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翻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01:15:28

散文翻译论文

散文翻译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散文翻译;《落花生》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大多文学翻译研究都致力于诗歌和小说的翻译,而往往忽视了散文翻译。对于大量的优秀散文作品而言,散文翻译需要同样的重视。像小说,话剧等许多文学体裁都以对等论作为翻译指导,但在散文上的应用却较少,而本论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对散文的翻译进行了研究,其中以散文《落花生》为例。

一、关于理论

对等理论是由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他所表达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我们所了解的“功能对等”,不是文字上的一一对应,而是在两种语言上所体现的所谓功能上的对等。因此奈达基于翻译的本质特征提出了此理论。

对等理论告诉我们翻译不仅仅体现在语义上还要使其在语义,风格,文体上体现对等,既能够表达表层信息,也体现深层含义。其中动态的对等有词汇、句法、篇章、文体四个方面。而意义更为重要[1]。过多的注重形式反而不利,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2]。在此例中,翻译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文字体现。这就需要我们真正的了解功能对等理论,并将其正确的应用到自己的翻译实践中而不是生搬硬套。

而对于散文,我们不能忽视其形神特点,即使其形神兼具才能正确表达原散文的主题。散文翻译必须将散文本色的真、情、美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流畅的将原文表达出来因。既有译文的特色,又不失于原文的忠实,使原文和译文更加贴合。所以,在散文的翻译实践过程中,不能够仅仅是机械翻译,还需要借助理论指导,也需要加强对文体还有写作风格的研究。

二、散文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体现

散文的翻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意义和文体风格的翻译。在众多翻译原理和标准之中,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正是指导文学散文翻译的一个重要理论,即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义情感,又将原文的文体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形神具备。散文译本中所要求的功能对等更加注重强调信息的反映和译文读者。要求译者在翻译散文的过程中,体现原文风格和思想感情而不是机械的对应。这也就使散文翻译的过程更加的复杂、困难,要求译者必须在原文的基础之上,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和其他翻译理论和策略方法,高效、完整的将原文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体现在译文当中。由此可见,找到一种合适的翻译理论是一篇散文翻译成功极为重要的一步。

三、以散文《落花生》为例,从篇章对等视角分析其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内容丰富、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不能尽述,本小节选取《落花生》其中一段英译文,从语篇对等的角度来分析其翻译。其中篇章对等又叫语篇对等,语篇是一种语言使用单位。语篇对等包含三个层面: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因此,我们在探究语篇对等方面,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而要结合原文发生的背景、语境以及感情来全面分析和翻译。

了解了《落花生》的背景之后,选取其中的一段为例:

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我们都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气味很美”[4]。

“Do you like peanuts?” asked father. “Yes, we do!” We vied in giving the answer. “Which of you would name the good things in peanuts?” “Peanuts taste good,” said my elder sister.(张培基译)

“Do you like peanuts?” Dad asked. “Yes!” we all answered eagerly. “But who can tell me what the peanut is good for?” “It is very delicious to eat.” my sister took the lead. (刘士聪译)

评析:这是一段父亲和孩子之间的对话,翻译时应该注意生动活泼,“争着答应”用vied in giving the answer 相比answered eagerly更加具有活力,也符合语篇对等中的情景语境的对等,不仅仅表达了父亲和孩子之间亲密的关系,还充分表达了孩子们的活泼和对花生的喜爱之情。“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用name the good things显然比直译为what the peanut is good for更加灵活流畅,符合原文的背景。当翻译“气味很美”时,两位译者都更加通俗的译为“好吃”,而taste good比delicious to eat更加符合英文的表_习惯。

可见如果不能了解原文背景和所表达的情感,就无法将这篇散文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而翻译它所追求的是通过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达到语言效果的一致性的目的,从而形成一种虽然审美形式不同但是在具体的感知上却是对等的目的和效果[5]。

纵观翻译史,许许多多的翻译理论和标准都为我们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例如“信达雅”“三美论”等等。根据各种理论指导,我们能够更大程度正确的将源语言转化为目的语,将原文思想和译文读者联系起来,因此翻译策略必不可少。

四、结语

通过本篇论文的研究,对散文翻译和翻译理论有了比以前更多的了解,也深切感受到理论指导和策略方法对散文翻译所起到的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

[2]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

[3]徐军.浅谈散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J].德州学院学报,2006(2).

[4]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散文翻译论文范文第2篇

在美国,林文月一个人住。

她的儿子住在这个国家的另一个城市里,每隔个把月,母子俩就会见一次面,聊聊生活的琐碎。女儿虽然住在台湾,也经常飞过来看她,陪妈妈住个一段时间。

在邻居的眼里,她是个美丽温柔、善良的台湾女人。说话的语气很柔和,却中气十足,一点也不像个77岁的老人家。她睡得很晚,喜欢看电影。她还特别喜欢做菜,一个礼拜总会亲自下厨个两三次,做上些家常小菜,和朋友们小聚一回。

让邻居们纳闷的是,她大部分的时间里都在房间里看书,有时也见她写作,还做一些翻译的工作。每个月她还会收到来自中国的许多书籍和杂志。所以邻居们猜测,她也许是作家?或者是个翻译家?

和日本的缘分

林文月的身份显然比他们想象的更复杂。

她出生在上海的日租界,启蒙教育是日文。很长一段时间里,林文月都以为自己是日本人。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那一天,林文月还以为自己是战败国的子民,于是跟着学校里的日本孩子们一起落泪。

后来,林文月举家搬迁,回到台湾。这时,她才开始学起国语。“台湾的孩子从小读中国的诗文,唱中国的儿歌。但让我耳熟能详的,却是日本的诗文,和日本的儿歌。”从小接受的日文教育,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为她日后的翻译事业埋下了伏笔。

林文月大学读的是中国古典文学,后来又成为台湾研究六朝文学的佼佼者。1969年,留在母校台湾大学任教的林文月以副教授的身份来到日本京都大学,负责汉学研究的项目。

一个意外的机会,林文月参加了京都国际笔会。当时她写了一篇论文,说的是一本日本古典文学名著如何受到唐朝诗人白居易作品《长恨歌》的影响。为了论文需要,林文月将这本名著的第一章翻译了出来,作为该篇论文的附录上交至笔会。

让人意外的是,论文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倒是这篇兼具中国式趣味与日本式风格的附录让大家兴趣盎然。不只是学者,出版社也第一时间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能将这部作品完整翻译出来。“老天爷,他们不知道后面还有54章!我当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而这本书仅仅翻成现代日语就需要十年!”

但林文月还是欣然接受了邀请,开始在《中外文学月刊》上翻译连载,这一翻,就是整整66期。“就像跑了一场五年半的马拉松一样。”这本名著翻译的最终完成,也成为她翻译生涯中不可磨灭的一个印记。

这本打开林文月翻译生涯的古典名著,便是至今仍被誉为日本“国宝”的 《源氏物语》。除《源氏物语》外, 林文月还翻译了《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等多部日本名著,她以丰富的学识、细腻的文笔、忠于原著精神的写作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翻译风格。时至今日,林文月翻译的《源氏物语》,仍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忠于原著、同时翻译得最好的一本。

优雅的散文家

除了学者和翻译家,林文月更是台湾文坛不可小觑的作家。

日本游学期间,林文月帮台湾一个文学杂志供稿。当时林文月写的大多都是些学术论文,杂志主编希望她能多写点好玩的东西。于是,她写下散文集《京都一年》,以一个旅游者的眼光来看待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日本生活。细致的文笔,优雅的文风,让京都各种风物一一亮于人前。

接下来,她陆续出版《读中文系的人》、《拟古》等一系列散文集,为台湾文坛注入一股清流。1999年,林文月出版散文集《饮膳札记》,在当时的台湾掀起了一股饮食文学的风潮,这部作品也成为了现代生活散文的典范。

“我就像是一个长年坚持跑步的人。翻译和写作正如一场又一场的马拉松,我会不停地跑下去。”林文月说。

不期待别人的优待

林文月的性格,就像她的文笔一样柔和温婉、细腻优雅。从小到大,她从未和人红过脸,即便是儿女们,也从未见过母亲发脾气。

林文月说自己很像父亲。“父亲是个苦出身,很有毅力。”林文月遗传了他的这一点,当年《源氏物语》翻译的连载,被她形容成一场长达五年半的马拉松。她的毅力,就连她的老师、著名作家台静农也看不过,“你用不着每期都那么准时, 偶尔也可以拖一拖稿子。”但林文月凭着自己这股子坚毅,硬是一期连载也没有落下过。寒暑假时,她甚至还能积攒下些存货,以便随时拿出来交稿。

有一次,一间大学邀请林文月开讲座。林文月见学校把她的名字归到了女教授一栏,很是生气,要求他们把这个归类换掉:“教授就是教授,哪来的男女之分!我不喜欢别人放大我的女性身份。”林文月不是个女性主义者,但对于这一点却很执着。“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真正做到平等,我们女人自己就必须争气,绝不能期待别人给你优待。”

最优秀的家族

关于林文月的话题很多,但在台湾,更多的人都会给她冠上一个“名门子弟”的标签。对于自己的名门出身,林文月并不忌讳。

林文月的外祖父,是台湾著名爱国诗人、史学家连横。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根台湾,心怀大陆”的连横致力于发扬中华文化,著有《台湾语典》和《大陆诗草》等,并整理了《台湾通史》一书,有“台湾文化第一人”之称。而林文月的表弟,就是为两岸关系做出过不少贡献的前主席连战。

外祖父逝世那一年,林文月只有4岁。关于连横的种种,她只能在长辈的讲述和外祖父的作品中一一回味。“他很伟大,他的一言一行,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中国”。

“小时候的连战特别顽皮,但功课很好,对人也有礼貌,所以家里人也拿他没有办法。”表弟连战和林文月的关系显然更亲密些。“我们俩是搭坐同一条船从上海来到台湾的,我们比亲生的兄弟姐妹更亲。”说起自己的表弟,林文月赞不绝口。“他和外祖父一样,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为两岸做了那么多的努力,时刻都以国家社会为先,虽然我是姐姐,但我也非常尊敬他。”

去年的枪击事件发生时,林文月正好身在台湾。她目睹了连胜文的受伤,同时也目睹了表弟连战的坚强。爱子遭受枪击,身陷危难,但连战强忍悲痛,只说愿天佑台湾。这一举动让林文月非常感动。“他是个识大体的人。他爱自己的儿子,更爱自己生活的台湾。”

散文翻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文;文学作品;翻译;风格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style of scientific article and literature by comparison. First, the contents and features were introduced, and then, the translation style of scientific article and literature was discussed on speech feature, stylistic feature and writing feature. Last, a summary was made on th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tyle. Th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tyl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on how to translate more accurate scientific article and literature.

【Key words】Scientific article;Literature;Translation;Style

0 引言

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以及现在各国之间交流的日益密切,“地球村”已经在如今社会变成了现实。而翻译作为促进人类社会交流发展的重要手段,已凸显其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翻是指对语言的转换,译是指一种单向交流的语言转换。科技翻译和文学类翻译是两种不同风格特征的翻译,只有对两种作品的翻译风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在翻译过程中更好的实行“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所以,需要对两种作品的翻译风格做进一步的讨论,以达到指导翻译的效果。

1 科技文与文学作品的特点

科技论文是科学人员在科学实验(或试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和阐述,从而揭示现象的本质与规律的学术论文。其特点是:学术性、创新性、科学性。科技论文的性质决定了其翻译也同样要具备严谨、客观的态度。科技翻译即对科学技术相关论文进行翻译,包括多个方向和学科,如医学类,机械类,化学类以及数学类等学科的论文。科技翻译可以增强各国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达到共同推进行业发展的目的。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是文化中具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即对各国的文学类作品进行翻译,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等的翻译。文学类的翻译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让更多的读者能够了解异域风情,并了解他国文化,增进交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技文是直指具体的对象,要求完全吻合,科技文更趋向于数学或者逻辑学这样的系统。文学语言更偏向于形象性,它不仅仅是用来指称或者说明什么,它具有表达情意的一面,能够说明作者或者人物的态度以及语气等等。以上两种文体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其在翻译的风格上的差别,为了对两种文体的翻译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将通过比较讨论的方法对两种翻译的风格做详细的说明。

2 翻译风格分析

英文中的style一词内涵相当宽泛,它既涉及到作家的创作个性、作品的格调风貌,也反映时代印记、民族特色、地域习惯和文体特征[1]。由于科技论文和文学作品面向对象的不同,造成了其翻译风格的不同,本文将主要从言语风格、文体风格、作品风格与作者风格三个方面来分析。

2.1 言语风格

翻译作品的言语风格受到大量后天因素的影响,主要可以划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主观因素包括有文化修养、社会地位和职业、民族传统等。客观因素主要是指作品的背景,比如时间、地点、对象等的不同所造成的翻译效果的不同。

科技文翻译由于其文体和言语特点,作品中较少受到主观和客观翻译因素的影响。从语法上以及基本词汇都同于文学类作品的翻译,但由于部分词汇由于篇章所涉及内容的制约,在科技文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下面对文学作品中的主观和客观影响因素进行示例分析:

1)言语风格的主观影响因素

由于作者和译者读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如果对文化背景不熟悉则会造成误翻甚至错翻,如Brimming blue boxes have been plunked at the end of nearly every drive or front walkway. blue box(蓝箱)指的是“收集可再生废物的蓝色箱子”,作为城市废物回收利用计划的一项措施。该计划现称为“blue box scheme”(蓝箱计划),在英美实施。即是翻译要求对文化背景的有较深入的了解,如不了解则对蓝箱一词无法准确翻译。

2)言语风格的客观影响因素

例如,There was no sleep on board that night. Most seamen remember in their life one or two such nights of a culminating gale.文学类作品华丽的风格表现在用词上,着意于细节的描写。科技文写作则趋于平实,如专利中的说明:This invention relates in general to a method of upgrading the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ferroelectric materials and in particular to a method of upgrading the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barium titanate.本发明介绍了一种提高铁电材料介电性能的方法,并且具体介绍了提高钛酸钡介电性能的方法。其中就用平实中性的语言将专利的主要内容叙述的清楚准确,达到了科技文写作和翻译的要求。

2.2 文体风格

1)科技文的文体风格

科技文体是随着科技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体形式,它是科学界和语言界的结合点。科技英语大致可分为:(1)科技著述,科技论文和报告,试验报告和方案;(2)各类科技情报和文字资料;(3)科技实用手段,包括仪器、仪表、机械工具等的操作说明;(4)有关科技问题的会谈、会议、交谈的用语;(5)有关科技影片、录像等的有声资料解说词;(6)科技发明、发现的报道等[2]。

首先,我们来看两个科技文翻译的示例,例1:Scientists are already working on creating really smart machines that could change the way you live your life. Can you see yourself doing any of this? Sitting in a car that drives itself. Running yourself a hot tub bath while heading home on a bus.科学家们正在发明一种能够改变我们生活的机器人。你能想象以下这种情形吗?你坐在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里。或者当你还在坐公交车回家的路上时,家里已经在自动给浴缸放热水了。这是一篇科普性质的文章,所以文中描述的浅显易懂。例2:Cells can be thought of as little chemical processing plants, but they also accomplish some marvelous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tasks such as shaping themselves into characteristic forms, moving toward nutrients, organizing their complex interiors,replicating and then segregating their DNA,and dividing.细胞可以被看作小型化工加工工厂,但他们也能完成一些了不起的物理和机械工作,例如把自己塑造成特有的形状,朝着营养素处移动,组织复杂的内部结构,复制和分离DNA。例2的科学性较强,是关于生物学专业方向的,所以对于非生物专业的理解而言,晦涩难懂,却对细胞进行了客观的描述要求翻译运用专业词汇。从以上两个例子可知,要对科技文翻译的内容和风格有准确的把握就要从:(1)理清学科归属;(2)辨析文体色彩;(3)准确引申词义三个方面入手,才能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效果。

2)文学作品的文体风格

文学作品不同于应用文、广告、新闻和科技材料。后者有明确的目的和用途,而文学作品很难限于某一用途和目的。在文学作品中,语言可以写景色,渲染气氛,写人塑造形象,写物,树立特征等。所以翻译者要将作品的内容忠实、流畅、优雅的翻译成功就需要对作品的文体风格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区分。下文以小说、散文和诗歌三种形式的翻译为例子来对作品的风格分析认识。

(1)小说翻译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反映社会生活。例如:It was Miss Murdstone who has arrived, and a gloomy looking lady she was; dark, like her brother, whom she greatly resembled in face and voice; and with very heavy eyebrows, nearly meeting over her large nose, as if, being disabled by the wrongs of her sex from wearing whiskers, she had carried them to that account. She brought with her two uncompromising hard black boxes, with her initials on the lids in hard brass nails. When she paid the coachman she took her money out of a hard steel purse, and she kept the purse in a very jail of a bag which hung upon her arm by heavy chains, and shut up like a bite. I had never, at that time, seen such a metallic lady altogether as Miss Murdstone was.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枚得孙小姐。只见这个妇人,满脸肃杀,发肤深色,和她兄弟一样,而且噪音,也都和她兄弟非常地像。两道眉毛非常地浓,在大鼻子上面几乎都连到一块儿了,好像因为她是女性,受了冤屈,天生地不能胡子,所以才把胡子这笔帐,转到眉毛的帐上了。她带来了两个非常坚硬的大黑箱子,用非常坚硬的铜钉,把她那姓名的字头,在箱子的盖儿上钉出来。她付车钱的时候,她的钱是从一个非常坚硬的钢质钱包儿里拿出来的,而她这个钱包儿,又是装在一个和监狱似的手提包里,用一条粗链子挂在胳膊上,关上的时候像狠狠地咬了一口一样。人物的特点以及作者对此人物所持的否定态度被译者准确的把握,一个神形兼备的枚得孙小姐跃然纸上。

(2)散文翻译

英语散文的文体一般可分正式散文体和非正式散文体两大类。前者采取客观的态度讨论问题,说理透彻,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用词讲究,风格凝重。后者则是个人思想感情的抒发。在翻译散文时,应该注意使译文的笔调适合原文的风格。

Then I told what a tall, upright, graceful person their great-grandmother Field once was; and how in her youth she was esteemed the best dancer-here Alice’s little right foot played an involuntary movement, till upon my looking grave, it desisted-the best dancer, I was saying, in the country, till a cruel disease, called a cancer, came and bowed her down with pain; but it could never bend her good spirits, or make them stoop, but they were still upright, because she was so good and religious.接着我告诉他们太奶奶菲尔德市一个高个子的女人,性格正直,举止优雅;在年轻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她舞跳得最好-这时埃丽丝小巧的右脚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直到我脸上显出严肃的表情才停止-我是说在全县她的舞跳得最好,后来她染上了可怕的疾病,叫做癌症,让她受着痛苦的折磨,但疾病压不垮她的坚强意志,也不能让她低头,她仍然精神抖擞,因为她非常善良,非常虔诚。这是一篇风格轻松自由的非正式体散文,译者把作者对太奶奶的感情抒发把握的很贴切,并且与原文的笔调一致,正是因为把握了散文的问题风格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3)诗歌翻译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英国诗歌的文体风格,下面我们来分析英国诗人Wilfred Owen写的一首诗:

Anthem for Doomed Youth

What passing-bells for these who die as cattle?

Only the monstrous anger of the guns.

Only the stuttering rifles’ rapid rattle.

Can patter out their hasty orisons.

No mockeries for them from prayers or bells,

Nor any voice of mourning save the choirs-

The shrill, demented choirs of wailing shells;

And bugles calling for them from sad shires.

诗的大意:年轻的士兵象牲畜那样无辜的死于战场。世人升天,当有丧钟哀鸣,当有牧师的祈祷和唱诗班的哀悼。可是在血腥的战场上,人们听到的只是魔鬼般的枪炮在怒吼-这便是可以听到的为死者敲响的丧钟,那噼噼啪啪的枪声,便是对死者的祈祷;炮弹在空中呼啸,故里的亲人吹响了叫士兵们归来的号角-这便是能听到的唱诗班对死者的哀悼。作者是英国的诗人,作者本人参加过战争,并最终死于战场,从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战争的厌倦和对无辜的士兵死于战争的愤怒。译者翻译的形式仍然秉持诗歌的形式,让人感受到作者的词语上的优雅,并能将作者的语调体现的淋漓尽致,是将文体和背景风格等翻译的统一。

3)作品风格

文学作品会因为作品和作者的风格的不同而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作品和作者的风格,让其与原文具有相同的特性。

作品风格是由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体标记、修辞手法的使用、词语正式程度等。文体标记上文已经讨论,在此不再赘述。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丰富多彩,包括。The floating pollen seemed to be his notes made visible, and the dampness of the garden the weeping of the garden’s sensibility.(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飘扬的花粉好像是有形的曲调,而花园的潮湿仿佛是它受了感动在哭泣(郑大民译)[5]。其中就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中文译文也完全体现了文学作品的风格,文字华丽,语境优美,堪称佳译,达到了严复先生提出的“雅”的标准。

而科技文翻译则要求只表达客观事实,不体现个人色彩,并且由于文体风格的严谨决定了较少采用比喻等修辞手法。The advent of stored program control in telephone exchange has had as great an effect on exchange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 as on call processing.译文:在电话交换机中,储存程序控制技术的出现对交换机管理与维护的影响之大,如同它对呼叫处理一样。译文中遵循原文的风格,无个人色彩,对客观内容作了较为中性的描述。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科技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分析,得到结论如下:科技文作品和文学作品虽然在词语使用以及语法等方面都相同,但是在翻译风格上却差异明显,科技文作品文风朴素,风格严谨,主要为客观事实和结果进行陈述,避免出现个人色彩,很少使用比喻以及夸张的修辞方法;而文学作品经常文风华丽,对事件发生背景进行渲染以达到烘托气氛的目的,所以过程中,经常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文体风格对文章翻译的影响最大,是翻译和学习中重点研究的内容,以上分析,对更准确合理的翻译好科技文作品和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陈新.英汉文体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秦秀白.英语文体学入门[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邵志洪.英汉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6]谢小苑.科技英语翻译技巧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散文翻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林语堂;日本;接受;研究;合山究

中图分类号:i10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63(2009)1-0041-04中国论文联盟

一、 林语堂作品在日本的接受

自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伴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开启,日本文化界 对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的研究兴趣也日渐浓厚起来。在短短的几年中,先后再版并出版 了一批林语堂的代表性著作的日译本,其中再版的林著旧译本有五种:

(1)文化批评代表作《人生如何过》(原译名为《生活的发现》,即《生活的艺术》), 坂本胜译,创元社,初版于昭和13年/1938年,再版于1979年;

(2)散文集《支那的幽默》(选自《小评论》),吉村正一郎编译,岩波新书,初版于昭 和15年/1940年;

(3)小说《朱门》,佐藤亮一译,新潮社,昭和29年初版;再版书名为《西域的反乱》, 芙蓉书房,1973年;

(4)长篇小说《北京好日》(即《京华烟云》),佐藤亮一译,jiipo社,昭和25年/1950 年初版;芙蓉书屋,昭和47/ 1972年再版;

(5)人物传记《则天武后》,小昭丹译,misutsu书房,初版于昭和34年/1959年等。

而新编和新译的林著则包括三种:

(1)传记代表作《坡》,合山究译,明德出版社,昭和53年/1978年;

(2)散文选《自由思想家林语堂——散文与自传》,合山究编译,明德社,昭和57年/1982 年;

(3)文化批评代表作《中国:思想与文化》(即《生活的艺术》),锹柄治郎译,讲谈社 学术文库,1999年[1]。

其实,日本对林语堂著作的翻译早在1930年代就已经展开,随着林语堂在国际文坛上的崛起 ,日本文学界对林语堂及其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热情。依据不同的时间段,我们不妨将 日本翻译界对林语堂作品的翻译和介绍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20世纪30年代后期:

目前就笔者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林著日译本,是初版于昭和13年即1938年的三部译本,它们是 :

(1)新居格翻译、丰文书院出版的《吾国与吾民》,该书英文本初版于1935年美国,当年 即成为美国十大畅销书之一;

(2)创元社出版、政治家坂本胜翻译的林语堂1937年的新著《生活的艺术》,日文本书名 为《生活的发现》,该书1979年再版时更名为《人生如何度过》;

(3)偕成社出版、永井直二选译的《生活的艺术》,日译本书名为《有闲随笔》。

也就是说,1930年代最初的林著日译本,主要集中于林语堂在欧美文坛上轰动一时的畅销书 代表作上。

次年为昭和14年(1939年),日本还翻译出版了两本重要的英文林著,它们是:

(4)《孔子的智慧》(美国兰登书屋,1938);

(5)《中国新闻舆论史》(美国芝加哥大学,1936)。

前书由川口浩翻译,育生社出版,译本名为《孔子论》;后书由安藤次郎、河合彻翻译,生 活社出版,译本名为《支那的言论的发达》。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诸种原因,《中国新闻舆 论史》至今尚无中译本问世。

二、进入20世纪40年代,林著的日译并未由于中日战争的形势变局,以及林语堂本人在美国 舆论界强烈的反日言论而停止;相反,就译本的篇幅和内容而言,对林著的日文翻译还有进 一步的拓展。

昭和15年(1940年),有四部林著的日译本面世,它们分别是:

(1)《支那的知性》(即《小评论》),喜入虎太郎译,创元社出版;

(2)《支那的幽默》(《小评论》选译),吉村正一郎编译,岩波新书社出版;

(3)《北京好日》(《京华烟云》),小田狱夫等四人翻译,四季书屋出版;

(4)《北京好日》(《京华烟云》),鹤田知也译,今日问题社出版。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1939年出版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其中含有强烈的反日内容, 并涉及到南京大屠杀的描写,但并未影响该书于一年后在日本的翻译和出版。鉴于作品内容 的敏感性,当年的两个译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删节。迟至十年后的1950年,才有日本翻译家协 会副会长佐藤亮一翻译的全译本问世。这样,在《京华烟云》中文本尚未出现的时候,日本 国内却已经有三个以上不同的翻译本存在了。

1940年代,还有几部林语堂的作品得到翻译,它们是:

(5)《泪与笑之间》(即《啼笑皆非》,此系文明批评著作),译者不详,彰考书院,昭 和18年/1943年;

(6)《机械与精神》(即《大荒集》选译,为早期散文),渔返善雄译,朝日新闻社,昭 和21年/1946年;

(7)《爱与讽刺》(即《讽颂集》,原作于1940年)土屋光司译,飞鸟社,昭和21年/1946 年;

(8)《东西的国民性》(选译自《语堂文存》,1941年原版),渔返善雄译,增进社,昭 和21年/1946年。

其中,《机械与精神》、《东西的国民性》的翻译者渔返善雄,是日本翻译界的著名前辈, 也是当年辜鸿铭著作的日文译者。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三、20世纪50年代最初的几年中,以日本翻译家协会副会长佐藤亮一的《北京好日》(即《 京华烟云》)全译本为代表,“林语堂长篇小说三部曲”先后被翻译为日文。其中,佐藤亮 一在翻译过程中,曾多次与原作者有过大量的书面和当面的接触与交流,其译本对内容的理 解也更为深入、可靠。三部曲的另一位译者竹内好,是日本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鲁迅研究专 家,其《近代的超克》一书,对日本文坛和学术界,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林氏三部曲”的日译本分别是:中国论文联盟

(1)《北京好日》(即《京华烟云》)全译本,佐藤亮一译,jiipo社,昭和25年/1950年 初版;河出书房,昭和26、27年/1951、1952年虎门两次再版;芙蓉书屋,昭和47年/197 2年,最新版;

(2)《风暴中的树叶》(即《风声鹤唳》),竹内好译,三笠书屋,昭和26年/1951年;

(3)《朱门》,佐藤亮一译,新潮社,昭和29年初版;芙蓉书屋,昭和48年/1973年,最新 版,书名更改为《西域的反乱》。

同时期,翻译出版的其他林著还有:

(4)《杜十娘物语》(《英译重编传奇小说》,1951年原版),佐藤亮一译,朋文社,昭 和31年/1956年;

(5)《苏联革命和人性》(《匿名》,1962年原版)佐藤亮一译,创元社,昭和34年/1959 年;

(6)《则天武后》,小昭丹译,misutsu书房,初版于昭和34年/1959年;

(7)《开明英文文法》(1931),山田和男译,文健书房,昭阿和34年/1959年。

另外,佐藤亮一还译有一册林语堂的红学著作,名为《红楼梦》,其出版社和出版年月不详 。

四、20世纪60-70年代,受中国国内政治形势影响,日本对林著的翻译和介绍几乎空白。

五、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世纪末,林著出版、再版约7种;其中旧译再版5种,新译本3种。 具体内容,见前文所述。

综观60多年来日本文化界对林著的翻译和介绍,其中相对集中的翻译出版时期分别为:

(1)1930年代后期。1938和1939两年中,有5种译本问世; (2)1940年代。共出版译本8种。即在中日战争期间,共出版林著13种;

(3)1950年代。出版译本约8种;

(4)1980年代前后。再版和新译共8种。

至此,自1930年代至20世纪末,林语堂著作在日本的翻译本已超过26种[2]。

林著日译本的覆盖面,几乎涉及林语堂作品的所有方面。从早期小品文到中期的长篇小说, 从文化批评代表作到人物传记、学术专著,以及各种英文编著和教科书,可以说应有尽有。 绝大部分译著,都直接译自英文原著,而且大多能与原著出版时间保持同步,日译文的出版 很少晚于原著出版时间5年以上的。甚至于在《京华烟云》中译本尚未出现时,已经有不止 一个日译本问世。其翻译速度之快,译本品种之全,使人印象深刻。

林著翻译者中不乏日本文化界的一流人物,例如,日本翻译界前辈、辜鸿铭著作的翻译者渔 返善雄,日本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鲁迅研究专家竹内好,曾经担任日本翻译家协会副会长、 也是川端康成挚友的佐藤亮一,还有日本政治家、曾任日本众议院议员和兵库县知事的坂本 胜。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林语堂的作品具有动人的魅力。而最近新翻译的《中国:思想 与文化》(即《生活的艺术》,讲谈社学术文库,1999年),则是由留学北京的新生代中国 学学者锹柄治郎通过大陆出版的林著中译本转译,这是与先前由英文本直译的情况有所区别 之处。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2)1940年代。共出版译本8种。即在中日战争期间,共出版林著13种;

(3)1950年代。出版译本约8种;

(4)1980年代前后。再版和新译共8种。

至此,自1930年代至20世纪末,林语堂著作在日本的翻译本已超过26种[2]。

林著日译本的覆盖面,几乎涉及林语堂作品的所有方面。从早期小品文到中期的长篇小说, 从文化批评代表作到人物传记、学术专著,以及各种英文编著和教科书,可以说应有尽有。 绝大部分译著,都直接译自英文原著,而且大多能与原著出版时间保持同步,日译文的出版 很少晚于原著出版时间5年以上的。甚至于在《京华烟云》中译本尚未出现时,已经有不止 一个日译本问世。其翻译速度之快,译本品种之全,使人印象深刻。中国论文联盟

林著翻译者中不乏日本文化界的一流人物,例如,日本翻译界前辈、辜鸿铭著作的翻译者渔 返善雄,日本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鲁迅研究专家竹内好,曾经担任日本翻译家协会副会长、 也是川端康成挚友的佐藤亮一,还有日本政治家、曾任日本众议院议员和兵库县知事的坂本 胜。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林语堂的作品具有动人的魅力。而最近新翻译的《中国:思想 与文化》(即《生活的艺术》,讲谈社学术文库,1999年),则是由留学北京的新生代中国 学学者锹柄治郎通过大陆出版的林著中译本转译,这是与先前由英文本直译的情况有所区别 之处。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林语堂对自然美和自然生活的热爱、憧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气质,而无法回归故国的 乡愁更加强了这样的气质。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提倡老庄闲适生活理想,把“自然的性灵 ”作为现代人灵魂拯救之道的人生哲学家。林语堂把中国古代文人的优雅传统和现代人的生 活相结合,把自然爱作为人生哲学的基石。合山究教授认为,今天,大自然被破坏,地球及 其生态不断恶化,人类的物质文化极大繁荣而精神安宁却日渐丧失,因此,林语堂热爱自然 的人生哲学,具有尽早再认识的价值和迫切性。中国论文联盟

合山究引用台湾作者大华烈士在《我的朋友林语堂》一文中的文字指出:“通过我们深厚的 友情,我真切地感受到,在林氏夫妇的日常生活中,有一种对人类的同情,对生命价值的喜 悦,对社会事务的热爱,对言语行为的洁净感,对帮佣的优待,对宇宙人生充满善意的乐观 态度。换言之,你始终找不到所谓‘异教徒的中国人’,即使在外国真正的基督徒中,你也 难以寻找到如此珍贵的品质和情感。”(台湾《逸经》杂志第11期)合山究教授认为,林语 堂其实是一位富有人性的、真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者,众所周知,他对家庭充满温情的爱, 从不愿给朋友添麻烦。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一方面是肆无忌惮的社会批判,另一方面也可以 感受到温润的东西。林语堂自称:“行为崇孔孟,思想本老庄”,“文章可幽默,做人须认 真。”合山究认为,这就是林语堂的人生范型。林语堂的本质是认真的人,其根源是源自对 人类的深爱。

注释:?[1]、[5]、[6]〔日〕合山究:《自由思想家林语堂——散文与自传:前言》,明德 社,昭和57年(1982年),第2页,第1-2页,第248-250页。

[2]冯羽:《林语堂与世界文化》,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04-306页。

[3]中国国内已经翻译出版的合山教授的著作和论文有:(1)《明清文人清言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2)《〈红楼梦〉新论》,汲古书院1997年版;(3)《〈红楼梦〉与花》,载《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2期;(4)《〈红楼梦〉中女人崇拜思想及其源流》,载《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2期;(5)《明清女子题壁诗考》,载《河池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

[4]余英时:《试论林语堂海外著》,沈志佳主编《余英时文集(第五卷):现代学人与学 术》,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第466页。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科指导课题《东学西渐的回响》(编号05sjd750006) 之部分成果。中国论文联盟

?作者冯羽,男,晓庄学院汉语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散文翻译论文范文第5篇

一、专题复习

(一)文言文专题复习

本专题用时12周,以复习必修课文为主,并拓展了人教版的部分篇目。课堂主要用于梳理与总结文言知识(包括文言实、虚词和特殊文言现象)。文言实词注重一词多义的归纳,考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分解到每一节课中系统讲解,特殊文言现象(包括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借助文言语句的翻译进行讲解。

为积累文言知识,强化文言语感,在课堂复习这条主线之外,我们还为学生提供了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供早读使用。两线并行,主次互补。

(二)现代文专题复习

自2014年始,山东卷的现代文考查已取消选做题,但是散文、小说、实用类都可能考到,4道主观作答题,分值为18分。

本专题分为散文复习(用时6周)和小说复习(用时4周)两部分,均以考点为依托、以导学案为形式进行系统复习。

(三)语言表达专题复习

山东卷的语言表达题有3个小题,每题4分,共12分。

语言表达考点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我们针对山东卷常考考点进行了针对性复习,穿插在前两个专题复习的过程中进行,基本三周穿插一次该专题复习。

(四)语言基础知识专题复习

山东卷的语言基础题包括5个选择题,共15分。

语言基础知识包括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或熟语)、病句、标点。该专题采用限时训练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积累。对成语、病句及标点我们进行了系统强化复习。

(五)微写作

写作训练我们以议论文写作为主,并尝试了40分钟微写作课堂形式,把议论文写作要素进行分解式讲授。

微写作课题:《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材料作文中如何处理所给材料》、《议论文分论点的设置》《议论段的写法指导》《议论段中材料与观点如何对接》《议论文如何拟写提纲》《议论文中比喻论证写作训练》《议论文的辩证思维训练》。

除此,我们还进行了一些记叙文的写作指导与训练,从而让学生有更广阔的选择余地,也照顾到一些有记叙文写作特长的学生。

二、材料制作

针对复习需要,本学期制作了一些让自己比较满意的复习及阅读材料。

(一)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共25期)

本材料包括"文言语段"、"文言知识"、"思考与训练""译文与答案"四部分,指导学生在语文早读时间进行拓展。

(二)阅读小报(共17期)

不可能像高一高二时具备充足的阅读时间,但高三生同样也离不开阅读。为保证学生每周能有一万字的阅读量,也考虑到高三生的实际阅读需求,我每周精心制作一期《阅读小报》,供学生自助式阅读。

《阅读小报》包括以下版块内容:

1.本期人物(为学生提供议论文写作素材)

2.时文选摘(选自《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杂志上的有思想性的时文,以期让学生的写作语言加入鲜活的营养)

3.经典散文(选自周国平、余秋雨等名家的有哲理性的散文,以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

4.思想评论(或"社会看点",选自当前国内外发生的新闻热点或新闻评论,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思想力度)

5.文言点击(每期归纳2到3个文言实词知识梳理)

6.考场佳作(每次周检题写作的分析与范文,供学生背诵)

具体使用:利用周日晚语文自习(60分钟)阅读"本期人物"部分,并以"××,你让我懂得了……"为题,写一篇随笔。其余部分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助阅读。

(三)导学案

文言文复习后期与吴春华老师、宋秀芳老师开始共同制作导学案。以学案为载体进行课堂教学,先学后教,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个人制作的导学案有:《<氓>导学案》《现代文(散文)阅读之散文整体阅读指导》《现代文(散文)阅读之作品的整体构思》《辩证:让作文语言圆润熨帖》《散文阅读之鉴赏语言特点》《小说阅读之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最新五年高考阅读真题解析

本学期已基本完成语文高考考点的复习教学,今后将进行专项阅读强化训练,高考阅读分类汇编将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强化突破,这也正是编校此书的初衷。

三、问题反思

1.文言文复习用时过长,有些篇目可删去或整合。

2.文言文复习中,"句子翻译"部分重视不够,训练不足。

3.散文复习过于重视考点的方法讲解,而缺少系统训练,这也是下学期复习中需要弥补的。

4.微写作教学具有随意性,不够系统。所幸材料都得以保存,相信今后的写作教学会更加有序。

散文翻译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张培基教授在中国现代散文翻译方面颇有建树,他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我国翻译界的一部佳作,为翻译学习者及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借鉴。有鉴于此,笔者主要拟用冯庆华教授的词法翻译理论与王琼实用翻译理论对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三辑)进行批评与赏析。从题目翻译,词法翻译及英文原著借鉴等方面对张译本的散文进行全面评析,体会其译文的精妙之处。

关键词:批评与赏析;散文翻译;张培基

1.简介

1.1散文简介

1.1.1散文的基本特点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的一种体裁形式。散文短小精悍,多取材自真人真事,描述人的内心真实感受,反映积极向上的主题,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形散”指的是它可以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角度选材,形式自由灵活,不拘泥于固有形式。作者可以不必局限于他自己的生活,用笔触写下任何可以触及内心的事物。“神不散”指的是散文的主题必须清晰明确。

1.1.2散文中的“信”、“情”、“雅”

关于“信”,我们可以在散文的字里行间读到一种贴切的表述。也就是说,作者应当说实话,通过对事件的表述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因此,散文不像诗那样简洁明了,也不像戏剧那般刻意追求语言技巧。在散文中,“情”指的是作者通过文字来表述自己的感受。不管文章是为了抒情,为了评论,还是为了赞扬或者进行相关论证,作者都会写出他内心的想法。如果专注于表达情感,可以在文中找到有关“情感”的生动表述。散文中的“雅”指的是文字表达的自然、流畅以及简单美。

1.1.3翻译散文时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

既然“信”、“情”、“雅”是散文的三大特点,那么译者应当尽最大努力来使译作达到真实、富于感情和雅致的程度。确切说来,在意义、形式、特点及风格上,译作应当和原文保持一致。第二,作者应当确切地表达出原作中所蕴含的感情。第三,作者应当尽量使译作达到“雅”的境界。因此,作者应当把上述因素考虑在内,尽最大努力赋予译作一种美感。总之,散文旨在进行一种真实的表达。

1.2 张培基教授及其散文译作简介

张培基教授于1921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他于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文学专业。1946年受雇于日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任英语翻译,随后留学美国,就读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院。心怀爱国之心,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他便毅然回到了祖国。1955年起他便在中国人民外国语学校(今洛阳外国语学院)执教,一干就是25年。1980年张先生转业到地方,开始在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1991年退休。他曾任研究生导师,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委,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外文出版社英文翻译顾问,获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者特殊津贴。他的名字已经被列入《中国翻译家词典》,在当今中国翻译界有着重要的地位。

2.散文题目的英译

2.1八种不同结构的散文题目

散文题目的翻译需要特殊性与多样化的综合运用。译者应当十分清楚英语文章中会出现何种结构的题目,知道何种结构能用于构成散文的题目。

根据王琼教授的说法,英语的题目主要有八种结构。分别是:常在报纸及杂志中出现的句子;常用于代表将来的“名词+动词”结构;常用于表述过去发生事件的“过去分词+名词”及名词短语结构;介词短语+名词及名词结构;用于引人注意的动词短语结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构等。

2.2英文与中文题目之间的差异

西方人喜欢开门见山,而中国人恰好相反。因此,在英译中国散文时,译者应当注意到英汉表达法词序之间的差别。在英语文章的题目当中,即使想要表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或者题目中出现了表达过去时间的副词,也不能使用动词来表达过去的意思。同时,散文题目的翻译还应当力求简洁。也就是说,译者并不需要翻译出所有的词语。例如,我们在翻译诸如“谈谈”、“浅析”之类的词语时,完全可以省些力气去译。有时,当题目过于复杂时,我们可以使用汉语拼音作为题目。

3.词语的翻译

3.1逐字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逐字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过程中,译者总能在目标文本中找到具有相意义的对应文本。以下是《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几个例子。在《菩提树下》一文中,郭沫若先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母亲诚挚的爱。

例:那不得势的一只,真是孤苦得可怜.

张培基教授把这句话译为:“the other got the worst of it and looked crestfallen”。在逐字翻译中,译者应当兼顾到三个方面,分别为:比喻义、比喻形式以及感彩。在三者中间,最重要的是比喻义,其次是比喻形式,感彩排在最后的位置。

3.2 详述及精炼

在对抽象词语、短语及句子进行解释说明的过程中,可能会丢失一些信息,而详述正是为了减少或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然而,有时为了使译文更为忠实、通顺,我们需要把一些具体的词语、短语及句子变得更为简明一些。

在冰心所写的散文《萨镇冰》一文中,作者怀着对主人公诚挚的喜爱为我们讲述了关于萨镇冰的事迹。

例:你们没有受过海上训练,不能占海军人员的位置

张培基教授把这句话译为:“to hold down a post in the navy without naval training,you would be a real dog in the manger”。在原文中,这里讲述的是萨镇冰历任要职数十年,如海军副大臣,海军总长,福建省长等,也不曾用过一个亲戚。这句话是说,“某人在其位却没有能力谋其政”,这让我们想到了俗语“占着茅坑不拉屎”。通过这一惯用语的使用,一个正直、刚毅的海军军官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4.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典故

4.1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的必要性

在将中文作品译介到西方世界的过程中,中式英语是非常常见的。举个例子,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凡女性都是”。实际上对于这句话的翻译要达到中英文完全对等是非常困难的。那么,首先我们应当向古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求助。他曾在自己的一部作品中写道 “a womans vows I write upon the wave”。其次,罗马诗人卡图卢斯也曾创作过这样的诗句——“but what a woman says to her lusting lover it is best to write in wind and swift- flowing water”。因此,后来翻译界规定把“女性都是”一句统一翻译为“woman writes their vows on the wave”。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4.2 张培基教授翻译中的西方文学典故

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张培基教授同样引用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张培基教授在翻译这句话时,借用了华兹华斯的诗句,把它翻译为了“art is long,life is short ”。在翻译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的“今”一字时,张教授同样也借用了华兹华斯的诗句,把它翻译成了“the living present ”。这种翻译方法是非常贴切的,不仅丝毫无中式英语之嫌,而且能够使人在阅读译作的过程中有品诗的美感。

5.总结

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了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一些译例,以及动态翻译过程中张教授的角色,从而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张教授能够将广泛接受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主要的理论基础之上,本论文的作者分别从散文题目的翻译、词汇翻译以及涉及英语文学典故的翻译等角度,对《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书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信”、“情”、“雅”是散文的三大特征,译者应当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使译文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译者应当充分理解源文,传达源文的真实意旨。(作者单位: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程永生.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王琼.英汉互译教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4]曾凯民.汉译英 求疵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5]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二).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散文翻译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源语;目标语;忠实;语境

Abstract:Theessaydiscussestheimportanceof“loyalty”intranslationfromthreeaspects:words,sentencesandstyle.Accordingtobasicprinciplesoftranslation,itshouldbeboth“loyal”and“accurate”.By“loyalty”,itmeans“flexibility”not“rigidity”.

Keywords:originallanguage;targetlanguage;loyalty;languageenvionment

中国的翻译活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时期。唐朝高僧玄奘明确地提出翻译的标准“既需求真,又需喻俗”,明清的科学翻译也堪称翻译史中重要一环,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鲁迅先生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翻译原则,意为在信和顺不能两全时,宁可译文不顺也要忠实于原文,决不欺骗读者。在国际上,十八世纪英国翻译家泰特勒在《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他的翻译原则:(1)翻译应当是原著思想内容的完整再现;(2)风格和手法应和原著保持一致;(3)翻译应该具备原著的通顺。泰特勒主要是从内容、表达和风格三个方面来阐述对于“忠”的要求。特别要注意表达上的“忠”——不仅要弄清主题思想的字面意思,而且还要弄清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

但是,由于源语和目标语的表达习惯不同,在行为措辞方面的“忠”也要有一定尺度,不能一味追求“忠”,从句子结构到含义完全与源语保持一致,这样就成了“死译”、“硬译”。如:

英语中我们说onceinabluemoon汉语中就不能译成“一个蓝色月亮里的一次”,而应译成“千载难逢”。又如:handinglovewith,不能译作“戴着手套和??合作”而应译为“和??狼狈为奸”。

由此可见,中外名家都将译文的“忠”放到了翻译标准的首要位置。如何做到译文尽可能“忠”于原文呢?

一、字词翻译的“忠”

首先是翻阅词典以求精确,但又不能过分信赖词典。要注意词语出现的语境。因为不同的语言存在着词义空缺的现象,

如:汉语中的“头”字:(1)这娃娃头真大。Thebabyhasgotabighead.(2)她正在梳头。Shewascombingherhair.(3)她是我们组的头儿。Sheistheheadofourgroup.只有第一个例句与英文是相应的用法,而其后几个例句则是在完全理解原文基础上的意译了。

二、句子翻译的“忠”

英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上有着许多的差别,在翻译中需要对原文的词序进行调整,使译文作到最大程度的通顺,并保证句子“忠”于原文,如:(1)Formerlyaworkerhimself,heisnowanengineer.误:以前的工人,他是现在一个工程师。正:他过去是一个工人,现在当上了工程师了。(2)Neverbeforehasourcountrybeenasunitedasitistoday.误:从来没有以前我们国家??正:今天,我们国家空前团结。

对一些特殊的句型要做正确的处理,否则难以传达原作的意思,如:(1)Alltheanswersarenotright.误:所有的答案都不正确。正:并非所有的答案都正确。(2)Everyofuswouldn’tIlikehim.误:我们每个人都不喜欢他。正: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喜欢他。

三、文章风格上的“忠”不同的作者以其不同的风格见称,文章翻译应反映出其独特的风格。

下面我们看一下“美国文学之父”WashingtonIving所写的小品文“TheWestminsterAbbey”中的一段文章。

“Ononeofthosesoberandrathermelancholydaysinthelatterpartofautumn,whentheshadowsofmorningandeveningalmostmingletogether,andthrowagloomoverthedeclineoftheyear,IpassedseveralhoursinramblingaboutWestminsterAbbey.

Therewassomethingcongenialtotheseasoninthemournfulmagnificenceoftheoldpile;andasIpasseditsthreshold,itseemedlikesteppingbackintotheregionsofantiquity,andlosingmyselfamongtheshadesofformerages.译文:1、在晚秋暗淡而悲哀的一天,当曙光和夜色几乎混而为一,而将这年终酝酿成一片凄凉的时分,我在那威治明士德院里徘徊,消磨了数小时的光阴,在这古屋悲壮的外观上,有种情调是正和那气候相称的;当时,在我跨进门槛的时候,仿佛是走回到古代的境地之中,把自己消失在前朝黑洞洞的影子里。译文:2、时方晚秋,

气象肃穆,略带忧郁,早晨的阴影和黄昏的阴影,几乎连接到一起,不可分割,岁月将暮,终日昏暗,我就在这么一天到西敏寺散步了几个钟头。古寺巍巍,森森然似有鬼气,和阴沉沉的气候正好调和;我跨进大门,觉得自己已经置身远古,相忘于古人的鬼影之中。

原作文章古雅,节奏较慢,有一种悠闲自如的感觉,句子长短相仿,读起来富有音乐感,颇似中国散文中的“情景交融”的境界,是“欧文式”散文的代表,文中的shadow,mingle,throw,

gloom,decline,like??等大量的词营造出一种极其古雅幽静的气氛。译文1虽然较好地译出了原文的信息,但语言平直,

缺乏一种节奏感,而译文2完全重现了“欧文式”散文风格,

大量的四字结构,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有致,使人有如入其境的感觉。

对于不同体裁的作品,译文处理,也应从“忠”字着手。

散文体应当侧重其语言美,特别是描绘景物时,遣辞造句常含深刻寓意;诗歌讲求形美、声美和神美,是音、形、声的高度民主统一;政论体兼有科学风格和艺术风格,要求用语讲究分寸,不宜渲染夸张、润色加工等。下面我们就一篇政论文章看一下其语言特色。

Fellowdelegates,weareallconvincedthatourworkwillgodowninthehistoryofmankind,demonstratingthattheChinesepeople,comprisingonequarterofhumanity,havenowstoodup.

TheChinesehavealwaysbeenagreatcourageousandindustriousnation;itisonlyinmoderntimesthattheyhavefallenbehind.

Andthatwasdueentirelytooppressionandexploitationbyforeignimperialismanddomesticreactionarygovernments.译文1、代表先生们,我们都认为我们的工作将写进人类的历史,

表示占有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一直是一个伟大、勤劳、勇敢的民族,只是现在落后了,这完全是被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压迫和剥削的结果。译文2、诸位代表,我们有一个共识,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记入人类的史册,它将表明,含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勇敢、和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因为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译文1理解方面没有问题,行文也算流畅,但对某些词汇的翻译缺乏端重,本文的Convinced,

mankind,demonstrating,comprising等词充分体现了政论体的特点:端重、规范、严谨;译文2则抓住了作者的基本立意,

散文翻译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3.079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超验主义代表。他生前直到去世后的五十多年里,一直不被人们所关注。他的名作《瓦尔登湖》[(Walden,or life in the woods,1854),以下简称《湖》]首版时,却鲜有人问津。1862年,梭罗逝世,《湖》重新付梓,一版再版。1985年,《湖》在《美国遗产》杂志上所列的“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中位居榜首。到了20世纪随着现代文明的加速,当简朴的快乐、质朴的自然、精神的自由和身心的愉悦离我们远去时,人们才渐渐意识到他的生活观念和作品思想的重要价值。“梭罗‘诗意栖居’观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快速发展,人们掀起了研究梭罗自然观的热潮。梭罗在美国本土不断受到重视,也引起了我国学者对其作品和思想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政府不断提出“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大政方针,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梭罗生态观在当下中国的有效性,其代表作《湖》在我也呈现出由冷到热的接受轨迹。

1含苞待放(1949~1990)

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和翻译家徐迟于1949年夏最先翻译了梭罗的“Walden,or life in the woods”,取名《华尔腾》,该年10月由上海晨光公司出版。到了50年代,香港出现了署名吴明实(无名氏)的“盗印本”,且再版六次之多。1964年,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出版了这本取名《湖滨散记》,署名吴明实的译本。

1982年3月,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出版了孟祥森的译本,取名《华尔腾――湖滨散记》。孟在“译者注言”中批评了吴明实的译本“其不负责任的态度令人费解”,同时也坦言参考了吴明实译本中的花草虫鱼之名。同年,徐迟对最初的译本进行了修订,改名为《瓦尔登湖》,并写了一篇详细的“译本序”。上世纪80年代初,内地开放与港台的交流后,港台人才知道由于战乱原因流入香港的译本,其署名作者吴明实就是徐迟。1983年,李毅撰文《对〈瓦尔登湖〉中译本的几点意见》,委婉地指出了徐迟译本中的误译和注释问题。较之如今一版再版的徐迟译本,我们不难发现:徐迟只是部分地作了修订,并未完全遵照李毅之见。

该时期虽然国内对《湖》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是部分知名中国作家对梭罗和《湖》高度推崇,为上世纪90年代后它在我国“大热”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张爱玲曾在《梭罗的生平与著作》中提到,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隐居“过着类似鲁滨逊漂流荒岛的生活,这是美国文学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件事”。1989年3月26日诗人海子“远行”时,随身携带的4本书中就有梭罗的《湖》,足见这本“绿色圣经”中映射的乡土眷恋、浪漫情怀和精神家园与海子产生了共鸣。经海子介绍,苇岸认识了梭罗和《湖》,发现散文如此简约、准确、智性。由此,苇岸从诗歌创作转向散文写作,观察、叙述关于大自然的一切,并从生活行为上也以梭罗为楷模。另外,《湖》对中国当代生态散文的发展启发不小,如:张炜、韩少功等作家的生态散文《融入野地》、《山南水北》等。

这一时期我国鲜有学者研究《湖》,观照的主题也较为单一。译介出版情况也较为惨淡,仅有徐迟、“吴明实”和孟祥森三个译本。

2欣欣向荣(1991~2000)

1993年,钱满素的《梭罗的帐单》阐明了梭罗在《湖》中罗列账单的用意,并肯定了其生活主张的社会意义。1994年,邾立志在《梭罗――一个超然独立的哲学家》中认为,《湖》是梭罗研究自然和人生的心得,处处流露出他对自然、生命、自由和独立的热爱。1996年,程映红在《瓦尔登湖的神话》中指出,“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真正生活离他宣称的隐居和简朴相差很远,对于节欲和简朴的说教近乎虚伪。他想要隐士之名,却不想过隐士之日”。这番评论使不少人心中的“梭罗形象”轰然倒塌,也激起了梭罗的“真隐”和“假隐”之争。汪跃华和石鹏飞分别撰文《两个瓦尔登湖》、《文明不可拒绝》对此作了回应。1999年,赵纬的《论梭罗的“我曾所住与我曾所顾”》从寻归自然、倡导简朴和解放个性三方面集中论述了《湖》的第三章。可喜的是,此年出现了我国首篇研究美国自然文学的博士论文:程虹的《自然与心灵的交融――论美国自然文学的源起、发展与现状》。程在其论文的第三章专列了题为“梭罗:绿色的呼唤”一节,详细论述了《湖》。

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对《湖》的研究热情逐渐高涨,《湖》的译介出版也日益繁荣,除了徐迟和孟祥森译本再版外,还出现刘绯、罗少茜、王遵仲、徐崇信、林本椿、王光林、张玲、袁文玲等人的6个译本。

3百花齐放(2001~2010)

2002年,苏贤贵的《梭罗的自然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集中分析了梭罗对现代环境运动,尤其是生态伦理学的影响,认为“在《湖》中,自然是有生命的,也是有人格的”。2004年,陈凯的《绿色的视野――谈梭罗的自然观》从审美对象、象征意义、自然之子、科学观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阐释了《湖》等著作中的自然观。同年,杨金才在《梭罗的遁世与入世情怀》中结合《湖》、《马萨诸塞州的奴隶制》、《论公民不服从》等具体具体文本,分析并论述了梭罗的遁世思想和入世情怀。

2007年,程爱民在《论瓦尔登湖的生态学意义》一文中,考察了梭罗的自然观和在瓦尔登湖的人生实践,指出“瓦尔登湖作为一个象征,对现代生态学和生态文学具有里程碑意义”。2008年,潘惠霞和高洋在《亨利・大卫・梭罗:行走在瓦尔登湖畔孤独的“解构主义者”》中,论述了梭罗的经济学隐喻和“万物之网”,认为在《湖》中“梭罗成功地解构了物质文明的优势地位,构建了精神文明的重要地位”。2009年,刘玉宇的《从〈瓦尔登湖〉中的儒学语录看梭罗的儒学渊源》,分析了《湖》中的儒家经典语录,指出“儒家思想并没有对梭罗思想产生重要影响,但两者有一定程度的契合”。2010年,赵勇的《“深度翻译”与意义阐释:以梭罗〈瓦尔登湖〉的典故翻译为例》认为,对于《湖》的翻译,由于源语言文本“晦涩难读”,“译者只有添加各种注释或评注,才能阐释出源语言文本中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语境”。同年,何颖的《梭罗对〈庄子〉的吸收与融通》通过比较研究《湖》与《庄子》的思想渊源和汇通、生活观、政治观和写作风格,指出梭罗深受《庄子》道家思想的影响。

其次,这一时期从生态视角,全书专题论述或者部分章节论述梭罗《湖》等作品和思想的著作也逐渐增多,如程虹的《寻归荒野》和《宁静无价:英美自然文学散论》、王诺的《欧美生态文学》、蒋竹怡等人的《从生态视角看梭罗――重读〈瓦尔登湖〉》、陈茂林的《诗意栖居:亨利・大卫・梭罗的生态批评》、鲁春芳的《神圣自然: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生态伦理思想》、夏光武的《美国生态文学》等。

总之,这一阶段国内《湖》的研究得到井喷式发展。中文译本琳琅满目,呈百花齐放态势,凸显了其翻译价值。研究视野更加多元,已触及生态伦理、自然观、自由观、遁世和入世情怀、经济学隐喻、儒学渊源、道家思想、深度翻译等,彰显出《湖》经久不衰的魅力。

4红衰翠减(2011~2015)

2011年,吴巳英和李靖的《外国文学翻译体例的时代演变――基于〈瓦尔登湖〉不同译本的比较》比较和分析了《湖》的徐迟译本、许崇信译本和戴欢译本,认为三个译本的编排体例各有迥异,“折射出我国外国文学翻译策略上的异化减弱、归化增强的趋势”。2012年,孙霄在《乡村叙事中“自然”情怀的分野――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与梭罗〈瓦尔登湖〉之比较》中从外在自然、人性自然和艺术化的自然三个方面对孙霄和梭罗的两文本做了比较研究。次年,孙霄又撰文《“朝圣路上发回的报告”――梭罗的宗教观及其〈瓦尔登湖〉》详细论证了神圣与世俗、死亡与救赎和复活与新生等基督教文化观念如何贯穿于《湖》的方方面面。2014年,钟敬东的《梭罗〈瓦尔登湖〉的审美观照》提出“镜观”和“游观”图式,结合《湖》中的“观湖”文本,阐释了梭罗的“p湖”审美体验过程。2015年,黄剑在《论〈瓦尔登湖〉的经典化生成》中指出,“《湖》的经典化过程与出版社的营销策略、文学界的评论和时代风气的变化息息相关”。

2013年以后,虽然国内《湖》的译介出版热潮仍在继续,但是对它的研究明显放缓,其明显标志是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的篇数骤减。2011年和2012年,均有专题研究或部分章节研究《湖》的博士论文出现。而2013年之后,硕士论文年均不足10篇,博士论文亦无再现。缺少新的研究视角,是《湖》的研究进入瓶颈期的主要原因。

5“热”因概述

20世纪90年代后,《湖》在我国的热度空前升高,究其原因如下:

第一,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文学界出现散文热潮。《湖》作为标准的散文典范,自然受到国人追捧;

第二,作为“美国文明之父”,爱默生在中国一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作品在我国被大量出版。梭罗作为爱默生的“圣徒”,其代表作《湖》自然也受到国人关注;

第三,20世纪70年代末,大陆开放与港台的交流,港台文化受到内地追捧,极大地提高了《湖》在我国大陆内的影响力;

第四,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严重滞后,国内急需外国图书“窗口”了解外面的世界。由此掀起的外国图书热,为《湖》的大热提供了契机;

第五,90年代我国的文学作品呆板、单调、缺乏鲜明立场和批判力度。《湖》中流露出来的悖逆、自由和独立精神犹如甘泉、清风注入了死气沉沉的中国文坛;

第六,中美建交后,中国学者广泛吸收美国文学的精华。《湖》中映射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中美间的跨文化思想交流运动架起了沟通桥梁;

最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但是金山银山的获取是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的。《湖》中蕴含的自然观和生态思想,迎合了国人对环境、资源、人性的反思和对精神生活的关切需求。

6问题反思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湖》的研究在中国取得不少成就,但也存在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第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拓展,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相较而言,国内对爱默生的系统性研究成果颇丰;

第二,学术视野比较狭隘。纵观国内《湖》的研究,其视野多聚焦于生态伦理、自然观和自由观,所引文献

国内成果居多,美国本土研究资料较少,易造成研究雷

同、缺乏创新的局面;

第三,对《湖》相关副文本的研究有待拓展和深入。序、跋、后记、注释、日记、书信、传记等副文本对正文本的阐释起着相辅相成的解释、补充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多年间,《湖》在中国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应当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更加注重《湖》的系统性研究,挖掘新颖的研究视角,重视国外的研究成果,提高《湖》译介出版的质量,着重《湖》相关副文本的研究,走进学术前沿,为我国的生态文学和生态建设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程虹.宁静无价:英美自然文学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59.

[2]鲁春芳.神圣自然: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生态伦理思想[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50.

[3]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122.

[4]邾立志.梭罗――一个超然独立的哲学家[J].外语学院学报,1994,(1):5762.

[5]程映红.瓦尔登湖的神话[J].读书,1996,(5):140144.

[6]苏贤贵.梭罗的自然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J].北京大学学报,2002,(2):5866.

[7]程爱民.论瓦尔登湖的生态学意义[J].外语研究,2007,(4):101104.

[8]潘惠霞,高洋,亨利・大卫・梭罗.行走在瓦尔登湖畔孤独的“解构主义者”[J].外语教学,2008,(1):6871.

[9]刘玉宇.从《瓦尔登湖》中的儒学语录看梭罗的儒学渊源[J].外国文学评论,2009,(3):197206.

[10]赵勇.“深度翻译”与意义阐释:以梭罗《瓦尔登湖》的典故翻译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2):7781.

[11]吴巳英,李靖.外国文学翻译体例的时代演变――基于《瓦尔登湖》不同译本的比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8387.

[12]黄剑.论《瓦尔登湖》的经典化生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4):100107.

散文翻译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本文着重讨论文学翻译中的语言变异及其产生的文体效果。人们在选择语码进行交际时会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和语用原则。但是有时为了产生不同的文体效果以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人们常常有意识地违背这些语言常规,形成语言变异,尤其是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语言变异产生文体效果,继而形成作者自己或某一作品的风格。

一、引言

严格的讲,文学翻译应该是原著思想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再现.然而,现实并非总是如此.文学翻译中出现了多种变异现象.究其原因,多种多样。同时语言作为人们交流和表达自己思想的工具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非常规的使用形式。这些非常规的语言形式就被称为语言变异。当这些变异现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时,时常会令人们难以揣摩,无从把握。

二、文学翻译及其变异现象

文学翻译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文学。综合中外论者对文学一词的阐释,我们知道文学具有以下主要特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抒感的,是emotion-centered;它有审美价值,其语篇功能主要是用艺术的语言叙事、画物、言情,达到感染人、娱悦人、教育人的目的。文学的这些特性也是它有别于其它文体的地方。要说清楚文学是什么虽然不易,但人们却能很容易地告诉你: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等是文学。如此说来,文学语言就该是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文体也就该是这些文体的总和。尽管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中又能分出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作家作品,但我们的注意力这里主要集中在英语各体类之间的文学共性的东西,即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一直被认为是派生的、模仿性的、第二位的文学形式,处于文学研究的边缘,极少受到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家应有的重视。评论文学翻译的标准大多是先验性的,重原文文本轻译文文本。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先验性的“等值”标准提出质疑;描述性的、动态的翻译研究应运而生。人们不再用“等值”、“正误”、“好坏”、“对错”等标准来评判翻译文本,而是将翻译文本中出现的“差异、谬误、摸棱两可、多元指涉,以及‘异质’的混乱”视作“文化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特定文学抉择的宝贵资源”。

研究文学翻译的变异现象,首先要给文学翻译的常规与变异下一个定义.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文学翻译活动首先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与社会学中行为规范的功能类似。文学翻译的常规是用来辨别合适的或不合适的翻译行为的准则和标准.它由具体的文学翻译的原则、标准、过程、方法等理论组成.与社会学中的越轨行为一样,文学翻译的变异是指违背了文学翻译常规的翻译行为或活动和不恰当的使用翻译技巧等行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变异现象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由此更是增加了文学翻译的难度。

三、文学翻译中的变异现象及其文体效果

文体学和文学紧密相关,一直被用来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同时它也是翻译工作者的必修课,翻译工作者具有文体学知识将有助于发现原文的特色,从而忠实地翻译原文。

文体学理论认为,作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任何符号,一个词,一个句法,一种修辞手段或是某个叙事角度,都是作者独具匠心的选择,都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或是突出主题,或是增强美学效果。因此,译者一定要对每个对象的功能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忠实地翻译出原文的韵味,使译作读者获得与原作读者相近的感受。

下面我们来看不同体类中的不同变异现象及其文体效果。

(一)小说的翻译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变异

在一部小说中,尤其是在人物众多的小说中,作家为了生动地再现形形的人物的个性,常常模仿他们各自的语言,使他们说出合乎自己身份、地位、教养、性格的话来,这是作家借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如马克•吐温的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小说的叙述部分即采用了经过锤炼的美国当代口语,书中的人物对话更是原原本本的生活语言的照录,请看哈克与黑奴吉姆的对话:

"Hello,Jim,haveIbeenasleep?Whydidn''''tyoustirmeup?""Goodnessgracious,isdatyou,Huck?Enyouain''''dead-youain''''drownded-you''''sbackagin?It''''stoogoodfortrue,honey,itistoogoodfortrue.Lemmelookatyou,chile,lemmefeelo''''you…"

由此例可以看出,黑奴吉姆的语言充斥着讹读、省音、不合语法、用词不妥,这些极不规范的语言不仅仅只是传递了一种信息,透过它们读者可以推测到有关这一人物更多的情况。

(2)叙述时空的混乱化变异

这一特点主要存在于一些现代派小说中。传统小说的叙述总是时空脉络清晰,要么依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描述,要么采用倒叙,即使多有场景变化,但时间和空间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而在一些现代派的作品中,由于作家对心理现实刻画的追求,也由于作家的创作观念及手法的缘故,如意识流手法的采用,常常使得时空变化模糊不清,作品中的人物思维、语言混乱无序,过去的、眼前的,想象中的人和事,纷乱一团,语言缺少了形式上的逻辑关连,变得毫无条理,不完整的句子很多,给理解带来了较大困难。此时我们要引入一个文体学中的概念---前景化(foregrounding)。它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法将需要表达的事物或现象突出地表现出来。通常它通过对标准常规的系统违反来达到,是引人注目的、新颖的。意识流小说往往描写人物混乱流动的意识,因此在语篇上常常表现为词汇组合、句法结构、语篇结构、叙述模式等多层面上偏离常规的前景化特征。。

(二)诗歌的翻译

一般说来,语言形式服务于内容,并具有一定的意义。就诗歌而言,形式的意义远远大于散文类作品中的语言形式。诗之所以成为诗,怎样说与说了什么同样重要,所以译文中追求形似是译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现代文体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风格是对常规的变异。”(Styleisdeviationofthenorm)反过来讲,语言常规的变异就是语体风格的意义。变异是超常规,超常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才能吸引人,超常才能体现语体风格。变异是手段,通过变异造成“突出”(foregrounding)。“突出”意为“不落俗套”、富有新义,新义构成语体风格之意。“突出”通过语言变异来实现。如果把变异的语言现象看作“突出”,语言常规就是构成“突出”的“背景”(backgrounding)。有“背景”有“突出”才能勾勒出作品的整体美貌。将此观点应用到诗歌的翻译当中将会使译者和读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如美国现代诗人mings曾写了这样的诗句“youpaysyourmoneyandyoudoesn’ttakeyourchoice”(1950)。他勇敢地冲破了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在一般现在时第二人称后的谓语动词和助动词词尾加了-s和-es,给语体风格以新义

(三)舞台剧及影视剧本的翻译

剧本与小说、散文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通篇都是用对话写成的。它们之间的另一个差别是小说和散文通常是供人默读(当然也可以朗读),而剧本却是最终要诉诸声形的(当然也可以拿来默读),由此它构成了与其他文体绝然不同的变异。剧本中的对话(对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经过作家精炼后的诗句,如莎士比亚的诗剧中,人物语言多是诗的语言,正式程度较高,辞格也较多。第二种是经过作家加工后的较为正规的、完整的语言,它来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再一种就是未经加工的生活语言照录,多停顿,多不完整句,多不合语法规范句,多重复。当然,上述三种只是大致分类,在每一种类型中,语言的正式程度或用语特点又会因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身份、地位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有的人话语单调乏味,有的人则出语机智幽默,有的人言语矫柔造作,有的人则语言朴实自然……总之,有多少种人就会有多少种语言。

翻译舞台剧剧本和影视脚本,要充分考虑其上述特点,译好人物语言,充分体现原剧整体语言特色和具体的每个人的语言特色,使语言连同人物一起"活"起来,"动"起来。就舞台剧剧本的翻译而言,其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为该剧在另一个国度用另一种语言演出服务,二是译出来供人阅读。但不管是出于哪一种目的,译者都应考虑原文作为剧本的特点。如朱生豪在译莎士比亚剧本时,常常要让自己扮作剧中人物,拿译出的句子读一下,看一看是否上口。影视翻译与普通小说翻译的不同之一在于它受制于口形及时间。屏幕上演员说话时间如只有五秒钟,那译文的字数也就不能太多,不能是演员已经闭嘴,而配音却仍在说话,这对于译者是一个考验。同时,译文还必须照顾到演员说话过程中的停顿。如Memoriesarewonderful…andthegoodones…sticktoyoulikeglue.(回忆是美好的…好的回忆……将伴你终身。)如要将sticktoyoulikeglue译为"将象胶一样始终粘着你",那就太长了。配音要想逼真,还要考虑选词的口形与屏幕口形的一致。一般来说,嘴巴张得较大,译时应选择开口呼的汉字,反之则选用闭口呼的汉字。此外,译者必须关注屏幕人物的动作神情,了解人物性格特征,用性格化的语言反映人物的喜怒哀乐、粗俗高雅。

(四)散文的翻译

翻译散文,首先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因为内容与风格是统一的。譬如英国早期的散文多为说明性文字、教育用文字和劝谕性文字,用古英语写成,以简洁朴实见长,且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另外要认真体会散文的时代风格与作家风格,如培根的散文多用排比并列句式,形式工整,而这同时也是英国十七世纪散文的一大修辞特点。十八世纪的散文,初中期口语化盛行,代表作家是艾迪生(JosephAddison)和斯梯尔(RichardSteele),但到了末期却又转向典雅华丽。到了十九世纪,虽然一部分作家仍坚持散文朴实无华的特点,但在整个文学艺术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浪漫派散文似乎一直占据上风,作家常直抒胸臆,表现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这类散文句式灵活、语言新颖,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其生动的比喻、强烈的节奏感、飞扬的文采形成了散文的时代特色。但进入二十世纪后,英国散文的主流又回到了以正规口语为基础的朴实自然语言。翻译英语散文时,对上述语言风格的变异不能不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翻译中的确存在着许多语言变异现象,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文体及其他效果。由于产生这些变异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其表现特征也会很难把握,这就要求译者和读者能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思考和分析这些语言现象和文体现象,促使文学翻译工作更顺利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SusanBassnettandAndre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M](London:Cassell,1990).

[2]侯维瑞.英语语体[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3]刘宓庆.现代翻译理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散文翻译论文范文第10篇

文学翻译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文学。综合中外论者对文学一词的阐释,我们知道文学具有以下主要特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抒感的,是emotion-centered;它有审美价值,其语篇功能主要是用艺术的语言叙事、画物、言情,达到感染人、娱悦人、教育人的目的。文学的这些特性也是它有别于其它文体的地方。要说清楚文学是什么虽然不易,但人们却能很容易地告诉你: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等是文学。如此说来,文学语言就该是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文体也就该是这些文体的总和。尽管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中又能分出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作家作品,但我们的注意力这里主要集中在英语各体类之间的文学共性的东西,即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一直被认为是派生的、模仿性的、第二位的文学形式,处于文学研究的边缘,极少受到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家应有的重视。评论文学翻译的标准大多是先验性的,重原文文本轻译文文本。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先验性的“等值”标准提出质疑;描述性的、动态的翻译研究应运而生。人们不再用“等值”、“正误”、“好坏”、“对错”等标准来评判翻译文本,而是将翻译文本中出现的“差异、谬误、摸棱两可、多元指涉,以及‘异质’的混乱”视作“文化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特定文学抉择的宝贵资源”。

研究文学翻译的变异现象,首先要给文学翻译的常规与变异下一个定义.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文学翻译活动首先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与社会学中行为规范的功能类似。文学翻译的常规是用来辨别合适的或不合适的翻译行为的准则和标准.它由具体的文学翻译的原则、标准、过程、方法等理论组成.与社会学中的越轨行为一样,文学翻译的变异是指违背了文学翻译常规的翻译行为或活动和不恰当的使用翻译技巧等行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变异现象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由此更是增加了文学翻译的难度。

二、文学翻译中的变异现象及其文体效果

文体学和文学紧密相关,一直被用来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同时它也是翻译工作者的必修课,翻译工作者具有文体学知识将有助于发现原文的特色,从而忠实地翻译原文。

文体学理论认为,作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任何符号,一个词,一个句法,一种修辞手段或是某个叙事角度,都是作者独具匠心的选择,都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或是突出主题,或是增强美学效果。因此,译者一定要对每个对象的功能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忠实地翻译出原文的韵味,使译作读者获得与原作读者相近的感受。

下面我们来看不同体类中的不同变异现象及其文体效果。

(一)小说的翻译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变异

在一部小说中,尤其是在人物众多的小说中,作家为了生动地再现形形的人物的个性,常常模仿他们各自的语言,使他们说出合乎自己身份、地位、教养、性格的话来,这是作家借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如马克•吐温的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小说的叙述部分即采用了经过锤炼的美国当代口语,书中的人物对话更是原原本本的生活语言的照录,请看哈克与黑奴吉姆的对话:

"Hello,Jim,haveIbeenasleep?Whydidn''''tyoustirmeup?""Goodnessgracious,isdatyou,Huck?Enyouain''''dead-youain''''drownded-you''''sbackagin?It''''stoogoodfortrue,honey,itistoogoodfortrue.Lemmelookatyou,chile,lemmefeelo''''you…"

由此例可以看出,黑奴吉姆的语言充斥着讹读、省音、不合语法、用词不妥,这些极不规范的语言不仅仅只是传递了一种信息,透过它们读者可以推测到有关这一人物更多的情况。

(2)叙述时空的混乱化变异

这一特点主要存在于一些现代派小说中。传统小说的叙述总是时空脉络清晰,要么依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描述,要么采用倒叙,即使多有场景变化,但时间和空间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而在一些现代派的作品中,由于作家对心理现实刻画的追求,也由于作家的创作观念及手法的缘故,如意识流手法的采用,常常使得时空变化模糊不清,作品中的人物思维、语言混乱无序,过去的、眼前的,想象中的人和事,纷乱一团,语言缺少了形式上的逻辑关连,变得毫无条理,不完整的句子很多,给理解带来了较大困难。此时我们要引入一个文体学中的概念---前景化(foregrounding)。它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法将需要表达的事物或现象突出地表现出来。通常它通过对标准常规的系统违反来达到,是引人注目的、新颖的。意识流小说往往描写人物混乱流动的意识,因此在语篇上常常表现为词汇组合、句法结构、语篇结构、叙述模式等多层面上偏离常规的前景化特征。。

(二)诗歌的翻译

一般说来,语言形式服务于内容,并具有一定的意义。就诗歌而言,形式的意义远远大于散文类作品中的语言形式。诗之所以成为诗,怎样说与说了什么同样重要,所以译文中追求形似是译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现代文体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风格是对常规的变异。”(Styleisdeviationofthenorm)反过来讲,语言常规的变异就是语体风格的意义。变异是超常规,超常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才能吸引人,超常才能体现语体风格。变异是手段,通过变异造成“突出”(foregrounding)。“突出”意为“不落俗套”、富有新义,新义构成语体风格之意。“突出”通过语言变异来实现。如果把变异的语言现象看作“突出”,语言常规就是构成“突出”的“背景”(backgrounding)。有“背景”有“突出”才能勾勒出作品的整体美貌。将此观点应用到诗歌的翻译当中将会使译者和读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如美国现代诗人mings曾写了这样的诗句“youpaysyourmoneyandyoudoesn’ttakeyourchoice”(1950)。他勇敢地冲破了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在一般现在时第二人称后的谓语动词和助动词词尾加了-s和-es,给语体风格以新义。

(三)舞台剧及影视剧本的翻译

剧本与小说、散文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通篇都是用对话写成的。它们之间的另一个差别是小说和散文通常是供人默读(当然也可以朗读),而剧本却是最终要诉诸声形的(当然也可以拿来默读),由此它构成了与其他文体绝然不同的变异。剧本中的对话(对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经过作家精炼后的诗句,如莎士比亚的诗剧中,人物语言多是诗的语言,正式程度较高,辞格也较多。第二种是经过作家加工后的较为正规的、完整的语言,它来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再一种就是未经加工的生活语言照录,多停顿,多不完整句,多不合语法规范句,多重复。当然,上述三种只是大致分类,在每一种类型中,语言的正式程度或用语特点又会因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身份、地位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有的人话语单调乏味,有的人则出语机智幽默,有的人言语矫柔造作,有的人则语言朴实自然……总之,有多少种人就会有多少种语言。

翻译舞台剧剧本和影视脚本,要充分考虑其上述特点,译好人物语言,充分体现原剧整体语言特色和具体的每个人的语言特色,使语言连同人物一起"活"起来,"动"起来。就舞台剧剧本的翻译而言,其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为该剧在另一个国度用另一种语言演出服务,二是译出来供人阅读。但不管是出于哪一种目的,译者都应考虑原文作为剧本的特点。如朱生豪在译莎士比亚剧本时,常常要让自己扮作剧中人物,拿译出的句子读一下,看一看是否上口。影视翻译与普通小说翻译的不同之一在于它受制于口形及时间。屏幕上演员说话时间如只有五秒钟,那译文的字数也就不能太多,不能是演员已经闭嘴,而配音却仍在说话,这对于译者是一个考验。同时,译文还必须照顾到演员说话过程中的停顿。如Memoriesarewonderful…andthegoodones…sticktoyoulikeglue.(回忆是美好的…好的回忆……将伴你终身。)如要将sticktoyoulikeglue译为"将象胶一样始终粘着你",那就太长了。配音要想逼真,还要考虑选词的口形与屏幕口形的一致。一般来说,嘴巴张得较大,译时应选择开口呼的汉字,反之则选用闭口呼的汉字。此外,译者必须关注屏幕人物的动作神情,了解人物性格特征,用性格化的语言反映人物的喜怒哀乐、粗俗高雅。

(四)散文的翻译

翻译散文,首先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因为内容与风格是统一的。譬如英国早期的散文多为说明性文字、教育用文字和劝谕性文字,用古英语写成,以简洁朴实见长,且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另外要认真体会散文的时代风格与作家风格,如培根的散文多用排比并列句式,形式工整,而这同时也是英国十七世纪散文的一大修辞特点。十八世纪的散文,初中期口语化盛行,代表作家是艾迪生(JosephAddison)和斯梯尔(RichardSteele),但到了末期却又转向典雅华丽。到了十九世纪,虽然一部分作家仍坚持散文朴实无华的特点,但在整个文学艺术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浪漫派散文似乎一直占据上风,作家常直抒胸臆,表现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这类散文句式灵活、语言新颖,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其生动的比喻、强烈的节奏感、飞扬的文采形成了散文的时代特色。但进入二十世纪后,英国散文的主流又回到了以正规口语为基础的朴实自然语言。翻译英语散文时,对上述语言风格的变异不能不察。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翻译中的确存在着许多语言变异现象,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文体及其他效果。由于产生这些变异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其表现特征也会很难把握,这就要求译者和读者能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思考和分析这些语言现象和文体现象,促使文学翻译工作更顺利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SusanBassnettandAndre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M](London:Cassell,1990).

[2]侯维瑞.英语语体[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3]刘宓庆.现代翻译理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4]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论文关键词:文学翻译;语言变异;变异模式;文体效果

上一篇:市场营销管理范文 下一篇:实践本体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