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电解质范文

时间:2023-03-20 21:37:03

弱电解质范文第1篇

本教学设计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弱电解质电离的学习要求:了解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差异,能判断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会书写常见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是以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为授课用教材,本节内容包括两大教学重心:一是强弱电解质;二是弱电解质的电离。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强、弱酸的方法比较上以及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要求学生设计判断强弱酸的实验方法,简单复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引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四、教学策略

实验、讨论、讲解等相结合,支持学生参与学习策略。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学会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过程与方法:

1.从结构和组成上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判断。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与价值: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愿望。

2.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识。

六、教学重点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七、教学难点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八、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图片:生活中我们常用的洁厕灵的成分是盐酸。

厨房中,我们食用的白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

【问】两者一样吗?可以用醋酸将盐酸代替吗?

【学生答】不可以。

【问】为什么?

【学生】同浓度的盐酸的酸性比醋酸强。

【小组活动】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同浓度的盐酸的酸性比醋酸强?

【学生讨论,总结】1.与镁带反应,看剧烈程度。

要求:相同质量,表面积相同,同时放入。

2.与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反应,看产生气泡的快慢。

3.用pH试纸测定pH的大小。

4.根据强酸制弱酸的理论设计实验验证。

5.看溶液的导电性。

【教师】针对以上方法,请同学们利用老师已准备好的实验用品超市,检验这些方法的可行性。没有相应药品的,讨论其可行性。

【学生实验】

【学生小结】1.实验可行,盐酸与镁带的现象更为剧烈。

2.与碳酸钠溶液的实验可以看到盐酸中产生气泡更快一些。

3.同为0.1mol/L的溶液,盐酸的pH为1,而醋酸的pH为2~3。可以看出同浓度的盐酸酸性更强。

4.(教师引导)强酸制弱酸没有明显现象,但是pH在发生变化,可以通过测定pH的变化来判断。

5.溶液的导电性可以根据小灯泡的通电实验观察。

【教师演示实验】1.强酸制弱酸的pH的变化。

2.小灯泡的导电性实验。

【结论】同浓度的盐酸比醋酸的酸性强,即氢离子浓度不同。

【教师】高一我们讲过,盐酸和醋酸同属于电解质。请大家回忆电解质的概念。

【学生】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教师】注意: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首先都是针对化合物。其次,电解质必须是本身电离而导电。

【问】同样是电解质,浓度也相同,为什么氢离子浓度不同?

【答】电离程度不同。

【引导】我们将电解质根据电离的强弱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学生总结定义】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全部以离子状态存在,不存在该电解质的分子。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水溶液里电解质分子和它电离生成的离子共存。

九、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采用了实验、讲述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对电解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性思考、实验探究、逻辑推理、科学抽象,形成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并通过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分析和运用,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实验、思考题、生活情境等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建立知识,体会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体会化学的学科视角、观念和方法。

2.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新课程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纵观整个课堂,从教师的提问,师生的讨论分析,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思考,动手操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学习兴趣浓厚,知识理解透彻,形成了积极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尤其是分组实验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学效率得以明显提高。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整个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弱电解质范文第2篇

一、问题探究,讨论出真知

我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我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投影问题】1.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质是电解质?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差别?3.单质和混合物是电解质或非电解质?4.NH3、CO2、SO3等的水溶液能导电,它们是电解质吗?

二、实验探究,激趣求实

教师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后探索,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索能力,实践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

(提出问题)盐酸与醋酸是生活中常用酸,盐酸常用于卫生用具的清洁和去除水垢,为什么不用醋酸代替盐酸呢?

(讨论)有个同学抢着回答:“是浓度不同。”有的说:“我们很喜欢吃酸醋排骨,但我们不敢吃盐酸排骨,为什么呢?”有的说:“除去水瓶里的水垢用醋酸,而不用盐酸,因盐酸的酸性强。”……

「提问醋酸的去水垢能力不如盐酸强,除浓度之外是否还有其它因素?

科学探究1 【投影】实验3-1 体积相同,氢离子浓度相同的盐酸和醋酸与等质量锌粒反应,并测量溶液的pH值。

我在教学中尽可能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乐于思考、动手、讨论、公开成果及困惑,然后对其所探究的结论分析整合,解疑释难。

【激趣引导】边观察学生实验,边引导:两种溶液的相同点有(1)HCl和 CH3COOH都是电解质。(2)金属与酸反应实质是与氢离子反应。(3)酸的浓度、温度、体积均相同且金属的质量也相同。(4)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同学们抢着说:“只有氢离子浓度的大小了”。

有些同学在观察现象时,只是光看而不思,我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观察与思考相结合,以看启思,以思促看,才能使观察更深入、更有效。

【同学记录的现象】开始时,盐酸与锌粒反应剧烈。盐酸的pH值为1,醋酸pH大于1。

(引导思考)反应现象与pH不同的原因?

【同学分析整合】由于锌与盐酸反应速率较大,表明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比醋酸中氢离子浓度大,由此推断,在水溶液中,HCl易电离,CH3COOH较难电离。由于相同物质的量的盐酸比醋酸的pH小,且盐酸的物质的量与盐酸中氢离子相等,表明溶液中HCl分子是完全电离的,而醋酸的只是部分电离。

【结论】不同的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程度不一定相同。

三、合作探究,解疑释难

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假设中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留意现象的差别,反应事实本质;另一面让学生合作探究实验结论,寻找改进实验的最佳方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新的学习需要。

有个同学提出:“我们煲甜醋猪脚时,加多点水,酸味就谈了很多,那么醋酸在水中电离是否受到水的用量或温度的影响呢?”首先我对这个同学进行表扬,然后我们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科学探究2 强弱电解质在水中电离是否受外界条件影响?(根据本校的实际,尽可能多给学生自主实验的空间,只能探究醋酸的电离是否受到水量多少的影响。)

【实验】用两支试管分别取0.1mol/L的盐酸溶液和0.1mol/L的醋酸溶液各5ml测其溶液的pH。另取两个小烧杯,分别盛50ml蒸馏水,向其中一个烧杯内滴入一滴(约0.05ml)0.1mol/L的盐酸,向另一烧杯中滴入一滴0.1mol/L的醋酸,搅拌后,分别测其pH。

有个别组的同学负责记录实验现象,但他们已经忘记记录现象了,我连忙提醒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避免落记,这有利于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全面的分析,得到全面的结论。

【记录现象】盐酸被稀释1000倍后,溶液的pH增大3个单位值,表明盐酸中的氢离子浓度减小到原来的1/1000,而醋酸被稀释1000倍后,溶液的pH增大不足2个单位,表明醋酸中的H+浓度降低要小得多,甚至不低于原溶液的1/100。

【同学分析整合】从现象表明了强电解质HCl在水中是完全电离的。弱电解质CH3COOH在水中只有部分分子发生电离,但随着溶液的稀释,发生电离的醋酸分子数目增多。即醋酸在水中电离过程是动态的,其电离程度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溶液的稀释而增大。

【实验结论】醋酸电离程度可以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提问)既然CH3COOH的电离过程是动态的,那么已经电离产生的CH3COOH- 和H+是否能重新结合成分子呢?有何办法可以证明这一点?

科学探究3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否受到同离子效应?

实验:取上面装有剩余溶液的两支试管,在装有盐酸的试管内加入0.5gNaCl晶体,在装有醋酸的试管内加入0.5gCH3COONa晶体,充分震荡后,测其溶液的pH。

【同学记录现象】盐酸的试管中加入NaCl晶体,溶液的pH没有明显变化,在盛有醋酸的溶液加入醋酸钠晶体后,溶液的pH明显变大。

【同学分析】由于醋酸根离子的浓度增大,导致pH明显变大,即H+浓度明显减小,所以醋分子电离为离子的过程是可逆的。

【结论】综合上述两个科学探究实验现象得到结论,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其电离程度可以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弱电解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教材、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

本节内容是本章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在高考中,其重现率达100%。教材涉及有关酸、碱、盐的概念及电离、物质结构、化学平衡原理知识。同时它又是学习弱电解质在离子反应中的表现、离子共存、水的离子积、盐类水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电解等知识的关键。因此,在教材中它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教这一节应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突破。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我们应加强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在分析了本节的难点和重点之后,我对这节课的结构和教学组织过程是这样安排的:课前预习―复习检查―实验导入―讨论比较―归纳总结―教学反馈。

本节课主要包括四部分:①回顾已知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②实验感性认识: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同浓度、同体积的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并据此导出不同的电解质在溶液里电离程度不相同,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③讨论比较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建立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与物质结构的联系,加深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的理解。④练习反馈,培养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差异及原因;

3.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结构的关系;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分析与讨论、联想与类比、归纳与演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教材(如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但电解质的强弱不以溶液导电能力大小划分;导电能力弱的溶液不一定是弱电解质溶液)对学生适时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

1.强、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与区别;

2.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差异及原因;

3.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准备:1mol/L盐酸、1mol/L醋酸、镁条、PH试纸、表面皿、锥形瓶、玻璃棒、气球

五、教学过程

[引入]

电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可以说是光明的使者,为什么却有人却称呼她“电老虎”?

学生回答:

你能解释下列事实吗?

潮湿的手触摸正在工作的电器时,可能会发生触电事故。

学生可能的回答:纯水导电能力不强,可能是水里有电解质。

电解质是已学过的知识,请同学回忆有关电解质的概念及其特点:

学生归纳:

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电解质特点:都是化合物。

强调: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练习: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①NaCl溶液 ②NaOH ③H SO ④Cu ⑤CH COOH

⑥NH ・H O ⑦CO ⑧乙醇 ⑨H O

[过渡]

师:化合物可以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可不可以再分呢?

学生回答:可以分。

师:对!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为什么我们电解水制H 、O 时向水中加入的是少量的NaOH溶液或H SO ,而不是氨水或醋酸呢?

学生甲:纯水的导电能力不强,加入电解质是为了增强导电性,它们都是电解质应该都可以。

学生乙:导电能力取决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可能是NaOH溶液或H SO 溶于水后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而氨水或醋酸可能溶于水后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不强,所以不用氨水或醋酸。

评价:两位学生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不能用实验证明的观点最多只能叫预测,请学生设计实验、讨论方案。

[活动与探究]

1.我们用相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举例,根据经验,它们的电离程度有无差异?

2.若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请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①测量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的盐酸和醋酸的pH值;②在两支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的盐酸和醋酸,在两个气球中分别加入经砂纸打磨过的长度相同的镁条,然后将气球套在锥形瓶口,同时将气球中的镁条送入锥形瓶中,观察、比较气球鼓起的快慢等现象。

盐酸和醋酸的性质比较

[重点剖析]

1.金属与盐酸等酸溶液反应的本质是金属与H 反应;

2.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金属镁反应,盐酸与镁的反应速率明显较快。

[学生归纳]

当两种不同强度的酸浓度相同时,电离程度是不同的(验证结论)。

[观察]盐酸与醋酸在水中的电离示意图(课本)。

[实验分析]实验研究表明,有一些电解质(如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钠等)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而有一些电解质(如醋酸、一水合氨等)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

总结并板书: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学生归纳]

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注意: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书写,以H CO 、Cu(OH) 为例分析:

多元弱酸分步电离、电离方程式应分步写,多元弱碱电离方程式书写一步到位。

建立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结构的联系。

师生归纳:

强电解质有哪些:(1)强酸:如HCl、H SO 、HNO 、HClO 、HBr、HI等;(2)强碱:如NaOH、KOH、Ba(OH) 等;(3)大部分盐:如NaCl等,包括部分难溶性的盐CaCO 、BaSO 、AgCl等;(4)部分金属氧化物:如Na O、CaO、Al O 等。

弱电解质有哪些:(1)弱酸:如CH COOH、H CO 、H SiO 、H PO 、HNO 、H S、H SO 、HF、HClO等;(2)弱碱:如NH ・H O、Cu(OH) 、Fe(OH) Al(OH) 等;(3)水、极少数盐(醋酸铅)等。

[练习]

1.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NH ・H O=NH +OH B.NaHCO =Na +HCO

C.H S?葑2H +S D.KClO =K +Cl +3O

2.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1)H SO ;(2)Ba(OH) ;(3)CH COOH;(4)H SO ;(5)NaHSO ;(6)NaHCO 。

[问题探究]

1.难溶物一定是弱电解质吗?

2.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强吗?

3.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强于弱电解质溶液吗?

师生共同分析:CaCO 、Fe(OH) 的溶解度都很小,CaCO 属于强电解质,而Fe(OH) 属于弱电解质;CH COOH、HCl的溶解度都很大,HCl属于强电解质,而CH COOH属于弱电解质。BaSO 是强电解质但溶解度小,溶液中导电能力差,很稀的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也很小,导电能力也不强。

[归纳]

1.强、弱电解质的判断标准:(关键是)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

2.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能力、溶解度无关;

3.多元弱酸分步电离、电离方程式应分步写,多元弱碱一步到位。

[练习]

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 ,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铜丝 b.金刚石 c.石墨 d.NaCl e.盐酸

f.蔗糖 g.二氧化碳 h.稀硫酸 i.硫酸钾 j.醋酸

k.碳酸 l.碳酸氢铵 m.氯气 n.硫酸钡

[问题解决]

相同浓度的氢氧化钠和氨水的电离程度有无差异?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完成下表。

六、板书设计

(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区别:是否完全电离。

(二)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三)强弱电解质与化合物结构关系

副板书PPT补充。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为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而埋下的伏笔,而与强、弱电解质有关的知识点如:书写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盐类的水解,都是考试的热点,做这类题很容易出错。所以重点是要让学生能够辨别出哪些是弱电解质,了解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差异及原因,以及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这是学习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等后续知识的基础。教学方式上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这一探究性方案,符合科学研究探索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江苏教育出版社.

[2]教学情境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

弱电解质范文第4篇

导入:酸,碱,盐是我们最常见的物质,他们在水中都能电离出离子,那么,不同的物质电离程度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这节课就研究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问题.

板书:一、强弱电解质

实验1 实验步骤: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与等量镁条的反应,并测这两种酸的pH.

学生发现:(1)盐酸、醋酸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都能发生电离,并产生氢离子;(2)镁与盐酸反应较快,表明同体积,同浓度的两溶液,盐酸比醋酸的氢离子浓度大,这就说明盐酸易电离,而醋酸难电离.(3)通过测溶液的pH,能够说明盐酸是完全电离的,醋酸分子只有部分电离.

教师: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发现,不同的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程度不一定相同.

板书:强电解质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能完全电离为离子的化合物.弱电解质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只有部分分子电离为离子的化合物.

教师:练习书写盐酸和醋酸的电离方程式,这节课重点研究弱电解质的电离.

板书:二、弱电解质的电离

实验2

学生发现:在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加氯化钠,溶液的pH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盛有醋酸溶液的试管中加醋酸铵后,溶液的pH明显变大了.由于醋酸根浓度的增大,导致pH明显增大,即氢离子浓度明显减小,所以醋酸分子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

教师:综合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其电离程度可以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板书:1.电离平衡的概念

多媒体展示

教师:因为开始时c(CH3COOH)最大,而离子浓度最小为0,所以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从大到小变化;离子结合成电解质分子的速率从小到大变化.上述v-t图象体现了CH3COOH在水中的电离有什么特点?

学生:电离平衡时:v(离子化)=v(分子化)>0;溶液中的分子浓度和离子浓度保持不变.

多媒体演示:动画演示醋酸的电离平衡.

板书:2.电离平衡的特征 :逆,等,动,定,变

教师: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电离平衡?课后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接着讲这个问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强弱电解质的区别,重点是研究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问题,课后结合化学平衡理论思考:电离平衡受哪些因素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比较紧密,我采用了实验、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对电解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性思考、实验探究、逻辑推理,形成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概念.在运用幻灯片和对比等方法挖掘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电离平衡移动”的规律,达到了多维度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首先,课堂上的科学探究实验严密紧凑.通过两个学生实验,一环套一环,让学生逐步深入的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理论.其次,对教材的处理,我并没有按照教材安排讲解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而是安排学生在课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结合上一章所学化学平衡理论自己思考后解决.最后,在导入新课之前,我通过播放幻灯片,给学生呈现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奇观,把学生带到一个充满“离子”的世界.

弱电解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创设情境 化学情境 弱电解质的电离

迁移是人类认知的普遍特征,也是化学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所谓“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迁移并不一定能自动产生,往往需要教师有意为之。因此,本文试图以化学教学中电离平衡为例,从合理创设情境的角度,对其略作阐述。

一、弱电解质加水稀释的情境创设

1.引导学生进入“减小压强”的化学情境

(1)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到:通过改变容积引起的气体压强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气体物质浓度的变化,但这种浓度的变化与典型的浓度的变化不同。典型的浓度变化可以直接判断平衡平衡移动的方向;通过改变容积引起的气体物质浓度的变化要通过气体化学计量数的大小来判断。

(2)引导策略:①先引导学生认识到两种情境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的相似性:全是气体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扩大容器的体积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会减小;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达到电离平衡后加水稀释时,弱电解质分子、弱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的浓度也都减小;②再引导学生类比前者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的方法来判断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移动方向:前者是减压,向着体积增大的方向即气体物质化学计量数之和增大的方向移动;类比得:电离平衡也向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增大的方向移动,即是弱电解质电离的方向;③引导学生总结出:加水稀释能促进弱电解质电离。

2.引导学生进入利用化学平衡常数(来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的化学情境

(1)学情分析:在第二章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可以运用化学平衡常数K和浓度商Q的相对大小来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

(2)引导策略:

①引导学生回想第二章所学过的利用化学平衡常数和浓度商来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知识;

②将醋酸溶液稀释的问题设置成的利用化学平衡常数和浓度商来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化学情境如下表。

③学生自己计算该温度下的电离平衡常数和浓度商并做出电离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因为Q<K, 所以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④引导学生总结出:加水稀释能促进弱电解质电离的结论。

二、向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再加纯弱电解质的情境创设

1.引导学生进入等效平衡的情境

(1)学情分析:学生在化学平衡这一章已经能初步利用容器的分割或填补的方法把增加某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问题变成物质的量不变但容器的体积改变(即压强改变的问题)。

(2)引导策略:

①让学生回顾在化学平衡这一章中一道常见的典型题,题目如下: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无法判断

②引导学生认识到两种情境的相似性:向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再加纯弱电解质的化学情境与上述题目是相似的:都是再加入一些反应物,平衡都向正向移动,但都不易直接判断反应物转化率的变化;

③让学生回想上述试题的处理技巧和解题思路:

将容器进行处理(分割或添加),把此类问题变成压强的问题,然后利用等效平衡的思想将问题归结为:从转化④学生自己类比解决问题:以醋酸为例,向醋酸溶液中加入冰醋酸,从转化率变化的角度看,类似于未加醋酸而“加压”。而后者醋酸的电离因“加压”电离平衡会向“气体”体积减小(或化学计量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即醋酸电离的逆方向而导致醋酸的转化率减小,故前者醋酸的转化率也减小。

⑤引导学生总结出:向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再加纯弱电解质电离程度减小。

2.引导学生进入利用化学平衡常数来计算转化率的情境

(1)学情分析:在第二章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可以运用化学平衡常数K和起始浓度等数据来计算某反应物平衡转化率。

(2)引导策略:

①引导学生回想第二章所学过的利用化学平衡常数K和起始浓度等数据来计算某反应物平衡转化率的知识。

②将醋酸溶液中再加入冰醋酸的问题设置成利用化学平衡常数K和起始浓度等数据来计算某反应物平衡转化率的化学情境如下表。

某温度下,醋酸达到电离平衡的过程中,微粒的浓度变化如下表。

③学生依据化学平衡常数的知识自己列出醋酸电离度和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的关系式: K= ca2/1-a

④引导学生处理上述表达式:

电解质,增加了弱电解质的浓度,在相同的温度下,电离程度会减小。

三、创设情境的反思

在实际的教学中,对这两个问题我采用的化学情境都是上面所提到的与化学平衡常数有关的化学情境,主要考虑到公式或算式比较直观。从后期的教学情况来看,当学生相关内容含糊不清的时候,经过提醒他们都能回到上述化学情境中,这表明:上述化学情境的设置对该内容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作用。知识脱离了情境就没有活力,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赋予情境,让核心知识在情境中,而且要选择不同类型、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概括、理解、领悟知识,从而使迁移能达到去情境化。教学是一种担当,传承文明与发展,化学课堂教学亦应如是,而不能只就化学基础知识、方法及解题思维而教学,还应有想象、探究、情感的培育,或许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化学素养的社会公民甚至化学大家,而不是只能在化学考试中得高分而无生活情趣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化学反应原理.人教版化学选修4.

[2]新编高中化学读本.人教版.

[3]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弱电解质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离平衡;化学平衡;弱电解质;平衡移动原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116

电离平衡属于化学平衡中的一种,化学平衡所具有的特征电离平衡同样也具有,即逆、动、等、定、变,逆――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动――与化学平衡一样,电离平衡也是动态平衡,即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离子化速率)、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分子化速率)均不为零;等――达到平衡时,离子化速率与分子化速率相等;定――各微粒(如离子、分子)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变――电离平衡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如浓度、温度)建立的,如果条件改变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也会发生移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同样也适用于电离平衡。其中加水稀释是改变浓度的一种方式,稀释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影响,既是电离平衡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要知识点。而教材中没有详细的解释,使学生对稀释弱电解质溶液电离平衡的移动只限于记结论,而对于其实质模糊不清。甚至有些教师也摸棱两可,只强调移动的方向,而忽视了其内在原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不深刻,制约了学生分析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形成。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力争从不同角度分析,通过反复讨论、交流、总结,达成共识。在此,笔者把对这部分内容的诠释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从溶液体积变化解释

加水稀释,溶液体积增大,离子互相碰撞而结合成分子(分子化)的机会减少,导致分子化速率减小,小于离子化速率,电离平衡向离子化的方向移动,即向电离的方向移动,从而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稀释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

二、从浓度变化解释

以醋酸的电离为例:CH3COOH CH3COO- +H+,加水稀释,c(CH3COOH)、c(CH3COO-)、c(H+)都减小; c(CH3COOH ) 减少,离子化速率减小;c(CH3COO-)、c(H+)减小,分子化速率减少。但离子化速率只受CH3COOH一种微粒浓度影响,而分子化速率受CH3COO-、H+两种微粒浓度的影响,导致分子化速率减的程度更大,使分子化速率小于离子化速率,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从而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稀释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

三、从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平衡移动原理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影响平衡的其中一个条件,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加水稀释弱电解质溶液,使溶液中的单位体积内的粒子数减少,按照平衡移动原理电离平衡就向粒子数增多的方向移动,而电离方向就是粒子数增多的方向。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稀释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

四、用类比法解释

合成氨反应:N2+3H2 2NH3,当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时,减小压强,增大容器的体积,根据平衡移动原理,该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以醋酸为例:CH3COOH CH3COO-+H+,加水稀释,增大了溶液的体积,平衡也应该向粒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即向电离方向移动。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加水稀释,促进弱电离质的电离。

五、从水合离子的角度解释

我们知道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的阴、阳离子在水溶液中都是以水合离子形式存在,在学习中,为了简便,我们通常仍用普通离子代替水合离子。所以醋酸的电离方程式可以写作CH3COOH+H2O CH3COO-+H3O+,此时可以暂时把H2O看作化学平衡中一种普通的反应物,加水稀释,相当于增大反应物的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即向电离的方向移动,从而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加水稀释,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

六、从质量作用定律解释

以醋酸电离为例:CH3COOH CH3COO-+H+,在一定温度下达到电离平衡,根据质量作用定律,v(离子化)=k1c(CH3COOH),v(分子化)=K2c(CH3COO-)c(H+),且v(离子化) = v(分子化)[v(离子化) ――离子化速率,v(分子化)――分子化速率]。现加水稀释使醋酸溶液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倍,瞬间CH3COOH、CH3COO-、H+的浓度均变为原来的一半,则V′(离子化)=1/2K1c(CH3COOH),V′(分子化)=1/4k2c(CH3COO-)c(H+),V′(离子化)=2V′(分子化),即v′(离子化)>v′(分子化),电离平衡就向电离的方向移动。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加水稀释,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

七、从电离常数解释

一定温度下,CH3COOH CH3COO-+H+达到电离平衡时,电离常数K=■是一个定值。加水稀释一倍,Qc=■=1/2■=1/2K温度不变,电离常数不变,此时Qc

八、从水分子的作用力变化解释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从根本上来解释,可以形象的看做是水分子作用于溶解在水中的电解质,加水稀释弱电解质溶液,水越多,作用力越大,越有利于弱电解质的电离。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加水稀释,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认真探究、钻研教材,可以从不同角度多种方位去解释加水稀释对弱电离质电离平衡的影响。这样一来,既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刻性,又夯实了知识的综合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就得深钻教材,透过教材的表面挖掘其实质和精髓,这才能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中脱离出来,成为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能力型乃至艺术型的大师。

作者简介:师桂芳,1989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学高级化学教师。包头市名师,包头市高中化学学科带头人,包头市优秀教师,包头市骨干教师,全国奥林匹克高中化学竞赛优秀教练员,包头一中化学竞赛主教练,包头一中化学教研组组长。

弱电解质范文第7篇

关键词:弱电解质的电离建构微粒观

在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学历经了变更,但仍有应试的若干弊病.化学密切关联着平日生活,不可脱离细微的观察.针对弱电解质特有的电离流程,也要侧重自主探索.建构教学更能激发潜在的探究热情,摒除枯燥的授课流程.对此,教师供应必备的指引,协助学生大胆去探析,归结得出新的微粒观.

一、设定建构的总思路

针对化学科目,微粒观被涵盖在必要的范畴内,它是必备的内涵.从总体视角来看,微粒观应被融入拟定的授课进程.各年龄段之内,学生表现出来的认知水准仍没能完善,要依循旋转上升的路径来探究.在建构教学设定的指引下,深入辨析了化学科目预设的教学内涵.若要深入体悟这样的建构流程,不可单纯依托于讲解,还要亲自动手去探究摸索.建构课堂注重学生应有的主置,创设更为适宜的授课环境.支持自主探究,凸显了终身学习必备的价值.电离弱电解质预设的流程侧重去建构课堂,理顺了明晰的认知思路.

二、细化的教学设计

1.拟定建构的总目标.辨析电离平衡流程内的必备常数,针对设定出来的电离步骤,解析了浓度及温度、添加物质的影响.采纳了化学平衡特有的根本机理来调配水溶液,在这种基础之上再去接纳微粒观.弱电解质经由电离的步骤,将显现彼此的平衡性.摸索并创设实验流程,体悟化学科目蕴藏着的无尽奥秘,增添了厚重的探究兴趣.

2.解析设定好的教学目标.电离弱电解质依循的流程有着可逆特性,它构建于本源的平衡理论.解析预设的电离步骤,让学生辨识选出来的电离常数.接纳定量的视角来辨析电离平衡,整合考量了浓度、测得的外在温度、增添进来的物质影响.师生共同去辨析外在若干要件表现出来的电离影响,构建更为稳定的电离平衡.尝试着去迁移知识,借助于构建起来的平衡让学生明晰电离平衡关联着的若干常识.现有的教材并没能涵盖外在要件凸显的电离影响,学生应能分组去探析,调用储备知识来创设平衡.

3.细化的授课流程.先要设定必备的导案来指引这一节课的探析.经过摸索探析来掌握新知,要整合预设的新课标.溶入水的多样物质都将变更自身的特性,弱电解质溶解于现有的溶液也会电离.授课流程涵盖了细分出来的三重环节:辨析弱电解质经由溶解得出的微粒类别;衡量微粒的总量;解析原有总量的变化.第一个流程为:温习现有知识,回顾醋酸之中现有的微粒种类.条件准许时,溶液汇集着的微粒可否变更初始的浓度.历经了回顾后,要尝试着去创设化学平衡.学生应当明晰:化学平衡之中涵盖了电离平衡,要识别这样的平衡性质.第二个流程为:给定室温的状态,测得弱酸表现出来的K值,做到精准的取值.分组去探析这样的平衡,深化了常态理解.电离平衡延展了原有的认知视野,从这样的视角来创设计算公式,探究了平衡情形下的转化率.第三个流程为:探究移动平衡,归结可得平衡态势下的转化率.构建了动态平衡,初步拥有了储备起来的电离平衡原理.

三、教学的侧重点

构建起来的微粒观应能根植于根本原理,宏观去把控这样的微粒观.依循渐进地指引来增添新的认知,完整体会了微粒观.拟定了细分出来的探究主题,从本源着手整合了微粒观.调配某类的水溶液,设定了电离弱电解质这样的流程.设定了明晰的教学层次,增添必备的微观认识.建构了学科必备的微粒观,在更广范畴内让师生接纳了这一观念.建构微粒观特有的授课及实验侧重去调动积极性,深化个性体会.在探究进程之中,既有知识被设定成载体,创设了新颖的实验场景.经由自主的思索,指引学生去尝试着自主表述.初始的感性认知被升华至理性认知.

总之,若要建构化学特有的微粒观,师生都应明晰深层的科目内涵.不应忽视的是,建构微粒观要经由长时段的累积,不可一蹴而就.师生要紧密协同彼此,共同摸索最适宜的建构路径,随时分享信息.

参考文献

弱电解质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数字化实验技术 弱电解质 电离平衡 影响因素

数字化实验技术(又称手持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实验技术手段,由于其可以借助众多类型的传感器(如温度、压强、电导率等)进行实时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将实验结果直观、动态地展示出来,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将数字化实验技术应用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1]选修模块第3章第2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的第1课时《弱电解质的电离》一节中,“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是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之一。传统的教学注重对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学生往往感觉内容较难理解且较为枯燥。本研究应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探究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获得直观、动态的数据,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进而自主完成该知识体系的建构。

一、教学片段及评析

“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片段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基于数字化实验技术设置多个实验探究活动,充分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建构相关知识体系。

1.温度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探究实验一:(1)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及pH传感器(含电极)、温度传感器。打开计算机

(2)用蒸馏水淋洗pH传感器电极,并用滤纸吸干附着在电极上的水。向100ml烧杯中加入约0.1mol・L的醋酸溶液20ml。

(3)将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电极放入烧杯中,使玻璃环完全浸入液面以下。待pH和温度传感器稳定后,系统将自动显示0.1mol・L的醋酸溶液的pH值和温度。

(4)打开磁力搅拌器,开启加热功能,记录随着温度的升高,每隔3摄氏度,溶液的pH变化。

实验数据:

图1 0.1mol/L的醋酸溶液的pH值随温度的变化

问题探究:(1)0.1mol・L的醋酸溶液的pH值随温度的变化呈现怎样的趋势?

(2)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温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问题解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醋酸溶液的pH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减小的趋势,其酸性增强。醋酸的电离平衡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促进了醋酸的电离,由此可知醋酸的电离过程为吸热过程。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由个体到一般得出温度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影响。

评析:通过数字化实验技术将温度对醋酸pH的影响,直观、动态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紧接着通过两个问题探究,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中自然得出温度对醋酸电离的影响,进而拓展到一般弱电解质。过程之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锻炼学生图像分析及解释说理能力等。

2.浓度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探究实验二:(1)向250ml烧杯中用酸式滴定管加入约0.1mol・的醋酸溶液10ml,将pH传感器电极放入烧杯中,使玻璃环完全浸入液面以下。待pH传感器稳定后,系统将自动显示0.1mol・L的醋酸溶液的pH值。

(2)打开“组合图线”,添加“t-pH”图线,向烧杯中迅速加入90ml蒸馏水,系统将自动记录混合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3)用酸式滴定管移取0.1mol・L的醋酸溶液10.00ml,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线。向100ml烧杯中加入上述稀释后的醋酸溶液20ml,测定pH值。

实验数据:

图2 0.1mol・L的醋酸溶液加水稀释过程pH随时间的变化

表1 相关溶液的pH数据

问题探究:

(1)0.1mol・L的醋酸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pH呈现怎样的趋势?

(2)结合表1数据分析浓度对醋酸电离平衡的影响。

问题解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0.1mol・L的醋酸溶液随着蒸馏水的不断加入,其pH越来越大,酸性变弱。通过盐酸和醋酸溶液稀释10倍其pH的变化异同可以知道,若醋酸的电离平衡不发生移动,则0.01mol・L的醋酸的pH应为3.86,而事实是3.28,pH的变化相比盐酸较小,可以推出在此过程中醋酸的电离被促进了。

总结提升:推而广之,弱电解质的浓度越小,其电离程度越大。

评析:浓度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传统的理论分析学生很难接受的是:为什么浓度越小,醋酸的pH越大,酸性减弱,其电离程度却是增大的。本研究中通过数字化实验技术实时得出图像和客观数据,引导学生通过盐酸和醋酸稀释过程中pH数据的分析,让学生逐步构建浓度对醋酸电离平衡的影响,从而有效突破该难点。

3.同离子效应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探究实验三:取上述0.1mol・L的醋酸溶液20ml,按实验二操作测定其pH值;再向其中加入约1g的醋酸铵固体,充分搅拌后,按实验二操作测定其pH值。

实验数据:

表2 相关溶液的pH数据

问题探究:已知醋酸铵固体在水溶液中为中性,结合表中数据分析醋酸铵的加入对醋酸电离平衡的影响?

问题解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由于醋酸铵溶液显中性,排除了自身pH对醋酸溶液pH的影响,由此可以推出应该是醋酸根的引入,使得溶液中醋酸根离子的浓度增大,从而抑制醋酸的电离平衡,使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下降,从而引起pH的升高。

总结提升:同离子效应抑制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评析:此处巧妙引入醋酸铵这种在水溶液中显中性的物质,测其加入前后醋酸溶液的pH,讨论其加入对醋酸电离平衡的影响。学生结合醋酸铵的特点及实验数据,很容易从化学平衡原理的角度分析其对弱电解质电离的影响。

二、教学小结

本教学片断,教师充分运用数字化实验技术,以三个探究实验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和数据分析,逐步推出影响电离平衡的三个外因,有效突破该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整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的图像、数据分析能力、自主讨论、说理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可以说,数字化实验技术充分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更有助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弱电解质范文第9篇

知识目标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教学: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l.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2.电离平衡状态的特征

重点分析醋酸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电离平衡的特征:

(l)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动”。

(2)在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3.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弱电解质范文第10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使学生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建立和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了解电离平衡常数

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够运用电离平衡理论及其学习方法探究电离平衡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通过设置“讨论题”,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和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准确性。

利用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教材设置该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复习强、弱电解质概念,进而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打下基础。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化学键理论,都是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建立两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物质结构的层次上认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温故而知新,便于学生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决定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第二部分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包括电离平衡的建立及浓度等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和本章的核心,是上一章化学平衡知识的拓展和深化,是学习后面的几节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该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各种平衡体系的共性的认识,并且能够培养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于本节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比较抽象,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教材中安排了一些插图和表格,使知识形象、生动,以引起学生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本节最后设置的“讨论”题,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电离平衡常数,是对电离平衡的定量描述。根据K值,可以判断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比较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对该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电离平衡的特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为下一节水的离子积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学到对平衡体系进行定量研究的科学方法。

教法建议

指导学生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复习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分析强、弱电解质与化合物分类(酸、碱、盐)、化合物类型(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和化学键类型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为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打下良好基础。

指导学生迁移化学平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学习电离平衡。

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弱电解质溶于水后不能完全电离的原因是什么?(2)建立电离平衡的条件是什么?(3)电离平衡的特征是什么?(4)改变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让学生联系化学平衡的学习方法进行分析、讨论,独立寻求答案,获取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平衡的原理完全适用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建立起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在本节的教学中,不宜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中心地灌输知识,这不仅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而且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地使用电教手段,借助电脑动画,形象直观地模拟、演示醋酸的电离平衡的建立过程,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电离平衡的建立和特征,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电离平衡常数的教学,要重点介绍其意义,使学生学会运用电离平衡常数的大小比较弱酸或弱碱的相对强弱。而不应涉及有关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这与化学平衡常数的教学思路上完全一致的。

教学设计方案一

第一课时电解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

2.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分方法与实例。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2.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导学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插入演示实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问题讨论:

(1)是非辩论。

①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非电解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②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③单质是非电解质。

(2)哪些物质是常见电解质?它们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

、氨气溶于水都能导电,是电解质吗?

氯化氢和盐酸都叫电解质吗?

(3)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有关,即与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非绝对数目)有关。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

讨论:试比较0.1L2mol/l盐酸与2L0.1mol/l盐酸,哪一种导电能力强?

(4)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指导阅读后填表或讨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溶于水后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溶于水后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及具有强极性键的共

价化合物。

某些具有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电离过程

不可逆过程,无电离平衡。

可逆过程,具有电离平衡。

电离程度

几乎100%完全电离。

只有部分电离。

溶液中存在的

微粒

(水分子不计)

只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

电解质分子。

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

实例

绝大多数盐(包括难溶盐)

强酸:

强碱:

低价金属氧化物:

弱酸:

弱碱(、大多数难溶碱如)

电离方程式

2.重点、难点剖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但认为除电解质之外的物质均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如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3)电解质必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热熔化后,化合物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并不是溶于水能导电化合物都是电解质。如等溶于水都能导电,但是非电解质。它们导电的原因是: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并非直接电离出来的。

(4)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决定的,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弱。离子浓度大小受电解质的强弱和溶液浓度大小的决定。所以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弱。

3.思维发展与反馈

把0.01mol纯净的烧碱固体分别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有明显变化的是()

A.0.5mol/L的硫酸B.0.5mol/L的醋酸溶液

C.0.25mol/L的盐酸D.0.25mol/L的硫酸铜溶液

随堂练习

1.下列物质:①能导电的是()

②属于电解质的是()

③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溶液B.

C.液态D.液态

E.蔗糖溶液F.液氨G.氨水H.溶液

I.石墨J.无水乙醇

2.把0.05mol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100mL液体中,溶液的导电性基本不变,该液体是()

A.自来水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D.0.5mol/L氨水

3.下表中物质的分类组合完全正确的是()

编号

A

B

C

D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

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P60一、填空题(1)

P61二、选择题1.2.

P61三、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表格填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化合物类型与结构

电离过程

电离程度

溶液中存在的微粒

(水分子不计)

实例

电离方程式

探究活动

钠与饱和溶液反应,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运用电离平衡知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将钠投入到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原因

1.将钠投入到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中

2.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

提示:

在高一学过钠与水的反应,在这时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如:立即与水反应,浮在水面,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最的溶成闪亮小球。对于溶解度很小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知识。因此在总结实验现象时,一般不存在问题。

本题的重点在现象的解释上,即用初中学过的溶解平衡与刚学过的电离平衡等知识来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同学进行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得出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在水中全部电离,以Na+与OH-形式存在。而溶于水后,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

上一篇:电解质分析仪范文 下一篇:化工事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