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2:11:39

社交网络论文

社交网络论文范文第1篇

本节首先建立在线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然后进行连接强度定义,在信息传播模型上验证弱连接对于信息传播范围的影响。在验证弱连接对在线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时,需要选取一个合适的信息传播模型来模拟信息的传播过程。在研究节点的影响力时,KempeD等人[5]在论述如何最大化社交网络影响力的文献中采用完全级联模型来模拟信息的传播并且最终利用贪心算法得出一组影响力最大的节点。由于完全级联模型在社交网络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和其简单的形式,本文采用完全级联模型来研究弱连接对社交网络信息传播范围的影响。信息传播范围可以归结为影响最大化问题,通常,影响最大化的关键是在网络中发现最有影响力的k个节点。将社区影响最大化问题变为选择最好的k个节点初始激活,目的是在影响最大化过程的最终阶段使得社区覆盖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某节点的邻居节点中有越来越多的节点变活跃;在某个时间点上,可能使该节点变活跃。当一个节点在时间步t首先变活跃时,认为它具有感染力,它具有影响每个不活跃邻居一次机会。一次成功的激活尝试将使其邻居在下一个时间步t+1成为活跃节点。如果某节点的多个邻居节点在时间步t变活跃,则这些活跃的邻居节点按任意顺序尝试激活他们的邻居节点,但所有的这些尝试都发生在时间步t。一个活跃节点u对其所有邻居节点尝试激活后,仍保持活跃,但已不具备感染力了。当不存在具备感染力的节点时,这个过程结束。连接强度决定了一条连接的强弱,而连接强度可以通过网络上两个节点的邻居相对重叠来测量[1]。(1)其中,cij是节点i和节点j共同的邻居数,ki和kj分别是节点i和节点j的邻居数,wij是两端分别为节点i和节点j的边的连接强度值[2,4]。根据弱连接的理论,如果节点i和节点j之间的连接强度高,那么由于两个节点经常联系并且具有许多相同的属性,两个节点的共同朋友也会多,相应的边的连接强度值就会大。相反地,节点i和节点j之间的连接强度低,则两个节点的共同朋友也少,相应的边的连接强度值就会小。我们把公式(1)定义的wij称之为朋友覆盖率指标,该指标的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连接的强度,我们把朋友覆盖率指标值相对较小的连接定义为弱连接。在信息传播模型中,随着信息在社交网络上的传播计算各个边的连接强度值,具体计算流程如下所示:步骤1遍历数据集,建立头节点索引表in-dex。因为边的数量通常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每次顺序寻找头节点的时间开销很大,索引可以帮助我们在只遍历一次数据集的前提下迅速找到头节点所在位置。步骤2随机选择初始信息传播节点并设置传播概率prob。在此处为方便对比,我们简单地设传播概率为0.5。步骤3采用广度优先的策略模拟完全级联模型信息传播过程。定义待传播节点队列,并且用infect表标记已经被感染的节点。计算已经被感染节点的所有对应边的连接强度。步骤4传播到信息收敛时计算infect表中被感染的节点数目和对应边的数目。步骤5考虑到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随机作用,将步骤2~步骤4步过程重复10000遍,并取其平均值。

2实验与结果分析

本文按照在线社交网络的不同应用方向,选取了CDBLP网、Arvix网、Wiki投票网络和Enron电子邮件网作为数据源。CDBLP网是一个以作者为中心的中文学术作者合作网站,文献原始数据库中包括了中国计算机领域各著名期刊历年的文章作者合作数据,其中作者的合作关系所构建的合作网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计算机领域的学者间合作情况。Arvix数据与CDBLP类似,为国外免费论文共享网站。本文将其数据集抽象为表现各个作者间合作关系的无向网络。Wiki是一个由世界上众多志愿者合作完成的在线免费百科全书,在众多志愿者中有一小部分是管理者。为了能够使一个普通用户变成管理者,Wiki使用了一种志愿者间相互投票决定的机制。该数据集已经在众多文献中被用来研究网络拓扑特性,比较有代表性。Enron电子邮件网数据用来验证弱连接对通过电子邮件收发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的影响程度。由于对网络特性的相关分析只有在一个连通子图下才具有意义,因此在实验之前需要抽取数据集中的最大连通子图作为实验对象。本文采用UCINET网络分析集成软件抽取最大子图作为最终研究数据,采用广度优先的搜索方法寻找最大连通子图,从图中的任意一个顶点出发,找出该顶点的等价类,然后再找出该顶点等价类中各元素的等价类,直到顶点等价类为空集,所得结果即为极大连通子图。图1为CDBLP数据的最大连通子图,有462个节点、1950条边。图2为Arvix数据的最大连通子图,有5242个节点、28980条边。图3为Wiki投票数据的最大连通子图,有7115个节点、103689条边。图4为Enron电子邮件网络数据的最大连通子图,有36692个节点、367662条边。实验具体步骤如下:(1)通过朋友覆盖率指标,分别计算社交网络各条边的连接强度。(2)按照连接强度值对边进行排序,当移去强连接时按照强度值从大到小排序,当移去弱连接时按照强度值从小到大排序,从网络中分别移去占总边数10%、20%、30%、40%、50%、60%、70%、80%的连接,形成信息阻断网络。(3)在各个信息阻断网络中模拟信息传播,直到收敛。(4)计算收敛后网络中被感染节点的个数。实验结果如表1~表4和图5~图8所示。在表1和表2中,第一列代表所移去边的数量百分比,第二列、第三列分别代表移去强连接和移去弱连接时模拟信息传播后信息可以覆盖的范围。首先分析CDBLP和Arvix的实验数据。从表1中可以发现,当网络完整时,CDBLP网信息传播的范围为334个节点。当移去总边数10%的边后,移去强连接后信息扩散范围为322,然而移去弱连接后信息扩散范围为285,扩散范围为前者的88%。随着移去弱连接数量的增加,弱连接对于信息传播的阻碍作用也更加显著。Arvix网实验数据与其类似。从图5和图6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在移去弱连接为20%到30%时曲线斜率最陡峭,同时移去强连接的曲线依旧按照基本固定的斜率下降。随着移去边条数的增加,对弱连接的判断精度也相应地降低,因此朋友重叠率算法的效果会渐渐趋于好转。当移去连接数为50%到80%时,弱连接曲线斜率平缓,原因是此时网络已经被分割成小块,弱连接已经起到了对信息的抑制作用。当移去连接数为50%到80%时,强连接曲线斜率平缓并且基本没有变化,原因可能是移去强连接对信息传播的阻碍作用并不明显,其所产生的传播范围减小主要是由于连通性降低所致的。下面分析Wiki投票网和Enron电子邮件网的实验数据。从表3和表4中可以发现,移去连接后信息传播的范围基本没有变化。无论是移去强连接还是弱连接,对信息传播的阻碍作用均不明显,信息传播的范围只是随着移去连接数据的增加,图连通性的减弱而缓慢下降。从图7和图8中可以直观地看到,移去弱连接的曲线并没有比移去强连接的曲线整体斜率更加陡峭。两条曲线基本趋势一致,弱连接并没有显示出其对信息传播过程的阻碍作用。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去掉弱连接或者强连接并不能有效地对此种网络的信息传播范围产生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去掉弱连接对CDBLP合作网和Arvix网信息阻断的作用非常明显,而对于Wi-ki投票网和Enron电子邮件网,去掉弱连接或者强连接并不能有效地控制网络信息的传播范围。这一实验结果与之前第2节中的矛盾结论相一致。OnnelaJP等学者采用的网络是移动电话通话记录所形成的网络,这是一个信息网络而非实体关系网络。ZhaoJi-chang等人采用的网络是Facebook和YouTube朋友关系网络,这是一个实体朋友关系网络。通过本文的实验结果分析,可以认为社交网络应该分为实体关系网络和信息交换网络两种类型,而弱连接对于信息传播范围的影响与具体的网络类型有关系。通过作图分析以及具体数据分析总结两类网络之间存在着如下几点主要差异:(1)实体关系网络中存在着明显的社区特性,网络由多个联系紧密的社区组成。然而,在信息交换网络中并没有此类特性。(2)信息交换网络中节点的度数差异很大,有很多节点的度数在200以上,同时又有很多的节点度数仅为1。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信息交换网络中度的分布与指数和幂律分别类似。然而,在实体关系网络中,大多数的节点度数相对稳定,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实体关系网络中的度的分布基本服从正态分布。参考文献中移动电话通话记录所形成的网络与本文中的Wiki投票网络和Enron电子邮件网络同属于信息交换网络,在这一类型的网络中移去弱连接并不能实现对信息传播范围的抑制。而Facebook和YouTube等朋友关系网络与本文中的CDBLP合作网和Arvix网同属于基于朋友关系的实体关系网络,在这一类型网络中弱连接对于信息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弱连接的控制可以有效地实现对信息传播范围的控制。

3结束语

弱连接对于不同类型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范围影响不同,产生这一区别的原因是因为虽然基于信息交换的社交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然而其与实体关系网络的结构还是有所区别,具有不同的网络拓扑特性和信息传播规律,因此控制弱连接并不能有效地控制信息传播范围。

社交网络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社交网络;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我们进入了由大数据而随之产生的社交网络时代。社交网络起源于能够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各种社交服务的应用,最初起源于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交流的电子邮件;随后论坛的出现将这种点对点的信息沟通方式转换为点对面的沟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博客、微博的出现更加推动了社交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沟通更加有效率。目前,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发展,形成了“面对面”的交流,不仅凸显了人的特点,而且更加灵活且具有广泛性。

社交网络作为一个新型而又热门的研究领域,目前已经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多数研究集中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联络,基于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社交网络研究也比较混乱,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这一在国内比较权威的文献数据库进行文献梳理,以此来展现国内有关企业间社交网络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领域。

一、材料与方法

1.方法

刘军在社会网络分析导论中认为,社会网络是指社会行动者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集合。在社交网络中社会行动者包括个体、公司或者集体性的社会单位,也可以是一个组织或者社区等等。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中,通常用“点”来表示社交网络中的各个社会行动者,行动者之间的各种相互联系用“边”表示。社交网络分析立足于社会学,社会学是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起点。网络内结点之间的连接强度与密度对于建立结点间行为的相互关系尤为重要。

2.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中与企业和社交网络相关的科研文献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时以“企业”“社交网络”“客户”“市场”为关键词,共获得了1372篇文献信息,剔除比较早期的几篇文章,从2000年到2014年还剩余1359篇文献信息。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趋势分析

图1 企业型社交网络论文发文量

关键词作为文献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文献的精髓,恰当的关键词能够有效地分析并把握企业型社交网络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本文以“企业”“社交网络”“客户”“市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经过初期的剔除,剩余1359篇文献信息。由图1可显然得出从2000年起到目前的发文量趋势,从2010年开始发文量显著上升,而且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需要指出的是图中2014年的发文量显著下降,原因之一是2014年这一整年还没有结束,所以发文量不是很准确,所以还是有望超越去年的。近几年研究人员在企业型社交网络方面的文献信息还是比较多的,所以企业型社交网络是当前社交网络研究的一大热点方向。因为社交网络的兴起,不仅给企业带来危机,也带来了机遇,在这样一个网络的转型时期,“企业是生还是死”这样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所有相关的科研人员和企业工作者去思考。

2.研究热点分析

对原始文献信息进行简单的前期处理后,筛选与主题词内容最相关的前150篇文献进行分析,通过知网分析软件会得出一个非常形象的知识图谱,其中用结点表示各篇独立文献,结点与结点之间的连线表示文献之间的引用与被引用关系,而且连线的密集度反映出该文献信息与其他文献信息的紧密程度,蓝色为选中文献,绿色为蓝色的参考文献,黄色为蓝色的引证文献,文献与文献之间的连线表示,且球的大小表示引用的次数多少。

通过形象的知识图谱中结点之间的密集度可以得出国内企业型社交网络的研究热点与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家社交网络的绩效研究、以农业产业组织为核心的绩效研究、企业在社交网络时代的营销模式研究、社交电子商务网络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管理问题的思考等。下面主要分几部分对这几个研究热点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阐述。

(1)企业家社交网络的绩效研究

在社交网络时代,关系网络已经成为解决企业某些问题、提高企业绩效的主要途径。刘苹认为,企业家本身所占有的社会网络为企业提供了获取不同的资源和信息的机会。企业家可以依据企业当前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家个人的特点构建适当的外部社交网络,并且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固有的脆弱性,这样不仅能够使企业依靠外部社交网络获取有效的资源,而且在这些中小企业遇到问题时给予有效的帮助与支持,从而给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强大的后盾。在实践中有许多的例子可以证明这种关系网络的重要性,例如蒙牛集团遇到问题时,牛根生先生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解决了这一困境,或者目前社交网络平台――正和岛的构建同样也是通过提供安全可信赖的社交环境和社交资源来推动各个企业形成一种多赢共生的社会大环境。

企业家社交网络作为企业获取其他必需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杨X以社会资本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础,通过企业家社会网络来分析企业家社会网络、资源获取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企业家个人本身所具有的异质性特征,使得政府关系网络、中介关系网络、媒体关系网络、企业关系网络和员工关系网络等网络对知识资源和运营资源的获取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进而使得资源获取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产生正向的影响。

目前市场中小企业众多,而且面临的环境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市场的波动性等现实状况,而企业家又处于结构洞的一个特殊位置,所以建立企业家社交网络就显得更加重要。毋庸置疑,构建企业家社交网络是目前学术界在社交网络方向的研究热点之一。

(2)以农业产业为核心的绩效研究

世界级投资大师詹姆斯・罗杰斯在参加第四届中国期货(证券)资产管理大会时说道:“未来20年,最赚钱的行业不是做房地产,而是做农业!”农业,似乎也在经历着类似房地产行业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的过程。家庭农场具有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制度下的特有性质,这一制度必将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汤文华认为我国目前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家庭农场土地流转集聚困难;家庭农场主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的科技含量提供不足;家庭农场主融资困难;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低等。

中国农产品、食品消费,从数量向品质、营养与健康的方向转变不可逆转,同时也会呈现出高价格、高附加值的消费特征;分散经营、低价大路货的无序竞争将成为过去,一个品牌个性化的、有规模的市场竞争格局开始向我们走来。据统计,未来会有大量的人由于食品的危害而致病,这即将威胁到我们人类自己的生存。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环境保护的问题,而是人类生存的严峻挑战,毫无疑问,农业将是这一切的源头。所以虽然目前的研究文献还不是特别多,但这将是一个研究趋势,同时也是投资者未来进行投资的一种走向。

(3)企业在社交网络时代的营销模式研究

李晓婷等人认为社交网络营销是一种通过数字化的社交网络软件或者社区与客户或者潜在客户进行沟通,并不断了解他们的需求,进而把恰当的产品展示给他们的一种营销过程。在研究社交网络的营销策略和社交网络盈利模式时重点研究了社交网络的盈利模式,并从构建社区、创建内容、调整营销策略和创新产品这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进而增加利润。由于目前企业的营销方式处在一个由传统的营销方式向社交网络营销转型的特殊时期,并且通过社交网络的方式进行销售具有销售成本低、覆盖面广、宣传力度大和传播速度快等固有的属性,所以通过社交网络的销售渠道进行营销是一种必需经历的转型过程以及转型的方式。通过社交网络的方式进行营销有许多企业取得了成功,比如玩转微博实现品牌传播的杜蕾斯,利用微信实现自助服务的招商银行等。

目前,所有传统企业都具有非常严重的危机感,传统的营销优势没有了,俗话说“不转型等死,转型怕转死”,企业家们面对目前的社交网络营销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实践中的茫然更加刺激我们科研工作者在理论上找到能够支持转型的理论和转型的正确方式来指导实践的发展,所以目前有许多的研究者在探讨企业在社交网络时代的营销模式这一热点问题。

(4)社交网络时代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管理问题思考

在知识图谱中可以得知,在社交网络时代有关企业管理的问题是该图谱中研究者最多、发文量最多,而且被引用频次最多的文献。所以不论在哪个时期,企业的管理问题都是企业家、经理人、科研工作者等不可回避的一项内容。冯芷艳从社会化的价值创造、网络化的企业运作、实时化的市场洞察三个研究视角出发,探讨了当今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众多企业所面临的商务管理的一些前沿问题。邵鹏从管理学的视角对大数据研究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信息服务业企业、制造业企业以及社会管理机构的一些实际情况,研究了大数据背景下社交网络时代所面临的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问题。

在社交网络时代,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如同双刃剑一样,不仅给我们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与传递带来了便利条件,一定程度上也给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带来了便利,推动管理层级的扁平化发展。但是如此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也给企业带来了风险,任何企业都可能由于一时的风波而毁于一旦。面临这样的问题,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应该何去何从,我们科研工作者应该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导,所以这也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之一。

3.文献量的分布情况

图2 论文来源期刊和来源机构分布图

由中国知网分析软件可得知文献信息的来源期刊和来源机构,这样便于相关研究者对文献信息的搜集。在来源期刊中,《信息与电脑》占2.7%,《企业管理》占2.7%,《IT经理世界》占2.0%等,显然企业型社交网络的文献信息主要分布在以上几种重要的期刊中,而来源机构主要分布于北京邮电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等几个企业和学校,通过这样一个来源期刊和来源机构的分析可以帮助一些新的研究者查找相关文献时更具有目的性。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知识图谱等相关的理论在近几年有比较快速的发展,而且利用这样一个文献的量化分析,能够比较清晰地展现企业型社交网络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重点,便于相关的研究者进行文献的收集与查找。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这一国内比较权威的文献数据库,对国内企业型社交网络文献信息的研究重点与研究热点进行了比较清晰的梳理,认为企业家社交网络的绩效研究、以农业产业为核心的网络组织绩效研究、企业型社交网络的营销模式探讨和大数据背景下社交网络对于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研究以及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电商的研究等几个方向是目前社交网络在企业间和企业内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热点,而且企业型社交网络在实践中也是值得我们长时间进行探讨的话题,相关的研究者可以在以上几个方向的基础上参考各自相关的文献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本文能够给予相关的研究人员一定的启迪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宗乾进.国外社交网络研究热点与前沿[J].图书馆情报知识,2012(6).

[2]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漆晨曦.社交网络分析及案例详解[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杨X.企业家社会网络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1.

[5]汤文华.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86-190.

[6]李晓婷,孙佳宁,李明建.社交网络营销策略及盈利模式探讨[J].电子商务,2013(1):32-34+38.

[7]冯芷艳,郭迅华,曾大军等.大数据背景下商务管理研究若干前沿课题[J].管理科学学报,2013(1):1-9.

社交网络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交网络;科学论文;传播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01-02

社交网络作为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公众新媒体信息沟通平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距离、加速了信息传播,科学论文作为信息传播中的分支,通过科研工作者及大众的应用、传播实现了科学论文在社交网络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现在学术期刊的发展受到了新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影响出现危机,既有科学交流体系不断变化,开放存取模式的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科学论文为大众所用,这对于变革现有科学论文交流模式与传播体系有重要意义。下面对社交网络中科学论文的传播机制进行探究。

一、社交网络中科学论文的传播现状分析

(一)社交网络对学术传播的影响

社交网络的出现极大的改善了现代人的交际活动与形式,科学论文作为有别于一般的信息资料,在社交网络出现后进入了“零壁垒”传播时代,社交网络诸多功能的开发与应用为信息的传播、应用等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时也使得现代科研工作者进入了全新的交流时代,促进了学术的大范围与高质量传播。

社交网络使得学术传播不再局限于纸质杂志,突破了原有的科研小圈子,极大的拓展了学术交流的时空界限、组织界限与知识边界,移动社交网络的存在使得现代学术领域与其他领域的沟通变得更加频繁且多元化,使得更多公众参与了学术论文的理解、参与了科学的发展与实践过程。社交网络中,人们对于优质知识的渴望与汲取让学术传播变得火热,多样化的知识传播途径与形式让科学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开放网络环境下,公众对个人价值的认可更多的由知识贡献程度决定,这使得在交互性、即时性网络平台中,科研工作者更愿意谈论自己的工作,在不影响科研工作进展或保密性的前提下,将有价值的知识传播给更多公众人群,也方便作者与读者在开放的交流互动中不断进步。科学论文在网络上的传播,本身就代表了学者将自身认知结构、知识背景展现给更多人的渴望,是对自身知识体系的一种完善与架构,社交网络工具的应用也让更多第三方参与了知识的传播与建构,为进一步提升学术信息的价值与含金量奠定良好基础,为学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支持。

(二)开放存取对论文传播的影响

仓储网站对论文的传播有较大影响,以典型的开放存取运动为例,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主要是根据期刊文献类型提供各种下载服务,有收费、免费之分,也有网络电子期刊、纸质试刊等之分,有专门学术机构创造的专门学术资源数据库,也有专门网站创造的期刊资源数据库,提供不同权限、不同类型的下载服务。就目前来看,免费下载无疑会极大的提升学术资源的下载量,促进论文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这对于更多用户享受到优质学术资源服务有重要意义。就目前论文传播数量而言,国内的知网、万方、维普等一系列平台都提供了大量的论文下载,包括出版商、杂志期刊等在内的支持者在进一步加强网站资源建设、提升优质的硬软件服务、提供增值服务、升级服务质量、探索个性化服务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探索。

(三)社交网络中开放存取论文传播情况

社交网络开放环境下,开放存取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学术论文的门槛被降低,越来越多的公众可直接接触到论文而无需通过专门网站,随着学术潮流的掀起,科研工作者也更愿意参与大范围的学术互动,使得论文资料的传播更为快速。以开放存取较为典型的存储网站为例,从传播速度和实效性来看,仓储网站无疑不及社交网站,虽然在论文出版与收录上有一定优势,但是网站的专业性与知识性决定了它始终只能为小部分人服务,在社交平台上,可供应用的群体潜在可能性被不断扩大,因而论文传播的范围、影响了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这缩短了学术论文融入信息交流所用的时间、降低了传播成本。

结合当前国内最为典型的新浪、腾讯微博两大社交网络平台中论文传播情况来看,无论是论文数量、转载次数、下载次数都有着显而易见的逐年提升,话题讨论数量与热门程度远非之前可比,提示了社交网络环境下科学论文传播的新局面、新气象,这对于促进科研论文的进一步创作、传播与应用都有积极效果。论文传播在社交网络的火热并不单纯有利于促进有价值知识的大范围传播,对于提升知识的利用速率、加快知识向技术与实践转化都有重要价值。

二、社交网络中科学论文的传播机制分析

(一)传播客体分析

社交网络中的科学论文传播,科学论文本身是重要客体,受社交网络本身开放性影响,客体被面向全体公众开放。由于科学论文本身的特殊性,在知识域下科学传播以高价值的知识信息为主,在事件域下以社交平台信息向公众传播,这个公众包含一切科学研究者及普通层面上的社会公众。正是由于科学论文作为传播客体的这一特性,它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才凸显出极具特色的表现,使论文传播展现出不同层次。

知识域下作为专业知识载体的论文本身就承担着专业领域范围内的知识传播重任,社交网络环境下这一传播责任以更快、更广、更为鲜明的方式存在,更多学者可以依靠社交平台的开放性与功能性参与到论文的讨论中来,原本借由仓储平台与网站发挥的文献引用功能逐渐被弱化,科学传播变得更加专业且高效。尤其是社交网络中即时评论、在线互动等功能的开发和社交网络技术的成熟,更为专业且高深的专业领域的讨论将会逐步形成规范,在出版前后形成一定专业话题热潮,有助于专业领域内研究更进一步,为更多科研工作者提供新想法、新思路、新灵感,有助于促进专业进步与创新。

事件域下的公众传播,科学论文更多的是作为事件进行传播,根据论文的题目与内容引起相关人群的兴趣,在讨论过程中不断增强话题的兴趣度与影响力,从而进入诸多新闻媒体或媒体工作者的严重,使得论文的影响力得到扩大与发酵,从而使论文传播作为事件的特质越发明显。这种传播模式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增强公众对于专业知识的兴趣、好奇心,有利于知识的科普与应用,在社会范围内向掀起更广泛的影响力。

(二)传播过程分析

社交网络与开放存取的结合极大的改进了科学论文的传播模式与途径,使得学术信息的传播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人前。在传播过程上,论文文档或通过电子出版平台或借由信息平台进入公众视野,在社交网络平台运作下,新闻媒体、公众、学科同行都积极参与到扩散中来,如果有高知名度与话题度的名人进行推送,这种影响力将会在短时间内上升一个台阶。论文在传播的过程中,将会被无数读者进行评价、转发或者再加工,在这期间,论文的含金量、话题度或者公众的感兴趣程度都会进一步变化,有可能自媒体、新闻媒体、专业知识平台都会参与到其中,这将会对论文的传播形式、传播途径、传播内容造成进一步的影响,方便更多公众接触到论文资料,并为传播影响力的提升贡献力量。

(三)传播机理分析

社交网络中科学论文的快速传播主要受成本机制、宣传机制与动力机制共同作用。成本机制上,社交网络信息传递成本较低,主要由网络工具成本、网络费用成本为主,在传播渠道上成本可忽略不计,社交网络凭条本身的低门槛极大的降低了获取论文资料的成本,通过各类直接或间接链接让学术资料在短时间内快速、大范围传播。宣传机制上,社交网络中最典型的宣传机制是名人效应与社交平台或软件自身的推荐精选,前者主要以公众知名人物为代表,诸如明星艺人、知名作家、科研工作者、小说家、意见领袖等等,这些人有着大量关注人群,这类人的推送将会形成传播的中心节点,以此为中心连接着网络的各个角落与人群,也是目前社交网络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群体。推荐精选作为社交平台或软件等推出的相应功能,主要是针对个人关注取向、知识点与兴趣点等进行推送,并就一些优秀精选资料等进行强力推荐,扩大影响力。内容机制上,论文内容本身或者经过后期加工的内容实体直接构成传播优势,公众对标题、对内容感兴趣的程度都会直接影响传播影响力,或者公众对论文的评价与推选也会直接影响传播路径与传播速率。以上三种机制共同作用,构成了社交网络中科学论文的传播机制,对现代开放网络环境下学术资料的新传播产生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网络环境下,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等与学科同行、专业知识平台愈加密切的联系,论文的传播更被推波助澜,在知识域与事件域之间的游走,无论是话题度、公众认知度都会大幅度提升,虽然这种影响力有好有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社交网络中科学论文的传播都将迎来全新的形态与局面。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交网络中科学论文的传播比以往更快、更高效,科学论文传播影响力的扩大使得现代学术交流、传播质量逐步提升,有利于构建全新知识传播平台,对于社交网络环境下了提升信息传播含金量、促进知识普及与应用有重要意义。要立足于现代社交网络环境下科学论文传播机制,进一步挖掘学术传播与社交网络的融合潜力与价值,为科研工作的进步与创新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乐,王勇,王东安,等.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预测的研究综述[J].信息网络安全,2015(5):47-55.

[2]胡海洋,李忠金,胡华,等.面向移动社交网络的协作式内容分发机制[J].计算机学报,2013(3):613-625.

[3]卢长宝,李娜.社交媒体负面口碑的传播机制及理论模型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6-53.

[4]王超,刘骋远,胡元萍,等.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稳定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4(18):83-89.

[5]王国燕,韩飞飞,梁琰.源于科技论文的前沿科学成果网络新闻传播机制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5(1):77-81.

社交网络论文范文第4篇

网络社交平台营销是随着腾讯于上个世纪末推出QQ即时通讯工具后,于2005年渐次进行商业化的运营拓展并初步形成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腾讯又于2011年推出微信这一基于熟人社交的聊天工具,网络社交平台品牌营销的价值尤为凸显。研究网络社交平台营销的利弊与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企业的宣传推广、品牌塑造、产品展示、定向营销等工作。此外,也有助于促进网络宣传平台的规范化,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社交宣传推广环境。在网络社交平台发展的过程中,其他的网络社交平台也逐渐进入市场提供服务参与竞争,如网络社交平台、来往、陌陌等,随着网络社交平台兴起,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新兴的营销模式逐渐成长壮大,其多样化的营销手段、针对性的营销特点、点对点的营销优势越来越被企业所认同。

2网络社交平台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的广泛使用,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花在手持式移动通讯设备上,网络社交平台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悉。网络社交平台下载量和访问量也急剧增加,间接的为网络社交平台营销制造了有利的市场。企业网络社交平台品牌营销,是指企业在公共开放网络社交平台注册后,与同样注册网络社交平台的“朋友”不受距离的限制形成一种联系,网络社交平台营销是企业与客户之问交互重要渠道,也是连接线上线下的天然枢纽。人们逐渐习惯了网络社交平台客户端上网方式,而企业通过推出固定的产品推广信息,由此实现了点对点的营销。基于网络社交平台,企业营销策略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网络社交平台其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平台的开放性,也就意味着网络社交平台的进入门槛较低和资质审查相对宽松,因此存在着一定的泥沙俱下的情况,如何在漫漫网络社交平台上建立受众对于企业的信用和信任是企业品牌营销策略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海量信息的网络社交平台中,企业的信息很容易被淹没,企业要做好用户的分类,应当结合自身实际,针对不同的营销活动采用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营销模式。网络社交平台的目标受众都是主动选择关注网络社交平台公共账号的用户,企业要首先对于网络社交平台的这一优势,也即选择“窄众化”的传播方式,从而为精准营销奠定基础。

(2)网络社交平台信息扰民仍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平面媒体或者电视媒体等的传播往往是灌输式的消息推送,而目前营销网络社交平台初期也基本是完全通过广告盈利,就目前来看,大多数网络社交平台用户都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关注企业的网络社交平台公众平台,而很多企业没有摆脱过去长期形成的营销思维的禁锢,通过海量的信息推送集中直接的广告,甚至不乏一些较低俗的广告和产品,忽视甚至漠视用户感受。由于不感兴趣或者不实用的信息,埋没了自己朋友的网络社交平台,很容易引发公众反感继而取消关注,不仅难以实现广告目的,也会带来自己关注用户的迅速下滑。

(3)网络社交平台归根结底是一种超脱时空大社交的沟通媒介,很多企业在营销策略定位上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社交平台的这一特点,单纯将网络社交平台视为广告的推送平台,对于营销方式,网络社交营销平台中盛行“内容为王”和“眼球营销”的思想,认为新颖独特有价值的内容是打造成功网络社交平台品牌营销的最重要因素,甚至采取夸大其词、虚构臆想等手段以达到哗众取宠的效果。对于营销手段,网络社交营销平台中企业营销策略往往依托传统会员制的营销而进行,并不适应现代人快餐化的信息消费习惯,往往简单停留在如会员生日来临之际,通过短信或电话问候或提供优惠等等这些初级层次的与受众之间的交流。诚然,有利有趣的信息是吸引用户的不二法门,但是网络社交平台其主要的功能依然是社交,其平台界面空间限制了营销广告的内容和推送,而且长期提供个性而又独特的营销内容,将耗费巨大的人力和时间,也难以跟上热点的更新速度。

(4)针对社交群体和社交方式细分,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其针对的社交需要和交互方式是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营销分为三大模式:植入广告模式、用户参与模式、购物网站移植模式。植入广告模式是在网络社交平台中进行广告的显性或隐性的广告植入,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用户参与模式是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进行应用的开发和植入,供用户下载,用户主动了解产品购物,侧重于用户体验,用户可以全方位理解产品信息。网站移植模式是依托网络社交平台,借鉴现在各种购物网站如淘宝、美团、当当等的经验,进行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很多企业在营销策略上依然是对网络社交平台参与人群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对社交需要把握不充分,对交互方式没有清晰的构架和利用,难以达成精准营销的效果。

3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企业营销的策略建议

3.1注重营销内容整合

在选择内容和形式上需要格外注意策略。作为企业网络社交平台公众平台,其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一个企业或品牌的形象展示,想要维持一定的形象和关注,从一开始就不能将网络社交平台公众平台简单的界定为带有浓重广告色彩和意味的存在,需要选择与自己企业宣传主题相契合的广告内容,在传播内容方面,要注重整合,用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来。如此营销策略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也有利于形象维护和品牌推广。

3.2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营销模式

营销策略要树立用户在企业公众平台中独特而又无可取代的地位,确定“用户为王”的营销指导思想并以此构建营销模式和提供服务。用户的反馈与建议,反应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能有效的充实和补充大量广告中覆盖不到的信息,甚至能刺激潜在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网络社交平台作为新的营销工具,要注重与用户的互动,以用户为中心是企业长久、稳定生命力的保证。

3.3强化精准营销

传统营销关心的是市场份额,而精准营销关心的是客户价值与增值,网络社交平台是把精准营销照进现实的一款营销工具。精准营销要充分对客户进行分类整合,了解不同群体的消费特征和消费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消息推送和产品服务。精准营销重视售后客户和增值服务。对于任何一个商家来说,完美的质量和服务在售后阶段才能实现。总之,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企业,应该着眼于网络社交平台的精准营销,有针对地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

社交网络论文范文第5篇

利用社交网络可以将目标客户锁定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对目标客户的重点服务,就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目标客户的需求,不仅提升了服务质量,也能够达到一定的服务效果。再加上客户在社交网络中都有一定的朋友圈,这样就能利用口碑效应扩大企业的品牌效应。这种利用口碑效应也敦促了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质量上不能掺假,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在一个层面上约束在另一个层面上相互发展的局面。基于社交网络的市场营销符合网络用户的需求基于社交网络的市场营销模式的出现不是偶然,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这种新型营销模式的出现再加上数量庞大的网络用户人群,符合了网民网络购物的需求,这个庞大的市场也给了企业销售的渠道与平台,十分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2基于社交网络环境下的市场营销模式

2.1建立顾客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客户需求现在企业都了解想要真正的立于市场中,特别是当下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不能只满足于眼前利益,而是应该做好长远发展的打算。不能只是做一次性买卖,而应该利用网络优势建立一个完善的顾客信息系统,以便了解顾客的需求。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了解客户,针对性地为客户提品或服务。这种方式并不困难,特别是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利用网络建立顾客信息系统并不难。在顾客信息系统建立时,应该主要放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客户的基本资料,二是客户的消费心理,三是客户的消费习惯。顾客档案的建立是为了能够让企业了解客户,更好地推送客户可能需要或者喜欢的产品。消费习惯也能反映客户的消费水平甚至是收入水平,挖掘其中的潜在大客户。并且客户信息系统的建立也能够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带来便利。

2.2建立企业与客户交流平台实现双赢企业在建立了完善的客户信息系统之后,还需要建立一个与客户沟通的平台。建立双方沟通的平台,企业能够从交流沟通之中了解客户对于产品的一些想法和意见。毕竟在实际中企业难以做到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审视自身的产品,所以这样一个沟通平台的建立不仅能够让企业认识到自身产品的不足,并且加以改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够在沟通中了解客户的需求。

2.3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企业品牌效应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的弊端之一就是所有产品都是量化生产,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下的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追求。传统营销模式不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不仅是这种营销模式的弊端,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流失掉了部分市场资源。而基于社交网络环境中的市场营销则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十分轻松地克服了传统营销模式的弊端,但是企业应该清楚认识到所谓的个性化服务不仅包含了具体到某个消费者的个人需求与喜好。在客户为做出具体的购买意向时企业就已经能够提供相关产品供消费者浏览与选择,这种具有前瞻性的做法归功于客户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双方之间的沟通。个性化服务缩短了客户在网络购物中的购买时间,对企业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了客户需求,也增强了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

3结语

基于社交网络环境下的市场营销模式已经成为了许多企业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甚至部分企业完全将营销模式投入在互联网中,这也说明了社交网络中的市场营销模式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特别是网络用户数量的不断递增,提供给企业发展社交网络的市场营销的渠道与平台更加宽泛。利用社交网络实现线上的市场营销,不仅开拓了企业销售产品的渠道,拉近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让客户购买到真正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

社交网络论文范文第6篇

1.1系统功能

带有社交化、信息化元素的电视社区应具有以下几点功能:社区门户展示:所在社区的门户界面,栏目分类和导航,引导用户进入方便快捷地进入其感兴趣的栏目页面,选择业务内容。社区管理服务:可以提供社区物业的缴费报修、安防监控、消息通知、社区活动等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社区生活服务:具有跟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服务功能,比如:电视支付,电视商城,新闻资讯,生活服务查询等。位置信息服务:基于所在社区位置的周边信息服务。系统可以根据用户位置进行个性化信息展示,如:社区周边餐饮、娱乐、旅游、身边话题等生活信息。视频服务:不仅能够提供原有的视频点播服务,而且还能提供个性化特,如:社区监控视频,社区活动相关视频等内容。还有,基于社区邻里的视频通话业务,极具社交互动色彩。

1.2系统架构

有线电视数据网络和终端跟现有运营环境一样,只是在系统侧新建电视社区业务系统,并和有线原有业务系统对接,进行功能整合。接下来详细展述各个系统:1)原有系统包括:业务运营支撑系统、视频点播系统、认证鉴权系统、增值业务系统,其业务功能保持不变,电视社区系统只需跟其进行接口对接,就可使用有线系统中原有业务和资源,既聚合了原有的业务功能,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建设浪费。2)导航系统:系统中定义有导航算法,把终端用户信息集成到系统平台并加以分析,搜索匹配终端用户类别所对应目的地址。这样,通过对终端用户信息识别,引导终端进入到相应不同的门户页面。3)电视社区系统:用于搭建电视社区平台的数据引擎,进行信息的、共享、互动及管理的核心平台。应当具有社区的内容管理及社区群的组织管理、社区平台属性配置及管理员、用户权限和角色管理等功能。4)GIS系统:从运营支撑系统导入用户地址信息,存储、维护有线用户地理位置信息,支撑电视社区系统位置信息服务。5)统一业务接口系统:实现对第三方业务的接口调用功能,并提供相应集成接口。每个互相独立的业务系统都可以通过该系统完成其业务功能在电视社区平台上的统一适配和实现。6)服务应用:基于电视社区系统和统一业务接口系统实现的服务平台上,承载丰富多样的业务功能和信息服务。包括前文提到的管理服务、信息服务、生活服务和视频服务等等。

1.3系统框架层

1)基础网络层

由有线电视双向网络和互联网构成,为终端访问系统提供数据链路。

2)系统管理层

基于基础网路层的硬件铺设情况和终端现状,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构建电视社区服务系统。其通过内容生产、内容、数据库和接口子系统等不同功能模块和子系统间的交互,向上一级框架层(平台层)提供电视社区所需业务功能服务。内容生产:定义内容模型,进行内容管理、内容审核和数据统计等,并把生产出的内容数据存入数据库中。在进行内容修改、删除、更新操作时,还需从数据库读取数据。内容:承载内容产生模块输出的数据内容和其它业务系统服务,对外展示页面和功能,响应所有终端访问和交互请求。数据库:运行数据库系统,提供整个业务系统数据支撑。接口子系统:针对其它业务系统,包括有线系统中已有的视频系统、增值业务系统等和将来的第三方业务系统,实现接口调用功能,并提供相应集成接口。

3)平台层

社区服务平台进行社区群的组织管理、社区平台属性的配置,内容管理及管理员、用户管理,文件日志管理等。需注意的是,社区服务平台并不是一个单一社区的业务平台,而是按地区、位置、类别划分为许许多多个“子站”,对子站进行组织和管理,形成不同社区的分类和聚集,共享周边位置信息和区域资讯,定制互动模块。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社交化特征的社区群集平台。

4)应用服务层

承接电视社区功能实现的各种应用服务,也是系统中用户直接交互的层面。所以,该框架层中的业务开发设计中,除了需要实现服务功能性,还要充分考虑到用户体验性。

2.业务流程

流程步骤说明:1)用户开启机顶盒,机顶盒访问预先设定好的导航服务器地址。2)导航服务器携带用户身份标识访问认证服务器,做接入认证请求。3)导航服务器获取认证结果,验证用户身份信息合法后,根据设定好的导航算法,进行目的地址的匹配查找,把该机顶盒指向其所在社区门户页面。4)导航服务器重定向机顶盒访问地为相应的电视社区门户。5)机顶盒访问电视社区门户。6)机顶盒展示系统中相应的电视社区内容。7)机顶盒访问其对应社区门户页面。8)系统响应机顶盒请求,展示系统平台社区内容。以上步骤7-8为浏览电视社区门户页面流程。内容信息全部由电视社区系统管理承载,系统做内容管理和更新、信息的EPG展示、风格化页面模板制作、友好交互的元素设计。以提高用户使用体验。9)在电视社区系统内访问第三方业务EPG页面或者入口。10)电视社区系统发起业务鉴权请求。11)电视社区系统根据鉴权结果,进行业务流程处理。12)鉴权通过,电视社区系统通过业务接口系统调取接口,启动第三业务流程。13)第三方业务流程开启,展示其业务内容。14)如果第三方业务流程结束,则返回电视社区门户。15)电视社区系统响应请求,展示系统平台社区内容。以上步骤9-15为基于电视社区系统平台上的访问第三方业务流程。有线原有的双向系统业务流程访问跟此段流程步骤相同。这里不再累述。另外,异常流程处理,限于篇幅不在此赘述。

3.综述

综上所述,电视社区实际上构造了一个信息数据平台,向下依托有线电视双向网络设施和终端,内有数据内容支撑,向上可提供便民信息化生活服务和应用。这样,小区住户可通过有线电视,便可获得社区通告、物业费用催缴、节日祝福、商家优惠等服务信息。于是,通过电视社区系统整合而成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完整生态。便可打造智慧社区的服务理念: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

社交网络论文范文第7篇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在教师授课、学生接受、师生互动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从教师授课方式看,一般采用集体授课,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因材施教;从学生接受角度看,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其内在学习动机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师生互动角度看,教学过程只是单向传输,缺乏双向互动。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主要局限于课堂学习,缺乏真实的英语语境进行课外练习和拓展,结果学生花了大量精力和成本,从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花费长达十几年的时间学习英语,效果却不甚理想。语言环境的缺乏严重影响语言输入量,并制约着英语学习活动及其效果。Facebook社交网站的出现,给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变革带来契机。Facebook社交网络具有及时性、开放性、互动性的优势。所谓及时性,即具有即时通讯功能,Facebook使用便捷,可以取代MSN,中国学习者用vpn上网,能够比较容易地与母语为英语者交友、交流,并得到及时反馈,从而获得地道而真实的英语语料。所谓开放性,指Facebook社交网站对所有人开放,学习者能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丰富真实的语料。所谓互动性,包括两大功能:一是社团组群功能,学习者可以在Facebook上建立课堂讨论小组,共同讨论和编辑报告;二是语音交际功能,Facebook支持上传图片与文件,有利于学习小组成员共享。学习者还可以通过Facebook发送即时讯息、电子邮件,与朋友语音视频。2013年,Facebook推出免费语音呼叫服务,进一步完善了语音交际功能。作为一种在线的社交性网络,Facebook是一种拥有强大即时交互功能的虚拟社区。学习者能够使用语音、维基、博客和即时消息开展语言交流活动。利用Facebook社交网络的各种功能及资源构建英语教学模式,能够促进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发生革命性变革———改变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帮助学习者在真实英语语境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这也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源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过程的研究。具体运用于语言习得研究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吸收及内化对其产生刺激的外部信息,使之逐渐固化为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既定部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认为,教师应该是课堂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同时身兼学生构建意义的促进者及帮助者,只在必要时为学生提供反馈指导,学生是信息加工的唯一主体。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这四大要素完美整合的。情境方面,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习者同用一种教材,不管学习者对教学材料是否熟悉或感兴趣,都得在教师指导下按照教案、讲稿的既定步骤进行语音、词汇、语法句法、篇章结构层面语言点的学习和操练。这种模式缺失了情境创设这项重要的教学设计内容,不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Facebook社交网络提供了比较真实完备的英美国家社会文化背景,方便在教学设计时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并创设有利于学习者构建意义的情境。协作方面,由于传统课堂教学缺乏真实语言环境,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教学性语言交互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协作学习模式不能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社交网络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互手段,方便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协作,学习者能够在协作基础上对语料进行筛选与分析,并由此提出假设,进而评估学习成效,最终达到建构意义的目的。会话方面,作为协作过程中必备环节的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手段单一,通常为“讲授、PPT(板书)、录音视频”三部曲模式。囿于教学班级过大、学习者人数过多且英语水平良莠不齐,以小组形式开展口语会话操练活动比较困难。而利用Facebook社交网络的各项交互功能可以组建学习小组,通过会话形式布置学习任务,完成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同时在会话过程中进行协作学习,整个学习组群共享每个学习者的成果。意义建构方面,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拘泥于既定模式,学习者主要以个体为单位机械记忆和操练教师讲授的语言点,不能达成意义建构这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Facebook提供立体多面的学习材料和途径,能够帮助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以理清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总之,Facebook社交网络的流行为具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习者提供了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是一个天然的英语学习媒介和平台,在恰当的英语教学模式指导下,学习者能够把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水平的内化和提高。这些对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革命性变革都将产生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Facebook社交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

建构Facebook社交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为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为此,本课题组分别在任教的江苏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选取了三个英语专业班级进行Facebook社交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践。建构Facebook社交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存在两种设计取向:一种是从教学现实出发,寻找并分析现有教学系统存在的问题,追溯问题的根源并着手改善教学系统,使之能够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另一种是从相关学习理论出发,建构理想的教学系统模型,并按照此模型设计实际的教学系统。笔者认为,应该综合两种设计取向,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比较中建构切实可行的英语教学模式。

三、Facebook社交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英语习得重在习得语言的使用,习得英美文化,使学习者能对各项专项技能及广义上的知识框架进行自我吸收及内化。利用Facebook社交网络各项功能及资源构建英语教学模式,能使学习者将语言学习融入学科知识学习中,以符合自然语言习得规律的方式自然习得英语及英美文化。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在Facebook社交网络环境下,对于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具有针对性,可以因材施教;二是发挥学生主体性,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三是双向互动,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最为重要的是,利用Facebook社交网络可以完善目前二语课堂互动环境下学习者自我修补机制。实践表明,基于社交网络环境下的动态英语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建立真正意义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本次Facebook社交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建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对比,本模式能显著提高学习者的英语语用能力及交际互动能力。第二,Facebook社交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能促进学习者逻辑推理、人文社科知识、人际交往智能等多维度英语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第三,本模式在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者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促进与发扬学习者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方面有着相当明显的优势。本研究囿于客观条件,受试的选取范围不够充分 及全面,后续研究应对抽样进行全局考虑并扩大受试面及范围,对合作小组分组形式、活动时间及频率、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等采用合理化措施进行细化,并与大纲、课本相衔接,结合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已具备英语水平、学习策略、参与程度、团体合作精神等进行客观多维的划分与评价,以提高此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Facebook社交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将随着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过程不断完善、日趋成熟,并在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综上所述,Facebook社交网络环境对英语教学模式带来了革命性变革。Facebook社交网络以其即时性、真实性、高效性、交互性、资源性等优势,成为一个满足教师与学习者获取各方面信息与反馈需求、提高英语教学实效的新型教学平台。Facebook社交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牵涉到在语言实际运用中完成语言学习任务、语言学习真实化和社会化导向、灵活应用学习者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等多项学习目的,这些对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社交网络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网络;选择;行为特征

网络正以几何速度增长覆盖社会生活,网络社交正渐渐占据面对面的沟通,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移动终端的出现更激生了这一现象。社交网络为不同群体、不同身份的人在虚拟中搭建了低成本高效率、开放便捷、具备丰富即时信息的互动平台,成为大学生展现自我,抒发内心情绪,表述利益诉求,交友互动的首选方式。出于种种不同需求,大学生们对社交群体的选择也不尽相同,甚至存在一人在多种网络群体中的多种角色扮演,这些都无疑反映了如今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的行为特征与倾向,因此,研究此种行为对发现网络社交、学生心理、社会状况的深层现象与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面向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发放。我们分为实地调研以及网上调研,我们小组分别前往南汇大学城、临港大学城和松江大学城等发放问卷500份(南汇大学城200份,临港大学城100份,松江大学城200份),采用现场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了490份,回收率为98%。同时把问卷发放网上200份电子问卷。

1.在参加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总人数的 56.2%,女生占43.8%,性别比较均衡

2. 被访者上网及网络社交的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平均每天进行网络社交的时间控制在3小时以下的学生占53%,3-4小时以上的达到27%,4-5小时的达到7.7%,5小时以上9.3%,可见学生网络社交频繁,已经成为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而且可以看出如今大学生上网还是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仍需要引起学生自身以及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3.被访者对上网的评价

在网络社交对生活的正面影响中,被选择比例居前三位的选项依次为 “丰富了生活、 增添了情趣” 、“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扩展了知识面” 、 “增进了与网络社交对象的关系” 。而在对负面影响的选择中,选择“耽误了时间,影响了学习”的最多。

4.被调查者认为聊天软件相较面对面交流的优点

在调查中,被访者认为应用中丰富的表情使用带来好处的占47.8%,有37.9%的人认为文字有时比语言更易表达,从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在网络社交中也存在“虚假沟通”的现象。学生们普遍认为文字更易表达,表明在现实中语言沟通能力正在逐渐退化,本意表达变得越来越困难。

5.被访谈者认为社交网站的缺点

在线社交网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际交往的减少,引起现实人际关系的疏远。87%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使用在线社交网站,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影响了日常学习。同时使很多私人隐私曝光于网络,失去了个人的隐私保障。

二、网络社交选择所反映的群体特点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网络社交群体选择最广泛的社交方式是聊天软件,从多到少排列的顺序是是腾讯QQ、微信、飞信,也有不到1%的同学使用百度嗨、Skype等较为不知名的软件。我们经过进一步调查分析发现,此类群体交往行为具有自由性。在网上与他人进行虚假的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相反的行为特征,他们往往不善言辞或者不爱言语,相对较为孤僻,更喜欢在线上与人沟通交流。

其次使用最广泛的是兴趣交友类社交网站,我们发现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自我认可的自由、民主、平等的交流平台,满足了受到成人般尊重的潜在心理需求。同时,他们的自我真情无约束表露和不良情绪的肆意宣泄,满足了深度情感交流及快速形成亲密关系的愿望。

在论坛中,从多到少排列的顺序是天涯、猫扑、凤凰网、ChinaRen社区。此类群体偏爱于扮演各种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这虽然能够表露自我的情感,但是网络交往主体多重人格化,又容易诱发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使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则的权威性弱化。此类网站的匿名性提供了恣意表现自我、放纵自我情感的平台。使在校大学生的主体感减弱,忽略自身行为的后果,降低了网络甚至现实交往中的责任感,忽视礼仪和规范,对现实的交往道德规范产生冲击。

在电子商务类网站中,学生们的偏好排序大致是淘宝、天猫、京东、苏宁等,淘宝基于商品多样和价格层次对个人的满足深受学生一族青睐。此类人群往往对于生活费没有明确的金钱概念,倾向于受个人喜好和商品的吸引力影响,导致花费无度,常常成为月光族。目前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仍是父母,对金钱的概念仍是模糊的,造成校园中也存在许多“土豪”一族。

求职招聘类网站可以说是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社交联系媒介,在大一、大二、大三为主的调查对象中,较少数人会在平时关注此类网站。大学校园中,许多人是抱着“解放”的心情生活,乐大过学。无疑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学习态度是亟待改变的,其背后透露的是整个大学教育体制下的缺陷。

三、行为特征的背后

社交网络以其虚拟性,自由性,便捷性,开放性等特性吸引着众多大学生将社交活动寄托于网络中,通过对社交媒体的选择,反映出学生们的行为特征,然而单纯的从满足自我表达需求、多重角色扮演、不良情绪宣泄等方面来解释是不够的,还应从新一代学生性格特点、快餐文化导向、社会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变化等方面分析。

社交网络在潜意识中变成了大学生们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工具,如今90后一代已经充斥整个大学的时代里,对个人满足、获益程度越来越成为评价标准实质,表现了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内心的孤独感,缺乏社会认同。过于依赖网络中的自我反而会无法面对内心真正的自己,原因在于一旦离开网络会惶恐不安,一旦没有了熟悉的交际群体,生活会不知所措,离开了社交网络,甚至无法认清自己的实际存在意义,太快的节奏导致一旦停下脚步就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生活,感到与社会格格不入。伴随着科技终端的发展,社交网络将变得无孔不入,人们将时刻处于多重的前台之中,不是在现实中,就是在网络中。后台的不断压缩,将导致人们时刻进行着与社会角色相符的表演,难以得到内心的放松和自我的回归

正是由于在网络空间的交往中人们无法用整个感官去感受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想象就起了一种至关重要的弥补空缺的作用。然而,想象毕竟不同于真实, 由此带来的个体间认知偏差将有可能导致不在场互动中的“表演崩溃”。同时,当微博代替博客,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宠儿时,妙笔生花、谈古论今的丰富表达被局限到 140 个字的直抒胸臆中,而切客的到来,则将所有的信息浓缩为数个字的“签到” 而已。因此,当以碎片化文本方式进行沟通越来越成为现代人互动的首选时,自然会降低人们对在场互动中表情、暗示、试探、提示、姿态、身份标记等的解读能力,从而为现实生活中的在场互动带来困难,进而使人们互动的目的停留在获取信息,而非自我呈现。

社交网络的便捷性让人们能掌握实施动态信息,更能够在第一时间与人互动,学生们可以接触上到政治经济,下到时尚潮流的信息,浏览故事诗词,治愈词句,收藏、转发代替了从前笔纸抄歌词的时代,更新的是形式,流逝的是内涵。文化快餐,丰富多彩,新闻资讯让你眼花缭乱,简单的操作看似便捷,却都是转瞬即逝,看似是满足了精神文化繁荣的需求,实则是精神假象,如鸡肋,食之无味,缺乏营养,多吃无益。对社交网络的“锲而不舍”,学生们越来越缺乏内在思考,只注重表面的光鲜华丽,对内在价值和深厚积累熟视无睹,个人愈发缺乏内涵,读书是为了读书而读也变得可以接受了,更有可能发展成普遍的价值观。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没有时间停下来好好的看一份报,读一则新闻、博客,快餐文化的蔓延在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态度,渗入灵魂,社会舆论便是例证,舆论一方面在推动社会的公开,强调民众的态度,另一方面大多数民众对事件的真实性和背后的故事往往不做过多思考,呈现一边倒的态势。社会结构在变化,群体对物质的追逐催生了讲求高效率的社会风气,对网络社交愈发的依赖,愈发体现学生们思维的浅层。

社交网络逐渐成为公共舆论形成与传播的重要场所,也成为体现学生整体思想动态的重要平台。舆论作为社会事件发生的重要导向,既有其批判监督的正面功能,也有其缺少事实依据、随意揣测,片面歪曲真相的弊端。现如今大学生的意愿表达存在着 “常态下政治意识淡化”与 “重大事件时的极端表达” 的双重特点,使得常态下的网络舆论被泛娱乐化,而重大事件时又难以引导。学生们在进行网络社交时,较少考虑事件、语言的真实性和对其立据的考究,简单的评论、转发,在广泛的社交传播下极易影响学生们对事件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此种行为下,学生们久而久之对现实便会缺乏思考,人云亦云,思维偏激,个别激烈情绪可能导致极端行为的出现。此外, 由于网络聊天的匿名性特点, 个人其实并不需要对自己发表在网络上的言论承担全部责任, 因此,网络聊天甚至成为他们进行言语攻击和发泄不满情绪的虚拟载体,他们通过社交网络获得满足感和存在感, 使得他们更愿意投入到网络的社交功能服务当中, 从而更易发展成为网络社交成瘾。

四、基于社交网络群体的选择及行为特征研究的对策思考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而言,应把握一定的主动性,打破固有的模式,开拓自身。在进行选择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不能让网络社交影响了自我三观的判断。重视学习网络人际交往道德规范,增强自我的约束能力。一方面,正确树立网络交往的观念,以显示人际交往为主,网络交往为辅,拓宽人际交往的范围;另一方面,合理安排分配在校时间,平衡日常学生生活与在线社交网的使用。在进行信息摄取时,要注重深度思考,提升自我内涵,而不是人云亦云,过目即忘,更不可过度依赖网络社交,走出网络,面对面的沟通,更能走进人心,也许一次比十次网聊来的实在。

从老师和高校角度而言,应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交网站。高校可通过开设在线社交网相关的选修课或者开设相应的讲座,宣传大学生进行主动的理智的网络社交并且可以在学生中做适当的调查选取较好的社交群体供给学生进行选择,为学生在交友,求职,求知等方面提供帮助。也可以着手创建校内的社交网络,校方提供更多的信息,学生参与群体讨论,交流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高校和学生的距离。

从社会角度而言,加强对论坛等网络社交群体的监管,建立健全网络立法和完善网络管理体系,推广网络实名制,整合网络社交资源。监督网络行为能防止谣言、恶语陋习影响正常的网络社交秩序,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有利于减轻网络社交群体对大学生个人人际交往的不利影响。社交实名制的推广,增强了使用者互相的信任度,保证双方合理合法的进行网络人经济交往。有序的资源方便大学生进行快速准确的群体选择,减少由于选择多而造成的负面情绪,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尝试习惯圈子以外的网络社交。社会对快餐文化的态度亟待改变,不可让精致文化变成压箱底,对文化的传承不可只是纸上谈兵,数量再多也不及唯有一精。

参考文献

[1] 陈晓婧.新网络社交时代的自我呈现[J].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北京.

[2] 阴良.孤独感、社会认同与SNS使用之研究 ――以人人网为例[J].复旦大学 新闻学院,上海.

[3]胡毅.国内SNS网站盈利新模式探讨――以“人人网”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1(3):1-2.

社交网络论文范文第9篇

1.1组织知识管理和传统的知识管理系统

组织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估计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使用知识管理系统或者社区创造和分享显性知识.由于创造显性知识对于大部分知识工作者来说成本是比较高的,因此组织知识管理通常会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去调动知识工作者创造和分享显性知识的积极性.而且,因为最为重要的知识往往是存储在知识工作者大脑中的隐性知识,所以以显性知识为核心的组织知识管理通常很难获得对于组织来说最为重要和最有价值的知识.

1.2个人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在组织知识管理蓬勃发展的同时,许多学者也在研究个人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对知识工作者提供支持,即帮助知识工作者通过更好地整理、访问和使用知识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相比于组织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更可能给知识生产者带来更多收益,从而使得知识工作者有更强的动力去创造和整理知识,也更有可能被知识工作者接受和青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组织能够为知识工作者的个人知识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持,那么知识工作者将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创造和分享知识,进而促进组织知识管理的发展.最初,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有效地组织对单个的知识工作者来说重要的知识.后来,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解开始转向组织个人信息、获取和推敲信息的含义、产生新的想法、扩展网络、协作、分享和互动.Kirby指出,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知识工作者在工作过程就是解决常规的、新颖的、发现型的和专长以外的问题的过程,他结合Tissen等提出的知识工作者的竞争力模型,提出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工作者获取和应用信息、知识资源及过程能力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并进行创新的能力.个人知识管理环境要与个人的工作环境集成,以支持协同的知识创造、分发、共享和应用.随着博客、微博、社交网络服务、维基百科、社会化标签服务等社会化应用的出现和流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关注点从支持用户创造、编码、组织和分享知识,延伸到开展社交活动、扩展个人的社会网络以及通过协作来更好地组织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基于社会化应用的个人知识管理使得每一个知识工作者可以更容易的创造和分享知识,从而使得更多的隐性知识能够得以显性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基于社会化应用的个人知识管理通过与个人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帮助知识工作者在工作和学习中更好地获取、分享、使用和创造知识.这两方面相结合,不仅可以达到比较高的用户的参与度,解决传统的组织知识管理中存在的用户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而且可以真正的实现高质量的组织知识管理.

2社交网络服务与个人知识管理

2.1社交网络服务

社交网络服务也称在线社交网络或者社交网络系统,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互联网应用之一.社交网络服务强调用户实名制和与用户之间真实社交关系相对应的网络联系,突出用户创造的内容通过与这种网络联系的传播,从而加强信息传播的针对性,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降低用户的信息获取成本.

2.2个人知识库的模型

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采用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个人知识库模型来构建,模型将知识工作者的知识分为核心知识、扩展知识、社交圈知识和偶然性知识,核心知识和扩展知识构成了知识工作者的个人知识库的主体,是知识工作者的个人知识库中最经常使用的知识;社交圈知识决定了知识工作者大多数情况下可能获得并使用的知识的范围,是知识工作者的主要信息来源.这三类知识是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最为关注的知识,它们对知识工作者来说的可信度要高于偶然性知识.

(1)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是指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对知识工作者重要,知识工作者会持续关注和使用的知识.核心知识包括知识工作者创造的知识和收集的知识,通常是关于特定主题的、系统性的知识.对于核心知识,知识工作者通常会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方便的查找和使用.经过整理的核心知识通常是以由文件和文件夹组成的树形结构保存在知识工作者的计算机中.由于知识工作者的核心知识在比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需要为知识工作者提供可靠的、可以长期保存核心知识的网络空间和方便的查找与搜索服务.

(2)扩展知识

扩展知识是指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对知识工作者有用,知识工作某些时间和某些情况下会用到的知识.扩展知识同样包括知识工作者创造的知识和收集的知识,通常是关于特定主题的某些方面的知识.对于扩展知识,知识工作者通常不会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整理,而是会保留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记忆.由于知识工作者希望在用到扩展知识的时候能够用最短的时间、通过最简单的方式能够找到并使用这些知识,因此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需要为知识工作者提供能够方便的记录扩展知识中自己所关心的内容的服务,如标签服务.

(3)社交圈知识

社交圈知识是指知识工作者通过与社交圈中的其他知识工作者交换得到的知识.使用社交网络服务,知识工作者之间进行知识交换的形式包括主动交换和被动交换两种.主动交换是指知识工作者与特定的交换对象进行的知识交换,如聊天、发私信、限定范围的分享等;被动交换是知识工作者通过基于社交关系的消息推送机制获得的、其他知识工作者公开分享的信息.知识工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核心知识和扩展知识通过主动交换或者被动交换分享给其他知识工作者,也可以将其他知识工作者通过主动交换或者被动交换分享给自己的知识存入个人知识库.

(4)偶然性知识

上述三类知识以外的知识称为偶然性知识.虽然这些知识在客观上是存在的,但是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却处于不存在的状态.知识工作者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偶然获得这些知识,也可能将其中的某些部分转换为自己的扩展知识或者核心知识.搜索引擎是知识工作者获取偶然知识最常用的途径.

2.3社交网络服务与个人知识管理的关系

社交网络服务对于个人知识管理带来的最大变化在于它让知识“动”起来了.在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知识分享过程中,存在知识网络和用户关系网络的相互影响.一方面,知识工作者在使用社交圈内的其他知识工作者分享的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以前不知道的、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将其转换为自己的扩展知识或核心知识,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网络;另一方面,知识工作者交换的知识中会有关于用户的信息,包括用户作为者、分享者的用户的信息和知识内容中的关于用户的信息,因此在使用其他知识工作者分享的知识的过程中,作为知识使用者的知识工作者与作为知识创造者和知识分享这的知识工作者之间可能建立新的社交联系,从而扩大自己的关系网络.社交网络服务和个人知识管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首先,由于社交网络服务存在大量的用户创造和传播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知识,以及丰富的、更加真实准确的和动态更新的关于个人的信息,包括个人的网络联系信息、的信息、与其他用户之间的交流信息等,因此社交网络服务可以成为个人知识库可信的优质信息来源.其次,知识工作者的个人知识库中保存了数量众多的知识,其中有很多是关于某些主题的、成体系的、高质量的显性知识,这些知识能够为知识工作者在社交网络服务中的沟通、交流和协作提供丰富的、使用方便的素材.第三,社交网络服务不仅为知识工作者提供了以个人的网络联系为基础的、有效的知识传播通道,而且可以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实现基于用户的群体智慧的、多维度的知识评价,为知识工作者选择需要和适用的知识提供参考.第四,知识工作者在使用社交网络服务进行沟通、交流和协作的过程中创造各种形式的信息,包括对显性知识附加的浏览、评论、评分、赞等信息和用户之间的交流信息.因此,社交网络服务中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人的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最后,考虑到社交网络服务和个人知识管理都具有较高的用户粘度,都希望用户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方便用户的使用,让用户在花费相同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收益.

3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建构在社交网络服务的框架内,使用社交网络服务的用户交互接口,可以成为社交网络服务中的一种社会化应用.社交网络服务由用户交互接口、开放平台服务、社会化应用、核心组件和基础组件组成.用户交互接口根据用户的定制信息和用户特征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交互界面;开放平台服务提供社交网络服务与其他网络服务集成所需要的账号认证、内容共享和数据共享等服务;社会化应用为用户提供各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和协作的服务,包括用户档案、微博、博客、活动、即时通讯、消息、视频、音频、相册、文档、投票、问卷调查、日历、问答等;核心组件向社会化应用提供用户管理、关系管理、资源管理、应用管理、群组管理和系统配置等方面的服务;基础组件向核心组件提供账号认证、应用访问控制、日志、流量统计、用户特征分析和系统监控等方面的服务.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由知识管理服务和知识库组成.知识管理服务包括知识分享、知识收集、知识标签、知识评价、知识搜索和知识推荐等基础性的知识服务.这些服务可以与具体的社交网络服务中的社会化应用集成以提供给用户使用,也可以独立为用户服务.知识库保存社交网络服务中用户生产和分享的各类知识,并将知识按照指定的权限提供给相关的用户使用,分为个人知识库、社交圈知识库、群体知识库和公共知识库.个人知识库保存用户生产和收集的知识,社交圈知识库保存用户个人社交网络中的联系人分享给用户的知识,群体知识库保存群体成员分享到群体的知识,公共知识库保存用户公开分享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中,所有知识首先是属于者并保存在者的个人知识库中的,同时被人工或者自动地分享到指定的范围中,如分享者关系圈、特定的群组或者整个社交网络服务中并保存在相应的知识库中.

4结束语

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作为获得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组织和个人的重视.对于组织来说,知识是组织中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对于个人来说,持续地积累、更新知识和发展职业技能对于在长期的职业发展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社会化软件使得个人能够更容易地创造和分享知识并从投入到个人知识管理中的时间和精力中受益,这样不仅可以使得更多的隐性知识能够得以显性化,而且能够解决传统的组织知识管理中存在的用户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采用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个人知识库模型来构建,模型将知识工作者的知识分为核心知识、扩展知识、社交圈知识和偶然性知识.社交网络服务让知识“动”起来了,知识工作者在使用社交网络内的知识的同时可以扩大个人的知识网络和关系网络.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成为社交网络服务中的一种社会化应用,它建构在社交网络服务的框架内,使用社交网络服务的用户交互接口.

社交网络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社交网络;“小世界”;约简社交网络;信任评估

0引言

随着Internet的普及和盛行,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新用户加入到在线社交网络中,来与其他用户进行信息交流和交互,其中很多是互不相R的用户。因此,评估这些用户之间的信任程度,对提高社交网络服务质量和加强其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小世界”网络原理约简在线社交网络的算法(SWRSN)。该算法对原始社交网络进行了约简,采用了用户活动域(domain)信息,该信息相对于其它信任信息来说是客观的、稳定的。因此,该算法具有较低的复杂度,并且对恶意攻击也有一定的鲁棒性。

1算法模型

本算法主要包括三个关键步骤:(1)原始社交网络的约简,即根据“小世界”网络原理约简原始社交网络;(2)计算信任网络中用户个体问的信任值,即通过计算约简的信任网络中用户个体问的信任值,从而间接评估原始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体问信任程度。

1.1约简原始社交网络

约简原始社交网络的整个过程其主要是原始的信任网络基础上,根据“小世界”网络原理,采用广度优先算法搜索尽可能多的源节点到目标节点之间的短路径(最大步长Max Length=6),并且删除路径中任意一条边的信任值小于给定信任阈值(一般设置信任阈值th=0.5)的路径。

1.2计算信任网络中用户个体问的信任值

在本节中,主要是在约简的信任网络基础上,计算源节点要目标节点的预测信任值。这里我们采用4种较为常见的信任评估策略,如表1.1所示。下面介绍信任传播和信任整合操作。

信任传播操作:从source节点到target节点路径中用户的信任传播。两种较为常见的传播操作是取最小值(Min)传播和取乘积传播(Multi)。前者是指取路径上最小的推荐信任值,后者是指取路径上所有推荐信任值的乘积。

信任整合操作:从source节点到target节点中所有路径的信任整合。两种较为常见的信任整合操作为取最大值(Max)和取加权平均值(WAve)。前者是指取所有路径中最大的信任传播值,后者是指取所有路径的信任传播值的加权平均值。

2实验评估

2.1实验设计

本论文主要采用留一法进行实验。采用数据集为Epinions,该数据集为社交网络中较为典型的实验测试数据集。如果Sollrce到target之间有一条直接的信任边,则这条边将被隐去。这时,source到target之间的信任值将通过它们之间信任图来计算。

本实验采用了较为常见的四个精度指标来评估本论文提出的算法的有效性,分别为: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精度(Precision)、召回率(Re-call)和F分数(F-Score),计算公式如表2.1所示。其中表示实际中信任的用户集,表示当前算法预测为信任的用户集。

由表2.2可知,最小的Precision为0.7248,说明本论文提出的BDSWRSN算法具有较好的信任预测精度。此外,最小的F-Score为0.5875,剩下F-Score都在0.62以上,这也说明BDSWRSN算法的可以较为有效地帮助预测在线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体问信任程度。

3结论

上一篇:黄金法则论文范文 下一篇:软交换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