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2-28 02:30:29

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范文第1篇

大概十年前,设计师的工作就是把从A到B的路线做得尽可能简单合理。在“易用性”至上的黄金年代,设计师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消除任何认识上的冲突,沿着预先设定好的路线走到一个预先设定好的目的地。例如,任何想在网上买书的人只需要知道订单处理的进展状况,以及需要经过哪些步骤才能确保自己订的书运到正确的地点。其他因素,比如对这本书的需求是在哪儿产生的,以及阅读这本书将怎样丰富自己的生活,都很少或根本不会纳入考虑范围。

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了。设计出好用的产品和服务帮助人们网上购书依然重要,但设计师们如今可以有机会从更深的层面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决策。

随着诸如传感器、智能手机和高速移动网络这些技术的普及,我们拥有了海量数据,这使得设计师能够用几年前无法想象的方法来处理问题。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设计师们可以创造出改变生活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以切实可行又非常有意义的方式帮助人们实现目标和完成任务。如此一来,设计便超越了从A到B的固定路线,而要求采用全新的解决方案,其中起点已知,但目的地和中间路径都无法事先确定。以前明确的目标、明确的路径现在都变成了更宽泛也更模糊的表述,比如说“照顾好自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管理你的个人财务”等。

这为设计师与心理学家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一起合作提供了机会。他们共同应对挑战,创造出能真正成为生活伴侣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根据我们的经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帮助用户确定产品或服务的用途,建立承诺,并长期坚持。

确定用途

20世纪80年代,血糖仪属于市场上出现的第一批消费医疗设备。这些仪器可以方便糖尿病患者自测血糖,从而相应地调整胰岛素注射量。这在糖尿病管理方面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为许多糖尿病患者免去了诸多麻烦。但另一方面,这一革命性的工具并没有改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重心。不管这个血糖仪多有用,设计得有多好,管理糖尿病还是意味着将血糖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为低血糖、高血糖等紧急情况做好准备。

过去几年中,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糖尿病管理正经历着另一场革命。美敦力(Medtronic)和Cellnovo公司正在引进产品和服务的新生态系统,从更全面的视角管理糖尿病。通过添加有关食物摄入、体育运动和个人注意事项等基本信息,新一代血糖仪将关注重点从单一的数字(血糖值)转向了整个人体(“我需要照顾好自己”)。这使得糖尿病患者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身体状况。

建立承诺

2010年9月,青蛙设计米兰工作室的五位同事在度过了一个过于放松的夏季后,决定开始长跑健身。他们没有单纯寄希望于自己强大的意志力能够战胜长跑的艰辛,于是他们在著名的Nike+平台上设立了个人挑战计划。如此一来,原本一个模糊的、没有明确定义的目标――“让我们恢复体形”――立刻变成了一个有明确期限的清晰目标(在未来30天里跑的总路程最长)。这足以让人们开始行动。至于剩下的问题,社会压力可以帮助解决。在整个挑战过程中,竞争者之间经常揶揄各自的成绩,他们每天都跑得筋疲力尽,以防自己下滑到成绩表的末尾。

这项个人实验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果。虽然没有奖金之类的物质奖励,而只有工作室“最佳长跑者”殊荣的精神激励,五个参与者每人30天的总跑程还是都超过了100公里。这对于许多想缩小腰围但缺乏运动的设计师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Nike+并没有要求人们一夜之间变成运动员,而是帮助我的同事以及全球千百万人通过设立合理目标、关注手头任务、庆祝新成就、不断保持动力来建立承诺。

这份承诺未必来自刻意的选择和顽强的意志。周围环境和我们接触的事物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没有察觉。布赖恩・万辛克(Brian Wansink)所著的Mindless Eating一书中描述了一个在芝加哥城郊电影院开展的突破性实验,它为我们展现了这种影响。

每位去看电影的人在购买了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的新动作片“危险人物”(Payback)的电影票后,都能获赠一杯饮料和中桶或大桶的爆米花。中桶和大桶的爆米花都是五天前就爆好的。装爆米花的桶也足够大,保证没人能吃完里面装的爆米花。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要看看人们是否会吃不新鲜的爆米花,以及爆米花桶的大小与人们的食量之间有没有什么关联。看过电影后,实验参与者被要求交回爆米花桶以便称量,然后还要填一个表格回答一些问题。研究者发现参与者不仅吃了不新鲜的爆米花,而且拿大桶的人比拿中桶的人多吃了53%。当被问起是不是桶的大小影响了他们的食量时,参与者的回答都是诸如“我很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吃饱了”或者“对我来说这种情况不会发生”,等等。

为了帮助人们建立变革承诺,我们应当先搞清这是个激励问题还是环境问题,然后再进行相应的设计。

长期坚持

想知道我的五位同事在跑步挑战结束后怎样了?几周过后,跑步的诱惑力消失了,所有挑战者又都很快习惯了坐沙发的舒适。

为了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设计不仅要在短期有效,而且要在中长期(甚至数年或数十年)都有效。实际上,产品或服务的效力在最初的兴奋劲儿过后很可能会消失,我们设计师和心理学家应该设法拿出相应的对策。

就拿来说,这家著名的个人理财服务公司不仅允许用户设立自己的理财目标,而且明确鼓励往专用账户里自动存钱,这些专用账户是与每个理财目标关联的,而且很难从里面把钱取出来。通过这样做,创造了一种环境,一方面支持用户最初的决定并让这些决定很容易就能实现――这要归功于自动存款功能;而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违背这些决定的难度――因为没有信用卡或支票可以提前消费。这样的话,即使用户最初的存钱动力消失了,理财目标仍然很有可能实现。

在那个不新鲜爆米花的例子中我们看到,物品的设计如何左右我们的行为,而这种影响并没有引起我们的察觉。那我们如何保证这种行为变化能够持久?

2005年1月10日,意大利政府提出了在所有公共场合禁止吸烟的禁令。在接下来5个月中,卫生部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帮助大家了解这个禁 令,让人们认识到吸二手烟的危害,特别是对儿童和孕妇健康的危害。同时,在全国各地开设戒烟援助中心,为那些想要戒烟的人提供帮助。

让许多怀疑者惊讶的是,这个禁令在政府几乎并未强制实施的情况下仍得到了普遍遵守,而且数年之后确实使得全国吸烟者人数减少,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国民心脏病发作的数量。意大利政府在实施禁令后设法增强人们的意识,并采取切实的措施支持戒烟者的决定,这些做法让千百万人的行为和习惯几乎在一夜之间改变,并且将这种改变长久维持下来。

如果我们设计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帮助用户确定用途,建立承诺,并长期坚持,那么我们就有史无前例的机会,不仅帮助人们改变他们的长期行为,而且可以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意义和秩序,从而打造心理学家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说的“统一的心流体验”,即所有的行动和感受都和谐一致。

设计心理学范文第2篇

本文作者:李珂张伟社工作单位:长安工程机械学院

中国工业设计现状

虽然我国工业制造开始越来越重视工业设计,但我国工业设计并没有像预想中的那样迅速发展起来。认识不足、观念陈旧、没有很好解决“人—产品—环境—社会”这一主要矛盾,也导致了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滞后。1.许多企业“急功近利”,为追求效益,忽略了开发创新机制的引进。例如在汽车设计方面创新不够,对国情缺乏分析,对国人性格、气质与车辆设计的结合也没有充分考虑,只是简单地模仿、抄袭或是将几个车型的不同部分简单地堆砌,造出的车不但毫无本国特色,而且许多显得不伦不类。在车辆人机界面设计和内部颜色搭配以及人性化设计的细节上,没有过多地琢磨,影响了驾驶者的驾驶乐趣,车辆操控的便利性和舒适性都大打折扣。2.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忽视了需求者对产品的社会心理、易理解性等的需求,片面夸大了需求者对产品的功能需求。很多设计人员会认为自己对产品的需求即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忽视了真正的用户的需求。在设计的过程中,懒于做市场调研,或者在做市场调研中,忽视了调研的准确性或有效性,仅仅是程序化而已。3.设计人员人为地在设计中留下个人印记。设计者总想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个人印记。这种力求使自己的产品与众不同的欲望固然能激发出最佳设计方案和新颖的想法,但如果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完美的产品,其他设计者可能会将原本完美产品加以改变,结果反而设计出不让人满意的产品。4.从设计产品到产品投入市场,反馈信息的周期过长。往往是在旧产品还未投放市场之前,设计人员就已经开始研制新产品,况且也缺乏用于收集并反馈产品使用状况的机制。产品设计出来,小范围地投入市场后,很多产品的设计人员并没有及时地对产品的使用者进行反馈信息的调查,以了解设计出的产品是否具有易操作性,是否很少出现误操作,使用过程是否能满足使用者的社会心理期望。5.盲目的功能主义。设计人员或用户总想增加产品的功能,结果常常导致功能过于繁杂,使人无法明白,也不知道如何操作。复杂的功能组合和按钮常常会令用户无从下手,这样的设计就与设计的初衷相去甚远,不符合设计的自然演变过程。

在教学中应如何改进并应用工业设计心理学

1.设计观念从“以机器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由于“以机器为本”的设计思想是指机械论世界观。这种思想影响下设计了许多机器工具,给人造成了巨大体力和精神负担。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人的需求着重讲述并讨论,只有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自己作为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不光是功能上的需求,更多的还存在心理需求,而大多数人们的心理需求就是其价值观等引起的。因此,要在设计中确定“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让学生学会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即设计应以用户的需求和利益为基础,以产品的易用性和可理解性为侧重点。2.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依据,建立合适的设计调查方法。要弄清楚用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必须要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查,然后进行设计。那么就需要设计师学会观察了解用户的使用心理和使用过程。由于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素很多,很难得到真实信息。用户调查和实验往往涉及到人的内心深处,因此在做调查的时候,很多人往往不加以配合,或者掩盖了真实的想法,只给调查者客套、表面的回答。而在产品设计中,不同的价值观就决定了用户群体对同样产品而产生的不同需求,这在设计中是很重要的。因此,在设计调查方法的时候,要注意并避免得到不实的答案。3.在调查过程中,尽可能得到真实的信息,建立用户模型,减小对系统表象理解的鸿沟。在产品设计之前,要先对用户需求做设计调查,建立正确的、真实的用户模型。如果用户拥有正确的概念模型,就能比较容易地学会使用产品,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也能比较容易地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在建立用户模型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都可以导致用户模型建立的不正确。因此在调查过程中,要注意尽可能得到真实的用户资料,以便设计师建立用户模型。而且,设计人员对自己的产品太过熟悉,以致自己察觉不到,也无法了解到产品的哪些方面会造成使用上的困难。在这里,要正确理解心理模型这三个方面的关系。设计人员要保证尽可能地得到真实的、正确的信息,保证设计人员建立的用户模型与用户本身建立的用户模型尽可能一致,这样就能够减少对用户心理模型方面的理解误差,才能建立恰当的用户模型,设计合理的产品。随着现代设计人性化需求的增加,在工业产品设计中设计师更应该注意到社会文化、价值观等因素而引起的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进程中,设计心理学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设计中要正确地运用设计心理学的知识,建立正确的产品用户模型,摸索用户心理需求及操作习惯,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设计心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以人为本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爆发以来,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为了追求高生产效率,设计并生产出大量高效率的机器设备,此时的设计体现的是“以机器为本”或“以技术为本”的设计价值观念。它造成了劳资对抗、职业病、工伤事故,使人成为技术和机器的奴隶,引起了社会和心理病态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人为本”的设计价值观念产生了。在这种观念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认为应该使物适应人的特性,包括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等,例如适应用户的需求、感知和认知等。从此设计中开始融入心理学知识,并立足于人与物之间,使物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形成了物人关系的研究方向。

1.设计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的分类标准很广,“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以动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通过设计达到满足用户需要的目的。

动机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动机心理学认为动机包括:价值、需求和能力三部分内容,行动是有目的的行为,包括:意图、计划、实施、评价四个主要阶段。认知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将神经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结合起来,为了验证心理学研究结果、模拟人脑等。它主要研究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信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例如时尚、流行、从众等现象都属于其研究范畴。

因此,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科与心理学学科交叉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应用性边缘学科,目的是为了研究设计与心理间的相互关系及应用。

2.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产品设计主要包括功能、使用方式、审美等方面,设计心理学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的,从而为设计提供相关的要素。

2.1 设计心理学与功能设计

功能是产品的重要属性,也是工业产品存在的根本原因。产品的功能是靠物质来实现的,是通过分析用户的需要而决定功能内容的。

需要是动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设计师首先要发现用户的需要,从职业道德出发去适当规划他们的需要。需要可以被分为目的需要和方式需要。相对来说,用户的目的需要种类比较少,但是实现目的需要的形式却是多种多样。例如,用户需要补充水份,这是目的需要,但是方式却很多样:喝水、吃水果、吃冰淇淋,甚至打吊水都可以。设计师就是通过职业技能和责任感,帮助用户选择适当的方式来实现用户的目的需要。

现在满足用户一种目的需要的产品种类繁多,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其目的需要的,设计的多样性主要在于对方式需要的各种考虑。同时,很多产品的改良设计往往是在不断优化产品,充盈用户的方式需要。如果从用户的目的需要出发创新出更多的方式需要,就可以设计出大量的创新产品,满足用户的需要。

2.2 设计心理学与使用方式设计

产品的可用性是评价使用方式设计的重要标准,主要表现在:易学习性、易记忆性、少出错少、主观满意度高等方面。可用性的主要设计目的是通过设计提供用户满意的行动和认知条件和引导。

设计心理学在研究用户的使用过程时,将用户模型分为认知模型和行动模型两个部分。用户行动模型主要包括:用户的目的意图、计划过程、具体实施、评价。同时,伴随用户的每一个行动过程,又存在着用户的认知模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理解表达、交流、学习和出错等。

可用性的设计思想就是在分析用户的行动和认知模型的基础上,为用户的行动和认知提供条件和引导。例如,一个房间的门,用户会通过认知判断其开合方式并进行操作,设计师为了提高门的可用性,可以通过设计门的把手、结构和标识等,为用户提供行动和认知的条件和引导。随着科技的发展,密码锁、指纹锁等电子门的出现让,就需要设计师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使用条件和引导,设计出人性化的使用方式,让产品拥有良好的可用性。

2.3 设计心理学与审美

审美是用户的一个认知过程,是产品外观设计的决定性因素。通过产品外观的设计,满足用户的使用心理需要和审美心理需要,改善、弥补用户和社会的心理缺陷。

当前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主要包括:传统审美观念、现代审美观念以及后现代的审美观念。用户在接触到一个产品时,会通过感知和认知产品的一些特性来形成审美感受。这些特性包括,造型、颜色、材料、工艺、结构等。因此,作为一个设计师为了满足用户的某些审美需求,就需要通过产品的特性来表达出这些审美感受。例如,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大型机械产品都表现出厚重、体量等审美感受;而MP3、手机等随身数码终端往往都表现出精致、柔和等审美感受。

因此,在考虑产品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时,要分析用户需要的审美感受。首先通过调查得到审美感受对映的设计元素,进而运用这些设计元素设计表现出产品的外观。让用户通过对产品外观的感知和认识形成对应的审美感受,从而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

3.结论

设计心理学建立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设计思想,是为了弥补以往工程设计的缺陷。传统的设计过程容易导致“以机器为本”或“以技术为本”的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首先考虑用户的需要、使用方式和审美,从而促进功能、结构和外观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和分析产品与用户的物人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诺曼.设计心理学 [M].美国 中信出版社,2010

设计心理学范文第4篇

1设计心理学内涵及其在产品设计领域的体现

(1)设计心理学内涵。设计心理学是是设计师必须掌握一门理论课,是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将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心理需求的方面,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设计心理学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要充分把握消费者的心理,结合消费者的消费规律来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学在工业设计领域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设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将其应用在现代设计领域能够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发展,通过有效的心理表达来展现出产品设计的灵魂,实现产品设计和艺术发展的有效融合,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产品设计。(2)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领域的体现。在产品设计的初级阶段,设计人员可以综合应用设计心理学来满足不同群体对产品的需求,从而实现产品的有效设计。在产品设计使用的过程中,工业设计人员会对不同的产品进行编码处理,之后,用户通过对产品的使用破解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密码,使之完成对产品认知的工作。工业设计人员所设计的产品,不仅需要具备简单的操作功能,而且还需要能够在产品设计精神理念上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此,在产品的设计中,需要相关设计人员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在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之后,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和所获得的信息建立相应的用户模型。

2我国产品设计的发展现状

伴随工业制造业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产品设计。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工业设计效果和预期发展目标之间仍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需求者的需求忽视,存在过多的个人印记。产品的设计没有充分了解需求者对产品性能、易理解性等方面的需求,最终所设计出来的产品不符合人们的实际需要。比如我国工业汽车行业的发展一味注重从国外引进车辆,没有结合实际国情来对汽车进行创新性设计。同时在汽车设计发展中也没有充分考虑人们自身气质、性格和汽车设计之间的关系问题。以至于设计出的外形模仿痕迹比较大,生产出来的汽车缺乏本土化特点,加上一些汽车外观、功能设计的不合理,在人们的具体操作中会降低对这类工业产品的满意度。甚至有些设计人员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一味追求在产品上表现出个性化的色彩。这种标新立异的产品设计方试虽然能够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发展,但是,产品的设计还缺乏有效的市场调研,在设计者个人能力和素质不够强大下,是无法设计出成熟的工业产品,导致所设计出来的产品缺乏市场适应性。(2)产品从生产到投入市场反馈周期较长。反馈主要是指向用户提供信息,在信息的支持下让用户对产品的使用、操作结果等进行了解。在原有的产品还没有正式投入到相应市场中,产品设计人员就已经研究出新的产品。但是在这些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中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研究、信息采集等,在一些小规模的产品投入到市场进行运营的时候,产品设计人员并没有对产品的市场流通进行相应的反馈,表现在没有对产品的操作难易程度、操作失误率、是否达到到使用者社会心理预期等问题进行考量,由此无法为工业人员的后期产品的生产提供重要信息支持。

3如何将设计心理学应用在产品设计中

(1)理念的转变。产品原有的设计理念是以“机械为本”,而忽略了人是使用者的基本问题。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要求,产品的设计开始注重人的感受,即产品设计实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在产品设计中,企业领导需要向产品设计人员灌输一种人本化的理念,即让产品设计人员在产品的设计中更加关注用户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以用户为产品设计的基本中心。要切记产品的设计不能给人的心理带来压力。(2)结合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要求确定科学的产品设计调查方法。产品设计和大众对产品的心理需求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在以往,大众比较关注产品的功能、质量问题。伴随社会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审美水平和审美需求都得到了提升,在关注产品功能、质量的同时还更加注重产品的审美设计。针对大众用户对产品需求的这种变化,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需要全面、充分的了解到用户对产品的真正需求。为此,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在把握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来进行产品的设计。但是在实际的用户需求调查研究中,遇到的阻碍因素较多,很难在真正意义上把握用户对产品的实际需求心理,加上一些用户不配合调查,用户需求调研工作开展效果不理想。因此,为了提升产品设计调研工作的有效性,产品的设计调研需要结合不同用户群体的特点来有区别的进行,结合用户群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调研方法,提升产品设计的针对性。(3)结合调研结果建立用户模型。通过用户调研模型的建立,提升调查研究工作的实效性,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在产品设计之前,需要相关人员对用户需求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结合所获取的真实数据信息来建立科学、正确、真实有效的用户模型。比如通过用户概念模型的建立,就能够帮助用户更为全面的了解产品性能,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提升问题解决时间。其次,产品设计人员需要认识到用户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干扰因素。这些干扰因素的存在一会影响用户模型建立的正误。为此,在进行用户需求调研的时候,相关人员要确保获取真实的用户信息,减少用户模型建立失误的可能。再次,在进行用户需求调研分析和产品设计的时候,相关设计人员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发现调研工作以及产品设计工作不全面的地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设计心理学的发展变化和产品的设计是存在密切关联的。同时,产品的设计也深受设计师个人意志、思维的影响。设计师的个人思维和意志最终决定了产品呈现的效果。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帮助产品设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产品设计观念,并在产品设计中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可见,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创新中的重要引导作用。为了实现产品设计和艺术美的表达有效结合,需要相关人员结合设计心理学发展和产品设计发展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设计心理学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去。

参考文献:

[1]李珂,张伟社.论设计心理学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03):115-116.

[2]陈旭.产品形态设计中的心理学因素分析[J].机械设计,2013(03):105-106.

[3]何玉莲.设计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01):110-112.

[4]徐娟.国内设计心理学领域中的眼动研究综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03):72-75.

[5]熊丹.工业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设计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3(14):47-48.

设计心理学范文第5篇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对产品设计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实用性角度,而且开始注重产品设计效果的呈现。其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开始对产品设计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基于消费者心理感受的设计心理学开始被应用在产品设计领域。文章结合设计心理学内涵以及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现状,结合设计心理学对产品设计的影响以及对设计心理学的研究,从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用户模型三方面建立具体分析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

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以人为本;应用

工业设计革命以来,出现大量机器、工具,其基本设计思想是机器的功能和生产效率,并没有把操作者放在首位,而是把使用者看作是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迫使人的操作要适应及其的速度、强度和行为方式,形成“以机械为本”的设计思想。这种思想下生产出的许多机械工具,给人造成了巨大体力和精神符合,严重危害劳动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心理学为基础,来改变这种设计观念,使机器在设计上适应人的特性,形成“以人为本”的理念。 进入20世纪以后,科技日益膨胀,新的产品不断被创造出来,在产品需求的基础上,人们更多的是要求物理和生理的需求,然后才是满足心理的需求。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产品的设计者才开始将目光投向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设计“以人为本”的产品。竞争激烈的今天,设计心理学对于把握消费者心理,设计出符合消费者心理的产品起到了至关性的作用。文章对产品设计和设计心理学进行综合分析,并为如何实现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有效应用进行策略思考。

1设计心理学内涵及其在产品设计领域的体现

(1)设计心理学内涵。设计心理学是是设计师必须掌握一门理论课,是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将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心理需求的方面,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设计心理学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要充分把握消费者的心理,结合消费者的消费规律来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学在工业设计领域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设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将其应用在现代设计领域能够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发展,通过有效的心理表达来展现出产品设计的灵魂,实现产品设计和艺术发展的有效融合,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产品设计。(2)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领域的体现。在产品设计的初级阶段,设计人员可以综合应用设计心理学来满足不同群体对产品的需求,从而实现产品的有效设计。在产品设计使用的过程中,工业设计人员会对不同的产品进行编码处理,之后,用户通过对产品的使用破解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密码,使之完成对产品认知的工作。工业设计人员所设计的产品,不仅需要具备简单的操作功能,而且还需要能够在产品设计精神理念上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此,在产品的设计中,需要相关设计人员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在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之后,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和所获得的信息建立相应的用户模型。

2我国产品设计的发展现状

伴随工业制造业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产品设计。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工业设计效果和预期发展目标之间仍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需求者的需求忽视,存在过多的个人印记。产品的设计没有充分了解需求者对产品性能、易理解性等方面的需求,最终所设计出来的产品不符合人们的实际需要。比如我国工业汽车行业的发展一味注重从国外引进车辆,没有结合实际国情来对汽车进行创新性设计。同时在汽车设计发展中也没有充分考虑人们自身气质、性格和汽车设计之间的关系问题。以至于设计出的外形模仿痕迹比较大,生产出来的汽车缺乏本土化特点,加上一些汽车外观、功能设计的不合理,在人们的具体操作中会降低对这类工业产品的满意度。甚至有些设计人员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一味追求在产品上表现出个性化的色彩。这种标新立异的产品设计方试虽然能够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发展,但是,产品的设计还缺乏有效的市场调研,在设计者个人能力和素质不够强大下,是无法设计出成熟的工业产品,导致所设计出来的产品缺乏市场适应性。(2)产品从生产到投入市场反馈周期较长。反馈主要是指向用户提供信息,在信息的支持下让用户对产品的使用、操作结果等进行了解。在原有的产品还没有正式投入到相应市场中,产品设计人员就已经研究出新的产品。但是在这些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中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研究、信息采集等,在一些小规模的产品投入到市场进行运营的时候,产品设计人员并没有对产品的市场流通进行相应的反馈,表现在没有对产品的操作难易程度、操作失误率、是否达到到使用者社会心理预期等问题进行考量,由此无法为工业人员的后期产品的生产提供重要信息支持。

3如何将设计心理学应用在产品设计中

(1)理念的转变。产品原有的设计理念是以“机械为本”,而忽略了人是使用者的基本问题。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要求,产品的设计开始注重人的感受,即产品设计实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在产品设计中,企业领导需要向产品设计人员灌输一种人本化的理念,即让产品设计人员在产品的设计中更加关注用户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以用户为产品设计的基本中心。要切记产品的设计不能给人的心理带来压力。(2)结合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要求确定科学的产品设计调查方法。产品设计和大众对产品的心理需求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在以往,大众比较关注产品的功能、质量问题。伴随社会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审美水平和审美需求都得到了提升,在关注产品功能、质量的同时还更加注重产品的审美设计。针对大众用户对产品需求的这种变化,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需要全面、充分的了解到用户对产品的真正需求。为此,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在把握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来进行产品的设计。但是在实际的用户需求调查研究中,遇到的阻碍因素较多,很难在真正意义上把握用户对产品的实际需求心理,加上一些用户不配合调查,用户需求调研工作开展效果不理想。因此,为了提升产品设计调研工作的有效性,产品的设计调研需要结合不同用户群体的特点来有区别的进行,结合用户群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调研方法,提升产品设计的针对性。(3)结合调研结果建立用户模型。通过用户调研模型的建立,提升调查研究工作的实效性,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在产品设计之前,需要相关人员对用户需求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结合所获取的真实数据信息来建立科学、正确、真实有效的用户模型。比如通过用户概念模型的建立,就能够帮助用户更为全面的了解产品性能,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提升问题解决时间。其次,产品设计人员需要认识到用户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干扰因素。这些干扰因素的存在一会影响用户模型建立的正误。为此,在进行用户需求调研的时候,相关人员要确保获取真实的用户信息,减少用户模型建立失误的可能。再次,在进行用户需求调研分析和产品设计的时候,相关设计人员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发现调研工作以及产品设计工作不全面的地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设计心理学的发展变化和产品的设计是存在密切关联的。同时,产品的设计也深受设计师个人意志、思维的影响。设计师的个人思维和意志最终决定了产品呈现的效果。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帮助产品设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产品设计观念,并在产品设计中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可见,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创新中的重要引导作用。为了实现产品设计和艺术美的表达有效结合,需要相关人员结合设计心理学发展和产品设计发展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设计心理学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去。

参考文献:

[1]李珂,张伟社.论设计心理学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03):115-116.

[2]陈旭.产品形态设计中的心理学因素分析[J].机械设计,2013(03):105-106.

[3]何玉莲.设计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01):110-112.

[4]徐娟.国内设计心理学领域中的眼动研究综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03):72-75.

[5]熊丹.工业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设计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3(14):47-48.

设计心理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广告设计;设计心理;消费者

一、设计心理学含义

以往的学者对设计心理学的定义不多,最先对其有研究的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他对设计心理学的定义是:这是一门研究物品预设用途的学问,预设用途是指人们认为具有的性能及实际上的性能,主要是指那些决定物品用途的基本性能。如今,对其更多的定义是:设计艺术心理学是设计艺术学和心理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既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也是艺术设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艺术心理学是研究设计艺术领域中的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用户)的心里现象,以及影响心理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的科学。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广告往往是一个企业或者商品打开市场获得成功的关键,很多成功的广告案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打赢了心理战,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至关重要,所以在对于广告设计中,必须正确把握到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二、广告设计的创意方法和诉求心理

通过设计心理学的学习,形成了很多广告设计的创意方法和诉求心理,包括形象诉求、情感诉求、理性诉求和潜意识诉求。消费者通过广告形象可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对产品的整体感知,例如很多广告都是采用明星来代言,借助于明星的信赖度和知名度使产品的整体度提升,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使消费者对其产品有较深的印象。消费者在决定购买一件商品时,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消费者的情感过程,首先要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使其考虑是否要购买,当消费者有了购买的欲望,到决定购买几时先购买的时候,广告的情感诉求便成功了。理性诉求中,便是需要让消费者知道购买此商品可以获得到何种利益,以及不使用此商品会损失或者收到什么影响,从而使其理性的决定是否要购买此商品。人的意识有的时候会影响人的决定,潜意识指的是人的某种欲望,广告中传达的信息如果满足了人们的某种潜意识,那么消费者自然而然就会接受,从而达到了广告的目的。广告的创意心里,最先考虑的应该是让消费者注意到,设计出的广告如果没有人注意到,等同于没有设计,所以消费者注意到了,就成功了一半。一则广告,可以通过消费者知觉与理解进行辨识,依附于消费者的了解,使其自发的对广告内容进行分析理解,从而达到广告的效果。也可以通过某种设计手段,将广告进行记忆加强。好的广告应该能激发人的想象,通过广告的设计,使消费者能够产生再造想象,使广告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设计心理学在板式与色彩中的作用

一则广告中,板式和色彩的选择也尤为重要。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舒适度的关注逐渐提升,所以深入了解、充分把握版面设计中的视觉心理问题因素对消费者产生的心理作用是优秀的版面设计产生的重要条件。一份广告信息,人们首先接触的是视觉焦点,也就是广告中最突出的地方,之后随着元素强弱产生视觉变化,使其阅读完整个信息内容,这也就是所说的视觉张力引发视觉流程的变化,所谓视觉张力,就是通过视觉元素形式的差异对比产生心理的刺激作用,差异越大,视觉张力越大。当在版面上增加一个素材时,竞争的局面便造成了,而视线的流动自然也不可避免。如果两个素材的重量相等,那么视觉元素的对比就不够明显,无法产生视觉张力,这样的版面设计使视线流动产生不确定性,明显不符合视觉心理学的原理。而在重量不等的素材之间,张力的存在使读者的视线能清晰,即目光先投至较大的素材上,然后流动至较小的素材中。注重图片的指向作用。版面可利用图片趣味中心的指向作用,对读者产生心理暗示,将视线从照片中转移出来,突破画面限制,将注意力凝结在照片邻近的版面上。比如在版面上放置一幅人物图片,人物的手指指向版面的左上方的标志处,这样一来就会将读者的视线引至报纸版面的左上方。留白也是非常重要的,合理运用留白空间产生适度心理调节作用在版式设计中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办法,给读者喘息之处,使读者的视觉和心理紧张度都得到调节和松弛。同时也要注意留白的适度性,不能因为留白而割裂了版面的整体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广告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载体,人们要求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因此在版面设计中应格外重视其形式美。色彩是广告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告色彩的功能是向消费者传递某一种商品信息、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因此广告的色彩与消费者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密切相关。色彩对广告所展示的环境、消费者的感情活动都具有深刻影响。同时,广告色彩对商品具有象征意义,通过不同商品独具特色的色彩语言,使消费者更易识别和产生亲近感,商品的色彩效果对人们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不同颜色的使用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红色视觉刺激强,让人觉得活跃、热烈、有朝气。在人们的观念中,红色往往与吉祥、好运、喜庆相联系,它便自然成为一种节日、庆祝活动的常用色,同时红色又易联想到血液的安全,有一种生命感、危险的联想。灭火器、消防车都是红颜色的,而作为酒店、旅馆等服务性场所,红色是要尽可能避忌的。黄色是明亮和娇美的颜色,明度高有很强的光明感,使人感到明快和纯洁。植物的枯萎也与黄色相关联。因此,黄色又使人感到空虚、贫乏和不健康,因此在药品的外包装设计中,要避免使用黄色。橙色兼有红与黄的优点,明度柔和,使人感到温暖又明快。一些成熟的果实往往呈现橙色,富于营养的食品,也多是橙色。因此,橙色又易引起营养、香甜的联想,是易于被人们所接受的颜色。蓝色是极端的冷色,具有沉静和理智的特性,恰好与红色相对应。而这种色彩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花卉、水晶等名贵品,可以产生高贵、神秘感。绿色是人与自然的生命相一致相吻合,给人以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效果。紫色具有优美高雅、雍容华贵的气度。这种色彩在服装设计领域被广泛地应用于女性晚装的设计中。白色白色给人以洁净、光明、朴素、等感觉,在它的衬托下,其它色彩会显得更鲜艳、亮丽。但过多的白色可能产生平淡无味的单调、空虚之感。在广告设计中的用色,需要把握住消费者心理,运用特定的色彩关系,发挥也色彩特有的个性,使广告的效果更好的表达出来。

四、结论

综上所述,设计心理学对于广告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位设计师都应该从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对广告设计的心理学研究要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不断提高整个广告设计行业的设计水平,不断设计出符合消费者心里需要、适应时展的优秀的广告作品。

作者:初婧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设计心理学范文第7篇

在介绍设计心理学和交互设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交互设计要注重用户需求,不能仅满足于可用性的设计要求,还要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提出实现设计心理学交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交互设计概念逐渐步入大众的视野,交互设计是从“可用性”和“用户体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关注的是以人为本的用户需求,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设计原则去评价怎样才能满足用户需求,设计心理学的出现为交互设计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方向

一、设计心理学与交互设计

1.认知心理学

交互设计中的交互,即输入和输出。所以交互设计其实就是对输入方式(一般指人)和输出方式(一般是机器)的一种设计。例如:用户通过“触摸”的方式来操作手机就是一种输入方式,然后手机在屏幕上根据用户的操作提供相对应的界面反馈就是输出方式。怎么样才能够使人与机器的沟通更为自然就要从人的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人是怎样操作和思考的。人的感知流程用认知心理学理论理解就是将人比喻成机器,人像机器一样:外部信息传递给感受器,感受器感知后传递给加工器,加工器将得到的信息与记忆对比,最后将对比后的信息传递给效应器,效应器在反馈出外部信息。感受器就是人的感觉器官,例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对于感受器特点的研究有利于理解人死怎样接受外部信息的,这样才能设计出合适的方式让人轻松的获取信息。

2.格式塔心理

学格式塔心理学主要包括3个原则:相似原则、接近原则和完形原则。相似原则。相等或相似的元素形成整体或群体。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人们通常把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接近原则。紧密靠在一起的元素形成整体或群体。闭合原则。我们倾向于将图形中的缺失部分“填满”。

3.心流状态

心流是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事的一种心理状态。人们处于这种情景下,通常是不希望被打扰的,心流状态会产生极高的兴奋感和充实感。如何让用户进入心流状态?首先。要明确且可实现的目标。要让用户始终明确的知道他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是可以被实现的。其次。流畅的任务。保持流畅的任务一直到任务被完成为止。再次。持续性的反馈。时刻告诉用户当前的状态,所处的为止以及操作的效果。最后。可控制的操作。尽管用户全心全意的沉浸在任务之中,但是仍然希望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可撤销、放错等。

二、设计心理学交互设计原则

1.一致原则。一致原则是指在界面的设计过程中,设计风格或者表现形式应该保持不变,保持内在的一致性有利于用户的认知,避免增加用户的学习工程。

2.优先原则。优先原则就是在界面的设计中,尽可能的使用图形来传达信息,发挥出图形的优势,进而使用户与产品之间形成更好的交互,相对于纯文字的材料,图片更易被用户所理解,近而减少了用户的认知负荷。

3.反馈原则。及时有限的反馈就是要求机器对于用户的每一步操作,都予以及时且有效的信息反馈,让用户明确的知道自己操作的结果。因此,提供及时且明确的反馈信息能让用户准确的获取行为的结果信息,自动建立起与外界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减少用户的认知负荷。

4.流程原则。流畅性是指个体对事物进行认知加过程中所感受到的难易程度。单独个体对整体事物的认知加工流畅性越高,产生的积极情感反应越强。保证用户知觉的流畅性可以让用户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

三、设计心理学交互设计特点

1.易感知。感觉就是用户获得外部信息的方式,外部信息的刺激使用户产生了感觉,近而促使我们产生知觉,感知是认知的基础。外界的各种刺激对应的感知限度是不同的,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进行页面设计时,如果按照不同的感觉器官所对应的刺激程度和方式来传达信息,可以使得界面更符合用户的感知习惯,使用户更直观的感受界面的合理性,方便用户的感知。

2.唤醒记忆。记忆是一个人对曾经活动、感受、经验的一种印象的积累,主要是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用户在与机器进行交互的过程中,产生的短时记忆占很大一部分,记忆会随着界面的变化而变化,很快衰退,或者受到干扰而遗忘,所以要保持界面的一致性,而且还要帮助用户提取长期记忆,使用符合用户长期记忆的设计元素,用户可以凭借生活经验和本能反应就可以完成操作,减轻用户学习成本以及认知负担。

3.情绪。人类是富有感情的物种,喜怒哀乐的情绪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情绪更是人类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产品就需要满足用户的各种各样的情感化需求,让富有感情的人与冰冷的机器进行沟通交流,就是交互设计研究的方向用愉悦的体验消减用户操作过程中的负面情绪。同时,还要保证产品的“易用性”,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效果以及对于技术的依赖。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交互设计要紧密联系用户的心理特点、情感诉求以及行为规律,本文从设计心理学理论出发,结合感知、记忆和情绪三方面总结了设计心理学交互设计的方法。掌握这些方法对交互设计来说有着指导创作的重要现实意义。

设计心理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广告设计;设计心理;消费者

一、设计心理学含义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广告往往是一个企业或者商品打开市场获得成功的关键,很多成功的广告案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打赢了心理战,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至关重要,所以在对于广告设计中,必须正确把握到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二、广告设计的创意方法和诉求心理

通过设计心理学的学习,形成了很多广告设计的创意方法和诉求心理,包括形象诉求、情感诉求、理性诉求和潜意识诉求。消费者通过广告形象可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对产品的整体感知,例如很多广告都是采用明星来代言,借助于明星的信赖度和知名度使产品的整体度提升,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使消费者对其产品有较深的印象。消费者在决定购买一件商品时,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消费者的情感过程,首先要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使其考虑是否要购买,当消费者有了购买的欲望,到决定购买几时先购买的时候,广告的情感诉求便成功了。理性诉求中,便是需要让消费者知道购买此商品可以获得到何种利益,以及不使用此商品会损失或者收到什么影响,从而使其理性的决定是否要购买此商品。人的意识有的时候会影响人的决定,潜意识指的是人的某种欲望,广告中传达的信息如果满足了人们的某种潜意识,那么消费者自然而然就会接受,从而达到了广告的目的。广告的创意心里,最先考虑的应该是让消费者注意到,设计出的广告如果没有人注意到,等同于没有设计,所以消费者注意到了,就成功了一半。一则广告,可以通过消费者知觉与理解进行辨识,依附于消费者的了解,使其自发的对广告内容进行分析理解,从而达到广告的效果。也可以通过某种设计手段,将广告进行记忆加强。好的广告应该能激发人的想象,通过广告的设计,使消费者能够产生再造想象,使广告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设计心理学在板式与色彩中的作用

一则广告中,板式和色彩的选择也尤为重要。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舒适度的关注逐渐提升,所以深入了解、充分把握版面设计中的视觉心理问题因素对消费者产生的心理作用是优秀的版面设计产生的重要条件。一份广告信息,人们首先接触的是视觉焦点,也就是广告中最突出的地方,之后随着元素强弱产生视觉变化,使其阅读完整个信息内容,这也就是所说的视觉张力引发视觉流程的变化,所谓视觉张力,就是通过视觉元素形式的差异对比产生心理的刺激作用,差异越大,视觉张力越大。当在版面上增加一个素材时,竞争的局面便造成了,而视线的流动自然也不可避免。如果两个素材的重量相等,那么视觉元素的对比就不够明显,无法产生视觉张力,这样的版面设计使视线流动产生不确定性,明显不符合视觉心理学的原理。而在重量不等的素材之间,张力的存在使读者的视线能清晰,即目光先投至较大的素材上,然后流动至较小的素材中。注重图片的指向作用。版面可利用图片趣味中心的指向作用,对读者产生心理暗示,将视线从照片中转移出来,突破画面限制,将注意力凝结在照片邻近的版面上。比如在版面上放置一幅人物图片,人物的手指指向版面的左上方的标志处,这样一来就会将读者的视线引至报纸版面的左上方。留白也是非常重要的,合理运用留白空间产生适度心理调节作用在版式设计中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办法,给读者喘息之处,使读者的视觉和心理紧张度都得到调节和松弛。同时也要注意留白的适度性,不能因为留白而割裂了版面的整体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广告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载体,人们要求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因此在版面设计中应格外重视其形式美。色彩是广告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告色彩的功能是向消费者传递某一种商品信息、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因此广告的色彩与消费者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密切相关。色彩对广告所展示的环境、消费者的感情活动都具有深刻影响。同时,广告色彩对商品具有象征意义,通过不同商品独具特色的色彩语言,使消费者更易识别和产生亲近感,商品的色彩效果对人们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不同颜色的使用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红色视觉刺激强,让人觉得活跃、热烈、有朝气。在人们的观念中,红色往往与吉祥、好运、喜庆相联系,它便自然成为一种节日、庆祝活动的常用色,同时红色又易联想到血液的安全,有一种生命感、危险的联想。灭火器、消防车都是红颜色的,而作为酒店、旅馆等服务性场所,红色是要尽可能避忌的。黄色是明亮和娇美的颜色,明度高有很强的光明感,使人感到明快和纯洁。植物的枯萎也与黄色相关联。因此,黄色又使人感到空虚、贫乏和不健康,因此在药品的外包装设计中,要避免使用黄色。橙色兼有红与黄的优点,明度柔和,使人感到温暖又明快。一些成熟的果实往往呈现橙色,富于营养的食品,也多是橙色。因此,橙色又易引起营养、香甜的联想,是易于被人们所接受的颜色。蓝色是极端的冷色,具有沉静和理智的特性,恰好与红色相对应。而这种色彩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花卉、水晶等名贵品,可以产生高贵、神秘感。绿色是人与自然的生命相一致相吻合,给人以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效果。紫色具有优美高雅、雍容华贵的气度。这种色彩在服装设计领域被广泛地应用于女性晚装的设计中。白色白色给人以洁净、光明、朴素、等感觉,在它的衬托下,其它色彩会显得更鲜艳、亮丽。但过多的白色可能产生平淡无味的单调、空虚之感。在广告设计中的用色,需要把握住消费者心理,运用特定的色彩关系,发挥也色彩特有的个性,使广告的效果更好的表达出来。

四、结论

综上所述,设计心理学对于广告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位设计师都应该从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对广告设计的心理学研究要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不断提高整个广告设计行业的设计水平,不断设计出符合消费者心里需要、适应时展的优秀的广告作品。

作者:初婧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设计心理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本科 设计心理学 教学

一、 本科设计心理学的教材和教学现状

设计心理学是最近几年刚兴起的一门设计和心理学交叉的新兴学科,在国内广受关注而又争议颇多。大多数本科院校是最近几年才刚开设本课程,甚至有的本科院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那么对于设计心理学的课程教学,大家都在摸索中前进,目前也尚无相关的较为普遍的、通用的教材。设计心理学领域的各位学者均以各自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出发,构建学科体系,提炼学科理论和知识。

自从2001年江南大学的李彬彬教授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以消费心理学为指导《设计心理学》教材之后,国内学者对其研究也逐渐热了起来。国内相继出版了6――10本相关的教材。其中工科工业设计背景的设计心理学教材主要有: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柳莎《设计心理学》、以及2012年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张凯、周莹主编的《设计心理学》等等;以认知心理学为指导的教材由邵璐、姜波编著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设计心理学》;以及十一五规划教材许邵艺编著的《设计艺术心理学》;和设计学专业的通用教材:由杨星星、宋艳菊编著的《设计心理学》。短短时间,国内多位学者撰写同一门教材的编写,充分反映了我国学者和设计者对设计中心理现象的关注,也表明了心理学研究对设计学科的建立,设计实践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由于设计心理学研究教材的多样性和研究内容的不确定性,反映在课堂方面是作为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的设计心理学面临着更为含混的、无定论的现状。甚至设计艺术学本身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属性,又进一步强化了设计心理学体系和理论尚不统一的学科属性。

因此, 对设计心理学的教学, 尤其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对准确的教学定位是高校设计心理学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方向。由于目前在国内相关的教材较少,现已出版的一些教材或是针对性过强或是晦涩难以开展教学。针对我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特点和现状,经过仔细斟酌和考虑,我选择由许邵艺编著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设计艺术心理学》作为讲授的主要内容,同时合理的引进其它教材的内容和国内外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适应我校专业特色的独特的教案。

二、 设计心理学教学的课程定位

设计心理学教学是为适应现代艺术设计的需要,为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工业设计、环艺设计、服装设计等设计专业开设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是对设计师的深层意义上的研究和训练,毫无疑问,这种研究较为抽象和深奥,但却对设计师的发展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设计院校和企业迫切需要这样的理论。

我认为设计心理学应定义为设计学科的一门工具学科,它运用心理学中经受检验、相对稳定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帮助设计者更好地认识其设计目标人群与设计相关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起到改善和辅助设计的作用,同时增强设计者自身的思维过程和创造能力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设计能力。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在于获得必要的依据和参考,而不必把精力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本身中去。

三、改革设计心理学的教学思路

大学, 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我的课程定位:运用心理学中经受检验、相对稳定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为学生在设计时获得必要的依据和参考,而不是拘泥于心理学理论本身。我提出了以下几点的教学思路:

1、设计心理学教学内容上的合理剪裁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点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以及自己实践教学经验总结,我把教学内容定义为通用的教材性质而非学术研究性质,并且对教材内容知识点重新的进行了重新的归纳和整合:第一章:设计心理学概述部分。主要讲述设计心理学的概念、与设计心理相关的心理学流派、以及现代设计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等;第二章:讲解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如感觉、直觉、思维、联想、情绪、情感、个性特征等;第三章:主要讲解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的设计艺术与视知觉心理规律;第四章:讲解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心理学”;第五章: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消费心理学”;第六章:讲解设计师的心理和设计思维。这与原参考教材有一定的出入。

2、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强调经典性和实用性

首先,设计心理学的原理教学采用“拿来主义”直接讲授。让学生直接掌握所涉及的理论精髓,而不必去搞繁琐的理论探源与论证。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理论和解释设计现象,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心理学实验讲解。比如在讲解设计心理的现象――色彩心理的综合效果设计时,为什么在快餐店和电影院门口要设计一些不安的色彩,而在阅览室和实验室设计蓝色或冷色等宁静的色彩?可以通过心理学家的心理实验结果来证明:让一部分人呆在四面都是蓝色的冷色调房间内,另一部分人呆在四年都是红橙色的暖色调房间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在里面呆一个小时出来。实验结果时在蓝色房间里的人呆了一个小时二十分钟,而在红色房间的人呆了只有不到四十分钟就出来了。

其次,设计心理学的应用部分采用经典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设计心理学的目的是运用心理学中经受检验、相对稳定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为学生在设计时理论指导实践获得必要的依据和参考。通过案例分析法,教师将设计理论,设计师、消费者、设计作品直观的显示在学生的面前,边分析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适当讲解,以获取最佳效果。让学生意识到,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工具学科在设计中的不可或缺作用。因此,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其实用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再次,设计心理学的实用性知识采用演示练习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繁荣”源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通过理论的学习和设计现象的理论分析,采用讲授和练习相结合。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和市场调研的操作,加速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从而解决设计心理学科的学习中“知易行难”的问题,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去,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最后让学生的通过市场调研和作业,使学生在设计和生活中,更深刻的理解设计设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指导设计实践,达到理论的升华。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个教师都应当有创造性地去教学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质量,设计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提高除依靠上述方法外,还应根据这门专业基础课的特殊性,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从教学实际出发去研究。

3、增设网路时代的数字设计心理应用研究。

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学科都需要参与到计算机的设计中来,目前的数字媒体和虚拟化设计等相关专业作为艺术设计中的一个新兴的重要方向和分支,已经实现了无纸化的全电脑操作,因此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数字话设计时代中,根据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增设设计心理学在数字化时代的现象解释和应用研究。着重的理论依据有:格式塔心理学的视知觉规律,特别是色彩心理对设计的影响;情感与情绪在网络化时代的实践研究;消费心理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以及界面和交互设计心理、用户设计心理等等。我以前曾发表的论文《WEB设计中的情感交互》也浅显的设计到了其中设计心理的情感交互研究。

小结:

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从对设计现象的感知和设对计现象的原理着手,对设计实践和原理产生必要的补充。此外,设计心理学还与设计实践教学共同构建出一个为适应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所需要的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我们相信,设计心理学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柳莎.设计心理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 许邵艺.设计艺术心理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李彬彬.设计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 李砚祖.设计之维.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设计心理学范文第10篇

设计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堪称现代设计立足点。对产品设计的学生而言,不接受这一观念,几乎无法迈入现代工业设计知识体系。因为对人的心理认知,是了解人的重要途径。基于如此推论,《设计心理学》课程可作为撬动支点,以此开始搭建出一整套设计思维系统课程群。l1]“课程群”是当前倍受教育界关注的概念,所谓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接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链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的课程群。但课程群不止是几个相关课程的集合。而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刁。在该课程体系中,《设计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心理学普及性质的纯理论课,它将从属于更系统和持续的教学架构,上可以承接《设计概论》《设计美学》《设计史》等课程,下可以充当《设计调查》《用户研究》等课程的基础。而且,它将紧密配合后续的专业技术课程,帮助学生更生动地解读设计构造的功能意义、更深入地理解材料工艺与“设计”的内在逻辑。也为相对枯燥的技法和手段课程提供了应用情境的指引,更关键的是,它开启了学生对人物关系的认知大门。

二、设计教学组织的新对策

教学的设计,本身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这也是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一种运用性设i+o面对多年来对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质疑,教务工作者理应调整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去,以更有效地组织这些课程,让理论性与专业性课程有机结合并相得益彰。为此,有一些指导原则需要建立:首先,理论性课程不应与专业性课程孤立分立。理论课程若与专业课程脱节,很容易失去应用性,因为你无法指望所有学生都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不同课程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其次,不能指望一次性完成教学任务。知识信息的传播与内化,需要一种长期、反复、多频次的递进过程,指望一次性地在阶段性课程里把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并形成稳定的固化,显然是不现实的。若在有限课时内将知识尽量多地灌输,学生在信息超载的情况下,多会表现出迷惘甚至厌倦、逃避等不良心理反应,直接影响其在本专业领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最后,课程应该紧随或者附庸于其它专业训练课程。不能上完本课,在很长一段时间后续课程都用不到该课程所授内容。因为设计不只是某些知识的拼合体,需要提供潜移默化的涵化环境。僵化孤立地看待设计专业课程,认为可以像攻城拔寨一般逐一解决设计专业能力的教学问题,此观念俨然成为高校深化设计教学改革的潜在障碍。

根据这些大体原则,((设计心理学》课程的做了如下设定:1、《设计心理学》课程不被定位于纯理论,其目的在于佐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意识,培养应有的同理心和移情能力。我们没有必要在本科基础课程阶段,灌注太多精深的心理学内容,课程仅止须起到开智启蒙的作用,核心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设计与人心理的复杂连接。所以,课程首先要用契合学生经验的案例,让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好感,对其研究领域产生兴趣,有强烈愿望去了解心理学,用其指导解决生活问题和设计问题。2、用生动的方式解释心理学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发展流派,对实验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工程心理学有所认知。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很容易让课堂陷入枯燥乏味的困境,教师最好为此准备足够的应用案例以激活学习热情。也可用高质量的视频资源可以辅助讲授。实践证明,学生对动态影像的接受程度较高,能在较长时间保持关注度。3、着重对完形心理学、可供性设计理论、‘清感化设计理论等较为成型的设计应用心理学的介绍。完形心理学有助于学生理解造型的意义和规律。吉布森(J.J石1bson)开创的可供性设计理论最近深受学界追捧,对这样一些较为敏感的知识也可以及时介绍。唐纳德•A.诺曼(Dona.dArthurNorman)提出从本能、行为、反思三个层次,帮助学生更清晰理解进而建立起认识产品设计的完整维度。4、通过心理学知识介绍,要保证激发学生对研究用户的兴趣,并自行去链接更多的相关知识。进而以一些简单的观察与分析训练,让学生去思考设计与人的关系,产生从理论到行动的平滑过渡。这些练习不需要很复杂,高难度,权当作《用户研究和调查》等后续课程的热身。通过容易上手的训练,学生能品尝到分析的乐趣,进一步强化学习心理学以及更多相关知识的意愿,就算为将来的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设计心理学》适宜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在“专业基础”学年的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设计要紧密考虑人的需要,能避免学生对繁杂单调的技术操作的目的产生误解,导致迷惘和倦怠感。设计最终是服务于人的,建立了用户导向的设计价值观,学生会更清楚地理解技术手段将运用于人的生活,不论是表现技法、模型语言,还是材料工艺、结构原理,都不会冷冰冰、硬梆梆。通过教学实验,无论从课堂反应还是作业效果来看,短短一周时间的《设计心理学》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普遍喜欢这门课程,感受到设计理论课对专业设计的价值,并很明显地改变了他们认识产品设计的方式。最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对人产生了兴趣,开始建构属于自己的“以人为本”的设计观。

三、结语

在没有及时建立正确设计认识的情况下,长时间疲于操练技术不仅容易让学生失去重要的设计思维训练期,技术训练可以在毕业后的实践中迅速补强,思维能力的欠缺却很难改善,也正是基于这些思考,二年级的课程构架中不可以缺失文化与素养方面的相关课程。为学生长远发展考虑,本科院校必须改变职业化的绥靖政策,力求在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中,系统地培养、提升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设计心理学》是一个完整的、致力于持续发展设计思维能力的应用性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力图在设计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之间建立串联关系,让设计理论能有效地推进专业设计训练。这是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理论教研室的一次改革尝试,也是广州美术学院二年级“专业基础部”构建更为完整均衡的设计基础能力框架的重要尝试,对其进行教学实验,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上一篇:人格心理学范文 下一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