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技术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13 02:15:19

软件技术方案

软件技术方案范文第1篇

1.1指导思想。

以2014版应用技术学院培养方案为政策方针,坚持“国际化视野,职业化教育,专业化培养”的教育理念,其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的职业能力,并重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围绕软件技术课程建设的需要,探索软件技术课程群建设的新途径。

1.2课程群建设目标。

1.2.1发展目标。根据应用技术学院的整体发展规划,以应用技术学院2014版培养方案方针,根据软件行业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建设课程群为重心,应能够充分的体现出软件测试和软件开发的特点,注重素质教育,并显示出各个专业的特色,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探索“CDIO”工程式的教学方法。以6年为期,将软件技术专业打造成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职示范性专业,将软件专业课程群建设成优秀课程群。1.2.2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根据课程群建设需要,培养出一批注重师德、动手能力强、工程化思维的专职兼职教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师的学缘结构,争取在三年内,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学团队。专业教师的总数应超过10人,在教师的总数中,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应超过90%,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也应超过90%,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应超过40%。1.2.3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设置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以软件技术行业的职业要求为指引,将能力、素质和理论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构建出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规范课堂教学,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突出校企合作,编订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教材,做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课程建设工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纳入劳动保障部颁发的相关证书以及职业资格证,同时做好事思想基本教学的建设工作。突出实践教学的环节,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拟建设2门院级精品课程(C#程序设计,软件测试技术),1门省级精品课程(C#程序设计)。1.2.4教材建设目标。应将课程的建设工作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的结合起来,优先选用一批部级软件技术规划教材,积极组织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经验和专业特色自编教材体系。在选择教材时,建议应优先选择国家和省部级评选出的优秀教材或是能满足新时代具体要求的教材。在2年的时间内所编写的教材应达到3部,教材的内容应能够反映出专业的实际特色,以项目驱动组织课程体系结构,编写出有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实训教材。1.2.5实训基地建设目标。根据课程群建设目标,积极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不断的提升课程群的实践性,应设置具有足够特色的提升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身的参与到实践课程中来,提升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内实训课程的开出率以及校外顶岗实习的学生数比例都应达到100%。同时,应建立3个较为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和4个校内实训基地。

2建设对策

2.1发展对策。

2.1.1做好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针对现有教师和新任教师的培养,不断吸取兄弟院校的先进人才培养经验;2.1.2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的优化课程体系,在建设课程群的过程中,应重点做好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2.1.3在每一个课程群中应选好带头人,以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原则,所选择的课程带头应是一批你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强专业能力的骨干教师,定期召开课程研讨会议,对课程群建设实施计划进行调整;2.1.4狠抓实践课程教学,从实践环节上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2.1.5做好教学管理工作,以建设课程群的具体要求为基础,规范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保证建设的有效实施。

2.2教学团队建设对策。

2.2.1应重点强化教师对的课程体系理解,明确培养目标,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掌握课程群的建设要点,在教学活动中不光能够教好一门课,要能上好专业相关的课程,从大局上对课程体系加深理解。2.2.2高校应大力的引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可以采取外聘和内部培养的方式,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教学团队结构,从而使课程群实施体系建设更加合理。2.2.3应加大对专职教师的教学和培训力度,鼓励中青年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深造,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来全面的提升这些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专业知识结构;青年教师应参与到“青培”课程中来,每两年到企业中通过“顶岗锻炼”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水平。2.2.4进行科研工作时,应尽可能的为教师提供学科科研交流的机会,不断的提升教师在理论上提高教学水平。2.2.5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国家或者省部委举办的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中,如系统分析、网络工程、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监理等课程,提高教师的“双师型”比例,将认证纳入到课程群建设中来,从而更好的完善课程体系的设计。2.2.6老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课程建设的理解传授给年轻教师,使得年轻教师能够迅速的理解课程群建设的意义和实施方案,保障课程群建设的持久顺利进行。2.2.7通过不定期的举办听课、评教、教师座谈会等方式加强教师业务水平评价与进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2.2.8应组建一支由较丰富实践经验的操作团队,加大专业实践课程由兼职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的比例,可以聘请企业中的工程师和技术员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

2.3课程群建设对策。

2.3.1在设计课程体系结构的过程中,应多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从而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以及职业技能。2.3.2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工作,将所有的工作任务的分解成若干个教学模块和环节,把课程学习内容与实际工程项目相关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3.3应充分的考虑到用人企业以及职业资格标准的具体要求,大力的组织职业教育的专家、IT行业的优秀管理人员和程序员以及外校的教师来共同探索软件技术的职业领域、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要求和职业技能,共同设置课程体系,根据建议来修正相应的教学内容;2.3.4高校应鼓励教师申报省级和校级的精品课程,保证专业课程和教材能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同时应将精品课建设与课程群体系建设融合到一起,以精品带动整个体系的建设;2.3.5在各个学院的课程体系中应将审查合格的并且符合国家要求的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进来,这样他们在完成了课程的学习过程后,也就具备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考试的能力,期末成绩与认证相挂钩;2.3.6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和校内的实训基地,大力的推行“教、学、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学分奖励等方式来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实习基地提供的培训,提升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3.7针对实际发展与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各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好改善对策,并及时的调整相关的教学材料,如电子教案、教学规划和教学大纲等;2.3.8教师在进行考试、教学以及备课等方面的工作时,应更加合理的使用校园网站和学院电子阅览室等优秀的网络信息资源和教学资源。

2.4教材建设措施。

2.4.1优先选用部级或省(部)级针对的高职高专的优秀教材;优先选用“21世纪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优先选用“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范围选定的高职高专特色教材;2.4.2鼓励和组织教师根据本人实际工作经验,编写体现工学结合“自创型”的教材和讲义;2.4.3根据任课教师推荐,参照相关领域专家审定,引入教学实践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推选优秀教辅参考教材;2.4.4推荐学生通过网络等方式广泛的阅读课外专业资料,帮助学生拟定辅导教材,和校图书馆联合建立软件技术专业阅览室,为学生提供学科内的最为先进的理论知识,提供信息资源保障;2.4.5规范十四项基本教学档案、整理新版培养计划与修订工作,建立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料库。

软件技术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CDIO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 ,是由麻省理工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团队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 CDIO 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的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标准。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1]。

1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产业的需求、促进IT行业的稳步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IT人才培养的政策性文件。在文件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软件技术专业作为IT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专业,其目标主要致力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适应软件企业开发需求和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 CDIO模式下软件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构建

2.1 总体构思

为实现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我院自创办以来便与微软、ATA、安博等公司合作办学,深化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坚持走产学办学方向。经过多次对企业的调研,我们认识到要使学生毕业后能正常的与企业接轨,必须大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掌握专业技能,体会到企业的氛围。为此,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根据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变化,不断地改进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CDIO教学模式为指导,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相互渗透的原则,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训的比例[2],重新构建了培养计划和教学标准。在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了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项目教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下,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活动的重心[3],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法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做一体的项目教学法。除教学模式的转变外,在培养方案的建设中,还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合理规划课程体系,施行分方向教学;2、进一步修订实验大纲,增设课程综合实验和综合实践项目;3、调整课程实践,充分营造企业项目开发氛围。使学生具备对项目进行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能力,具备项目的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掌握实际项目开发的工作流程。这也正是CDIO教学模式下,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

2.2 规划课程体系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包括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要求,专业课程的设置决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也决定着学生能否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因此它是CDIO教学模式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为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认识所授课程的性质和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在遵循专业培养大纲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专业课程划分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常规实训、企业平台综合项目实践(也称:毕业实训)、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在3年培养计划中,前3个学期主要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并穿插课程综合实验,后3个学期则以项目开发为主,穿插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专业实践课时从395调整为705,并在最后一个学期设置企业实习实训,着重突出实践技能和专业素质的训练。

新生在入学第一学期里,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数学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和WEB编程基础、关系数据库与SQL语言等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代码编写能力和编写规范以及对静态网页的部署和规划能力,为后序专业课程的开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企业岗位的定向和要求,我们在学生进入第二学期后,施行分方向教学,将专业划分为.NET技术方向和JAVA技术方向,并根据软件项目开发的需要分别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以.NET技术方向为例,其核心课程包括:C#程序设计、SQL Server 开发与实现、数据库访问技术、WEB程序应用开发、.NET FRAMEWOR程序设计、XML Web Service开发、软件测试与文档写作、.NET设计模式等。我们根据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和能力训练不断线原则,将课程散列分布在第二到第五学期中。核心课程的开设直接服务于项目开发,不同课程之间紧密衔接,形成一个前后相关的有机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2.3 分方向教学的必要性

在传统专业方向的教学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方向性,侧重于理论知识面的拓展,而减少了专业技能的训练。学生毕业后,什么技术都会一点,却都是浅尝辄止,不够深入,无法符合“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与传统的专业方向教学相比,分方向教学具有以下3点优势:(1)确定专业的学习方向,专业知识在空间上得到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可以深入的学习专业技能,开展项目实践。(2)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主观能动性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所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对人才的招聘规格,提高就业的专业对口率。

3 项目实践

项目实践是检验知识与技能是否达标的唯一途径,项目教学的开展是CDIO大纲从构思、设计到实现和运作的综合体现。

3.1 课程综合实验

我们将CDIO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教学中,在核心课程中分别选取3~4门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并设置课程综合实验,以“WEB程序应用开发”课程为例,其课程实验项目是“电子商城的界面设计与登录功能的实现”。主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一般为1:1~1:2,并在学期末设置一至二周课时来完成课程综合实验,任课教师在完成基本的教学计划外,还必须指导学生完成该课程的综合实验项目,综合实验的考核作为评价一个学生是否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依据之一。

3.2 综合项目实训

实习实训课是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综合项目课程模块,是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包括基础层次和高级层次的项目制作[4]。软件常规实训开设于第四学期,属于基础层次的项目设计,项目内容以模块功能的设计与实现为主,重点在于对学生的技能做进一步的强化和综合性的训练,为下一阶段的综合项目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更好地开展高层次的综合项目实训,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1)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分别与微软、安博教育、中软国际和厦门迪傲等软件公司合作开展项目教学;(2)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参加企业项目实践和软件前沿技术的培训,着力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素养和项目开发能力的教师团队;(3)组织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制定《综合实训项目指导手册》。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我们以项目小组(每组4-5人,并推举一人作为项目经理)的形式进行项目的开发[5],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分别担任不同的项目角色,分别完成从项目的分析、设计到模块功能的实现、测试以及文档的撰写等工作,在小组成员共同协作下完成整个项目的开发。

为了给学生一个展现自身的特长的平台,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我们在项目开发的里程碑阶段组织项目的评审。第一阶段针对学生对项目的分析与设计。第二阶段针对代码的编写与文档的规范;第三个阶段是对整个项目的综合评审,也是项目的验收评估。评审过程以项目演讲的形式进行,并即兴回答评审老师的提问。

整个项目的开发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了C-D-I-O四个阶段技能的综合训练。

3.3 营造企业氛围

在项目开发阶段,我们采用了企业化的开发平台与架构(如java实训采用SSH框架结合MVC模式实现轻量级项目开发),使用模块化的开发方式对项目进行设计、实现与集成;结合企业管理模式制定实训日常管理条例,学生以一名公司职员的角色参与项目开发;企业指派软件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实训教学;鼓励学生参加企业的项目实践和顶岗实习,体验真实的企业开发环境。

4 教学效果

通过对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建设,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我院得到了贯彻和实施,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具体表现为: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实施过程通常是围绕某一项目任务展开,教师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能力,有效的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显著的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理论讲授法逐步转变成以项目为主线的项目教学模式,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了切实的提升,能较好完成对项目的构思、设计与实现,初步掌握了软件开发的一般流程。

(3)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采用小组分工的综合项目实训中,小组成员之间在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后,制定出项目的需求和开发计划,并在整个小组的默契配合下,完成整个项目的开发。

(4)软件大赛捷报频传。软件设计大赛是在校生将所学知识付之于实践的过程。为更好地践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思想,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各类软件设计比赛,学生都能在比赛中崭露头角,更在2012年囊括了微软“校园之星”软件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的第一名和第二名。参赛学生凭借良好的职业素养,被选为微软公司实习生,现已转为微软正式员工。

5 结束语

我院在软件专业培养方案中注入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验进行合理规划,进一步增设教学实验项目,调整课时分配比例,同时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等,使学生初步具备工程项目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软件技术行业日新月异,因此,工程教育更应该与社会的大发展紧密联系,真正做到“实境耦合,工学结合”,方能实现“改革创新,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2]国外三种职业教育模式比较及对我国职教的启示[J].西北职教,2011(10).

[3]花秋玲.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三大要素[J].科教创新导报,2008(7).

[4]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3).

软件技术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CDIO

一、基于 CDIO 的软件项目驱动教学

软件项目驱动教学就是按照软件工程思想把某一工程项目展开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教学过程为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在项目研发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什么。目前,各高校相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但产生的效果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也各不相同,总结问题主要存在于项目设计、项目实施两个环节中。

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可以将项目设计分为学习型、训练型两种类型。学习型项目规模较小,目的是通过项目,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其主要应用在实训课的课堂练习中。训练型为大中规模项目,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从项目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到编码实现、测试部署的全过程,主要应用在学期项目和毕业项目中。

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职业目标确定

院企双方共同组成的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课程开发组通过软件技术岗位分析其职业能力,确定了软件技术学员的职业目标。院企合作共同培养面向区域内软件及 IT 服务外包产业,从事软件产品开发、软件测试、软件产品管理、软件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岗位的一线技术及服务人员。

(二)职业能力分析

1.专业能力。具有良好的编码能力,掌握控制台应用程序、GUI 应用程序、Web 应用程序、移动应用程序等软件的一般开发方法,了解主流企业级应用软件的基本架构,会使用数据库软件,能够在NET和 JAVA 两种平台上的熟练地完成程序编码和测试等工作。

2.方法能力。保持求知欲和进取心,能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电脑软件操作能力,和掌握较强的专业外语阅读能力。

3.社会能力。具备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决策能力、自觉的规范意识和团队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课程体系设计

将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归纳出需求分析等共 14 个行动领域,并转换成 11 门对应的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使用C#进行面向对象的编程、SQL Server 2005 设计与开发、XML 可扩展标记语言、使用 & XML进行高级数据库应用开发、使用 VC#.NET 实现 GUI开发、使用 J2SE 5.0 进行 GUI 开发、UML 进行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使用 进行 Web 应用开发、使用 J2EE 进行企业级应用开发、使用 J2ME 进行移动应用开发、软件测试。

(四)顶岗实习与毕业项目

课程目标:顶岗实习是软件专业教学计划所设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顶岗实习的目的是:

1.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计算机软件编程技术基础,掌握软件项目的实用领先开发方法和实践技能,具有高度团队精神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开发、测试与服务等工作。学生要有软件开发方面的基础理论,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能力。通过生产实习,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以提高教学质量。

2.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对软件开发的认识,加深软件开发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了解相关软件技术和资料,熟悉软件产品的开发流程。

3.通过顶岗实习接触认识社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学习软件从业人员的优秀品质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增强敬业、创业精神,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方案实施所必备的师资条件

专业带头人的基本要求具有较高的高职教育认识能力、专业发展方向把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研教改能力、学术研究、项目开发能力、双语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能带领专业团队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构建“1C+5P”能力训练体系及 FMS 教学组织模式,并能科学实施。

专任教师、兼职教师的配置都对软件设计流程有一定的认识,每个教师至少精通一门程序设计软件,对学生教学与日常辅导能起到帮助作用,毕业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兼职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研发经验,在授课的过程中能把在研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经验介绍给学生,为学生今后就业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总之,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强调以毕业项目统领学段模块设置,以学期项目统领各模块课程设置。从市场需求岗位分析出发,以提高学生软件开发技能为着眼点,贯彻 CDIO 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和设计方法,在未来三年,通过实施该方案,我们将用时间来检验方案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该方案,为高职软件教育探索新路。

参考文献

[1] 原素芳,祝志勇.浅谈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3(14).

[2] 董蕾.基于职业岗位群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23).

[3] 刘伟.运用职业群集理论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软件技术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企互动;软件技术;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B

随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推进,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资源课网站和特色专业展示网站都相继建成,教学资源库平台也层出不穷,但多数网站资源共享性差、学习性不高,多为建设成效的展示平台,不能够作为共享、共建、共用的信息化平台来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应该探索新的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形式,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苏州太仓,以“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著称,并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该院的软件技术专业率先总结校企合作经验,针对专业内容需求,探索一种“校企互动”教学资源库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以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师生和兄弟院校共享需要。本文主要来讨论一下校企互动的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建设方案。

1 “校企互动”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

过去教学资源库多数是学校单方建设和管理,教学资源缺乏真实性、行业标准和规范化,教学资源的工学结合特色不明显,多数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除了课件、教学资料和项目外,其它典型的资源缺乏,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案例型资源,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和通用性不够,原因是企业资源没有真正被嵌入,企业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资源建设和管理中,因此,构建一个校企互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平台是解决教学资源缺陷的最有效地途径,校企互动模式下进行教学资源更新和共享,多方动态更新和丰富教学资源,真正实现教学资源的多方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满足精品资源共享的要求。

2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建设思路

校企互动构建教学资源库平台,校企互动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校企互动更新教学资源,校企互动在线指导网络学习,校企互动进行教学资源管理和共享。

2.1构建多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平台

使用中大型综合网络系统开发技术,构架基于多层的网络化教学资源库平台,设置学校和企业两级系统管理用户,为后期教学资源内容建设和管理服务[1]。

2.2建设教学资源平台框架模型和内容模块

根据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技术特点、行业规范和标准、师生现状进行教学资源库平台的框架设计、内容模块划分和版面设计,实现层次化的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模型,为后期一站式的教学资源建设、更新和管理奠定基础。

2.3建立校企互动的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机制

校企研讨和约定,共同建立校企互动的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机制,作为约束校企双方主动做好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激发企业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热情。

2.4校企互动建设和管理教学资源库平台

校企在线互动建设教学资源库,及时改进和更新教学资源库,定时提供学生在线资源下载和学习服务,共同管理好自身职责范围内的模块内容,相互促进的管理好整个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2]。

2.5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和共享实现

探索校企联盟、校际合作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本着贡献资源、共享资源的原则,校企、校际共建、共享平台资源,形成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共享联盟。

3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平台建设

目标

围绕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依据软件服务外包行业标准和规范,建成校企互动、校际合作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标准化、真实化的建设、管理和共享,面向广大师生,服务高职软件技术教学,提供及时、真实、标准、完善、规范的教学资源[3]。

4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平台建设

内容

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一下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内容。

4.1分类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资源

根据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整合技术流程和规范,划分课程模块,可以将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分成后台数据库技术、基础编码技术与规范、网络版系统设计与编程技术、手机软件开发技术、软件测试技术几个内容模块,每个模块分成课件、视频、微课、教材、项目资源、优秀成果、基本课程资源和标准等。

4.2在线设计多层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

使用C#或是JAVA高级编程和开发技术,构建面向对象的多层系统架构,将各课程模块、内容模块进行在线版面设计和流程界定,采取统一化的管理模式和智能化操作流程进行系统功能划分和设计,并完成功能编码与性能测试,为后期教学内容建设提供傻瓜式无码操作服务。

4.3校企互动建设专业教学资源

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建立校企互动建设教学资源的工作机制,校企互动构建教学资源库平台资源,尤其实现企业远程控制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更新服务。企业可以修善教学资源、更新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库平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企业的仿真体验平台[4]。

4.4专业教学资源平台的共享和共建

教学资源不仅是校企互动建设,更重要的是共享,而共享主要面向不同学校的师生,为了更好的共享资源,就要有更丰富的资源,因此,校际可以结成联盟,参与共享教学资源的学校也要及时上传分享自己的特色资源,形成一种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校际联盟建设平台。

5 总结

教学资源的真实性、标准化、岗位规范化,都要求教学资源企业元素增加,必须采取校企互动的教学资源建设方式,调动企业愿意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的积极性,研究了校企互动教学资源建设思路和内容,在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教学资源共享是落脚点,而校际合作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将是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葛建中.关于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若干思考[J].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2010,(11):99-102.

[2] 杨正校.基于ITSS的高职软件技术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J].苏州市职业大学,2013(1):63-65.

[3] 李洛,古凌岚,汪清明.“三阶段技能递进式”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12-15.

[4] 孙丹东.建设高职院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探析[J].教育论坛,2011(01):96-97.

作者简介:

许 戈(1983—),男,在读硕士,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

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应用、数据库等研究.

朱翠苗(1976—),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教

软件技术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存在问题;总结应用;软件技术

1 关于工程造价管理模块中软件技术的分析

1.1 随着信息技术体系的不断健全,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范围不断得到扩大,其工程造价的管理参与方式越来越广泛,其经历的时间也比较长,信息需求量也比较大,其变动也比较频繁。通过对造价确定方法的控制,更有利于提升工程建设的应用效益,避免其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的应用,这是当下工程造价管理的应用趋势,就是进行计算机操作与工程造价管理相结合,进行传统的工程造价操作方式的更新,满足现阶段工程造价科学化、规范化、现代的需要,提升当下工作的质量及其效益。

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过程中,工程项目建设面临着巨大的调整,当下社会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经营方式的转换,可以有效提升工程造价管理的应变能力,这对于日益竞争复杂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启迪应用。这就需要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的市场导向模块的优化,进行投资估算模块、设计概算模块、施工图预算模块等的协调控制,进行合同价的积极确定,保证现阶段竣工结算模块的优化,保证其整体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健全,保证管理环节的有效开展。实行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以此推动管理更加规范、高效。因此,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1.2 在当下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顺应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趋势,是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这是当下时代的发展需要。一般来说,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开展,离不开其控制量、竞争费用、放开价等模块的开展,这就需要进行工程造价整体管理体系的健全,保证其有效改革,保证定价权的积极优化,满足施工企业的工作需要。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应对材料品种及其材料价格展开分析,保证先进信息的获取,保证加工模块、处理模块等的协调,从而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

根据工程造价管理的性质得知,其本身就具备比较大的工作强度,其应用效率也比较低,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工作差错。通过对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保证工程量的控制,进行工作强度的优化,从而有效应对其工作差错问题,加大程度的提升了工作的综合效益,这样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便于管理。因此,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成为提高工程造价工作水平的内在需要。

2 计算机软件技术体系的健全

2.1 在现代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现代软件技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工程量计算软件的应用,其是国内软件较长使用的方式,比如图形法,这就需要专业工程人员进行识图能力的提升,进行该软件操作下的图纸构件及其尺寸的深入分析,满足系统自动化设计的需要,进行工程量的有效计算,保证工程量清单的得出,从而实现工程图纸的有效扫描,保证光栅文件的有效应用,这就需要进行软件处理模块的优化。

通过对模式识别技术的应用,更利于进行构件类型及其几何参数的分析,进行工程量的有效计算。这就需要进行设计单位的CAD文件的积极应用,满足CAD环境模块下模式识别工作的需要,保证CAD软件的有效应用,配合现阶段的工程造价环节。在建筑设计所使用的CAD软件中直接加入构件参数的属性,定义各种构件对象,在进行结构和建筑设计时使用这些对象设计建筑物,而不是直接使用线条作图。

在工程造价计算软件应用过程中,需要注重其软件的基本功能,该套软件实际上就是套价软件,其需要进行工程造价的积极计算,保证工程领域的有效开发,通过对多种造价模块的优化,更有利于实现其效益的提升,保证造价软件的正常应用,满足现阶段的工程量清单的工作需要,提升工程造价的综合应用效益。再使用工程造价计算软件,找出定额子目输入造价软件,选择已预设好的取费表模板,计算汇总,马上就生成用户需要的报表。计价、汇总、分析、显示,打印一气呵成,前后只需要很少时间,效率大大提高,使概预算人员能把精力投入到更关键地方去,提高概预算的质量。

2.2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企业的现阶段发展,促进计算机的应用,工程造价管理模块也需要依附于网络而生产,这就需要进行工程造价信息网络建设体系的健全,保证企业内外信息网络化模块的优化,比如进行服务器模块、浏览器模块等的协调,保证现阶段数据库的有效开展及其利用,进行数据库开发技术的优化,进行工程造价管理软件网络化的开展,以提升其综合应用效益,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网络条件下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将会在投资项目评价软件、设计概算软件、建筑辅助设计软件、施工图预算软件、建筑业的价格信息网和企业内部信息资料库之间建立无缝连接的通道,在项目评估、工程设计、造价管理等各部分工作间实现数据信息的低成本转移。

在当下工程造价工作模块中,进行信息处理集成化模块、智能化模块等的协调是必要的,从而满足现阶段信息处理的需要,比如进行企业定额编制模块、投标报价模块、施工管理模块等的协调,进行数据收集体系的健全,保证造价指标系统、工程设计模块等的协调,实现CAD系统与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的结合,进行CAD系统绘图模块的有效开展。可以直接利用CAD软件计算出工程量,然后,借助局域网传输到工程造价应用软件上,再根据结构部位及尺寸等方面的要求,自动在价格信息资源库中提取数据进行计算。这样不仅确保了设计数据一致性、准确性,而且还大大地提高了招标投标工作的自动化水平,从而实现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集成化与系统性。

2.3 通过对产品专业化模块、接口标准化模块的优化,更有利于提升当下工程造价的应用效益,这就需要针对现阶段的工程造价水平、功能展开分析,进行先进的造价软件的应用,保证公司自身强势软件的设计,以开拓国内软件的应用空间。在某一个具体的造价功能上做大做强,而不是涉及造价工程的各个方面,这是不现实的,工程造价的涉及面十分广泛,面面俱到的软件往往无法将造价功能做的深入和专业化,而这样的软件也因为缺乏专业性而遭到市场的淘汰。

通过对不同造价软件彼此数据接口的标准化,更有利于进行工程造价软件兼容性的提升,保证国内造价软件体系的优化,进行国内造价软件应用范围的提升,进行其整体应用水平的提升,这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该模块中,要做好工程造价的计算机应用工作,提升其综合应用效益,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这样才能够最终实现整个国内造价软件的标准化、通用化,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工程造价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作为建设领域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工程造价管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工程造价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支撑,并主导未来工程造价管理活动的发展方向。

3 结束语

工程造价管理模块中计算机软件技术方案的优化,有利于提升现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效益,优化其内部管理结构,保证现阶段工程造价工作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王蕾,刘宽虎,宋林辉.基于技术间断的不可逆产品替代陷阱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7).

[2]席美珍.论高校档案管理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J].才智,2011(7).

软件技术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行业升级岗位群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作者简介]俞淑燕(1980-),女,浙江诸暨人,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浙江绍兴31201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互惠模式研究——从高职人才培养的视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CG26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12-02

一、软件技术专业就业状况及原因分析

目前国内软件行业平稳增长,软件人才需求继续增大,但是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相关就业率不高。就江浙沪地区来看,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比例不到30%。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培养目标定位不清,高职软件技术“通才”缺乏竞争力。国内大专院校培养的大多是软件技术“通才”,学生往往具备较全面的软件开发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但缺乏针对性很强的基于行业特定业务的软件开发能力。

2.教学手段和内容相对传统,与行业脱节。软件行业不同于传统行业,它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而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行业更新的速度。以开发平台为例,每年都有版本和技术上的更新,但是教学却没有同步更新。

3.教学内容精与泛的问题没有解决好。不少高职院校总是惧怕学生毕业后这个没学、那个没上,因此基本沿用本科教学体系,而学生本身基础不好,都听不太懂,也不愿意听;或者因为软件领域的开发工具比较多,很多工具都学习了,但是却都不精,一样上不了手。

4.实践环节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虽然各地各校的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很多,但是真正合作好,让学生能够参与项目过程的还是很少。一方面是由目前软件行业的特殊性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与学校、老师和公司企业的融合度有关,要真正达到校企双方的共赢有一定难度。

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1.找准人才特定服务域,深入行业调研获悉行业信息,结合学院自身,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国内软件市场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政策支持也将保持较大力度,软件技术人才需求量也较大。社会目前急需的是具备行业应用开发能力的软件技术人才。根据学院的专业实际,我们把软件技术着眼于通信行业中的增值业务。

针对本专业学生可能的就业区域,我们走访了江、浙、沪从事增值业务领域的多家企业,并对目前增值业务领域的软件产品进行了分析,认为手机软件开发具有极好的市场前景,人才需求量极大;对目前主流的几个手机操作系统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认为Android操作系统市场潜力巨大,开源,易上手。另外,考虑到网站开发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还是有相当的需求量,并且其就业灵活,因此仍保留这个方向。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基于Android的手机软件开发和Web开发。由此设定三个岗位群:初始就业岗位群为软件开发人员(包括基于Android的手机软件开发人员和Web开发人员);衍生就业岗位群为软件测试员、技术支持员、软件销售员;发展就业岗位群为项目经理、产品经理。

2.依据目标岗位群,提取职业能力,根据学生技能培养的规律,构建“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1)由岗位群分析得出各个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再依据职业能力进行学习领域分析,构建专业核心、专业支撑、岗位适应和纵向延伸课程这一系列课程体系,并由此编制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进度表。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考虑学生技能培养规律,设置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有选择地对相应课程进行反复强化。(2)课程设置系统化、层次化。对于专业课程形成明确的理论系统和实践系统。对于理论教学体系,以专业支撑课程为基础,专业核心课程作为提高。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第一阶段是在学与做结合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阶段开设综合实训课程,使学生应用方法和工具进行项目训练,第三阶段是能够让学生走出学校,在校企合作基地参与真实的项目开发。(3)课程设置分方向,分模块。网页开发课程为一体系,手机软件开发为另一体系,在这两条主线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再辅以一些辅助工具和知识的学习。在前期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到了第三、四学期的时候进行分方向培养,让学生有侧重地进行选择。(4)整合课程内容,突破单一的“一课程一学期传授”的模式。对于课程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对于单门课程如果经过取舍不足一学期的,可以将部分课程合并,或者不开满一学期;对于部分课程采用集中强化巩固的方式,如在多媒体制作课程中整合Pho? toshop或Firework、Flash制作课程等。

3.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1)从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入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来开发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本专业的教材体系。在教材的建设上,以“理论必要,突出实践”为基调,与社会行业单位合作开发一些能体现高职特色的教材。(2)实现学校与企业、校内与校外一体化,学院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争取与更多的中小软件企业合作,争取有企业把实际开发项目放到学院的校内实训基地,让师生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争取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和教学,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即刻转入生产性实训室,由企业的项目经理带领完成真实的企业项目。(3)加强教师培训,要求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合作开发,积极跟进行业升级,并迅速反映到学生培养当中。吸纳企业工程师,成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担任核心课程、实训项目的教学工作和校外顶岗实习的指导工作,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项目开发、教材讲义编写等。(4)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考核体系,树立新的高职教学过程质量观。在监控评价上,要注重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监控评价,提高实践教学地位,以保证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对于理论课教学要把握“必需、够用”的原则,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训时间的比例。强调学生的“学”在实践过程中完成,侧重职业技术能力的掌握与提高。教师要着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包括自学方法、实践方法、调查方法等。(5)推进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建设。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监测教学方案的落实;积极推进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以期共管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4.专业建设团队要对行业市场有预见性,同时要给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保持与行业的紧密度,将行业更新反馈到人才培养中,主动适应行业升级。高职学生的培养如果在时机上占有先机,那么竞争优势就会明显。因此,我们需要关注行业信息与动向,保持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要有对行业发展的灵敏嗅觉。

在高职学生中,学习氛围营造和兴趣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行业背景,与运营商协商,让学生享受优惠地拥有一台Android手机,一方面解决后期的实训设备;另一方面,学生随时可以操作Android平台,在日常生活中或许就能迸出一些软件的点子,容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可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或者宣传,如讲座、沙龙等,让学生了解移动开发的各种应用和前景,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

[参考文献]

[1]洪晓红,孙文荆.中国IT产业呈现“井喷”将增万余软件企业[DB/OL]. www.省略/n9010c22.aspx,2009-12-08.

[2]刁爱军.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

[3]许敏.高职“岗位主导、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专业为例[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6).

软件技术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能力;高职;软件技术;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6-6334-05

Reform and Practice of Vocational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of“Capacity Progressive, Dual-Line Training”

ZHANG Li-jing, ZHOULi-min

(Lanzhou Petrochemical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Lanzhou 730060,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form measures, specific practice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software tech? nology professional. Industry background, professional demonst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ability progressive and tworun curriculum system, described the idea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design, rationality and advanc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building.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really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graduates of vocational skills, professional quality, has a full range of improved, Greatly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counterparts in employment rate and quality of employment. Finally,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ong-term professional.

Key words: capacity; vocational; software technology; reform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软件技术专业作为学院示范性建设时期地方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和长足进步[1]。面对IT行业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现状,立足实际,本着“开放、合作、共赢”的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理念,始终坚持“专业对接产业、教学内容对应IT职业资格标准、教学过程对应软件开发工作过程”的建设思路,从人才培养模式研讨、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诸多方面,逐年深化专业建设与改革,多渠道进行专业办学合作,工学交替。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获得了行业专家的一致认可。

自2000年以来,国务院和国家各相关部委连续出台多项政策,为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和推广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许多省区也相继采取措施,积极扶持、壮大本地区的软件产业。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与全国软件产业同时起步的甘肃软件业,经过多年头的探索和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内其他省市的发展速度和整体行业水平相比,存在规模小,从业人员少,所占工业产值小等问题;而且布局严重失衡,除兰州市外,其余市州软件业发展非常薄弱,有的市州甚至没有一家软件企业。另外,从行业结构看,目前省内软件业仍以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为主,自主研发企业相对较少,无论行业规模还是整体技术水平,都与发达省区相去甚远。这也为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我们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提供了机遇,为缓解区域技能型人才缺乏的问题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1专业论证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不同于学科本位的建设,更有别于社会培训机构的速成教学。其人才规格的确立是专业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我们为此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通过走访企业、行业协会以及与同类院校的行业专家进行交流、对其岗位能力进行详细分析。我们得知,目前企业、社会急缺位于IT人才结构“金字塔”底部的初级程序设计人员、一线销售人员和测试人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软件蓝领”。他对应的岗位群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是面向软件外包服务企业,主要从事程序设计、软件编码、测试等工作,完成模块项目任务;另一类面向中小型软件开发企业,岗位涉及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领域,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技术方向以java和.Net为主,学历要求层次不高。

所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更加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层次及培养方向的准确定位。以培养职业素质良好,专业知识全面,岗位能力扎实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素养,沟通力和学习力;使其熟悉软件开发环境、掌握开发工具、知道项目开发流程及规范,掌握主流操作系统的使用、数据库管理和常见软件文档的编写,具有良好的岗位适应性。

2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示范性建设时期,作为地方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依托学院提供的大学生创业基地,我们系围绕专业开办了兰州智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了一整套“专业+公司”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方案模型如图1所示。

图1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方式

该方案依托智博软件公司和校内建立的模拟“软件工厂”[2],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按软件公司开发软件项目的流程来进行,围绕软件技术专业群在公司内部设立软件开发部、软件销售部及市场部等业务部门。公司员工由值班经理(老师)和第五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组成,负责承接中小型软件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软件营销培训、项目团队合作以及应用软件测试等。实践证明,坚持“专业+公司”办学理念的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正确的。它把学生的技能培养划分为技能积累、能力发展和综合实践三个阶段,学生在校内基础平台和公司市场化、项目化的环境中交替完成了真题实作,顺利完成从单项职业能力到综合职业能力,经过职业能力迁移形成岗位职业能力的递进过程,增加了就业砝码,做到面向IT企业就业经验和能力的“零适应”期与零距离[3]。

3课程体系的倒推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经过前期的市场调研,我们首先得到了软件行业的主要岗位及岗位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筛选出了软件开发和软件服务2个就业方向,及初、中级软件程序员、需求分析员、人机界面设计师、软件销售员等16个应职岗位。如表1所示。

同时,结合岗位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进一步确定了如:数据库操作员、.Net程序员、IBM Java程序员、软件测试员等软件技术专业职业资格取证证书,实行课程置换和考试改革,以证代考,计入学分。要求专业学生必须获取一个以上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并支持学生获取高级证书及不同科目证书。

紧接着,采用“倒推方法、据岗设课”。先根据专业确定的2个岗位群和16个应职岗位,对应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分析每个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获取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并对其进一步分类,划分为岗位基础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基础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IT职业素养、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及扎实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程序编码能力;核心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软件项目的设计开发、产品测试、文档编制及项目服务和管理能力。如表2所示。

表2软件技术岗位能力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课程设置的依据,也是职业技术院校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主线[4]。这个环节称为据岗设课,是课程体系的内容核心。我们根据获取的岗位能力要求,分别设置平台课程和核心课程;平台课程包括职业素质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核心课程包括岗位能力课程和技能拓展课程。以推演架构中显示的专业知识课程为例,如图2所示。其他不在赘述。

接下来,我们根据高技能软件开发人才的成长规律组合课程,使入门学习阶段的课程与编码员的特点相对应;专项学习阶段的课程与初级程序员的特点相对应;综合学习阶段的课程与程序员的特点相对应。也就是说把学校学习的阶段和高技能型软件开发人才成长的过程相关联。最后,考虑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及专业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均衡,我们对同一阶段的课程进行排序,最终形成了软件技术专业新的课程体系。

4双线培养方案的实现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教育教学,培育高端、高技能人才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了专业建设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做法,专业教学的所有活动都要围绕这一方案开展。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软件技术专业改革抢抓学院示范性建设的有利机遇,深入走访企业,调研市场,基于“2.5+0.5”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倒推方法,确立了专业核心课程的主导地位及专业平台课程的开设依据。

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逐年微调修订,不断扩大企业兼职教师的参与力度。从专业建设条件、实训保障等方面,校企共同制订核心课程标准、共同开发特色教材(讲义)、建立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逐步扩改建了软件技术校内外实训基地,进一步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围绕java和.Net两大主流技术方向,形成了一套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团队突出、校内外实训基地相互补充的双线培养、立体化运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中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职业能力的递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实现了职业能力、专业课程、职业素质和技能证书的四位一体。方案模型如图3所示。

图3双线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从图中看出,我们将专业平台课程和核心课程有序分布在第一至第五学期;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开发技术的起点,顺序平行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和C#程序设计以及Java Web开发和开发等课程,同时,软件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相关支撑课程同步开设,第四学期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特长完成校内模拟环境下的软件实训项目开发,最终将基于B/S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训课程作为两大技术路线的落脚点。

第五学期,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开设了TCP/IP协议与网络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等技能拓展课程。提高学生适应IT行业发展变化的转岗能力。在课程递进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同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职业素质的培养也贯穿了课程体系的全过程。

5思考与总结

这几年,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均保持在97%以上,对口率达到了70%,先后有60余名学生在上海、无锡、杭州等大中IT企业高薪就业,截止目前有12名学生已经走出国门,开展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研发实践。欣慰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如下思考:

1)“知识精、教学优”的双师教学团队是方案执行的关键。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5]。换句话说,软件技术行业本身更新速度就比较快,这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要亲自承接项目开发、积累项目经验;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开阔思路,保持教学团队教学水平的先进性和技能的不断提升。

2)“经验足、技能强”企业兼职教师是方案修订的源泉。企业兼职教师始终活跃在企业软件研发的一线,亲自主持和参与的项目很多,项目经验丰富;对新技术驾驭能力强,市场用人要求变化的嗅觉灵敏。要拓展渠道,大力聘用兼职教师,灵活安排授课内容、时间和地点,使其真正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工作;另外,鼓励校内教师与兼职教师一起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提炼教学案例,培养软件开发的规范意识和实战能力,来一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3)“设施好、功能多”的教学条件是专业建设的有利保障。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建成的校内基础实训平台主要有软件开发实训室和软件技术综合实训室,主要完成软件开发语言或工具教学;2009年学院与IBM共建了50工位的IBM J2EE实训室,在模拟企业环境中,反复锻炼学生的项目开发和编码能力。校外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的有利补充,依托兰州智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营造职业环境,引进企业项目,开展项目实战。最后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融入企业团队,实现顶岗就业合一。因此软件技术专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好的教学实训条件。

总之,好的方案,要有强大的执行力来保证实施,要取得最佳的实践效果才是真的好,那样的改革才是有效的,才是成功的。事实证明,学院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通过不断扩大专业技术交流,广泛与沿海IT培训机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等途径,已经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能力递进、双线培养”的专业建设之路,但IT领域日新月异,我们一刻都不能放松,在信息化时代的大潮中,仍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宋贤钧,陈兴义,王诚,等.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59-62.

[2]任泰明,宋贤钧.“专业+公司”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2):45-46.

[3]任泰明,宋贤钧.“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2):6-8.

[4]张丽景,周立民,宋贤钧,等.基于倒推模式高职院校软件测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6):144-148.

软件技术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NET方向;课程链建设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7-0113-0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school education. With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curriculum system,.NET direction curriculum chain and curriculum chain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as the research content,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direction curriculum chain research, promote and refine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vocational school;software technology major;.NET direction;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chain

1 研究背景

当前世界正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软件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无论是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还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业互联网,都需要依靠软件来推动变革。目前许多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软件产业园,随着地方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大多数软件企业急需“即插即用”型员工,强调软件开发的“实战经验”。各高职院校对如何培养软件专业技能型专门人才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化方向不明确

目前许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广泛方向的。所谓“广泛方向”,简单地说就是无方向,即尽可能多地开设相关课程,虽然面面俱到,但学而不精,进行的是“通才”而不是“专才”的培养。看上去毕业生的择业范围很广,但到企业什么都不能做。虽然学习了各种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但学生毕业后,依然不会“编码”,老师教了很多,但对学生而言,真正有实用价值的不多,针对性不强,无法做到“即插即用”。

2)课程体系岗位针对性不强

很多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微缩化”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体系的岗位针对性不强。课程安排广而泛,多数课程是独立于其他课程而进行的,忽略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没有将多门课程融入到一个主题,许多学生自身的能力无法做到将几门课程的零碎的,不成体系的知识点串接起来,导致培养的学生不适合市场需求,就业率不高。

3)教材缺乏衔接性

目前市场上的软件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很多,但是它们之间缺乏相关性。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课程体系、学生情况等方面进行编写,一本教材就是一个孤立的内容,虽然教材中的案例或项目内容比较好,但是在整个课程链中使用就不一定合适,要掌握软件技术专业专门化方向的整体知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缺乏连贯性和实用性。

我校创建软件技术专业以来,一直致力于专业教学与改革,先后被评为市级重点建设专业,市级优秀教学团队,课程资源建设稳步跟进。通过市场进行调研结合高职人才培养以实用性技术人才的特点以及近几年来我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情况,学生比较适合.NET方向的开发,以此为依据,我们摒弃原先广泛方向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并在2015年9月份提出“软件技术专业.NET方向课程链建设的研究”这一课题,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链及课程链教材开发等内容的加以研究,努力找出一个方法,使教学更符合市场对软件技术专业需求、符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模式、符合专业教育和学习的系统课程,促进和细化专业建设。

2 研究内容

1)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高职的办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要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方案既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设计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时,要充分了解毕业生所面向的职业岗位,明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

目前,软件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的态势。软件技术专业课题组对本地软件产业园进行了人才需求调研,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本地区软件产业相关岗位设置情况(工作任务、岗位职责、职业资格证书等),并根据岗位设置情况进行能力需求分析,进而制订和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以求最大程度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接轨。调研结果显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属于软件技术产业链式的中、下游,即软件程序员、网页设计师或网站管理员、软件测试员、软件维护/技术支持、软件销售等技术类岗位,并且软件企业当前使用的主流技术.NET和JAVA,也有不少企业采用PHP。在此基础上,课题组以职业岗位的任务和能力要求为出发点,通过文献查阅、企业调研、毕业生访谈及相关的理论学习,确定各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能力及相关的支撑课程如表1,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总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与本专业岗位工作相适应的软件行业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设计、编码、测试、维护及计算机软件销售、咨询与技术支持等一线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主要职业(岗位)面向是:程序员、网页设计师或网站管理员,其他就业岗位:软件测员、软件维护与技术支持等。同时,要求学生取得以下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程序设计员(高级)或同等级技术证书。鼓励学生选考以下职业资格证书:CEAC程序设计师(信息产业部)、微软的MCTS认证、Oracle公司的JAVA程序员认证、印度NIIT认证等。

2)课程体系的研究

(1)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灵魂是“核心课程”,在兼顾职业素质教育和专业通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重点设计方向核心课程。即首先按主要岗位和次要岗位所需的岗位技能和必备知识进行能力分解,确定专业通用知识与技能和核心岗位所需的核心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地区软件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调查及其岗位能力分析,并结合专业教学特点,构建了“职业素质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方向核心课程”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课程体系的实施

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关联关系的课程组合,在涉及课程序列的安排上,关键是要找到时序上的衔接点,即根据学时的配比度与开课时序,各门课程在整体中的位置、地位和作用,从整体优化的观点出发来安排课程。.NET方向的课程主要包括:PHOTOSHOP图形处理、网页设计及高级网页设计(DIV+CSS+JS)、数据库技术、C#程序设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C#项目实战、项目实战等,这些课程的开设的时间、课时数都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安排。

3)课程链的研究

课程链是近几年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新内容。目前各大院校的各个专业都在进行课程研究,研究如何将知识、技能和其他教学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最有效能的课程体系,那么课程链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目前在软件技术专业.NET方向进行课程链研究的并不多。所谓课程链,是以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构建一个将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技能融为一体的专业课程链条,并在课程链的基础上填充其他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作为课程链的环,起着人才培养的基因作用,由环形成链,涵盖了人才培养的整个教育过程。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链是以软件产品的开发工作过程为依据,以职业岗位需求确定能力,以能力确定典型项目,作为贯穿专业课程和应用技能的链条 ,通过项目分解形成若干个独立的子项目,线性成序列形成课程,围绕子项目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融进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并扩充课程,这样得来的课程既考虑到知识整体性,又解决了知识的连贯性和衔接性的问题,最终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必须尊重教学规律, 把握知识与技能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科学性。由于课程之间存在着“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供求关系,课程作为课程链中的链点,合理排列各主次链点,形成软件技术.NET方向的课程体系。

4)课程链教材开发

课程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它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教材来体现其价值,目前软件技术专业.NET方向的专业教材相关性不大,有些不符合高职学生学习,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广泛收集教学资料,学习教法学法,开发适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的课程链校本教材。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教学团队的合作与协作,群策群力,共同研究和开发课程链教材。课题组成员运用反向推导法,通过对典型项目分解,对原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收集、分类、整理,为开发.NET方向的校本教材提供第一手资料,形成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技术为一体的专业课程链条。在课程链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围绕典型项目进行,将项目中的用到的各功能模块、数据库设计、样式等分散到课程体系的各相关课程中。如项目实战课程中,设计一个“多肉大本营”动态网站如下图2,主要实现用户登录、注册、文章、论坛、图鉴、美图、商城等功能。

那么在设计《程序设计》这本教材时,在介绍常用服务器控件时,可以围绕“多肉大本营”项目中用户的登录和注册模块来进行设计内容。同样,在《数据库技术》教材中,要围绕“多肉大本营”中用到的数据库设计教材内容,从表设计到开始到最后的触发器、存储过程等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这样学生获得知识是具备相关性、衔接性,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使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掌握应用开发技能,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魏会生.高职教育软件技术专业的建设与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2).

软件技术方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共享型;软件技术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大学城

在云龙新城总投资达30亿元,占地面积6 300亩的株洲市职业教育大学城正在兴建,预计在2012年全面建成。将入职教城办学的院校包括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共9所,总办学规模为学历教育6.5万人,年培训6.7万人。随着职教城的兴建,建设共享型的计算机技术实训基地也适时地提上了议程。其中,共享型软件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任务将由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承担。为此,我们对基地建设的优越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拟定了实施方案。

1共享基地建设的优越性

把原来分散在市区各地的职业院校集中到职教城办学,建设共享型软件技术实训基地是科学的、必要的,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整合实训资源,节约实训成本

上述9所院校基本上都建有专门的软件技术实训基地,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满足信息技术系软件技术实训和教学需要,先后拨款150余万元用于购买计算机、服务器、投影仪以及相关配套设备等,建设了软件开发、多媒体和网络3个软件技术实训室,配置了相应的管理人员。其他院校的情况也大体相当。建设共享型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就可以减少资源的重复投入,通过对管理人员、维护人员以及设备的整合,减少维护管理成本。

1.2优化实训基地,提高实训水平

各院校原有的实训基地,由于师资和经费的限制,至使设备的档次和训练的水平难以提高。建设共享型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可以将实施同一实训任务的师资、设备、资金集中在一所院校,有利于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从而提高实训的质量和水平。

1.3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工学结合

株洲是以工业为主的新兴城市,本市拥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型工业型企业以及配套服务公司。他们对于信息技术在日常管理中的应用需求十分迫切。目前缺乏一个为这些企业提供类似服务的媒介或平台。一方面,企业有软件开发、软件培训的需求,却苦于找不到承接业务的对象;另一方面,学校因师资力量较薄弱和设备档次较低无法将教学实训、应用课题与市场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建设共享型软件技术实训基地,通过整合师资和设备,完全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为企业服务中促进工学结合。

1.4适应市场需要,服务经济发展

软件产业是当今世界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也是国际产业竞争和高科技竞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根据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的数据,世界软件产业从1991年以来始终保持在10%~20%的增长率,2000年软件和信息服务已成为第一大产业,产值已接近5 000亿美元,期中软件产品总销售额达1 750亿美元。在全球软件市场中,亚太地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市场,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长速度。国际计算机产业结构已从以硬件为核心向以软件和服务为主导的方向过渡。我国为适应市场的需求,服务经济发展,必须迅速发展软件技术,培养优秀的软件技术人才,这也要求建设共享型软件技术实训基地。

2共享基地建设的可行性

株洲职教城区域共享型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是完全可行的。

2.1符合国家政策导向

发展软件产业是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软件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更是以每年两位数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根据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的数据,2001年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796亿人民币,2002年软件产业销售额为900亿人民币,到2009年1―9月,我国软件产业累计完成业务收入6 775亿人民币。为了加快软件产业,国家在2007年4月相继出台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环境建设(火炬)“十一五”发展纲要》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这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及环境建设,加快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我国高新产业的发展。因此,在职教城建设软件技术共享实训基地是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

2.2符合地方发展要求

为了发展软件产业,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各地方政府对软件产业发展的扶持,包括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人才吸引和培养政策都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为进一步促进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以工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株洲,发展软件技术的需求尤为迫切。《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株洲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中,制定了包括软件产业税收优惠政策、软件专项基金扶持政策等等软件产业政策,职教城软件技术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

2.3方便院校资源共享

株洲职教城软件技术共享型实训基地的首要任务是为城内各院校人才培养服务。原来9院校分散在全市各地,地理上的距离使得资源很难共享。入驻职教城后,9院校相互毗邻,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不仅有利于提高各院校软件专业实训水平,提高教育质量,而且使用共享资源就像使用本院校资源一样方便,因此深受欢迎。软件技术共享实训基地在面向职教城内各兄弟院校开放的同时,还可以向职教城外的学校、研发机构、企事业单位开放。我们充分发掘软件技术共享实训基地在实训教学、技术服务、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软件研发等方面的潜能,使社会方方面面共同使用,以发挥最大效益,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支持。

2.4具备良好建设基础

由于是在9院校原有软件技术实训室基础上建设,有人才,有设备,有经验。各学院的大部分实训教师参与过基地建设的招标、设计、安装、调试、验收各个环节,对实训基地的建设流程非常熟悉。作为共享型实训基地虽然跟原有的软件实训基地有所不同,但基地建设的流程是基本相同的,只是功能要求更高,由于原有设备可以利用,不必全部重新购置,节省了部分资金。

3共享基地建设规划

3.1基地功能定位

基地建好后,不仅要满足职教城内软件实践教学、培训和研发的需要;还要成为长株潭区域中小企业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和区域职教资源共享中心,成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纽带,并发挥更强的引领、辐射作用,提高高职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3.2基地总体规模

目前9所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历教育学生总计2 500 人左右,以这个人数做为基准,我们设定职教城内软件技术专业学历教育 2 500人,年培训教育2 500人,年总体规模为5 000人。

3.3基地建设实施

3.3.1组建专业的建设队伍

基地建设采用由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协作企业和协作院校参加的建设模式。首先由上述三方共同推出专业人才组成建设委员会,然后专业委员会参与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并制定工作章程。

3.3.2拟定科学的建设方案

根据基地的教学、培训和研发功能,以及高职软件技术行业的培养方向,在基地的总体规划上,基地拟建设5个实训区,具体情况如下:1) .NET技术实训区用于.NET技术的教学与培训;2) Java技术实训区用于Java技术的教学与培训;3)嵌入式软件技术实训区用于嵌入式软件技术的教学与培训;4)软件研发区用于软件研发;5)软件测试区用于软件测试。

前三个实训区负责全日制学生的日常教学和社会各种层次人才的培训。在实训室的设计上应能满足“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实训中既能实现教学,又能实现实践。硬件应配置投影仪、计算机、服务器、多媒体设备等。软件应安装.NET软件、数据库、Windows操作系统等。每个实训室应能容纳学生50人左右,每个实训区总体上应能满足500名学生同时学习。

后两个实训区承接社会、企业的项目在该区进行研发和测试,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是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纽带。在规模上每个区应能满足500人同时投入工作。

3.3.3筹措足够的建设经费

基地需要一栋实训大楼,安装2 500台计算机,30个投影仪,加上一些设备,设备总投资约1 500万人民币。基地设备采用分批建设的方案,优先建设主要的和急需的部分,以后根据需要逐步完善,直至最后形成一个设备先进、功能完备的实训基地。可先整合协办院校和企业的现有设备,不足再酌情购置。购买设备的资金可多渠道筹措:职教城院校自筹;申报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委软件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申请株洲市政府在职教城的专项建设资金中划拨;通过跟企业合作和争取社会捐赠[1]。

3.3.4组织高水平的管理团队

为了保证基地高效运行,在基地成立一个软件管理中心,中心设一名主任、若干名副主任,配备一批实训教师。中心主任、副主任在职教城内院校中产生或面向社会聘任,主要负责共享基地的日常管理经营。实训教师主要从9院校原有软件实训教师中挑选,同时在协作企业聘用兼职教师。实训教师负责实训的指导、实训项目开发、实训设施选型、实训教材建设、实训质量评价[2]。

3.3.5拟定科学的管理规章

在基地的管理运行上,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实行准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主要表现在引入现代企业的理念与价值观,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实训内容与项目来源于企业,实训方式、过程企业化。准市场化运作是指按市场化要求进行实训成本核算,加强教学管理、设备管理、工具管理、材料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确保实训教学优质高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3]。

4结语

共享基地的建设方案为职教城共享基地建设提供了依据,共享基地的建成必将有利于提升职教城软件技术职业教育水平,促进区域的软件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旭. 论高职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1):18-19.

[2] 张翠英,罗伟,黄俊. 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08(5):117-118.

软件技术方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 职业岗位导向 软件技术专业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

0051-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开展基于职业岗位为导向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突出职业岗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本文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析基于职业岗位导向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社会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织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深入企业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对软件技术类岗位的要求比较高。除要求毕业生具备良好的编程能力外,还对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把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IT职业岗位群,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熟悉常用的开发模式,熟悉最新的NET开发环境,能熟练运用NET平台的开发工具完成软件的功能模块设计、编码、调试和测试任务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学成毕业后可在软件开发类及相关企业中胜任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以及软件售后工程师等职位。

二、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

社会需求表明,作为培养工作一线人才的高职教育要重点突出职业性。因此,我们根据制定的专业教学目标,按照“企业和学生需求并重”的原则,加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形成“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这两个教学内容,二者相互融合、彼此渗透,共同构成完整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一)基本素质培养。基本素质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素质。以前的公共基础课在整个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存在定位不清、目标过泛以及所起作用不明确的问题。针对过去公共课程过多、重复开设且不实用的特点,根据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社会深入的调查研究,将企业需求的职业素质、道德规范和职业拓展能力融入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中,对原有的公共基础课程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按照“服务社会、服务专业、服务学生;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教学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原则,把各专业课中包含的职业素质教育部分单独抽取出来和传统的公共必修课进行精简、整合。通过调整,明确了每门课程在整个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

(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专业建设的重点,是实施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制定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必须以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为原则,兼顾知识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课程内容要灵活调整,时刻追踪本专业技术的发展。在实施的时候,根据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特点,采用逆向软件工程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理、组合,最终形成了“1”+“3”的课程体系模式,如图1所示。同时,在所有项目开展过程中,软件测试的内容全程跟随。通过以上的改革,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形成具有职业岗位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

从图1中可以看到,“1”代表软件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通常是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我们采用的是C#程序设计基础。主要的出发点是,整个课程体系都基于微软的Net平台,采用C#这门语言作为基础,有助于今后MIS开发实战、Web应用与开发、主流软件项目开发这三门课程的顺利开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所有的课程都以项目为载体,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安排的内容由易到难,同时也按照软件开发过程的逆序“编码设计需求分析”来进行。项目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进行软件测试的工作,这其中包含单元测试、集成测试以及系统测试等。

(三)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本专业所进行的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内容都是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以未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来确定实践课程的内容。对于高职的软件技术专业,我们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来开展实践课的教学。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强化项目教学,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学生除正常的课堂学习外,还在第二课堂组织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第二课堂中,为了能突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特点,把教学和竞赛有机结合,共同推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竞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还可以检验专业教育的教学效果。本专业的技能大赛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在技能大赛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坚持把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融入比赛的项目、评分标准和奖励方案中,切实加强学生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大赛所有项目遵守IT行业标准,比赛过程中出现抄袭或其他违背“知识产权保护法”行为者,直接取消比赛成绩。在大赛奖励方案中,设置职业道德职业风尚奖,让在比赛中“代码规范、参赛态度好、职业素养高”的学生获得这个荣誉。技能大赛将“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设计竞赛”、“企业应用动态网站设计竞赛”分别与“MIS开发实战”、“Web应用与开发”等课程相结合,从而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统一。在比赛的过程中,挑选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组织培训,为参加全区或全国性的比赛做准备。

上一篇:城镇化发展范文 下一篇:市场竞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