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效益范文

时间:2023-02-25 18:40:25

生态经济效益

生态经济效益范文第1篇

【关键词】稻田养鱼;生态经济效益;探析

1引言

稻田养鱼作为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丰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得到了农业生产领域以及农户的广泛关注。大力发展稻田养鱼不仅能增加农田的经济收入,又可以防病治虫,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兼顾社会以及生态效益。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稻田养鱼技术,提高稻田养鱼的效益,许多水产、农业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实践证明,稻田养鱼是能够综合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是实现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的重要途径。

2稻田养鱼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稻田养鱼使得养鱼不再另占耕田,并且可以一田多用,大大的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稻田养鱼通过人力建立起稻鱼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鱼类可以起到除草除虫、防治病害、增肥以及加速肥料分解的作用。稻田养鱼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对于高产的田块,其化肥和农业的使用量会更少,甚至完全实现了不施肥、不打农药的目标,这样可以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有效的促进生态平衡和生态的良性循环。此外,鱼类可以吃掉稻田中钉螺等虫害,减少了丝虫病和血吸虫病对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的危害。稻田养鱼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重要途径。

2.1生态效益

稻田养鱼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在稻田这个共生系统中,水稻与鱼类共同生活在其中,其中水稻这个系统的主体,而鱼则是依附在稻田中生活。水稻和鱼类是互惠互利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鱼类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翻动稻田中的土壤,吃掉许多有害的虫子,而且还可以改善田间透风、通光的条件,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提高水稻的产量。与此同时,鱼类的大量残余饲料和粪便可以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进而提高水稻的产量。水稻与鱼类之间逐渐形成了互相依存、互利互惠的关系,是维持整个系统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实践证明,稻田养鱼杀虫的效果非常明显。大量的水田害虫被鱼类吃掉,大大的降低了虫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同时,稻田养鱼可以有效的抑制病菌的产生。在稻田养鱼系统中,鱼类可以捕食水田中的纹枯病菌核的病菌,从而避免或者减少病菌对稻田的侵染。从上述稻田养殖能量投入产出分析表格中可以看出,稻田养鱼与纯稻田种植相比,稻田养鱼所投入的能量少,而产出的能量多,光能利用效率高,由此可以证明,稻田养殖与纯稻田种植相比其生态效益更高。

2.2经济效益

稻田养鱼的历史悠久,在农户的不断发展那和改进下,其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方面的成效更加明显。作为一种传统的稻田农作技术,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虫害以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其经济效益具体体现在可以节约耕地的扩大再生产,可以通过综合利用稻田空间进行立体开发,将稻田与养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减少占田挖鱼塘的面。同时还可以避免因单一种种粮效益不高而导致撂荒等现象的发生,提高稻田种植的经济效益。在种植稻田的过程中,稻田里会不可避免的长出杂草,这些杂草会争夺稻田的养分,影响水稻的生长。然而在稻田中养鱼,这些杂草就可以作为草食鱼类的天然食物,不但可以减少鱼类饵料,还可以有效的铲除杂草。并且鱼类在自由活动中会产生大量残余的杂食以及一些粪便,可以起到保田造肥的作用,进而可以保证稻田粮食产量的稳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粮食的产量。下边就对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更为直观的解读和分析。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分析表格如表2。通过上述表2中的数据,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出,稻田养鱼与直接种植水稻相比,其经济效益要远远高于只种植水稻,因此,可以说明,稻田养鱼是提高农户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应在农田种植中广泛的推广和实践。稻田养鱼建设还可以起到加固进、排水渠以及田埂的作用,因为稻田养鱼建设过程中会进行围护施工,这样可以避免农户每年维护田埂的工作,降低了因维护田埂而投入的资金和人力,更有利于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而且鱼在稻田觅食的过程中可以疏松稻田土壤,改善稻田土壤物理结构,从而可以避免浪费人力去耕地。且由于草食性鱼类是以稻田杂草为食的,可以避免人工薅秧除草的工作,为农户减少一定的人力以及成本的投入。现在稻田养鱼得到了政府以及当地的支持,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的越来越成熟,而且很多地区因为稻田养鱼的特色,大大提高了该地区的知名度,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因此,一系列的休闲山庄、农家乐等迅速发展起来,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许多的农户也因为稻田养鱼发家致富,大大的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稻田养鱼的规模的不断扩大,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业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发展稻田养鱼不仅可以提高粮食产量,节约农业投资成本,而且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结语

通过本文对稻田养鱼经济以及生态效益的分析,得出了稻田养鱼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而且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效益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生态经济效益范文第2篇

(一)退耕还林模式走干果加工、销售发展道路。主要集中在马建、吉强两乡镇,重点示范水土保持造林技术和生态经济林相结合的模式,种植以山杏、仁用杏、毛桃为主的生态型经济林,现在每亩可收入400元左右,既控制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又促进了干果产业的发展。(二)退耕还药模式走中草药发展道路。在马营、上堡子、万崖等村采取林药间种栽植模式,发展种植甘草、金银花、黄花菜、柴胡等名贵中药材品种。基地建成后产值可达几十万元,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也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出了一条新路。

二、退耕还林生态经济效益

(一)增加了农民收入退耕还林工程受益最大的是农民。国家共投入退耕补助粮11800多万公斤,投入现金补助2280万元,已有63000户农民从退耕还林政策中受益,平均每户其中补助粮320kg,补助现金65元。通过调查,退耕还林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是明显的。通过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林业支柱产业的地位,实现名牌带动战略,走建基地、抓龙头、带农户、连市场的路子,达到富民强县之目的,从而实现全县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加快了群众脱贫步伐围绕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将退耕还林与群众脱贫致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确保生态目标实现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解决退耕还林农户经济收入问题。一是促进了粮食的增产。其次是种植的苜蓿可直接售增加收入,也可舍饲养增加收入。三是退耕还林后,部分富裕劳力可以从事其它经营活动增加收入。四是采种、育苗增加收入。这些收入大大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三)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推到了农业产业的调整,林业产业、草产业的兴起,带动相关企业快速发展。一是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林草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突破了我县多年来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使全县“压粮、扩经、扩饲”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全县农业经济由粮、经二元结构调整为粮、经、饲三元结构。二是市场引导,企业运作。饲草料加工企业应用而生,经营要掌握市场规律,培育重点户及经济能人,建立初加工营销网点,走“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路子,不断开辟新市场。辐射农户近一万户,初步形成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四)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退耕还林工程规模大,投资高,随着大量资金的投入,有力的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马铃薯、草牧、劳务、西芹等优势主导产业。根据计算,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4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59元。大量兑现粮食的调入,使我县经营困难,购销调存处于停滞状态的国营粮食系统19个乡镇粮库起死回生,走出困境,销售量由原来300万公斤增到2700万公斤,目前不仅亏盈持平,且240多名职工工资由原来勉强领取半年到现在足额领取,职工生活大为改善。

三、保护退耕还林成果

(一)政策保证为推进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健康有序地发展,县上制定了《西吉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暂行办法》,使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有了政策保证。为了使退耕还林工程做到“退的下、还的上、稳的住、能致富、不反弹”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双赢之路,县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草原禁牧大力发展舍饲养殖的决定》,并在2006年11月1日全县实行草原禁牧,大力发展舍饲养殖,从根本上解决畜牧业发展与治理生态环境的矛盾,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政策要有连续性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广大农民尝到甜头,但担心政策有变,迫切希望党中央国务院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不能有变,否则将失信于民。(三)要加大投入力度退耕还林工作涉及面广、战线长,需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到监督,验收等都需要资金投入,国家各级政府都应将前期费用和管理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四)政策补贴年限应延长退耕还林政策规定补贴最长为8年,我县由于气候原因,造林后8年不能成材,8年后农民没补贴收入对营林不利,建议补贴年限延长到15年。(五)要加大技术力量投入林地从种苗培育到栽培,以及后期管理都需要技术。当前我县特别缺乏林业技术人才,建议有关院校定向培养林业技术人才,以适应退耕还林对技术,人才的需要。

生态经济效益范文第3篇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0年布置在广东省湛江农垦局火炬农场19队,位于湛江市雷州半岛龙门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太阳年总辐射量452~489kJ/cm2,年平均气温22℃、积温约8382.3℃,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711.6mm,降水年际变化大,相对出现干、湿季。

1.2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对比研究法,在2年生幼龄橡胶树行间间种甘蔗,以不间种为对照,3次重复。试验地橡胶种植时间为2009年3月,栽培品种为湛试327-13,株行距3.0m×7.0m。橡胶树行间距离橡胶树行50cm间种甘蔗,甘蔗种植时间为2011年春。橡胶与甘蔗按照常规生产管理。

1.3样品采集

土壤样品于2011年6月开始采集,以后每季度采集样品1次,共6次。采用5点取样法,每个点用土钻取0~20、20~40cm土层样品,同层混合装袋,3次重复。带回实验室处理备用。

1.4测试方法

土壤温、湿度采用土壤温湿度记录仪(TZS-3X)测定;土壤样品分析指标参照文献[7]。橡胶树苗木增粗以离地1m处的茎围表示,采用皮尺测量。间种甘蔗投入与产出是对广东省南华农场、五一农场、火炬农场和友好农场调查统计所得。

1.5数据分析

2011年6月、9月、12月和2012年3月土壤养分含量数据引自文献[8]。数据分析采用Excel2003和SAS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Duncan's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可以看出,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对胶园0~20cm土壤温度和湿度影响不大。在间种甘蔗前期胶园土壤温度高于对照,甘蔗生长中后期由于其荫庇度大于对照,其土壤表层温度低于对照,但其升降变化幅度很小,在1℃以内;间种甘蔗后胶园表层土壤湿度增大,但增加幅度较小,在1%左右。经研究,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经济作物对于胶园土壤的改良具有一定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兴隆试验站在胶园间种矮化胡椒发现:间作胡椒胶园地面覆盖度达82%,比不间作胶园土壤含水量提高了3%~6%,地面水量流失减少了7%~26.6%,地表土壤流失量减少了82.12%,降低水土流失显著[9]。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在甘蔗生长期和收获期也提高土壤湿度。综合上述,湿度增加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在甘蔗生长期和收获期覆盖度较高,减少了地面的蒸腾作用;二是地面水量流失减少,保持了土壤水分。

2.2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对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及pH值的影响土壤有机质是表征土壤质量与肥力的重要因子,其含量的高低与土壤肥力水平紧密相关[10]。由表1可以看出,幼龄胶园间作甘蔗后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间种第一年度有机质含量下降幅度较小,方差分析表明,在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间种第二年度有机质含量下降幅度增大,平均为15.3%。全氮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间种甘蔗第一年度全氮含量降低,与对照相比未达到显著水平,下降幅度为10%左右;间种第二年度全氮含量下降幅度增大,约为20%。方差分析表明,2012年9月取样的全氮含量与对照差异显著。幼龄胶园行间间作甘蔗后,土壤碱解氮含量比对照明显降低,除2011年9月取样的间种甘蔗碱解氮含量比对照略有增加外,其他季度碱解氮含量比对照依次降低36.0%、25.7%、17.1%、25.6%、45.4%,方差分析表明,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间种甘蔗后胶园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明显降低,其中有效磷含量下降幅度在12%以上,速效钾含量下降幅度在60%以上,最高达到80.22%,与对照存在极显著差异。由表1还可知,0~20cm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在间种后波动幅度较大。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比对照降低,在0~20cm土层降低幅度较小,差异不显著。

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后,在0~20cm土层土壤pH值整体表现为降低,但降低幅度较小。幼龄胶园间作甘蔗后,20~40cm土层土壤的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与0~20cm土层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不同。间种甘蔗的土壤各养分含量指标下降幅度均高于0~20cm土层。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经济作物对于胶园土壤改良具有一定的作用:胶园间种矮化胡椒比不间作胶园磷提高了0.0037%,钾提高了0.0027%,有机质提高了0.056%,地面水量流失减少了7%~26.6%[9]。本研究发现,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和pH值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反,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①胶园土壤肥力持续下降。根据何向东和吴小平对海南垦区1954年到1990年的36年间胶园肥力演化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下降约1个百分点,幅度为25%~44%;全氮质量分数下降约0.05个百分点,幅度为22%~40%,有效磷在铁质砖红壤和铁铝质砖红壤土壤类型中下降13%~18%;速效钾含量的下降幅度为10%~55%[11];麦全法研究发现,海南垦区部分植胶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也低于最低养分标准,分别为1.307%、0.058%、39.291mg/kg[12];而广东植胶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在刺激割胶生产以后迅速下降,根据对照的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有机质含量在0.7%左右,全氮含量在0.035%左右,均低于胶园土壤分级标准中低肥型的养分标准[13]。②间种甘蔗所施肥料的养分量比甘蔗生育期所消耗的养分量少,是造成胶园土壤肥力降低的重要原因.

2.3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对橡胶树苗木生长的影响

幼龄胶园间种经济作物可以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橡胶树的生长。长达7年以上的橡胶非生产期,在幼树定植的前3~4年,行间有大面积的空地,这些空地阳光充足,养分和水分丰富,间种/套种农作物或经济作物,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构建一种新的人工生态环境,调节气候,促进胶林自身的养分循环和生态平衡[14]。国内外资料也表明,胶园间作胡椒不仅促进胶树茎围增粗快和开割率的提高,还提高了胶树的产量。纪力仁[9]、陈汉中等[15]研究发现:间作胡椒的胶园胶树年增粗提高了10.8%;幼龄胶园间种花生、番薯,橡胶树茎围增长量比不间作的大13%~14%。而间作茶后,橡胶树茎围增长量比不间作的增粗3%~30%;而在胶园间作时,实行豆科和非豆科的轮作,更有利于橡胶树的生长,比单一作物连作的橡胶幼树生长的快[16]。本试验研究发现,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对橡胶树增粗具有一定的影响:间种甘蔗后,2011年橡胶树增粗比对照少0.6cm,2012年橡胶树增粗比对照少0.4cm,2013年橡胶树增粗比对照多0.2cm,2011~2013年间种甘蔗平均年度增粗比对照少0.3cm。原因可能是间种甘蔗后由于土壤肥力较低,与橡胶树“抢肥”造成的。

2.4幼龄胶园间种甘蔗的投入产出分析

幼龄胶园间种经济作物可以增加胶园的经济产出。经核算,每公顷的胶茶间作在橡胶投产之前,茶树4~5年的收益除开荒定植和8年的胶茶抚管费用外,还盈利5700元,而纯胶园8年投资每公顷5595元。胶茶间作既增加了利润又合理利用了土地,经济效益较为显著[15];间作矮化胡椒平均每公顷每年净收益191元,半柱胡椒2985元,从而大大提高了橡胶非生产期经济效益[9]。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后,通过对不同农场不同农户的间作投入与产出进行调查分析,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当年种植)总成本为16305元/hm2,其中主要为肥料(主要包括尿素、钾肥、磷肥、生物肥和复合肥)费、种茎费和人工费,所占比例分别为32.38%、22.30%和25.76%,合计占总投入的80%以上,随着劳动用工的紧缺,砍蔗费用在投入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加;间种甘蔗产量和价格折中计算每公顷产值为30000元,扣除成本16305元,每公顷净收益为13695元。对照胶园每年需要除草控芒2~3次,每公顷药剂费用约375元,人工费约900元,合计需要支出费用1275元/hm2。

3结论

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在甘蔗生长期和收获期都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但土壤湿度提高的幅度较小,在1%左右;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和pH值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有机质含量在0~20cm土层降幅在2.04%~20.37%之间,20~40cm土层降幅在19.29%~36.59%;全氮含量在0~20cm土层降幅在6.99%~30.44%之间,在20~40cm土层降幅在12.78%~27.23%之间;碱解氮含量在0~20cm土层降幅在17.11%~45.45%之间,20~40cm土层降幅在9.46%~42.76%之间;有效磷含量在0~20cm土层下降幅度在12%以上;速效钾含量下降幅度最大,在0~20cm土层降幅在62.75%~80.22%之间,20~40cm土层降幅在49.72%~83.73%之间。

幼龄胶园间种甘蔗后橡胶树苗木年度平均增粗比对照相差不大,2011~2013年度平均增粗比对照少3.27%。因此,结合幼龄胶园行间种甘蔗后土壤养分下降和橡胶树增粗减慢现象,建议在生产中需要对甘蔗和橡胶树增施肥料来弥补土壤肥力低和肥力不足问题。幼龄胶园间种甘蔗每公顷可以收获60t左右的甘蔗,扣除成本,按500元/t计算,每公顷产值为30000元,扣除成本16305元,每公顷可净收益13695元,且比不间种(对照)每公顷节省1275元的除草控芒费。

生态经济效益范文第4篇

一、树立科学的理念

要实现两个效益的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树立一个科学的理念:既不能过分强调绝对的经济效益,也不能强调绝对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应该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森林只有实现了生态效益,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同样也只有经济效益发挥的好了,才有条件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应该在林业经济的开发中必须做到合理的开发,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

二、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林业经济

林业经济发展要多元化。我们必须根据林区或者林区周边环境特点,在坚持发挥林业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实行多种经营。另外,由于林区生态环境改善的长期性与林区居民要求增加经济收入的短期性存在着矛盾,在发展林区经济时,必须把林业作为林区生态经济结构中的基础产业来看待,始终把林区的生态效益放在重要地位,并根据林区的特色来规划森林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利用,形成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把“以林业为基础”和“综合发展”结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

三、发展生态林业

生态林业要求把森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整体研究,尊重森林生态系统自身发展的规律来发展林业经济,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林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森林功能的多样性基础之上的,且森林的大部分功能与生态有关,因此,林业的发展应该服从于森林的生态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的同时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发展生态林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生态林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在促进林产品发展的同时 ,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并为保护动植物物种以及遗传的多样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空间。同时,生态林业实现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营林人和全社会的利益的共赢,也实现了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它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加强科技创新

(一)科技创新是维护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科技创新是维护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它要求林业资源的开发与林业生态的承载力相协调。林业经济的发展与林业环境的保护应该是一致的,相统一的。森林资源短缺问题出现时,应该正确面对,进行原木林产品技术和节约技术的开发。我们要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中的矛盾,维护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二)科技创新是森林资源培育、恢复和发展的必要手段

森林资源的培育、恢复和发展工作,必须切实依靠科技创新。这是由森林资源培育、恢复和发展的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由于人工培育林的生长周期长,资金回收慢,因而,国家必须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由于森林具有被破坏后恢复原先的功能的时间相当长的特点,而依靠科学技术却可以促进其恢复的进程。基于以上原因,人们在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做到开发利用与及时更新并重,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管理,注意开发利用、更新和抚育三者的平衡,以保证林业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五、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传统的林业经济结构是以木材的采伐和利用为主,既制约了林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又损害了生态效益。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林业经济,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合理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发挥林业景观优势,建立优质的生态旅游区。其次,以市场导向,大力推进工业原料林等短周期林木资源和其它相关林木资源的建设。根据地方林木资源特色,发展本区域优势林业产品,从而解决林业产品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再次,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把过去由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技术性的加工和开发转变,提高林木产品的附加值,增强竞争力。总之,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六、坚持抚育间伐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现阶段出现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与长期以来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而不注重维护和培育有着很大的关系。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进行抚育间伐,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分卫生状况,促进林木生长,使其更好地发挥防护效能;必须正确处理好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间的关系,在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抛弃那种不分林种,覆盖式采伐,不及时更新林木等错误的做法,做到用科学的采伐与更新相结合。从而才能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七、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开源节流,促进森林资源增长

首先,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实行森林资源层级负责制。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必须建立保护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把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发展林业经济作为其任期成绩指标,建立森林资源首长目标责任制。把扩大森林资源,提高生长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杜绝火灾、病虫害和乱砍滥伐纳入任期目标,列为考核林业企事业单位经营水平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合理的限制森林资源的采伐。针对我国森林资源少且综合利用率低的情况,应该调整采伐结构,挖掘木材潜力,增强木材的利用率,减轻木材的开采压力;发展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代用,充分利用采伐和加工剩余物,发展相关的产品和替代产品,减少原木消耗,从而促进森林资源的增长。

当前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中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问题之外,还存在如政府的一些林业政策欠缺合理,民众的森林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比较薄弱等问题,这些都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总之,在中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统筹各种关系的发展,在林业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中要重视生态效益,但是也不能轻视经济效益,更不能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生态效益。要走出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协调发展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经济效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营林;管理措施;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67-2

1 加大营林生产的投入

1.1 营林投资的风险

一般来说,林业可以承包给企业进行种植,但相关企业必须遵照当地政府部门和林业部门的管理规定。当然,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营林也可由政府投资进行。林业需要经营,无论是哪一方来抚育和经营林业,都期望获得高额的收益,显然,营林是存在风险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难以预测市场的波动。虽然近年来的实践表明,营林(天然林、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等)的风险相对较小,但是其周期较长(一般为几年之久),不排除在培育周期下出现市场波动造成风险的可能性。营林通常有政府、企业、林农和购买方四方参与,一旦由于市场波动使得供需产生矛盾或是板材价格发生剧烈下滑,就会导致四方之间的利益链断裂,这种情况极易导致亏本。(2)政策风险。森林资源是国有重要的土地和环境资源,政府对于树木的采伐有着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过于严格时就会降低投资方和林农的积极性。所以在提高生态环境和保持经济效益之间存在风险因素。(3)抚育和管理风险。不同的树木在种植时需要适合的管理方式,并且由于营林是一种长周期性的项目。一旦在抚育过程中发生自然灾害、火灾、盗伐、病虫害等,就会使营林利润大幅下降。

1.2 我国营林的现状

我国营林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弊端如下表所示:

集约经营水平低、林分质量低、经营形式粗放

营林机构不健全、营林团队素质欠缺、技术薄弱

在传统大木头经济影响下,现今营林的基础地位不稳定

树木种植的科技含量较低

林区大多集中在较为贫困的山区

1.3 营林生产的抚育和管理措施

1.3.1 建设优质的种苗基地 现代营林是人工造林的一种。良种树苗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是高产、高收入。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良种树苗的培育尚欠规模,从长远的经济效益来看,科学育苗、建设种苗基地的建设是必要的。另外,还要加强对母树林的抚育管理,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母树林的结构组成,这便于达到林木的良种化。

1.3.2 做好成苗的管理工作 一般树苗最重要的生长周期是第一个周期,分为出苗、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和生长后期。通过了解当地气候,选用适合品种,深入研究苗木的生长发育特点,制定出生长期相应的抚育措施。

1.3.3 做好营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病虫害在苗木生长的过程中影响最大,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为得到优质的木材,就要保证树木生长的健康。因此,病虫害的防治任务艰巨,林农必须做到时刻观察监测,加强苗木的抚育管理,可以利用益虫、益鸟或是常见病虫的天敌来抵御,效果不明显或是病虫害严重时,就要施放一定的农药来治理。

1.3.4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造林 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使用解决了我国育林造林技术薄弱的弊端。育林、造林可采用生物工程技术、遗传学思想、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模拟技术,将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树种有效地遗传给后代,也可将提升树木的抗寒性、抗病虫害性、高保存率、高木材比重等性质。

2 营林投资的经济效益

获得高的经济效益是营林投资的重要目标。首先,在选用树种时,要选用相对易于种植且经济效益较高的树种,利于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空间。

2.1 营林经济效益评价准则

由于营林周期较长的特殊性以及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购买力发生改变的性质,营林的经济效益的预测和评价要采用“动态经济分析法”,即是指把不同时间价值下的货币换算成相同时期的价值,加以计算和比较,这里的比较计算指的是用营林过程最终产出的木材价值减去营林过程中的木材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之和(标准费用),得到的费用差。由于各地区地林地等级、蓄积量以及不同树种的培育周期都有差别,故在评定经济效益时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2.2 营林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

营林经济效益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且这些因素不是固定不变的,都是有波动的在变化,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等级林地培育的木材等级存在差异(2)市场经济条件下,木材的售价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3)营林过程中的偶然性因素(如自然灾害、病虫害等);(4)营林投资方还受国家开发行给予的贷款利率的影响;(5)管理费、营林设施费、维简费、育林费等都应算作营林成本。

2.3 对林区实行综合开发

这是今年来兴起的方式,为林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所谓营林过程中林区的综合开发,指的是依靠林区天然条件优势,开发森林旅游、花卉园艺以及特色加工业。这样能充分开发出林区的潜力,创造出额外的经济效益。

3 营林的生态效应

政府重视和支持营林的发展和扩张,主要看中的是营林所带来的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效益。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空气质量、水质等要求的严格,营林的环境效益越发受到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关注。

3.1 植树造林的生态意义

首先,植树造林有良好的防风固沙的作用,风沙席卷的地方,轻则空气质量大幅下降,重则会对水源造成污染、甚至淹没田地和城市。树林能够大大减小风沙的速度,一般来说,风沙遇到树林,其移动速度可降低8成,风沙中的沙尘和沙砾就会沉积在树林底部的草丛中,不易再被刮起。最好的例子就是北京周围的防风固沙林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树木的根系较大,埋藏在泥土里的深度也较深,故能聚合泥土,且能牢牢抓住地面,树木植被可防止水土流失。当降水量相应减少时,树木的根系还能吸收土中的水分并且蓄积起来。

树林能起到消除污染的作用,一亩树林中的树木在一年中可以大约吸收70kg的二氧化碳、48kg二氧化硫(有毒物质)、约4万kg的尘土,并能释放出约50kg的氧气。有的树木还可分泌出杀死病虫害的杀毒素。另外,树林还可以减低噪音强度。总之,植树造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灾害的发生,并能美化环境,利于维持生态平衡,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3.2 采用可持续的经营方式提高生态效益

森林资源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益处多多,它是一种可维护、可创造且可更新的资源,从长远发展来看,采用可持续的营林模式是一种必然,它有利于不断创造出经济和生态效益,而且能持续给我们的子子孙孙带来益处。森林能够提供巨大的环境价值,现代林业应该是综合性、多方面发展、满足人类多种需求、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有效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加大营林的投入,扩大国土森林的覆盖率,发展可持续生态林业已经成为现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政府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不仅投入大量资金用作营林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而且修改了《森林法》,并制定出相关政策。如何做到营林的可持续发展,以下给出几点意见:(1)建立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即是向生态资源使用者收取一定费用,向对生态资源保护付出代价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2)完善林业保护管理机制,加强监督力度。各地区的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机构应各尽职责,对违法征用领地、毁坏林地、开垦林地的现象予以监督和制止。将林地的监察落到实处;(3)完善有关林权的法律法规。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当从整体上监督和完善各项保护和管理制度,以免它们出现冲突制约林业的可持续利用。

4 总结

中国从初期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一路走来,国土森林覆盖面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新时代仍然是营林发展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林业,是改变国民生产力、提高经济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冯宏武,关世印.论如何做好营林建设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2] 陈淑香.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广东科技.2009.

生态经济效益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32-02

0 前言

20世纪初,全球工业的急速发展,虽然大幅度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的污染,造成了大自然的反扑,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此危机的严重性,因而许多国家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对产品的环保要求日益升高。早期,企业在乎的是利润,环境保护被视为增加企业的支出成本,是对企业经营的一种威胁。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加,环境保护成为企业必须正视的问题。1992年生态效益理念的提出,向人们指出了一条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局面的道路,即,采用适当的环境管理方法环保议题将促使企业革新、改善环境绩效,不仅增加企业的利润,也能减少企业对环境的冲击影响,符合经济利益,亦可提升企业竞争力。

1 生态效益理念

1998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的定义为:生态效益的获得,需在提供价格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在商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将其对环境的冲击及天然资源的使用,逐渐减少到地球能负荷的程度。

依据此定义,WBCSD提出了鉴定生态效益的七点要素:

(1)减少商品和服务的原料密集度(material intensity);

(1)减少商品和服务的能源密集度(energy intensity);

(3)减少有毒物质的扩散;

(4)提高原料的可回收性;

(5)使可更新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使用;

(6)延长产品的耐久性;

(7)加强每单位产品和服务的服务效能。

第一至第三项的重点是放在资源生产力与减少对环境的冲击。第四至第七项则是协助前三项完成企业的营运、设计、生产及市场活动。每项都可应用于不同的产品,其目标是减少物质与能源的使用及减少生产或服务过程中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思维,他的核心理念就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负担起更多保护环境的责任,并使其因效率的提升和污染的减少,提升创新力和竞争力。

2 生态效益对经济效益之影响

生态效益期许企业重视生态系统的平衡,但并不与企业创造价值的经济目的相冲突。对生态效益的追求,可以帮助企业成功的应对中长期挑战,否则企业未来将承受不起不接受与实施生态效益而带来的损失。重视生态效益的企业关注的是资源生产力,而不是传统产业所重视的劳动生产力。对企业来说,使用较少的能源与原料、减少污染产生量与排放量,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对生态而言,符合生态效益的产品能够降低对环境的危害,有利于整体环境的发展,进而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1)生态效益的核心理念是“以少生多”。可通过企业和产业内部低投入高产出的生产,将经济的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传统的经济观认为,就生产而言,一定的产出依赖于相等的投入。生态效益理念则改变了这一观点。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的利用率及工业垃圾回收率不断提高。企业之间合作既可达成零废弃物的目标,又可以达到减少相关成本的目的。企业可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机密合作,减少天然资源的投入。如在一些发达国家,有专门的提供企业器材租赁的服务的机构,可为企业试投产或企业临时加产提供必要的机器设备,减少企业硬件设备投资。同时一些企业可通过提供闲置设备的租赁服务,提高企业收入。

(2)生态效益观念的提出,也对企业运营的革新起了促进作用,使企业产品更加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同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生态效益观念贯穿于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并体现在原料的购买,公司的运营,生产及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如占据市场大片份额的诺基亚公司已把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贯穿公司运营的整个价值链,包括四大环境计划:为环境而设计,供应商管理体系,公司环境管理体系,产品生命周期后的实践暨再生、再利用、再回收处理。诺基亚手机为“环境而设计”的目标是以对环境影响更小的方式满足客户和其他利益共享者的要求。诺基亚的环保专家为产品设计师提供完整的分析工具以便进行材料可回收率的定量分析,通过使用这一工具,目前手机75%至90%的材料都是可回收的。

(3)企业形象的提升。垃圾减量,资源的回收利用,这一生态理念策略可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与信赖度。各国环保法规日益严格,银行业也开始重视贷款客户的环境绩效,将强风险评估,以降低客户污染整治责任带来的财务风险。保险业常因客户的环保事件,导致大额的理赔损失,因此环境风险评估已逐渐成为企业保险业务的重要工作。对此有台湾学者提出5R理论(reduce废弃物减量、reuse资源回收,recycle再利用、repair可使用物品修复和refuse拒接购买不符合环保概念的产品)来实现企业办公环境的生态化,使生态效益观念深入到企业文化之中。

3 企业生态效益观念的落实

1990年,时任杜邦公司总经理EdgarWoolard曾经这样告诫:“有些企业并不尝试以跨世纪环境绩效眼光经营,现在仍有一些这样的企业存在,但就长远而言,他们不会再有类似的问题,因为他们必然已经不存在了。”可见环境议题是个无法避免的挑战,现代化企业如果不能在环境课题中找到企业发展契机,就注定会被淘汰。

(1)就企业本身而言,企业负责人及员工在了解生态效益重要性的基础上,应制定一套科学的、可行的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和详尽的行动纲领,以便将产品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冲击减至最低。该指标体系可协助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将生态和环保信息转化为财务数字信息,比较其所生产的不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的环境绩效;也可用于比较不同企业之间的生态效益,进而拟定改善策略、方案及具体措施,并依据量化结果进行跟踪考察。在行动方面,企业可运用全面质量管理中运用广泛的PDCA循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以达到持续改善逐渐趋近生态效益的目的。

(2)政府在企业接受并执行生态效益过程中应扮演激励者角色。生态效益理念对中国的企业来说还是一个较新的观念,其形成及执行过程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为此政府必须能够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就行政方面,比如制定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外来竞争和风险投资开放,政策公开透明,使公众很容易获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制定政策对企业的研发予以鼓励,运用政府采购政策促进具备生态效益的产业的成长。政府同时可以运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资源保护、污染预防、技术提升、公司组织重整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市场动力,引导企业逐步迈向生态效益的目标。

4 结语

面对全新的,越来越复杂的环境问题,企业应该意识到,正常的商业行为同时也是应该符合生态效益的行为。在生态效益理念的引导下,积极了解、追踪和引进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以便在绿色工业和环保革命浪潮中永保活力。通过提供深度的服务,可持续地增加产品的价值,并减少使用材料和能源、延长产品的耐久性、增加产品的可回收性,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保障企业能长期获得市场回报。

参考文献

[1]王小兵.邓南圣.面向未来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生态效益[J].环境科学与技术(增刊),2001,(12).[2]刘思华主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Claude Fussel.工业生态效率的发展[J].产业与环境,1995,17(4).

[4]Bjom.Stigson. Eco-efficiency: creating more value with less impact[M].WBCSD,2000,5-36.

生态经济效益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态经济林;条件-模式;效益研究

一、生态经济林的建设

1.什么是生态经济林

实施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选择。在我省建设林业生态体系的实践中,创造性提出了生态型经济林的模式。这不仅是对经济林概念上的创新,同时也是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中的又一创新之举。生态经济林是立足于对现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营造以水土保持、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生态林和营造以生产果品、油料、工业原料和药材为主的经济林。生态经济林是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最好的一类林种。

2.生态经济林的特点

生态经济林是以经济树种为主体的一种人工生态体系。根据不同树种生长发育的特点,不同生态经济型树种的不同品种,在不同配置模式下很好地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生态经济林建成的是一个高效的生态系统,使有限的生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且可以调整生态经济林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使系统内结构趋于合理,有效提高生态经济林的整体功能。另外,生态经济林具有持久性,由于在系统内注重充分和科学利用环境优势,从而利于各种物种的生长,使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趋于平衡,生态经济林将得到长久运作。

3.国营小溪林场的生态经济林建设

(1)地理条件 国营小溪林场位于安徽省南部,林场的山地和丘陵属于皖南山系,面积约达2.6万平方千米。年降水量较为丰富,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另外,林场不同地区分布着不同性质的土壤:有呈酸性的红壤、弱碱性的黑壤还有黏性较重的黄壤,这就为不同区域因地制宜种植生态经济林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人文条件 国营小溪林场生态经济林建设得到安徽省林业局的政策支持。每年省林业局都会有专项资金和技术人员对生态经济林进行推广种植和定期抽看。另外,充分利用家庭院户对生态经济林进行院户模式种植。林场还根据需要新建加工厂,就地形成小型产业链,对部分经济林和其附属产品进行深加工,走上集约化道路。

二、因地制宜从条件到模式结构

1.网状结构栽培模式

国营小溪林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在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分布着住宅区,其他大部分山地和丘陵分区域种植林木。山地地区根据地势条件,在山体较高处以生态林建设为主,充分考虑雨季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作用,再结合土壤性质,为了起到固沙固土的效果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现象的发生,这些地区多种植毛竹、油桐等生态林,充分利用植被根部固土的特点形成网状生长模式。在山地向居民区的过渡地带,这里大部分以经济林建设为主,多种植果树(以桃树、杏树、李树和柿子树为主)形成片状种植规模。这是充分考虑到人员对树木的日常管理以及将果树分块包产到户的经营模式。在丘陵背阴地区,大多种植茶树和药用物种,对其采用网状栽培模式。茶树与茶树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便于雨季雨水顺山势流落和保证茶树根部充分吸收水分。在部分山地地区开辟专门的区域种植5-10年的经济林木,多以松树和杉树为主。在丘陵地势较低处,居民可自愿开辟田地种植水稻和油料作物。这就从总体上将林场山地和丘陵地区依据地形、地势和光照条件采用网状结构栽培模式进行生态经济林种植。

2.立体嵌套栽培模式

在网状结构栽培模式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立体嵌套栽培模式。充分利用已种植树种的空间和结合药用物种的性质,在已种植的林木下栽种喜阴和周期短的中药材。林场现有两类树种的栽培模式:银杏套半夏和杜仲套芍药的立体结构模式,形成了以林促药、以药养林、林药双收的栽培模式。在居民区附近,开辟大小均等的鱼塘,在鱼塘四周种上水杉和观赏性的梅花,再在水杉下种上茶树。这就从整体上形成从树到鱼塘的立体生态系统。

3.散生庭院栽培模式

随着近几年生态经济林在林场的逐步推广,它所带来的生态效益越来越显著。每家每户也开始逐步将生态经济引入家中。根据每户庭院和小花园的结构条件,在庭院里置上木架,种植葡萄,葡萄架下可再置木架种植藤蔓形的蔬菜。在庭院角落处种植观赏性的植物和放置盆栽。每家屋后的小花园会开辟一个小型池塘,池中养鱼。池子附近会种植桂树和石榴树。每家每户会在小花园里专门选一处搭置木架种植金银花。有的家庭会在屋顶放置一定的土壤种植藤蔓植被,这不仅充分节省了空间,更是对生态经济林进行散生庭院式的补充栽培。这种栽培模式将绿色引入家中,在空间上形成小型生态系统。同时,部分生态经济林的附属产品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生态经济林建设带来的效益研究――以国营小溪林场为例

1.国营小溪林场生态经济林建设所带来的生态效益

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国营小溪林场生态经济林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它带来的生态效益有力推动了当地人居环境的改善。

(1)局部小气候的改善 根据地形、地势、光照和庭院等条件,对生态经济林进行划区域种植,毋庸置疑,生态经济林的栽种改变了原先以草丛、灌木等低矮植被为下垫面的地表,成网状栽培的生态经济林与居民区形成空间上的热力环流圈。生态经济林因其空气湿度较大,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林场居民区因生活、生产活动排放热量较多,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这与生态经济林区域形成热力环流,将居民区日常排放的废气带到山间进行有效净化,促进空气循环流动。在立体嵌套模式下,小气候改善较为明显的是鱼塘-水杉栽植模式,空气湿度明显增大,有效形成良性生态系统。庭院改变以往水泥地表,代之以经济植被种植,庭院空气湿度增大,夏季温度明显降低。居民生活环境无形中得到提高。

(2)水文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生态经济林的种植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生态经济林地区与原种植绿色植被相比,地表径流明显变小,土壤含水量有效增加,山脚河流雨季洪峰期时间明显推迟,河水含沙量减少,起到很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效。

图一为国营小溪林场生态经济林种植地区山脚河流6月某次降水后的河流流量图:

2.关国营小溪林场生态经济林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战略步骤。建设生态经济林带来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1年,国营小溪林场开始逐步划区域推广种植生态经济林,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生态经济林建设不仅为林场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一笔财富。

在网状种植模式中,毛竹和杉树等经济林区采用轮伐制度。经济林经过2-3年的生长,林场中会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山伐木。这批木材部分进入林场加工厂,其余部分运往就近市场。被伐木地区经过几个月的休养会重新栽种上生态经济林进行封山育林。

立体嵌套模式下种植的药草在收集晒干之后直接运往市场。庭院立体模式下的药草可以统一出售给林场或自己直接送到附近的市场出售。林场鼓励家庭小院种植立体嵌套模式,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散生庭院模式栽种下的果实除小部分满足自家需要以外,其余大部分出售给市场。林场还根据市场形势的需要,在居民区附近开设了食品加工厂和木材加工厂。对新摘的果实进行加工,形成食品产业链。同时,对木材进行多种加工,目前已经固定形成木材-木板、木材-家具两条产业链。为延长产业链,又进一步对原产业链过程中剩余木料进行精加工,专门请林场内有技艺的工匠师傅对木料进行雕刻,制成小型工艺品。这不仅促进了林场家具的发展,也带动了林场退休职工的再就业。

四、结束语

以国营小溪林场为例的生态经济林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网状结构栽培模式、立体嵌套栽培模式和散生庭院栽培模式下,再结合地形、地势和光照等条件,因地制宜划区域种植以毛竹、油桐、水杉为代表的生态林和以板栗、茶树、松树、杉树为代表的经济林,不仅为林场和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也为林场创造了再就业;不仅使林场局部小气候和水文条件发生变化,也使当地人居环境进一步提高,这充分体现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核心。应进一步加快和推广生态经济林建设,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之中,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Maharaj K Muthoo.全球环境,森林与发展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4):1-9.

[2]刘璨.森林资源与环境价值分析与补偿问题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2):7-11.

[3]周晓峰.林业保护工程与可持续林业[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28(5):62-66.

[4]张美华、叶谦吉:《可持续生态林业补偿问题分析》,载于《林业经济问题》2000年10月第5期.

[5]黄河亮、陈钦:《林业可持续利用管理问题初探》,载于《林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4期.

[6] 郑四渭:《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持续性》,载于《林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1期.

[7]王礼先:《林业生态工程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1月.

生态经济效益范文第8篇

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包括林业生态效益和林业经济效益两方面。在林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林业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水土保持、空气的改良净化、防风固沙等作用上;而林业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林木成才可为建筑行业、造纸行业、家具制造行业及水利工程等提供生产生活所用的木材上。在林业产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生态效益是建立在生态平衡规律基础上的,而经济效益是受经济规律制约的,两者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关系。从博弈的角度来说,林业生态效益与林业经济效益又是互为补充、互为抵消的关系。生态平衡离开了生态效益,生态必将遭到严重的破坏,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平衡离开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应把林业生态效益和林业经济效益看做一个完整的整体来提升。也就是说,可通过对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提升,来实现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

2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构建了综合性的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如果想要对林业生态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和探讨,就要依据目前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林业生态系统入手,对其功能和结构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索,找出林业生态效益系统发展所遇到的瓶颈,从而找出方法突破这一瓶颈。因此,通过对林业生态系统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得出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需从以下途径来展开。

2.1提高重视,创新手段依据相关调查发现,在以往,我国的林业发展只注重对单一效益的追求,而忽视了对整体效益的追求,致使我国的林业模式过于简单、片面。这严重地制约了我国林业综合效益的提升及我国林业的发展。笔者认为,要想使我国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就要正确认识我国林业的双特性,同时在思想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在生产、经营、管理机制上进行必要的创新。林业木材生产是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得以实现的基础,林业生态与经济效益互为依存、互为提高。因此,现阶段一定要正确认识、定位二者的关系,充分发挥林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特性。

2.2加大投入,科学管理从目前我国林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际来看,只注重造林而忽视对林木的管理,只注重林木种植的数量而忽视林木的质量,造林时注重了对林木的管理,造完林后忽视对林木的维护和管理等现象仍很普遍。依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很多的人造林中,林木非常矮小,生长速度缓慢,这都是由于管理不善导致的。这些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了林业经济效益,而且对林业生态效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致使林业生态经济效益严重失衡。究其原因是由于资金、劳动力投入不足,管理不科学、不合理,林业抚育技术存在问题等造成的。所以,要想提升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就要加大对资金、人力的投入,并且要加强对林业的管理。

3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苗木

在林木种植中,为了使苗木适应当地的环境,保证成活率,就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选择苗木。同时,要注意选择苗木不能过于单一,应实现苗木类型的多样化,这样有利于苗木的生长。例如,在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这一地区地表,植被稀少;地表形态支离破碎,千沟万壑;属于半湿润暖温带季风气候,水资源短缺等。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各不相同,因此种植苗木的类型也要多种多样。如果在这一地区进行造林,笔者以为:在坡度比较陡峭的沟谷地段,应选种如侧柏、油松、香椿及毛白杨这样的用材树种;而在坡度相对较缓的地段,要选种山楂、葡萄、大枣、酸枣、沙棘及花椒这样的经济林。黄土高原多年的植树造林实践也早已证明,要想实现植树的价值和意义,提升树木的成活率,就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树种。

4优化配置,复合人工植被

在构建复合人工林业生态系统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充分、正确地认知各种植物相互间的生态关系,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在实际的林业生态系统建造中,只考虑苗木选择是不全面的,还应选择好能够与苗木相互搭配的植被类型和灌木类型,以便形成一个错落有致的、高矮适宜的复合人工生态群落。先形成一个个小的生态循环系统,然后在构成大的生态群落。这样既能提升林地的利用率,又能提升林木的产量,真正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依据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建设复合人工生态群落时,可以将一些薯类植物、黄花菜等引种到林下或树木周围。如黄花菜的肉质根能够均匀地散布在土壤中,网状须根密布土壤表面,其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等对土壤的冲刷与侵害,利于改良土壤,利于树木的生长。

5结语

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提升与发展。因此,在思想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生产经营、管理手段上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提升林业生态经济效益,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与活力。

生态经济效益范文第9篇

[关键词]蔗田生态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持续经济效益;投资收益率

一、论题的提出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蔗糖出口原产地之一,蔗糖业作为广西的重要支柱产业,蔗田生态系统每年给广西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甘蔗渣也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我国目前已经开发的甘蔗渣产品有酒精、饲料、纤维板、可降解的一次性快餐具(代替具污染性的塑料快餐具)等等。

然而,蔗田生态系统产品开发越多、经济价值越大,意味着甘蔗作为蔗糖生产原料从蔗田生态系统中被拿走,甘蔗渣也作为酒精、造纸、纤维板等产品的生产原料被充分开发利用起来,整个蔗田生态系统成了无渣的甘蔗系列产业的物质基。以1994~2003年广西蔗田生态系统产量、产值为例,我们发现蔗田生态系统给人们提供很高的生态经济效益,可是人们对系统的回报只是些许的化肥和少得可以在统计学上忽略不计的农家肥,这种近乎掠夺式的生态索取、以牺牲生态效益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最终导致蔗田生态系统生产力逐年下降。本文通过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经济效益比较分析,提示人们应该对保护蔗田生态系统问题予以重视。

二、研究区域和方法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壮族与汉族、苗族、瑶族、侗族、么佬族、京族等12个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东与广东接壤,西与云南相连,西北与贵州交界,北部与湖南毗连,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相邻。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0°54’~26°23’,东经104°28''''’~112°04’,北回归线横跨广西中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资源丰富,且雨季、夏热与农作物生长期同季,有利于农业生产。广西年降雨量为1000mm~2800mm,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mm~2000mm;太阳年总辐射量达90千卡~10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平均气温≥10℃,积温为5,000℃-8,300℃,持续日数为240天~358天。尽管广西地形多为山地、丘陵,土壤贫瘠,但其独特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给广西带来了独特的物产,适宜人居。广西人过着自然的生活方式,成为中国人中最不愿意离开故土的人群。

广西耕地面积为261.4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04%。其中旱地107.39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1.1%,旱地以种植玉米、甘蔗、花生、薯类作物为主。广西的耕地多数是红壤土,土壤的理化性质比较差,土壤的有机质如磷、钾等矿物元素含量低,而且大多数耕地土层比较浅薄,土壤较为贫瘠。近20年来化肥用量日益增加,绿肥种植面积和农家肥的使用量逐渐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氮、磷、钾比例失调。1982年广西土壤普查结果是耕地中缺氮的占83%,缺磷的占85%,缺钾的占87%;耕作的土壤有67%是酸性土,碱性土占33%。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以及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地力日益衰退。然而,近年来,随着制糖业的发展,甘蔗种植已逐渐成为广西旱地主要经济作物和农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我们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比较分析的方法,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农村调查队的统计数据、广西南宁糖业集团香山糖厂的相关数据及广西崇左市农业局的相关统计材料,对广西蔗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持续生产力及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论是作为主要经济作物和农民主要经济收入原产地的蔗田生态系统238.85%的投资收益率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对自然气候条件、蔗田系统地力的掠取,大自然恩赐的巨额生态经济效益支撑着广西甘蔗及蔗糖业的发展,占中国甘蔗种植面积一半多,是中国蔗糖业出口的最重要原产地。

三、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

(1)广西早地作物总面积107.39万公顷,1994~2003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年甘蔗产量及产值分别如表1所示。

(二)讨论

蔗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微系统。Honing(1986)认为生态系统是生物的有机体集合,在该集合中生物间内在的相互作用对其行为的决定性超过外部任何事件对其行为的决定性。无论是关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还是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一般是指一个最大空间尺度上能自我维持的实体。农业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它和一般生态系统一样,是在一个同质区域中或有限范围内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把生物及其环境联系起来的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特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可分为农田生态系统、林业生态系统、渔业生态系统、牧业生态系统、农牧生态系统、林牧生态系统、农林生态系统等。

按照农作物的种类划分,从微观角度看,农田生态系统可分为稻田生态系统、蔗田生态系统、豆田生态系统、麦田生态系统等。蔗田生态系统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组分,蔗田生态系统是指人们在旱地里以种植甘蔗为主,以获得其生态与经济价值为主要目的的单一农作物生态系统。甘蔗作为土壤物质的载体,主要是通过甘蔗的收获和土壤肥料的施用来实现,甘蔗是蔗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贮存库,甘蔗产量受到土壤养分的影响,甘蔗的收获也会带走土壤中的部分物质,使土壤养分数量减少,从而加速土壤物质循环的频率。农家肥作为载体可以增加土壤中物质的数量,直至维持土壤物质平衡的作用。

表1所示,1994-2003年广西蔗田种植面积、甘蔗产量和产值都有不稳定增长的趋势。表2所示,广西蔗田生态系统每年提供极大的生物量(NPP)和很高的生态经济价值,蔗农们以较少的农业资本投入,为蔗糖业的发展带来很高的生态经济效益。而且,蔗田生态系统的物产——甘蔗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附加价值即甘蔗产量、蔗糖产量和产值也很大。特别不同于其他农田生态系统物产的是其废弃物——甘蔗渣可以直接成为一系列甘蔗副产品的生产原料,为蔗糖产业带来巨大的、持续的经济效益。转1、蔗田系统生态效益及其生态经济效益

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就是系统对其环境及其系统生态因子提供有便利或利益,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其服务价值由生物技术产品及自然生物圈给予人们提供的技术与服务价值所决定(Costanzaet.al,1997)。蔗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就是蔗农们运用农业技术、种子、肥料作用于蔗田,蔗田系统为人们提供的物产,即蔗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

生态经济效益就是以市场行情所表示的生态价值,即系统生产力或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效益。生态系统生产力就是系统做功的能力,即能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或者能否在系统内适应自然的变化能力(K.A.沃科特etal,1997)。蔗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从生物量上看,就是系统的生态价值(NPP),从价值量上看就是系统的生态经济价值(BEE)。NPP和BEE都是蔗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可计算的部分,但是人类大部分的福利都来自于纯自然的公共物品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它们不需要一分钱而直接给人们带来福利,例如空气、水、土地资源、气候调节、废弃物净化处理、美感和健康。蔗田生态系统也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一样,其生产力或服务效益除了为人类提供福利之外,还包括目前难以测算的价值,即系统为大气、环境所提供的服务和为人类生存环境、精神享受等方面提供的服务价值。我们有必要了解蔗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即经济效益、生态经济效益有其可持续经济效益。

2、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及其持续经济效益

从经济学角度看,蔗田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BE)就是NPP产值(NPP×价格)扣除生产成本,即生态经济价值扣除生产成本部分,也就是蔗农的纯收入。然而,蔗田生态系统在收获甘蔗之后带来的价值比甘蔗自身价值更大,它可以生产出蔗糖(PS)、蔗渣以及蔗渣系列产品和副产品(Pi),它们的产量和产值就是蔗田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BP(PS+Pi)。从市场行情看,就是蔗田生态系统的持续经济效益。它是由蔗渣资源化利用生产出的酒精、纸张、纤维板、可降解餐具、饲料、燃料等蔗渣系列产品的产值扣除其生产成本构成的。

1994~2003年广西蔗田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BE)和经济效益(PS)如图1所示。

图1中的相关价格是按1995~2003年平均价格计算,以下图示相同。即蔗田生态系统的年生产成本是每千公顷256.88万元的肥料+135万元的甘蔗种子+13.5万元的人力资本,即每万公顷的成本为40.54万元;甘蔗的价格为200.6万元/万吨;蔗糖的价格为3064.35万元/万吨计算;甘蔗渣的价格为164万元/万吨;根据当地居民有以甘蔗尾、叶作为牲畜饲料或薪材用的习惯,其价格按广西类似牲畜饲料稻壳粉的价格200万元/万吨计算;甘蔗根则因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只在土壤中参与物质循环,其经济价值难以测算而忽略不计

图1显示两个特殊变化情况:一是1999年、2000年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持续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二是2001年以后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持续经济效益却显著提高。引起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1999年、2000年甘蔗市场价格下跌,糖厂收购了甘蔗却不能及时对蔗农进行支付,打白条现象比较普遍,蔗农的经济效益不能实现,来年生产资料的购买受到限制,生产积极性受挫。于是蔗农选择了减少甘蔗的种植面积,使经济损失尽可能减少,维护自身利益,从而使甘蔗的种植面积及其占旱地面积比率、甘蔗的产量和产值都分别出现负增长(图2)。其次是地方政府对甘蔗收购市场的管理政策和对蔗农利益的维护措施不到位。比如,对于糖厂对蔗农打白条的现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保障蔗农来年的生产资料的购买,忽视了蔗农利益的维护,也影响了糖厂来年的产量和产值。2001年起,地方政府制定了维护蔗农利益的政策与措施,不准许糖厂对蔗农打白条,还规定了甘蔗收购的保护价格。同时,银行对农民开发了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小额度贷款项目,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经过一个生产季节(甘蔗为一年)的政策时延,2002年农民大规模地扩增种植面积,使种植面积由2001年占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的46%逐年递增为48.1%和50.3%,种植面积及其占广西旱地面积比率、产量与产值的增长率、投资收益率同步迅速提高,使广西成为全中国31个省、区的甘蔗产量、产值和蔗糖产量、产值最大的省区,中国最重要的蔗糖输出原产地。

3、巨大的投资收益率支撑着巨大生态经济系统及其相关产业

是什么原因使广西蔗田生态系统及蔗糖产业如此发达,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蔗糖出口原产地?从蔗田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经济价值与蔗农投资的比率分析(见图2),我们发现,尽管甘蔗种植面积增长率(EGR)和甘蔗年产量增长率(IROP)基本一致——几乎重合为同一条线,并且随着市场波动而出现不稳定增长的特征,但是蔗农的年均投资回报率即投资收益率(RRO)很高,因而种植面积占旱地面积比率(PDLA)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蔗田生态系统投资成本C由种子、肥料、杀虫剂、和人力资本价值构成。年均投资收益率(ROIV)则是年均生态经济价值(BEEV)与年均投资成本(CV)的比率。按2003年价格计算,近10年广西蔗田生态系统的年均投资收益率(RRO)为238.85%。

可是,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建立在极少的投资成本基础上,实际上就是对生态系统资源,尤其是对土壤养分的掠取。蔗田生态系统反馈的信息是每万公顷甘蔗产量逐年递减15万吨,按照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的耗损计算法推算,以及农作物形成所需要的养分参数计算,蔗田生态系统每年每万公顷提前耗损300吨的氮、磷和450吨的钾。这就是土壤养分及气候、环境等生态因子过度耗损的信息。

四、结论与建议

1、蔗田生态系统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每年对广西人民提供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带来极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10年广西蔗田生态系统的年均投资收益率高达238.85%。

2、蔗田生态系统以其大量的物质养分耗损给人们提供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蔗田生态系统每年每万公顷提前耗损300吨的氮、磷和450吨的钾,土壤养分及气候、环境等生态因子过度耗损,影响蔗田生态系统来年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其生态经济效益。蔗田生态系统的耕作制度及其管理,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规律,了解蔗田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福利源泉的存在所需的物质及其他养分平衡条件,对蔗田生态系统的生产与地力培肥采取措施。因为土壤养分是维持蔗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生态经济效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途径分析

建设高效的人工符合复合群落,不但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有助于发展商品经济效益,并能让群众脱贫致富,树立以林为主,多种的经营管理理念,可以在因地制宜的建设中做好商品基地的林业分区,用以吸引更多的农民逐步走上兴林致富的道路,进而大幅度的提升林业生态经济效益。

1林业生态经济效益概述

林业生态经济效益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林业生态效益,另外一方面是林业经济效益。在林业生产经营活动进程中,林业生态效益是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状况,净化当前空气环境,并能在防风固沙上面起到良好作用。林业经济效益则体现在林木成才和建筑使用上面,特别是现在比较盛行的家具制造业或者水利工程行业生产进程中提供的木材使用,都隶属于林业经济效益范畴内,林业经济效益让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理念在满足均衡的前提下有新的发展规律,但在发展进程中需注意经济效益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和影响,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处于不可分割的状态。故此,从博弈角度探寻,林业生态效益和林业经济效益之间互为补充,相互之间有抵消关系。若生态平衡在离开生态效益后,必将遭遇到破坏,也会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生态平衡若离开了经济效益,那么生态效益的存在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因而,要将领域生态效益与林业经济效益结合开来,看成一个整个。既通过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提升,实现总体林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让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能有质的飞跃。

2林业生态经济效益提升的方法和途径

2.1加大科学投入管理

结合当前林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状况可以获悉,管理进程中若忽视林木管理,将管理重点集中在造林方面,会忽视林木的质量,虽然林木的种植数量大大提升,但是整体的造林管理还存在诸多弊端,导致造林结束后不能重视管理和维护林木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可以说屡见不鲜。结合相关调查我们能够获悉,人工造林中,林木比较矮小,所以生长速度缓慢,出现这些状况后多都归结为自然生长条件不利,其实究其根源是管理不善。管理问题的出现不但影响林业的经济收益,也会使林业的生态效益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整个林业生态经济效益严重不达标。资金、劳动力、管理的不善和不合理,让林业抚育技术存在较大漏洞,为此,提升林业生态效益水平的前提是要加大相关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并需完善林业管理措施。

2.2提高重视创新手段

结合相关调查我们能获悉,林业发展进程中更多追求单一的效益,但是却没有在总体效益方面有所忽视,这就导致我国的林业生产模式过于简单和片面。这不仅制约我国林业的综合性效益,也不利于我国林业的总体发展态势。为大幅度的提升我国林业的总体发展态势,就要先正确的认知我国林业的双重特性,特别是在思想上有较高的关注度,并需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上进行创新。林业木材生产主要是基于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而存在的生产基础。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因而现阶段对于两方需有正确的认知,在定位二者关系的时候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系统的功能特性。

2.3结合发展实际选择合适苗木种植

林木种植时,为让林木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确保林木的成活效率,就要结合当前的实际状况让自然环境与实际状况紧密结合在一起。另外,需要注意一点即选择的林木品种多样,不要过于单一,这样可以满足苗木类型的多样化需求,不但能利于林木生产,与此同时也能让林木在适宜的环境里面茁壮发育。如,在黄土高原环境内,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导致这一地区地表较多,植被也很稀疏,形成支离破碎的地表环境,并且处于半湿润温带季风性气候,水分补给不是很充足。加之地域内的自然环境情况不同,因而种植的树苗类型更具多样性,如果想要在该区域造林,就要选择坡度较为陡峭的沟谷地段,选择的种植植物多为侧柏和油松等材质的树种,但是在坡度比较缓的区域,最好选择山楂、葡萄这类经济林木。由于黄土高原多年的植树造林能力,为实现植树的价值或者意义,就要在加大树木成活效率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种植。

2.4合理配置植被

复合人工生态系统构建时,最重要的环节是充分和正确的认识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由于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和基础。尤其是系统化建造进程中,若单纯的考虑苗木选择状况显然不是很全面,具有片面性,故此选择进程中需做好苗木的搭配和植被灌木的类型筛选。目的是形成一个高低错落有致的复合型人工生态群落。建立小生态循环系统的前提是先要构成大生态群落,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林地使用效率,而且也能提升林木的产量,更能让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双赢。根据实践经验获悉,复合式人工生态群落建立进程中,为让群落更为多样化,将署类植物、黄花菜等都引种到林木下方或者林木周边进行种植,能够让局部的群落更错落有致,并且利用各类植物的不同特性,使植物生存环境更优化,保护周边环境,满足生态平衡。如黄花菜的肉质根部能够均匀的散布到整个土壤中,并且网状的根须要渗入到土壤的每一个角落内,这能防止雨水冲刷和侵害土壤,改良土壤状态后,让树木生长更具有优势。

3结语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不能离开林业生态效益而单独存在的,在效益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进程中,为达到思想共识,就需创新生产和经营理念,不断的带动林业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而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无限动力和活力。

作者:杨长明 单位:辽宁省康平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1]赖莹莹.刍议如何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6):11-12.

[2]王婷.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2014(23):15-16.

上一篇:情景语境范文 下一篇:实验室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