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范文

时间:2023-03-20 12:36:40

三公经费

三公经费范文第1篇

因公出国(境)、公车购置运行、公务接待等所产生的“三公”经费,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三公”消费不透明,容易滋生不合理的公款消费,“三公”变“三私”,甚至助长腐败。2011年,国务院要求有关部委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并作出决定,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公开“三公”。围绕“三公”经费问题,群众反响强烈,代表热切关注。

公开比阳光更温暖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决反对铺张浪费,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严格控制和压缩“三公”消费,推进公务消费制度改革和信息公开,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据悉,2008年,浙江率先提出要压缩办公经费。近年来,浙江的“三公”经费也一直保持零增长。

“公开比阳光更温暖。”雷林代表认为,对于“三公”经费问题,公开、透明、准确至关重要。1月13日下午,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预算专题审查会,对商务厅、文化厅的2012年部门预算(草案)进行审查。预算草案公布的“三公”经费数字引起了众多代表关注。草案显示,浙江省商务厅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为699.5万元,省文化厅为1603.6万元,均为“零增长”,受到不少代表肯定,但也有代表对其中的内容“挑刺”。

据悉,省文化厅“2012年省级部门政府采购(资产配置)预算表”中有一项明确列出:“小汽车更新购置经费,上海大众新领驭,轿车,18万元。”不过在其他涉及购车的项目中却没有写清楚品牌。

“预算中应该写清楚2012年度需要购买的汽车品牌。”单建明代表建议。作为财政方面的专业人士,虞文萍代表也认为,在“三公”经费的公开方面,各个部门还应该持更为开放的态度。“公布越细化,老百姓就越不容易误解,这也有利于各个部门今后工作的开展。”虞文萍说。

据悉,2011年上半年,“温岭人大”网公布了当地16个乡镇、街道和22个政府部门的2011年财政预算,其中包括“三公”经费的内容。“公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切实让‘三公’支出降下来,通过透明和监督,减少违规。”温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学明代表说。

树立对纳税人钱袋子负责的态度

“开门七件事,政府也有正常的开支,而哪些是必要开支,具体涉及哪些人群,这些人的消费标准怎么样?这些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方根雄代表坦言,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人情社会,公款接待和送礼在不同程度都存在,关键是要控制总量,能压缩的要坚决压缩,不能有“不花白不花”的思想,要树立对纳税人钱袋子负责的态度,对老百姓有个交代。

“铺张浪费绝对不是一个廉洁政府的表现。”有代表表示,“官员伤肝、百姓伤心”,民众之所以关注“三公”经费,是因为这块存在的浪费太大。“‘一支笔’现象严重,这使得‘三公’经费使用的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也有代表指出,“茅台酒价格为何一涨再涨,是公款吃喝扰乱了市场秩序”。

杨益民代表更关注“三公”的使用效率问题。“目前有的地方公车泛滥,领导一人一辆,有些平时不用还闲在那里,效率很低。”杨益民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些部门完全可以几个人一同来拼用一辆车,并加强考核,从而合理使用公车资源,提高使用效率。

据悉,目前宁波、杭州、嘉兴等地陆续开展了“公车改革”,从实际情况来看成效较为明显。据傅金根代表介绍,南湖区实行公车改革以来,静态节约了400多万元,动态的则更多。

目前“三天一小会五天一大会”的现象比较多,由此而产生的会议经费居高不下。林康代表直言,有些会可开可不开,而省领导也在此前表示要解决“文山会海”的问题。因此,“希望可以单独将会议预算列一下,亮一亮,让大家看看。”林康说。

“莫让‘节庆’成‘劫庆’。”来自宁波代表团的严玫代表,对近些年各地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节庆表示担忧。“各类节庆,政府收支能否平衡,我们记者采访时,政府部门负责人对此基本‘免谈’。”严玫建议,人大要加大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监督,切莫让财政为“节庆攀比之风”买单。

公开官员财产,才是最有力的反腐

除了“三公”经费外,来自台州代表团的叶维军代表对官员财产公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公开官员财产,将其放在大众的监督下,才是最有力的反腐。”叶维军代表认为,虽然我们也有不少反腐的好政策,但不立法,不公开,反腐总难彻底。”他认为,“官员个人财产不公开,是反腐败问题难以有效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悉,欧洲官员财产公开有上百年历史,而我国2005年出台的公务员法,未对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做出规定。目前,“公务员财产内部申报,上报给当地纪委。”叶维军代表认为,“这只是党内文件规定,没有法律规定,没有制度规范,即便申报,不公开,人民也无法监督,也较难形成真正的监管。”

至于一些人“财产问题属个人隐私”的态度,叶维军代表表示,“当官搞政治就应该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财产就应公开。”

近几年,一些地方也不乏对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尝试。宁波慈溪推行领导干部廉情公示制,廉情公示表张贴在单位公告栏,向本单位本系统的干部职工进行公示。

“出台官员财产公开的法律是迟早的事情。”因此,叶维军代表向大会递交了一份议案,要求制定出台《浙江省官员财产公示条例》,并提出对制定出台官员财产公示条例的方案设想。

在这份议案中,记者看到,财产公示申报内容既包括申报人个人的财产,也包括申报人的近亲属(包括父母、岳父母、配偶、子女及与其共同生活的其他家庭成员)的财产。申报的财产范围应包括不动产、交通工具、存款、有价证券、贵重物品,也包括债权、债务、投资或者偶然所得以及工资、各类奖金、津贴、补助及福利费等。

“其实,有价证券、不动产等,占了个人财产的大头。”叶维军代表说。此外,这份议案还围绕“合理确定申报主体”、“明确财产公示范围”、“完善责任追究机制”等内容给出了制度路径。

三公经费范文第2篇

公用经费是政府财政预算支出的中央组成部分,是保证政府部门职能发挥的经济基础,公用经费的合理安排和规范使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支撑数额过大、损失浪费严重的现象,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运用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的手段,将有限的公用经费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推进严谨高效的政府工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1、出国经费审计。出国经费的审计应根据所属单位的行政级别和工作性质不同,确定其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一般来说,厅级以上单位可以将出国经费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审计。而县级及县级以下单位,出国费用相对较少,有的单位甚至没有出国费用,取而代之的是国内各种名目的学习考查费用和异地会议费用。因此,广义上的出国经费审计应该包括出国费用和国内学习考查费用以及异地会议费用的审计。支出的名目通常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习培训、召开工作总结会议(异地)等方式。其支出的表现形式一是各地旅游部门开出的学习考查费用发票,二是异地宾馆开出的会议费用发票。

2、公务用车审计。公务用车审计要重点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车辆定编数量、实际拥有车辆数量及型号,分析车辆超编及车辆配置超标的原因。以单位车辆费用支出总额为依据,考核单台车辆费用支出标准。并对维修费、燃油费、车辆保险费、其它费用进行分项考核,通过车辆使用年限、年度行驶公里数等相关指标分析,分析公务用车费用支出是否合理,不合理的原因究竟在那一块费用中。

3、公务招待费审计。公务招待费在“三公”经费中属于较难审计的一项,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各单位对招待费的核算普遍存在公务招待量大、真假难分、核算不规范等问题。各单位公务招待费中除正常公务招待以外,往往把许多不能正常反映的违规开支通过非正常手段取得招待费发票,再以正常业务招待的名义报销。因此,正确分析招待事项的真假、是揭示公务招待违纪违规问题的关健所在,也是发现虚假报销案件线索重要途径。公务招待费的审计除了审计业务招待费科目外,还要重点关注以下科目,一是关注专项资金中列支的招待费。多数有专项资金的单位将部分业务招待费支出列入到专项资金的费用支出中,从而掩饰其招待费总额。二是在往来帐目上列支招待费。部分单位从代收代付的资金中支出招待费用,没有统计入单位的招待费用总额中。三是随会议费用报销的招待费。从审计情况看,有些单位将一些会议以外的接待费用混在会议费用中进行报销,隐瞒了招待费用的真实性。四是从食堂支出招待费用,而以其他名义进行补助,掩饰其招待费总额。五是部分有对外出租门面的单位,用招待费抵冲房租收入。六是在下属单位报销招待费,转移招待费用,掩饰其招待费总额。

一是要有一个合理的“三公”经费预算。“三公”经费的预算编制应该是建立在对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水平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按照“节约、有效”的原则编制的,必须是根据法定原则进行编制,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如何解释法定和实际情况就成了编制预算和确定审计标准的关健。本人认为法定原则应理解为根据单位核定的人员编制、车辆编制、国家和地方有明文规定的考查学习费用作为标准编制“三公”经费预算的原则。而实际情况则是根据单位现实状况以一定的标准进行预算。在编制预算时,不能把人员、车辆超编的因素考虑到预算中去,审计人员应当正确区分预算内核定支出和超预算支出,重点分析预算超支的原因。

二是要有一套完整的“三公”经费管理控制制度。“三公”经费的开支重在日常管理,因此,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各单位应以“三公”预算为依据,将费用分解落实到各部门,按时间和工作进度对费用的支出进行控制,确保经费支出控制在“三公”预算之中。审计人员应该对单位因人员、车辆超编等因素导致的“三公”经费超支和其它因素导致的“三公”经费超支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为控制“三公”经费增长制订相应措施,为调整预算指标提供现实的证据。

三是要有一套完整的“三公”费用支出考核机制。制度是否有效,关健在于落实。多年来,控制行政事业单位

“三公”经费的呼声不断,但效果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完整的“三公”经费考核机制,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形成“两张皮”。政府没有建立统一的“三公”经费支出考核标准,各单位的预算执行结果是否超预算缺乏监督和奖惩手段,导致“三公”经费的增长势头难以得到遏制。

三公经费范文第3篇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搞好“三公”工作,我局成立了以书记、局长李立安为组长、副局长彭胜辉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三公”经费管控工作领导小组,今年年初重新下发了《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和《公务用车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行会审联签制度,从制度对全局支持进行规范,确保“三公”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强化工作落实,严控“三公”经费

1、会议及公务接待费用

我局20**年会议及接待费用预算为7.2万元,20**年会议及接待费用预算为6.24万元。我局20**年会议及接待费用为40.5万元,20**年会议及接待费用为53.5万元,20**年1-6月会议及接待费用支出14.3万元。

我局对公务接待费用实行会审联签制度。接待安排先由需接待部门的经办人员向领导请示,由办公室统一安排,报销时必须由经办人员、会审联签小组会签,经分管领导审批后,财务股核报。经调查,我局不存在公款大吃大喝及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等情况,支出偏高的原因:按上级要求,我局开展了多次公路专项整治行动,上级检查多,部门联系公务接待较多;路政巡查加班餐费等共同导致。

2、外出学习培训参观考察情况

3、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用

我局对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实行单列记账,定点维修、定点加油、统一保险和统一报废更新制度。经查,我局在自查自纠阶段如实登记上报公务车辆情况;节假日严格执行公务车辆封存备案制度;不存在超标准配备公车或豪华装饰公务用车行为;不存在公车入私户行为。

三、积极完善监管,共建长效机制

根据自查结果,我局对严格“三公”支出管理,提出了八项强化措施。

一是提高工作效能。增强行政成本意识,努力提高执行力,超前谋划,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加强对会议经费的管理。控制会议时间、会议规模,尽量利用机关会议室,能够简化会议形式的一定要简化。

三是加强对考察及差旅费的管理。控制出市、县参加会议、考察的人数,不安排没有实际意义的公务考察活动。出差之前提前填写出差申请单,作为报销时的依据。

四是加强对公务车辆的管理。规范和控制公务用车修理、用油等行为,修理前报机务股并填写修理审批单,并到定点机构进行修理;节假日和不使用时车辆一律停放到机关院内。

五是加强用水用电管理。对空调、照明、用水等进行统一管理,提倡节约用水用电。

六是控制公务接待费用。严格按照“公务接待管理办法”中的审批程序进行接待,严格控制接待标准。

七是规范大宗购置及办公用品管理。大宗商品购置一律按政府采购规定实施,办公用品采购实行定点采购,需要办公用品的股室填写办公用品采购单,经分管领导批准后,统一由办公室进行采购。

八是规范财务管理。公务费用支出实行计划管理,规范批报手续,实行“一支笔”审批和财务公开制度。

三公经费自查报告(二)

根据省、市纪委通知要求,我区对公务活动中涉及的“三公”经费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公”经费管理情况

20xx年度,我区“三公”经费共发生70.2万元。其中公务用车运行费68万元,公务接待费2.2万元,没有公款出国(境)事项发生,此项费用不存在。

二、“三公”经费管理办法

我区公务用车运行费实行定额管理,处级领导专车运行经费每年2.5万元,部门公务车经费每年1.5万元,凭据核销,超支不予处理。

公务接待费我们以林业局经营收入为基数,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出当年公务接待费可以发生的最高额度,并把接待费用控制在最高额度以内。具体管理中,本着从严管理、勤俭节约、圆满待客的原则,制订了一系列制度和规定,强化公费招待审批制度,加强公费接待部门和接待标准的管理,既加强了业务招待费的使用管理,又促进了有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三公”经费管理成效

通过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我区20**年“三公”经费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即节约了资金,又发展了业务,在拓展外部市场,协调和密切各方关系上取得了可喜成绩。

今年我局将会继续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按照上级的要求,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强化制度建设,完善预算分配机制,进一步加强“三公”经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管理,大力推进建立和完善厉行节约的长效机制。

三公经费自查报告(三)

一、部门基本情况

(1)、部门职能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拟订全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并组织实施。

(二)拟订全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发展规划,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并监督实施;负责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统计和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承担战备支前运输的有关工作。

(三)指导交通运输业体制改革;培育和管理交通运输市场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维护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的平等竞争秩序;调控和平衡全市交通运输运力;引导交通运输业优化结构和协调发展;指导交通运输业协会工作,发挥交通运输业协会的功能和作用。

(四)负责全市公路、水路的运政和路政管理,统一管理城乡公路、水路客货运输;管理城市客运(城市公共交通和出租车);加强交通运输服务业的管理,指导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对重点物资运输和紧急客货运输进行调控。

(五)负责市属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组织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重点公路、水路交通工程建设及客货运输站场的管理。

(六)负责全市汽车维修市场的行业管理。

(七)负责全市水上港航监督、船舶检验、船员培训考核及交通安全管理和船舶维修市场管理。

(八)开展全市交通行政执法监督、检查。

(九)贯彻交通运输业科技发展规划和技术经济政策;监督实施交通运输技术标准和规范;组织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成果推广,指导重大技术引进和创新工作。

(十)承办市委、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2)、机构设置

我局下设3科1室即业务科,法规科,技术安监科,办公室。

(3)、人员情况及增减变动原因

二、部门预算安排情况说明

(一)收入预算说明

20**年收入预算2041.57万元,全部为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收入。

(二)支出预算说明

20**年项目支出预算1294.57万元,用于公路养护、对城市公交补贴、农村道路客运补贴、出租车补贴、农村道路建设、行政单位医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三、部门预算中“三公”经费安排情况

(一)公务接待费支出预算20万元。具体支出内容:执行公务和开展业务活动发生的公务接待费用,其他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费用。

(二)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支出预算15.7万元。具体支出内容:行政调研、执法监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因公出差、四帮四促等发生的公务用车运行维护支出和其他按规定开支的公务用车运行维护支出。

三公经费范文第4篇

两宋时期,中央各机关院校和州军以上的地方政府,都有一个叫作“公使钱”的设置,也称公用钱,专门用于官署公筵及差旅供馈、迎送应酬、宴请赠礼等,差似今人所谓“三公经费”。各单位的公使钱额都有规定,对地方政府而言,其构成又分“正赐”、“遗利”等几个部分,正赐即财政拨款,遗利是机关办三产创收。讲白一点就是中央给你核定好花钱尺寸的一个“盘子”,盘子里除了实打实的正赐(财政拨款)外,其它全靠自己“拉米”。不过只要上面给这个政策,下面多有八仙过海的本事,放贷取息,合丸卖药,酿酒造醋,异地贸易,无所不为,故往往是府州“公使库”积藏丰厚,远远超过了额定。

但是,库里有钱,特别是靠所谓“遗利”得来的非正赐钱,并不等于可以任意使用。一方面,主流舆论对公款吃喝玩乐多有非议,即朱弁所记,“祖宗时,州郡虽有公库,而皆畏清议,守廉俭,非公会不敢过享”。另一方面,中央对公使钱的使用有制度,有审计,监控很严。仁宗时,知泾州滕宗谅动用公使钱犒赏辖境内羌人部落首领,又馈赠过客朋友,耗费十六万贯。监察御史梁坚弹劾后,中央派燕度追查。滕宗谅怕牵连太广,竟把燕度准备调阅的公使钱支出账目一把火烧光。其后虽经欧阳修、范仲淹竭力营救,最终未能逃脱“滕子京(宗谅字)谪守巴陵郡”的处理。还有一个知潞州尹沫,因为借用公使钱替一个部将偿还高利贷被中央派员追查,连同此前在知渭州任上的公使钱支出细目也要求一笔一笔说清楚,由此留下一篇《分析公使钱状》,用现代话就是晒三公经费了。

坡也晒过公使钱,但缘由又与滕、尹不同。大致是,熙宁新政时,作为增收节支的措施之一,中央令有关部门重新核定各路州军公使钱额。新标准出台后,不少吃惯“老公”的干部有意见,纷纷指责“奢俭各不中礼,甚者或至非理掊克”。中央只好让步,“量入为出,随州郡大小立等”,像三京、西北三路帅府、成都、杭州等“三公”活动较多的单位,还比过去增加了钱额。美食家坡也是控制三公支出的反对派,他的《和李常韵》《后杞菊赋》等诗文,主旨都是刺“讥新法减刻公使钱太甚”,或抱怨宴请标准降低,“齋醖厨膳皆索然无备”;或感叹公使库一年造酒不得过百石,何以宴乐,以致“弦管生衣,釜甑有尘”。到了元祐七年坐在知扬州任时,大概是政治气象已经改变的缘故,索性上了一份《申明扬州公使钱状》,通过对扬州公使钱额及其结构、实有钱数、近三年扬州三公支出的实际需要,以及本州钱额与他郡的对比等多个方面的晾晒,明确要求至少按定额由财政给足。囿于篇幅,不作展开,然彼时宋廷在这方面控制较严由此可见。

(摘自《组织人事报》)

三公经费范文第5篇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针对“三公”经费出现的问题仅靠道德教育和纪律约束难以医治的现状,江西省瑞金市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将“三公”经费纳入制度的调节范畴,让“三公”经费不能乱消费、不敢乱消费。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在公务用车方面,规范公务车的标准和数量,规范公务车更新的条件和程序,并以制度的方式进行确定;在公务车的使用方面采用内部控制手段进行规范,比如对公务车实行派车制度;加油采用按里程耗油定额加油或实行加油卡制度,一卡一车;对车辆维修采用竞标方式,到中标厂家维修,实行司机申请、办公室负责维修等内控制度。为了杜绝公车私用现象,该市对公务车安装GPS定位系统,随时掌握车辆的位置。或由办公室管理车钥匙,有公务用车司机领取钥匙,回单位后交钥匙。在公务接待方面,实行公务接待呈批制,即在公务接待前填写《公务接待呈批单》,将接待对象、标准、地点、参加人员等一一填写清楚,并经审批后再进行接待,接待结束后对各项支出审定核销。在公务学习考察出国(境)方面,“一把手”外出学习考察必须向上级或同级党委政府“一把手”汇报审批,并实行备案制,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

加强干部考核力度,将“三公”经费的使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变外部压力为自我施压,变“要我节约”为“我要节约”,增强降低“三公”经费的内在动力。同时,实行政府行政成本核算,建立既注重行政结果又注重行政成本的行政绩效考核制度。将每一项行政行为背后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与行政结果,以及社会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到政府绩效考核中。

加强民主监督,推行“三公”经费公开透明。首先,加强对“三公”经费的制度约束。在政府预算中,对“三公”经费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定额进行全面控制和约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增强“三公”经费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次,推行“三公”经费的公开透明。一方面,发挥内部监督,实行政务财务公开,接受干部职工监督,规范“三公”经费支出的合法合规性,提升“三公”经费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加强“三公”经费的审计监督,既能使政府掌握“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又能满足群众对“三公”经费支出的知情权。

(江西省瑞金市财政局钟惠林供稿)

三公经费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三公”经费 管理 初探

“三公”经费是指政府工作人员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的经费支出,简称“三公”。从2011年开始,按照国务院关于“三公”经费公开的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陆续公开“三公”经费年度预决算数据。从近两年对外公布的“三公”经费支出情况来看,相对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因其职能性质及其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方法的差异,“三公”经费支出的范围和内容都有着诸多不同之处,有着事业单位独有的特点。同时,“三公”经费公开,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现就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实行以来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三公”经费公开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的影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一、三公经费公开所面临的问题

1.三公经费公开的经费来源范围有局限。目前“三公”经费公开制只要求公开财政经费支出情况,非财政经费三公经费支出情况没有公开,大大降低了“三公”经费公开和控制的意义。事业事业单位经费来源渠道多元,财政拨款仅是其中一部分,其余事业性收入、经营性收入、预算外收入等非财政拨款中,往往隐含着更大的“三公”经费支出空间。从财务支出和管理的角度来看,事业单位财政经费与非财政经费是一个会计主体发生的支出,“三公”经费公开也应将非财政拨款开支一并纳入统计范围,不给“三公”经费在支出渠道上提供人为操控和调节的空间,成为一种数字游戏,在财政经费与非财政经费中随意地调节。

2.三公经费公开的内容及解释没有具体的规定。一些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内容过于简单模糊,难以让社会公众了解和解读。同属事业单位中行业特点工作性质的不同决定各自“三公”经费支出结构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就需要细化“三公”经费的内容,应明确每一笔花销的数额,解释每一笔花销的用途;应区分单位管理类“三公”支出和业务类“三公”支出的不同分类列支;不但要看支出数额,还要看支出绩效,以利于公众判断支出的合理性。应出台“三公”经费公开具体的规定,细化“三公”经费公开的格式、范围、内容、程度,如对于出国费披露单位年度出国具体团组数、人员数,有具体项目预算占多少,有批文有邀请函的正规出国活动占多少,其他单位自主安排的占多少,便于社会公众解读该事业单位一年出国费用的正当合理性。对于公务用车费披露单位车辆定编数量、车辆保有数量及型号,便于公众了解车辆单位的车辆是否超编超配置,提供车辆年度行驶里程、总里程和车辆综合使用年限,便于公众考核车辆费用支出标准,并对维修费、燃油费、车辆保险费及其它费用进行分项考核,分析车辆更新的合理性,不合理的原因究竟在哪一块费用上。

3.三公经费预决算数据统计口缺乏统一的标准。现行部门预决算基本支出部分编制口径基本一致,预算决算数据具有可比性,但项目支出预算部分无具体支出科目明细,项目预算明细反映在项目文本中且预算科目与决算报表支出科目不一致,给项目支出预决算统计对比分析带来很大的困难。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及会计核算体系既具有行政单位预算制的特点,也具有企业成本核算制的特点,“三公”经费是根据部门决算中相关经济科目数据统计出来的,部门决算又是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填报的。“三公”经费的概念不明确,口径和标准不规范,数据统计方法不统一造成统计结果的差异化。应建立起统一规范的对应关系,实现“三公”经费、部门决算和财务数据三者之间的对接,规定“三公”经费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因公出国(境)费、公务接待费与具体的预决算支出科目、具体的会计核算科目的对应关系,确保“三公”经费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4.三公经费预决算数据缺乏审计机制。目前国有企业的年度报表需经社会中介机构审计,上市公司报表要公告接受股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但对国有事业单位的预决处报表没有审计要求,一般经系统内逐级汇总后上报,无报表审计的要求。年度报表数据真实性无法得到可靠验证,“三公”经费统计口径是否合适,数据真实与否难以认定。随着国家财政监管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近两年部分地区财政经费监管部门对管辖内国有单位开展了一些预决处报表审计工作,但由于管辖单位多,人手有限,一般只能做到抽查,难以进行全方位普查。建立事业单位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年度预决处报表和“三公”经费支出报表进行例行审计,对提高“三公”经费和预决算报表数据质量很有帮助。

二、改进措施

1.三公经费总量控制的预算管理办法需要改进。从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实际支出情况看,除公务接待费部分这一项非刚性支出可以采取总量控制,逐级分解的方式加以控制外,公车费用和出国费用不考虑实际需求,采取定额指标,不得突破上年指标的方式不可取。众所周知,我国财政预决算是由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构成,基本支出一般安排人头费、运行费等常规性支出,财政经费及非财政经费均可以安排支出,但项目支出是依据项目管理部门批准后的项目任务书和预算实施,全额由国家财政资金安排,其中用于出国的费用、车辆购置运行的费用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如受制于“三公”经费总量控制目标的限制,往往造成项目难以完成或者难以按期完成,一些正常的业务活动不得不压缩或被后延,影响到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项目执行结果与批复项目预算不符,项目经费结余也给项目验收造成影响。科学的控制方法应是对于基本支出中的“三公”经费规模依据基本支出预算总额人员编制数核定“三公”经费的规模和比例,对于项目支出中的“三公”经费严格按照项目批复预算执行。

2.“三公”费用支出预算的监督考核机制应该跟上。制度是否有效,关健在于落实。多年来,社会公众对控制“三公”经费的呼声不断,但效果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完整的监督考核机制。政府没有建立统一的“三公”经费支出监督考核标准,各单位的预算执行结果是否超预算、是否缺乏监督与奖惩手段,导致“三公”经费支出和公开方面弄虚作假的现象屡有发生。2012年国家公布了《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对行政机关“三公”经费的规模和比例及定期公开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管理、控制和公开统一的规范应参照国家机关的管理规定及时跟上不能缺失。建立问责制,明确责任人,对不依据法定要求和规定范围、规定途径、规定范围公布“三公”经费,在“三公”经费公开中弄虚作假的行为,严肃追究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此外,发挥好社会监督的作用,对于“三公”经费公开的公众信息反馈体系和公众信息评价体系的建设也应作为“三公”经费监督考核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三公经费公开应致力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制的整体改革。我国事业单位“三公”经费问题的体制性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财政预算制度,二是职务消费制度。预算与决算两张皮,预算执行上的严肃性不够,财务报销制度的制度性缺陷,以及根深蒂固的职务消费观念等都是导致“三公”问题突出和严重的体制性根源。要从“三公”经费问题的体制性原因中去寻找制度治理之策,尽快实现我国财政预算的全公开,且都公开到“项”级科目,那“三公”经费的单独公开就不必要了,“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只能作为防范腐败风险的过渡性举措。我国的预算制度一直带有软约束的特征,只要领导愿意批准,没有预算也可以照样支出。要从制度上真正实现预算的严肃性,没有预算就不能支出,对违反预算的行为坚决查处决不姑息。制定合理的公务报销制度,我国的公务报销制度存有一些不合理规定和标准,衍生出一些中国特色的怪现象,例如下级单位附属单位为上级单位负担报销费用转移隐藏“三公”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搞清楚一个单位的“三公”经费到底有多少。推行职务消费制度改革,我国公车配备数量如此之大,经费支出如此之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一直实行的是落后的职务消费制度,要改革在公车使用上实行的实物配给制,进一步推进规范市场化、货币化公务用车改革之路。

三、总结

从事业单位角度来讲,“三公”经费公开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强化其执行经费预算的严肃性,提高预算管理的水平,完善财政资金支出的控制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公务支出。“三公”经费公开,将经费支出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提高了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成为事业单位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总之,“三公”经费公开,必将推动事业单位预算体制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

三公经费范文第7篇

“三公”经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经费和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是维护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基本经费的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后公布,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又展开了新一轮“三公”经费改革。但由于过去从上到下没有形成对“三公”经费使用的基本监督机制,三公”经费的核定、使用、管理和内外监督长期处于弱化状态,其衍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目前,虽然在行政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

一、“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

(一)具体消费不实

1.存在浪费现象。公务消费支出缺乏刚性约束,公务消费随意性大,若是单位领导自支自批,往往超出标准,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公务接待、差旅费等超出规定标准现象更是普遍存在。

2.部分消费模糊。在缺乏明确的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公务消费经常出现变通支出的现象。有些消费支出没有通过正规渠道走账,而是通过变通的方式变为招待费或者其他公务名义进行报销,无论是不是公务开支,都随着公务开支的名义报销,出现了模糊消费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公务经费往往发生“公地悲剧”的现象,经费数额不断增多。

3.灰色消费众多。在公务消费不透明并且缺乏监督的情况下,部分公务人员利用公务消费的名义谋取私利,使公务资金为个人消费支付费用。比如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等。

(二)“三公”项目消费不合理

1.公务用车的配置和使用不合制度。我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公务用车的配置和使用有相关的制度,但是制度靠执行才能发挥效力。有些单位对制度的执行不严,甚至无视制度,出现了公务用车配置和使用超出规定的现象。首先是公务车配置超编,在超编时往往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借口,实际上以领导的数量为标准配置公务车。其次是公务车超标配置,部分单位和部门存在公车使用相互攀比的现象,将使用车的标准看成是在单位地位的象征。再次公车私用的现象普遍,公务车的使用分成了三部分,公务使用一部分,领导使用一部分,驾驶员使用一部分,公务车成了私人的礼物和馈赠,直接导致公车费用上升。

2.公务接待超标。一方面,公务消费的名目多、项目多。领导检查考核、申请项目、汇报工作、庆功表彰、召开会议等等都是公务消费的项目,而有的公务消费项目形成了“一条线”,欢迎接待——结束庆功——饭后娱乐——考察景点——走时特产。另一方面,公务消费规模大、档次高。在中国的传统里,接待的规模及档次与重视程度是成正比的,为了表示尊重,往往超“标”接待,而消费往往存在“棘轮效应”,档次提高时皆大欢喜,档次降低则上下不痛快,于是公务费用一再提高。

3.因公出国失控。一些部门把公务出国旅游作为一种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的措施,假借各种出国考察学习名义组织出国旅游。随着出国审批制度的不断完善,明目张胆的利用公费出国旅游已不多见,一些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借学习考察研究的名义假借学习培训、开会考察之名出国旅游的事情还是屡禁不止,更有甚者有些单位和部门伪造邀请函、国际会议通知、国际学术交流通知等假文件作为公费出国旅游的依据,在群众中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另外还有一些公务人员通过组织安排正常的公费出国,通过变更原来安排的路线和行程,变相的进行公费旅游。而且变相的公费出国旅游还给了一些官员创造了转移财产,借机潜逃国外的机会。

二、“三公消费”经费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思想影响深

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的国家,受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许多公职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官本位思想严重,仍然存在特权的思想。对公务消费的认识不够,认为公家的钱只要没落入自己腰包,吃了喝了用了无关紧要,对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问题重视不够,将其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认识到公务费用来自于人民,“三公”经费的增加会加重人民的负担。部分官员为政绩等考虑过多,不敢违背业已形成的“惯例”,导致“三公”经费增加。这是“三公”消费过高的基础性顽症。

(二)法规制度不健全

在我国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部法律对“三公消费”的预算、审查听证、审计、评估、使用、监督、问责和处罚做出规定。因此三公支出的多少就成了自己说了算,想花多少就花多少。无法可依使得“三公消费”的数额越来越大,政府及工作人员也把“三公消费”当做了福利之一,成为了刚性消费,积重难返。从一个小城市的副市长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因公”去过了60多个国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公车改革会失败、公款消费会愈演愈烈、出国热会持续升温,三公经费屡攀新高。

(三)预算体制有缺陷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没有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从国家财政部目前公布的财政预算文件当中可以发现,现行的财政预算分类科目中没有“三公支出”等相关科目,“三公支出”的费用都是隐藏在“其他行政经费支出”这一宽泛科目当中,加之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既有预算内资金,又有预算外资金,这样更进一步导致公务支出超出预算,使“三公”经费增加。另外《预算法》也中没有对“三公消费”预算做出具体规定,比如公务接待费的范围、内容,规格标准等,也没有公务用车的购买标准,运行维护标准,使用范围、规格、限制,出国考察的范围,费用标准,效果考核等。因此“三公”经费有转移到其他项目的可能,公务接待费用的空间和灵活性比较大,在实际情况中,很可能会被转移到“会议费”等其他项里。

(四)监督体系不完善

监督力度不够和缺失是导致“三公”经费增加和滥用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主要是上级的事后监督,这种监督多属于亡羊补牢、成本较高。而根据《预算法》规定,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 大会批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技术、能力以及利益等原因,人大代表很难对政府预算做出合理判断,监督也流于形式。而公众监督方面,由于缺乏相关法律规定,政府以涉及国家机密为由一直拒绝公布预算数据与内容,__年后虽然情况有所好转,但所公布数据多为总数,缺乏具体说明,公众和媒体看不明白,监督无从谈起。缺少有效的监督,“三公经费”就便更加暗箱操作,助长了有恃无恐。

三、进一步加强“三公”经费监管的思路

(一)精简机构数量,控制在编人数

政府部门应按照“整合职能、整合权责、整合机构、整合机制”原则进行改革,精简机构、清理超编制人员以及吃空饷现象,在群众监督之下,将其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缩减财政支出,使压缩三公经费消费成为可能。

(二)健全约束机制,完善公开制度

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是打造阳光政府的重要举措。一是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目前中央各部门“三公”经费公开范围、方式、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而且,地方各级政府“三公”经费还没有全方位公开。要制定县级以上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日程表,明确统一的、具体的、规范化的要求,让公众有知情权、能监督打造透明政府,实现“三公”经费公开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已公开的“三公”经费进行细化。要进一步增强预算的约束作用,将支出细化到具体的项、目上,全方位审查“三公”经费支出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并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三公”经费公开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制定治理和改进的对策措施。

(三)注重政府绩效,健全考核机制

政府绩效是指政府所作的成绩和所获得的效益,在西方国家又被称为“公共生产力”、“政府业绩”等,其包括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社会管理的绩效表现两部分。政府绩效考核是对官员积极改革与创新,努力向上的最大动力,是“新一轮政府创新的驱动器”。将“三公经费”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能够增强降低“三公经费”动力,切实从源头上对挥霍浪费的行为进行控制,同时建立既注重行政结果又注重行政成本的现代行政绩效考核体系,还能 够建立健全政府行政成本核算机制。

(四)强化社会监督、实行行政问责

目前上级的监督、平级的监督和下级的监督是“三公经费”的内部监督主要有三个方面。 “三公”经费管理要到位,必须建立多层次、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和行政的、公众的民主参与监督机制。部门预算公开要网络化、财务科目设计要专业化、民意信息要集中化,加强行政的、财政的、审计的监管力度,实行严格的“首长问责制”,对违规超支使用三公经费的腐败问题予以坚决的查处,对不依法定要求、规定期限、规定范围、规定方式、规定途径公布“三公”经费的地方和部门,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还要对相应地方和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对违规的领导干部一律实行严格的不得提拔重用,还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预算公开化、信息网络化、监督社会化、执行法制化,相信“三公”消费状况一定会有一个根本的好转。

三公经费范文第8篇

Abstract: What is "the three public expenses"? How to control it?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propose specific measures of defining scope, improving system and regulating accounting according to the issues of is unclear connotation and unknown standards in current university "the three public expenses" management, expects to promote university strictly control and regulate "the three public expenses", promote long-term, standard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of university "the three public expenses" and establish a good atmosphere.

关键词: 高校;三公经费;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措施建议

Key words: university;the three public expenses;problems;cause analysis;measures recommended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159-02

0 引言

自《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特别是2011年国务院要求各级政府将“三公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决算报告,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以来,“三公经费”支出公示成了各级政府廉政勤政的代名词,成了狠杀各级政府奢靡浪费之风的杀手锏。但何为“三公经费”?为何社会公众如此高度关注?为何公开公示“三公经费”有如此大的作用?高校虽是从事教育、科研的非盈利公益性社会组织,但其绝大部分经费来自财政拨款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学费、住宿费),根据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高校应当公开公示“三公经费”,加大管控力度,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1 当前高校“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内涵不清,标准不明 不要说高校,就连倍受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政府机关“三公经费”具体包括哪些部门哪些人员发生的费用;接待什么级别的人最多可发生多少接待费;什么级别的人可以公款出国(境),每次出国(境)最多可发生多少费用等,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部法规予以清楚地界定,从而导致目前“三公经费”内涵不清,标准不明。

1.2 法规不健,预算不全 首先,针对政府部门(包括高校)“三公经费”管理的行政法规只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及“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等几部并不完整、严密的法规,具体针对高校“三公经费”管理的法律法规更是一片空白。

其次,高校生均经费预算拨款制度,只要省级财政、教育部门核定认可了高校上报的本校专、本、预、硕、博等各种层次的在校生人数(财政要求实名制),财政就按生均经费拨款标准10000-12000元/生·人·年乘以学生人数(硕、博生按折算系数折算成本科生)确定高校拨款,并按比例确定基本经费预算和专项经费预算,但这些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都没有要求高校设置“三公经费”项目、核定具体限额。由此导致“三公经费范围”无法确定,遏制效果并不理想。

1.3 支出失控,核算不一 “三公经费”由于缺乏严格的年初预算和标准控制,导致高校在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和因公出国(境)时是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来支付各项费用。同时由于我国饮食文化和传统办事风格,高校为了争取到更多更好的优惠政策条件和经济资源,大事小事,一般人物还是特殊人物,只要是有所求的,高校或以高档宴席处理,“无酒不成席,无席不成事”;或安排高档轿车专车接送或“借用”;或找各种理由安排出国(境)考察旅游。如此高校在政策资源供不应求的激烈竞争下,“厉行节约,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已然成了一句空话,“三公经费”支出标准严重失控。

由于“三公经费”内涵和标准缺乏法律法规规定,导致高校在核算“三公经费”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其会计核算的随意性、差异性较大,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导致有的高校把本校发生的所有餐费、食品费、鲜花费、礼品费等列入“公务接待费”核算;而有的高校为避免“三公经费”过高影响不好,在会计核算时有意识地降低“三公经费”,只把校级层面发生的金额较大的接待费列入“公务接待费”核算,而把金额较小的(500元以内的)和非校级层面(含科研课题)发生的接待费一律列入“其他商务服务支出”或“办公费”核算。有的高校甚至把相关“三公经费”支出转移到其所属基层单位开支。

还有列入“三公经费”核算的只是财政拨款发生的还是高校全部资金发生的,不同高校核算口径不同。在当前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各部门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的高压态势下,绝大部分高校采取的应对策略就是避重就轻,该支出照样支出,但在核算时采用了缩小的方法和不完全核算的方法来应对上级部门的督查。如此一来使得高校“三公经费”口径不一致,核算不规范,归类不完全,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高校“三公经费”支出情况。

1.4 考评缺位,奖惩不严 高校要进行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花钱是必须的。但由于当前对高校“三公经费”内涵界定、预算管理、绩效考评等法律法规尚属空白,即使高校制定并严格执行与“三公经费”支出有关的内部控制,如接待标准、出国(境)标准、公车使用级别等,但离开了法律法规的约束,每年的“三公经费”支出考核评价便无从谈起。况且高校对“三公经费”核算的是财务部门,其只是审核和监督“三公经费”支出票据的合法性、支付报销手续的完备性;而高校内设监察审计部门由于缺乏有效的预算和管理制度,其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对“三公经费”进行相应监督检查评价奖惩作用,即便是发现有的部门接待标准失控,重形式、讲排场等铺张浪费行为,要么不管不问,要么管就只是简单的询问了事,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家高校报道因“三公经费”过大而处罚过任何人。

2 强化高校“三公经费”管理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2.1 界定内涵,明确范围,制定标准,为合理控制“三公经费”提供制度保障 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地方各部门公示“三公经费”这一举施只是遏制其上升势头的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因此要真正控制并降低 “三公经费”,必须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对“三公经费”建章立制,准确界定内涵,统一支出标准,实行规范核算,进行严格控制,注重考评奖惩,才能真正实现管控目的。

2.1.1 界定内涵 笔者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当沿用《机关事务管理条例》第七条“……定期公布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等机关运行经费的预算和决算情况”关于对“三公经费”的统一命名,并通过法律法规对高校“三公经费”的内涵予以准确界定,同时要求在每年的预算、决算中单列“三公经费”项目进行反映。

2.1.2 明确范围 笔者认为可以选择下列原则之一予以明确其范围:

①小范围大口径原则。即校级领导、校级行政部门因管理工作需要使用其所有资金开支的“三公经费”。小范围仅指校级领导、校级行政部门因学校管理工作需要而开支的“三公经费”,不包括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院系、教辅部门、离退休管理部门,以及教师、学生,离退休人员开支的“三公经费”;大口径则指高校所有资金开支的“三公经费”都应包括在内。

②大范围小口径原则。即高校因工作需要使用其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大范围指高校所有部门和所有人员(包括学生、离退休人员)开支的“三公经费”。小口径仅指高校使用财政拨款开支的 “三公经费”。

③大范围大口径原则。即高校所有部门和所有人员因工作需要使用其所有资金开支的“三公经费”。

④小范围小口径原则。即校级领导、校级行政部门因学校管理工作需要使用其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

2.1.3 制定标准 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分级别、按档次制定高校“三公经费”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科学、合理地明确“三公经费”支出标准并要求高校严格执行,不得突破。高校应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关于“三公经费”规定标准实行定员定额管理和支出申报审批制度,按照“控制为主,绩效引导”原则,建立健全“谁主管谁负责”的问责制度和定期公示制度。

2.2 强化预算,严控支出,为切实降低“三公经费”提供措施保障 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当从规章制度的角度规定高校“三公经费”的预算目标、预算原则、预算项目、预算限额,预算期间,为切实降低“三公经费”提供政策保障。

其次,高校应当改革预算管理体制,着力解决“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预算编制缺乏科学、预算控制缺乏意识、预算执行缺乏约束,预算结果缺乏分析考评等问题,全面树立“三公经费”预算观念,严格预算程序,早编预算、细编预算,将“三公经费”直接纳入部门预算,单列“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三个预算项目,从全局上把握“三公经费”的总量和规模,按照“三公经费”开支标准合理下达预算额度,实行归口管理,并说明各种费用的计算依据、标准和额度。

最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高校应加大预算执行监督力度,严格执行“三公经费”预算,从紧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通过计量、对比、分析,揭示实际工作与预算之间的偏差,并予以纠正,保证“三公经费”预算目标的实现,杜绝实际支出超编、超标、超额度和变相开支现象,充分发挥预算的管理和控制作用。

2.3 完善科目,如实核算,为准确反映 “三公经费”提供技术保障 高校应根据财政部制定的《2014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要求完善会计核算科目,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下分别设置“商品服务支出——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出国费、公务用车购置”四个明细科目,并按照本文笔者建议的“三公经费”的内涵、范围、标准如实核算,如实报告,而不需要也不应该重新统计“三公经费”支出情况。

2.4 定期公示,加大考评,突出奖惩,为科学评价“三公经费”提供机制保障 国家相关部门应结合高校实情建立健全“三公经费”定期公示制度,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明确公示项目、内涵、范围和期限;高校自身也应当严格执行公示制度,实事求是公示“三公经费”支出,并制定具体的措施予以保障,确保“三公经费”公开不流于形式。

最后,高校更应注重“三公经费”预算结果绩效考核评价,在问责上下功夫。高校应当建立一套“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奖惩、反馈结果有应用[3]”综合的、全过程的,在责、权、利相结合基础上的“内容具体,指标明确,奖惩到位”的高校“三公经费”预算绩效考核评价奖惩体系,并实行信息化管理。通过“源头控制,过程监管,结果评价,有奖有罚”等具体措施来保证科学、合理地考评,激励部门和员工的工作热情、工作素养,保证“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财政部.2014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云南省财政厅预算处.2013年云南省省级部门预算编制指南[M].2012,8.

三公经费范文第9篇

(一)高校“三公经费”支出的特殊性

高等学校从其性质和社会职能上讲是综合性的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的高等教育机构,基于这一属性,高校按照上述范畴发生的“三公”支出往往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因公出国(境)费:对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来讲,因公出国(境)主要工作任务为考察、交流、访问等,防止过高的因公出国(境)费用的目的是控制公款出国旅游等不良社会现象。然而对高校而言,教师学生在日常教学科研活动中发生的参加各类国际会议、学术交流、师资培养培训、合作办学、公派学生交流等出国出境活动应当与上述现象有着本质区别。这些对外交流活动往往是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高校办学实力和水平高低的关键指标之一,因此不能简单定性为“三公经费”的支出内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该费用一般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一定级别官员专车和工作人员用车发生的相关费用。对高校而言,除了正常的公务用车费用外,还存在着因多校区办学发生的校区交通车辆的购置与运行费用,以及在教学计划内的教师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比赛、科研学术交流、生产实习及社团活动等日常发生的车辆运行费用,这些费用往往也是和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相关的,应当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支出,并非是公务用车的范畴,但高校在会计核算时往往不易将此部分支出从车辆运行费中分离,因而导致了公务用车费用的虚增。公务接待费:高校的综合发展需要在各个方面拓展生存空间,教学、科研、学科、实验室、招生就业等等;此外各类评比、检查等活动也始终贯穿于高校的日常管理事务之中,这些都不可避免的增加了高校在公务接待方面的支出。

(二)高校“三公经费”支出的隐蔽性

高校日常各项经济活动均围绕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无法避免的出现一些应当属于“三公经费”范畴内的支出被“包装”成教学科研的业务支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通过各类会议转移部分招待费用,从会议费科目列支应当属于公务接待的支出。2.差旅费用中往往包含公务车辆运行的费用,从差旅费科目中列支部分公务用车运行费用。3.通过各类培训班、科研项目变相转移部分应当属于“三公经费”范畴的支出。4.通过虚假的经济事项或票据隐匿部分属于公务接待的支出,最常见的有购买电子产品作为礼品、购买消费储值卡换开为“办公用品”发票等等。此外,部分高校还通过下属科研院所、经济实体等关联单位转移支付“三公经费”支出,这一类的行为往往更加隐秘,难以被发现并归集到“三公经费”支出之中。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高校“三公经费”的公开,仅仅是对已经发生的相关支出的分类汇总统计,只能片面的反映高校“三公经费”的真实情况,缺乏从预算到核算、决算、公开、监督这一过程性的管理,“三公经费”公开的质量和可信度都不高。

二、推进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有效监管和控制“三公经费”

(一)做好预算编制精细化,从源头控制“三公经费”。

预算编制是高校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控制“三公经费”的第一道关口。目前,大多数高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往往采用“经验主义”,通常在以前年度预算数和决算数的基础上简单加加减减,带有很多主观性,缺乏对各项预算支出进行科学的合理化测算。笔者认为,高校首先应当将“三公经费”从基本支出预算中分离出来,按照项目支出编制预算。这一点包含两个层面:第一是部门预算中将“三公经费”单独预算,目前各高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是将校内预算与部门预算接轨,也单独安排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与运行、公务接待等三项支出,杜绝“两张皮”的预算。其次高校应当根据学校发展的工作计划和切实需要,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三项支出精细化测算。例如:因公出国(境)费用,可以根据因公出国(境)团数和人数详细测算出国(境)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签证费、其他杂费等;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应当分别测算车辆购置及运行两部分费用,其中运行费可根据公务用车数量测算车辆保险费,根据行驶里程历史数据测算燃料费及安全奖励费,根据车辆年限测算维修费等等;公务接待费用应当参照国务院颁布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结合当地物价水平,根据预计的公务接待的次数人数,合理进行测算。总之,高校“三公经费”从预算的环节开始就应当做到有理有据,有账可查。

(二)做好内部控制精细化,从制度上约束“三公经费”。

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是降低“三公经费”支出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高校应当制定约束“三公”行为的相关制度,明确相应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建立预警制度,完善监督机制。例如:对于因公出国(境)行为,经过学校决策机构审批同意后,由外事部门对外出事项与任务、外出人员、目的地、外出天数、经费预算等信息进行校内公示,事后再对每次出国(境)发生的所有支出明细进行公开,据此比较是否有超预算范围的支出发生;对于公务用车,应当由相关职能部门扎口审批,对用车事由、用车时间数量、行驶里程等信息做好备案登记,防止未经审批用车、超审批范围用车甚至公车私用等行为;对于公务接待,也应当由相关职能部门扎口管理,避免未报批接待、超标准接待等违规行为。此外,对于三项经费的支出,财务部门可以建立预算执行预警制度,当支出总额度达到预算额度一定比例时,应当提醒学校管理部门和决策机构。

(三)做好会计核算精细化,准确归集“三公经费”。

笔者前述已经提到,现阶段高校“三公经费”的公开仅仅是一个事后反馈,是对已经发生的相关支出的汇总统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弹性空间。高校财务部门应当在进一步明确“三公经费”内涵的基础上做好核算过程化管理。首先,应当在财务系统中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明细设置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公务接待费等四个二级明细科目,实现和预算的无缝对接。其次,财务人员核算时应当仔细甄别,避免将与教学科研等活动相关的支出归集到“三公”支出,人为扩大“三公经费”。具体实务操作中应当重点关注以下经济事项:将各类学术会议、评奖比赛中的工作餐归集到公务接待费用;将教师学生参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教学用车费用归集到公务用车运行费;将出差过程中发生的伙食补贴标准限额下的餐费归集到公务接待费;将按照教学计划安排的教师学生出国交流的费用归集到公务出国境费用等等。最后,财务部门在核算过程中应当仔细审核“三公经费”支出的审批权限和支出明细,杜绝缺审批程序、超预算超标准的“三公”支出从财务报销付款;同时应当强调预算执行的刚性原则,严禁在会计科目中相互调剂,严禁在其他预算经费中列支“三公”支出,变相隐匿“三公经费”。

(四)做好信息管理精细化,及时监督“三公经费”。

首先,高校应当尽快推行公务卡结算,实现支付信息的电子化,有利于财政部门将公务支出信息统一纳入财政动态监控的范围。其次,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利用校内财务信息管理平台,授权校内相关机构部门,例如审计处、监察处等,或者相关人员,例如学校纪委委员,工会代表、教代会代表等实时查询“三公经费”支出的权限,做到真正的动态监控,也能有效遏制“三公”支出。

三、结束语

高等学校“三公经费”的公开,仅仅是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老百姓对高等学校“三公经费”关注度之高,也反映了他们对教育体制去行政化改革的愿望。高校应当借此为契机,勇于面对机遇和挑战,加强内部制度建设,促进学校预算改革,夯实财务核算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创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新局面。

三公经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时期 “三公”经费 公开 挑战

一、引言

长久以来,我国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即:公务出国、购置公车、公务接待)的数额一直居高不下,并每年出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三公”经费的无节制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政府部门腐败行为的产生,以致引起社会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严重不满。我国中央政府于2011年展开了“三公”经费公开的工作。这也拉开了我国政府对“三公”经费治理的序幕,表明我国政府对反腐倡廉的决心。

二、我国政府公开“三公”经费的现状

在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中,“三公”经费是政府财政预算公开中的一部分内容。自2010年起,我国中央政府就开始逐步公开了中央和各部门的预算,2011年起更是要求公布中央政府和各部门的“三公”经费。国家财政收入是政府全力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但是,公民对于财政预算、财政收入等有基本的知晓权。我国实行财政预算的公开正式向我国公民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迈出了第一步。在公众心目中,各级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三公”经费的浪费和使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人民群众的不满。但是,在全国各级地方政府中,截止到2011年底,只有上海、北京、山西等做出了“三公”经费的公开,有的地方政府即使公开也是局限于对某些项目的模糊不清的表述。可见,“三公 ”经费在地方政府的公开仍存在一定的阻力。

三、新时期“三公”经费公开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三公”经费公开面临主动性问题的挑战

从我国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对“三公”经费公开的不同程度不难看出,很多地方政府总会找出各种借口来对“三公”经费的公开保持沉默,或是推三阻四进行阻挠。还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即使公开了“三公”经费的支出,也是停留在形式上,甚至出现了对公开的经费支出数字进行隐形处理。这种迫于公众压力而不得不公开经费支出的地方政府部门,并没有真正领悟党中央对经费公开的真正含义,使得“三公”经费的公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贯彻和落实。

(二)我国“三公”经费公开面临规范性的挑战

我国“三公”经费的公开格式并不规范。目前公布的“三公”经费的形式有三种不同的版本。他们分别是:审计署公布并明确细化项目的内容;财政部门公布的相关总支出的数据;农业部集中公开的公务用车的开支。可见,不同的版本统计数据的不规范将会给政府部门造成隐匿不愿公开的支出部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另外,“三公”经费公开的过程中,各地政府部门公开时所采用的表格、公开内容的数据详细程度、公开的各项内容的细节等都未确定统一的标准。例如:很多部门公开的“三公”经费的数据非常笼统,并不能说明公费出国、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费用的具体数字,这种既缺乏详细的解释说明,又缺乏具体内容的公开数据是极不规范的。

(三)我国“三公”经费公开面临实效性的挑战

“三公”经费公开后,必须对公众的反馈信息及时收集。目前,我国“三公”经费公开后并未对公众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收集,更谈不上对公众反馈信息的受理了。很多政府部门对于公众提出的质疑往往是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使得公众参与“三公”经费公开的监督形同虚设。“三公”经费公开后,政府部门公布的数据缺乏评价标准,公众不能从这些绝对数据中清晰、明了的判定政府部门的经费支出的详细核算标准,这也就为公众对“三公”经费支出的合理性、绩效性判断制造了障碍。

(四)我国“三公”经费公开面临民主监督制度完善性的挑战

“三公”经费的公开中,政府部门是公众的人,公众对经费公开的信息享有知情权。一方面这需要政府部门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观念,树立起公开经费信息是政府的法定义务的新观念,不能无视公众的权利。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权利,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民主保障制度,让人民群众敢于监督,让公众的监督性得到充分发挥。随着我国对“三公”经费公开的不断实施,必须不断拓宽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途径。例如:可以采取网络形式公布经费支出数据、可以通过公布电话来监督经费支出的数据、可以通过报纸来公布经费支出数据。同时对于“三公”经费支出的相关投诉必须做出正确处理,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

(五)我国“三公”经费公开面临着全透明的挑战

随着各地政府部门对“三公”经费的公开,公开时的“全透明”成为经费公开的新挑战。全透明的公开是防止政府部门腐败问题发生的主要途径。目前,很多政府部门存在腐败现象,而全透明的公开各项经费支出情况,可以有效的防止政府部门的数字游戏和腐败的发生。全透明公开的本质是一种有效的监督,一方面,全透明公开克服了公众对腐败行为信息的不对称性;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形成的监督造成的舆论压力给腐败分子造成了一定的威慑作用。

总之,“三公”经费公开的科学化、规范化是我国政府加大反腐力度的具体表现,也是各级政府公开预算,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任萍.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意义深远[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07-25

[2]姜炯.三公经费窄口径公开 公车经费比例过大[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7-19

[3].中国职务消费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研究――基于公共选择视角的分析[J].望新闻周刊.2009(22)

上一篇:工会经费范文 下一篇:职工教育经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