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稳定评价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4 14:02:42

社会稳定评价报告

社会稳定评价报告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正确把握和妥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牢固树立稳定第一的工作决策理念,通过在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审批、实施前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立足“源头治理、超前化解”的工作原则,确保民政工作决策科学性、全面性,努力把社会稳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二、评估工作原则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以正确把握和妥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对实施重大决策可能出现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先期预测、评估、化解。应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预防为主、统筹兼顾,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

三、评估范围

本意见所称重大决策是指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牵涉面广、影响深远,易引发不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等。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有关民生保障政策调整影响到群众实际利益的事项。比如保障项目取消、标准降低等;

2.地方性优抚安置保障内容、保障标准调整影响到个人实际利益的事项;

3.区划调整中的敏感问题;

4.民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征用土地涉及群众利益和对周围群众生活产生影响事项;

5.其他有可能带来社会稳定风险的事项。

四、评估内容

1.合法性评估。主要分析评价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符合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法律,政策依据是否充分。

2.合理性评估。主要分析评价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否反映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是否兼顾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兼顾各方面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是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3.可行性评估。主要审查是否征求了广大群众的意见,并组织开展了前期宣传解释工作;是否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是否具有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严密性;出台的时机是否成熟;实施方案是否周密、完善、具体、可操作。

4.可控性评估。主要分析评估是否存在引发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是否存在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是否有相应的预测预警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是否有化解不稳定因素的对策措施。

五、评估责任主体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重大决策的提出、政策的起草、项目的申报审批、改革的牵头、工作实施部门是负责组织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涉及到多科室、职能交叉而难以界定评估直接责任部门的重大决策,由局重大决策社会稳定评估领导小组指定评估责任主体。

六、评估程序

1.确定评估项目。根据重大决策事项的范围,凡是民政部门出台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可能因实施带来利益性矛盾冲突的,都要作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项目。

2.设立评估工作组。对确定需要评估的项目,民政局成立风险评估工作组,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展评估工作,工作组组长由局主要领导担任。

3.制定评估方案。工作组应广泛征求基层和相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掌握评估对象的基本情况,准确把握评估重点,合理制定评估方案,适时组织评估。

4.认真分析预测。根据各方面收集的情况,按照前述各个方面的评估内容,对重大事项确定之后可能发生的不稳定因素逐项进行分析预测,科学、客观地作出评估,特别是对因实施评估事项可能引发的矛盾冲突及所涉及的人员数量、范围和激烈程度,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作出评估预测,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应急预案,形成专项报告,作出总体评估结论,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

5.形成评估报告。进行认真分析预测评估后,工作组应作出总体评估结论,形成评估报告。由分管该重大事项的领导召集纪检、综治、司法、等有关部门综合分析研判,依据评估结果,对评估事项做出实施、暂缓实施、暂不实施、不实施的意见。决定情况报上级重大决策社会稳定评估领导小组以供决策,同时应将有关评估材料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6.落实维稳措施。责任科室、单位要严格执行评估决定和要求,制定和落实解决矛盾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措施。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隐患要随评估报告一并制定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严防影响社会稳定重大事件的发生。在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新的重大不稳定情况,责任科室、单位要及时研究、妥善处理。一旦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相关科室、单位要按预案和有关规定要求及时进行妥善处置,确保社会稳定。

7.跟踪评估决策。对已经评估付诸实施的重大决策,要坚持全程跟踪并做好后续预测评估,及时发现和化解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完善相应措施,确保决策、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和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

七、工作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民政局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导小组,重大决策领导小组对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负总责,主管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

2.建立完善制度。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是维稳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维稳信息直报制度,确定维稳信息情报员,密切掌握动态,及时将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情况向局重大事项风险评估领导小组报告。

社会稳定评价报告范文第2篇

一、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平安海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发展、改革与稳定三者关系,注重从决策、政策、项目、改革等方面加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建设,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发生,牢牢把握维稳工作的主动权,进一步营造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拥护作为出台各项政策和改革举措的基本标准,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基本尺度,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坚持科学发展。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目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着力预防和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坚持民主法治。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推动科学决策相结合,建立健全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逐步形成有效协调利益关系的制度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坚持权责统一。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决策、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承担重大事项决策的相关管区、村、部门、企业,要切实担负起防止源头产生矛盾和化解矛盾的责任,努力把社会稳定风险消除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点领域

各管区、村,各部门和企业在制定出台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影响面广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举措、实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举办大型活动时,都必须要先期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开展稳定风险评估涉及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具体有:

1、涉及企业方面的重大事项,包括重大投融资、重组改制、收购兼并、破产清算、职工权益等;

2、涉及城市建设发展方面的重大事项,包括城市规划调整、公用事业管理、重大工程建设、房屋拆迁安置等;

3、涉及“三农”方面的重大事项,包括村“两委”换届、新农村建设(合村并居)、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及征收征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处置等;

4、涉及民生方面的重大事项,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房屋管理、公共交通、工商管理、环境保护、教育、计生、民政、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调整等;

5、涉及机构和人事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包括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等;

6、涉及公共场所的重要活动,包括人员多、敏感性强,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的大型活动;

7、应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其他事项。

三、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要内容

对出台重大决策(政策)、推行重大改革举措、实施重点工程和举办大型活动等,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主要是对其合法性、合理性、安全性、可行性、可控性五个方面的评估。

1、合法性评估。主要评估事项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规范性文件;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法律、政策依据是否充分。

2、合理性评估。主要评估事项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是否反映大多数群众意愿;是否统筹兼顾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兼顾个别利益群体的合理诉求;是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3、可行性评估。主要评估事项是否征求了广大群众意见,开展了前期宣传解释工作;是否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能否确保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严密性;出台时机是否成熟、适时;实施方案是否周密、完善,具有可操作性。

4、安全性评估。主要评估事项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否存在引发和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5、可控性评估。主要评估事项是否制定出相应预警措施、应急处置预案和对策措施。

四、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组织推动及责任主体

(一)组织推动。

1、各管区、村,各部门、企业负责组织领导本辖区内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2、各管区、村,各部门、企业负责组织本部门主管领域、行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3、维护社会稳定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抓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工作。

(二)责任主体。

1、重大事项决策的提出、项目的报建、活动的主办管区、村或部门、企业是负责组织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

2、涉及到多个管区、村或部门、企业智能交叉而难以界定评估直接责任部门时,由同级党委、政府指定牵头评估责任部门。

3、各责任主体要建立健全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社会各界人士和群众代表参加的专门评估机构。

五、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基本程序

1、确定评估项目。由责任主体自行确定需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事项,也可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指定牵头评估责任部门确定。

2、制定评估方案。根据评估项目的内容,由评估责任主体制定评估方案,明确评估具体内容、方法步骤和时限要求,保证评估工作有效开展。对于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的重大项目,制定总体评估和分阶段评估方案,有序组织评估。

3、组织开展评估。对拟定评估事项进行公告、公示、听证以及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征求意见箱、召开座谈会、开通热线电话和电子邮箱等方式,深入调查了解有关情况,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此基础上,围绕评估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可控性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特别是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逐项进行分析,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矛盾冲突涉及的人员数量、范围和激烈程度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4、形成评估报告。责任主体在对评估事项全面分析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作出总体评估结论,形成风险评估报告。评估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所涉及评估内容的基本情况、预测评估情况、预防化解稳定隐患的工作预案、对评估事项的综合评价或意见建议等。

5、确定实施意见。决策部门根据评估报告对有关事项作出实施、部分实施、暂缓实施或不实施的决定后,责任主体应及时将风险评估报告及相关材料,报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处理突出问题及联席会议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备案。

6、落实维稳工作措施。重大事项出台实施后,责任部门要根据评估报告情况,制定和落实化解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措施,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隐患要制定处置预案,做好应对准备。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重大不稳定情况,责任部门要及时研究调整完善相应维稳措施。一旦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相关部门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处置。对属于国家重点项目必须按照标准要求组织实施、社会稳定风险相对较大的,相关责任部门,要制定完善好预案措施,确保不出现大问题。

六、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有效地开展社会风险评估

1、各管区、村和部门、企业要把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把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制定出台有关决策的重要环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专门风险评估机构,负责搞好本管区、村,本部门、企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2、主要负责同志是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管负责同志对涉及稳定的事项负直接领导责任,协调督促分管部门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抓实抓好。

3、实施风险评估的责任部门要建立涉稳信息直报制度,设立维稳信息直报点和直报员,并及时将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情况向联席办、综治办报告。

4、要把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纳入领导干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维稳综治工作年度考核。

5、对不重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有关事项应评估而不评估或在风险评估工作中搞形式主义造成评估失实,或因风险预防化解工作不落实、不到位而引发,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实行责任倒查,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负责人的责任,对构成违纪的,要按照有关党纪和行政法规规章,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社会稳定评价报告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安全稳定为第一责任,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和消除安全生产重大决策事项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二、评估范围

安全生产重大决策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指在我市范围内制定或实施涉及较大范围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安全生产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问题时,对可能出现的社会稳定风险实行先期预测、先期评估、先期化解,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达到既利于促进安全生产工作,又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安全生产领域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大决策事项包括:

1、安全生产重要规划编制、重点工程、重大投资项目设立和调整;

2、危化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乙种危化品经营许可证、安全资格证书许可、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核发等安全生产行政许可政策、许可方式的更改和调整;

3、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长效管理等达标考核标准及相关政策的调整和实施;

4、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风险抵押金、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实施;

5、工矿商贸较大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情况;

6、较大规模、较大数额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决定;

7、高危企业规划、布局、选址等重要决定;

8、高危企业“关停并转”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状况;

9、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演练、安全生产重大户外宣传活动;

10、安全资格证培训、特种作业操作证培训考核等有关收费政策的调整和实施;

11、其他涉及企业、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安全生产重大决策事项。

三、评估内容

(一)合法性评估。重大决策事项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否符合国家、省、市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法律政策依据是否充分,决策过程是否符合有关程序。

(二)合理性评估。重大决策事项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是否符合近期和长远发展规划,是否兼顾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兼顾各方面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是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三)可行性评估。重大决策事项是否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和组织开展了前期宣传解释工作,是否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是否具有相关政策可连续性和严密性,出台时机是否成熟,配套措施是否完善。

(四)可控性评估。重大决策事项是否可能引发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是否有应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问题的对策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

(五)其他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相关因素的评估。

四、责任主体

安全生产重大决策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决策、谁评估”。市安监局评估责任主体是:决策事项的提出科室、涉及多个科室的事项的牵头科室。难以确定责任主体的,由局主要负责人指定。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涉及到各镇(区)和部门的安全生产重大决策事项,由各镇(区)和部门安全生产主管部门牵头实施评估。

五、主要程序

1、确定评估事项。评估责任主体认为存在较大社会稳定风险的,必须将其确定为需重点评估事项。

2、制定评估方案。责任主体单位要及时制订评估工作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组织形式、工作目标、时间安排及具体要求。

3、论证可行性。由评估责任主体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或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分析论证,科学预测。

4、形成评估报告。在全面汇总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社会稳定分析评估报告,对该重大决策事项作出风险很大、有风险、风险较小或无风险的最终评价;依据风险评价结果综合考虑对重大决策事项的实施作出可实施、可部分实施、暂缓实施或不实施的建议。

5、制定工作预案。责任主体要将社会稳定分析评估报告报评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组长或副组长牵头召开风险评估审查会议,对重大决策事项的实施作出是否实施的决定,并对评估报告中的不稳定隐患制定调处化解和应急处置工作预案。

6、跟踪反馈落实。评估责任主体单位要对已经批准实施的决策事项要进行全程跟踪,对可能产生的不稳定因素,要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对可能出现的重大不稳定问题要制定应急预案,严防的发生。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安监局成立安全生产重大决策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和直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安监局法规科,负责此项工作的综合协调工作。评估责任主体主管科室要切实把重大决策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维护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要做到不评估、不实施。

(二)完善备案制度。要建立重大决策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及审查决定意见报同级维稳办备案制度。各相关科室要建立重大决策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库,为评估工作提供专业支持。

(三)纳入工作目标考核范围。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事项能否出台或实施的前置程序和必要条件,纳入科室、直属单位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社会稳定评价报告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范、降低、消除危害社会稳定的风险,确保办事处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的顺利推进,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办事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不断深化办事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列入党委决策程序;科学完善评估办法,进一步明确重大事项风险评估范围、评估程序等内容,全面做好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机制试点的落实工作,有效化解重大事项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隐患,确保办事处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三、基本原则

(一)客观公正的原则。对重大事项稳定风险评价,要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正,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中来,周密评判各种因素,全面反映真实情况。

(二)注重实效的原则。评价拟定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必须着眼历史和现实,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实现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三)社会认可的原则。对拟定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重大事项出台实施后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四)尊重民意的原则。在重大事项稳定风险评价工作中,坚持做到广大群众满意的才实施,广大群众不满意的不实施,广大群众不理解的做好宣传解释后再实施。

四、评估程序

(一)制定评估方案。各部门对确保的重大事项进行风险评估时,要广泛征求基层和相关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了解掌握评估对象的基层情况,准确把握评估重点,制定评估方案,适时组织评估。评估方案的内容应当包括:评估事项、接受评估的对象、采取的评估方式、评估标准、评估时限、组织实施的部门及参与部门、评估要求等内容。

(二)分析评价预测。各部门要根据实施情况,采取专家咨询、专家座谈、抽样调查、实地踏勘、听证会等形式,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围绕评估事项的科学性、合法性、可行性、可控性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评估,特别要对评估事项实施后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逐项进行分析预测,对因实施评估事项可能引发的矛盾冲突及所涉及的人员数量、范围和激烈程度作出评估预测。对评估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主要通过以下指标,按百分制评分的方法进行评价:

1、评估事项的科学性

(1)评估事项的实施符合般四处的近期和长远发展规划得5分,否则不得分;

(2)评估事项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经过了必备的论证、听证和公示等公众参与程序得5分,否则不得分;

(3)评估事项兼顾了各方面利益群众的不同需求得分5分,否则不得分;

(4)评估事项统筹考虑了地区的平衡性、社会的稳定性、发展的持续性等因素得5分,否则不得分;

2、评估事项的合法性

(1)评估事项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得3分,否则不得分;

(2)评估事项涉及范围的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的得10分,缺一项扣3分;

(3)评估事项所涉及政策调整和利益调节的对象及范围界定准确、调整调节的依据充足的得7分,缺一项扣3分;

3、评估事项的可行性

(1)评估事项实施出台前经过严格审查和报批程序的得4分,否则酌情扣分;

(2)评估事项经过严谨科学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并具备书面报告的得4分,否则不得分;

(3)评估方案详实、配套措施完善的得4分,否则酌情扣分;

(4)评估事项实施出台的时机适宜、条件成熟的得4分,否则不得分;

(5)评估事项出台实施不会引起其他地方、行业和群众攀比的得4分,否则不得分;

(6)评估事项的实施能够为办事处财政所承受的得3分,否则不得分;

(7)评估事项经专家评审获通过的得4分,未通过的不得分;

(8)评估事项经听证群众支持率达80﹪以上得4分,60-79﹪的得2分,60﹪以下不得分。

(9)评估事项群众满意度测评(民意测评)支持率达80﹪以上的得4分,60-79%的得3分,60﹪以下不得分。

4、评估事项的可控性

(1)评估事项出台后,发生不稳定问题和群众性事件的概率为零或极小的得15分,可能发生较大、但可控的得10分,可能发生重大、但可控的得5分,可能发生特别重大的不得分;

(2)对评估事项出台实施后的维持工作,预案健全完善,人、财、物准备充分,对发生的涉稳事件能控制、能化解、能处置的得10分,否则不得分。

根据评估事项稳定风险评价指标的总分值,将其稳定风险系数分为红色、黄色、绿色三级,即:被评估事项稳定风险评价指标总分值在70分以下的为红色,71分至89分的为黄色,90分以上的为绿色。

(三)形成评价报告。责任部门对评估事项实施后可能引发的各种社会稳定风险进行综合衡量、分析和评估后,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制定应对策略,作出评估结论,形成以重大事项基本情况和开展评估的基本情况、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结论、化解预案、稳控措施等为内容的评估报告。同时,将评估报告和重大事项的建议、草案、项目报告、方案、规划等一并提交主管部门审查,需逐级审核确认的应逐级提交。

(四)主管部门审查。主管部门要依据重大事项责任部门呈送的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等资料,会同纪检监察、法治、政研、维稳及有关部门,从法律法规、政策、维稳工作等方面进行审查。对评估报告涉及的相关不稳定情况和问题,认真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研判,并在十五日以内向决策者提交审查意见提出相关工作建议。

(五)决策者作出决定。党委和有权作出决定的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评估事项作出实施、部分实施、暂缓实施、不实施的决定。

(六)决定情况反馈。决策者作出评估决定后应及时将决定情况和相关要求反馈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及时反馈责任部门,并对预防和化解矛盾风险、做好稳定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五、实施步骤

㈠成立机构,制定方案。

1、成立办事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导小组。以办事处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为常务副组长,成员由相关分工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组成。

2、各部门、各村(居)、单位要全力以赴做好重大事项的风险评估工作。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加强政策指导,强化管理,做好调解仲裁工作和协调工作。财政部门做好经费的保障工作,部门要全力做好上访群众的接待工作,妥善处理上访案件,做好上访群众的安抚和解释工作,司法部门要为重大事项的实施提供法律援助。

㈡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推行。

近年来,随着我办事处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对此,办事处党委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的有效办法,多次召集相关部门进行座谈,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风险评估机制的推行,初步实现了由保稳定到创稳定的转变。

1、办事处、村各有关单位共同商讨、修改《办事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实施方案》。针对该方案的需要进一步细化、量化评估标准等问题。重大事项风险机制评估列入党委决策程序。

2、开展风险评估实践活动。依据《办事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实施方案》,切实开展重大事项风险机制评估工作,必须从宏观上综合考虑其成本、收益、风险,除了分析重大事项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之外,更要关注由此带来的社会风险。重大事项实施转过程中积累的各种问题与矛盾:群众之间的利益纠纷,地方政府或村集体的职能错位,,必须及早警觉并有效地进行解决,否则将会加剧“三农”问题的严重性,甚至危及办事处的经济安全。深入排查风险,着重进行研究,并将列入决策程序。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进入直属有关部门决策程序。

㈢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对排查出来的评估事项从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等四个方面逐一分析预测,对是否可能出现不稳定问题进行风险评估。强化风险评估事项责任的落实和细化实施情况跟踪监督,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加以规范和完善。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组织实施。对于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深化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机制,各村(居)、各单位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切实承担起维稳工作第一责任,对涉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重大行动、重大问题,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亲自协调,一抓到底。要结合实际,周密组织实施。

(二)注重实效,推动工作。要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当前维稳工作结合起来,注重实效,不断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真正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社会稳定评价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稳定;金融监管;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4-0029-03

一、金融稳定的概念

“金融稳定”一词,目前在学术界尚无严格的定义,还缺乏一个统一、准确的理解和概括。瑞典银行作为世界第一家设置金融稳定部门并于1998年率先出版《金融稳定报告》的中央银行,把金融稳定直接定义为“支付体系的安全于高效运转”。其支付体系涵盖了全部金融市场、各类金融机构、所有支付工具及其技术与管理支持系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学者认为,定义金融稳定首先应明确的是,金融系统的职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经济效率,包括资源配置、财富积累、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2)评估、定价、分配和管理金融风险;(3)通过自我纠偏,抗击内部和外部冲击造成的不平衡,确保金融系统正常履行职能。基于此,金融稳定的定义是:只要金融体系能够抗击内生或由于外部未预料的冲击造成的不平衡,继续履行提高实际经济运行效率的职能,金融系统就处于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稳定状态。国际清算银行的金融稳健性论坛的Andrew Crockett认为把金融稳健性定义为不存在金融不稳定。金融不稳定是指实际经济部门受到来自金融体系的负面影响,如金融资产价格的急剧波动或金融机构的倒闭产生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董事会的Roger Ferguson认为,对中央银行和其他当局来说,最有用的金融不稳定概念与可能会对真实经济行为产生潜在损害的市场失灵和外部性密切相关。他从三个基本标准来判断或者界定金融不稳定:(1)某些重要的金融资产的价格似乎与其基础有很大脱离;和/或(2)国内的和国际的市场功能和信贷的可获得性都存在明显地扭曲。结果是(3)总支出与经济的生产能力出现明显的偏离(或即将偏离)。此外,对于“金融稳定”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加拿大银行的John Chant、德意志银行的学者、欧洲中央银行的Wim Duisenberg以及Tommaso Padoa-Schioppa、哥伦比亚大学的Frederick Ferguson、挪威中央银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荷兰银行、Andrew Large爵士等等。

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中对金融稳定的定义是指金融体系处于能够有效发挥其关键功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宏观经济健康运行,货币和财政政策稳健有效,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能够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支付结算等关键功能,而且在受到内外部因素冲击时,金融体系整体上仍然能够平稳运行。

二、我国金融稳定评估的发展

尽管对“金融稳定”通常有从正面和反面(金融不稳定)两个角度去定义,对金融稳定的评估更多的是从“金融不稳定”角度出发。有关金融风险监测、金融危机预警机制、金融脆弱性指标体系、金融稳健指标体系等的研究都属于金融稳定评估框架体系。

自1995年中国银行监管当局职能开始转换以来,加强金融监管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其最重要的职能。为了对各银行运作的风险进行连续性的监控,中国银行监管当局加强了对各银行的非现场监控,对于不同的银行机构确定了不同的监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的运用对于中国银行监管当局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中国银行监管当局与1999年分别对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其他非银行机构出台了新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的出台对于中国银行监管当局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断在成员国中推广“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这一情况以及维护金融稳定的客观需要,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7月牵头组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研究室、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单位组成跨部门小组,开始对中国进行首次金融稳定自评估。

2005年1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对外《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人民银行称,这一报告将与《中国人民银行年报》、《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共同成为央行对外的三大重要报告。

三、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稳定的评估

2005年11月7日央行的中国首份《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中提到,维护金融稳定分为监测和分析金融风险,评估和判断金融稳定形势,采取预防、救助和处置措施及推动金融改革三个层面。第一,对金融风险进行监测,密切跟踪和分析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及其变动情况。第二,按照有关评估标准和方法,评估和判断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第三,根据评估和判断的结果,采取应对措施。在金融运行处于稳定状态时,充分关注潜在风险,采取预防措施;在金融运行逼近不稳定的临界状态时,采取救助措施,对有系统性影响、财务状况基本健康、运营正常、出现流动性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并通过重组和改革,转换机制,促使这些机构健康运行;在金融运行处于不稳定状态时,积极迅速采取危机处置措施,对严重资不抵债、无法持续经营的金融机构,按市场化方式进行清算、关闭或重组,强化市场约束,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同时,针对薄弱环节,及时推动经济体制、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方面的改革,通过全方位的改革促进金融稳定。

目前,人民银行对金融稳定的评估并没有采取模型化的方法,而是通过各种指标,从整体上来判断金融的稳定状况。相对于模型法,通过监测指标体系的方法有个好处是,它并不关注于某一指标具体的指标值,而是通过指标间的对比分析,分析指标数据背后的原因,然后来判断金融稳定状况。

从评估的层次上来看,央行的《金融稳定报告》与IMF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一致,由三个层次审慎指标构成,分别为宏观审慎指标、机构层次的微观审慎指标和市场类指标。在该报告中,详细报告了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金融市场与金融稳定、金融业与金融稳定。另外,报告还专门对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稳定进行了分析。金融基础设施是指金融运行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支付清算体系、法律法规、公司治理、会计标准、征信体系、反洗钱体系,以及由审慎金融监管、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投资者保护制度构成的金融安全网等。金融生态环境从狭义上讲,是指金融基础设施及其运行状况;从广义上讲,是指金融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是影响金融体系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运行相关的方面。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

四、其他一些国家的金融稳定评估状况

虽然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及监管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对与金融体系稳定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但直到最近还没有几个国家对整体金融稳健性分析取得突破性进展,还有待深入全面的研究。

芬兰:芬兰银行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拥有预测银行部门动态框架的中央银行之一。该国的银行预测框架是在芬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银行危机后才开发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协助对银行部门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决策分析。该框架可以对银行系统获利能力的趋势提供两年左右时间跨度的预测。虽然这一框架能够通过对利润影响因素的分析银行系统的稳健性,但其重点并不在于关注具体的稳健性。该框架被正式地与芬兰银行关于芬兰经济宏观预测模型联系在一起,采用模型的方法。

挪威:从1995年起,挪威银行就开始出版关于金融部门形势和前景的报告。这份报告既包括对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部门的发展趋势的分析,也包括宏观经济与金融部门发展之间关系的分析。对家庭和企业金融头寸的分析构成了该报告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报告仅供金融部门当局内部参考,并不对外公开。从1997年起,挪威银行就在经济公告季刊的第二和第四期出版该报告的摘要。与采用摘要的方法相一致,出版的报告相对来说是定性的,只对金融稳健性做总体评估,而不是关注具体指标的临界值。所采用的方法是对与金融部门相关的变量,特别是与金融机构收益相关的宏观经济指标的发展趋势作出初步评估,之后一系列关于银行系统金融健全性的单一指标被引入评估中,对银行在房地产方面的风险敞口给予特别关注。

英国:在1997年英国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服务局之间达成的谅解备忘录下,英格兰银行负责金融系统整体上的稳定、由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服务局组成的常务委员会每月举行例会讨论金融稳定有关动态。一项由英格兰银行承担的实施其职责的任务就是对金融稳定形势进行监督,包括对实际或潜在的冲击和金融系统抵御这些冲击的能力进行评估,并提出一些较具体的意见。英格兰银行的方法不是采用复杂的模型,而是对一系列来自英国、工业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的信息进行评价并试图识别出关键的动向、脆弱性和可能影响金融稳定性的风险。

美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别负责银行监管的不同方面的三个机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和货币监理署(OCC)――根据他们非现场监管业务一部分的、由银行提供的主要数据,已经开发出类似的用于评价个别银行稳健性的模型和指标。加总单个银行的信息可以对金融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稳健性进行评估。一般地,美国监管机构在对单个银行未来稳健性进行评估中所使用的那些变量近似于进行全面的事后骆驼评级中所考虑的各种因素。在某个或多个的银行单独地强大到有整个系统影响力的时候,这些单个银行的变量用作宏观审慎指标可能是有用的。在银行系统的总体层次上,那些对银行当前稳健性进行评估时有意义的变量,可以用作宏观审慎指标。

五、我国金融稳定评估与国际接轨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金融稳定评估的一些启示

(一)存在的问题

1.数据统计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即数据质量存在问题,曾遭受国内外学术界的怀疑。二是,提供金融稳定评估的统计数据,即使是在IMF倡导的评估体系下,也还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的准则。

2.我国金融体系的特殊机制,导致我国的金融评估数据不能简单地与国外进行横向比较。比如银行不良贷款率,我国的警戒线要比国际通行标准要高。

3、金融稳定评估方面的人才。金融稳定评估在国际上来看,也还是处于初始阶段。我国更是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既熟悉国际金融稳定的通行标准,又熟悉我国金融体系,能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国际接轨,这方面的人才目前还相当缺乏。

(二)对我国金融稳定评估的启示

1.完善金融稳定评价体系,促进金融监控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我国对金融风险的关注和研究可谓高度重视。但是,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金融风险评估体系却一直未能有效建立。这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监督执行机构有关。因此,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稳定评估体系,与国际规范接轨,对于国内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十分必要。为此,应尽快构建完整合理的金融稳定评估体系,配套建立相应的制度,包括合理的法规框架、适当的组织体系等。从数据收集和处理、信息管理、报告制度和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建设,逐步推进我国的金融稳定评估工作。

2.尽早参与IMF金融稳定评估体系,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交往。IMF金融稳健性指标评价体系的推广和实施将有助于减少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而稳定的国际环境对于正在发展、调整和开放中的我国而言尤为重要。因此,我国也有责任和义务对FSI评价体系的推广和实施提出自己的意见,增进国际评估系统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金融合作和交流,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稳定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向新民.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与稳定性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刘仁伍,吴竞择.国际金融监管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社会稳定评价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内部评估;外部评估;管制俘获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03302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体即参与风险评估的组织或个人。评估主体在评估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决定着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信力。评估主体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内部评估是指参与制定政策的主体和承办重大建设项目的单位内部成员担当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外部评估是指政策主体及承办单位以外的组织和个人担当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通常包括官方外部评估和非官方外部评估,官方外部评估者包括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组织或个人,非官方的外部评估者主要包括利益团体(包括政党)、各种民间组织、大众传媒及社会公众等。

从政策评估发展过程看,早期评估将评估者或评估委托人放在主体地位,而将评估对象看作被动角色,造成评估者和评估对象之间不对等关系。不关心其他相关利益群体提出的问题和争论,使评估的客观性、公信力受质疑。现代评估则倡导一种全面积极参与,要求利益相关者和评估主体的平等地位,通过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协商过程形成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估模式。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共决策评估提高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质量,从源头缓解了社会矛盾冲突。

1内部评估主体

从目前我国各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践来看,内部评估应用比较广泛。不可否认,内部评估有一定的合理性。由于评估者参与政策或项目的制定和执行,在信息获取方面有天然优势,熟悉其具体内容,比如实施政策或建设项目所需要的总投资是多少、建设周期有多长,预期效果是什么等。而外部的评估者对公共政策和公共工程项目全貌不太了解,由于信息不对称,外部评估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有时他们也难以获得(同时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也不愿意他们获得)公共政策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内部评估的信息呈对称状态,搜集信息的成本低廉,在进行评估时可以省去重新了解某政策或项目的步骤,节约评估时间,提高评估效率,节省评估成本;另外,“谁主管谁评估”、“谁建设谁评估”可以明确评估主体,体现权利和责任的统一,能够促使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提高风险意识、维稳意识,促使他们在决策时多考虑新政策、新项目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的负面影响。而实践证明,这种由政府部门主导的、由重大决策的提出、政策起草部门、项目申报审批部门、改革的牵头部门、工作的实施部门等负责实施的评估,他们与重大项目存在特殊的利益关系,在评估过程中难免有失客观、公正。不难想象,同一部门既负责制定重大政策又负责评估和判定,或是同一单位既负责承办建设项目又负责评估和判定,其评估结果往往是肯定该政策决策和该建设项目,在这种典型的“自己评自己”的评估中,我们很难相信一个政府部门在制定新公共政策的同时,又在风险评估报告中认为自己制定的方案“存在很大的社会风险”;也很难相信一个建设项目的报批单位在撰写项目可行性报告的同时,又在风险评估报告中作“暂缓建设”的结论。因此,这样的风险评估就成了做形式、走程序,最终将会影响风险评估的客观性,很难获得公众的支持和认同,进而造成风险评估制度缺乏公信力和科学性。

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已经注意到评估主体的多样性,主动邀请公民、其他社会组织参加听证会,进行评估活动,但是参与其中的公民代表和社会组织往往是由上级组织制定或加以一定条件的限制产生的,这就使得评估主体形式化,影响到评估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另外,风险评估作为一项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研究活动,要求评估者具备评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例如设计问卷、概率抽样、精算分析、处理数据等等。但政策的制定部门、项目的建设部门可能并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并且也没有必要储备这类人才。

2确定评估主体的原则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尽管内部评估具有一定优势,但它不能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公平性和科学性。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选择评估主体呢?James Quinn Wilson曾提出了两条有关政策评估的一般定律:定律一,假如一项政策评估是由实施该项政策的人或者其朋友进行的,那么,所有对社会问题所做的政策干预都会产生所要得到的效果;定律二,如果政策评估是由独立的第三方,尤其是由对相关政策持怀疑态度的人所进行的,那么,任何对于社会问题所做的政策干预都不会产生预想得到的效果。一般来讲,确定评估主体应依据以下原则:

2.1多元化原则

即评估主体是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公民、第三方等相关利益主体在内的多元体系,由于不同的主体有自身特定的评估角度,同时自身也存在难以克服的评估局限,而由多元化的评估主体参与评估,可以综合考虑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保证评估的公开性、公正性、客观性,可以提高评估质量。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利益相关者之一的社会公众在评估中往往被忽略,而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或公共工程项目的实施,最终都会影响到社会公众。例如,政府部门的决策往往涉及城市规划、房屋拆迁、移民安置、职工待遇调整、工程选址等问题,这些都与民众的物质利益或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在政府制定和评估重大决策的过程中不能仅听取专家的意见,更要考虑到民众的切身利益。江苏省无锡市在建设公共项目时,政府规定公共项目必须由市民投票通过才能进入招投标阶段。据新浪网有关报道,凡是财政投资的公共服务项目均要由利益相关的老百姓投票,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实施项目,群众不同意的项目不能上马。这种公民参与决策过程的做法不仅照顾到民众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民监督。有关研究和实践证明,仅依靠政府官员和专家制定重大决策的做法是失败的,一方面是这种做法提出的决策忽视了社会反应,另一方面,这些政策在面对草根力量的反对时也不可能执行下去。由于在政府在制定重大决策时主要涉及政策制定者(官员)、专家和普通公众,他们对公共政策的风险的分析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见表1)。因此,在谈及评估主体多元化原则时,不能忽视民众对风险的认知特点和情绪反应,将民众作为风险评估的重要力量,这样才能提高评估的公信力、可接受性和可实施性。

2.2独立性原则

由于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及工程项目的承办方与被评估项目之间存在特殊利益关系,在评估中难免会掺杂局部利益和本位主义因素,进而影响评估的客观性。而独立于政府部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自主性较强,视野开阔,不易被机构组织的各种因素和框框所限制,能够突破现状,提供前瞻性和创造性的建议。因此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应交给独立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第三方来做,这样才能保证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评估结果的公平、公正、客观。关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体的独立性可以借鉴会计制度中的外部审计。另外,国外很多独立的评估机构的成功经验也值得借鉴,例如美国兰德公司。评估只有由独立的第三方来做,才会避免在评估中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

在会计中存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外部审计是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以及独立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审计。它包括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刘进宝:《审计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尽管上市公司基本都设有内部审计部门,然而法律规定,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核验证,以确保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内部审计报告只能作为本单位进行经营管理的参考,对外不起鉴证作用,不能向外界公开;在外部审计中,国家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除涉及商业秘密或其他不宜公开的内容外,审计结果要对外公示;社会审计报告则要向外界公开,对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负责,具有社会鉴证的作用。由于外部审计的审计人员与管理当局不存在行政上的依附关系,不需看企业的眼色行事,只需对国家、社会和法律负责,在审计中克服了道德风险,因而可能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2.3专业性原则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事关重大、社会影响广泛,此项工作的开展要求采用专业的技术和方法,选择专业的评估人员。专业评估组织(包括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等)拥有专门从事公共政策剖析研究和实践的人才,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的科学性,且专业评估组织成员作为“非官方人士”,其观点不受政府和小我主义影响,能更好地保证评估结论的客观真实性。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引导市场上的科研力量进入风险评估的研究领域,使风险评估的研究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选择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体时,外部评估主体在保证评估的科学性、客观公正性和保证评估结果的公信力方面都由于内部评估主体。因此评估主体的选择一定要多元化,构建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公民、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在内的多元主体体系。

3管制俘获问题

虽然外部评估在很多方面优于内部评估,但外部评估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2001年,存在近百年的安然有限公司由于财务造假丑闻而破产的例子就是市场竞争的严厉惩罚。因此在选择第三方评估机构时,要注重引入市场竞争。

在我国,公共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的评估往往是内部评估部门进行的,这就容易造成管制俘获的问题。管制俘获理论从政府管制的利益导向着手,分析评判各种利益集团对管制政策形成的作用和导向的影响,并试图从总体上揭示政府管制的政策的局限性。该理论遵循这样的思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制可能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该理论的重要结论是:受管制企业为寻求垄断采取各种行为,对政府管制高层面上所产生的效用。与假定政府管制当局致力于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目标的理论相反,政府管制实际上是为了满足产业对管制的需要而产生的,即所谓的立法者为产业所俘获;而管制当局最终会被产业所控制,即所谓的执法者为产业所俘获(Stigler,1971;Peltzmanm,1976)。

当前,管制俘获理论已经成为对政府管制最具挑战性的诘难。现实中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由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2003年实施以来,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一直充满争议,因其弄虚作假、劳民伤财等形式主义做法而饱受批评。由于评估主体是政府部门,这就使得高校在评估过程中不得不以满足上级部门的要求为导向,而放弃了以高校自身的发展需要或社会需求为导向,形式主义泛滥。类似的例子还有高校排名。全球很多发达国家每年都会公布大学排名,如美国《新闻与世界

报道》、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日本《钻石周刊》、加拿大《麦克林》杂志、德国《明镜周刊》、中国香港《亚洲新闻周刊》等每年的本国(地区)的大学排行榜。近年来,中国也有很多机构对大学进行了排名,有武书连版的、上海交大版的、人民大学版的、武汉大学版的、中国校友会版的等,这些大都是由民间机构完成的。由官方对大学进行排名,无异于让家长评价自己几个孩子哪个更为优秀,难免过多掺杂个人的偏爱感情,从而使评价显得主观化。与官方相比,民间机构对大学排名更为客观、公正,社会公信力也更高。

4结语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最终目的要服务于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化解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因此,一方面评估结果应尽可能多地提供信息,不仅要包括对社会稳定风险状况的总体评价,还要包括对不同部门、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社会管理能力的评价,以为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依据;另一方面还要将评估结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框架和问责体系内,使评估结果能够反映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奖惩机制。通过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行为纳入领导干部问责体系,可以督促各级政府领导从社会管理创新的系统思维去考虑风险评估工作,积极探索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从源头化解重大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只有这样,评估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达到其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董幼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实践与完善[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

[2]柳恒超.风险的属性及其对政府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的启示[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6).

[3]中国大学排行榜的“是”与“非”http://.cn/system/2011/05/29/010934356.shtml.

[4]牟杰,杨诚虎.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

[5]舍曼·富兰德,艾伦·C·古德曼,迈伦·斯坦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

[6]刘典文.公共项目绩效评估的方法运用[D].厦门大学,2008.

社会稳定评价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油气管道项目;风险评估;法规政策;投资体制;行政审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不少问题和矛盾还呈现继续恶化的趋势。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较好的处理,累积到一定程度,有可能形成社会稳定危机,对此,我国逐步建立起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根据相关要求,油气管道项目也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但在实践中,由于油气管道项目建设与运营具有特殊性,我国油气管道项目建设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相比其他行业的项目小得多,结合我国当前的行政审批和投资体制改革,建议取消或合并油气管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的相关工作。

1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以及行政审批和投资体制改革

2012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要求各地方、各部门加快制定有关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2012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申请报告以及咨询评估报告中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独立篇章的技术规范编制任务,组织有关专家开展相关工作。2012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各个方面做出了规定,明确要求2012年8月16日以后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受理的项目都需要编制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章节,并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2013年2月,为规范和指导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章和评估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的通知》。至此,国务院正式建立起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近年来,国务院持续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2015年5月在前期大幅减少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再取消49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将8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事项,今后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审批类别。为了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增强投资宏观调控和监管的有效性,2004年,国务院决定进行投资体制改革,确定了目前的投资管理制度的框架,其核心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建立和规范企业投资项目政府核准和备案制。

2建议取消或合并油气管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

根据行政审批、投资体制的改革精神,结合油气管道项目的特点,建议取消或合并油气管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的相关工作。

2.1我国油气管道发展现状

管道运输已经成为继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后的第五大运输方式。管道运输的介质除常见的石油、天然气外,还有氧气、二氧化碳、乙烯、液氨、矿浆、煤浆等介质。除煤浆管道仍在酝酿阶段外,其他输送介质管道在我国均有成功建设、运行的业绩。管道运输在能源供应、石油化工和居民生活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并已成为油气运输的首选方案。我国油气管道建设通过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建成油气管道总里程超过12万千米,其中天然气管道约7.4万千米,原油管道2.6万千米,成品油管道2万千米,天然气管道、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里程数分别占到全国油气管道总里程的62%、22%、16%。油气管道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大动脉,年输送油品约5亿吨,输送天然气达1800亿立方米,我国现有70%的石油和99%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进行输送。

2.2我国油气管道项目建设与运营特点

目前,我国油气管道已初步形成了“北油南运”、“西油东进”、“西气东输”、“海气登陆”的油气输送格局。相对建筑、交通、水利等其他工程,我国油气管道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管道运输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占地少、连续性强、不易受运输周围环境影响等优势,在能源供应、石油化工和居民生活系统中的应用广泛;2)油气管道项目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应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3)油气管道属于线性工程,通常涉及多个省(区、市);4)管道用地以临时占地为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社会评价等。随着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的创新和进步,评价指标和过程从单一的技术、财务评价到环境影响评价,从单一的价值判断到综合的价值判断,从单向性的社会影响评价方法到双向性的社会评价方法,从单一的物质投入产出关系的分析到复杂的社会风险的分析。1)财务评价通过计算项目的直接效益和费用,强调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追求项目收益最大化。主要评价指标为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FNPV)、投资利润率等。2)经济评价是计算直接和间接效益和费用,追求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主要评价指标为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净现值(ENPV)、费用效益比。3)环境影响评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分析项目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强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详细说明各项环境指标,污染物排放及污染治理措施。4)社会影响评价分析项目建设对社会的影响、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强调项目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主要评价指标为人口变化、就业、收入分配、住房、教育、基础设施等影响指标。5)社会评价分析项目建设与外部社会环境间的互适性、社会风险、可行性、持续性、可接受程度等,通过分析项目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提出项目与当地社会协调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保持社会稳定的方案。社会稳定风险评价分析的编写内容包括编制依据、风险调查、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落实措施后的预期风险等级、风险分析结论等。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中风险调查的程序、范围及部分调查内容与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内容多有重复,可能导致不同的评价单位多次对同一利益相关方进行调查,虽然调点不完全一致,但完全可以合并成一次调查。社会评价包含社会稳定风险方面的内容,社会评价要求对可能影响项目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识别和排序,选择影响面大、持续时间长,并容易导致较大矛盾的社会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可能出现这种风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这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中的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内容是相同的,关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价及评估方面的内容可与社会评价的相关内容合并。主,站场、阀室等永久占地少,以西气东输二线为例,永久用地约为30万平方米/1000千米,分别是铁路、公路项目的1/1000和1/3000;5)油气管道一般绕开城镇规划区和人口密集区,采用埋地敷设,管道沿线地表建(构)筑物少,不涉及大规模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仅涉及临时用地的补偿;6)油气管道运行中几乎不产生污染物,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相比核电站、化工厂、炼油厂、燃煤电厂等项目小得多;7)油气管道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等阶段都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不存在违法建设的情况。

2.3建议取消或合并油气管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

虽然油气管道是国家重大的建设项目,但是鉴于以上建设和运营特点,我国油气管道项目建设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相比其他行业的项目小得多,因此,建议取消或合并油气管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的相关工作。2.3.1油气管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等级低油气管道项目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时,需要取得管道途经各省(区、市)规划选址意见、国土资源部的用地预审、国家环保部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的节能评估审查意见,这些文件的取得均有相关法律法规约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可能带来社会稳定的问题,也都要求公示、听证或征求相关方面的意见,并提出问题的解决和防范措施,因此能够确保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在项目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贯穿工程设计与施工各阶段,国家和地方也都有相关标准规范对企业的施工组织和管理进行约束,施工途经的市(县)政府也都要求企业按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土地征用和补偿款后才可以动工。在管道运行过程中,管道运营企业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要求,做好巡检、检测和维修,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从往年的经验看,企地联手完全可以及时有效地处理油气管道项目引起的突发社会稳定问题,油气管道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等级低。2.3.2现有的评价体系能够承担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任务现有的投资项目评价包括财务评价、经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社会评价等。随着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的创新和进步,评价指标和过程从单一的技术、财务评价到环境影响评价,从单一的价值判断到综合的价值判断,从单向性的社会影响评价方法到双向性的社会评价方法,从单一的物质投入产出关系的分析到复杂的社会风险的分析。1)财务评价通过计算项目的直接效益和费用,强调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追求项目收益最大化。主要评价指标为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FNPV)、投资利润率等。2)经济评价是计算直接和间接效益和费用,追求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主要评价指标为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净现值(ENPV)、费用效益比。3)环境影响评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分析项目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强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详细说明各项环境指标,污染物排放及污染治理措施。4)社会影响评价分析项目建设对社会的影响、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强调项目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主要评价指标为人口变化、就业、收入分配、住房、教育、基础设施等影响指标。5)社会评价分析项目建设与外部社会环境间的互适性、社会风险、可行性、持续性、可接受程度等,通过分析项目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提出项目与当地社会协调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保持社会稳定的方案。社会稳定风险评价分析的编写内容包括编制依据、风险调查、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落实措施后的预期风险等级、风险分析结论等。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中风险调查的程序、范围及部分调查内容与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内容多有重复,可能导致不同的评价单位多次对同一利益相关方进行调查,虽然调点不完全一致,但完全可以合并成一次调查。社会评价包含社会稳定风险方面的内容,社会评价要求对可能影响项目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识别和排序,选择影响面大、持续时间长,并容易导致较大矛盾的社会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可能出现这种风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这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中的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内容是相同的,关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价及评估方面的内容可与社会评价的相关内容合并。2.3.3油气管道项目单独进行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的投入高油气管道项目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属于线性工程,一般需要穿过多个省(区、市)、市(州)、县(区),项目所在地政府或其有关部门的层级和数量非常多,面对各地不同的风险评判标准和指标体系,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要求,逐级、逐县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将耗费大量时间,导致完成社会稳定评估的时间无法控制,也需要大量的费用支持,增加油气管道项目建设投资。以西气东输二线为例,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南至广州,干线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10个省区,干线加八条支线总长9100千米,项目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等核准附件涉及沿途190个县、70个市、14个省,共办理盖章批文及材料2000余件,组织会议200余次,前后历时4年。再如西气东输三线,沿途穿越10个省区、46个市(州)、106个县(区、市),办理各项核准也同样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2.3.4国家行政审批、投资体制改革支持取消或合并相关评价2014年1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精简前置审批,只保留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用海预审)两项前置审批,对重特大项目将环境影响评价(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作为前置条件。对于在同一阶段同一部门实施的多个审批事项予以整合,“一次受理、一并办理”。建立纵横联动协管体系,将工作重心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随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发文要求一律不得将企业经营自事项作为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前置条件。据此,建议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和社会评价合并,由国务院主管部门一次受理,并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协调相关部门一并办理。社会稳定风险评价是党和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而提出的要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能有效规避、预防、控制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更好地确保重大项目顺利实施。由于油气管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等级低,现有的投资项目评价方法体系能够承担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任务,油气管道项目单独进行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的投入高,增加油气管道项目的建设投资,随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进行,国务院分批取消了多项行政审批,因此建议取消油气管道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或者将其与现有的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社会评价等合并。

作者:眭峰 艾勇 郭彩霞 单位:中国石油规划总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S].2004-07-26.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发改投资〔2012〕2492号)[S].2012-08-16.

社会稳定评价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053-02

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我国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应对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日益认识到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一)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要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必须保持整个社会的平安、稳定和社会系统的有序运行。而社会稳定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一个社会只有在稳定的基础上,社会各方面才能快速、健康地发展。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需要付出诸多努力,而保持社会运行的安定有序、维护社会整体稳定,恰恰是我们诸多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

(二)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能够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将有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即政府由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使政府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求利益是自己的使命,增强人民公仆的角色意识,有效摒弃管理型政府的弊端和作风,树立良好的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这不仅可以提升政府公信力,也能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三)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积极性

社会和谐的最根本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保护。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要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充分聆听和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对该决策开展和实施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判断社会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效推进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

二、我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当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和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为此,国内学者从宏观层面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和突发性事件产生的背景、条件以及控制对策等进行了全面思考,他们认为社会转型必定会导致新旧观念、社会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冲突,而这些冲突又会导致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稳定性降低。[1]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需要加快步伐予以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在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问题上需要解决下列突出问题。

(一)对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认识不到位

近年来,“稳定压倒一切”对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而言都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由于社会问题日益复杂,造成维稳成本大大增加。虽然我们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但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有些地方维稳经费一年比一年高,而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事件仍旧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维稳态势,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和党政领导对重大决策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仍然认识不足,表现为对其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态度模棱两可、领导缺失等,这都会给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阻滞。

(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有待完善

虽然当前我国不少地方已经建立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但总的来看这项工作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相应的专业技术和经验,使得保障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高效性和科学性存在一定难度。有的地方存在部分评估主体单位在工作中对评估报告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撰写评估报告不够规范;有的地方未对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综合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作出详细规定。这些问题对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实施风险评估的操作程序不够规范

规范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应当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制定评估方案

即由评估主体对已经确定的评估事项制定详细的评估方案,方案中要明确具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2.组织调查论证

评估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将拟定的Q策事项通过公示、群众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和形式,广泛、全面地征求意见,经过科学论证,预测、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

3.确定风险等级

依据人民群众的反映以及可能引发的风险程度确定社会稳定风险应划分的等级,如A、B、C三个等级。

4.形成评估报告

在充分论证评估的基础上,评估主体对评估的事项、风险等级的分析、风险评估的结论、拟应对的措施编制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5.集体研究审定

凡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在实施前必须经过党组会议等形式的集体研究审定。对已经批准实施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评估主体要密切监控其实施情况,及时、准确调控风险、化解矛盾,确保重大决策、重大事项有效展开和顺利实施。

(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缺乏有力监督

目前,对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监督工作通常只限定为市委维稳办等个别部门。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触动部分部门或个人的利益,可能导致他们干扰实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这就更加突显出社会各界对评估工作实施监督的重要意义。

三、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建议

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关系到我国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问题。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促进决策民主化、透明化和科学化的必要手段,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将被动保护社会稳定变为主动创造社会稳定、实现我国社会持续稳定的重要保障。为使我国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尽快健全完善起来,我们必须解决好一系列相关问题。

(一)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摆在重大决策的首要位置

始终坚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摆在重大事项决策的首要位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在开展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之前,必须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放在首要环节。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且通过各种途径解决相关群众的利益诉求,使相关群众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参与到决策制定的过程中。

(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程序和方法

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程序和方法,是取得科学、有效、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估结果的有力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实际问题和客观事实,不断改进和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规范评估程序,改进和创新评估方法和途径,以增强评估结果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程序和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善于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做法,在经过充分研究和论证后结合本地区的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借鉴先进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二是科学确立评估主体。鼓励社会专业评估机构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u估过程应该由该机构独立进行,重大事项或建设项目的实施主体不得干预和参与其中。三是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多种客观、公开的讨论形式作为党和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在集体讨论决定之前,重大决策事项还需要交给法制机构进行全面、系统的合法性审查。决策机关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未经风险评估和未确定风险可控的,不得作出决策。

(三)开展重大决策风险评估要实行领导责任制

各级领导的认识到位、重视到位是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重要保障。只有领导和责任部门对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足够认识,才能保证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安排部署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增强领导关注程度和重视程度,实行领导责任制,需要建立三项工作规定。一是通过对相关部门领导和负责人进行宣讲和培训,让他们充分了解认识开展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把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之中。三是要严格进行责任追究。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贯彻执行不力的、酿成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对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进行严格问责,追究相关责任。

(四)加强对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的监督

要保证评估机制的贯彻落实和评估工作的切实有效,使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真正发挥其源头治理的作用,就必须集合多方力量,强化监督主体,加大对评估工作开展过程和实施情况的监督力度。一是明确评估工作的监督主体并强化其对评估工作全过程的监督。二是在重大决策责任部门建立涉稳信息直报点,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和群众代表构成维稳信息报告小组。三是若重大决策出现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情况,重大决策责任部门应该及时召开联席会议,协商制定防范化解风险的举措。四是建立定期报告制度,以便更好地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机制。

四、结语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和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要充分保障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政、议政,让广大人民群众时刻监督党和政府部门的工作,加强和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参考文献:

社会稳定评价报告范文第9篇

一、政策性财政支出项目的特点

(一)政策指向性强。政策性财政支出项目一般都有明确的政策支撑,并且对扶持对象、政策措施、完成目标、实施效果等内容都有相应的规定。

(二)资金量大、覆盖面广,效益影响面大。如北京市“商业流通发展资金”项目,涉及全市18个区县①,包括特色商业街改造、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商场节能改造、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等二十几个领域。

(三)评价层级及涉及主体较多。政策性财政支出项目由财政部门负责资金审批、主管部门负责资金分配和监管、各区县项目单位进行资金实际执行。按照资金流向,从资金审批部门到项目主管部门,再到实际执行部门,呈现出多层级、多部门、多区县、多执行单位的特点。

(四)公共属性显著,关注程度高。政策性财政支出项目大多属于民生项目,通常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其公共财政特征比消耗性支出更为显著。而且由于与市民切身利益相关,执行过程中群众较为关注。

二、政策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一)目前开展的绩效评价工作程序和方法

北京市目前开展的绩效评价工作程序和方法见图1。

图1 绩效评价工作流程

首先,在确定评价项目后,由考评机构组织被评价单位、中介机构召开项目绩效评价培训会,组建考评工作组,对评价项目进行前期摸底调研等准备工作。随后,考评工作组入户收集项目相关资料,并对所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和复核。与此同时,项目单位成立自评小组开展自评工作,在考评工作组指导下完成自评报告。考评工作组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参照“项目指标体系范本”,结合项目特点,增设并细化三级、四级指标,编制适合于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确定之后,考评工作组编制专家手册,并针对项目特点遴选管理、财务和业务方面的专家,召开专家预备会对项目资料和指标体系进行讨论,针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进一步补充资料、修订指标体系。资料补充齐全及指标体系确定后,召开专家考评会对项目进行总体评价。最后,根据专家考评会结果,考评工作组撰写绩效评价报告。

(二)政策性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1.政策理解不够充分,评价重点不够突出。项目工作组在前期阶段缺少对政策深入了解的过程,也缺少专家对专业性的政策进行分析的环节,导致对绩效评价的内容和重点把握不准确,影响评价的效果。

2.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不强,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现有的指标体系[包括业务指标(下设规划和立项情况、目标完成程度、效益实现情况、组织管理情况4个二级指标)和财务指标(下设预算管理情况、财务(资产)管理状况、会计信息质量3个二级指标)]无法完全适用于政策性项目,如:规划立项情况指标,由于政策性财政支出项目本身就是由某一项政策支撑立项的,考评重点不在于其规划和立项情况。

3.评价分析方法较为单一,绩效综合评价分析难度较大。目前考评工作对于绩效评价只局限于反映项目实施结果的图片、数据等资料的收集,并进行简单的定性分析。但对于政策性财政支出项目,缺少整体效益实现情况的综合评价分析,未能充分体现绩效评价工作的有效性。另外,由于设立的绩效目标合理性依据不足,项目单位在项目完成后对效益总结不够充分,项目效益涉及面广,对样本量的选择不够科学合理,对绩效综合评价的标准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合理准确地评价分析项目的综合绩效。

三、政策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一)确定评价重点

1.深入分析政策,确定评价重点。首先确定政策所要达成的宏观目标,可提前邀请专家指导分析政策的核心内容,依据政策中明确的绩效目标确定考评重点,并针对政策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确定的产出和效益的考评重点,与被评价项目的主管部门和实际执行部门沟通取得一致意见。

2.结合项目实施内容及具体流程,确定评价重点。向主管部门、执行单位了解项目实施内容和具体流程,从中找出项目流程的关键步骤,结合政策确定的完成目标确定考评重点。

3.依据受益群体的具体受益情况,确定考评重点。深入分析政策和了解项目实施内容后,分析项目受益群体的具体受益情况确定考评重点,具体可以分为直接受益情况和间接受益情况两个方面来评价分析。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

1.构建指标体系的关键点

(1)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分类体系。第一,可以将财政支出项目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在统一规范的平台上,充分考虑各类项目的差别性,选择相应的指标和标准。第二,分别建立以过程为导向、以管理为导向和以结果为导向的指标体系,依照被评价项目特点选取执行过程、组织管理或实施结果一个方面进行重点评价。

(2)依据政策和项目实际情况建立指标体系。根据相关政策内容和项目实际执行程序,制定具体的指标体系,除对项目执行情况、效益实现情况进行考评外,还可以包含对政策适用性和实施完成后的运营管理情况进行考评。

(3)邀请专家参与制定指标体系。邀请相关管理、业务和财务方面的专家讨论指标制定,从专业角度制定执行、效益等方面指标,着重讨论政策中相关条款对实现预计效益的适用性。

(4)适度设定附加指标。为满足评价工作的要求,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适度增设附加指标。

(5)设置纵向效益评价指标。设置纵向的评价指标,对主管部门、执行部门(各区县或各单位)、终端受益者等各环节分别进行绩效评价。

2.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

要结合以上关键点,根据实践发展需求和财政支出功能分类,在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基础上,划分层次,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层次明晰、实用可行的指标体系。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可计量性,分为定量和定性指标。体系可以是动态的,可扩充的,具体体现在所选用的指标既可从分类指标和备选指标库中选取,也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特性设置指标,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当评价对象确定后,将从指标体系中选取基本指标、分类指标中的一种(根据评价对象的财政支出类别确定)和定性指标,构成评价对象的一套完整指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

图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第一,定性指标。

(1)定性指标的内容

定性指标指无法通过数量计算分析评价内容,而采取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定性指标是用于评价财政支出项目涉及政治影响、社会稳定、改革与发展、资源配置状况、服务态度和质量等非定量指标因素,是对定量指标的进一步补充。

(2)定性指标的评价方法

对定性指标的评定,可从结合以下分析方法取得判断基础或依据:一是专家经验判断法,二是问卷测试法,三是横向比较法,四是“一票否决”法等。定性指标测定通常是上述四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形成若干个从高到低有档次的评语。

第二,定量指标。

(1)定量指标的内容

定量指标包括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基本指标包括项目建设评价指标、国家(国际)通行指标、公众关注指标等被广泛应用在综合性绩效评价以及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分类指标是在确定具体评价对象后,通过了解、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结合评价对象不同特点和财政支出类别具体设定目标来设置特定的指标。

(2)基本指标

主要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共性方面,它是每个评价对象都必须采用的指标。由资金到位率、资金使用率和支出效果率三项指标构成,其公式如下:

(3)分类指标

分类指标是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核心指标。按照财政支出分类,可分为经济建设、农业、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以下仅对政策性财政支出项目涉及较多的几类进行说明。

1)农业事业类支出指标。包括支持农村建设、支持和促进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三类指标,每类指标又分若干子指标。见图3。

图3 分类指标一农业事业类

说明:当农业保护水平>0时,说明财政资源向农业倾斜,农业得到了保护;反之表明政府未对农业进行有效保护。

2)教育事业类支出指标。由投入资金分析、财政资金产出效益、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和发展潜力四类组成,每一类都包括若干指标。涉及的财政支出科目包括教育事业费等。见图4。

3)社会保障类支出指标。包括国有企业失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线、财政资金落实情况和社会稳定评估等七类指标。每一类都包括若干指标。涉及的财政支出科目包括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等。见图5。

图4 分类指标一教育事业类

图5 分类指标——社会保障类

第三,备选指标。

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共同构成财政支出对象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是动态的,可扩充的。运用时所选用的指标既可从现有的指标体系中选用,同时也可从备选指标库中选取,或者根据评价对象的特性设置指标,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如教育水平指标:包括劳动者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教育经费、科技人员比例等。

(三)评价综合测算模型与评价结果

对上述指标体系的每个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分别进行赋值,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后,还要通过综合测算模型,把多个指标对绩效评价系统不同方面的评价值综合在一起,以得到一个整体性的结果。对综合评价的计算可采用线性加权求和计算模型来处理。

根据综合评价总分,按照四级分类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即可以根据评价结果落入的评价标准区,判断被评价对象所使用财政资金的优劣情况。

(四)绩效评价工作思路的改进

1.建立全过程的绩效评价体系

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应是包括项目事前评估在内的全过程评价。具体来讲,可以在项目申请立项时由财政部门联合业务主管部门事先设定评价指标,设定分配资金在当年预计实现的效果,并每年对该指标做动态调整,也为事后评价进行分年的效益评价时提供依据。

2.运用层次化、立体化效益分析方法

对于主管部门主要评价项目执行的总体效益,对全市范围内该领域的影响及其政策宏观目标的效益实现情况,资金在各执行部门的分配是否符合效益最大化;对于执行部门(各区县或各单位)主要评价主管部门所分配的资金任务量的局部效益实现情况,资金再分配的效益是否公平合理;对于各终端受益者主要评价资金的实际产生效益情况,如收入增加情况、现状改善情况等。

3.选用适宜的评价标准

经济效益指标都可以表示为成本效益的比例,收益、成本的具体内容视不同效益指标而异;社会效益指标的标准往往由于支出项目涉及不同的经济和社会领域而各不相同,要根据评价的具体目标、组织实施机构、评价对象来确定。

4.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

专业评价人才队伍的培养,包括组织评价的工作人员、参与评价的中介机构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高绩效评价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具体可以通过聘请专家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研讨学习等方式。另外,进一步建立和维护各类型专家人才库,也是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的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

注释:

①北京市行政区划从2010年7月起由18区县合并为16个区县。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哈维·S·罗森,特德·盖亚.财政学(第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徐挺.杨琳.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J].宁波: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

[5]李四能.叶晓钢.绩效审计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6]鞠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及案例分析[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8.

[7]刘明勋.中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

[8]赵晓光.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9]安丰利.公共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08.

社会稳定评价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重大事项;群众利益;改革发展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11)06-13022-0收稿日期:2011-05-26

作者简介:徐贵权,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223001

在当代中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首先不是作为学术理论问题出现的,而是作为基于政治考量、社会稳定诉求的实践和制度性构建而出现的。2005年以来的实践表明,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于维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良性互动大局的价值已得到普遍认可,因而它已成为全国各地的普遍选择。但是,到目前为止,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及其实践尚没有引起理论界的应有重视。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既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价值,也不利于其健康发展、走向完善。因此,聚焦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研究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一、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要进展和做法

重大事项是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在推进改革与建设、谋求发展的过程中自主选择的事项,如准备提上议事日程的重大决策、准备出台的重大政策、准备推行的重大改革、准备实施的重大建设项目等。很多重大事项都会涉及一定范围的群众利益,产生直接间接、或大或小的影响,因而与社会稳定问题密切相关,具有社会稳定风险。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就是一种在事关较大范围、涉及数量众多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政策并被政府拟订为重点工程的重大项目以及重大改革出台实施之前,采取科学的分析预测方法,对可能出现的社会稳定风险先期进行预测、评估、研判、化解,并将评估结论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做决策、出政策、搞改革、上项目的主要依据,以便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利益、防范风险、避免危险,确保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制度。

1.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要进展

从2005年到现在,仅仅几年时间,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践及其制度建构,已从“星星之火”演化为“燎原之势”,即从个别省份的选择演化为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共同取向。一种在以往只是蕴涵在重大事项决策论证中的对社会稳定问题的关切、思考与权衡,即一种观照问题的视角、思考问题的角度,转化成了一项以重大事项为评估对象或一种专门从社会稳定维度和向度审视、评估重大事项的重要制度。这是一种提升,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几年来,各地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设与实施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制度建设方面,自四川省委、省政府于2006年率全国之先制定、颁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制度以来,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相继制定、颁行了类似的制度。很多省的省辖市党委、政府以及县(市、区)党委、政府,甚至乡(镇)党委、政府则制定出台了具有综合性的指导、规范本行政区域范围内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制度。虽然各地制定出台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名称不尽相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个省辖市范围内,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不同领域还结合本领域的实际开展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如检察系统、法院系统、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农业系统等都开展了类型多样、符合本领域特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工作,较好地发挥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这一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为核心的、平衡与协调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功能优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要做法及过程

各地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主要做法是:严格执行党委、政府制定出台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恪守未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大事项不出台不实施、群众不同意的重大事项不出台不实施的原则,坚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事项出台实施的不可或缺的前置环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五个阶段或五个环节:

第一阶段:确定评估事项,制定评估方案,即准备阶段。凡是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可能因实施带来利益性矛盾冲突的重大事项,都要作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对象。对确定开展评估的对象,要搭建调研评估工作班子,了解重大事项拟实施出台的理由、依据、程序;熟悉重大事项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内容,制定评估工作方案。方案要准确把握评估重点,明确评估牵头和协助部门责任,为开展评估做好必要准备。

第二阶段: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社情民意,即调查走访阶段。采取走访群众、问卷调查、民意测评、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基层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把握群众对评估事项的反应及心理动态。对争议较大、专业性较强的评估事项,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组织相关群众和专家进行听证和论证,为评估提供科学、客观、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对涉及大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获取80%以上利益相关者的真实意见;对一些特殊情况和个案的走访调查,必须每户必到。

第三阶段:综合分析论证,形成专项报告,即分析论证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了解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对评估事项实施的前提、时机及后续社会影响、配套措施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论证研究,特别要对因实施评估事项可能引发的矛盾冲突及所涉及的人员数量、范围和激烈程度作出评估预测,确定稳定风险等级。稳定风险等级一般分为:存在较大稳定风险、一般.『生稳定风险和无风险三种情况。针对存在较大稳定风险和一般性风险的情况,一般要研究制定化解措施和处置预案。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编制《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预测评估报告》。内容主要包括:重大事项涉及的相关情况;预测评估情况;预防和化解涉及稳定问题的工作预案;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的综合评价和意见建议。

第四阶段:科学运用评估结论,确定风险化解措施,即最终决策阶段。重大事项的决策机关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预测分析基础上,按照相关程序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对评估事项作出实施、暂缓实施或暂不实施、不实施的决定。对虽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但经评估决定实施的事项,确定解决

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对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亟须实施但又容易引发矛盾冲突的事项,在提前制订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对存在较大矛盾和稳定隐患、经评估决定暂缓或暂不实施的事项,及时研究对策,化解矛盾,待时机成熟后再行实施;对经评估决定不实施的事项,主要是做好善后工作。

第五阶段:全程跟踪评估事项,做好实施过程中的维稳工作,即跟踪督查阶段。对经评估决定付诸实施的重大事项,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管部门坚持全程跟踪督查,确保重大事项实施责任主体切实落实维稳措施特别是对群众的承诺,从而使决策、政策能够得以顺利贯彻,项目建设、改革事项能够得以顺利推进。在这一阶段,还注意做好后续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事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二、价值诠释:一项重要的制度性创新

建立和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既是有效破解如何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关系难题的制度性创新,也是一种体现稳定工作思维方式、实践方式重大转换和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制度性创新。

1.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制度性创新

重大事项是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推进载体,是改革发展的加速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等重大事项,无论在中央还是在地方,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通过重大事项,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国家以及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重大事项是事关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关系状况的敏感点。既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又维持社会和谐稳定,从而实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我们党和政府一直追求和努力实现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实践创新与制度创新。

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人们在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关系为取向的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是以重大事项为契机和平台为实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创造性的机制、制度构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它确认改革与发展的价值,确认革除旧机制、旧体制、旧模式,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机制、新体制、新模式,能够为发展输入强劲的动力;确认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发展应当成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发展,改革就失去了意义,稳定也势必失去保障;确认重大事项是改革发展必不可少的推进载体,没有重大事项的出台实施,改革就缺乏力度、就难以深化和拓展,发展就缺乏强劲的动力、就难以有必要的速度;确认只有稳定才能更好地改革、更快地发展,只有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维护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它力求避免改革、发展与稳定的二律背反,它以重大事项为契机和平台,谋求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统一。应该说,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承当,它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价值需求,是一项集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诸多重大价值于一身的实践创新、制度性创新。

实践表明,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预测、研判和先期化解是可能的。很多事例说明,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比如,虽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但却是可以预测的。作为一种质的突变,其发生的具体时间、态势和影响深度、实际规模难以完全预测,但本身有一个孕育、积累的过程,是一个由量的逐渐积蓄发展到质的飞跃的过程,是主客观矛盾相互作用的产物。作为社会稳定风险到公共危机动态演进过程中的触发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稳定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总爆发。多数在发生前都有苗头和征兆,都有蛛丝马迹可寻。在它们酝酿的过程中,如果有关部门和领导能够保持高度的警觉性,是可以预测事态发展,从而积极采取措施化解矛盾,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减小事件的规模与影响的。所以,“虽然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但也包含着一定的必然性和确定性,不管的性质、类型和行动方式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先把握的。发生的原因就是我们对预测和把握的基点。…‘尽管现阶段引发的原因很多,但所有的都导源于终极意义上的利益冲突。”①当前,作为改革与发展的推进载体的重大事项,往往都隐含着这些不稳定因素,如企业改制、征地拆迁补偿、工程建设、环保问题等都隐含着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如果对这些重大事项在实施前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稳定风险预警机制,将隐含在重大事项中的各种冲突化解在萌芽状态,就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的发生,从而为重大事项的出台实施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2.体现稳定工作思维方式、实践方式重大转换的制度性创新

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理念不是既定的而是生成的,它基于实践的呼唤,基于深沉的思考,基于理性的抉择。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理念是一种取向和必须恪守的原则。作为一种思维,它强调要从是否存在社会稳定风险考虑重大事项;作为一种取向和原则,它强调凡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重大事项出台和实施的前提条件,作为一种追求,它以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共生和良性互动为价值目标。

在新世纪新阶段,社会的变革、发展与转型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历史起点,又使我国社会进人了矛盾凸显期、多发期,明显增加,社会稳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改革与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压力明显加大。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且坚持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提出了以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对社会稳定工作及其思维方式、实践方式的转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很多地方的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形成了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前提、是硬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在工作中转换维护稳定工作的思维方式,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稳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从亡羊补牢、被动保稳定向未雨绸缪、主动创稳定的转变,坚持在重大事项正式出台实施前对重大事项隐含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着眼于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重大社会事项实施中的不稳定隐患和问题,对于在新世纪新阶段搞好稳定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开展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可以说,建立和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是体现维稳工作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重大转换和升华、飞跃的制度性创新,

3.体现以群众利益为本的制度性创新

“群众利益无小事”①体现改革与发展要求的重大事项的出台实施决不能以损害群众利益为代价,受损群众的利益必须得到合理补偿。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之所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体现改革与发展要求的重大事项的出台实施必须合理兼顾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有利于和谐的利益关系的形成与维系。“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②维护稳定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责任,“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③应当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基本理念。但是,稳定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一样,都必须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④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统一起来。

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正是体现上述基本要求的具体制度设计。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以稳定思维为统领,谋求改革发展稳定的和谐统一,强调改革发展要有利于社会稳定,要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坚持把不损害群众利益、群众满意作为同意重大事项出台实施的刚性条件,坚持通过维护好、协调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利益来做好稳定工作。这其中也包括启发群众、说服群众和引导群众的努力。由此可见,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一项体现民生关切、群众利益关切,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的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制度创新,是一项能够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支持的惠民制度。

三、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改进与完善

目前,虽然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也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其一,认识不够到位且存在误区。在一些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对新世纪新阶段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稳定工作的新要求缺乏清醒认识,对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价值认识不到位。其二,评估目标定位存在偏颇。这些偏颇主要是:一是主要以防范、化解风险为目标,比较狭隘;二是以群众接受、服从决策为潜在目标;其三,在评估事项选择上存在避重就轻问题。目前,各地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评估事项的选择上普遍存在避重就轻问题,进人评估范围的主要是重大建设项目,同时也涉及改革中的企业改制,重大决策、重大政策几乎还是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空白。此外,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管理体制的设计上,目前还存在着比较混乱的情况,有的地方的管理体制的设计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偏误。

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需要改进,也必须改进。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改进与完善,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提高思想认识,矫正价值取向

“风险不同于危机,但在一定的条件下,风险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危机。”①因此,提高思想认识,最重要的是提高对建立、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以及主动预测、研判、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首先要从传统的发展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高度认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和工作的价值的必要前提。囿于以物为本,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陷入GDP崇拜,不可能真正认同以通过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统一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其次要从片面的只重发展的政绩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确立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新观念,这是充分认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必要性、重要性的又一必要前提。再就是从传统的稳定工作思维方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确立与其被动保稳定不如掌握稳定工作主动权,主动创稳定,亦即与其“花大量钱治疗”,不如“使用少量钱预防”的新观念。②这是提高对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认识,增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自觉性、坚定性的关键。

矫正价值取向,就目前情况而言,核心问题是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践中正确处理维护稳定与维护群众正当权益的关系问题,真正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切实避免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体与重大事项提出者、审批者、实施者形成联盟而共同对群众施加压力而无视群众正当利益要求满足的问题。在重大事项应否出台、实施问题上以及实施过程中,党委和政府维稳与群众维权往往会构成矛盾。面对这一矛盾,应当转变解决矛盾的思维方式,要少一点斗争思维、多一点和谐思维,主要以和谐思维方式去处理矛盾,特别是要通过支持群众维权、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诚对待群众诉求、尽量满足群众正当要求,去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局面。这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这一价值取向,无疑有利于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改进与改善,无疑能够提高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公信力。

2.改善管理体制,理顺管理关系

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管理体制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管理关系是否协调,从而关系到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能否有序、高效运行。

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同一性质的管理机构在不同地方的权威性和作用可能不可同日而语,所以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在不同的地方归属不同机构管理、协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应然角度讲,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统一归党委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而不是归政法委、领导小组(或办)管理,是最为合适的。

3.完善制度体系,优化制度结构

我国的重大事项评估制度体系与结构,应该是一个层次分明、协调统一的制度体系与结构。无论哪一级,都不应避开中央、上级出台的意见、制度另搞一套,而只能制定与中央、上级出台的意见、制度相衔接的体现本地、本部门特点的贯彻落实性质的制度规范。同时,我国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体系与结构,应当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制定出台的制度为主轴、为主体、为主导,其他的只能是辅、支持性的,各系统、各领域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应纳入相应层次的地方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体系。

4.切实加强领导,提供有力保证

各级党委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自觉把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纳人重大事项的决策体系,发挥好示范、导向作用。同时要经常讨论、研究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做好评估工作的重大决策,以引领和推动本地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要高度重视评估工作重大决策的实施,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特别是其办公室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协调、督查等作用。各级政府应增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党委关于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决策,加强对行政系统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领导,坚持在重大事项抉择、审批中把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关的同时,指导、督促各部门以及下级政府开展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配合党委严格执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追究制度。另外,各级政府要努力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顺利实施、评估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

上一篇:社会调查设计报告范文 下一篇:社会稳定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