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22 08:24:44

商业文化

商业文化范文第1篇

商业文化在人类社会第三次大分工――商业独立化之后,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相伴而生,并在商业发展实践中不断丰富、演进,成为影响商业企业经营业绩的一个基本要素。

内涵

所谓商业文化,是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以实现商品价值为目标,以商品与服务为载体,通过商业交易,反映、传导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综合体。商业文化主要反映着商业经济活动过程中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思想、言论及行为的基本形态。

作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商业文化必然具有反映社会文化的一般特征,同时,作为商品流通领域特有的文化现象,商业文化又具有其独有特征,表现为:继承性。同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一样,商业文化也有精华和糟粕,继承和发扬传统商业文化精华,剔除糟粕并使之转化为优势,以适应和推动商业的发展。多样性。商业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丰富多彩,各种商业店铺、茶楼、酒肆等在建筑风格、装饰色调上各有不同,在店规守则、服务项目、交易方式乃至迎宾送客的语言上也各有特点。开放性。商业文化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商业文化必然也是开放的文化形态,商品流通跨地区、跨国进行,企业跨地区、跨国投资和全球经济一体化都促使商品交换日益成为国际性商业活动。因而,商业文化博采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之长,博大精深。兼容创新性。商业文化内容丰富,兼收并蓄,各种不同商业文化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商业文化的进步,使其成为一种生机盎然的社会文化。

商业文化在商业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自身功能作用于市场的各个方面,推动商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社会经济功能:媒介和传导功能。商品流通把地区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商品流,商品流伴随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色汇合成具有商业品格的商业文化,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传播、交流和促进各方共同提高的作用;代表和展示功能。商业是一个社会的窗口行业,它反映出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状况,代表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和汇合水平。具体到某一商业企业,商业文化则可以展示企业形象,代表企业特色;规范和约束功能。商业文化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商业伦理文化,商业伦理文化体现商业道德的状况,其发展水平关系到企业形象、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安定,也直接影响到商业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创新和增值能力。商业竞争促使商业企业不断创新,形成商业文化独特的风格。商业文化创新主要有商业企业环境创新、服务质量创新和营销艺术创新等,这些创新可增加商业附加值,提高商业企业经济效益。

此外,商业文化还能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产生深刻影响。商业活动本身就包含着社会文化变迁所需要的因子,诸如由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而产生的人人平等观念;商品交换要求重信守诺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和谐;商业活动应有利于一切参与者;遵守社会公德等。商业文化的演进在当代社会逐渐生成富有现代气息的新传统。

架构

商品流通活动同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商业特质的五种文化现象,即商业环境文化、商业文化、商业营销文化、商业组织制度文化和商业伦理文化。这五个方面的内容相互独立又密切关联,共同构筑起有机运作体系,发挥着商业文化对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构造良好的商业文化,能增强商业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已成为广大商家的共识。然而,商业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的建立和维护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构造商业文化的过程中,要从商业企业发展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处理好各种关系。其中包括:

培育义利结合的企业精神。商业企业要吸引新顾客和留住老顾客,靠以劣充好,以假充真,短斤少两等短期行为是不行的,应确立长远的战略目标,讲利但不惟利是图,融利与义于一体,抱着对用户负责,为社会服务的态度,树立高度的商业信誉,同顾客建立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通过严把进货关、上柜关、销售关,全力打击假冒伪劣,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

形成顾客导向型商品文化。商业企业要想实现其经营目标,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必须使所经营的商品为广大顾客接受和认可,这就要求商业企业的一切活动要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以市场信号为导向,组织适销对路的商品货源,优化商品品种、规格及功能结构,适应进而引导消费潮流。

塑造尽善尽美的服务文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竞争的加剧,在商品品种和功能差距缩小的情况下,服务开始成为商业企业竞争的关键。良好的商业服务不仅是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保障,更是获取消费者认同从而吸引稳定消费群体的法宝。武汉商场要求员工接待顾客时必须微笑,而且要露出八颗牙齿,正是这“八颗牙齿”的服务规则,为武商赚得了几十亿的年销售额。

强化规范灵活的管理文化。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基石和发展的原动力,规范有序的管理往往能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要努力强化商业企业管理,通过指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提高员工素质,明确奖惩措施,使企业的管理趋于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应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在组织目标、经营策略和服务方式上适时改进和创新,确保管理的有效性。

打造独特鲜明的商业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组织目标、经营理念的一种普遍认同,是引导企业发展和进步的灵魂。商品交换过程中,商业企业的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商业文化的形成并构成其重要内容,因此,打造鲜明高尚的企业文化不容忽视。

成长

商业文化的发展,除取决于商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外,还受许多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及社会制度和体制等因素。其中,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商业文化的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而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及社会制度和体制环境对商业文化的作用则更为直接和显著。构造良好的商业文化,要在充分认识这些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和优化环境,使之更利于商业文化的发展和完善。

在上述各方面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商业文化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区域性增强。商业文化源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商品交换实践,因而必然反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色。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影响,加之地区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们在观念、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上具有很大差异,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商业文化。

与商业新业态相结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种新兴业态相继出现,市场呈现多业态并存的现象,如百货、仓储、专卖店、专业街等。各种商业业态在长期发展中形成自身的商业文化特色,表现在营销观念、商品结构、定价策略、促销手段等各个方面。

商业文化范文第2篇

《商业文化》(CN:11-3456/G0)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旬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商业文化》融指导性、可读性、实用性为一体。主要栏目:登坛论道、封面人物、聚焦镜、大视野、管理理念、大健康、行业动态、云浏览、艺苑赏析等。

商业文化范文第3篇

对农村民主治理的反思 陈凌曦

王守仁心学思想形成浅析——王守仁个人心学体系的形成 王通

债权让与的基本理论结构 陈坤

浅析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 贾长伟,陈媛媛

浅析西昌市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陈开伟

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力的途径 童军武

论"新医改"中的公共利益保障 刘海霞

论人的内在精神和谐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 詹碧澄

拓展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创新能力探讨 钟诚,罗小凤

论物质单元 陈国强

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应做好六个结合 赵洪伟

解读房地产"国四条" 李玉静,赵志静

词典编撰中的词语释义规范分析 孙乔,吴秀辉

如何打造隐形冠军 贾晶晶

从莎士比亚的作品艺术浅谈"莎士比亚化" 张扬

对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的市场价值提升的探讨 李俊佳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及其选择 付静

浅析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吴月刚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对比分析 刘小波

浅析供应商对政府采购的监督——从供应商权利救济角度谈起 于晓利

浅析"有一居"酒店植长便利店式连锁经营扩张模式 袁敏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赵晶

谈隐性课程——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张青连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曹秀芳

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困生健康学习心理的有效途径 林荣花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民办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工作——浅谈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 王亚杰,司东玉,高晓辉

"神、形"兼备,寓教于乐——提高高校主题班会的实效性 殷金桃

浅谈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郭辉

浅谈如何利用网络做好高校学生工作 何艳

"行动导向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江玲娜

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 吴秀辉,王波

浅议"项目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 庄胡蝶

浅析大学生求职面试心理与礼仪技巧 黄静

一个经济学模型的均衡分析 孟归弦

日本企业的"员工精神" 沈健

浅谈唐钢环境治理 韩艳玲

岩爆及其防治措施 田玉新,刘星

关于《个人与组织:相互协调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邓旭升

青岛市城市化发展水平初探 刘金璇

索马里护航任务中的官兵心理防护 王汉超

浅析虚假陈述案件的侦查方法 李品

浅议内幕交易的侦查方法 黄河

现代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异同浅析 肖宏亮,仰美乔

以管理求秩序,以服务促和谐 张颜梅

婚庆摄影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黄源辛,孔娟,胡迎霜

从人才需求角度谈构建"医学+IT"特色专业模式的重要性 林如丹,陈澜祯,LIN Ru-dan,CHEN Lan-zhen

关于高校废旧电池可行性回收处理的建议 彭皎,陈格斐,李金龙

浅析企业中的上下级信任 杜雯雯

浅谈设计美学观 梁燕

危机余波下威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调研 于斐,梅向晴,张晓梅

中职学校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探讨 全志芳

浅析投资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对策 陈新华,赵赳赳

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 俞春英,詹福祥,杨定华

我国开征绿色环境税势在必行 周瑞云

浅析日本公共年金制度可持续发展问题 桂小鸿

浅谈产品成本核算 吴文莉,蔡令柱

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 徐学军

森林生态会计假设浅析 姜汝川

中国股票市场异常日收益率对投资者长期收益率影响研究 屠卫

中国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研究综述 魏旭,李双君

我国独立董事诚信问题分析与研究 陈凤菊

危机下的企业文化建设——鸡肋OR熊掌 赵晓曦

文化视域中的应、和、悲、雅、艳 刘晓丽

文化创意产业与电影产业 梁文伟

关于烟草企业文化"落地生根"的几点看法 刘松辉

浅析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 吴思莹

零售连锁企业有效授权探析 贺丽锦

后危机时代我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研究 金融危机与我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课题组

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初探 张志远,王清海

不同产品的联合采购价值分析 任成义,曹志敏

浅谈新时期下从优待警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黄小烽

浅谈和谐警营文化的特性及其构建对策 林亨源

公安派出所消防执法主体地位的探讨 王俊迪

论刑法的谦抑性 肖茜莹,解方

国外量刑建议制度的法制实践考察 张晓晖

"放贷人条例"与浙江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研究 姚斌

不能承受之轻——读《文化与近代中国》有感 刘乾坤

震后心理创伤与青少年犯罪分析 魏冬冬

关于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案例 刘晓娜

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探究 杨含彦

做一名成功的餐饮管理者 杨瑞山

试论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文档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张秀丽,田雪华

控制采购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张丽霞

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有效性探析 谢红梅,严宗光

对非公有制企业改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设想 闫金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的建设

关于我国食品安全委员会制度的几点思考 张蕊,尚巾

浅析医院科研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王玲

浅析推进中小企业诚信机制建设 王泽亭

浅谈知识产业的知识管理——以微软为例 杨海英

略论控制物流采购成本及降低风险的几种策略 鲍向阳

采用"订单式"模式培养外包人才的客观条件及其管理 于强,周恩荣

商业文化范文第4篇

宋代商业文化的崛起

有了雄厚的商品经济基础,加上城市风貌的改变,使整个社会的文化观念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与商业发展相结合便成就了宋代商业文化的崛起。尽管宋代商业文化的崛起并不容易,但仍然是传统封建文化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一片新气象。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根本或曰社会文化观念的根源在于以农为本,商业自古便被主流文化视为末业,从事商业的商人也以“四民之末”冠名而备受社会歧视。时至宋代,商业已可与农业一起支撑国家经济命脉,重商观念抬头,商人自立自信。他们的子嗣不仅可以在官学学习,而且还能参加科举,获得官职,甚至还有不少商人通过进纳钱粮、联姻宗室贵戚而跻身士流、获得特权[2]73。商人获得了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社会文化认同,不再低人一等,经商也成了世人羡慕的职业。与只求一饱、仰人鼻息的传统儒生相比,宋代商人手中的财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显出它应有的力量,即支撑着人生的享受、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的繁荣发展。在金钱利益的冲击下,过去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趋于松弛,使封建等级文化和文人阶层也出现了些许变化。例如南宋时期,民间出现了不少女性主持家事的现象。她们越过不肖或蠢懦的丈夫,从深闺中走出来,从事女红扫洒以外的各种事务,其中也包括商业活动。这是对封建礼教中所谓“三从四德”文化观念的极大冲击和挑战。这说明宋代商业文化在封建传统文化面前有了自己的文化色彩,甚至可以浸染到封建传统文化的内核。商业文化除了渗入封建家庭观念外,也渗透进了宋代人们的婚姻观念。封建上层社会之间的婚姻关系往往是契约式家族联合,而宋代上层社会之间的婚姻关系建立却多了另外的意义。例如嫁娶前先问的是资装的厚薄或聘财的多少。婚姻俨然成为“买卖”双方的一个市场平台。除了上层社会之间的婚姻关系是如此,宗室贵戚以财联姻平民也已不是稀罕事。由此可见,宋代商业文化及其中追求金钱的价值观念已经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同时,宋代商业文化的崛起也是在宋代文人有关义与利的理论争执中艰难完成的。这种理论争鸣最激烈的莫过于南宋理学家与事功派之争。双方的根本分歧在于如何认识人的欲望。理学家以德自律、以道自持,克制利益与冲动,追求道德楷模;事功派从人的七情六欲出发,肯定人们对财富的向往。显然,两派文人都深感宋代商业文化崛起及其影响的现实,只是一派担心人心中利益盖过道义,而另一派则偏向于肯定人心对利益的追求。可见,无论哪派得势,都标志着宋代商业文化观念已进入文人士大夫的理性思维领域。重“欲”重“利”思想在宋代流行已是不争的事实,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宋代享乐思想成为文化主流观念。宋代外患颇深,宋人在居安思危的同时也滋生出浓厚的“世事难料,莫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享乐思想。在代表和主导封建文化发展方向的文人士大夫中,类似思想几乎普遍存在。他们追求口腹声色、饮酒相欢、歌儿,引出诸如不晓天中的宋祁、柘枝颠下的寇准、白鸽宴上的韩玉汝、鸡舌汤前的吕蒙正等不少轶人轶事来[3]119。这些都表明,宋代人文风气与社会价值评判都在商业文化的熏陶下发生偏移,那些安贫乐道的高雅、高尚追求已经部分被商业文化下的世俗享乐替代了。

对宋代商业文化的评价

由上文可知,从宋代起,社会文化开始向多元化发展,随着社会商业经济日趋繁盛,商业文化也随之崛起。宋代商业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以传统农耕文化为主流的文化结构并使其受到新兴异质文化的极大冲击。然而,中国传统商品经济发展不仅对农耕经济具有补充作用,还需要满足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因此商品经济不是独立发展而是与传统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农业经济的繁荣也能够带动商业的繁荣,反之农业经济陷入低谷也使得商业经济的发展相应迟缓。商品经济对于农业的依附性限制着商品经济的独立发展,也使得商业文化这种新兴文化不能够完全脱离传统文化而独立向前发展。事实上,城市经济、货币经济等多样成熟经济形式在中国出现的时期较早,但与传统农耕经济的发展并非相互制约、此消彼长,而是作为传统经济的补充形式出现。尽管商业经济对于传统经济模式具有腐蚀作用,却并未从根本上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而是由于竞争关系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它的发展。传统的农耕经济在商业经济的补充下不断调整结构、扩展空间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由此可见,商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传统农业经济,这也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以及宋代商业文化依附其发展而发展。宋代商业文化的发展是封建传统文化向多元化发展的一段历史性内容,是异质文化被社会主流文化涵化的过程。因此,宋代商业文化作为当时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一部分,为社会文化的向前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社会文化生活与心理。总而言之,宋代商业文化在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化水平空前提高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基础面前崛起,深刻影响了封建文化在各个思想领域的传统观念,有些甚至突破了封建文化的束缚成为一种异质文化元素。但无论如何,宋代商业文化有着稳固的商品经济基础,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求,因而即便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传统文化有异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当时社会所接受。

作者:李红云 韩玉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商业文化范文第5篇

实施文化带动战略,提升商业文化的品位,是21世纪城市增强竞争力、迎接全球经济挑战、促进城市品位升级所做出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确立了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并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产业布局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一批骨干文化企业迅速成长。以重点培养一批骨干项目、一批重点园区、一批示范基地为旗帜,潍坊已形成特色文化、创意文化、新兴文化等10个文化产业园区,建成了1个部级、6个省级、32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借助节庆活动,一方面可以为全市文化产业整合、链接打造平台,另一方面,也为进行经贸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促进文化力向文化生产力进行转化。日渐强壮的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成为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这些企业涵盖了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文化艺术服务等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目前,全市文化企业发展到近4000家,资本总额达到400多亿元。工艺美术业优势明显,书画和工艺品交易业形成规模。全市各类画廊、书画室发展到2000多家,年书画交易额50多亿元。以风筝、红木嵌银、仿古铜等为代表的工艺美术业年销售收入55亿元。

在市文化企业联合会的“撮合”下,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融洽,文化企业授信额度达50多亿元。推动中仁文化产业集团与潍坊银行、潍坊市博物馆联合,研发了“艺术品质押融资”新产品;积极推动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惠影科技2010年7月在美国创业板正式上市,一期融资2000万美元;2012年潍坊文化产权交易所的正式成立运营,为潍坊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打通了绿色通道。

二、提升商业品味,从而提高城市文化品味

潍坊商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文化品位,这不仅是突破商业发展“瓶颈”制约的现实所迫,也是提升潍坊城市品位的必然要求。世界上一切发达的现代化商贸中心,如纽约、东京、香港等地都有良好的商业文化环境,无不是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商品齐全、购物方便、服务周到的地方。要把潍坊建设成为现代化商贸中心,不仅在硬环境建设上包括市容市貌、道路交通、通讯设施等方面应具备成为中心的条件,同时应在软环境建设上要有较高的品位,要有优良的商业营销文化、高尚的商业道德、一流的商业服务及精品式的商品文化,才能使这个中心对周边区域具有主导功能、辐射功能、集聚功能和带动功能。同时现代化商贸中心还应该有现代化商业文化特色。

如北京的王府井就以它的高品位环境、优质服务、名优商品齐全及历史品牌效应而成为具有首都特色的商贸中心。潍坊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无数历史名人和名胜古迹,将这种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与运用,植入商业,才能从深层次上提升潍坊商业文化品位,形成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商贸中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从深层次上来挖掘地方文化的价值和潜力,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出现质的飞跃,从文化影响上确立潍坊商业的区域性中心地位。

提升城市品位,必须着重提升城市商业文化的品位。这是因为:商贸经济是潍坊城市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商业文化品位升级将带动整个潍坊城市经济的品位升级。据世界发达国家的专家预测:21世纪将由商贸业来主宰社会国民经济的发展。未来世界,商贸业不仅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还将把握需求、引导消费、指导生产。商业经济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品位、文化形象、文化潜质,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整个潍坊城市经济的文化状态,商业文化的品位升级将促进整个城市经济的品位升级。同时,商业流通也能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精神,折射出城市方方面面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状况。加强商业文化建设,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具体实践和有效的途径,将促进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跃上一个新水平。此外,商场是城市人流较集中的场所,商业文化品位直接影响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实现商业文化品位的升级,是促进城市整体形象品位升级的基础工程。

结语

众所周知,蓝色与黄色混合会得到绿色。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融合交汇的潍坊,必定会激发老潍县商业文化的青春活力,引领潍坊的城市文化和谐发展,引领潍坊的社会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商业文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商业性;策略;文化共享

在本世纪初的几年里,《大明宫词》、《人间四月天》、《橘子红了》以及《似水年华》等一批颇具艺术才情与个性而又不乏观赏性的电视剧相继出现。尽管它们只是为数不多的一部分,但由于在视听语言、艺术风格等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这些作品对中国电视剧的观念和形态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在这一批电视剧中,由黄磊执导的《似水年华》颇为引人注目,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以处女作的身份而携裹的较浓的个性化色彩,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表现出来的商业缝合的取向以及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趋势中表达出的文化共享的愿望。这一切都使世纪初的这部作品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文本。

全球化浪潮对中国电影最明显的影响可能就是在这个世纪初为中国电影造就了一批身世暖昧的作品。由于融资渠道、制作班底以及演艺人员的国际化,人们已经很难按照传统的观念把《大腕》、《英雄》、《赤壁》这些电影简单地划分为中国电影或外国电影。实际上,资金、制作人和演员等方面的因素影响的不仅是如何划分电影产地这样的小问题,甚至还决定了影片的总体风貌、票房收入和文化走向。当然,中国的电视剧在国际化方面还没有中国电影走得那么远,但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就是,中国内地、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甚至整个华语文化圈之间在电视剧领域的合作和交流越来越频繁。从《还珠格格》到《橘子红了》、从《情深深雨蒙蒙》到《男才女貌》,人们已经慢慢习惯于欣赏由的资金、制作人、演员共同调配出来的文化产品,也有越来越多身份暖昧的连续剧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应该说, 《似水年华》也是一部身份暖昧的作品。虽然我们不清楚这部电视连续剧的投资背景,但是由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的策划人共同策划、由大陆、台湾和马来西亚的演员共同出演、由大陆导演执导的这部连续剧,从一开始便是以暖昧的身份进入人们视野的。

如果说难以确定的身份只是《似水年华》的外部特征的话,那么,难以确定的类型则是这部连续剧的内在特征。中国电视连续剧历经上个世纪90年代的迅速发展后,已经形成了历史剧、武侠剧等独具特色的各种类型。虽然我们没有给这些类型一个十分具体的限定,但是其明白无误的内涵很容易让大多数连续剧对号入座。然而《似水年华》却和这些类型相去甚远。这部被称为“新人文剧”的作品显然缺少历史剧中历史人物的纵横捭阖、武侠剧中武侠人物的写意人生等标志性元素。即使是和日韩偶像剧相比,在形态上比较接近的《似水年华》却把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置换为一个发生在“人生的定局之后”的相见恨晚的故事。

在理解《似水年华》的类型不确定之前,考察黄磊这部处女作在文化意义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必要的。作为一名在电影专业院校接受教育,并曾经出演《人间四月天》、《橘子红了》等几部“文人新剧”的演员,黄磊执导的第一部作品注定了会是以个性化的方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在《似水年华》中,可以判定导演从一开始就在尝试着独特的呈现画面和讲述故事的方式。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才看到一个美丽而又宁静的乌镇与清新伤感的爱情故事。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似水年华》区别于独具中国特色的历史剧或武侠剧,并且和按照流行文化配方炮制出的通俗剧、偶像剧判然有别。但是,联系到这部作品的合作背景,再联系到电视剧的商业性诉求,它也注定了不能够成为一个绝对个人性的文本。所以,人们在《似水年华》中仍然可以看到各种大众商业化的流行配方:一见钟情式的男女主人公邂逅;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青春时尚的人物造型;精心设计的布景……不过,处于个人性与商业性之间的这部作品并没有完全遵守类型化和商业文化的规则,而是对其进行了改装。于是,在导演称为“纪念即将失去的青春岁月”的这部作品中,本来应该是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却被改装为一个相见恨晚的故事;本来应该是男女主人公花前月下的故事却被改装为二人相隔两地徒有相思的故事;本来应该是大团圆式的爱情结局却在《重庆森林》式的错位中收场。这样,通过作者对类型因素和流行配方的仿制与改装,《似水年华》在中国电视剧中所扮演的独特的角色得以确定。

应该说,《似水年华》在个人性与商业性的双重诉求之间对类型因素和流行配方的仿制和改装是比较成功的。作为后现代艺术文化的策略之一,仿制、改装与类型混杂策略往往意味着以经典为依据,在各个层面对这一经典类型进行解构。它通常借鉴经典中的元素,将其复制到新的文本之中,并有意识地进行改装。经过这种改装,个性化文本和类型化文本之间的区别已经缩小,艺术性文本和商业性文本之间的差异可以得到有效地缝合,而经典则被解构。这种常常被运用到电影中的策略在《似水年华》中得到运用。正是这样,《似水年华》才变成一种蕴涵着新鲜文化气息的“新人文剧”。通过仿制和改装,《似水年华》绕过了已经形成模式的老路而又把流行元素和个人理想融合在了一起,实现了个人书写和商业诉求的缝合。所以,《似水年华》以一个偶像剧和爱情故事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最后却以一个包含了作者成长、回忆的个人性作品的面貌结束。在各种电视连续剧泛滥的今天,这种尝试无疑为电视剧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中国的影视作品从来都不缺少都市的意象,从早期中国电影中都市作为一个巨大的异己而存在,到后来的对都市生活温情脉脉的表现,都市的形象在中国影视作品中是丰富而又复杂的。而农村和小镇作为电影意象的一部分,大多数时候都是作为都市形象的反衬而存在。因而,农村和小镇便在很多影视作品中获得了比都市更加理想化与诗意化的表达。在《似水年华》中,作为故事发生地的江南小镇乌镇再次以这种诗意化的形象出现,但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它承载了更多的文化符码,它不仅仅是一个被继续诗意化的形象,它也成为无可规避的现代化中人们对传统文化乡愁的寄托。

在《似水年华》中,乌镇作为男主人公文出生、成长和读完大学后工作与生活的地方,无疑是非常美丽的。男主人公文和女主人公英邂逅的这个小镇,不仅有几百年都未曾改变过多少的古朴建筑,而且还有着淳朴的民风――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庭、融洽和睦的邻里以及尊老爱幼的传统在故事中随处可见。如果不是男女主人公青春时尚的造型,这会让人们感觉到又回到了与现代文明绝缘的古典社会。小镇作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诗意化表达,它不仅具有一切古典社会所具有的优点,它还在和以背景的形式出现的现代文明相比较中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在故事中,不仅新中国成立前在上海谋生的齐叔在多年以前选择了回到乌镇,而且年轻的一代,文和默默,都放弃了到大城市就业的机会而到自己的家乡生活,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年 轻人的皈依中昭然若摇。

《似水年华》对象征着传统文化的乌镇进行诗意化表达是有时代根据的。任何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都充斥着旧事物的消逝和新事物的出现,在以现代化/全球化为标志的这个时代,新老交替的现象表现得尤为迅速和明显。大多数时候,代表着现代文明的新事物出现,会给社会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但伴随着这个过程的往往是人们生活的剧烈变化。在更多时候,新事物的出现甚至是以对传统生活方式或文化的破坏为代价的。正如电影 《饮食男女》所表现的那样,一个本来可以共享天伦之乐的传统家庭,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分崩离析,家庭成员也在新的生活方式中逐渐迷失自我。因此,仿佛世外桃源的乌镇在电视剧中出现,实际上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策略性拒斥,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想象性挽留,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对被破坏的传统文化的修补。

当然,电视剧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象征着传统文化的乌镇只是作为爱情故事的背景而出现,文和英的爱情故事因为在乌镇展开而多了几分浪漫色彩与古典气质。在这个意义上说,乌镇和书院在剧中只是一个美丽的场景和点缀气氛的因素。但是,就像《似水年华》在类型上的混杂一样,乌镇和千年书院作为文化符码的意义也是多重的,它不仅是一个奇观与浪漫的场景,它也是对海峡两岸都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象――北京大学毕业的文回到书院从事修补善本的工作,而来自台湾的英第一次来到乌镇后就再也忘不了这个小镇和在书院工作的文。于是,来自台湾的英与大陆土生土长的文在千年书院中邂逅,与此同时,《似水年华》也完成了一次海峡两岸的文化共享。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始,从清新质朴的校园民谣,到凄切婉转的琼瑶小说,台湾的通俗文化产品以其对流行文化的准确把握而一直保持着对大陆地区的影响。虽然台湾的电视连续剧在大陆地区播放是较晚才出现的事,但是因为海峡两岸同宗同源的文化、相同的语言等原因,包括《星星知我心》、《昨夜星辰》、《婉君》在内的一大批电视剧很快就受到大陆观众的喜爱。因此,在电视剧方面,台湾一直保持着对内地的强势地位。到了21世纪,这种情况有所改变,随着《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大宅门》等连续剧在台湾的热播,内地连续剧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作为一种策略,受到海峡两岸的观众共同喜爱的作品,大多都是从历史中寻找资源、去意识形态化,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点。但由海峡两岸的策划人共同策划的《似水年华》在叙事策略上和它们有所区别,这部以当下的生活为叙述背景、以爱情故事为表现内容的电视剧,流露出来的两岸文化共享的愿望无疑是强烈的。正如美丽的乌镇可以吸引所有的观众一样,乌镇承载的传统文化的符码意义也可以得到两岸观众的共同认同。实际上,无论是内地还是台湾,都正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大潮中经历着剧烈而又迅速的变化,乌镇作为一个温情脉脉的传统文化意象,对于海峡两岸的人们都是有意义的。

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海峡两岸历经了分离与隔绝,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格局下又迈向了交流与沟通。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中,出现《似水年华》这样的文本是必然的。在传统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强烈冲击的今天,无论是内地的人们还是台湾的人们,都需要在共同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慰藉。所以,无论是在电视剧发展的意义上,还是在两岸的文化交流的意义上,这部作品都是一个颇有意味的文本。只不过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它是以爱情故事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

商业文化范文第7篇

所以我今天讲述的商业模式与商业文化,就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结合华侨城20多年的实践经验,探索“中国服务”其中的关键着力点。众所周知华侨城是做旅游的,但是华侨城同时做制造业,其中包括康佳电子、华力包装等等,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个领域长期的运行,可能有助于我们提炼一些关于服务业运行的要素。

服务型企业需要怎样的一种意识,从根本上讲就像泰山宣言所倡导的,我们要深刻认识服务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持续的提供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我们服务型企业的生存基础,提升效率是我们发展动力的根本之策。

微观企业需要从两个方面作为自己的着力点,第一个着力点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也是推动中国服务产业发展的必然要素;第二个着力点是需要塑造良好的企业商业文化,这既是单个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服务行业良性的市场经营环境,形成良好发展氛围的基础。

一、创新商业模式

寻找适合企业自身的商业模式,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不二法则。而大多数服务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直接的面向终端消费者,终端消费者有两个特性,一是分散性,二是多样性,这就决定服务企业更需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要素禀赋,寻找自己的创新模式,增强个性化的服务能力,保持强大的竞争能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这样的一种意识,是整个行业加速成长,做强做大,提高效率的关键。

华侨城20多年从事旅游行业,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的探索和升级商业模式的过程。比如说我们通过成片综合开发模式,形成获取资源提高边际收益的盈利模式,通过旅游地产,解决长期投资与短期收益的固定资产沉淀与资金周转的模式。

通过对欢乐谷的运营,我们解决了主题公园不可移动性带来的市场成长瓶颈问题,形成全国布局的战略,通过全产业运作的模式,推动收益最大化和解决细分市场的问题,通过整合优质资源上市募集资本,解决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资金瓶颈和治理结构问题。商业模式的探索和升级,使得我们能够在没有任何旅游资源背景的深圳成长起来,并且扩展到全国的其他主要城市。

国际范围内的领军企业,在近些年也在不断创新升级他们的商业模式。比如说洲际酒店,近年的发展非常迅猛,他是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其在整个商业模式的转型期间重点发展网络营销、品牌管理,近几年的资产收益率达到了20%,比喜达物、凯越高出五六倍,比中国的商业模式高出更多。

在景区行业,迪士尼公司通过在旅游产业的上游环节一次又一次的收购兼并,不断丰富销售模式,使得其商业模式的壁垒越来越高,在整个行业一直处于引领的地位。迪士尼公司在香港用24亿港元的投资,获取300亿香港迪士尼一期收益的43%权益,还有其他相当的固定收益。据我所知在上海迪士尼项目中,除了政府的一千亿元配套投资,还涉及其他三个公司,在所有的高收益领域迪士尼占主导地位,在所有资产的低收入领域占控制地位。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迪士尼在推行他商业模式的时候,结合中国加入一个要素就是政府需求,政府要强化城市功能和改善环境的需求,所以给企业带来了商业利益,我的观点是中国服务企业要高度重视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优化,不断强化竞争能力,中国服务也将由此获得强大的竞争能力。

二、培育良好的商业文化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文化引领服务,服务创造文化”,这个题目的内涵非常丰富,在这里侧重谈服务企业的商业文化,什么是企业的商业文化?对于良好的商业文化,我理解应该诚信守法、合作贡献,这应该是最基础,也是普世性很强的规范化要求。

最值得的关注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当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商业文化,是引领企业长足进步,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如果每一个微观企业都形成健康良好的商业文化,就能够促使整个行业在宏观上形成良性的发展蓝图,服务企业的商业文化是否具有某种通则,这是需要学界、业界深入探讨。

华侨城在长期的服务业实践当中,在商业文化领域形成自己鲜明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三个,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精品意识,我简要介绍以供各位专家学者讨论。

首先是责任意识,开发服务产品不仅要关注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产品的内涵是否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和价值观,这是商业文化的重要内核,在华侨城所有旅游项目的策划过程当中,我们会精选不同的文化主体背景去塑造品牌。在内缘题材,主题塑造,品牌运营中,都浸润着我们对中外优秀文化和生态环保理念的理解,我们在提供娱乐休闲产品的同时,也传播优秀的文化和科学理念,体现价值引领的作用,在经营过程中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例如我们最近推出欢乐海岸,这是在深圳的前海区域做的产品,很多年以前我们就跟政府商定,留下一个水面做旅游产品,给深圳做一个城市客厅,我们选择的主题就是生态与环保,我们把这个保留的水面,规划为海洋湿地公园,为做这个公园,我们投资几个亿做城市介入和环境修复,为使水质保持净洁我们修建六公里的地下管道,使整个生态系统循环发展。

在此期间湿地的水质明显改善,整个湿地的植物得以修复,鸟类从70种增加到100多种,这个项目得到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环保总局的高度赞赏,授予我们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国家海洋局也授予我们部级滨海湿地修复示范项目,现在已经成为学术和民间机构研究生态环保的基地。

为强化这一生态环保主题,我们又在欢乐海岸投资做一台水秀,采用世界先进的3D水雾技术,每天上演一场,体现主题故事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人对自然生态保护的需求和愿望,这两个中心的结合就体现了华侨城在主题产品创造当中的责任意识,我们很好的表达对于生态环境理念的宣扬,这种努力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在这个区域内的开放空间里面的所有商业都有非常好的经营业绩,现在已经成为深圳市民的城市客厅。

第二是创新意识,服务业从本质上说是与人方便于己有利的行业,服务业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有需求多样性个性化的特征,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往往会获得超额效益。

不同于制造业的批量化生产,服务业生产创造个性化,表现为在标准化服务流程上的个性化服务。华侨城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归纳为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满足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这是我们商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的定位是优质生活的创想家,目标是提供优质生产产品,要做一个创想家就要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所以在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成立旅游研究院、产品策划中心、旅游科技公司、策划公司、LOFT创意元曲等等,我们用创想文化推动创新,使华侨城渗透着责任意识的产品,获得更丰富的表达形式,更广泛的使用范围,创想文化的结果是华侨城生态环保理念的理解与突破,逐渐走向多元多功能的主题,增加效益并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

第三是精品意识,精品意识是华侨城商业文化的基础,华侨城从事旅游业和房地产业,都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我们的口号是“品质华侨城、幸福千万家”,这个口号渗透着企业长期以来对产品品质与文化品质的追求。

华侨城的精品意识可以从很多细小环节体现,我们最早的时候做锦绣中华项目万里长城,我们可以做水面、可以做画、可以做土堆,我们却选择最复杂最有效果的方式,当时我们在一个学院教授的指导下,在长城脚下的村子建砖窑来烧制灰色小砖,一公里的微缩景点,使用500万块小砖。这种追求品质关注细节的品质我们代代传承。

在房地产项目,我们同样贯穿的思想就是精品,我们把旅游主题化的手法运用到房地产的开发里面,用主题手法塑造独特的主题社区,并且规划一文化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我们诠释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精品意识体现我们对资源、劳动、消费者的用心,也是服务业以人为本的体现,也带来相当高的商业附加值。

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精品意识构成了我们的商业文化,也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企业获得强大的发展动力。近十年华侨城的收入总资产利润实现了多倍的增长,华侨城的收入、总资产和利润实现了快速增长。根据今年7月AECOM的2011年度全球娱乐及主题公园报告,华侨城以2173万游客接待量位居全球旅游景区集团第八名、亚太区第一名,还有六家华侨城的景区进入亚太区前20名,这说明有特色且被社会所认同的企业商业文化,可以创造经济和社会的双重价值。

商业文化范文第8篇

然而,“脱”这个创举终究并非洋人要得而我们要不得,许多国内翻版事件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从内蒙古青年李索伦衣服为书进行身体宣传开始,到行为诗人苏非舒“出于创作需要”诵诗,不甘寂寞的三个女人半遮半掩唱出“同一首歌”,再到央视名主持赵忠祥身陷“保健门”漩涡,李湘遭遇裸奔“逼”婚事件,直至某影视女星孤注一掷把投怀送抱性事拿到台面上宣扬……“脱”也不再是图个好玩和刺激的事情。

一脱成名者不乏人在,想一脱成名者大有人在。无论在网络中,还是在现实中,能够得以露脸成为看点的,概率最高的还是超凡“脱”俗之举。这种错觉引得众多人来冒“脱”险,不管做什么事,总会有人想到“脱”这个极其粗俗简单、然而似乎相当受用的手段,凭“脱”功夫打歪主意,甚至不惜献身。于是“脱”文化开始引领时尚,左右成败,关乎前途。至于廉耻,则大可不必考虑了。

我们平头老百姓尚且知道做什么事情可耻,看什么东西脸红,但一些看似有点知识的文化人反倒糊涂了,各自做着阳光下的“脱”游戏,不惜将身上最后一块遮羞布扯下。呜呼!何以至此呢?显然,这是人们的浮躁心理和潜藏的功利意识在作怪。受不了别人的成名,总以为可以一脱成名、一裸千金、一炮走红,后面的鲜花和掌声就会纷至沓来了。殊不知,以脱赚取一时惊呼者众,而持久者寡,如曾被卷入“潜规则”丑闻中的演员马伊俐所说,像这种事情“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但“脱”主们真正能够一脱千金、一身荣耀、一举成名的,确属罕见。目前,演艺界传得沸沸扬扬的母女“献身门”事件,之所以成为最大的看点,恰是借“脱”成功少之又少的佐证。物以稀为贵,否则就不会有人宣扬或者眼红了。看来,想依靠“脱”事成名的,在作出抉择之前,还是应该好好斟酌权衡一番。

“80后作家”张一一向离婚不久的李湘大胆示爱求婚,志在必得,发誓若惨遭拒绝,必在“她足迹所至的31个大中城市”举行裸奔活动。且不论婚事能否如愿,事情本身就有点儿“天方夜谭”的味道。但这势必夺得全国人民的眼球,说不准会有一些厂家来请他做广告,大冬天的想脱个精光裸奔,看来卖羽绒服的不会找他了,但卖运动鞋之类的兴许会找上门来,制售药品的大抵也会,比起苦心孤诣做诗痛快得多了。这与宣传、光腚读诗一样,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作俑者只想炮制“轰动”效应,借事一鸣惊人。

演艺界盛传已久的潜规则被翻了个底朝天。女演员是否具备“脱”本事和“献身”精神,被传为能否当上一个演员的必要条件。这是艺术的无奈,还是时代的悲哀?“脱”俗之举不再是迈克尔・奥博雷恩先生的自娱自乐和孤芳自赏,而是演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易,双方奉行“各有所求,各取所需”的商业原则,做一笔两不吃亏的生意。这让一些人游走于道德的边缘,总有冒险跨越“雷池”者在,保健医生拿身体去给别人保健,大抵也是受了“脱”文化的影响。

人类从远古走到现在,由最初的,到后来以树叶兽皮遮挡身体,再到今天光芒四射的各类服饰文化……人们已逐步习惯了和遵循着“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节”的古训,并循其规蹈其矩,但如今,一直被我们顶礼膜拜的传统的道德观和羞耻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渐渐受到了侵蚀。“脱”事屡见不鲜,这确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本应遭人唾弃的行为却受到了一些人的热捧和掌声,本该让人脸红的举动却得到了鲜花和名利。无疑,“脱”在我们这个时代,已逐步演变成为一种变了味道的时尚,一种带有交易性质的社会暗流,一种充斥着铜臭和浮躁的商业文化。

无奈也罢,浅薄也罢,庸俗也罢。大庭广众之下一脱到底,说到底还是了我们观众的眼睛,不知这样算不算罪。但似乎不是。前不久了狂奔的那位李作家,好像并未获法律上的惩罚,而苏非舒也仅被北京海淀警方拘留10天了事。虽然观众身体没有受到伤害,但依我看来,其引发的冲击波毕竟让我们观众的眼睛受到了意外的侵犯,更别说因倒胃而挫伤了食欲。

商业文化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品牌化经营

文化是民族的核心,也是权衡一个国家及地区综合力量的关键内容。如今国际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把本土的文化作为核心的创意产业,既显现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还支撑着国家跟民族的凝聚力。中国有着五千年漫长的文化历史,文化创意产业理应被作为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文化创意产业是很有活力且很有发展潜能的行业,它必能很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业模式即指某个组织该怎样使用它的功能和概括它重要活动的提纲挈领。它既说明了公司里的客户、产品跟服务,也给出了相关公司怎样组织和创收跟盈利的资料。也就是说公司会用怎样的途径及方式来盈利。可是中国大多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没有办法盈利的,对其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商业模式的概念

国外的有关专业学者曾经指出的:“当今公司之间的较量,不再仅仅是商品之间的较量,同时也是商业模式之间的较量。”而我国专家学者则指出,商业模式是一些机构在明确了外在假设前提和内在资源与能力强弱之后,用来结合机构本身、用户以及产业供求双方和工作人员来获取超过定量收益的一种战略革新意图,一种可以落实的构造形式和规定要求的关联。俄罗斯的相关学者则指出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即指文化创意公司有了确定的外部条件及内部资源之后,经过市场竞争和政府干A的两重调节,怎样创造、传递及获取价值,并且能够使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统一。

2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又称为“创意经济”以及“文化行业”,它把文化资源当作基础条件,把创造能力当成核心,私人以及工作室通过改进创新,外加使用一些销售手段把文化商品交付给顾客团体,从而确保了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的需求都得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包含很多方面的革新团体,其中有广播影视、传媒、动漫、广告等。构成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重要方面主要为下列几点。

21价值观点

价值观点也就是说文化创意公司把旗下的商品或者服务能够提供给顾客团体的价值。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跟特别的价值主张肯定是分不开的,把该主张渗透进所给出的文化商品跟服务里面,并且经不同的销售通道提供给顾客团体。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具备经济性跟社会性的双重属性,所以公司给出的价值观点就需要符合顾客的要求,还应该使其社会影响力增大,对社会做出积极的影响。

22目标顾客团队

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团体就是指具备相同水平的文化底蕴与更高追求的团队。目标顾客团队以人口学的特征为基本,将在购买动力、需要和交易收益等方面有着共同点的顾客团队进行划分。这种思路是把市场销售里的划分顾客群销售当作前提,也就是把市场更为细致地划分,瞄准其中一个特定的目标消费群,再推广针对该顾客团体提供的商品或业务,设置恰当的价格,使用适宜的销售手段把商品或业务传递给目标顾客团体。

23分销通道与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

分销渠道是说文化创意公司通过对本身的价值观念做出推广以及把衍生的文化商品或服务传递给消费者的所有路径,还是公司跟消费者交流的途径。分销渠道非常地关键,它联系着公司跟消费者,文化创意公司要求建立多种多样的和高效的通道。

24资本分配能力

文化创意公司的资本包括文化资本和资金资本和人工资本,假如想构建出出众的商业模式就必然要求在执行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对这些资本做出适当的分配,尽最大努力压榨出资本的剩余价值。“革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核要素,所以人工资本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重中之重,文化创意产业看重的员工一般分为是革新型的、技能型的和经营型的。革新性的员工有原创力,能够把抽象的文化转变成具备极强经济价值属性的文化商品,能够加速进行文化创意,也需要技能型的员工使用先进科学的技术进行开发及革新才能够激发顾客团队的购买欲望,最后再利用营销员工来宣传和出售。

25先进的盈利形式

文化创意产业它有一个很关键的目的就是获得效益,优秀的获益形式对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本构造以及收益源头。优良的获益形式要求对成本构成做出改进,保证制造经营时的成本水平比较低廉,相对应地,还要增多效益的渠道,让效益源头可以多种多样并且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3五种典型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分析

31行业凝聚型商业模式

行业凝聚型商业模式主要就是通过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区的通道,把部分相关的企业以及艺术规划公司和艺术展览馆等汇聚在一个工业园中,这些公司利用行业锁链的方式汇聚在一起。不仅仅降低了开发的成本,还能够在大型公司的指引下加速部分小公司的完善。行业凝聚型的商业模式能够产生产业聚集的影响,增强了相关文化行业地区市场的竞争能力,发挥了品牌价值,能够带动相关衍生产业。例如处于北京某地的艺术区与成都郊区的音乐主题公园,都是利用引入相关的文化创意公司和艺术家办公室以及艺术展览等方式来产生的。

32行业链经营型商业模式

行业链经营就是说文化创意公司以行业链的形式把某个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核心,对行业链进行向上及向下的伸展,经过对有关公司的关系进行调整和优化来让它们可以相互合作行动,以此来提升该行业链运行的效果,最后来提高整体竞争优势的过程。比如,以《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为中心,对行业链进行向上和向下的伸展,让制作方跟浙江卫视都可以得到大量的利益,并且里面的导师跟学员,以及冠名商和演唱会等所有包括在行业链中的都会获得利益。

33品牌化经营型商业模式

现在,产品的同质化逐渐加重,竞争也越发地激烈,若公司只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已不能够立足,公司若想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既应有强烈的创造品牌的观念,也应有强烈的对品牌进行经营的观念。品牌化经营型的商业模式就是文化创意公司会在它的价值主张的带领下去造就积极品牌的独特性质,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品牌的效能,提高整体竞争的优势。

34跨媒体经营型商业模式

跨媒体经营就是公司为能够最大可能地运用自己的资源,开发和参与除了媒体本身的其他市场,比如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和印刷媒体等。出版发行业是比较多地运用跨媒体运行该商业模式的,新兴媒体持续性地产生,大家进行交流及娱乐的途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公司为了能够生存及发展,便开始跨媒体经营也是一种趋势。

35跨行业经营型商业模式

跨行业经营商业模式就是说文化行业和别的行业相互渗透的一种商业模式,它破除了自己单一行业的局限性,进行跨行业多元化的发展,通过对不一样的行业同样利益点的联结,来增多利润来源及减小单一行业所带来的风险。比如迪斯尼,它为全世界最大的娱乐传媒公司,它进行的业务覆盖了媒体网络以及影视娱乐和主题公园等多种场所。迪士尼把它传统的米老鼠、唐老鸭、兔八哥、加菲猫、白雪公主等多个典型的卡通形象当作核心,朝其他多个行业持续地进行衍生发展,且在每行业都有了很大的成功,深得消费者的喜爱。

4结论

适合每个行业的完备的商业模式是不存在的,可以永远可行而并不需要发生改变的商业模式也是不存在的。一个公司若想成功既要侧重于商业模式的设计,还应在生产经营时通过对市场变化及公司里面状况的了解来持续地对商业模式实行改进跟创新。文化创意公司应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研究组成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元素,然后根据行业的特征来设计跟选择合理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庄毅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发展――以晋江市为例[J].当代经济,2017(3).

[2]盛婷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发展创新模式探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5).

[3]经宽蓉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句容市为例[J].镇江高专学报,2017(1).

商业文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弗莱大众文化创造性艺术交流性艺术

由于电子媒介的发达,大众文化迅速蔓延,甚至在全球覆盖;高雅艺术所构筑的将通俗文化拒于其外的森严壁垒在日甚一日的大众文化声浪中土崩瓦解。瓦尔特·本雅明曾悲观地预言,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将使它们失去昔日的"灵晕"。如今,新技术更催生了繁多的文化想像、娱乐形式、生活方式,譬如各种形式的摇滚乐,视频技术,异地对话的网络技术,无处不在的广告,以及兼具文学色彩的手机短信,等等。"审美泛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颇可争议的论题。

其争议主要在于,怎样认识大众文化与高雅艺术的关系,如何评价大众文化及其对我们生活的改变,而如果说大众文化是一种有缺陷的文化形式,那么我们能否找到补救的措施。这些问题已经讨论了很久,不过在电子媒介时代则以无法回避的紧迫性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这时阅读诺·弗莱关于大众文化的论述,将可能为我们带来某种启迪与某些新的思路。

面对大众文化的狂潮以及伴生的新的文学样式,作为文化批评家的诺·弗莱看到了它们的积极意义。他认为,大众文化消解了人们由来已久的主要与次要、高雅与应用的分类界限,而这种界限起初就是源自艺术作为服务于统治阶级生产奢华用品的功能。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弗莱认为各种"创造性"艺术日益趋向形成一种统一战线,它们之间"主要的"与"次要的"区别正变得无足轻重。之所以弗莱认为两者间的分野日益模糊,与他借鉴威廉·莫里斯的观点,将创造性摆在首位有关:在创造性艺术中,具有创造性本质的是构思,而构思又是高雅艺术与实用艺术所共有的。弗莱认为不存在主要艺术与次要艺术之分,只存在相同建构原理下的非功利形式与应用形式之分。

弗莱一方面看到大众文化的发展,使以前仅为少数人生产的奢华物品逐渐让位于满足众多人的需要,走上了文化的民主进程;另一方面,弗莱感到非常惋惜的是,工业化生产在使文化走向民主化的同时,也日益缩小甚至消灭了民间艺术。弗莱认识到民间艺术的价值,即它们相对于那些替贵族与教会等集权势力服务的奢华产品而言,民间艺术对这种集权力量有分权的作用。民间艺术在其非机械化的手工制作过程,能保留健康和自然的品位,是人类对泥土与家园的怀念的一片隐喻园地。

自然,弗莱对地方文化也非常重视,他自称是一个文化地方主义者,他极其赞同T.S.艾略特《关于文化定义的札记》中,醉心于威尔士与苏格兰民族主义,鼓励各种地方特色的倾向。浪漫主义文学极其推崇民间文化与地域文化,弗莱视浪漫主义文学为文学的最高状态,弗莱自然是强调民间文化、地域文化的正面价值的。他还特别注意到民间故事易于传播的特征。由于民间故事属于单纯的文字设计,又常常是出自易于归类的几个常见主题,其结构也是易于识别的类型,它们甚至通常不涉及人物对话、形象描述等复杂一点的内容,因而"民间故事不过是简单的故事模式,其不受不同语言及文化的隔阂,就像往返的候鸟不受海关官员的阻挡一样。"[1]对地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推崇之外,弗莱还非常重视早期的口头文化,因为他认为很多神话是从口头故事里出来,经过时间的提炼,而成为神话。弗莱作为视神话作为人类文化的始基的神话原型批评的代表人物,对口头文化的重视,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实际上,早在新兴电子媒介的大肆入侵之前,"大众"文学或"寻常"文学就已经对经典文学领地发起进攻与挑战。米·巴赫金是一位一马当先的代表。巴赫金认为日常话语与诗歌话语使用同样的手法、同样的隐喻游戏、同样的规则,它们的区别存在于实用功能以及对它们的接受方面。巴赫金以狂欢理论消解生活中的贵贱之分,以民俗与喜剧消解艺术中的高低派位。他认为任何高雅文化,任何真正的文学,无不记录着丰富的民间遗产。实际上,弗莱也从语言的角度,认为所有的语言都是同样的隐喻性语言,因而从语言上取缔了传统的雅俗界限,同时弗莱对文化差异的尊重,也使他消解了文化中心的观念,他主张文化的多元主义。这种多元化的倡导,使加拿大文学摆脱了边缘化的处境,也使得居于文化核心地位的英国文学非中心化。

对高雅的经典文学的另一冲击,来自于在传统小说中各种新的语言形式的出现。新小说、杂文、戏拟的小说、哲理化的小说等,颠覆了传统经典小说的含蓄、虚拟、融汇各种观念于人物心理活动之中等风格。大量的新式的文体类型的涌现,使"故事性"不再占首要地位。从此,不再存在单一的文学,文学似乎融化到无穷无尽的话语之中,同时,当前它周围的其它话语又都反过来求助于文学。像德里达、罗兰·巴特等,都到文学中寻求资源与支持,从文学中吸取复杂性的范例与独特性的范例。事实上,文学批评与哲学、历史、语言的界限也日益变得模糊,哈罗德布鲁姆将我们的时代称为"文学文化"的时代,纯文学的藩篱被拆除了,文学的疆域可以说被缩小了,也可以说被扩大了。弗莱本人是一个推崇文化的文化批评家,他对文化的强劲扩容,或者说审美泛化,一方面如上所述,认识到它的民主性,认识到打破雅俗,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另一方面,作为一位有着高深文化资质的文化精英,文化批评家,他对高品位的文化一定是有所倾心的。因而,弗莱必然立足于他的精英文化立场,对"大众文化"展开其批评性的一面。

弗莱将艺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创造性艺术,一类是交流性艺术。创造性艺术"指那些积极地、自觉地与时代相处而奋斗不息的人,他们研究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着什么,考察生活中很可能要出现的种种条件,并试图弄明白自己应该做点什么";而交流性艺术,"则是持消极和否定态度的人,面对着每日的新闻和同样的刺激,他们也知道世上所发生的一切,然而却不想去理解这背后的原因或未来的可能。"[2]创造性艺术兼有交流的功能,但交流性艺术却乏有创造的动力。

弗莱认为大众媒体就是交流性艺术。在大众媒体中,弗莱认为电影还算艺术,电视是用种种不同手法和技巧来表现已有的艺术,有些是实用艺术,不像创造性艺术的兴趣指向是非功利性的。弗莱断言"宣传,就是文学修辞手法的功利性的应用",并认为"广告和宣传,这两个字眼距离所谓’故意强加的交流’和’消极地接受’最近,它们分别表示了社会的两大领域--经济和政治对传达交流的兴趣"。[3]有时弗莱将广告与宣传,分别称为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广告是独立于政治结构的一种经济结构,所谓大众媒体主要是由广告所牵引带动的,这意味着它们基本上与经济联系在一起。它们制造幻觉,绕过人们的意识,长驱直入于人的头脑,并于其中建立自己的结构。而且这种交流的艺术,实际上会走到尽头,弗莱认为"交流的胜利,同时也就是交流的死亡;当交流形成一个大一统的环境时,也就没有什么可交流的了。"[4]交流的完成即意味着其死亡,因为交流性艺术的目的是消费,而不是创造性的再生产。

如何抵制广告与宣传的幻觉性与消极性,弗莱认为需要靠现代想像力来抵制。那么这种想像力主要要靠理想化的教育来培养。"教育被弗莱视为批评的中心功能"[5]。

弗莱界定教育的理想是"自由",而不是为了服务于短时期内的目标。他也反对将大学视为建立更好的社会而忙于革命斗争的马克思主义的模式。他认为大学是"这个世界的机房",是"自由的动力库"。[6]教育是一种社会图式,弗莱捍卫传统的自由教育的立场。他认为,教育必须贯彻它的功能,必须留在自由神话的领域,一个学者不必协同自己与任何意识形态的关系,忠诚是对社会而不是对社会规则的忠诚。在学术的世界里,真理必须胜过社会目标。弗莱强调大学的范围不是指带着围墙的学校,而是心灵的领域,在那里各种可能性都存在,是一个选择的地方,一个拥有批评和开放性的地方。文化与大学、与教育具有直接的联系,文化必须通过大学的讲堂才能被吸纳进社会,当代文化需要依赖于教育体系。大学讲堂是着眼于"自由主义"的教育的,而自由主义教育应在一切意义上都是自由的:它解放思想,它容忍歧见,它把学习的过程升华为一种社会思想。过去存在有闲阶级与劳作阶级,而现在闲暇与劳作是现代人的两个方面。因而闲暇成了一个普遍现象,而在弗莱看来,闲暇结构基本上是一个教育结构,因为它要培训人怎么休闲,怎么玩,是一种技能。弗莱说:"由于大学强调的是文化的丰富性,并且致力于超越于个人印象的智力训练,因而便成了坚持共同的管理方式这一基本前提的主要社会机构,这个前提是人的尊严,是内在于我们的所有社会差异之中的权利。"[7]

弗莱认为大学作为社会机构,它不是围绕社会服务的被动机构,"它必须以诗人的想像力、学者的学识,严格探索的纪律和对往事的记忆去正视社会。"[8]一个没有想像的社会是一个没有自由的社会,而拥有最好想像力的神话与诗歌,都是弗莱所极为重视与推崇的文化构件,诗歌是教育的一个关键的方面,它被认为位于社会的中心。

应该说,弗莱的理想化教育的想像功能与文学的想像功能在内涵上还是有所不同的。教育的想像功能更宽泛,更集体化,而且在当今的社会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建构作用。弗莱多次提到麦克卢汉,他第一个从理论上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感觉--即使最为遥远的人亦可谓之天涯若比邻,描述为"地球村"。而"地球村"正是媒体制造出"位置感阙失"(nosenseofplace)的共同体。

弗莱认识到,"某种文化愈是普及,如爵士乐、电影,或与所谓’垮掉的一代’相联系的诗歌等,它的语汇就越国际化。"[9]这些新的文化构造模式,具有复杂多变的流向和流动,常常越出国家的疆界。一方面,它们不断地形成新的文化模式与意象,另一方面同时又造成原有社会文化的断裂与脱节,使用时它们又在重新组合。当今世界的文化形成的构型是根本断裂的,随着文化形式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且日渐丧失原有的心照不宣的约定性,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仿佛是无根的,甚至是精神分裂的。汉娜·阿伦特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一文中,对此有一个非常有趣而巧妙的譬喻性描绘,她说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将他们聚集在一起,将他们联系起来和分离开来的力量。这种情况非常怪异,就好比在一次降神会上,一群人聚集在一张桌子周围,然而通过某种幻术,这种桌子却突然从他们中间消失了,两个对坐的人不再被任何有形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了。"[10]而此中的"某种幻术",主要是大众传媒。对于世界上无数的观众来说,媒体成为了一个集印刷品、电影胶片、电子屏幕和广告栏目为一体的极其庞杂而又互相关联的大杂烩。媒体最重要的功能是,它们能够向全世界的观众提供五花八门无所不有的形象、叙事和人种图景,尤其是用电视、电影和音像磁带的形式。商品世界、新闻世界和政治世界在这里搅作一团、彼此莫辨了。

媒体制造幻觉,其所建构的想像世界只能是一些空想的、甚至幻觉的客体,那么弗莱的解决途径就是要用一种正常的、健康的想像进行抵制。

这种想像存在于文学中,更主要是存在于理想化的教育之中。想像成了一个大家普遍关注的变革社会的力量。阿尔君·阿帕杜莱曾说过:"在我们今日居住的世界上,想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一种全新的作用。"[11]弗莱推崇的教育中的想像的内涵与功能与阿尔君·阿帕杜莱的概念是接近的,它具有集体性,是一种共同体观念,是一种建构集体抱负的观念。阿帕杜莱对想像的直接概括非常具有现代性。她说:"形象、想像物、想像的--所有这些语汇都把我们引向全球文化进程中某种新的批判性的东西: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想像。想像不是幻觉(群众的鸦片,他们实际的作为是在别处),不再是少数精英的消遣(与普遍人的生活无关),不再是纯粹的观照(与欲望的主体性的新形式无关),相反,想像成了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实践领域,一种工作形式(即是一种劳动,也是一种有组织的文化实践),一种主体(’个人’)与全球范围内决定的可能性之间进行协商的形式。把(在某些背景中的)拼贴游戏与国家及其竞争对手的恐怖与压制联接在一起的,正是这种被释放出来的想像。想像现在成为所有主体形式的关键成分。"[12]对于弗莱,无论其小说的还是非小说的话语,其批评的聚焦都在于想像,弗莱的想像的学说与大众文化也是有所关联的。

弗莱将大学与教育都看作一种社群。社群是一个频繁出现在弗莱著述中的字眼。弗莱受哈贝马斯学说的影响,强调大学作为社群的平等性、开放性与交流性,尊重文化差异。他主张"训练一种对多元文化有着深刻认识的氛围中培养起来而且从一开始就在学校受教育并尊重文化和历史差异的文化参与者,这样的社群在我看来,颇能理解那些既有差异又不愿以任何方式放弃其立场的文化表达方式。"[13]作为社群的参与者,特别是大学社群的参与者,必须理解和尊重差异,弗莱的这种立场便为他的文化多元主义,为他抵制西方文化中心论与文化殖民的态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基础。

弗莱的文化理论,可谓博大精深,既有宏观的类似于文明观的大文化的理论,也有具体的狭义的文化学说,也有直接干预当代大众文化的理论主张,还有后现代的文化多元主义思想与非中心化观点。不管怎么说,弗莱的关于文化的学说是丰富的宝藏,其蕴藏的资源,有待开掘,以利于在当今文化断裂的时代,去寻求文化的勾通与重建,而大众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注释:

[1]《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19页。

[2][3][4][9]诺思洛普·弗莱《现代百年》(TheModernCentury),盛宁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页,第6-7页,第21-22页,第35页。

[5]NewDirectionsinN.FryeStudies,ed.byJeanO’Grady,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p.45.

[6]"SpeechataFreshmanWelcome19Sept,1996,"NFF,box1,fileX;ByLiberalThingsToronto:Clarke,Irwin,1959,p.18-19.

[7][8]DivisionsonaGround:EssaysonCanadianCulture,ed.JamesPolk,Toronto:Anansi,1982,p.81,pp.81-82.

[10][11][12]《文化与公共性》,汪晖、陈燕谷主编,三联书店,1998年,第84页,第526页,第527页。

上一篇:居民社保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村社保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