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6 19:46:35

生命教育教案

生命教育教案范文第1篇

一.以学生为课程活动的主体

生命教育视野下,体育课堂教学是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

二.教学方案的设计

传统教案的设计是在教学前就“预定”了整个教学过程,体育教师也以能够精确到分秒的按照教案实施教学为衡量其优秀与否的标准之一。这样的做法是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个体差异,学生沦为流水线上的无差别“产品”。在生命教育视野下,体育教学方案应随着关注点的转变,变“教案”为“学案”。体育生命教育关注的是在学生原有知识上建构新知识,关注学生的学,而非将压缩了的知识以“教案”的意志灌输给学生。

三.创设生命课堂情境

体育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情境教学法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正是强调了往往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学生的情绪领域。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意地去创设一些有关生命的、生活的情境,这些情境当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使学生能弄得懂、想得到、学得会。运用情境教学,根据体育课程目标,生命教育的需要,从中引出体育问题、生命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去、拓展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四.营造“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氛围

体育课堂终究是培养人的,那么就应该最终满足学生现实生活需求,将建构学生“可能生活”作为教学的目标。可能生活对学生具有生命价值,体育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已有生活,了解学生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以体育课堂生活为条件,通过体育课堂学习“生活”的体验、熏陶,通过人类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与学生面对的生活世界以及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整合,将科学世界、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人文世界尽可能的充分融合起来,让学生在体育课堂获得完整的生活、自主的生活、游戏的生活、教育的生活等丰富的体验,逐步培养其生活能力,形成独立的人格,促进生命的发展。

五.课堂活动的发动

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权利,解放学生的思维发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提问、擅于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教师的设疑反而是辅助的,但必须承担引导的责任,毕竟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顾及学生提问积极性的同时,就得避免这些问题偏离课题主线。教师可以将问题由学生讨论筛选、简单的问题由学生互相讨教解决,与课程相关的较难问题,则可让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并加以引导解决,另外在秉持教学目标基础上,将问题相对集中,合并到课程主题上去,为展开教学和学生共同思考解决做好铺垫。

六.凸显理论课堂的作用

雨天体育的理论课让位给“主课”现象不在少数。体育理论课堂本应将一些在室外课堂无法涉及的教学内容利用室内条件充分开展,是体育教学和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机,为了区区几十分钟的“补课”,扼杀了体育理论课堂教育的珍贵机会,得不偿失。体育室内课程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展示体育教材资源的魅力,把如人体的成长和体育锻炼作用通过具体的形象加上声音效果、动画效果,配合教师的讲解示范,有意识地加强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增强生命意识,同时,也拓展了体育教学的内涵。

七.师生关系的共建

生活日报《少女体育课后突然精神失常家长状告体育老师》,14岁初二女生张欣(化名),在一次体育课后突然精神失常,家长认为是体育老师体罚刁难所致,遂把这所中学及体育老师告上法庭。生命化的体育课堂教学应突出交互主体性,实现对话、交流和互动。如果体育课堂总以学生的“听话”为优先,那么师生之间必将失去了本该有的生命与生命的平等和相同相容。弱化教师的权威性,应追求所有教学主体间的平等对话。

生命教育教案范文第2篇

一、“112”管理策略,将教学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

确定一个主题:感恩励志承责知行;构建一个模式:师生双责课堂模式;两条主线:以学科教学为一条主线,以德育活动教育为另一条主线来展开生命教育。这样的管理策略,不仅明确了研究的方向,明确了各学段的教育主题、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而且将学科教学与德育活动紧密结合,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整合一体,加大了教育的合力。

二、多种渠道,加强教师科研理论的学习

首先利用业务学习时间,按学科组织不同内容的学习。其次,通过“科研艺苑”校内报刊的形式,及时宣传表现突出的实验教师的优秀做法,其中“校本学术动态”专栏为教师理念提升搭建了平台。

三、学科渗透,构建“师生双责”教学模式

1. 规范管理从编写教案开始。全体任课教师根据桦甸市中小学《人生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确定了教学内容,并编写了教案:《生命教育专题教案——心理》、《生命教育专题教案——安全》、《生命教育专题教案——校本礼仪》、《生命教育学科渗透教案》。

2. 教研科研有效整合,探索学科渗透的方法。(1)语文学科结合单元板块主题,采取“语言感染式”教育方式。也就是在单元开课时,围绕“单元主题”,精心设计一段导入语,通过朗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或是布置创新作业——写感悟、背名言、仿写。通过表达的形式,促进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其它学科,也将结合各学科的特点,或是演唱,或是绘画,或是活动体验等方式,加强了学生珍爱生命、心怀感恩的思想教育。(2)开设校本礼仪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确定了教育的主题。如,低年级开展了“诚实守信”主题教育,中年级开展了“孝敬父母”主题教育,高年级开展了“立志勤学”主题教育。几学期以来,我们探索了校本礼仪课的教学模式,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堂教学:“语言导入——故事明理——实例分析——畅谈感受”。课后延伸:感恩行动——每课积累。(3)扎实开展心理健康课。确保课时的同时,注重课后的心理辅导工作。心理室门上的信箱每学期都会收到学生的信件50余封,接待学生咨询数次,及时为学生解除心理障碍。(4)生成课程的开发。二年三班班主任教师结合美术课《和妈妈在一起》又上了一节语文生成课,指导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我和妈妈在一起》的日记指导课。这节生成课班主任教师感觉指导起来容易,因为学生有话可说了,有情可表了。写读后感、仿写既是对学生学科知识学习的一种检验,同时又进行了“生存”教育。(5)初步探索了“师生双责”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制定了《师生双责课堂教学评价表》,探讨了人生教育课的教学流程:手语热身操+案例分析+辨析明理+明理导行。

3. 搭建平台,展示课题阶段成果,让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1)每学期一次的课题研讨交流课活动,加强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同时树立了正确的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而且促进了课题经验的总结。(2)开展了“生命与感恩创新作业设计”活动。如二年二班同学学习了《妈妈的爱》一课,进行了仿写,虽然语言是那样简单直白,却充分体现出了孩子的感受。

四、以活动为载体,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1. 结合实际问题,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因五、六年级班主任的问题反映(班级学生上课传纸条现象),五月份在五年级学生中开展了有关青春期知识的问卷调查活动是,根据调查问卷分析,梳理了学生们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在六月份组织了题为“花季雨季”青春期教育讲座,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2. 节日文化教育。结合六一儿童艺术我校组织了“师生书画作品展”活动,以“发扬艺术之光,传承书画风采,展现感恩情怀,共创魅力校园”为主题开展活动,充分展现了我校“感恩育人”的办学特色。书法作品不同年级选择了不同的主题,如一年、三年选择了“感恩自然”的古诗,二年级选择了“感恩父母”的古诗等。同学们在书写时又一次接受了“感恩”教育。每年的教师节、国庆节、感恩节……我校都会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而且在家长的配合下,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3. 看小事,抓细节,开展好班会活动。班主任根据对学生的言行评价,利用班会或队会时间开展教育活动,及时处理学生身上的问题。

多种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了我校教师课题研讨的热情,有效推动了我校人生教育课题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

五、积极反思小结,提升研究成果

生命教育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2005年6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生命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生命教育成为了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任务。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基于此,本学期我们成立了团体心理辅导教研小组,由十位班主任与专职心理教师共同组成。立足校本,聚焦课堂,融合生命教育,在实践反思中初步探索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设计原则、步骤与教学方法,提高这支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保证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质量。

二、研究目标

以《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在文献研究与实践反思中探索与生命教育相关的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真正落实生命教育有机渗透于学科教育的时代新要求。同时,提高班主任上好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三、研究内容

(一)融合生命教育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内容

深入学习《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探索生命教育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之间的联系,并从现有心理教材中归纳整理出能够渗透生命教育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内容。

(二)生命教育视野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原则和步骤

在专家指导与行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与学科特点,确立了生命教育视野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步骤。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取向,在不同的研究阶段,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综合使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践反思法等。

五、研究结果

生命教育视野下初职校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合生命教育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内容

1.生命教育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在联系

生命教育关注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正是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尊重学生的感受,并特别关注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意志品质、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进行人格辅导,发展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人格。总而言之,两者都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社会,完善人格,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现有校本心理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初职校生命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的分析,我们初步整理了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并提出了实施建议。(见表一)

(二)生命教育视野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原则和步骤

1.设计原则

(1)强调“心味”取向的原则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心味成分”需要受到重视并逐渐得到加强,它与一般的思想政治课,品德教育所带有的强烈的价值判断和灌输色彩是大不相同的,它更加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需要出发,合情合理地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困惑。

(2)强调活动环节少而精的原则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应是在一种自由、松弛、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切不能出现为完成已制定的教学任务而匆忙过教案的现象。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环节不宜过多,但每一环节的内容力求精彩、充实,以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体验。

(3)强调体验,重视情感目标的原则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内容均应从“心理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学生的直接情感体验,使之产生真切深刻的情意倾向,从而推动积极的自我探索和自助发展。成功、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应该使学生有一种感同身受、畅快淋漓、欲罢不能的情感体验。

(4)体现生命教育的原则

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必须要体现关注并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注重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2.设计步骤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内容的选择,目标的制定,重难点的把握,方法的选择,时间的安排,媒体与辅助材料的准备,实施场所的规划等。

第一步,内容的选择,了解该活动内容在生命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考虑该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需求,预计其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影响。

第二步,目标的制定,根据初职校学生的情况分析,寻找生命教育在该活动课中的落实点,从而制定相应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的目标数量不宜过多,一节课不应该超过两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三维目标中更加强调情感目标。同时在目标的达成上,要注意防止滋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盲目追求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重难点的把握,重点对内容而言,难点对学生而言,重难点之间往往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生命教育的重点难点多集中在非认知领域。例如,要知道什么是“挫折”、什么是“困难”并不难,但要真正形成一种坚强的品质则是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实现。因此,在重难点的把握上切忌只重视对一些名词概念的罗列和阐述,而忽视了良好人格品质的鼓励和培养。

第四步,方法的选择,要讲求实效,不搞花架子。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依据内容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形式而形式。一切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第五步,时间的安排,各个活动环节时间配给合理。

第六步,媒体与辅助材料的准备,实施场所的规划,服务于整个活动设计的实施。

注:前三步必须与生命教育的理念、内容、目标相适应。

六、研究的成效

(一)生命教育渗透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意识得到加强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生命教育的内容,并要求生命教育须有机渗透在各门学科教育中。通过本学期的课题研究,班主任老师已不再把生命教育作为传统说教式的德育教育,而是让其逐渐融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上课模式,通过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运用语言的感染力与肢体语言的魅力,开展一系列活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身心获得发展。

(二)初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班主任正逐步从非专业化向专业化过渡

大多数班主任是在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专业培训的情况下上阵的,其知识、经验的不足与角色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质量。本学期我们成立了团体心理辅导教研小组并在专职心理教师的带领下,通过不断的文献学习与实践反思等一系列自我培训的方式,加强了班主任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实际教学能力,使初涉团体心理辅导的班主任从非专业化迈开了向专业化转变的第一步。

(三)学生对待班主任执教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兴趣提高

我们运用调查法,就班主任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喜爱程度、学习兴趣、活动设计是否新颖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见表二)

由此可见,通过实施生命教育视野下初职校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研究,拓宽了班主任执教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思路,通过新颖的活动设计,并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也非常喜欢班主任执教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

(四)过程性研究成果丰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撰写了学科教研报告一篇,会议综述10篇,活动设计28篇,非智力因素论文投稿26篇,青春期教师(学生)课件比赛投了45个作品;参加团体心理辅导课培训一人、参加情绪障碍辅导课培训一人,团体青春关怀14次。

参考文献:

[1]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过程(内部资料)

[2]雷静 谢光勇.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教育探索,2005(5)

[3]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5.6

[4]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通论.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10

[5]曹梅静,王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6]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7]吴增强.小学生心理辅导指南.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6

[8]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指南教案集(小学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9]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指南(初中版).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

生命教育教案范文第4篇

积极整合生命教育资源

学校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中,在小学的语文、音乐、美术、科学、思德等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通过认知、实践、情感三个层次全方位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欣赏生命,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

学校要求成立生命教育资源研究开发小组,因时制宜,编制校本教材,专门开设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畅通课内与课外的衔接渠道和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渠道,充分挖掘、整合当地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精神文明等各种资源,努力打造立体化、多方位的生命教育格局,使学生认识生命、感知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校将已有的特色活动加入生命教育,如艺术体操―生命的舞蹈、少年交警―生命的敬畏、书法教育―生命的共振、消防演练―生命的保护、关爱动物―生命的传递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更加真切、更为丰盈地感受生活的意义和美好。

提升教师生命教育水平

优化教学管理是生命教育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为此,学校要求教师不断深入学习生命教育有关理论与经验,做到在教育教学计划中安排生命教育,钻研教材联系生命教育,备课时设计生命教育,教学中体现生命教学,评课时涉及生命教育,教研时研究生命教学。同时将生命教育纳入校本教研活动中,并要求全体教师分学科、分年级段开展生命教育研究课题,及时总结、分析、探究、交流,不断提升生命教育的专业水平,为生命教育在学校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以德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结合校情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创造性地集中开展“生命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主题升旗仪式、办主题黑板报、寻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蕴涵革命传统的故事等一系列宣传生命教育活动,将民族精神、生命教育理念注入学生的思想与行动中,把民族精神教育和校园文体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生命与自我和谐、生命与社会和谐、生命与自然和谐的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学校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积极探索生命教育的可操作性。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时,先是将心育课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各班建立了心理信箱,成立了心语小屋咨询室。学校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挖掘心育方法,渗透在教学中,写在教案上,定期检查学习笔记,随时随地以不同方式进行交流。

学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加强生命教育:一是人性化教育。为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互敬的师生关系,教研人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的讨论性问题,要求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交谈讨论,从心理上缩短师生的距离。二是个性化教育。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敢有怀疑的态度、发散性的思维、标新立异的答案。学校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空间,使学生有信心去思考,重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给学生心理支持,帮助学生认识到:只要努力,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人人都能成为人才。

多面拓展生命教育领域

学校将生命教育活动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利用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结合学校开展的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活动,让生命教育渗透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在每一次的关爱和辅导中,渗透在每一次教学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渗透在每一次交流和自我学习中,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把生命教育的激情,洋溢在一面面橱窗、板报和墙壁上,在教室内外贴满学生们自制的励志标语,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彰显了“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自信自强”的精神,并起到互相鼓励的作用。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消防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开拓和创新生命教育专题活动,如每学期开展生命教育周活动、父母的微课堂、“关爱残疾人 感知生命的坚强”主题活动、树立“生命墙”等专题活动,督促学生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与他人和睦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善待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进而达到个体生命价值的升华。

生命教育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背景与意义 教育方法 教育效果

生命教育源于20世纪初,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死亡教育、生死教育。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研究趋于身心健康取向、生死取向、伦理取向、宗教取向、社会取向等。我国生命教育取向于生存技能、生活技能、健全人格、提高公民素质为目标。

时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承受着各种压力,排解压力,保持健康的身心是现时代要解决的难题。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国家越来越关注民生和人文,到处可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标志。提升国民素质,归根结底是提升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生命教育应该从小开始,生命教育应该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生命教育应该在实践活动中展开。青少年时期是学知识、长本领的黄金时期,也是生命安全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科渗透生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教育的最佳途径。

学科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搭建为实现生命价值而努力的舞台,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研究,挖掘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资源、找出学科渗透生命教育途径、研究学科渗透生命教育方法,实现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

1.挖掘学科渗透生命教育资源,扩大生命教育领域

首先、开发学科渗透生命教育资源,扩大生命安全教育领域。政治学科教学中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增强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人身生命安全的能力。生物学科教学中增强保健意识,提高保健能力。地理教学中学会保护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理化教学中丰富环保知识,学会废弃物处理方法,养成节水节电习惯。体育教学中学会正确的锻炼方法,增强体质,培养毅力。音乐教学中学会合作、学会和谐,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提升生命质量。语文教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和办事的原则,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追求生命的质量。历史教学中,通过人类发展史,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生命的质量。

其次、丰富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理论,增强生命安全教育意识。通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过程,丰富保健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环保知识、控烟知识、传染病知识、交通安全知识、防电知识、防火知识、防水知识、防雷知识、防震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增强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关注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

再次、参与学科渗透生命教育实践,提高生命安全教育质量。通过垃圾分类处理方法、回收垃圾制作手工制作、清理白色垃圾、争做环保使者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合作。通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培养爱护人类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有责任、有爱心的文明公民。

2.拓展学科渗透生命安全教育途径,增强生命安全意识

首先,班会课,认真贯彻生命安全教育。在学校校长是安全第一负责人、主管安全的领导是主要负责人、而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管理的直接负责人。所以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离不开班主任,班主任要加强安全教育的最佳时间应该是班会课。利用班会、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的阶段目标,有效实施安全教育,不但能科学掌握安全知识,还能提高安全教育质量。

其次,团队课,养成积极心理品质。中国共青团是中国青年的先进组织,参加团课学习与活动,能够树立健康的信仰和伟大的志向,培养团结、向上、奉献的高尚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更加关注生命的质量。

再次,心理健康课,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习、生活环境的复杂,增强了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再加上学生早熟不断引起教育界的困惑,所以学校教育必须认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有教师、有教案、有教研、有心理咨询室,还得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提高,自立、自律、自学能力增强,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

此外,利用信息技术课,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网络安全威胁。如:个人隐私盗用、网络病毒、黑客攻击、不良文化传播等现象。所以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加强网络知识科普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学会如何分辨有害信息,增强网络安全道德意识。

3.丰富生命安全教育方式,增强安全教育针对性

3.1 丰富生命安全宣传方式。定期利用板报、手抄报、广播、国旗下演讲、示板、专栏、视频,宣传生命安全知识,使安全教育常规化、系列化、实效化,使学生足够引起重视。

3.2 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法制安全讲座、控烟讲座、传染病预防讲座、饮食安全知识讲座课,还严密组织防震、防火疏散演练,增强生命安全预防意识,提高生命安全事故预防能力。

3.3 开展生命安全技能培训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食物中毒应急技巧、公共卫生事故应急处理方法、自然灾害应急方法、校园暴力应急处理方法的培训,使学生掌握意外事故应急技巧,提高保护生命安全的能力。

3.4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加强责任教育、诚信教育、环保教育,感恩教育,养成遵规守纪、文明礼貌的文明行为,激励后进生积极学习、和谐沟通,让他们快乐地生活,感受生活的绚丽,用团结进取、积极活力给他人带去快乐,带去安慰,做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

生命教育教案范文第6篇

美国:树立正确生死观念

在美国,生命教育得到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的普遍重视。国家制定了有关学生关怀、教师关怀的政策法规和教育计划,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设立了专门进行生命教育的华特士学校。美国的中小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设立心理服务机构,为青少年提供日常心理辅导,心理诊断,心理咨询、评估和干预。同时,生命教育也得到了家庭、医院、社区、媒体和其他组织的认可和支持,并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积极配合宣传倡导青少年的生命教育。

美国教育的目标可以说是关注生命,开掘每个生命的能量。首先和最重要的是,青少年要认清“我是谁”。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的潜能,让每个孩子都建立起坚实的自信,让每个孩子从事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这个社会的富有个性的创造,这就是美国生命教育为自己设定的任务。

健康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几乎所有的州都通过立法或由州教育委员会作出决议,规定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健康教育,其中有36个州将其定为必修课。

在美国,虽然专门致力于生命教育的研究较少,但生命教育往往渗透在其他各科教学当中,而且在其整个学校教育中体现出明显的生命教育特征。生命教育的内容往往贯穿于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之中,这些对生命进行探讨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在美国方兴未艾。以死亡教育为例,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虽名为谈死,实则通过这种形式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英国:关爱生命从小动物开始

在英国人眼中,尊重生命是最基本的素养。在英国的教育中,教导孩子尊重的对象不仅局限于家人和朋友,还应该对所有生命都有爱心和责任感。

在教育学界,很多学者认为尊重生命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英国的教育机构开发出很多关于尊重生命的故事和教案供老师选择。在教学前线,从幼儿园你就会听见孩子们煞有介事地讨论“尊重和敬畏生命”这样的大课题。这本身就颇有意味,表示老师没有看低孩子的理解能力,能真正和孩子平等相处。

喜爱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把珍惜和爱护动物作为切入口教导孩子珍爱生命是英国幼儿园、小学普遍采取的方式。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家长也会刻意教育孩子理解生命的意义,让理性和温情代代相传。

德国:每年都办短寿展

为让国民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不少国家都举办过“长寿展”,但这几年德国却另辟蹊径,办起了“短寿展览”。

民众参观展览时,博物馆里展示着2000多名短寿者的档案资料,且按名人、普通人分别陈列在一只只玻璃柜中,每一位都有为什么短寿的详细说明、照片和生前使用物品。这些短寿者的平均年龄不到29岁。他们的死亡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五类:一是透支健康;二是有病不及时医治;三是性放纵;四是吸毒;五是酗酒驾车身亡。

参观者中不少是医院里的患者和大、中学的学生,他们个个神情凝重,不时有人发出几声轻叹。一位参观者说,这些短寿者的介绍让人震撼,比看电视、报刊印象更为深刻。德国卫生部门认为,“短寿展”对民众的警示效果远远超过“长寿展”。“短寿展”已作为德国联邦卫生教育机构的项目,每年在各个城市的博物馆里定期进行。这些早亡者的资料主要由家属捐出,他们认为这是有利于公众健康的事情。

韩国:入棺体验后生活更积极

面对越来越多民众成为“生活方式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患者以及自杀率居高不下等问题,一种为警醒人们珍爱生命的健康教育形式近年来得到韩国政府、学校和宗教团体的支持流行开来。

“模拟葬礼”在韩国有多种叫法,可称为“入棺体验”,也可叫做“临终体验”,主要环节有专家讲座、书写遗书、进入棺材模拟死亡等,让参加者通过体验更加珍爱生命,并以更积极健康的姿态面对生活,进而降低韩国的自杀率。

“模拟葬礼”目前已从首尔市扩散到周围地区。以首尔市芦原区的一个活动为例:有80多位40岁~80岁的中老年人参加,主要内容是睡棺材体验死亡、书写放弃无意义治疗的“医疗意向书”以及遗书等。睡棺材是模拟葬礼的“重头戏”。人们身穿传统黄色麻织寿衣,小心翼翼地躺进一口棺材。“真感觉像死了一样。刚开始有点紧张,但深呼吸几次后平静下来。”体验者表示,虽然只有几分钟,“但似乎重新回顾了一生。”

韩国这种关于生死的体验活动已经蔓延到了中小学。首尔市某文化会馆内举办了一个“公共美术・我的葬礼”特别展览,希望通过这种最直观的行为艺术,让孩子体验到生命的无常和珍贵,教育他们要珍惜健康,尊重生命。展览组织方表示,很多来这里观看展览并体验死亡的人都获益良多,很多人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变化,愿意以更加积极的姿态看待人生和家人。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教师和家长关心的只是毫无生气的分数,并无意识培养和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缺乏生命教育,致使一些学生不知如何应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也不知道如何珍视美好的生活,没有正确的生命意识,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透过一再发生的安全事故,我们有必要反思,重新审视现行的教育体制。生命教育的关键不是关于生命的知识传授,而是对生命意识的“唤醒”。因此生命教育首先就是要从人的灵魂深处唤起他沉睡的生命意识。只有理解了生命的有限性与超越性,才能真正使青少年理解生命,进而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生命教育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材;深度;广度;难度;力度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理念的转变问题,而且是一个教学实践的操作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材是教师用来教学的材料,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材料,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使用教材需要教育的智慧。教学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智慧。教师使用教材,不仅关系到知识的层面,而且关系到智慧的层面。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教师,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好教师的。教师的教学需要专业的教学能力,也就是教学的智慧。

教师使用教材的智慧,就是教师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教学风格,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和实际学习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处理,合理分配课时,妥善安排教学顺序和每一课时教学内容,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能脱离教材,又不能照本宣科。教师能否有针对性地灵活使用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关系极大。因此,教师使用教材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挖掘教材的深度

教师认真备课是使用教材的先决条件。在备课过程中,一些教师习惯于把教科书、参考书或资料抄写在教案本上,从表面上看教案写的满满的,而实际上在教学中却没有太大的用处。有些教师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教案,几天就能写满满的一本。有些教师一本书教了多年,年年备课时再把老教案原封不动的抄写一篇,实际上是一个教案用了多年。这些教师除了缺乏教学的责任心之外,更缺乏的是挖掘教材的深度。所谓教材深度,是指某一学科知识的纵向发展的深浅程度。一方面,教学的深度要有限度,因为不同的学生和同一学习在的时间阶段,接受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教学内容在深度上必须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另一方面,教学的深浅要有分寸,教学内容过深学生会接受不了,教学内容过浅就不能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也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无止境,教无深浅。教师教学是良心活。教学的深浅取决于教师道德和教育智慧。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深挖教学资源的潜力,凝聚优质教学资源,注重挖掘教材的深度。教材的深度是指促使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程度:一方面是指教材中知识的深度,一方面是指教材的思想深度,一方面是指思维的深度,一方面是指科学的深度。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透视教材,真正读懂教材,研究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非常闲熟地驾驭教材,灵活地使用教材。教师挖掘教材的深度,就是要挖掘教材中的对学生人生发展真正有用的东西,挖掘能够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的东西,挖掘能够让学生感悟和体验人生价值的东西,这些有价值的东西越大,就证明挖掘的越有深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挖掘教材的深度呢?一是要充分认识生命教育的价值,确立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这对明确教育目标和确定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要有敏锐的教学眼光,能够及时发现和捕捉有利于学生发展,能够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的教学内容。三是要有灵敏的教学思维能力,能够快速有效的整合有生命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把零散的生命教育之光凝聚成生命教育的能量。

二、拓展思维的广度

所谓思维的广度,是指某些知识纵向和横向联系的范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不能让学生局限于教材,学一知一,学二知二,而应当引导学生善于分析、总结、比较,找出学习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一方面,又不能违背学习规律,盲目联系。例如,经济业务千差万别,学生往往感到会计分录难记,有的学生希望能有一种模式可以套用。此时,教师一方面在引导帮助学生将各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另一方面不能为了寻找“模式”而牵强附会,盲目联系。因为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绝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使用教材,不是为使用教材而使用教材,而是以教材为载体,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的素材。教材是师生心灵沟通和交往的媒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要通过教材拓展思维的广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教材拓展思维的广度,就要利用教材来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这一点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路,影响学生的学习思路。往往有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放飞学生思维的风筝,总是让学生紧贴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学生在思维活动中稍微离开教师的教学思路一点儿,就会被教师立刻收回来。大概凡是与教师思维相一致的东西,就是正确的东西,这时就会受到老师的正强化,即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和表扬,而哪些与教师思维不一致的东西,就有可能会被老师认定是错误的东西,这时就会受到老师的负强化,即受到老师的否定和批评,或者是由教师认为教学时间紧,把学生才展开的思路立即又中断了,这是一种无情的斩断学生思维的翅膀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教材中的真问题,让学生多想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出几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多发现教材中的问题,提出问题,生成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正确对待学生与老师不同的想法,说法和做法,要注重正确看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新思维和新的思维方式,要大胆放飞学生思维的风筝,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充分的思考,尽情地想象,不断地联想,让学生智慧的火花,生成创造的火焰。

三、把握好教材的难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把握好教材的难度,就是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对教材的接受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难度往往不是一个静态定量,而是一个动态变量,不仅是取决于教材的本身,而且是取决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教材的可接受程度。天下事有难易乎?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关键是一个为字,可为则易,不可为则难。在备课过程中,什么是备教材要备学生?就是要慎重把握教材的难易度,也就是学生对教材的可接受的程度。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主张分层教学。什么是分层教学呢?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把教材内容分成若干个层面,把教材的难度划分成几个区分度,使班上优、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对教材难度感到适宜。这就要求教师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学习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够让优生吃得饱,让中等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了,各获各的益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就要进行分层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一统的教学相当普遍,一个教师上课,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学校成了生产标准件的加工厂,这是造成教学不和谐的根本原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可以让学生同样感悟学习生活的人生价值,同样获得成功和成功的喜悦,同样地自信和自强,同样的自尊和自爱,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人生的旅途,在不同的岗位上同样感悟和体验人生的价值,同样感受到人生的幸福。世界上没有安全一样的树叶,但却有一样的生命价值。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一样的学生,但却有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的公平,即不是让学生接受大一统的教育,而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学习的权力,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感悟和体验教育人生的权力和机会。

四、加大学生发展的力度

在教学改革中,人们普遍推崇汉语快速识字法和英语快速学习法。小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学会几千个汉字或掌握数千个英语单词。这些学习任务有些孩子在幼儿园里就完成了,然而这些孩子到了上小学的时候,往往又要花费几年的时间重复学习在幼儿园里学过的东西。《学记》中说,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人的发展要循序渐进,与时俱进。科技的飞速发展推进了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加大学生发展的力度。

需要说明的是:加大学生发展的力度,不是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心态提出来的,而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提出来的,教育不能揠苗助长,而是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让学生自然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科学的使用教材,加大学生发展的力度,就是要用识才的慧眼善于发现学生发展的潜力,真正能够发现学生的生长点,切实抓住学生发展中的好的苗头,及时对学生的优点或长处给予充分的肯定,为学生随时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学习素材,保证学生发展所需要的营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保障。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9-59.

[2]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26-129.

[3]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 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99:321-326.

生命教育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弱化渗透;生命教育

一、阅读教学中的弱化

生命教育实践表明,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所选的课文中有不少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典范作品,譬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日本作家壶井荣的《蒲公英》、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宗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的冲击是巨大的,人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竞争,尤其是大中专毕业人数的增加,就业压力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人们不得不考虑读书与就业及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之间的关系。于是在功利主义影响下,应试教育让学生过早地接触到成人社会才有的残酷竞争,把物欲的作为追求的目标。这些无不影响到语文课堂,使得部分学生无法为生命寻求安顿,失落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致使部分学生无法静下心来安心学习。学生的这些困惑、焦虑与不安,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甚至有的老师不闻不问,仍旧顺着自己的“之、乎、者、也”一讲到底。老师教书没错,但有的老师却忘了育人的责职。从发展的角度讲,育人比教书更重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培养大批有知识的人才,更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功利思想影响下的应试教育导致了部分语文教师对学生生命教育的弱化。

二、情感教育缺失下的弱化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材,以文学为主,兼顾历史、哲学、政治并适当汲取世界文化精华中的人文内容,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内容广泛,个性鲜明,情感丰富。无论是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无不充满着人文、人性、人情。尤其是我国古诗,几乎贯穿整个华夏文明史,具有情感涌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影响广泛等特点,这是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高中语文新教材选录了为数不少的富有代表性的篇目。这一信息明确告诉我们,对于先辈遗留下来的文化精华不能忘,更不能丢。要像先辈一样要有丰富而健康的情感。

但从笔者听课中发现,有不少语文教师对诗文所表达的情感不闻不问、视若无睹。他们沉迷于篇章结构、表达技巧等的分析与讲解,结果把充满情感,洋溢着人文内涵的诗文教得支离破碎、枯燥乏味。有的不以为羞,反以为荣。须知中学生的情感本来就比较脆弱、匮乏,急需老师的滋润、浇灌与填补。应该明白,现在有的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人际间美好的情感,沉溺于网络等虚幻世界之中不能自拔。这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我们语文教师在情感教育中难道就没有责任。因此,语文教师须肩负起这个责任,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生命教育,用前人健康、向上、积极的情感世界去点燃学生的情感世界,照亮学生的心灵世界。

三、针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生命教育弱化现象,应采取的策略如下:

1.思想上高度重视

学校领导、教师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生命教育这一课题,必须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逐渐向素质教育的观念转变,尤其要有生命德育教育观念。语文教师要走在生命教育的前例,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一重要课题,自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在教案设计中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生命教育内容;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讲究实效。

2.注重语文学科渗透

(1)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所体现的人间真情,懂得“情”的可贵。

能反映真情的作品很多,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之情。又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从主题思想上分析,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多年来一直思考的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的关爱之情使我找到了活着的意义,解决了应如何生存的问题。地坛、母亲,都给过作者以生命的启示。是地坛的物化之情与母亲的关爱之情共同促使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与活着意义的思索。又譬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从假设作者得到三天视力后要做的事情出发,生动地展现了盲人女作家美好纯洁的内心世界。她那种对光明的强烈渴望、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对生命意义的顽强追求等都能从文字中能体味到。她使人们懂得,应如何去珍惜光明,珍惜生命与如何去对待生命。

(2)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自然生命的顽强并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

不少作品借物喻人揭示出自然界不屈的生命活力,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石缝间的生命》以独特的视角对石缝间的野草、蒲公英和松树这三种自然生命在成长过程中坚强不屈的记叙和描写,揭示出它们在生物学、哲学和美学上的意义。把这种自然现象获得的启示推及到人类的生活,那么,石缝间的生命就是人类顽强拼搏的象征。作者意在提示人们,要勇敢地去面对生活的困厄、挫折与失败,要在艰苦的环境中寻求生存之道,去磨炼自己,认识自己,使自己的生存能力得以升华。

(3)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超越自我、关爱他人,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社会之中,真正体会生命的意义。

认识自我、珍惜自我、欣赏自我、超越自我是一种智慧,但若能推己及人,欣赏、珍惜、关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社会之中,更是一种豁达、崇高与超越。我们的社会多么需要这种精神。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这种精神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语文课堂、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譬如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老画家贝尔曼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将一片叶子画在墙上,自己病倒,却挽救了一个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叶子上的年轻画家琼珊,使她的病逐渐康复,换醒了她活下去的意志和信念,最后摆脱了死神的威胁。这种舍己救人的品德不正是我们这个社会迫切需要的吗?不正是我们值得学习和提倡的吗?又如《送花》一文揭示了活着要对别人有些用处才能快活的道理。又如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从人为挖掘、烧净高原沙漠中的红柳来揭示人类应保护自然、保护神态环境的重要等等。

参考文献:

[1]章美娟魏建技校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灵性弱化的现象剖析[J]科学时代2014.01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生命教育教案范文第9篇

通过问卷调查的反馈,令人大吃一惊,我们的学生对生命安全知识知之甚少,甚至达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尤其是遇到危险怎样避险,措施办法更是无计可施。

一、强化宣传点,提高生命教育认识

针对这一现状,经研究决定,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并使之常态化。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大量收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安全事故。通过大量的事故达到警示作用。从内心深处引起学生高度重视,进而自觉地接受生命安全知识教育。

2. 经常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知识讲座。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板报,广泛开展宣传,并利用班会、团会开展生命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例如利用劳技课讲安全教育读本等等,平时还适时地开展防火演练、防震演练等等。

3. 以《生命教育读本》为依据,开设生命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做到有教材、有教师、有教案、有课时安排。

4. 开展演讲、竞赛活动,推动生命安全教育的进一步落实。我校每学期都至少开展一次生命安全知识竞赛,通过竞赛,评选出生命安全知识标兵。

二、选准切入点,明确生命教育的内容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感受到生命是美丽的,生命史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呵护生命,了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且对自己没有伤害的行为,敬佩为挽救他人生命献出爱心的人。

1. 对学生进行自然灾害教育。让学生了解曾经发生在世界及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了解人类为应对自然灾害所作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的经验和采取的预防和预报措施,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精神品质,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救、自护的办法。

2. 开展交通安全教育。通过交通安全事故案例,观察本地交通现状等办法,认识交通事故的起因和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了解和学习与中小学生关系密切的交通法规,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3. 开展消防安全教育。通过火灾事故案例,认识到火灾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并通过实践学习,了解和掌握科学的防火措施和火灾救护行动。

4. 开展预防常规安全事故教育。通过学习电梯出现故障如何处理、安全用电知识、安全使用煤气和燃放爆竹安全等常见的安全事故知识,了解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面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学会各种自救常识,保护自身人身安全。

5. 开展流行性疾病教育。了解流行性疾病给人类造成的伤害以及人们在公共卫生方面存在的一些陋习,学习有关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方法,懂得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

6. 开展预防非法侵犯教育。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非法侵害对青少年造成的身体和心理伤害,学会用智慧和知识保护自己,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证自己健康、安全地生活。

7. 开展预防校园伤害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如何预防体育活动、嬉戏打闹和参加劳动时的人身伤害,如何做到大型集会时不发生拥挤踩踏,如何正确应对校园暴力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遭受伤害的可能。

8. 开展拒绝不良嗜好与习惯教育。通过讲解吸烟有害、喝酒无益、远离和网络成瘾等案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远离不良嗜好与习惯。

9. 开展生命价值教育。通过教育,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做到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呵护生命,提高自身生命质量,走好人生路。

生命教育教案范文第10篇

张亚民,天津市北辰区前丁庄小学校长,天津市教育学会学习学分会理事,北辰区责任区督学,曾获得天津市法制教育先进个人、北辰区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两年前,北辰区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100%达标,成为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中的“先锋”。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身居农村学校二十余载的我,结合学校现状,实施精细化管理,引领学校打破教育管理瓶颈。现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对农村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见解。

一、因校制宜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所完全相同的学校,没有两间完全相同的教室。好的学校并非都好在一个地方,好的教师也并非是同一类型的人。近年来,我区在干部教师培训上下大气力,使青年校长的足迹遍布东北、江浙、山东以及境外,先进学校的经验确实让大家心悦诚服,叹为观止。作为青年校长,我也曾怀揣远大的教育理想、带着一腔激情走进农村学校,想大刀阔斧地进行一番改革,把精细化管理贯彻到学校的各个角落,但推行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靠“拿来主义”、没有与校情结合的管理模式举步维艰。痛定思痛,在充分研究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充分认识到:一个拥有自己精神文化的校园,才能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之一是缺少对生命的尊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生命教育,为增强全体教师“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我把推进生命教育作为重塑校园精神文化的当务之急。首先,加强教师对生命教育理念的学习,确立了“我们致力于培养有爱、有信、有律的生命”的目标。其次,全体中青年教师参与科研课题《对未成年人进行生命教育的研究》,通过案例学习、读书沙龙、专家辅导等途径为老师们打开了一扇门,点明了一盏灯。大家清楚地认识到其实教育不只关乎知识、不只拘泥考试,我们肩负的是生命的重量。再次是特色德育教育,结合我校毗邻京九铁路支线的情况,我校从2008年起开展了以“关爱生命,共铸平安铁路”为主题的系列护路教育活动,得到市、区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10、2011连续两年召开“关爱生命”护路现场会,师生的护路绘画及论文在部级刊物上发表。一条条捷报不仅使大家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更重要的是唤醒了全校师生沉睡的自信,激发了每位教师健康、积极、乐观的正能量。教育有多种定义,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秘密,就是激励、唤醒和鼓舞。”众所周知,激励学生是教师的使命。在这里,我更想说:“激励教师,是校长的天职。”

二、构建人性化校园是精细化管理的趋势

制约农村学校发展、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有很多,如学校管理、教师老龄化、生源状况等,但学校管理粗放仍是导致教学质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忙于应付,幸福指数自然降低。而农村学校教师长此以往,已经适应了这种工作状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用行政手段推动工作,而忽视对教师情感因素的培育,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刚性管理往往只能管行为,人性化管理则能管思想,并由思想自发地影响行为。在工作中,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确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如小学教师课时多,简单重复书写教案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痛,我校从2009年起进行教案改革,变高耗低效为多思少写,工夫下在创新教学设计上,真正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再如我校由于没有食堂,老师们每天带饭上班,我们定期自己动手做一些饭菜。一顿简单的炸酱面能让老师们吃得热火朝天;一大锅棒子面馅儿饽饽更能让老师们回味无穷;一块热气腾腾的烤山芋能让老师们忘记工作的疲劳。学校制定灵活、人性化的考勤制度,使老师们不再有事不敢歇班;学校交通不便,公交车不进村里,有老师因有事或者开会坐车回来时安排年轻老师到村口去接,使老师们倍感温暖。美国著名企业家玛丽凯的观点“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使我深受启发,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人性化管理已初显成效:教学成绩由全区末位逐年攀升,2011年取得了区教学最大进步奖,综合督导考核连续获奖,体卫艺成绩大幅提升。

三、科学激励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20%~30%,而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则能够让员工把另外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激励的主要形式是物质奖励,而物质激励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我们采取与传统重物质、金钱的激励措施相反的科学激励,因为教师是有情感的,他们更注重高层次的需求,即“尊重”和“自我实现”。如用数据说话,为学校管理助力。数据不仅有意义,而且背后蕴含着大量信息,我们把教师的论文、优秀课、特殊贡献、各种荣誉等全部用分数统计,于是“优秀是计算出来的”已成为我校心照不宣的规则。再如我校建起了“前小”教师博客群,通过博客平台,老师们不仅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成长足迹、学习体会,还能互评互学、取长补短,对于每篇工作博文,我都会认真阅读,篇篇做评论与交流。我想,我的认真阅读与回复就是对老师们书写博文最大的激励。又如老师们对日复一日的工作没有任何新鲜感,对学校文化谈不上认同与理解,我们的切入点是,把学校文化“股份制”,让大家“入股”,参与编写校园环境的方案、校志、校本教材、校刊,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提供书籍、资料、图片以及方案、思路。这样做的实质就是,老师们在整合、嫁接、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中,真正成了学校文化的“股东”,认同感、归属感、向心力自然也有了。同时老师们深切感受到在学校文化的“蛋糕”里,有你的“面”、有他的“盐”、有我的“糖”,饱含着你的创造、他的坎坷、我的辛苦。每学期我们都设立“感动前小人物”“我最爱戴的老师”等各奖项的评选,当选的老师通过“走红毯”这一新颖的形式领取奖章。在不知不觉中,教师们的凝聚力自然生成,学校文化已经内化为学校每一个人生命成长的动力。

上一篇:大班幼儿园教案范文 下一篇:汉语拼音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