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理念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08:10:06

生命教育理念论文

生命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1篇

幼儿园生命教育社会领域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是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事件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环境为基本内容,以服务幼儿的生命完整发展为目的,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导引,在尊重幼儿的生活及兴趣,遵循幼儿社会性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而进行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行为品质,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去探索生命与生活意义的教育过程。科学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应是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意义的前提和保证。然而,现行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仍关注幼儿对外部世界固有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仍关注幼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忽视对幼儿内在需要和生命的呵护,使幼儿园社会教育偏离了它本真的意义。因此,本文以生命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旨在教育者以理解生命本质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幼儿的生命质量为目标,积极树立生命意识,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特点,进行生命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一、生命教育在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中的缺失

生命教育与幼儿园社会课程内容中的“生命教育”不同,其意义更为宽泛,它是立足于生命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生命教育不仅关注生命本身,而且关注对个体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在生命教育理念下来实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其实质是要求教育者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来引导幼儿发现生活意义、体验生命价值和提升生活质量的过程,这过程是一个教育者追寻教育本源的过程,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使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教育散发出熠熠生辉的生命力。基于生命教育理念,教育者应充分关注幼儿的现有的生存状态,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和环境等途径,来帮助幼儿建构生活经验,提升幼儿的生命品质。但现行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中不乏存在生命教育的缺失现象:

(一)偏离生命现实性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当下。幼儿在生活中生活,在生活中成长,在生活中享受生命过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应以现实生活为基准,教育更多要关注当下,在他们最为熟悉、最为真切的一日现在生活开展教育。但许多教育者在实践时,重正规活动的组织轻现实生活中的引导,如教师在开展主题《生病以后》时,只是仅仅关注几个正规的活动,对《我的朋友生病了》等正规活动较为认真的去组织,但忽略平时班上小朋友生病时如何引导幼儿去关注朋友生病,同伴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学会去关心他人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没有时时处处地引导幼儿去关注周遭发生的事件,那么要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也只是空中楼阁了。杜威曾提出“学校要呈现现在的生活”。幼儿的学习应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带领幼儿探寻生活和生命的真谛,而不是未来某种预设生活的机械准备。

(二)忽视生命体验性的传统社会领域教育模式

社会领域教育的方法很多,有角色扮演法、调查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法、移情训练法、实践练习法等。然而,现实中的社会领域教学中,教师多以语言性教学法为主,即空口说白话的“填鸭式”教学。一些适合采用参观式教学的可让幼儿获得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直接经验,会使幼儿身临其境,加深学习了解的内容都自然改成出示图片或者语言教学了。究其原因,很多幼儿园因担心幼儿外出的安全问题的考虑,因噎废食,将适合用参观法实施的教学活动进行替换或改变教育模式,活动自然缺少了生命在现实情境中的体悟。又如,面对幼儿的“冲突”,许多教师持着说教的态度,教幼儿如何谦让等,没有更多地把幼儿置身于“冲突的情境”中,让幼儿进行切身的体悟,让幼儿学会解决冲突。因为,在这样一个真实情境中,幼儿要解决的不仅是与人交往的问题,也是包括情感,态度,个性品质等多种综合素质培养的良好契机。社会领域的培养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在当前的教育中,则过于注重知识的教育而忽视现实的真实的生命体验。

(三)忽视生命生成性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

一套科学的幼儿园教材是决定着课程教学的质量的,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是导向,它所秉持的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课程实践的理念,因为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也就有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和相应的课程设计。笔者所在幼儿园先后使用过不同的社会领域课程文本,有些版本的教材预设很具体,甚至包括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等都有设计,预设性太强,缺乏给教师和幼儿预留生成的空间。其次是实践中教师较少地关注幼儿的特点和兴趣,无视幼儿的主体性,可以说是对幼儿个体生命的一种漠视,即使在活动中有很多由幼儿生发的值得研究的话题,但教师通常是忽略和不予理睬,只想一味地把话题“拉回”授课的主题上来,一味照本宣科,致使丧失了许多课程内容的生成点和生长点。满足不了幼儿自发学习的愿望,更严重是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忽视了生命的生成性。

二、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重新审视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它是对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及当下漠视个体生命的观念和行为的一种挑战,是针对现实教育无视生命现象而提出的一种召唤。生命教育认为教育应该是要遵循生命的特性,在教育过程中应体现生命的主体性,赋予个体生命发展的自、主动权,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将此理论引入幼儿园的社会教育领域,就是凸显幼儿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彰显和提升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生命意义。生命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社会教育应体现以下特点:

(一)生活性

生活是人生命的基本存在状态,生命的意义就在生活之中体现。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生命教育关注生活,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是教育对生命的呼唤。幼儿园社会教育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动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幼儿认知、实践、感悟,让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真正走入幼儿的现实生活世界,从关照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幼儿出发,全面关照幼儿的认知和体悟。只有这种结合现实生活的社会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价值意义。因此,生活是幼儿最适合的学习资源和背景,也是最有效的学习途径和方式。

(二)主体性

主体性是生命教育的基本特点。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与幼儿生活世界紧密相连,是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动态的教育体系,它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丧失了对幼儿主体的关照,将教育与现实剥离,那么教育也没有丝毫意义可言。其实,从生命教育意义上讲,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是最能实现幼儿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情感和道德情操,健全幼儿人格,提升生命意义的一个教育领域。因此,在实践中,教育者要关注幼儿不同的个体差异,从幼儿的个性特点出发,培养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真正体现教育的主体性。

(三)体验性

体验是幼儿最本真的感受生命存在的方式。生命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的关键在于体验。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是一种生动的生命体验过程,它不是教育与幼儿的简单的,唯有认知和技能成分的授受过程,而是通过幼儿与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认知和发展情感的建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注重幼儿的亲身体验,如体验快乐与忧伤、合作与竞争、成功与失败、善与恶、美与丑等等不同的生命感受,从而感悟生命价值的意义。

(四)发展性

教育要面对的是一个动态发展和不断更新的世界。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幼儿园课程不仅要着眼于幼儿现实的生活,更要为幼儿未来生活做准备。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绝不仅仅是一个社会认知的过程,而应该是关系到幼儿的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更是一个促成完整的人的成长与发展的生命不断丰富和充盈的过程。在实践中,教育者的关注点应将从知识层面上升到生命层面,对幼儿实施整体的、长远的、创造性的教育,将幼儿置于自然、社会情境中,产生对自我的悦纳和关怀,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对社会的认同和关注,为他们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生命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实施要点

生命教育是现代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代表着一种生命世界观,体现着一种积极的生活思维观念,凸显着一种回归教育本源的理念。生命教育理论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主张将人的各种活动看成是生命的组成部分,并以个体的幸福生活,个体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实施要点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回归教育本源

“以人为本”已成为教育人所奉行的理念和追求的目标。生命教育应当是以幼儿生命为本的活动,在教育过程中应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赋予个体生命发展的自、主动权,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教育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生命的、有主体性和差异性的个体,是各个有着生命理想和追求的活生生的人。生命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把人当成“人”,即依据生命的特征,尊重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创造适合生命发展需要的教育,树立生命整体观。一方面,要顺应幼儿年龄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努力促进幼儿生命的发育和成长;另一方面,要重视幼儿爱好、兴趣、动机、态度等非智力个性因素,依据生命的特征来激发生命的灵动,张扬生命的个性。因此,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是致力于更深切的关注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关注幼儿与自己、幼儿与他人、幼儿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关切幼儿的自主活动、探索活动。在探索时留给幼儿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幼儿有互动的过程、有思考的过程,有疑惑的过程。

(二)生活为源,回归真实世界

生活即教育,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是以现实生活为基准,生活是教学内容的基础、条件和价值源泉。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有利于人的本体意识和生命意识的确立,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综合实践能力。一方面,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主张回归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亲历”接受和体悟教育的意图。如在中班《交朋友》的内容中,就是让幼儿通过具体、真实的情景来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从而掌握必要的交往技能和方法,体验与人交往产生的快乐情绪。在实践中教师应时刻树立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用当下的教育让幼儿去学习,去体悟,让幼儿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另一方面,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不仅仅只局限幼儿的生活,而是超越生活,将关注点延伸到幼儿与家长,幼儿与环境,幼儿与职业的生活中去。如在区角活动中,我们依据年龄段的特点和要求设置了娃娃家、医院、超市、银行等,将诸多社会生活规则融合在游戏中,让幼儿在这些模拟生活世界的场景中去“亲历”,从而提高认知水平,发展了社会性。回归生活世界其实就是用生成性和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幼儿及幼儿的世界,把幼儿的生活和成长看作是一个可以不断创造属于他们的有趣生活的过程。

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教育必须要回归本源,回归生活,必须去关注幼儿园当中的每一个生命和个体,改变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改变课程的理念,由课程内容的预设向课程内容的生成转变,由单一的认知性向多元的体验性教学转变;由注重正规活动向关注一日生活的转变,促进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亚军.生命教育: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幼儿教育,2006.

[2]冯建军.关注生命,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核心理念.学期教育研究,2003.

[3]牛琀.生命化幼儿园体育活动及实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生命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生命教育;“热”理论;“冷”实践;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32-03

我国学界自20世纪90年代关注生命教育这一理论命题以来,高校生命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理论构架下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了“热”理论与“冷”实践的巨大反差,即高校生命教育在理论上高度受重视,但在实践中却备受冷落。因此,笔者认为,为推动生命教育在高校的生根与发展,需要对此现象进行反思。

一、高校生命教育“热”理论与“冷”实践现象概览

综观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探讨与相关实践工作,不难发现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即在理论上,高校生命教育被赋予了非常高的意义,但在实践环节,开展生命教育的高校却非常少,即便有的高校开展生命教育了,也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和困境。

1.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1)是回归高等教育本质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存在意义从人的角度来讲是尽可能地发展个人潜力,让人生活得更好。但19世纪以来,科学理性主义迅速发展,遮蔽了人的精神价值和生存意义,人性的提升和生存的价值不再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与之相应的是,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和技术成了高等教育的内容,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成了高等教育的主要方式。因而教育活动被窄化,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忽视“为何而生”的思考。生命教育往往从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状态开始,引导个体认识和理解生命,在倾听和满足生命个体的需求中尊重生命,帮助个体认知生命的意义和珍惜生命;在此基础上引导个体在自己生命成长的体验中学会关注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积极创造生命价值,优化和提升生命价值,因此,可以说开展生命教育是回归高等教育本质的需要。

(2)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首先,社会变革呼唤大学生生命教育。改革开放后,急剧的社会变迁使得传统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受到了强烈冲击,大学生无法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行为的方向和准则,因此大学生追问生命意义、探寻生命价值的紧迫性也日益凸显。同时,由于现代社会过于追求物质生活,使得大学生不再具有超越的精神,生命因而失去了终极价值的支撑,其结果便是大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不以为然,对他人的生命冷漠,对世间的痛苦无动于衷,他们的生命感觉变得越来越麻木。其次,由于高等教育迷失了生命关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竟争,导致个体把他人的生命或者另外的生命看做是“我”实现自己利益的手段,因此生命失去了共享和共生,变得孤立化。另外,大学中的唯知主义和功利主义使得学生的生活抽象化和单一化,这又导致大学生的生命价值片面化,因而他们缺乏对生命的积极体验和对生活丰富多彩的把握。因此,迫切需要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珍惜生命、欣赏生命、超越生命。

2.高校生命教育实践的现状

生命教育作为舶来的概念以其特有的针对性,确实让我国教育界特别是教育理论界为之一震,它的出现无疑为探讨教育本质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理论和思考空间。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的高校中并没有被广泛认可[1],明确开展生命教育的高校很少。从公开发表的论文来看,只有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广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广东药学院等高校开展了生命教育。

从总体上看,生命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地位还很不明确,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订并推行的总体计划[2]。这一方面导致在开展生命教育的高校中,生命教育推进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开展得比较成熟,有的则很零散。例如武汉大学从2008年起,将生命

教育课列入课程计划,作为两个学分的选修课,其中医学专业作为必修课;而广州大学则只是开设了每周一次的选修课。另一方面,没有统一的指导也使得各高校的生命教育依据自己的理解在行动,生命教育实践出现了一些误区。如“生命教育课程”仅仅涉及一些心理危机的防御和干预,把生命教育等同于心理辅导,对“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不够[3]。也就是说,生命教育“教什么”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而生命教育“怎么教”的问题可能更难,这些都使得刚刚起步的高校生命教育实践步履维艰。

二、高校生命教育“热”理论与“冷”实践原因探析

高校生命教育之所以会出现理论与实践上的反差,笔者认为,可能是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现行教育体系中的工具化教育理念的制约

如前所述,受功利主义教育的影响,高等教育变成了一种工具而存在,大学首先要向学生传授各类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技能,大学被潜在地定位成学生就业的岗前职业训练基地,当前高校评估中对于学生就业率的片面强调就暴露出这种倾向。在工具化教育理念中,教育参与者是作为工具和手段出现的,教育的价值取向指向了教育活动的外在功能,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指向受教育者的某种认识和改造能力,教育活动总是服从于某种实用的目标,而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工具。这与生命教育的理念存在根本性冲突,因为生命教育是使个体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教育活动,其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显生命价值,它以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为宗旨,是教育目标的本质回归,而工具化的教育理念显然是限制生命教育实践开展的根本。

2.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途径的错位

我国的生命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各方对其内涵尚未达成共识,在观点上存在两种分歧。一类观点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价值追求,即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过程要依据生命的特点,遵循生命发展的要求,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引导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创造而富有个性地发展,这种观点被称为“生命化教育”[4]。另一类观点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内容,这种界定比较接近西方的生命教育内涵,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和欣赏生命,是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

既然生命教育有不同的内涵,那么具体到某一所高校,其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也应该与其所理解的生命教育内涵相对应。换句话说,如果将生命教育看成是一种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进行学科渗透、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予以实施。而如果将生命教育理解为是生命化教育,那么生命教育则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而教育理念的实施显然不是简单地通过前面的几种途径就能落实得了的。但从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却存在着生命教育内涵与实施途径不一致的现象。例如,认为生命教育是指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教育的原则,以受教育者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和了解身体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与人相处的法则,知道爱惜他人和爱惜自己生命的方法,进而产生对他人和自己生命乃至整个世界的同情、关怀和钟爱的教育。这显然是将生命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追求来理解的,但在实施途径上,却只提出了培养师资队伍、合理设置课程以及追求生命的真善美这三种途径[5]。类似的这种错位现象必然会影响生命教育的效果。

3.教师的生命状态低迷,生命教育理念缺乏,技能不足

高校生命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而教师又是生命教育的具体且重要的实施者,因此,建设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保证,但现状却不容乐观。其表现

一是教师自身的生命状态低迷。从理论上来讲,教师本应是学生生命意识的唤醒者,本应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但他们作为教育系统中的普通一员,不可避免地也受着工具性教育理念的影响,再加上现实生活的压力,教师工作最终变成了谋生的工具。他们的工作满意度整体状况一般[6],且工作状态不佳。有调查表明,近53%的教师不和谐地工作着[7]。此外,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8],由于工作压力而导致的情感过度消耗的感受较深[9]。在自身的生命状态都不能被关照的情况下,教师们又怎能关照到学生的生命状态呢?二是缺乏相关培训,导致教师生命教育理念与技能不足。虽然近几年来,有些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倡导在高校中推行生命教育(如云南省、河南省),但只有少数高校教师受到专们的生命教育培训,大部分教师仍然不了解生命教育,因此才会导致高校教师生命教育意识缺乏,生命教育理念缺乏,在教学内容上回避死亡教育,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反生命教育方式[10],等等。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1.转变教育理念

树立生命教育理念是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当然理念的转换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现有条件下,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推行生命教育理念。一种是行政力量尤其是国家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予以推行。在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情况要好于大学,其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的介入和推动对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深入推广和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早在2004年12月,辽宁省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制订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随后,上海、湖南、湖北、黑龙江和山东等各省市也出台了各种生命教育的指导纲要或文件。相比之下,在高等教育阶段,只有云南省在2008年颁布了《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实施意见》,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三生”教育。河南省教育厅在2009年也将生命教育纳入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可见,高校生命教育理念的确立,迫切需要行政力量的支持。可喜的是教育部办公厅于2011年5月份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其中明确将生命教育列为高校心理健康教

育课程的内容之一,这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首次就高校生命教育做出的明确规定。

通过行政力量来推行生命教育理念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途径。另外一种就是自下而上的途径,这也是国内高校生命教育理念推行的主要途径,所以有学者认为,目前的生命教育仍几乎是一个草根性的工程[11]。在这方面,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的研究值得重视。他主张自下而上的改革方式,在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层面上强调民间立场,以田野工作的方式推进生命化教育。他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生命教育实践。当前需要做的是在高校生命教育的研究中,多开展一些针对实际指导的具有操作性的内容研究,如某类课堂如何设计和如何评价等,这样高校教师更容易操作和接受,也有利于生命教育理念的确立和推行。

2.保持生命教育内涵与实施途径的一致

从总体情况来看,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途径的错位大多发生在将生命教育理解为一种价值追求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生命教育就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且是与现行的工具性教育理念相反的一种教育理念。试想一下,如果现行的工具性教育理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仅仅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恐怕很难真正落实生命教育的理念。不仅如此,这些生命教育课程很有可能或称为新的“工具”,被用做学校和教师检查、评比的一个指标。所以,当把生命教育理解为一种价值追求时,应主要从转变教育观念方面考虑实施途径。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当把生命教育理解为是一种价值追求时,要恰当地定位其教育价值,不能过高地估计生命教育对人生发展的意义,否则就有走向教育万能论的可能,也会使生命教育实践者无所适从。例如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构建人的生活方式,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活动[12],这只能说是生命教育的伦理诉求。因此,在当前将生命教育作为现有高等教育体制的矫正和补充,更加关注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可能更为符合现实情况。

3.提升教师生命状态,大力开展相关培训

首先,要提升高校教师生命情怀和生命质量。“生存状态和工作方式是有很大关系的”[13]。因此教师的生命情怀和生命质量对生命教育实践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搞好生命教育实践,就必须提升高校教师的生命情怀与生命质量。为此,要使教师职业去神圣化,去工具化,去技术化。因为被“神圣化”的教师观消解了教师的个人价值,而被“工具化”和“技术化”的教师则疲于应付大量烦琐事务,循环往复的教学导致教师成为教学机器。因此,生命教育要以关注教师生命状态为前提,让教师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实现教师作为“人的真实生命的复归”[14],最终追求到教师的生命幸福。

其次,要开展生命教育培训。教师缺乏相关培训,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生命教育实践,因此加强生命教育培训是推进高校生命教育的必要措施。当前除了继续借助一些学术团体和志愿基金会继续举办高级生命教育研修班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该出台政策,建立高校生命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要求各高校选派相关教师接受培训。可先选派三类教师参加培训: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二是心理健康教师;三是学生工作人员。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教师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爱。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它不仅是一种能力和一种品质,而且更是一种生命力。2)洞察与反思。即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要能够敏感地洞察自己以及学生的生命状态,有效地捕捉教育机会。3)赋予教育生活以生命活力。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富有生命活力的教育对话。教师应活化教材。4)自我成长。教师不仅应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生命发展的自我成长机制的能力[15]。

参考文献:

[1]陈斯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高教探索,2007(6).

[2]郑晓江.从生命教育兴起的背景看中国生命教育的特色[J].思想理论教育,2007(10).

[3]姜彩霞,王牧华.浅析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缺失与重建[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版,2010(11).

[4]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6(11).

[5]林建荣.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探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6]云鹏.地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河南省八所高校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

[7]孔国忠,周建荣.高校教师工作和谐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以内蒙古地区部分高校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6).

[8]王平,等.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Meta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10).

[9]刘思浚,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4).

[10]李道友.高校教师生命教育意识缺失及应对措施[J].中国教师,2007(11).

[11]冯建军,武秀霞.生命教育:研究与评论[J].中国德育,2008(8).

[12]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构建[J].教育研究,2004(5).

[13]张文质.民间立场:一个边缘学者对生命化教育的承诺[Z].张文质,等.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钱理群.民间教育实验的意义与力量[Z].张文质,等.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生命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3篇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实践,在我国的发展轨迹,一般还是从基础教育领域中“应试教育”问题凸显为起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93至2005年,基本理论研究探索阶段。1993年,著名哲学家黄克剑先生在接受《教育评论》采访时提出了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从此,一种以生命治学问,以生命统摄教育,以生命成全每一个具体、健全的生命为旨归的新的教育理念开始进入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面对基础教育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人的主体性在教育视野中的缺失,生命的活力被扼杀于课堂之中,1997年,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撰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倡导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构建有生命互动的课堂,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叶澜教授的观点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对生命化课堂的诸多思考与具体实践。2001年,一项命名为“生命化教育”的课题实验,在福建省城乡学校以及全国各地的学校正式逐层开展。2001年,肖川教授开始关注和思考生命教育论题,认为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就在于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与实践,并参加了在台湾举办的生命教育国际高峰论坛,随后编撰《生命化教育丛书》。2003年,张美云撰写博士论文《生命教育》,从生命教育的目标、课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建立生命意识教育体系。朱永新教授的《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家》指出“生命教育要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2004年,冯建军教授著《生命与教育》,基于生命与教育的本体关系的理性思考,探索教育的生命本质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特点,构建了生命化教育的体系,书写“人”的生命教育学。随后,冯建军教授出版《生命化教育》,探索生命化教育理念在学校德育、课程、课堂、班级管理、学校生活和教师发展等方面的表现和实施要求,对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具有指导价值。2005年,刘慧博士著《生命德育论》,以新生物学范式视野建构生命道德价值期望,定位于成为优质自己,主张道德教育回到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关爱生命、生命有爱。2005年,刘济良教授出版了博士论文《生命教育论》。在基础教育领域,“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张文质编撰有《跨越边界――生命化教育的一些关键词》等生命教育相关著作或教材。

2005至2007年,基础教育实践拓展阶段。基础教育领域的生命教育实践探索活动率先启动。2004年底,辽宁实施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省教育厅制定《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以此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上海出台《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2005年,湖北咸宁启动生命教育研究,并组织专家编撰中小学《生命教育》地方性教材。2005年以来,全国宋庆龄基金会也关注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和关心中小学生命教育活动实施,相继开展系列生命教育研讨会。2006年,肖川教授开展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六个核心理念为主线,主编一套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具有地方课程特色的《生命教育》系列教材,并在辽宁、湖北等地试用。2007年,湖北咸宁召开全国生命教育实验研讨会,并启动全国首家生命教育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实验区。

之后,基础教育领域举办生命教育研讨会、生命教育报告,编辑生命教育校本教材,生命教育活动蓬勃开展。如在“5・12”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之际,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现场推进会暨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年会”在成都举行,旨在进一步推广交流全国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经验,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的意识和操作技能。2010年,南京市丁家桥近十位老师分为6册编著南京市第一部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小学《生命教育读本》校本教材,书中囊括了一到六年级孩子经常遇到的生活难题。

2007年至今,高校生命教育发展阶段。当生命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高校如何教育大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内涵、激发大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大学读书时光,亦成为一个紧迫的新课题。2007年,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在中南民族大学召开,有关专家认为,当代大学生潜在心理问题突出,由此产生的轻视生命现象严重,为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干预,生命教育应该被独立纳入高校教学体系。同年,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以经典案例点评和美文欣赏为主的读本形式,编辑《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并在武汉大学等校开设通识课程。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所举办港澳台两岸四地“公民教育与心灵教育”国际性高层论坛,与会专家就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心灵境界得到不断提升的公民进行了深入而充分的研讨交流。上海市教育局启用《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湖南、辽宁等地试用省级教材《中小学生命教育》,云南省教育厅倡导“三生教育”,以网瘾问题、情感问题、诚信问题等专题为主线,以生命的发生与发展等为辅线来设计大学阶段的生命教育,编印《生命、生存、生活》读本。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结合中外传统生命哲学研究,大力推行现代生死观教育,多次在海峡两岸开展生死观讲座,著《生死智慧》《超越死亡》《感悟生死》《学会生死》等,2008年,郑晓江与张名源合编《生命教育公民读本》,为社会公民生命教育提供了一个可供阅读与学习的范本。2009年,欧巧云著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王晓虹著有《生命教育论纲》,王文科主编《生命教育概论》。2010年,肖川教授倡导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全国首家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凝聚生命教育研究师资,挖掘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弘扬生命教育先进理念,推广生命教育的实践成果,深入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生命教育的系统研究与实践探索。

二、当前生命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

纵观我国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先从生命教育的理论探索开始,后有基础教育阶段的实践操作,而后高等教育领域才开始实施。概括起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理论分析研究较多,具体实践操作较少。无论是从系统研究还是个别研究,生命教育理论研究起步早,且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均有切入,但没有形成遍地开花的格局。

2.基础教育关注较多,其他教育领域关注较少。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基础教育领域对生命教育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一些地方教师们编辑校本教材、举办生命教育专题活动,引发了学生对生命的省思,但对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关注不够。如何在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尚是一个空白,需要引起学界的深思。

3.学界研究关注较多,政府、社会对生命教育主题关注较少。当前生命教育仅是学界的研究兴趣与学校教育的焦点,社会上部分媒体时有报道,但总体还缺乏系统的宣传与介入。

4.学校生命教育启动较早,家庭如何参与生命教育的探究与实践较少。各地的生命教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家庭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父母需要做哪些准备,以及家庭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等都需要研究与探索。

三、生命教育发展的未来展望

当前我国生命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在课程、教材、师资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总体看,生命教育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好,趋向明确、健康、积极。

第一,生命教育理念将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生命是自由、完整而有个性的,教育的本真追求在于“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我们相信,关怀生命的教育,是开启智慧、点化生命、使人成为人的教育,是走出无人教育、功利教育困境的唯一出路。

第二,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将覆盖不同学程阶段。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生命意识、生命安全、生命尊严、生命关怀和生命价值等。不同学程,应有不同的生命教育内容与形式。当前,中国台湾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课程研发较多,我国应借鉴台湾的成功经验与教学模式,通过整合现有学科内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积极开发具有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生命教育资源体系,为生命教育的系统实施提供教学与阅读文本。阅读资料或教学案例参考,而目前还没有真正具有教材性质的生命教育课程文本。

第三,生命教育体系将从学校走向家校社一体。首先,父母应充分尊重孩子的生命体验,理解孩子的生命发展,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实现与孩子的生命对话,民主、平等地沟通交流,以父母积极的生命体验感染孩子,点燃孩子的生命之灯,激发孩子生命的活力,提升孩子生命的价值与质量。其次,学校应发挥资源优势,一方面为家庭教育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帮助,另一方面为学生的自由成长设计符合生命特点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生命发展需要。同时,政府应以人为本,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生命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拥有健康的生命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前提。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往往忽视对生命价值的反思,陷入生命理解的困惑。尤其在人才济济的高校,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在面对学业不顺、恋爱受挫、人际冲突等问题时,极易产生心理状态的失衡,引发心理危机。这常常表现为剧烈的心理冲突、严重的精神失常等心理障碍,甚至导致自杀、他杀等恶性事件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生命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推行和贯彻这种理念,必须首先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有清晰的认识。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最早提出了生命教育思想,目前学术界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有多种定义,涉及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笔者认为,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是一个人文概念,它着眼于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并自觉健全人格,进而感悟生命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生态度,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这个定义出发,高校政治辅导员要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形式。

一、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强化“学生本位”服务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经验和优良传统,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人为本体现的是人性化工作理念,其合理内核是“爱”。生命教育聚焦于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关注于彰显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服务于大学生的阳光成长,这本身即是一种“爱”的教育,作为施教者应依托于以人为本这一“爱”的理念。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保证学生的合法利益,学会聆听;对于学生的成长过程要换位思考,学会理解,懂得宽容,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另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尤其对于后进生、问题生,更要用爱的力量融化心灵的冰山,以情育人,实现师生生命情感的交融。

二、探索有效途径,拓展实现渠道

(一)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折射生命的光辉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包括理解生命价值、识别心理危机、进行心理自助与他助等。首先,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沙龙、心理剧表演、心理论文演讲、心理博客等都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够切身体会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其次,合理利用节庆纪念日。可以结合世界禁毒日、预防艾滋病日、春节、母亲节、感恩节以及重大纪念日如汶川大地震全国哀悼日等,组织学生开展生命主题系列教育活动,让他们体验生命的珍贵与亲情的温馨;再次,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生命的真谛。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引导他们学会关爱与施予,增强生命的责任感。通过组织大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让他们学会欣赏生命、敬畏生命,自觉维护生命的尊严;最后,引导学生从优秀的文艺作品中领悟生命的价值。如《生命因你动听》、《荒岛余生》、《肖申克的救赎》等影视作品,以及马克・吐温的《热爱生命》、露易丝的《生命的重建》等文学作品即是生动的生命教育教材。通过文艺作品熏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不屈的灵魂,欣赏生命的魅力,在无形中培养坚毅不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在挫折教育中锻造坚毅的品质

首先,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当一个人拥有正确的生命观,并坚定地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时候,他就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抑恶扬善、走向成功。因此,在工作中应根据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特点,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逐渐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珍惜时光、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生命观;其次,主动进入学生心灵,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我们要按照学校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一部署,加强心理咨询理论学习,通过谈心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打开心灵之窗,宣泄不良情绪,逐步提高心理调节与耐挫能力;再次,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参加受挫能力训练,不断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鼓励他们投身于贫困地区建设,体验艰辛,感悟困苦,砥砺心志、磨练意志。

(三)在彰显个性的舞台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完成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一方面,要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特长,因材施教,为学生创设最能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平台。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获得宝贵的自尊感与自信度,逐渐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使其生命潜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鼓励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自觉管理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发展,逐步树立自立观念与自强意识。

搭建彰显学生个性的广阔平台,营造充满人文关怀、追求创新精神的校园氛围,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各展所长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使其逐渐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树立起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生态度。

三、创新教育形式,融入学生心灵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生命教育融合了丰富多彩的情感因素,是一个塑造人格、蕴育心灵的过程。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创新生命教育的形式,做到润物于无声。

首先,实施渗透、融入式教育。生命教育不能以简单说教的方式进行,而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有意识地融入生命教育的内涵,建设一个关爱生命、关注人生、关心他人、关怀人类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作为生命教育的施教者,政治辅导员应以勇敢坚毅、积极乐观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引导他们用美好的心灵看待世界,用顽强的意志应对挫折,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其次,实施体验、感悟式教育。从本质上说,生命教育是一种人格塑造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自我觉醒过程,只有切身体验与亲身感悟,才能让生命教育成为指引大学生胜利前行的航标。正如残奥会上运动员用乐观、坚强和拼搏精神所折射出的生命的尊严与壮美,生命的顽强、多彩与灿烂无时无刻不让我们感动。

生命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长期以来,在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中,生命教育是缺位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走上社会的青少年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不知所措,最终导致心理防线崩溃,为轻生埋下祸患。所以,青少年生命教育亟需得到关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

?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中,生命教育是缺位的,人们普遍没有真正意识到生命教育对人生存意志的影响。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以学业为主,缺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实,教育的起点就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由于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许多青少年走上社会后,却不知如何应对随时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的困难和挫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自社会、家庭、自身等方面压力的增大,更使得他们面对困难茫然四顾,遭遇挫折不知所措,最终导致心理防线崩溃,为轻生埋下祸患。今年以来的富士康“连跳”事件足以震惊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们教育中缺失了什么!其实,早在2005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就在《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谈到,中学生每 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调查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1]?因此,只有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告知孩子,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要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悲剧才不会重演。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接受过“生命教育”的孩子,同等条件下,其心志的抵抗力明显高于其他孩子。所以,生命教育亟需得到关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

?生命教育理念肇始于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早在1968年,他便积极倡导并实践其生命教育理念??[2]?。随着全球自杀率的不断上升,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预防自杀协会共同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世界预防自杀日”,生命教育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

?对于生命教育的界定,有多种不同的提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广义的界定,即一切与青少年生命有关的教育都称之为生命教育。一是狭义的界定,即针对青少年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近年来港台地区开展的生命教育、发达国家开展的生命健康教育都是属于后一种。2005年3月上海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3]?这是中国政府教育部门第一次明确定义,当然也是对生命教育的狭义界定,本文生命教育也取其狭义之意。

?

(二)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1.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日益发展,文化日益多元,观念日益开放,资源日益丰富,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给青少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同时,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的社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生命教育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为社会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物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更大程度上需要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青少年作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人才,只有自己拥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才会好好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

?2.青少年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根基。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只有拥有健康的生命这个根基,才能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和塑造,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与此相伴,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重视生命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也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

?3.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由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生理发育逐步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在这个时期,青少年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如果青少年在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就会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当代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耐挫力,稍有不顺,容易走极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必须正视青少年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的实际,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及时加以疏导,使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共同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在学校,生命教育可以和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心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在家庭教育上,生命教育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家长,一定要有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意识,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渗透生命教育。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生命的重要和美好,才会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才会努力去想办法提高自我和他人的生命质量。而社会,作为生命教育的大环境,必须越来越承认教育应该是个性化教育,而不是整齐划一的统一性教育,给孩子一个清洁宽松的成长的环境。

??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n]北京科技报2005.8.5

?[2]刘卫平,武秋林,刘卫红.安阳市青少年学生生命意识现状与教育需求.[j]中国学校卫生,2005(2)

生命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生命教育;途径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

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从生命教育四十余年的实践历程来看,它首先是从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需要被提出来的。人生命,不仅包括自然生命,更重要的是精神生命。生命教育的内涵,不仅要教育人珍爱生命,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全国著名学者、生命教育专家郑晓江认为:“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让人们处理好人生中‘生命与生活的紧张’,使人们深刻地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多面性、丰富性,从而能够正确地体会生命的可贵,确立生活的正确态度与目的,去追求人生的更大价值与意义,终则获得超越生命。”[1]这就是生命教育的真正内涵。

二、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因文化基础较差,常常伴有自卑、厌学、焦虑等负性情绪体验,所以他们对待生命教育的态度,有自己的困惑,具体体现为:

(一)生命意义迷茫。入读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高考成绩不理想,自信心不足,有低人一等的普遍心理,读高职院校,往往是他们的无赖之举。学生进入高职院校读书,也多与自己的理想往往相去甚远,内心充满挫折感。加上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同程度有待加强,绝大部分学生对未来感到希望渺茫。所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学校、社会和家长对他们期望值也相对较低,自然导致他们对生命的意义感到迷茫,他们开始思索“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样沉重的话题,由于没有答案,他们开始犹豫和徘徊。

(二)生命价值混乱。高职院校大学生,与进入其他高校的学生相比,明显有些黯然失色,一方面,有些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更愿意龟缩在自己的小天地孤芳自赏,认为“孤独”是最好的自我保护。调查显示,65.78%的学生对“生命是什么”一脸茫然,有37.05%的高职院校学生对“什么是生命价值”感到困惑,有9.21%的学生认为“读书不能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6.54%的大学生与周围同学的关系紧张,认为“集体主义与自己无关”。他们是离群一族,把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思想封闭起来,不轻易表现自己,出现闭锁心理,阻碍了生命价值的体现和发挥。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往往又是十分聪明和思维活跃的一代,只是缺少学习的恒心或毅力,才出现了生命价值的失落感。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往往又是文化的弄潮儿。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不同的价值观自然会导致生命价值的冲突和混乱。

(三)生命情感困惑。在校的高职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8-22岁,正是豆蔻年华。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不少同学渴望对异性的交往,来填补心灵的空虚与孤独。调查资料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有过恋爱的经历。他们一对对一双双花前月下,谈人生谈理想,憧憬未来。但由于大学生生命阶段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大学生恋爱往往只能是“开花多,结果少”。为什么?“养分”先天不足。有专家指出,人的任何重大决定,往往都受到经济规律和利益的制约。所以,有作家形容大学生恋爱,大多是“早熟的桃子早烂”。而我们有不少学生对情感的认识十分浅薄,由于生命价值导向的问题,许多学生功利色彩很浓,讲究爱情的排场和体面,有些学生尽管家庭经济拮据,为满足对方的要求及自尊,往往打肿脸充胖子,给家里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这就招致家长强烈的责难,也造成了感情的纠葛和困惑。

(四)生命压力增大。这些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都很难找到好一点的工作,遑论高职院校大学生了。虽然高职院校有自己的优势,培养的多是一线“灰领”人才,但这几年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冲击太大,沿海中小企业就业岗位紧缩,大批大批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当就业困难成为不可逃避的现实时,他们感到很迷茫,压力增大。绝大多数高职大学生,对于自己将来能否找到称心的工作,信心不足。许多高职大学生对目前的市场调节、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还不适应,加之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使得本处劣势的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上更加困难重重。

(五)生命信仰缺失。生命信仰是指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即对生命精神支柱的追求,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最后诉求。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形态的最后诉求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摆脱对物质和生产关系依赖的彻底解放,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要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最后诉求。我们现在有多少大学生能充分意识到这点呢?所以,生命教育迫在眉睫,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普遍塑造,是一种系统工程,需要刻不容缓的紧迫感。只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尚的心灵品质和自觉的生命信仰,才能促进大学生全面自身地发展。有些高职院校,知识成了商品,学校成了知识的市场。教师成了出卖知识的卖主,而学生则是购买知识和文凭的顾客。学校只教导学生如何在知识和技能上成功,而对学生的真正需求,如,怎样尊重生命,怎样与别人相处,如何活出生命的品质,如何发挥生命的潜力,怎样提升生命的境界,等等,这些在高职院校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三、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生命教育理念。高职院校生命教育滞后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理念有待创新。传统的教育,“重科技,轻人文”,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当成信息处理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是“如何生存”的知识和本领,于是乎,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人的生命境界却大失水准,思想道德滑坡,精神情感物化,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人是什么”、“生命是什么”、“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等等,这些生命教育的缺位,直接导致学生对生命概念的模糊,对生命意识的淡漠,对生命意义的迷茫,从而导致社会对生命价值的曲解和对生命意义的扭曲,产生许许多多的生命乱象,生命教育的产生,就是为了防范日益上升的青少年自杀率而提出的。

高职院校推动生命教育,首先必须更新转变教育观念,从传统的生存教育,返本溯源,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的理念。这是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杀现象这些年也有上升的趋势,引起了教师的广泛焦虑。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每一个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命都是宝贵的。高职院校教育者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深深地刻在脑海。就教育而言,以人为本的最根本的东西,就在于以学生为本,以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和精神境界为根本,具体说,就是要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对生命有深刻的理解,才会主动掌握必要的危机干预常识。

(二)系统化生命教育课程。毫无疑问,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基础和保证。为生命教育设置专门的科目和课,可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生命知识教育,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生命知识,学会欣赏生命、体验生命和尊重生命,理解生命意义。针对有人担心,高职院校学制相对短,没有充裕时间单独学习生命教育课程,甚至提出如果再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等问题。专家认为,这是个认识问题。生命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根本,生命都不教育,遑论其他?只要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到位、重视到位,时间应该不是问题,我们可以把课程安排紧凑点,还可以将生命教育融入到现有的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中去,形成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此为平台,在学生间开展生命教育,不失为是一个实际有效的方式。

(三)强化教师的生命意识。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对生命的态度,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效果,所以,生命教育先要强化教师的生命意识。一要强化主体意识。教师是生命教育的主体,应该树立“教育即生命、生命在教育”的主体教育理念,教育学生彰显个体生命的个性和特性,肯定自我、彰显自我和掌握自己的命运;二要强化整体意识。教师要对自己作为“教师”这个职业“生命共同体”有一个整体的身份认同,才能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才能培养学生对“学生”这个生命共同体的认同,学生的个体生命才能融入班集体和学校的“大生命”之中。如此,学生走向社会才能融入社会“生命共同体”,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三要强化生命和谐意识。和谐是生命的本质内涵,教师个人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生命意识不强的教师,不懂得尊重学生,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疏离与隔阂,也就不可能培养尊重生命的学生。我们在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学识结构和理论素养的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主体意识、整体意识和和谐意识,这些是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个人魅力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生命意识,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学生才能感觉到真实可信,才能潜移默化,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注重校园文化引导。文化的核心是价值,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文化,是生命的教化。打造校园文化,就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一种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激发生命潜能的文化氛围,一定能潜移默化地使高职院校大学生得到积极、健康、高尚的熏陶,形成良好的生命体验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职院校的学制较短,生命教育更应该从良好的校园环境引导做足分量,要注重生命价值的正确导向,要注重人文关怀和生命终结意义的关照,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每一个细节中,让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丰富生命和完善生命。

(五)加强心理疏导。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学制短、信息量大、就业形势严峻,所以心理压力普遍比较大,许多学生常感身心疲惫,从而对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产生怀疑。有的学生由于个性鲜明,或自卑或狂狷,加上不会处理同学关系,抑或感情出现问题,从而出现了用极端方式对待生命,即采取自杀或杀人的方式来寻求解脱。其实,这些学生根本就不了解什么叫自杀和什么叫杀人,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抓住解决问题的根本,因为他们自杀或杀人的目的是摆脱心理压力或心理纠结和烦恼痛苦,而不是解决生命的生死问题。所以,很多同学在做了傻事以后,往往都十分后悔。那么,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师就应该学会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心理的认知疏导,提前进行生命教育的介入工作,给大学生疏通生命纠结的方法,解开生命紧张的钥匙,提升生命质量的药方。

(六)促进生命教育内化。内化,是指生命教育的内容变成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觉接受,并自觉转化成生命品质和生命智慧的过程。开展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生命教育的积极因素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转化率越高,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否则,就应该检视我们的教育。我们传统的高职教育,教师往往以“权威”的姿态示人,扮演着“灵魂工程师”、“个性矫正师”的角色,规训的结果乃是福柯所言的“造就既驯服又能干的肉体”。在这种教育境域中,学生往往把教育视为一种外在强加于自己的异己力量,即使身置其中,也仅仅是受教育的机器,而感受不到成长的快乐和生命的幸福,甚至有可能产生抵触情绪。真正科学的生命教育态度,应该是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师生都视为生命教育的主体,实现教育互动,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达成生命教育的认同或共识。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从学生的个体生命感受出发,创设爱和关怀的环境,建立生命教育的内化机制,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轻松接受生命教育,并快乐地内化为自己的心灵品质。

生命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师;现代素养;世界文化视野;生命教育理念;创新技能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76-02

现代素养,即现代人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现代的自尊、自强、自主等人格意识,现论素养、创新能力、批判意识、辩证思维,现代审美体验和审美追求等。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教师自身具有了符合现代社会的素养,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社会使命。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承担着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重任,具有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功能和作用。然而,当今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认为不过是高三语文的延续,学不学无所谓,甚至部分高校已取消了该课程。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不深刻反省自身。笔者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恢复大学语文应有的地位,教师首先要紧密结合时代脉搏和学生现实需要,提高自身现代素养,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具体说来,大学语文教师的现代素养包括世界文化视野、生命教育理念、创新技能。

一、世界文化视野

T・S・艾略特认为:“文学的伟大价值不能仅仅用文学标准来测定。”[1]言下之意,文学蕴含着超出文学以外的因素。文学源于生活,是社会现实各方面的反映,而且,作家的文学活动也常常受制于其所处时代背景等。因而,文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整个文学活动中,都离不开文化的渗透与影响。我们只有把文学置于文化这个大系统中,才能真正认识、把握文学的特质与价值。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选取古今中外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作为授课内容。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要超越单纯的文学领域,注意上升到文化层面,引导学生在开阔的视域中体会文学的人文情怀,领悟其本质特征。

例如,我们在教授《诗经》时,要时刻注意其中的诗篇与音乐、政治、历史的联系。“风”是具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时期贵族上层社会举行各种典礼和宴会演唱的乐歌,“颂”指上层社会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在此基础上,还要知道,《诗经》不仅用于娱乐,而且也是一种交际工具和外交手段。周朝为了加强周人血亲联系,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扩大周文化影响,与政治措施相对应,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将传统礼乐进行改造,对各种礼仪和音乐作了严格的等级规定,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纳入“礼”的范畴,从而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的行为。由此,乐由礼而来,诗因乐而生。

再如,在接触外国爱情小说时,我们发现,西方古代骑士传奇的女主角往往钦慕勇武之士,而中国才子佳人式小说里的女子钟情于满腹经纶的才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深入不同的中西文化系统,就不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历代以来,中国推行文官执政,西方却崇尚武功,依靠建功立业获得权力和财富,因而,中西男子的社会地位依据不同实力决定,也就造成了中西女子不同的择偶标准。

可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通晓本国历代文化,还要熟悉外国文化知识,具备世界文化视野。

二、生命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华莱士于1968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之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上世纪90年代,国内教育界人士从中国教育实际出发,也做了许多探讨,丰富了生命教育的含义。笔者在借鉴、综合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特征的基础上,依据生命发展规律,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其认识和热爱生命、树立积极正确的生命观,以帮助其实现生命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如今,大学校园暴力事件频发,2015年发生在美国的华人留学生群殴事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恶劣影响。此外,高校学生自杀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不痛心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如此漠视生命?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让当代大学生正视生命、珍爱生命?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这种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关注人的发展为要义的基础学科,与生命教育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大学语文教师应当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在教学中凸显文学作品的生命主题,陶冶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观念。

譬如,古代经典《诗经》、《尚书》中包含着“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乐而不淫”、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如何应对生存需要的生活哲理,老庄哲学中渗透着天人合一、无为至乐、取法自然等生存哲学。今人尽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将其演化为不瘟不火、以柔克刚、以不变应万变、顺其自然等生存技巧,古为今用,以积极应对现实生活困境。后世陶渊明等人的诗作中就表现出官场不得志后于田园山水中寻求慰藉,娴静恬淡、悠然自得的情怀以及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当代作家莫言则在短篇小说《蛙》中塑造了一个在执行计划生育高压政策时大肆引产扼杀胎儿甚至孕妇的“姑姑”形象,通过“姑姑”晚年的忏悔、愧疚、自责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恐惧感,从反面表达出生命的尊贵,流露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可见,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大学语文教师要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利用这些生命素材,引导学生感受蕴含于其中的生命气息,充分领悟人性的光辉和生命价值,学会感恩和快乐,从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远离暴力与轻生。

三、创新技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更,教师必须更新传统的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能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只有建立创新意识,努力提高自身创新技能,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普遍不受学生欢迎,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该课程,过时的教学方法是导致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许多教师依然沿袭古板的“满堂灌”知识传授方式,遵循字、词、句、点、章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必然造成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懒于探求的惰性,显然不利于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要改变大学语文教学的尴尬局面,教师务必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自己教育教学技能的创新发展,以自己的创新实践感召、影响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主要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学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整合知识与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教师要以开阔的知识视域为基础,善于归纳、总结知识间的关联,形成知识体系,并且灵活自如地运用知识,用知识指导学生实际生活,同时也指导学生将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用知识为社会服务。

第二,大学语文教师要具有捕捉学生创新型思维意识的能力。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凭借自身敏锐的职业洞察能力,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并且因材施教,尽力陶冶、挖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第三,大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教学应变能力,尤其是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讲解《祭父》时,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课堂讨论;教授《雷雨》、《红楼梦》等作品时,采用情境式教学法,抽出最精彩的情节,布置学生分角色表演,然后由教师点评;讲授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十九号房》时,采用探究式方法,可以围绕“女性地位与女性意识”这一主题,布置学生思考系列问题;学习求职信、竞聘演讲稿等应用文写作时,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讲解。这样,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分析思考问题等能力。

由此,大学语文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了创新教学意识和技能素养,与时俱进地运用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富于创新素质的人才。

总之,大学语文作为高校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具有拓展学生知识面、陶冶学生人文情怀、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作用。大学语文教师承担着以文学作品为依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的责任,学生一旦具备了世界文化视野、生命教育理念和创新技能等现代素养,就能很好地完成社会赋予自己的使命。

参考文献:

生命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微信 大学生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 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思想,立即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20世纪90年代国内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生命教育。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生命教育实践效果不佳。近年来,屡见报端的大学生故意伤害他人、自杀等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薄弱与无力。生命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生命意识、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开展符合时代特点的生命教育时不可待[1~3]。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 年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丰富的功能吸引了90后大学生的眼球。据腾讯官方公布的信息,截止截至 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且微信用户在年龄分布上,20-30 岁间的青年占领了72%;从职业的分布来看,大学生占了 64%。鉴于目前这种状况,顺应潮流和学生的习惯,将生命教育应用于微信平台上,探讨生命教育在微信平台可能的运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一、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分析

我国大学阶段的教育中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甚少。即使在生命教育已经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生命教育还没有引起社会和学校足够的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目前还未融入到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中,也未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主要表现在:

1.生命教育没有得到重视,缺乏保证措施

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严重缺乏,没有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这直接导致了生命教育在普通高校的无序实施。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还没有开展这方面的专题教育,即使开展的高校也出现教育资源和师资的严重缺乏现象。

2.生命教育师资缺乏,力量配置薄弱。

随着高考扩招,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生数量的增加远远大于教师的增长。新任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教学和科研上,忽视了学生的生命教育。同时高校辅导员忙于学生管理事务,没有开展有关生命教育的培训;而专业的生命教育师资更是严重匮乏。

3.生命教育零散进行,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的开展。

高等教育中有关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安全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环境教育等,缺乏系统性的生命教育内容,一些深层次的内容:如生命终结课题的思考、生命伦理价值的内化等缺乏,不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同时,生命教育在各大高校中作为培训、讲座进行,往往不作为独立的课程开展,缺乏系统化、常态化。大学生随时都有可能对生命产生困惑,对人生产生绝望,使教育效果空洞无力。

二、关于建立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微信平台设想

1.建立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微信平台必要性

大学生处在一个知识更新快、信息量交流迅速的文化氛围中,所受传统束缚较少,容易形成新的观念和看法,他们的创造力,接受新事物能力增强。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电脑拥有量的增多和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探索为他们带来了许多全新的体验。许多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利用网络检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利用空间日志、微博等工具与他人交流互动,并乐于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人分享。网络新技术正在渗透大学生的生活。建立生命教育微信平台可以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充分应用移动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2.建设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微信平台的价值

将微信平台应用于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领域,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第一,通过微信网络平台建立整合资源,通过在平台建立形式多样的教育栏目,学生随时随地都能通过平台访问,从而提供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学习窗口,扩大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途径。第二,利用网络方便快捷、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等特点,满足大学生各个阶段的教育需求,发挥微信交互性优势,为大学生与学校、教师之间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推送即时信息,同时有效收取学生的反馈和意见,提高教育效果。第三,微信平台还可以极大解决学校的教室安排和学生学习时间固定等问题,使生命教育实现个性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开展,使微信平台成为大学生身边的生命教育专家。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微信平台实现方式

生命教育方式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想在复杂多变的信息时代环境中,提高教育效果,具体可从如下方式实现:

1.整合教育资源,优化生命教育微信平台资源整合程度

生命教育微信平台可利用和整合国内外的教育资源,通过“引进来”的方式,构建生命教育资源整合团队。首先,充分利用国外资源,通过参考学习等多种方式,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内容。其次,开发具有中华文化传统的生命教育资源。尝试结合中文、思政、外语等多专业,针对生命教育内容,整合汇编资源。最后,深入大学生生活内部,了解学生,访谈学生,分析大学生压力成因,可以针对性开展专题生命教育活动。

2.利用微信平台增强创新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和方式

高校在运用微信作为生命教育新工具时,在指导内容上,可以通过微信公共订阅号进行除了生命教育、人格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宏观上的指导外,还需加强针对大学生独立性差,缺乏生存技能等问题,开展生活能力教育和正式死亡教育,使学生正视死亡,了解生命存在的真相,转变他们旧的思想观念,使他们敢于公开讨论死亡,采取不避讳、不逃避的态度,正确面对死亡现象的发生,解除对死亡的忌讳和恐惧。同时使他们了解生与死的不可避免性,体会失去亲人带来的痛苦与思念,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就像面对生一样坦然地面对死。然后通过死亡教育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活着的好。通过对死亡感到恐惧而更加留恋和珍惜生命。在方式创新上,由于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兴趣点和需求不同,这就要求运用微信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内容根据对象的特点进行合理地选择和设计。与之相适应,其在微信网络上的载体和方式也会互有差异。如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留言的分析技术,发现具有自杀倾向的账号,主动发信息给这个潜在的自杀者,进行危机干预式生命教育,甚至利用定位技术,找到潜在者的位置,给予现实支持。

3.发挥生命教育在微信平台网络化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应用

在网络化方面,生命教育微信平台网络传递海量的生命教育文章和图片等内容,而且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眼下生命教育现实开展不足、形式单一缺陷,提高了运行效率,降低了教育成本。但是体验式教育在生命的改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体验式学习是个人环境和周边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而生命教育强调的是正确看待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法制等之间的关系,从体验中真正领悟到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生命教育微信平台不但为体验式学习提供了新的社交虚拟平台,还能将虚拟和现实体验更紧密地结合,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

总而言之,大学生生命教育微信平台应用是指导理念与技术革新的有机融合,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向前推进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在生命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资源的建设要在微信平台上实现网络资源整合、生命教育个性化、系统化以及体验式生命教育等方面重点突破。要在微信平台上把握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大学生性格和社会需求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选择和应用所需生命教育内容的能力;要根据微信平台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的载体和方式;要利用微信平台网络的交互性从技术层面和整体上把握生命教育虚拟和现实有机结合的的可能路径。

参考文献

[1]孟卓群 大学生生命教育网络体系的构建2008(07)

[2]向津清;戴元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及演化规律[期刊论文]-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3]张秀丽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探究[期刊论文]-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6)

[4]王萍 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期刊论文]-远程教育杂志2013(6)

生命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9篇

一免费论文、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

我国长时间内没有把生命教育作为一个体系重视起来,只是在部分课程教育中有所体现。直到2000年前后,随着中学和大学校园中自杀事件的不断出现,才开始被关注。生命教育得以重视源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之后,2005年3月上海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这是政府教育部门第一次明确了生命教育的定义,但它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教育。继上海之后,其他一些省市的中小学校也相继开展了生命教育,主要是以珍惜生命、日常生活安全知识、面对突发事件如何生存等教育为主。[1]目前高校实施生命教育几乎还是空白。

从国内外生命教育近四十年的实践历程来看,它是从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而2007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28.7入党申请书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青少年自杀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有低龄化倾向。我国卫生部门在2007年“世界预防自杀日”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自杀在青少年死因中列首位,有近30%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感到心情郁闷、紧张、厌烦、焦虑甚至恐惧。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调查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危机事件频发正暴露出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推动,但很多东西照搬西方的模式,还没有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体系,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难免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在生命教育的理念上存在误区。在现行的教育中,大多是从近几年来青少年越来越高的自杀率、犯罪率等残酷的现实而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而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多限于教育青少年要预防自杀、珍惜生命的理性层面上,仅仅将生命教育看成降低青少年自杀率的工具,当成解决青少年生命问题的权宜之计,并没有对生命教育进行更全面更科学的解读;不是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情绪智力、心得体会发挥自身的潜能、塑造完美人格品质等积极层面对生命教育进行思考。

情绪教育的缺失。情绪教育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教育观念,主张教育不应只重视理性知识的传授,也应当培养青少年的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指的是认识自己的情绪、克制冲动、延迟满足、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2]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的研究发现:人生的成就与EQ(情商)的关系远大于IQ(智商)。我国的情绪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较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更加重视青少年理性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绪智力的培养。

生命教育多维网络系统建构还不到位。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但目前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生命教育活动单一,缺乏互动和交流,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生命教育网络系统。在家庭环境中的生命教育一般是隐性的,无计划、无规律,内容往往比较零碎;工作报告学校的生命教育通常是接受生命理论知识的学习,一般没有将这些理论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价值取向;而社会却极少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使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在社会中很容易形成真空地带。因此,充分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生命教育资源,调动各方的积极因素,构建生命教育多维网络系统,已是推进生命教育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主张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研究个体如何更好的发展、生活,让人学会分享幸福、创造快乐,使其具有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状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积极的情绪

积极的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积极情绪目前比较公认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六大类:快乐、兴趣、满足、自豪、爱和感恩。

(二)积极的人格特征

所谓积极人格指的是个体能在生活中不断主动追求幸福并时时体验到这种幸福,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积极人格理论强调要研究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共同拥有六大类美德:智慧、勇敢、仁爱、公正、克己和超越自我,具体包括诚实、热情、感恩等24种人格特质。

(三)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的组织系统主要研究如何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生命教育资源,论文网调动各方的积极因素,构建生命教育多维网络系统,以便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情绪智力,发挥潜能,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朋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3]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对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

(一)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带来新的价值取向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青少年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挖掘潜能,以促进青少年更好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生命教育,不应该仅局限于自杀、抑郁、焦虑等消极层面,而应着眼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情绪智力、发挥潜能、塑造完美人格品质等积极层面。倡导积极的生命教育,不仅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写作网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积极生命教育不仅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使生命过得更有意义。

(二)培养良好的情绪智力,是我国青少年积极生命教育的关键

情绪智力水平不是由遗传所决定的,是经后天的学习和经验而不断提高的,因此,拥有高水平的情绪智力并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培养良好的情绪智力主要体现在:(1)认识自我情绪的能力,就是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情绪、动机、性格和基本的价值取向等,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2)妥善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就是对自己的快乐、愤怒、恐惧、爱、厌恶、悲伤、焦虑等体验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协调。(3)自我激励的能力,就是面对自己欲实现的目标,随时进行自我鞭策、自我说服,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遇到的挫折。(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就是对他人的各种感受,能“设身处地”地进行直觉判断。了解他人的情绪、动机等,并能做出适度的反应。比如,在人际交往中,能从对方的语言及其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姿势等透露的情绪情感做出判断。(5)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就是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一个人的人缘、人际和谐程度都和这项能力有关。

(三)塑造完美的人格品质,心得体会是我国青少年积极生命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

积极生命教育要把培养和发展青少年积极人格品质、进而拥有那些品质作为终极价值目标,使青少年学会用自己的美德与优势去积极面对生活,体验成功和成长的快乐与价值感,建立自尊和自信,使青少年接纳自己,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和克服遇到的挫折,学会积极地适应环境,学会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四)构建多维教育组织系统,为我国青少年积极生命教育搭建了平台

积极的生命教育是个系统的工程,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培养、潜能的发挥、人格品质的塑造、生命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家庭的配合、学校的推进、社会的支持,三者缺一不可。

家庭在青少年生命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持有一种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给孩子塑造一个充满温馨的家庭氛围,孩子便能从中体验到生命的快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怀着积极关爱的心态去看待外面的一切生命现象,领略到生命的真谛。

目前,学校生命教育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倡导积极的生命教育理念;完善生命教育体制,构建优秀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工作总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生命教育,学校日常生活与管理方面渗透生命教育等。

生命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国内 大学生 生命教育 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76-02

自从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杰•唐纳•化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到21世纪的今天,生命教育已在全球迅速开展起来,我国学术界也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但针对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专著不是很多,主要有梅萍教授等所著的《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欧巧云著的《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另有一些学者在著作中或多或少有所涉及如刘济良的《生命教育论》,冯建军的《生命与教育》还有何富仁的《生命教育引论》,论文为数不少达40至50篇。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构建、以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等方面。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受到学业、就业、情感、就业等压力的挑战,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为高校进行生命教育提上日程,因此有必要对高校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做一个简要梳理和概括,以期进一步拓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深度,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学者指正。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张国民教授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教育的方向性,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二是教育的过程性,即教育要体现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主体性,以及按照人发展的规律,社会需求和生命成长来实施教育;三是教育的目的性,即培养与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视生命构建健全人格,开发生命潜能培养人生智慧,为学生提高生命质量实现人生价值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1]

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和升华生命价值,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大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文化底蕴,珍惜生命意义的人,最终使其生命价值观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

重庆邮电大学周守红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二是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培养健康理性的死亡态度和有效行为;三是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陶冶健全人格。[2]

梅萍教授指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以大学生为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它的目标是使大学生形成先进的、科学的、合理的生命价值信念信仰和理想。[3]

总的来说,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国内的学者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建构生命教育的体系;有的侧重于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有的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价值追求。尽管他们的概括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形式,它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价值追求,它引导大学生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定位,进而提升自己的生存质量。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

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构建,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王晓虹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应包括生命意识教育、忧患意识教育、和谐意识和奉献意识教育。[4]

梅萍等教授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包括两个相互承接的内容:尊重生命的教育和发展生命的教育。其中尊重生命的教育又包括死亡教育、当下教育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生命的教育包括生命意义的教育、生命信仰的教育、人生理想的教育、人生责任教育。[3]

有的学者提出,大学生生命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教育,使学生认识和尊重生命;二是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使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三是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湖南文理学院周德新教授指出,大学生生命教育包括生命存在观教育,生命独特观教育,生命品质观教育生命超越观教育。[5]

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学术界还有许多观点,恕我不能再此一一列出。总之,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的讨论学术界观点很多且比较分散,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系统化。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任何理论都是为实践服务的,生命教育理论也不例外,关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途径和方法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予我们不同的见解,有的已付诸实施,有的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黄丽萍认为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构建贯穿大学生德育的生命化课堂;开展专门的生命教育课堂,直接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课程,直接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软环境,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咨询网络;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强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基础。[6]

赵芸指出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包括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相关课程如大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构建完整的生命教育综合体系。[7]

江丽娜认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大学生生命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实践体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要完善学校心理辅导体系,开展心理咨询,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8]

尽管高校对于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不同的侧重,他们的目的都是相通的,即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进而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

四、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为数不多的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著作和论文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生命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的体系构建、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生命教育的原则和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研究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首先,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更是有限,许多理论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达成共识,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为此学术界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以期为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其次,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倡导和实施基本上是学校和学术界孤军奋战,得不到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个全程的模式需要三方面的共同参与。

再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系统性研究不够,需要进一步强化。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作为一个舶来品,最初是由美国著名人生导师华特士提出的,西方的生命教育是在泛滥、暴力频繁、性关系紊乱的情况下催发的一种社会教育。文化与社会情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生命教育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目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引进西方生命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对生命教育在我国实时性与适切性的把握是进行研究的基本前提,在我国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研究话语和理论体系尤为重要。

五、大学生生命教育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学界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以现实角度为着眼点,理论与实践的领域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构建相对具体且易操作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种颇具建设性的有效途径。

首先,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对人这一复杂个体的认识,教育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其次,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结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很少谈及死亡问题,但是大学生必须认识到死亡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在人的一生中我们都可能要面对亲人、朋友、爱人之死。因此,藉由死亡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让大学生体会死亡本来就是一种自然现象,让他们认识死亡的意义本质与尊严,进而学会珍惜、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

再次,开展专题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爱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校本课程。

最后,学校日常生活与管理方面渗透生命教育。学校应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鼓励全校师生员工参与生命教育,通过发动和组织师生参与集体行动,确定需求,动员各种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实施关于生命主题的活动,增进对生命的认识,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以及实践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行动。

参考文献

1 张国民、廉 利.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浅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 周守红.生命教育: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目标[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 梅 萍、张耀灿.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

4 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

5 周德新.浅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3)

6 黄丽萍、陈特水.论构建高校生命教育体系[J].管理科学文摘,2008(3)

7 赵 芸.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探讨[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6)

上一篇:高职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全过程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