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机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5:10:10

生产机械论文

生产机械论文范文第1篇

萝卜属根菜类蔬菜,适宜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的砂壤土中种植。我省萝卜的机械化耕整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等地势平坦、适宜大型机械作业的砂壤土地区。采取机械深耕,不仅增强了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也为萝卜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满足了萝卜的生长需求,种植出的萝卜光洁度好、商品率高。萝卜栽培要求深耕炕地、三犁三耙,因此,栽培上普遍使用耕整机械。目前,生产上机耕普通使用的是小拖拉机配套两铧犁作业,耕深一般在15~18cm。萝卜专业生产基地一般使用大型机械深耕,耕深23cm以上,使用的主要动力有福田雷沃欧豹FT704轮式拖拉机、上海纽荷兰SNH704轮式拖拉机等。雷沃欧豹FT704和纽荷兰704拖拉机悬挂1L-530重型五铧犁或耕幅2.0m旋耕机,铁牛55、60拖拉机悬挂1L-430或者1L-330型三铧犁等。

2播种

萝卜机械化播种可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起垄、播种、镇压五项作业,具有出苗整齐、株行距及播深一致、覆土均匀、镇压严实等优点,并且起垄后有保水、保土、保肥作用,为萝卜增产增收创造了条件。目前,我省萝卜播种机主要采用湖北玉柴发动机有限公司研制的2BMQ-6型萝卜联合播种机(配套动力≥58.8kW),此外还有2BQS-8型萝卜联合播种机(配套动力≥58.8kW)。2BMQ-6型萝卜联合播种机耕深达到30cm以上,每次可播种4行,垄距65cm(包沟),株距10cm,单行种植,种子覆土厚3cm。这种播种机每天可播种10hm2,一次性可完成破土、旋耕、开沟作畦、施肥、播种、覆土等六大作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畜力耕深浅(10~15cm),开沟、播种深浅不一致,覆土薄而不均等不利于萝卜生长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3植保

萝卜在出苗及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染,病害主要有软腐病、霜霉病、菌核病、病毒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菜青虫、斜纹夜蛾等。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不仅影响产量,而且影响萝卜质量,降低商品性。萝卜软腐病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或新植霉素3000~4000倍液防治,霜霉病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精甲霜•锰锌喷雾防治,病毒病可用20%盐酸吗啉胍300倍液喷雾防治;斜纹夜蛾可用10%甲维盐2500倍液或2.5%多杀霉素1500倍液喷雾,蚜虫可用10%吡虫啉1000~1500倍液喷雾,蚜虫不仅为害植株,而且传播病毒,一定要早治。大面积萝卜,药剂配好后,用大型喷雾器(喷洒宽度15m)与大拖拉机配套均匀喷施在萝卜苗上,每隔7天1次,交替用药。小面积萝卜可用手动式喷雾器或电动喷雾器喷雾。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操作植保无人机进行萝卜的定点防治。植保无人机作业高度为1~20m,能保持与农作物的距离在0.4~2m的固定高度飞行或悬停,不损坏作业面;飞行速度高低可控(0~12m/s)、飘移少、可空中悬停、无需专用起降跑道、不受地形和高度的限制。根据无人机大小的不同,喷洒宽度为3.5~6m,螺旋桨所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增加雾剂对作物的渗透性,增强防治效果,且操作人员可远距离遥控操作,提高了喷洒作业安全性。每架无人机每1h可作业3.3hm2左右,其效率是常规喷洒效率的40~50倍。另外,无人植保机采用高速喷雾式喷洒方式,至少可节约50%~60%的农药使用量,节约70%~80%的用水量,降低了药剂成本。现在一般使用的是河南安阳全丰航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3WQF80-10型智能悬浮植保机。

4清洗

湖北省沙洋、钟祥等江汉平原是适宜种植萝卜的地区,由于受到劳动力紧缺、清洗萝卜劳动强度大、运输距离远等因素的制约,萝卜大面积种植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萝卜清洗机及冷库的建设,不仅可以大大减轻清洗萝卜的劳动强度,而且高效率的机械化作业大幅度缩短了清洗时间、提高了清洗质量,为萝卜冷链贮运提供保障。目前生产和使用的萝卜清洗机械主要由武汉华瑞吉祥机械发展有限公司提供,主要清洗机械有BQ-B8-480型萝卜清洗机、BQ-C3-2000型萝卜清洗机、HQ-A4-1000型萝卜清洗机等。BQ-B8-480型萝卜清洗机小巧轻便,价格较低,适合小型家庭农场或萝卜种植专业户使用。其电动机功率为1.5kW,仅需1~2人即可操作,每1h可清洗萝卜1~2t。BQ-C3-2000型萝卜清洗机是国内目前最大型的萝卜清洗机,可供大中型萝卜加工厂、萝卜种植基地、冷库及专业合作社使用,其电动机功率为2.2kW(2台),需5~10人操作,每1h可清洗萝卜10~15t。HQ-A4-1000型萝卜清洗机按生产流水线设计,有提升机自动上料,3台清洗配套,适合大型蔬菜基地和专业合作社使用,其电动机功率为4kW,需5~8人操作,每1h可清洗萝卜8~10t。从2013年开始湖北省蔬菜办公室开始在钟祥市荆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广萝卜机械化大面积种植。在机耕、机播、机械化植保、机械化清洗等四大环节上实现了机械化,在一些萝卜产区个别季节生产效益不能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荆沙合作社仍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萝卜储存保鲜、远程运输及萝卜加工等方面也总结出一套可行的方法,加工出萝卜皮、萝卜干等产品。由此可见,应用萝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是实现萝卜规模化种植、降本增收的必由之路,前景十分广阔。

生产机械论文范文第2篇

农业机械的发展过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再到逐渐全面铺开,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现在由于惠农政策的落实,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已经全面铺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对农业机械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近十年来,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村的土地流转速度也在逐步的实施和加快。一些不想离开本地的农民有了比外出打工收入更多的大量的土地经营。这样的经营形势有逐渐发展壮大的趋势。所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壮大,各区域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业机械在农村各领域的运用都有较快的发展。比如后勤加工、场上作业、多种经营、林业生产、水利建设等,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在农村多领域的运用,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过去的落后的生产方式,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使农业生产水平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农业生产正朝着机械化、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纵观农业机械的发展历程,农机总动力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现在利用情况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还要从各个方面挖掘潜力,使农业机械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有的动力机械配套单一,部分机械作业量不能满足要求,区域性单机种发展过快等都有待于进行调整,以发挥其最大的效应。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现现状,可以说是在农村各个领域逐渐普及,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先进作用。从翻、耙到播种镇压,从中耕到收获,从水稻育苗到插秧,从收割到脱粒。从场上作业到后勤加工,从病虫害的防治到农田水利建设等都离不开农业机械。

2农业机械在未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对城镇化进程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是我国发展的根本问题,解决了农业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我国的发展问题。因此农业机械的发展对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农业机械的发展和先进技术的运用,必定解放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这些被解放农村劳动力势必向城镇转移,去从事第二或第三产业。从而加快了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对集约化经营的作用。由于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和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势必形成农村现有的土地向部分种田能手或经营组织转移,形成集约的经营模式,使农业生产逐步向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使农业成为一种优势产业,不再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短板。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技术也会不断的在农业机械领域运用,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的各种性能,适应农业生产的不同需要,使农业生产逐步由传统型的粗放经营向规模化经营,合作经营转型。推动传统农民向现代化农民转移。最终使农业生产逐步实现现代化。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国民经济就能实现飞跃的发展,使国力不断的增强,最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对城乡一体化的作用。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农业科技的物化载体,是用现代化工业文明成果武装农业的技术手段。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机制造业属第二产业,农机服务业属第三产业,其服务对象是第一产业。农业机械横跨一、二、三产业,是连接工农、沟通城乡的重要纽带。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代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根据十提出的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必须抓住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进一步提高农机化水平,优化种植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农业机械化必将成为引领农业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环境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先进载体。

生产机械论文范文第3篇

1.1大多数的农机驾驶员对于农机的安全管理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在农村的田间道路行驶不需要办理相关的手续,所以对于管理部门的政策没有有效的执行。而更有部分驾驶员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不考虑农机的安全性,一味的对农机进行加长加高处理,并且在速度上不断提升,所以经常会出现超载超速的现象,存在众多的安全隐患。大多数的农机驾驶员只是会驾驶,而却缺乏对农机的保养意识和常识,对于机车内存在的安全隐患无法及时发现,导致行驶的过程中因为部件损坏而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增大,严重威胁到人身安全。

1.2农田作业的农机安全管理不完善,农机驾驶员对于机车安全行驶的意识较差,认为田间的作业环境简单,不会发生安全事故,所以在思想意识上就忽视了机车操作的安全性。虽然从事农田作业的机械与从事道路运输的车辆相比,虽然相对发生事故的机率较低,但前者的数量远远大于后者(前者是后者的十几倍),且作业有一定季节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依然较大,因此,对出事农田作业的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同样不能放松。

2、农机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2.1培养一支技术过硬、法规意识强的农机驾驶员队伍随着农机化范围的不断扩大,农机驾驶员的队伍也不断的壮大,所以为了保证农业机车的安全操作,农机安全监理部门要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利用一切媒体工具宣传农机驾驶安全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来进行警示。对于农机的使用要进行规范化管理,凡是从事农业生产的车辆必须进行登记统一管理,在进行驾驶业务知识和安全常识培训后,经审查合格方可发证,并且要参与每年的年审。对于优秀的驾驶员要注意发挥其主导作用,利用自身的行为感染身边的驾驶员,提高农机驾驶的安全性。

2.2加大农机安全宣传的力度安全隐患的消除要在发生前进行,不要等到事故发生了再注意到安全驾驶的重要性,所以农机安全管理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利用多种手段向广大农民以及农机驾驶员讲解安全驾驶的重要性,动员全民积极的参与进来。为了保证机车处于安全状态,要加强对机车的日常养护,对于容易损坏的零部件,要经常检查,在机车使用之前,要对其进行安全检查,养成良好的习惯,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3按时参加年检年检是对农业机车的使用状况,自身的性能以及各个零部件的损坏程度进行的检查,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能够及时发现,确保机车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在年检时还要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知识培训,养成定期检查的好习惯。孙怀宝双辽市东明镇农机站

2.4加大对农机违章作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农机安全监督检查是农机安全监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确保农机安全行驶的重要手段。所以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机安全的监督管理力度,对农机交通安全状况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目前,在乡村的道路安全状况管理方面,还是交通管理部门的薄弱环节,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重要的国道、省道等道路。因为缺乏管理力度,所以农业机车违反安全驾驶现象频现。为了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农机管理部门应该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尤其是要加大在农忙季节的检查力度,确保农业机车的安全行驶,为农业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3、新形势下,农机监理部门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坚持发展的主题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展必须坚持以搞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为中心,积极面对当前形势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紧紧围绕搞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这个中心、这个主题,把工作重点放到了乡村、田间、场院,挖掘有利因素,努力促进农机监理事业健康发展。

3.2坚持服务理念服务是立足之本,发展之源,服务也是农机监理事业永恒主题。“文明执法、优质服务”示范窗口的创建精神也正是由“服务”二字体现出来的。我们在继续发扬农机监理服务精神前提下,要进一步强化农机监理服务手段,积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新的服务方式,通过服务增强农机监理的工作实力。

3.3坚持体制创新体制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工作创新的基础。在目前这种新的形势和环境下,必须建立新的监理体制,就要在巩固提高市、县一级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乡、村两级体制的建设。只有监理体制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才能确保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要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服务方式的创新,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更新观念,科学管理,加快农机监理事业发展的步伐。

4、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增加了农业收入。而农机化的顺利进行需要农业机车的安全行驶,才能够为长久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在农机化大范围推广的形势下,农业机车的数量也在逐年攀升,而由于农业机车驾驶员的安全意识较差,缺乏日常养护的观念,所以导致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到人身安全。为了加大对农业机车的安全管理力度,相关部门应该在法律法规上不但完善,为农业机车的安全管理提供有利的依据,积极宣传机车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农机车驾驶员的安全意识,为农业生产创造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

生产机械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观

十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而后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学者们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危机的方法。福斯特的生态思想为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思想方法,也为消除怀疑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学者们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说到:“事实上,整个19世纪生态思想发展的最大成果就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崛起,而这又与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伴随。”在一定意义上,他把对马克思的生态理论的内涵及当代价值的揭示转化为对马克思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揭示。鉴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没有多少异议,所以他主要集中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阐述上。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异》,马克思之所以选择伊壁鸠鲁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写作对象,正是因为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理论。福斯特认为伊壁鸠鲁超越了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机械论倾向,这是马克思的―个重大发现。福斯特详细的说明了马克思是如何肯定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机械论和决定论的超越。他强调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的肯定是在坚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认识到马克思在坚持唯物主义基础上对伊壁鸠鲁的肯定要比认识到马克思对伊壁鸠鲁超越机械论和决定论的肯定更为重要。福斯特认为马克思之所以肯定伊壁鸠鲁就是想要说明伊壁鸠鲁是个唯物主义者。福斯特说到:“他(指马克思――引者注)同伊壁鸠鲁主义和英法唯物主义者们的相遇,使他和恩格斯后来所说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了面对面的关系。”

二、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

福斯特认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系统的接触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哲学以后形成的。之前我们一谈到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首先想到的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和超越,而福斯特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吸收和继承上。福斯特认为正是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刚要》这部著作中费尔巴哈同黑格尔实现了分裂。黑格尔认为自然是从精神中分离出来的,自然从属于精神,在《自然哲学》中提到“自然界的宗旨就是自己毁灭自己,并打破自己的直接的东西和感性的东西的外壳,像尼芬克斯那样焚毁自己,以便作为精神从这种得以更新的外在性中涌现出来。”而费尔巴哈“坚持认为物质世界本身是现实存在的,包括其中的人类及其对世界的感觉”。对于黑格尔来说,这种来自费尔巴哈的冲击是毁灭性的。福斯特这样描述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冲击,“正是在这里,费尔巴哈的批判最具毁灭性,因为它就是冲着这个离奇的自然哲学而来的,即就是为了脱掉这个皇帝的外衣。正是缘于黑格尔无法提出真正的自然主义,以及他一意孤行地将外在自然(被视为是机械的)置于绝对理念之中,所以他的思辨哲学――他的辩证法――惊人地毁灭了。”之所以说马克思是对费尔巴哈的继承与超越,是因为费尔巴哈与黑格尔的决裂使马克思彻底看清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实际上是在为神学做辩护,之后马克思从费尔巴哈的思想中吸取了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这一思想“对马克思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费尔巴哈在反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时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提供了框架。马克思通过吸收了伊壁鸠鲁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出了自己的“产生于感觉经验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一方面认为人是自然物,另一方面也认为人和其它动物一样是受动的,也就是说“人的欲望是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同时马克思强调人类的对象性的世界是在历史中以不同于人类的方式实现的。

福斯特认为马克思正是借助于费尔巴哈同黑格尔的决裂才同黑格尔彻底划清界限的,所以我们应该看到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所作出的贡献。但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不能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黑格尔的影响。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体系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福斯特把马克思形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看成是马克思一生所坚持的思想,即使后来有学者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解读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但是基础还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意蕴

福斯特认为,马克思在阐述人与自然关系时强调人依靠自然界生活,但这并不等于人可以充当自然界的“所有者”。“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这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与自然界最基本的关系。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人的物质生活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提供了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人的精神生活同样离不开自然界,“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为人类提供了精神食粮。但是自然界并不是现成的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而是人要主动的索取,主动的去改造自然界。这样使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不是一名生态者,马克思是人类中心主义者。福斯特认为,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自然界客观性的前提下主张人可以“改造”和“占有”自然界,自然界本身是按照自身的客观规律在运行,它不可能让人类随心所欲的“占有”。人类在自然界面前并不总是受动的,他也鼓励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因为此,一些西方的生态社会主义者批评马克思是“反生态”性的。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就是要人在面对自然界时积极地去实践,特别是在当前人与自然处于异化的状态,人更应该通过实践活动积极的改变这种异化的状态。马克思承认人对自然界“统治”的必要性,他认为人对自然界的“统治”才能让人更清楚的认识自然界。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和强调人对自然界的“统治”,两个方面看似存在着矛盾,福斯特指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以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的,马克思鼓励人们对自然界的“统治”是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界的有限性为前提的。马克思所说的“统治”自然实际上指人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和改造,还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理解马克思提出的“统治”自然,就与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不相矛盾了。

生产机械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世界1;世界2;世界3;生态文明

长期以来,哲学家们为世界的本原问题争论不休,但绝大多数哲学家在这场争论中都承认世界是由物质与精神构成的,从物质存在的本体论来看,理解世界1(物理体态的世界)、世界2(精神状态的世界)和世界3(思想的客观内容世界)内容需要从哲学发展中寻找。1967年,波普尔在《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三个世界”理论[1]。他认为世界至少包括三个在本体论上泾渭分明的次世界:“世界1”是物理世界或物理体态的世界;“世界2”是精神状态的世界[2]。“世界3”是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和艺术作品的世界, “世界3”还包括通常意义的“精神产品”凝结在通常意义的“物质产品”中的部分,即人工世界。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发展, 全球多数国家正在跨越工业化过程,三个世界所表述的内涵本身同时也在发展。国内学者李伯聪将人及人类社会并入世界2。世界3由传统的知识世界也从王克迪[3]所说的“编码文本”或到孙慕天[4]所指的“符码世界”等客观知识世界发展到人工物构成的人工世界。而理解世界1、世界2和世界3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从三者的相互交叉作用中去认识和解读。

首先,在世界1和世界2的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最为重要,人类社会经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过程中人类形成了自己独有自然观。

其次,理解世界2和世界3的关系,以自然和人类及其社会演化的视角,从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即世界2通过抽象、加工转化为世界3。

再次,理解世界1和世界3的关系。以自然演化的视角,证实了物理体态的世界与人的思想的客观内容世界是通过世界2建立的。

通过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在世界1与世界2的相互作用。并且人类在世界1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具有世界1“常态”和有别于世界1“非常态”[6]世界2(人类文明形态),丰富了世界1;在世界2与世界3的相互作用中,人类在自身发展进化的基础上,通过世界2将对世界1的认识、观察、抽象并用人类自己的方式固定下来,符号化为世界3――科学;在世界1与世界3的相互作用中,世界1与世界3的相互作用中介是世界2,世界1与世界2在各自演化中发生了冲突,其根源在于世界2与世界3相互作用不当而引起。

三个世界的延伸――新世界3:站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及其生态思想的立场上,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从自然和人类及其社会演化出发,分析、认识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在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中,找出同时符合二者利益规律科学认识的本质,即如何把威胁人类安全的“非常态”变成可见的状态、可动的状态和可控的状态。建立符合自然演化规律的人与自然统一人类自然观。

随着人类的诞生和进化,人类从没间断过对自身发展和确立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的追求。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断谋求自身发展及其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并建立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两个文明”建立过程中,人类自然打破了生态自然的平衡,在人类不断谋求自身单向度发展的自然生态中,人类自身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其原因是人类建立的工业文明及其形成的自然观是机械论的,机械论自然观认为,自然不是人类的家园,它与人类没有任何精神意义上的联系[5],人也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它只有通过征服和控制自然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其实质是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联系,导致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隔离。

人类的能动性与自然的受动性发生关系以来,人类通过自身对生态自然(天然自然,卡尔・波普称之为世界1)规律的认识、经验和归纳建立了人类自然(人工自然,卡尔・波普称之为世界2),进而又建立了包括生态自然在内的人类社会及其文明(卡尔・波普称之为世界3)。这样,自然界构成,即由生态的自然(天然自然)、人类自然(人工自然)组成,即世界1、世界2和世界3。生态的自然是自然中的世界1和世界2的一种交叉互补平衡。但随着人类自身为了追求自身发展和确立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人类不断谋求自身发展及其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及其社会经过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两个文明”建立过程中,人类自然打破了生态自然的平衡,其过程是世界2大幅度增幅建立在对世界1资源的索取、破坏。其结果是世界2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世界1增长和修复速度。自然中的世界1和世界2不在是一种交叉互补平衡的生态平衡,而是世界2在无限扩大和世界1无限缩小的单向度发展。归根结低是世界2与世界1的矛盾,需要世界3对世界2与世界1的矛盾调节,并建立新的自然观和文明形态――生态文明。

基于此,马克思进一步看到了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与环境、与生态的矛盾,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类走出人类文明越发展生态破坏越严重的“二律背反”的怪圈,就必须对我们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马克思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生态文明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为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理论,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向自然的复归”,建立生态文明新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需要科学解读,有助于对社会“生态文明”的外延的拓展理解和全面解读“生态文明”深刻的社会寓意;“生态文明”更需要哲学解读,必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纪树立编译.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3]王克迪.信息化视野中的“三个世界理论”[D].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0.

[4]孙慕天.论世界4[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2).

[5]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生产机械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动机;启动失败;分析

0 前言

输油主泵是保障原油、成品油大动脉正常输送的核心,输油主泵的正常运行是输油气生产安全的前提。影响输油主泵启动的因素很多,本文将从输油泵启动过程的电气控制、电机自身和泵的联锁保护程序入手,阐述影响输油主泵启动的因素及其解决办法。

1 影响电动机启动的因素及其解决方法

西部管道输油站输油主泵均采取直接启动方式,由中控/站控或就地操作发出的合闸信号作用于高压开关柜控制回路,通过开关柜执行机构动作带动断路器合闸,电机通电并启动,启动过程中检测泵机组运行状态的状态信号反馈到上位机,若各项信号正常,则启动过程结束,启动成功,若有某项参数异常,达到保护装置设定值时,通过连锁程序,发出分闸信号,通过开关柜控制回路,断开断路器,使电动机断电,启动过程结束,启动失败。

1.1 影响电动机启动的因素及其解决方法

1.1.1 高压开关柜故障

1)高压开关柜储能故障及其处理措施

3)高压开关柜机械故障及处理措施

高压柜常见的机械故障主要有:机械连锁故障、操作机构故障等。操作机构出现故障最多的部位是限位点偏移。操作机构中扇形轮与脱扣半轴啮合量啮合量较大,脱扣阻力就大,容易卡死;啮合量较小,容易连跳,不能合闸。

相应措施:

确保电气春秋检过程中各项试验准确可靠,定期维护保养机械机构和操作机构。

1.1.2 继电保护动作

1)电动机在启动过程中常出现的继电保护动作

当电动机状态检测值超过电动机保护设定值时,就会导致保护动作跳闸,从而导致停泵。如:电动机过流保护(速断保护包括零序保护与反时限速断保护)、启动超时保护、负序电流保护、低电压保护、过热保护和差动保护,都会导致电动机保护动作跳闸,停运行输油泵。

2)相应的处理措施

(1)电动机过流、过热和启动超时保护动作

电动机过流、过热和启动超时保护动作应当做到:①尽量消除工艺和设备的跑冒滴漏现象,对在恶劣环境中运行的电机要缩短维修周期,填加油脂时必须保证洁净,且保证油脂的质量;②组装电机时一定要保证定、转子铁心对中,对于长期不用的电机要定期盘车,使用前必须进行必要的检查;③尽量避免电动机过载运行,避免电动机频繁启动。

(2)电动机负序保护动作

当电机发生断相、反相、匝间短路或三相合闸触头不同步时,将产生负序电流,使转子发热大大增加,危及电动机的安全运行。为了避免该保护动作,应当在对电机进行日常维护和检修的同时,必须对电机相应的功能单元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试验,提高其可靠性。

(3)电动机差动保护动作

当断路器三相不同期、电动机出现匝间短路、相间短路、接地短路,或电动机进出线两端CT采样值不平衡,且达到动作整定值时,会发生差动保护动作,其中包括:差动速断保护和比率差动保护。

为了避免差动保护动作,在对电机进行日常维护和检修的同时,必须对电机相应的功能单元进行全面的检修和试验。尤其是要认真检查负荷开关、动力线路、静动触点的可靠性,尽量避免电动机过载运行,减少电动机频繁启动次数,必要时需对电机转子做动平衡试验,并保证电动机洁净并通风散热良好。

1.1.3 输油泵联锁保护程序动作

1)站内连锁保护程序导致停输油泵电机的条件

(1)泵轴承非驱动端温度、泵轴承驱动端温度、泵壳体内温度、泵电机三相绕组温度、泵电机轴承非驱动端温度、泵电机轴承驱动端温度高高报,泵ESD锁定状态、泵故障,泵机械密封泄漏报警,这些信号持续2秒后会导致泵的报警从而导致连锁停泵。

(2)泵入口汇管压力开关低低报警15秒后停所有泵;

(3)泵出口汇管压力开关高高报警15秒后停第一台启动的泵,当第一台启动泵停止后,如果20秒内压力开关还是高高报停第二台启动的泵,直到压力开关回复或者停掉所有泵。

2)相应的处理措施

(1)在启、停输油泵现场监护中,对讲机要远离泵非驱动端的振动传感器。

(2)泵轴承运行温度高,达到高报警。及时更换油,对泵机组对中情况定期检测。

(3)机械密封温度高。泵检修后,由于泵体排空不充分,造成机械密封冲洗量减少,引起温度升高,检修后或运行中反复间隔排气。

(4)管道应力问题,在日常维修中,应对泵机组重新对中,避免管道应力集中。

(5)传感器误报。泵机组的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易发生错误报警,按时定期测试传感器的工作情况。

2 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各种影响输油泵电动机启动的原因的分析,积极的思考后提出了一些笔者的建议:

(1)多台电机连续启动时间间隔不能太短,这样容易造成启动电流叠加,从而导致母线电压急剧下降,过流保护或低电压保护动作跳闸。

(2)避免电动机过载运行和频繁启动。

(3)尽量消除工艺和机械设备的跑冒滴漏现象,检修时注意搞好电机的每个部位的密封,防止电机因内部进水或其它带有腐蚀性液体、气体,导致电机发生短路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戴晨翔,王彦辉,等.数字式保护(测控)装置说明书[Z].2009,7.

[2]王学龙.应知应会手册(三):电气分册[Z].2009,4.

生产机械论文范文第7篇

一、 引言

科学与哲学,远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分支,科学哲学创立于20世纪初,它的两端连接着科学和哲学,是哲学家和科学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领域。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相类似的,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学科,是19世纪末工业革命对城市产生巨大影响之后才兴起的。而城市规划活动及其理论思想,则是伴随着城市的形成、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城市规划本身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社会与技术过程,主导其思想演变的除却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外,作为哲学一个影响深远的分支,科学哲学也起着不容忽略的作用。

如前所述,科学哲学萌芽于古希腊时期,真正创立于20世纪初,这两个时期也是城市规划思想起源和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与古希腊时期相比,古罗马的哲学和社会思想总体上处于一种全面的庸俗化状态,虽然在技术尤其是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可是在哲学与科学方面取得的建树很少,其城市规划思想主要也是为实用主义和歌颂皇权、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服务的。而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对世俗和精神世界全面占领,学者们基本上没有学术自由,经院哲学方法上的基本取向是反经验的,科学没有存在的基础,也没有生存的理由和空间,科学方法论的讨论基本上被忽视了。中世纪时期的思想基本上对哲学与科学贡献并不多,其城市规划思想以体现宗教图景和自然秩序为主。因此,本文试图从科学哲学这一视角,着重分析从古希腊时期和近代在学科的萌芽和起源时期,科学哲学的发展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演变的影响。

二、 古希腊时期哲学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启发

古希腊是科学思想的摇篮,近代科学的各个学科,几乎都能在古希腊的科学里找到其思想源头。科学史上的古希腊,不仅指政治历史意义上的古希腊,而是包括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2世纪,跨越政治历史意义上的古希腊、马其顿帝国、古罗马的近8个世纪的时间[1]。

古希腊人对宇宙万物充满着好奇,其思考的对象已触及世界的起源、理性的作用、方法论等方面。古希腊哲学一方面是一种以理性为取向的自然哲学,承认世界论文联盟运动是有规律的,整个宇宙万物之间是和谐有序的。其中代表的思想有以泰勒士(thales)和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所代表的自然实体主义和以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和柏拉图(plato)所代表的数学形式主义。所谓实体主义是相对于形式主义而言的,它们的共同目标是追问事物的本性。实体主义者把本性问题转换成事物的实体构成问题,形式主义者则把问题转换成事物的构成形式问题。而另一方面,怀疑论者们又认识到知识和理性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提倡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这种种的哲学思考和探索,都对古希腊的城市规划思想起着深刻的影响。

(一)《理想国》与泰勒斯和德谟克利特所代表的自然实体主义自然哲学

泰勒斯首先认识到宇宙的和谐性。他提出“万物源于水”的命题,认为宇宙万物起源于水,又复归于水,因此世界是统一的。[2]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则提出原子和虚空的概念,认为万物的本原不是自身也会发生变化的水、土、气、火等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自身不变的物质元素,即原子。原子是最小的、不可见的、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而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由于原子的大小、形态、次序、位置不同,原子彼此的碰撞结合成世界万物。[3]

尽管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描述不同,但古希腊的哲学家们都意识到,在多变的经验感觉之下,大自然其实是有着不变的性质和规律的。这种思想被广泛接受,并被运用于对社会事务的有序安排中。他们认为,在家庭、团队、政府、社会等不同层面上,不同的构成单元有不同的角色和位置,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但同时又相互依赖和协助,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统一、有序的图景。这些理念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提供了思想基础。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著名代表作,书中以对话的形式,叙述了柏拉图对于政治制度和理想城市形态等问题的探索和设想。柏拉图强调这个“理想国(城市)”是用绝对的理性和强制的秩序建立起来的,首先,应该通过劳动分工和社会角色的分类来重整城市秩序;其次,城市居民应分为各个阶层,即哲学家、武士、工匠、农民和奴隶。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完整性和均衡性只存在于整体之中,为了城邦应不惜牺牲市民的生活。[4]这种思想对于古希腊后期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希波丹姆斯模式”与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所代表的数学形式主义自然哲学

形式主义者力求找到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因而更加发展了抽象思维,强调了概念的重要性。毕达哥拉斯最先提出了数的形式主义,认为“数为万物的本质,宇宙的组织在其规定中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体现。”其后,以巴门尼德(parmenides of elea)为首的爱利亚学派从逻辑上论证了不变的概念才是事物的本质。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进一步发展了理念论,把形式主义推向极端,同时也高扬了理性的地位,把自然之秩序、规则高悬于感性具体多变的自然事物之上。“万物皆数”的数理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不但对天文学、物理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被成功应用到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中。

这种哲学思想同样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中得到充分诠释。在建筑学中,不仅可以利用数学原理取得工程成就,而且在建筑形式上追寻数学比例可以求得形式美,以直达世界的本质,感受到和谐的宇宙秩序。古希腊建筑的各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大多构成和谐的比例关系,直至今日,比例依然是当今建筑师处理建筑形式考虑的重要因素。而希波战争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古希腊法学家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提出了一种显现强烈人工痕迹的城市规划模式,即“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得秩序和美”。[5]希波丹姆斯模式被大规模应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的建设以及古罗马大量的营寨城中。

(三)雅典卫城与普罗泰哥拉为代表的怀疑论学派

在庞大的古希腊哲学体系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毕达哥拉斯等学者在哲学方向上坚持理性主义,注重客观性,认同认识论上的可知论,表现出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但同时,有一批学者从批判的角度,坚持用怀疑的眼光审视一切,致力于寻找理论中的不足和不完备性,寻求理论自身的有效适用边界,从而从另一个角度大力推动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6]这些学者被称之为“怀疑论者”。

怀疑论者的代表人物普罗泰哥拉(protagoras)提出了其学派最基本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万物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衡量者……在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之间恰好存在着重大差别。那些事物是什么,对于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来说是不同的。” 普罗泰哥拉相信民主体制和个人主义,反对权威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效用和价值的感受和标准,统一标准既没有必要,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

转贴于论文联盟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古希腊诸多的城市和建筑群,都突出反映了注重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协调的思想,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平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地形以构成活泼多变的城市和建筑景观。雅典卫城就是其中的典范代表。“雅典卫城的建筑群布局以自由的、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为原则,既照顾到从卫城四周仰望它时的景观效果,又照顾到人置身其中时的动态视觉美,堪称为西方古典建筑群体组合的最高艺术典范。”[8]

三、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一)近代主要自然科学与哲学发展回顾

17~19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制度瓦解和灭亡的时期,也是自由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是西欧社会结构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起源于法国的理性与科学思想启蒙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自然科学精神。启蒙运动使人们相信人类凭借理性能够完善地认识整个世界。近代的自然科学家们相信,确定的知识必须是精确的、经过数学分析的,事物可以通过精确量化来达到确定性的目的。而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分析几何、牛顿(sir isaac newton)和莱布尼兹(gottfriend wilhelm leibniz)的微积分等新数学手段的发明,也为研究复杂现象提供了精确的手段。

与此同时,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偏重于逻辑理性推演的唯理性主义成为推动近现代自然科学进步的有力武器。笛卡尔主义者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只要为人类知识找到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即绝对正确的、不容怀疑的第一原理),然后按照演绎逻辑的规则,就可以推导出一切人类知识。这种认识论后人称之为基础论。笛卡尔的哲学思想还强调,认知事物的基本方法是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解为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地解决的程度为止,然后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9]

另外必须一提的是牛顿力学的机械论自然观,其机械运动观念在几个世纪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对物质世界存在客观规律性的主体思想和信仰,不断鼓舞、推动着人们对自然的无穷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18、19世纪不仅开启了一个科学方法的新时代,也使之成为一个信仰科学的时代。

在近代一系列的科技革命中,一场生物学的革命极大地动摇了之前人们对人与世界的认识,这就是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有关进化论的思想,它指出人类只不过是宇宙中整个生物进化链条中的一环。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摧毁了以人为宇宙中心的传统宇宙观,沉重地打击了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的自我陶醉观念,使人们对世界、对人与人的制度的本质等进行了重新思考,人们开始不再把社会看成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10]

(二)科学哲学影响下的近代主要城市规划思想简述

上述的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对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广泛而深远,包括催生了城市规划学科的诞生。

在17世纪西方建筑、园林和城市的建设中,强调唯理秩序的古典主义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从思想根源上来说,此时的古典主义是唯理主义的直接产物。“它要求在社会生活和一切文化艺术的式样中建立起高贵的体裁和统一的规则,这些规则是不依赖于感性经验的,是理性的、绝对的、唯一的、超时空的,这种文化为较严格地创造自然或人工环境提供了依据。”[11]在唯理主义思想的主导下,西方古典主义园林呈现出一个个完整而有序的景观。而建筑师和规划师们随即从中提取了规整、平直的道路系统和圆形交叉点的美学潜力,并迅速将之运用到整个城市空间体系中。这种古典主义城市规划思想,为其后西方各国的城市建设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18、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更由于工业革命的巨大推动力,使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急剧城市化使城市产生了大量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生活质量的极度下降使人们深感不安,力图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前述的基础论和唯理性,使人们相信物质世界存在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性,不少怀有社会良知的思想家们开始构思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和城市形态。摩尔(thomas more)、圣西门(henri saint-simon)、傅立叶(charles fourier)、欧文(robert owen)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哲学背景下产生的,而他们所认同的解决问题的基础和根本途径,是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民主社会。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虽然很不成熟,在当时的小范围社会实践中也没有产生实际的影响,但其进步性对其后的城市规划思想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思想。

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的全面探索,也促使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全面考察。19世纪90年代,霍华德受伦敦政府的委托,对当时英国的城市进行调查,并提出一整套整治方案。于是,霍华德对各种社会问题如土地所有制、税收、城市贫困、城市膨胀、生活环境恶化等,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他认为,只要牢牢掌握了简单的事实,社会的剧烈变革就会迅速开始。他倡导一种全面社会改革的思想,对城市的性质定位、社会构成、空间形态、运作机制、管理模式等进行了全面的探索。[12]霍华德的规划思想,充分体现了19世纪末人们对于人与世界之间关系认知的改变,把严峻复杂的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综合考虑,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取向,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霍华德也被誉为近代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两位大师之一。

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另一位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大师盖迪斯(patrick geddes)的规划思想,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烙印更加明显。盖迪斯强调城市规划不仅要注重研究物质环境,更要重视研究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他提出“城市学”的概念,指出“城市改造者必须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复杂统一体,其中的各种行动和思想都是有机联系的”。除了强调城市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盖迪斯还提出了区域协同的综合观,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同时,他还极度重视人文要素与地域要素在城市规划中的基础作用,他的思想体现了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13]盖迪斯对城市问题的认识,在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更飞跃了一个层次,不但为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

近代各类城市规划思想活跃,与霍华德、盖迪斯等人文主义者不同的,是一些深受唯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影响的工程师和建筑师。他们基于近现代技术提出了各种被后人称之为“机械理性城市思想”的城市规划主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塔(autoro soriay mata)的带形城市模式和戈涅((tony garnier)的工业城市模式。这些城市规划思想,深受笛卡尔由分解到综合的机械论思想影响,强调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分布的秩序,对此后的《雅典》的城市功能分区思想奠定了基础。

四、 结语

科学哲学的萌芽、起源和演变,都与同时代的自然科学发展密切相关。同样,西方城市规划

生产机械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化工机械;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承压设备

1. 对化工机械设备安装工程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机械设备的安装是机械设备正式运作前的关键步骤和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基本内容就是将设备从产地运输到安装地点,借助特定的仪器和工具,通过一系列的施工,将设备正确的安装到预定位置,并通过调试使其能够正常运转。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好坏决定着机械设备在日后的工作中的性能、寿命和安全性。化工行业所用到的机械设备大多为承压设备,此类设备的特点是工作环境恶劣,介质易燃易爆,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往往会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加强对化工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保证其安全稳定的运行,是发展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

2. 在设备安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单位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

因为化工机械设备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国家每年都要出台相应的政策以保证对化工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监管力度。不少施工单位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后没有第一时间向下贯彻落实,也没有对本单位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导致本单位的质量监督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不能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不仅容易产生纠纷,而且会使质量监督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是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有经验有能力的人员流动性一般都比较大,一旦本单位的质管部门的人员流失,就会对质量管理监督工作造成巨大的影响,使之难以正常有效的开展。

2.2 设备的质量问题。

化工设备多属于承压设备,在日常的运作中长期处于恶劣的工作环境,因此对设备零部件的质量和稳定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就当前零部件的市场情况来看,假冒伪劣和偷工减料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如果采购人员经验不足,无法辨认真伪,一旦买入质量不合格的的产品并将其组装到设备上,不仅对设备的性能和寿命会造成损害,还会留下安全隐患,对生命财产安全按构成威胁。另一方面就是个别采购人员收受贿赂,以次充好,也是设备的质保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2.3 相关文件和资料的缺失。

很多单位对化工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要求就是能把设备按规定安装并调试合格,能够正常投入使用即可,对与工程有关的文件资料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对其进行很好的分类和保存,以至于在工程竣工的时候,相关资料所剩无几。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也就是说,只要相关文件资料齐全,一旦设备发生事故,那么施工单位就要对此承担责任。这项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督促施工单位认真的对待设备安装工程,保证施工质量。如果文件和资料缺失,就难以形成约束力,而很多单位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 加强对化工机械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3.1 确保施工单位具有相应的资格。

(1)在设备安装工程开始之前,要对施工单位设备安装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以及设备安装质量控制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审查,对其生产条件、员工条件和检验检测手段等资源条件进行深入的了解,确保施工单位已经取得了承压设备安装许可证。

(2)积极开展随机检查和监督抽查的工作,一旦发现施工单位丧失了行政许可,出现违反技术规定或违法行为,应立即依法撤销其施工资格,以确保设备的安装水平。

3.2 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

(1)想要公正的进行工程质量监督,监理工作就应该具有独立性。因此,监理工程师大多来自于社会上的专业监理单位。因为配有大量的专业人员,他们完全可以满足机械设备安装工程不同施工阶段对监理工作的不同需求。化工机械设备安装工程具有施工连续和质量隐蔽的特点,这就要求监理人员能够全天候的对工程的关键工序和隐僻部位实施监理,保证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2)工程质量控制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增强监理人员现场旁站和工地巡视工作。只有经常到工地进行巡视,才能及时发现违规操作并予以纠正。

3.3 加强对开工条件检查。

3.3.1 规范开工程序。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对承压类设备进行安装之前,应到工程所在地的质量技术监督局办理相应手续,还要到检验部门申请监督检验。检验内容包括设备安全性能检验证书、作业人员是否取得相应的资格证、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安全技术要求等。这次审查可以说是对开工条件的一次检查,它保证的工程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是设备安装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3.2 加强开工报告审查。

开工前,施工单位应积极建立并完善自检体系,对施工人员的数量,技术人员的资质等进行认真的审查,对检测仪器的精度及检定情况以及机械设备的数量和品种进行核实。以此来保证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施工能力能满足设备安装工程的需要。对施工单位提交上来的技术方案要组织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一切都准备充分后,才可以签出开工报告,否则只会影响施工质量和进度。

3.3.3 加强对安装材料的管理。

安装材料的监检工作应该由监检机构现场进行;进场材料的验收工作需严格进行,对材料实物和质量证明文件进行检查和验证,注意证明资料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具有相应有效的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或压力元件产品安全注册证,是否具有可追溯性,加强材料监管力度,严格控制用于承压列特种设备工程的材料质量,对不合格的材料应坚决清除出施工现场,确保工程的内在质量。

4. 结语

化工机械设备对安全性要求较高,而设备安全性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的安装质量,这不仅关系到设备自身的寿命和运行状态,还会对公共安全产生影响。因此,参与此类设备安装工程的单位和个人要对工程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新的监管方式,监管技术和监管理念。以便能够以更加科学有效的监管措施,对这一工作进行科学的可预控监管,做到防患于未然,最大程度的减少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麦秋、傅伟.化工机械安装与修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4.

[2] 韩树新、盛水平.承压类特种设备实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

[3] 赵兴仁.典型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5.

[4] 喻建良.化工设备机械基础[M].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7.

[5] 叶明生、胡晓琨.化工设备安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9.

[文章编号]1006-7619(2013)09-09-832

生产机械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对西方环境伦理思想中的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存在的理论依据及其实质分别进行了剖析,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产生分歧的焦点—自然价值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并在此墓础上说明了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取向,指明西方环境伦理学由人类中心主义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西方环境伦理学产生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反思并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的三百年来所创造的物质文明超过了以往所有年代总和的无数倍,作为结果是自然环境遭到日益破坏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尤其是本世纪以来,环境危机已经极大地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显露,人类仅对环境本身的研究已经不能解决环境问题,从而转向环境与人类关系协调的研究。西方环境伦理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一、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又称浅环境伦理观。其基本观点:第一,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则的惟一相关因素;第二,人是惟一的道德人,也是惟一的道德顾问,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第三,人是惟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其它存在物只具有工具价值,大自然的价值只是人的情感产物。人类中心主义可分为强式人类中心主义和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强式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自视为自然的主人,试图征服、统治自然,把自然界当作任意索取的仓库,对自然界进行无情的破坏,这种生态环境价值观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行为,引起生态危机的出现,而后者认为人类以自身利益作为行为的出发点、价值衡量的尺度,其对自然的剥削程度小于人类沙文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以人为中心,人类始终是认识的主体,任何认识活动都是以认识主体为中心向四周展开的,作为利益主体的人与人类理智地、合理地对待自然的行为并不发生矛盾,这也是促使人类采取此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有其重要的现实理论依据。人类伟大的哲学思想家牛顿和笛卡尔,推动了人类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牛顿和笛卡尔是“机械论”和“二元论”思想的倡导者。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是在近代机械世界观,以及牛顿力学和笛卡儿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思维方式片面强调分析方法,割裂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将两者对立的观点应用于环境与人的关系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极力倡导人类征服自然、主宰自然,无视自然,无视自然界其它生命的存在价值,一切均以人为中心,把人类的发展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开发利用基础上,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引上绝境。这种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的主体地位,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为这种目的论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认为,伦理学与“人与自然的关系”无关,动物不应得到道德的关怀,动物是无理性的、无感觉的机器,它们是感觉不到痛苦的。只有理性存在物的人类具有内在价值和目的,大自然是为了人类的目的而存在的,其它生物无内在价值,它们不能成为道德共同体的成员,不能成为人类关怀的对象,并且人类对动植物,对自然环境不负有道德义务,只有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

人类中心主义究其实质是以财富单一价值为取向、以科学技术为获取财富的高效手段的现代文明,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中世纪封建神学统治下解放出来,是以人为衡量万物生存价值的尺度,以人类利益为中心,把大自然当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对自然实行无情掠夺,对自然不讲伦理道德。其实质是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是唯一的道德人,其道德地位优越于其他物种,其它存在物都无内在价值,只有工具价值,人之外的客观存在物,只能存在于人类道德共同体之外。

二、非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从人作为主体地位的视角出发,以人为中心,只考虑人的利益,认为动物没有内在价值,人类可以随意地利用它们。19世纪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所持观点是“动物有感受痛苦的能力,正是因为它们有这样的感知,使它们有权不受人类的任意侵害”。辛格在《动物解放》一书提倡素食主义、善待动物,不要让动物长期连续工作,要使它们得到足够的休息,不要让它们负担太重,但追究其根源,其实质是对这些动物的关心是为了更好地服从人的利益,为人类服务。功利主义这种理论是基于动物与人类一样有痛苦和快乐的感受能力,它们的苦乐具有内在的道德意义,动物的生命具有内在的道德价值;尽管动物解放/权利论对现今来说仍然是狭隘的.但相对于人类抄文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来说,把道德关怀的对象由人扩大到动物,把道德关心及权利主体的范围由人扩展至动物,在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种进步。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另一个观点是生物中心论,也称生命中心论。其观点是,人类不应单纯地以人类利益为中心,应超越对自身利益和价值的考虑,应看到地球上各种生物(不仅是动物)都有其利益和内在价值,不管他们是否对人类有价值,都应值得人们的尊重。人类与其它生命形式是同质的,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的自主性和目的性,没有任何一种生命是为别的生命形式而存在的。一切生命形式都是平等的,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利以及争取幸福的权利。其思想是把道德共同体和权利主体的范围扩展至所有存在物。这种观点相对于动物权利/解放主义来说对环境价值的认识又提升了一个阶段。

动物权利/解放和生物中心论的环境伦理将道德关心的对象关注于动物和生物个体的研究,生态中心论的环境伦理观则集中对生态系统整体的研究。其基本观点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把整个自然界纳人道德关怀的视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相互联系的,都应作为道德关怀的对象,既包括有生命的物质也包括无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水体、植物、动物,甚至它们的综合体,进一步扩大了道德关怀的范围。与动物权利/解放论和生物中心论相比,生态中心主义更加关注其共同体而非个体,是一种整体主义的环境伦理观,将人类道德关怀和权利主体的范围从所有存在物扩展至整个生态系统。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是“当且仅当环境伦理学建立在非人类自然实体具有独立于人的价值的原则论断或前提下,它才可能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伦理学”。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为人与自然的伦理道德关系提供了人类利益和需要以外的价值,它没全盘否定人类中心主义,也不否定追究人类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的根基。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目的是论证自然界的价值、内在价值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非人类中心主义中各种不同观点的差异表现为价值定向差异,如生物中心主义把内在价值定向于个体有机体,生态中心主义把内在价值定向于集体有机体。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平等观理论上也存在分歧,如平等的范围问题争论最大,但他们都主张把平等扩展到非人类以外的自然中去,主张赋予它们平等的道德权利。“人类中心论、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补充的;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三、人类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产生分歧的焦点——自然价值

上述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理论及观点进行了剖析。那么,究其根源两者分歧的焦点是什么呢?其根本是对自然价值问题的回答。自然是否具有价值是现代环境伦理学的一个基础概念,自然的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是两者的统一。在环境伦理学研究过程中,许多学者对自然的使用价值和内在价值有着不同的见解。对自然的使用价值并没有太多的争议,重要的是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论证。自然的价值是在人与自然所构成的主客体关系中对自然的把握,即对人的有用性上表现出来的自然价值,即使用价值;在自然的必然性上表现出的自然价值,即自然的内在价值。对于自然的内在价值又主要存在以下三个万面的见解:第一,是否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第二,有无内在价值能否成为接受道德关怀的唯一标准;第三,具有内在价值是否意味着道德地位一律平等?

自然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整体,自然界中活生生的有机整体构成了自然内在价值的基础。人作为生物物种具有内在价值,是自然界中的普通成员之一。自然界中万物的存在与地球共生,而生命不是人所特有的,其它生命对地球存在的维持、平衡、完整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不承认自然界的其它存在物具有内在的价值。自然的内在价值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其各自的作用。每一种生物都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独特作用。内在价值是由于内在原因而存在,它不依赖于外部的原因,是事物本身的价值。

传统伦理学的价值范畴中,人是价值的主体,是相对于人而言的,是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及其程度。在评价某种事物是否有价值是以对人是否有用作为判断标准。如果从自然对人有用性的角度来分析的话,称这种满足人的自然属性为自然的外在价值。自然的外在价值是一事物因与别的事物发生关系而具有的价值,是以其它事物的存在为基础的,这种外在价值是对别的事物有益,能满足生物有机体和其它组织系统的存在需要,是自然界或生态系统的自满自足。主要表现在:第一,自然对人具有经济价值。自然界的各种资源是人类从事各项活动的重要资本,各种土地、水、森林、矿物及各种动物资源参与各项经济活动。如果没有这些资源的支持,人类基本的生活都无法解决,更不用说如何进行经济活动了。第二,自然对人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人类可以通过对自然现象研究,使人类在不破坏自然界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界及自然界的各种资源。第三,自然界对人类的精神具有陶冶作用。

“任何客体,无论它是什么,只有当它满足了人们的某种兴趣时,才获得价值”。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在某种条件下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具有相互转化的功能。我们可以从食物链的关系中看到:兔子吃草,草的内在价值作为食物成了兔子维持其生命的工具价值,而老虎吃兔子,作为具有内在价值的兔子又转化为满足老虎生存的工具价值;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工具价值的草在死后经过分解又为其它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养料,又由工具价值转变成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关系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人有价值,离开了人,自然无价值可言,但生态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界中其它生物也具有价值,人不是唯一的价值主体,其它生命也可以是价值的主体,是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体。罗尔斯顿认为:“传统的理由是说价值就在于利益(实为人类利益)的满足。但现在,这个定义看来只是出自偏见与短视一个规定。主体对客体的价值评价行为“不仅属于自然,而且存在于自然之中。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之间看似辩证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关系”。自然的价值存在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普遍联系或客观规律,但它是一种以人为尺度的自然价值,自然系统是一种自在价值,是其它一切价值的源泉。“我们既要承认不仅人是目的,而且其它生命也是目的;而且要承认自然界的价值。在这里,价值主体不是唯一的,不仅仅人是价值主体,其它生命形式也是价值主体。’,欲咫)历史的教训向人们启示:人类不能再只考虑自己一种物种的利益了,不能只从人类生存工具价值的角度去对待具有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生命系统了。只有当人类实现了价值观和伦理观的转换后,人类才能看到对于具有内在价值的自然物也具有工具价值,才能实现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的真正转变。

四、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取向

工业文明的价值指针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它是以近代机械世界观及(人与自然)二元论为基础,自然与人(客体与主体)是对立的。在对待人与自然的问题上,浅层环境伦理观坚持二元论和机械论的观点,坚持“人类主宰自然”,而深层环境伦理观坚持生态系统中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存的”;浅层环境伦理观认为大自然、生物只有工具价值,不具有内在价值,而深层环境伦理观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具有内在价值,生物物种之间的权利是平等的;浅层环境伦理观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案是依靠技术,在不触动人类的价值理念、生产方式与消费模式、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前提下,单纯依靠技术进步的方式来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而深层环境伦理观则主张人类面临生态危机是文化和价值层面的危机,人类只有确立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新观念下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生态危机。

生产机械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科学内涵;现实意义

[中国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6-0081-06

[作者简介]严文波(1988—),男,江西鄱阳人,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专职教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研究。(江西南昌 330022)

Titl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Eco-ethic Thought of Marx

Author: Yan wenbo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heoretical sources of eco-ethic thought of Marx and holds that ancient Greek concept of nature, modern mechanical view of nature and classical German philosophical view of nature are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ources which construct eco-ethic thought of Marx.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eco-ethic thought of Marx derives from critique of eco-destruction of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the capitalist system, and prospect of the ideal communist society as well.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co-ethic thought of Marx provides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upport which helps us construct socialist eco-civilization and solve current global eco-crisis.

Key words: Marx;eco-ethic thought;scientific connotation;practical significance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现,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自然灾害、疾病和生态失衡等危机越来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人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并引发了人们对以往“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深刻思考与批判。在反思与批判中,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却又逐步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即“环境中心主义”。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正是因为人类无休止的掠夺才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们当今所面对的生态问题都是因人而生。在他们看来,存在和价值是密不可分的,它们都是自然的属性,正如罗尔斯顿所阐述的那样,“事实上,一旦某处充满了事实,也就有了价值,而且无论是价值还是事实,往往是与系统的性质相同的。”①他们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强调以人为主体地位的观念已然过时,应坚持“自然中心”的原则,强调一切生命的价值和地位都应当是平等的,因为所有生命都有其固有的“内在价值”。很显然,在这里人与自然的联系被割裂开来,人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这明显有悖于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辩证统一的核心理念。而随着现代生态哲学研究的深入以及环保运动的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受到了来自环境主义的严峻挑战。马克思的一系列核心概念和思想,诸如自然、劳动、生产力等,都成了环境主义的批判对象。甚至有人断言,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反自然哲学。正是在此意义的基础上,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读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挖掘和探索长期以来马克思理论中被遮蔽和忽视的生态思想,才能有力地消解来自各方价值观中各执一词的偏见,才能更好地为当前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危机的化解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是无产阶级实践的产物,同时也是扬弃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成果,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理解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首先必须要追溯建构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西方哲学史上,对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影响较大的理论,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古希腊朴素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以及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

西方哲学的历史是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古希腊哲学对西方的哲学、自然科学和宗教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早期古希腊人相信,自然界是一种复杂的生命系统,其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生命机体,它在被创造同时,也在不断创造自身。无论从泰勒斯的“世界的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的“万物都源于一种简单的元质”、毕达格拉斯的“万物皆数”,到赫拉克利特用“火”来说明世界发展的思维图景,还是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它们均体现了朴素的自然观。其中,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可以被看作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高理论成就。他认为,世界是由无数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原子构成的,它们在空气中运动,它们互相结合起来,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复合物。他提出了原子是以一种自由自主地运动的形式存在。可以看出,德谟克利特的理论还是具有机械论和单向决定论倾向的。此后,伊壁鸠鲁丰富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思想,提出了“原子偏斜说”的理论。伊壁鸠鲁认为“原子规律”就是“排斥”,是原子间的碰撞,它完全没有任何形式的“固定不变”。伊壁鸠鲁进一步认识到了偶然性、意外性和自由的可能性,在这里,德谟克利特的单向决定论被超越了。马克思由此认定伊壁鸠鲁强调的“原子偏斜说”已使他创造了一个偶然的王国和脱离单向决定论的可能性,他也因此称赞伊壁鸠鲁为“最先打倒众神和脚揣宗教的英雄”。②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他详细分析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差异,并通过肯定伊壁鸠鲁对宗教目的论的批判逐步开始形成了唯物主义。正如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J·B·福斯特所认为的那样:“对马克思来说,伊壁鸠鲁象征着带来了光明或启示,这种启示就是对自然宗教观说‘不’,就是一种唯物主义,也是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一种形式。伊壁鸠鲁哲学重视感觉和经验世界,也看到了理性在解释这一世界中有其作用,从而在用理性在对世界做出解释时无需在世界之间的夹缝中生存着的诸神。”③可以说,虽然古希腊朴素自然哲学有其特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从自然本身的规律去理解自然的本质属性及其运动的这种思维模式,为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最初理论来源。

随着16~18世纪近代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一种与古希腊朴素自然观相对立的新的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逐步兴起,这种自然观坚持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貌来认识世界,坚持以科学真理来解释世界,要求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它坚持用物质世界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特性来解释自然界,重视对在观察和实验中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克服了古希腊朴素唯物论直观性、猜测性的缺点。因此,无论从哥白尼到牛顿,还是从笛卡尔到拉美特利,他们在自然科学领域都是唯物主义者,但是这种唯物主义必然带有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特征。因为当时人们的认识,更多的只是通过已知去探索未知。当时力学在说明自然现象时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导致了人们在认识其他未知领域时,无一例外地都是用力学理论去解释,用力学的机械运动模型去阐释其他复杂的物质运动。16~18世纪哲学家们的观点,更是直接受此理论的影响,如笛卡尔就从机械决定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动物都是机器。拉美特利更进一步专门撰写了《人是机器》这部著作,宣称“人的身体是一架钟表,不过是一架巨大的、极其精细的、极其巧妙的钟表。”①这种从机械力学的观点去描绘整个物质结构和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虽然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不能从自然界本身来解释说明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既然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从来如此的,那么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起初是如何形成的;地球上形形的动植物的种类是如何产生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持机械决定论者显然是无法作出回答的,他们最终只能求助于造物主的智慧。如牛顿就用神的“第一推动力”来说明地球和太阳系之间最初的运动。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科学再一次被深深禁锢在神学之中。马克思深刻地意识到了这种自然观的历史局限性所在,他认为这种自然观会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彻底割裂开来,最终在社会历史领域会陷入唯心主义的窠臼,因而其根本无法正确解释生态问题的根源。因此,马克思在批判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的科学的生态伦理观。

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是对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影响最深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在自然观上所完成的哲学革命,正是建立在对黑格尔的人化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的抽象自然观的批判和扬弃基础之上。与机械自然观相比,黑格尔的自然观则蕴含了极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黑格尔看来,精神是自然的本质,自然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扬弃自然的外在性和异己性,同精神特性相分离,使精神能够认识自己在自然内的本质。他认为近代机械自然观的一个主要的缺陷就在于:过于单纯机械地去认识自然界,尤其是有机自然界,完全不顾这些机械范畴与朴素的直观之间的矛盾,因而阻碍了获得正确知识自然的道路,机械性乃是“一肤浅的、思想贫乏的观察方式,既不能使我们透彻了解自然,更不能使我们透彻理解精神世界。”②但是,黑格尔所述的是没有历史的自然,自然的起源和发展都根植于一种概念世界里的逻辑后果,人自身完全被抽象化了。因此,黑格尔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机械自然观的统治地位。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费尔巴哈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批判宗教神学的同时,对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进行了批判,创立了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宣称:“新哲学将人连同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惟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因而人类学连同自然学当作普遍的科学。”①可是,由于费尔巴哈停留于纯粹的自然界的客观性和本原性,停留于人的自然性和生物性,他过分突出了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却未看到人的能动的反作用。因此,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自然观依然是一种直观唯物主义的机械自然观。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自然观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机械自然观的“基本内核”,从现实中存在的个人和现实的自然界出发,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人化自然观,形成了科学的生态伦理思想。

二、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意蕴

在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及科技水平的日益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大量凸现,当时的生态问题主要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因此马克思对于生态问题的思考主要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中所形成,他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生态破坏性进行了深刻批判。这可以从马克思各个时期的相关著作中找到理论依据。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认为“私有财产和自然的对立”普遍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自然的异化是人为造成的。“按照马克思的描述,大城市中环境的退化已使工人的异化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在那里,光、空气、清洁都不再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黑暗、污浊的空气和未经处理的污水构成了他们的物质环境。”②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深入研究,马克思用大量篇幅描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给生态自然环境和工人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痛斥当时恶劣的生活工作环境对人的身心摧残,揭露了资本家从经济、生产与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欺压工人的实质,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才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最终根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资源的进步。”③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趋势时,他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了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④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与生俱来所具有的极度贪婪和唯利是图的阶级本性,决定了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资本家眼里追求的经济利益高于一切。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自身竞争力,资本家根本不愿将资金用于改善工人的生存环境上,对新鲜空气、安全饮水、减少粉尘与噪音等自然环境的需求更是纯属多余。资本家置工人们的死活于不顾,置其行为产生的自然影响与社会后果于不顾,势必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污染进程。

正是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生态破坏性的批判,使马克思认识到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必须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相协调,否则必然会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观的理念,强调坚持人的主体性和自然的先在性相统一,要求把自然界放在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来考察。与此同时,在对未来社会制度的设想当中,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在研究发现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本身后,马克思指出,只有变革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同自然关系异化的状态。在他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蓝图中,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相对立的状况才能得到彻底解决,那种由于土地私有制而产生的人与自然相异化的情状才能得以化解。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①“物质变换”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他认为,“物质变换”的断裂是生态危机产生的实质性根源。因此,必须通过“物质变换”的不断循环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才能实现自然界的真正解放,摆脱异化状态实现人与自然自由自在的活动,才能实现“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②

三、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全球化时代,全球工业文明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已使得越来越多人开始认识到研究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西方,不论是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还是环境保护主义者,都从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中摄取了丰富的养料。一方面,研究马克思生态思想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马克思的理解,对在新时期下坚持马克思指导思想一元化也有极大的帮助,在面对当前来自不同层面的生态价值观思潮,我们可以用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来对各种错误观点予以辩驳;另一方面,在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们在不断探索寻求解决途径的今天,研究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更是对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很好的理论支撑。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就是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新要求之一,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性的提升,也是对全球环境问题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尽管马克思本人没有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但他的生态思想无疑为我们构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及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

首先,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中关于人化自然观的理念,为我们确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奠定了基础。在当前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认知问题上,出现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即“人类中心主义”和“环境中心主义”。这两种观点都是对传统实践框架的反思。只是两者的反思都各执一端。“人类中心主义”过于强调以人自身为中心的理念,认为人类利益是一切问题的中心,如果自然存在物对人类失去了价值,那么对人来说它就没有意义。“环境中心主义”者则恰恰相反,他们强调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为伴,主张消除人类的主体性地位,人和动物一样应该享有同等的价值权利,主张抽象的“万物平等论”。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既从人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又从自然的需要出发,强调要坚持人的主体性和自然的先在性相统一,提出了“人化自然观”的理论,详细阐述了人与自然间的辩证关系,它所贯穿的不是一般的“人类中心主义”意义基础上的人本主义,“也不是今天狭隘的自然中心主义意义上的反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人本主义意义上的生态主义。”①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从方法论的高度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是可以同时兼顾的,我们“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标准就在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善待自然”的理念必须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础之上。

其次,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中关于“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念,为我们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无法循环和持续会同时危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一旦这种“物质变换的过程”超出了自然的实际承载能力,必然会影响自然的正常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从而引发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这便是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本质原因。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如何有效地平衡“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他强调,要“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②,同时,他还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改善人与自然物质交换中的作用,“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③可以看到,马克思所谈到的这些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过程,正是一种“再利用”或“再循环”的过程。它依据一种“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新陈代谢模式来实现物质的不断循环,减少人类社会线形物质代谢对生态系统的压力,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充分发展循环经济,建构循环型社会,不仅可以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又可以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率,这也正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意义所在。

上一篇:装置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设计思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