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原则范文

时间:2023-03-21 06:28:37

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范文第1篇

记得一次参加微软的架构师培训,期间讲到设计模式,有人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什么东西比设计模式更重要?”老师是一位有多年丰富实践经验的开发者,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到:“比模式更重要的是原则”。

单一职责原则(SRP)

“就一个类而言,应该仅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也就是说,不要把变化原因各不相同的职责放在一起,因为不同的变化会影响到不相干的职责。再通俗一点地说就是,不该你管的事情你不要管,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多管闲事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

例如:参考图1中的设计,图形计算程序只使用了正方形的Area()方法,永远不会使用Draw()方法,而它却跟Draw方法关联了起来。这违反了单一原则,如果未来因为图形绘制程序导致Draw()方法产生了变化,那么就会影响到本来毫不关系的图形计算程序。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如图2,将不同的职责分配给不同的类,使单个类的职责尽量单一,就隔离了变化,使他们互不影响。

开放―封闭原则(OCP)

“软件实体(类、模块、函数等)应该是可以扩展的,但是不可修改。”这个“不修改”的意思是“你可以随便增加新的类,但是不要修改原来的类”。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就好多了,其实这里还是一个隔离变化的问题。

例如:如图3,有一个客户端程序通过数据访问接口操作数据,对于这套系统来说,一开始计划使用的是SQL Server或Oracle数据库,但是后来考虑到成本,改用免费的MySQL,那么对于客户端程序来说,后来数据的扩展对它没有任何影响。

图1 相互影响的设计

图2 修改后相互独立的设计

图3 通过接口实现OCP设计原则

图4 依赖于细节的开关设计

图5 修改后的通用的开关设计

图6 相互影响的操作

图7 通过接口使三个操作相互独立

依赖倒置原则(DIP)

“抽象不应该依赖于细节。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关于这个原则,还有种说法是,“高层不应该依赖于底层,两者都应该依赖于抽象。”其实怎么说都是对的,关键就是要理解一点,只有抽象的东西才是最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依赖的是它的稳定。

例如:参考图4的设计,一个开关跟灯直接连接在一起了,也就是说开关依赖于灯的打开和关闭方法,那么如果我想用这个开关也可以打开其他东西呢,比如电视、音响。显然这个设计是无法满足这个要求了,因为我们依赖了细节而不是抽象,这个开关已经等价于“灯的开关”,而无法操作其他的设备。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设计一个通用的开关呢?参考图5的设计,现在我们不仅可以打开灯,还可以打开电视和音响,甚至未来实现了“开关接口”的任何东西。

接口隔离原则(ISP)

“不应该强迫客户依赖于它们不用的方法。接口属于客户,不属于它所在的类层次结构。”这个说得很明白了,就是不要强迫客户使用它们不用的方法。如果强迫用户使用它们不使用的方法,那么在这些不使用的方法发生改变时,客户往往不知如何应对。

例如:参考图6的设计,在这个设计里,取款、存款、转帐都使用一个通用界面接口,也就是说,每一个类都被强迫依赖了另两个类的接口方法,那么每个类有可能因为另外两个类的方法(跟自己无关)而被影响。拿取款来说,它根本不关心“存款操作”和“转帐操作”,可是它却要受到这两个方法的变化的影响。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参考图7的设计,为每个类都单独设计专门的操作接口,使得它们只依赖于它们关系的方法,这样就不会互相影响。

替换原则(LSP)

“子类型必须能够替换掉它们的基类型。”对于这个原则,通俗一些的理解就是,父类的方法都要在子类中实现或者重写,否则就不能算作继承。如果违反了LSP原则,常会导致在运行时的类型判断违反OCP原则。

设计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建设;堤防工程;设计;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河流治理已成为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模式。在过去多年的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河道问题较为严重,成为了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身体健康的核心环节。因此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做好河流治理工作已成为人类关注的重点,也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然结果。在河流治理工作中,采用生态堤防设计方法不但能够使得人们更好的利用河流产生的各种经济、社会效益,而且也能够促使河流回归自然化,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

一、生态堤防概述

在过去的堤防工程建设中,由于人们对于环境认识不科学、不全面,多采用加固岸堤、疏通河道的方式进行治理,使得河流在满足人们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种种自然影响和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自然灾害,如洪涝、决堤等事故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人们在堤防设计工作中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不够,造成了堤防工程建设中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生态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在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日益加深,对于各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落实,在河道治理工作中也逐步趋于综合化治理要求,即是在工作的过程中以河流利用、生态效益、环境保护为一体化的工作模式。这也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必然结果。

二、生态堤防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目前的生态堤防设计中,我们主要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原则:

1、安全原则

安全原则主要指的是在设计工作中要以河流治理为基础,兼顾生态堤防的安全性要求,确保在雨天的时候不出现洪涝、决堤等现象。特别是人类开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这类问题的认识不够而造成的堤防事故较为严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建设力度和水平要求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自然原则

在堤防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能够发挥传统堤防工程防洪功能的同时,还要做好河流生态效益要求,甚至是降低河流的流速,从而维持河流的生态健康以及河道周围的环境保护要求,进而发挥其应有的自然景观优势。这种原则的存在与利用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尊重自

然、保护自然,不得在工作中随意的破坏和更改自然规律,更不得胡乱的对自然进行优化和处治。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边界及其天然蜿蜒曲折的特点,对不得不破坏的自然景观应加以补偿或修复。

3、生态原则

生态堤防与传统堤防最大的区别在于生态堤岸考虑到了堤防的边缘效应,由水生生态系统到陆地生态系统过度的连续性。传统堤防的设计破坏了这种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使沿河湿地大量消失、混凝土河道切断了水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其单调的水流状况不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繁衍。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适当补充自然成分,协调景观结构,注意保持物种多样化,积极为水生生物和两栖生物创造生存、繁衍的环境。

4、亲水原则

结合当地居民文化习俗和活动需求,设置人性化的活动和休憩场所,提供更多方位能直接欣赏水景、接近水面,让人们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全方位地感受水文化给人们生活上带来美的感受。

5、整体性原则

河岸景观设计以整体美为基本原则,突出特色美,体现意境美,延伸河流水生态系统的空间。

三、生态堤防设计实例

生态堤防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生态学及美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水利工程,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又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现结合“东莞市运河综合整治东引运河堤路结合达标工程”生态堤防设计实例,对城市生态堤防进行探讨分析。

1、“东莞市运河综合整治神山桥至坑美段堤防工程”概述

“东莞市运河综合整治东引运河堤路结合达标工程”是指神山桥至坑美段两岸生态堤防工程,该工程需建设堤防总长约5.2公里,其中现状堤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伴随着东莞经济的迅猛发展,运河水质遭受到严重污染,黑臭污水穿越东莞市区及多个镇区,严重影响两岸居民的生活及城市形象;②河道宽窄不一、变化较大,局部河道断面狭小,影响行洪。运河河底坡降较缓,而沿岸填河建房与河争地现象屡禁不止,使河道断面缩小,形成水流“瓶颈”;③ 现有堤围堤顶高程相对较高,一般达6.5~8m,但堤身单薄,未能达标,部分河段无堤防保护。堤防建设受当时社会经济环境限制,堤坡陡,堤身普遍存在稳定、渗漏等影响堤防安全的问题,堤围虽经多年整治培固,但标准低,堤基渗漏仍严重,堤脚冲刷也非常严重,局部堤段甚至坍塌,险工险段多。故整治该段堤防十分必要。

该项目的实施,以保护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满足河道功能河堤的稳定要求,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刚性结构,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浆砌石、人工建筑改造成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生态护岸。河水通过生态挡墙系统与两岸互通循环,河水可向两岸补给,而两岸的土体也可向河流补给,形成一个双向循环。生态挡墙充分利用植物可以吸收磷、氮以及重金属等物质,并且生长速度快的特点来清除水体和土体的有害化合物,改善水质。各种鱼类,也是修复海河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鱼类可以消耗掉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水质的富营养化,从而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在河道中构筑起鱼巢,形成一个植物、鱼和各种生物共存的空间,可以有效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进而防止河湖大面积爆发水花,调整生态循环系统,重新建立河道以及河堤的生态系统,“以鱼养水”。同时,还可建立海河水生生物多样性,重建水域生态平衡。长期的水力作用带起的泥沙等物遇到墙体减速后,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沉积在两个内孔内,这些冲积物沉积下来后将是水生植物生长的乐土,这里面含有丰富的Fe、Na、K等矿物元素,很适合栽植的水生植物生长,解决了植物营养来源问题。由于生态挡墙不要水泥砂浆,整个墙体具有透水性,发挥了生态护岸的作用;挡土块间隙构成了一个天然的过滤器,起到一定的净化水质的作用。项目建成后生态护岸发挥了明显生态修复的作用,增强了河流水域自然净化能力。

2、“东莞市运河综合整治”生态堤防设计理念

(1)治理原则。“神山桥至坑美段堤防工程”河道治理以满足防洪安全为目的,尊重自然,立足水系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在工程措施的总体思路上,尽最大可能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为河流生物的多样性奠定基础,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护岸。

(2)岸线布置设计原则。“神山桥至坑美段堤防工程”岸线布置结合自然地形进行设计,少动土方,保留河道的蜿蜒平面形态、断面的多样性、两岸的天然植被等。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造就多样性流场,形成深潭浅滩地貌特征,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

(3)护岸结构设计原则。“神山桥至坑美段堤防工程”护岸结构设计体现防洪功能和生态景观的结合,在满足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造价的降低;充分考虑人们活动的亲水需求;尽量避免刚性硬质化,合理选择当地植物措施;尽可能采用天然建材护岸,营造生物缝隙,为其提供繁殖和生长环境。

(4)河道断面型式设计原则。堤型的设计要结合场地及周围环境因素,通过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断面型式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筑堤材料宜优先选用当地材料,在有条件的地方,一般多采用比较生态的土堤堤型,以便于堤坡的植草绿化,使堤内外生态环境协调,避免过多地采用直立的钢筋砼和浆砌石堤型,这些堤型与周围环境欠协调,同时在一定程度也影响堤内外的空气交换。

3、生态堤防功能体现

通过对该项目实施,提高了河道防洪排涝能力,将河堤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城区作为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防洪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植物措施具有净化空气、净化水体、涵养水源、滋养土壤、调节气候、固土护坡和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调节功能,增加河道绿量,形成稳定的河道动植物群落,改善河道景观和生态功能。生态堤防建设改善了水环境的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生态、水资源和居住条件,并强化了文化、体育、休闲设施,使城市交通功能、城市防洪等再上新的台阶,对于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对外开放,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四、结束语

设计原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居室;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J5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220-01

住宅室内设计的艺术美感是视觉的美感,是居室的色彩、陈设造型、风格的统一。住宅室内设汁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辩证的,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好的住宅室内设计不仅使用起来方便、舒适、实用而且具有艺术性,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科学性和艺术性缺少哪一一方都不是好的室内设计。

一、住宅室内的设计要布局合理、功能实用

住宅室内的设计是根据使用功能来确定空间的合理布局。在室内面积有限的条件下合理分隔空间显的尤为重要。根据住宅不同的持点利日常人们在室内活动特点,通常从居室构成、布局方面可分为三大区域:一是休息区域,二是生活区域,三是活动区域。休息区域宅要供睡眠、休息、梳妆、巫衣之用。如卧室,卧室一般面积不必太大,相对较小。具有较高的私密性,这个区域需要安静,尽量避免外界干扰。生活区域主要是供备餐、就餐、盟洗、人厕等之用。

家庭相应的生活必需用具要在住宅空间构成之后配置完备。休息区域应放置床、衣柜、梳妆台,照明可选用台灯、床头灯、壁灯等。除应避免外界的干扰外,还要保证夺气流通,保持―个身心健康的生活环境。生活区域的厨房应放置炉、灶,与厨房在一起的餐厅应配备储藏柜、电冰箱等设施;卫生间具体设施包括浴缸、洗脸池、淋浴器、洗衣机、抽水马桶等。墙面要安装镜子,安放一个放洗浴卫生用品的框架,毛巾、香皂等物可摆放在框架中、活动区域的起居室、客厅设施包括沙发、茶几、电视机、音响等,如果是书房就应配备书架、书柜、写字台、坐椅等家具。在无起居室的家庭、书房也可起列储藏家庭用品的功能,可采取用组合柜贮存物品的方式。

二、住宅室内设计要有艺术性

艺术性是美感的一部分、它通过人的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等反映到人的大脑,使大脑产生刺激,产生对客观事物愉悦或反感的判断。人们看到盛开的鲜花,欣赏动人的歌舞会感到英、看到商蛤蜡、脏乱的环境又会感到业,这是大多数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感觉。住宅室内设计的艺术性,就是要把握住人们长期以来村美的追求,把握美的规律、使住宅室内设计只有平衡莫、空间英、色彩美和形式美。

居室的平衡美是视觉和知觉现象中最基本的美学要求平衡就是指居室内所有物品的分布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如将用室内分为三大区域就是一种知觉L的平衡。出为它方位了人们的生活。室内陈设的摆放,其造型都应达到一种平衡。家具的布置技各个房间或区域选用成套的家具,从造型到色彩都应达到一致,从而达到平衡。

作宅室内的美感就是按不同功能需要财空间予以合理的布局。把住宅室内空间分为休息区、生活区、活动区三大区域是对空间的一种合理划分,本身就是―种形式美。休息区位置宜在空气畅通、安静的室内空间位置。活动区可在门厅或连接走道的位置,房间要求活动自如、整治美观。生活区要求通风安全、卫生、耐火、防潮等。

室内陈设的布局分对称式利自由式两大类。对称式陈设是传统的市局形式,具有庄重、严谨、稳定的感觉,如卧室双人床左方两边放置大小形状一致的球形台灯就是一种对称的布置形式。自由式是一种不对称的布局形式,容易使室内产生轻松、活泼的感觉。自由式的布局方式不是随意的摆放东西,那样会使室内杂乱无章,而是通过自由变化的方式达到新的视觉平衡。它和物体的大小、形状、质地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客厅的长沙发旁有一石头盆景,由于质地是坚硬粗糙的,显得厚重,与沙发质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其形状和长沙发相比要小得多,这样也可以保持一种视觉、心理上的平衡。住宅室内的暖现形式要和风格紧密结合起来,一般来说古典风格的房间可采用对称式的室内陈设,现代风格的房间可采用自由式的布局形式。

总之,住宅室内的艺本美感要和功能结合起来,使人们在室内享受愉快、舒畅的生活。

三、住宅室内设计要有个性特征

住宅室内设计的个性特征就是根据地域特点、主人的性格特点、爱好、职业、民族特点等,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室内风格。住宅室内设计不能稿千人一面式的设计,要千人干面,强调个性是住宅室内设计的又――基本原则。

设计原则范文第4篇

一、对照的原则

(一)对照的概念和意义

对照指的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这是唯物辨证法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疾病的发生

、转归、预后往往不是单因素作用的后果,而是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候、饮

食、社会状况、个体禀赋、心理活动等,不同疾病也有其不同的自然进程和预后。

不少疾病如感冒、溃疡病、早期高血压、红班狼疮等有自愈或自行缓解的倾向。如

果不通过对照,对非处理因素加以控制,则难以识别研究过程中有关因素对于疾病

的发生或结局的影响作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评价

药物疗效的临床试验中,不设立对照组所带来的缺陷尤其显而易见。例如黄疸的消

退、支气管哮喘的缓解,红班狼疮的缓解究竟是其它的因素影响的结果,或者疾病

自身的表现,抑或药物的治疗效应,没有对照,无从得出结论。

对照的主要作用正是鉴别处理因素、非处理因素的差异,从而确认处理因素的

真实效应。合理的均衡的对照可使组间的非研究性措施处于相等状态,使组间的基

线特征具有均衡性或可比性,从而提高了结论的真实性。

必须强调,均衡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对照,难以比较、鉴别;而有了对照,但

不是均衡,就失去对照的意义。我们以后将要谈到的对于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也是以对照的均衡为前提的。

(二)对照的方法

1、空白对照

指在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的“空白”条件下进行观察、研究。如动物中的诱癌

试验,需设立与实验组动物种属、窝别、性别、体重均相同的空白对照组,以排除

动物本身可能自然患癌的影响。在观察某种新免疫制剂对某种传染病的预防效果时

,采取免疫组与空白组的对比观察,比较两组的血清学和流行病学的效果,这样才

能真正说明这种免疫制剂的作用。

2、实验对照

指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对比。例如观察中药雾化吸入剂对于支气

管哮喘的作用,为了排除单纯雾化作用的效应,应该设立包括不加中药的雾化吸入

组(如水液雾化吸入)。临床试验中的复合对照属于实验对照的范围。

3、标准对照

以正常值或标准值作为对照,以及在所谓标准条件下进行观察的对照。研究药

物的疗效时,可以公认的常规有效疗法作为对照。

“标准”的建立,或疗效的“公认”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应用标准对照的

研究,在进行结论推导时要特别慎重。

4、自身对照

如用药前后的自身对比观察;或是对照与实验在同一对象身上进行,例如身体

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或同一对?在观察的不同时期接受不同的疗法,然后比较它们

的差异,这种方法也称为自身交叉对照。自身对照或自身交叉对照的应用受一定条

件的限制,结论的推导也应慎重。

5、相互对照

各实验相互为对照。如中医各种不同证候的对照;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结

合组治疗急性心梗的对照等。

两组或多组在同一时间的比较、观察也称平行对照。

6、配对对照

根据研究目的,把对实验结果(或效应指标)有影响的有关条件(如年龄、性

别、病情、病程等)相近似的研究对象配成对子,再把每一对子中的研究对象随机

地分配到各比较组中去。在临床试验中,如果实施随机双盲对照,配对对照的使用

常受到限制。病例-对照研究,常要求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个体按一定条件(可能的

混杂因素)进行配比,也称配对对照。

7、历史对照

又称文献对照或回顾对照。是以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作

比较。历史对照要特别注意比较资料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通常由于既往的资料中

的研究对象、条件、环境等都很难与本次试验保持一致,可比性差,历史对照一般

是不宜采用的。但是如果某种疾病(如癌肿)治疗过程中的非处理因素(如生活条

件、心理、一般药物治疗)不易影响它的疗效,且误诊率低,评价疗效指标(如生

存率、病死率)相当稳定,历史对照的结论还是可取的。既往在评价链霉素对于粟

粒型肺结核时,就是以历史对照为依据的。

8、安慰对照

是空白对照的特殊类型。目的在于克服对照组病人由于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偏倚

。常用无明显药理作用的制剂,如乳糖、淀粉、注射用水等安慰剂要求在外观、颜

色、形状与试验药物完全一致。假操作如假手术也被视为安慰对照。临床试验中,

使用安慰剂对照要特别谨慎,注意其在医疗道德上的可行性。

中药的安慰对照在不少方面仍有困难,有待探索解决。

二、随机的原则

(一)随机化(Randomization)的概念和意义

在抽样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样本时,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

的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主观意愿所左右。

随机化的概念是根据“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的特性而规定的。

随机化的意义在于使被抽取的观察对象能最好地代表其所来源的总体人群,并

使各比较组间具有最大程度的可比性。在临床研究或实验研究过程中,对照组与实

验组除研究因素(如服用某种药物)有所不同外,其它非研究因素(如年龄、性别

、病情轻重、疾病分期等)应该是尽量一致的,均衡的。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

之一就是随机化。

(二)常用随机分配的方法

随机化的方法很多,现将临床研究中常用的随机分配方法简述如下:

1、简单随机化(SimpleRandomization)

简单随机化可通过抛掷硬币、抽签、摸球、查随机数字表或应用操作计算器的

随机数字健来完成。

抛硬币、抽签或摸球通常用于从理论上说明随机分配方法的实施和意义。当试

验涉及的例数较少时,也不无视为简单可行的方法,但因临床试验的例数往往较多

,使用这几种方法对研究对象分组,便显得很不方便。

随机数字表常用于抽样研究及对样本的分组随机化。表中各数字相互独立,并

可按需要视相邻的数字为任意位数的组合,无论从横行、纵列或斜向等各种顺序均

呈随机状态。使用时可任意从任何一个数字开始,按任意顺序取用,但起始数字代

表的位数(如个位、十位、百位)和录用顺序应预先有所规定,不能在同一次录用

中随意变更。

数字的随机排列也可通过操作计算器(通常为供统计用的计算器,如Casio

fx-180上的INV,RAN键来完成。

下面是应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20名合格受试者随机分配至甲、乙两组的例子,

其步骤如下:

(1)依次编好1、2、3……20的顺序,(此顺序即为以后进入研究的合格

受试者的序号)

(2)通过随机数字表或操作计算器上的INVRAN键完成随机数字的排

列,将所得之随机数字,按1、2、3……20的顺序排列,(每按一次INVR

AN键即得一个0-1之间的随机数字,可仅取末两位数)。

现将所得之随机数字依次排列如下表:

──────────────────────────────────

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随机2132664435784319774859677234335688916127

数字:

──────────────────────────────────

(3)令末位数为单数的随机数字相应的序号的研究对象分配至甲组(也可为

乙组),双数和零者进入乙组(也可为甲组)。

按此规定则有:

甲组:序号为1,5,7,8,9,11,12,15,18,19,20的

受试者。

乙组:序号为2,3,4,6,10,13,14,16,17的受试者。

(4)平衡两组例数:上述甲乙两组例数不等,甲组为11例,乙组为9例,

若要使两组例数相等,可用下述方法:

续查随机数字,再按INVRAN键,得一随机数字36,将其除以甲组例

数,得余数,如本例为36÷11得余数3,则原属甲组中第三位(即序号为7)

的受试者需调至乙组。

若两组例数仍不等,依上法继续操作,直至两组例数相等。

(5)随机分配卡的编制:随机分配卡的内容包括:

序号:组别:

随机数字:治疗方法:

按(1)-(4)步骤所得分组结果,分别填写好1-20的随机分配卡,则序

号为1的随机分配卡为:

序号:1组别:甲

随机数字:21治疗方法:(可根据具体研究计划填上,如止咳Ⅰ号冲剂)

(6)随机分配卡片用信封密封,信封上编上号码,信封编号应与内含之卡片

序号相同。

(7)将内含随机卡之信封按编号依次排好。

(8)随机分配卡由专人保管,当合格受试者进入研究时,按其进入之顺序拆

开序号相同的信封,根据其中卡片的规定分组和医嘱给予治疗,不得作任何更改。

简单随机化的方法简便,可行。随着受试病例数的增加,两组间例数不等的机

会减少,如受试病例达到100名时,两组的病例数比为6∶4的概率稍大于0.05。

在超过200例时,两组例数更为接近,其组间的可比性也较好。新药的临床研究

,常为多中心协作,同一单位的观察例数常有限,因而常需平衡组间例数。

若确需进行组间例数不等比例的随机分组,如甲组:乙组=3∶1,则可规定

遇随机数字末位数为:

1,2,3,5,6,7者分至甲组

4,8者分至乙组

0,9弃去

(这种不等的随机对照,有它的缺陷,这将在后面加以讨论。)

2、区组随机化

根据受试者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成内含相等例数的若干区组,而后,

区组内的受试者被随机分配至不同组别。举例如下:将24名病人作区组随机分配

至甲、乙两组。其步骤为:

(1)令每一区组内含4名受试者,则有下列六种排列方式:

①--甲甲乙乙

②--甲乙甲乙

③--甲乙乙甲

④--乙乙甲甲

⑤--乙甲乙甲

⑥--乙甲甲乙

(2)查随机数字表,得1-6这六个数字的随机顺序,若为5,3,2,1

,6,4,则最早进入研究的4名病者按上述第5种方式被分配至甲、乙组,即依

次为乙、甲、乙、甲。其余类推。

区组随机化具有下述的优点:

(1)有利于保持组间例数的均等,即使末一区组的分配未全部完成,两组相

差的例数最多不超过区组所包含的例数的一半;

(2)有利于保持组间的可比性。若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的时间性或季节性

,则轻重病例进入研究的时间可能相对集中。如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组,在研究的

最早阶段,两组例数相等的机会甚少,这样有可能使重症(或轻症)病人较多地被

分配至某一组别,造成组间轻、重病人的构成不一样。按区组随机化分配病例时,

有可能克服这一缺陷。这是由于同一区组的病例总是在相对集中的时间被纳入研究

,他们同属于重症或轻症,而任一区组的分配结束时,两组例数又总是相等,因此

,即使在研究过程的任一时点中止,组间轻、重病人的构成总是十分接近。

区组随机化的主要缺点在于如果不是双盲试验,同时研究者又知道区组的含量

大小,则很容易事先知道每一区组最后一名病人的分组去向,而导致选择性偏倚或

期望性偏倚的产生。

1、分层随机化

根据对疾病的转归,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有关因素或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

、病情、病程等),将进入研究的受试者分为若干层次,然后在层内再将受试者随

机分配至不同组别。例如,已知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重要预后因素包括起病

后至接受治疗的时间、梗塞部位,是否有合并症等。据此,可作如下分层:

━━━━━━━━━━━━━━━━━━━━

发病到治疗时间梗塞部位合并症

────────────────────

≤24小时前壁否

>24小时非前壁有

━━━━━━━━━━━━━━━━━━━━

上述各层次进行组合,可得2×2×2=8层次,则其分层随机分组将如下如所示

表5-1急性心肌梗塞病者分层随机分组示意图

━━━━━━━━━━━━━━━━━━━━━━━━━━━━━━━━━━━

合格受试者发病至治疗时间梗塞部位合并症分组

────────────────────────────────────

试验组───

─有─R││

│对照组.....│

─前壁│.│

││试验组─.─┤

│─无─R│.│

│对照组....│

│.│

─≤24h│试验组──┤

││─有─R│.│

│││对照组...│

│││.│

│─非前壁│试验组───试

│─无─R│.│组

│对照组...│

AMI│.│

│试验组──┤

│─有─R│.│

││对照组.....对

│─前壁│.│组

│││试验组──┤

││─无─R│.│

││对照组...│

││.│

─>24h│试验组──┤

│─有─R│.│

││对照组...│

─非前壁│.│

│试验组─

─无─R│.

对照组..

━━━━━━━━━━━━━━━━━━━━━━━━━━━━━━━━━━━

━R:随机分配

由上表可见:分组的最后结果是两组中病者有关接受治疗时间、梗塞部位、合

并症的有无等重要预后因素或临床特征得到了均衡。

在样本含量较大(例如200以上)时,简单随机化常可保证组间的可比性,显

然不需要进行分层随机分配;样本太小,分层过多,则难以实施。研究对象在100

-200之间,有2至3个重要影响因素,每个因素又有2-3个水平时,应用分层

随机较恰当。

(三)与随机化有关的某些问题的讨论

1、半随机化分配

除上述随机化方法外,尚有半随机化分配者,即根据受试者的生日(单、双数

)、住院号(单、双数)安排组别。当进行大样本研究时,如社区人群的试验,半

随机化分配受试者具有简便,同时也能较好地达到组间均衡。临床试验常因研究对

象数量尚少,半随机化难以达到组间均衡,因而其使用受到限制。

2、非随机化分配

临床研究中,有的研究者按病人就诊顺序的单、双数分配至甲、乙组,并称之为“

半随机化”分配方法。这实际上是对半随机化含义的误解,因为按这种方法,在确

定第一名病人的组别后,其余所有研究对象将会分配到哪一组,就完全可以预先知

道,这与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及随机分配的“同等可能性原则”相去甚远。这

种方法属于非随机化的分配。

2、不等的随机化对照

临床试验中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例数比例以1∶1为佳。这是因为这种1∶1的比例

符合随机化的“同等可能性原则”,在1∶1的情况下,进行组间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时,统计效能最高(当α=0.05时,其统计效能─把握度,达95%)。因为临床试

验中的药物属于试验性药物,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待证实,因而有可能更多地关注

试验药物,让其在较多的受试者身上进行重复,可以适当地增加试验组与对照组的

例数比例,然而这种比例的扩大也应受到限制。有研究表明,在其它条件(例如,

总例数、显著性水平α)固定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试验组例数的增加,统计效能在

逐步降低,如试验组与对照组例数之比为2∶1时,则统计效能降低至0.925;若为

4∶1,则降低至0.82。由此可见,若将其比例控制在2∶1或3∶2的范围内,尚属

可行,若超过3∶1的比例,则将使结论真实性受到较大影响。新药临床试验有关法

规关于组间例数比的要求(3∶1)是一个“合格”线的要求,但不是最佳的比例。

笔者希望,研究者在进行新药临床试验设计时,充分理解有关规定,同时也高度重

视统计学的有关原则。

4、关于非随机化对照

若以一病区的病例为试验组,另一病区为对照组;或一医院的病例为试验组,

另一医院为对照组,这是非随机化的对照,其结果必然导致组间的不均衡性,影响

研究结论的真实性。

遵循随机化原则分配研究对象的目的在于达到“组间的均衡”。因而,随机化

的成功与否自然也以“组间均衡”为主要衡量标准。研究者如果书写有关临床试验

的报告,除应扼要描述应用随机分配的具体方法外,也应报告有关组间均衡性(可

设计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景观;设计特点;设计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农村占用土地面积比较大。各个乡村的地形地貌、自然风景、民族风情、等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性,乡村景观的类型也各不相同。乡村景观作为农村地区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分析乡村景观的特点,做好乡村景观的设计有助于对乡村的地方特色、乡村地域文化进行保护,使农村乡村景观得以重塑,实现乡村建设和乡村环境的协调发展。

1 、乡村景观的概念

乡村属于划分于城镇规划区域外的生活居住区域,是社会和空间地域的综合体。乡村景观的建设不仅包括自然属性,而且也包含了社会属性。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现代文明之美、历史人文之美、自然生态之美等。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环境建设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乡村景观设计缺乏地域特色、乡村景观建设只是简单的借鉴城市建设模式、乡村景观建设开发过度等。由于城市一味的模仿城市建设模式,对乡村原有的历史文化不够重视,导致非常多的乡村都丧失了原本质朴、生态化的乡村特色。再加上乡村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特征并不显著,致使乡村原有的特色丧失。

2 、乡村景观的基本特点

2.1 地域特点

乡村景观是生活在乡村地区的居民和自然环境关系的一种表达。任何一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和历史,是当地居民在不断的生活、生产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乡村景观是在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通过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可以使乡村地区的环境可以保持其特有的特色。

2.2 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相较于城市生态系统来说,乡村地区生态系统中的大气、水、自然面等无机物质比较丰富,具有比较完善的功能,可以保证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发展下去。在乡村地区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结合乡村地区自然规律和自然环境现状,将各类景观要素综合到一起,然后将这些要素建构成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1]。

2.3 人文特点

乡村景观是人们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景观特色,乡村景观可以将地区的人文情感、景观文化、沿用的生活生产方式、看待自然景观的态度等体现出来。可以让生活在@个区域的人感到舒适,感受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乡村景观可以将居民的生活方式体现出来,反映出乡村居民的文化取向和美学价值观,人文特征非常地显著。

2.4 心理感知的特点

乡村景观可以通过物质形态让人的心理上感到舒畅、亲切,乡村地区由于视野广阔,人们站在田野会感到开放式的舒畅,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但是在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虽然环境景观的设计非常合理,并且相应的设施也比较完善,但是由于视线被高楼阻隔,人们无法看到广袤的天地,在空间上会感到压抑。

3 、乡村景观设计的原则

3.1 整体性的基本原则

乡村景观设计是由各种要素共同组成的一种具有特定功能和形态的综合体,是人文和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进行设计时,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对各个环境要素进行整合和优化,使乡村的自然环境可以和景观设计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出景观的作用[2]。在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时,不仅要注重外在的美观性,还要考虑居住环境的适宜性,按照因地制益、以点带面、精心打造、典型引路的基本原则,在提升乡村景观品味和质量的同时,将乡村自然景观的人文美、生态美展现出来,实现宜居和美丽的融合。

3.2 保护先行的基本原则

农村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不同,在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时,需要在现有景观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生活需求,实施乡村景观的建设和改造。在规划之前,要先对乡村生态的基础设施进行优先规划,主要包括对整体山水格局的维护、对乡土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保护等[3]。总的来说,乡村景观的设计时,要先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乡土景观的提升和塑造。

3.3 文化传承性的原则

乡村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非物质遗产和物质遗产。乡村文明是我国文明史的基本载体,因此乡土文化不能中断。因此,在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时,要考虑文化的传承性,建设出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要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将历史文化乡村的保护纳入到规划中,和乡村休闲旅游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将乡村历史文化充分展示出来。

3.4 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时,要控制好乡村生态环境的改造力度,不能过度地开发。从生态角度来看,自然群落的生命力更强,对生活环境进行保护可以实现农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4]。此外,在进行乡村景观的设计时,需要结合地区定位,对乡村景观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考虑,为日后的建设保留余地。

3.5 本土特色原则

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每一个乡村有其特有的特色。因此在进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出乡村建设的特点,并根据乡村的特点进行景观建设。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使人们对乡村的印象加深,而且可以使乡村的知名度提升。另外,还要考虑乡村地区的历史沉淀和地理资源,使用的建设材料要可以将乡村地区的风情民俗、农耕文化等体现出来,实现农旅共兴的基本目标。

结论

综上所述,在乡村景观设计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性,为了凸显出乡村景观的特色,在建设过程中要对乡村的传统文化特色予以保留,做好乡村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中建.论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互动影响[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3,(01):43-44.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23-26.

[3]李敏纳.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初探[J].艺术科技,2016,(12):154-155.

设计原则范文第6篇

四大基本原则的应用思路:把信息归入逻辑亲密性,利用对齐,找到并制造重复元素,加入对比。亲密性(Proximity)彼此相关的项应当靠近,归组在一起,建立更近的亲密性。亲密性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组织性。如果多个项相互之间存在很近的亲密性(亲密性意味着存在关联),他们就会成为一个视觉单元,而不是多个孤立的元素。这有助于组织信息,减少混乱,为读者提供清晰的结构,这样页面的理解和视觉上都变得更有条理,更能表达信息。另外,亲密性原则可以使页面产生相应的空白,空白既可以表达关系(说明项与项的关系),也可以使页面看上去有更多的空间,页面不会显得拥挤(眼睛得到休息),页面更美观(有条理),这样页面的布局会变得更有组织。案例:微信的发现页面,扫一扫主要是二维码/条码、街景、翻译的扫描上的识别,摇一摇主要是人、歌曲的摇一摇上的识别,存在着识别的关联,所以归组在一起,形成一个视觉单元。页面上的空白条,使得每个视觉单元更加清晰,页面更有组织性。如下图所示:对齐(Alignment)任何东西都不能在页面随意安放。每个元素都应当与页面上的另一个元素有某种视觉联系,这样可以建立一种清晰、精巧而且清爽的外观。对齐的根本目的是使页面统一而且有条理。如果页面上的一些项是对齐的,这会得到一个更内聚的单元,即使对齐的元素物理位置是彼此分离的,但在你眼里,他们之间也会有一条看不见的线把彼此连在一起。对齐主要有左对齐、居中对齐、右对齐。居中对齐的线条比较“软”,会创建一种更正式、更稳重的外观,显得更为中规中矩,但通常会乏味;左对齐或者右对齐的线条比较“硬”,线条更明确,这样外观会更清晰、效果更分明。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页面上的对齐主要采用左右对齐。注意事项一定要坚持一个原则:只使用一种对齐方式。因为我们眼睛都喜欢看有序的事物,这会给人一种平静、安全的感觉。此外会有助于表达信息,另外也要尽量避免居中对齐(除非有意而为)。案例:微信强调熟人社交关系、安全,但居中对齐强调的是正式且乏味,与微信的定位违背,所以微信每个页面都采用左对齐(左对齐符合阅读习惯,更能便捷找到阅读的起点)。重复(Repetition)让设计中的视觉要素在整个作品中重复出现。可以重复颜色、形状、材质、空间关系、线宽、字体、大小和图片,等等。这样一来,要素都一致,各个部分看起来都是一体的,即能增加条理性,还可以加强统一性。重复的根本目的是统一,并增强视觉效果。

重复会为产品带来一种专业性和权威性,会使用户感觉有人在负责,因为重复显然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决策。案例:微信每个页面上,左对齐的重复、字体的样式的重复、线条的样式的重复、空白条的样式的重复……注意,重复并不代表完全相同,而是存在明确关联的紧密相关的对象。微信首页列表中,朋友聊天列表和服务号的字体相同,但颜色不同(多样性的统一)。微信的发现页面,各个视觉要素的重复,如左图所示。对比(Con-trast)页面上的不同元素之间要有对比效果,达到吸引读者的对比效果。要避免页面上的元素太过相似。如果元素(字体、颜色、大小、线宽、形状和空间等)不相同,那就干脆让它们截然不同。要让页面引人注目,对比通常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正是它能使读者首先看这个页面。对比的根本目的是增强页面的效果(更有可读性),有助于信息的组织(防止混淆)。对比不仅可以用来吸引眼球,还可以用来组织信息、清晰层级、在页面上指引用户,并且制造焦点。

案例:微信的聊天窗口,对话信息文本的底色的对比,信息文本与背景的底色的对比。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设计原则需要合理搭配才会有好的整理效果,设计页面时很少只使用某一种原则。而且,需要注意四大原则的应用思路:把信息归入逻辑亲密性,利用对齐,找到并制造重复元素,加入对比。案例:微信的发现页面,使用了亲密性形成多个视觉单元,实现组织性;再利用左对齐,形成清晰的外观,使得页面统一且有条理;再利用重复,使得页面专业,增强视觉效果;最后再利用对比,即空白条和视觉单元的底色的对比,使得页面更有可读性。可用性原则尼尔森的可用性原则强调易用性,是交互设计的重要参考标准。状态可见原则(Visibilityofsystemstatus)用户在系统上的任何操作,不论是单击、滚动还是按下键盘,系统应即时给出反馈。“即时”是指用户可以接受的等待时间(reasonabletime)。案例:微信的发送信息时,信息文本左边有个半透明白灰色的转轮给出发送中的反馈,发送失败时会出现红色感叹圆给出发送失败的反馈。点击微信右上角+,即时显示相应的操作按钮的反馈。环境贴切原则(Matchbetweensystemandtherealworld)系统的一切表现和表述,应该尽可能贴近用户所在的环境,而不要使用系统的语言。《iPhone人机交互指南》里提到的隐喻与拟物化是很好的实践。此外,还应该使用易懂和约定俗成的表达。案例:微信的发现页面,每个子功能的图标和表述都贴切用户的环境,图标采用拟物化,表述采用用户熟悉的语言。撤销重做原则(Usercontrolandfreedom)为了避免用户的误用和误击,系统应该提供撤销和重做功能。

案例:微信的导航栏切换、页面返回。聊天窗口误发信息,支持撤回信息。一致性原则(Consistencyandstandards)同一用语、功能、操作保持一致。案例:摇一摇功能,打开摇一摇的页面,icon保持一致。防错原则(Errorprevention)通过系统的设计、重组或特别安排,防止用户出错。案例:微信的附近的人功能,使用会弹窗提示,提示用户位置信息会泄漏,防止用户出错。

设计原则范文第7篇

关键词:软件开发;实现;Java;设计模式

1概述

总体而言,设计模式(Designpattern)是一种设计经验的总结。它是经过前人理解、深挖、设计、广泛使用之后,总结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让代码拥有更强的可读性、更容易被开发者理解、可被重复利用、更可靠。毫无夸张地说,对于开发者以及系统本身,设计模式都是很有利的,设计模式,可以使编程更加地充满乐趣,使代码更加地规范。如果把一个系统比作海洋中航行的巨轮的话,那么设计模式就是这艘巨轮中的钢架结构设计,合理地使用设计模式,可以使这艘巨轮更加牢固,能够抵抗住各种考验,解决面临的问题,也有利于后期的升级改造,会让它走得更稳更远。

2设计模式的分类

2.1创建型模式

原型模式、建造者模式、工厂方法模式、单例模式、抽象工厂模式。

2.2结构型模式

装饰器模式、适配器模式、外观模式、模式、享元模式、组合模式、桥接模式。

2.3行为型模式

解释器模式、策略模式、模版方法模式、观察者模式、责任链模式、命令模式、迭代子模式、备忘录模式、状态模式、中介者模式、访问者模式。

3设计模式的六大原则

3.1开闭原则

什么叫开闭原则呢?其实意思就是对修改是关闭的,但是对扩展是开放的。当我们的系统在面临升级,需要对它做一些扩展,这个时候,对于之前的那些代码,我们最好是不要去做修改。用比较专业的术语来说就是:想要让我们的系统更好地升级和维护,拥有更好的扩展性,需要我们去使用抽象类和接口。

3.2里氏代换原则

什么叫里氏代换原则呢?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对于开发者而言,应该是耳熟能详的,而这个里氏代换原则就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简单来说,里氏代换原则是指,子类可以出现在任何基类可以出现的地方。作为继承复用的基础,里氏代换原则中,基类被复用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软件单位的功能不会因为子类替换掉基类的而受到影响,从而,子类也可以基于基类增加新的功能。其实这个原则也可以说是对上面“开闭原则”的补充。“开闭原则”的实现,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做抽象化处理。而子类与基类之间的继承关系也具体实现了抽象化,因此,换言之,里氏代换原则规范了实现抽象化的具体步骤。

3.3依赖倒转原则

这个原则是作为开闭原则的基础,它的意思是指,当我们面向接口编程的时候,我们是需要依赖抽象,但是不依赖具体的。

3.4接口隔离原则

接口隔离原则是指:使用单个接口不会比使用多个隔离的接口要好。就是松耦合的意思,我们从这儿不难看出,设计模式其实就是作为软件的设计思想,它是从软件架构着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容易和升级。

3.5迪米特法则

这个也叫做最少知道原则,为什么叫这个呢?意思是:实体之间需要尽可能少的相互作用,这样就可以使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看起来是相对独立的,也能便于维护。

3.6合成复用原则

原则是不使用继承,尽量使用合成/聚合的方式。

4设计模式详细实现

4.1模式

(Proxy)顾名思义,在该种模式下,会有一种类的产生,通过该类,我们可以拥有原对象的一些功能,比如我们在买火车票的时候有时会去一些代售点而不是直接去火车站,这里的代售点就是的意思。模式有如下的应用场景:当已有方法在使用时需要对之前的方法做一些改进时,有两种处理办法:1)通过修改之前的方法来完成我们的需求。但是这样做的话,就违反了一个原则,那就是开闭原则。2)设置一个中间类,通过这个中间类来调用之前方法,并且,对这个类调用产生的结果做控制。以上第2种方法就是很好地运用了模式,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模式能够对功能做出更加清晰的划分,这对于后期维护是很有利的。

4.2观察者模式

(Observer)这个模式讲的是类和类的关系,但是它跟继承是没有关系的。这种模式其实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它跟RSS订阅和邮件订阅的关系很像,比如,我们阅读wiki或博客时,RSS图标,我们会经常看到,放在这来讲就是,当你关注并订阅某篇文章,后续如果这篇文章有更新的话,它也会非常及时地通知到你。换言之:一个对象当它发生变化的时候,依赖该对象的其他对象是都会收到相应的通知的,而且也会做出相应的变化。对象与对象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如图1所示。这些类的作用,我来解释下:我们的主对象就是MySubject类,MySubject类有2个依赖于它的对象,就是Observer1和Ob⁃server2,当它发生变化的时候,依赖于它的Observer1和Observ⁃er2也必然会发生变化。而AbstractSubject类里则定义了对象列表,这些对象列表是需要被监控的,可以对其进行增加或删除被监控对象的修改,并且当主对象发生变化时,AbstractSub⁃ject会告警在其列表中存在的对象。观察者模式其实不难,只是有些抽象,不太容易整体理解,但是根据关系图以及参考我的代码,整理逻辑梳理一遍,这样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了!

5总结

设计模式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个阶段的学习,更要注重理论与实现的结合,大量地准确地将所学的设计模式运用到项目中去,充分发挥设计模式的作用,这样才能体会到它的奥妙之处。

参考文献:

[1]范伟.软件设计模式研究及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5(20).

[2]罗兴荣.软件设计模式及其使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4).

[3]蒋继冬.简单工厂模式在面向接口编程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20).

[4]刘耀钦.单例模式及其扩展在Web开发中的应用分析[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4(5).

[5]杜增毅.浅谈主要的Java设计模式[J].电脑迷,2017(4).

设计原则范文第8篇

关键词:标志;标志设计;设计形式

任何艺术作品,缺乏形式感也就失去它本身的魅力。由于标志设计是在方寸之间表达它的创意,这就要求标志具有很强的形式感,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人们的兴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标志设计以其形式感带给人们一种强烈的 视觉冲击力,达到宣传企业形象,传播产品信息,提高经济效益的能力。[1]

1 标志设计的表意原则

标志是一种视觉性很强的符号,由于图形符号的简约,就决定它必须具有象征性,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标志的个性形象,因此,象征性是标志设计的首要因素。象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广义来说,象征是指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从标志设计来说,它是一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象和抽象的文字、图形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理念和情感。象征是标志图形与抽象思维之间的一座桥梁,她连结着创造者和接受者的心灵,促进了传递者和受众者的沟通,并引起共鸣。[2]

1.1 象征的准确性原则

通过对国内各行业企业机构标志造型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得出,许多标志设计都存在着看上去“煞有介事”但实则“语焉不详”的设计问题。往往一枚标志第一眼看上去形式绚丽、造型现代,但仔细推敲乎后却发现标志中的象征元素与标志的主题毫无关系。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源于标志图案与象征元素在寓意上的不准确性。也就是说,此类标志选择的象征图案并不能最准确的传达标志命题中的信息。因此,找准象征符号与元素、保证标志象征图案能够与所需要传递的信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是标志表达寓意方面的重要原则。标志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避免错误地使用象征符号与图案。

1.2 传递信息的简化性原则

许多企业与机构在寻求标志设计之初都希望最终的标志尽可能多的传递与企业名称、理念相关的信息;这导致了许多标志看起来十分复杂,造型结构臃肿繁复。然而,人类的大脑并不具备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的处理、分解复杂图案与信息的能力。当一幅图案过于复杂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需要较长的时间逐一拆解、分辨图案中的个别元素分别意味了什么。假若一枚标志过于复杂、传递的信息过多,我们的大脑便会在短时间内自动地将该标志归纳为“不能理解”,于是,该标志的象征寓意功能彻底丧失;该企业或机构的视觉形象将不能得到传播。所谓,欲速则不达、少既是多──标志设计必须注意将所传递与表达的信息尽量简化,只取最重要的一至两条信息进行表达。

1.3 语意的直接性、通识性原则

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中可以看出,中国银行标志中的“铜钱”形态寓意了“财富”这一概念。在中国,以铜钱象征金钱与财富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与认同的,铜钱图案具备了寓意的直接性与通识性,不会引发人们错误的联想。因此,在标志象征符号的运用上应注意选择大多数人多能够理解与接纳的图形图案,注意避免用难以理解的图案来传达信息。

2 标志外观形式的设计标准

标志的外观造型与形式直接左右了标志的功能、传播力与在人们眼中的好感度。判断一枚标志的设计是否合格不仅要考察标志的寓意与象征是否准确,还要推敲标志的造型与形式是否规范、恰当。判断标志造型形式的合理性可有如下参照标准:

2.1 易理解

在标志设计的过程当中,选择正确的象征符号来表达标志命题中的概念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注意如何将符号本身的造型形态合理化、通俗化。原则上,在象征符号形态的设计上,设计者应当注重将形态的结构、色彩、风格与标志想要表达的概念保持一致,使人第一时间便可以借助形态联想到标志想要表达的涵义。所以,标志的造型设计应尽量简单通俗;避免在形态的塑造上出现“模棱两可”或无法理解的现象出现,从而影响企业视觉形象的建立与传播。

2.2 易识别

标志的识别度、辨识度与标志的结构及色彩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在标志结构上,越简单的造型越容易被观察者捕捉和发现,越复杂的形态越不容易被吸纳、消化与理解。所以,如何使标志既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趣又能够在任何大小比例下都一目了然,就考验到设计者是否能够有效的归纳、简化和组织标志的形态了。与此同时,标志在色彩的选择上也左右着标志的识别度,例如柠檬黄若运用在百色背景上则极为不易识别,容易与背景融为一体,影响到标志的表现力。

2.3 具备视觉冲击力

视觉冲击力是所有艺术作品都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特别是在平面设计中,由于不能够借助三维视效或声音效果来表达主题,静态图形的视觉冲击力制造显得尤其具有挑战性。标志本身在运用过程中通常以较小的体积出现在一个平面当中,所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是标志形态塑造上必不可少的标准之一。然而视觉冲击力绝非仅靠喧嚣的色彩或张扬的造型才能生成;一枚形态稳定、气质安静、结构别致、色彩单纯的标志同样可以促使视觉冲击力的产生。所以,在标志设计中最重要的是能够将某一种视觉效果运用、发挥到极致,使其产生较好的视觉张力。

2.4 具备形式美感(气质)

形式美感的塑造与把握是整个标志设计过程中最考验设计者内在修养与审美情趣的部分,也同时是最难造就和控制的部分。总体来看如果想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形式美感的标志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形态与色彩的和谐型、风格与气质的现代性以及整体设计的艺术性。在标志形态的把握上,正确的运用平面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是达到标志形式美感的途径之一。调理与反复、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等形式美法则都可以保证标志造型具备优美和谐的视觉效果。此外,标志设计也要注重紧紧跟随时代的审美步伐。一枚形态陈旧、风格保守的标志是很难跟上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的审美标准的;它也会影响到整个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在大众心目中的好感度与接纳度。所以,敏感的把握时代的美学标准、将其一定程度的运用到标志的设计当中也是标志设计势在必行的趋势。此外,艺术性是标志设计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标志设计的艺术性需要通过巧妙的构思和技法来展现,是将标志的寓意 以一种优美的形式加以体现。当然,这种优美的形式并不是凭空杜撰的,而是需要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品牌的相关文化、理念和精神,将艺术性与一定的寓意结合在一起。[3]

3 标志设计的创新与突破

在做到了标志寓意的准确合理与造型形式的和谐美观之基础上,创新与变化是标志设计更上一层楼的机遇与挑战。从墨尔本城市形象系列标志到谷歌网站的动态标志都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简单、单一化的标志设计思维定式。它们不仅继承了传统标志设计的内涵又创造出了新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如何在标志设计中创造创新,如何在寓意表达或造型形式上锐意突破,都是标志设计的最高原则与标准。

参考文献:

[1] 范晓丽.标志的象征意蕴与设计形式感关系研究[J].大众文艺,2010(8):143.

[2] 周书林.浅谈标志设计的象征意蕴与设计形式感关系[J].大众文艺,2009(21):144-145.

[3] 喻湘龙.标志设计的创新思维形式[J].艺术探索,2009(23):116-117.

设计原则范文第9篇

报纸作为平面视觉媒体,是通过印刷在纸张上的文字、图片、色彩以及版式等符号向受众传递信息的一种纸质媒体。诉之于人的平面视觉,是报纸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体最大的区别。受众通过阅读文字和图片获知信息的具体内容。其中,版式在报纸版面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版式是报纸的视觉形象,是报纸的广告和包装,它刺激着读者的阅读欲望,吸引着读者的视线。“一张好看的报纸”首先是从报纸版式上感应到的。每一张报纸的版面由文字、图片、色彩、字体、栏、行、线、报头、报花、报眉以及空白等要素构成,版式就是报纸版面构成的组织和结构。报纸的诸多要素,要靠版式设计的造型活动来完成。不同的报纸不仅会以提供给受众信息的侧重点不同而凸显媒体性质,同时,不同的版式设计和色彩运用表现着不同的编辑思路,也有助于形式不同的报纸风格。一般来讲,严肃的党报与相对活泼的晚报、都市报的风格不同,与生活、消费、娱乐类报纸更不同,综合类的日报与周报又不同,这种差异读者很容易一眼从版式上看出来。

报纸版面设计的演进

从16世纪威尼斯报纸(Venice Gazzetta)诞生算起,西方的近现代报纸已有了四五百年的历史。最初,报纸的样式与当时的图书非常接近。18世纪逐渐抛弃了标准的图书格式,纷纷采用大型号纸张以扩大版面,不过,除了在纸张的尺寸规格上有所改变外,这一时期的报纸在印刷和视觉因素(如增加插图)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1845年,理查德・霍改良印刷机械以后,垂直式版面取得了主导地位。垂直式版面通常以竖栏为基本单位,每栏从版面顶部贯穿至底,字体小,图片小且少,标题几乎都不跨栏,还谈不上有什么好的版面设计。19世纪末,大报为了赢得读者,在版面上突破常规,也就是完全打破了栏的限制,横排走文,“水准式版面的革命到来了”。水准版式仍有基本栏的划分,但其行文不再是由上一通到下,而是透过转栏向水准方向拓展,字体的选择范围扩大,横跨几栏的大幅图片出现在了版面上,标题跨栏也已常见。由于图片的崭露头角,色彩也已经在报纸上出现。进入20世纪,版面设计受到空前的重视,这时,已将杂志的模式引入了报纸版面:大量留白,大幅照片,内容分区化。60年代,模组式版面成为美国报纸的主流版式。80年代,甘尼特报业集团创办的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全国性报纸《今日美国》,以色彩和图片为基础,以大量富含咨询的图表来解释新闻,它的出现,成为西方报纸版面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揭开“重新设计运动”的序幕。报纸版面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变、丰富,在形式上确实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画、图表、线条、色彩、空白等版面元素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

当今报纸版面设计的趋势

随着我国报纸市场化竞争机制的形成和新媒体的出现,面对日益高涨的受众信息需求,现代报纸版式设计借助新科技、新材质,越来越趋于个性化的完美。

现代报纸设计趋势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对外开放带来了报纸版式以文字标题全部横排的欧美风格;信息社会――厚报形成后的报纸封面化;报刊竞争――为了争取和吸引读者的标题超粗黑;读图时代――突出图片运用和报纸彩色化;生活高速――方便读者迅速阅读文字的编排少栏化;多元社会――适应分众的分类编排;同质趋势――报纸CI识别系统的个性化追求;数字社会――报纸设计桌面系统不断翻新……

就现代报纸设计本身而言,它的发展、创新也体现了与时代气息相合拍的设计理念。现代报纸求易、求异的设计理念思潮,是当代报人与当今读者相互交流的一种默契:求易就是让报纸尽可能满足读者更快、更多、更方便地获读信息,因而形成了货架式的、简洁的版式结构;求异就是让读者在繁杂的、多向的、甚至是鱼龙混杂的信息流中,尽可能自愿地获读有效信息,因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个性鲜明的版式风格。

现代报纸版面的设计原则

新闻传播理念的变化必然引起报纸阅读和刊出方式的变化,为适应这种新变化,报纸的设计者必须研究、确定版式设计的新攻略。近年来,《北京晚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等一批发行和广告收入居国内报纸领先地位、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的报纸不约而同地进行改版,推出了版面总体风格上非常接近的版式。近几年新创刊的一些市场表现良好的“新锐”报纸,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都市快报》等也都采用了与上述报纸大致相同的版式。一些党报、行业报也不甘寂寞,如《南方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汽车报》等也都在版式上进行了较大改革。这些报纸的版面变革,其实质正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入了增强易读性的传播理念。总结这些报纸版式改革的经验,展望报纸版式的未来发展,大致有四个必须遵守的原则。

1.风格化原则:报纸的版式风格是读者区别其他报纸的相对固定的特色。风格一旦形成,就不宜轻易改变,只宜做改进式的细节上的微调,而不宜做颠覆性的变革。风格不仅是读者从报纸堆里一眼就能认出自己的特色依据,同时又是让读者“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情纽带,尤其是都市类报纸,很多读者或者家庭几年、十几年,甚至数十年阅读一份报纸,已经成为习惯,如果突然做翻天覆地的改变,就如同朝夕相处的爱人突然整容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心理上会很难适应。

根据对读者对一张报纸忠实度的调查显示,版式风格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报纸种类日益细分的现实环境中,报纸的竞争实际上是同类报纸的竞争。在报业发达的北京、广州、上海、南京、成都等地,一个城市面向百姓的都市类报纸往往就有几家、甚至十几家,这些报纸在有限的新闻资源、相近的读者定位以及相似的办报理念下,如何才能展示自己的特色,版式风格就成为首要因素。各路报界精英都力争在版式上与众不同,你艳丽我素淡,你浓眉大眼我眉清目秀,你胖我瘦,你白我黄(指纸张的颜色),你是冷色调我是暖色调,总之要出新、别致。如,北京地区的都市类报纸,同样都是面对广大市民,却是晚报姓“晚”、晨报姓“晨”、信报姓“信”、新京报姓“新”,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再如,同是青年类报纸,《中国青年报》的文章多以思想性见长,有理性、深刻、严肃的特点,它的版式就较平实、朴素;《北京青年报》以年轻人关注的城市、文化的动态信息为主,特点是快、新、观点有个性,它的版式就浓墨重彩,与年轻人喜欢的重金属摇滚可说是异曲同工。树立自己风格的同时应符合视觉审美的规律,以自家报纸的性质及读者定位为准则。

2.人性化原则:报纸的读者群绝大部分集中在中等以上城市,这些人群大多处于职场竞争和自我发展压力较大的生存空间,忙碌一天以后,读报是为了休息和获得各种信息,他们会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并不是你的标题有多粗、有多大,版式有多么花哨就可以被吸引住的。满足读者的感官享受,应以舒适、悦目为准则,切不可为凸显自己而对读者的眼球重拳出击,一味求粗求大,与内容相比显得虎头蛇尾,惹人反感,而是应以清爽流畅、温馨雅致为宜。比如,现在一些市场业绩较好的报纸,它们的版式改革后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人性化追求,即每栏字数减少,更符合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视频和阅读习惯;取消中缝,给报纸瘦身提供空间,使版面疏朗大气;大标题统一字体,色彩趋于单一明快;文章的排列变过去的“交错咬合”式为整版竖通栏式,使版面整齐、易读。

3.时尚化原则:报纸的版式设计者不能就版式论版式,应开阔眼界,触类旁通,关注流行和时尚的相关艺术,增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对时尚的敏感度以及对设计规律的理解能力和把握能力,令报纸的版式紧跟时代的步伐。如对服装、电影、流行色、平面设计的新理念、新技术等都要全面吸收,为我所用。工业设计方法也可以被引进到报纸版式设计中,除整体形象的立体化设计外,像报纸品牌的徽标、办报宗旨、理念等文字也都可以标示在版面上。另外还可以和国外流行的报纸版式设计接轨,如世界著名的英国《泰晤士报》、美国《纽约时报》等都是采用窄报型,对开大报比我国的传统报纸窄3到5厘米。近几年,国内一些报纸像《南方日报》、《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报》、《中国汽车报》、《中国消费者报》、《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等纷纷瘦身,采用这种国际化的黄金报型,得到了读者垂青和专家赞许,给报纸的发展带来实惠。

4.合理化原则:合理化原则是一个传统原则,同时也是一个基本原则。这里说的合理化与传统的合理化不同,市场化之前的我国报纸,多是坚持内容第一性,所谓版式设计仅仅是以把内容安排下为准则。现如今的版式合理化则有新的内涵,它的合理性更多地体现在风格化、人性化和时尚化原则之下的科学性。比如许多报纸一版的封面及导读功能的强化、栏目设置的相对固定化、厚报的按类分叠、具体版面的粗分块细修饰等,被业内称为报纸杂志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利与弊虽然还时有争议,但它是历史性的合理化选择,却是不争的事实。又如眼下一些报纸的标题都采用一种字体,改变了以前一个版面上各种字体混杂的局面,肃清了以往报纸版面小气、“乱”的流弊。像《经济观察报》、《新京报》等,更是确定宋体字为标题字体,宋体字经过千余年的历史筛选,更符合中国人的文化气质,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合理化选择。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设计原则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旧城改造;城市设计;原则;方法

1旧城改造中完善城市设计要求的提出

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自城市诞生之日起,旧城改造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是城市发展的综合需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旧城原有物质设施的水平低下和自然老化,以及旧城功能的过于集中和用地结构的不合理,使旧城人口膨胀、居住紧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越发难以解决,而且在工业离开市中心、居住向外疏散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旧城出现功能和结构的衰退问题,亟需进一步配置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及必要的交通和市政设施,提升城市中心区的服务功能。

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与城市功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与内容要达到完美统一的结合。

2城市设计的含义

城市设计对于城市规划的深化和营造适用、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城市设计的内容是广泛的,对于城市设计含义的理解也是广泛的,国内外不少研究者对城市设计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都涉及到城市的空间环境问题,而空间环境是由城市物质实体和空间这对互为依存的因素而组成,具有三维的概念。由空间和物质实体所组成的环境是显性的,可被感知的。

不应忽略的是,城市设计应和经济建设联系起来,应以有利于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城市希望通过改善自身的形象以吸引更多的人投资、购物和工作。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同时,城市设计也是为了管理和控制城市发展,使城市的发展与原有部分和谐融合,以维护城市环境的质量和特色。当今的城市设计涉及的环境质量内容,除城市“美”外,正越来越扩展到其他方面,进一步的涉及到城市的物质层面,尽管这种影响也许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但这种观点无疑为我们开拓了视野和思维。

3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三个原则

3.1探索旧城的空间布局规律因为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面貌不仅仅取决于一幢幢单独的建筑。建筑物之间良好的建筑关系,细腻而独特的外部环境,以及丰富的空间场所才是城市最为重要的空间特征。它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创造城市自身特色的场所。

同时,为了城市改造中新旧建设的和谐一致,我们在城市营造上需要探索和融汇旧城的空间组织规律,传统的城市充满丰富的空间,既是我们建设的基础,也是我们创造的源泉。

E·沙里宁受西特思想影响提出的城市建设三原则——表现的原则;相互协调的原则;有机秩序的原则。

针对空间艺术的分析手法,更有丰富的艺术理论交织在城市研究中,例如常见的三种理论:图底理论(Figure-groundTheory)、联系理论(LinkageTheory)、场所理论(PlaceTheory)。

城市设计的几类手法包括序列性原则、侧面封闭和边沿连续原则、综合性跨接原则、轴线和透视原则、室内外融合原则、强调和暗示原则等(R.Trancik)。借此就便于创造出具有清晰的虚实结构,完善的场所联系,并考虑人的需求和文化脉络的、有特色的城市环境。3.2发掘旧城的文化底蕴文化特色与空间形态密切相关,同时文化特色的体现又是在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场所、感受、文脉等文化性的要求,因而有着更为深入和丰富的内涵。

在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主要关注点首先是场所,场所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决定了人们的感觉。对城市中各种场所的特征加以总结提升,反过来再作为规律性的东西应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是旧城改造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考虑场所优先于考虑建筑;谦虚地向过去学习并尊重文脉;鼓励社区所有层次的混合功能;在人性尺度上进行设计;鼓励步行的自由;满足社区所有层次的需求并和他们协商;建设易读的环境;建设能够持久和适应的环境;避免太大规模地区同时变化;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促进建成环境的舒适性、愉悦性和观赏性。

3.3激发旧城的生命力把促进地段复兴作为旧城改造的首要目标。通过城市形象的再塑造,整合城市风貌,推动城市的二次发展。

整体协调观念,珍惜借鉴历史传统,推陈出新,综合各行各业的需求,即维护社会平衡的要求。

4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要点

4.1城市设计的延续性完成一个好的城市设计需要城市各个层面的人士来关心和参与,它可能包括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以及当地的市民。城市设计也不应仅存在于建设城市的某个阶段,而应贯穿于整个建设的始末,具有连续性,城市设计应和城市规划并行参与到对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具体而言,就是贯穿于城市规划的诸阶段。如果说,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对一区、一片、一街的局部设计,那么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较详细规划阶段更宏观、站得更高、整体性更强的城市设计,它是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将各分区、片、街坊统一考虑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是延续的,在各阶段有相应的特征和任务。

4.2城市设计引导与控制功能城市设计要有引导与控制的功能,去指导城市的具体项目的建设,并由此促成城市建设有序发展。在当前城市建设的条件下,特别是旧城改造,它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方面,目前运用较广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的要素主要为土地的使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其中开发强度的指标,如容积率、建筑高度、绿地率等虽在一定程度从总体上决定城市建设的环境效果,但基本还是对建设技术经济指标的反映。而相同的容积率、建筑密度要求,通过不同设计思想的引导与控制,却会形成效果迥异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目前的开发方式多为开发商投资,从本位利益出发而较少考虑社会、公众环境的效益。所以也就要求设计者能预先从整体角度出发,制定可以引导与控制城市空间环境发展方向的城市构想。新晨:

参考文献:

[1]李龙生.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原则[J].邵阳学院学报,2003,2.

上一篇:设计思维范文 下一篇:媒体艺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