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3-02-24 00:16:5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第1篇

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不能强制人们接受。最重要的是只有人们自觉接受和广泛认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代媒体具有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影响力大、公信度高等优势,运用现代传播的新闻舆论力量,就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到千家万户,普及到每个社会成员,使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内化于心,从而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通过新闻传播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有其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框架。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凝聚,没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追求,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精神滑坡,社会动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的“主心骨”,是价值考量的“定星盘”,是社会前进的“推进器”,是和谐社会的“剂”,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在经济升级与社会转型期,媒体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任务比以往更加艰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世界范围思想文化和不同价值观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呈现多元、多变、多样态势。思想迷失、信念动摇者有之;观念扭曲、道德堕落者有之;追逐金钱、奢靡颓废者有之;有腐朽、没落思想的滋生蔓延,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沉渣泛起。个别人甚至被膨胀的私欲吞噬了良知和人性,出现了凶犯盗车杀婴、医生拐卖婴儿、法官集体嫖妓、教师猥亵女童等挑战道德底线的极端事件。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靠行政、法治、政策、制度等综合手段,但主流舆论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闻舆论虽不是一种强制力量,但新闻传播中蕴含道德力量,能对人们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法律、制度是规范人们道德、价值观的“硬约束力”,那么,主流舆论的感化引领是一种“软约束力”。大量的道德、价值观问题不能靠强制力量来解决,而要靠说理、靠教化,靠舆论进行春风化雨般的疏导、引领。为此,媒体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报道力度,深入浅出讲解24字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同时,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鞭挞社会上落后、丑恶、腐朽的道德行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信自强、理性平和、昂扬向上的社会心态。

总之,价值取向越是纷繁复杂,媒体越要站稳脚跟,越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在众声喧哗中彰显主流价值,在交融交锋中凸显中国精神,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

新闻媒体要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正确引导,必须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加强对社会思潮的研究,正确辨析各种社会思潮,掌握社会思潮的各种特点及影响,从而把社会思潮引导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轨道。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它与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紧密联系。社会思潮是反映一定时期不同阶段、阶层的利益和诉求,并得到广泛传播后对社会生活产生不同影响的意识潮流。社会思潮一般具有下列特征:一是具有时代性。是社会发展的伴生物,它迅速反映客观世界的最新变化与发展趋势。它在诸多的思想活动中脱颖而出,汇成潮流,使人难以回避。二是差异性。由于反映不同阶层的主张与利益要求,社会思潮各不相同,差异很大,往往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正确与谬误,先进与落后,理性与偏激,相互交织。三是多样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种社会意识萌发、涌动,社会思潮相互交融。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信息网络的迅猛崛起,使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突破国界,对社会思潮起辐射、叠加、放大效应。四是流变性。随着情况的发展和公众关注的转移,社会思潮也会演化,其自身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今天是沸沸扬扬的“热门”思潮,明天会逐步“冷却”退潮,而新的社会思潮又会萌发涌动,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

恩格斯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这个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76页)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有主流、支流之别,任何国家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因为主流意识是统治阶级意志在意识形态上的集中反映。因此,新闻媒体要正确引导社会思潮,必须正确处理思想意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思想越是多元,越要突出主导思想的一元化。社会主义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理所应当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统,又顺应了当今时展的社会思潮,植根国情,顺乎民情,顺应民意,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制高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的先进性和自身优势,以及广泛认同的社会基础,决定了它能引领社会思潮。所以,媒体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武器,来鉴别、分析形形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选择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的主流思想;有利于促进社会富强、文明、民主、平等的主流意识;有利于激发爱国热情和敬业精神,倡导友善、诚信品格的主流思想,加以广泛传播,使其入脑入心,成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价值目标。

尽管社会思潮带有明显的阶级、党派、社会集团的烙印,也有反政府、、反人类的粗鄙不堪的异端邪说,但相当多的是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从这一点出发,解决属于思想认识的社会思潮,只能采取充分说理的方法,帮助人们分清理论是非、思想是非。为此,新闻媒体要从全党全国的大局出发,针对社会思潮,充分摆事实、讲道理,发挥疏导、沟通作用。比如,有人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宣扬以“自我为中心”,不讲社会责任和社会贡献,有人一味追名逐利,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网上有人鼓吹40岁前赚够4000万元的“事业观”,“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择偶观,“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他找鞋去吧”的为人观。又如“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引发的一波一波的舆论热潮……新闻媒体对诸如此类的价值观问题,要深入了解和密切关注,深入研究人们思想活动的规律与特征,摸准群众的思想脉搏,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循循善诱,疏导结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人们认清这些价值观的危害,从思想的误区中走出来,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事业与责任、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后富的关系。街谈巷议中人们议论纷纷的问题,也就是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往往是社会思潮的雏形,新闻媒体不能回避,而是要敢于触及,把政府工作的重点、实际工作的难点与群众关切的热点结合起来报道,在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理解的桥梁。正确把握热点事件、热点问题的报道,有助于引导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不仅由一定理性形态的思想为主导,而且交织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一旦被激发而演变为社会思潮时,积淀在社会心理中的理性因素就能为意识形态奠定思想基础。因此,群众情绪,社会心态,往往是社会思潮的“晴雨表”和“催化剂”。所以,新闻媒体要正确引导社会思潮,就要悉心把握社会心态,了解群众在思考什么,期盼什么,满意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憎恨什么,加强对社会舆情的调查、分析、反馈工作,建立和完善民意表达机制。媒体一方面及时、正确、有效地宣传党的理论、路线、决策和方针政策,起着“上情下达”的作用;另一方面,媒体要充分反映群众的意愿、呼声和合理诉求,起“下情上传”的作用,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双向汇流的态势,把引领社会思潮落到实处。社会思潮看起来纷繁复杂,但都是社会矛盾特别是社会主要矛盾激化后的结果。为此,新闻媒体要认真地把握这些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运用新闻舆论力量,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从而弱化甚至清除错误思潮形成和流传的社会基础。

“风起于青蘋之末”,当某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思想露出萌芽时,新闻媒体就要以极大的政治敏感紧紧抓住,迅速传播、形成舆论力量,使这种先进思想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同,从而汇成社会思潮,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

1979年,清华大学化工系同学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这个口号反映了当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体现了时代精神。新华社记者发现后及时报道了清华大学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又组织了许多后续报道加以跟进,使这个口号广为传播,成为时代最强音,并转化为各行各业人们的自觉行动。这是一个新闻媒体引领社会思潮的成功范例。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新的传播业态发展迅猛,改变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给舆论生态带来了始料不及的变化。“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垄断地位提出了严峻挑战。舆论生态新格局的出现,使思想文化多元化更加凸显,对新闻传播工作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媒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目前,我国网民达6亿多,为世界之最。网络传播具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每个公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好恶,随意运用发帖、博客、BBS、微博、微信等手段传播信息,极度公开、自由,少有核实审定和准许的制约,也无需考虑传播后的社会效果。这种高度的随意性,往往成为偏激冲动和情绪化舆论的“推手”。网络空间的这些特征,使之成为正确和谬误的交锋区,各种思想观点的集散地,谣言的高发区。一些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丑恶现象通过网络广泛传播。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必须高度重视网络传播阵地建设。主流媒体及其重点网站,应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对网上舆论的引导,使其回归到理性平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正确轨道。为此,主流媒体及其重点网站,要对群众迫切希望回答的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对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热点事件要认真应对,促使热点问题降温,热点事件缓解;对群众的一些疑虑和模糊认识要认真疏导,释疑解惑;对网上蛊惑人心、恶意煽动的谣言要予以有力回击;对网上的一些流言要及时予以澄清;对网上揭露的腐败行为要加强舆论监督。这样,我们就能获得掌控网上舆论的主动权。

针对网上信息“碎片化”的弱点,主流媒体可以凭借新闻专业队伍理论素养高、系统思维能力强的优势,进行深度引导,使受众获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使主流舆论发挥认知辨识、明事悟理的作用,从而有力地引导社会思潮。

近几年,主流媒体与网站实行良性互动,使主流舆论在多次传播中,获得放大、叠加、深化的效果,成为引导社会思潮的有效手段,值得倡导。其做法是,舆论热点和新闻事件,大都以互联网上民间舆论为发端,网络率先曝出抢眼的新闻线索或提出议题,随后主流媒体加以跟进,根据新闻线索进行深度开掘,揭示其丰富的新闻内涵;或根据网上议题,主流媒体发表评论,发出理智声音,对网络舆论作有深度的“二次传播”,最后又回到互联网上“发酵”,使主流舆论进一步扩大影响,构成了一条完整的认知“链条”。这已成为当今新闻传播与舆论引导的崭新格局,并显示出交互式、融合式的特征,使民间舆论与主流舆论相互融合,主流舆论在多次传播中得以壮大、强化,从而汇成强势的正面思潮。

主流媒体还可通过研究受众分众化、对象化的话语环境,提高跟进报道的针对性、互动性,及时对网上舆论进行再评议,并且对最新进展率先在网上发声,成为新媒体的“意见领袖”,从而抢占舆论的制高点,成为网络舆论导向的“正向标”,有效地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包含关系;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011-0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2]明确了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的基本内容以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党的十报告还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本文从普通逻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视角谈点认识。

一、形式逻辑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构成其基本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普通逻辑学的角度看,概念是反映事物范围和本质的思维形式。概念有“属概念”或“上位概念”(superordinate concept)和“种概念”或“下位概念”(subordinate concept)之分。“属概念”是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中外延较大、内涵较小的概念。如在中国人和云南人两个概念中,前者就是“属概念”。“种概念”是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中外延较小、内涵较大的概念。如云南人和中国人,前者就是“种概念”。“属概念”和“种概念”的关系是“真包含”或“真包含于”的关系,或者是“包含”或“被包含”的关系。

概念(concept)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从概念的外延(extension)方面来说的。可分为相容关系概念和不相容关系概念两大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与构成其基本内容每一个概念之间以及每一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具有相容关系的概念。两个概念,若其外延存在相同的部分,即为相容关系,相容关系的概念亦称相容概念。相容关系的概念有外延全同、交叉、包含三种关系。两个概念之间的外延完全相同,这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称为全同关系,具有全同关系的概念即为全同概念。两个概念的内涵完全相同,这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称为同一关系,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即为同一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概念是外延相同的全同相容关系概念和内涵相同的同一相容关系概念,与构成其基本内容的四个或五个概念之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patriotism)为核心的民族精神(The national spirit)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spirit of the time);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关系虽然是具有相容包含关系的概念,但不是全同关系和同一关系概念,因为它们的外延和内涵不完全相同。前者是“属概念”,外延大,内涵小,构成其基本内容的每一个概念(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都是“种概念”,外延小,内涵大。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或五个概念,虽然有各自特定的内涵,但从一定意义上看,它们彼此的外延都有或多或少的交叉,因此,它们是具有相容关系的交叉概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构成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国家层面或宏观层面、社会层面或中观层面、公民个人层面或微观层面构成。从普通逻辑学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概念是外延相同的相容全同概念,也是内涵相同的相容同一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与“三个层面”中的每一个层面概念的关系是具有相容关系的“属概念”或“上位概念”与“种概念”或“下位概念”的关系,是“真包含”和“真包含于”的关系,或者是“包含”和“被包含”的相容关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真包含”每个层面概念或每个层面概念“真包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每个层面的构成内容彼此都存在一定外延交叉的相容关系,每个层面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外延交叉的相容关系。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普通逻辑学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是“属概念”或“上位概念”,外延大,内涵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是“种概念”或“下位概念”,外延小,内涵大。它们的关系是“真包含”和“真包含于”的相容关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包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概念或每个层面概念或每个层面的构成概念之一都存在“真包含”和“真包含于”的相容关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真包含”国家层面概念或社会层面概念或公民个人层面概念,或者是国家层面概念或社会层面概念或公民个人层面概念“真包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真包含”富强或民主或文明或和谐或自由或平等或公正或法治或爱国或敬业或诚信或友善等概念。或者是富强或民主或文明或和谐或自由或平等或公正或法治或爱国或敬业或诚信或友善等概念“真包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是相容关系概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概念,彼此是具有相容关系的交叉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这是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所固有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其方法论意义是:坚持联系的观点,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因此,我们要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和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国泰民安的保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公民个人层面核心价值准则服从社会层面核心价值取向和国家层面核心价值目标,社会层面核心价值取向服从国家层面核心价值目标)的关系,实际上二者是紧密联系的辩证关系。第一,二者都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二者都是中国先进思想,优秀文化体系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是兴国之魂。第三,二者都是先进的社会意识(social consciousness),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第四,二者是前提和高度概括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和演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所依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3]第五,二者的内容和范围和侧重点不同,但本质和根本目标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而且还涉及改革开放、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实践、民族精神、实现祖国统一等内容。范围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侧重点也有差别,相比较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宏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微观和具体,但二者在本质上和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第3篇

良好的理论指导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好地实践指导,可见我们一定要做好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宣传工作。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精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应用,从而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践行提供理论依据。所以一定要着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改革,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更加富有感召力。在此基础上,一定要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培养和文化共鸣,贯彻和落实好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与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相呼应。要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学习,为以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支持。除此之外,伴随着现代传媒技术和手段的突飞猛进,一定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真正让每一位公民都可以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思想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变,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有感召力。

2.鼓励党员干部群体发挥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同时要兼顾好各阶层的利益,使全社会各个层面都可以真正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要想验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实践性,就要观察其是否受到社会广大群众所接受和认可,是否激起了大众群体的认同。只有广大的人民群众普遍接受,才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被人们所自觉地践行。一般说来,党员干部和青年大学生是具有宣传力量的两个重要群体,所以一定要紧紧做好这两个群体的宣传工作,特别是党员干部群体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带动作用。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工作,恪守党的一贯作风和要求。在这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感受,设身处地让人民群众可以真正参与其中,激发群众的强大基础力量。党员一定要做好带头模范作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积极能量和指导思想,形成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学习的良好氛围。

3.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制度建设

健全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制度是贯彻和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保证,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成为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支持。特别是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促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以及思想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中国的主流思想观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必要的思想支持。同时,一定要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时要用健全的制度为其提供可靠的保证。在综合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建设、法制的使用下,务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落实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总而言之,利用健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制来推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建设。

4.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就一个国家而言,只靠物质文明不可能取得社会的整体进步,还需要精神文明加以辅助才可以真正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向前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应该结合中国发展的具体国情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将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当中,彻底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可以保证中国始终践行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水平进入一个全新的高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知理论 认同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40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LI Yuan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Shiyan, Hubei 442000)

Abstract The core value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our national system of moral, is one of the dominant factors of the social value, and a country's prosperity and soul.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nurturing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is the value of identity, therefore,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identity must be established and accepted by deepening its internal mechanisms and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and the mechanism of indoctrination boot. In a certain sense, socialist ethics is an inherent safeguard socialist core values nurtured, ethics for citizen's personal qualities of the building has strengthened the role of citizens while effectively enhance morality, so another way to foster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 value is to improve ethical mechanism.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gnitive theory; recognize the value

0 前言

国家制度道义上的基础是核心价值观的奠定,更是国家能够赖以生存并长久发展的灵魂,对国家在制度上的变革和基本方向的调整有着决定性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经过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实践,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可行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社会价值理念,这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现,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基础都应当是以凝聚力作支撑的,并以此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行维护。而核心价值观就是这种社会认知、认同与凝聚力的主要来源。在我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相关的理论、政策,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理清了最基本的思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是多元化的,文章以理论认同、价值认知等方面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进行了探讨和论述,从思想基础到本质要求进行详细的阐述。

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基础――认知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集合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其道德规范的一种综合体,抽象地概括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社会理念以及公民道德。从其发展和转变的过程来看,本质上是由信念转向现实行为的一个过程,对于此过程的重要推动力量就是理论上的认知,不仅如此,还对科学的生命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客观地制约着事物本质的作用,也是对一种价值观认同的重要基础,其存在形式更是以一种人类社会的精神和实践活动形式而存在的。

1.1理论的认知能够有助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过程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包括三个部分,“为什么要凝练”、“如何去凝练”以及“凝练的效果如何”。“为什么要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与价值进行了解答;“如何去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了思路和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质上就是一个凝练里程,这种促进价值观进步的推动力具有我国典型的社会主义色彩与特征,并且具有着积极的效果特点,能够有效提升我国社会的公信力。①回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过程不难发现,以这种方式为主的“凝练”可以说是一条必由之路,直接映衬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特点。在社会主义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通过不断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了我国的多元化发展,在信息共享极其便利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代表着我国的文化走向世界,并且以全社会所共同提倡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世界,因此,“高质量”的认知对于推动我国凝练社会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凝聚社会意识,形成一种强大的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能对国家良好形象的树立、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产生巨大作用和影响。

在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从本质上对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进行揭示;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观的指导思想,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真理和价值的认知;要不断汲取人类发展的各项智慧结晶,为实现更高的追求不断搜集理论依据。对于西方思想的引进,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也要大力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明发展。

1.2 理论的认知能够有助于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拘泥于某一种形式的,而具有着多方向的特点。自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现实显示,我国特色的价值观发展有着诸多的角度,前文已经提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凝练意义必须要与中国特色基本国情相吻合。十报告中所倡导的价值诉求,是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当代人民群众多样性需求所铸造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样化培育有着决定性的取向作用。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诸多层次和角度。整个社会系统能够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健康运作,保障最基本的社会秩序,稳固最基本的精神依托和文化软实力,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和规范两层次的概括。十报告中的倡导性决策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层次化。其提出的我国发展的目标反映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愿景,也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说,对于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大程度的引领作用。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开放性,并且其发展应当是与时俱进的。要对人类文明中的优秀成果和理论精髓不断地吸收和融汇,对自身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充盈,以在价值观上实现超越。有机地结合坚持与发展、主导性与包容性、统筹性与调控性、弘扬传统和立足当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葆生机。

1.3 理论的认知能够有助于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地位

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够辅助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创造性规划。国家制度的认同是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追求,以国家软实力的彰显和构建作为最本质的目标。社会意识形态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据着核心的地位,其作用是统领性的,是一种根本性的、稳定的价值理念,高度统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理、价值和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领更加丰富多样的社会思潮,强化我国应对文化和价值观冲击的能力,大力加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

2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价值认同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信仰的问题上进行决策,这也就是核心价值观中关于价值认同的问题。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核心的价值理念,不能用强制的手段实现其认同,培育的关键点在于点化理论、激化精神、强化实践,以实现将价值进行固化的最终目标。

2.1 价值认同的概念和模式

“认同”是当今社会科学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成为了现今诸多学科广泛应用的概念。诸多国内外学者都对认同进行了阐述。而通常所说的价值认同是一个过程。价值的认同是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准则,并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融入到了人的自觉行为当中。③价值的认同能够凝聚人心,促使共识的达成,将复杂的观念进行整合,同时能够有效地维持社会秩序。

通常来讲,价值认同的模式有四种:盲目、诱导、强制和自觉。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形成也是有别于各阶段的,全球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在不断地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并坚固文化基础。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四种模式已经不能兼顾发展需要,因此“自觉认同”的模式在发展中应运而生。

2.2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

首先,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内化的接受机制。这个过程是长久的,需要随着时代的进展不断内化演变,将对利益的认同转化到对价值的认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途径。其次,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建立实践的强化机制。对违反要求的行为和活动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对于正面的积极行为要进行宣传和奖励。教育必须知行统一,促进其向更好的方向转化。最后,要健全灌输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突破社会成员在认知能力上的限制,将散乱的社会价值观进行整合重组,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将强制灌输和教育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交流互动的方式,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丰富有效的信息,实现对价值的认同。以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结束语

由于受众的动态特征极强,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会有诸多的复杂性和变数。因而必须要在党的领导和推行之下持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及维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之中。追溯过去,任何空洞的口号下所组织的活动都是无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其失败的教训需要我们引以为戒。因此,必须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适应满足我国国情的需要,使其不沦为抽象的空洞的口号,切实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① 赵果.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67-70.

② 董杰.情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22-2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第5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性

当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与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就思想认识领域,诸多问题在全球化这一时空境遇中凸显:传统价值观的消解、多元社会思潮的挑战、信任危机的滋生、理想信念的重建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应对在思想认识领域的现代性挑战,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是深入人心,人们奋斗的目标指向就越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越正确、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与动力越足、道德自律越有力度、自觉践行的主体能力越高。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具生命力,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旋律越强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也越显著。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合社会主义力量,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内容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与提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内容的三个层面。

1.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真实地反映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应然要求。其中,富强包含人民富裕和国家强盛,人民富裕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国家强盛是人民富裕的保证。富强不仅限于经济上的物质充裕,它也包括了精神文化上的优越与强大。它强调既富又强。不富不强就要陷入贫困与动荡,落后就要挨打;只富不强就要陷入精神虚无的境地,软弱、难以立足。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是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作为工具的民主,是人民享有的权利,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手段;作为目的的民主,是人民拥有民主的理念、意识、行为,代表着一种精神境界和生活状态。文明指个人和社会的精神状态、精神境界和精神成果,是承载和延续人类智慧的纽带。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关系领域的表征,是人们对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想状态的向往,表现为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基础上的取长补短、稳定融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角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格局相对应,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与人们的共同愿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本质规定,明确了在国家这个层次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内容与目标。

2.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本质和最高理想。自由是目标指向,平等是内在要求,公正是根本保证,法治是现实途径。其中,自由与平等是人类共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它从来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以来始终坚持的终极目标。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与平等,所指的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主体能力的确证,是价值旨归。公正,包括社会公平和正义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它既是一种价值理念,又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意味着美和善、应当和合理,要求社会坚守正确的道路、秉承公道的原则、运用得当的方法,提出合理的诉求等,其要义在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与私、义和利之间的关系。法治即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不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一种既定的发展目标,而不是既定的现实状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内容在社会这个层次的反映。

3.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个人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在我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爱党是联系在一起的。敬业就是热爱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勤勉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进取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诚信友爱就是全体人民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和谐相处。如果人们诚信缺失、人情冷漠、道德沦丧,健康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持续的社会发展就无从谈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着现实的针对性,是在公民个人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内容的基本体现。

“三个提倡”包含了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理念,承载了全国各族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和要求,分别立足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的三个层次的构建内容。其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位于最高层次,是个人与社会价值追求的目标指引和自觉践行的保证,失去这一目标与保障,位于以下层次的价值实现就会迷失方向、弱化力量。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位于中间层次,是连接国家和个人这两个层次的桥梁,中断了这一桥梁,这两个层次的内容就无法契合与统一。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爱位于最低层次,是其他两个层次的价值实现的基础。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以及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完善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路径

在实践层面上,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和引领,对多种复杂关系的协调和整合,是落脚点;社会对现实问题的应对和解决,致力于宣传和教育,是着力点;个人的自觉内化与践行,是关键点。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路径。

1.正确处理三对关系:软与硬、主与次、公与私

正确处理软与硬、主与次、公与私之间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提出的要求,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构建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既需要以刚性的物质力量为支持,又需要以柔性的精神力量为支撑。软硬兼施,坚持推进经济的纵深发展,致力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切实提高,人民在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适、行得安全的基础上,去畅谈理想、践行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才有现实依托,才行之有理;坚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发挥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健全法律体系,实现奖惩分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可靠保障,才行之有据;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内涵及其优越性,激发人民的情感共鸣,唤醒人民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才行之有力;引领多元的社会思潮,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说人民所说,想人民所想,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说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才行之有效。

如何处理和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社会思潮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分清主次,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不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关键在于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拥护和认同,在于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引领。人民共识不是通过强制达成的,而是通过感化实现的。价值引领不是通过打压促成的,而是由其本身的真理性、超越性、科学性特点决定的,而一旦这些特点得以彰显,那些发起攻击的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所制造的流言便会不攻自破。

对公私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一直是中西价值观差异的主要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亟须解决的难题。公私分明,是国家应坚持的重要原则。它包括以下内涵:一是指公私要有明确的界限,不能公私不分。公私不分就难以立法,就会出现、、奖惩不公、徇私枉法,导致权力腐败,法制权威丧失,政权的公正性消解,最终难以服众。二是公私要分得得当,公私分得不当,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就难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也就失去了基础。

2.牢牢抓住两个重点:宣传与教育

宣传与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的要求,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得怎么样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传递的主要途径。宣传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重视净化社会环境,解决现实问题,不断减少甚至杜绝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社会现象,赏罚分明,从正反两方面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二是要丰富宣传形式与内容。宣传形式要多姿多彩,宣传内容要具体生动。不要过于抽象,群众会觉得看不见也摸不着,难于操作。也不要过于空洞,搞形式喊口号,要具体、真实地反映群众愿望,要关照群众的现实生活,要让群众践履后尝到“甜头”,使群众乐于信仰和践行。三是要创新宣传方法与途径。要利用现代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创建信息交流平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过程中的吸引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公民个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关键。社会要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投入,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持;重视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培养与选拔;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创新理念、内容、方式方法;建立健全教育制度与教育机制,突出培养人、服务人、提升人的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为人所需、为人必需,合情合理、入情入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3.准确把握一个关键:个体的自觉践行

个体的自觉践行是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最终得以构建的根本标准。它在不同的行为主体身上,有不同的表现和要求。就党员来说,要率先垂范,发挥主导作用;就群众来说,要自觉践履,彰显主体地位。

党员的率先示范,是宣传和传递核心价值观最有力的活教材。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的程度和状况,是群众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尤其是领导干部,更要以身作则,不能给群众以错误的导向,要严于律己,敢于接受批评,要树立榜样,行为示范,带头进行学习、研究、宣传和践行。同时建立健全党内党外的监督机制、评价机制、培训机制与考核机制,转变政府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明确责任、加强政府执政的透明度与服务功能,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监督权,改善党群关系,真正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改善民生,重新唤起群众对党员的信任和拥护。

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主体,没有主体对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核心价值观就失去了生命活力。群众的自觉践履,要求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加强品德行为规范,主动学习、研究、思考,积极参与、发展与创新,唤醒主体意识,克服依赖心理,坚持自律、自省、自强与自信,用自己切实有效的行动,完善自己,感染他人,自觉实现从听的阶段、看的阶段到说的阶段、想的阶段再到信的阶段、做的阶段的转变与飞跃。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只有凝聚国家、社会、个人的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与科学性在传播中被群众知晓、在教育中被群众领会、在践行中被群众检验与接受,核心价值观才能融入群众的生活与灵魂,最终转化成人们的自觉追求,完成由价值引领与传递到价值感化与认同,再到价值信仰与践行的构建过程。

参考文献

[1] 刘峥,刘新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探索「J.求索,2011(9):122-13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培育;核心价值观;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13-02

在十之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一直为党和国家所高度重视。2006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首次明确提出;2007年,强调要通过其巩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将过去较长的表述精简化。

一、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审视现实社会的理性回应。”[2]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保障和动力

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要想打牢思想基础,就必然需要一个核心价值观来导引社会的思想和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济领域的价值取向方面,把提高经济社会生产力和群众的生活水平相统一,在经济发展的途径方面,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学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的倡导相结合,提升人们经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只有强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建立共同的理想信念。积极培育核心价值观,在世界民族之林更加鲜明地树立华夏民族的思想文化特征,增强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与世界人民和异域文明的交流互动。在国家内部不断培育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消解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形成全民共同的精神信仰,并通过不断增强的认同感来实现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历史证明,支撑一个国家与民族长久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并不只是靠精英集团的超前意识,而是要靠大众普遍敬守的精神信仰。”[3]

(二)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

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关键问题,所以必须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大力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对于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的提高常抓不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应该看到,当今中国存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难免会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对党员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以自己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带动群众做好各项工作。”[4]这就要求我们以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和疏导多元化的社会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通过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信仰和科学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和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建构的长远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都是一项基础性、根本性的任务。我们要认真研究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坚持以科学的方法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引领核心价值观培育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今天之所以仍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根本上说就因为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5]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个领域和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深化对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发挥理论在培育核心价值观中的支撑作用。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和群众,积极做好各种形式的理论宣传和普及工作。要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注重开放性、先进性和广泛性。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应具备开放性,要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中国特色,要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要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要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坚持这个原则。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打造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依托主旋律的弘扬,打造文明进取、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领域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把宣传教育的作用融入到润物细无声的实践中。结合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融合在青少年的学习、大众的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甚至经济活动等日常生活中。让人们在参与中感悟,在娱乐中受益,在生活中践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亲和力,宣传教育的内容要使人产生亲切感和共鸣,要始终把人民放在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思想和感情。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使人民自觉自愿地受到影响和教育。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渗透力,特别对于现代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领域、新技术、新载体,要在巩固原有教育阵地的同时及时地加以重视和利用。现代思想、价值观的宣传和传播有多种形态和形式,如理论灌输、新闻媒介、现代信息技术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传播着多种多样的思想内容,所有这些都应紧密配合,互相渗透,形成宣传教育的合力。

(三)完善约束机制,促进价值观的养成

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实现软性约束力的途径,另一方面要从刚性的约束机制来实现,而法律等行为规范的完备程度就直接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效果。所以,要不断完善各行业和各群体的相关约束机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是使社会绝大多数成员都以其为指导,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日本学者■屋太一在《历史的波澜》中提出:“任何政权,只有两种情况会使它发生毁灭性大变革,那就是丧失治安能力和人们不再信任支撑它的文化,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走向崩溃的其实是变化了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就是人们不再信任领导层的决策、人品,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6]所以,共产党员必须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成为先进文化的真正代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种社会规范的内在关系不断加深认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率、指导其他规范的完善和提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和体现在社会方方面面的规范之中。

(四)重在实践塑造,提升全民族素质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7]。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了让十几亿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它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尤其是给人民群众带来实际利益,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接受和拥护。同时,还要通过长期、反复的实践锻炼和养成,才能逐步内化为人民大众心中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标准。最终,它还要在人民大众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出来,成为千千万万人民大众的行为自觉。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围绕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来进行,通过具体的实践,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发挥指导方向的作用、激励精神的作用、凝聚人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2]刘苍劲.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唯物史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

[3]安慧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高文化软实力[J].理论探讨,2008,(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5]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6][日]屋太一.历史的波澜[M].台北: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第7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中国梦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一个社会一定要有一个主流价值观,支配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如果没有一个主流价值观,这个社会肯定是病态的、没有“主心骨”的社会。

早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时,党的报告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也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根据重庆“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题组的调查报告,用四个词的表述方式获得多数人支持。在此基础上,十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练,将过去较长的表述精简为24个字,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概括将会变得“更为简洁、更为有力”。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也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进步性

当代中国,只有“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真正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人类基本价值观的结果。虽然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固有的局限以及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它根本不适合中国,任何照抄照搬都是不现实的,都会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造成颠覆性的危害。特别是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具有鲜明的历史进步性。这在民主、公正、自由等价值上充分展示了出来。

民主是关于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规定和要求。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虽然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较之以往有很大进步,但根本上仍是少数人或一部分人的民主。资产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是“核心政治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昭示,民主首先表现为国家形态,同时也体现在体制、原则和价值观等方面。马克思指出,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和基本制度,其特点在于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而“国家制度无论如何只是人民存在的环节”。所以,民主体现人民和人民意志,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自决权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前提和基本要求。

公正是关于社会政治伦理关系及其原则的规定和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唯物史方法分析公正问题,把公正建立在对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以往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批判基础之上,把公正的理想与历史精神融为一体。指出只有共产主义制度才能真正体现公正,是公正的真正实现。同时,还注重把公正理论的完整性与开放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后人发展与深化公正思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自由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的规定和要求。马克思曾指出,人的“类本质”、“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作为核心价值观,自由主要是一个政治价值的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昭示,只有在扬弃了以往剥削社会的强制劳动和固定分工、特别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和固定分工之后,人们才能实现“自主活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只存在于物质生产的彼岸,它的实际内容就是人类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也就是说,人不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这就是人的自由的最高的体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 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四、提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基础。当代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产生强大凝聚力,把整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朝着共同目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必定会遭遇许多不可预料的重大历史课题和风险挑战。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也会随着实践的深入逐步深化。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将不断得到提炼和升华。

参考文献:

[1]重庆“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题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时代课题――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报告[J].探索,2010,(3).

[2][3]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1~258,25.

[4]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7.

[5]〔美〕塞缪尔・亨廷顿.失衡的承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第8篇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研究

关于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问题,是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和确定其地位的前提。学术界对两者的关系有着诸多的理解和看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前提抽象”论[2]、“系统内核”论[3]、“形式内容”论[4]、“一般个别”论[5]等。尽管分析和表述的方法不一,但以笔者搜集的材料来看,目前学术界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部分持肯定态度。戴木才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6]张利华则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逻辑递升顺序排列为:社会生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伦理价值观以及核心价值观。[7]尽管分析的理论起点各不相同,但是学界对于两者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持普遍认同,认为“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层面的延伸与展开,即形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8],是“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概括”[9]。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部分”[10]的认知,也有学者提出其核心“层次”的问题。禹国峰指出,“从概念的转换生成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固然可视为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群,但是这一概念并未规定‘核心’的层次”。“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向系统论,那么便可与核心价值体系相互等同。反之,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趋近一级本质,也会发生与核心价值观相等同的情况”。[11]徐国民则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最根本、最核心的看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驱使和内在要求,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后者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对该社会近期奋斗目标的共识,集中体现在该社会制度和具体生产方式上。[12]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条件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条件,即在社会主义核心理念中,核心价值观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实践根据和理论渊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学界普遍认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合理依据的理解,必须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13]因此,只有“依据马克思主义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重要指导思想,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又能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14]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应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为基础。钟哲明认为,国人自古富有族群意识、国家情怀和“与时俱进”精神。因此,对于传统文化,“剔除其消极因素,传承其积极成分,并发展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15]王思敬指出,核心价值观只可能在历史沉淀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之根。没有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6]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应面向实践、遵循规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由我国性质决定的,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客观要求。众所周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王虎学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到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寻找。[17]宋善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能够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以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己任,把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引导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18]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应深入生活,反映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学者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所以应当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19]与此同时,“深入生活与面向实践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深入人民大众生活是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要求”,“要特别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结果的发展历程和现实逻辑”。[20]宋善文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具有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接受的全局性、整体性特征,反映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而不是仅仅反映部分地区、部分阶层、部分领域、部分行业的价值诉求。[21]

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凝练的研究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研究是学术界的另一关注点。就我们搜集的资料来看,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有60多种,涉及90多个具体的范畴。

1.以一个或多个要素并列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有以1个范畴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如“公平正义”[22]、“共同富裕”[23]等;有以2到3个范畴概括的,如“以人为本、民主公正” [24]、“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25]等观点。4个及4个以上的范畴则多达近50种,如“友爱、平等、互助、共富” [26]、“为公、诚信、人本、民主、公平、正义、仁爱、和谐” [27]等,因篇幅所限,不一一赘述。

2.以多个要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定位表述。所谓有一定目的的表述,主要体现在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分歧和讨论。有的学者认为,核心价值观应是社会首要和基本的诉求,以李抒望[28]、高希国[29]、陈延斌[30]等人为代表;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兰久富[31]、孙武安[32]等为代表;还有的学者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为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和最终追求,以王占阳[33]、钟哲明[34]为代表。此外,部分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容的若干要素应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王虎学就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目标进行对应总结,[35]包心鉴则认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应与核心价值体系有相互呼应的关系。[36]

3.从一定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表述。主要有:(1)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个体修养。其中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对以人为本的价值认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关注民生民主的利益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等。[37](2)强调我党的执政宗旨。具体表述就是“三个代表”。[38](3)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包括孝、悌、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39](4)强调社会主义在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全方位展开。其表述为人民民主、共同富裕、中华复兴、世界大同等。[40]

2011年1~2月,《光明日报》的“核心价值”专栏连续刊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问题的大讨论,其中包心鉴、杨永志、王虎学等学者的文章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这一主题进行试探锋,引发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韩震[41]、李汉秋[42]、陶东风[43]、万资姿[44]、虞崇胜[45]、等学者也纷纷撰文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方法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发展,为凝练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路。

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作用的研究

目前学界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作用的探讨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方面,有学者指出,在变化着的当今世界历史背景下,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价值观冲突,面对当代世界的现代性困境和价值危机,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实践所提出的迫切课题。[46]学者们共同认为,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思想武器” [47]和“当代中国人民的主心骨”。[48]学者们还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4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机制系统[50]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考。

微观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学科已经全面展开,在哲学、社会道德领域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而随着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学界更为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领域的作用。从文化软实力建设[51]到引领文化自觉[52],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53]到与大众文化的契合[54],从对文化意义进行诠释[55]到对大众伦理生活进行透视[56],学者们都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观点,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作用的发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特别是《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成果将更加丰硕。

注释:

[1]《光明日报》理论编辑部、《学术月刊》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1年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光明日报》,2012-1-10.

[2][6]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

[3][7]张利华:《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4).

[4]韩震:《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与核心价值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9(1).

[5]李培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科学社会主义》,2009(5).

[8][24][36][37]包心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建构》,《光明日报》,2012-1-14.

[9]陈静、周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探要》,《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6).

[10]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光明日报》,2007-4-3.

[11]禹国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道德与文明》,2008(2).

[12]徐国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辨微》,《兰州学刊》,2008(1).

[13]方爱东:《社会主义的价值学视域:原则与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2).

[14][16]王思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光明日报》,2012-1-14.

[15][34][40]钟哲明:《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六字建议》,《光明日报》,2012-2-11.

[17][20][35]王虎学:《核心价值观研究应如何凝练》,《光明日报》,2012-2-11.

[18][21]宋善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光明日报》,2012-2-11.

[19]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本质规定性及路径选择》,《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5).

[22]张小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

[23]新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课题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新疆社科论坛》,2007(1).

[25]田心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

[26]杨永志:《也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光明日报》,2012-2-4.

[27][42]李汉秋:《核心价值观 呼之欲出》,《光明日报》,2012-1-7.

[28]李抒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科学社会主义》,2005(4).

[29]高希国:《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州学刊》,2007(6).

[30]陈延斌、邹放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刍议》,《光明日报》,2007-7-31.

[31]兰久富:《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价值观念》,《东岳论丛》,2000(1).

[32]孙武安:《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6).

[33]王占阳:《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科学社会主义》,2005(4).

[38]刘蕾:《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理论界》,2008(12).

[39]余洪波、刘余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理论学刊》,2011(5).

[41]韩震:《展望新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光明日报》,2012-1-7.

[43][54]陶东风:《寻找核心价值体系与大众文化的契合点》,《光明日报》,2012-1-21.

[44]万资姿:《从价值体系建构走向核心价值观凝练》,《光明日报》,2012-1-21.

[45]虞崇胜:《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六大原则》,《光明日报》,2012-2-18.

[46]吴向东:《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课题》,《光明日报》,2012-2-1.

[47]秋石:《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求是》,2009(11).

[48]张传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求是》,2009(5).

[49]黄士安、戴木才:《如何科学对待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2012-2-18.

[50]韩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光明日报》,2008-5-13.

[51]王玉鹏、孟献丽:《文化软实力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光明日报》,2012-1-1.

[52]房广顺、李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自觉》,《光明日报》,2012-1-8.

[53]刘长允:《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光明日报》,2012-1-7.

[55]李任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意义》,《光明日报》,2009-7-7.

[56]郭建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伦理生活》,《光明日报》,2007-7-31.

作者 白纯:南京政治学院理论二系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

李涛:南京政治学院理论二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意义;原则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核心价值观,是与价值观息息相关的概念,是价值观中较为重要的部分,而价值观又与价值有着必然的联系,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着明确的定义。价值的科学定义即:“价值是世界所具有的属性、能力、规定和组成部分,是具有客观实在性同世界的其它组成部分处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物’或物质。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和客体、事物和事物、物体和物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当一个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时,社会价值观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否在很大层面上影响着核心价值观的变化。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重点、核心和焦点,它反映着我国价值体系中的内容,体现了这一体系的根本属性和基本特征,也高度凝结和表达了这一体系的实践要求。党的十以来,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纳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个字的内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

1、国家层面

在这一层面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这八个字上,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焦点,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国策,当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较前些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加快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使人民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也这充分体现出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和特点,但我们也应该时刻保持和谐的发展势头,不断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民主又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政治文明发展的标志,国以民为本,人民在政治上的建设和理想就是要实现民主,也只有民主的实现,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所以我国政府一直以来就把民主做为头等大事来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把其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它不仅仅指科学和研究的文明,也包括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在文明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层面

这一层面主要体现在自由、平等、公平和法治这八个字上面,而自由又是其它三个的基础,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社会层面就需要政府依靠其公信力和凝聚力,而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还需要政府所下发和执行的政策和制度的正确性和亲民性,我们都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完善的政府,但是因为我国人口数量众多,民族又多样,所以在我们依靠政府执行力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的发挥出每一个公民的能力和作为,从己做起,从个人和细微的基本做起,来构建出一个和谐、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度,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人民正确使用权利、敢于承担责任,更好的实现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个人层面

在这一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个词汇中,对于公民个体来说,价值观主要表现在社会化方面,个体在社会中逐渐的形成了自身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也是从无到有,从不合理到合理的一个相对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会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评判,而爱国是个体价值观最为首要的,敬业又是人们生存所必要的,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系纽带,而友善又是人们之间温暖社会的必备因素,所以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是无数的人民和个体的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而体现在个人层面上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在道德层次上,只有道德观正确了,才能使人民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而只有个体形成了较为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让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向正确的大方向迈进。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由多个有着联系、依赖和制约关系的一系列事物组成的,事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体系之中,且相互关联,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具有系统性、联系性和普遍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包含着二个层面,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关系的系统,如何理解和培育价值观,是摆在践行价值观之前最为首要的课题,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包含着三个层面: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每个层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培养社会主义价值观就要从每一个环节和因素入手。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这一践行的系统工程中,我们要以整体的优化和改良为准绳,从每一个因素和要素出发,找到内在的必要的和固有的联系,从联系入手,把整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串起来,做完整。系统性的原则是核心价值观中的整体首要原则,因此我们在培养和践行的过程中,要以整体和分散的视角来协调各个层次和不同方面。

2、长期性原则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立足当下,着眼于长远的长期性战略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也不是一个口号,喊得响亮之后就杳无音信了,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上升到多高的理论层次,也不是一个理念提出后便可以停滞不前,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从传统的广大人民的价值观中提炼和加工而成,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向往,它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是从传统的道德、价值和文明中慢慢才形成的,这些要素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着一定约束力的信条,它在我们国家和民族不断的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它保留了我国最为辉煌的文明和最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精华,虽然它也有不适合时代的因素存在,但是只有我们用发展的和长期的眼光来对待未来,吸取他国和世界上先进的文明成果,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不断的向着和谐和正确的道路上迈进。

3、适度性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国文化千年的沉淀基础上才得以逐渐形成的,它不仅具有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具有当代的全新的创新性发展观点,但是在当前的社会和政治经济条件下,在传统和当代的文明之中,我们不能完全儒化或是完全西化我们的价值观,凡事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度,而对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来说,我们同样也要坚持适度性的原则,既反对完全的儒家思想,也应该反对完全的西方价值观,我国历经千年所形成的儒家文化有其固有的合理性,它为万世求太平的使命感和道德感,以及存在于它的忧患文化,都具有其优势性,所以从传统的价值观中寻找和归纳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理论依据的,而西方的崇尚自由和民主,以及公平的价值观,也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考量的,所以我们当前就应该整合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优势,扬长避短,在发挥其长处的同时,也应该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使其在践行的过程中,总是能够吸纳入优良的、正确的、正向的、正气的文明。

【参考文献】

[1] 戴木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 杨兴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理论探索,2010.

【作者简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性;研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的内涵与作用

党的十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价值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当前首要和根本问题。因此,必须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的内涵和作用,这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的前提和出发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内涵

马克思指出:“社会无论其形式如何,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互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没有互动的人类社会是不存在的。哲学上没有专门表达互动的专业术语,但是社会交往和社会分工理论从不同侧面阐释了互动的基础和实质。辩证唯物主义也认为,事物存在的本质属性使事物处于普遍的联系中,一切事物、现象及其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及相互作用就是一种互动。社会学家认为互动主要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的相互影响性行动方式和过程。每一个在社会中生活的人,每时每刻都与其他人发生联系和互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必然要求不同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观念、价值评价、价值标准的互动,没有互动就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现。良好的互动能够有效地增强事物的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就是要形成正面的、积极的、善的价值观,并以此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价值观的积极向上,稳定健康,良性互动交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的作用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孕育生发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必然要与不同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标准进行互动,这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必然选择,有其实际的现实独特意义。一是通过互动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一定是服务于这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它的核心价值观必然以广大人民为价值主体,以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当前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从过去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形式向市场经济转变,从过去农业社会的地缘生存模式向城镇化转变。但是价值观念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有着相对独立的稳定性。社会要和谐健康地发展,多元价值之间必然要共处并达成共识,必然要有一种能够成为大家共识的主导价值观。二是通过互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的实现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客体对主体产生的实际作用和效果,是对主体生存、发展所产生的一定积极的或者消极的作用和影响。通过良性互动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在互动过程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诉求,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精神境界,有助构建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思想层面、群众当中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互动的条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凝练出来的,他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一是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地位的确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力量,是人类历史的价值主体,是价值创造之源泉。等第一代领导人,在强调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基础上,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邓小平继承发扬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观念,提出“三个有利于”,强调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坚持“三个代表”,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共产党的价值追求。提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党的几代领导人都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价值主体,是对马克思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是适合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把“消灭剥削”,“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目标。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十提出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构建社会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布局。这些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了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解放了受苦受难的广大人民,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深入人心,到处无不唱响社会主义好。目前,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又涌现出了一大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评选“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教师”等道德模范等。通过新媒体网络视频、微博互动等方式增强与各阶层民众的广泛接触和互动交流,加强民众参与度和积极性,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随着经济的发展,独立的公民社会为互动提供了多元的价值主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提供了互动的群众基础。通过互动增加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了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坚定了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实质是新旧价值观“破”和“立”,“借鉴”和“摈弃”的动态过程。要建设符合我国对内凝聚民族向心力,化解社会矛盾,对外宣传维护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部互动和内部互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部互动

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中国社会与世界各国、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的互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旗帜,应当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具有国际视野,应当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主题,同时又要化解与传统的价值观念因时代变迁而发生的冲突,与非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因指导思想相悖而发生的碰撞。

一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互动。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儒家价值观为主导,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渗透形成的一个价值体系。传统价值观念建立在农本商末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上,本质是一种小农意识指导下的价值观,传统价值观对现代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价值主体在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对立、价值取向在精神至上与物欲至上的冲突、价值选择在重义轻利与重利轻义的冲突。通过借鉴吸收传统价值观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和为贵”处世之道、“生生之道”可持续发展思想等,从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吸取有助于解决当前问题的智慧资源。二是中国价值观与世界价值观的互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通过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国际视野融合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与中华民族文化融合,充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面向世界、适应时代永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和活力。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与非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互动。随着社会转型和改革的深入,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多样性的社会存在,社会思想观念呈现出差异性、多变性等特点,积极向上、正确科学、高尚文明的思想之中也有落后、消极、庸俗的思想。与非社会主义之间的互动就是去伪存真借鉴先进的思想,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群体的和睦相处,有利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部互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部互动的实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提炼的过程。很多学者专家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学者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方面进行提炼;有些学者立足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原则进行概括;有些学者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进行凝练;有些学者立足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加以提炼。这些探讨为提炼核心价值观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无论如何提炼,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思想深刻、语言通俗。在提炼与表达时考虑大众化问题,做到从抽象到具体、由深刻到通俗,使广大人民群众容易接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提供群众基础。二是借鉴传统、勇于创新。价值观的形成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在借鉴传统价值观时必须提炼创新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方向一致的价值思想,在现实社会基础上对传统价值观中先进思想进行创造性的变换,赋予其时代气息,使其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三是群众互动、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的价值观,通过互动被广大群众所认同和接受,成为广大群众生活、工作中自觉遵守和传播的行为准则。

价值观的多元内部互动交流,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只不过是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的具体形式不同而已。从国家建立的那一刻起,这种互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更加明显而已,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价值引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所以从形式上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建党的任务却是消灭政党。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构建的过程当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实际上是由马克思主义性质和任务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其实质是要建立社会占“指导”地位的价值观,所以,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并不是说在社会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可以多元,多元与有序化是统一的整体,多元化要以有序化为前提,价值多元和选择多样必须在有序的规则约束之下。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要以多元价值追求为基础。在共同陶融、多元互动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主体通过对不同价值观的践行和选择从而凸显价值主体各个方面的性质和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是价值主体实现自我发展和提升的客观必然选择。马克思和恩格斯终其一生就是为了人类从蒙昧走向成熟、从无知走向理性,因此,多元互动是价值主体的自我觉醒、是个体主体化的充分表现、与马克思主义的追求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必然离不开多元互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4] 马德普.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5] 石云霞.当代中国价值观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6] 陈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探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06).

[7] 陈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综述[J].前线,2007(08).

上一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 下一篇:核心期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