需要入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应对的教学环节,能够加快师生从学业水平测试到高考要求转变、促进教学,同时对学生在后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深入的不够,在实验部分和选修模块的衔接上没有加深,研究主要是针对的人教版初高中教学内容进行等,导致研究的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要侧重于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衔接研究。

参考文献:

张双柱,刘静岩,王荣新.走向高考.中国和平出版社,2012-03.

生物高一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高中;生物教学;衔接

如何在“生物学科是小学科、副科”的逆境中,在初中生物只参加会考的现实中,让初中学生确实掌握好基本知识、培养好基本能力,让学生在进入高中时能及时消除学习障碍?这需要初中生物教师用生命科学的特点去引领学生,用科学事实去吸引学生,用专业的敬畏去感化学生,在重视初高中衔接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实惠。在初中教学中如何实施与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呢?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衔接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中生物课程要求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高中生物课程强调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激发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该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高中的衔接呢?

1.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要关爱生命、热爱生物、热爱生物教育,站在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更加积极、热情、认真地对待初中生物教学;教师要用自己健康的情感态度、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去影响学习主体,使学生在学习、体会中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课堂内、外要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引领学生进入生物知识的殿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并关爱学生的心智成长,联系社会实际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疑虑并正面引导。如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的用药观;正确对待疾病或疫情的态度;抗生素滥用、乙肝歧视、灰霾、沙尘暴、海洋之争等问题;这些话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1.2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教材资源包括问题探讨、正文、图表、资料分析、科学前沿、思考与讨论、课后练习、生物实验等。除了应用好显性的材料外,更需要教师充分挖掘隐性材料,并作一定的引导和设计,让教材发挥最大的效益,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自觉、自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3营造良好的生物学氛围。如对校园绿化树种进行挂牌和分管,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植物结构、了解植物的分类;办生物小报,让同学们交流分享成果;举行课前5分钟生物知识大放送活动,增加阅历;开展实践活动如观察种子萌发过程等,使学生感悟到生物学知识就在生活中。在活动中进行爱护绿化树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2.课程内容上的衔接

初中教材主要涉及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等比较浅显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而高中生物着重于生命的本质和规律的认知,需要以初中的知识作基础,是对初中生物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和加深。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要注意落实“三个点”,建构知识网。“三个点”分别是:连接点即在初中学过且已掌握,高中必备的知识点;间断点即初中学过但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深化点即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的知识点。下面以高中生物必修1(人教版)第一章“走进细胞”为例进行说明:

知识网如: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花的结构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发育与结构;动植物进化的系统树;人体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的联系等。

如何落实好“三个点”,并构建知识网络?具体策略如下:

2.1通览初高中的课标和教材,充分理解、把握初高中生物教材内容的互补和递进关系,明确高中生物学习必备的初中基础知识。主要衔接点举例:

2.2开展初中生物教学衔接高中问题的研究。初高中教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段,其中必有衔接的规律可循。学校可以给生物教研组配一套高中生物教材,以便组织教师学习、研讨,让教师知道我的学生未来要学习什么?在集体备课中研究和找出每节课的初高中知识衔接点,在教学中把这些衔接的知识点体现出来;在导学案中设置“知识链接”栏目,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这些点是学习高中生物必备的。只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实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充分发挥本地“名校”的模范带头作用,以教研员为轴心,充分利用教师工作群,分享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展示优秀的导学案、课件等,交流教学、衔接教学,培养、培训教师,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教研合力,构建一支理念先进、技术先行、方法创新、求真务实的教师团队,迎接生物教育的春天。

3.教学方式上的衔接

初中课程改革以后,生物教师队伍逐步稳定并向专业化发展,教师的教,在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的学,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在具体实施上也有了明显的改进。但应付结业会考,教师圈范围、画重点,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仍存在,这些学生到了高中便感到明显的不适应。故初中生物教学要在建立稳定、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同时,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比武活动,让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更新、在教学方法有创新并更趋成熟。

3.1尊重学科教学规律和方法,并不断优化与创新。教学内容要有系统性,教学方法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教学语言要准确并专业。如直观教学要充分利用标本、模型接地气,运用多媒体解决教学中复杂的结构问题、动态问题,运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合作探究、交流互动中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巧用小诗歌、成语、俗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归纳总结,运用谐音记忆、口诀记忆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记忆的准确度。

3.2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使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得出,一节生物好课应具有5个共同要素:⑴新颖的导入;⑵以生为本的活动与展示;⑶多感官参与;⑷非同一般的反馈;⑸充满快乐元素。一节生物好课应具有4个特点:⑴生本,以学生为中心;⑵有效,效率高、效果好;⑶有情,渗透情感,充满快乐;⑷有变,有变化,有活动,有生成。

3.3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并提高使用效率。学校要加强生物专用实验室建设与投入、配备实验员而不是保管员,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验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动手中感悟真知,在合作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4.指导学法上的衔接

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形象思维为主,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习惯。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各个年级的教学中,并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给学生以具体的方法指导。

4.1阅读。认真、全面地阅读理解教材是学习的根本。教材主要是为同学们写的,也是为教师写的。生物教材至少由三个系统组成,即文字、图像、练习系统。读书要三个系统一起读,配合起来读;读书要拿起笔,做合适的记号,每读一次要做一种记号;读后要有一个反思过程,本节内容有哪些专业术语、重点语句、重点图形、生理过程、实验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读出问题、读出感觉、读出收获来。

4.2听课。听课要有准备,它包括知识准备、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听讲要听思路,教师授课都有充分的准备,可能是演绎的方法,也可能是归纳的方法,或两者兼而有之,要在思路中受到启发,培养科学的、有条理的、又是灵活的思维习惯。听课要听出问题,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由于并没有理解而成为问题的问题,这是最普通的,也可称为初级性的问题;二是诱发的新问题,即诱发产生的已超出本次课题范围的问题;三是对教师的讲解或教科书的叙述不满足、挑刺儿性问题。听课要适当笔记,笔记不一定要有笔记本,可以在教材的空白、旁批栏适当记载,或先草写在草稿纸上,课后再整理到笔记本上,笔记不是对老师展示内容的照搬照抄,而是一个再思考加工过程。

4.3整理。学生在学习一节、一章、一书之后,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常见的方法有概念图法、提纲法、列表法。概念图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而列表法则更适应区别相似的概念。教师可先给学生构建大的概念图再让学生去添加枝叶,可列出表格的比较项目让学生完成,以逐渐训练学生归纳、整理能力,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强学习效益。

4.4答题。知识储备是答题的基础,学会答题的根本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现在的结业会考试题与高中阶段的很多题目相似,往往设置了层层关卡,需要拨开云雾才能见真理,这需要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般可以这样指导学生:一是适当记号,细细读题,不需一味求快;二是克服平时学习中的思维定势,把碰到的与平时相同类型的题目当做新题来做;三是要准确读题,在读题过程中要准确判断出哪些是有用条件,哪些是干扰因素,同时也要找出哪些是隐含条件,要将之利用,综合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试卷或练习的评讲,要逐步指导学生如何准确把握题目信息。非选择题,需要学生用相关术语、语句来描述现象、过程、结果、结论,往往是学生的拦路虎,这需要在平时适当加强这种题型的训练,让学生重视起来,有的放矢的对一些重点知识块进行训练,逐步提高表达能力。

5.会考导向上的衔接

初中结业会考试题与高中考题类似,也要体现科学课程的性质,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基础知识、科学探究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试题突出“基础与能力相融”,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初中结业会考试题要在考查内容、题型设置、考查方向、重难点等方面都逐步衔接生物高考,服务于学生对高中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如初中会考中有关“神经系统”的内容服务于高中的“神经调节”、“食物链食物网”的内容在高考“生态部分”也是重点。如突出核心概念、重视图文转换和实验考查,这对高中生学习将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人民教育学出版社,2003

生物高一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思维。

关键词:高考卷分析;生物教学;提升理科思维;策略

高中生物要背的那么多,为什么属于理科的范畴?我相信大多数人心里存在这样一个疑问。不过教学中的这样一种现象会让你多少有点明白:高一、高二生物成绩占优势的是女生居多,而高三男生就反败为胜了。女生的背功较好,男生的思维较好,可见高中生物的学习光靠背是达不到要求的,只有具备较强的理科思维才

能应对。生物属于理科,因为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需要抽象的思维,需要深入理解,尤其在“遗传与进化”这一模块中更是将理科的特点显现得淋漓尽致。

一、透析高考

自从2008年江苏省高考自主命题后,因为选修采取了等级制而没有了分数的限制,所以,试卷难度加大,区分度明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新颖灵活。有很多题目用新情境或实验作为背景,学生要会分析提取才能解决。(2)题量多。现在100分钟的试题与原来120分钟的题量相当甚至更多,学生思考、答题速度必须加快。(3)思维量大。试卷中出现多幅图或表,需要学生领悟并应用。专家呼吁:现在的高考要与国际接轨,亟须还原生物学的理科本色,即注重理性思维和实验探究的考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

合,提高综合度;纠正生物教学中的两个主要误区——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

具体分析近三年的高考卷,其中能体现理性思维的三个方

面——遗传、实验、图表的数量与比例明显偏高,的确符合专家的预言和新课程改革的思路。以下笔者进行了粗略统计:

二、深思教学现状

在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苦恼的不是学生不会思维,而是认为学生没有去背基础知识,因缺乏了基础,所以不会应用。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全力夯实基础,教师常常通过划重点、印知识点、反复默写等方式来加强,结果导致大多数女生沾沾自喜,大多数男生总是达不到要求而遭到训斥,还被罚抄重默,从而对生物学科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反感。但在考试中,往往拿高分的大多是男生,女生根本达不到要求,甚至出现出人意料的低分。结果学生对教师的指导产生怀疑,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感到挫败。家长不理解的是生物这种背一背的学科,为什么孩子总是不会,口头责怪孩子太懒,心中却是责备教师的教学水平太低。

这很明显说明我们目前的观念都存在偏差,导致教学策略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反思调整势在必行,否则我们将劳民伤财,最终两败俱伤。

三、生物教学中提升学生理科思维的策略

理科的学习必然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理科思维强调一种很强的逻辑性,能用最简洁、最快速的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笔者认为,只有在生物教学中加强理性思维的熏陶,学生才能显得思维敏捷,快速抓住事物的本质,应对如今的生物高考。而实践中发现“图文结合训练”“模型建构体验”“实验设计与操作”这三种策略可以明显提升学生的理科思维能力。

1.图文结合训练

数形结合是数学的最大特点,那笔者认为图文结合是生物作为理科的最大特点。图显得直观形象,可以解决生物知识“文”的枯燥和凌乱,让学生沉静耐心。关键是学生在图文转化过程中已经得到理科思维的训练和提升。

(1)让学生有意识地充分利用各种图资源作为学习的载体。如,学新课前利用教材中每章的首页与每节中的问题探讨图,或将自

己带入学习的情境,或与日常生活联系,激发自己学习的兴趣。学新课时,利用教师提供的图资源和教材正文中的图帮助学生突破

重点难点。学新课后,通过分析习题中的图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培养学生一图多用的习惯,充分挖掘图的内涵与外延。例:由图1可以联想到这样几个相似的知识点:①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②碳循环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大气中CO2之间的关系。③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甲状腺激素之间的关系。然后再通过修正比较知识间的区别。如此的训练可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建立知识网络,应对综合题。

(3)培养学生文转图的能力,这样可以把繁杂的语言和抽象的过程理顺理清,有利于解决问题。例:某色盲男性的父母、外祖父母色觉都正常,但他的舅舅是色盲患者。问该男孩的色盲基因是来自于谁?将该题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绘制成如图2遗传系谱图,则各个体的关系及性状一目了然。这种方法在解决抽象的细胞分裂与DNA复制相结合的题型时也尤其适用。

2.模型建构体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

(如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构建的方式而主动获得知识。构建的过程因启动了学生的理性思维,更能够让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笔者以实际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数学模型与概念模型为例加以说明。

数学建模是生物学习中培养学生理科思维的另一种重要手段。数学模型中常以公式、表格或曲线来表示生物学的规律,我们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数学模型的应用,却忽视了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惊讶于学生常犯套用公式也不会的低级错误。如,在DNA复制过程中有这样两个规律学生很难理解并区分:若已知一个DNA

分子中有腺嘌呤a个,则复制N次共需要游离的腺嘌呤a(2N-1);复制第N次共需要游离的腺嘌呤a(2N-1)几个公式。反思教学过程,如果让学生自己通过图3的总结归纳提炼得到该公式,自然能够

灵活运用,且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

概念模型即把各类对象的关系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表述,用文字和符号突出表达对象的主要特征和联系。概念模型的类型一般有链式图、辐射图、括号图等。生物学的基础知识零散且较多,难记易忘,这是让学生头痛的一大原因。如果学习过程中善于构建概念图,则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如,在高三一轮复习时许多学生对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反密码子总是混淆不清,对基因表达的概念一直不理解。笔者则通过“课前学生自主构建概念图—课上师生共同评价与完善”,得出图4以蛋白质合成为中心的概念图。此过程虽然没有强调学生去背诵,但是建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对知识的理解也就真正达到了要求。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新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生物实验教学正是该理念的最好体现。目前各校虽然在开设实验课方面已经逐步加强,但目的却只落实在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记住实验的现象。课堂上也大多停留在学生将书上的实验按步骤模仿一遍,如“叶绿体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学生实验后,对提取和分离的原理不再混淆,对滤液细线、层析液等名词也不再陌生。这样的实验教学没有启动学生的理科思维,实验教学的目标远远没有达到。

笔者在开设“酶的高效性”实验时,在提供了相应的实验材料后,大胆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并进行操作。虽然花了两节课,虽然实验室有些吵,但最终的集体交流环节,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他们不仅验证了课本实验——用H2O2酶与FeCl3比较,还用了将猪肝碾磨液稀释的方法,同时知道操作中的实验变量控制原则,化学仪器的使用规定,肝脏碾磨液必须新鲜等细节。由此可见,真正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笔者相信,经过如此长期熏陶,学生应对试卷上的实验题将不再困难。

当然,高一的生物教学因为学生没有明确方向,可以以会考的要求进行教学,不过多地考虑提升学生的理科思维。但一旦高二分班之后,生物作为选修要参加高考,这时我们一定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理科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也许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坚持下去,我们的生物教学才有转机,才能改善目前的尴尬处境。

生物高一知识点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解决生物习题;挖掘潜能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020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的改革,更是教法的改革,“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主体已成为过去,迎来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主体教学理念。高一、高二阶段,学生面对的是新鲜的知识,充满学习和探究的欲望,然而,临近高考的高三学生,重心已然移向如何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那我们应如何再次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状态下高效、轻松并快乐地学习呢?

笔者认为,如果高三学生能合理利用习题,挖掘出习题的内在潜能,那么他们就会对学习有成就感,应对高考也会游刃有余。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挖掘生物习题潜能的看法。

一、挖掘习题考查方式的灵活性,让学生多角度熟悉基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面对试题找不到与已学知识的连接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学生对基础知识不太熟悉,或者理解不到位;其次,学生不了解相应知识点经常以什么方式进行考查。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基础知识落实的同时培养学生挖掘知识点考查方式的能力。此外,资料上的习题很多,其考查方式往往不是唯一的,我们可以针对同一内容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深入挖掘其内蕴性,由浅入深,延伸结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对考查方式的研究中。

二、挖掘习题的可变性,落实学生易错易混知识点

布鲁纳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在做题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将某些看起来类似的题目混淆,不能清楚地区分而导致多次失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就要注意挖掘习题中的可变点,适当地将学生易错的内容添加进去,或者让学生改编习题,以变式题的形式进行落实。遗传习题是学生的难点,很多学生甚至放弃解决。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笔者采用了一题多变的方法进行复习。

例题:人眼的虹膜有褐色和蓝色两种,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褐色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蓝色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已知一个蓝眼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这个女人的母亲是蓝眼)结婚,这对夫妇生下蓝眼女孩的可能性是。

给出这道题后,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和曾经错过的题型进行改编,最后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学生改编几个典型例子列举如下:

1. 已知一个蓝眼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她有一个蓝眼的哥哥,且双亲均为褐眼)结婚,这对夫妇生下蓝眼女孩的可能性是

2. 已知某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她的母亲是蓝眼)结婚生下一个蓝眼女孩,求该男子的表现型及基因组成。

3. 人群中每100个人中有1个蓝眼,已知一个褐眼男人与一个蓝眼女人结婚,这对夫妇生下蓝眼女孩的可能性是。

4. 已知一个蓝眼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她的母亲是蓝眼结婚,这对夫妇生下一对异卵双胞胎女孩。请问:

(1)两个女孩均为褐眼的概率是多少?

(2)两个女孩分别为一蓝一褐的概率是多少?

上述变式习题基本涵盖了与 “分离规律”概率计算有关的各种题型,通过训练,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内容,又掌握了各种题型的特点及解答技巧,同时还避免了因题海战术带来的学习负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探索历程中,让学生的所学所知横向沟通、纵向加深,使学生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原先的思维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应变能力。

三、挖掘习题解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力

习题解法的多样性,不仅仅是数学学习方法中的佼佼者,在我们生物课程中同样是值得提倡的好方法。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熟练程度不同,所以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存在多样性,了解习题解法的多样性,有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的能力。在必修二《遗传与进化》遗传概率的计算、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DNA分子结构、DNA分子复制、基因的表达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等习题的解决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各抒己见,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总之,让学生学会一题多解,有利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全方位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四、挖掘习题答案语言组织的规范性,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失分

近年来,生物高考的非选择题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考核呈普遍上升的趋势,集中体现在要求“解释原因”、“描述现象、归纳结论”和“设计步骤”等。阅卷教师透过学生的答案不仅可以考查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还能清晰地看出学生的组织语言的能力,审视出学生思维过程及科学的思维品质。因而,可以这样说,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的考查恰恰是“文、理”学科整合的典型例证。所以,我们平时在学生完成书写之后,一定要将规范的正确答案呈现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分析应该答的知识点和语言的规范组织。

另外,还要注意叙述中尽量用规范的实验术语,不能用俗语口语,如:“生长状况相似的”不能说成“长得一样的”,“盖玻片”不能说是“薄的玻璃片”,“等量的”不宜说成“一样多的”,“振荡”不宜说成“晃动”、“摇动”,“不变蓝”不等于“无色”或“没有颜色变化”,“褪色”说成“无色”,“不变”不能说成“无现象”等等。

五、挖掘习题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考对学生思维的考查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关注与实际(下转第31页)(上接第20页)的联系,才能在高考中得心应手。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习题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习题都应与时俱进,不断有新信息、新材料充实题目,也要经常以新课标要求扩充习题。一些单科卷的高考题中甚至出现了开放型、探究性习题,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真正可以与社会生产生活接轨,不能做“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

例如,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复习中,我们可适当联系:农作物栽培、粮食贮藏、果蔬贮藏、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疼。而涉及到“生物与环境”,我们还能讨论:赤潮、富营养化、酸雨、光化学烟雾、沙尘暴、温室效应、生物防治、生态农业等。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各个章节都会与生产实践相联系,我们应该适时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很好地落实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六、挖掘习题蕴涵的教育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习题的教育性体现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锤炼知难而上、不断进取的意志品质。

比如:当我们问到“你这道题为什么做错了?”很多学生会回答到:“我没看见……”、“我把……看成了……”、“我以为是……”、“我算错了”……这些看似理由的回答实质上是学生做事不认真的表现。还有一种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学生不做与实验步骤书写有关的习题,总是一片空白。这是为什么呢?经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是根本不会写;一部分学生是知道大概框架,但觉得写不全所以不写,最终等到教师讲解时抄上完整答案(占多数);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会写,但觉得字太多太麻烦,最后因不想写而空白。这种现象说明一大部分学生存在懒惰和躲避错误的习惯。此外,对于题干中科学发展史的相关内容,学生往往一闪而过,导致审题不清而失分。

总之,教师在习题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应积极渗透对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发展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然,笔者以上几方面对习题潜能挖掘的看法并不是孤立的,而应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不思则近,深思则远,远思则宽”。

生物高一知识点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选修课 学生学情 课程内容 学习方法 教学实践

2013年福州延安中学为响应《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倡导,在高中年段发起了选修课程的校本教材设计与编写的号召。生物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其选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上,内容的选择上是多方面的。但是要想做到生物选修课程的内容特色化,教师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1]。例如,我校高中学生的学情、课程进度、高中教师团队组成等。这一学期,笔者就生物校本选修内容与方向进行了探索,并以本文形式与大家分享。

21世纪,生物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并且与数学、地理、政治经济等学科相互交叉、联系、渗透。生物科学内容不仅包括生物现象还包括生命活动规律,因此生物科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学生有效连接社会生活现象与科学理论的基础性学科。生物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衍射到农林牧渔、自然现象、环境保护、医药健康等方面。《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课标》强调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涵盖了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应当开设一门贴近社会生活的生物学科选修课,达到进一步构建生物自然知识体系的目的。通过校本选修课程平台,帮助学生拓宽科学视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和家乡、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生物资源状况;确立良好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多彩幸福的生活。

一、从学生学情出发

延安中学在教学中一直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开设校本选修课程的宗旨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特长,营造自主探索的氛围,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高二学生正处在文理分科的关键阶段,许多学生对生活中的生物科学现象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通过校本选修课程平台为学生开设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科学分析生活现象,拓展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我们希望能把这门选修课程建设成兴趣学习、艺术实践、快乐成长的校本课程。

我校从高一年级就开始设置校本选修课程,学生对选修课程已有初步了解。高二阶段不仅是学生选择自己学习方向的重要阶段,而且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潜能进行进一步挖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开设一门既立足课程标准又包含拓展课程内容的选修课,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且可以全面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不仅可以利用选修平台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选修课程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拓展,更是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桥梁。不仅是学生的需要,而且是时展的要求。希望可以通过我校实践,完善对生物选修课程内容的探索。

二、从课程内容拓展

现代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的拓展与补充不仅有助于实现正规课堂中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助于丰富学生获取知识、巩固实践技能的机会[2]。选修课程内容的选择一直是各学校研究探索的重要方面。如何把生物选修课程开设成一门内容科学精彩,又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优质课程呢?我们不仅要立足本地特色,还要与时俱进,更要合理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系统性地把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划分,让学生逐步逐层地学习。“科学来源于生活,兴趣开始于生活”,构建生物校本选修课程就是希望通过开设生物选修课程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科学亮点,发现更多可以学以致用的知识点,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感悟生活中科学的魅力,进而获得学习的强大驱动力。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可以让学习变得快乐,变压力为动力,这是开设选修课程的宗旨之一。

本校生物选修课程立足家乡特色,并且与多门学科交叉渗透。如福州的茉莉花茶这一章节,是花与茶的美妙融合。教材内容不仅包含花的结构和功能,而且蕴含花的文化历史,涉及花的价值利用与发展,等等,一朵花就包含了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元化学科的内容。当然功夫茶艺的学习与实践,更是理论与实践艺术相融合,让学生学以致用,让知识服务于生活,体现出知识的魅力。又如“生活中的生物知识”这一单元,关注生活中的科学,从生活现象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关注家乡的变化,引导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方法。选修课程内容的设置不仅涉及众多课外延伸的特色课题,而且对课堂书本中的相关科学史内容也有进一步补充。如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的介绍,这有助于学生对孟德尔两个基本定律的理解与掌握。

三、从学习方法提升

选修课程立足学生,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学习方法学习生物知识。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边缘学科,能够与多门学科交叉渗透[3-4]。如校本教材中涉及的“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一章节中,将生物教材中遗传基础与遗传规律的计算部分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此章节总结了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几大方面,让学生可以更系统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中的遗传计算问题。生物高考中对于数形组合的考查也是重点,所以“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一章节中对数理图形的系统性总结,意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确定答题方向,事半功倍。

高考命题与时俱进,所以关注生活现象,以及生活中现象的科学解释对于学生在理解题意与解题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例如,“生活中的转基因食品”这一章节与生物选修三中的“基因工程专题”有一定的联系。通过“生活中的转基因食品”这一章节的学习,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工程的过程与应用。

四、从实践运用培养

选修课程中实践操作课程的设置,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福建是有名的茶乡,“功夫茶艺的学习与实践”这一章节的设置,希望学生不仅可以燃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可以把这种热情投入到功夫茶艺的学习中。希望通过功夫茶艺的学习与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养,能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五、从教学实践中展望

延安中学校本选修课程的探索,是我校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校生物选修课程的创编,注重以学生能实际感觉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从生活中实现学习的目标,从生活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在生活中运用学习的成果,在生活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希望通过我校选修课程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完善选修课程的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我们从学生出发,立足本校资源,充分发挥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方法,进一步完善校本选修课程。我们相信随着我校选修课程的开展,生物选修课程将进一步完善,进而成为一门成熟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杨玉萍.尝试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J].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7,3:20-21.

[2]曹东林.高中生物环境教育选修课的设计与探索[J].中学生物教学,2009,10:13-14.

[3]邱永彬.高中生物学选修课程开发的操作流程和措施[J].中学生物教学,2013,3:60-61.

生物高一知识点总结范文第9篇

一、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1.关键词:叶绿体、线粒体。

2.知识来源: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细胞主要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细胞分裂。

3.命题热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细胞结构特点和细胞分裂分化相关综合知识与细胞增殖机理。

【例1】如图为小肠上皮细胞亚显结构示意图,分析回答:(括号中填数字编号,横线上填文字)

(1)该图中构成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有 (填数字)。膜蛋白A在执行相应功能时需要消耗ATP,产生ATP的结构主要是[ ] 。

(2)该细胞面向肠腔的一侧形成很多突起即微绒毛,该微绒毛的基本骨架是 。微绒毛不仅可以增加膜面积,还可以增加细胞膜上 数量,有利于吸收肠腔中的葡萄糖等物质。

(3)细胞膜表面还存在水解双糖的膜蛋白D,说明膜蛋白还具有 功能。图中的四种膜蛋白功能不同、结构有差异,其根本原因是 。

(4)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方式是 ,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

【答案】(1)②③④⑤⑥ [6] 线粒体 (2)磷脂双分子层 载体蛋白(膜蛋白A) (3)生物催化(或催化) 控制四种膜蛋白合成的基因(或DNA)不同(或基因选择性表达不同) (4)胞吞 流动性

【解析】(1)①是核糖体、②是高尔基体、③是内质网、④是细胞膜、⑤是细胞核、⑥是线粒体,除①核糖体外,其余结构都具有膜;⑥线粒体是形成ATP的主要场所。(2)该微绒毛的基本骨架是指该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肠腔中的葡萄糖需要膜蛋白A(一种载体蛋白)的转运。(3)膜蛋白D能将双糖水解,是一种酶,故膜蛋白D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四种膜蛋白功能不同、结构有差异,其根本原因是控制四种膜蛋白合成的基因(或DNA)不同。(4)免疫球蛋白是生物大分子,大分子物质和颗粒性物质主要通过胞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该作用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规律总结】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主要考查不同类型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特点,真核生物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如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与分泌。特别注重对病毒与免疫进行综合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命题者往往以近年的科研成果或热点话题为材料,综合考查分化、衰老、癌变与凋亡的特征、机理、免疫、细胞全能性、植物的组织培养及胚胎干细胞等知识。

复习时,要重视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病毒的特殊性的辨析,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熟记各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弄清细胞癌变、细胞凋亡、细胞分化、细胞坏死和细胞全能性等概念的本质区别。

二、新陈代谢的综合问题

1.关键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

2.知识来源:酶的性质、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光合作用及其重要作用和细胞呼吸。

3.命题热点:内环境的稳态与物质代谢表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过程及影响因素。

【例2】盐胁迫是指在高盐度环境中,植物生长受到影响。当今,世界上约20%的耕地和50%的灌溉地正在受盐分的影响,低浓度的盐胁迫能刺激植物产生应激反应,通过提高一些生理生化的代谢过程抵抗盐胁迫。亚精胺(Spd),是一类含有氨基的化合物,能增强植物的抗逆性。某课题组研究了外源亚精胺对不同浓度 NaCl胁迫下黄瓜的缓解效应。

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一致的黄瓜幼苗随机均分为10组,1~5组分别用质量分数为0、20 mmol/L、60 mmol/L、100 mmol/L、140 mmol/L的 NaCl处理,另外5组在不同浓度的NaCl处理的基础上再喷施等量的0.1 mmol/L Spd。五天后用氧电极法测定植物组织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用氧气的释放量和吸收量表示)。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处理 0 20 60 100 140

净光合速率

(μmol/O・s) NaCl 11.21 11.82 9.82 5.35 0

NaCl+Spd 11.22 11.96 10.63 5.85 1.29

呼吸速率

(μmol/O・s) NaCl 4.52 4.61 3.36 1.08 0.91

NaCl+Spd 4.53 4.63 3.98 1.39 0.98

叶绿素

(mg/g) NaCl 5.11 5.13 4.23 3.67 2.01

NaCl+Spd 5.13 5.17 4.51 3.71 2.05

鲜重(g) NaCl 23.02 23.98 18.98 10.29 7.71

NaCl+Spd 23.12 24.05 20.03 11.01 7.73

干重(g) NaCl 9.81 9.92 8.97 6.89 4.56

NaCl+Spd 9.83 10.2 9.02 6.91 4.49

(1)该实验的自变量有 和 。在NaCl浓度为0时,对照组氧气产生的速率是 μmol/O・s。

(2)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黄瓜幼苗的呼吸作用速率变化趋势是 。条件都适宜,用100 mmol/L NaCl处理的黄瓜幼苗在每天光照12小时情况下,能否正常生长? 。

(3)课题小组成员从用高浓度的NaCl处理的黄瓜幼苗中,分离出一株抗盐胁迫较强的植株。高浓度的NaCl对该植株的形成起了 作用。

(4)从表中数据分析,在高盐胁迫下,导致植物细胞液浓度低于外界溶液浓度,植物因缺水而引起部分气孔关闭,导致 ,从而使黄瓜幼苗暗反应明显减弱。同时由于 的分解加快,影响植物光反应阶段中光能的吸收和转换。

(5)氧电极法是科研单位测定植物组织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较常用的方法,在测定净光合速率时,需将实验装置于适宜的光照下;在测定呼吸速率时,需将实验装置进行 处理。该条件下,植物细胞产生二氧化碳的部位是 。

(6)实验结论: 。

【答案】(1)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 是否喷施0.1 mmol/L Spd 15.73 (2)先增加后降低(其他答案不给分) 能(正常生长) (3)选择 (4)CO2吸收(固定)量减少(答CO2浓度减少不给分) 叶绿素 (5)遮光(或黑暗) 线粒体基质 (6)亚精胺能缓解盐胁迫

【解析】(1)分析表格中实验的处理方法可知,1~5组分别用质量分数为0、20mmol/L、60mmol/L、100mmol/L、140mmol/L的NaCl处理,另外5组在不同浓度的NaCl处理的基础上再喷施等量的0.1mmol/L Spd,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是否喷施0.1 mmol/L Spd;由表格中信息可知,在NaCl浓度为0时,净光合作用强度是11.21μmol/m2・s,呼吸作用的强度是4.52μmol/m2・s,因此实际光合作用速率是15.73μmol/m2・s。(2)分析题干信息,NaCl浓度分别为0、20mmol/L、60mmol/L、100mmol/L、140mmol/L时,呼吸作用强度分别是4.52、4.61、3.36、1.08、0.91μmol/m2・s,因此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黄瓜幼苗的呼吸作用速率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降低;由表格信息可知,100mmol/L NaCl处理的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是5.35μmol/m2・s,呼吸速率是1.08μmol/m2・s,因此用100mmol/L NaCl处理的黄瓜幼苗在每天光照12小时情况下,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大于0,植物能正常生长。(3)由于高浓度的NaCl不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抗盐胁迫较弱的植株会死亡,抗盐胁迫较强的植株更容易存活。(4)气孔是二氧化碳进出的门户,气孔关闭,进入叶肉细胞间隙的二氧化碳少,二氧化碳固定量减少,进而影响光合作用中暗反应速率,同时在高盐胁迫下,叶绿素的分解加快,影响植物光反应阶段中光能的吸收和转换。(5)为了消除光合作用对细胞呼吸的影响,在测定植物呼吸作用时,需将实验装置进行遮光或黑暗处理;有氧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产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6)分析题图可知,在相同的NaCl溶液浓度下,加入亚精胺的实验组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增大,这说明亚精胺具有缓解盐胁迫的作用。

【规律总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关系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概念判断、曲线表格的分析是该考点命题的常见命题形式。命题突出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概念、原理、过程、物质能量的变化和影响因素的综合性考查(包括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一种生命过程,还是一个实验流程,其结果都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表示。

表格信息就是相关试题中最重要的信息,分析结果时,首先要弄清表格的由来,然后根据生命过程的原理或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正确分析题中的设问。在解答材料表格题时,必须通过阅读表格,理解表格中所表达的生物学内涵,转化有效信息为可利用的信息,并将其迁移到新情景中去解答问题。

三、调节与免疫

1.关键词:激素调节、抗原和抗体。

2.知识来源: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内环境的稳态表现、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3.命题热点: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神经调节结构基础与功能、兴奋的传导、内分泌器官功能与相应激素的调节作用(负反馈调节)、特异性免疫。

【例3】草鱼病毒性出血病是由草鱼呼肠弧病毒(GCRV)引起的,草鱼患病后死亡率非常高,目前尚未找到防治药物,该问题一直是草鱼养殖的“瓶颈”,科学家尝试制备核酸疫苗打破该“瓶颈”,下图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PV7双基因草鱼呼肠弧病毒遗传物质与某质粒连接,并通过草鱼攻毒实验检测免疫保护效果过程示意图。

注:1.图中P10和PH为启动子,箭头表示转录方向;2.PV71和PV72为草鱼呼肠弧病毒外壳蛋白基因(DN段)。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核酸疫苗实验鱼的死亡率和免疫保护率记录表

组别 疫苗注射量 实验鱼数 死亡鱼数 死亡率 免疫保护率

1 10ug 20尾 0尾 0 100%

2 30ug 20尾 0尾 0 100%

3 60ug 20尾 1尾 5% 95%

空载体 30ug 20尾 6尾 30% 70%

对照 0 20尾 20尾 100% 0

(1)GCRV的遗传物质是双链RNA,可通过设计一对引物,通过 技术获取大量的PV7基因。

(2)制备草鱼病毒性出血病核酸疫苗时需将PV7双基因与质粒进行连接,将两个PV7基因先后连接到质粒上时切割质粒使用的限制酶 (填“相同”或“不同”),这样做有利于 。

(3)攻毒实验检测是指将不同浓度的核酸疫苗导入草鱼体内,通过转录和翻译产生草鱼呼肠弧病毒外壳蛋白,使草鱼生成抗体和 细胞,同时给各组草鱼注入相同浓度的GCRV,统计草鱼免疫保护率,实验结果说明 ,导入空载体(普通质粒)的草鱼免疫保护率达到70%,但草鱼体内并未检测到抗体水平的明显增加,可能的原因是 。

(4)核酸疫苗注射入草鱼 后,科学家发现PV7基因在启动子的驱动下持续表达,至第49天核酸疫苗仍没有被降解,仍能检测到PV7基因的转录,综上所述,与常规的基因工程生产的蛋白质疫苗相比,核酸疫苗所具备的优点 。

【答案】(1)PCR (2)不同 提高核酸疫苗构建的成功率 (3)记忆 核酸疫苗起到了保护草鱼、预防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的作用 导入草鱼体内的空载体(普通质粒)能提高草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4)内环境 抗原性强、保护时间长、安全性好、制备和运输方便

【解析】(1)获取大量的PV7基因一般使用PCR技术。(2)切割质粒使用不同的限制酶可防止任意连接,从而提高核酸疫苗构建的成功率。(3)核酸疫苗导入草鱼体内,导致草鱼因特异性免疫而生成抗体和记忆细胞;注射核酸疫苗后,同时给各组草鱼注入相同浓度的GCRV,草鱼免疫保护率明显上升,说明核酸疫苗起到了保护草鱼、预防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的作用;导入空载体(普通质粒)的草鱼免疫保护率达到70%,但草鱼体内并未检测到抗体水平的明显增加,很可能与不产生抗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有关。(4)核酸疫苗注射一定是进入草鱼内环境中。核酸疫苗具有抗原性强、保护时间长、安全性好、制备和运输方便等优点。

【规律总结】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机理、艾滋病毒的作用机理、预防接种机理是近年各地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试题往往结合示意图考查。新情境与新流行病发病机理和疾病预防等社会热点之间的结合以及器官移植等科技热点也成为高考命题的亮点,常以实验题型呈现。

解题时要注意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与区别、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过程的分析比较、与免疫相关的几种细胞的来源与作用、被动免疫与主动免疫、免疫异常引起的几种疾病的特点。第一步,确定考查对象,是特异性免疫还是非特异性免疫,从消灭抗原的方式判断免疫方式;第二步,联系教材,弄清解题所运用的理论依据;第三步,结合问题进行推理并确定答案。

四、遗传变异及育种

1.关键词:基因。

2.知识来源:减数分裂和配子的形成、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及遗传的物质基础。

3.命题热点:减数分裂与遗传定律的实质、遗传物质变化分析;经典遗传学实验分析、遗传方式的判断、遗传系谱图的分析、遗传图解的书写;有关提高粮食和畜牧业产量的育种(杂种优势在育种中的应用);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表达)。

【例4】鼠类动物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材料,下面是与鼠有关的遗传问题。

(1)生物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饲养的某种小白鼠群体中(有雌雄正常尾和短尾多只),一对正常尾的双亲鼠生了一只短尾雄鼠。这只短尾雄鼠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还是由它的双亲携带的隐性短尾基因造成的?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只考虑常染色体遗传和一个配种季节)。

提出假设:

假设1: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假设2:短尾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雄鼠为显性纯合子;假设3:短尾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雄鼠为杂合子。

设计并完成实验:用这对正常尾双亲中的雌鼠与该短尾雄鼠,观察并记录子代尾的表现型。

实验结果:子代出现正常尾小白鼠和短尾小白鼠。

实验结论: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即假设1成立。

实验分析讨论:有人认为该实验过程及结果不足以完成相应的探究,请进行有关内容的改进:

①用 ,观察并记录子代尾的表现型及比例。

②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若子代 ,则证明该短尾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雄鼠为纯合子;若子代 ,则证明短尾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雄鼠为杂合子;若子代 ,则证明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

(2)在小家鼠中有一突变基因使尾巴弯曲(用A和a表示有关基因)。现有一系列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组别 亲代 子代

雌() 雄() 雌() 雄()

1 弯曲 不弯曲 50%弯曲,

50%不弯曲 50%弯曲,

50%不弯曲

2 弯曲 不弯曲 全部弯曲 全部弯曲

3 不弯曲 不弯曲 全部不弯曲 全部不弯曲

4 弯曲 弯曲 全部弯曲 全部弯曲

5 弯曲 弯曲 全部弯曲 50%弯曲,

50%不弯曲

请分析回答:

①只依据第 组的杂交结果,即可判断小家鼠尾巴形状的突变基因的遗传方式;该遗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 。在各杂交组别中,不能直接判断性状显隐关系的是第 组。

②有人发现,小家鼠中短尾(B)对长尾(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纯合会导致个体在胚胎期死亡。若让第2组后代中的一只短尾雌鼠和一只短尾雄鼠,则理论上子代中成活个体的表现型(不计性别)及比例为 ;产生的弯曲短尾雌鼠中,杂合子占 。

【答案】(1)①该短尾雄鼠与多只正常尾雌鼠 ②全为短尾鼠 出现正常尾鼠及短尾鼠,且比例为1∶1 出现正常尾鼠及短尾鼠,且比例不为1∶1 (2)① 5 交叉遗传 1、3、4 ②弯曲短尾∶弯曲长尾∶不弯曲短尾∶不弯曲长尾=6∶3∶2∶1 100%

【解析】只有子代数量足够多时,才会出现典型的性状分离比,因而实验中应将该短尾雄鼠与多只正常尾雌鼠,观察并记录子代尾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子代全为短尾鼠,则证明该短尾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雄鼠为纯合子。若子代出现正常尾鼠及短尾鼠,且比例为1∶1,则证明短尾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雄鼠为杂合子。若子代出现正常尾鼠及短尾鼠,且比例不为1∶1,则证明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由表中的杂交组合5可知,子代雌雄个体的表现型不同,有性别差异,因而可判断小家鼠尾巴形状的突变基因的遗传方式为伴X遗传,特点是交叉遗传;通过第2、5组可判断显性性状是弯曲,不弯曲为隐性性状;第1、3、4组不能直接判断显隐性;第2组后代中的短尾雌鼠的基因型为BbXAXa,短尾雄鼠的基因型为BbXAY,理论上子代中成活个体的表现型(不计性别)及比例为弯曲短尾∶弯曲长尾∶不弯曲短尾∶不弯曲长尾=6∶3∶2∶1,弯曲短尾雌鼠全为杂合子。

【规律总结】遗传判断实验设计是高考试题命制的难点和热点,也是高考试题的压轴之作。考查的方向主要有:细胞质遗传与细胞核遗传判断性实验、相对性状中的显性与隐性判断性实验、非等位基因存在位置的判断性实验、等位基因位于染色体类型的判断性实验、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断性实验、环境因素影响与基因控制性状的判断性实验、染色体基因缺失与基因突变的判断性实验、纯合子与杂合子判断性实验、根据性状判断生物性别的判断性实验等。

解题时往往先从结论推知结果,回答问题时再通过结果推知结论。复习过程中要通过题型训练总结建构相应的思维模板。如建构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断性实验设计模板:

(1)显性突变是由隐性基因突变成显性基因,突变一旦完成,则立即表现出显性性状,选取具有突变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子代会表现出原有性状。

(2)隐性突变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性状往往不会立即表现,直到出现隐性纯合子为止。若选取具有突变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则后代只表现出突变性状。

五、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关键词:种群。

2.知识来源:生态因素、种群及其数量的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3.命题热点: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综合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例5】图甲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部分物质流,图乙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λ值和时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由图甲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 进入生物群落,图中“”表示 ;生态系统能量不能循环流动的原因是 ;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

(2)由图乙可知,该种群在第 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当种群在第10~30年时期内,种内斗争的变化趋势是 。

(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 的能力,同时也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答案】(1)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能量流(动方向) 生物代谢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体用于合成有机物(或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物再利用,合理给分)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40 逐渐增强 (3)阳光等环境资源

【解析】(1)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图中“”表示能量流动方向,生态系统能量不能循环流动的原因是生物代谢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体用于合成有机物(或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物再利用),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2)据图乙可知,种群密度在第40年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值。若要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可通过增加食物,改善环境条件、减少天敌等。种群密度在第10~30年时期内,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种内斗争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强。(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更为强大,光合作用更强,对光、二氧化碳、无机盐等环境资源利用加强,而且由于环境较适宜,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群落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规律总结】生态学综合分析题从考查的内容看,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种间关系与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运用是高考的命题热点。命题的角度有:以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通过曲线图表等信息综合考查;通过曲线分析群落的种间关系;联系新情境考查群落的演替;结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具体分析不同生态系统的功能;运用生态系统的原理解决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生态学多以曲线、示意图的形式出现,解题时首先要仔细审题,从曲线和示意图中提炼信息,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涉及的食物链;再联系教材知识,分析引起曲线变化的原因,解释示意图说明的问题;最后对问题进行判断,按要求进行规范作答。

六、生物技术实践与现代生物科技

1.关键词: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

2.知识来源:微生物的利用和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应用。

3.命题热点: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数目测定的方法,选择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克隆技术与细胞的全能性,胚胎工程与减数分裂和遗传,基因工程与基因的表达,单克隆抗体与免疫。

【例6】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形成的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将 分解成 。

(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染料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 色复合物。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 。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并加以鉴定,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

酵母膏 无机盐 淀粉 纤维素粉 琼脂 CR溶液 水

培养基甲 + + + + - + +

培养基乙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 (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培养基乙 (填“能”或“不能”)用于鉴定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

【答案】(1)纤维二糖 葡萄糖 (2)红 透明圈 (3)不能 液体培养基不能分离单菌落 不能 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不能形成CR-纤维素红色复合物)

【解析】(1)葡萄糖苷酶可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2)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3)纤维素分解菌分离和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而培养基甲中没有琼脂,是液体培养基;要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需要以纤维素为主要碳源的培养基,培养基乙不具有选择的作用。

【规律总结】微生物的培养与运用、生物样品中成分的提取、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运用等是高频考点。试题通过实例,考查有关生物技术的原理、实验设计的思想方法与思路和实验操作等,同时还会与必修部分的有关内容进行综合考查。命题时常呈现轮考特点,且常以简单的记忆内容为主。

复习时要加强对教材中知识的深层理解,加强自身搜集信息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审题识图能力、规范表达能力的培养。解题时要认真审题,联系教材知识,重视运用专业术语作答。

【例7】 2014年10月19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曾艺研究团队领衔完成的研究成果,宣布首次发现了乳腺中的多能干细胞,“刷新”了由国外科学家在2011年发表在《自然》上的乳腺干细胞只存在单潜能性的理论,并以此为切入点,为靶向治疗乳腺癌提供新思路,奠定了乳腺癌干细胞治疗应用的基础。请依据上述材料及教材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成年人体内存在的组织干细胞可根据其发育潜能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三种类型,其中全能干细胞是 ,在形态上具有 等特点,来源于胚胎培养中的 期 (填胚胎结构),也可从胎儿的 细胞中提取。

(2)乳腺中的多能干细胞能分化形成各种类型的细胞,该变化过程的实质是 ,引起细胞之间功能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填物质)不同,根本原因是 (填物质)不同。多能干细胞的获得,不使用胚胎细胞或卵细胞,也不诱导发育成个体,因此,不会像生殖性克隆一样引发 问题。

(3)乳腺癌是乳腺细胞在 的作用下基因发生了突变,可通过形态上的变化来进行判断。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乳腺干细胞的特异标记――蛋白C受体是一种细胞膜表面受体,将来针对它而设计的药物 (填“需要”或“不需要”)进入细胞内起效,因而是理想的药物靶点。

(4)目前对于细胞的研究较为广泛,如可将干细胞用于检测有毒物质是否引起了基因突变,此应用在分子水平上需要采用 技术。

【答案】(1)胚胎干细胞 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 囊胚 内细胞团 原始性腺 (2)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蛋白质 mRNA 伦理 (3)致癌因子 不需要 (4)DNA分子杂交

【解析】(1)全能干细胞即是胚胎干细胞,来源于胚胎发育的囊胚时期的内细胞团细胞,这个时期的细胞具有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等特点,另外胚胎干细胞也可来自胎儿的原始性腺细胞。(2)多能干细胞发育成不同类型细胞的过程实质是细胞分化,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蛋白质是细胞功能的体现者,所以细胞之间功能差异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不同,而蛋白质的表达受mRNA控制,即根本原因是mRNA不同。(3)乳腺细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会发生突变导致癌变,由于乳腺细胞膜表面有受体蛋白,因此不需要进入细胞内。(4)用干细胞来检测是否发生突变的常用方法是DNA分子杂交。

【规律总结】基因工程、植物细胞杂交、单克隆抗体制备、胚胎培养、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发育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胚胎工程往往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综合考查,生态工程多与生物学知识相结合。“从具体成果中提验知识,结合图像、文字信息考查基因工程”“借助图像表格展示信息,考查细胞工程”“借助示意图,考查胚胎发育及胚胎工程的若干技术”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形式。

复习时要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加强对生物学专业术语、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识记,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解题时要规范汉字的书写和加强语言表达,做到审题迅速,获取信息正确,分析到位,书写语言严谨、规范。

七、 实验设计

1.关键词:实验设计。

2.知识来源: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观察和结论的预测。

3.命题热点:证明某种激素的生理功能、酶的催化特性与发挥作用的条件、遗传学实验设计及综合分析、探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因素。

【例8】 有研究者宣称:山核桃的外果皮提取物中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损伤作用,能有效防护动物辐射损伤。某小组同学对此提出了质疑。通过咨询专家,他们了解到动物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简称SOD,是O22-的天然消除剂)的活性可作为确定防护辐射损伤作用的效果指标之一。大剂量辐射会降低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机体对辐射的防护功能。

该小组准备利用动物进行实验探究。基本思路是:给实验动物注射山核桃外果皮提取物让动物接受辐射检测实验动物血液中SOD的活性。

指导老师给该小组提供了如下材料用具:未受过辐射的健康小鼠若干只(不考虑性别影响),生理盐水,蒸馏水,注射器,不同浓度(15g/mL、9g/mL、3g/mL)的山核桃外果皮提取液,SOD活性测定仪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是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法步骤。请指出其中的三处错误,并做相应的改正。

①取未接受过辐射的生长发育状态相似的健康5只小鼠,随机分装在5个鼠笼中,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戊;②甲、乙、丙三组每天分别注射15g/mL、9g/mL、3g/mL三种不同浓度的山核桃外果皮提取物10ml,丁、戊两组每天分别注射蒸馏水10ml;③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15天后,对5组小鼠均用相同的大剂量60Coγ射线辐射处理相同时间;④辐射后第5天,分别提取各小鼠的血液,用SOD活性测定仪器测定各小鼠血液中SOD的活性,记下各组实验数据,并计算甲、乙、丙三组平均值。

错误一: ;修正一: 。

错误二: ;修正二: 。

错误三: ;修正三: 。

(2)请依据你修正的实验方案,预测两种可能的实验结果,并推导相应的实验结论。

(3)针对(2)中的一种结果和结论,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答案】(1)每组的实验动物数量太少 每组动物至少要用3只,避免因偶然性而造成误差或失败 丁、戊不应注射蒸馏水 丁、戊两组每天应该分别注射10mL生理盐水 缺乏60Coγ射线辐射的对照组 丁组或戊组不用60Coγ射线辐射处理,作为对照组

(2)可能答案一:SOD活性测定值为甲=乙=丙,且三组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山核桃外果皮提取液具有防护辐射损伤的作用,但与浓度无关。

可能答案二:SOD活性测定值为甲<乙<丙,且三组的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山核桃外果皮提取液会破坏动物防护辐射损伤的功能,且与浓度相关。

可能答案三:五组小鼠的SOD的活性差别不明显。由此可推导出的实验结论是,山核桃的外果皮提取物不能有效防护动物辐射损伤。

可能答案四:SOD活性测定值为甲>乙>丙,且三组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山核桃外果皮提取液具有防护辐射损伤的作用,且浓度越大效果越好。

(3)如实验中60Coγ射线辐射量应用多大合适?山核桃外果皮提取液的浓度多少适宜?实验结果与性别有关吗?山核桃外果皮提取液的提取方法是否科学,是否在提取过程中影响了其效用?

【规律总结】高考实验与探究能力的主要考向有:“对教材中的经典实验进行拓展和加深”“设计完善过程,验证探究生物现象”“呈现实验方案,考查实验评价与改进”“结合曲线表格图像,考查实验结果分析与归纳”“融合遗传变异,考查推理与验证能力”“释放思维空间,考查实验创新能力”“设置目标,考查统筹规划与设计能力”。

设计实验时,要综合分析、步步为营。第一步,审准目的原理、要求,明确实验目的(验证还是探究),明确实验原理,理解实验依据,弄清实验中的问题要求和各种变量。第二步,确定和处理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第三步,写出实验步骤(分组编号、自变量处理、观察测量并记录结果)。评价实验时,要重点分析:是否违反实验设计原则(对照原则、单因变量原则、可重复性原则),无关变量的控制是否遵循等量适量原则。

生物高一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2012年高考;新课标;试题评析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074-10

语文:稳中求变,以稳应变

李 丹

2012高考语文学科的考试尘埃落定,笔者作为一名高三语文教师,对今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有些许浅显的认识,希望在这里和考生以及各位同人分享。

一、试题概说

相对于2011年高考试题而言,2012高考语文试题可谓是“稳中求变”:试题构成没有变化,题型也变化不大,只是有几个轮换考查的考点有所变化。

1.稳扎稳打

(1)试卷结构未变。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的试卷结构较2011年没有变化,依然是六个大题,十八个小题;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第Ⅰ卷又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

(2)试题类型基本未变。科技文阅读仍在考社科类文章;文言文阅读仍然考正史类人物传记;诗歌题型与2011年同中有异,都涉及了相同的“情景关系”问题;文本阅读的体裁仍然是小说和现代人物传记,题型也是以考查筛选概括、理解分析能力为主;语言文字运用的客观题题型未变,第17题一直考仿写;作文仍然是给材料作文。

(3)试题难度大体一致。据考生特别是复读生及连续在高三任教的教师反映,试题的难度与去年大体一致。但从纵向来看,试题难度有逐步加大的趋势。

2.循序渐“变”

任何一套高考题较之前一年都不可能没有变化。今年的试题还是循着《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的“序”,做了一些改变。如科技文阅读虽然仍在考社科类文章,但已不是2007~2011年的传统文化,而是考了现代科技领域中比较新的内容——黑箱理论;文言文阅读这几年基本在“唐”、“宋”、“明”三个朝代的正史中轮换选文;诗歌鉴赏的体裁、题材基本轮换考查,今年换了体裁和题材,考了怀人词,且着重考查了考生对作品内容的解读;文本阅读体裁未变,题材还是比较“陌生化”,备考阶段遇到选文的几率很小;语言文字运用的主观题第16题题型轮换考查,而且开始注重理解、分析、概括、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不同于去年单一的“长短句变换”;作文仍然是给材料作文,但不同于去年的“时评类”文章,今年的作文“政论性”减弱,更注重考查考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整套卷子的亮点有:科技文紧密结合现实而突破了以往“传统文化一家独大”的局面;作文题有改变,不像去年那样政论性过强,较为平易,写作空间较大,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二、试题评析

无论变与不变,就语文学科而言,新课标全国卷自诞生以来,其考查思想就一直保持着基本稳定。今年的试题特点可以借用我校的课程设置原则——“一体两翼”来概括。

1.以语言文字为主体,注重凸显语文的特色

语文,最基本的含义是“语言文字”。要凸显“语文”特色,就一定要将对语言文字的考查作为主体。今年的语文试题,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要求学生先要准确透彻地理解语言文字,然后才能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情感、思想层面的信息。当然,近年来语文试题出题材料在语言文字层面都不会给考生设置太大的障碍,考生阅读起来都比较轻松。以作文为例,考生应该比较容易读明白材料,并掌握材料的大意。但是,“读明白”,不等于“理解了”,考生在阅读时,还要关注细节,理解材料的本质。例如作文材料中的“顺便将漏洞补好了”,“顺便”就交代了油漆工是自觉地去做了他认为应该做的事,读出了这一点,对准确立意至关重要。所以,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而非一味地依赖所谓的“答题套路”,是近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共同的命题方向。

2.以能力考查为一翼,注重展现语文的本质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而高考语文就是要通过语言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今年的语文试题,阅读材料虽然不难读懂,但是,考后不少学生反映,题不是特别好答,答题时感觉有点“卡”。这是很正常的感觉。实际上,从2010年开始,新课标全国卷就加大了对学生思维能力考查的力度,体现在考生身上,就是感觉语文试题更难了。今年的试题就是如此。以科技文阅读为例,考生虽能基本读懂文章,但是在辨析选项正误时,一些考生觉得难下定论,这主要是欠缺把握语言要点、比较信息异同的能力。再如作文,有的考生将立意的重心放在了“关注细节”上,虽未偏离材料,但却不能算作是上佳的立意。考生之所以把握不准,主要是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没有意识到油漆工受到他人真诚感谢的根本原因,不是单纯做了“小事”,而是不求回报、不讲功利地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从道德上讲应当做的事情。所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应当是近年来高考的重要“一翼”。高三的学生一定要注重通过扎实有效的训练,提升自己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的能力。

3.以语言表达为一翼,注重展现语文的功用

语文的功用是作为交流的工具。所以,高考语文理所当然地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客观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辨析出表达是否准确;主观题则考查学生自己能否准确地表达。例如,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要求考生表达要准确、清晰;文本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要求考生表达要准确、清晰、规范;写作则要求考生表达时要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述充分、语言有文采。所以,平时多运用语言文字去进行书面表达,是考场答题顺畅、准确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今年的语文试题有高度——关注社会人生,有深度——注重理性思索,有效度——全面考查能力。这几点在作文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备考建议

在高三备考阶段,教师应该注重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从中把握考试的重点、难点和命题规律;同时要研读《考试大纲》,了解高考潜在的考点,也就是《考试大纲》要求了、但近三年还未考过的考点。例如,我们在备考阶段,根据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和2012年的《考试大纲》,预测今年诗歌鉴赏很可能考查“思乡怀人类”诗歌,的确考了怀人词;我们预测作文应该还是密切联系社会人生的给材料作文,主题应当围绕当今的社会热点“弘扬美德”、“人性之美”等,我们也曾在模拟考试中让学生写过以“帮助别人,成就自己”为主题的作文,而这也与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接近。高三的学生也要认真研读高考试题,从中把握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摸索答题技巧、提升解题的思维能力,这是备考的应有方向。

(李丹,1978年生,女,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数学: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

考查审慎与灵活的思维习惯

姜思洋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数学试题(包括文、理科)的风格与前两年试题相比,变化明显。前两年的试题注重发挥试题的“淘汰”功能,并不能将数学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较为合理的区分。而今年的试题体现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考查了学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精神。可以说,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数学试题既反映了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又充分发挥了高考试题的选拔功能,对于推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求学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解试题

对于文、理科数学试题,前十一道选择题计算量不太大,尽管对于中等以上水平考生来说,不至于不会解,但其思维含量比较大,所以会用去考生很多答题时间。文科的前三道填空题和理科的前两道填空题都是常见的题型。理科的第12题、文科的第16题分别是理科选择题和文科填空题的压轴题,考查了考生的创新意识,对考生知识的迁移、组合、融汇的程度要求较高,即便是基础比较好的考生,在考场上都不容易解出来。理科第16题是填空题的压轴题,将此题改编成选择题,降低难度后,作为文科选择题的压轴题。由此看来,每道小题都设计得非常精致。所以,考生在答题时觉得解这些题比较费时、费力,留给后面试题的解答时间就少,导致本来应该得分的解答题没答好。但是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这两道题还是难不住他们的,对其考试的发挥几乎没有影响。

一些学生在答选择、填空题时,遇到了不会的问题,不能勇于放弃,在这种题目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使得考试整体上发挥失常,损失很大。其实,高考数学试题也有对考生本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个性品质的考查。这就要求高三的学生无论是在高三复习中还是在高考中,都要克服紧张的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备考。特别是在高考中,要合理分配时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答题。对于像理科第16题这样的问题,如果解答困难,那么就先放一放,把时间留给后面的试题。

二、试卷结构不变体现了“稳定”,具体问题风格的变化体现了“创新”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数学试题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选择题为单选题,填空题直接填写结果,解答题

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三种题型分数的百分比约为:选择题40%左右,填空题10%左右,解答题50%左右。多年以来,上述试题的类型及分数比例都没有发生变化。

在研究2010年与2011年高考数学试题时,觉得试题风格保守,前面的试题平淡,思维的含量非常小,考生在解答前面问题时一般都非常顺利。第21题虽然有点难度,但是对于较高水平的考生,前面答题所需时间太少,使其有充裕的时间来研究这道压轴题,如果解不出最难的部分,也可以回去检查前面的问题,只要不犯错误就能得高分。特别是前两年的第21题,问题的类型都是相同的,试题有“八股”之嫌。如果要求教师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训练,学生的高考分数就会提高。而今年的试题,选择题只有前三个小题能比较容易地找到解题思路,但也不像以往那样很容易就会看出结果,考生能够确信最终可以找到正确选项,但是需要时间。这三道题突破了以往的定式,含有多个信息,比如将复数与命题的知识结合到一起命题。理科第2题为排列组合题,将这种难度较大的知识放在前面考查,同时降低问题的难度。这种命题方法都是比较有创意的。每一道解答题都不会轻易让考生得出结果。例如第17题,理科的考生容易一开始不用正弦定理将三角形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而是利用两角和公式,将前两项转化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的形式,因而陷入误区。文科考生在将三角形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后,容易看不出来需要约掉sinC,从而陷入误区。可见,今年的数学试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不至于过分难,与2003年的试题相比,笔者认为还差很多。

三、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试题,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

今年的试题虽然没有刻意追求知识点的覆盖面,但是都注重了学科的内在联系和数学知识的综合性。出题者命题时往往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例如第17题,将分段函数的知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知识以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等问题结合在一起,背景贴近生活,充分发挥了这道解答题的考查功能。理科第8题(即文科第10题),将双曲线、抛物线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对三种圆锥曲线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了全面考查。在这些问题中,最新颖的是理科第15题:

(15)某个部件由三个电子元件按下图方式连接而成,元件1或元件2正常工作,且元件3正常工作,则部件正常工作.设三个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单位:小时)均服从正态分布N(1000,502),且各个元件能否正常工作相互独立,那么该部件的使用寿命超过1000小时的概率为().

本题中的电路问题学生并不陌生,但一般题中往往是概率和事件直接给出。而“工作超过1000小时”这一事件和事件的概率为[[?]]的给出方式设计得非常巧妙,且将正态分布的知识与概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较有新意。

四、检测考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

从整体上看,每一种题型中都有一道难度较大的试题。对于解答题,每道题都具有综合性,都考查了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都检验了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的能力,都检测了考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潜能。比如,三角题是以三角形的知识为载体,所考查的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不仅包括数的运算,还包括式的运算,考查了正弦和余弦定理、诱导公式、三角恒等变换以及解方程等内容。概率与统计题实际上是应用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重点为客观事物的数学化,依据的是现实中某花店销售玫瑰花的利润问题,要求考生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构造数学模型,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符合“贴近生活,背景公平”的原则。立体几何考查了考生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并注意到了与推理相结合的问题。比如,理科第19题第2问,在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之前,要证明一个垂直关系,否则解答就不完整。总之,今年的试题对能力的考查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通过每个问题的相互配合而进行的全面考查。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知识,在试卷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构成了试卷的主体。比如,解析几何题在试卷中出现三次,导数题理科出现三次,文科出现两次。特别是理科的导数压轴题,要求考生能发现问题并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灵活深入地分析信息和探索研究,机智、勇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结束语

2012年高考数学试题的理科第21题,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最好的一道压轴题,其难度合理,考查了主干知识、主流思想。此题使整套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较好的区分度。理科第12题在遵循《考试大纲》方面表现得一般。而文科第12题(即理科第16题)则显得稍偏一点。

虽然今年的试题稍难,但在高三复习时也不能只是训练难题或在难题方面下太多的功夫,对难题过多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是一种浪费。会解难题的前提是基础题、中档题一定要解好。一定要注重教材,因为它承载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是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重要载体,也体现着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师应该深入体会新课程理念,改变对旧教材结构的认识,准确把握新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传统内容要敢于取舍。对试题命制的研究也是教师必须要关注的。编拟试题,特别是编拟有新意的试题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是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姜思洋,1968年生,男,数学教研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英语:年年花开,岁岁不同,

传承特色,稳中有升

姚佩红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英语试题的命题思路、分值和题型与前两年保持了一定的连贯性,但又不乏变化,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注重基础、强调运用、突出能力、稳中求变”的原则。在立足应用的前提下,更侧重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考查渗透在了对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考查之中,在某些题型的设计上,也体现了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趋势和要求。

一、试题分析

1.听力部分分析

和前两年新课标全国卷一样,今年的英语听力朗读者还是美音,语速正常,与我校学生平时训练的速度相比,稍慢些。从设题上看,各类型问题的比例和难度也和往年相仿。第二节长对话听力材料的信息量较大,反映了真实的生活情景,口语材料丰富。但也有一些变化是值得注意的,比如在题量的分配上和往年相比,有些变化,最后一段材料以对话形式出现,而不是以往常规的独白方式,且信息量大,材料的结尾以减弱淡出的方式结束,不同于以往选取完整材料的方式。虽然有一些变化,但从考生的答题感受上来看,听力部分障碍不大。

2.单项选择部分分析

今年的单项选择一如既往地注重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以中等难度的试题为主,没有偏题、怪题,没有刻意追求语言结构的繁杂,着重考查了考生在语法、词汇、习惯用语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强调了考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题干情景充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选项简短明了。考点突出,考查点多为平时课上经常训练的和学生比较熟悉的,涵盖了情景交际、冠词、时态、主语从句、动词辨析、动词词组、非谓语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情态动词、代词等。但是,试题对学生的语境体悟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要得高分并不容易,试题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3.完形填空部分分析

今年的完形填空试题不同于近几年主要以记叙文或者夹叙夹议的文章为主要载体的一贯风格,选取了一篇科普类的说明文。文章在行文和语言内部逻辑关系上都更加紧密,对上下文语境的分析远重于对知识点的考察,接近于考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本质。这样就无形中加大了试题的难度,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设空及选项设置方面,试题主要考查了词汇的辨析与运用,尤其是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等实词的辨析与应用。而且更加注重语言的综合运用,选择词汇时必须依据上下文的逻辑,在了解词汇核心意思或用法的基础上,结合语境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4.阅读理解部分分析

今年的阅读理解题所选用材料的体裁和题材都很丰富。与2011年相比,试题阅读内容和所设选项的难度相当。在试题的设置上,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1)理解主旨和要义;2)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4)对所读的内容做出简单的推断;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此外,阅读理解“七选五”这一新题型继承了以往的风格,第一小段有一个小标题,使文章话题一目了然,大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考生能够比较容易地去掉无关选项,试题的区分度不大。

5.短文改错部分分析

短文改错题一直以来都是一种比较容易得分但又不易得满分的题型。与2011年相比,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考查了谓语动词、时态、名词的数、代词、从句、形容词、副词等基础词汇和语法。这些知识点考生在平时课上一般都会练习到。

6.书面表达部分分析

书面表达题延续了前几年以书信、邮件为载体的形式,要求学生写一封申请信,申请参加一个国际中学生组织将在新加坡举办的夏令营,内容要点包括自我介绍、参加意图和希望获准三个方面,属提纲性材料作文。其中自我介绍部分,考生可以有适度发挥,但不可出现考生个人真实信息。这个话题和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也是高中课程改革后英语作文发展的趋势——最大限度地与现实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运用英语办事、交际,使学生有话可说。

二、高三备考提示

2012年高考英语试题给我们教学的启示是:

第一,对于语法知识,我们要继续弱化、简单化、系统化,没必要学得太难、太深,只要掌握基本的框架、基础的内容就可以了。

第二,单选题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要做偏题、难题,要注重对词汇的背诵和基本用法的掌握。

第三,完型题和阅读题要注意对篇章的理解和驾驭,因为高考英语正在向实用性、基础性迈进,我们学习英语也主要是用来交际和实际应用的。

第四,高考英语写作主要考查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强调的是实用性和生活化,关键点是灵活运用。一定不要死记硬背、套模板,也没有必要在个别题材、构思上下很大功夫,也就是说只要能够表达出来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就达到目的了。

(姚佩红,1978年生,女,高三英语备课组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物理:年年岁岁题相似,

岁岁年年题不同

高银龙

2012年高考在人们的期盼、关注和热议中已经过去。回首今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以下简称“理综”)的物理部分,可以发现试题的许多特点。

一、试题分析

1.试题的突出特点

(1)试题在考查学生知识的同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了首要位置

试题考查的主要能力有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1)理解能力,即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适用条件的能力,如第14题对“惯性”的考查;2)推理能力,即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如第16题对小球对竖直墙和挡板的弹力变化的考查;3)分析综合能力,即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简单的问题,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的能力,如第35题物理选修3~5,b球以圆周运动形式下落与a球相碰粘在一起共同摆起,考查了学生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4)实验能力,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出解决方案的能力,要求能运用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如第23题利用平衡方法确定磁感应强度;5)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关物理计算问题的能力,如第24题对θ角临界值问题的分析。

(2)试题总体上稳中有变,难度适中

从整套试题来看,常规题占总题数的多半,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实验题上。整套试题立足于基础,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区分度合理,无偏题、怪题和超纲题。体现了物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高考选拔性考试的有效对接。试题灵活、新颖,突出考查了高中物理主干知识,如“力和运动”、“功与能关系”、“万有引力定律”、“图像问题”、“电磁感应”等,同时又密切联系了生活实际。今年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与往年相比,仍然集中于两大部分知识,其中,“功和能”与“机械能”部分分数相应减少,“电磁学”与“电磁感应”部分分数则有所增加,而这两大部分占据了物理试题总分80%以上的比例。

2.试题的亮点

今年高考理综试题物理部分具有以下亮点:

(1)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第24题借由家居必备的拖把设计问题,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原成了物理模型。把实际问题简化成物理模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有效地防止物理教学和物理课程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发生。

(2)注重数学方法运用能力的考查

第25题对考生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考查。对于本题,比较容易分析,也容易找到突破口,但在求解带电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时,需要有较强的几何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在解决此题时要熟练并灵活地运用有关的数学方法。

(3)考查形式新颖

在第24题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静摩擦因数的概念,但事实上却以“设能使该拖把在地板上从静止刚好开始运动的水平推力与此时地板对拖把的正压力的比值为λ”的形式加以考查,考查形式新颖。但该题是否超出《高考大纲》的要求,确实值得商榷。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其难度超过25题,对考试经验不足的考生来说,会增加其临场应变的难度。

二、备考策略

复习备考是整个高三的主要学习任务,从备考的角度来讲,建议考生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要注意扫清知识上的盲点,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很多学校通常都会进行“两轮”或“三轮”复习。但不管复习几轮,对于物理概念、规律及其使用条件等必须要清楚,物理公式、规律的来龙去脉一定要掌握。这样在解决问题时才能做到运用自如,否则将有可能影响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

2.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有效克服知识遗忘

阶段性、重复性的复习是克服知识遗忘的法宝。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复习到哪部分知识,哪部分知识熟练,复习过的知识,时间越长越记不清楚的现象。考生要运用好“遗忘曲线”所反映的记忆规律,自主地进行阶段性、重复性复习,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精选题,精练题,杜绝题海战术

高三有做不完的题,但是如果把相似的问题加以归类,就会发现同样的题型有相似的解决方法,正所谓“题目千千万,题型一二三”。与此同时,要注意举一反三,少做偏题、怪题。只有跳出“题海”,在考场上才有可能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

4.注意解题过程的规范性

考生在解答物理计算题时要注意文字表述的准确性、规范性、简洁性,逻辑推理要严密,物理规律运用要准确,文字书写要清晰、工整。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非知识性丢分。

5.注意审题,明确物理过程

教师在平时练习和考试中,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弄清楚试题中涉及的物理过程,做到运动分析、受力分析、能量分析清楚,否则就会出现“一听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蒙”的现象。

(高银龙,1980年生,男,中学一级教师)

化学: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注重学科核心内容

徐金束

2012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了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无偏题、怪题。试题题型与往年相比,基本一致,但试题加大了对计算能力考查的力度,这一点虽然在《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多处强调,考生也应该会有所准备,但在高考考场这一特定环境下,考生依然会感觉化学试题计算量过大。在理综试卷中,与物理和生物两科试题相比,化学试题的计算量及计算难度都是最大的。

一、试题特点

同2011年相比,今年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命题灵活,注重测试学科核心内容

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化学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依然是今年试题考查的重点。如第8题关注了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化学常识;第9题考查了有关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关系的计算;第10题考查了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数目,通过醇的典型性质限定了同分异构体的类别;第11题以水的离子积常数切入,考查了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离子浓度关系等;第13题与去年相似,以短周期元素推断为题干,考查了必修中“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内容,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典型化合物成键的特点物理性质等。这些题目既突出了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又考查了考生思维的严谨性。

试题对学生化学用语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主要集中在Ⅱ卷中。除了电子排布式、有机物结构简式外,着重考查了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而且力度较大,应引起处于备考阶段的各位同学和老师的高度重视。如第26题,侧重了对一定情境下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新型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第27题,以合成光气为背景,不仅考查了比较常见的无机气体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而且还考查了学生依据相关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命题比较新颖、灵活。

2.稳中求新,重视教材中的“新增内容”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的内容主要有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各种平衡常数、有机化学基础中的分子结构的鉴定方法、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中的核外电子排布、电离能、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等。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思想和化学理论的发展,在今年的高考中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如第27题中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关计算;第37题中核外电子排布式、原子轨道杂化方式、第一电离能大小比较、分子及离子的立体构型;第38题中核磁共振氢谱等。

而选考部分则呈现出稳中有变、变中出新的特点。如第37题中比较并解释同元异价、含氧酸酸性的强弱、求算离子间距等考点,侧重了对离子晶体结构的深入理解和数学几何思想的应用。试题设计体现了“既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特点。

3.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侧重考查化学学习能力

从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来看,比较重视对“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等化学学习能力的考查。今年的高考试题亦是如此。如,第7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第12题要求学生根据表格中列举的有机物分子组成的特点总结规律,并应用规律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第27题围绕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来设计问题,考查了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影响等;第28题是实验题,虽然以近几年不常见的有机物制备为实验目的,但所涉及的实验原理却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苯的溴代反应、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以及整合信息、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等。这些都属于化学学习基本能力的范畴。

4.计算量大、数据处理较为复杂,值得商榷

数据处理能力是学生学习化学必须具备的能力。利用化学原理和基本规律列出计算过程,并通过计算得出最后结果是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步骤。但今年的试题中涉及的有关数据处理的问题偏多,必做题中有五个小题,选做题中还有两问。特别是有些问题表现出化学原理难度不大,但数据计算却十分复杂的情况。除第26题第1小题要求计算过程、第37题第6小题第1问要求列式并计算、第2问要求列式外,其他四个小题都只要最后计算结果,列出“计算过程”没有采分点,不给过程分。这种轻化学原理、重数学计算结果的考查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二、备考策略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今后的高考化学试题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化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向着这个方向进一步转变,以使学生能够较快地适应未来的大学化学学习。

1.教师的对策

各位教师要结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双基”的培养和训练。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学生的对策

各位高三新生也要在精学核心内容、提升学习能力上多下功夫,做到复习充分、临考自信。

(徐金束,1978年生,女,中学一级教师)

生物:主干与细节兼顾,

知识与能力并重

田玉春

2012年高考理综生物试题考点分布合理,既做到了重点内容突出,又照顾到了知识的覆盖面。试题以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考点,注重考查了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试题整体难度适中,难、中、易梯度分布合理,无偏题、怪题。试题整体平和而不乏新意,既保持了相对稳定,又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

一、突出主干知识,考点覆盖面广

试题以《考试说明》中II类要求的主干知识点作为重点考查内容,知识覆盖面全、重点突出。必做题75分,其中必修部分的模块1占17分,模块2占16分,模块3占42分。模块中“内环境和稳态”主要侧重了调节部分,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如,动物调节部分占22分,植物激素调节部分占6分,生态部分占14分。试题不仅注重考查了高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同时也注重了各知识点的覆盖面和考查深度,真正做到了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全面检验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与灵活应用情况。如必做题覆盖了中学生物三个模块中的绝大部分内容,特别是侧重考查了属于II类要求的重点内容;选做题考查了生物技术实践和基因工程的内容。

二、试题难易适中,梯度合理

试题难易适中,梯度合理,进一步加大了对考生素质和能力考查的力度。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第1~6题为选择题,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呈现出易、中、难的梯度排序;第29~32题为非选择题,每个题中的第1小题难度均较低,考生比较熟悉,这样有利于考生稳定情绪、积极应答,对后面试题的求解也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使得大部分学生都可能得分,而后几个小题的设问综合性逐渐增强,思维含量逐渐增加,需要考生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有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第9题的第2、3小题和第31题的第3小题均是如此。

三、注重能力考查,体现知识运用

试题以主干知识为载体,突出了能力考查,体现了知识的运用。今年的试题比较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例如,第5题属于识图分析应用题,解答本题时考生需首先从题干和图中获取正确信息,要求考生要具备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并应用所获取的信息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6题以种群特征为背景,考查了考生的读图和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第29题以玉米种子萌发为情境材料,涉及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干重变化,虽然这一知识点在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讲授,但是通过曲线图,学生是可以获取到相应信息的,这主要考查了考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第31题以鼠的杂交实验及实验结果异常为情景,考查了考生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第32题着重考查了考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

四、重视实验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实验与探究能力是生物学科最关注的能力之一。今年的试题注重了对考生实验原理、方法的掌握情况和实验结果预测与分析等相关能力的考查。如第5题以植物生长素的相关实验为情景,考查了考生对生长素的产生、运输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他们的实验分析能力;第29题通过玉米种子萌发的实验重点考查了考生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能力;第32题第3小题考查的也是实验分析,是对自然现象进行的模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考查了有关实验变量控制的问题。

五、高三备考建议

1.要注重训练生物学的答题规范

生物高考卷面中,因缺乏准确到位的语言叙述而失分的情况是较为普遍的,这也是理科生的“致命伤”,要引起各位高三任课教师和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2.帮助学生精挑细选复习资料

教师要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复习阶段,有选择性地提供一些学习资料,不经选择就随意给学生资料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除了教师自己编印的资料外,为学生精选一本合适的课外资料也是十分必要的。精选的原则是:要符合新课标全国卷的命题要求,结构清晰,难易适中,图表题和实验题较多,错误率较低等。

3.多做图文信息题

图表题、图像题、图文题在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中频繁亮相,成为生物学开放性试题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于其能有效地拉开考生的得分差距,也成为高考命题专家的首选题型之一。能否从图文中抽取并转换成答题所需的数据信息、社会信息、理论信息、生态信息和背景信息等,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所在。

4.多做开放性生物学实验设计题

对近三年高考生物试题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是:试验题分值逐年增加、实验内容日趋开放,对考生的知识、思维、能力等综合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各位高三学生在复习中要多做开放性实验设计题,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生物学复习中要以基础知识作铺垫,知识活用作主线,通过加强训练不断地提高相应的解题能力。

(田玉春,1980年生,男,中学一级教师)

政治:稳中有降,凸显人文

宋丽丽

一、试题分析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以下简称“文综”)政治试题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试题结构稳定,总体难度不大

从试题结构上看,今年的政治试题分值占100分,其中选择题十二道,共48分,主观题两道,五个设问,共52分。同2011年相比,有所微调。文化生活的选择题今年再次出现,文化生活部分所占的分值由14分提高到16分,哲学部分分值由32分降至30分,经济和政治部分分值没有变化,仍然是54分。总体上看,试题分布结构和顺序没有变化,跟前两年大同小异,这确保了考生在相对熟悉的试题环境中答题,有利于水平的正常发挥。

从试题难度上看,比前两年有所降低。选择题中没有令学生头疼的计算题和漫画题;四选二的组合式选择题数量从去年的七道上升到了今年的十道,虽然比去年有所增加,但迷惑性和干扰性不是很强,很多错误选项可以通过排谬法直接排除,所以不是很难。主观题的设问比较直接,知识范畴限定比较清晰,问题指向性也比较明确,考生易于上手答题。

2.关注传统文化,凸显人文价值

本次高考试题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引用了很多传统文化的背景材料。传统文化方面的背景材料占了34分,体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比如,第20题引用了汉代匡衡凿壁偷光的事例;第19题引用了《贞观政要》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名言;第39题使用了祖国传统中医、中药文化作为背景材料。另外,本次考试是近几年来第一次在大题中涉及“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的高考,占26分,比重很大,彰显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在选择题中也有两道题涉及了“社会公平”,共计8分,其中第16题考查了“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的意义,正选为“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第23题涉及了解决“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坚持科学发展观”。

3.设问角度齐全,注重能力考查

从设问角度上看,有依据类、建议措施类、作用意义类的问法,也有材料说明类的问法,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答题技巧和分析材料、组织答案的能力。如第38题第1问的图表分析题,要求学生分析图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就是要求考生要有良好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件”的能力。

4.要求准确记忆,注重基础考查

本次高考试题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考了很多要求考生记忆的知识。如“先进社会意识的作用”、“辩证否定观原理”、“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等。教材把握得好、关键词记忆得准确的考生答起题来会感觉比较得心应手一些。

5.出现争议试题,值得商榷

今年的选择题第12题,考查了纸币职能的知识,正选答案有一项为“纸币同样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在旧教材中明确指出,“纸币不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后来,关于纸币是否具有价值尺度职能的问题一直都有争论,在新教材中也没有明确指明。在教参中虽有简短的一句话,却没有明确交代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通过万众瞩目高考来定论一项有争议的问题,未免代价有些大。这也是今年政治试题中令人深感遗憾之处。

总体上看,今年的文综政治试题稳中有变,难度有所下降,有一定的创新,总体上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精神。

二、2013年的备考建议

1.坚持“三贴近”原则

“三贴近”即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1)贴近教材

所谓贴近教材,即注重引导学生基础知识复习,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近年来高考试题对于教材的理论点考查都比较细。比如,2011年试题中的“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今年试题中的“辩证否定观原理”、“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等都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建议高三学生在复习时要以主干知识为核心建构知识网络,做到全面把握教材。比如,可以通过“政党”、“政府”、“公民”等几个主体把整个教材串联起来,构建完整的教材知识体系。

(2)贴近生活

所谓贴近生活,即关注身边发生的大小事,关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这也符合高考“关注身边人,身边事”的考查方向。

(3)贴近社会

所谓贴近社会,即重视时政热点,关心国家大事。政治学科考试永远不会回避热点,而且还侧重通过这些热点知识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2011年试题中的纪念“建党90周年”,今年试题中的“美国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依据”和“各国政府治理金融危机的依据”等。

2.注重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坚持能力立意的原则不会变,所以我们在备考中要加强学法指导,加强答题技巧和解题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审题能力、组织答案能力、迁移知识能力、知识探究能力的训练。建议各位教师要精选习题,尤其要选好典型试题,在平时就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使其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

(宋丽丽,1979年生,女,高三政治备课组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历史:稳中求新,关爱生活

孙少萍

2012年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但对高考的思考和对教学的反思却需要更加深入地进行。以下是笔者对2012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几点看法及对高三学生的备考建议。

一、试题概况及特点

2012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在试题数量、文字阅读信息量等方面与去年基本一致:选择题十二道,48分,主观题三道,其中开放性史观评析题一道,选修题一道。试题中的知识考点不完全是《考试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内容。试题比较突出地反映了近些年来史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成果,比较巧妙地将理论观点、史学方法渗透其中,考查了考生的人文素养。试题中几乎没有简单识记类的题目,应用理解性的题目相对较多,尤其强调了考生对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与历史思考。选择题在知识运用、能力考查方面的难度与2011年基本持平,主观性命题加强了对考生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从考生答题的角度看,答案基本源于材料信息和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对于知识掌握灵活、知识面广的考生来说,得高分要容易些。

试题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1)从考点分布来看,经济史比重较大,在85分的必修题中,占60%的比重;2)从试题考查内容来看,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但试题的切入点较新,板块整合色彩日益浓厚:以政治材料切入,以经济现象析出,以文化现象切入,以政治现象解读;3)从题目设计的方法来看,体现了材料和情境的新颖性、设问的多向性、切题的灵活性以及非专业性和开放性等;4)突出体现了历史学科本位基本特征,注重考查了时代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尤其关注了重大变革;5)将新课程理念与学科特色结合,重点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能力。试题巧妙地创设了一个类似于史学研究的情境,引导考生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去整理、分析历史信息,并将这些不同的历史信息进行串联、批判、甄别(去伪存真)、审视,进而形成新的历史认识。这对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试题亮点

1.浓厚的生活气息,关注身边的变化

试题命题方式主要从社会生活的具体问题切入并设置相应的情境,在运用知识解题的过程中,深化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了其对历史问题的思考。

2.凸显人文关怀,珍视人的生命价值

人文关怀,从社会对个人的角度看,是对人性的尊重;从个人对社会的角度看,是对社会责任的认同。试题所选取的材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珍贵。

3.紧扣热点问题,主题切入巧妙而生动

命题多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以隐性方式紧扣当前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和历史长效热点,从历史专业内容中提取最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的历史知识,建构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体现出历史教育应在提高公民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主旨,彰显了从历史专业教育向人文素养教育转变的追求。

三、备考建议

无论是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还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思维过程和方法都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考复习中要坚持“方法指导比讲解知识更重要”和“有思想的历史是活的历史”的基本观点,侧重对学生进行方法、规律的指导和思想的引导。

1.切实抓好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是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正确的时空观、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历史认识和评价能力、知识迁移和表达能力等,是形成历史意识的根本条件。在高考中,通常以材料解答题的形式来考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比较能力。

2.强化学科重点知识

从近三年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看,试题的考查点更多地体现在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要求上。所以,我们的重点不是放在知识点的漫无边际的挖掘上,而是放在注意提高主干知识的运用水平上。即使对重点知识进行深入挖掘也要有新的角度,对于一些经常考到的重点知识更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和分析,使这些为我们所熟知的重点知识焕发新的生机。

3.转变教学方式

从本质上说,课程改革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高考命题也意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强调“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注重“历史反思”。

4.重视答题规范

答题规范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规范的学科术语,强化学生规范答题习惯的训练。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要对学生的答题思路、答题表述和答题格式进行严格的规范,使之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5.关注研究动态

近年来,历史高考命题越来越多地体现新史观,最新的史学学术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试题之中。因此,要时时“关注动态”,吸收各方面信息。通过了解学术研究动向、时政热点、社会焦点等,及时调整复习思路、整合知识结构。

(孙少萍,1973年生,女,历史教研组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地理:温和的立意,给力的选拔

梁琳琳

一、试题评析

2012高考文综地理试题不偏不怪、不超纲,学生答题有法可寻、有据可依、有话可说。当然,题目也不是处处坦途,选择题暗藏玄机,大题综合思维要求高,要拿高分并不容易。有些题目貌似温和,实则区分度较高,选拔功能突出。总的来说,试题亮点颇多,是一套给力的好题。

1.时效性——关注现实生活,让地理科学更有生命力

选择题第1~3题是对农业区位知识的考查。所关注的是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再具体些,关注了黑龙江省和沿海省份的农业发展。2011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首次跃居全国第一,粮食商品率也继续位居全国第一;在沿海省份中,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业化进程越快,农业用地就越紧张,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传达的信息是中国未来农业走技术集约型之路是必然选择。事实上中国今天粮食单产的大幅提高,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科技人才。总之,题目设计的用意在于引导学生由关注课本到关注生活,特别是关注国内外生产、生活的最新发展动向。只有将地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地理科学才更具时代感和时效性,更有生命力。

2.思想性——弘扬和谐社会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思想方面值得一提的是第37题。该题关注的是秘鲁的芦笋种植。秘鲁是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国,而其90%的芦笋种植分布在伊卡地区。伊卡地处安第斯山脉附近一片干旱的沙漠地带。能在沙漠中大量种植渴水植物,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到2002年后,问题出现了。随着贸易的扩展、种植的普及,水井越来越多,地下水位开始急剧下降,一些地方,水位每年下降幅度高达8米,伊卡成为了世界上含水层枯竭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试题的第3问就是关注秘鲁沿海是否应该大规模发展芦笋种植,实际上是在警示我们不应单一地追求经济发展,要追求经济、生态、社会的综合效益,实现“人地和谐”。而传达“人地和谐”理念正是地理学科所担负的重要使命。

3.选拔性——试题难度、梯度组合得当,选拔功能较为突出

对于一套试题而言,题目整体偏难或者偏易都不好。2012文综地理试题各难度题目比例得当,第6~7题考查的是气温的影响因素和中国地形区判断,要正确做出此题必须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由于题目所给的是局部图,而且比例尺较大,对于定位要求的精确度较高,是一组难题。第10、11题考查的是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属于地理基本技能,但在河流两侧等高线数值判读上存在陷阱,确定两者等高距为100还是0是解题的关键,同时还要结合河流的支流流向进行综合判断,因此稍不留意就会出错,难度中等。大题考查了工农业区位知识,能力要求相对基础一些。由于试题各难度组合适当,因而选拔、区分功能十分突出。

4.专业性——注重图表技能训练,地理味十足

地理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对图的运用。本套试题用到了区域经纬网图、等高线地形图、河流流量统计曲线图和自然灾害分布图等。并以此考核了考生“读”图能力和“默”图能力。要正确解答第8、9题,必须正确理解图示中剩余劳动力、人均工资、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的人均工资变化曲线的含义;第6、7题考查了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学生的头脑中必须有一幅中国的经纬网图才能正确定位。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读图、析图、默图基本能力的训练。只有做到胸有成“图”,才能在地理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二、应考方略

2012高考地理试题不仅区分选拔功能突出,而且具有很好的引领、导向作用。它为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1.重基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地理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夯实基本功是最重要、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扎实的基础是提升技能的前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

2.提技能

“图”的运用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地理涉及的图的种类繁多,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地理技能是“读”图和“析”图能力,再高一层次的是“默”图能力,相对难一些的还有“绘”图能力。以地球运动专题为代表的绘制光照图训练,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这也是地理的核心技能之一。

3.建网络

学习的初期要求学生把书由“薄”变“厚”,做好成分拓展,学习的后期是把书由“厚”变“薄”,做到字斟句酌。为此,要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的核心思想,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将知识归类管理,分清主干和枝叶,这样就能使学生越学越轻松、越学越系统。

4.拓视野

试题的案例大部分来自生产、生活实践,而不是取自课本,正所谓“学哪不考哪”。其实,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日常教学不能只拘泥于课本,要把视野向课外拓展。应引导学生每天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探索发现”、“走遍中国”等电视节目或经常翻阅“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地理专业书刊。

上一篇:高一生物必修二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