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范文

时间:2023-02-22 17:01:15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365-02

社会保险基金是是社会保险制度实施的根本保障,社会保险基金问题始终是社会保障的首要问题。由于对我国劳动保障机制的严重毁坏。我们的社会保险体制发展一度脱离了科学发展的正轨,而随着改革开放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保险作为劳动制度改革的部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展开。并为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经济高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社会保险立法工作的滞后。相关法规操作细则的不完善。我们的社会保险征缴现状还不能做到应收尽收,影响征收的瞒报、漏报和拖欠社会保险费的现象还存在不止。如何行之有效的规范社会保险的缴费行为,为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法治公平的良好环境。是我们社会保险稽核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课题。

一、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现状

(一)随着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相关实施配套细则应及时出台以加强法规执行的操作性

随着《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实施以来,国家又相继出台了《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办法》、《社会保险稽核办法》、 等多部指导社会保险规范化管理的法律法规。我国的社会保险事业正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法制化的管理体系。对社会保险征缴和使用的监督和检查有了比较规范的钢领性法律依据。但是由于社会保险在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开展的基础和起步的时间差异,对执行国家社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的力度和深度有较大差别。在全国社会保险所覆盖的区域内,由于实施办法和操作标准的不统一,如电力行业、金融行业、教育行业等行业化管理的单位仍然在延续各自行业统筹的办法,和各自所在地区的社会保险管理模式难以统一,从而形成了在同地区,同单位,甚至同岗位因为用工形式(原在册的老职工和新招用的合同工)不同而在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上存在的明显差异等不正常现象。而各地区在执行社会保险征缴的相关业务如社会保险缴费的申报方式、缴费基数(工资总额范围的界定)的认定标准等地区性法律法规时存在着执行政策不统一、审核机制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缴费基数核定和稽核的整体效应。客观形成了用工单位在履行社会保险责任和义务时的攀比和心理不平衡的负面作用。也影响了我们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的执法效果。而且,由于相关社会保险稽核的法律法规对具体实施稽核工作的主体---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缺少权威、可行、有效的职权赋予。对违反国家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具体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条款还难于起到法治的效果。

(二)实施稽核工作的主体机制设置不到位,稽核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执行政策法规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社会保险稽核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稽核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对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和社会保险待遇领取情况进行的核查。”明确了实施稽核的主体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但是由于各地区对社会保险征缴的经办机构设置不同,甚至机制设置也不同。有的社会保险机构已经升级为社会保险局,而更多的是设在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属的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管理中心。因此,在全国范围内现阶段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很难有一个统一准确的名称和机构。而且各自的行政执法资格不同,如代收社会保险的地税部门和社会保险局具有国家赋予的行政执法资格,而社会保险管理中心在机构设置上属于国家事业单位,在体制和职能上都无法和国家机关相左。因此在执法的过程中显出力度不够,底气不足,违法者不惧的状态。

由于各地区相关部门对社会保险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程度不同,很多地区的社会保险稽核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和相对薄弱的状态,从事稽核工作的工作人员综合业务能力不高。有关社会保险稽核方面的政策法规和业务交流的培训还没有形成制度化、定期化。稽核工作人员在开展稽核工作之前还缺少必要的专业政策和业务方面的培训,各社会保险单位在选用稽核工作人员时还缺乏从德、能、勤、绩的综合能力角度来考核任用。因此影响了社会保险稽核执行的权威性和法治性。

二、社会保险的重要意义在认识上还有待提高,社会保险稽核的执法环境需要社会的支持

由于社会保险工作开展环境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差异的原因,以及社会保险相关政策法规健全和完善的滞后,特别是全国各地区执行社会保险有关业务的标准的不规范、不统一,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较之国家有关的税法和其他法规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对违法用工单位的震慑力明显显弱。这与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同有直接关系。如国家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明确详细地规定了一些违法行为按构成犯罪而追究刑事责任。而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在违法方面的处罚规定上明显较弱且缺乏连续操作的实用性。因此这也是多年来一些用工单位把“瞒报”,“漏报”社会保险费作为企业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屡禁不止的原因。而且,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今天,诸多劳动者对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社会义务意识淡薄,缺少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主动性,有的农村劳动者为了不愿从个人收入中扣除应该由个人承担的社会保险部分甚至和用工单位签定私下协议自愿放弃用工单位为其参加社会保险的权益。助长了用工单位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行为。

在社会保险稽核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查实处理阶段,经常会由于因相关法律法规在实施执行细则方面的主体不明确性和不连续性以及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阻挠和干预。特别是经稽核确认漏缴社会保险数额较大,具有代表和影响力的缴费单位。经常会利用其投资和被招商的理由,利用多种手段动用社会各种关系说情,导至各方面的阻挠和干预致使稽核工作有时处于有始无终的状态,严重地影响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稽核工作实施的完整性和权威性。极大地破坏了稽核工作的执法环境。

三、改变稽核现状的方法

(一)加快完善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实施细则的建设步伐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是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目标。随着《社会保险法》和其它一些社会保险方面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我国的社会保险事业正在逐步走向健全法制和规范的发展道路。行政执法,依法行政也已成为我们社会保险稽核工作者在具体执法过程中的工作准则。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现阶段经济发展程度和地区特点差异很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只依靠宏观的《社会保险法》和其他相关的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标准我们的具体工作行为显然不足,我们各地区(起码应该是省一级或省级城市)应当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制定一整套具有实际操作性和法制性的相关法规性实施细则。用于具体指导和强化我们依法行政的工作行为。例如在近期国家出台的《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 第16号)在宏观上确定了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就业应参加社会保险的原则,但在实施的操作过程中尚需要具体实施细则在具体内容上的支持。对于外国人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缴纳社会保险的基数、登记的方法、证件、享受社会保险的标准和具体办理方法都应当有一个明确的实施细则。否则,各地区很难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个法规性的依据作为标准来实施。也影响了有外国人就业的各类用工单位为外国就业者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积极性。如《社会保险法》第十一章法律责任第八十六条规定:“ 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对于用人单位违保险法规的具体行为有了更准确的处罚标准,但对实施对用人单位违法行为处罚的执行主体只是指定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有关行政部门”这样比较不明确的说法。因此,如果没有一个准确的行政职能和职权的细则来明确依法实施国家职能的部门,那么,我们的依法行政就缺乏严谨有效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因此尽早建立健全一整套完整的与国家《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是保证《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执行的根本和关键,也是我们社会保险工作者特别是稽核工作者依法规范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行为的有效法律依据。

(二)明确社会保险稽核部门职权,提高稽核队伍综合执法素质,加大法治的力度,依法促进社会保险缴费行为的不断规范

社会保险稽核工作刚刚起步,法规、政府、全社会的支持犹为重要。社会全体公民对社会保险事业重大意义的理解程度,当地政府对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视程度,法律法规对社会保险工作开展的支持程度等因素都是我们社会保险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的相关法律法规应对稽核工作的具体职能和执法权限有一个更明确的定位。地区政府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健全社会保险方面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细则。从而为社会保险稽核工作者创造一个依法查处,依法行政的执法环境。

政策制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法规健全之后,执法者是决定因素。因此提高稽核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非常重要。首先要选用品德高尚,业务能力强,政策法规精通,廉洁公正原则性强的人员来充实和担当社会保险稽核工作。建立定期对社会保险稽核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方面解析、专项业务案例交流等综合方面的专业培训机制。确保社会保险稽核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不断发展和健全的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的需要。

(三)建立健全对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宣传、培训机制,利用各种形式扩大对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在社会上的宣传和影响,推进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愈来愈强。应当建立通过各种方式和媒介加强对社会保险在劳动者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法律法规的详细解析方面的宣传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社区这个能和大众密切沟通的有利平台来普及公民对社会保险重大意义的深度理解。营造全社会公民共同促进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同时,健全对用工单位从社会保险登记时进行社会保险专项的政策法规解析、业务流程指导等相关的综合培训制度和不定期的新法律法规解析的培训制度,详细解读如工资总额应含括的内容,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具体组成部分等可能影响企业规范缴纳社会保险的概念性名词。使用工单位从开办之时就能及时在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准确指导下合法运行,依法规范。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险投诉举报机制,充分发挥媒介的社会影响和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建立健全一整套社会保险专项的投诉和举报制度,对社会公开社会保险投诉和举报渠道。建立起稽核与社会和劳动者沟通的信息平台,在电话、网络、信箱等媒介中建立联系方式。充分发挥劳动者和社会力量保护合法权益的积极性,为我们稽核工作者提供更直接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便以我们查处违保险法规行为准确性和及时性。

社会保险工作是保障国家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基石,它直接关系到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亿万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所以我们社会保险工作者依法维护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亿万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共享改革成果的需要,是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保险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社会保险稽核办法》

[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范文第2篇

【关键字】工伤;工伤赔偿;先行支付

一、工伤赔偿先行支付制度概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工伤赔偿先行支付制度是指职工在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且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或者由于第三人造成工伤而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情况下,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取得对用人单位或者第三人追偿权的制度。

工伤赔偿先行支付制度的设立保障了工伤职工及时获得赔偿的合法权益,帮助工伤职工在遭遇工伤时及时医治,防止因迟迟拿不到赔偿而导致病情恶化,其建立赋予了劳动者在遭受工伤时可向社保经办机构申请先行支付的法定权利,为工伤职工带来了巨大的福音。

于此同时,工伤赔偿先行支付制度也加重了用人单位和社保经办机构的责任。一方面,制度的设立给未缴纳工伤保险费用的用人单位敲响了警钟,在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时,职工可通过申请先行支付的方式,让社保经办机构取得向用人单位追偿的权利,用人单位要承担未缴纳工伤保险费用的责任。另一方面,社保经办机构承担起要向职工先行支付医疗费用或者工伤保险待遇以及向用人单位或者第三人追偿的责任,对机构和机构内部人员来说有着更高的要求。

二、实施现状:问题凸显,困难重重

(一)实施细则缺位,多城市尚未实施或拒绝实施

目前,真正出台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实施细则的城市只有少数,这意味着大多数城市并未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而《社会保险法》和《暂行办法》中关于具体先行支付的申请条件、申请材料、申请流程及机关追偿流程途径等规定并不明确,需要有实施细则加以具体化。实施细则的缺位让很多城市无法可依,加大了制度的实施难度,众多城市纷纷表示缺位是他们至今未能实施制度的根本原因。

(二)追偿难度大,基金支付潜藏风险

现实中,未缴纳费用的用人单位往往存在规模小、不规范甚至债务累累等缺点。《暂行办法》第六条规定了职工被认定为工伤后可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四种情形,情形(一)中,由于用人单位已不复存在,追偿时无主体可寻,用人单位不能给职工支付赔偿费用的同时也意味着其无法在社保经办机构先行支付之后向机构偿还相关费用;而情形(三)中,法院中止执行书也意味着通过司法途径也不能解决的问题,机构追偿更是难上加难,最终机构负担起本应由用人单位承担的债务,社保基金将面临较大的安全风险,这是许多城市拒绝实施的原因之一。此外,制度的实施会增加追偿支出费用,极有可能出现得不到偿还的情况,让许多城市望而却步。

(三)社保经办机构压力大,能力不足

增加先行支付及追偿的全新职能,意味着在人数有限的社保经办机构中需要有一部分人去执行,对内部人员要求较高。而根据2012年7月北京义联的《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制度2011-2012年实施情况调研报告》的调查,过去,社保经办机构主要是执行待遇发放的职能,但现在要承担起调查、决策、追缴等新职能,原有的人力、物力和知识水平无法适应。并且,有些城市的工作人员根本不知道工伤赔偿先行支付制度,这要求机构还要对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与宣传。因此,社保经办机构面临很大的压力。

(四)惩罚力度小,用人单位拒绝偿还甚至恶意逃避

《社会保险法》和《暂行办法》中关于逾期不偿还费用的用人单位强制和处罚的强度与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相同。对原本就未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用人单位来说,既然未缴纳社保费用与不偿还工伤赔偿费用采取的措施与处罚力度相同,而面对往往是高额的工伤赔偿费用,用人单位当然不愿意偿还,更有甚者,采取恶意注销、解散等方式逃避债务。那么,工伤赔偿先行支付制度中所设置的对逾期不偿还工伤赔偿费用的用人单位所采取的措施及强制手段的规定就显得软弱无力,不足以达到惩戒他们的效果。

三、问题对策

(一)推动城市制定实施细则,落实先行支付制度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应当出台相关的政策督促各城市积极制定实施细则,以落实先行支付制度,根据现阶段少数出台实施细则的城市所制定的实施细则,其他城市可以在结合自身情况下相互借鉴,建立先行支付制度的实施流程、具体分工,并适当的对内部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实施细则培训。同时,各地区社保经办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对社会中的劳动者进行先行支付制度的知识普及,让他们了解申请流程,以扩大实施范围。

(二)定位政府责任,以财政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为保障资金安全,防止资金短缺,让社保经办机构没有后顾之忧,建议政府将财政预算中的一部分用于对制度的资金支持。因此,可以借鉴台湾及其他国家的立法模式,如:台湾地区的工伤补偿先行支付的资金是独立于工伤保险基金之外的资金,补偿资金有两个来源: 其一,地方政府出资。其二,雇主违反“职业灾害劳工保护法”支付的罚款。因而,台湾地区的资金不存在安全问题,因为有政府的财政预算做强大的后盾。借鉴台湾地区的立法模式,有学者提出:“政府应当承担提供社会保障的宪法义务,在每年财政预算中为工伤补偿先行支付提供部分资金支持,以保障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能够“大胆”运行。此外,应当将用人单位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罚款纳入先行支付专门账户专款专用。这一方面使得罚款的效益能够直接体现,另一方面可以充实补偿先行支付资金。”在这个观点中,笔者赞同将政府引入到先行支付制度中承担一定的责任,用当地政府财政为资金提供支持,保障基金的安全。

(三)机构内部分配责任,统一落实

由于现阶段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能力不足,内部责任不清,为解决这一问题,积极推动先行支付制度的实施,应当完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的职能分配,可以在内部设立专门的机构或者专门人员负责先行支付的审查、给付等一系列环节,从而使工伤职工在申请救济时得到及时的帮助。同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强对其工作人员的职能培训,严惩机构工作人员消极不作为的行为,条件允许下,应当对当地用人单位的职工进行关于先行支付制度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此制度,从而进一步落实制度的实施。

(四)加大惩罚力度,给用人单位敲响警钟

在台湾地区,用人单位不参加社会保险将会面对数额高昂的罚款,而不参加社会保险中的工伤保险所面临的罚款将更高,处以四倍至十倍罚款。而相比之下,大陆工伤保险处罚力度较为软弱。因此笔者建议加大用人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费用的处罚,情况严重的甚至应当追究用人单位不参加工伤保险的刑事责任。对于用人单位采用恶意注销、解散等方式逃避债务的,可以根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不仅用人单位要承担责任,其负责人也要承担连带责任,并且,恶意注销逃避债务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四、结束语

综上,由于立法中关于工伤赔偿先行支付制度的不完善,再加上机构内部设置等方面的问题,现实中工伤赔偿先行支付制度实施状况令人堪忧,本应积极保障工伤职工合法权益的目的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这一问题应当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应从填补立法空缺、定位政府责任、完善机构内部职能、加大对用人单位的惩罚力度等方面,为制度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以推动其全面发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赖锦标. 从新工伤保险法看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的衔接[J].黎明职业大学报,2011,(04)

[2] 张宗华; 陈海军.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浅析[J].天津社会保险,2012,(01)

[3]谢增毅.工伤保险赔偿与第三人侵权赔偿关系的再认识——基于实体和程序的双重视角[J].法商研究.2011,(03)

[4] 李海明.工伤救济先行给付与代位求偿制度探微——兼评《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的得与失[J].现代法学,2011,(02)

[5] 于欣华; 郑清风.海峡两岸工伤补偿先行支付法律制度比较——兼论大陆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立法完善进路[J].台湾研究集刊,2012,(04)

[6] 王殿禄.浅析社会保险基金的先行支付制度[J].天津社会保险,2012,(03)

[7] 黄雯.我国工伤保险“三位一体”制度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前沿,2012,(04)

[8] 崔颖.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人口与经济,2011,(S1)

作者简介: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建企业;社保;管理;创新

一、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目的、意义

2010年10月28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目的: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意义:国家建立社会保险是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方针: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确保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电建企业社保作为社会保险的组成部分之一,关系全体职工切身利益,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建立和完善电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维护企业的职工队伍稳定,在当前电建企业改革中尤为重要。

二、电建企业社会保险管理现状

以本公司为例,该公司早在1993年就已经根据国家的相关通知要求,开始为职工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后来又相继为职工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险种,保障职工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社会保险法》2011年7月1日施行之后,该公司按照保险法的具体要求修正了职工的各种社会保险的相关缴费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电建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国家迟迟没有出台《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一些有争议的具体问题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险管理之间产生矛盾。

1.企业社保管理人不专业。有些电建企业出于节约人工成本的目的,项目、分公司社保管理工作往往由财务部门或者综合办公室人员进行兼任,由于社保管理职能不确定,缺乏必要的社保管理专业知识,导致电建企业社保管理水平不高、社保作用发挥不明显。

2.企业社保管理工作欠规范。有些电建企业对社保工作重视度不够,社保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导致社保工作经常出现一些规范性错误,严重影响了企业社保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3.缺乏有效的企业年金计划。建立企业年金,可以提高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解除职工养老的后顾之忧,稳定队伍,为电力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制度保障。但部分电建企业往往都缺乏行之有效的企业年金计划,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社保效益的发挥。

4.社保待遇冒领现象严重。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后,社保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明显不如以前,加上制度建设滞后等原因,一些退休人员,特别是外地居住的人员死亡后仍然继续领取养老金和报销医药费,给社会保险基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形成了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

5.《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亟需出台。《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近二年了,由于没有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期间死亡的在职职工累计数量较多,本应由社会保险机构支付的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补助费,却仍然由企业继续全额支付,这样势必造成企业重复承担社会保险责任,进一步加重了企业负担,严重影当前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三、创新社保管理 完善社保制度

1.加强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企业社保人员素质。新时期电建企业应该定期对自身社保工作人员进行综合能力的培训与培养,使其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掌握更多的管理能力与技巧,从而向综合型的专业人才发展与迈进。

社会保险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与专业性,因此,电力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尤其是管理者要有较强的政治素质与社会保险方面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为参保职工服务,将职工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

2.引进专业人才 规范社保管理。专业人才使用失当、薪资待遇与企业贡献脱节、人才的认知标准模糊,最终都会导致人才大量流行、人力资源配置不平衡,人才浪费等不好的结果。

随着电建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积极吸纳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已成必然。对于企业社保管理,我们不能够受到长期行业垄断和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而忽视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随时对人力资源的短缺感到紧迫,并对人力资源配置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整,以获得最适合本公司的人力资源模式。避免规范性错误,确保企业社保工作取得实效。

3.展开深入细致调查 制定切实可行的年金计划。一些电建企业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企业年金计划,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社保效益的发挥。

企业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设立专门机构和岗位,指定具有社保专业基础的专业人才从事企业社保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社保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

一个好的企业年金计划的实施,可以提高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解除职工养老的后顾之忧,稳定队伍,为电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4.提高管理透明度 杜绝社保待遇冒领现象。企业应当通过各种方式,每年向职工公布本单位全年各项社会保险费的缴纳情况,接受工会组织和职工的监督;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免费为用人单位和企业职工查询缴费记录或个人帐户提供服务。同时,建立离退休人员资料跟踪制度,与他们所在地政府建立联系,确保第一时间取得他们的死亡消息,从而杜绝社保待遇冒领现象。

5.关注政策 更新观念 创新工作。由于《社会保险法》中的一些条款内容界定与实际有一定出入,这就要求电建企业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人员,一要平时要关注国家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只有对国家政策的熟悉,才能确保管理工作方向的正确;二要工作人员树立以大局为重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影响因素很多,工作人员应以大局为重,不可计较一己私利;三要电建企业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需要创新,要通过工作人员的创新,保障职工权益,促进职工队伍稳定团结,最终促进整个企业和谐发展。

四、对《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出台前的几点疑惑和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已实施已近2年时间了,由于没有出台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社保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争议较多,严重影响了社保工作的简洁、高效。

1、对于《社会保险法》第十条规定,建议明确“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就是“第十条中所说的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员”,这样就让人一目了然,具有可操性。

2、对于《社会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是单指无雇工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还是泛指各类参保单位中的职工个人?此处所指的个人概念很模糊,在细则中应该加以明确。

3、对于《社会保险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中“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应该明确是指“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伤残鉴定以哪一级认定机构的结论为准也应该明确,因为现在社会保障部门和民政部门都有认定机构,并且两个认定机构的认定标准是否一致,其认定结论是否都可作为证明材料,并且是免收鉴定费用或由社保基金承担鉴定费用。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范文第4篇

[关键字] 工伤保险;社会保重;基金支付;政府责任;以人为本;制度建设

一、权利保障,制度建设先行

原《工伤保险条例》规定,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限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费用的责任设定使得工伤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的享受取决于用人单位的情况,当用人单位拒不支付或无力支付工伤保险待遇时,工伤职工无法获得赔偿。

为了更好地保障工伤职工权益,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履行义务, 《社会保险法》第41 条规定,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应当由用人单位偿还。用人单位不偿还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依法追偿。也就是说,对于没有依法履行缴费义务的用人单位发生工伤事故的,用人单位承担第一位的责任,工伤保险基金承担替补责任即当用人单位不予赔付时,则工伤职工可以从工伤保险基金中获得工伤保险救济。这种法律规定,体现了政府为监督不力的失职行为承担责任的立法理念,将用人单位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风险从工伤职工身上转移到工伤保险基金中。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和追偿制度厘清了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保证了未履行缴费义务的用人单位的工伤职工及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赋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追偿以维持工伤保险基金正常运行的责任。

二、依法赔付,现实阻碍重重

先行支付的目的是希望政府为监督不力的失职行为承担责任,同时为劳动者权益保护增添壁垒,从法律上明确非经营单位的劳动者应该得到平等保护。这项旨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制度措施真正实施状况如何呢?如今,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制度的实施已经破冰。根据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答复,4个城市的社保部门受理了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的申请,分别是浙江宁波1例、浙江温州1例、山东淄博1例、云南丽江1例。

然而,虽然先行支付制度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总体上看,这一制度的落实情况并不很好。在一项社会调查中,接受调查的246个城市中,明确表示可以接受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申请的城市仅有28个,占11.4%;明确表示“不可以”申请的城市则多达190个,比例高达 77.2%。此外,还有23个城市“不确定”是否可以申请,认为当事人可以携带材料面谈或者找领导申请试试看,占9.3%;有5个城市甚至“不知道”是否可以申请,占2%。此外,虽然人社部制定了《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但对于经办机构的具体操作流程,仍然比较概括。因此,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十分重要。在明确答复了相关问题的206个城市中,目前仅有9个城市出台了有关工伤保险先行支付的实施细则,占4.4%;88.3%的城市明确表示没有实施细则。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先行支付制度并不是在社会保险法里一规定就能够自动落实的,现实中还存在许多困难,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三、艰难维权,制度漏洞何在

笔者通过分析认为,劳动者艰难维权的背后,存在以下突出的制度漏洞:

1、经办机构追偿难度大,基金安全面临新的挑战。随着社会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长期以来,由于违规成本较低,骗取和冒领社保基金的现象不断发生。因此基金安全是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实施面临的最大挑战。先行支付资金的来源是工伤保险基金,这意味着基金除了支付正常的工伤医疗费用和待遇外,还需承担没有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用人单位职工的工伤医疗费和相关待遇。追偿虽然是社保经办机构职责所在,但并没有相应的权限。社保经办机构在基金先行支付后能否从用人单位手中追偿回基金?

2、配套实施细则缺位。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对于基层人社部门实施先行支付制度十分重要。但目前各地对出台先行支付制度的实施细则非常不到位,不少地方对何时出细则持观望态度。对于实施这一制度的社保部门工作人员来说,细则的缺位,尤其是财务、审计上配套措施的缺位,一方面让工作人员对具体情况无法操作,另一方面也让工作人员的潜在风险增加。因此,在没有明确配套细则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如果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发生了问题,谁来承担责任?所以加强配套实施细则建设,是目前推动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制度得以落实的首要任务。

此外,在先行支付的实践中存在着以下难点:先行支付的范围难以认定;第三方责任的认定主体难以确认;个人申请时须对侵权行为进行告知,侵权行为的认定部门有待明确;先行支付中的巨额费用给社保基金支付带来巨大压力,是否需要确定先行支付的额度;可能诱发用人单位故意违法;突破了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如何衔接;在哪种情况下才符合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之条件等等。

四、体系完善,法律何去何从

台湾地区也有类似于我国大陆地区的先行支付,不过台湾地区不是保险基金先行支付,而是专门基金先行支付。台湾地区没有赋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代位求偿权,也没有追偿制度,而是直接设置罚款,“以罚充养”。为了保障罚款足以弥补劳工保险局的补偿资金,台湾《职业灾害劳工保护法》第34 条规定:“劳工因职业灾害致死亡或身体遗存障害适合劳工保险给付标准表第一等级至第十等级规定之项目者,(雇主)处以第六条补助金额之相同额度之罚锾。”通过实质性罚款的方式,或许是保障基金安全的重要路径。基于对我国现状及台湾地区立法比较分析,笔者对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的实施和完善提出以下建议:

(一)设立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基金进行专项核算

建议在工伤保险基金下设专门的先行支付基金,这部分基金按照一定比例,由财政拨款、工伤保险基金、违法单位的赔偿和罚款等部分构成。这样有利于明确先行支付的收入和支出,避免对原有工伤保险基金的过度利用,加强对违法单位的追缴力度,既保障基金的安全运作,又能够最大程度实现基金对未参保工伤劳动者的保障功能。

(二)基金建设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目前我国工伤保险基金的盈余状况为先行支付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由工伤保险基金提供先行支付,短时间内可能不会面临资金难题。但从长远看,单一由工伤保险基金提供资金支持不符合公平性原则,也不利于基金安全。因此,政府在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中的责任将成为该制度实施的关键环节,更是先行支付制度持续发展的保障。我国宪法规定,政府有提供社会保障的义务,建议各级政府在每年财政预算中按当年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金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资金纳入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基金,保障先行支付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基金征缴力度,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

一是建立执法联动机制,把参加社保作为企业注册准入的条件,设立社保风险抵押金,按照企业注册资金的一定比例冻结在专门的账户中,用于支付欠缴的社保费用或相关的罚款。二是引入先行支付处罚机制,加大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可以考虑在追偿的同时再给予处罚。用人单位不但要全额赔偿工伤保险待遇,还要按照先行支付基金数额的一定比例缴纳罚款,罚款纳入先行支付基金。三是对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加大处罚力度,增强社保征缴的强制性。可将罚款的金额和上限大幅提高,处罚的收入形成的行政性罚款纳入工伤保险先行支付专项基金。同时建议引入刑事处罚,逃避缴费金额较大或拒不参保情节恶劣的用人单位,其法人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举措,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具有一定的社会效果。制度的先进性还需要更多的配套设施使其得以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贯彻落实,只有这样才能给更多的劳动者,特别是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带来更多经济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宗华、陈海军:“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浅析” [J],载于《天津社会保险》 2012年1月20日。

[2] 杨思斌:“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重大发展与理念创新”[N],载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8月1日。

[3] 于欣华:“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立法反思”[J],载于《中国社会保障》2011年9月1日。

[4] 李海明:“工伤救济先行给付与代位求偿制度探微——兼评《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的得与失” [J],载于《现代法学》 2011年3月15日。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范文第5篇

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这较之前的国家规定与条例,有了很大声的突破,增强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公信力与信服力,弥补了我国法律体系的空白,社会保险法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社会保险费征缴、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经办、社会保险监督、法律责任等几方面的内容,内容条例全面,涵盖范围广泛。既明确了企业部门和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更多的是规定了国家政府的职责(义务)。社会保险法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了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大框架,它的颁布与实施,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是对社会保险制度的全面总结,是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二、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社会保险的需求日趋旺盛,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在曲折中前进,不断探索,经过不断的总结修正,终于形成颁布了这套社会保险法。它颁布实施的意义重大,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保险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对各项社会保险做出了比较全面的安排和规范,社会保险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各项保险制度,其中第2条规定:国家建立五险制度,保障公民在五种情况下能够得到国家的帮助和支持。国家将党中央的为人民服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意志落实在立法上,这就为人民在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生育等情况下提供充足的法律保障,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与社会的长治久安,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健全规范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推动社会保险制度有法可依社会保险法的颁布与实施,对中国法律体系健全是一个质的飞跃,弥补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社会保障制度法律的空缺,社会保险法经过十六年的曲折立法,最终表决通过,它的颁布与实施,为社会主义保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社会保险法,明确了各权利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强化了政府的职责与义务,明晰细化了社会保险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使社会保险制度有法可依,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更加规范,稳定,从此社会保险体系建设进入法制化的时代。

(三)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人力资源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险法的相关条例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利益,使劳动人民共享社会劳动成果,作为综合性社会保障方面的首部法律,它的意义重大,不仅对于国家、社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劳动人民自身意义更是巨大,社会保险法明确规范了企业和劳动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劳动人民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利益经常遭到忽视,但是社会保险法的颁布与实施保障了劳动人民的权益,社会保险法有助于提高劳动人民的维权意识。此外社会保险法同样是完善了人力资源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障方面法律的空白,有助于推动人力资源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社会保险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社会保险法具有立法贡献与它的重要意义,但是社会保险法在实施过程中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社会保险法实施的配套制度建设跟不上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受到人们的关注,劳动人民是想通过此部法律,解决自己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种社会保险问题,然而现行的法律出台,在某些方面可操作性不强,某些条框的规定不够细致,出现了很多的授权性的条框,社会保险法无法单独解决社会保障领域的所有问题,必须有相关配套的法律来保障实施解决,但是配套设施跟不上现实的需求,很多条款的实施取决于国家规定,取决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如工伤行业差别费率和行业内费率档次取决于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但是国务院行政部门的规定如何,如何操作执行都没有详细的规定。

(二)很多条款未加详细规定,有的规定模糊不明确普通民众需要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但是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的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的办法与普通的民众不同按照国务院另行规定实行,具体如何规定实施未加详细的说明,实际上,公务员没有缴纳养老保险费但是享受高额养老保险金的。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规定模糊不明确,社会保险法没有解决在实施过程中覆盖范围小而使社会某些人的利益缺失,对京津冀一体化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规定比较笼统,只是提到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参保参照此法,但是具体操作细则不明晰。这反映了社会保险制度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利于社会保险法的不断完善更好的保障民生。

(三)监管不力,违法现象严重社会保险法作为一项法律,有的条框已经法律化,但是由于监管不到位,导致社会保险法目前仍然没有发挥保障社会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强制约束的作用,没有发挥出一部法律应该有的效力,很多企业个人都没有完全按照社会保险法规定来进行实施操作,此外社保基金违法事件近些年频发,如未将社会保险基金存入财政专户;克扣或者拒不按时支付社会保险待遇等等;此外很多条款的实施需要依赖行政机关的实施执行,但是却没有对行政机关事前与事中的监督与监管,所以造成很多资源分配不公等违法行为的出现,违法现象严重,加上相匹配的刑事立法也比较缺乏,相配套的行政处罚法细则也是少之又少,有的制度因为地方情况不同,交给地方管理与灵活处理,缺乏对地方的严格监管,这就影响了此部法律的实施效果,导致各地区的实行标准不一,影响了这部法律的公信力,为社会保险法的顺利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四、对《社会保险法》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社会保险法既然已经出台,只能在基础上进行不断完善,建立相配套的配套制度与实施规定,来保障社会保险法的继续实施,可以出台社会保险法的实施细则,对按照国务院实施的行政条例,需要进一步明确,并且对其的适用程度进行考证,尤其是对在《社会保险法》2011年7月1日施行前出台的国务院具体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制度加以考证,为当前和今后的社会保险法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提供法律依据,保障法律规范的效力。

(二)明确社会保险法相关条款的可操作性对于现在的技术和实力条件下,社会保险法应该尽量给出明确与详细的规定,对于能够独立解决的或者是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方面的立法,必须是本法律明确规定,不要授权给国务院行政部门或者地方政府,要保障法律效力不打折扣,对公众比较关心重点方面问题如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险费的征集机构、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险问题等都应该明确详细规定,切实保障公众的自身利益,对于没有明确规定,需要继续探索的法律条款应该整体统一把握,在立法上对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原则性的限定,不能完全放开,具体操作以及操作细则再交给国务院等行政部门规定。对事关社会保险制度设计安排及管理体系等重大问题不宜采取回避的做法,要加以明确规定。

(三)增大监管力度,加强处罚法的建立与健全为了保障社会保险法的效力与公信力,要建立权有效的权利相互制衡、监督机制,同时畅通有关社会保险信息交流通道。加强社保基金的出口关,加大监管力度,做好服务与行政审批制度,增强有关社保基金工作的透明公开度,社会保险基金等相关的政策与动态要在公共媒介平台进行定期,建立网络信息社会保险交流平台,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公共媒体的监督,建立群众意见的反馈机制。此外国家各部门要建立相互监督的机制体制,加强工作的责任感,减少违法现象的发生,此外为了强化社会保险的法律刚性约束要加强配套法律的建立与健全,加强社会保险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刑事立法,增加严重危害社会保障制度执行的一些新的处罚条例与罪名。

五、结束语

《社会保险法》的出台不易,社会保险法关乎到劳动人民的确实利益,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保险体系和人力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性的法律。本部法律的颁布于实施有重要的创新点与重要意义,但是社会保险法依然存在一定的需要完善的地方,这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不断完善。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范文第6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社会保险的需求日趋旺盛,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在曲折中前进,不断探索,经过不断的总结修正,终于形成颁布了这套社会保险法。它颁布实施的意义重大,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社会保险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对各项社会保险做出了比较全面的安排和规范,社会保险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各项保险制度,其中第2条规定:国家建立五险制度,保障公民在五种情况下能够得到国家的帮助和支持。国家将党中央的为人民服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意志落实在立法上,这就为人民在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生育等情况下提供充足的法律保障,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与社会的长治久安,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健全规范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推动社会保险制度有法可依社会保险法的颁布与实施,对中国法律体系健全是一个质的飞跃,弥补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社会保障制度法律的空缺,社会保险法经过十六年的曲折立法,最终表决通过,它的颁布与实施,为社会主义保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社会保险法,明确了各权利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强化了政府的职责与义务,明晰细化了社会保险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使社会保险制度有法可依,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更加规范,稳定,从此社会保险体系建设进入法制化的时代。

(三)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利益

推动人力资源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险法的相关条例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利益,使劳动人民共享社会劳动成果,作为综合性社会保障方面的首部法律,它的意义重大,不仅对于国家、社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劳动人民自身意义更是巨大,社会保险法明确规范了企业和劳动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劳动人民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利益经常遭到忽视,但是社会保险法的颁布与实施保障了劳动人民的权益,社会保险法有助于提高劳动人民的维权意识。此外社会保险法同样是完善了人力资源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障方面法律的空白,有助于推动人力资源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社会保险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社会保险法具有立法贡献与它的重要意义,但是社会保险法在实施过程中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社会保险法实施的配套制度

建设跟不上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受到人们的关注,劳动人民是想通过此部法律,解决自己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种社会保险问题,然而现行的法律出台,在某些方面可操作性不强,某些条框的规定不够细致,出现了很多的授权性的条框,社会保险法无法单独解决社会保障领域的所有问题,必须有相关配套的法律来保障实施解决,但是配套设施跟不上现实的需求,很多条款的实施取决于国家规定,取决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如工伤行业差别费率和行业内费率档次取决于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但是国务院行政部门的规定如何,如何操作执行都没有详细的规定。

(二)很多条款未加详细规定

有的规定模糊不明确普通民众需要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但是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的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的办法与普通的民众不同按照国务院另行规定实行,具体如何规定实施未加详细的说明,实际上,公务员没有缴纳养老保险费但是享受高额养老保险金的。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规定模糊不明确,社会保险法没有解决在实施过程中覆盖范围小而使社会某些人的利益缺失,对京津冀一体化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规定比较笼统,只是提到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参保参照此法,但是具体操作细则不明晰。这反映了社会保险制度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利于社会保险法的不断完善更好的保障民生。

(三)监管不力

违法现象严重社会保险法作为一项法律,有的条框已经法律化,但是由于监管不到位,导致社会保险法目前仍然没有发挥保障社会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强制约束的作用,没有发挥出一部法律应该有的效力,很多企业个人都没有完全按照社会保险法规定来进行实施操作,此外社保基金违法事件近些年频发,如未将社会保险基金存入财政专户;克扣或者拒不按时支付社会保险待遇等等;此外很多条款的实施需要依赖行政机关的实施执行,但是却没有对行政机关事前与事中的监督与监管,所以造成很多资源分配不公等违法行为的出现,违法现象严重,加上相匹配的刑事立法也比较缺乏,相配套的行政处罚法细则也是少之又少,有的制度因为地方情况不同,交给地方管理与灵活处理,缺乏对地方的严格监管,这就影响了此部法律的实施效果,导致各地区的实行标准不一,影响了这部法律的公信力,为社会保险法的顺利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三、对《社会保险法》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社会保险法

既然已经出台,只能在基础上进行不断完善,建立相配套的配套制度与实施规定,来保障社会保险法的继续实施,可以出台社会保险法的实施细则,对按照国务院实施的行政条例,需要进一步明确,并且对其的适用程度进行考证,尤其是对在《社会保险法》2011年7月1日施行前出台的国务院具体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制度加以考证,为当前和今后的社会保险法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提供法律依据,保障法律规范的效力。

(二)明确社会保险法相关条款的可操作性

对于现在的技术和实力条件下,社会保险法应该尽量给出明确与详细的规定,对于能够独立解决的或者是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方面的立法,必须是本法律明确规定,不要授权给国务院行政部门或者地方政府,要保障法律效力不打折扣,对公众比较关心重点方面问题如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险费的征集机构、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险问题等都应该明确详细规定,切实保障公众的自身利益,对于没有明确规定,需要继续探索的法律条款应该整体统一把握,在立法上对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原则性的限定,不能完全放开,具体操作以及操作细则再交给国务院等行政部门规定。对事关社会保险制度设计安排及管理体系等重大问题不宜采取回避的做法,要加以明确规定。

(三)增大监管力度

加强处罚法的建立与健全为了保障社会保险法的效力与公信力,要建立权有效的权利相互制衡、监督机制,同时畅通有关社会保险信息交流通道。加强社保基金的出口关,加大监管力度,做好服务与行政审批制度,增强有关社保基金工作的透明公开度,社会保险基金等相关的政策与动态要在公共媒介平台进行定期,建立网络信息社会保险交流平台,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公共媒体的监督,建立群众意见的反馈机制。此外国家各部门要建立相互监督的机制体制,加强工作的责任感,减少违法现象的发生,此外为了强化社会保险的法律刚性约束要加强配套法律的建立与健全,加强社会保险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刑事立法,增加严重危害社会保障制度执行的一些新的处罚条例与罪名。

四、结束语

《社会保险法》的出台不易,社会保险法关乎到劳动人民的确实利益,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保险体系和人力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性的法律。本部法律的颁布于实施有重要的创新点与重要意义,但是社会保险法依然存在一定的需要完善的地方,这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不断完善。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先行支付 工伤赔偿 完善措施

工伤,即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因工作、执行职务行为或从事与工作、执行职务相关的活动,发生意外事故而受到的人身伤害。而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发生工伤时,对劳动者本人或其近亲属提供医疗救治、职业康复、经济补偿等必要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下所建立的体制基础之上进行逐步改革的一个过程。2011年《社会保险法》在工伤保险待遇领域作了崭新的规定,其中一项制度即为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本文将基于工伤赔偿先行支付展开探讨。

一、先行支付制度的实施基础:

(一)民法、保险法先行给付与代位权制度为先行支付制度提供理论基础

民法上的先行给付与代位权的制度与先行支付制度虽在立法价值上有所差别,但在程序行使上有一定的共通性。而保险法上,保险人的代位权从逻辑上说,可适用于社会保险法制度领域。虽然三者之间存在差异,但正如同民法和保险法所确立的先行给付与代位求偿制度能够保障债权人、被保险人的利益一样,在工伤赔偿领域确立先行支付制度,有利于保障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特别是发生工伤的劳动者的权利,因此,借鉴相关法律的制度对于工伤赔偿先行支付制度的完善存有意义。

(二)工伤保险基金的盈余状况为先行支付制度奠定物质基础

工伤保险基金是国家为了实施工伤保险制度,通过法定程序建立起来的用于工伤预防、保障因工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以及工伤职工的职业康复而建立起来的专项资金。

根据《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在2011年年末,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存642亿元,储备金结存101亿元。较为充沛的工伤保险基金纳入到工伤赔偿先行支付中来,可为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生命健康提供强有力的国家物质保障。

(三)现实中大量因工伤无法获赔或未全额赔偿现象是工伤先行支付制度产生的现实基础

在《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尚未颁布实施之前,《工伤保险条例》确立的工伤保险与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劳动者工伤赔偿双轨制度的缺陷,使得许多用人单位违法不为单位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在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劳动者发生工伤事故后,试图逃避赔偿责任或减少赔偿,致使工伤劳动者陷入极大的困境;与此同时,因伤救济程序繁杂冗长使得工伤职工往往不得不通过法律外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基于现实的需要,工伤先行支付制度应运而生。

二、先行支付制度的先进性分析:

《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一条、四十二条规定工伤赔偿先行支付制度的出台,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扩大工伤赔偿范围,体现了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法基本原则: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是宪法原则在劳动法中的具体体现。工伤保险法确立了有利于工伤职工原则和工伤补偿、工伤预防、职业康复相结合的原则,是我国工伤保险制度里程碑式的进步。

在先行支付制度实施后,将许多未投保的工伤劳动者被纳入到保护范围中来,其潜在的受益群体是十分广大的。同时,先行支付暂行办法将缺乏对于劳动者的保障并多游离于有关部门的监管之外的非法用人单位纳入其中,对于保护非法劳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健康和谐的劳资关系有重大意义。

(二)体现政府“执政为民”的行为模式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全面进入法制化轨道,其中先行支付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用人单位的行为和强化了政府的责任,在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又拒不承担责任的情况下,工伤保险基金具有垫付义务,这体现了社会保险制度的人文特征和政府执政为民的观念。

三、现行先行支付制度的缺点:

(一)基金风险是阻碍工伤赔偿先行支付制度的全面推广的重要因素:

虽然目前我国的工伤保险基金较为充沛,但是现实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未参保企业,往往没有足够的资产,在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可能会面临着较大的追缴难度和风险。而在部分基金赤字或结余不多的地区,如果发生群体性未参保职工死伤的情况,那么极有可能造成基金支付困难,并会严重影响到已经参保的职工的待遇支付。

(二)先行支付的前提条件存在巨大缺陷,维权成本高昂:

根据法律规定,先行支付的条件之一是用人单位应支付而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这在理论上是合理并且可行的。但在实践中,用人单位并不会直接拒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而往往是提出对劳动关系、工伤认定、工伤保险待遇的数额存在异议,从而暂时性的拒绝支付,以达到拖延时间的目的。

(三)先行支付制度实施受阻,实施效果甚微:

据调查显示,《社会保险法》实施一年多来,先行支付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几乎形同虚设,仅4.4%的城市出台了有关工伤保险先行支付的实施细则。与此同时,仅仅有11.4%的城市表示可以接受先行支付申请。同时,78.6%的工伤劳动者表示没有听说过社会保险法,91.8%的工伤劳动者根本不知道先行支付制度。

可以看到,地方政府态度消极,制度配套建设、宣传不到位以及劳动者的知识盲区是该项制度寸步难行的重要现实原因。

四、完善先行支付制度的措施

(一)出台更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首先,应明确先行支付的待遇范围,与此同时,人社部可以指导性案例,进一步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同时,各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快调研和制定细则,明确权责。

其次,应进一步立法简化和明确先行支付的申请程序,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先行支付的审查、给付等一系列环节,以节省行政和司法成本、提高工伤认定效率、缩短工伤保险给付时间、真正实现工伤保险的立法价值和目的。

(二) 完善政府职能,强化监督管理和惩戒措施,加大违法成本

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保强制性,这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以罚充养”机制,保障强制纳保。同时设立惩罚性赔偿,加大违法成本,并规范或取缔非法用人单位,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发挥其社会管理的作用,对用人单位进行严格的监察,并在工伤认定中根据有利于工伤职工的原则进行,提高运行效率,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三)扩大工伤保险基金来源,完善追偿制度,保障基金稳定

政府应发挥强大的社会保障职能,可以考虑在地方财政预算中划拨一定的资金支持先行支付经办机构的工作。更可以将以“助残”为主要宗旨的中央专项公益金纳入到法律援助事业中来,让基金来源更趋于多元化,保障基金长久稳定。

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对基金的代位求偿制度和追偿制度,严防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钻法律漏洞。

参考文献:

[1] 于欣华.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立法反思.中国社会保障.2011(9):24-26

[2] 唐刘念.现行工伤救济程序的不足及改革建议.法制与社会.2010.10(中)

[3] 李海明.工伤救济先行给付与代位求偿制度探微――兼评《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的得与失.现代法学.2011.第3卷.第2期:48-54

[4] 论我国现行工伤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李铁喜.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第五期

[5] 于欣华、郑清风.海峡两岸工伤补偿先行支付法律制度比较――兼论大陆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立法完善近路.台湾研究集刊.2012年第4期

[6] 张宗华,陈海军.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浅析.天津社会保险.总第35期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范文第8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法;社会环境

一、宣传造势,让《社会保险法》家喻户晓

(1)要切实加强学习培训,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保险法》的精神实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分批组织相关培训工作,制定专门学习培训计划,可以采取专题讲座、座谈研讨、现场观摩、经验介绍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学习培训。特别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干部职工的培训力度。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带头参加培训。(2)要广泛开展宣传,营造《社会保险法》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切实把宣传工作浸透到日常经办业务中去,浸透到基层单位中去。在宣传内容上重点宣传《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以及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社会保险权利义务和法律发展完善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亮点等。在宣传形式上要采取在报刊上刊发文章,电视台、广播电台播放相关节目、开辟专门的宣传栏目,开展咨询服务,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册、悬挂幅标语、制作节日贺卡、台历、挂历等各种形式,将《社会保险法》中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基本规范,转化成通俗易懂、简明好记的内容,送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

二、完善法律体系,让《社会保险法》顺利实施

《社会保险法》实施后,最直接影响是以前颁布实施的法律与《社会保险法》不一致或相抵触的内容,必须予以修订或废止。事实上很多专家学者积极呼吁有关部门清理和修订相关法律和规定,保证社会保险相关条款在表述上以及实施内容上与《社会保险法》一致。2011年4月22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的决定》,其核心内容是,要求建筑、煤炭行业参加工伤保险并缴纳工伤保险费,与《社会保险法》的精神实现统一,为《社会保险法》的顺利实施开了先河。当然,各地和各单位也要对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全面清理本地、本单位涉及社会保险管理的文件规定,看是否有与《社会保险法》不一致的内容,做好与《社会保险法》的衔接工作。

三、规范服务,让《社会保险法》惠及百姓

社会保险在实践中是先试点后规范,目前在实际操作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在社会保险经办业务中擅自设定补缴申报门槛或拒绝受理用人单位依法提出的补办社会保险申报;不认真审核单位工资总额和本人工资,简单地以最低限额为基数核定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甚至有些地方对自由职业者设定退休年龄等。这影响社会公平与效率,也不符合《社会保险法》的具体要求。实践证明,抓紧制定《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以及《社会保险服务总则》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各经办机构要在学好用好《社会保险法》的基础上,根据群众办事需要确定业务经办方式,积极改善业务经办大厅服务条件,完善服务设施,要学习和模仿金融服务模式,在业务经办大厅设置统一标识,设置服务咨询台和填制各类表格的示范样本,配备宣传材料、表格填写台、等候排椅、饮水设备、征求意见箱等设施。在大厅显眼位置配备触摸查询兼有排号功能电子屏,按社会保险险种分类排号,实现叫号服务,实行“五险合一”的地区可统一排号,通过叫号分流到各窗口办理业务,做到大厅服务有序,环境优美。有条件的应配备复印设备,方便办事群众。要加强业务大厅收费安全保卫工作,安装电子摄像监控系统,实时进行监控,在缴费高峰期要落实领导带队,配合安全保卫人员共同维护大厅秩序。要建立经办大厅应急机制,明确处理自然性、社会性突发事件的决策指挥、组织协调、处置手段、信息报送等方面的责任和方式。做到快速反应,妥善处置。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范文第9篇

此次延期并不出人意料。8月初即有消息表示,碍于目前经济形势不明朗,为避免加重企业负担,《社会保险法(草案)》将推迟审议。但延期最主要的原因,仍在于社会保险制度本身不成熟,缺乏完整理念,相关细节存有大量争议,无法以立法形式加以确定。无论是个人账户的存废、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社保费用的征收体制,还是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模式,都未形成统一认识,也无成熟的制度设计。

纵观《社会保险法》立法历程,14年的蹒跚前行,三度上报国务院终得通过。但至2008年底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审议时,仍有不少代表、学者提出“立法时机不成熟”,建议《社会保险法》暂缓出台。与此相对的,却是社会上“亟需社会保险基本法”的呼声。正是由于综合性社会保险基本法的缺失,令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险立法缺乏合理的立法理念和明确的价值取向。法律法规数量少、层级低,立法分散,难以形成体系,且对有关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履行社会保险义务也缺乏应有的强制约束力。上海社保案的发生,更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规范化敲响了警钟。

在此种情况下,《社会保险法》再次延续立法“宜粗不宜细”的理念,在二审稿中留下了数十个授权条款,将关键细节都交给了国务院和相关部门“另行规定”。这不仅使基本法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又为法律的适用性、操作性埋下了新的障碍。

多年来,中国国内立法一直遵循“宜粗不宜细”的原则。所谓“粗”,即指法律法规仅作原则性规定,条文空泛、字义模糊,自由裁量权过多;同时大量的授权条款,将操作细节交予实施细则等行政法规,法律本身缺乏操作性。

此种立法思想,是改革开放初期不得已之选择。彼时社会经济急剧转型,国家法制层面出现大量空洞,立法需求紧迫。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为适应形势之需,提出要加强立法工作的计划性,出台了五年立法规划,明显加快立法步伐。

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在“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此为目标,每年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都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制定本年度审议法律草案的安排意见,对每次常委会会议审议哪些法律草案作出具体部署,对列入立法规划的法律草案的起草实行“定任务、定班子、定时间”的“三落实”措施。

但按计划立法往往难以适应现实变化。日程已排定,法案自身却不成熟,因而审议一拖再拖的情况并不罕见,例如,按原计划将于8月上会的《精神卫生法(草案)》,此次亦未出现在议程中。

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范文第10篇

一、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功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具有以下功能:

(一)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风险性带来的弊端。

市场经济是作为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分配的主要方式,其明显特征之一在于其竞争性,并且其竞争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竞争性是市场经济内在本质要求的必然体现,是市场主体追求自身独立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又始终伴随着风险性。由于市场竞争遵循着优胜劣汰的法则,因此,市场竞争的结果往往是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好的那些市场主体面临着破产、倒闭、遭淘汰的危险和后果,处于不利的境地。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则能够使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市场主体内的劳动者在工伤、失业等不幸状况下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为他们度过难关创造条件。

(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有利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主要的微观主体。而国有企业又是我国企业的主力军。在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企业制度。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于通过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实质是促使国有企业“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1].但是,我国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面临着诸如如何解决富余、退休、失业的企业职工的分流和安置等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如果单靠企业自身力量,不仅难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而且势必会加重企业负担。而建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则有利于帮助企业解决上述问题,为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有利条件。

(三)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社会成员和劳动者的年老退休、患病、工伤、失业、生育、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等问题,与社会成员和劳动者的生存和利益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能否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建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有利于维护和改善他们的经济生活条件,保护劳动力资源,维护和安定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从而维护和巩固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有利于保护人权和劳动者权益。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极其重视对人权和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人权作为人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丰富的内容,既包括生存权、人身权,也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和社会各方面的权利等,同时,我国《宪法》、《劳动法》等法律对保护劳动者各项权益都做了明确、具体规定。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所要解决的社会成员和劳动者的年老退休、患病、工伤、失业、生育、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等问题,均是保护人权和劳动者权益的直接体现和基本保障,对保护人权和劳动者权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有利于保持社会收入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它一方面尊重和保护市场主体的平等性、自主性,为市场主体通过合法行为实现自己独立利益最大化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对于处于年老退休、患病、工伤、失业等不利状况下的社会成员和劳动者,国家通过建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使他们获得各种帮助和资助,为他们的生存和生活提供物质保障,并实现对社会收入分配的再调节,尽量缩小社会收入的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上述功能,充分说明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制度体系,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已把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重要任务。

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立法原则、框架和体系

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作用,应该确立科学的立法原则,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性质,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主要应确立以下原则:

(一)社会保障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

社会保障基金属于消费基金中的一种,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可提供的社会保障基金的数量决定着社会保障的水平,而社会保障基金的数量多少又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故在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社会保障水平决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基金的提取数量应该与社会生产总值保持恰当、合理的比例。否则,会因国家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而难以充分实现而产生消极作用。

(二)以社会保险为主,多种保障形式并举的原则。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由多方面内容的制度组成,而其所包含的各项制度各自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但相比而言,社会保险制度尤其具有特殊的保障作用,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居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因此,建立我国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在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多种类、多层次社会保障形式的同时,应该重点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以此带动其他社会保障形式的发展,从而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干的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

(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一致原则。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立法应贯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一致原则,即任何社会成员和劳动者在享有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利的同时,都应承担相应的义务,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或者相反。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和劳动者应积极、自觉履行参加劳动、交纳保障金等各项法定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在其处于困难境地,需要得到物质帮助和资助时,有权获得帮助和资助。

(四)社会互助与个人储蓄积累相结合原则。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巨大、艰苦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奋斗。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尚未达到较高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应由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社会保障基金在由国家和社会筹集和承担的同时,也不能单靠国家和社会,社会成员和劳动者个人自己也应负担一定费用。因此,社会成员和劳动者应在平时把自己的部分劳动收入和其他合法收入有计划、有目的地储蓄积累起来,以备将来在遭受困难和不幸时使用,把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结合起来。

社会保障 法律制度是各种社会保障基本法律制度规定构成的制度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九五’期间,要加快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按照该建议确立的原则构筑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社会保险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基础,它是把社会保障采取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措施法律化的结果,即以立法形式规定社会保险的范围、种类、原则、标准、保险基金的来源和筹集、保险机构及其体制的设置和管理等。社会保险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的统称。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就是通过分别制定上述保险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使社会成员和劳动者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等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获得物质帮助,为他们提供可靠的生活来源,保证其基本的生活需要。

(二)社会救济法律制度。社会救济法律制度是通过立法形式确立的由国家和社会对因遭受自然灾害或因贫困、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等无依无靠、生活陷于困境,自身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给予必要的物资帮助,确保其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需求,以提高和增强他们社会生存力和适应力的各种社会救助制度。社会救济法律制度是党和国家关心人民群众生活,解除社会成员疾苦和忧虑各项措施的法定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福利法律制度。社会福利法律制度是以立法形式确立的为了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改善和提高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由国家、社会和团体共同举办的、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福利性物质帮助、福利设施以及社会服务的法律制度。

(四)优抚安置法律制度。优抚安置法律制度是由国家和社会对烈属、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废军人等特定优抚对象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为他们提供多种形式的物质帮助和服务,以确保他们的生活达到一定水平,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的法律制度。这是一种具有褒扬作用的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五)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数量的绝大多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广大农村建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日益迫切,但鉴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及与城市存在的差距,鉴于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还十分落后的现状,如果盲目追求城市和乡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同步一体化,是难于实现的。因此,应从实际出发,重视和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作为权宜之计,可暂时把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单列出来,以便针对农村的实际状况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作为长久之计,应大力加强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之间的差距,待客观条件成熟时,进而实现城乡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一体化,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上述内容只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框架结构,是我国建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的基础。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有的甚至是空白,因此,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以《宪法》为依据,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我国统一、科学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具体说,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由以下三层次组成:

首先,社会保障基本法。社会保障基本法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是制定社会保障单行法、配套法的根据,任何单行法、配套法都不得与它相抵触。从法律体系上说,社会保障法属于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但我国至今尚未制定一部社会保障基本法对社会保障做出全面规定,只是制定了一些单行的社会保障的法规、条例、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有的社会保障的内容零星地规定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形成了现行单行、分散的立法体例,缺乏统一、权威性规定,这既影响了社会保障法的地位,又影响了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因为单行、分散的立法体例往往导致立法之间的冲突、矛盾和重叠,或导致立法空白,也导致立法层次、效力级别比较低,不利于立法的实施和适用。所以,应尽快制定一部社会保障基本法,用以统帅各种单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对社会保障法的目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社会保障种类、保障资金的来源、筹集方式和管理、社会保障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法律责任、适用范围等做出概括性规定,以此作为制定社会保障单行法、配套法的立法依据。

其次,社会保障单行法。社会保障单行法是仅次于社会保障基本法、处于第二层次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对社会保障基本法规定的某一方面基本内容做出专门规定,是社会保障基本法的进一步具体化。按照前述内容的框架结构,社会保障单行法应包括社会保险法、社会救济法、社会福利法、优抚安置法、农村社会保障法等。

再次,社会保障配套法。即根据社会保障单行法,制定一系列的条例、实施细则等。这是低于社会保障单行法的第三层次的法规,是社会保障单行法的更加具体化。

综上,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农村社会保障等内容,其体系应由基本法、单行法、配套法三层次构成。但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社会保障基本法和社会保障单行法,仅制定了一些社会保障的条例等,而且大多是在原有经济体制条件下,为了适应原有体制的需要制定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很不相适应。所以,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有关社会保障立法上的空白,尽快制定相应的社会保障基本法、单行法和作为配套法的一系列条例和实施细则,对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已有社会保障立法应予修改或废除,并力争把零星规定与其他法中的有关社会保障立法的内容吸收、集中、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以基本法为主干,以单行法、配套法为具体体现的完整、统一的多层次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

注:

上一篇:退役军人保障法细则范文 下一篇:居住证积分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