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学生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5 20:55:41

社会实践学生个人总结

社会实践学生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项系统性工作。社会实践的开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实践的过程策划(P)。“过程策划”是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首要环节,决定了实践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以及目标能否实现。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策划,主要包括:实践方案设计,主题确定的依据、原则、方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社会实践的地点、时间和日程安排,参加人员及经费预算等。在“过程策划”中,尤其要注重选题,在选题过程中,要注重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和合适性,一个好的选题直接决定了实践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社会实践的过程实施(D)。“过程实施”是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第二个环节,也是大学生能力提升的具体体现。实施环节应包括前期宣传、动员与培训;临行准备,涉及思想、知识技能、物资、身体承受力、经费等方面;资料收集;结束事项;返校总结;成果交流等。在“过程实施”环节,首先要顺利进入实践“场域”并取得队友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其次要结合实际情况选取研究方法,如参与观察法、结构化访谈或非结构化访谈等方式,将自己“先融进去”“再跳出来”,处理好角色转化,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3.社会实践的过程监测(C)。作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第三个环节的“过程监测”,由于调研范围广泛、调研地区分散、团队独立性强等特点,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此,学校可以根据地区划片或者团队性质分类,进行垂直管理,对社会实践团队进行指导、帮助。作为实践团队,则应及时、主动、有效地与学校的垂直管理团队沟通,以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实践团队的负责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提前建立相关预案,首先要保障团队成员的安全,规避实践过程中由于气候、风俗、语言等因素带来的各种风险;其次要及时与团队导师沟通并向学校管理者汇报实践进程,保证实践研究符合相关要求和规定。

4.社会实践的过程总结和评估(A)。“过程总结和评估”是社会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学校应及时总结有益且先进的经验,并根据具体的开展状况与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强化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形评价。在考核和评价中,尤其要区分实践研究的类型,针对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学术型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评价考核方案,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实践教育水平,使社会实践能够长期高质量地开展下去。

二、加强社会实践过程管理的启思

1.尊重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过程管理强调重视人的因素,人是实践的主体,也是管理的主要对象。重视个人的因素,就是要注重学生个人的社会性,对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需求予以研究和探索,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尽最大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以保证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地为完成团队目标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自觉为研究做出贡献。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和优势,实现成员间的优势互补,为实现实践任务目标而发挥积极作用。

2.充分重视实践团队“非正式组织”作用。社会实践团队是学生围绕一定的实践任务而组成的临时性的非正式组织,会随着社会实践任务的完成自动消失。这种非正式组织中的实践团成员是以任务和感情为基础临时聚集在一起的。大家有共同的任务目标,彼此之间有合作意愿与开展合作行动的基础。因此,要围绕实践团的总体任务目标,认真分解子目标,通过任务分解,使每个成员明确自身在组织中的角色和作用,重视彼此间的协作关系;同时,要制定团队行动准则,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规范,确保团队成员能够围绕统一的任务目标做出一致努力并提高实践效率。

3.加强实践过程的信息动态监测。加强社会实践的信息动态监控对于及时把握实践进展、矫正实践团队偏离目标的行为、处置紧急突发事件等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信息化管理社会强调通信设备和控制系统在管理中的作用,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反馈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信息的及时和准确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社会实践信息动态监控也应强调利用现代技术,建立信息系统,以便有效、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同时,学校需要及时和全过程地实现对所有实践团队的信息反馈,实践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应保持24小时信息渠道的畅通,以实现对所有实践团队和实践个人信息监测的全覆盖。

4.创建社会实践导师团队,加强专业指导。高质量的导师团队将有利于学生明确实践目标,更好地设计实践方案,督促和指导学生认真完成策划,保证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实践任务。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实践导师团队,由学校的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相关专业教师、辅导员及班主任共同参与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鼓励他们的参与,将社会实践的参与和指导计入工作量,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考核内容。此外,在社会实践开展之前进行专题讲座指导之外,还需要导师对所负责实践团队提供跟踪指导。

5.建立健全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形式途径不多,相关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共同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局面尚未形成,特别是一些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措施不力,部分师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也不足。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是尚未有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大学生社会评价体系可供参考,大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评价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根据调查或实践报告来评定等次或进行奖励。因此,只有建立健全以评价为中心的社会实践管理体制和社会实践质量监控体系,才能使实践育人产生效果。高校管理部门不仅要对社会实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包括指导思想、实践内容、实施途径和成效评价等,还要更加侧重于对实践内容、实施途径及实践过程中的态度、言行等表现行为进行评价,以求做到知行结合,全面考核,立体评价。这一评价过程较为复杂,所以要确立明晰的评价标准、完善的指标体系,充分发挥指导老师在这一环节的重要作用,结合实践活动成果,尽量做到保证社会实践评价全面,避免失真。

社会实践学生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实效性 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Effective Evaluation Model

WU Jiaquan, ZHU Guofeng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 By summing up,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practice combing college evaluation problems and then create targeted social networking platform college practice, so the parties involved can get in close contact to prevent falsifications and carefully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index system of individual students team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practice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effectiveness to be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in order to build an effective model of social practice from a college student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lleg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practice has an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ode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推动其向纵深发展。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已初步形成了运行机制,每年都在广大地区、众多领域有序开展,产生了较好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实效性日益增强。然而,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考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仍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中的一个软肋。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有效评价模式,对调动相关各方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开展,显著增强其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高校内部对参与实践的团队和个人予以评价;二是省级党团机构对高校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总体效果予以评价,党团机构虽然也对参与实践的团体和个人予以评价,但主要是在各高校推荐的优秀团队和个人中进行评选,以确定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和个人,属于间接评价。目前,虽然各高校和有关党团机构每年都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对其实效性进行考评,评选出优秀大学生社会实践单位、优秀实践团队及优秀实践个人,然后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对优秀等次获得者予以嘉奖,但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充分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鲜有高校依据指标体系进行规范评价。多数高校在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时,往往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根据实践者个人或团队提供的成果申报表、接收单位意见和社会实践报告等,简单地评定一个等次,鲜有高校依据精心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面、深入评价,对弄虚作假、敷衍了事、抄袭拼凑等现象置若罔闻,真假莫辨,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2)对学生个体参加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评价不够重视。因缺乏人手,多数高校并没有建立评价社会实践实效性的专门机构,且视之为一项临时性的工作,往往把评价的重点放在院系社会实践小分队上,而对学生个人自主性的实践活动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档案,没有将社会实践与奖学金评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评选、推荐就业等挂钩,缺乏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①

(3)对实践组织者高校的评价流于形式。目前,多数省份由团省委依据新闻媒体的报道情况评定高校组织社会实践的效果,造成不少高校高度重视媒体的报道却忽视对社会实践过程的组织,功利性现象较为普遍。而且,团省委对考评结果的处置相对草率,往往只对获得优秀等次的高校予以嘉奖,对考核结果并没有严格分成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考核措施不力,不能充分调动高校组织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4)缺乏有效的评价模式。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造假行为已是“公开的秘密”,为了应付学校检查,不少大学生虚报材料,拼凑实践报告。调查数据显示,有近六成的大学生实习经历注水。②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多方主体参与的系统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各方都拥有发言权。然而,因为缺乏一个有效的评价模式,参与各方单向联系,不能共享信息,为造假者大开方便之门。另一方面,又缺乏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申诉环节,实践参与者只能被动地接受考评等次。

2 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具有导向功能,对从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及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具有指引作用,也是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主要衡量标准。因此,精心构建指标体系,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目前,个别高校在实践中已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探索和运用,研究者已初步构建了指标体系,笔者对此进行总结、梳理,以在探索评价模式中予以运用。

(1)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实践者,培养其品德修养和实践能力,是开展社会实践根本目的之所在。因此,所设置的评价指标要紧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素养,完善个人品质;拓展大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保持良好心态,健康社会化,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③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社会实践任务的履行情况,即社会实践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应尽的责任和应该承担的任务是否很好的完成;质量达标情况,即社会实践结束后上交的材料是否符合事先学校要求的质量标准;价值实现情况,即是否给实践接受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社会影响。④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加以具体化。

(2)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关键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环节,山东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山东大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组织实施、考核办法都作了规定,其关键点在考核上,包括考核程序、等级、实践活动时间的计算、实践报告的基本要求、登记表的写实性填写甚至抽查回访等都有详尽要求。严惩社会实践中的造假行为,是山东大学为了提高社会实践实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凡实践报告弄虚作假或抄袭均按考试作弊处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如优秀学生评选奖学金,如果社会实践考核达不到良好以上,将一票否决。山东大学还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与学分管理,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改革,更名为“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课程,作为一至三年级全日制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记录3个学分。其中社会实践占50%,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的一个“必修课程”。对社会实践考核达到合格以上等次的,山东大学还颁发实践经历证书,调动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端正了实践的态度。此外,山东大学还设立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资助被评为优秀的社会实践项目团队和个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⑤山东大学的措施有效地避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化倾向。

3 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模式

效果评价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有力保障。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过程中,各方主体单向联系,不能共享信息,不仅影响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而且为部分人虚报信息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开发一个参与各方主体能够共享的网络平台,显得尤为必要。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以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参与各方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过程中各负其责,则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而且评价方能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被评价方对评价结果不满的可以申诉,具体模式见图1:

图1 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模式

(1)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类似于目前多数省份使用的大学生就业网络系统,该系统由省级党团机关的职能部门创建并负责维护。各高校校级党团组织的职能部门、实践基地、相关媒体在自己的网页上设置链接,相关工作人员可通过输入分配的密码进入系统,各高校二级院系的党团工作人员、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也可以通过输入密码进入系统。

(2)对实践者个体或团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予以评价。高等院校的相关责任人事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上公布实践者个体或团队评价指标体系,并通知拟参加实践的大学生上网浏览,以便在社会实践中按指标体系的导向行事。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个体或团队在社会实践结束后,按照指标体系的标准通过网络平台填写个人自评材料。填写自评材料的界面需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包括实践者个人或团队基本情况介绍,实践单位联系人和联系电话、电子邮箱、QQ号,实践报告等几个模块,其中实践报告要精心设计几个栏目,如实践时间、内容、主要成果、心得体会等,最好像课题申报表一样,以便于评价。接纳大学生的实践基地根据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对照评价指标,通过网络平台给予实践者个体或团队相应的评价并及时保存数据,同时,还负责对学生提交的自评材料予以审核,发现弄虚作假等不实行为的,要在评价中予以指出。高校派出的实践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也负有考评的责任,审核学生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并通过网络平台给予相应的评价。最后,学校党团组织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综合上述三方评价,确定实践者个体或团队的实践等次,并及时予以公布,受理学生的申诉,对申诉要认真对待,给申诉学生一个能使其信服的答复。

(3)对高等院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进行评价。省级党团机关的职能部门事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上公布实践组织者评价指标体系。高校等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者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依据指标体系,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填写自评材料,及时保存数据。为了便于评审,填写自评材料的界面需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可依据指标体系划分成指导思想、保障体系、实践的组织实施情况、实践效果等数个栏目。实践基地和有关新闻媒体根据指标体系,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的相应界面填写对高校组织大学(下转第181页)(上接第179页)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同时审核实践组织者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并及时保存数据。省级党团组织或教育主管单位的职能部门综合高校自评、实践基地评价以及媒体评价,评定高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绩效的等次。考评结束后,应及时反馈结果,实践组织者对评价结果不满的,可以提起申诉。在最终确定考评结果前,还需在考评组织者官方网站、新闻媒体上对考评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考评的公正性。

注释

① 王武宁等.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体制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6).

② 孙毅.社会实践造假应付检查,六成大学生实习经历注水[N].中国新闻网,2011.9.27.

③ 叶绍灿,刘瑞平.论大学生网络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④ 孙君芳.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机制实效性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1).

社会实践学生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假期社会实践 实效性 对策

大学生的寒暑假时间占了一年的四分之一,有效利用好这段宝贵时间,将极大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假期学习、活动、生活大体上可分为参加社会实践兼职打工;埋头苦学,参加各类培训班;出行旅游度假观光;在家虚度光阴“无聊”四类现象,尤其是在家“无聊”占绝大多数。因此,加强大学生假期综合素质训练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实效性缺乏之现状

1.假期社会实践育人目标的片面定位

当前,在假期尽可能多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高校加强实践育人的普遍做法。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磨练,思想政治素质也得到了教育,但是从假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来看,其育人功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很多高校把假期社会实践的目标仅仅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其政治功能,结果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急功近利,追求“政绩”,出现“口号好听,场面好看,内容空乏,收效低微”的情况。这种育人目标忽视了素质教育对假期社会实践的要求,忽视国民基础的文明教育、良好行为习惯训练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忽视大学生思想、心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得假期社会实践的育人目标与实效产生重大偏差。

2.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单一且缺乏针对性

自中央16号文件下发以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全国高校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曾掀起高潮。但他们多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或是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这对培养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固然重要,但对与学生个人成长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却设计较少,这是遗憾。

根据主体教育理论,假期社会实践是注重大学生主体参与、价值选择和生活体验的教育活动,教育内容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因素和特点,应该依据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制订出适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教育内容,但目前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没有很好做到这一点。

3.教育者重视不够且引导不足

课堂理论育人和社会实践育人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高校只重视理论教学,对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指导也不到位。实践指导老师配备不足、职责不明确,缺乏对学生个体的有效指导,不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实际来加以正确引导,往往社会实践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学生个体的收获却甚微。

还有,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规划阶段的理论指导、实施阶段的实地帮助、评价阶段的考评机制等都流于形式,从学校层面到院系层面,没有安排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负责。这些工作都缺乏科学指标体系和标准,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也就大打折扣。

二、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实效性缺乏之原因

1.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在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育人的实效性主要取决于环境和人的因素,只有将育人目标寓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环境与人的互动与通力合作下才能顺利开展并取得理想效果。但是目前,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教育合力远没有形成,因为各方力量对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育人工作重视程度不一,在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积极性不高,他们只关注学生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而忽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其真正效果只能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能力。

2.大学生主体能动性未得到充分发挥

在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在内的诸如身心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等综合素质的训练不是一个孤立被动的事情,而是学生个体自觉追求的目标。只有使大学生置身于沸腾的社会生活里,处在真实、生动、具体的环境中,让他们深化从校园、课堂和书本中获得的理性认识,切实从内心深处把素质的培养、道德人格的发展作为自身的一种需要,通过实践教育得到满足,如此,才能体现教育的本体价值。

而现实中,高校在设计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考虑学生个性和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没有公正、合理、科学地评价和看待学生个体的发展,这是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实效性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3.社会负面影响和冲击

大学生是一个对新生事物极其敏感的群体,市场经济大潮下,大学生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不良思想、不正之风的影响,引导得好则有助于他们成长成才,否则容易容易堕落腐化。现实生活中,一些萎靡的东西,如“一切向钱看”、“人生如梦”、“今朝有酒今朝醉”等使得大学生在自身价值体系的构建时失去了社会主义价值规范的指导和约束,随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很大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产生较大冲击。

三、创新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

1.细化育人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引航标,目标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行动的质效。要提高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育人实效,就得首先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活动的规律,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要求,构建一个合理的育人目标体系,并尽可能地细化,提出具体的培养目标来。在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要根据实际,尽量把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个人品质、品德能力等育人目标分解到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学生群体中,要有重点、分阶段、分层次地加以贯彻落实。

2.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合理渗透德育内容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长在改革开放时期,是“未受磨难的一代”,社会阅历贫乏,教育内容一定要螺旋式上升,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和深化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设计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时,一年级新生要侧重安排国情教育、政治素质培养、理想定位、心理调试等内容,使之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对二、三年级组织开展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要重点选择价值定位、情感认同、学习观重建等内容,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对毕业班年级组织开展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则重点选择就业及创业指导、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养成等为主的内容,为学生顺利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正确引导,加强管理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和个人努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学校教育中由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施加的教育影响,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在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时刻威胁着我们党和国家未来的希望。学校一定要科学规划好假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创造适宜的环境和载体,加强对大学生追求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方面的引导,并健全学生实践活动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指导老师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要鼓励大学生在追求个性发展的同时,抓住机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备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

4.加强实践育人的理论研究和探索

大学生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实施多年,应该来说很多项目是非常成熟的。比如浙江师范大学打造的假期以“50元在陌生的经济发达城市城市生存15天”为主要形式的“生存训练”活动已经形成校园文化品牌,也是高校素质教育和人才铸造的有效途径。但整体来说,如何更好地运用假期社会实践这个育人平台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还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各高校要在组织开展好活动的基础上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研究力度,认真总结经验,保证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长盛不衰、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 9号文)》

社会实践学生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人文旅游系各团支部:

为了扎实开展社会实践工作,按照学院关于开展2006—2007学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我系专业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号召全系团员青年利用寒假深入社会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现将相关事宜及指导建议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关注社会动态、感受校友真情、增强就业意识,促进全面成才。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相关精神,关注大学生就业动态,注重综合能力提高,倡导学习先进、汲取动力、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增强青年学生就业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和回报人民、回报社会的意识。

三、活动内容:

在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的基础上,我系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联手推出“人文旅游系毕业生跟踪调查”。我们这次毕业生跟踪调查是以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为背景,立足学校人才培养,从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角度出发,是探索如何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一项有益尝试。为此,同学们可以开展深入的社会调查活动,本次调查采用以典型调查为主、网络调查为辅助的方法,实施对象总体为2004、2005、2006三届毕业生。 我们已经在校主页—人文旅游系—网站导航—学生工作—就业专栏处公告有关跟踪调查信息,调查表可以自行下载。

四、时间安排

活动时间:2007年寒假

验收时间:此表格填好后请在2007年3月10日前寄或传真:

地址: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东区学林街280号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系 许安 老师(收),邮编:310018。也可直接寄给原班主任或者调查者本人,或由调查者本人直接收回。

电话:0571-86929847 86929796 86929838

传真:0571-86929796(方老师) 86929878(丁老师)(2007年2月5号前,2007年3月5号后可用,其它时间请寄回以上地址)

五、验收形式:①. 1000字以上调查实践总结报告及相关照片资料;②.(自选)调查问卷回收(可寄或传到学校或者本人,最好是后者)。③.(自选)相关参访录音、DV资料;

六、总结表彰

同学返校后,系将对同学们的寒假实践报告进行评比,对于优秀的个人和团体奖给与奖励。并组织部分表现极为突出的同学,讲述自己的实践过程和心得体会。人文旅游系2005、2006级全体学生必须参加寒假期间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成绩将做为奖学金评比德育考核的依据之一,返回每份加0.5分。

七、活动组织形式和工作要求:

今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学生个体实践为主,每位同学将会有历届两到三个班级毕业生的信息,调查的对象可以自行选择,被调查人数基准为2人,上不封顶,可以通过信件以及传真的形式传回调查表,调查表上必须要盖工作单位的章,并且必须在调查表右下角注明参与实践调查的同学的班级和姓名,若无注明,会影响到德育分的加分情况。

各团支部应加大宣传、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寒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要把此项工作做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寒假结束后,要及时督促同学们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或者社会实践心得体会,通过座谈、报告会等形式,及时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交流、评比,扩大实践活动的受益面,增强实践教育效果。各班团支部应在开学初一周内将活动总结和社会实践报告及优秀社会实践报告报送系团总支。

社会实践学生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PDCA理论;社会实践;过程管理

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也是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形式和途径。自1996年国家在高校实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及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参与主体态度不端正。大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是为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奉献社会,在改造现实社会的过程中提升改造自己。而实际情况则不然,不少学生只是为获取学分,将社会实践当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来对待。整个实践过程从未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去参与。实践结束后,部分学生东拼西凑实践报告甚至造假等现象时有发生。学校、家长及社会等方面轻视社会实践教育,没有理解实践育人的本质内涵,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认同感。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出现乱象也就不足为怪。二是内容及形式表面化。大部分高校社会实践多以参观文化景点、红色革命胜地及支教、开展调研等传统的形式为主。出征仪式基本热热闹闹,学生实践过程则应付走完。实践仅停留于参观、调研,少则几天,多则半个月,浅尝辄止,甚至将暑期社会实践当成红色之旅。三是缺乏组织管理保障。首先,高校缺乏保障机制。很多高校虽然有专门划拨的资金,但这对于社会实践的长期开展仍显不足,经常出现学生自筹经费的情况。专业导师指导方面,由于适逢假期,担任实践指导的专业教师人员不够。加上部分导师的指导经验不足,也限制了社会实践的广泛开展,造成大学生实践效果覆盖面窄、效果不佳。其次,缺乏社会实践基地保障。很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地点都是临时去联系,缺乏长期合作、基础扎实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从而出现学生实践基地良莠不齐、校方监管不佳、无法达到社会实践预期效果的局面。再次,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出现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变相旅游的现象,重要的原因就是评价体系出现了问题。大部分高校对于社会实践只管立项、结题,却没有过程跟踪,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只看结果而忽视了过程。

二、PDCA理论分析

PDCA循环又叫质量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最早由休哈特于1930年提出构想,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来,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PDCA主要指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措施(Action)四个方面。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实践,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管理工具,更是管理上的一种创新。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对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以一个更加严谨的方式来策划、执行、监测并对执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策划(Plan)是指对实践的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规划的制定,对提供实践的各个单位的工作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设定社会实践目标;实施(D)是指对策划好的目标进行实施并加以控制;检查(C)是针对执行的结果进行评估,确认其与目标的差距;措施(A)是指根据检查结果与目标值之间的差距探讨并修正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未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交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以达到PDCA的循环管理。

三、PDCA理论下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过程管理

暑期社会实践,现已经是大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几年来,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也越来越重视。运用PDCA基本理论构建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过程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过程的策划(P)。策划是整个实践过程的首要步骤,也是关键步骤,它决定着整个社会实践过程的质量。“题好一半文”,只有把实践选题策划好,才能收到社会实践的最优效果。主要包括:实践方案、实践主题、实践目的及意义,社会实践地点,实践对象,实践的日程安排及经费预算,实践执行流程、实践评估、实践报告总结等。2.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过程的实施(D)。过程实施是整个实践的核心步骤,是大学生理论知识得以实践运用和在改造现实社会中提升自身素质的过程。包括项目宣传发动、招募成员、培训;行前或是岗前教育;实践项目体验实施;过程监管;阶段总结、反馈;项目结束后总结汇报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实践的对象进行分组,在各自带队教师、专业导师的带领下按计划进行。其次,拉近学生与导师的距离,带队教师下宿舍访谈,到企业与专业导师、负责人交流,对学生暑期实践的情况进一步跟进,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同时与学生保持沟通。最后,对暑期实践进行总结,相关信息反馈、交流。3.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过程的检查(C)。过程的检查是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三个步骤,实时监测策划目标与实际目标的差距,不断修改调整。由于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存在,如环境因素、天气因素、学生个人因素等,都将会影响实践的结果。因此,带队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及时收集信息并反馈,尽可能以最快速度做出调整,以保证社会实践的继续进行。4.修正或改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过程的措施(A)。提出改进措施是社会实践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最重要的。在暑期社会实践结束后,应根据学生的总结、企业负责人的评估意见及社会实践策划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评价,为下一次的社会实践开展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只有这样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总结,才能够策划出更好的方案并将社会实践长期地开展下去。

四、提升暑期社会实践效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重视团队建设。暑期社会实践基本是由团队分项目共同去策划、实施的,团队的建设特别是团队核心成员的努力尤为重要。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说的也正是团队的重要性,大雁漫漫迁徙之路是借助团队的力量,需要头雁的带领、雁群的合理分工和配合才能够完成。只要秉承同一个信念,朝着同一个目标,成功就不再遥远。因此,为了达到暑期社会实践的预期效果,我们应重视团队建设。为了便于管理,应将整个大团队分为若干个小团队,每个小团队由一位小组长负责,对各小组组长再进行统一管理。这样一环扣一环即可形成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治理结构。让个人融入团队,与团队一起奋斗,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成就团队的卓越。(二)重视专业导师的指导。专业导师能够指引学生更加有目的地去学习专业性知识,再好的团队也离不开导师的有效性指导,导师的指导能够减少学生自己迷茫、摸索的时间,缩短与计划目标的距离。因此,必须要重视导师的指导。每个实践小组都应配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导师带队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实践单位,应配备职场师傅或是熟练工人对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操作技能指导。(三)实践过程的实时监测。实时监测实践的每一个过程,掌握学生的每一个动态,有利于我们对存在的错误或缺陷及时进行修改、弥补。因此,要想让暑期社会实践顺利地进行,实践过程的实时监测必不可少。身处于信息时代,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具有时效性。一是创建微信讨论群。对于不懂的问题可以在群里发问、讨论,并由相应的专业导师进行解答,也可以在微信群里分享自己的“奇闻趣事”、工作心得,这样不但有助于对学生的动态信息的收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团队凝聚力,发扬团队精神。二是建立周记汇报制度。要求实践者每周写一篇周记,回顾这周所做的工作及自己的心得体会,达到一个信息收集的效果。帮助学生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及时发现自己在实践体验中的优缺点,对自己的优点继续保持并提高,对于缺点能够及时改正。三是建立小组座谈制度。小组座谈是实践过程实时监测的另一重要环节。由小组带队教师、专业导师组织每周小组座谈,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工作心得,导师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学生同们在交流座谈中能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来解决问题。同时,带队指导教师能在宏观层面上对每位学生的实践实际开展情况进行监控。(四)评价体系的建立。在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过程中,将评价体系的建立列为实践过程的一个部分,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良好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能对自己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因此,只有建立评价体系,才能客观评价实践个体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达到表扬先进、鼓励后进的效果。设计评价反馈表,由企业负责人给实践学生打分。根据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打分。评价反馈表重点关注学生能力需提升的方面及企业、学校组织方面的评价。要重视学校、企业、学生个体三方面信息的对称,为下一次的实践规避一些盲点。总结及交流报告会是暑期社会实践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收获的时刻。通过总结、交流,能够使平时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同时使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个系统的评价分析。报告会的目的在于扩大实践开展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低年级在校生积极参与其中。这一系列的评价看似简单,但对实践的过程监测要求较高,最后的总结、结论都源于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因此,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应尽量做到信息的真实、客观与全面。

作者:周宜生 单位:集美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社会实践学生个人总结范文第6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政主导、团委主抓、关工委指导、部门配合的原则,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业观,构建和谐新凤岗为目的,引导大学生走入社会大课堂,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健康成长。

二、加强领导

各级团组织和关工委要将大学生社会实践行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兼顾,加强领导。为了保证今年的行动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镇、村都要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行动领导小组和联络员小组,实践基地要指定一名负责人专门负责此项工作。

镇大学生社会实践行动领导小组机构如下:

组 长:镇党委副书记 李海文

副组长:镇党委组织委员 杨志钦

镇团委书记 廖玉开

镇关工委主任 廖 浩

成 员:镇团委副书记 罗伟妮

镇团委副书记 张俊威

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张定威

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黄官送

镇团委委员 邓诗雅

就业办公室 房可成

科技办公室 洪家裕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办公室成员如下:

主 任:罗伟妮

副主任:张定威

成 员:邓诗雅 房可成 洪家裕

办公室联系电话:87510678

镇联络员小组由各村一名大学生代表组成。

三、活动内容

团市委、关工委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行动的通知中提出今年活动的主题是“实践·奉献·成长”。我们要结合本镇的实际,切实抓好落实。今年,我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行动要在前几年实践行动的基础上,围绕建设“实力、魅力、和谐、文明新凤岗”总目标,不断深化活动内容,讲求针对性,在形式、内容上有所创新,提高实效。要抓住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这一主流,开展“五项中心活动”。五项中心活动是:

一是劳动实践感悟人生。要安排一部分大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去,体验就业、创业的艰辛和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状况。今年,镇不再统一组织安排大学生到实践基地去体验生活。而是由各村团委、关工委根据自己的实际,物色不同类型单位或企业,确定为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报镇团委、关工委。然后,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安排好下去实践的人数,并填好名册上报。镇原有的六个社会实践示范基地不变,各村如需要可直接联系。同时,为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各村可举办“创业论坛”、就业创业报告会、参观走访成功企业,与企业家对话等等。

二是为打造文化新城作贡献。今年我镇打造文化新城有几个大动作,一是筹建历史博物馆、华侨博物馆、象期大师博物馆,二是举办凤岗艺术节。我们要紧密配合这一中心,发挥大学生的理论优势,以村为单位,组织文物展品调查组,围绕历史文物,客家文物进行调查。通过调查,让大学生接触社情、民情,了解乡情、民俗,让大学生接受一次传统教育和爱国爱民爱乡教育。

三是访贫助学奉献爱心。组织大学生代表到新丰县贫困村开展访贫问苦活动,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与25名贫困子女结对交朋友,进行感恩爱心构建和谐社会教育。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立志勤奋读书,努力把自己造就成有用之才。

四是志愿行动大办好事。镇组织大学生志愿行动服务队。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发挥自身特长,积极投身各项志愿服务工作,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上街宣传治摩措施、环保环卫法规知识,为孤寡老人、“新莞人”子女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等。

五是艺术节上大展风采。要积极为大学生营造交流和分享实践成果的氛围和平台。同时,要积极参与凤岗艺术节的活动。因此,镇拟组织首次凤岗镇大学生卡拉ok大赛,让大家感受艺术节的浓浓文化气氛,在歌声中接受教育锤炼人生。

通过以上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行动中接受教育,在实践行动中增加才干,在实践行动中提高综合素质。

四、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

1、调查摸底,核实大学人数,登记造册归档。7月12日前上报《凤岗镇 村大学生名册登记表》。

2、镇、村成立领导机构。各村上报《凤岗镇 村大学实践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名册》。

3、6月28日召开镇大学生社会实践行动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制订行动方案。

4、7月12日召开镇大学生社会实践行动工作会议。

5、7月13日各村上报《凤岗镇大学生创业实践行动联络员名单》。镇召开联络员座谈会。

6、7月16日各村上报《凤岗镇大学生创业实践行动示范基地及基地负责人名单》。镇召开实践基地负责人会议,交流及研究落实大学生下厂实践的做法、体会。

7、在全社会开展宣传工作,营造有利于活动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实施阶段

1、7月18日镇召开大学生社会实践行动动员大会。明确布置今年活动内容和活动要求。选大学生典型在会上作社会实践典型发言,让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广泛动员大学生积极、自觉参加实践行动。

2、7月19日各村分别召开动员会,再次动员,把发动工作做深做细。要求参加实践的大学生要达到大学生总数的九成以上。同时,要按五项活动内容要求,在大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落实五个活动内容组别的参与人数并填报好有关表格。

3、各村上报《凤岗镇 村大学下示范基地实践名册》。

4、7月23日—至8月10日,大学生下示范基地实践。

5、7月24日,各村上报《凤岗镇历史博物馆展品调查组成员名单》。

6、7月25日镇举办展品调查讲座。所有参加调查的大学生及关工委指导老师参加。

7、7月31日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者行动服务活动。

8、8月3日—4日,组织各村团委、大学生代表到新丰县开展访贫问苦爱心助学活动。

9、8月8日各村调查组上交《凤岗镇历史博物馆展品调查登记表》。

10、8月10日,举办首届大学生卡拉ok大赛。7月底前各村要上交大赛报名表。

(三)总结阶段

1、8月11日—12日,大学生写心得体会。

2、8月13日,各村召开大学生社会实践行动总结会,总结活动开展情况、经验、问题、收获、体会。大学生个人谈心得体会,总结典型,评选先进个人。

3、8月14日,大学生继续修改、写好总结。

4、8月15日,镇召开大学生社会实践行动成果分享会。各村上交大学生个人心得体会总结。

5、8月16日,镇召开大学生社会实践行动总结评比会,评出先进村3个,优秀示范基地3个,20名优秀大学生。各村上交《大学生创业实践(社会实践)行动汇总表》,《东莞市大学生创业实践(社会实践)积极分子推荐表》,各村上交大学生社会实践行动工作总结。

6、8月20日,召开凤岗镇大学生社会实践行动表彰大会,表彰先进集体及个人。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各村团组织和关工委要将大学生社会实践行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主要工作任务抓紧抓细抓好。要坚持市的领导体制。要按照五项活动的内容及时间安排进度一件一件去抓落实。要按要求按时间报送10种表格及大学生社会实践行动工作总结。

2、精心组织,抓好典型。各村可根据镇的工作方案,结合自己村的实际,分阶段安排好工作日程。特别是今年大学生下厂实践的安排由各村组织落实,一定要精心选好示范实践基地1至2个,组织好大学生下厂锻炼。既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又要做好示范基地的统筹安排工作。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有目的地发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加以引导和培养,各村要推荐1-2个先进典型。这一工作,从社会实践活动一开始就要及早抓,直至活动结束。

社会实践学生个人总结范文第7篇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利化倾向

参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要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砥砺才干、炼就本领。但由于经济社会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运行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集中体现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是以考核评优为导向的实践模式。部分高校从学校管理者到指导老师再到学生一致的思想是注重实践活动的“短平快”、注重考核评优指标任务的完成,同时试图主要通过宣传来展示实践的成果,而未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人民群众中、深入生产一线体会生活、培养品质、锻炼技能,没有去教育引导学生对实践内容进行反思,提升认识,这势必会弱化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盲目化倾向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社会实践要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理念等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学生选择社会实践时缺乏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指导,较少考虑具体的内容和方向,目标不明确,甚至认为有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就可以,而不去深入思考自己从这种经历中学到了什么、收获了多少。其实,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前应与指导老师充分沟通,要做好必备的功课,思考自身的定位并努力找到自身的兴趣和社会需要的结合点,力争做到知行合一,避免出现盲目跟风现象,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运行存在问题原因探析

(一)传统观念与家庭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但由于精英教育思想和长期的应试教育的诱导,高校的教育教学仍局限于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对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或公益活动等因学生安全、经费不能保障等原因而持消极的态度,未将社会实践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生也对社会实践存在认识误区,未能将其真正作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途径,缺乏主动融入的信念,认为社会实践只是好玩或因怕吃苦而产生回避的态度,这些现象在“90后”的大学生中尤为明显。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并没有真正体验过独立解决问题、直面困难和挑战的经历,导致其在个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定位上存在认识偏差。

(二)高校对社会实践的统筹力度不够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参与社会实践还需要高校多方聚集资源,从实践内容、基地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为大学生创造条件。目前,虽然部分高校对诸如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勤工助学等传统的社会实践项目较为重视,但对诸如科技创新、社会热点调查、就业实习等新形式、新领域关注较少,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没有明确社会实践环节的具体计划安排和实践育人工作思路。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多来源于学校团组织、学生会组织,而来源于社会组织的机会则较为有限。内容的空洞和与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势必会使大学生更多地局限于学校设定的狭小范围里,目前社会实践的内容和领域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社会实践评价体系不完善

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行为方式的导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当前,社会实践评价更多的局限于单纯总结材料的报送、实践成果的简单展示等结果性的评价而忽视过程性或全程性的评价,没有去深入了解掌握大学生实践的环境和大学生个体的实际收获,同时对参与指导社会实践的老师也缺乏相应的工作量认定和必要的激励措施,实践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导向不明、认识不清的问题,进而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能。调查显示,认为社会实践考核机制较不完善的比例达48.7%,而认为考核机制较完善的仅占15.5%。

三、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的路径

(一)提高认识,充分理解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中的价值

社会实践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是连接大学生和社会良性互动的纽带,对大学生了解国情、铸造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部分高校存在着投入不到位、管理不严格、指导不科学等问题,使得不少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未起到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甚至导致他们产生了错误认识,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和学习风气的养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严重背离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初衷。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价值,真正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教育和培养完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社会实践开展的必备力量和条件;要把教育学生从思想上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作为社会实践组织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认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是单纯地把学生推出校门,而是要真正将其作为高校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选树优秀典型,宣传优秀成果,让大学生交流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所看、所思、所想,以自我教育的方式扩大社会实践的影响力和覆盖面,逐步转变全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上的偏颇,使有思想、敢行动的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大潮中立潮头、展身手,彰显青春风采。

(二)积极协调资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有力保障

大学生社会实践应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紧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随着社会实践活动范围的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正逐步向常态化、社会化和项目化运作的趋势发展,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实施所需的场所、经费等也亟待通过“高校-社会”双向互动来解决,这就需要高校在资源整合上有更大作为。高校要在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加大对社会实践专项资金的划拨力度;要积极集聚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社会交流合作领域,加强同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的合作,寻找互利互惠性质工作的契合点,努力构建多模式、多生态、立体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争取项目、资金支持,逐步实现实践基地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实践经费由“等、靠、要”向多元化筹集的转变。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和承办者,高等院校应注重内部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加强大学生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为逐步丰富社会实践的科学化、规范化运作提供理论支撑;要坚持“以生为本”,根据学校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科学分工,建立起运行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协调机制(如图1)。相关部门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思路的谋划、活动的组织和问题的解决,使社会实践得以有序进行。

(三)创新形式,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性和针对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就必须敢于突破常规,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不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制订社会实践的教育目标,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时代内涵。大学生所学专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和形式,运用最新的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宣传媒介开展针对新农村建设、企业转型升级、社区志愿服务、普法宣传等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优势,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强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应针对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所侧重,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社会需求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使社会实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服务社会的需要,并能让大学生深入社会最基层去体察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了解国情民情,感受市场竞争,磨炼意志和品质,从而使个人品质和专业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升华。

(四)健全评价机制,提升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不仅可以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调动专业老师、辅导员指导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校要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科学认定师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比如到实践基地去实地了解、召开返校后总结交流会等,通过“三比一评”(即比成绩、比亮点、比体会和师生互评),获取对所有实践服务队及其队员较为客观公正的认识。评价除了肯定成绩,还要善于指出学生的不足,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发展过程。高校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比如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定中社会实践所占分量、参加社会实践和学分的互换、专业老师和辅导员指导社会实践的工作量的核算以及后续的总结表彰等。对表现突出的指导教师,高校和地方政府要进行褒奖,新闻媒体加以宣传,对他们的工作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全面鼓励,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构建过程性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追求社会实践活动的效能。总之,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路径。通过近些年的探索,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思路逐步明确,实践内容日趋丰富,但要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更好地激发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成才意识,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还需要社会、学校、个人等多方的共同推动。

社会实践学生个人总结范文第8篇

一、背景及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丰富未成年人节假日参观、旅游活动的思想道德内涵,精心组织夏令营、冬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等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未成年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落实《若干意见》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养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抓手,我们必须认真落实到实处。”

为更好地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的“两纲”要求,根据我校民办中学学生特点,结合学校德育品牌“懂得感恩、学会做人”建设,通过行、习、赏、唱、礼等多种形式,围绕参观考察类、见习服务类、()共建展示类等三大教育系列,设计安排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陶冶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二、操作和保障体系:

1、 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 每学期开学初两周内以及寒暑假放假前两周内由学校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根据本实施意见中各阶段的有关规定做出活动安排,各班根据学校安排自行组织活动小组、设计活动方案并填写活动申报表报学校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学校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排出活动安排表,于校务公开栏公示。

3、 各活动小组必须做到活动前有申报、设计,活动中有管理、记录,活动后有总结、反馈。

4、 为保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与质量,各年级部、班主任必须认真做好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三个环节的组织工作。活动前要加强宣传,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主题宣传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安全教育,让学生及早了解活动的内容和活动要求以及注意事项;活动中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管理、引导、讲解,配合教育活动点工作人员做好工作;活动后要认真作好工作总结,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与征文评选,并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征文评选活动。

5、 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对各活动小组活动情况予以评价,评价一般以好、中、差三等,获得“好”的活动小组所在班级可在下半年度班级达标、创优、示范评比活动中予以加分,被评为“差”的活动小组所在班级取消下半年度示范班级评比资格。

社会实践学生个人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2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它指出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按照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由此,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实现教育目标,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性人才以及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不太乐观,存在着实效性缺乏,对社会实践认识不够等诸多问题,下面将详细阐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过了20年的开展,已经开始出现病态发展趋势,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比如,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到位,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过于死板,形式单一,缺乏创新。诸如此类现状所引发的问题可基本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1三个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此处所指的认识不够包括三方面:(1)学校认识不到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只是课堂教学的 补充形式,是“软”任务,只根据学校和专业的特点有选择地开展,因而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也没有摆上学校的重要日程。(2)大学生不重视。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加之没有成绩考核方面的硬性规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3)家长不支持。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优秀的文化课成绩、各类证书的获取才是最重要的,开展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精力和财力。

1.2大学生社会实践追求形式主义,没有务实,内容针对性差、实效性差

很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支教扫盲等形式,仍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而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在内容上,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往往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另外就是缺乏实效性。大学生社会实践仍然存在宣传得多,实际做得少,假期响应号召临时做得多,平时坚持、主动做得少的现象。

1.3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短缺,前期投入严重不足

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才能得以顺利组织和实施,但目前经费问题制约着活动的开展。一是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主动性。二是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有些单位怕花钱、嫌麻烦,更怕凭添经济负担,不愿接待。

2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各个阶段的问题与不足,结合社会各方面力量,我们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1社会实践前期形成学校加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长大力支持的局面

首先,学校,也就是学生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不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是“硬”任务。笔者对此提出以下建议:(1)应当成立专门的社会实践领导和管理机构,根据职责权限,建立起分工负责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机构。然后根据学校和专业的特点有选择地开展,引起高度的重视。高校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整体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得到实质性的保障。(2)应当将社会实践纳入到大学生成绩考查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论是教学型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还是毕业实习社会实践,都和在学校学的大学理论课一样,都有针对性的考查考试,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成绩档案,将其与奖学金的评定、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的评选、团员民主评议、推优入党和推荐免试研究生、推荐就业等挂钩。这样大学生才也可以看到提高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3)应当要考虑到处处为学生服务,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同时,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从这个层面来讲,学校方面就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讨论主题,确定社会实践地点、时间,确定社会实践内容及详细策划方案,组织人员,并请相关领域的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引导学生。

其次,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建议做到以下几点:(1)应当从课本中脱离出来,挣脱应试教育的模式。从思想上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从根本上认识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紧密关系。(2)增强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积极配合学校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学校各类社团活动,培养动手动口能力,很好的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努力做一个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21世纪新型人才。

2.2社会实践后期,总结归纳,文字化社会实践内容

社会实践后期工作也是活动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如何将社会实践过程形成文字材料将严重影响社会实践效果和成效。例如,某环境工程的学生暑假去洪湖湿地保护区做环保宣传工作后,必定要做后期的工作总结和当地群众反映调查问卷报告。如此,所有的努力和付出才会得到应有的回馈,社会实践才有现实意义。社会实践机会难得,应当好好总结、反思和归纳。弥补不足,不断完善社会实践体系,为下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做准备。此外,还应及时召开社会实践总结表彰大会,鼓励在实践中表现良好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陈星.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J].考试周刊,2009(25).

[2] 盛洁.从社会实践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3] 吕明新.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发挥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青少年研究,2005(3).

社会实践学生个人总结范文第10篇

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2013年的大型毕业生洽谈会上,236家企业进入我校招聘,经分析:236家企业的招聘需求量达5957人,而企业的需求中对学生的沟通能力、数据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提出要求的达到了83.2%。笔者对录用我校毕业生的20家企业进行了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对学生评价较低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人沟通、协作能力和吃苦精神;而企业录用人才最看重的素质排名前三位的是:人际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学习能力。企业调研数据告诉我们:社会对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需求较高。正像大众汽车公司职业培训部的邦加尔德所说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发展速度极其迅速的时代,企业和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着眼于未来,迎接伴随技术发展出现的挑战。这讲究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种直到今天还未被人们普遍了解的自我重塑和自我适应的技能,那就是核心能力。”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有效的途径

2.1当前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种类

2.1.1专业技能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课程比例设计较高,除了课程中设计的实践之外,还有实训周、实训月以及毕业前的顶岗实行等专业实践安排。

2.1.2非专业技能型的社会实践活动

(1)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团委牵头组织进行的各级各类校内社团活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

(2)学生个体的自发社会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比例高,自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学生较多,他们多数利用学校周围的有利条件,利用个人的业余时间广泛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2.2社会实践前后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变化分析

笔者对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后的学生代表进行的调查显示:在同一岗位上实践3个月以上的学生,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革新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学生认识职业核心能力的角度和深度也有较大的变化。实践后再接受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度提高。企业需求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告诉我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2.3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3.1缺乏科学的设计高职院校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分类不同,分别由校团委、学生处(学工部)、教务部门、二级院系等不同部门进行组织,多数侧重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和社会调查等内容,实践项目缺乏科学的统筹;实践过程中缺少专门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指导,更没有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学生完全靠个人领悟去完成实践任务,出现沟通协作、创新革新等问题时,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去解决。

2.3.2没有专业的指导实践活动,学生重视技能操作训练,忽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历练在如火如荼的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气氛的带动下,高职学生对待技能操作课程的态度也从表面认知到高度重视。他们希望通过大赛脱颖而出,他们能够一丝不苟地进行技能操作的练习,可在练习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生都忽视了竞赛需要的人的气质、沟通、创新等核心能力的历练。最终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是那些“综合素质”高,即与人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突出的学生。

2.3.3缺少评估与反馈实践活动中学生重视课外活动的参与,轻视活动收获的总结与提升。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是高考的“失败者”,他们更急于在学习之外的领域中找到被认可的途径。所以,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较高。调查显示,有意愿主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中,75.33%的学生愿意自行寻找个人感兴趣的企业和岗位,而不愿意接受学校和家长的硬性安排;在社会实践目的的调查中,97.26%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以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过分关注金钱的收入情况,根本无心关注个人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不进行总结,更谈不上提升。

2.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意义

2.4.1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职场上,劳动者既要处理人机关系,也要处理人际关系;既要具备硬技术,更要具备支持硬技术的软技能;既要适应今天的工作,也要为明天的发展做好准备。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储备是关键因素。学生具备较好的职业核心能力,可帮助自己适应更高层次和更好岗位的选择,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具备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

2.4.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总理2007年9月7日在大连考察职业教育时指出:“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孩子们的求知,而且要培养思想道德,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科学规划设计,通过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效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是高职院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办出高职特色的有效途径。

2.4.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需要。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根本发展动力。由于职业核心能力具有普遍适用性,员工职业核心能力强的话,企业可在产业调整和转型过程中避免人才短缺的风险。

2.5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对策

2.5.1构建第二课堂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统筹规划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原有的社会实践项目的作用,利用军事训练、社会服务、科技发明等项目锻炼学生的观念与道德,实现提升职业核心能力意识的内化,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与创新革新能力。利用“三下乡”、“四进社区”等项目让学生了解社会、国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利用勤工助学、社会调研等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除了原有的统筹项目外,逐步探讨将学生的自主课外独立实践纳入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中。高职院校应统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构建第二课堂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体系,将职业核心能力理论深入渗透到每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让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成为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有效载体,让职业核心能力贯穿社会实践活动的始终,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幅度提升个人的职业核心能力。

2.5.2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发挥第一课堂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主阵地作用将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设计思路与专业实训、项目计划有机结合。请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全面渗透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将技术技能考核与职业核心能力考核并举,实现一手练“技能”,一手练“能力”的双赢局面。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社会实践中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指导作用。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承担着“引路人”的职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地中,全面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价值和意义,实现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的提升。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组织者的培训,提升组织者的职业核心能力水平和专业水平。无论哪个职能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安排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老师对团队的组织者进行全面的培训,让团队在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全面贯彻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让每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都成为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载体。

2.5.3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科学评价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职业核心能力项目提升的考核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必要手段。目前,多数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项目没有考核,所以,学生的意识和重视程度明显不强。我们可借鉴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的“6A”法则(即:真实性、严谨性、应用性、实践性、咨询性、展示性)对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提升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进行科学评价。对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过程的评价与反馈,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切实提高职业核心能力。

2.5.4营造社会实践的公益性环境,在社会大环境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目前,社会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程度还不高,企业在接受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也缺乏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设计和指导。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公益性社会实践的氛围,以高职学生人人“有才能、有可能”为目标,借鉴德、英、美、新、港、台等地的实践经验,转变社会对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课程教育的“书本式”学习转移到实践学习的“实战式”学习中,在社会大舞台上历练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上一篇:会计专业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下一篇:军训社会实践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