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00:55:08

生态畜牧业论文

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第1篇

(1)试验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坡地草地、平地草地进行围栏内外植被和土壤变化情况的观测,天然草地围栏禁牧又分为禁牧1年、禁牧2年以及禁牧3年以上。观测时间为每年的7月30日~8月15日。在禁牧和放牧草地上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定位观测,样地面积均为250m×40m。样方选定采用对角线法,草本测产样方面积为1m×1m,齐地面剪割,做2~3次重复,分别称其鲜重和风干重;灌丛草地的小叶锦鸡儿冠幅大小均一,在测产时按一个等级标准株丛进行测定,做3次重复,每次均为5丛,剪割当年生枝条及直径在3mm以下的老枝条,称其鲜重和风干重,平均算出单株重。(2)观测内容:禁牧与放牧草地植被盖度、高度、多度、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养分等。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舍饲与放牧养羊对比试验(1)体重变化情况:通过放牧与舍饲对比试验可知,放牧基础母羊的体重随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月动态变化而变化。草地植物在4月中旬开始返青,其生物量占一年峰值的6%左右,这一时期的放牧羊主要依靠枯草和补饲来维持生理需要。5~6月份是植物生长季的早期,发育较慢,其生物量占峰值的20%~30%左右,放牧羊在此期间靠吃青草已能满足维持生理代谢和生长所需营养,体重开始增加;7~8月份为牧草生长旺季,体重快速增加;8月中旬达到峰值;9月份生物量下降,植物进入生长季后期并过渡到牧草枯草期,放牧所获取的饲草基本还能满足生理代谢及生长的需要,羊的体重也随之下降。(2)产毛量:经过试验,舍饲羊比放牧羊每只平均多产毛1.08kg。(3)产肥量:舍饲羊常年不出圈,粪肥全部产在圈内,经多次测定,每只羊平均日产纯肥1kg,而放牧仅能产纯肥0.5kg,相差1倍。(4)产羔初生重:舍饲母羊产羔初生重平均为4.26kg,放牧母羊产羔初生重平均为3.9kg,舍饲比放牧羔羊初生重多0.36kg,差异显著。(5)效益情况。①经济效益:一只放牧羊的全年牧工工资为12元,冬春季补饲草料为(1kg×0.3元×7个月×30元)+(0.15kg×0.8元×7个月×30)=88.2元/只,一年共需100.2元,而舍饲羊年需精料25.2元,饲草151.2元,共需176.4元。每只舍饲羊投入比放牧羊多76.2元,而一只舍饲羊可使禁牧草地增加生物量506.96kg,直接经济效益为152.09元。因此,舍饲羊的效益比放牧羊高75.89元。同时,舍饲羊在产毛量与产肥量上均高于放牧羊,由此可见,舍饲羊整体效益要比放牧羊效益大。②生态效益:舍饲养羊,既不减少群众的牧业收入,又可减少羊只对草地的践踏和破坏,对恢复草地植被有着重要的意义。

2.2禁牧与放牧草地对比试验

2.2.1放牧对草地植被的影响经过试验,禁牧草地地上生物量、盖度、高度、多度与放牧草场相比均明显高于放牧草地,特别是生物产量比放牧草地平均高103.05~811.5kg/hm2。草地长期过度放牧利用,使绝大多数优良植物个体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如羊草、针茅、冰草、糙隐子草等,但对低劣、有毒植物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冷蒿、星毛萎陵菜、狼毒等,对小叶锦鸡儿、羽茅等植物个体生长有利,但对其种群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由此可见,对区域的草地大规模实行舍饲休牧是恢复草原植被,维持生态平衡的有效措施。

2.2.2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1)放牧对草地土壤质地的影响:由禁牧与放牧草地土壤机械组成对比可以看出,放牧草地土壤表层粒径>0.25mm的土粒比禁牧草地占的比例大,表明土壤质地变粗,草地沙化严重。(2)放牧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禁牧草地0~20cm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变化在0.846%~3.42%之间,经过过度放牧利用的草地,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明显减少,0~20cm仅有0.496%~2.12%。此外,随着时间的延长,禁牧草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增加,特别是下层土壤表现的尤为突出,但对于放牧草地的土壤来说,表层的有机质含量明显地逐年减少,而下层土壤变化较少。(3)放牧对土壤含氮量的影响:禁牧草地的土壤全氮含量普遍高于放牧退化群落的土壤全氮含量,前者表土的全氮含量变化在0.044%~0.164%之间,而后者变化幅度较大,在0.03%~0.118%之间。(4)放牧对土壤含磷量的影响:磷是构建生物细胞膜和传递能量的重要营养物质,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壤全磷含量明显降低,最终影响到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能力。

3结论

(1)通过实施草地禁牧,草场生产力有明显提高,禁牧3年以上的草地植被平均盖度达到45%,比放牧草地提高25%;草层高度平均达7.9cm,而放牧草地平均草层高度仅为3.5cm;放牧草地土壤表土粒级比禁牧草地高9.25%~10.2%,有机质含量比禁牧草地低0.35%~1.28%;禁牧草地1~1.58hm2能养一个羊单位,放牧草地需2.11~3.23hm2才能养一个羊单位。(2)实施羊只全年舍饲,必须有科学配套的基础设施,设置科学合理的圈舍和操作性强的饲草料加工调制技术及其设备,是生态畜牧业生产的基础和保障。(3)通过草地禁牧、家畜舍饲等生态畜牧业生产体系的实施,可以避免“畜牧业生产发展依靠增加牲畜加剧草畜矛盾草地破坏加剧草地退化、沙化加重”的恶性循环,解决了舍饲羊群的饲草料问题,同时,也满足了羊只在生理上对运动的需求,实现了以饲草料产量调节牲畜饲养数量的目的。

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依靠天养,全年的放牧。辽阔的牧场、茂盛的草地是自然的资源,能直接利用固然很好,但是过分的依赖自然环境,将造成资源的供养率不平衡,草地退化严重。在贫困山区由于经济落后,为求低成本高效益的养殖经济,所以常将猪、牛、羊直接赶进山坡、草地或树林进行简单放养。甚至盲目的扩大规模,增加牲畜总数,超出了牧场特定区域内的承载力,加速了草地的劣变;使畜禽和饲料之间形成矛盾,不但降低了畜禽的生产性能,更使宽阔的草坡、山地荒废,严重影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畜牧业的特征

2.1生态畜牧业主要是以养殖畜禽为中心,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地配套相关的无污染、高效的工程体系,将资源的开发同生态的平衡很好的结合起来。

2.2在生态畜牧业的各个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假如其中的某个环节受到了干扰,就会波及整个系统,从而使其失去原来的平衡状态。

2.3在生态畜牧业系统中以其“食物链”的形式源源不断的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换、流动,从而保证了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异化与同化作用正常的进行。

2.4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是生态畜牧业中比较完善的配套,通过这个配套,不仅能减少污物的出现,而且还能实现效益的增加以及环境净化的统一。

3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措施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高效”的原则,充分的和“以示范服务促推广,加快舍饲转方式,龙头带动扩规模,精深加工增效益”的思路利用资源丰富的“土地、牲畜、草”,结合现代科学的技术,走“立草为业、草畜结合、龙头带动、整体推进”的现代健康型畜牧业发展之路。

3.1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饲草作为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的纽带和关键,在山区要结合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工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加大人工种草力度。科学种植,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既满足牲畜需求又提高草场植被覆盖率;增加适合当地生存环境的母畜,引进高产、低耗、节粮的畜种,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保障品质,发展健康畜牧业。

3.2经营方式转变,集约化水平提高

首先,发展生态、优质、高效畜牧业,关键在于饲养方式的转变。从贫困山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要把粗放、单一、天然放牧的饲养方式向规模养殖、舍饲养殖转变,大力推广牲畜舍饲圈养技术,走种草养畜、草畜结合的发展之路。其次,按照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创新机制、科学管理原则,采取政府推动、部门规划指导、群众自愿合作建设、自主经营的方式,建设人畜分离、集约化养殖、若干农户合作建设、饲养和防疫设施完备、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技术规程统一、管理措施一致、畜禽生产相对集中或相对封闭的养殖小区。走市场牵小区,小区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再次,按照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实行一村一品,专营专销,杜绝蜂拥而上,增产不增收,货贱伤农,走特色养殖之路。2008年以来都安县实施山羊圈养示范项目结合溶岩山区石漠化治理项目,建立山羊圈养示范户120户,累计圈养山羊6820只,三年累计出栏肉山羊6500只。年产值325万元,纯利润156万元,户均养殖新增收入1.96万元,新增纯利润1.3万元。项目的实施,更是促进了该县养羊业的发展,2009年全县山羊饲养量44.36万只,出栏21.21万只,比2006年分别增长25.7%和39.5%。全县养羊业产值22180万元,纯利润1064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元。圈养舍饲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带来明显的生态效益。该县推广山羊圈养舍饲、品种改良、种草养羊及农作物青贮、氨化喂养技术,同时开展标准化羊舍建设,使生活区和生产区分开,既符合生态要求,又有利于发展规模化生。农户配套种植牧草养羊和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养羊,使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减少草山的超载压力,有利于草山植被的恢复,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3.3资源的回收利用,促进生态平衡

推行5种养殖模式:生物垫—堆肥—零排放;生化工程—粪便处理—达标模式;沼气(厌氧)—氧化塘(好氧)—养鱼,沼气(厌氧)—果菜林场浇肥等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循环处理模式;生态有机肥深加工处理模式。不仅有效解决农村养殖污染的难题,还给养殖户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互利双赢。另外在回收利用废弃秸秆方面,大力发展秸秆生物性的饲料,将其加工之后转换成家畜的饲料,不仅能改变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状态,而且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推动“绿色饲料”的推广,也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3.4依托科学技术支撑,完善生态平衡

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第3篇

>> 谈谈畜牧业污染及治理 各类污染源及其造成的危害与畜牧业污染治理对策 畜牧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措施 浅议畜牧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 畜牧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 对畜牧业污染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的探讨 探析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 降低畜牧业环境污染的营养调控技术 河南畜牧业 提升畜牧技术 促进畜牧业发展 浅谈现代畜牧业养殖技术培训 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情况介绍 浅谈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浅谈畜牧业教学 浅谈畜牧业发展 减少畜禽粪尿污染 促使畜牧业健康发展 结合畜牧业的实际 正确认识面源污染 新洲区畜牧业养殖污染现状及对策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牧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畜牧业的环境污染及其生态保护方法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经济法律 > 微藻技术治理畜牧业污染 微藻技术治理畜牧业污染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宋明霞")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微藻能够让氨氮转化为蛋白,具有光合效率高、繁殖快、适应环境性强等优点,近年来开始在污水处理领域应用。

国庆前夕,大成食品集团、万科集团、华大基因及凯达环保宣布合作,这4家在各自领域内堪称翘楚的公司,联手跨界进入环保产业。4家公司共同成立绿倍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绿倍生态”),试图通过微藻技术为畜牧业提供生态环境解决方案。

雾霾、PM2.5、碳排放……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这类污染热词几乎妇孺皆知。然而,畜牧业污染也不容小觑。一项来自养殖业的权威调查显示:我国现有7亿头猪、1500万头牛,一年的粪污就有31亿吨。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这些排放物中相当大一部分未经处理。

大成食品集团董事局主席韩家寰表示,与因“冒烟”而备受瞩目的钢铁业、煤炭业相比,畜牧业污染可谓悄然无声,但实际上已成为国内仅次于钢铁、煤炭的最大污染行业。他呼吁,“畜牧业污染治理不能再退让了,不能再抱有一丝侥幸了”。

畜牧业已成生态环境高危杀手

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表明:畜牧业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的排放量分别为1268万吨、106万吨和16万吨,分别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1.9%、21.7%、37.7%。化学需氧量越高,就表示水中的有机物污染越严重,仅从这一指标对比来看,畜牧业化学需氧量是农业总污染的95.78%,是工业污染的2倍。

而来自卓创资讯的一组研究报告显示,畜牧业占与人类有关的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65%,而一氧化二氮全球暖化潜能是二氧化碳的296倍,其中大部分来自畜牧业产生的粪便。

“畜牧业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水源污染、点源污染、土地污染、排放污染、空气污染等几大方面。这些污染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理,不仅会制约畜牧业发展,还将加剧环境污染。”9月29日,在绿倍生态成立仪式上,韩家寰如是说。

众所周知,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种植业,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充足的有机肥,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牧分离、种养脱节,无法实现西方发达国家土地与养殖场结合的大农场粪污还田模式,加剧了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大多数养殖场对粪便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畜禽养殖业未经处理的废水中氮磷含量很高,这种废水一旦排入河流和池塘中,会造成对氮磷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渐死亡,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如果废水渗入地下水中,会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有毒成分增多,当超出水体自净能力时,便会造成永久性污染,并难以恢复。

一直关注环保的万科集团董事长、阿拉善生态协会原会长王石也注意到这一危急现状。与近几年鲜有亮相地产活动不同,王石全程参与了绿倍生态成立活动,他表示,治理畜牧业污染刻不容缓,每个人都有责任去面对。他称自己虽是外行,但愿意为此站台。

四强联手研发微藻废水处理系统

“畜牧业不仅涉及三农,更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畜牧业污染的治理,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共同来推动,即一方面需要国家意志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也需要利用经济手段,动员市场的力量共同治理,在达到抑制畜牧业污染目的的同时,还能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业内人士称。

大成食品集团是一家有着58年历史的食品企业,韩家寰告诉记者,“我们日常在尽力减少污染的同时,也在关注整个行业的现状,我们认为,既然畜禽养殖的消费量越来越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业,那从业者唯有主动做出改变。”

该怎么改变呢?韩家寰的思路是,凝聚有核心竞争力的合作伙伴,通过开发新技术实现突破。最终,大成食品集团联合华大基因、凯达环保、万科集团,成立绿倍生态,将关注点聚焦在微藻科技上,试图通过微藻技术解决畜牧业污染的问题。其中,华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凯达环保拥有15年农牧业废水治理稳定达标经验,已建成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的200余座废水处理工程;万科则在环保社区生态方面有着卓越的实力。

据介绍,微藻至今已伴着地球走了30多亿年,能够直接让氨氮转化为蛋白,实现有机生物的逆转化;有阳光时以自养模式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在黑暗时则以异养模式进行呼吸作用从而生长。

“了解到这一特性后,绿倍生态通过独有的微藻技术、强大的基因研发落地能力以及专业的运营团队,协助养殖、食品等相关企业设计及运营微藻废水处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克服传统污水处理方法引起的二次污染,同时还能够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有效去除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有机物质。”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长徐迅表示。

根据绿倍生态的布局,未来将通过微藻处理系统,借助食物链的循环利用系统,以沼气、有机肥和微藻系统为纽带的生态链,将畜牧养殖生态、人类社区生态以及食品加工生态联系在一起,从而做到资源再循环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绿色高效的目的。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生态养殖,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而无论是比较领先的微藻技术,还是目前其他制造有机肥等技术创新手段,都在朝这一方向发展,是市场的良性探索。

微藻治污费用

比所有传统方式都要低

“目前畜牧行业的现状是,很多畜牧业企业对于节能减排工作都觉得‘心有余力不足’。”有专家告诉记者,“不断压低甚至忽高忽低的产品价格和一再上涨的节能减排成本形成了一个剪刀差,令企业处境艰难。”

记者了解到,尽管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养殖、种植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但在农村以及很多养殖场最后应用不了,因为很多养猪户、种植户觉得成本太高。那么,这种状况下,微藻技术创新怎样才能落地,获得更大的市场呢?

对此,凯达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建勋表示,用绿倍生态的微藻处理系统治理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运行费用比所有传统的方式都要低,无论大型养殖场还是小型养殖场都有望达标。

不过,胡建勋也坦言,新技术的应用还需要政策面的支持,比如标准要统一、公平,不仅要求大养殖场达到排放标准,对小养殖场也应一视同仁。

王石也对4家企业新的合作模式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他告诉记者,4家企业在动物营养技术、藻种资源、基因研究、城市废水处理等多领域通力合作,为新成立的绿倍生态提供从技术到市场等全方位支持,能有力保障新技术的应用。

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玛曲,原料型畜牧业,原因,模式研究

问题提出

黄河首曲草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境内众多的黄河支流和丰富的湿地资源,又称为“高原水塔”和黄河上游的“蓄水池”。玛曲县的草地资源是当地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天然生态屏障。这说明玛曲草地资源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功能。其实草地资源和畜牧业是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关系,二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一方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另一方的发展。只有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才能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玛曲位于甘肃省甘南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青、川三省结合部,是黄河上游重要的补给区。由于独特的高原地理环境,形成了优质的草地资源,全县共有草地面积128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3%,可利用草地面积1245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96%。草地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玛曲是纯牧业县,畜牧业是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2008年畜牧业总产值达28723.07万元,占当年GDP总量的41.78%,畜牧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2.原料型畜牧业模式分析

2.1原料型畜牧业概念及其特征

原料型畜牧业是指以草原为基地,牧草为生产资料,在没有补饲的情况下,采取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过分追求数量不重视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只是把牧草资源转变初级畜

产品的社会物资生产部门。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原料型畜牧业首先表现在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畜牧业只是纯粹的利用天然草场,过分依赖自然条件,即使是在牧草资源较少的年份,也不补饲,自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畜牧业的产量和畜产品质量。其次是落后的经营方式。这在经营管理方式上完全的自由放任放养方式,不注重牲畜的结构和出栏、销售时间,最终导致种群结构不合理,畜产品质量较差,收益较低。

二是生产组织程度低。在实行草畜双承包制后,畜牧业以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模式为主,牧民抵抗风险能力较低;同时牧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在获得生产、销售的信息资源的渠道少、市场把握困难,畜牧业发展水平也较低,畜牧业经

营规模小容易造成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而缺乏竞争力。

三是缺乏品牌优势。无论是牲畜销售还是畜产品销售都缺乏品牌效应,纯天然草场的资源优势和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畜产品和有机畜产品特色未能充分体现,产品价格和普通畜产品的价格相差无几,出现了“优势优质资源、产品优质不优价”的尴尬局面。

2.2原料型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玛曲是纯牧业县,畜牧业是当地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畜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的生活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玛曲经济社会取得了重要成就,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表1可知,畜牧业产值占GDP得比例平均为36.93%,其中2000年达45.71%,对GDP的贡献率近50%,可见畜牧业在玛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表2可知,玛曲牧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二者之差最大为2000年的926.30元,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增加牧民收入,促进了玛曲经济的发展。

表1玛曲县畜牧业产值及比例单位:万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GDP

23751

26095

28700

32609

37201

42750

48500

54849

68714

畜牧业产值

10856.67

10125

10750

10818

11401

12433

13335

15757

23501

占比例 %

45.71

40.34

39.57

35.45

32.35

30.36

32.73

34.09

41.78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农村统计年鉴》各年计算数据整理

表2玛曲县和甘肃省农村居民纯收入比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玛曲牧民人均

纯收入(元)

2355

2400

2460

2528

2600

2670

2755

2855

3085

3385

增长率 %

-

1.9

2.5

2.8

2.8

2.7

3.2

3.6

8.1

9.7

全省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入(元)

1428.70

1508.61

1590.3

1673

1852

1980

2134

2328.92

2723.84

3134.08

增长率 %

-

5.6

5.4

5.2

10.7

6.9

7.8

9.1

17

15.1

二者之差

926.30

891.30

869.70

855.00

748.00

690.00

621.00

526.08

361.16

250.92

数据来源:根据《甘肃省统计年鉴》和《玛曲县统计年鉴》各年数据计算整理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料型畜牧业发展瓶颈越来越明显。由表1可知,畜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越来越低,由45.71%降 低到30.36%,虽然近几年比例有所上升,但仍低于2000的水平。由表2可知,牧民人均纯收入和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由2000年最大的926.30元减少到2009年的250.92元,减少了675.38元;同时玛曲牧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率低于全省水平,平均增长率4.14%也低于全省9.18%水平,落后全省4.21%。这说明了原料型畜牧业经济制约了牧区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的收入水平。

原料型畜牧业不仅对经济的发展和牧民收入产生了影响,而且还造成玛曲草场退化,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实行草场承包以后,牲畜的存栏量急剧增长,由1982年的170.81万个羊单位增加到2009年的327.4万个羊单位,增加了近两倍;而玛曲草场的理论载畜量为166万羊单位,2009年玛曲超载161.4万羊单位,超载率为97%。牲畜超载最直接的结果是草场退化,1985年沙化面积为2.16万亩,2003年达到80.1万亩,沙化面积增加了近40倍,平均沙化速度达到20.94%。草场退化导致了草场质量下降草场可食牧草产量从1982年的平均5860.5千克/公顷,下降到2004年的4000千克/公顷,降幅达31.75%;还导致了秦艽、甘肃贝母、红景天等珍贵药用植物的灭绝。草场面积退化草原涵养能力降低,[文秘站:]黄河高原水塔功能减弱。

3.高寒牧区玛曲畜牧业经济转型原因分析

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第5篇

1.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2.认真参加学习和集体活动;做好畜牧兽医工作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

3.组织指导畜牧、兽医科技工作。研究、制定畜牧生产、科研工作总体规划、年度计划。抓好畜牧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和验收、管理工作。做好畜牧业生产统计和信息报送工作。

4.组织指导畜牧产业化建设。抓好畜牧业商品生产项目、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生产项目的筛选实施和管理。抓好畜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小区)创建工作。

5.负责全市种畜禽管理工作,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强化畜牧兽医行风建设,依法行政,树立行政执法的良好形象。

6.抓好奶源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及管理的技术指导工作。

7.负责全市畜牧业生产管理和饲养过程生产安全监管工作。

8.负责全市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与管理。抓好市畜牧兽医协会的常务管理工作。

9.做好业务性、专业性和科技性文稿的组织起草工作。

10.完成年度畜牧技术培训任务。

二、目标任务

(一)共性目标

1.完成招商引资任务。按市局制定的2013年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和确定的招商引资任务执行,并以市考核办考核结果为准。

2.完成工作信息任务。全年组织上报市委、市政府等部门工作信息不少于24条,市委(信息)、市政府(政务信息)、市纪委(纪检监察)、省局(情况交流)采用不少于10条。

3.加强宣传工作。在《日报》、市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和《齐鲁牧业报》、《畜牧兽医》、《养猪通讯》等牧业报刊上发表宣传报道不少于5篇,论文不少于3篇。

4.责任工作目标取得新成效。力争畜牧业生产工作在市级及以上党委政府和部门评比中获得1个先进单位和1个先进个人。

5.做好“市长公开电话、政府在线、行风热线”群众反映有关问题的办理,做到办理及时到位,群众满意率100%。

6.按时参加周五集中学习和其他集体活动。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每人至少撰写1篇调研文章。

7.局制定的目标绩效考核单位共性目标规定的其他内容。

(二)业务目标

8.立足全市地方畜禽资源优势,以高效、特色为重点,创建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典范和畜牧特色产业品牌。

9.抓好科研项目和成果评奖的申报工作,争取申报国家和省科技与产业项目3-5个,组织实施科研项目10个,验收2-3个,取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2-3项。做好年度科研项目、经费、各类成果、获奖和学术活动的统计、上报工作。抓好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做好科研项目有关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并及时报局档案室归档。

10.实施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地方畜禽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示范市建设,推进猪资源场和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改扩建黑鸡、黑兔育种场各1处;组织申报山羊技术工程中心,构建黑山羊产业品牌。依托六润食品有限公司,引入企业重组联合,尽快做大做强猪品牌产业。

11.深入推进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加强对已授牌示范场的跟踪监管,加快管理制度、生产记录、粪污治理等方面水平提升,树立成熟样板。突出特色和生态养殖,加快设施改造,筛选、推广典型,建设项目示范区,做好项目储备,年内创建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8-10家,市标准化示范场10-15家。

12.加快发展生态养殖。强化舆论宣传和示范引导,加快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与生产示范,引导发展生态牧场、农牧结合、循环养殖等多种生态模式,实现生态养殖与特色畜牧产业的有机结合,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年内发展示范场10个。

13.落实生猪、奶牛良种补贴等国家、省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制定全市扶持畜牧业发展政策,做到扶持政策落实规范,及时到位。

14.畜牧业生产、种畜禽管理和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饲养环节的监督管理规范到位,全年无监督管理责任事故。查处违法案件2起以上,结案率100%。

15.按时完成畜牧业生产统计任务。做好全市畜产品价格信息上报,做到按时上报,无迟报、瞒报等现象。

16.积极探索畜牧专业合作经济联合发展的新形式、新方法,推动创建省级畜牧合作社示范社,鼓励合作社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年内规范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10个,引导发展畜牧联合社2个。抓好市畜牧兽医协会的常务工作。

17.组织开展至少2期技术培训,培训人员100人次。

18.按时完成全市畜牧专业性、业务性和科技性文稿的组织起草工作。

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三江源地区的畜牧业资源丰富,畜牧业作为三江源地区的特色主导产业,与这一地区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本文利用的SCP分析框架,以三江源地区特色畜牧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分析三江源地区特色畜牧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三江源地区特色畜牧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三江源地区;特色畜牧产业;SCP分析1.引言

畜牧业是三江源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应在保留其原有优良特色的基础上,改造和提升传统畜牧业,进行精深加工业发展,进而促进畜牧业产业化的大发展。本文利用SCP分析,以三江源地区特色畜牧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就分析结果提出发展建议。

2.三江源地区特色畜牧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2.1市场结构含义与影响因素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一般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而决定市场结构主要因素有①市场集中度 ②产品差异化 ③进入和退出壁垒 ④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 ⑤市场需求的增长率 ⑥短期成本结构。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其中一个因素改变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从而整个市场结构发生改变,在这里本文主要讨论前三项因素。

2.2市场集中度分析

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主要有:行业集中度、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HHI指数、熵指数等,为了进一步分析三江源地区特色畜牧业的市场集中度,将着重从行业集中度的衡量指标进行分析。它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X(可以是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者行业的份额,用公式表示为:CRn=∑ni=1Xi∑Ni=1Xi

其中CRn:X产业中规模最大的n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

Xi:X产业中第i企业的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数值;

n:产业内的企业数

N:X产业的全部企业数;

∑ni=1Xi:前n位企业的生产额、销售额、资产数或员工数的总和;

CRn越大说明产业集中度越高,即市场垄断程度高。

其中日本学者植草益在其市场结构分类中指出:CR8>70%为极高寡占型;40%

3.特色畜牧产业的市场行为

三江源地区应该着重发展本地区的特色产业,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规模。可以避免和西部其他地区或城市出现产业趋同的弊端。优化三江源地区的特色产业,从而可以带动整个三江源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三江源地区发展的特色畜牧业与畜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民俗文化业、中藏药业等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

树立特色畜牧产业发展的品牌。品牌是一个产品乃至一个产业的标志,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反映出该产品的认知度,也是对产品的质量和发展前景的反映。努力打响三江源“绿色、生态”品牌;加强特色畜牧产品的开发,创出品牌,提升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吸引力,使之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品牌之一。通过专项资金,补贴重点旅游县和旅游企业,对旅游形象品牌进行前沿设计,整合资源进行统一营销,形成以高原绿色生态为主题的“三江源”形象。

4.特色畜牧产业的市场绩效

4.1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析

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的确定需要通过选择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如表4-2所示。该指标体系主要选取了12个指标,从生产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三个方面来进行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的评价,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市场竞争力的整体状况。

表4-1三江源地区特色畜牧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三江源地区特色畜牧产业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第一层指标生产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潜在竞争力第二层指标年产量增长率成本利润率就业吸纳率销售收入增长率产品外销率技术人员人数占企业人数的比例产值增长率在三江源地区特色畜牧产业市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本节对销售收入增长率、技术人员人数占企业人数的比例等指标进行简要说明。

销售收入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是指某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量占该产品同期销售收入的比率,该指标是从产品的市场销售状况来衡量其市场竞争力的大小。

k1=Δx(t)x(t-1)×100%

其中:k1表示某产品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

Δx(t)表示该产品t年与t-1年相比的销售收入增量

x(t-1)表示该产品在t-1年的销售收入

技术人员人数占企业人数的比例:技术人员人数占企业人数的比例能够反映出某企业的人员构成。一个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越大,说明该企业能够引进高科技人才,注重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反之,则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力较弱。公式表达为:

k4=rw×100%

其中:k4表示技术人员人数占企业人数的比例

r表示技术人员的人数

w表示企业的总人数图4-1三江源地区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指数比较图

表4-22010 年三江源地区特色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评价第一层指标第二层指标二级指标值一级指标值综合评价值生产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年产量增长率成本利润率就业吸纳率销售收入增长率产品外销率技术人员人数占企业人数的比例产值增长率0.2380.5160.0020.0430.1230.0900.3050.9040.230.4750.48124.2资源配置效率

三江源地区的特色畜牧产业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因为在资源配置方面,三江源地区缺乏统一、科学的开发规划,部分区域虽然有规划,但破坏生态、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在此基础上,该产业发展较为缓慢。

5.对三江源地区特色畜牧产业发展的建议

可持续发展是三江源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三江源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应该从依靠国家政策支持、利用国民经济发展奠定的基础、突出资源优势、凸显后发优势这四个方面加以考虑。

(1)依托国家政策支持

三江源地区在青海省乃至全国都有着重要的生态地位,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而且源区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着青海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同时长江、黄河上游的水源危机严重影响了中下游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故而,全国各族人民也非常关注三江源的生态治理。2006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更是被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源区作为国内产业发展的落后地区,其产业成长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国家对源区的重视,以及社会的关注不仅为这一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己经开始发挥推动作用。

(2)利用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国民经济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有能力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三江源地区提供有力的物质、资金、技术帮助。2007年,玉树巴塘机场开工修建。2005年起,国家计划用6年时间投入75亿的资金用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重建工作。2007年项目投资在8亿元左右。同时,国家相关部门派出大批科考团队进入三江源地区进行考察和调研,为制定政策提供技术支持。

(3)凸显后发优势

三江源地区作为落后的地区具有发达地区所不具有的后发优势。可以借鉴国际国内发达地区发展中遇到的经验及教训。在国外,欧美国家的产业发展历史已经有200多年。在国内,东南沿海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发展迅猛。三江源地区可以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东南沿海城市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手段等,用来提高自身发展水平,避免曾经出现的教训。改革开放以来,三江源地区的交通和通信条件的改善明显。三江源地区和省内省外乃至国外的联系日益密切,东南沿海城市的发展成果给三江源地区的发展带来的推动力和刺激。因此,三江源地区同样迫切的渴望快速的发展经济。

6.三江源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1)坚持政府主导模式

三江源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坚持政府主导有现实的可行性。因为,国家政策和知道是三江源地区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例如特色畜牧业、生态旅游业、民俗文化业和中藏药业等,这些特色产业本身投资巨大、发展困难。如果单单只是依赖于三江源地区自身条件和竞争激烈的市场机制,在短时间内是不能达到快速的发展的。那么,这就需要国家和青海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例如政策倾斜、聚集资本。因此,源区就应该利用政府支持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确保特色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起来,以期带动三江源地区其他产业的更好的发展。

(2)确立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

因为三江源地区是藏族群众的聚集地,而且三江源地区草场面积辽阔,根据藏族群众的生活饮食习惯,三江源地区不能以农业为主,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必须确定特色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特色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推动三江源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生态旅游业、民俗文化业和中藏药业等。

参考文献

[1]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李素娟.三江源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2007

[3]马彪.青藏高原牧区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

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第7篇

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农业部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召虎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吴常信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张沅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农发集团原副董事长区仲生高级农经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教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明研究员等领导、专家出席开幕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汪懋华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理事长、四川农业大学程安春教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研究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刘波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朱伟云教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André Aarnink研究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猪生产咨询委员会主任、推广教育主任Wayne Martin,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热带农业研究所首席研究员Liang Juan Boo,哈佛大学副教授Haining Shi,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李玉芝副教授,美国蛋品工业中心主任、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Hongwei Xin教授,丹麦DLG公司技术总监Plamen Nikolov等知名专家作了《工程技术与中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动物微生态与粘膜免疫》、《生猪机体氮代谢及其减排调控研究进展》、《保障生态安全的无害化养猪微生物发酵床工程化技术体系》、《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生成机理及其营养调控》、《环境与福利友好型猪舍系统》、《猪和鸡的小规模生产和市场系统》、《利用水稻秸秆日粮减少瘤胃的甲烷排放》、《粘膜免疫与肠道感染》、《对美国猪舍系统的评估》、《美国蛋鸡产业现状与研发机遇及蛋品工业中心(EIC)的作用》、《环境控制与饲养管理》的报告。

会议设立了2个分会场,共有48位国内畜牧兽医界及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和青年学者做了内容丰富的专题交流,特邀嘉宾在分会场从本学科角度阐述改善生产的策略与技术,而来自公司的技术研发专家则从具体技术上深入浅出地阐明环境控制设备的优点和效果。

本次大会共征集到论文215篇,录用207篇。有89篇论文参与壁报交流,评选出优秀论文20篇。论文集还特别收录了14位专家的特邀报告或摘要。会议首次与中国知网合作将收集到的论文全文及摘要刻录成检索光盘,以供大家学习交流。

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在资源利用方面,我国很多地区始终未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思想观念,对农业采取掠夺性开发与利用,“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发展模式仍在延续着。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引发的资源消耗也在逐年增加,有毒、有害物质大量排放,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全面发展的负面因素。农业畜牧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依赖性很强的产业。面对土地和水等农业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出,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本文以为,对畜牧业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治理,可将“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这个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完善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加工处理――废弃物再利用――资源”这样一条新型循环流动的环形农业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养殖业废弃物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己经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也严重威胁周围的生态环境。而沼气工程将畜牧业发展与种植业发展链接起来,促进了能量高效转化和物质高效循环,形成了“养殖业一沼气一有机肥料一高效种植业――粮食――养殖业”循环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基本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通过利用粪便、秸秆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推进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化肥向增施有机肥转变,推进农民生活用能从主要依靠秸秆、薪柴向高品位的沼气能源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粪便利用方式和过量施用农药及化肥的农业增长方式,有效地节约水、肥、药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是发展循环经济、显著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目前全国大部分畜牧业养殖户,对生物排泄物的处理,经厂内集污池沉淀后就直接用于农田灌溉,粪便直接外售,甚至也有个别少数采取直接排出场区外,或入河等不合理方式,这些均不符合畜禽养殖相关的规范要求。此种处理方式显然又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形成污染”这样一条老路子,如此吃老本的做法,显然会导致我市、我省、乃至我国整体环境的恶化。

随着《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的颁布实施,要求养殖厂污水作为灌溉用水排入农田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净化处理(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并须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 84-92 )的要求。对没有充足土地消纳污水的畜禽养殖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或经过生物发酵后浓缩制成商品液体有机肥料;或进行沼气发酵,对沼渣、沼液应尽可能实现综合利用,同时要避免产生新的污染,沼渣及时清运至粪便贮存场所;沼液尽可能进行还田利用,不能还田利用并需外排的要进行进一步净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

保定市在畜牧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已走在了全省前列,坐落于保定市的省级龙头企业保定市远方农牧有限公司,已成功通过沼气工程,走出了一条治理、循环利用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经实地调查,该沼气工程于2011年7月开始建设,于2012年7月投入使用。该公司在厂内育肥舍北侧空地上建设沼气工程,利用猪场粪便和养殖废水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产生的沼液再经过有氧反应。工程可帮助解决环境污染的元凶――生物排泄物及衍生品,可消耗猪粪24t/d(TS 含量20%),养殖废水39.3t/d,可产沼气1728m3/d(630720m3/a)。具体来说,该工程的实现了农业发展的循环模式,循环模式中实现了物料平衡:干物质量:24t/dxTS2O%=4.8t/d,物料全天输入总量为4.8t(鲜粪直接投入厌氧池,预处理阶段基本不考虑)。厌氧阶段消耗量为2.64t,该部分TS消耗是生物质能转化、沼气产生的主体。厌氧阶段TS的输出量为2.16t,经过固液分离后,有40%(0.864t/d)进入固态有机肥料,其余部分进入沼液池中。物料(TS)平衡计算见表1。

沼渣含水率为70%,每天沼渣干物质产量为0.864t/d,沼渣产量为2.88t/d。

沼液的含水率约97%,每天沼液干物质产量为1.296,沼液产量为43.2t/d。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农田生态平衡失调,土壤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下降。不仅如此,由于农业环境的污染和农业生态系统的退化,农产品质量以及食品安全问题凸显。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且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和国际竞争力。而沼气工程的衍生品不仅能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还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经过试验发现:沼液第一年免费为附近村民提供,用于种植水果、蔬菜、粮食等农作物,发现使用了沼液灌溉后,比之前使用普通化肥,所产农作物不仅产量提高而且口感极好,经过几个月的试验后,已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与好评。

调研发现,通过对畜牧业废弃物的再处理,可解决循环模式的关键问题,即“废弃物利用――高效种殖业――粮食――畜牧业”。目前不可再生资源稀缺程度日益加剧,生活环境不断恶化,我们需要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沼气处理工程,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农业经济在不同环节和不同侧面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潜力明显,前景可观,对于缓解国家能源压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近期看,要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加强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重点发展“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加快养殖业废弃物综合治理,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技术,推动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提高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韩晔.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农业改造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4.

[2]白.大力发展生物低碳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2,4.

[3]论文中数据来源于“保定市远方农牧有限公司”沼气工程项目负责人:周汉华.

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江苏;畜牧业;交互关系

作为促进江苏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环节的畜牧业的健康有序成长,不仅需要以较低成本实现可获得的饲料资源(如牧草)与拟达到的目标动物产量之间的有效平衡,还必须处理好放牧日期、牲畜繁殖与肥料应用等饲养管理事项。在“气候变化影响显著”1的新形势下,这些关涉畜牧业稳定繁荣的多样因素受到洪涝、飓风、冰雹等极端天气事件与沙漠化、海平面上升等缓进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消极影响。

一、气候变化对江苏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由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生猪与家禽成长,牛羊产奶、储毛和繁殖等均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碳循环改变与温室效应的巨大影响。整个20世纪全球废气排放导致的二氧化碳增量达到30%2,21世纪以来即便水力、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得到更广泛地使用,温室气体却仍处于持续增加的状态。随着全球变暖不断加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导致的持续干旱,使得诸多从业人员不仅注意到植物开花过早等特殊现象造成一定程度的饲料短缺,也意识到温度升高带来的牲畜热压严重抑制畜禽产量和繁殖力等等。

被蓄养的牲畜基本上都是依靠自身能量取暖或降温的恒温动物。相比冷血的蛇、鱼、昆虫等变温动物,同样重量的恒温动物为了保持健康和多产至少需要5-10倍的能量,将自身体温限定在相对狭隘的范围内。客观上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外温环境(如最适宜成年牛生存的外界温度范围是5-15摄氏度)。气温上升2-4摄氏度将形成过度热压的热湿环境,“尽管动物对环境压力的抗压能力与遗传潜力、生命周期和营养状况有关,但其对气候变化感知敏锐……,热压造成极度恶劣的后果……。例如,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饲育场的3000头牛死于热压,且数万头牛无精打采、不愿吃喝、体重减轻”3。

气温上升对于高海拔地区和寒冷地带的畜牧业而言,是有利于改善牧草资源生长环境与牲畜生存环境的有益因素。但对于平原面积占70%以上(共计7万多平方公里)且处于季风气候区域(淮河―苏北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的江苏地区来说,气温上升是导致乳制品产量下降、引发各种牲畜疾病。(气候变化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导致病菌和寄生虫增长4),并造成牲畜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虽然冬季气候变暖有利于增加牲畜存活率并降低能量消耗,但其他季节性暖化却会带来降低牲畜繁殖力的巨大热压。尤其是江苏地区近年来“是向干旱趋势发展的,尤其以长江沿岸和苏南地区最为明显。在季节上,主要表现为秋季和春季”5,严重影响了牧草生长。

具体而言,江苏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牧草系统与非牧草系统两方面影响。洪水、飓风、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事件与缓进的区域干旱不仅直接影响牧草产量,还通过改变农业生产区域环境、影响饲料数量与质量、寄主与病源的交互作用等间接破坏牧草系统。气候变化不仅直接影响水源状况,也间接提高了原料价格,增加了牲畜居住环境建设和冷却体系花费等。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江苏畜牧业调整策略

虽然江苏畜牧业在经历“数量扩张、量质并重和转型提升”等阶段后,基本实现产品供应从相对紧缺到不断充裕的历史性转变6,但畜牧业在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仍长期在1%左右徘徊,且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也处于国民经济全行业排位底端。畜牧业不仅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在公益供给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必要及时制定有利于推动区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体系。

1.明确各级政府机构制定与执行畜牧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法律的重要作用

国家各级立法与司法部门应当按照“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原则,承担在全球变暖的严峻形势下构建有利于长期稳定发展畜牧业政策法律的主要责任。政府机构应当将畜牧业置于农业发展与公共安全的战略地位,一丝不苟地执行成文规范,管制业主、工人、相关信息与技术提供者等,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应当将提高畜牧业收入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给予业主一定的经济支持,以确保饲育场正常运作,并在税收、资金等方面补助畜牧饲料的原料生产活动,推动畜牧业向规模化与集约化方向发展,促使从业人员有机整合畜牧业的产、供、销各环节。

2.寻求应对气候变化最佳策略与维护畜牧商业利益的动态平衡

节能减排、退耕还林、自主循环等有利于改善气候环境的调整策略在短期内可能会对畜牧产业运作造成一定障碍。例如,畜牧业比能源、交通和建筑业等更增加温室气体排放7,相应减缓调节举措需要有条件限制牲畜放养。合理商业收益的长期存在是促使广大农村劳动力持续投入养殖业的核心因素。气候变化的消极影响与应对策略对畜牧产业的短期负面效应等会增加畜牧成本。江苏地区大量农户家庭在计算需投入的资金、场地、技术及风险成本后,选择放弃比较效益过低的传统养殖业,造成部分主要牲畜产区转变为次产区或销区。有必要通过改善牲畜管理制度、推广科学饲养方式、增加政府养殖补贴等方式维持养殖户的基本收益。

3.提高从业者的知识水平与技术能力

通过大力宣传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观念、新途径与新方法等,帮助从业人员掌握气候变化数据与规律,了解其对畜牧业生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在难以灵活改变产品类型的前提下更好地调整畜牧方式。同时,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教育与培训提高人员水平并通过相关科研成果与畜牧实践的有机结合,解决繁殖饲养与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实现产业现代化管理,推动江苏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4.加强牲畜质量检测与疾病防治

极端天气事件与渐进的生态环境恶化对于牲畜健康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加强动物疫病检测,强化对动物诊疗场所、运载工具与产品市场的有效管理,严格实行防疫许可制度,有效规范畜禽卫生管理,切实打击病死牲畜收购、伪造检疫标识等行为,保障畜牧业安全有序发展。

5.发展地区性畜牧业循环模式

江苏地区应当充分利用技术、资源、资本与地理环境优势,构建由“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牧产品加工―废弃物处理―饲料原料”等主要环节形成的物质能量有效循环使用、不断转化增值的完整循环链,有效发挥循环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例如,“畜禽养殖―粪便生化处理系统―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之循环子链条,既净化了畜牧业生产与从业人员生活环境,又生成大量减少环境污染的新能源,在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推动后现代的绿色经济增长。

随着极端天气事件不断爆发与渐进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实现江苏畜牧业的绿色增长,迫切需要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策略体系,营建良好的牧草系统与养殖环境。集中资金、劳动力与土地资源优势,尽量降低农户传统的小规模散养比重,建立规模化养殖基地,引导畜牧产业向专业化饲养方向转变。清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方式有利于实现畜牧流程有序化,平衡产品全年市场供应,不仅提高抵御气候变化的实力,也能更好地贯彻减缓不利于产业发展的气候问题的各项措施。

引文注释

1Wreford Adger. Adaptation in Agriculture: Historic Effects of Heat Waves and Droughts on UK Agriculture [J]. Int J Agric Sustain, 2010(4).

2IPCC. Climate 1995: the Science of Climatic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Second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6: 572.

3Heat Wave in the Mid-Central USA Caused Extensive Feedlot Cattle Death and Performance Losses with an Estimated $28 Million Economic Damage [EB/OL].2014-08-17. http://www.ars.usda.gov/is/pr/1997coolanimals

0597.htm.

4Baylis M, Githeko AK.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Infectious Diseases of Animals[R]. Report for the Foresight Project on Detec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2007: 35.

5 康俊. 江苏省气候变化与干旱研究[P].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论文, 2008.

6江苏省统计局. 江苏畜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EB/OL]. 2014-08-18. http:///jstj/fxxx/tjfx/200903/t20090323_109030.htm.

7UNFCCC.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Mitigation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Technical Paper [EB/OL]. 2014-08-17. 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08/tp/08.pdf.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江苏应对气候变化产业结构调整法律问题研究”(编号:2012JDXM018)、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开放课题重点项目“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研究”(编号:12QHA001)的阶段性成果]

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草原管理;草原畜牧业;草原恢复;对策

中图分类号: S 8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500(2012)06006707

草原畜牧业是以草原为基础,主要采取放牧的生产方式,利用草原牧草资源饲养家畜来获取产品,以草原畜牧业经济活动为主的经济类型[1],是北方草原区的主要生产方式。多年来草原区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建设总体上没有摆脱“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因此,全国90%以上的可利用天然草原有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石漠化,北方草原家畜平均超载36%以上,草原生产能力不断下降,产草量下降[2,3],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状况的恶化趋势,因此,反思草原畜牧业的理论体系和政策措施状况尤为迫切。

1当前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理论

笔者初步将国内的草原管理的理论分为4类,即系统发展论、本土发展论、替展论和游牧发展论。

1.1系统发展论

系统发展论是指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合理匹配草原生态系统各要素与系统外各要素,充分发挥各要素效益的理论。系统发展论以任继周的草原农业系统发展理论为代表[4],任继周[5]提出的草原4个生产层理论和系统耦合理论,充分利用界面理论,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和各个层次的发展。在任继周《河西走廊盐渍地的生物改良与优化生产模式》[6]和《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及其耦合》[7]著作中,系统发展论都有具体体现。

1.2本土发展论

本土发展论是基于本土,本地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传统,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发展理论。本土发展论着重强调本土经验,对于当地发展不相适宜的策略持反对和抵制态度。本土发展论充分遵循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规律,谨慎的对草原农业生态系统施加影响。持本土发展论的是以达林太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或社会学家。

达林太[8]认为制度安排不合理是造成内蒙古土地荒漠化的制度因素,农耕文化入侵是造成土地退化的文化根源。建立在以平衡生态系统为特征的美国草原基础之上的理论,不适合属于典型的非平衡草原生态系统的内蒙古草原。游牧变定居,牲畜行走距离增大,造成定居点周围牧道增多、重叠利用,同时定居点周边践踏严重,导致荒漠化向周边辐射。不合理的牧草引种导致物种入侵,排挤土著物种,破坏自然系统;引入改良的牲畜,由于采食和营养的不同,改变了当地草本的建群,使荒漠地带的灌木失去了草食性动物的抑制,灌木疯长导致土地退化。内蒙古的超载过牧,其实大部分属于非牧民(移民),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某些个人,实际上真正牧民的牲畜一直未达到适宜载畜量的上限。

王晓毅[9]认为草原承包到户是游牧停止、环境恶化的关键因素,人口和牲畜增加不是直接因素。一些地区的牧民搬迁了,但他们仍依靠牧区的资源,甚至消耗得更多。有些地方将最希望保护草原的牧民迁了出去,而腾出的空间转给了资本和外来的流动人口,并没有减轻对草原的使用,结果草原进一步缩小,受到更大破坏,严格执行休牧禁牧的政策不可能。依靠秸秆和购买的饲料将牲畜圈养,只能更多地榨取自然资源和资金(费草、费水、费药、费工、费油),牧民肯定赔钱。况且草原上的食草牲畜又不可能完全圈养,特别是春季,这个季节是牲畜最希望早点吃到青草的时候,所以夜牧、偷牧就成为必然。牧民偷牧使政府开始与牧民玩“猫与老鼠”的游戏,罚款成了基层管理部门不成文的常规收入。因此,休牧禁牧只是增加了放牧的成本,并没有减少放牧时间。草原土地承包后,牧民大面积开垦荒地,牧业向农业转型。刚开始,畜牧业的发展受益于开荒种地获得的资金和秸秆。但获取利益的代价是大面积草原被破坏,山坡地水土流失等。

1.3替展论

替展论是改变牧区的生产方式或者让牧区休养生息,将牧区的生产转移到其他区域,实现牧区生产功能被替代,实现草原恢复的理论观点。替展论本质上是系统的大耦合,通过消耗系统之外的资源发展畜牧业,缓解草原区的饲草料短缺。替展论以张新时、许鹏为代表,是目前草原管理理论体系的另一个主流,主张将退化草原保护起来,建设人工草地,进行舍饲圈养或者将牲畜转移别处,实现草原的恢复和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新时建议将牲畜赶下山来,在农区发展人工草地,实行舍饲圈养,让草原区恢复,而且要进行人工的干预和投入,加快草原区的恢复。建立产业化与集约化经营的现代人工草地畜牧业,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10-12]。许鹏[13,14]提出“生态置换”理论,建议将山区的牲畜迁到平原区,建立人工饲草料地,是山区退化草原恢复的策略。另外,蒋高明[15]还提出“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理论,此处将其归为替展论。他提出“以地养地”、“以自然力恢复”、“畜南下、禽北上”,将畜牧业移到农区,充分利用农区的秸秆发展畜牧业,在草原区放养鸡鸭鹅等家禽,减少草原区的破坏,充分利用草原区的草籽等优势,推进草原区的恢复。

1.4游牧发展论

游牧发展论认为要恢复草原,保持草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恢复游牧,消灭游牧等于消灭游牧文化,就等于毁灭草原,文化荒漠化是草原荒漠化与沙尘暴的根源[16,17]。日本学者松原正毅认为“游牧和农业一样,是人类历史上很重要的生活类型之一”。在蒙古高原游牧民族选择游牧经济,是同大自然长期磨合的结果,也是人类向大自然学习的结果[18]。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只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畜牧业和游牧民族,把他简单地视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经济转型和社会结构整合的单一对象,而要从文化多元性、人类可持续性的文明类型的高度去全面审视和阐述它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固有的内在结构系统和类型[19]。

综上,许鹏和张新时的草原恢复和重建策略本质上相同。任继周提出的“系统耦合”理论从根本上也是与许鹏和张新时的观点一致,归根结底是资源整合和开发新的资源,保护好已经破坏的资源。王晓毅[9]认为,“单纯的关注草原植被,忽视甚至依靠开采地下水恢复草原,结果只会对草原的生态带来更严重的问题”。因此,发展人工草地时,对地下水的破坏会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更深远的影响。所以,笔者更同意任继周的观点,因为它涉及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各种因素,开拓了更广的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路径。游牧发展论其实包含在本土发展论之内,由于游牧发展论的突出地位,以及历史上的长时间应用实践,所以才把它单独列出来。

2当前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政策

2010年夏,中国科学院举行了“中国生态大讲堂2010年夏季焦点论坛”,其主题是“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与草原管理政策”,论坛有两个核心观点:(1)现行的草原政策存在误区。论坛关注的议题包括草原管理的由上而下的草原政策、城市主导的草原政策、游牧的合理性、网围栏、走“敖特尔”、休牧禁牧的游击战、“牧户联营”、退牧还草项目、京津风沙源项目等。研究表明牧民对退牧还草和休/禁牧持抵触意见、并经常偷牧,牧民与基层官员达成了默契,致使这个政策难以落实。但根本上是因为这些政策和牧民的生产生活相脱节造成的。(2)游牧是一个顺天应时的生产方式,不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因此,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牧区的实际生产生活习惯,制定适合本地本土的政策。

目前我国有关草原区的重大战略型政策包括草原承包制、草畜平衡制度、定居舍饲、休牧禁牧轮牧、退牧还草制度、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等。总体上摒弃了落后的、古老的、粗放的游牧管理方式。

2.1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的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明确草原权属,落实草原承包经营权,强化草原承包经营管理,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保障草原生态安全,实现草原资源永续利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20]。另外,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联户经营。目前,已在甘肃、内蒙古等多地实施,从一定程度上表明草原联产承包制度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21]。

2.2草畜平衡制度

草畜平衡制度,根据区域内草原在一定时期提供的饲草饲料量,确定牲畜饲养量,实行草畜平衡。国务院要求农业部要尽快制定草原载畜量标准和草畜平衡管理办法,加强对草畜平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省级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草畜平衡的组织落实和技术指导工作。县级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草畜平衡的具体管理工作,定期核定草原载畜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宣传,增强农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鼓励农牧民积极发展饲草饲料生产,改良牲畜品种,控制草原牲畜放养数量,逐步解决草原超载过牧问题,实现草畜动态平衡[21]。

2.3退牧还草、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制度

为合理有效利用草原,在牧区推行草原划区轮牧;为保护牧草正常生长和繁殖,在春季牧草返青期和秋季牧草结实期实行季节性休牧;为恢复草原植被,在生态脆弱区和草原退化严重的地区实行围封禁牧。各地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地方各级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方案[21]。

2.4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经济调控政策

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性补贴和绩效考核奖励等方面,支持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 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2]。“中国草地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研究报告”认为现在的补贴政策是对的,但是是被动的[23]。

3草原畜牧业发展理论与政策的关系

游牧发展论在目前被认为是落后、粗放的畜牧业发展理论,在目前政策中没有体现。本土发展论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近年来才有所重视,其标志就是973项目“中国西部牧草、乡土草遗传与选育的基础研究”的设立,这是本土发展论开始受到重视的起点。而替展论在实践中已经有所利用,许鹏的“生态置换”在新疆地区已开始逐渐落实;张新时[24,25]“建立六亿亩高产优质人工饲草基地”虽没有完全落实,但人工草地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蒋高明的理论已有部分实践,诸如内蒙古草原兴发的“草原绿鸟鸡”,但在面上并没有实现;表明了国内草原畜牧业科学理论在政策中有部分体现,在实践中也有部分实行,但根本上来说,理论对政策的指导还相对较弱,并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我国草原区的承包制强调提高牧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借鉴了农区的土地承包制,而农区的土地承包制是发端于安徽小岗村的农民土地承包实践。将部分地区的实践提升为理论,然后在其他领域推广。4种草原畜牧业发展理论在承包制也有部分体现。

草原生态补偿制度是一种经济调控手段。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有能力来补偿牧民休牧禁牧造成的部分经济损失,从而促进草原恢复,改善草原环境,在本质上是政府拿钱购买生态服务。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相当于牺牲草原区的生产换来城市的良好生态环境。

总体分析,本土发展论在目前的主流的草原管理和决策理论中体现不多,游牧发展论当前是被摒弃的,认为是落后的生产方式;系统发展论和替展论都有部分实行,诸如草原区人工草地的建设,网围栏的建设,休牧禁牧,可以说目前决策执行的基本是系统发展论和替展论的思想,本土发展论和游牧发展论被主流思想界认为是不适合现代化发展的落后思想和经营理念,不为主流科学界和实践重视。

4当前草原畜牧业理论及政策存在的问题

4.1政策制定的问题

目前有关草原区的重大战略型政策包括草原承包制(定居舍饲),休牧禁牧轮牧。摒弃了被认为落后的古老而传统的游牧制度,实行牧民定居,舍饲圈养的现代化草原畜牧业。实施草原承包制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实行以草原家庭承包为主的经营制,增强了广大农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主人翁意识,使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以发展生产为目的的承包制同时也带动了公地的破坏、牲畜数量的大量增加和草原的严重退化。

目前,我国的许多管理是以中央政府制定重大决策,地方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为主。地方上制定管理措施灵活性大,受利益驱使导致政策不利于草原永续发展。从人才引进方面,引进的工业人才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和矿产采选冶炼等破坏环境的工业领域[26],而且某牧区的指导思想是“工业强旗”[27],一半以上的GDP增速是靠工业发展,尤其是煤矿、矿藏开采和电力行业。“东乌旗工业强旗,优先发展矿产采选业、金属冶炼和煤电石油等支柱产业,将最大的牧区打造成内蒙古自治区3大有色金属冶炼基地之一”。锡林郭勒盟拥有内蒙古1/5的天然草地,众多的露天煤矿、化工厂和发电厂使得千里草原变成新型能源基地[28]。

另外,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经济学家的话语权高于科学家和社会学家,这种不平衡的话语权机制导致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持续性。

4.2政策执行的问题

政策执行过程中,措施不力,导致严重后果。在执行国家的草原管理方面,国家层面有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地方各省区也有各级草原监理中心,地方上因地方政策和经济发展需要,草原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被置于相对次要地位,着重发展工业,追求短期的高GDP,导致了草原破坏严重。如内蒙东乌旗造纸厂和开矿造成草原污染严重[29,30],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方政府开矿破坏草原,超量开采地下水[31]。内蒙古3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5.1∶45.4∶39.5调整为2010年的9.5∶54.6∶35.9,总体上完成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32],也就表明了草原区历来以粗放的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变为了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4.3基层部门和牧民的问题

制定政策缺少公众参与,不切合牧民的实际情况,基层部门冒进式发展。根据《新疆实施牧民定居工程规划》,新疆将在2011~2020年,实现16.93万户、76万多名牧民定居。为实现这一目标,新疆将加快“三个1000万亩”高标准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让定居牧民拥有充裕的生产资料,改变“人定畜不定”现象[33]。草原开垦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受益者是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而世代以游牧为生的牧民被排斥在开发利用资源之外,不但没有获益,反而因草原萎缩和环境恶化而受到损害[34]。

目前,我国在草原生态治理政策制定中还没有实现公民的有序参与,这是导致我国现有草原生态治理政策不能实现政策目标的一个主要原因。草原生态治理的主体是农牧民,面对日益严重的草原生态问题,我们不能忽视广大公民、特别是农牧民的作用,草原生态治理的好坏归根到底要看农牧民的行为和态度[35]。

5对草原理论与管理现状的思考

我国的草原管理政策制定实际基于两个观点:超载过牧和草原退化。相对应采取了休牧禁牧、饲草地建设、棚圈建设、生态补偿等一系列措施。现行政策让草原区彻底放弃放牧以恢复和改变草原功能,由畜牧业改为家禽业是不可行的,在关注自然和经济的同时,必须实现持续发展。

“退牧还草”围栏封育,涉及到饲草料基地选址和建设、棚圈建设的问题不好解决;“退耕还草”涉及到退耕牧民如何转移,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牧民定居下来之后,是否适应新生活及存定居牧民回流问题;“草畜平衡”中数量与草原的可持续发展呢。牲畜过牧是不是个伪命题[8],过牧的本质问题及原因,是否存在农耕文化入侵游牧文化的状况这些问题都是在采取措施时需要考虑的。

牲畜数量的盲目增加,一方面是人口的大量增加所致,另外也是由于经济学上追求利润最大化所致。但目前现状表明上述问题是结果,而非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制度性的后果,草原退化也是制度性退化,制度性的问题不解决,问题会层出不穷。

“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36]认为,中国无法复制西方的现代化。西方基本是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对于中国的草原畜牧业是无法实行的,按照温铁军的思想,在中国实现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根本上还是工业对牧业的掠夺,破坏了原本原生态的草原畜牧业。这与王晓毅等[9]的草原退化的恢复是城市建设导向的观点是相似。就是农牧区的发展是服从于城市的发展,而并不是真正基于农牧区而制定的政策。现在的生态补偿根本还是当初农牧区服从于城市工业化付出的补偿,而且只是偿还了一小部分。

另外,现在牧区的煤炭开采,过分强调经济发展,追求GDP,弱化了环境保护和畜牧业生产。2012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区域经济增速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均衡发展而言,西部确实需要“双高于”,但实现这一目标所面对的生态环境挑战,专家认为形势非常严峻[37]。为了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出发展经济的目标是正确的,但是为了达到西部与东部同时实现小康社会而加速西部地区的发展,在目前的国情和体制下则必然会出现盲目快上,过度发展工业,忽视基础性产业――西部的畜牧业发展的情况,从而仅仅实现了暂时的经济的改善,而破坏了西部的生态环境,失去了永续发展的基础。因此,一切发展都必须服从于自然发展规律,决策要充分考虑各方意见,提高决策的公众参与度。而且我们以往的政策是工业化导向,城市发展导向的牧区退化恢复策略,而不是牧区发展导向的。另外,一个错误导向就是农区政策入侵牧区,这两点必须改变,如果不改变,很难实现草原区的永续发展。

科学家和社会学家没有有效交流,甚至国家各部门之间也是各自为战。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大型部级项目,涉及范围广,需要多部门联合参与,项目管理者和参与单位壁垒严重导致了草原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知识长期得不到更新[38]。Daniel Miller[39]提出游牧民族的本土知识及经验对中国西部草原牧场发展策略非常重要,这本身就是牧民对草原资源政策制定的贡献,只是现在被忽视了。

6结论与建议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各异,很难用一个理论来规范各区域的生产生活,笔者总结的4个草原区的发展理论――系统发展论、本土发展论、替展论和游牧发展论,对目前的不同层次上的决策起了指导性作用,但由于这些理论的完备性或接受性的差异,在决策和实践中起的作用差别很大,所以理论的深入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目前,牧区政策是城市发展和工业化发展导向,农区政策和农区生产方式入侵牧区集合体,而非牧区发展本身导向的政策,如果要想使草原回归本原,必须充分了解草原区的发展规律和生产方式,实现草原共管,在此基础上,做出引导性政策。

基于以上考虑,提出未来草原畜牧业发展的10条建议:(1)根据现有的草原畜牧业理论完善、修改或者制定新的决策建议;(2)应该充分利用系统耦合,拓展饲草来源,减轻草原压力;(3)合理规划草原的休牧禁牧计划,使草原得到合理的休养生息,实现永续利用;(4)对草原恢复进行适度的影响,同时在水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发展人工草地;(5)加强乡土牧草的研究,审慎引入其他地区的牧草;审慎的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牧草和畜种的改良和新畜种的引进;(6)实现草原区的多种经营,养禽和养畜相结合,增加收益,减轻草原压力;(7)停止一切不合理的,严重破坏草原的采矿企业;(8)加强政策制定过程的牧民参与度,实现草原共管;(9)加大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和旅游业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将生态产品作为牧区另一经济增长点;(10)建立游牧特别区域,实践游牧恢复与当前政策草原恢复的比较,为草原更好的恢复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探路。

参考文献:

[1]侯向阳. 中国草地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杜青林. 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丁连生. 甘肃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第1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任继周.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通论(第一版)[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5]任继周. 发展草地农业推进我国西部可持续发展[J]. 地球科学进展,2000,15(1):19-24.

[6]任继周. 河西走廊盐渍地的生物改良与优化生产模式[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7]任继周. 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及其耦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达林太. 草原荒漠化的反思[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3):46-50.

[9]王晓毅. 环境压力下的草原社区:内蒙古六个嘎查村的调查[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0]董孝斌,张新时. 内蒙古草原不堪重负,生产方式亟须变革[J]. 资源科学,2005,27(4):175-179.

[11]董孝斌,张新时. 我国草地的发展观[J]. 生态经济,2005(10):70-73.

[12]董孝斌,张新时. 发展草地农业是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出路[J]. 生态经济,2005,153(4):87-89.

[13]许鹏. 新疆草地资源特征与生态治理[J]. 新疆环境保护,2004,26(增刊):34-37.

[14]许鹏. 发展水草林生态功能,实施生态置换工程. 优化配置西部资源坚持高效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R]. 2001.

[15]蒋高明. 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16]刘书润. 消灭游牧文化就等于毁灭草原[EB/OL]. 蒙古文化(2008-11-26).http://.cn/mengguwenhua.

[17]汪永晨. 追求野人的足迹――中国环保领跑者[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

[18]乌日陶克套胡. 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9]牛锐. 正确认识游牧文明,科学治理草原[N]. 中国民族报[第六版],2006317.

[20]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 农业部要求加快推进各地草原家庭承包制[N/OL]. http://www. sdpc. gov. cn/xxfw/fgdt/t20070409_127873. htm.

[2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R]. 2002916.

[22]农业部新闻办公室.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动员布置会在京召开[J]. 吉林畜牧兽医,2011(6):5.

[23]侯向阳. 中国草地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研究报告[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44.

[24]张新时. 关于我国建立六亿亩高产优质人工饲草基地的咨询报告[R]. 中国科学院院士咨询报告,2005.

[25]张新时,唐海萍,孝斌. 内蒙古草原的困境与可持续发展之路[C]. 2004年中国西部论坛会议论文.

[26]锡林郭勒盟组织部.锡林郭勒盟2011年工业经济人才引进工作实施方案[EB/OL],http://www.xlgldj.gov.vn/mwzzb-xgyw/wwzzb-rcgz/201206.

[27]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发展回顾调研组. 坚持工业强旗加快赶超步伐[N]. 内蒙古日报,20081209.

[28]王欲鸣,柴海亮. 千里草原正变成新型能源基地开发保护能否双赢[N]. 经济参考报,20091010.

[29]郝冰. 关于内蒙东乌旗草原破坏情况的报告[C]. 自然之友,2002(2):30.

[30]宋欣洲. 内蒙古东乌草原严重污染及破坏事件已由国家环保局列为2005年挂牌督办首批环境违法大案[J]. 草业科学,2006,23(5):86.

[31]徐谷明,庞皎明. 草原“争夺战”:在财富与环保之间[N]. 中国经济时报,20060817.

[32]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R]. http://www. gov. cn/20110130/content_1795 396. htm.

[33]关俏俏. 今年新疆有1.58万户牧民告别风雪游牧生活[N/OL]. http://www. xj. xinhuanet. com/201112/11/content_24310419. htm.

[34]黄建英. 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对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的影响[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83.

[35]郭建德. 我国草原生态治理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0.

[36]温铁军. 无法复制的现代化[J]. 中国改革,2002(2),13-15.

[37]王卉. 经济增速难偿西部生态代价[N]. 中国科学报,2012316.

[38]李向林,安迪,晏兆莉. 天然草原共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13.

上一篇:畜牧技术范文 下一篇:防渗施工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