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统计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1:08:48

社会统计学论文

社会统计学论文范文第1篇

国内外学术界对社会统计学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统计学是包含经济统计在内的统计科学,狭义的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相对应,是与经济统计并存的概念。我国关于社会统计方面的研究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从一开始就把它界定在狭义的社会统计学范围之内。国内统计学界对社会统计学的研究范围看法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社会统计学包括经济统计学内容以外的所有内容;二是包括经济统计学、科技统计学以外的其他内容;三是包括经济统计学、科技统计学、环境统计学以外的其他内容。上述三种观点也有一致性,就是把社会统计学从社会经济统计学中脱离出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具体研究中社会统计学要完全脱离经济统计学、科技统计学、环境统计学等其他学科,而是应结合这些学科的内容进行研究。中国的社会统计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1983年,以介绍国外社会指标的研究成果为主,并尝试开展我国的社会统计指标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第二阶段自1983年至90年代初,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统计学研究发展迅速,出版了一批较为齐全的社会统计资料和统计学教材,并建立和完善了我国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第三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统计的研究开始向综合评价的方向发展。国内对社会统计学的学科体系构建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在教育统计、人口统计、卫生统计等专业统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与经济统计学相对应的宏观性、综合性的统计学科。该学科内容主要是运用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研究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属于特有的统计方法。以该观点为依据出版了一批教材,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袁方教授主编的《社会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教材共16章,内容主要包括导论、环境统计、人口统计、婚姻、家庭与计划生育统计、社会劳动资源统计、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统计、居民收入与消费统计等,由蒋萍主编的《社会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基本上也体现了这种结构安排。这类教材内容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每一章具体内容上均从宏观口径出发研究社会发展的某一具体方面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是专辟章节研究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本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统计方法,并以此为工具熟练描述与分析社会状况、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第二种观点是社会统计学为人口统计学、教育统计学、卫生统计学、人民生活统计学等提供了一般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属于一般统计方法。代表这一观点的教材有张彦主编的《社会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主要内容包括导论、社会统计资料的收集、社会统计资料的整理、集中趋势测量法、离中趋势测量法、概率与概率分布等;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体现了这种结构安排。上述社会统计学的内容实际上是财经类高校统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中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主要内容。蒋萍等学者认为,持第二种观点的社会统计学学科内容与《统计学》内容相似,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一门同类的社会统计学势必会造成重复,也没有必要,社会统计学应从宏观角度、更高层次上研究社会发展状况,它是一门特有的统计方法论,而不是通用统计方法论。笔者赞同这一说法。因此本文讨论的社会统计学是第一种观点。

二、社会统计学教学思考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统计学教材的结构安排

基于特有的统计方法论的社会统计学教材的结构安排基本上是在教材前面的章节中每章介绍一个社会领域,主要从不同角度利用专门的指标描述该社会领域的发展状况,在教材后面的章节主要是从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出发构建社会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及介绍综合评价方法,也就是对前面章节各个领域知识的综合。因此授课时每章内容可以按照“指标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这样的思路讲解,既先弄清某一社会领域(如人口、社会生活、教育、卫生等)应从哪些方面(如发展水平、规模、结构等)评价,哪些方面使用哪些指标合适,然后再综合各个方面的指标建立该社会领域构建指标体系,学会建立各领域指标体系后,再把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综合起来建立全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一定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这样从指标介绍到指标体系的建立,内容循序渐进,既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社会统计学课程框架体系的理解,更易于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

社会统计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研究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社会统计学课程的主要特色,案例教学法也应该成为本课程的常规教学方法,并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应不断探索多种案例教学法。

1.认知性案例教学法

初次接触社会统计学课程的学生,往往会被社会统计学中描述各领域发展状况的大量的指标信息量冲击得不知所措,如果照本宣科地讲述课本的内容,大量的指标罗列会使学生觉得这门课枯燥无味,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有必要为学生增添认知性案例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讲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实例,以说明在哪些领域应使用哪些指标和评价方法。实例可以使用中国知网提供的优秀的相关期刊论文。讲述内容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演绎法,即首先讲清分析某一领域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分析,应使用哪些指标分析,然后再用分析该领域发展状况的期刊论文加以说明解释;另一种是归纳法,即先选择若干篇反映某一社会领域发展状况的期刊论文,在课堂上通过对论文的分析总结出基本原理和指标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对优秀的期刊论文的分析和学习,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文献及写作科研小论文。

2.实际调研案例教学法

为配合某部分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带领学生对某一社会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有目的的实地调查,如可以对当地农村或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行调研,从设计调查方案到调查报告的撰写,把课堂教学教授的内容灵活运用进去,取得所需要的资料,并整理成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最后,根据讨论所得出的结论,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对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系列程序,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走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

(三)提倡网络教学

社会统计学课程非常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高校校园网发达,多数教室为多媒体教室,学校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源、数字资源,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教育培训网等网络资源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网络教学平台。这些电子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利用拓展了教学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教学运行的效率、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如利用国家统计局的网站中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和资料,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章节进行讲解。这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不拘泥于教材,通过对网络资源中提供的我国最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使学生不断接触描述各个社会领域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掌握了社会统计学的主要内容,也了解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运行发展的实际状况。

(四)改革考核方法

社会统计学强调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考核形式非常适合灵活多样的作业与考试形式,以加强和巩固学习效果。主要有:1.在学期开始时就把学生分成各小组,随着课堂讲授内容的不断推进,各小组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全国或本地区社会发展某一领域的一个具体问题(可以是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下收集资料和指标数据,并进行分析讨论,讨论结果以分析报告的形式给出,小组做出PPT,在课堂上讲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鼓励学生撰写关于社会统计学的小型学术论文,提高学生利用文献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社会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认识;3.课程考试中加大主观性与灵活性比较强的综合应用分析题的份量,在课程的成绩的综合汇总中加大对平时实践环节的比重。这些措施的实施,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又培养训练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统计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医学期刊 统计学问题 编辑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5-0067-03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以统计学原理和方法为基础,探索医学科研工作中遇到的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应用科学,又可被看成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从中提炼和总结分析出新的信息的过程[1]。随着医学科研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科研和临床实际工作中,人们对待科学的态度逐渐从原来的“经验主义”转变为“论据先行原则”,无论是在一些医学相关学科的基础实验中,还是在一些临床疾病的诊治等工作中,人们遇到问题时不再“想当然”,而是首先考虑为什么,有何依据,而这些依据大多需要通过统计学中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来提供。因此,医学统计学在医学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统计学应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医学科研结论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靠性,具体到医学期刊方面,就会出现因统计学应用不恰当而导致医学期刊不严谨、不科学、不可靠和不具有影响力[2]。鉴于医学统计学在医学期刊中的重要地位,作者结合《肿瘤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年的240篇文章中出现的统计学问题,对目前我国医学期刊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为医学编辑工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医学期刊整体水平的上升提供一定帮助。

1 医学期刊中常见统计学问题

统计学的误用、错用和不用问题广泛存在于许多医学期刊中,统计学错误率处于较高水平,有文献报道期刊论文统计学错误率为38%—80%,而且统计学问题的种类几乎涉及统计学的每个方面,包括实验设计不合理、未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软件未介绍或介绍不清、统计学数据的描述方法不当、统计学方法的描述不清或错用、统计值或P值不全或描述不清、统计学结果分析或描述错误等[3-4]。王倩等[5]对5种“中华”系列杂志刊登的文章的统计学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1985年统计学方法应用的错误率占24%,1995年占36%。沈进等[6]选取8种医学期刊,分析发表于1998年至2005年的544篇论著文章的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结果显示,136篇的统计学出现明显错误,错误率达到25%,其中以资料处理方法不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1.76%,其次为图表错误、未作统计学处理等。我刊2011年刊登的240篇论文中,排除个案报道、教学论文、棕色行论文36篇,剩余的204篇论文中有126篇论文采用了统计学处理,占61.76%(126/204),现结合本刊统计学应用现状针对医学期刊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进行分类分析如下。

1.1 统计研究设计不合理问题

大多数非统计学专业的学者在进行统计研究设计(包括实验设计、调查设计、临床试验设计)时仅仅从本专业的角度考虑,根据主观想要得到的结果进行分组设计,而完全没有考虑该实验设计的可行性、组间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实验设计时不遵循随机化原则、未设置对照或对照不合理、均衡性原则贯彻不彻底等[7]。常见的统计研究设计不合理问题包括缺少对照或对照不合理、单因素设计取代多因素设计、样本量选择不具有代表性或样本量不足等[8]。例如,本刊《SMO蛋白及mRNA在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在实验分组设计时未对各组间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未进行统计学处理问题

许多医学期刊论文虽然也进行了分组设计、设立对照等,但是文中未说明采用何种统计方法,也未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仅仅通过对实验所得的实际数据的直观判断就得出结论[9]。例如,本刊《肺尖癌26例疗效分析》一文中,作者在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肺尖癌的疗效时并未采用任何统计方法,而是直接得出了“综合治疗较单纯治疗更能延长肺尖癌患者生存期”的结论,这不符合现代医学科研的结论需有据而立的原则。

1.3 统计方法的描述不具体或错用问题

1.3.1 统计方法的描述不具体

一些医学期刊论文中列出的统计方法过于简单,甚至未列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0-12]:在“材料与方法”部分中的“统计学处理”中未列出所用的统计学软件或仅列出所用软件而未说明所用软件的版本;对于何种数据采用何种统计方法仅笼统描述,未具体列出文中的那些数据应该用何统计方法;对于定量数据仅列出采取t检验或方差分析,而未列出是否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对于两组定量数据无论是应该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还是配对设计t检验,均仅描述为“两组定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对于两组或多组定性数据的比较,无论是仅需用 2检验,还是需要采用矫正 2检验或 2分割检验,均描述为“两组或多组定性数据的比较采用 2检验”;统计学符号书写不规范,例如,根据GB/T3358-82,F检验、P值、 2检验、t检验等中的字母应为斜体,不符合上述规定的书写均为错误情况,这在论文中非常普遍;未列出检验水准 ,检验水准 是事先设定的判断小概率实践的标准,实际意义是允许犯假阳性错误概率的最大值,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进行设定。例如,本刊《 -连环蛋白和层粘连蛋白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一文在“统计学处理”仅说明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而未说明t检验的类型。

1.3.2 统计方法的错用

一些医学期刊论文中的统计方法的应用存在明显的错误。对于所有定量数据,常见的错误有[13-14]:无论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是否方差齐,一律盲目应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无论数据分为几组,一律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把其当做定量数据比较的万能工具;无论各组数据是何关系,一律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例如,本刊《癌症相关性乏力与TGF- 1的关系分析》一文中,定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之前未说明是否进行了方差齐性检验和正态性检验。对于所有定性数据,常见的错误有:把 2检验当做所有定性数据的万能统计工具,忽略了其应用的前提条件是, 2检验适用于正态分布的定性数据,且样本量最好>40,列联表数据进行 2检验时不能有1/5以上的格子其理论频数

1.4 统计结果的描述及分析错误问题

许多医学期刊论文中均可见到统计结果的描述或分析错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5-17]:1)对于定量数据应当根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而采用不同的描述方法,符合者一般采用“均数±标准差”或“均数±标准误”表示,而不符合者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来进行表示,不按上述规定进行描述者均属于错误描述;2)对于定性数据,常见的错误是构成比和百分率不分,计算率或构成比等相对数的样本量过小;3)解释有统计学意义时仅根据P值的大小得出相应结论,例如对于A、B组2组的疗效(假定A组疗效优于B组),其“P

1.5 统计值和(或)P值描述不清以及统计值缺失问题

许多医学期刊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时,通常不能完整清晰地描述出统计值和P值,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8-19]:统计结果仅用“P0.05”得出结论,缺少相应的统计值;统计结果包括统计值,但是P值仅写出“0.05”,未列出具体的P值;仅列出具体的P值,而统计值缺失,上述几种情况均不利于文献阅读者进行数据验证和meta分析。例如,本刊《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临床观察》一文中,所有统计结果均仅列出了“P0.05”,未列出具体的统计值和P值。

2 针对医学期刊中常见统计学错误的解决对策

目前,医学期刊论文的统计学问题已经成为衡量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统计学的错误可能会导致论文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的降低,甚至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近年来,随着广大医学科研工作者和医学期刊编辑及审稿专家对医学统计学应用的重视,医学期刊论文中的统计学问题已经明显减少,但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20-22]:论文作者、编辑及审稿专家思想上不够重视论文统计学应用;期刊编辑的统计学应用知识匮乏;选择审稿专家只注重其专业领域内的影响力,而未关注其统计学应用水平。因此,要想提高医学期刊的统计学应用水平,从而更进一步提高期刊总体质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作为医学期刊编辑,必须不断进行统计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例如参加相关培训班、旁听医学院校的统计学课程及请教统计方面的专家等,以提高自身的统计学应用水平,并从思想上重视统计学应用的审查,在给新投稿件的作者的初步意见中就强调统计学应用的重要性,规定一旦统计学有问题,论文可随时退稿;聘请医学统计学专家进入期刊编委会,负责所有论文的统计学审稿;应通过各种途径,向广大科研工作者宣讲统计学在医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正确应用统计学的习惯;在科研课题设计过程中要求有统计学相关专家的参与;科技期刊中增加统计学应用栏目,刊登与本刊论文关系密切的统计学方法,或者刊登一些常见的统计学错误,与作者或读者交流,提高其统计学应用能力。

注 释

[1]孙振球.医学统计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8

[2]胡良平,郭秀花,刘惠刚.医学统计学是评价医学科技论文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1,36(3):229-232

[3][8]胡良平,李子建.医学统计学基础与典型错误辨析[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4

[4] Garc韆-Berthou E,Alcaraz C.Incongruence between test statistics and P values in medical papers[J].BMC Med Res Methodol,2004,4:13

[5]王倩,张博恒.五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著中统计方法的应用现状[J].中华医学杂志,1998,78(3):230-233

[6]沈进,苟莉,汤洁,等.生物医学期刊中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1(5):541-543

[7] [15]王晓瑜,王雅琢.《山东医药》论文中统计学错误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16):193-194

[8][9][10][20]邱春晖,郭明兴,邱源.医学论文中统计学方法的误用及其防范措施[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5):116-118

[11] 冉明会,罗萍,邓丹.医学期刊编辑应注意的几个统计学处理问题[J].编辑学报,2009,21(6):503-505

[12][16][18]李霞,张印朋,闫苏平.医学期刊作者来稿统计学应用与表述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88-89

[13] 王晓瑜,王雅琢,封艳辉,等.医学期刊投稿常见统计学问题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1(11):42-44

[14] 金永勤,王维.医学期刊编辑应重视统计学中的几个问题[J].编辑学报,2009,21(1):33-34

[17]张功员,田庆丰.医学科研论文中统计结果表达和解释错误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7(3):338-340

[19]叶亮,李伟东,范欣生.医学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应用问题辨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247-248

[21]吴红艳,尹平.医学期刊编辑应在数据的统计把关中有所作为[J].编辑学报,2008,20(5):400-401

[22]彭敏宁,昌兰.统计学审稿:医学期刊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284-285

社会统计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业论文的写作从一开始就得到重视,前期工作准备充分

客观上,毕业论文的写作应起到考察我院99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锻炼他们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作用,并同时达到以写代学、以写促学的目的。另外,通过论文的写作,可以对我院科学制定今后的统计教学、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等统计教育发展计划、促进我院统计教学科研发展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确保本次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顺利进行,统计学院成立了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并在2002年11月正式开始运作。按照学校的要求和指示,统计学院从11月6日起就着手开展2003年毕业论文的各项准备工作,具体如下:

1、用每周一次的集中时间,向全学院教职员工阐述本次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重大意义

独立建院以来,在校党委和校行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学院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基层建设持续发展,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尽管时间很短,但取得的进步和成效是显著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的,不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进步和差距就无从谈起。较之以前的统计学系,今天的统计学院无论是从哪一方面都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在院领导的重视下,管理工作井井有条、师资力量越发雄厚、教育水平蒸蒸日上,无一不显示着统计学院朝气蓬勃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正在逐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在这种形势下,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化统计教学改革,培养能说会写的复合型人才,无疑是经济发展对统计教育的新要求。毕业论文写作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写作折射出教学单位的教学科研水平、教师素质和管理水平,是对一个教学单位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因此,要求各位教职员工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不得有丝毫松懈或疏忽。经过会上会下的多次强调,使全学院上下进一步认识到重视2003年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了思想认识。“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没有完不成的任务。

2、以毕业论文工作为契机,提高全学院的科研水准

众所周知,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自身科研素质和敬业精神,一个科研水准不高的教师是很难指导出高质量的论文的。为此,统计学院在独立建院伊始就规定,在一年内没有公开发表两篇学术论文的教师,即使有讲师以上职称,亦不得指导当年学生的毕业论文。事实证明,这条规定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统计学院2002——2003年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且为2003年的毕业论文写作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充分利用毕业实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准备素材

毕业实习是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本专业的实际操作过程;另一方面能检验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的程度,以及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毕业实习,为论文写作准备素材,除一般要求之外,统计专业的学生还要求学生在实习时注意做到:

(1)、实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创意思维

所谓创意思维亦称创新思维或创造思维,就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知识开拓本专业的新领域,或是对解决本专业问题所采用的新方法、新角度、新思路的总称。创意思维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思维的路子富有创意;其二:思维的结果富有创意,最关键的是要为其他学科和社会各界提供越来越多的、不同层次的统计信息产品。因此,要求学生学于统计,但决不能只局限于所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长期磨合中,才会层出不穷地推陈出新,写出有新意的毕业论文。

(2)、学习过程中注意进一步掌握扎实的人文知识基础

有资料表明,二战以来国外的高等教育特别强调人文教育在整个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越来越密切的渗透趋势,如今光用某个专业知识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例如,学统计的要剖析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现象的诸矛盾,不仅要以统计特有的通过数量透视社会经济现象的思维方式来进行不同层次的、不同角度、不同方法的剖析,还要运用哲学上的一般原理对历史与现实的、国内与国外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既而提出改革与完善的举措等。经验表明:统计人员只有平日里博览群书,一旦碰到纷繁复杂的具体的统计问题时,才会具有“一览众山小”的大局观。因此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注意利用时间积累必要的知识,如此,才会大大增强解决统计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写出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除此之外,统计学院还通过全院总动员、班主任深入及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工作,使广大师生均认识到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统一了思想,协调了步骤。事实证明,前期准备工作的充分和细致是今年毕业论文写作工作进展顺利的重要原因。

二、持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做好毕业论文写作阶段的工作

有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和充分的前期工作,并不意味着就能产生高质量的学生毕业论文。要达到计划目标,确保工作计划的顺利实现,尚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为此,统计学院要求每个指导老师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情况要摸准说到底,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所以最根本的问题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大家的创造性。做好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要求指导老师对学生情况要摸得准,问题要吃得准,原因要找得准,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

情况要摸准,就是要求每个指导老师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透彻,彻底排除仅凭学生自述或大纲来进行指导的现象。而是应该了解学生的写作意图和新观点,针对这些实质性的内容提出问题,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统领全局,把握方向地给出合理性、可行性建议。问题要吃准,就是要求老师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分寸,切中要害,切实提高论文的质量。原因要找准,就必须进行科学分析,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切入角度,找出不足,进而弥补缺陷。由于各种原因,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知识范围不尽相同。要确保统计学院整体的论文水平,就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工作,只有对症下药,方能治百病。

(2)方法要灵活首先,要由“单一行”向“复合型”转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许多问题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影响而造成的。比如学生的协作态度、思想认识、思维模式等。因此,解决问题用某一种一成不变的方法是不能见效的,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采取标本兼治的方法,“多味配方下药”。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论文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论文分为“实践型“和“理论型”两类,对前一种论文,注重指导学生在理论上进行升华,避免陷入繁杂的数据之中,缺乏理论经验的总结,造成论文“只有肉体没有灵魂“的现象。对后一种情况,要求学生避免在报刊杂志上找结论,而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新意,如此较为有效地纠正了当前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两种主要倾向。其次,要由“静态型”向“动态型”转变。要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认识的对比、原因的分析、行为的修正、效果的证实,达到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水平的目的。从实习开始到论文写作的一稿、二稿,有一段较长的选题、构思和写作的过程,由于各种原因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论文选题的更换、写作到五稿、六稿还尚未定稿等等。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这是很正常的,因此要求指导老师充分意识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从动态的角度,不断探讨问题的原因,改换指导的方式方法,不要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学院多名教师指导的学生论文,其写作都不止三稿,只要其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就得继续修改,直到满意为止。由于全学院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耐心指导,才使今年的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水平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

(3)计划要落实毕业论文工作必须实打实地做。首先,毕业论文工作的安排要“实”,要切实把毕业论文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其次,毕业论文工作的措施要“实”,毕业论文的指导形式和方法很多,但都必须切合实际,动真格用实招,切忌走过场应付检查。毕业论文工作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有重点地研讨问题。我院要求做到工作之前有计划,工作之中有交流,工作之后有考核。为此,根据学校的统一布置,先后拟订了《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2003届学生毕业实习安排》、《统计学专业论文指导老师和指导方向一览表(2002年)》、《九九级毕业论文工作计划》、《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及等级要求》、《九九级统计班毕业论文答辩分组方案》、《九九统计班毕业论文答辩佳话及安排》、《九九统计班毕业论文答辩须知》等。具体工作中,要求老师应经常了解、检查学生论文撰写的进展情况,及时指导解决存在的问题,每周至少一次汇报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情况。以周为周期,考核每个指导老师的工作质量,与计划及要求及时对比,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不让问题拖过夜。再次,毕业论文工作的效果要“实”。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效果不明显则应及时总结教训,改进方法,调整措施。

(4)制度要严格毕业论文工作的严,首先要严在责任制上。即要明确责任范围,又要明确责任人;不但要有原则有界限,更要有奖惩措施配套。毕业论文工作出了问题,要按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其次,我院还建立了严密的组织体系,形成有机的毕业论文工作网络。做到左右促动、一呼皆应、相互沟通,应在浓厚的工作气氛。通过联系会议、每周集中、指导老师与答辩老师相互交流等形式,互通信息、统一步调,形成毕业论文工作的合力。

(5)工作要细致毕业论文工作要做细,首先必须心细,即考虑问题要周全,处理问题要审慎。不能简单浮躁,急功近利。我院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尽管他们的日常工作及其繁忙,但是在指导论文的工作上依然丝毫没有懈怠,他们在审阅论文的时候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都能找出来。这等的细致使学生们深为感动。另外,毕业论文工作还必须持之以恒,在“勤”上下工夫。有很多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没有放在心上,认为这只是个过场而已。有人认为毕业论文具有季节性、阶段性,所以它就具有某种权宜性。确实,毕业论文写作是一种季节性的工作,但是如果就简单的认为它是权宜性工作的话,那是犯了一个大忌。如果仅把论文当作一个季节性的任务来做的话,论文的质量绝对是提高不了的。“勤”,首先要勤在意识上,只有真正意识到论文协作的重要性,才可能会花时间花精力去努力完成它。其次,要勤在行动上,不能发生“光打雷不下雨”的现象。要掌握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动态,要时刻注意当前的焦点和实际形势的变化,要客观分析问题的原因和研究结局问题的方法。再次,毕业论文工作要勤总结。要在平时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和总结,以提高毕业论文工作的水平,将可能出现的预期问题消灭在平时的工作中。这些经验将会给下一年的论文写作及指导工作以借鉴。

三、在毕业论文工作过程中的不足

1由于“非典”影响,有些同学论文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因而影响到毕业论文的成绩,从最后答辩成绩看毕业论文得优的成绩明显少于98级。

社会统计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生;学位论文;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008-02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而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最直接的反映。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加之少数学位授予单位管理人员不足、要求放松等社会因素,造成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出现滑坡趋势,有各种论文造假行为出现[1]。教育部高度重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也于2013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如何从教育体制上促进学风建设,净化学术道德,保证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各高校都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并创新管理模式[2]。近年来,我校也采取了多项积极措施,为营造良好的教育和制度环境,不断健全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尤其对学位论文管理做了诸多改革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现以我院为例,浅析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管理工作中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广泛开展科研诚信教育,营造优良学风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诚信部分缺失,科研领域的不端行为也经常存在,对青年研究生的科研态度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青年研究生的科研态度可以影响到国家科技发展的前景,影响到社会的科技价值与精神取向。怎样对研究生开展广泛深刻的诚信教育,一直是研究生教育管理不断实践与讨论的重要工作。近几年,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联合发起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并建立相关网站,我院积极响应,去年开始对新入学研究生开展宣讲教育活动,积极宣传国家系列文件,解读《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引导教育青年研究生欲修学,先立身,做到立德立学相统一、人品学识相统一;引导青年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树立“营造优良学风从我做起”的意识,既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培养科学素养、科学道德,掌握科研方法和论证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引导研究生要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发扬取长补短、和衷共济的团队精神。教育活动也旗帜鲜明地揭露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促进了学风建设,营造了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

二、学院把关研究生开题报告,奠定论文质量基础

研究生论文工作的进程中,科研选题是关键,一个立意新颖的选题,是高质量论文的基础。我院鼓励研究生论文选题尽量与导师及导师组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在广泛的文献阅读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导师共同协商确定。选题要求立足于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尽量探索医学研究和临床技术开发前沿,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论文的开题,以前是采取导师负责的方式,由导师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审核学生的论文开题,工作中存在一定局限性。对此,学院今年调整了工作模式,从整个学院的层面,按照二级学科统一组织的方式,严格按照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工作要求,学院层面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共同审核研究生对科研选题的初步设想,并对其立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就其创新性、前瞻性、严谨性、可行性做出客观评价,研究生得到更加全面的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整个选题和开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临床技能、科学思维、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有效保证了论文质量基础。

三、加强论文写作过程管理与引导,确保论文质量和进度

研究生在试验研究及论文写作过程中,因其临床轮训和研究工作大多呈现分散性特点,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比较困难,去年其我院要求引入自评与导师组督导机制。学生被要求制定出详细的论文工作计划表并严格自查进度,学院教学办公室不定期检查。导师需要定期检查论文进度、阶段结果和实验数据,及时指出存在问题,督导学生按照《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与写作规范》顺利完成论文的撰写[3]。学院要求导师组开展研究生中期汇报工作,听取课题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资料统计分析,重点了解课题进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导师组及邀请的专家能及时发现研究生在论文设计、试验或临床研究、统计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具体困难分析解决方法,确保论文进度。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训压力大,积极性不高,论文质量缺乏创新价值,究其原因,目前研究生培养工作本身需要改进,目前教学设置的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多是灌输式教学,临床轮训时医疗业务又十分繁忙,学术交流和知识研讨活动缺乏,科研思维难以建立。对此,我院尝试创新探究式的临床带教模式,以临床病例讨论、小讲课等带教活动为载体,灵活采用启发式、体验式、PBL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质疑、讨论、释疑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同时大学又不定期开展专家论坛,纳入学生必修课管理。通过创新临床带教模式和专家论坛活动,拓宽研究生知识面,激发灵感,引导科研兴趣并提升科研素质,利于确保论文的进度和写作质量。

四、严格,保障论文原创性

近年来,国内高校都相继加大了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检测力度,丰富了检测形式。我校在学生确定论文初稿、导师审核论文内容、答辩秘书审核论文格式的基础上,创新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的新举措,大学自2012年开始试用中国知网“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也被称为“论文测谎仪”,实现了对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快速检测。经过两届全日制研究生的试用,对学术不正之风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自今年始,学校所有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全体博士、硕士研究生(包含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人员、港澳台境外生、七年制)均需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否则不予答辩。为了保证工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所有学位论文的检测工作也由二级学院调整至学校图书馆统一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加强了学术道德的监督,起到一定的净化学术环境的作用。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统计学方法是必用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实验设计、资料收集及数据分析等环节,为了对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所涉及有关科研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和统计结果进行审核认定,今年大学组织以医学统计学教研室师资力量为主体,联合校内其他统计学检测技术力量组成统计学检测专家小组,采用双盲评审制度,随机分配检测老师进行论文统计学检测。该工作有效促进研究生扎实掌握并正确应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对青年研究生有效开展科研工作和保证学位论文的真实可信都有着重要作用。根据我校博、硕士学位办法,学术不端检测结果要求博士学位论文总复制比低于等于25%,硕士学位论文总复制比低于等于30%。统计学检测合格者获得“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检测不合格者须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并及时重新申请检测。“检测”与“统计学检测”全部合格者方允许进入论文评阅及组织论文答辩等后续申请学位环节。

五、加强论文匿名评阅及答辩管理,严把论文质量出口关

论文评阅是答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按照硕士研究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实施指导方案,全部的博士学位论文及不低于10%比例的硕士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专业学位博士要求3名省外专家,专业学位硕士要求至少两位院外专家。为保证论文审核质量,论文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从满足条件的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进行评审。评审结果有详细分级,对未达要求的论文,必须认真修改,直到达到要求,才能进行答辩,否则延迟毕业。按照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实施办法,博士学位论文在正式答辩之前,先举行论文预答辩。预答辩是一次气氛较为轻松的没有时间限制的演练机会,老师们可以全方位向学生提问,师生畅所欲言,研究生充分聆听导师组及专家意见,为正式答辩做好准备。学位论文答辩是论文审核的最后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按照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专业学位博士论文要求5位答辩专家,校外专家至少2人,专业学位硕士论文要求3位答辩专家,院外专家至少1人。在此基础上,我院要求答辩过程原则上采取导师回避制度,并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获全体委员通过时,才能通过答辩。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学习情况和学术水平的综合体现,我院通过改革创新学位论文管理机制:开展诚信教育、采用研讨式带教模式、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和统计学检测、加强论文双盲评审和答辩等,促进学风建设,保障学位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有关问题解答[EB/OL].(2013-1-1)[2014-4-16].http:///xwyyjsjyxx/hyxsdd/rdwd/276826.shtml.

[2]石龙.夯实工作基础、净化学术环境[J].中国研究生,2012,(6):12-13.

社会统计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财经院校统计专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通常是在统计理论教学结束后,安排在第8学期的实践教学环节过程,计6学分。毕业论文从确立选题到搜集文献资料,从开题研究、分析论证到论文撰写,都需要高度专注、潜心思考,是所有教学活动中,学生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最强的环节,是学生大学期间专业综合能力最集中的体现。

一、从统计学专业特色看统计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

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学和数学知识,系统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理论和实践综合业务素质兼备,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在政府机关、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经济调查、信息管理与咨询、数量分析与预测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财经院校统计专业的特色是依托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将统计学理论和方法与经济学、管理学和现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注重产、学、研结合,重视社会实践环节,着重提高学生独立组织统计调研活动及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某一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与其他各类理科论文及经济学论文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专业性、统计实践性、科学创新性。

二、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及成因

1、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然而近几年来毕业论文质量有明显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缺乏创新性。创新是要求学生通过统计专业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和积累,很好地将统计理论和方法与其他实质性学科相结合,创造性地加以应用。虽然绝大部分同学在论文中进行了一些文献的综述,或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但也只是进行简单地罗列,而大部分论述也只是根据书本或文献资料,进行简单地重复。尽管一些同学阅读了一定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思考和分析,但所写的论文不能很好地结合文献综述内容,阐明自己的写作观点、写作目的,在论点、方法上鲜有创新。

(2)论文数据来源单一,参考资料不充分。本科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结合第八学期的社会实践或参加各种类型的统计实践活动去完成。但多数学生没有认真进行社会实践,只满足于年鉴、网络等一些工具资料,闭门造车。撰写的毕业论文要么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要么也只是参考他人的文章,置换新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不同的结果,根本谈不上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查阅参考资料时,多数同学都能阅读一定数量的中文文献,但外文资料几乎没有看过,随便从网络下载一些外文资料,列示在附后的参考文献中,以应付学校对外文文献阅读量的要求。

(3)专业功底不深。学生论文答辩是就学生论文写作有关的内容,主要涉及论文选题原因、研究价值、主要内容和观点以及创新点进行考察,同时还要考核学生与论文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辩组教师就论文中有关问题向答辩同学提问,而具体体现在答辩中的一些情况是,真正落实答辩的为数不多,一些同学只就自己的论简要的陈述和说明,基本上是有答无辩,更有个别同学对一些统计理论和方法掌握得不够准确和透彻,有些理论回答模棱两可,而对于有些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也是模糊不清,导致方法的误用和滥用。

(4)管理松懈。学生开题现为第七学期末,照理来说,论文已经布置,学生就应着手开始撰写,但学生不是将毕业实习与撰写论文同步进行,而是忙于找工作、考研,加上一部分学生在家就近分散实习,学校难以对毕业生实施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只能通过网络与其进行简单沟通,因此对毕业生撰写论文缺少必要的指导,加上有些指导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科研能力差,对指导学生论文不够得力。

2、影响和制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成因分析

(1)学生本身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写作态度不够认真。目前,学生毕业后就业实行双向选择,有的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之前,就已经考研;有的已落实了工作单位;有的毕业生忙于各类招聘考试,或奔走于就业单位的应聘,无心在撰写毕业论文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成绩对就业没有直接影响,因此根本没有按照学校的要求和开题报告中拟定的写作进度撰写,而是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在临近答辩前一个月,东拼西揍、甚至抄袭等,匆匆应付了事,根本谈不上提高论文质量。

(2)有些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交流时间少,见面时间短,缺乏定期交流与审阅制度,甚至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写作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

(3)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时间短,质量难以保证。虽然论文在第七学期末就已经布置,但学生要实习、找工作、准备各种考试,毕业论文的实际撰写时间也只有五至六周左右的时间,而且与多数学生毕业找工作同步,这势必导致论文的“拼揍”、“掺水”现象严重,质量下滑。

(4)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欠缺,专业训练不足是制约论文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完成论文的能力不足,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占主导地位。平时任课老师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就某一问题撰写文献综述,学生也只是东拼西凑或抄袭,敷衍了事,根本起不到训练的目的,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学生只会学习课本知识,只会让老师牵着走,一旦放开就无从下手。学生缺乏前期的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成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瓶颈。

三、提升统计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加强管理,凸显专业特色,全面提高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需要由教师和学生、院方和校方、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在统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为统计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时机就是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因此,教学单位除了建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外,还要定期召开座谈会,讨论和总结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对毕业论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解决了认识问题,增强双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老师和学生才会重视毕业论文,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2、积极探索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新模式

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统计人才需求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后劲。学校有统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专业实践基地,学生实习时可利用实习单位的统计资源,在实习单位的科研力量与学校指导教师联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这不仅能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对统计人才的要求,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就业平台。

3、实行毕业论文导师制,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

文成于思,思基于学。论文的选题、写作是一个阅读和反复思考的过程。只有大量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文献,了解本学科前沿理论,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在阅读和思考的多次反复中才能确定论文选题并加以完成,这样的毕业论文才会有新意、有价值,而这一过程对我国高校本科生来说几乎是空白。为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确保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笔者建议对本科生实施集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及毕业论文撰写为一体的导师制度。从大二学期末就指派导师,根据专业特点和研究方向一致性原则,组建以导师为核心的包括大三、大四学生在内的调研小组。导师的责任是参与、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报告的撰写;为学生指定阅读课程之外相关专业的报刊书目,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导师所研究课题的调查、资料搜集、信息分类、加工整理等工作,并训练学生撰写专题文献综述、小论文;指导学生进行实际实验或社会调研,收集、整理原始数据和资料;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

4、加强对学生专业论文写作的训练,进行毕业论文的创新改革

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从选题、收集资料、确定论点、布局谋篇,语言表达等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之掌握基本的写作规范。统计专业学生在大二、大三开始,就有统计专业课程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通过这一过程锻炼学生运用统计专业知识和统计思维方法写作统计学术论文的能力,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通过这一环节,可以鼓励学生从大四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当前经济形势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统计工作的实际,撰写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对实际部门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并可将质量上乘的在统计专业期刊上。如果公开两篇或两篇以上,可免修学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大大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5、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严格规范管理

几乎每个高校都有学生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安排指导教师、论文格式、撰写实习报告、论文中期检查、答辩、成绩评定等具体工作布署、具体要求、完整规范的质量管理和检查评估系统,关键是要规范指导教师的指导责任和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对于指导教师而言,要以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对学生论文中的所有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进行认真核查,对文中计算结果要验算,保证论文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把握好学生论文的初期、中期阶段的检查和定稿的质量关。对于管理部门而言,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应配合教学部门,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既要对学生检查,也要对指导教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毕业论文工作有序正常地进行,为各项制度与措施的贯彻执行提供保障。另外,还应重视论文答辩这一环节,这样有肋于提高学生对论文的重视程度,鉴别论文自我撰写的真实程度,提高其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邱鸿江: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J].学术论坛,2006(6)下.

[2] 丁立宏、王静:对财经类院校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的若干思考[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6(4).

社会统计学论文范文第6篇

1987年,从北京大学基础数学专业毕业,取得理学学士学位的杨立坚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有志青年。带着对人生的无限期待,他负笈海外,于1993年、1995年分别获得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数理统计专业理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随后,他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统计与计量经济研究所从事2年博士后研究。1997年至随后的13年间,他在密西根州立大学统计与概率系历任助理教授,终身副教授、终身正教授以及研究生主任。

三国时期,诸葛亮告诫子女,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大家眼里,杨立坚正是这样一位既有学识又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2010年,他响应中组部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发出的回国服务号召,受聘为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特聘教授,从2010年至2012年先后入选江苏特聘教授计划,江苏双创计划和国家第七批“”,任苏州大学高等统计与计量经济中心主任。自此,杨立坚就在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里徜徉,用统计演绎着人生的精彩。

这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通过有效地观察世界,来获取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推断,进而科学地认知和了解世界的学问,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它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它被广泛应用在各门学科中,从物理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在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在两干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统计学至少经历了“城邦政情”“政治算数”和“统计分析科学”三个发展阶段。

杨立坚说,在数据时代的今天,找出数据的规律就是用统计的方法。数学是严格的推理,统计是推断,有点像侦探在寻找一个事情的原由。推理是统计很重要的手段,但不是其精髓。统计和生活比较近,可以直接指导决策。现在人们对于数据的重要性认识得越来越深刻。从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检测、新药的研发到生物科学相关的心肌酶、基因识别等的检测,从水情的监测与预报到《红楼梦》的文本挖掘,只要有数据的地方,就是统计学大展拳脚的舞台。即使没有数据,产生数据也要应用上统计科学。

尽管古代政治学家管仲就有“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由无舟楫而经于水险也”的警言,现代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也有“学者不能离开统计而研究,政治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施政,实业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执业”的名言,可是目前许多人甚至一些学者也认为,统计就是简单地统统数据。然而,如果你听过杨立坚教授描绘的统计世界,就再也不会这么认为了。

对于自己研究的领域,杨立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基本研究对象是非参数统计方法,也可以说是非线性统计,研究成果主要用在计量经济和金融领域,以及环境地理,遗传学等新兴领域。“一般的统计研究都会假定一个模型,这个模型里就有一个既定的公式,但是社会学里很多复杂的问题并不是单一公式可以解决的,而要解决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就要用到非参数统计。他举例说,“GDP增长有个经典的cobb-Douglas模型,就是资本和劳动力驱动了GDP增长,但如果我们用非参数的模型来研究这个模型,就有了一个新的思路,即研发投入可以影响资本和劳动力对GDP增长贡献的幅度,这是个很重要的发现。”

的确,作为一门综合交叉性学科,统计学在工程、生物医学、经济、金融、管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要正确解释数据分析的结果,统计学家需要深刻地理解数据的来源和背景。所以,沿着统计学的维度,可以涉及到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发展前沿的最新成果。“与单调乏味正相反,那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而毫无疑问,杨立坚正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书写着人生。

在统计世界建功立业

2011年,杨立坚因为在“在非参数光滑化方法和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的领域所做的贡献”当选为美国统计协会会士。他也因“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理论研究以及统计应用”和“对统计学教学的贡献以及对统计职业的服务”,被大家所认识。

作为世界最大、历史最久的统计职业组织,美国统计协会每年经严格程序评选,把会士这一终身荣誉授予不超过会员总数0.33%,对统计职业有杰出贡献的会员。之前,杨立坚教授已于2006年被另一重要国际组织――国际统计学院选举为会员。

众多的职责、头衔加在身上,是国内、国际学术界对杨立坚的认可与期望。他的工作更加繁忙,但他却也丝毫没有放缓在学术道路上前进的脚步:在高维数据、线性时间序列、同时置信带、函数型数据等当代统计学主要领域,杨立坚做出了广泛和根本性的贡献,运用统计方法解决了包括经济学、食品科学、农学、地理学和遗传学的其他学科的实际问题。他在理论研究中融会贯通地使用相关数据,核光滑化,样条光滑化,极端值理论,强逼进等工具,形成了许多系统化的技巧,并指导一批美国的青年统计学家掌握了这些技巧,给数理统计的发展带来了持久深刻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他本人在统计、计量经济、食品科学和农学的核心期刊上共40余篇。其中10篇在统计学的顶级刊物,1篇论文获耶鲁大学出版社颁发的Koopmans计量经济学理论奖,这也让他成为了第一位获得此项国际大奖的华人学者。

关于核光滑化方法,他发表了20篇高水平论文。这些被同行广泛引用的论文涉及高维和相关数据的密度函数,分布函数和回归函数的估计与检验,其中发表于顶级期刊JRSSB,关于多元局部线性回归窗宽选择的论文Yang and Tschernig(1999)已成为文献中的基准。

在非线性时间序列的各个研究方向,杨立坚也做出了重要贡献,18篇,涉及非参数自回归、变量选择、预测、金融波动率GARCH模型、去趋势自回归的渐近有效性,已成为非线性时间序列方向的重要参考文献。

在样条光滑化领域,他也发表了22篇具有根本重要性的论文。特别是首次解决了4个长期未决的问题:Ma,Yangand Carroll(2012),严格论证稀疏函数型数据平均函数同时置信带的渐近性质;Song and Yang(2010)严格证明了可加自回归时间序列同时置信带的渐近性质;Wang and Yang(2009),使用经济学家欢迎的单指标模型,对高维数据进行快速,和最佳有效的半参数估计:Song and Yang(2009),严格论证条件方差函数同时置信带的渐近性质。其中最出色的成果是对高维数据进行可加模型SBK(Spline-backfitted kernelsmoothing)推断的5篇论文:以发表在顶级期刊JASA和AoS的Liu,Yang andHardle(2013),Wang and Yang(2007)为代表,用B样条光滑化把高维数据快速简化成一维数据,再用核光滑化对一维数据精密估计,融合了两种光滑化方法最好的特性,使算法速度提高数千倍,并达到理论上最佳的准确度。

这些统计成果为其他学科的发展解决了重要的实际问题。除了计量经济学,他也把统计学的同时置信带方法介绍给了农学和食品科学的学者,发表了4篇高水平的论文。此外,杨立坚还提出了遗传因子和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对疾病产生效应的新的遗传学模型,并用样条函数方法提供快速可靠的统计推断方法,发表在顶级统计期刊Bioinformatics。

从1997年起,杨立坚开始致力于密西根州立大学统计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并于2007-2010年担任全面负责此项工作的研究生主任,培养了一批统计学高端人才。他指导的7名博士都于毕业当年成为美国知名研究型大学的助理教授,其中的3位已获得所在大学的终身副教授职位。如此出色的培养学术人才的记录,即便在众多优秀的中青年华人统计学家当中也实属罕见了。鉴于他的学术声望和影响力,他写的晋升推荐信在美国统计界也被广泛重视,他因此成功推荐过13名美国助理教授成为终身副教授,1名终身副教授成为终身正教授。

杨立坚在编委工作方面同样对统计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自2000年至今,杨立坚先后担任5个重要统计期刊的副编审,包括国际泛华统计协会主办的一流期刊《中华统计学志》Statisticasinica、美国统计协会主办的一流期刊《商务与经济统计杂志》Journal of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和《非参数统计杂志》Journal of NonparametricStatistics。自2012年,国际著名的统计学府,印度统计学院任命杨立坚为其旗舰期刊《印度统计学报》Sankhya B的正编审,这也是第一次一位非印度裔学者担任该期刊的正编审。

把统计学科做大做强

基于在培养优秀统计学家和统计学科建设方面的丰富成功经验,2010年5月,杨立坚加盟苏州大学并组建了校级单位“高等统计与计量经济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他希望用五年的时间,大幅度提升苏州大学统计学的学术地位和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杨立坚向记者描绘了学科的建设和规划的蓝图:

――在五年内使中心成为时间空间数据和函数型数据研究的重要基地,使苏州大学统计学科的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

“时空数据”和“函数型数据”是当代统计学的两个热门领域。时间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等按照时间次序记录的宏观经济数据,空间数据包括不同地区的疾病发生情况等按照空间地理位置记录的数据。函数型数据(又称“曲线数据”)指的是诸如接受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血液中CD4细胞数量曲线等数据。对这些复杂数据的分析需要量化其中的随机变异,解释不同群体间的差异,并以简单有效的统计模型对其描述和预测。自2011年,中心已在包括顶级期刊Bioinformatics和JASA的统计核心期刊发表了10余篇相关的论文,今后会取得更多这方面的出色成果。

除了杨立坚对函数型数据以及时空数据中时间序列的研究做出过一系列重要贡献,中心还全职引进了毕业于美国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的AnandamayeeMajumdar教授为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全职引进了毕业于美国RutgersUniversity的姜文华博士为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柔性引进了美国lllinoisState University终身正教授程福霞和美国Oregon State University终身副教授薛兰为讲座教授。每年来中心工作两个月并共同指导研究生。Majumdar教授和程福霞教授是时空数据方面的专家,姜文华博士和薛兰教授在纵向数据研究方面取得过重要成果。今后中心还将继续引进海外优秀统计学家,邀请国际统计学名师来讲学,开展多方面的国际合作,努力使苏州大学统计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课程的设置,内容,授课方式都向美国的知名统计系靠拢。

苏州大学统计学于2011年成功申报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12年成为江苏省“十二五”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2年增设博士后流动站。这一系列学科建设成绩的取得,是对苏大统计学团队在新的学科带头人杨立坚带领下,在教学、科研,制定新的统计学培养计划和专业硕士细则、人才引进与国际交流等各个方面所做的实实在在的工作的肯定。

――在五年内使苏州大学统计专业研究生达到美国知名公立研究性大学(如密西根州立大学)统计系的水平。

中国的统计学发展需要大批的人才,靠引进不是长久之计。杨立坚在密西根州立大学把7名博士生培养成美国研究型大学助理教授,目前他正按照这一成功模式在苏州大学授课和指导研究生。从2011年开始,杨立坚为统计专业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讲授了双语课“非参数和半参数推断”、“时间序列分析”、“函数型数据分析”和“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基本上都是他在密西根州立大学讲过的课。Majumdar教授和薛兰教授也各自为研究生开设了英语课“空间统计”和双语课“广义线性模型”,程福霞教授为研究生讲授了时间序列分方向的科研专题课。中心今后引进的人员也将讲授更多双语课并指导研究生从事国际一流水平的统计研究。

2012-2013年,苏大统计专业的研究生多人次在北美举办的联合统计大会作口头报告,通过这个全世界统计学家每年一次的大会扩宽视野,直接了解统计学的最新动态。未来几年,苏大还将选送优秀的统计专业研究生出国进行长期学术交流。

――推动统计学在多学科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促进江苏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统计学是数理科学与实验学科交叉的界面,对各类数据(工程,医学,经济)进行有效可靠的定量分析都需要正确地运用统计学。杨立坚在美国与食品科学、农学以及遗传学的专家进行过卓有成效的合作,因此他计划在苏大以最新的统计工具协助其他学科发现新现象、提出新理论,并通过中心这个平台普及推广统计学的知识和观念,帮助企事业单位在质量管理、产品设计和市场预测方面有效地运用统计方法,获得经济效益。

社会统计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医学论文; 统计学; 医学期刊

中图分类号 R19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3-0153-02

医学论文汇集着医学相关工作者的医药经验和工作成果,反映了医学研究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及水平,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情报来源。目前国内医学文献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论著,大部分医学论著从资料收集、整理、分析,都离不开医学统计学[1]。医学科研中统计学误用将可能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本文现通过分析近6年某妇产科医学期刊稿件的统计学应用情况,并筛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统计学误用案例,根据其错误原因进行辨析,以帮助论文撰写者合理选择统计分析方法,以减少统计学误用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2013年拟于某妇产科类医学期刊杂志发表的采用统计学处理的438篇论著。阅读稿件全文,仅对数据进行百分比、率、均数等描述性分析,而无统计推断的文章均不纳入本研究。最终纳入稿件413篇,占94.29%。

1.2 方法

参考胡良平主编的《医学统计实用手册》,针对妇产科类论文的特点,制定医学论文统计学审查表,分析稿件的统计学应用情况。一篇稿件可能应用一种或多种数据处理方法,数据重复计算,按篇次统计。

2 结果

2.1 统计学推断方法的应用情况

413篇文章中,30篇对于假设检验方法和结果的表达标注不清或未标注,无法进行相关分析。其余383篇稿件中,应用字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相关分析、Meta分析、Logistic回归及其他者分别有259、188、100、12、12、8、4篇次,共计583篇次。

2.2 统计学误用情况

255篇在数据处理中存在统计学误用,占61.74%。其中74篇次假设检验方法选择错误,另181篇次假设检验方法选择正确,但应用过程中存在错误与缺陷。

2.2.1 统计学方法选择 (1)74篇次假设检验方法选择错误,其中没有根据计数、计量和等级数据类型选择假设检验者48篇次;配对资料采用非配对检验方法7篇次,非配对资料采用配对检验方法6篇次,使用参数检验方法不满足其应用条件9篇,使用不恰当的方法检验研究假设4篇次。(2)51篇次采用t检验的文章中,45篇次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3篇次应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如采用了拆分数据的t检验,将增加第Ⅰ类统计学错误发生率;3篇为计数资料,应采用字2检验。(3)7篇文章实验设计实质是析因设计,其中2篇误用单因素方差分析;4篇文中仅注明采用方差分析,未交待具体方法;1篇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的比较。(4)16篇次采用字2检验的稿件中,10篇为等级资料,应采用秩和检验;6篇为计量资料,应采用t检验。

2.2.2 统计学方法应用错误及缺陷分析 对于统计学选择正确但应用存在缺陷的181篇次文章进行分析,其中字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相关分析、Meta分析、Logistic回归、其他分别为60、58、45、5、4、4、2、3篇次。常见统计学方法的应用错误与缺陷,见表1。

2.3 非常用统计学方法的应用错误及缺陷

4篇Meta分析文章中,2篇未进行异质性检验,1篇未进行偏倚性分析,1篇计数资料中未采用比值比OR作为效应变量。5篇采用秩和检验的文章,数据均为多组等级资料,两两比较时检验标准未进行重新调定。4篇相关性分析中,3篇混用了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结果,1篇未注明相关系数值,无法说明两变量间的密切程度。2篇Logistic回归分析均为应用回归不到位,结果看不出回归的内容,体现不出其筛选独立因素的优势,1篇OR与RR值混淆。

3 讨论

医学统计学的正确运用对医学发展至关重要。张巧莲[2]的研究报道,2009年-2011年《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发表论著文章的统计学应用率达88.1%。近年,随着对统计学应用的重视,统计学误用情况显著减少。但已发表的医学期刊论文中,仍常见误用统计学的现象[3],黄晨[4]的研究结果显示,186篇论文中无明显统计学错误者仅58篇(31.2%)。2007年彭敏宁[5]的研究提出,必须将医学期刊的统计学审稿列入期刊质量控制。

检索文献发现,统计方法误用的主要原因有实验设计思想缺乏、不了解资料性质、忽略统计学方法应用前提、盲目套用统计方法以及以单因素方法解决多因素问题等[6-8]。本资料显示,438篇稿件中413篇应用统计学方法,其中字2检验、t检验、F检验、秩和检验应用比例较高;30篇假设检验方法交待不清或未注明。这表明医学论文中字2检验、t检验等基本统计学方法应用较多,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分析方法应用较少。本文也显示,字2检验、t检验的误用率和应用错误率较高,且9篇存在字2检验、t检验混用的情况,定量资料采用字2检验,定性资料采用t检验,属于方法完全错误。部分作者对定量资料则盲目地套用t检验,对定性资料行字2检验,而不考虑设计类型。本研究显示,30篇对假设检验方法和结果表达标注不清或未标注,无法考察文中统计学方法应用的正确与否,影响了结果的可靠性。故建议作者在文中将采用的统计学软件名称、版本及具体的数据处理方法标注清楚。

每一种假设检验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条件和严格的适用范围。本研究显示,应采用析因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处理的数据,作者采用了字2检验和t检验;10篇等级资料应采用秩和检验,误用字2检验。对于同一组资料,采用不同的假设检验方法,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总体有统计学意义时,两两比较一般采用LSD或SNK,如应用t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则增加第Ⅰ类统计学错误的发生率或假阳性率。如一篇文章将研究对象分为敏感组与耐受组,观察不同治疗时限后(治疗前、治疗4疗程共5个时限点)的指标变化,此设计实质是重复测量设计,应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而作者却误用t检验。本资料中25篇次采用方差分析,且均为三组以上均数比较,如总体有差异,两两比较采用SNK法或LSD法,但部分作者却将资料拆分,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增加了Ⅰ类统计学错误。本资料中7篇研究实质是一个3×2或2×2的析因设计,但作者均未在科研设计阶段进行很好的统计设计。如

1篇研究设计中有3个影响因素,每个影响因素有2个水平,即用与不用,作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按作者欲达到的分析结果,主要是想得到两两联合或三者联合的临床效果,在统计学处理上要分析是交互效应,单因素方差分析却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析因分析与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它不仅能分析治疗效果中处理因素的单独效应和主效应,还能分析因素间的交互效应,并且还能提高检验效能[9]。此外,字2或秩和检验中,如有三个组别的行列表资料整体比较有差异时,应采用分割法进行两两比较,此时检验水准应由0.05调定为0.0167,以免增加第Ⅰ类统计学错误的发生率。本研究中显示,字2检验和方差分析应用错误的案例中,此类错误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16.67%(10/60)和44.44%(20/45)。

综上所述,医学论文中字2检验、t检验应用较多,但仍存在常识性错误;对于非统计学专业的研究者,析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稍有难度,因此建议课题设计时能有统计学专家的参与。

参考文献

[1]金丕焕.医学科学研究论文中统计方法的正确应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35(6):363-366.

[2]张巧莲.三种医学期刊常见统计学问题比较及应对策略[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36(6):888-892.

[3]邓大玉.综合类学术期刊编辑部的群体效应不可忽视[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13(6):477-479.

[4]黄晨.医学期刊来稿中有关统计学错误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5):2268-2269.

[5]彭敏宁.统计学审稿-医学期刊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284-285.

[6]闫娟,李.医学稿件中统计学方法误用研究的回顾和评价[J].今传媒,2013,22(2):58-59.

[7]张振东,孙丽君,孙竹平.医学科技论文常见的统计学误用问题及其商榷[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1,20(2):159-160.

[8]陈佰锋,陈玉娟,朱玉,等.医学科研中常见统计学误用及其防范对策[J].卫生软科学,2014,28(1):58-60.

[9]胡良平,李子建,刘惠刚.医学论文中统计分析错误辨析与释疑(8)-定量资料统计分析方法的合理选择[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8):696-698.

社会统计学论文范文第8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with statistics teaching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in independent college as an example, from the choice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operation and teachers' quality,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statistics teaching method, and put forward a though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in statistics teaching.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模型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tatistics;teaching process model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50-02

0 引言

三本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注重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统计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实践应用性较强,对从事经管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做好统计学的教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动手能力,使之根据所学专业知识更加适应社会需要。本文以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师素养等进行探讨,以期丰富统计学教学方法,也为其他院校经管类统计学教学质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有关专家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述,曾五一等[1]指出经管类统计学教材要“少而精”、“学以致用”,注重软件和真实案例;袁卫、刘超[2]指出教材编写的应用性,培养统计思维,减少公式推导,以实际案例解决专业领域的问题;周国富[3]强调教学突出专业针对性,应加强二手统计资料搜集等,并给出了试卷题型;王育晓、张明亲[4]构建了一个经管类统计学教学体系框架。

1 教学内容

1.1 教材选择及内容结构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三本院校学生基础薄弱,但其强烈的求知欲迫切要求“学以致用”,尤其是学习统计学怎么用到物流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能够解决物流管理中的哪些问题及如何解决。首先,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但目前还没有一本特别合适的教材。在教学中,选择贾俊平[5]版为教材、张志俊[6]版为参考书,给出了物流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内容框架结构。在这个框架中,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统计概述:1)统计与物流,明确指出统计学可以用来处理物流管理中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2)数据搜集与指数,好多统计学教材中对数据搜集没有足够的重视,使得学生学习了统计方法但不知数据从哪里得到,指数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在衡量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的绩效是非常重要;3)课程论文撰写,什么是课程论文、如何撰写及其重要性,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第二部分描述统计学,包括图表与统计量,这部分有些知识点学生接触过,比较熟悉。第三部分是推断统计学,分了五个教学模块,其中基础知识包括概率分布、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这部分相对枯燥,尤其是一些学生“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因此上课时仅讲解基础知识。另外,分类变量、方差分析、一元回归、时序预测每一章都是一个知识点,弱化了教材中较难的部分。第四部分多元统计,包括多元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这一部分对物流管理非常重要,涉及到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绩效考核、风险评估等,当然这部分较难。第五部分层次分析法,作为附加部分,若时间允许、学生乐于接受的话可讲。实践中,二~五部分内容都有所删减,淡化公式,强调原理和应用。

1.2 教学课时安排 统计学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学完高等数学及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后开设的,每周3学时,共51学时。上机操作约14学时,课堂理论约32学时,课程论文约5学时。其中,概述部分课堂讲授6学时;描述统计课堂讲授和上机均为4学时;推断统计课堂教授14学时,上机5学时;多元统计课堂讲授8学时,上机5学时;附加部分根据实际安排。课程论文在每一部分讲完后集中安排。当然,课时安排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合理调整。

2 教学模式

2.1 讲好第一节课 讲好第一节课,不仅能够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建立多种沟通方式,比如QQ、手机、邮箱及公共邮箱等,加强和学生交流与沟通,而且就课时安排、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作业布置及考核要求等进行说明,让学生有的放矢。另外,通过讲解身边的例子,比如“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篮球明星技术数据统计”等吸引学生,通过讲解统计在物流专业课学习和应用中的重要性,比如衡量物流企业的绩效、营运能力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珍惜美好学习时光,如何创造性地学习、应用知识。

2.2 构建统计学教学过程模型 参考庞皓教授《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了一个统计学教学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1)课堂教授:以教师讲课为主。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ECXEL和SPSS软件为辅助工具,采用一些物流管理中的例子为支撑,讲解统计学理论知识及其在物流中的应用。统计学相对理解较难,遵循“淡化公式”、“少而精”,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应尽可能采用简明的语言阐述本节所掌握的内容。同时,每讲完一部分便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做一次总结。2)实验教学:以学生动手为主。“如果您让我动手去做,我会明白其中的道理”,让学生懂得上机操作的重要性。在实验教学中,以SPSS软件为主,ECXEL为辅,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若是原有的操作,先让学生自己操作,对存在的发现问题进行讲解,若是新的操作,教师先演示再让学生练习,期间,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查看,重点讲解,而且抽查学生给大家演示,增加实验的趣味性。3)课程论文:论文主题以学生自选和教师制定相结合,以宿舍为单位,成立学习小组,每组搜集相关物流数据并撰写论文,教师修改后提交课堂答辩,同时把学生的成果放在公共邮箱里供大家查阅,而且方便下届学生的学习参考。这三个过程也是相辅相成的,课程论文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学的效果,有利于教学的进一步提高。

2.3 编写统计学实验手册 为了突出统计学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编写物流管理案例的统计学实验手册,给出具体操作步骤,案例分析中采用物流方面的真实数据,方便学生上机操作,体现了“学以致用”,将统计学应用于物流管理中,目的明确,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3 教师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提高自己的素养。一方面丰富统计学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把统计学与物流管理结合起来,实现“学高为师”;另一方面,要能够“站得住讲台”,富有激情、条理清晰、善于互动,还要懂得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关心学生,要有一定的素养和修为,做到“德高为范”。

4 结语

本文从三本院校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教学实践及相关研究成果,以物流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为例,从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师素养等方面进行探讨,构建了一个统计学教学过程模型,丰富了经管类统计学教学方法研究,实践中为经管类统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曾五一,肖红叶,庞皓等.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3-6.

[2]袁卫,刘超.统计学教材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统计研究,2011,(9):9-12.

[3]周国富.高校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统计教育,2008,(1):33-34.

[4]王育晓,张明亲.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1,(19):196-197.

[5]贾俊平.统计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

社会统计学论文范文第9篇

1医学统计学方法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其与临床关系不大,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统计学。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不够,一边学一边忘,学习流于形式。

1.2实验学时不足

我校为三年制大专,学生只有两年在校学习时间,开设课程较多,且普遍存在课时相对欠缺、内容稍显匮乏的情况。笔者在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深感统计学对医学工作者未来的科研和临床工作都非常重要,但是课程学时明显不足,理论14学时,实验只有6学时。由于学时有限,再加上学生数学基础差,甚至是文科生等情况,学生理解困难且没有时间加强训练、进一步巩固,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1.3实验课程设计不合理

目前的授课计划为3次课6学时。第一次课讲解传统SHARP计算器统计功能的使用;第二次课为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主要是t检验;第三次为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主要是卡方检验。后两次课其实就是习题课,先复习理论课的知识点,简单讲解题目,然后布置一些习题让学生做,最后讨论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这样的课程设计并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功的学生对着教材上的步骤能写出答案,而有些不用功的学生就抄袭别人的答案,导致实验报告内容一模一样。

1.4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

由于学生对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理解不足,实验课上只是依葫芦画瓢地照搬公式完成习题,对具体的科研步骤一无所知,导致在今后的科研工作和临床研究中,不知如何进行科研设计和收集、整理资料。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2医学统计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1端正学习态度

要想消除学生关于为什么要学习统计学的困惑,必须结合临床实际案例,找一些简单的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医学论文来辅助教学。这样理论知识和临床科研相结合,学习有的放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同时提醒学生统计学知识也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必考内容,只有掌握才能顺利通过考试。

2.2实验过程设计

统计实验共3次课6学时。第一次课在原有学习SHARP计算器统计功能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学中的使用功能,可以学习办公软件Excel中的统计函数fx统计功能的使用。两者结合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均数和标准差等基本统计指标通过电脑迅速调出的方法。第二、三次课分析国内外刊物发表的论文,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选择不同论文。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讨论,分析论文的设计思路、实施步骤、统计方法的运用以及统计结果的正确性。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参与其中,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类型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通过提问,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系统掌握统计学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这些典型论文分析,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了解两者的联系,明白统计学知识的作用及重要性。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熟练掌握统计数据处理步骤,完成实验报告。临床科研实例分析与习题练习,可以明显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3学习使用SPSS统计软件

信息化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只用传统的计算器进行实验教学和医学科研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教学形势。应学生要求,对当前应用较普遍的统计软件进行介绍,并建立医学统计学实验室。SPSS(StatisticalPackageforSocialScience,社会科学统计)软件是非统计专业人员应用最多的统计分析软件,也是国际医学期刊引用最多的统计软件[2]。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时受限,可增加一次实验对SPSS软件进行简单讲解,结合课本例题演示操作。这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科研和临床工作中能独立使用SPSS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4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实验成绩以往主要依据实验报告以及实验考勤评定。笔者在实验报告批改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结果相似,推测有些学生抄袭别人的答案。建议在以后的考核中增加技能考核,由教研室命题(3~5道)。命题范围为计算器统计功能的使用以及SPSS软件简单功能的使用,以此判断学生实验技能掌握情况,根据学生表现打分。这样给予学生适当压力,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使考核更公平。

2.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也应借助这一便捷的媒体来传播统计学知识。通过教研室教学网站,向学生推荐一些国内优秀教师的医学统计学公开课视频以及高质量的医学统计学网站。利用网络平台回答学生提问,促进师生互动沟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最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医学统计学方法是学生公认的预防医学中最难理解的章节,也是最难学习的医学课程之一。我们通过改革课程设计,加强统计软件学习,使理论和临床紧密结合。同时改革实验考核方式,利用网络资源等手段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教学改革中教师可以尝试各种教学方法,通过不懈努力和不断探索,逐渐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知识储备,为社会输送合格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双平,刘叶建.预防医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1.

[2]王锐,陈长生,徐勇勇,等.统计软件SPSS教学的经验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425-427.

社会统计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培养模式 统计专业 应用型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29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高等院校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前沿阵地,以教育创新来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新时期高等院校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统计学专业本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仍需增加改革力度,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知识传承,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的状况,适应时代要求。

1 统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在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通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应用已有知识,发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善于进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主体,是能够将科学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人才。

财经类院校统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为核心,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毕业生精通所学学科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扎实宽厚的财经类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熟练的统计专业能力,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财经类的实际问题。

2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教育理念

个性的自由发展是统计应用型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高度重视,让学生在学业上享有最大限度的自和主动权,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关心学生的需求、关爱学生的成长,让个性自由发展。明确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发展个人的理解力、判断力、批判力、创造力。能够对知识融会贯通,走出校门后能把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社会实际中,创造性地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对学生进行弹性化管理,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课程目标的设计注重学生个体统计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的培养。建立灵活的选课制度,开设尽可能多的选修科目,让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去选择。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习自觉性、能动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智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式采用非常灵活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多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主动的学习者。学籍管理制度也应适当调整,应允许学生参加多次考试或重修、转专业或转学等,充分体现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理念,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奋发成才的积极性。

3 采取研究型与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入Seminar课程机制

Seminar是在德国大学和日本大学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日本大学的Seminar是正式课程,文理各专业普遍开设,占用正式课时,一般是每周一次,每次课上先由一、两个同学报告,然后是大家一起讨论,共约三个小时。参加该课的同学按照顺序轮流报告,循环往复。报告会由同学轮流担任主持,主持人的任务是报告结束后对报告内容进行简单的评议,然后率先提问,接着再主持其他同学的提问。最后由老师从学术规范、资料运用、论证方式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全面的讲评。

在日本大学的课程安排中,一般都是第一学年设置基础教养Seminar,第二学年以后开设专业Seminar,有的学校则在第三学年开设专业 Seminar。基础教养Seminar属必修课,专业Seminar是限制性选修课。在选课人数上,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20人。基础教养Seminar课程与其他类型课程不同,没有固定教材,开课专题可以涉及任何学科领域,由教师依据新生的特点自行确定。教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除了师生交流、小组讨论等,还可安排实验、参观、调查、实践等教学活动。开课教师每周必须保证与学生见面的时间,指导学生开展研究。专业Seminar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划分一个大致的专业范围,学生在此范围内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自由选题,独立研究,写出论文然后在课堂上以讲演的形式发表,教师和同学们就论文提出质疑共同探讨。

德国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课学习阶段,主要是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大约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第二阶段为专业课学习,在这一阶段不仅要完成专业课的学习,而且要完成一定周数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因此,Seminar在德国大学有初级Seminar、中级Seminar和高级Seminar之分。初级Seminar是基础课学习阶段的教学活动;中级Seminar是专业学习阶段的教学活动;高级Seminar是为博士研究生开设的,带有学术交流的性质。

从各国实践来看,Seminar 课程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的效果是常规课程和实验教学难以达到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新知识的探索兴趣,培养他们查阅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达和交流等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精神。

我们可以借鉴德国、日本等的做法,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安排Seminar课程,通过参与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化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应用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另外,在Seminar课堂上的讨论,也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间交流沟通的能力,给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

Seminar 课程的人数一般控制在 15~20 人为宜,最多不要超过30人。先尝试在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开设Seminar课程,以后再逐步拓宽到一二年级。从课程内容上来看,高年级和低年级的Seminar内容侧重点不同。低年级宜开设基础性强、覆盖学科面较为广泛、社会关注性强的论题。高年级开设对学生专业知识要求高的论题,专业Seminar课程可以与毕业论文指导相结合,教师在宽泛的范围基础上给出一个大的命题,由学生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确定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小命题,独立思考研究后写出论文初稿,然后在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就论文提出质疑共同探讨,论文写作者根据大家的意见对论文反复修改,直到最后形成一篇质量优良的论文。这对改善当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现状大有裨益。

4 精简课内学时,加强实践环节,突出统计学科特点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手段,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提高创新性的前提。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必须通过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训练而获得。统计学科的一大特点是其应用性、操作性较强,加强实践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统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虽然有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但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流于一种形式,学生从中的收获甚微。应改革和调整教学计划,适当精简课内学时,加强实践环节的安排和管理。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可以由现在的一个学期,延长为大四一个学年,而且要改革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对学生管理相对松散的现状,要对全程进行考核。

增加实践教学在统计专业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可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去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促进个性发展。实践包括校内实验教学与校外实习、调查等环节。在具体安排的模式上,采取“3+1模式”,即4年中3年为校内学习阶段,一年校外实践实习。或者采取“5+3模式”,即8个学期中有5个学期理论学习阶段,3个学期为选修跨学科的课程和社会实践实习。

精简课内学时,并不等于学的少了,要求降低了,而是要求教师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在对本领域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用较少的课时讲清统计学科最核心的原理、方法以及统计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一些与现实经济社会紧密相连的实际案例或项目的深刻剖析,让学生深刻领悟统计方法在实际中运用的条件,以及如何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课后,精心设计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在干中学、在实践中学,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课程体系是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把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等融入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为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应改变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设置过细、过专的格局,倡导课程创新,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融会贯通,组织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教学,譬如可开设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等课程。这样的综合课程不只是形式上的综合或“拼盘式综合”,而是统计与财经类其他学科实质内容的有机融合。通过设置这些课程,目的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做到文理结合、通专结合、脑手结合,使学生掌握宽泛的基础知识,具备广阔的专业视野,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周围的事物,具有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允许学生跨年级、跨专业选课,放开辅修和第二专业,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和特长。

课程体系宜采用模块式的结构,包括:通识基础模块、统计专业基础模块、统计专业方向选修模块、跨专业任选模块、统计能力素质选修模块等,给学生以较大的选择性。通识基础模块是通修的校级公共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强调“厚基础”,重在学会将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去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统计专业基础模块和统计专业方向选修模块主要由统计学科最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组成,旨在培养学生的统计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统计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跨专业任选模块主要由与统计学科最相近、相关学科的主干课组成,体现“宽口径”要求。统计能力素质选修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创新能力,可开设诸如创新学、创意学等课程,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进行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权威和具备创造性思维。

6 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更是教学的实践者。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培养统计应用型创新人才,高水平的统计专业师资队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培养统计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博大深厚的统计学科素质,并富有创新行动的优秀统计师资队伍。唯有教师具备这些素质,才能教会学生,让学生具备相应的素质。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做到了广阔性、综合性、学术性、前沿性,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崇高的职业精神引导下,依托创新的教育理念,在对自己所从事教育的统计学科知识体系能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升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创新思维的培养和锻炼融入教学过程中,开展创造性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统计应用型创新性人才。

要彻底改变原有“学院派”教师的构成现状,可招聘、聘请统计界实践能力强的资深专业人士做兼职教师、客座教授等,他们不仅熟知统计学科知识应用到实践的具体过程和环节,而且对统计学科知识的潜在性往往有敏锐的洞察力,由他们担当教师,对于强化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获得大量最新的实用信息有重要作用。

总之,财经类院校统计教育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为核心,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依靠创新型统计专业师资队伍,采取研究型、讨论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设置模块式的课程体系结构,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社会培养大量急需的统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妮.国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中国冶金教育,2012,(1).

[2]张小桃.德国高等教育理念及体制改革对我国人才培养的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4).

[3]张艳博.日本大学教育变革对我国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14).

[4]白福臣.德国大学的研讨课教学模式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1).

[5]刘劲聪.日本大学本科Seminar课程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9).

上一篇:生活统计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医学伦理道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