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范文

时间:2023-02-24 22:23:26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 背景原因 目标内容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260-04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原因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的社会资源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和方法,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进行完善,从而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更好地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活动。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更为良好的社会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中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与挑战。当前的社会管理创新,就要从这些问题入手,对症下药,才能尽快突破旧有的管理格局和机制,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

1.社会矛盾突出,社会问题多样化。新的社会阶层与传统社会阶层之间,新的社会阶层内部由于利益获取模式的不同往往会发生各种冲突与纠纷,这些冲突与纠纷极易引发社会问题。中国进入了“矛盾多发期”,各种层出不穷,与之相应的,是“维稳”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以及“越维越不稳”的恶性循环。要想化解社会矛盾,“堵”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我们应当转变思路,寻根溯源,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矛盾。

2.社会管理理念落后。正确的社会管理理念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先导,是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实效性和持续性的重要基础。重塑政府行政的理念,就是要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和公民诉求,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主到公共服务为主的转变,由管理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进而走向服务型社会。

建设服务型政府,关键是深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将中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定位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这些主要职能中,“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明确了政府经济职能的重心是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等手段培育公平有序的竞争市场,维护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政府职能转变明确了方向,即政府职能重心由经济转向社会,以社会为本位,最终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3.社会管理主体单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被不切合实际地无限放大,政府对经济进行全方位的直接干预导致经济停滞、政府机构膨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渐实现了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过渡,但总体来说,我们社会管理主体单一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前提是社会管理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应该发动全社会来共同承担。如中国《就业促进法》第9条就鼓励工会、青年团妇联、残联等社会组织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当前,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的一个可能障碍是,社会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事业,需要大量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才,但是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这就需要政府在教育改革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4.社会管理方式僵化。传统的一元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变革。面对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很难有效完成社会管理的目标。刚性的管理手段运用较多,柔性的管理手段运用较少;公民参与社会管理不够,缺乏有效的平台和途径;社会管理容易搞运动,缺乏制度常态化;社会管理的信息和资源不够公开透明社会管理手段存在着“行政方法不能用、经济方法不好用、法律方法不会用、思想教育不顶用”的尴尬。

5.社会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管理法律体系建设方面做过一些努力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对于广阔而多变的社会管理领域对法律、法规的需求来说,中国在社会管理领域的立法已明显滞后,有的领域甚至是法律空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是有法可依,而社会管理领域法律、法规的滞后甚至是缺失,将会阻碍中国社会管理的有效运行。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内容

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是管理内容创新。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必须创新管理内容,厘清管理领域,强化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有效调处社会矛盾,维护各方各类群体的正当权益。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管理理念的更新。正确的社会管理理念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先导,是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实效性和持续性的重要基础。只有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切实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尊重各方各类利益诉求,贴近社会生活,注重和强调服务,密切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和作用,带动社会管理方法和手段创新,进而形成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创新。

强调“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市民化待遇”,更为重要的是要强调转变全能统制型政府治理范式,“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实现从“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的转换。

强调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管理,实现由防范型管理向平等型、服务型、无偿型管理转变,让群众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感到更快捷、更便利、更文明、更和谐,更要强调多元主体的协调作业,培育社会组织管理主体,尊重社会自治,助推社会自律,确认并保障社会多元主体的多元价值和利益诉求。

强调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规范及时、充分且准确地转化为各类法规范和制度,转化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切实确立和竭力践行的基本价值追求,转化为各类社会管理主体进行价值取舍和决策判断的基本行为准则。

强调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强调社会和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承认、保护和促进自主性社会的形成,完善社会结构的优化配置,包容社会的异质性,正确认识化解社会矛盾与纷争解决机制常态化的关系,致力于多元的常态化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的建构和完善。

2.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或曰启动点,往往是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亦即社会管理手段创新。从社会管理的规律性来看,社会管理整体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必须以充分全面而客观准确地掌握社会建设以及社会成员的具体状况为基础和前提,而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对相关要素的要求则相对要宽松得多。当然,从实效性的角度来看,社会管理手段创新同样须依托于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机制的支撑。要避免“行政方法不能用、经济方法不好用、法律方法不会用、思想教育不顶用”的尴尬,必须依托于明确规定了各方主体的职能任务、权利义务和职责的法规范。唯有在法规范和制度支撑下,才能使社会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社会事务的管理。

在目前阶段,社会管理方式与方法创新即是完善社会管理手段,实现由单一的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转变。

3.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所在,是各类创新的支撑和保障。无论是社会建设、社会管理,还是社会管理创新,都必须有法规范作支撑、制度作保障。因此,为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康发展,确保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效性和持续性,就必须切实致力于相关法规范和制度的完善,解决好权、责、利的统一问题,用法规范和制度来规范引导和促进保障社会管理及社会管理创新,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和服务,依良法善治,形成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管理主体创新是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的关键。社会管理机制制度的创新,要求对各类主体的职能范围作出明确界定,并按各自职能来分别设计管理机制,构筑相应的法规范和制度。在多元主体的社会管理格局中探索一种持续的互动运行模式,更需要坚实的机制制度作为支撑。

社会管理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善治”,即达成兼顾各方面利益基础上的公共利益最大化。所以,无论是推动参与型乃至自治型社会管理的理念拓展,还是探索社区矫治和特殊人群帮教的新机制,都应当以社会管理的秩序价值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根本目标。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中国的社会管理应当适应形势与任务的变化进行理念、体制和方法的创新,逐步实现社会管理四个转变:

1.社会管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在中国,政府在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元核心地位比较突出,政府的管理活动实际上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生活的全面组织者、公共产品的直接提供者以及社会稳定的强力维护者。利益结构单一、社会资源匮乏以及集体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政府全面的社会管理对于分配有限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确实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其弊端逐渐暴露出来。首先,政府对社会的全面介入导致公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得不到完全发展,公民社会和社会自治发展缓慢。其次,政府在全面履行社会管理权以及公共产品供给权的同时,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与制约机制,为权力寻租和腐败滋生提供了便利。

面对这种困境,有效地破解这一难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实现社会管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首先,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可以适应多元的社会现实,为公众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社会公共服务。其次,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可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后,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也有助于缓解政府压力、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将精力和资源集中用于宏观调控领域。当然,必须明确的是由于中国社会管理的多元主体发展还不成熟,尤其是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尚不完善,因此,在社会管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的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引导作用。

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政府应明确在社会管理方面的责任,对于一些涉及社会公平、民生以及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领域,比如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环境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政府不但不能退出,而且要加强投入与管理,否则会导致社会的不满和政府公信力的降低。其次,政府应该积极培育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积极引导和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为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管理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制度环境,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员培训等方式,为非政府组织发展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再次,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开辟多种渠道,调动、吸引广大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最后,加强政府对多元主体的管理和监督。当部分社会管理和公共物品提供从政府转移到非政府组织的同时,政府必须肩负起相应的管理和监督职责,保证多元主体间的依法、有序、高效的良性互动。

2.社会管理向度由“线性”向“互动”的转变。现代社会管理不再是自上而下,依靠政府权威,通过制定和实施政策,对公共事物进行线性管理。它强调的是管理主体多中心化、管理方式民主化、管理过程协作化的多元互动的新型公共治理模式。

在当代中国,传统的线性社会管理模式面临着一些难以克服的挑战。首先,线性的社会管理模式难以应对多元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的利益和价值迅速多元化,社会进入了矛盾的凸显期。一方面许多社会问题集中爆发,另一方面仍有大量问题尚未显现。这种社会状态对传统线性的社会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既要处理好向多元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复杂的、紧迫的社会问题,又要能够将潜在的问题消除于未然或者减小其爆发的破坏性。线性的社会管理模式面对这些问题逐渐力不从心,社会发展要求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其次,随着社会事务的迅速增多,处于中心地位的政府规模迅速膨胀,社会管理成本剧增,社会管理效率低下。面对上述问题,实现社会管理向度由线性向互动的转变显得尤为必要。

在社会管理由线性向互动的转型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转变社会管理观念,将“信任”融入社会管理过程。政府应该转变观念,抛弃“政府中心”的传统观念。政府应该对社会组织和私人部门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和前景报以信心,承认、保护和促进自主性社会的形成,努力构建多元主体间的伙伴关系。其次,明确互动主体的责任。明确的责任制是建设互动型伙伴关系的基础和保证。传统的政府社会管理中的责任是线性的,行政人员仅需要向上级和政治官员负责,责任的界定相对容易。而互动关系中包括多种主体间的复杂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只能导致相互间的推诿扯皮,管理效率低下。因此,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构筑相应的法规范和制度,明确界定各类主体的职能范围,建立多元主体之间持续、互动、共赢的伙伴关系。总而言之,信任和责任是构筑多元主体间的两个方面,“信任”是基础和动力,“责任”是保障。

与此同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了解社情民意,真正明白社会需要什么和什么样的服务,在诸多社会管理领域和管理程序与环节,努力形成互动关系。不断健全、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方法,及时化解、消除社会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社会管理理念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对社会管理来说,管理是手段、服务是目的,不能反客为主、本末倒置。当然,为实现社会服务确实需要一定的管制与审批,需要一定的管理形式,但归根结底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而不是相反。我们要通过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做好公共服务来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

比如,政府不是为审批管制而存在,而是为社会服务而存在。总理说:“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说出了社会管理的真谛。政府减少审批事项,减少不适当的规制、放松管制,不再抱着公章收费,靠着许可拿钱,是走向现代社会管理的开始。

再比如,保持城市的良好秩序固然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老百姓摆个小摊以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是理所当然的权利。我们不反对为了城市美观对随意摆摊的必要管理,但在我们实行管理之前应该先去服务,为老百姓提供能集中摆摊又不收或者少收管理费的地方,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还去强制管理,姑且不说缺少起码的情理支持,也不会达到有效管理的目标。

建设服务型政府,关键是深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将中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定位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这些主要职能中,“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明确了政府经济职能的重心是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等手段培育公平有序的竞争市场,维护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政府职能转变明确了方向,即政府职能重心由经济转向社会,以社会为本位,最终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建设服务型社会,关键是有效地动员社会的力量,提供政府无力单独负担的公共服务。例如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广州市从2004年开始试点的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模式,而宁波市海曙区则以“政府扶持、非营利组织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探索出了一条“社会养老居家化,居家养老社会化”的低成本亲情化居家养老的新路子。这几种养老模式既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又大为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只有动员社会积极、广泛、持续参与协作,才能建立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律、自治”的服务型社会。

4.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由“一维”向“多维”的转变。对当代中国社会管理而言,绩效评估的导向功能,有助于推动、引导政府社会管理理念和手段的转变,进而有利于建设高效、透明和负责任的社会管理体制。近年来,中国许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在借鉴西方绩效评估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与此同时,中国的绩效评估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社会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一维倾向严重。因此,应该反思和借鉴西方绩效评估的经验,促进社会管理绩效评(下转277页)(上接262页)估由一维向多维的转变。

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绩效评估指标多维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相一致,改变绩效进行评估过程中的“唯GDP”的“政绩”模式,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即,发展与秩序兼顾,效率与公平兼顾,服务产出与社会满意度兼顾,当前显性政绩与未来发展潜力兼顾,量的指标和质的指标兼顾。其次,绩效评估主体多维化,形成各个评估主体功能互补、相互制约的绩效评估体系。重视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将社会和公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评价公共管理机构绩效的全面性、综合性重要标尺;最后,建立和扶持专业的非政府评估机构,如独立的调查机构、大学的研究机构、媒体的评估机构等,这些机构因其独立性可以保证评估结果的相对客观,并且因其专业性可以保证评估程序和结果的科学性。在采用绩效管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参与式管理、人性化管理等方式,全方位地激励员工,鼓励其通过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此同时,应当强化对所有社会管理领域以及社会管理主体的社会管理绩效的评估,防止出现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的空白点。

一个社会的社会奋斗目标能为全体社会成员认同,社会价值观能为全体社会成员信守,社会现实状态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接受,社会发展成果能为全体社会成员共享,这是一个法治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莫于川.视野下中国行政法的民主化发展趋势分析――民主行政法论纲[G]//北京大学法学院.润物无声――中国之

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应松年.社会管理创新引论[J].法学论坛,2010,(6).

[3]杨建顺.行政法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1).

[4]莫于川.行政法治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C].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论文集,2010.

[5]杨建顺.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路径与价值分析[C].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论文集,2010.

[6]姜明安.完善软法机制,推进社会公共治理创新[J].中国法学,2010,(5).

[7]梁津明.行政法治理念更新与社会管理制度创新[C].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论文集,2010.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第2篇

摘要: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办法对社会的健康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管理的目的就是增强社会效益。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社会管理的现状以及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管理理念落后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体制不完善等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办法,以及不断地创新现代管理机制等等。

关键词:创新;社会;管理;效益

社会管理创新是为了实现社会管理目标活动,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管理方式进行改造,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增强社会效益是会管理创新的目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对着力有效解决当前各类社会矛盾,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目前我国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国社会管理理念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管理理念过于重视对经济的发展,社会建设和管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在经济建设得到很好发展的同时,社会建设和管理却相对落后。这种过于重视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种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失衡带来的贫富分化、社会动荡、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前车之鉴。而我国目前也出现了某些不协调的现象。比如社会安全建设缓慢,社会保障覆盖面和公共卫生覆盖面较低,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城乡、地区差距和居民个人收入差距的扩大等,这会导致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摩擦和冲突的增多,客观上会导致社会心理失衡,可能会埋下不稳定的心理基础。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任其蔓延,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应该采取措施,使现代管理理念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社会管理方法陈旧落后。

社会变革要求社会管理方法与之相适应,一个社会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一个社会管理的方法一定要适应一个阶段社会的主要特征,当一个社会的主要特征发生变化,社会的管理方法必须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而如今我国社会出现的最重要特点,就是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他们已经作为一个新兴的阶层,而且他们的出现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城市农民工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对于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现有的社会管理还没有对这一群体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地方的社会保障体系仍把新生代农民工排斥在外,使他们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生活,从而成为“游离”在城市边缘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劳动力市场转型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因此“蚁族”的数量急剧增加,在社会关注度上“蚁族”却是一个极少为人所知的群体。蚁族人群既没有纳入政府、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这些都暴露了我国的目前的社会管理方法不健全,不能适应社会的新发展,不能及时解决好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

3.目前的社会管理体制不完善。

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可以说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所在,是各类创新的支撑和保障。我国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仍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一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状况。随着我国社会市场化和流动性的增强,社会管理范围的不断扩大,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已难以维持对社会管理的大包大揽。我国社会的中介组织不能向西方国家那样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社会中介组织尚未真正成为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而且目前我国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不强、自治能力差。中介组织普遍数量少、力量弱、参与意识不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有限。这就需要我国政府要想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

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法

1.社会管理机构要认真贯通社会管理创新理念。

要想真正地贯彻好社会管理理念,首先就是要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内涵,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地全面具体推进管理创新实践工作,取得实质性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在现有的社会资源和管理经验基础上,引入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和方法,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进行完善,从而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更好地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活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就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社会管理。

不断推进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展生态文明等等。

2.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的管理机制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新的社会管理理念与之相适应,所以应该坚持和把握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方法要求,首先要始终坚持和把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方向与原则,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政策性强,事关民生利益和社会稳定,必须思路清晰,理念正确。创新社会管理方法要注意几个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满足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真正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到社会管理创新的全过程。创新管理的办法要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坚持依法治国,积极推动社会管理领域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立足当地、服务当地。把理论研究务实化,真正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切实效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着眼于解决社会管理中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确保社会和谐、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提高效益为核心,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充分体现管理创新带来的全新效果。

3.从实际出发,创新社会管理办法。

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办法,首先要做到深入调研,抓住问题症结,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抓矛盾,查根源,力求一针见血地从根本上清除矛盾,解决问题。管理人员要有科学论证,做出有效决策。确保决策办法合情合理合法,具有准确性和有效性。管理的实施要做到稳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综合性、整体性的工作,必须精心策划,整体推动,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稳步实施,保障效果。还要特别注意追踪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发现修正偏差,完善举措,确保总体工作始终沿着正确轨道运行。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

[2]陈振明.提高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东南学术,2005,(4).

[3]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52.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第3篇

故自有社会始,即有“社会管理”。自治,或政府以权力、制度、法律、政策等建构、维护一个社会秩序,辅以自身的改革消除社会稳定的隐患。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给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设置一个不可逾越的边界。在边界内,是安全的。

从1949年始,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政治或经济的意识形态,具有社会整合的强大功能,因此,直到21世纪初,政治、经济牢牢占据舞台中央,“社会管理”则相对落寞。

直到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发展消耗了一定的道义资源,而社会结构在转型中已显出一定的畸变,它才被视为消除“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所内蕴风险的重大命题,登上历史的前台。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除了还不具政治以及道德的巨大优势,“社会管理创新”这一概念,已经具备“改革”这一概念在语言能指上的强大功能,像政府机构改革、理顺权力层次、提供公共服务、改革,甚至重构阶层关系,都属于“社会管理创新”这一范畴。原因不言自明:和“改革”一样,“社会管理创新”回应的,一样是执政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2011年,“社会管理创新”引发广东、海南等多个省份的省级机构调整和资源重组,以及中央综治委转型,同时成为诸多地方政府进行改革的压力驱动模式。以后,肯定仍将如此。

本期所刊3篇文章,旨在通过对“社会管理创新”这一命题在现实展开的观察,梳理其内在的逻辑。同时,鉴于当前的社会结构已经高度复杂,管理时所面对的风险无处不在,来自自然的风险,往往和来自社会,以及权力滥用(或不作为)所带来的风险缠绕在一起,对政府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澄清一个在焦虑中或许会日渐模糊的方向:哪些人来管理社会?如何管?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07-02

社会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志在十讲话中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这一科学论断,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指导方针。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执政的能力和地位的需要。马列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执政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它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成为执政党。可见,执政党能力的提升和地位的巩固,需要经过长期不断努力完善才能得以实现。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继承和发扬党的先进社会管理经验,去除一些不适应时代需要的内容,不断地推进社会管理事业的发展。党的执政能力提升和执政地位的巩固,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既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监督、管理社会作用的发挥,又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基层组织、社会团体等作用的发挥,才能达成统一共识,凝聚强大的社会力量,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2.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群众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找到的一条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的唯一正确道路。新中国经过六十几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经济实力列入世界第二位,短短的三十多年的发展成果,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给世人留下深刻影响。但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国有13亿人口,又处于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社会改革,伴随着深入改革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更加凸显,中国面临的社会管理任务异常繁重,当属“世界之最”。

3.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创新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核心当然是服务,其中人民利益是根本。邓小平讲社会主义本质的时候讲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的思想核心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改革发展的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也在全面不断地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对精神需求越来越高,不再是仅仅满足于对物质的需求,而更多的是追求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自我价值实现等等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针对改革开放这一时期出现的阶段性特征,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对这些特征的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搞好创新社会管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

二、中国社会管理的现状

1.现状。当今中国,社会体制建设不断完善,政府服务体系也不断健全,还有社会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群众思想日益多元化、多样化,社会矛盾日趋向与复杂化,短短几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发展速度显著,给社会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和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管理明显滞后于城市建设进程,与城市建设进程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基本处于因陈袭旧,缺乏活力,不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状态。如城区交通秩序混乱、社会管理较差、卫生死角很难除、治安防范非常不力、食品安全令人质疑、社区建设缺位仍然存在。社会管理的近期目标、长远规划更是一片“空白”,总体现状非常堪忧。

2.造成现状的原因。(1)社会管理的理念不够明确。中国社会管理的理念仍然十分陈旧,缺乏活力和新颖,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只是重视经济增长,一味地追求GDP增长是他们的主要追求,对于社会管理建设缺乏责任,对于当地社会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对于科学化和创新化的社会管理研究非常少。在追求GDP不断增长的同时,在社会管理方面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现状令人堪忧,因此,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重视度不够的问题,存有一定缺陷。(2)社会管理法制法规不健全。尽管中国社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由于社会管理涉及的领域较多、较复杂,对有关法律法规的需求在不断的扩大,但是,中国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制法规跟不上需求的扩大,有些地方的管理出现了空白。中国目前也没有关于社会管理的专门法律。对于如何引导和利用大众媒体的作用,如何有效管理城市,如何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这些目前都缺乏相应的正规的、专业的法律效力的法律规定。

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措施

1.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对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首先,党的领导人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党内在社会管理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另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由单向经济型向双向经济型服务型转变。在现实社会管理中要突出,从传统的命令型,到将指令与服务相结合;从政府的全权包办,到注重运用社会一切力量,形成社会全方面的一个合力。还有就是要把创新社会管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将责任进行分解,落实责任到每一个领导人身上,这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点。创新管理和发展经济一样重要,一定要加以重视,否则,一旦某个环节失误,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大局稳定,必将失去民心。这些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地沟油、面粉(增白剂)、双汇(瘦肉精)等丑恶事件,就是惨痛的教训,已经大大降低了人民对党的信心。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一定要把握全局,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服务群众,扎扎实实地做好社会管理的工作;对于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要坚决给予处罚,决不能姑息养奸。

2.要把基层社区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创新关键点。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基层社区管理的工作,更能体现党的这项宗旨。社会管理作为一种服务、协调、组织的工作,内在地蕴含了硬性管理与软性管理相结合的要求。除了监管是以硬性管理外,服务、协调、组织都是以软性管理为主。软性管理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方面投入;二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素质,增强社会诚信;三是突出社会服务,就是将管理融合到服务之中,将两者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问题也不断增加,因此,特别需要培育人们的抗拒诱惑的能力,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这些心理层面上的问题,特别需要有人加以纾解,要时刻感受到人民群众的需求,并以此为工作的重点,时刻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解决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帮助人们获得幸福感,这样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因此,加强社会管理对于这些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3.以两种“实力”相结合,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两种,一是社会法律、法规、政策等硬规范,二是文化、道德、价值先进软规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软规范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在社会管理中灵巧运用软规范,“软硬兼施”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就是我们的“软实力”,它不仅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是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社会管理中,我们要将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硬实力可以确保软实力的实施,软实力的实施可以让硬实力建设更好地进行下去,要善于将两者结合,努力化解复杂的社会矛盾,使社会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要善于运用“软方法”理顺人民群众的心理,化解不好的情绪,还应该善于听取人民群众的声音,和群众进行交流、沟通,这样才能凝聚群众力量。

4.加强法律制定和宣传工作。要能有效解决社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大力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法律法规制定,同时法律的宣传也很重要。

总的目标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主要任务就是:教育、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为此,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立法:一是健全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二是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方面的法律法规,即老百姓基本的“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Z].2011-02-19.

[2] 创新社会管理凝聚强大力量[N].人民日报,2011-03-17.

[3] 向春玲.社会管理创新是党面临的新课题[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1-03-04.

[4] 李元国.加强基层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Z].

[5] 何增科.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6] 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

[7] 黄舜.中国社会管理研究[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

[8] 席酉民.再谈管理、管理研究和管理理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7,(1).

[9] 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N].人民日报,2011-05-31(1).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多方参与;自主治理

一、政府发展的逻辑——善治政府的建立

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对政府来说,就是要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的改革,即善治政府,目的是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在实现政府自身发展的同时承担社会风险,提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协调处理好社会关系,具体表现为有限政府和服务性政府的建立。有限性政府要求政府在处理社会问题时应对政府职能进行准确定位和全面把握,明确政府应当做和适度参与的范围,坚持政府的有限参与。在经济生活中,政府应该协调好与市场的关系,将自身定位在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上,从大局上把握经济发展的方向,严格控制经济交往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另外,要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协调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适当分配政府管理的范围,尊重社会管理的主体,共同发挥管理社会职能。同时,政府在为人民群众提供物质文化上的需求时,也应该及时关注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保障民生,排除影响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只有人民安定,社会才能实现稳定,为一切社会发展打下基础。以服务促发展,实现对社会的管理。有学者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表达为服务型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知识扩散,从一个较为崭新的角度叙述了政府管理的创新。认为社会治理是政府和其它管理主体在一个操作场域中共同实现的,从服务型政府规则知识化(让位于公共服务)、功能知识化(从官僚制组织到合作制秩序)、场域知识化(从中心边缘结构到去中心化)和角色知识化四个方面讲述了服务型政府知识化图景,服务型政府影响社会治理的范式不同于政府的权力型影响,它是以服务促管理、以合作促发展的新形式。

二、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逻辑——互信机制的建立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着重强调了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重要性和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化了我国现阶段社会治理的格局。要实现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局面,就要捋顺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作为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政府应该赋予社会组织的管理主体地位并尊重其独立性,不能让社会组织成为政府工作的附属品;健全社会组织管理机制,完善管理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从社会组织准入登记到日常工作职能的发挥,政府各部门必须协调一致,保障社会组织的合法性并促进社会组织内部的严密治理,加强自律机制;推进落实对社会组织的优惠政策,就是鼓励社会组织积极与政府合作,承接政府职能或者购买公共服务,监督其民主性和专业性。对于具有代表性或国际经验丰富的行业协会,重点支持并大力宣传,鼓励行业间的交流合作,建立行业间以及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互信机制,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外环境以及坚实的政策保障和物质基础。

三、社会发展的逻辑——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以日常社会生活层面面临的大量公共池塘资源的治理问题为例,在大量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颇具影响力的公共池塘资源治理问题,即公共事物自主组织与治理的集体行动理论逻辑。他在自主治理理论中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存的人们如何可以将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性治理,并通过自主性努力以克服搭便车、回避责任或机会主义的诱惑,最终以取得持久性共同利益的实现。在传统的治理问题方法上,人们通常认为要避免工地悲剧的命运,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实行彻底的私有化,要么集中政府权力,由一个集权的主体控制大局。而奥斯特罗姆则从博弈论的角度提出了市场与政府以外的解决办法。她认为,人们通过自筹资金与自主合约可以实现问题的有效处理。虽然在现实的治理过程中远比理论上的博弈结构复杂,但却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新路径。从此理论出发,社会管理在主体上,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能动性,推进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随着治理理论的兴起,政府改革的视角进一步拓展,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在多中心的治理结构中,要求在公共事务领域中国家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公民共同参与,形成相互合作、协商的伙伴关系和多维度的管理过程。只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的有限权力,鼓励和培育社会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切实保障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实行社会共同体的合作治理,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孔繁斌.服务型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知识扩散[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02).

[2]张康之,张乾友.在共同体的视角中看民主[J].学习与探索.2011(02).

[3]张康之.合作治理是社会治理变革的归宿[J].社会科学研究.2012(3).

[4]公维友,刘云.当代中国政府主导下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理路探析[J].山东大学学报.2014(03).

[5]李成军.创新社会管理重在社会组织的创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01).

[6]吴卓.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D].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

[7]应松年.社会管理创新引论[J].法学论坛.2010(6).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第6篇

落脚点:民生幸福

2011年岁末,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70岁的杨继林悠闲地坐在自家的庭院里喝著茶。他和二女儿一家住在一起,200平方米的房子是汶川大地震后在政府的补助下修建起来的,宽敞明亮。他二女儿在屋前开了个茶楼,自从年画村被当地打造成旅游名片后,一年四季游客不断。

“二女儿开茶楼,够生活费;女婿打工一月能挣2000元。我们村45岁以上的人都买了社保,我现在每月领900元的社保,老伴是500元,还有3亩地,一年能收入3000元。”这名从中国公安部队转业后在当地干了近40年村支书的老人告诉记者,“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有保障。只要生活问题解决了,矛盾就少。以前经济条件差,出的问题不少,还有偷盗的,而现在的社会治安非常好。”

年画村是3个村合并组成的,有6164人。“今年镇里的计生部门和妇联组织村里的妇女进行刺绣培训,搞了好几期。妇联号召妇女们少打麻将,多学技能。村里引进的年画经营公司容纳了村里几百人就业,一年有大约2万元的收入呢。村里的农家乐也很多,就业的人也不少。村委会里的大屏幕不断滚动提供外边的就业信息,今年去富士康工作的就有20多人。”年画村文书谭勇说。

年画村是德阳市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缩影。

“我们现在更注重民生指标,而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了,反过来又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四川省德阳市社会管理创新委员会办公室政研理论部主任王卫新对记者说。

作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之一的德阳市,把“人民群众乐业安居”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目标之一。2011年1至10月,德阳市投入35.2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4.85%,实施了一大批民生工程建设,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全覆盖。该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5.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21.1%。

而民生指标上升带来了民安指标的大幅提升,2010年群众对德阳的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6.9%,名列四川省第一。2011年1至11月与前年同期相比,刑事案件立案下降7.8%,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和安全感,又较去年上升1:1个百分点。

“社会管理,源头治理最重要。”国家行政学院龚维斌教授认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也就是社会事业要实现业有所就、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只有这样才能够安居乐业,才能够减少社会矛盾。这些问题解决好,社会管理就会有一个坚实的群众基础。”成都市锦江区双桂路街道办事处主任武华对记者说,“解决民生问题是服务百姓的最好方式”。

各地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无不把民生作为重中之中。

在“2011第六届全面小康论坛”上,中山市荣获2011中国十大社会管理创新奖。据中山市副市长殷昭举介绍,中山在社会治理走向和谐善治的进程中,把创新社会和谐保障机制,放在了首位。中山市实施的“低保”、“助医”、“助学”、“助房”、“助老”、“助残”的“一保五助”体系,无一不和民生息息相关。2010年,中山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1,城乡收入差距在广东省乃至全国最小;在广东省率先实现最低保障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基本养老保险、住院和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在社会管理中,除了在微观和中观层面注重民生外,国家还从宏观层面不断推出惠及民生的政策。如去年个税起征点的提高,最大规模保障房的开工等。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宋林飞教授认为,“社会管理的落脚点就是实现民生幸福”。

而不注重民生问题,就会走向反面。广东省委副书记、省社工委主任朱明国在总结乌坎事件的教训时说,当时乌坎村村民提出诉求表面上是土地问题,根子却是民生。乌坎村9000亩土地,现在卖了6700多亩了,剩下2000多亩,既没把村民变成市民,又没解决城市的低保,而村民的要求是合理的。朱明国批评说:“现在一些国家干部哪有想过农民没地吃什么,他哪里想老百姓之艰难?”他认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著眼点是实现维护和发展群众的根本利益,及时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发展民生事业,建立健全民生关注机制。路径:服务基层

社会管理工作庞杂,该如何下手呢?这样的困惑,不少地方有过。“我们在调研中发现,80%以上的矛盾纠纷发生在基层,80%以上的矛盾纠纷苗头通过主动工作可以消除在基层,80%以上的矛盾纠纷通过努力可以化解在基层。”王卫新说,“为此,我们明确了‘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理念,因为不管是‘单位人’,还是‘社会人’,都是‘社区人’。”通过对90个社区进行调研后,德阳市的决策者们找到了此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病根:基层基础太薄弱,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看得见的人管不著,管得著的人看不见”。

曾经一筹莫展,如今豁然开朗。德阳市确定了以城乡社区为切入点,夯实基层基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路径。在全市1765个城乡社区建立了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监委,实行社区决策、执行、监督三分离,还建立了综合服务站,政务服务网,即“三委一站一网”的组织和服务管理架构。“百姓不出社区就可以办完低保、医保、户口等。”绵竹市社会管理创新委员会的刘光辉对记者况,“政务服务项目全部上网。有了这个构架,百姓可以‘进一道门,上一个网办所有事’。”

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向春玲认为,加强社区建设,是从源头、基础上做好社会管理。计划经济时代,众多社会服务与管理都是由届民所在单位负责,随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逐渐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需要新的社会管理,社区即成为社会管理一个新的载体。因为这些“社会人”无论来自哪个企事业单位都将在社区生活。

这样的改革“逼”出了干部对下服务的作风来。201 1年底,一名在考核中排名最后的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说:“以前主要对上,现在要更多地考虑百姓了。”伍华告诉记者,“以前街道的公务员是干部,现在是‘干事’。以前累,百姓看不见;现在累,百姓看得见,百姓对党委政府更加肯定了。”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在对“党委发挥服务社会的能力”进行解读时认为,中央特别把服务放在里面,而且在服务里面又强调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为群众谋利益的战斗堡垒。“党是什么?是服务群众的战斗堡垒。党员是什么?是服务群众的先锋模范。”

“以前都不认识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现在经常看到他们来小区入户串门,为大家办事情。”成都市锦江区双桂街道五福桥社区“阳光水岸”小区的居民代表卓小荣告诉记者。

“阳光水岸”小区是2005年交房的新小区,有600多人,2008年前居民自发成立业主委员会两次都没成立起来,2008年时,在街道社区的牵头下成立了党组织和业主委员会。“在党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小区建立了规范的制度。比如评低保需要居民代表参加评审,还要公示。政府拨下来的款项,如何使用,均要居民代表讨论,举手表决。而以前不透明,大家意见大。现在搞院落公开,届务公开,网上公开。”小区居民朱泽君对此感到很满意。

思维由管理变为服务,社会管理效果变化明显。广州市白云区在全区设立了街镇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18个、社区(村)出租屋管理服务站196个,招聘出租屋管理员2251名。出租屋管理员的工作任务主要是服务性的,比如帮助租客办理居住证、登记信息帮他们协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等。这种以“尊重和服务”为主线的外来人口管理服务模式受到了辖内租客的认可。通过一年多的运作,大量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化解。“实际上,这些机构都意在构筑为民服务的平台。”白云区委书记骆蔚峰说。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第7篇

社会管理依据管理的内容不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管理泛指各类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这个概念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讲的公共管理;而狭义的社会管理则是指各类社会公共事物管理中排除掉政治统治和经济管理事务的管理。从构成因素上看,它包括社会管理目的、社会管理主体、社会管理对象、社会管理方式和社会管理途径五个部分。因此,所谓的社会管理创新,就其创新内容来讲就是围绕这个五个部分展开的。那么什么是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就是指,围绕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新任务,运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和力量,以先进的、有效的社会管理理念、方法、手段、体制、机制等,对陈旧、落后、不合时宜的管理模式、方式、方法进行改造、改进、改革,构建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社会管理框架、机制和制度的行为及过程。目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这一时期的社会的发展呈现新的特点: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增加;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转型社会价值真空,社会失范引发风险等。奎屯作为一个改革开放,奋发进取的新型城市,同样面临上述局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区重要性日趋上升,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因此,创新社区管理成为做好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建和谐奎屯的关键。

2、当前奎屯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奎屯市社区建设起步于2001年。目前,奎屯市设五个街道办事处,共计37个社区居委会。近年来,社区建设飞速发展,在阵地建设、办公经费、社区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社区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2.1管理体制问题-事多责不明。(1)街道办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过多。过多的行政职能,使街道办成了政府的下派机构,使得它对社区的管理带有较强的政治和强迫色彩,这不但使社区成员对社区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背离了社区建设的初衷;(2)目前社区居委会对自身的性质、定位、职责不甚明了,虽然社区居委会承担大量的社区管理工作,但他们的管理职权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上级职能部门的授予和法律的认可,使社区居委会在开展工作时显得没有权威,缺乏力度;(3)在管理中与辖区相关职能单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有的职能部门直接对社区安排工作,形成“什么事都要社区参与,什么单位都可以指导社区工作”工作局面,而且,绝大数是只安排不投入,导致社区负担过重。如社区本无下水管线老化的修复职能,但要面对社区居民提出的及时解决要求等,类似情况普遍存在。类似交叉管理的诸多问题还很多,严重制约着社区工作的正常开展。

2.2管理对象问题-参与意识薄弱。从现行的法律来讲,居民委员会是一个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而要把社区居民委员会打造成这样一个组织,需要社区全体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行。然而在社区管理中中存在着,部分社区居民不理解、不支持社区工作,比如,对于社区干部的入户调查、人口摸底、计划生育排查等工作置若罔闻,看到社区干部上门干脆闭门不理;参与意识薄弱,共建认识和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比如,许多共建单位对参与社区共建、支持社区活动也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社区级别低,对共建单位来说往往显得“人微言轻”,工作无法推进。

2.3管理人员问题-素质能力需要提高。目前的居委会成员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但与社区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的的距离,特别是对社区的思想认识、定位、创新思维、看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制约了社区工作的专业化发展。社区工作者多为下岗、内退职工,他们原先多在企业工作,固有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已经定型。总的来讲,能吃苦,但缺创新意识和文化知识,特别是社区专业化的知识。另外,向社会招聘的人员尽管学历较高或有着较强的行政能力和政治素质,但很少有人受过社会工作专业的训练,仍然不能适应专业化的社区服务的要求。因此,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是我市社区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2.4管理内容问题-服务单一。社区管理的内容很多,包括社区党建、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等多个方面。从理想的角度上讲,社区管理内容创新就是要构建一个全覆盖式的社区服务体系。近几年来,社区服务尽管从一些社会成员的特殊求助服务逐步扩展到相对广泛的便民利民服务,但还是规模小、档次低,形式比较单一,与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适应。比如物业管理方面,没有按市场化运作;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对弱势群体服务不能连贯等。因此,如何调动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向广大居民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如何让居民积极投入到社区的各项活动中来,目前还在努力探索的过程,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3、奎屯市社区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3.1改革基层社区管理体制。(1)实行街道社区体制改革。启动奎屯市街道社区体制改革工作,多方争取意见,提出改革方案,明确街道社区工作职责、任务和应承担的工作,对街道社区人员、机构设置、编制管理等进行明确规定,逐步解决制约街道社区发展的体制性问题;(2)实行工作准入制度。按必进项目、可进项目、不进项目进行区分,必进项目是社区本身的职能,可进项目实行部门购买服务,给予社区工作经费,增加社区收入,不进项目不能进入社区,已进项目必须退出,确实减轻社区负担。

3.2加强队伍建设。(1)为街道和社区充实人员。畅通进人渠道,提高用人标准,提高工资待遇,使真正年龄轻、学历高、能力强的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特别是国家干部加入到社区干部队伍中来;(2)加强社区干部日常管理。借鉴效能管理办法,实行社区干部考勤管理、巡查、暗访制度,对工作时间不认真工作人员实行相应惩戒;(3)加强干部的培训。在加强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工作礼仪、业务技能等方面培训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社区工作的创新思维。因为,社区管理创新工作中,只有社区管理者培养创新思维,开动脑筋,多元思考,才能够在社区管理中探索出新点子和新措施。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第8篇

近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的消息,让人们对社会管理的关注热度大增。回想今年两会,“社会管理创新”首次以重要篇幅写进政府工作报告,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眼下,社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中国政治事务中炙手可热的新名词,东莞、南通等不少地方已经有了实践探索。

可以说,以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标志,未来30年,中国进入一个以“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为中心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发生了重大转变。

社会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呢?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富裕了,人民群众生活改善了,社会普遍贫困问题解决了。但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又遇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即“社会的不公正性”问题。这一问题是“社会不稳定性”的最根本原因,已经成为我们进一步扩大发展成果和深化改革的主要障碍,也是未来30年我们必须认真从“制度安排”上加以解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以“民生为本”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具有非常紧迫的意义。

可以肯定地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问题的转变,未来30年,中国“制度性的改革议题”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改革顶层设计”的总体要求,要解决“社会不公正”这一影响发展和稳定大局的关键问题,最根本的实现路径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并通过民主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实现“社会公正”,实现“通过制度保证”的社会团结、合作与稳定。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核心是建立“良性的社会运行体制”,消除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社会民主、社会公正、社会团结、社会合作、社会和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锻造符合新时期“社情民意”的“民心工程”,让人民过上心情舒畅、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目前,为了深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我们必须进一步从“社会结构性改革、社会组织建设、政府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加大社会管理创新力度。

社会结构性改革

首先,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基础是“社会结构性”改革。社会结构性改革是指社会资源与价值在社会公众之间公平分配的改革,其政治和道德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团结”和“社会合作”,实现社会稳定的、持续的和良性的运行。

资源和价值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公共品,由谁来参与分配,如何分配才能实现公平正义,才具有政治和道德的合理性,才能把社会的公同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最大化,是建立具有“现代性”社会的基础。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重要资源和价值被一部分人乃至少数人所占有和垄断,或被强势利益集团和利益联盟所瓜分,那么,社会的“发展链”就会断裂,社会就会失序,进而陷入混乱状态。

因此,社会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权力配置”和“权力运行”体制机制的结构性改革。社会资源和价值分配的合理性源于“公共政策”的合理性,而合理的公共政策离不开人民群众民主的“政治参与”,这就是说,实现人民的民利是社会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政治文明”对权力配置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是不是实现了政治文明,消除了政治腐败,实现了社会和谐,权力配置过程中的公众民主参与是一个基本指标。

同样,合理的公共政策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关键取决于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并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形成对公共权力有效监督和制约的制度平台。我们要使“社会建设”在新时期取得实效,消除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社会结构性改革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社会组织建设

其次,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是“社会组织”建设,是实现社会的“有效分权”。

一般来说,分权有“纵向分权”和“横向分权”两种,纵向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合理的权限划分;横向分权是指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政府与个人之间的权限划分。特别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的权限划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前现代社会”,政府权力是唯一的社会管理权力,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但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随着社会管理复杂性的增加,社会由“政府治理”向“社会共同治理”的转变成为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而社会共同治理的前提是社会组织建设,其实现的基本形式是社会的“有效分权”。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社会组织建设必须实现以下几点改革:

一是降低门槛,由挂靠和审批制度转为注册和登记制度,政府把社会组织管理的重点放到对其运行的监管上。

二是要鼓励社会组织的发展,大力发展村民、社区等自治性组织,发展自发性、自主性的行业协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发展具有中介性的审计和评估机构等社会组织,发展具有社团性质的社会组织,并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社会组织进行有效的监管。

三是要有序的转移政府职能,让社会组织能充分发挥其社会治理的职能和作用,通过合同出租或购买,让社会组织承担一部分社会治理职能和社会责任,从而实现社会的“共同治理”。

政府公共服务

最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使社会处于一种良性运行状态,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为了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能力提高和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是关键。社会管理能力提高的核心环节是“政府自身建设”,而政府自身建设的重点是防止“特权腐败”,实现“权力约束”,使公共政策的制定能够回应人民群众的愿望与要求,能够体现公共精神和公共价值,从而在根本上建立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信任。只有这样,公共服务才能在实践层面得到很好的落实。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说到底是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创新,而创新的基础是社会组织建设和实现“有效分权”,形成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增强社会的自我服务能力,减少权力对社会的过度干预和渗透。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重大的“战略转型期”,转型的关键词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目的是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我们在继续关注如何把“蛋糕做大”的同时,未来30年,必须把关注的重点放到如何把“蛋糕切好”上来。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第9篇

关键词:社会管理;中国梦;共青团

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肩负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的光荣任务。党的十提出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对新时期共青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是共青团的四项基本职能,把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与履行团的四项基本职能结合起来,是共青团助力中国梦实现的有效路径。

所谓社会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协调、服务的过程。同志曾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将其概括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具体到共青团,就是要对青年群体进行管理和服务。事实上,共青团自成立之日起,便已经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只是其表现方式与执行路径随时代主题不同而迥然不同。在革命战争年代,共青团(包括其不同阶段的组织形式如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年救国联合会、青年团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与后备军,参与社会管理体现在团结带领青年冲锋在前,为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赴汤蹈火、浴血奋战。新中国建立后,共青团的工作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发挥共青团的政治职能、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成为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式。根据时间断限与工作主题的变革,大致可将建国后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一、1949年―1978年

在近30年的时间段里,共青团的社会管理主要集中于如何调节基本的生产活动运转,但同时更侧重于以准政党的身份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前者多为团的独立活动,如在青工战线上组织青年突击队,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和群众性增产节约运动;在青农战线上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在精神文明领域影响深远的学雷锋教育活动等。后者主要指组织青年群体积极参与全国性的政治运动,如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反右、和化运动等。对于青年群体的服务和其利益的维护,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1978年―1992年

1979年全国团省、市、自治区委书记会议中这样表述:“共青团组织要从以参加政治运动为主,转到以参加生产建设为主。团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现代化建设作安排,都应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为此,共青团在经济建设与政治思想两方面进行了融合统一的尝试。如 “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都体现了这一变革时期的特色。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工作重心逐步向经济领域倾斜,在青工战线开展的“五小”智慧杯竞赛,“为重点建设献青春”活动,在青农战线开展的“青年星火带头人”等成为这一时期共青团活动的焦点。而在思想领域的活动则相对弱化,这一趋势在后期虽得以遏制,但凸显出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然无法适应新时代、新情况。

三、1992年―2002年

中国市场化改革开始加速,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出现新的气象,开始逐步探索新模式与新领域。共青团的活动不再单纯的以战线划分,而是更多的针对整个青年群体进行开展工作。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就是这一变革的集中体现,青年志愿服务领域涉及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抢险救灾等多个领域。此外,共青团还积极推动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出台,开展希望工程、“创建青年文明号”等活动。共青团服务青年的领域不断延展,力度不断加大,其社会功能不断得到体现。

四、2002年至今,是共青团全面参与社会管理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面临着社会事务日益复杂化和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的体制建构逐步向“社会治理”进行转变。在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方面,共青团开展了“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红领巾心向党”等多个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激励广大青少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为中国梦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振兴杯”技能竞赛、“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等活动促进广大青年踊跃投身各项建设事业在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利益方面,通过中国青年创业行动、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技能培训等项目,帮助解决青年就业创业的现实需求。通过开展“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等工作,使维护青年权益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回顾共青团建国60多年来的工作历程,可以发现,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很高的水平。从最初的参与管理型准政府组织逐渐过渡到今天的公益服务型第三部门,共青团自身在不断的调整适应国家与社会的进步转变。从最初的以政治运动型为主的工作模式到今天分类引导、网格化管理等多种形式并行,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始终在变革在创新。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阐明了时代赋予广大青年的历史重任。以史为鉴,共青团唯有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渠道,摆脱旧有的行政管理思维定势,真正做到想青年所想,急青年所急,在管理和服务两个层面组织、引导、服务广大青年,切实维护青年权益,才能够有效整合青年力量,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团的文件汇编》.团中央办公厅编,1979

[2]《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3

[3]《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想》.人民日报,2013-05-05

作者简介:

韩伟(1963~),男,教授,研究方向:青年学

上一篇:公司营销策划范文 下一篇:品牌营销策略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