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道德范文

时间:2023-02-25 23:10:44

商业道德

商业道德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道德战略管理社会责任

商业道德是商业从业人员在商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战略管理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带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战略管理过程一般由战略制定、实施、评估三个阶段组成。商业道德是维系着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的纽带,指导着整个战略管理活动。

一、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制定

1.必须要用商业道德观念来指导确定企业愿景和使命

企业愿景和使命就是企业未来将成什么样子、任务是什么、业务是什么?企业愿景和使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存在的意义,有什么的企业愿景和使命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企业愿景和使命必须驾驭在商业道德之上,做一个有商业道德的企业,否则终被社会抛弃。

企业确立愿景和使命不仅要关心自身的经济利益,也要考虑企业相关者的利益。除了要承担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外,还需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同时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期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才富有竞争力。

如何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种期望?怎么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杆衡量标称,这杆标称就是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是各个利益参与方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底线,任何一方都不能逾越和破坏,否则将遭到惩罚。企业愿景和使命必须遵守商业道德,否则企业在起跑线上走错方向注定企业必然失败。

2.战略目标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基础上

战略目标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的基础上,任何战略目标都必须坚持这原则。因为战略目标是建立在企业愿景和使命的基础上,企业愿景和使命是战略目标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战略目标的终点,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也是要让企业愿景和使命实现。企业愿景和使命是建立在商业道德的基础之上,因此,战略目标也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之上。

3.从商业道德角度来评价和选择最佳战略

战略目标实现有许多途径会产生多种方案,如何评价并从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这是战略制定阶段最后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关系着实施手段。

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评价方案,但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能违背企业愿景和使命。企业愿景和使命就是企业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同时满足企业相关方的利益最大化,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只能用商业道德这杆标称从备选方案中选择各利益相关方最满意的备选战略作为最佳战略!从短期和表面上看,企业在经济利益上受损,但从长远大局看,社会更和谐稳定,这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收益更大。用商业道德来评价和选择最佳战略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对企业和社会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二、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实施

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去保证。如何才能确保战略目标能够实现?

1.企业职能部门在制定策略时要恪守商业道德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靠职能部门去执行实现的,职能部门目标是战略目标的分解,所以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最低层的职能部门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职能部门在制定战略目标策略时必须恪守商业道德,不能因为职能部门目标只是战略目标的小部分,个别职能部门为了追求近利不惜放弃商业道德原则,这种做法会伤害到企业的信誉,破坏企业的形象,对企业造成很坏的影响,甚至会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要坚决杜绝这种现象。职能部门制定策略时要坚持与企业愿景和使命一致的原则,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方向,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好策略。2.在实施过程中要坚守商业道德原则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做到“基业常青”,必须有一种核心价值观指导,这种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商业道德观。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将这种价值观转化为企业的战略、组织、制度、流程、领导风格、责权体系等,然后再把这些商业道德观念及商业道德标准转化为行为,实现理念与行为的统一。

战略实施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个阶段。不同的企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因此,战略实施者必须在商业道德观念的指导下,对企业战略进行完整的全过程动态权变管理。根据各种纷繁复杂的、具体的情境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恰当的手段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3.要培养一种商业道德文化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是战略实施的关键,企业有了好的战略方案后,需要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地去贯彻实施。这就需要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去激发员工热情、积极性使得目标得以实现。怎样企业文化才有凝聚力?企业核心价值观必须得到企业成员的认可并形成共同价值观念。能获得企业成员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前提是必须有道德的,任何没有道德的核心价值观是得不到社会公众认可的。

三、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评估

战略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战略管理的全过程。战略的好坏应该有一个标准来评判,这个标准就是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是战略管理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从企业愿景和使命的确立到战略的制定与选择、实施和控制整个过程中商业道德都起到指导决定性的作用。

商业道德是战略评估的评判标准,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决定企业必须做一个讲商业道德、有社会公德心的企业;战略目标也必须是建立在商业道德之上;在战略制定与选择过程中必须遵守商业道德,在满足自身利益同时最大满足各相关方利益力求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不能做任何违背商业道德的事情从而使企业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建涛: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商业道德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道德缺失重构

一、商业道德的界定

商业道德,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商家及其成员从事经营时,完善其素质和协调商业内外部利益关系的善恶价值取向以及在行为上应遵循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准则的总和。本文所谈的商业道德问题,由企业人对某些商业道德规则的违背谈起,同时涉及到企业人对企业的管理与经济制度的道德性问题。

商业道德虽然涉及到商家及其成员对商业规范和经济法规的遵守问题,商业道德并不等同于商业规范和经济法规,后两者带有浓厚的强制性、他律性特点,而商业道德则属于道德范畴,有着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简单讲,商业道德对市场经济领域的商家及其成员的要求,包括诚实经营、平等交易、公平竞争、合法谋利、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等。树立商业道德的目的是通过保护市场经济中商家的平等竞争、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借以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同时通过培养个体的商业道德完善个体的道德人格。

二、商业道德缺失的危害性分析

1.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市场营销的本质在于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同时,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的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社会的财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但是,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漫天要价,乱“宰”顾客;利用虚假广告进行欺诈,骗买骗卖等,对广大消费者而言,不仅造成了他们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严重者会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在这里,消费者的权益被破坏殆尽,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难以实现。

2.破坏了公正竞争秩序,损害了其他竞争者的利益

公正性是市场竞争的一条基本原则,在正常的市场背景下,每一个企业都是平等的,人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并通过正当的手段赢得竞争和优势,由此获得的利益也才是正当的、合法的。然而,有些企业为了排挤竞争对手,独占市场,则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他们的商业秘密;用贿赂的方式推销商品;在广告或宣传中诋毁、贬低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或产品声誉;用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等,所有这些行为的出现,无不有损市场竞争的公正性原则,使市场竞争秩序受到破坏,严重地影响了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使之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其正当利益遭受损害。

3.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市场营销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并遵守社会公德。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增进社会的福利和健康发展做贡献。但打量假冒伪劣产品对名优产品的冲击,不仅使名牌企业利润减少,造成国家利税下降,而且国家为查处假冒伪劣产品还得支付巨额资金,损失巨大。同时,某些不法分子为了使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合法化,不惜重金贿赂政府官员,或在销售过程中拉关系、走后门,加剧社会风气的败坏,妨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严重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

无论是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还是用虚假广告进行骗买骗卖,以及采用其它不正当营销手段,从短期看,企业由于欺骗消费者,引诱消费者上钩而获取了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看,其违法活动一旦被揭露、曝光,必然危及本身的声誉和信誉,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受到消费者的唾弃,最终失去顾客,失去市场。

三、商业道德重构的对策

1.重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营造道德氛围

首先,作为消费者,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既能唾弃、遏制不道德行为,使违反商业道德者没有市场;又能文明、诚实、守信,给商家良好商业道德行为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消费者要学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有效遏制不道德行为蔓延。对违反商业道德行为不予投诉,就是助纣为虐,推波助澜。其次,作为商家要恪守商业道德,文明经商,礼貌待客。特别是企业经营者,要把商业道德当作无形资产,不断强化商誉意识和经济信用意识,真正认识到讲商业道德可为自己创造更多商机。同时,还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商业道德意识深深植根于全体职工心中,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坚决不搞只顾自身眼前利益的狭隘满足,而失去商业道德,失去市场和失去未来的短期的“自杀”。

2.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强调依法治市。而目前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因此需要加快立法和修订,健全法律法规。一要积极健全合同监督管理法规,加强打击合同欺诈工作的可操作性;二要完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以杜绝企业违反商业道德行为发生;三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立法,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要加快建立信用制度,使市场经济真正成为信用经济;五要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使所有从业人员都有法定的“从业资格证”,便于执法机关检查、控制,同时也能有效遏制不法行为发生。

3.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改革传统的地方和部门领导的“政绩”考核方式,即除了经济总量指标以外,还应注重考察其市场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一个地方的市场开放程度和环保水平也能够反映出其领导人的水平与能力。为追求经济增长指标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不惜以牺牲一个地区的环境为代价,这样的“政绩”又怎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清除地方保护主义这个信用和道德建设中的最大障碍,其关键在于改革对地方领导人考核的单纯数量指标,这样才有利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4.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遏制短期行为

目前,很多企业产权不清,“婆婆”非常多。尤其是国有企业,国家是通过政府官员系统来实现所有者利益的,而政府官员是要换届选派的,从而导致经营者出现短期行为,往往置商业道德于不顾,急功近利,损人利己,对此,要明晰产权,解除政府的约束,把企业转由企业家经营。因为企业家是以终生经营企业为职业的,关心企业长远利益和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值,故而能够恪守职业道德。

5.大力推动名优产品的促销活动,实施名牌战略,使重质量、守信用的良好商业道德蔚然成风

通过由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名牌对市场的挤占,可以增强消费者的信心,扩大市场销售,同时使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更为困难。现阶段名牌的形成和发展单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应对其予以必要的扶持。

6.加强执法力度,切实严惩违反商业道德行为,做到天天都有“3.15”

对违反金融、外汇、工商行政管理法规,违反市场管理条例,非法从事工商活动,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必须彻底查办。同时,坚决打击执法犯法,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维护法律尊严,促进商业道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芹.市场经济的道德性解读[J].伦理学,2004,(9).

[2]张金良.我国企业商业道德现状与控制措施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6,(9).

商业道德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中国商业历史悠久,传统商业道德的形成较早。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是促成中国商业道德形成的重要因素;传统商业道德的形成是古代商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古代商人本身的道德自律也是中国传统商业道德形成的不可忽视的方面。

中国商业历史悠久,传统商业道德随之而生,并在商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充实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公认的传统商业道德,影响和制约着古代商人的经营理念和实践活动,对现代商人的经商活动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析中国传统商业道德形成的原因,对于新时期继承古代商业道德的优秀特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更加优秀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道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

中国传统商业道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道德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在儒家经典的道德设计中,“义”、“信”、“和”的观念渗透到传统商业道德中,对传统商业道德的构架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许多学者对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作过充分的肯定,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作过高度的概括“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逐利的合理性不容置疑,但这种逐利绝对不是一味地追求利益而漠视一切。“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无论是其创始人孔子还是承其衣钵的孟子、荀子均对之推崇备至,分别作出了“见利思义”(《论语·宪问》)、“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以及“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荀子·荣辱》)的阐述,这种传统的义利观也深深地影响着商人,历史上“义商”的出现即为明证。素有“商人鼻祖”之称的越大夫范兹“富好行其德”,“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史记·货殖列传》)此乃先义后利之典范。历史上商人之“义”有时还升华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及爱国主义精神,春秋时期弦高稿师救国;汉代卜式多次捐金抗匈奴;明清晋商、徽商以及近代大批商人,在国家遭外敌人侵、保家卫国中义举不断,将中国传统商业道德推向了至高的境界,为后世商人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这些行为无不受传统义利观的影响。

传统道德规范之一的“信”是协调和处理传统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一也”(《论语·为政》);“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普通人尚且如此,从商业行为中获利的商人更要讲诚信,荀子说:“商贾敦息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荀子·王霸》)在传统商业道德中,“诚信”无疑被看作是商家的立足之本,是能否经商成功的关键要素,这与以契约法律为前提的西方商业文化相比是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在中国有一大批儒商凭借“诚信经商、童史无欺”的经营理念而久负盛名。有“江南药王”美誉的百年老字号胡庆余堂的“戒欺”匾,朝着里面,告诫属下“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文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也亦可。”该店由于药品货真价实,质量上乘,所以生意兴隆,名闻遐迩,深得消费者欢迎。

古人非常重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成为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的至高境界。孔子讲的“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孟子讲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以及荀子讲的“得天时、地利、人和,则百事不废”(《荀子·王霸》)都是“和”思想的体现。在这样传统道德环境影响之下产生的商业道德更加视“和”为根本的经商法则,广为流传的生意经如“以和为贵”、“买卖不成仁义在”、“和气生财”等都是对这一思想的传承、发扬和具体体现。对商人来说,“和气”是一种修为,也是经商的一种手段,一定要贯彻在生意的全过程中。商业中的“和”要求商人在与顾客的

商品交易的过程中秉承顾客至上的理念,以其周到热情的服务,货真价实的商品,主动创造出温暖和谐的氛围,使顾客获得宾至如归的亲切感。清代杭州盐商周世道在向其子传授生意经时说:“居家以孝友为本,处世以和平为先。”(《抱经堂文集》卷29 )这其中包括了从商要和气为先,因为和气才能生财。

二、古代商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早期商业产生于先秦时期,商代移民重商的观点已得到公认,以至于把这一行业用“商代”之“商”来命名。到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已经成为“士农工商”四个主要社会阶层之一。商业产生之后,为了规范买卖行为,协调买卖双方利益关系,引导商人的经营活动,确保商业健康发展,用来约束商业行为的道德规范由此而生。由于早期“工商食官”的特定现象,商业行为由官方统一管理,据《周礼》记载,周代已经设立了司市、质人、窿人、青师、贾师、司蔬、司稽、青、肆长、泉府、司门、司关等一整套职掌专门管理市场和贸易。

“司市”一职为市官之长,其职责已涉及到市场管理以及对商人行为限制监督的许多方面,掌管听断市场的争讼、指导经营、(掌管有关的)政令、刑罚、度量单位和禁令等。其中,质人“同其度量”,即统一市场上度量标准,青师“平其货贿”,使各肆货物的价格公平,“凡同货贿,以玺节出人之。”官方对市面上流通买卖之商品质量数量严格把关,发给玺节,表明商品允许流通,引导商人的商业行为向健康方向发展。“以贾民禁伪除诈。”禁绝伪劣商品,打击欺诈从商行为;遇有严重情况,以刑罚禁之,“以刑罚禁暴而去盗”是也(均出自《周礼·地官·司市》)。此后,历代无一不设此类官职。“司市”等此类官职代表官方介人商业活动中,担负起组织、监督、管理商业行为之责,维护了正常的商业秩序,有力地促进了商业规范的形成,对商业道德的形成起到了引导作用,为商业道德产生、发展并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有力的外在保障,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传统商业道德。

三、古代商人的道德自律

传统商业道德的形成固然离不开商业的发展以及社会道德大环境的影响,而商业道德的主体一商人的作用不可不提及,商人的道德自律也是传统商业道德形成发展的内在因素。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商人体认到:获得买家的认可,才能维持长线效益,这是立足商界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这一点要求卖家秉承优秀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交易,从而得到买家的支持和认可,进而形成商人所期望的商业行为的良性循环。如,明清时期各行业为增强商业竞争力,维护共同的利益,商会、行会自发组织起来,并制定了全面可行的行规、行约。这些规定多为道德层面的约定,对商人群体具有超强的约制力,要求商人谨遵不悖。违规者将受到来自行会乃至社会、家庭的道德舆论的强烈鄙视和谴责,他们在祟尚道德的中囚社会是难以容身的。这些行规是传统商业道德的重要补充,同时也起到了促进传统商业道德完善的作用0

商业人同时又是道德人,这一点在中国休现尤为突出。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商人们,在商业经营活动中自觉履行商业道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晋商,为时刻提醒商人诚信公平,防止缺斤少两现象出现,赋予量具秤以道德色彩,秤的准星不用黑色而用金色或白色,代表不赚黑心之钱,光明磊落;十六个准星中一两的位置代表福星,二两的位置代表禄星,三两的位置代表的是寿星,警示商人买卖要公平,如短一两则损福,短二两则伤禄,短三两则折寿。其余十三个准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预示着商人经商要品行端正。商人诚信经商、讲究商业道德之决心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商业文化。

商业道德范文第4篇

一、“善行广布、爱国济民”的核心宗旨

先秦商人在仁爱思想、义利观、公私观的感染下,形成了重义轻利、重整体轻个人的道德传统。他们乐善好施,爱国济民,为百姓、为社会、为国家做了许多的善事,并且在商业的交换活动中将谋利与博施济民有机的结合起来。古代善行广布、仗义疏财、爱国济民的商人比比皆是。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出生在有重商传统的卫国,是不受命于官而以其财市贱鬻贵的私商。据记载:“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於诸侯,来而譲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復赎人矣。”[1]子贡不仅有助人的良好的品质,而且慷慨解囊资助孔子的事业,使其名扬于天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特别在孔子困难的时候,子贡拿资金帮助其渡过难关。“夫使孔子扬名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也。”陶朱公范蠡,仗义疏财,更是博施济民的典范,《史记•货殖列传》“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鲁国人漪顿,“耕则常饿,桑则常寒,闻朱公富。”往而问术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当畜五牸。”漪顿以故而行,养牛羊,七年之间获利巨大,货比王公,驰名天下,后又经营池盐的买卖,不久与朱公相比齐。这种讲商品质量而不欺诈的经营商业理念,使其名声远扬,生意兴隆,此正是范蠡富而好行其德也。陶朱公博施济民与乐于助人的品质,以至于后人常用“经商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圣贤”来勉励自己,”更用“端木生涯,陶朱事业”来称赞商人的事业。鲍叔牙早年与管仲合伙经商,知道管仲家中贫寒,每次都愿意多分利给管仲。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贫,知我贫也。”[2]郑国商人乐善好施,助困救人与困难之中。《左传•成公三年》记载:“荀罃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置诸褚中以出,即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荀罃善视之,如实出己。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遂适齐”。该故事反映了郑国商人乐于助人、识大体的商业美德。郑国商人不仅有善行广布的思想,而且更有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来抵御外敌入侵的道德品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了一个故事。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令百里、白乙率领军队去袭击郑国,经周、滑,郑人没有发觉。郑国商人弦高正到洛阳去做生意,路上遇到秦军,弦高料定秦军必是偷袭郑国的,于是,他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另一方面,拿出十二头牛和四张熟牛皮革,假装奉了郑国国君的命令来犒师。并加以说道“: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郑国国君得到消息以后,赶紧加强了戒备,严阵以待。秦军的将领于是他们就放弃了偷袭的计划,灭滑而回去。弦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的故事说明了当时商人有如此的行为,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后代商人学习的。这种抵御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以整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这种舍弃自己利益而顾大局利益的思想,对后世的商人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二、尊重“商业规律、灵活多变”的经营理念

先秦商业道德总体上主张是“仁义经商、见利思义”的交换原则,但也注重商业交换中的物品供需规律。认为在遵循市场中的交换规则与原理,善于把握商品供求需求关系的,在合乎道义中取利致富,皆是可以提倡与鼓励的。所谓“良商”就是懂得市场的交换规律,取之有道的商人。《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了“宣曲任氏之先,为督道仓吏。奏之败也,豪杰皆争金玉,而任氏独窖仓粟。楚汉相距荥阳也,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此起富。”“良商”不是不谋利,而是不采取违法、不道德手段来谋取暴利,是较好的把握贱买贵卖的时机与较好的把握物品的供应需求,是在合乎道义的前提下来求利,与一些奸商的损人利己恰恰是相反的。春秋时期的人物范蠡,越国人,人称陶朱公,善于利用商业活动中的规律来致富,《史记•货殖列传》说“: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就是说知道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国家应做好物质的准备,同时须把时令与市场上出售的物品结合起来,互相的比较。此外,他从商品交换的活动中,意识到商品供应过多或过少必然会引起物价的涨或跌,此所谓“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那么如何遵循这一规律去求利呢?范蠡提出了“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商业思想,表明范蠡学会了利用市场的规律采取“待乏”原则而成为大富商。孔子的弟子子贡,名赐,善于经商,有很强的商业经营技巧,尤善于做珠宝生意。“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3]意思是说美玉藏在柜子里,应等待好价钱来出售,司马迁说他“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子贡的成功取取决于他“而货殖焉,臆则屡中。”即对商业活动的趋势把握、判断相当准确(屡中),以致于“废著鬻财於曹鲁之间。”而成为巨富,以至于后人把子贡推崇为商业经营活动预测的祖师爷。战国时期的白圭也是不仅善于把握市场的规律,而且称得上是取之有道杰出商人。《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白圭乐观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这称为“人弃我取,”当灾年的时候,农民需要粮食,于是就卖出粮食,这称为“人取我予”,他还提出了薄利多销的经销策略,《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欲长钱,取下谷,”与一些奸商为了暴利只顾眼前而不择手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司马迁称“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管仲也是先秦时期著名的商人,《管子•问篇》:“市者,天地之财具也,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商人在市场上的交换不是对某个人,而是对万人有利,体现了商人在商业活动中做到交换互利的伦理思想。《管子•国蓄》“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商人在市场上须遵守商业规则,利用商业中的规律来寻求合理的利润,而不能巧取豪夺。这些尊重交换的规律、善于把握贱买贵卖时机而发财致富的商人,正是先秦商业道德所提倡与鼓励的;并且历代商人都把“尊重市场规律、灵活多变、取予有道”作为自己在商业交换活动中的行动指南。

三“、守信重诺、诚实守真”的商业美德

在古代伦理道德思想中,“仁爱”“信义”“诚信”是人们的人格追求与立业之本,更是商人处理同国家、事业的基本准则;在商业的交换活动中,逐渐内化在商人的心中,而成为商人的行动准则与道德规范。在先秦时期,诚信的观念早已深入到国家之中。《左传•成公六年》记载“:卫唯信晋,故师在其郊而不设备,若袭之,是弃信也。虽多卫俘,而晋无信,何以求诸侯,乃止。”这说明在当时诚信思想不仅已深入到国家之中,而且诚信作为商业美德也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据记载:楚国的士尹池出使到宋国,宋国的子罕设家宴来招待他。士尹池见南面邻居的墙弯弯曲曲,深入到子罕的院子里,同时,西面邻居家的水从他的门前流过,问其原因。子罕说:“南家工人也,业鞔,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故弗禁也。”[4]士尹池回到楚国,楚王想出兵攻打宋国,士尹池说:“宋不可攻也,其主贤而相仁。”楚王于是遂罢兵。该故事反映了当时对商人和手工业者的保护与尊重。在当时,诚信的观念不仅受到国家的重视,而且以诚为本、诚信经商是先秦商业活动中的金科玉律。当时,素有“诚贾”与“贪贾”之称,人们把守信重诺的商人,尤其是善于调节余缺,利用丰收与歉收的差价或利用季节差价来盈取自己正当的利润,又遵守商业道德的商人称为“诚贾”、“良贾”,而把在交换活动中不诚信、不诚实的商人称为“贪贾”“、奸贾”。“诚”是商人行商的基本要求,《战国策•赵策》“夫良商不与人争买卖之贾,而谨司时。时贱而买,虽贵已贱已矣;时贵而卖,虽贱已贵矣。”《地官•司市》中有:“贾民禁伪而除诈。”在经商的过程中对商品的质量也有较高的要求。《礼记•王制》中记载:“布帛精粗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盐铁论》中记载:“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致牢而不伪。”杜绝了经商中的伪劣商品,杜绝经商中的欺诈行为,“诚贾”依靠诚信经商来赢得长期的利益,其与奸商的“争货财”有本质的不同。先秦时期,商人白圭更是诚信无欺、见利思义的经商模范。其在灾年或歉年的时候,农民需要粮食,他时时卖出,并价格适宜,不贪图暴利,而是“廉贾五之,贪贾三之”。采取薄利多销的原则而求得正当的利润,与一些奸商采取囤积居奇、人为的制造价格混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圭可以算是是诚信经商的杰出代表人物。陶朱公在经商活动中同样做到了信义经商,其不仅较好的把握到商业中的规律,而且取予有道。《越王勾践世家》“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在流传的所谓陶朱公经商十二法则是以诚信取财,以德致富经营思想的体现。可以看出,诚信的商人在商业活动中,谨守:“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5]的古训,货真价实,公平交易;“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6]告诫商人在进行交换活动中不要为眼前的小利所迷惑,诚信经营、信义为本,才会获得长期的利润;否则就会“不得食于贾。”这些记载都说明诚信无欺的经商原则不仅是良商应遵守的商业美德,而且逐渐地沉淀在商人的心中成为商人的行动准则,促进了商业交换活动发展与顺利进行。对商人在交换活动中欺行霸市的行为是不允许,这对商业的发展及对居民是有利的。然而在商业活动中,善与恶、真与假、道德与非道德是相互斗争的;恶与非道德就会在贪商与奸商身上表现出来,以致于商人的不诚信及商业欺诈屡屡发生。如《韩非子•说林下》中记载一位商人违背诚信的原则,在交换活动中大搞欺诈,来谋取暴利。“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而理其毁瑕,得千溢焉。”揭示了商人监止子在交换活动中玩弄手段,违背商业诚信的原则而谋取暴利。更有越国商人虞孚同样也在交换活动进行商业欺诈,结果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刘基《郁离子•虞孚》云“:虞孚问治生于计然先生得种漆之术,三年树成而割之,得漆数百斛,将载而鬻诸吴。其妻之兄谓之曰:‘吾常于吴商,知吴人尚饰,多漆工,漆于吴为上货。吾见卖漆者煮漆叶之膏以和漆,其利倍而人弗知也。’虞孚闻之喜,如其言,取漆叶煮为膏,亦数百瓮,与其漆载以入于吴。时吴与越恶,越贾不通,吴人方艰漆,吴侩闻有漆,喜而逆诸郊,道以入吴国,劳而舍诸私馆。视其漆甚良也;约旦夕以金币来取漆。虞孚大喜,夜取漆叶膏和其漆以矣。乃期,吴侩至,视漆之封识新,疑之,谓虞孚改约。期二十日至,则其漆皆败矣。虞孚不能归,遂丐而死于吴。”结果越国商人虞孚以致于血本无归。在商业交换活动中,表明只有诚实守信的商人,表明只有“童叟无欺、货真价实”的商人,才能赢得广大的市场与买者,才能赢得长期的商业利益。因此,守信重诺、诚实守真的商业道德不仅对后世的商人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也是在商业交换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四“、敬业乐业、乐中思苦”的创业精神古代中国有悠久的职业道德传统,早在《尚书•周官》中,古人就提出了职业中人们所应遵循的道德的核心:“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就是敬业乐群的较早表现形式。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可见敬是美德德根本;同时敬还有认真对待事情、做好事情的含义;“民之从事,常於幾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7]说明了人们应以认真慎重的态度坚持到底,就不会再有失败的事。孔子对敬业的思想解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要求人们做事应认真专心,对人忠诚恳切。《季氏》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其中“事思敬”是说做事要认真对待,办事情应郑重专心。历史上对敬业乐群解释较为详细是:“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8]后演变为敬业者,专心从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敬业”要求人们在处理事务时应勤奋努力,“乐群”指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保持友好合作的态度。“敬业乐群”表明人们对自己从事的事业不论贵贱,应专心致志,忠于职守,履行好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可见,职业道德与传统道德对商人有一定的感召力,促使商人不仅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件事,做好每一件事,不能半途而废,更使得商人在自己的事业中保持敬业乐业、艰苦奋斗的节俭作风。传统的职业道德的感染与商业活动中的锻炼,造就了先秦商人艰苦创业、敬业乐业的优秀品质,在商业实践中涌现出了许多勤俭创业、敬业乐业的商人。“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治起,富至巨万。”白圭更是敬业、勤劳节俭的典范。《史记•货殖列传》“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白圭在敬业方面作出不少的表率,尤其在商业的经营方面更是精益求精,《史记•货殖列传》“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疆不能有所守。”在这里白圭用智、仁、勇、强、来表示自己在商业经营活动中的敬业思想。宣曲任氏同样也是敬业、勤俭的例子。“富人争奢侈,而任氏折节为俭,力田畜。田畜人争取贱贾,任氏独取贵善。富者数世。然任公家约,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一些商人在致富后,仍保持勤俭作风而不挥霍浪费。崇俭黜奢的商业道德作风,有力的促进了商人个体道德的完善。更有一些商人不论其从事生意是多么的渺小,仍然保持了敬业、节俭的精神。“田农,掘业,而秦阳以盖一州。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博戏,恶业也,而桓发用之富。行贾,丈夫贱行也,而壅乐成以饶。贩脂,辱处也,而壅伯千金。卖浆,小业也,而张氏千万。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胃脯,简微耳,浊氏连骑。马医。浅方,张里击钟。”这些商人所从事的商业活动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他们都能有所富,这都是他们敬业乐业、艰苦奋斗的结果。因此,敬业乐业、勤劳节俭的商德作风,有力的促进了商人个体品质的提高,有力的促进了商人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风气形成。因此,“尚中贵和”的思想已深深地植根于华夏民族的心里之中,它不仅成为人们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且更是古代商人在商贸活动中所遵守的经营之道与管理原则,从而可以在交换活动中获取更多的收益。总之,先秦商业道德是中华民族伦理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当前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商业道德建设一份宝贵遗产。它不仅在历史上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我们仍要弘扬先秦商业道德的精华部分,挖掘其现代价值。任何一种现代伦理道德观念的营造与构建,都不能脱离历史而发展,都是依靠现代文化主体主动的对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进行创造性继承,坚持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才能创造出一种新型的道德文明。只有这样,先秦商业道德精神才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才能推动我国商业活动的发展与壮大,才能在经济竞争中增强竞争力,从而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精神效益。

商业道德范文第5篇

商业道德,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商家及其成员从事经营时,完善其素质和协调商业内外部利益关系的善恶价值取向以及在行为上应遵循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准则的总和。本文所谈的商业道德问题,由企业人对某些商业道德规则的违背谈起,同时涉及到企业人对企业的管理与经济制度的道德性问题。

商业道德虽然涉及到商家及其成员对商业规范和经济法规的遵守问题,商业道德并不等同于商业规范和经济法规,后两者带有浓厚的强制性、他律性特点,而商业道德则属于道德范畴,有着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

简单讲,商业道德对市场经济领域的商家及其成员的要求,包括诚实经营、平等交易、公平竞争、合法谋利、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等。树立商业道德的目的是通过保护市场经济中商家的平等竞争、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借以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同时通过培养个体的商业道德完善个体的道德人格。

二、商业道德缺失的危害性分析

1.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市场营销的本质在于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同时,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的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社会的财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但是,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漫天要价,乱“宰”顾客;利用虚假广告进行欺诈,骗买骗卖等,对广大消费者而言,不仅造成了他们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严重者会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在这里,消费者的权益被破坏殆尽,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难以实现。

2.破坏了公正竞争秩序,损害了其他竞争者的利益

公正性是市场竞争的一条基本原则,在正常的市场背景下,每一个企业都是平等的,人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并通过正当的手段赢得竞争和优势,由此获得的利益也才是正当的、合法的。然而,有些企业为了排挤竞争对手,独占市场,则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他们的商业秘密;用贿赂的方式推销商品;在广告或宣传中诋毁、贬低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或产品声誉;用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等,所有这些行为的出现,无不有损市场竞争的公正性原则,使市场竞争秩序受到破坏,严重地影响了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使之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其正当利益遭受损害。

3.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市场营销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并遵守社会公德。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增进社会的福利和健康发展做贡献。但打量假冒伪劣产品对名优产品的冲击,不仅使名牌企业利润减少,造成国家利税下降,而且国家为查处假冒伪劣产品还得支付巨额资金,损失巨大。同时,某些不法分子为了使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合法化,不惜重金贿赂政府官员,或在销售过程中拉关系、走后门,加剧社会风气的败坏,妨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严重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

无论是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还是用虚假广告进行骗买骗卖,以及采用其它不正当营销手段,从短期看,企业由于欺骗消费者,引诱消费者上钩而获取了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看,其违法活动一旦被揭露、曝光,必然危及本身的声誉和信誉,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受到消费者的唾弃,最终失去顾客,失去市场。

三、商业道德重构的对策

1.重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营造道德氛围

首先,作为消费者,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既能唾弃、遏制不道德行为,使违反商业道德者没有市场;又能文明、诚实、守信,给商家良好商业道德行为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消费者要学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有效遏制不道德行为蔓延。对违反商业道德行为不予投诉,就是助纣为虐,推波助澜。其次,作为商家要恪守商业道德,文明经商,礼貌待客。特别是企业经营者,要把商业道德当作无形资产,不断强化商誉意识和经济信用意识,真正认识到讲商业道德可为自己创造更多商机。同时,还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商业道德意识深深植根于全体职工心中,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坚决不搞只顾自身眼前利益的狭隘满足,而失去商业道德,失去市场和失去未来的短期的“自杀”。

2.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强调依法治市。而目前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因此需要加快立法和修订,健全法律法规。一要积极健全合同监督管理法规,加强打击合同欺诈工作的可操作性;二要完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以杜绝企业违反商业道德行为发生;三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立法,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要加快建立信用制度,使市场经济真正成为信用经济;五要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使所有从业人员都有法定的“从业资格证”,便于执法机关检查、控制,同时也能有效遏制不法行为发生。

3.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改革传统的地方和部门领导的“政绩”考核方式,即除了经济总量指标以外,还应注重考察其市场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一个地方的市场开放程度和环保水平也能够反映出其领导人的水平与能力。为追求经济增长指标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不惜以牺牲一个地区的环境为代价,这样的“政绩”又怎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清除地方保护主义这个信用和道德建设中的最大障碍,其关键在于改革对地方领导人考核的单纯数量指标,这样才有利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4.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遏制短期行为

目前,很多企业产权不清,“婆婆”非常多。尤其是国有企业,国家是通过政府官员系统来实现所有者利益的,而政府官员是要换届选派的,从而导致经营者出现短期行为,往往置商业道德于不顾,急功近利,损人利己,对此,要明晰产权,解除政府的约束,把企业转由企业家经营。因为企业家是以终生经营企业为职业的,关心企业长远利益和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值,故而能够恪守职业道德。

5.大力推动名优产品的促销活动,实施名牌战略,使重质量、守信用的良好商业道德蔚然成风

通过由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名牌对市场的挤占,可以增强消费者的信心,扩大市场销售,同时使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更为困难。现阶段名牌的形成和发展单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应对其予以必要的扶持。

6.加强执法力度,切实严惩违反商业道德行为,做到天天都有“3.15”

商业道德范文第6篇

关键词:商业道德缺失重构

一、商业道德的界定

商业道德,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商家及其成员从事经营时,完善其素质和协调商业内外部利益关系的善恶价值取向以及在行为上应遵循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准则的总和。本文所谈的商业道德问题,由企业人对某些商业道德规则的违背谈起,同时涉及到企业人对企业的管理与经济制度的道德性问题。

商业道德虽然涉及到商家及其成员对商业规范和经济法规的遵守问题,商业道德并不等同于商业规范和经济法规,后两者带有浓厚的强制性、他律性特点,而商业道德则属于道德范畴,有着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简单讲,商业道德对市场经济领域的商家及其成员的要求,包括诚实经营、平等交易、公平竞争、合法谋利、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等。树立商业道德的目的是通过保护市场经济中商家的平等竞争、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借以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同时通过培养个体的商业道德完善个体的道德人格。

二、商业道德缺失的危害性分析

1.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市场营销的本质在于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同时,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的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社会的财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但是,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漫天要价,乱“宰”顾客;利用虚假广告进行欺诈,骗买骗卖等,对广大消费者而言,不仅造成了他们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严重者会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在这里,消费者的权益被破坏殆尽,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难以实现。

2.破坏了公正竞争秩序,损害了其他竞争者的利益

公正性是市场竞争的一条基本原则,在正常的市场背景下,每一个企业都是平等的,人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并通过正当的手段赢得竞争和优势,由此获得的利益也才是正当的、合法的。然而,有些企业为了排挤竞争对手,独占市场,则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他们的商业秘密;用贿赂的方式推销商品;在广告或宣传中诋毁、贬低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或产品声誉;用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等,所有这些行为的出现,无不有损市场竞争的公正性原则,使市场竞争秩序受到破坏,严重地影响了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使之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其正当利益遭受损害。

3.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市场营销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并遵守社会公德。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增进社会的福利和健康发展做贡献。但打量假冒伪劣产品对名优产品的冲击,不仅使名牌企业利润减少,造成国家利税下降,而且国家为查处假冒伪劣产品还得支付巨额资金,损失巨大。同时,某些不法分子为了使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合法化,不惜重金贿赂政府官员,或在销售过程中拉关系、走后门,加剧社会风气的败坏,妨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严重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

无论是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还是用虚假广告进行骗买骗卖,以及采用其它不正当营销手段,从短期看,企业由于欺骗消费者,引诱消费者上钩而获取了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看,其违法活动一旦被揭露、曝光,必然危及本身的声誉和信誉,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受到消费者的唾弃,最终失去顾客,失去市场。

三、商业道德重构的对策

1.重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营造道德氛围

首先,作为消费者,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既能唾弃、遏制不道德行为,使违反商业道德者没有市场;又能文明、诚实、守信,给商家良好商业道德行为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消费者要学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有效遏制不道德行为蔓延。对违反商业道德行为不予投诉,就是助纣为虐,推波助澜。其次,作为商家要恪守商业道德,文明经商,礼貌待客。特别是企业经营者,要把商业道德当作无形资产,不断强化商誉意识和经济信用意识,真正认识到讲商业道德可为自己创造更多商机。同时,还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商业道德意识深深植根于全体职工心中,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坚决不搞只顾自身眼前利益的狭隘满足,而失去商业道德,失去市场和失去未来的短期的“自杀”。

2.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强调依法治市。而目前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因此需要加快立法和修订,健全法律法规。一要积极健全合同监督管理法规,加强打击合同欺诈工作的可操作性;二要完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以杜绝企业违反商业道德行为发生;三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立法,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要加快建立信用制度,使市场经济真正成为信用经济;五要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使所有从业人员都有法定的“从业资格证”,便于执法机关检查、控制,同时也能有效遏制不法行为发生。

3.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改革传统的地方和部门领导的“政绩”考核方式,即除了经济总量指标以外,还应注重考察其市场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一个地方的市场开放程度和环保水平也能够反映出其领导人的水平与能力。为追求经济增长指标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不惜以牺牲一个地区的环境为代价,这样的“政绩”又怎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清除地方保护主义这个信用和道德建设中的最大障碍,其关键在于改革对地方领导人考核的单纯数量指标,这样才有利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4.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遏制短期行为

目前,很多企业产权不清,“婆婆”非常多。尤其是国有企业,国家是通过政府官员系统来实现所有者利益的,而政府官员是要换届选派的,从而导致经营者出现短期行为,往往置商业道德于不顾,急功近利,损人利己,对此,要明晰产权,解除政府的约束,把企业转由企业家经营。因为企业家是以终生经营企业为职业的,关心企业长远利益和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值,故而能够恪守职业道德。

5.大力推动名优产品的促销活动,实施名牌战略,使重质量、守信用的良好商业道德蔚然成风

通过由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名牌对市场的挤占,可以增强消费者的信心,扩大市场销售,同时使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更为困难。现阶段名牌的形成和发展单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应对其予以必要的扶持。

6.加强执法力度,切实严惩违反商业道德行为,做到天天都有“3.15”

对违反金融、外汇、工商行政管理法规,违反市场管理条例,非法从事工商活动,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必须彻底查办。同时,坚决打击执法犯法,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维护法律尊严,促进商业道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芹.市场经济的道德性解读[J].伦理学,2004,(9).

[2]张金良.我国企业商业道德现状与控制措施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6,(9).

商业道德范文第7篇

媒体商业道德有无必要性

我们先来看看今年伦敦奥运会上的一幕:在女子58公斤级决赛中,哥伦比亚选手里瓦斯因降级参加比赛,减重过度造成比赛中腿部抽筋,挺举三次试举失败,失去了比赛资格。在她第三次试举失败以后,因腿部疼痛,踉跄倒地,十分痛苦并流泪哭泣。她哭泣的画面出现3秒钟之后,画面就再没有紧紧锁在这名倒地的运动员,而是转向了观众席,然后回放了这名运动员奋力试举的画面。等再次播放举重台的画面时,展现的是这名运动员被搀扶下台的背影。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很多人想知道当时女运动员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当时的电视直播画面又让观众觉得很温暖:他们对女运动员给予了尊重。

这恰恰是媒体商业道德的表现:没有因为收视率而放弃对人本身的尊重。

回到我们中国媒体的商业道德上,且不说社会主义国家的媒体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就是单纯将媒体作为一个企业而言,它也是需要遵循商业道德的。无论理论如何,从现实的角度来讲,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商业道德,只是纯粹地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它必将损害其他同伴和社会的利益,对于其自身而言,长久地存在和发展是不可能的。那么回到媒体上来看,其对人们日常生活中行为、意识的影响之大,使得它的商业道德显得更为重要——我们都将其视为“社会公器”。再具体到我们中国的媒体身上而言,中国特色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媒体商业道德的必要性,是必须存在的。在这个问题上,可能多数人没有异议。

媒体商业道德包括哪些内容

我们还是回到商业道德上面。关于商业道德的内涵,和很多社会学科领域的概念一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虽然文字论述有差异,多数却是可以大概统一到“社会责任”上面来。具体一点来讲,大抵就是“交换自由,平等协商;公平交易,讲究情义;诚实守信,追求信誉;优质服务,礼貌待客;公平竞争,正当求利”这些商业道德的内涵,①放在一般的商业行为中,易于为人所理解。放在媒体这个特殊的行业中,生搬硬套前面的内涵好似不太合适,但两者又颇有些关联。

在阐释这个问题时,我们把媒体作为一个产业,将其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整个过程进行剖析,分析媒介产品所应具有的特质,以此来追溯媒体所需承担的商业道德。

讨论媒体的商业道德,将其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等同是不合适的。两者有联系,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应该是媒体商业道德中的一个部分。毕竟,对于媒体而言,媒介产品的形式是多元化的,除了新闻形式的产品,还有广告以及各种娱乐、服务类的栏目和电视剧等等。单纯地将媒体商业道德等同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似乎就压缩了概念的内涵范围。

媒体产品形式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精神产品。媒介产品作为产品,首先是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其价值是通过满足受众的需求来实现的。那么,媒介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什么样的需求呢?从一般意义上讲,媒介产品满足了人们对信息、服务、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所以,笔者认为各种媒体产品在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有益于受众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媒体的商业道德应该包含下列要素:

1.媒体产品的真实有效

无论是新闻产品,还是广告产品,首先要是真实的。如果媒体投放的产品是虚假有害的,那么长此以往公众对媒体的产品将不再予以信任。受众看新闻是为了了解更多的事实信息,这首先就有一个前提即新闻报道是真实的。否则,受众为什么要看“新闻”呢?他完全可以去买本《故事会》或者干脆看小说。

信任对于商业企业的重要性在于,投资者不会向一个不提供真实报表的企业提供支持,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不会购买不考虑更广泛社会利益的公司的产品。如果媒体总是传播虚假广告,根本不考虑对消费者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是伤害,那么社会公众也不会对该媒体予以信任。

2.媒体产品的公正客观

媒体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故而在制作环节,不可避免地会掺杂着制作者的主观意识在里面。那么,媒体产品是不是可以根据生产者自己的好恶,在写作新闻报道、制作广告的过程中,对某些新闻事实或商业产品进行无限制的歌颂和批评?

这个问题,稍微有些新闻常识的人,甚至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会给以否定的答案。我们经常会说媒体是个“扩音器”,媒体产品借助媒介平台,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会被“放大”。如果媒体产品被定位于个人声音的“传声筒”,那么是不符合社会对媒体的功能定位的。

3.媒体产品的有用性

一般的产品,销售环节讲究等价交换,也就是说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应该和消费者所付出的代价是相对等的,而不能存在欺诈或强买强卖。那么,对于媒体产品而言,其特殊性在于销售阶段的“二次售卖”:将产品卖给了受众,将受众的注意力卖给了广告商。在这个过程中,受众既出钱买了媒体产品,又充当了发行量、收视率等,被媒体当做产品卖给了广告商。当媒体和商家利用受众赚钱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把受众看做是弱势群体,在讨论媒体商业道德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主要考虑一下受众的利益。

媒体产品的有用性,在于满足受众的各方面需求,具体一点讲就是媒体产品所含的信息量的多寡。如今媒体的产品形式五花八门,可受众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唉,根本就没什么新闻嘛。”原因就在于这些媒体产品所蕴涵的信息量有待提高,对受众欲知、未知的信息没有进行深层次挖掘。媒体产品如何更好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是媒体必须思考和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

4.媒体产品的导向性

除了要满足受众的各种需求,在任何一个社会,媒体产品放射出的导向性,都会被人们所津津乐道。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美国家,政府都没有放松对媒体的控制。因为如果不对媒体进行监管,任由媒体这个“扩音器”进行“自由”播报,那么由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不能承受。媒体在运作时,不能为了收视率、发行量而牺牲价值观和导向。

5.媒体对消费者的尊重

商业道德范文第8篇

关键词:商业道德缺失重构

一、商业道德的界定

商业道德,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商家及其成员从事经营时,完善其素质和协调商业内外部利益关系的善恶价值取向以及在行为上应遵循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准则的总和。本文所谈的商业道德问题,由企业人对某些商业道德规则的违背谈起,同时涉及到企业人对企业的管理与经济制度的道德性问题。

商业道德虽然涉及到商家及其成员对商业规范和经济法规的遵守问题,商业道德并不等同于商业规范和经济法规,后两者带有浓厚的强制性、他律性特点,而商业道德则属于道德范畴,有着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简单讲,商业道德对市场经济领域的商家及其成员的要求,包括诚实经营、平等交易、公平竞争、合法谋利、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等。树立商业道德的目的是通过保护市场经济中商家的平等竞争、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借以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同时通过培养个体的商业道德完善个体的道德人格。

二、商业道德缺失的危害性分析

1.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市场营销的本质在于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同时,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的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社会的财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但是,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漫天要价,乱“宰”顾客;利用虚假广告进行欺诈,骗买骗卖等,对广大消费者而言,不仅造成了他们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严重者会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在这里,消费者的权益被破坏殆尽,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难以实现。

2.破坏了公正竞争秩序,损害了其他竞争者的利益

公正性是市场竞争的一条基本原则,在正常的市场背景下,每一个企业都是平等的,人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并通过正当的手段赢得竞争和优势,由此获得的利益也才是正当的、合法的。然而,有些企业为了排挤竞争对手,独占市场,则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他们的商业秘密;用贿赂的方式推销商品;在广告或宣传中诋毁、贬低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或产品声誉;用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等,所有这些行为的出现,无不有损市场竞争的公正性原则,使市场竞争秩序受到破坏,严重地影响了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使之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其正当利益遭受损害。

3.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市场营销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并遵守社会公德。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增进社会的福利和健康发展做贡献。但打量假冒伪劣产品对名优产品的冲击,不仅使名牌企业利润减少,造成国家利税下降,而且国家为查处假冒伪劣产品还得支付巨额资金,损失巨大。同时,某些不法分子为了使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合法化,不惜重金贿赂政府官员,或在销售过程中拉关系、走后门,加剧社会风气的败坏,妨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严重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

无论是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还是用虚假广告进行骗买骗卖,以及采用其它不正当营销手段,从短期看,企业由于欺骗消费者,引诱消费者上钩而获取了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看,其违法活动一旦被揭露、曝光,必然危及本身的声誉和信誉,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受到消费者的唾弃,最终失去顾客,失去市场。

三、商业道德重构的对策

1.重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营造道德氛围

首先,作为消费者,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既能唾弃、遏制不道德行为,使违反商业道德者没有市场;又能文明、诚实、守信,给商家良好商业道德行为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消费者要学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有效遏制不道德行为蔓延。对违反商业道德行为不予投诉,就是助纣为虐,推波助澜。其次,作为商家要恪守商业道德,文明经商,礼貌待客。特别是企业经营者,要把商业道德当作无形资产,不断强化商誉意识和经济信用意识,真正认识到讲商业道德可为自己创造更多商机。同时,还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商业道德意识深深植根于全体职工心中,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坚决不搞只顾自身眼前利益的狭隘满足,而失去商业道德,失去市场和失去未来的短期的“自杀”。

2.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强调依法治市。而目前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因此需要加快立法和修订,健全法律法规。一要积极健全合同监督管理法规,加强打击合同欺诈工作的可操作性;二要完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以杜绝企业违反商业道德行为发生;三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立法,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要加快建立信用制度,使市场经济真正成为信用经济;五要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使所有从业人员都有法定的“从业资格证”,便于执法机关检查、控制,同时也能有效遏制不法行为发生。

3.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改革传统的地方和部门领导的“政绩”考核方式,即除了经济总量指标以外,还应注重考察其市场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一个地方的市场开放程度和环保水平也能够反映出其领导人的水平与能力。为追求经济增长指标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不惜以牺牲一个地区的环境为代价,这样的“政绩”又怎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清除地方保护主义这个信用和道德建设中的最大障碍,其关键在于改革对地方领导人考核的单纯数量指标,这样才有利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4.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遏制短期行为

目前,很多企业产权不清,“婆婆”非常多。尤其是国有企业,国家是通过政府官员系统来实现所有者利益的,而政府官员是要换届选派的,从而导致经营者出现短期行为,往往置商业道德于不顾,急功近利,损人利己,对此,要明晰产权,解除政府的约束,把企业转由企业家经营。因为企业家是以终生经营企业为职业的,关心企业长远利益和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值,故而能够恪守职业道德。

5.大力推动名优产品的促销活动,实施名牌战略,使重质量、守信用的良好商业道德蔚然成风

通过由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名牌对市场的挤占,可以增强消费者的信心,扩大市场销售,同时使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更为困难。现阶段名牌的形成和发展单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应对其予以必要的扶持。

6.加强执法力度,切实严惩违反商业道德行为,做到天天都有“3.15”

对违反金融、外汇、工商行政管理法规,违反市场管理条例,非法从事工商活动,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必须彻底查办。同时,坚决打击执法犯法,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维护法律尊严,促进商业道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芹.市场经济的道德性解读[J].伦理学,2004,(9).

[2]张金良.我国企业商业道德现状与控制措施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6,(9).

商业道德范文第9篇

【关键词】商业道德 缺失 重构

一、商业道德的界定

商业道德,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商家及其成员从事经营时,完善其素质和协调商业内外部利益关系的善恶价值取向以及在行为上应遵循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准则的总和。本文所谈的商业道德问题,由企业人对某些商业道德规则的违背谈起,同时涉及到企业人对企业的管理与经济制度的道德性问题。

商业道德虽然涉及到商家及其成员对商业规范和经济法规的遵守问题,商业道德并不等同于商业规范和经济法规,后两者带有浓厚的强制性、他律性特点,而商业道德则属于道德范畴,有着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简单讲,商业道德对市场经济领域的商家及其成员的要求,包括诚实经营、平等交易、公平竞争、合法谋利、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等。树立商业道德的目的是通过保护市场经济中商家的平等竞争、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借以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同时通过培养个体的商业道德完善个体的道德人格。

二、商业道德缺失的危害性分析

1.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市场营销的本质在于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同时,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的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社会的财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但是,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漫天要价,乱“宰”顾客;利用虚假广告进行欺诈,骗买骗卖等,对广大消费者而言,不仅造成了他们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严重者会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在这里,消费者的权益被破坏殆尽,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难以实现。

2.破坏了公正竞争秩序,损害了其他竞争者的利益

公正性是市场竞争的一条基本原则,在正常的市场背景下,每一个企业都是平等的,人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并通过正当的手段赢得竞争和优势,由此获得的利益也才是正当的、合法的。然而,有些企业为了排挤竞争对手,独占市场,则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他们的商业秘密;用贿赂的方式推销商品;在广告或宣传中诋毁、贬低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或产品声誉;用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等,所有这些行为的出现,无不有损市场竞争的公正性原则,使市场竞争秩序受到破坏,严重地影响了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使之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其正当利益遭受损害。

3.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市场营销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并遵守社会公德。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增进社会的福利和健康发展做贡献。但打量假冒伪劣产品对名优产品的冲击,不仅使名牌企业利润减少,造成国家利税下降,而且国家为查处假冒伪劣产品还得支付巨额资金,损失巨大。同时,某些不法分子为了使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合法化,不惜重金贿赂政府官员,或在销售过程中拉关系、走后门,加剧社会风气的败坏,妨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严重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

无论是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还是用虚假广告进行骗买骗卖,以及采用其它不正当营销手段,从短期看,企业由于欺骗消费者,引诱消费者上钩而获取了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看,其违法活动一旦被揭露、曝光,必然危及本身的声誉和信誉,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受到消费者的唾弃,最终失去顾客,失去市场。

三、商业道德重构的对策

1.重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营造道德氛围

首先,作为消费者,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既能唾弃、遏制不道德行为,使违反商业道德者没有市场;又能文明、诚实、守信,给商家良好商业道德行为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消费者要学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有效遏制不道德行为蔓延。对违反商业道德行为不予投诉,就是助纣为虐,推波助澜。其次,作为商家要恪守商业道德,文明经商,礼貌待客。特别是企业经营者,要把商业道德当作无形资产,不断强化商誉意识和经济信用意识,真正认识到讲商业道德可为自己创造更多商机。同时,还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商业道德意识深深植根于全体职工心中,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坚决不搞只顾自身眼前利益的狭隘满足,而失去商业道德,失去市场和失去未来的短期的“自杀”。

2.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强调依法治市。而目前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因此需要加快立法和修订,健全法律法规。一要积极健全合同监督管理法规,加强打击合同欺诈工作的可操作性;二要完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以杜绝企业违反商业道德行为发生;三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立法,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要加快建立信用制度,使市场经济真正成为信用经济;五要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使所有从业人员都有法定的“从业资格证”,便于执法机关检查、控制,同时也能有效遏制不法行为发生。

3.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改革传统的地方和部门领导的“政绩”考核方式,即除了经济总量指标以外,还应注重考察其市场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一个地方的市场开放程度和环保水平也能够反映出其领导人的水平与能力。为追求经济增长指标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不惜以牺牲一个地区的环境为代价,这样的“政绩”又怎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清除地方保护主义这个信用和道德建设中的最大障碍,其关键在于改革对地方领导人考核的单纯数量指标,这样才有利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4.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遏制短期行为

目前,很多企业产权不清,“婆婆”非常多。尤其是国有企业,国家是通过政府官员系统来实现所有者利益的,而政府官员是要换届选派的,从而导致经营者出现短期行为,往往置商业道德于不顾,急功近利,损人利己,对此,要明晰产权,解除政府的约束,把企业转由企业家经营。因为企业家是以终生经营企业为职业的,关心企业长远利益和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值,故而能够恪守职业道德。

5.大力推动名优产品的促销活动,实施名牌战略,使重质量、守信用的良好商业道德蔚然成风

通过由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名牌对市场的挤占,可以增强消费者的信心,扩大市场销售,同时使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更为困难。现阶段名牌的形成和发展单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应对其予以必要的扶持。

6.加强执法力度,切实严惩违反商业道德行为,做到天天都有“3.15”

对违反金融、外汇、工商行政管理法规,违反市场管理条例,非法从事工商活动,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必须彻底查办。同时,坚决打击执法犯法,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维护法律尊严,促进商业道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芹.市场经济的道德性解读[j].伦理学,2004,(9).

[2]张金良.我国企业商业道德现状与控制措施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6,(9).

商业道德范文第10篇

一、恪守诚信,爱国爱民

恪守诚信,是保障商品交换的正常秩序,维护经济正常运行的必然要求。“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通财,而国求给矣。”中国古代商人很早就提倡“重然诺守信用”,标榜“诚商”、“廉商”,反对“奸商”、“佞商”,把诚信作为最主要的商业道德规范。这个传统被晋商一直延续下来,并且不断有所发展。晋商诚实守信有三个方面的内涵:其一,在商号内部讲诚信。大多数财东对掌柜的工作并不多加干预,一切放手给掌柜去做,决算时如果亏赔,只要不是人为原因,财东并不责怪掌柜失职,反而立即补足资金,以期重整旗鼓。其二,在商号之间守诚信。晋商非常重视朋友间的信誉。晋商对待“相与”,极其慎重,不往。经过多方了解后,认为可以与之共事,才与之银钱来往,否则,即婉言谢绝。其三,对顾客诚信。顾客是商家的衣食父母,所以对顾客诚信尤为重要。晋商深知,只有讲信用,重然诺,不欺诈,人们才乐于与他们交易。晋商坚持诚信为本,做任何一桩买卖,总是脚踏实地,赚了不骄傲,赔了不气馁,宁肯赔钱也不做玷污招牌、坑害顾客的事情。

活跃于明清时代的许多晋商都表现出高尚的爱国爱民民族情结。不少商人致富以后,乐善好施,出资周济邻里、关心孤老、扶助贫病、施棺掩骸、买药治疫、修桥铺路、筑堤设渡、建立义仓、设立家塾、兴办学校、修复书院。临猗人阎天杰,经营盐业五年,赢利数万,旋辞商回家,倡修庙宇,周济苦民,每于岁暮,设施饭衣,终身不辍;光绪五年(1879)八月,因捐助山西官书局刻书,巡抚曾国荃赠匾“义关风雅”。光绪三年(1877)山西灾荒捐资三万余金,巡抚曾国荃赠匾“好行其德”。晋商诚心为国诚意为民的美德足以流芳百世。

二、崇商敬业,崇尚节俭

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是重农轻商,在社会等级序列“士、农、工、商”的等级安排中,商处末序。但明清时代的晋商却早已打破了这种等级观念,他们认为商和士、农、工是同等重要的事业,都是本业,同样要敬。如柳林县《杨氏家谱》称: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业不可废,道惟一勤。功不妄练,贵专本业。本业者,其所托之业也。假如侧身士林,则学为本业;寄迹田畴,则农为本业;置身曲艺,则工为本业;他如市尘贸易,鱼盐负贩,与挑担生理些小买卖,皆为商贾,则商贾即其本业。此其为业,虽云不一,然无不可资以养生,资以送死,资以嫁女娶妻。……无论士为、农为、工为、商为,努力自强,无少偷安,则人力定可胜矣。安在今日贫族,且不为将来富矣。”这种观念在山西地区影响深远。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晋商不把经商仅仅视为谋生的手段,而是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来对待,并世代沿袭。

生产相对不发达的中国农业社会里,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是中国人一贯提倡的优良作风。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比较差。旧称:“晋省天寒地瘠,地物鲜少……人稠地狭,岁之年入,不过秫谷豆,此外,一切家常需要之物,皆从远省贩运而至。”在这种环境中出身的山西商人,多能不畏艰险,万里行贾,勤俭经商。纪昀也说:“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望,始归纳妇。纳妇后,仍出营利,率二、三年一归省,其常例也。或命途蹇剥,或事故萦牵,一二十载不得归。甚或金尽裘敝,耻还乡里,萍飘蓬转,不通音问者,亦往往有之。”清康熙帝南巡时说:“夙闻东南巨商大贾,号称辐辏,今朕行历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而土著者盖寡,良由晋风多俭,积累易饶;南人习俗奢靡,家无储蓄。”勤俭打造了晋商独特的气质风范。

三、心存礼让,严禁陋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商德上集中表现为“心存礼让”的规范。晋商关于礼让的要求规定得甚为具体细致。如商号掌柜录用学徒时,要求学徒“仪态大方,家世清白,懂礼貌”;一旦入号后,不仅要对学徒进行严格的职业道德训练,还要将其派往繁华商埠,以观其德行。清代晋商炳记《贸易须知辑要》,记述了晋商接待顾客的规矩和方法:“说话第一要谦恭逊让,和颜悦色,言正语真,方成正人君子”;“生意人无大小,上至王侯,下至乞丐,都要圆活、谦恭、平和、应酬为本”;“柜上做生意,平心静气,和颜悦色、下气怡声,婉转相达,此乃生意乖巧之第一”,如此等等。真正的礼让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表现在内心里。大德通号规中规定:“各处人位,皆取和衷为贵。在上位者因宜宽容爱护,慎勿偏袒;在下位者,亦当体世自重,无得放肆。”正是这种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使晋商之间既有平等的竞争,又有相互支持,从而形成了晋商的整体形象。

晋商坦然正视商人群体中的陋习,剖析自己人性中的种种劣根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坦坦荡荡,从从容容,这不能不说是晋商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又一个“诚”字。山西各商号或票号对可能发生的种种陋习劣迹,均有成文的规定,如宿娼纳妾、酗酒、吸食鸦片、接眷出外、擅自开店、投机取巧、蓄私放贷、买空卖空、款借亲友、挪用号款、懈怠号事、涣散无为、苟且偷安,等等,均在严禁之列。特别是“吃、喝、嫖、赌、抽”更列为严禁之首。许多创业传世的商人往往“贾业儒行”,洁身自好,不染恶习。山西乔家在乔映霞持家时,定立家规,“一不准吸鸦片,二不准纳妾,三不准,四不准冶游,五不准酗酒”等。祁县帮大德通票号也规定有“七不准”,还规定:“严禁陋习。不论何人,吃食鸦片,均干号禁。前已染此弊者,责令悔改,今后再有犯其病者,依号规分别处理。”这样的号规在晋商的商号或票号中俯首可拾,举不胜举。

上一篇:道德沦丧范文 下一篇:道德两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