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审计范文

时间:2023-03-21 22:09:08

社会审计

社会审计范文第1篇

一、社会审计的主体

注册会计师是社会审计的主体。鉴于社会审计行业对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维护经济秩序的重要性,我国针对注册会计师资格认定、专业培训和法律责任等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是规范社会审计行业的专门法律,对注册会计师的资格认定、培训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一)考试认定资格制度

《注册会计师法》实施以前,我国曾实行注册会计师考试认定资格和考核认定资格“双轨制”。自1994年1月1日起,取消了“双轨制”,实行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制度。只有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成绩合格并符合规定的从业年限等条件,经注册会计师协会报财政部门批准注册,才能取得执业资格。这项制度的确定标志着我国社会审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高执业水平,促进社会审计事业的发展。

(二)注册会计师培训

社会审计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较高的专业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执业环境,会计师事务所和行业协会应该制定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计划,重视职业后续教育制度的建设,促使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开发和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

为了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的领导,1994年4月成立了由财政部、审计署、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国家教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全国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实施全国培训工作,负责制定培训制度和培训发展规划。各地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事务所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负责本地区、本事务所的具体培训工作,形成一个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龙头,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为支柱,事务所为基础的全国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组织体系。

(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违约、工作过失和欺诈行为不仅给委托人、投资者和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而且还会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为了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风险意识,加强对社会审计行业管理,国家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应讲求职业道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协会制定的职业规范。《注册会计师法》规定,对违法执业的注册会计师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可以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暂停其执行业务或者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注册会计师若故意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和验资报告,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协会

会计师事务所是指依法设立并承办注册会计师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事务所必须加入注册会计师协会,接受后者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合伙事务所和由注册会计师或单位发起设立的有限责任事务所。合伙事务所是由符合规定条件的注册会计师,为共同执业签订书面合伙协议,共同出资设立。注册会计师或单位发起设立的有限责任事务所是由具备条件的注册会计师或单位发起、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而成立的事务所。发起注册会计师或单位以其出资额对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民事责任,事务所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民事责任。

注册会计师协会是由注册会计师组成的职业团体,其宗旨是服务、监督、管理和协调。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注册会计师的全国组织,接受财政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并接受审计署的监督。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办理注册会计师注册、事务所设立有关事宜,监督、管理其执业情况,审批和管理协会会员,拟定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则以及监督、检查实施情况,组织和推动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组织实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依法办理审批及监督、管理境外事务所和人员在境内开展业务的有关事项,组织业务交流,开展理论研究,协调行业内外部关系、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指导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工作,办理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机关委托或授权的其他有关工作。协会会员有两类:一类是团体会员,即经依法批准设立的事务所。另一类是个人会员,包括:执业注册会计师(执业会员)、非执业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和名誉会员。名誉会员为境内、外有关知名人士,经有关方面推荐和协会理事会批准产生。协会的组织机构由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与常务理事会和常设办事机构组成。

三、社会审计管理体制

社会审计管理体制包括政府行政管理、行业自律管理和会计师事务所自我管理,三个层次融为一体。建立科学、合理、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审计管理体制对社会审计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社会审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关系,规范各自行为。1998年通过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有关部门在指导、监督和管理社会审计行业方面的分工,这有利于社会审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政府行政管理

鉴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世界各国政府都通过政府行政部门依法进行监管。在我国,政府行政监管体系包括财政、审计、工商行政管理、税务部门和证券监督管理机构。

1.财政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依法对社会审计行业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主要职责是:认定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审批会计师事务所,制定收费标准,颁布执业准则,处罚违法违规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2.审计机关。各级审计机关依法对社会审计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通过质量检查,对违法违规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建议财政部门和行业协会进行处理处罚。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申请营业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查,受理工商登记,颁发营业执照,还通过日常监督和工商年检,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合法经营。

4.税务部门。税务部门依法对批准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办理税务登记和进行税收征管。

5.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会同财政部门对从事证券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资格进行认定和管理,并对核准从事证券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质量检查。

(二)行业自律管理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行业协会,依法对社会审计行业进行自律管理。主要职责是:拟定执业准则,制定规范指南和质量检查办法,监督和检查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质量,制定后续教育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制定同业公平竞争的管理办法,协调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业务关系。

另外,注册会计师协会还根据财政部门的授权和委托,承担一部分行政管理职能。

(三)会计师事务所自我管理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自我管理,是整个行业管理的基础。会计师事务所实行主任会计师负责制,只有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务质量、人事、财务等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从业人员行为,会计师事务所才能提高服务质量,防范职业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四、社会审计职业规范

我国社会审计职业规范体系是注册会计师在依法承办委托业务过程中,应遵循的专业标准、技术规程和行为准则的总称。主要由独立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和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四个部分组成。

(一)独立审计准则

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独立审计的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和执业规范指南。独立审计准则,是社会审计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册会计师依法独立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和发表审计意见的专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独立审计准则的性质取决于制定机构、机关的法律地位,体现了独立审计准则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实务公告的拟定机构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批准和机关为政府主管行政机关,而解释权又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以,这些准则和公告属于部门规章,具有法律规范和行业自律规范的双重性质。执业规范指南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定并公布施行,只具有行业自律规范性质。

由于上述三个层次独立审计准则的性质不同,因而约束力也有所区别。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与实务公告,是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的法定要求,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执行注册会计师法规定的审计业务,应当遵照执行。执业规范指南是对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的具体指导,注册会计师参照执行,可以根据承办委托业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具体应用。

(二)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职业道德,是指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的总称。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围绕这些内容从社会道德角度对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提出了行业规范。制定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有利于规范注册会计师道德行为,提高职业道德水准,维护职业形象。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规定了一般原则,如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在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过程中,应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独立的原则、回避制度等等。同时,准则还从专业胜任能力与技术规范、对客户的责任、对同行的责任以及其他责任等方面,对注册会计师以及所在的事务所提出了要求。

(三)质量控制基本准则

质量是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的生命线。以质量为本,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是社会审计行业的立足点。质量控制是指事务所为确保执业质量,符合职业规范要求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和程序。质量控制基本准则为指导事务所建立和健全质量控制制度确立了基本原则,从全面质量管理和单个项目质量管理两个方面对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进行了阐述。

(四)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

为了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不断接受职业后续教育。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明确了建立职业后续教育制度的基本原则,职业后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组织与实施以及检查和考核。

社会审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家审计 社会审计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72-02

一、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共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顺利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的审计工作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1、前一时期自1949年到1978年。这一时期,我国未设置独立的国家审计机关,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督,主要结合财政管理、经济监察工作进行。

2、后一时期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确立了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我国的审计事业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

这后一时期的审计工作又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我国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审计工作起步阶段(1978―1985年);二是审计工作的探索与发展阶段(1986―1994年);三是全面贯彻落实《审计法》阶段(1995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公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是中国审计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201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颁布,这部规范、统一的国家审计准则已经于2011年开始实施。

同时,我国的社会审计制度,即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也得以恢复和发展。自从1980年恢复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已经比较规范和成熟;有关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法规、准则制度已经比较健全。几经制定和修订,至2006年2月,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法》和48项《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在内的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准则体系。

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都属于我国审计组织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

二、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之间的联系

1、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同属于审计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综观世界各国审计制度的发展,基本经历了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单位或部门内部审计的过程;我国的审计也不例外,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审计监督组织体系,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各自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审计。

2、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特征相同。国家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代表政府依法进行的审计。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审计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按照民主政治的原则,人民有权对国家事务和人民财产的管理进行监督。因此,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员在受托管理属于全民所有的公共资金和资源的同时,还要受到严格的经济责任的约束。这种约束方式就表现为国家审计机关对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因此,国家审计担负的是对全民财产的审计责任。

由CPA执行的社会审计,是由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社会审计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的;并且随着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如股份公司的出现,以及资本市场的形成而不断完善。它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监督机制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会计师事务所是经过省级以上财政机关核准、并在工商机关注册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它们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与客户之间遵循双向自愿选择的原则。并且可以跨行政区域执业。

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注册会计师审计,都具有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特征。审计独立性原则要求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保持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只有保持独立性,才能保证客观和公正,也才能具有权威性,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

3、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程序和审计技术方法基本相同。国家审计准则第六十一条规定:审计人员可以从下列方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1)控制环境;

(2)风险评估;

(3)控制活动;

(4)信息与沟通;

(5)对控制的监督。

国家审计准则第六十三条规定: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下列方法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

(1)书面或者口头询问;

(2)检查有关文件报告;

(3)观察有关业务活动及其场所、设施和有关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

(4)追踪有关业务的处理过程;

(5)分析相关数据。

国家审计准则第七十五条规定:审计人员认为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测试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1)某项内部控制设计合理且预期运行有效,能够防止重要问题的发生;

(2)仅实施实质性审查不足以为发现重要问题提供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决定不依赖某项内部控制的,可以对审计事项直接进行实质性审查。被审计单位规模较小、业务比较简单的,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事项直接进行实质性审查。

国家审计准则第九十一条规定:在审计事项包含的项目数量较多。需要对审计事项某一方面的总体特征作出结论时,审计人员可以进行审计抽样。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抽样时,可以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有关规定。

国家审计准则第九十二条规定:审计人员可以采取:

(1)检查;

(2)观察;

(3)询问;

(4)外部调查;

(5)重新计算;

(6)重新操作;

(7)分析等方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获取审计证据。

中国注册会计师一系列具体审计准则,就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审计抽样和其他选择测试项目的方法等所做的规定,与国家审计准则中规定的审计程序基本相同。

中国注册会计师具体审计准则中规定的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或者方法,与国家审计准则中规定的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或者方法也是基本相同的。例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采用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等具体审计程序来获取审计证据。

根据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程序和审计技术方法基本相同。并且国家审计准则中规定,国家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有关规定”。

三、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之间的区别

1、审计执行主体不同。国家审计的主体是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分为中央审计机关和地方审计机关。包括:审计署――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机关――设区的市/自治州审计机关――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审计机关;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

其审计管辖范围内设立派出机构。审计机关是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在审计过程中维护国家利益。

社会审计的主体是经过批准、依法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可以由注册会计师合伙设立;符合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是负有限责任的法人。

2、审计领域不同。国家审计主要是对使用国有资金的单位、组织或项目进行审计监督。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署对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对国家的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盒融机构,进行审计监督;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对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受托审计。它可以接受企业单位、事业单位、非经济组织的委托进行审计;也可以接受国家机关如财政机关、司法机关、审计机关的委托从事审计业务。

3、审计依据不同。先秦时期的著作《管子》一书,早就提出了“明法审数”的思想。审计的依据就是法律法规、准则制度。在依法审计这一点上,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社会审计,都是一样的。但它们具体所依之法却不相同。

国家审计的主要依据是《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社会审计的主要依据是《注册会计师法》和一系列《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4、审计目标不同。国家审计的目标具有多重性。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国家审计属于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经济、政治、社会三重目标。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标比较单纯。注册会计师被誉为“经济警察”或投资者的“看门人”。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审计通常是财务报表审计,其审计目标是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1)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2)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5、审计关系的形成方式不同。国家审计关系的形成是依职权进行的。审计机关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不能根据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的,根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两个以上国有资本投资主体投资的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和建设项目,由对主要投资主体有审计管辖权的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监督。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受托审计。它可以接受企业单位、事业单位、非经济组织的委托进行审计;也可以接受国家机关如财政机关、司法机关、审计机关的委托从事审计业务。

6、领导体制或组织模式不同。国家审计的主体是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分为中央审计机关和地方审计机关。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可以是注册会计师合伙设立;符合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采用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结构是其内部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结构主要有两种,即所长负责制和董事会领导下的主任会计师负责制。无论哪种类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其内部分工基本一致,即实行主任会计师(所长)、部门经理、项目经理三级管理体制。

7、审计经费来源不同。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因此,对其审计管辖范围的单位的审计是无偿进行的。

会计师事务所是依法设立的中介服务组织,它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并且依法纳税。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它向业务委托人收取的审计收费或其他服务收费,其进行的审计是有偿进行的。

8、审计权限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强制性程度不同:如审计机关经县级以上人民国家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查询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的账户。审计机关有证据证明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存储公款的,经县级以上人民国家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有权查询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在金融机构的存款。

审计机关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机关的规定提供预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决算、财务会计报告,运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和必要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文档,在金融机构开立账户的情况,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

会计师事务所在承办审计业务时,由于委托人不同,其被授予的权限也不同。在接受有关国家机关委托办理业务时,注册会计师有权查阅有关的财务会计资料和文件,查看业务现场和设施,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核实;接受其他委托人的委托时,其审计权限按照依法签定的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有关约定办理。

9、审计类型不同。审计机关进行的审计包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以及专项审计调查。

10、审计结果及后续措施不同按照《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审计报告的形式包括审计机关进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后出具的审计报告、专项审计调查后出具的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以及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后出具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按照《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审计机关有关业务机构和专门机构或者人员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以及相关审计事项进行复核、审理后,由审计机关按照下列规定办理:(1)提出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对审计事项的审计评价,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提出的处理、处罚意见,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单位的意见,改进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管理工作的意见。(2)作出处理、处罚的审计决定。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处罚的审计决定。(3)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或者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对依法应当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向有关主管机关、单位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对依法应当由有关主管机关处理、处罚的,移送有关主管机关;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4)审计机关对重要事项可进行跟踪审计;并且对审计整改事项进行检查。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审计整改检查机制,督促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根据审计结果进行整改。主要检查或者了解下列事项:执行审计机关作出的处理处罚决定情况;对审计机关要求自行纠正事项采取措施的情况;根据审计机关的审计建议采取措施的情况;对审计机关移送处理事项采取措施的情况。(5)审计机关在出具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后,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查或者了解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整改情况。审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方式检查或者了解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整改情况:实地检查或者了解;取得并审阅相关书面材料;以及其他方式。对于定期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可以结合下一次审计,检查或者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

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审计通常是财务报表审计,或称财务收支审计。在审计完成时,注册会计师向审计委托人提交审计报告。在此之后,通常无需后续措施;除非在审计报告日后,当阅读其他信息发现重大不一致或注意到明显的对事实的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修改已审财务报表或其他信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2006.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201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2010.9

4.中国注册会计师法.1993.10

社会审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审计质量 审计风险 控制措施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经历过不断的演变,从最开始的有限责任的组织形式,转变为到现在的以合伙制为主的格局。之前是独立的分散格局,现在是全国性的布局。以往是国际四大垄断行业高端市场,现在国内多个异军都可参与到竞争中来,竞争机制更加的合理。新三板、债券等新兴的业务也在不断地成长起来,这些种种既是机遇,但无不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给审计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从事社会审计工作的相关人员就要重视对审计工作风险的防控,将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控制到最少。

一、会计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社会审计机构模式问题

目前,社会审计机构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模式体制的不合理。现阶段事务所大多是有限责任制和合伙制,有限责任制又占了比较大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导致了项目管理人员对风险防范意识比较薄弱这,也是为什么事务所群体在社会公信力差。

(二)审计业务质量控制问题

审计业务质量存在控制上的问题,也会使得审计风险的程度逐渐偏高。具体来讲,首先是目前我国的会计、审计事务所成立的基本条件还是比较低的。容易造成我国的会计事务所中发展不平衡。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不完善也会使得事务所群体在项目管理的质量控制制度不完整。事务所直接项目人的考评、项目复核程序只是走形式主义,而没有实质性的复核。

(三)市场恶意竞争问题

某些资质较低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竞争日渐激烈的市场下,为了自身的发展,获得更多的收入,产生恶性竞争。变相的降价,用不符合规范的方法获得业务,从而使得审计质量变差,风险加大。这些都是由于国内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对会计师事务所设立的门槛不高所造成的。

二、建立防范审计风险的相关措施

社会审计对于国家的经济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事关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如何加强对审计业务质量的把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规范业务操作程序

保护公众利益是我国审计准则的制定标准。因此要做到从制度上明确执业人员的责任,严格审计程序,充分展现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实务,降低投资者的决策风险。这样一来就有利于保证了财务信息的公开性和促进行业的自身发展。作为社会审计最直接、根本的法律依据,每一个单位都要遵守新的审计准则,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达到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减少风险,降低成本,完善审计工作的目的。

(二)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

风险意识是每一个执业人员都所要具备的。作为审计单位的供需主体,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起一个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规范好每一个环节,确保服务的业务承接、业务的开展、人员的配置合理,明确对顶责任限制、报酬。用高水平的服务质量降低事务所的风险。因为岗位自身的性质、项目审计实务操作、工作程序和人员管理不当都有可能会带来风险,因此会计师事务所要围绕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这三大方面来控制审计风险。

(三)制度机制上也有可能会存在风险,因此要在工作制度机制重点寻找,预防因为权利失控和行为示范而带来的风险

在审计方法上面,相较于传统制度导向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会的优点更加突出。这是因为风险导向模式一方面可以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中,能够多层次、多方位对客户的经营活动风险进行综合分析与属性评估,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审计人员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能力,从而大大降低了审计的风险。

(四)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识别与风险处理能力

审计人员在做审计工作时应该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准则,不、不。

第一,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全面的审计的独立性。事务所本身和被审计单位不能存在相关的利益关系。第二,从业审计人员要有不断增强自身职业技能的意识。为此需要做到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执业能力自然会有所提升。在大多数的单位内部审计业务倾向于采取外包的形式的前提之下,外部审计的发展空间不可不谓是广泛。社会审计机构应该认识到自身是一个服务机构,应该要将提高自身服务水平作为前进的目标。因此,社会审计机构既要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更新自身的理念,将审计机构和队伍建设的更加好。审计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全面提升自我的职业道德水平,扩大审计业务的覆盖面。

除此以外,要重视对审计人员的培养,加强引进审计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力度,使得审计人员的水平不断地提高,更好为审计机构服务。社会审计工作的发展目标主要是国家和地方事业,重点要解决的是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的是绩效和责任。要实现这一目标,创新就要从审计的理念、内容、方法、技术各方面展开。实现审计风险的有效防控,全面提升审计质量。 审计人员的认真负责就是审计工作的强有力的保障。

三、各级协会和事务所应做好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和管理工作

(一)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

每一个注册会计师都要具备基本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法律责任意识,规范操作,做到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就要积极地进行相关宣传教育,分析审计风险在执业中的各种具体表现和由此造成的相应利弊得失和造成的法律责任。不仅让注册会计师能够了解自身的职业,同时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基本特点。

(二)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

注册会计师要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熟悉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提升自身额职业技能,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中,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才能更好地为上市公司服务。

(三)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

我国曾经发生国几例由于源于注册会计师违反职业道德和审计准则造成的社会审计过失。相关人员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者受到了法律的惩罚,戴上了违法的镣铐。因此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切实,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

(作者单位为宣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池小丽.论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4(48).

[2] 滕凤云.审计中的风险及防控措施[J].现代审计与会计,2013(07).

[3] 储昱.委托审计风险及防控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4).

社会审计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e nature of auditing determines its independence,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auditing can effectively ensure the economic supervision of auditing matters according to the law. Under such conditions, the audit report will have more economic reference value.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a large number of cases of audit failure, which have made the social audit independence questioned.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and summariz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social auditing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concrete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independence of social auditing. All of these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strengthening China's auditing independence and improving economic efficiency.

关键词:审计独立性;盈余管理;审计意见购买;审计风险

Key words: audit independence;earnings management;audit opinion purchase;audit risk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033-03

1 社会审计独立性的概述

1.1 审计独立性的论述

审计独立性,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在提供审计服务的工作中保持独立性。[1]审计人员在提供审计相关业务服务时不仅要独立于审计委托人,还要与其他相关利益方保持独立,否则将会严重破坏审计的独立性,无法实现对社会公众负责。

1.2 审计三要素的关系

审计有三个基本要素――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委托人。通常情况下,审计主体和客体处于权责分离状态。而委托人为了详细的了解其雇佣的企业专业管理人员是否妥善的经营管理好了委托人资产并是否为委托者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就会依法委托审计主体对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并做出相关的审计意见报告以真实反应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2 关于社会审计独立性的现状分析

2.1 缺乏审计独立性的现实弊端

2.1.1 不健康审计市场

自1998年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以来,我国审计市场整体呈现出这样一个特点:不匹配的供求关系和“黑色”社会文化。“低价竞争”现象十分普遍;讲究人情;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不重视审计质量。

2.1.2 国内外审计独立性遭到破坏

随着2006年来,国际审计准则体系和我国新的审计准则的颁布,确立了我国的审计模式以风险导向为基础,加大了审计人员的法律风险成本,审计人员需将为自己所发表的审计意见承担更多的责任。然而即便这样,我国还是出现了不少的有失审计独立性案件。2006年7月31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华伦会计师事务所因蓝田股份事件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会计中介机构在上市公司造假中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在中国还是首例。

2.2 缺乏审计独立性的行业弊端

2.2.1 会计师事务所盲目扩大规模

基于全国前百会计师事务所的统计数据来看,2003年平均每家事务所有1.62家分所,而在2009年,平均每家事账分所数量已经增加至5.18家。不少事务所通过设立或吸收分所的方式迅速扩大规模,分所数量大量增加。因此部分分所缺乏来自总所的有效约束和监管,而不当的内部治理也影响着审计行为和审计质量。[2]

2.2.2 审计人员职业素质低下

2005年国家审计署了第四号审计结果公告,对国内的16家具有上市公司审计资格的会计事务所进行了审计业务质量的抽查,当中的14家事务所的37名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审计造假问题,反应出拥有较高专业能力的审计人员不仅没有对失实的财务报告做出真实客观的审计意见,并且有涉嫌帮助上市公司造假欺骗的嫌疑,让社会审计的独立性遭到了公众的质疑。

3 影响社会审计独立性的原因

针对当前我国审计市场堪忧的状况,当前影响社会审计独立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3.1 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外部因素

3.1.1 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方面的影响

我国的交易市场并没有十分规范的审计人员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专业的监督检查,审计市场相关法律规定的漏洞也造成了部分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服务的过程中投机取巧。《刑法》对涉及审计造假“情节严重”的情形没有做出详细规定,使得该条法律在量刑的过程中并不具备可行性。

3.1.2 盈余管理造成重大错报风险

盈余管理扭曲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使企业盈余偏离了实际的状况。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审计人员需要承担的鉴证业务风险取决于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会计信息质量越低,审计人员为了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需要大量的证据收集程序,如果一旦发生审计失败,审计人员将面临高昂的诉讼成本、声誉受损甚至刑事责任等风险,对审计独立性构成一定威胁。[3]

3.2 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内部因素

3.2.1 审计委托关系

当前社会的审计关系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正常情况:一是公司的管理者担任了双重角色――审计委托人和审计客体。形成委托关系在理论视角下呈现出畸形的审计关系,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建立了薪酬关系,使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二是我国现在的审计收费制度是被审计单位直接向会计师事务所交审计费,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有经济方面的依赖,制约着审计的独立性。

3.2.2 审计意见的购买

根据研究得出的审计风险要素数学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而重大错报风险实质上是由内控程序和被审计公司的业务特性所决定的,因此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审计师经营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越高,就会有对审计意见强烈的购买动机,对审计的独立性有一定冲击。

4 加强社会审计独立性的建议及措施

4.1 加强审计政府监管力度方面

4.1.1 建立协调化的政府监管机制

全方位改进现代企业的监管制度,建立良好的社会审计执业环境。将政府的某些职能D变可以避免政府与企业之间发生利益关系。这样就可以使企业成为真正自主经营的独立法人,企业经营利润和财务状况的好坏都将不会与国家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可以很好的杜绝国家的某些权力部门利用职权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进行干预。

4.1.2 通过第三方介入改变现有审计费用支付方式(此项建议在现实中还未出现,属于本文创新型意见的具体措施,具有改进的现实意义)

可以选择试点地区的企业,规定这些企业如期预交给审计收费部门或者规定审计机构的相关审计费用,让这些规定的部门作为额外的第三方收取审计委托人支付的审计费用,受到政府监管部门或群众对它的监督,监管部门可针对审计费用的支出对收费机构进行合理性的质询与查证,使审计费用的收支状况真正实现“透明化”。然后财政部可在一段时期后协同有关部门对试点地区采取抽查的办法去核实这些措施在我国是否真的有效,若可行则可以逐步推广使用。

4.2 加强审计市场监管力度方面

4.2.1 鼓励从源头上提高对审计独立性的需求

2011年,东方电子通过虚假报告吸引大批股民。调查显示,在1997年至2001年期间,东方电子高层利用公司购买的1044万股原始股在二级市场进行炒作,所得的收益竟达17.08亿元,使这个注册资本仅6380万元的电子公司在资本市场迅速聚敛了财富,成就了东方电子的资本神话。这就需要让广大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意识导向,若大多数投资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经合格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的财务会计报告才能更真实的反应该上市公司现在的经营运营状况,更有助于他们对上市公司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就会促使上市公司聘请具有高质量的会计事务所进行审计报告工作,促进我国审计独立性市场良性发展。

4.2.2 分析师跟踪机制

上市公司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它直接损害了审计质量和审计师的独立性,因此也成为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4]分析师跟踪会使被跟踪的公司得到更多投资者的关注,能够提高公司信息的透明度,从而使公司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更容易被市场识别,这将对公司形成一定的威慑力,增加公司审计意见购买的风险,降低公司对审计意见购买的可能性。

4.2.3 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

上市公司控制风险其高低取决于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质量。[5]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的内部审计包括两类:首先是下属企业财务部门自己的审计,其次是总公司一级的审计。为了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确立了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共同接受的会计标准和原则,每级财务部门的职责就是坚持贯彻这些原则;二是双重报告系统,每个产业集团的财务负责人既要向本企业的负责人报告,还直接向总公司的财务副总裁报告。这一措施的运用使得他们在检查和改善下属单位的经营状况、保证投资效果符合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培养企业管理人才方面开创了极为成功的范例。

因此被审计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则可以降低外部审计的实质性测试范围,降低审计的控制风险和成本。公司的内部质量控制的综合绩效越高,则审计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就会越低,进而审计的总体风险就越可控。

4.3 加强审计行业自律方面

4.3.1 提高社会审计人员素质和职业技能

审计人员要严格要求自身,在执业过程中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将审计责任具体到个人,有利于追究审计责任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意识。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从查账入手,但决不止步于单纯查账,而是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可能有问题的业务。审计人员作为专业的鉴证者和审计风险的承担者,应运用其专业知识对特定客户的了解,深入分析诱发客户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进而发现“红旗信号”,出具高质量的审计意见报告。

4.3.2 建立正常的审计关系

健康的审计关系在于保持审计三要素之间的相互独立,严厉禁止审计机构对同一审计客体而言具有监督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身份,可以通过采取某一方式来弥补审计关系中真正的审计委托人的缺失。这样可以有力的避免公司的管理人员与会计审计人员之间发生直接的审计利益关系,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报告就会相对独立客观。

4.3.3 准确衡量不利于独立性的风险系数

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当遇到不利于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情况,应当从性质和质量两个角度来运用审计独立性相关概念等专业知识来具体衡量不利因素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程度,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来规避不利于独立性的情况或者终止对客户提供该项审计服务业务。

5 结论

社会审计对提高企业整体效益和强化企业管理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只有维护好审计的权威性才能更好的实现审计的独立性,社会审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将会极大地提升,使其在市场上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玉俊.审计独立性的概念[J].中国注册会计,2000(06):91-94.

[2]王春飞,吴溪,曾铁兵.会计师事务所总分所总分所治理与分所首次业务承接[J].会计研究,2016(03):79-88.

[3]方红星,张勇.供应商/客户关系型交易、盈余管理与审计师决策[J].会计研究,2016(01):76-84.

[4]翟胜宝,张雯,曹源,朴仁玉.分析师跟踪与审计意见购买[J].会计研究,2016(06):79-88.

社会审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审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引论

社会审计,也称注册会计师审计或独立审计. 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独立执业、有偿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活动。社会审计的产生源于财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本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不断受到诉讼的威胁,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民间审计已发展到了通过评价审计风险制定审计战略计划的风险基础审计阶段。

二、社会审计风险的涵义

关于社会审计风险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社会审计风险定义为:“社会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柯勒会计辞典》将社会审计风险概括为二点:一是已鉴证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内存在重要错误,而未被审计觉察的可能性。

三、社会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的影响

审计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法律环境、规章制度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审计职业界自身。

1.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就失去统一的判断标准,增加风险机会。我国先后颁布的《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明确规定,对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和违章行为分别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市场制度与法律制度是互补的,市场不能没有法律。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法律在赋于审计职业专门鉴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审计工作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存在着问题。会计准则是社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的依据之一,若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着问题,势必会导致社会审计风险的增大。安然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安然公司采用的财务手段中,有一个是“特别目的实体”(按照美国现行会计惯例,如果非关联方在一个“特别目的实体”权益性资本的投资中超过3%,即使该“特别目的实体”的风险主要由上市公司承担,上市公司也可不将该“特别目的实体”纳入合并报表的编制范围)。利用“特别目的实体”可以高估利润、低估负债。而“特别目的实体”是美国现行的会计惯例。故如果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和审计准则来说,安然信可以认为安然公司的关于“特别目的实体”的账务处理是正确的。所以,在安然事件中,美国会计法规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安然事件表明,以具体规则为基础的准则,不仅总是滞后于金融创新,而且企业可以通过“业务安排”和“组织设计”轻而易举地逃避准则的约束。

3.经济环境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的扩大。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从西方审计发展来看,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亦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扮演着一个最重要的角色,没有它金融市场将会萎缩。

4.审计职业界自身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和不正当竞争对我国审计职业界的负面作用。目前,CPA职业界普遍存在低价竞争、高额回扣的现象,加之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的越权介入,使CPA与会计师事务所处于不平等竞争的不良环境之中,在此种恶劣的审计环境中,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难以实现,或者是要付出高昂代价方能实现。

(二)审计人员方面

1.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使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这种状况常常使人们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因此审计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

2.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民间审计是一种专门技术服务,审计人员有责任计划自己的审查工作,以查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行为,同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运用应有的技术和职业关注。可见,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的结论相当重要。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审计人员并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质量。

(三)审计人员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着缺陷

一是审计方法模式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而国外已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二是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它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三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如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审计成本随意放弃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选用不科学等。

四、降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对策

我们探讨社会审计风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社会审计人员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及其可控性,从而有意识地去寻求降低社会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以便把审计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以免当社会审计风险出现时,社会审计人员处于措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因此笔者认为要有效地减少社会审计风险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二是分清被审单位的会计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三是建立保障制度,增强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承受能力。四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审计质量控制系统。五是全面推行计算机审计。

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的环境条件下,审计人员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增强了审计效果,更加促进审计工作及人员的进步。社会审计力求降低风险,以提高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劲松,张庆,等,编.审计风险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8.

社会审计范文第6篇

一、权利与义务不平衡对审计

信息质量的影响在法律上,权利是关于权利主体具有一定作为或不作为的许可;义务是关于权利主体应当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权利与义务密不可分,一方有权利,他方必有相应的义务,或者互为权利义务。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是保障各权利主体利益的前提条件。

社会审计的权利与义务主要是一种经济性权利与义务。在这一权利与义务体系中。存在着三种权利主体:会计信息提供者(被审计者),会计信息使用者(审计信息需要者)和会计信息鉴证者(审计者)。从审计产生的历史来看,三者应有如下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被审计者的义务是向审计者提供审计所需的全面、真实的会计资料,权利是要求审计者公正评价其提供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审计信息使用者的义务是向审计者支付合理报酬并按约定范围使用审计信息,权利是要求审计者提供有关会计信息公允程度的审计报告;审计者的义务是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鉴证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提供相应的审计报告,并在约定范围内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承担责任,权利是向审计信息使用者(理论上的审计委托人)收取审计费。

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审计信息使用者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审计者既不知道有多少人使用审计信息,又无法向使用审计信息的人收取费用。因此,审计费用转由被审计者支付成为司空见惯之事。这就在被审计者、审计信息使用者和审计者三方之间产生了权利与义务的不平衡。(1)就被审计者而言,通过支付审计费用成为审计委托人后,就享有了要求审计者出具审计报告的权利。当作为审计委托人的被审计者有不良企图且有多个审计者可供选择时,被审计者可以较容易地寻找到易被其操纵的审计者。(2)就审计信息使用者而言,由于不承担支付审计费用的义务,也就丧失了作为审计委托人的权利。相应地,他们获取真实审计信息的权利也会受到影响。(3)就审计者而言,其权利是针对作为委托人的被审计者而言,义务却是针对非委托人的审计信息使用者而言。这样,审计者正常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经济联系被割断了,审计者的义务约束全来自于法规形式的社会责任,而非合同的经济约束。

这种三方权利义务不平衡状况的最终后果是:审计者不是以满足审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为目的,潜心研究如何提高审计信息的质量,而是以回避法律责任为目的,潜心研究回避法律责任的审计方法和程序。现代审计中的诸如内控制度测试、重要性判断、抽样审计、风险控制等方法均深深地带有回避法律责任的烙印。可以说,社会审计中权利与义务不平衡是影响审计信息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二、审计市场不健全是审计权利与义务不平衡的根源

根据委托理论,审计是由于委托人需要了解人对其委托财产的经管状况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委托人远离其委托财产的经营过程的条件下,委托人对委托财产经管情况的了解,主要依靠人提交的反映受托财产经管情况的会计报告。而该报告又是由人编制的,其公正性容易受到质疑。委托人为了获得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就产生了聘用外部审计的需要。

按该理论,在规范的审计市场中,供需双方分别应是审计者(审计信息供应方)和财产委托者(审计信息需求方)。审计信息就是该市场中的商品。这种商品所具有的专门为财产委托人“订做”的特殊性,并不妨碍审计信息买卖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关系。因为在规范的审计市场中,要求审计者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不允许审计者与被审计者(财产人或会计信息提供者)发生任何经济利益关系,使审计者能从始至终不受外来和内在因素的影响或干扰,能够客观、公正地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并得出结论。

但目前我国经济体系中,特别是公有经济中,由于委托关系尚不完善,审计市场中缺乏出资聘请审计者对财产人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的财产委托人,社会审计不是建立在市场需求之上,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良好愿望推动形成的。审计信息的使用者首先主要是各类政府机关,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财政部门、海关、外汇管理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等等。其次才是债权人和投资者。从理论上分析,由于会计信息的真伪与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切身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债权人和投资者有购买审计信息的动机。但由于我国资金极度短缺,拥有资金的债权人和投资者处于优势位置,普遍不愿意为进行正确的投资和信贷决策支付审计费用,而是将该费用转嫁到寻找借贷和吸收投资方。这样,在实际生活中,被审计者就成为审计委托人,审计人员与被审计者之间产生了经济利益关系。这使审计人员的独立地位受到影响,相应地,审计信息质量必然会受到质疑。可见,中国社会审计难以真正保持其独立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不存在健全的审计市场。

在以行政命令方式建立的非规范的审计市场中,审计信息使用者不承担义务只享有权利;审计者只对被审计者享有权利,但却对审计信息使用者承担义务;被审计者则只承担义务,却无什么法定权利可言。因此,当某利益主体承担的义务大于其享有的权利时,该主体必然会为追求相应的权利而努力,以求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不承担义务只享有权利的审计信息使用者,可能会为节约的审计费用支付高昂的代价。

会计信息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信息,它既是财产委托人与人订立经营责任契约的基础,又是两者经营责任契约的一个重要因素和评价财产人经营责任契约执行情况及结果的重要手段。会计信息与财产人的经济利益的密切相关,不可避免地使某些财产人产生操纵会计信息的动机。在审计存在的情况下,财产人自然也会产生操纵审计信息的动机。而在激烈竞争条件下,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社会审计者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审计委托人,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果一旦作为审计委托人的被审计者有了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那么他们总可以找到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虚假审计信息的审计者。使该动机变为现实。这可以从我国出现的诸如深圳原野、北京中诚、海南新华、琼民源、成都红光等虚假审计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诉讼案件中,得到证实。

三、平衡社会审计权利与义务的对策思考

目前在呼吁打击虚假审计报告时,各方面十分重视加大注册会计师违规的处罚力度。笔者认为,这虽必要。但毕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要彻底解决注册会计师有意造假,确保审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还得从平衡社会审计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入手。平衡审计的权利与义务,说到底就是将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者相分离,使审计者在经济上完全独立于被审计者。

社会审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国家审计;社会审计;长效治理机制

1994年税制改革中财政收入比例由78%下降到44.3%,而相对的财政支出比例没有明显下降,使得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且权责不匹配,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并且《预算法》中规定政府不得进行债务融资和赤字预算。为规避法律制约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筹措资金保证项目的正常建设,而且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带动了建筑、钢铁、人力等几个领域的发展。但随着政府融资平台数量和债务数额的攀升,地方政府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背负沉重的债务暴露出严重的财政危机。为防止财政危机向金融风险转化,自2008年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审计,将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作为防止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重要举措,下面通过对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在政府融资平台审计中的不同之处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如何建立政府融资平台长效治理机制。

一、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在政府融资平台审计中的不同点

(一)审计主体不同

政府融资平台审计中国家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国家审计机关主要对政府融资平台中涉及国家资金及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国家审计人员所需的工作经费由财政部门负责拨付。社会审计的主体则是具有相关资质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社会审计主要是对政府融资平台的利益相关者负责,保证信息真实可靠,维护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二)审计的权限及侧重点

政府融资平台中国家审计是依据宪法等有关规定对其涉及政府融资平台项目的企业进行强制性的审计监督,审计中发现的企业违规行为有权依法处理。国家审计侧重考察政府融资平台中项目申报,审批,建设过程中的合法性及合规性。社会审计则是由注册会计师组成的受托审计,即社会审计无权对相关企业直接审计,需要政府融资平台根据自身需要自行选择具有相关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且审计范围审计业务约定书中所约定的。社会审计作出的审计报告易受到委托方的影响,以至于影响审计报告意见类型而不能进行深入调查。

(三)审计的依据及审计成果

在政府融资平台审计中国家审计依据《国家审计准则》进行审计。由于国家审计是一种依法行政行为因此审计行为和审计处理依据等须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并且国家审计会对所涉及到政府融资平台有交易事项的所有企事业单位出具审计取证单、审计报告、决定等。社会审计的审计依据是的独立审计准则。在审计工作结束后,注册会计师根据内容向政府融资平台委托人提交相关审计报告并对其真实完整性负责。

(四)审计程序、法律责任不同

在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是行政执法机关,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审计时需依照法律依法审计,并根据职责、权限、审计程序对其作出相应处理,在政府融资平台审计中国家审计人员必须到现场直接参与审计,作为被审计对象所涉及到的政企对审计机关作出的相关审计决定必须执行,如果对其处罚决定有异议时需先执行审计机关的决定后通过行政诉讼等方式来解决。社会审计结果仅需提交给委托人不能采取后续处罚措施,并且在实施阶段会导致审计结果存在客观差异。

二、建立政府融资平台治理的长效机制

截止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主要是银行贷款,且仅银行贷款就达到了9.7万亿元风险集中,而且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自身定位模糊、管理混乱,信息披露不透明、投资效率低下。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会对我国的金融系统和经济增长造成巨大冲击。上述对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及风险防范仅靠一方是不够的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发挥自身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建立长效机制。

(一)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应对政府融资平台的审计方式

社会审计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以往的审计方法开展审计工作,但是社会审计对审计对象的总体方向把握不强,使得其审计只是停留在财务报表这个层面,缺乏对其深入的分析。国家审计则对整体把控作为前提,对重要内容深入了解分析重点审计,提高审计效率。所以在进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审计时需要结合国家审计对总体的把控能力,分析审计重点内容时结合社会审计的经验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双方审计的优势达到最优效果。

(二)促进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完善

为保障地方政府的合法权利,促进资金高效流动和资源合理配置,防止部分政府违规举债,我国可以通过修改《预算法》和《担保法》等法律,来规范地方政府大量举债的行为,授予地方政府发债的权利,使其在公开、透明的操作环境下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债务融资,接受公众的监督。并完善政府绩效考核标准,将政府债务的管理和偿还纳入考核标准,明确责任,防止出现坏账、过度借贷的情况,加强政府资金信息披露,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完善平台的管理,规范平台运作

融资平台的主管部门应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对涉及地方政府担保的融资平台进行全面的清查整顿,对其中无资质、职能重叠、资产规模不足、虚设平台进行清查整改。并按照所实施的项目类别进行分类整合。集中优势统一管理,发展强大资本实力。对于资金薄弱的地区,融资平台要适当集中,控制平台总量。完善政府融资平台的治理结构,利用自身的债务来调节融资平台的资本结构,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律实体。

(四)严控地方政府债务

地方政府对其债务数额和期限的科学合理规划。明确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及偿还,按照“谁举债谁负责”的准则划分责任,完善偿债机制,建立追责制,并将债务的举借及偿还作为干部任期内的考核标准,防止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当地政府应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情况合理规划中、长期债务,控制债务总量。金融监管部门应建立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级的评价制度,明确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参与范围,部分投资风险较高的项目应限制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参投比例,而且各级地方政府应在财务报告体系及预算决算中设置政府债务,并对其负债数额及偿还信息进行重点披露。

(五)建立和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设立风险预警机制,完善考核体系。并结合当前我国的金融、财政以及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债务风险预警系统。监管部门对政府债务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数量进行定期汇总、分析,预测。对出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袁亚敏,李亚敏,林祖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近悠远虑及相关建议――浙江某地区政府融资平台情况调查分析[J].浙江金融,2010年1月,第34~36页.

[2]梁勇.防范地方政府投融资风险的审计思考[J].现代审计,2010(1),23~25页.

[3]党均章,王庆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分析与思考[J].银行家,2010年2月,第18~20页.

[4]金大卫.我国地方政府发债:制度根源、风险控制、法律规范[J].财政研究,2010年1月,第27~29页.

社会审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审计资源整合

审计资源整合是通过对现有资源科学的配置组合以及对潜在资源的充分挖掘和提升,构建出新的审计资源组合,提高审计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审计监督工作的需要,以最小的审计成本获得最大的审计效益。

我国的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障社会公众利益、规范企业行为、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两者之间的协调一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由于其职能不同,因而有其各自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整合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以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降低整个社会的审计成本,促进审计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一、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的优势与弱势

(一)政府审计资源的优势与弱势

政府审计资源的优势体现在政府审计机关是依据宪法和审计法而确立的,具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和广泛的审计监督范围。通过对财政、金融、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有关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和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性的审计,查处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和严重损失浪费,发挥宏观监督、惩治腐败、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职能。同时,对内部审计负有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职责,对社会审计的审计业务质量也有监督的职责。

政府审计资源的弱势为:一方面,由于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国有企事业单位众多,这都是政府审计监督的对象,政府审计机关依靠其有限的资源,很难做到对众多审计对象的监督,以至出现审计监督的空白;另一方面,政府审计机关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较单一,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主要以会计、审计人员为主体,财政、金融、法律、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很少。因此,从整体素质上说,尚不能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要求,也不能完全满足高质量的经济效益审计等审计项目的要求。

(二)社会审计资源的优势与弱势

社会审计的资源的优势在于社会审计的资源配制以市场供求为导向,服务于广大的投资者,具有高度的竞争性和风险性。为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必须选用先进合理的审计方式,聘用高素质人才,建立完善的审计准则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依据注册会计师法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具有鉴证和服务职能,其审计报告的使用范围具有广泛性。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审计资源的弱势主要是社会审计是受托审计,不具有强制性。对委托单位违反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审计人员只能提出调整建议,并视被审计单位是否采纳其建议而发表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没有处理处罚的权力,其审计范围也受委托目的的限制。加之社会中介机构间不存在正当竞争,引发审计报告失真的诉讼案件增多,需加强监管。

二、整合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整合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的必要性

1. 整合审计资源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国家审计机关工作人员的数量都比较少,大量审计项目外包给有资格的社会审计机构实施。国家审计机关主要负责审计计划制定和审计项目的管理,指导和监督社会审计机构按照既定目的和方案实施审计监督。如美国、德国、瑞典等国家审计机关通常将绩效审计项目外包给社会审计机构,同时通过行业组织对参与国家审计的社会审计机构实行资格管理。澳大利亚议会下达的审计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外包审计项目聘请社会审计机构人员的数量、费用预算,并规定费用由政府预算和审计对象共同承担。这表明,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实施国家审计项目,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比较成熟的实践基础和相对完善的制度机制。

2. 缓解政府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审计资源紧张已成为我国政府审计反映强烈的问题。据资料记载,全国审计机关仅有8万多人,以平均每人每年审计1个对象计算,一年也只能审计8万个。更何况,一些审计对象资产规模非常庞大,机构分布十分广泛,其工作量之大,远非少数几个审计人员可以胜任。我国中央一级预算单位有100多个,每年预算执行审计的覆盖面为50%左右;对二三级预算单位审计的覆盖面则更小,大约只有20%;县以上国税局有3 000多个,每年审计不足5%;海关系统有250个分关,每年只能审计20%。由此可见,审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远远没有做到全面审计。

(二)整合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的可行性

1. 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在职责目标上容易达成一致认识。从法律条文上看,政府审计的目标表现为对财经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社会审计职责或者目标定位则是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或公允性发表意见,这与政府审计目标中的真实性、合法性是高度契合的。管理者和经营人员不能对经济实体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做出自我鉴定,第三者的独立评价才具有权威性,正是基于这一共同特点,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在整合审计资源时,可以采取政府审计主导式、委托外包监管式等各种紧密程度不同的组织方式,使整合审计资源的具体方式有了更为灵活的选择。

2. 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利用上便于获得互补效应。从审计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审计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形成了相对的竞争优势,其中关键的优势表现为项目管理和业务技能上的优势。从横向上看,这种细分的优势领域可能体现为国民经济某一行业,比如金融业、制造业、流通业等;从纵向上看,这种细分的优势领域可能体现为财务核算、税务申报、基建结算等不同环节。但政府审计以法律授权、经费自理为保证的高度独立性,则是社会审计无法比的。此外,政府审计还具有行政强制手段,以及开展外部调查的职权。

3. 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技术手段上具有同质基础。从本质上看,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都是代表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其所辖制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记录进行监督的活动。这种活动都需要对审计对象的财务资料及其经济活动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对货币资金和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对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质询,并对其市场交易的对方进行调查,收集各种证据以形成并支持评价结论。在审计程序安排上,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都遵循大体相同的规律,从审计计划(包括审前调查、方案制定等)到审计实施、审计报告,三者都大同小异。同时,两者在内部控制测试、审计风险评估、抽样审计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具体方法手段的运用上也存在广泛的共性。技术手段上如此众多的同质性,为整合审计资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社会审计人员只需稍加培训,即可编入政府审计项目的审计组中工作。整合审计资源的成本可以由此实现最小化。

三、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的共享与协调

(一)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的共享

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共享,首先是审计资料的共享,其次是人才共享,最后是审计技术和方法共享。

1. 审计资料的共享。在国有企业的审计中,政府审计在确认社会审计组织资质的前提下,可以直接利用社会审计结果,而对相同内容不需要再作重复审计;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在审计时间一致、审计内容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实施协同审计,共享审计成果,审计完成后分别出具各自的审计报告。政府审计应在审计报告中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所遵守会计原则的一贯性发表意见。社会审计也应扩大报告的范围,披露被审计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情况。相互利用工作成果,减少重复审计。

2. 审计人才共享。在人才储备上,社会审计已走在了政府审计的前头。每年一次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人数在逐年增加,我国目前有 5 200 多家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注册会计师队伍约有6.7万人。同时,会计师事务所用人机制灵活,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聘请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优势明显。这一切都为社会审计人才结构的优化提供了保证。政府审计机关可以借助社会审计的人员和技术力量,弥补政府审计的不足,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更好地实现审计目标。

3. 审计技术和方法共享。政府审计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不断提升审计技术和方法。由于社会审计对象的广泛性,其在审计技术和方法上具有多样性。政府审计在提升审计技术和方法过程中,应加强与社会审计的交流,共享有关技术与方法。这种交流既可以体现在具体审计实践的合作上,如政府审计机构对社会审计机构的委托,同时在理论上也可以进行合作,比如采取召开研讨会的方式及以联合课题攻关的形式进行合作。

(二)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的协调

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审计活动。要真正实现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的资源共享,必须重视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的协调。两者的协调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审计范围的协调。从审计范围来看,目前,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的重合处主要在于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方面。我国的政府审计对象中很大一部分为国有企业。要对国有企业逐个进行详细审计,政府审计已显得力不从心。按照国家改革的思路,实行抓大放小,将某些审计对象移交给社会审计执行。因此,范围的协调关键是要使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在国有企业审计上加强合作,实行制度分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具体实施中,蔡春教授对其进行研究后认为,对于国家控股50%以上(包括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虽不足50%但拥有实质上控制权的非上市企业(公司),政府审计应保留全面的必审权。而对于满足此种条件的上市公司,政府审计可以仅保留对公司财务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必审权,而把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权交由社会审计去实施。另外,对于国家不控股的企业,再划分一部分出来(比如国家持股10%)作为政府审计有实施选择审计权的范围,重点关注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其余部分可完全由社会审计负责。

2. 审计优势领域的协调。如果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双方都能从劣势区域退出,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具有优势的审计领域,不仅能取得较好的审计效果,对发展各自审计组织也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审计领域优势的协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政府审计在审计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主要精力应放在财政、金融、国家建设项目和重点的大中型企业的审计上。通过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改进宏观调控的建议,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2)服务业一般是社会审计的主要阵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越来越高,但单个服务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没有大型工业企业大。因此,政府审计可以进一步放弃对服务业以及其他小型企业的审计工作,将这些审计领域出让给社会审计。

3. 审计目标的协调。关于审计目标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作为社会审计,目前主要是合法性、合规性审计,这在其审计报告的用语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在标准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中,第一句话就是要表述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是否符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政府审计强调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三个方面的审计。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政府审计的目标正在发生变革。中国审计署在有关规划中正努力将我国政府审计转向新型绩效审计上。事实上,政府审计的重点转向绩效审计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逐步扩大效益审计的比重,不仅代表了政府审计发展的方向,既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也有利于缩短我国与西方审计的差距。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小秋. 对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探讨,陕西审计,2005,(5):15-16.

[2] 《中国审计》编辑部. 整合审计资源――扩展审计功效的战略举措.中国审计,2004,(4):32-35.

[3] 卢家辉. 关于整合审计资源的几点思考.

[4] 陕西省审计学会西北大学课题组.审计机关审计资源整合研究. 现代审计与经济,2007.(4):5-7.

[5]张洁.我国审计人力资源的现状及整合方案探讨. 审计月刊,2007,(4):10-11.

[6] 蔡春.环境变化条件下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权及其实现形式. 中国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7] 许汉友.论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协调,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18-20.

社会审计范文第9篇

一、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协调

(一)对国有企业审计方面的协调

1.相关的法律依据。《宪法》、《审计法》以及《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均规定,国有企业是政府审计机关监督的对象。财政部颁布实施的《国有企业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暂行办法》规定: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除个别特殊行业(企业)外,已不再实行财政审批制度,应于年度终了在规定时间内委托中国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可见,国有企业面临着双重审计。如何协调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既能避免工作内容重叠又能消除审计监督空白,相关法律、法规却未做出相应规定。

2.现实意义。虽然国有企业是政府审计机关审计监督的对象,但在政府审计机关实施国有企业审计的过程中,审计资源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日益突出,充分有效地借助社会审计机构中注册会计师的力量,将某些审计对象移交给社会审计,扩大国有企业审计覆盖面,是现实的选择。

(二)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首先是审计资料的共享,在国有企业的审计上,政府审计可以直接利用社会审计结果,对相同内容不需要再作重复审计。其次是审计人力资源共享,政府审计机关可以委托社会审计机构代为审计部分国有企业及国有企业的部分审计项目,并将其审计结果直接作为政府审计意见。再次是审计技术和方法共享,由于社会审计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其在审计技术和方法上具有多样性和先进性的优势。政府审计在这方面可以加强与社会审计的联系,共享有关技术与方法。

(三)政府审计对社会审计的监督

近期社会审计质量低下已成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加强政府审计的专门的专业监督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在实践中,政府审计是专门的专业性的审计监督机构,同时又是独立于注册会计师行业之外的政府部门,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是监督社会审计的最佳组织。

二、我国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协调的政策建议

为处理好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关系,提高国家审计的整体质量,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职能,控制国家审计风险,协调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组织的力量

我国政府审计资源的严重不足与众多的审计任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客观情况对政府审计资源的数量、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执业经验的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客观现实是我国政府审计人员结构的主体是会计人员,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奇缺,大多数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不高。相比之下,我国社会审计从业人才市场业已形成,同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对象也较为复杂,他们注重借用专家工作,这一切都为社会审计人才结构的优化提供了保证。因此,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的力量,不仅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使政府审计专注于重点企业及重点项目,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还能向社会审计组织转嫁一部分审计风险。基于上述情况,在国有企业审计方面,为处理好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关系,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二)政府审计机关可将一部分国有企业或国有企业的部分审计项目交由社会审计组织审计

审计机关只对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中的大中型骨干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的企业、亏损较大和接受国家财政补贴较多的国有企业开展审计监督,而对于这类企业中一些不涉及国家机密、国家重要政策的\一般的常规性的审计项目,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实施。其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组织的力量。这样,既可以使政府审计机关集中力量审计重要的审计项目,还可以利用社会审计组织相对成熟的审计技术,减少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在审计监督面缩小的同时,不影响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力度。

(三)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成果

社会审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政府购买 审计 搜索

一、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之间的关系

(一)二者特征基本一致

国家审计是由相关政府审计部门依据法律开展审计,对全民财产担负审计责任;而社会审计由会计事务所开展,会计事务所需要经省级以上财政部门核准,同时在工商部门进行注册的中介服务机构。会计事务所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与客户之间是自愿双向选择关系,同时会计事务所可跨行政地区进行审计。不管是国家审计,或是社会审计,两都都具备客观、独立、权威的特征。

(二)二者都属于审计监督系统的一部分

仔细研究世界其他国家的审计体系的发展过程,大体上都经历过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单位或部门内部审计的过程。我们国家的审计也遵循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无论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还是单位或部门内部审计,都是国家审计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各有其服务的对象和领域。

(三)二者在审计技术方法及审计程序上大体一致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的审计准则及国家审计准则对比,在熟悉被审计对象及环境,同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审计抽样及别的选择测试项目的方法等规定方面,社会审计与国家审计的程序基本相同。国家审计准则对于如何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及方法也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具体审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一致。

二、政府购买社会审计服务的必要性

(一)政府审计力量不足,亟需借助社会审计力量

近年来,政府审计的覆盖面逐渐扩大,许多地方政府审计力量不足,突击性和临时性项目较多,由于时间短,任务重,基层一线的审计人员倍感压力。随着政府财政资金向社会公共领域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强,作为肩负监督职责的政府审计,这一矛盾会更加突出。然而,社会审计资源却相对丰富,但不少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吃不饱,有的靠低价竞争来维持。

(二)可以提高政府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购买社会审计服务,可以做到养事不养人,少花钱多办事。通过竞争方式择优选择社会审计组织,能降低审计成本。在社会审计组织中,许多员工是来自政府审计部门的骨干,退休后被会计师事务所聘用,熟悉政府审计软件的使用和工作流程,无须经过长时间培训。实际上,我国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的渊源也很深,在“二师”(注册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合并前,政府审计的许多业务曾因政府审计力量不足而交由注册审计师来办。在审计流程上二者的差异也不大,社会审计能很快适应,如果能充分发挥这支力量的作用,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收到实效。

(三)查证与处罚适当分离,可以分清审计责任,规范审计行为

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查证与处罚适当分离,实际上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负责一线调查取证工作的审计人员,其工作任务重点是搞清与事实相关的证据,查验相关数据的来龙去脉,而负责处理的审计人员则根据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法律法规的规定,独立进行处理,不直接受被审计单位影响,在不同的环节上可以相互监督,分清各自的责任,使审计工作更加公正和科学,从而规范审计行为。

(四)不同政府部门主导下的项目,其审计效果不同

目前,一些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虽然也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但主要是根据财政和国资部门、行业或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的,政府审计并未直接介入,由于审计目标和审计方式不同,以及未考虑政府审计的需要,相关的审计结果政府审计部门并不了解,加上审计主体和委托方的职权限制,对被审单位违反财经纪律的处理与政府审计主导下的审计处理大不一样,但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审计的实施,而不是审计的内容和结果。这样,对审计的公正性会产生不利影响,也浪费了审计资源。

三、政府购买社会审计服务的依据及主要组织形式

(一)政府购买社会审计服务的主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聘请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加审计工作。”2015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中第六条加强审计资源统筹整合中明确规定: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力量,除项目外,根据审计项目实施需要,可以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在近年来的政府采购中,就注册会计师行业来说,政府可购买的审计服务主要有:受国家审计部门的委托,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审计,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固定资产清查,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以及对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

(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审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参与审计

这种方式是指审计机关将审计项目的部分或全部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事前审计机关对参与审计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培训,指导其按照审计准则进行审计,审计结束后向审计机关提交审计成果,审计机关利用其审计成果完成整个审计报告。这种方式适用于专业性很强的审计,但由于审计机关人员不参与委托给社会审计机构的部分审计项目,无法有效地对其进行指导监督,审计风险较大。

2、购买技术、咨询等服务

这种方式是指审计机关购买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专业技术,如勘测、咨询、评估等服务。这种购买方式不需要第三方机构人员参与审计,只需按照审计机关要求出具第三方结论,操作简单,但因为第三方机构出具的结论是参照市场行业标准,对项目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出具的结论有可能出现偏差。

3、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协助审计

上一篇:森林采伐限额制度范文 下一篇:社会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