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风险控制范文

时间:2023-03-17 19:15:48

融资风险控制

融资风险控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融资融券;风险;控制

随着2008年8月1日起《证券公司融资融券试点管理办法》的施行,业界普遍关注的融资融券交易终于重新启动,这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一次重大的交易制度改革和证券市场新的市场运作机制形成。但由于受到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融资融券并未在2008年底如期实施,反观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确实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而该制度本身的风险性也较强。

一、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分析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融资融券交易在放大资金的同时也在放大风险。这种业务将助长投机行为,加剧价格波动,并增加整个资本市场风险。而通过借贷关系联系在一起的银行、证券公司也逃脱不了被投资者连带损失的命运。

(一)信用交易对新股发行的介入的不对称性

因为根据一般规定,新股在发行上市半年是不允许融券的,即便最短也有三个月的融券卖空禁止期。而同时,对新股发行承销、购券的信用融资在上市以前就存在。这种不对称的信用交易在保证新股发行成功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种不对称的信用交易支持下,市场定价将有利于发行者,而因为有了这种不对称信用交易的运用,发行者和承销商也会在利益驱动下,更为积极地采用市场定价的方式发行新股。从而提高发行价格,降低二级市场的获利空间。

(二)保证金交易的风险

抵押品一般是投资者本身账户的证券资产,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形式。通常抵押资产的价值下降时,投资者的其他证券资产价值也是同时下降的。所以“补充维持保证金要求”发生时,投资者的补偿能力可能受到制约而出现债务危机。

而且,股票市场的波动带来资产价值的变化和投资者财富的大起大落,杠杆效应自动放大这种巨大波动的幅度。当投资者选择保证金交易方式时,其证券组合变成高风险资产。当股市走低时,杠杆作用对一个高风险的证券组合产生“补充维持保证金要求”的概率比对一个低风险的证券组合的负面的放大效应要大得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当“补充维持保证金要求”的情况发生时,由于维持保证金低于最低要求,投资者被要求存放更多的现金或者证券资产进入“保证金账户”。经纪公司在股票下跌时强行卖掉投资者的股票,投资者就失去了在市场回升时重新盈利补偿损失的机会,经纪公司的强行平仓会造成投资者的巨大损失。更有甚者,经纪公司可能并不等待投资者运作补偿资金,甚至不必发出“补充维持保证金要求”,也不给任何通报,就卖出投资者部分或全部的证券资产,以偿还贷款。也就是说,在市场不景气时,保证金交易的投资者不仅损失资本,甚至失去对自己资产的控制。

二、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控制

基于融资融券本质上是“证券信用交易”,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四种。所以风险控制也应从信用控制的角度出发,重点考察业务关联各方在信用方面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交易制度的风险控制

1在制度设计上的风险控制。重新启动信用交易时,在制度设计上要格外注重风险控制机制的设计。首先,应该创造良好的信用交易的大环境,特别要重视培养信用环境;其次,在信用交易的制度设计上更注重风险防范和控制,切忌仅仅单一地强调资金入市的思路。

2信用交易模式选择的风险控制。国际比较研究表明,证券信用交易具有双重性,因不同国家及地区证券市场完善程度的差异,对证券市场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中国不宜采用证券金融公司主导的集中信用模式作为过渡型制度模式,而是应吸收市场化模式和专业化模式的优点,在把市场化信用交易模式作为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许可证制度作为过渡模式,严格规定股票信用交易主体的市场准入条件,只有符合规定条件的创新类证券公司才有资格申请从事融资融券业务,同时要建立信用交易资信评估制度,使证券公司增强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谨慎选择客户,防范违约风险和操作风险,有效承担信用交易中介功能。

(二)交易主体的风险控制

1投资者风险控制。为了保护券商与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之前,券商应当与投资者签订融资融券合同。合同中需明确规定券商及投资者的权力与义务。合同中应明确规定融资融券业务流程、交易的风险与收益以及交易的杠杆效应。当投资者提交的担保物价值与其融资融券债务之间的比例低于证券交易所规定比例时,投资者必须按照证券交易所规定以及合同的约定,补上规定比例部分的担保物。采用二级账户体系利于明确融资融券业务中的法律关系,也利于转融通中对抵押资产的运用,但要杜绝挪用客户资产问题。为了防止普通投资者特别是刚刚入市者过度被套,造成社会动荡,相关部门可出台一些硬性措施制止一部分人从事融资融券业务。

2券商风险控制。融资融券交易有较强的杠杆效应,能在短时期内大规模增加交易额度,券商可以获取更多的交易费用,但是由于投资者水平难以辨别,使得券商风险加大。所以投资者进行融资融券时,券商要对投资者的资金实力、资产来源、信用状况及过去的交易记录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建立第一道有效的防火墙。

3金融机构风险控制。金融机构在审查借款券商的抵押证券时,应着重审查用于抵押的证券是否具有进行融资融券交易的资格以及借款人资信状况。应对其价值进行评估,并将评估过程标准化。作为贷前审批的重要依据。在对证券评估时可对该证券的流通股本、股东人数、交易规模、波动性、净资产、净收益、公司的发展前景等指标作出明确的规定。金融机构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开展此类业务的实施细则,并在取得监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券商通过质押证券获取商业银行贷款必须签订贷款合同,贷款合同应明确券商与商业银行的权利、义务、风险、收益及风险防范措施等事项。同时,实施细则不仅要规定质押贷款业务的流程,还应建立银监会、证监会许可的硬性规定。

(三)交易标的物的风险控制

1抵押证券的信用管理。不同证券的质量和价格波动性差异很大,将直接影响到信用交易的风险水平,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证券都适合作融资融券交易,而应对其资格进行认定,并将认定标准成文化,作为贷前审批的重要依据。比如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就明确提出对重要指数股票和未纳人指数的股票应采用不同的质押折算系数。应着重审查用于抵押的证券是否具有进行融资融券交易的资格以及借款人资信状况。

2信用额度管理。(1)市场整体信用额度的管理。包括对融资保证金比率和融券保证金比率的动态管理两个方面。证券公司在融入资金购买证券时,必须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并把购得证券交给商业银行做抵押,当证券价格下跌导致保证金比率低于保证金比利时时,商业银行将停止向该证券公司继续融资。(2)单只证券信用额度管理。为防止股票被过度融资融券而导致风险增加,应限制单只股票的信用交易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规定当一只股票的融资融券额达到上市公司总股本的一定比例时,交易所应停止融资买进或融券卖出,当比率下降时再恢复交易;当融券额已超过融资额时,也应停止融券交易,直到恢复平衡后再重新开始交易。(3)投资者信用额度管理。规定最低保证金,设定投资者进入证券信用交易的门槛,只允许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及资信能力的投资者开设信用账户从事证券信用交易,并根据投资者的资信状况设立不同等级的交易限额。建议以一个季度为期限选择股票信用交易合约。还要以融资买进的全部股票作为担保品进行抵押;同样,在融券时,应按规定的比率向证券公司缴纳一定的保证金,要以融券卖出的全部价款作为担保品进行抵押,以预防可能的未来风险。此外,应建立信用交易的资信评估制度,资信评估机构将把信用账户分为不同风险等级,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信用交易主体的资信等级。这是准确评价交易主体的资信状况,授予证券公司信用交易业务的资格和对投资者进行融资融券的重要依据,以此实现证券信用交易风险的动态控制。

3标的证券资格认定。允许融资融券的股票应该是质地比较好的中大型股票,盘子很小的股票被剔除,亏损的ST股票被剔除,涨幅太大或者换手率太高、已经有风险的股票也被剔除。对股东人数的规定实际上是剔除有庄股嫌疑的股票,因为庄股一般股东人数很少,也应被排除在外。

(四)证券信用交易的监管

融资风险控制范文第2篇

一、辩证高校融资行为中的风险来源

融资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1],融资即存在风险。从诸多文献视角来综述,融资风险就是指:由于所融资金未能如期偿付,或融资未能成功而造成的发展负面效应。环顾当前高校,其融资渠道、融资结构的多样性,使得融资行为的风险也存在差异。

(一)融资项目论证失准,融资规模不当

在教育被视为“消费”的今天,高校适当推出一些创新发展项目,既可实现资金的回拢,又能体现其教育的价值。教育的特殊性导致其发展项目一旦确定就需要长期、稳定地投入。因而,高校的融资规模需要一直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一些高校,为了“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已然不顾融资项目的发展空间,认为融资“越多越好”,这将极大地推高其融资的风险。同时,所融资金的规模太大,也让项目执行者对资金的运用管理不到位,监督、审查及绩效考核更无从谈起。这将使资金使用效率大打折扣,间接增加了融资项目的发展成本。

(二)融资渠道狭窄单一,信贷融资依赖大

鉴于义务教育阶段财政支撑的乏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能够得到国家财政的帮扶相对有限,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不足[2]。同时,国家对各高校学生学费一项有着明确的限定,增幅不能超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幅度。另一方面,高校融资很难争取到资本市场及社会资本,如教育储备金、教育项目债券及项目贷款等应用的能力有限。因而,高校融资渠道就变得相当狭窄。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对银行等信贷机构的依赖性大大增加,这也是其最常见的融资选择。不过由于教育投资的回报周期长、变现少,融资渠道太过单一,这将极大增加融资限期的集中化催生的财务风险。

(三)融资结构不科学,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在融资体系中,资本结构体现着债务资本、权益资本间的权重关系。融资结构越合理,融资资本成本将越低,融资价值也将越大。如今,我国高校主要将融资目光投向银行,期望通过“负债融资”来应对“扩招”后遗症。高额的融资债务利息、复杂的协议承诺金等,使得高校融资成本提升,风险加大。相对单一的融资渠道,也就导致了失调的融资结构。高校在融资时的单项选择,使得融资结构长期处于“一家独大”的尴尬处境。

二、探析高校融资风险控制原则

高校财务环境的改善,源于其不断提升的融资规模。融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教育投入的短板,使得办学条件得到大大提升,给学校发展提供机遇与空间。高校必须在尊重融资规律的基础上,适应自身实际,把控好自身融资风险控制的“原则”,从而为融资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提供依据。

(一)相宜性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育发展始终倚赖于国家财政支撑。而其对于财务的控制与管理并不在行,且对于市场风险的评估能力相对较低,并未对融资贷款的有偿性、融资成本的累积性有着理性认知。一些高校只考究建设项目的需求度,而忽视自身发展的相称度、偿贷能力等。这样往往造成高校发展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中。高校要想降低融资行为的失当问题,就须处处以潜在风险为融资行为第一因素,认真审核所建设项目,严控其发展规模与融资成本。同时,依据融资相宜性原则,采取适度融资的策略,以促成科学、高效的项目建设。倘若融资规模超过项目所需,或者融资成本过高,则极易推高发展代价,甚至影响到高校日常的教学教研,阻滞了高校的持续性发展。

(二)发展性原则

无论怎样的融资行为,其出发点都是建立在高校发展理念之上。当然,融资行为的成效如何,事关高效发展的趋向与价值空间,战略意义很是重要。要做到真正为高校发展服务,就需要处处考量项目的内涵度、价值度及发展前景,就要处处论证融资、用资行为的合理性,将融资工作纳入学校发展常规性计划中。而所融资金要纳入高校预算,以较小的投入换得大的、长期的回报。“发展才是硬道理”,但要秉持“科学发展观”。

(三)民主性原则

一般来说,高校建设项目确定需要融资,则面临着收益周期长、经济转化率低、成果转换速度慢等问题。因而,在建设项目的确定、决策等就显得尤为关键。高校要提升其融资行为的价值效度,就必须发挥干部智慧的引领作用、群众智慧的借鉴价值,广泛收集各类意见、建议等,对融资项目的可行性与发展性进行核查,而项目建议书、论证报告及专家指导意见等材料亦须一应备全。此种做法,可使得决策行为更加民主化、理性化,防止因领导者“专断”而造成发展受阻,甚至倒退。

(四)科学性原则

融资与投资几乎是现代高校建设的必经阶段。高校拥有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方面的教授,教育与学术优势明显。高校要紧紧把控这种优势,并邀请相关专家对项目融资的结构组成、融资的方式选择、融资成本及融资效度等进行理性定位,进而使得融投资行为更加科学。同时,融资行为要想真正实现效益最大化,就必须树立效益意识,任何项目的融资都须保证科学、合理。

(五)合法性原则

高校是教育投资的主阵地。在教育投资项目的发展中,应该始终坚持其合法性原则。高校应该坚持将建设项目经济责任制度化、常态化,对资金的科学管理作为融资价值的重要保障。要对一些项目融资规定“必走路径”,将“检查-监督-审核”作为融资风险控制日常工作。如果确定该融资项目发展空间及回报大,高校应予大力扶持;倘若发现投资价值不大,该项目则须马上撤除。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财务风险,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二者兼而有之。此外,高校融资的合法性还应该体现在偿贷行为上。高校融资为发展,但肯定同时存在着附带效应。高校要注重自身社会风范,不断提升自身法律意识,制定科学的偿贷方案,做到敢于借贷、规范融资程序并按时偿贷,这也将为下一步融资行为的信用度奠定基础。

三、基于风险控制的高校融资策略

高校融资,既是投资收益行为,又是风险负载行为。高校采用融资方式,充实了本校资本,提升了自身发展能力,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融资风险。因而,对高校融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以风险控制为基础性目标,就须从融资规模、融资渠道、融资结构、融资成本上做出策略性尝试。

(一)以“内涵发展”为导向,科学把脉融资建设

高校融资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自身财务状况、发展需要。要从科学角度,利用决策与控制学中的“损益平衡”(Break—Even—Analysis)原理进行分析,财务管理上利用量本利分析方法(即:纯利润=销售收益-投资销售成本)进行合理论证。高校要坚持内涵式发展,就需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准确把控中,扩大或缩小投资建设规模。依照现有的融资项目规模,高校可选择财务分析法,来对建设项目所需资金与现有财务资金的差额进行测算。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在上图第一步中,高校财务资产是项目建设规模的函数,可依照以往二者比值估测出其函数关系。据估测项目建设规模,以及财务资产与项目建设规模的函数,可预估本次项目建设所需总资金的大小。第二步是估计各项费用及保留盈余。倘若项目中,各项费用是项目建设规模的函数,那么我们可以根据项目建设所需总资金、资金支出与损失情况,来测算出项目建设保留盈余(即净收益)。第三步是估计所需外部融资额度。综合各种因素,我们可以利用确定并利用固定公式:外部融资额度=预测项目建设总资金-学校财务资产-内部筹集资金来源-负债增长(含利息等)。也可借助其他常用测算方法,如回归技术分析、销售百分比分析等。

(二)以“分散融资”为手段,理性拓宽融资渠道

高校属于教育单位,其融资投资行为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而融资渠道太过单一,又容易加大教育融资的风险。扭转传统过分依赖政府的弊漏,创新化、多元化融资渠道,方能分散付息压力,降低教育融资风险。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融资方式是多元的、创新的,更应该是科学的、理性的[3]。除去政府财政拨款及银行融资外,可尝试融资渠道如图2所示。1.BOT或TOT融资渠道BOT,也就是“建设-经营-移交”的建设方式。具体为高校委托有经济实力的投资方进行建设,如食堂、宿舍楼等;同时授权其在有限期限内,通过收取服务费或者其他方式,来将投资收回。一旦合同到期,投资方所建项目即可成为高校所有。TOT融资方式与BOT极为相似,可表述为“移交-经营-移交”的方法[4]。2.租赁置换融资渠道融资租赁作为一种融资渠道,对于高校目前的财务状况来说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使用价值[5]。高校向专业金融租赁机构寻求某资产的使用帮助,并获得租赁机构若干年期内的使用许可,只向其偿付一定租赁费。这种融资方式,可以防止高校配置设施或资产时,一次性投入巨大而造成财务紧张。3.科技成果转换收益渠道发展高科技产业对高校来说具备特殊的优势[6]。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研究与应用单位,可以充分发挥“科研先锋”作用,不断使得科技研究成果化,进而获得收益支持高校项目投资。高校要重视在职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树立各学术领域的模范技术人才,在绩效上鼓励,在生活上照顾,营造优良的科研环境。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独立化科研公司的方式,广泛吸纳社会投资,促进科研成果的效益转换。科研公司应放身于市场化的管理模式中,坚持遵循市场化的经济规律,积累经验,科学发展。再者,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科技园”建设契机,来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将“产-学-研”作为科研开发及成果转化的重要流程与方式,广泛宣传,吸纳高校教授、科研技术人才及科研型企业等参与进来,集多方智慧与经验于一体,促进科研发展。4.助学贷款渠道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亏欠问题一直是阻滞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适应我国“以人为本”方略,考虑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高校收费制度在不断调整。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高校普遍欠费率达到13.2%,而在中西部,地方性大学的欠费率甚至逼近29%。国家对贫困学生给予助学帮扶,提供给这些学生学习机会,可以极大程度减轻高校经费断链问题。建立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即是此方面最好的例证。在户口所在地实施贷款支持,可减轻高校欠费率,同时还贷风险也不至于太高。此外,高校还可以积极召开“校企联谊会”,将优秀学生作为“产品”推出去,企业“认购”并提供助学资金。这样既解决了高校学生欠费问题,又为学生未来就业提前打开一条通道。5.民间筹资渠道民间筹资办学是教育与商业结合的又一创新模式。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公办民助”模式。即由公立高校管理经营学生教育,而在学校项目建设上则主要由民间资本完成。这是民间筹资办学的变相形式存在。此模式主要是应用于高校所属二级学院。如二本C类校(原三类本科院校),挂靠性质的地方性职业专科学院等。这类院校通常按民办高校来收取费用,但主要管理与经营还是要与母校保持一致。这主要是因为在教科研领域,公立高校相对更加科学、规范。从世界范围来看,高校吸收民间资本力量来办学,让“有经济能力者”投资,让“有管理经营能力者”经营,各取所长,各取所需,是高校融资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些国家,“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规模甚至比公立高校要更大。6.校友捐助渠道高校是培养人才走向社会的重要链接点。不少高校毕业生走出去之后,经过若干年打拼小有成就后,希望能够回哺母校。高校应该积极推动“捐资助学”社会环境建设,通过得力宣传与精神奖励等渠道,鼓励校友、爱心人士捐助高校办学。这将极大缓解高校项目融资上的压力。早于2001年,美国大学整体受捐资金就达到123.9亿美元,在大学收入中占到6.8%。而新加坡也早在1991年,即建立了大学教育基金会。在“一对一”的国家教育政策指导下,新加坡国立大学每年都会得到大量定向捐助资金,其中仅2011年,该大学即获得来自校友或民间的捐助达1.3亿新元。2014年7月,潘石屹单向哈佛大学一次性捐助就达1500万美金,10月底又签订意向,捐助耶鲁大学1000万美元。这些捐款将极大地提升捐助方曝光度,同时也为高校自身发展赢得空间。

(三)以“优化结构”为补充,降低融资项目成本

项目管理的关键原则之一就是先规划再执行[7]。高校要在分析项目筹资成本的基础上,科学论证融资渠道与规模,优化资本结构,这样才能于执行时最大程度降低加权资本成本。1.科学分析筹资成本,合理选择融资途径高校在不同的融资行为中,筹资途径选择的不同,其融资成本也有所不同。在财政拨款、校企合作等模式下的收入,与企业权益资本相类似,故而其融资成本并不会高于银行融资成本。如此,高校在进行融资前首先要准确定位融资成本水平,比对并做出合理化选择。2.合理配置权益资本,优化债务资本结构不同的资本来源,组成不同的负债资本结构。高校要坚决合理配置权益资本,不断优化债务资本结构,提升其价值,降低加权资本成本。高校要重视权益资本的合理配置,要不断提升资本结构中优质资金(如财政拨款、爱心捐资等无息贷款)的占额。同时,要重视债务资本结构的平衡或优化。要对有偿融资渠道做到可借、可控、可补,最大程度降低还本付息给高校发展带来的风险压力。高校可借鉴国内外先进融资经验,理性丰富融资渠道,建立综合化、科学化的贷款组合体系[8]。

四、结语

高校融资,要防范于风险,服务于发展。无论怎样的融资行为,都必须在遵循融资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同时,高效的融资行为离不开准确的融资机遇把控,离不开科学的融资渠道选择,更离不开有效的项目成本控制。融资本为教育再发展,如若不重视规则与风险,只顾投入项目建设,那么教育发展之时,负重前行必然导致不堪重负,得不偿失。因而,风险控制之于高校融资,既是规则所需,更是科学发展的教育形势所趋。

融资风险控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风险;风险控制方案

一、我国大部分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的现状

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进行融资的渠道,主要是由外部吸引资金和内部积累资金两个方面组成,在这其中,外部吸引资金是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进行融资的主要方式,它是要求企业要向银行进行贷款和境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例如,在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一些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进行融资的过程中,大部分都会以外源性的资金吸引为主,其一般会占到该公司资产的65%以上。这是因为在这些地方,金融机构有着非常充足的资金资源,他们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提供资金,这就使得大部分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更加注重外部资金的引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大部分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已经不满足于用自身的资金资源来维持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利用资本经营手段和财务杠杆,来实现公司自身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但是因为融资方面的阻碍,他们又很难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这就是这些公司面对的主要矛盾。然而,按照我国现在经济资金的流通状况来看,以上的公司资金问题并不能够得到良好的解决方案,主要还是因为我国的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进行融资手段和渠道非常有限,得不到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得近九成的公司都会面对着资金不足的发展问题。

二、当代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面对着人力资源短缺的挑战

投融资人才资源和人力绩效管理资源的短缺是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一直存在的一个短板,导致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和企业内部历年以来的人才发展策略和行政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首先是我国的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不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人才的任用和选拔,并且由于薪酬绩效管理的不够完善,一些市场性和业务性的人才很难被吸引进来,职业经理人的制度的推行也不够彻底。其次,在公司的内部,很多的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都没有建立好完备的人才培训体系,其不仅缺少良好的未来规划方案,而且还轻视培训的实施,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该公司优秀人力资源的获得,严重阻碍公司的发展。最后就是大部分的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都没有良好的价值激励措施。由于我国大部分的该类企业还处于摸索探索阶段,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一些长期的红利、股权激励措施,不能够良好的落实“按劳分配”价值分配体系,使得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不能很好的引导员工向预期的组织目标进一步的迈进。

(二)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缺乏良好的风险管理手段

据了解,大多数的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都是最近几年才开始运营,资金不足一直是该类公司的一个短板,使得公司在现阶段的运营变得十分困难。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现在公司的基础技术水平不高,进行风险管理的手段也不够丰富,在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类公司的发展。此外,公司的有关部门在风险管理的措施主要采用回避和控制的手段,忽视了对于风险的转移,使得它们对于风险分担问题上存在误区。其次就是有关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缺乏一定的法律依据作为支持。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国家通过设立相关的法律条例,来进一步的维护公司相关的产权利益。但是,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浙江一带,普遍缺乏基本的法律法规,不仅仅为这些公司增加了融资的风险因素,还使得公司的运营成本进一步加大,进而阻碍该类公司的迅速发展。

三、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的风险控制方案探索

(一)深入理解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建立防范体系

公司的日常财务管理,首先需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全面认识风险,提高风险认识,增强风险的价值观念。针对财务管理,建立高效的控制、监督部门,提高参与财务管理的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有关的制度及管理章程,提高各项工作的衔接程度以及实现效率。建立防范体系。防范体系是公司风险控制中必然建立的体系,这种体系能够随时对公司的运营及发展状态进行监测、评价,按时计算财务风险的临界值,在最佳的时期对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风险情况进行控制。根据杠杆原理,实现财务的负债比率控制,对总体资本的成本进行比较,筛选出成本最小的融资作为最佳效益组合,同时对现金的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确保资金能够满足偿还债务的需要。

(二)全面把握融资环境,设置风险评估及识别方法

通过合理、有效的评估,对风险进行准确的定位,首先确立明确的资金管理目标,然后需要国有资本投融资公司对融资工作的前、中期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测评和分类。在此过程中,公司要根据风险评估目标及风险控制机构的能力,采取合理的风险评估及识别方法,确保公司能够对风险进行准确的分类,对风险等级、风险趋向等进行精确的定位。

(三)提升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实力

公司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资金来源主要是经营利润,尤其是对于一些经济能力强、效益高的公司,他们通过非外部资金投入的方式就可以进行经济的滚动扩展。可见,公司自身的经济实力可以有效的扩大资金周转范围,使风险大大降低,保证国有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同时,公司要增强内部控制体制的建设力度,增强公司主业的强化意识,维持并突破主业能够为公司打下坚实的资本经营基础。

(四)从内部出发,完善各项内控手段以降低融资风险

一套适合公司运营的内控手段可以确保公司的正常经营、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经营效率的提升,企业的风险控制及管理也应该达到财务信息真实、经营高效率的状态。所以,笔者认为公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财务部门以及财务运行体制要健全,以保证公司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二、内部控制手段需要做到严明、公开、公正,在此基础上完善奖罚体制。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体制,使企业的运营科学化、规范化。四、预算管理要做到位,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全面的原则,使公司的监管工作及考核制度有据可依。五、完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内控效率及执行力。六、建立顺应公司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提升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七、完善监督制度的建立以及监督工作的执行工作,促使公司的内控体制不断地完善,最终达到降低融资风险的目的。

(五)从外部引入资金缓解自身资金压力以降低风险

适当的外部资金能够有效的缓解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经济压力,其中笔者所说的外部资金可以来源于境内的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也可以是境外资本市场,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给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带来经济模式以及技术上的革新,促进公司的发展。外资的直接利用率随着近些年政府对外资重视程度的增加得到显著的提高,公司应当积极的利用这一机遇,快速的完善自身的引资策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运营体制,调整自身的经济结构,提高各项策略的落实力度。总之,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现状的推动下,投融资平台公司要适当的利用外资的优势,全面提高经济实力,降低融资风险。

四、结束语

我国正处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快速兴起和发展,一方面使得该行业内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另一方面来促进了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结构转型。要想更好的应对公司内外部的各类风险和挑战,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还需要在明确自己的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属于自己公司的业务系统。同时,该公司还要重视创新资本的运营模式,合理分配有限的人力资源,最终达到公司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市场繁荣的目的。

作者:张晓锋 单位:浙江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林晓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评估[D].复旦大学,2011

[2]曾繁振.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及其构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

[3]段振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

融资风险控制范文第4篇

本文主要围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风险及风险控制来讨论。首先从应收账款对企业影响和产生应收账款融资的必要性入手,剖析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特点及优缺点。然后,详细论述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基本流程。在此基础上,探究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风险,并就此风险讨论其相应的风险控制方法。

关键词: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风险 风险控制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赊销成为继价格、质量、售后企业又一重要竞争手段。应收账款虽为企业取得商业先机,但其流动性差、风险管理较为困难等为企业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带来损失。且目前我国应收账款数目较大、增长率持高不下,企业利用应收账款融资势在必行。

有关应收账款融资的问题,一直是近年来政府、银行和各大中小企业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方式由于信用等级要求相对较低、申请程序较为简单,且2007年10月《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操作规则》相继问世,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提供合理的保障,使得其颇受金融担保机构和企业的青睐。随着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在个大中小企业中的推广,其面临的风险也逐渐被政府、各商业银行及企业熟知,解决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风险问题刻不容缓。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风险问题与政府的政策法规、银行的落实实施息息相关,也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方法和信用建设机制。本文主要针对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其业务办理流程,最后针对应收账款的质押融资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方法。

一、应收账款融资的相关基本概念

(一)应收账款的成因与可能带来的损失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垫付运杂费、装卸费等相关费用取得的向购货方获取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要求权。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非衍生金融资产,其具有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可确定两个特点。在公平竞争的市场上,商业竞争是产生应收账款的首要原因。对于具有同等价格质量、类似售后服务的产品,赊销产生的应收账款是企业扩大销售的重要手段。此外,商品的销售与收款的时差是应收账款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在商品交易中,商品的成交和收货时间大多不同时发生,因此就形成了应收账款。这类应收账款同样也与结算方式息息相关,结算的方式越落后,应收账款形成的可能性就越大。

应收账款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损失可分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其中,直接损失是应收账款到期未收回的资金成本及相关附加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间接损失是企业因应收账款到期未收回而用企业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企业应付的各种税金和费用, 间接损失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

应收账款的存在虽有扩大企业销售规模、降低企业付款要求的优点,但却增加了企业的管理风险。同时,赊销又有放慢企业资金周转率、加大企业经营成本的缺点。并且,由于付款的时间越久,企业发生坏账的机率就越大。

(二)应收账款融资的分类及特点

应收账款融资是指资金需求者将其拥有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专门金融机构,从而获得流动资金及其他金融服务业务。应收账款融资可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使其融资成本与之业务周期相同步,从而使应收账款数目较大的企业得到其所需的资金,并加强企业资金流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向企业提供资金的同时, 还提供追债、信用控制、账户管理等金融服务。

目前,金融市场上应收账款融资主要分为六类: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应收账款保理、应收账款信保融资、应收账款转为应收票据、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及基于应收账款的信托贷款。

1、应收账款质押融资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指应收账款债权人将其未到期应收账款作为担保, 质押给商业银行等信贷机构获取贷款的行为。企业向担保机构提供应收账款,审核通过后银行向企业发放资金。当企业有现金流入时,即可向银行偿还贷款。因此,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一种循环使用现金流的短期贷款方式。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一种较为简单便捷的融资方式,但其仍存在要求买家信用等级较高、需对应收账款进行价值评估等方面的缺点。

2、应收账款保理

应收账款保理又称为应收账款出售,是指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将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流动资金的融资方式。

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按照有无第三方做担保,可分为有担保的保理业务和无担保的保理业务。按有无追索权,可分为有追索权的保理业务和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

虽然,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受到了商业银行和广大企业的认可和使用,其仍存在社会信用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以及国内尚未形成一套适用的风险计量方法等问题。

3、应收账款信保融资

应收账款信保融资是指企业到期未收回账款所带来的企业损失,将由保险公司根据合同约定条件来承担。应收账款信保融资有以保险费作为担保费、用外包的方式引进专业的财务咨询和内部控制管理的服务、同时获取保险公司对其交易方的信用评价并帮助企业选择客户等特点。但其客户群体有局限性,且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其主要是为高科技、成长型企业及品牌基础好的企业,在无抵押、无担保的情况下进行信用评价,并以“应收账款保险”的方式来处理贷款风险的担保。

4、应收账款转为应收票据

应收账款转为应收票据是指企业可将其拥有的应收账款转换成商业票据,只需要求买方开具商业汇票,卖方与商业银行签订贴现协议将应收票据进行商业票据贴现即可。商业票据贴现手续具有简便、利率低的优点。但应收账款转为应收票据由买方卖方的交易合同与协商谈判所决定。

5、应收账款证券化

应收账款证券化是指企业以应收账款未来收益作为抵押, 以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固定收益率作为债券来筹资的一种融资方式。应收账款证券化目前在国外推广较好,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结结构尚不完善。因此,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需在政策与环境完善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发展。

6、基于应收账款的信托贷款

基于应收账款的信托贷款是指信托公司依照企业的需求,发行在应收账款基础上的买入返售的信托计划,再以信托贷款方式为企业提供融资贷款。这种信托贷款方式取决于信托公司的品牌影响力,银行与信托公司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且其对企业的资信水平要求较高。

应收账款融资为企业融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途径。当前,我国企业大多面对着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而企业要想取得融资,资产抵押是其选择的必要途径。但存货较难盘存而固定资产往往较为缺乏,因此,应收账款具有金额确定、有相关法律合同保障等优点,更适合作为担保物向银行取得贷款。对于中小企业,其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往往具有需求急且资金数目较小的特点,若是采用传统贷款的方式,很难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甚至会耽误企业赚钱的最佳时机。而应收账款融资资金周转快,可使中小企业快速获得资金,抓准商机。在宏观方面,应收账款融资的发展推进了商业信用的建设。应收账款融资是建立在企业信用和商业信用完善的基础之上,因此,利用应收账款融资不仅可以解决企业融资困难,还可以提高大环境下的商业信用问题。在微观方面,应收账款融资可以促进企业财务结构的完善并使得企业现金流动更加活跃。应收账款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流动资产。企业采用应收账款融资的方式,可以使企业在收到欠款前取得银行贷款,维持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的商业竞争能力。

(三)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及其优缺点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指账款所有者将其应收账款的债权抵押给银行从而获得抵押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以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品的综合融资业务,包括各种类型贷款、商业承兑、担保、信用证等信贷业务。质押的应收账款主要为:应收账款交易项目、公路收费权、其他收费权及应收租金等。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需要信用等级较高的买家,一般需为内部评级AA级以上或外部评级在相应的等级以上。银行对于企业质押的应收账款需进行价值评估,且质押率较高,一般为6成至8成。

影响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因素有很多,下面主要从银行的角度进行分析: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宣传。由于质押融资业务存在一定的风险,银行多对此业务采取防范的措施,而无加大力度去宣传。银行方面的忽略,最终导致企业对此业务了解较少;行信贷人员的业务能力。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目前尚属新兴业务,银行方面质押融资业务的推广需要高素质的银行业务人员接手该业务。但目前国内质押融资业务仍处于发展之中,现有的银行业务人员对业务的熟悉程度还远远不够,且存在业务人员老化、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风险评估。银行办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时,需对贷款人的相关客户进行详细的调查,需了解其支付方式、支付能力等,此外还需提防企业转移现金、制造欺诈应收款和虚假账龄等方面的风险。

下面再着重分析下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优缺点。

1、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优点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对企业的信用要求相对较低,大多关注于应收账款的质量。对于一些规模较小、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的企业来说,基于购货合同的质押融资申请较为方便;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可以提高企业资金流动率和扩大企业贸易。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使得企业将相对较不活跃的应收账款转为流动资金,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质押取得的资金可以用于投入再生产,扩大企业的规模,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可降低企业机会成本和融资成本。应收账款是企业进行商业竞争的普遍方式,其可看做是为客户提供了一定量的无息贷款,但从机会成本看来,则失去了投资其他业务或存入银行所获得的相应利息收入。而通过质押融资的方式企业从银行取得这笔资金,从而减少了机会成本。

2、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缺点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办法》中对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中的“应收账款确认与计量”、“应收账款质押登记与审查”、“质权人的义务及风险”的规定都不够完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环境不够完善。在社会信用体系方面,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较为淡薄且非物质性资产抵押风险较大,程序较复杂。在企业及个人方面,信用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够完善且企业缺乏足够的能力来对自身信用水平进行搜集、整合、分析、评价。同时,我国尚缺乏完整的信用管理制度来规范质押融资业务的环境,且监管力度不大;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不够完善。首先,许多企业不重视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而只是一味的追求目标利润最大化,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控制手段和流程。其次,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方法较为落后,许多企业往往缺乏风险评估制度。且对于应收账款的核算管理方法较为粗放,从而不能真实的反应企业的应收账款情况,加大了企业的融资难度。

二、我国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现状

(一)我国应收账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应收账款的数目持续上涨,且其增长率持高不下。下面以发改委公布的2010年至2012年的应收账款按季度的增长量及增长率的统计数据反映目前国内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

由上图可见,2010年12月末,全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总额64619亿元,同比增长22.4%。2011年3月末,全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60469亿元,同比上升20.3%。2011年6月末,全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67323亿元,同比增长21.8%。2011年9月末,全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68464亿元,同比增长21.2%。2011年12月末,全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72918万亿元,同比增长21.5%。2012年3月末,全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71199亿元,同比增长21.3%。由此得出,我国应收账款总数量较大,且在在逐年累积增多。应收账款增长率较平稳且较持高不下,基本保持在20%以上。较大的应收账款数目和较高的增长率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资金流通的重要障碍,因此,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就显得颇为重要。

(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

再以2012年3月全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的数据为例,分析全国各地应收账款的现状。

2012年3月末,全国工业企业应收帐款数目为71199亿元,同比上升21.3%。其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上升22.6%、29.1%、26.9%。升幅较大的、宁夏两省也分别上升59.2%、43.7%。可见随着近期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部应收账款的增长速度较快,增长率也持续上涨。由此可见,应着手发展中西部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并加快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在中西部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

(二)我国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现状(主要以福建省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现状为例)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自2007年10月颁布实施以来,陆续被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宁波银行等各大商业银行所接受并逐渐加大其推广宣传力度,成为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重点。

随着银行对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重视,各大中小企业也逐渐接受并利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来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

具中国人民银行相关数据显示,至2011年6月末,我国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累计登记量38.5万笔,查询量近49万笔,与2009年9月末相比增长近四倍。至2009年9月末,我国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累计登记量近10万笔,累计查询量近14万笔,与2008年9月末相比增长近三倍。可见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在正式推广四年来,逐渐被企业接受并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且在累积登记中,出质人为中小企业的登记量占总登记量的84%,这说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已逐渐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下面以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自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运行一年来的登记和查询情况进行分析。

由上图可见,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自2007年10月上线以来,其登记量和查询量逐月增长,且其登记量和查询量的增长趋势大致重合,由此可看出应收账款查询量与登记量息息相关。

下面再以福建省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的有关数据为例,根据2009,2010两年来福建省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查询量与登记量,着重分析下福建省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在2009,2010两年的发展现状。

1、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网站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登记量和查询量增长速度较快

2010年,福建省在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的查询量共17360笔,同比增长114.64%。截至2010年12月31日,福建省在该系统累计提供查询28629笔。2010年,福建省在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登记量共14087笔,同比增长154.83%。截至2010年12月31日,福建省在该系统累计登记量总共21102笔。

由上图可以看出,2010年的查询量是登记量的1.2倍。可见系统的查询功能开始发挥作用,使出质人能够在充足了解的基础下,谨慎合理的选择融资方式,规避交易风险。

2、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量逐年提升

由上图可以看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由刚开始2007年的不足百笔,逐年累升到2010年的3390笔业务。图表形象的表达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已经在企业中得到了推广,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

3、企业出质人为企业登记的情况,其中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

由上图可见,自2007年央行使用应收账款系统以来,中小企业的登记量明显增长,仅2010年福建省中小企业的登记量即为2009年的2.6倍。2010年,福建省应收账款系统登记的14087笔业务中,出质人为中小企业的登记量为10367笔,占系统总登记量的73.6%。由此看来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为中小企业开辟一条新的融资道路,且福建省为建设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在中小企业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以上数据来源于沈良辉,江宇沈,凯蓉,郑荫立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基于福建省的实证研究》)

(三)我国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基本处理程序及资料证明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指企业以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品,与银行等金融担保机构签订合同,企业可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和担保贷款额度下,采用随时支取的方式,向银行等金融担保机构取得短期借款的融资方式。银行等金融担保机构需要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立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中将企业所质押的应收账款登记并进行公示。

根据200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和2007年10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操作规则》,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具操作流程为:

企业、银行及担保机构签订质押融资的三方合同;企业与担保机构单独签订担保协议;应收账款出质人(借款人)通知买方将应收账款抵押,同时担保机构发放应收账款质押通知单给买方;借款人在银行开设应收账款质押专用账户,并向银行和担保机构提供合同副本;担保机构在央行征信中心网站对抵押的应收账款进行抵押登记后通知出质人查看审核情况;银行收取合同约定的利息费、手续费及其他相关费用后,支付贷款给出质人;担保机构需时时监督出质人的应收账款质押专用账户,并提供相应的账户管理服务;买方支付的应收账款还款存入应收账款质押专用账户中;出质人收回账款,偿还银行贷款,业务结束。

企业根据《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需向银行提供的有关资料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申请资料;经年审合格的营业执照、近期的财务报表和贷款卡(证);与购货方签订的商务合同、发货凭证和商业发票(增值税发票);应收账款的付款和转让情况证明;买方单位的名称、地址、开户行、帐号、生产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等能证明买方有付款条件的证明;企业在办理质押融资时签订的质押合同及协议。

(四)我国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主要存在的问题

我国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推广近5年来发展迅速,颇受银行及各大中下企业的欢迎,为银行和各企业带来了较大的便利和利益。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逐条进行分析。

1、我国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登记程序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细仍不完善,存在一定的质押融资风险

2007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实施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操作规则》,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和实施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目前央行仍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且许多质押物没有类似保理融资和贸易融资的明显发票凭证,若登记时不规范,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实施中易出现存在重复质押登记、虚假登记等情况。

2、央行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登记系统缺乏查询统计功能,不利于及时了解应收账款质押业务的发展情况

首先,由于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不能统计各商业银行市级分行的分区支行的查询业务,商业银行市级分行无法切实了解本市各区支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情况,阻碍商业银行对本地质押融资业务的了解和发展。其次,各地央行也无法了解各分区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登记业务的统计状况,从而不利于央行在各地推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

3、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仍需增强

据调查发现,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人员培训大都仅发生在质押登记系统上线时,且因一线操作人员变动幅度较大,许多操作人员未经培训即办理质押融资业务。又因质押融资业务涉及应收账款相关数据的分析及出质人和付款人信用情况的分析,这就要求业务人员既要有丰富的业务经历,又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而目前这类复合人才仍较少。再者,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尚处在发展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处理皆按往年案例,并无结合出质人和付款人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方案,银行缺乏创新意识不利于押融业务的发展。

4、我国中小企业信用建设机制尚不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相对落后粗放

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发展阶段,企业的主要精力大多放在扩展业务、扩大规模上,往往忽视企业内部管理和信用机制管理,致使企业申请质押融资贷款时,银行了解掌握其真实经营状况较为困难。以此同时,我国大多中小企业都为家族经营,以经验管理为主,特别是中小企业往往忽略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因缺乏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方法和监督管理意识,最终造成账实不符,且账款回收困难。企业因信用等级达不到银行要求的信用级别,而无法办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

三、我国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风险分析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近年发展较快,其有利于推广银行业务,解决企业融资问题。随着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快速发展,其融资风险问题也逐渐被政府、银行及各企业所关注。下面以福州市A公司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为例,谈一谈质押融资的风险问题。

A公司建于2002年2月,主营电缆及其相关业务。近两年该公司投资新生产线,但该项目因手续不全等原因无法正常投产。自2010年来,该公司还款能力下降,且因为融资额度和担保额度较大,经营者丧失经营信心,想逃废银行债务并转移资产。

B、C两家公司分别与A公司发生赊销业务。2011年3月12日该公司将应收A公司700万元,B公司300万元账款作为质押物向福州市D银行申请质押贷款600万元,D银行对该公司与B、C两家公司的业务情况进行了考察并确认属实。同时B、C两家公司做了相应的质押确认。

经D银行业务人员审核后,该银行与出质人、债务人及担保人签订了相关合同。D银行在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中查询,并查证以上业务均未被转让、质押。D银行业务人员按要求登记了相关信息并签订了相关合同,随后向该公司发放600万元贷款,并限制还款期7个月。

2011年10月20日,A公司因为其他公司提供担保被迫索取代偿200万元,随后因被投诉而要求赔偿400万元,导致该公司资金链断裂,该笔质押业务资金无法收回。具了解,该质押业务到期之前,该公司提前向B公司要回了账款但未支付至银行用于偿款,而C公司由于经营不善为能及时偿还应收账款。D银行向福州市法院了该公司及B、C两家公司。

法院收到书后,认为该笔质押业务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的登记查询报告需人民银行的确认盖章。在福州市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工作人员查询认证,证实该两笔业务确认属实后,法院对该书加以确认,D银行的600万元才得以保全。

下面根据以上案例对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风险进行分析。

(一)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给银行等信贷机构造成的风险

根据福州市A公司质押融资的案例,可以看出:D银行在批准A公司的质押融资业务时虽对对质押的应收账款进行仔细的审核,但尚未对关联企业进行相应的审核,因此,未能及时察觉A公司有转移财产的行为,才导致了融资风险。根据福州市A公司质押融资的案例,可以看出:

1、应收账款出质人在诚信方面的风险。

应收账款出质人可能存在欺诈行为。在企业申请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时,可能存在企业刻意伪造应收账款以取得质押借款的行为,导致应收账款的不真实存在,且得不到合法认证。其中,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应收账款不真实存在

企业一方面可能存在应收账款出质人虚构应收账款购销合同。另一方面可能存在将实际存在但是不符合规定质押时期的应收账款用于质押融资,比如:在货物尚未出货前,买卖双方尚未达成实质性的交易,出质人即用于抵押或转让。或在应收账款合同已经完成,应收账款债务人已清偿款项,或是应收账款资金已发生转移,但应收账款出质人仍抵押至银行等金融机构用于抵押借款。

(2)应收账款债权权利不够完整

一方面应收账款质押债权存在多重转让的风险。出质人或故意或忽略将已质押的应收账款再次质押申请贷款。另一方面是应收账款出质人可能存在放弃部分和全部应收账款的追溯权,该部分用于抵押的应收账款则无实际意义。

(3)应收账款价值不真实

一方面企业可能存在故意提高账款账面价值,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大于实际价值,超出出质人的付款能力。另一方面是企业虚报应收账款账龄,从而提高申请贷款的额度。

2、应收账款购货方在还款能力方面的风险

应收账款质权实现的必要条件就是购货方有较强的还款能力和较好的诚信保障。即购货方在应收账款到期时能及时的偿还欠款,购销合同上虽规定有效还款期限,但实际上仍存在较多情况使得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存在风险。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出质人履行购销合同时存在违约情况;购销合同发生修订变更或解除;买方还款能力或还款意愿下降;货物被扣留或出现差错等情况。以上诸多情况都会导致出质人偿还银行等信贷机构的借款能力下降,最终导致违约等其他严重情况。

3、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操作方面的风险

银行在处理质押融资业务时,若风险管理和监察力度不够严格,易被企业利用不合理账款套取贷款。银行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操作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应收账款购销合同审查力度不够严格;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出质人信誉监察不够仔细;对购货方还款能力审查不够全面;在处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流程上监管力度不够等。都会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不少的损失。

(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因出质人造成的风险

根据福州市A公司质押融资的案例,可以看出:B、C两公司的业务和经营状况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融资风险息息相关,由于C公司未能及时偿还应收账款,进而导致了A公司无法偿还银行贷款,因此,根据福州市A公司质押融资的案例,可以看出:

1、出质人在信用管理上的风险

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若忽略企业信用管理问题,在企业发生资金问题时,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时,难免会受到银行的质疑发生贷款困难等现象。企业信用管理上,若企业不能及时偿还银行借款,偿还企业账款,及时履行企业义务等,将会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信用风险,最终导致申请质押融资困难。

2、出质人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的风险

应收账款为企业的一项流动性较弱的流动资产,应收账款管理也自然是企业一项必不可少的管理内容。合理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有助于企业管理资产、合理资产结构,但若企业不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则可能为企业带来潜在的风险。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催账工作等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应收账款融资。

3、债务人在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方面的风险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债务人可能存在还款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购货方主观意愿方面,如债务人偿款能力不强,或是偿款意愿较差都会致使企业无法按时收回账款。而质押融资到期时,则仍需出质人利用现有的资金还款,为企业带来资金困难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在债务人虽有较强的还款意愿,但可能在经营期内因发生财务或其他问题而放生破产,此时,应收账款偿还的可能性较低,需出质人承担风险。

(三)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因法律法规不完善造成的风险

根据福州市A公司质押融资的案例,可以看出:D银行向福州市法院提出诉讼后,账款之所以可以得以保全,是因为中国人民银行和政府的有关法律政策的支持。但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仍存在一定的缺陷,进而产生了一定的融资风险。

1、国家在法律法规方面的风险

经调查研究发现,许多专家认为国家法律法规的公正性和完善性对质押融资有较大的影响。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细则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对出质人和付款人的约束不足。有37.3%的专家认为我国现行的质押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够完备,有41.4%的专家认为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效力尚未能充分体现,仍有大部分专家认为在当前法律环境下,若出质人或付款人有违约或欺诈行为,银行或国家能采取的有效防御和治理手段仍比较有限。

2、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风险控制标准仍需规范

规范完善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风险标准有利于国家规范企业应收账款质押业务,较严格较松缓的风险管理方法都不利于企业质押融资的发展。我国现在多面临着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申请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企业信用等级要求过高、对申请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企业资本要求过高、对申请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企业规模要求过高等,这一是增加了企业申请的难度,二是影响了质押融资业务在中小企业的拓展。

四、我国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融资风险控制的对策

由第三部分可以看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风险因素较多,且这些融资风险影响着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和企业资金困难问题的解决。因此,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融资风险控制的对策十分重要。下面根据第三章中福州市A公司的案例从银行、企业和政府三个角度,针对性的提出质押融资融资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银行等金融机构应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1、银行等金融机构应着手发展弱保全下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存在一定的风险,我国银行一般强调质押担保条件和收款方式,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操作手段上往往相对忽略,这使得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申请困难、审查繁琐,不仅不利企业的发展扩展,也不利于银行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当从质押融资的操作控制角度入手,淡化企业的质押担保条件和审查力度,从而推广使得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质押融资的业务指导,使指导业务人员及时了解最新信贷政策及技术,以方便为企业提供质押融资业务服务。

2、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建立适应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对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进行精细化的管理

首先,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调查分析应转为定量分析。银行对应收账款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对应收账款出质人的置信系数。其次,因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时效性较强,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提高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审批流程速度来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 再次,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对质押业务实施全面完善的动态化追踪管理。银行应对出质人企业保持时刻监督,对于企业的信用记录、交易对手、操作手续等情况时时审查,以了解企业的动态变化。最后,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致力于应收账款的借款贷后管理,设立一套完善可行的贷后跟踪管理机制。

3、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人员进行有力的培训

质押融资的业务人员对业务的熟练度及自身对业务的了解度都影响着质押业务的发展和完善。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抓好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对业务人员进行质押融资业务培训和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工作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道德水平和管理层的管理水平、政策水平,从而降低人员的操作失误和违规违纪行为,并致力于培养符合质押融资业务发展扩大需要的多元化人才。银行还因要求业务人员自觉参加业务培训,从而不断更新自身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便促进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开展。

4、银行应完善登记公示系统登记功能,增加其统计查询功能,并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控制制度

根据企业是否能提供有唯一标识码的质押物,若能提供唯一标识码则按标识码登记;若不能,银行应对质押物进行规范详细的描述。以便于银行和企业的追踪查询。银行还应增加登记公示系统的统计查询功能,完善银行的权限功能,以保障商业银行能及时了解其分行的质押贷款申请查询业务,保障央行能及时统计了解商业银行的业务办理情况。此外,银行还应建立科学的贷款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控制制度。在办理质押贷融资业务时,银行应对企业信用体系和应收账款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并重视质押贷款的跟踪调查监督,完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风险控制制度。

5、银行应重视质押贷款后贷款的跟踪管理

贷款发放后,银行因及时对贷款进行跟踪管理。对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合同的基本要求和出质人与债权人的购货合同的基本要求,认真及时审查出质人及债权人履行合同的有关证据。从而促进应收账款出质人及时还款,减少银行方面的风险。同时,还应设立质押应收账款的专用账户,来规范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二)企业出质人应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1、企业应以保险公司作为担保,从而减少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风险

我国多数中小企业都存在信用不足的情况,而中小企业大都资金紧张需要银行贷款维持经营。若企业在利用应收账款融资时以保险公司做担保,利用其承担风险能力较强和信用水平较高的优势,申请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同时还可提高自身的承担能力。

2、企业应致力于自身信用建设工作,树立信用意识,完善自身内控制度

企业的任何一种融资方式都与企业自身信用至关重要,若企业有良好的信用记录,那么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更加容易,因此,加强企业的信用建设至关重要。首先,企业应完善自己的信用制度,良好的信用制度有利于企业规范自身的经营业务和日常事宜。其次,企业应时常审查相关联企业的信用评估数据,及时更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数据更新自身信息数据,严格执行各项操作程序,不断提高自身信用管理水平。

3、企业应致力于应收账款的管理,以减少应收账款带来的风险

应收账款的管理至关重要,不仅影响到企业的资金流动,还影响到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企业应派专员管理自身的应收账款,记录应收账款的交易事宜,进行追踪分析以方便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和坏账准备的及时计提,并及时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反馈。同时还应建设健全客户信用分析制度,并完善应收账款风险评估分析制度。

(三)国家政府应采取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上的风险控制措施

1、政府应建立完整的信用信息共享和失信惩戒制度,并对企业信用违纪情况进行相应的记录,以规范市场信用环境

记录整理企业相关信用信息并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共享,这有利于保证应收账款的有效性、真实性、合法性。而在业务办理时,银行等金融机构可对企业有违纪记录的相关应收账款进行详细的审查。同时,政府可要求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物价等部门提供与企业的相关信用违约记录,以方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审查。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应加大对失信行为的记录和惩戒,对于存在欺诈行为的应收账款出质人,可经银行上报至征信系统。

2、中国人民银行应对征信系统加以完善,应将应收账款债务人的失信信息也记入征信系统,并晚上相关的法律法规

银行可采取以下设施:应收账款作为企业的一项担保物,有优先受偿的权力。在付款人未及时付款时,银行等担保机构可作为应收账款质权人进行催账,若付款人有合理的抗辩理由,银行应回执至应收账款出质人并了解其相关意见后,再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反馈至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进行公示。

3、政府应积极推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我国多数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欺诈行为多源于该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因此建设完善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法律法规至关重要,不仅可防范质押融资业务的风险,还可避免质押贷款给企业银行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因此,政府应设立并完善质押融资相关的法规规定,弥补原法律制度上的不足。政府可通过修改法律或完善法规,规范应收账款登记内容和登记程序,建立快捷有效的质押融资业务执行制度等。而银行等金融担保机构在企业申请质押贷款时,大多对企业经营规模和债务人企业经营规模审查较为严格,这对于许多规模相对较小又急需贷款扩大经营规模的企业十分不利,也不利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健全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并努力完善征信系统,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提供更全面、更真实的信用信息。

4、政府还应利用宣传部门及新闻媒体机构等多重手段,多种渠道推广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的风险控制制度

政府应利用多重渠道开展质押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制度相关内容的宣传工作,尤其是对于面临融资困难且自身信用机制管理不够完善的中小企业。大力宣传和加强风险管理企业至关重要。政府部门应积极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严格控制各项操作程序。

五、结束语

总之,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赊销方式日渐成为企业的购销的主要方式,但其具有流动性弱、风险系数高等缺点,因此,应收账款管理成为各大中小企业必修的一课。应收账款融资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其利用应收账款或担保或转移,为企业获取贷款,对于现应收账款日益增多且其增长率持高不降的我国企业来说,是解决企业融资困难,减少机会成本、加快资金周转速度的好方法。

在央行出台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操作规则》的保障下款质押融资业务更是深受商业银行和企业的青睐。我国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虽有较为规范的操作登记手续,但其面临的风险问题仍是政府、银行、企业最关注的问题。其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细则,加强企业征信系统的建设,提高银行业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至关重要。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虽面临着诸多风险控制问题,但其强效有力的实施开展已为众企业带来利益。相信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实施,银行对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的大力宣传,以及企业逐渐加强自身内部管理和信用管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将更加持续繁荣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张海英.现代企业利用应收账款融资的作用探讨.价值工程.2011

[2]卢福智.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初探.中国商贸.2011

[3]李培培.应收账款融资综.西安金融.2007

[4]张子林,陈有禄.浅析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中国证券期货.2010

[5]郑彦军.浅析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的实现途径及其对报表的影响.商业文化.2010

[6]洪谨慎.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影响因素.现代商贸工业.2011

[7]安世友.黑龙江省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发展的探讨.学理论.2011

[8]沈良辉,江宇沈,凯蓉,郑荫立.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基于福建省的实证研究.福建金融.2011

[9]姚金楼,丁宏岳,王承萍,刘荣浩,顾唐剑.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实证研究.上海金融.2011

[10]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征信管理处课题组.发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内蒙古自治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情况调查.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

[11]李军,聂江,郭鑫.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镇江模式”.中国金融.2011

[12]金欢阳.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中的风险管理———以温州商业银行为例.开发研究.2011

[13]安安,李阳.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风险控制.东方企业文化.2011

融资风险控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能源 企业 融资风险 控制

新能源市场具有极大的市场潜能,其建设规模的扩张、发展水平的提升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实施多样化融资策略、合理有效地控制融资风险,进而保证融资又好又快地实现,成为新能源企业融资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能源企业融资概论

新能源企业作为研发新能源、生产新能源、销售新能源、提供新能源相关服务的企业,有多种类别(按照不同方式、标准进行划分),如:地热能、太阳能、风能、核能企业等(划分依据为从事的新能源类别,最为常见)。企业融资作为筹集资金解决企业项目投资、生产运营、债务清偿所需资金问题的一项财务活动,具有多种融资方法。将多种不同融资方法进行有机融合,即可改变融资的风险成本。企业融资需满足的要求为:第一,严密观察资本成本、融资成本;第二,与资本结构、资金结构这两者的要求相契合。

新能源企业融资具有显著的特点,主要包括:第一,融资方法具有多样性。新能源企业融资方法的选择要以企业所处的具体成长阶段及其特点为依据,杜绝任意性及随意性。新能源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市场势力、资金需求、发展方式有所差异,因此,融资方法也就会有不同。常规情况下,新能源企业初始创立阶段,融资以股权融资方式为主体(募集股权基金、吸纳风险投资等);逐步成熟阶段,融资中注重财务杠杆的使用;发展繁盛阶段,则采取上市融资方式(以资本市场为依托),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来满足新能源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二,融资数额非常大。新能源企业在资金投入上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作为高科技型、高技术性的企业,研发资金的需求很大,从创立到规模化发展,资金投入是先决条件;第三,融资面临巨大风险。新能源企业发展的起点为技术的革新,但是,技术的革新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新能源企业的发展而言,先期的资金投入基本上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只有保持资金的持续注入,才可能得到产出。融资风险高是由高新技术的不确定性及经济效益的滞后性共同决定的,这就导致了新能源企业财务质量与水平的不稳定性、偿债水平的偏低性;第四,融资的期限一般都较长。这是由新能源项目资金投入量大、建设周期漫长、投资见效缓慢等特征决定的。基于此,新能源企业融资中对长期资金进行融资占据主导地位,比例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缓解了资金不足、短期资金过多所造成的波动性等风险压力。

二、新能源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风险剖析

一是在借、贷上的保障力缺失。民间借贷也作为新能源企业的一种融资方式而存在,但是,由于资金金额存在局限性、专业化程度较低,再加上缺乏保障,新兴能源企业在选用这种融资方式时面临了非常大的风险;另一方面,此种融资方式索取高额的利息,加大了企业的成本。

二是在融资政策上支撑力不足。对于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我国给予了适当的政策支持及相应优惠,试图为其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政策基础,但是,通过对新能源企业融资现状的分析来看,一方面,政策支持的稳定性不够;另一方面,财政补贴额度没有固定。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中小型新能源企业在生产上依赖企业补贴的部分缺乏了强而有力的保障,新能源企业财务瘫痪的风险增大。

三是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新能源企业在进行融资时,一些管理者对某一项目抱有过高期望,在缺乏精准分析的基础上,主观认定项目必然会取得成功,风险意识薄弱,问题一旦发生,即会产生惊慌失措的情况。新能源企业对自身缺乏正确定位认知,在进行融资决策时缺乏主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缺乏分析与周全考量,在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是风险投资客户的缺失。新能源企业融资的另一种新型方式是吸引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公司对新能源企业的门槛要求很高,这就大大增加了新能源企业融资的难度;同时,部分企业在获取风险投资之后,会由于一些问题(如初始阶段与风险投资签订的合同存在问题等),使得风险投资公司中途撤资,新能源企业面临庞大的资金缺口,财务风险陡然间剧增。

三、新能源企业融资风险控制的策略探究

新能源企业融资风险的产生及加剧原因较多,一方面,来自新能源企业自身;另一方面,来源于融资方式选择不当。为了科学有效控制新能源企业的融资风险,加快其发展步伐,实现其健康、平稳发展,以当前新能源企业融资风险现状为立足点,探究出以下几点风险控制策略:

一是政府支持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针对目前政府对新能源企业融资虽有扶持但扶持不稳定、力度不够的问题,政府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为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与空间。第一,多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的法律法规并贯彻落实,为新能源企业融资提供法规支撑;第二,政府要积极行使其职能,完善融资渠道,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保障,减少由于政策不完善、融资渠道不完善带来的融资损失。

二是新能源企业自身建设方面,要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流程。风险控制流程的建立及健全是新能源企业完善其风险控制制度的基础。风险控制流程的建立及健全可按步骤展开:第一,风险控制组织框架的构建。框架体系的构建要做到“一中心多协助广配合”,“一中心”即将企业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风险控制的中心,“多协助”是指内部审计部门、风险管理及控制部门、战略发展部门等多个部门的协助,“广配合”是指要依赖各个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第二,风险控制目标的设立。新能源企业研究的是新兴领域的内容,自然需要进行更多更长时间的实践尝试及相应探索,风险控制目标的设立上,在对风险保持充分警惕的前提下可以适当予以放宽;第三,对风险建立及时评价机制并实行预警管理。对风险实行预警管控,能够提前观察并预知融资进程中产生的偏差及存在的风险隐患;建立及时评价机制,通过对风险进行定期及不定期检测,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与防范。在评价机制方面,新能源企业要注意形成风险定期报告制,通过相关制度进行规范,及时、详尽记录面临的风险大小、产生原因、风险类型等信息,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汇报;第四,风险控制决策的执行要落实到位。对融资进程中存在偏差的原因、风险隐患等进行全方位分析后就要制定相应控制措施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具体可以这样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风险管控部门负责监督执行并贯彻落实;第五,建立风险管理及控制的反馈机制。新能源企业在实际融资进程中,要以风险管控目标为依据,探寻预警风险与实际风险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查找出风险管控系统的缺陷,进而对风险管控系统进行逐步改进。

三是新能源企业融资方式的选取上,要权衡利弊,保证选择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新能源企业选取不同融资方式,在融资效果上、融资风险上都会产生差异。小型企业若缺乏考虑,随意选择融资方式,当选取了需要偿还高额利息的融资方式时,其融资成本必然会大幅增加;当选取了缺乏保障机制的融资方式时,其资金的安全性就不高,对方企业一旦撤资,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阻碍,陷入困境,甚至发生瘫痪。因此,新能源企业在选取融资方式时,要对自身情况有一个全面且清晰的了解,结合自身的长处与不足,从自身实际出发;同时,要杜绝中途突然撤资情况的产生,保证融资之前就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四是在风险意识的形成及培养上,要从多方入手,引起管理层对风险控制的足够重视。为杜绝重大风险发生时企业管理层惊慌失措情况的产生,管理层要形成风险意识并注意提高其认知程度。一些新能源企业管理层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获得了足够资金,研发工作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开展了。这种不将风险纳入考虑范畴的想法是不全面的,在融资完成后,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风险还是普遍存在的。如:对方企业中途突然撤资产生的风险、融资资金偿还方面产生的风险等。只有管理层加强风险意识的培养,并对其予以足够重视,风险真正出现的时候,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应对风险。

五是新能源企业中,对偿债风险及现金流风险要给予重点关注。偿债风险是新能源企业融资风险中最普遍、波及范围最广、破坏力最强的风险之一。因此,新能源企业在风险控制上,要重点关注偿债风险的管理及控制。首先,在偿债风险控制上,要设立专门的小组开展风险管控工作,管控小组积极指导管理及控制工作的具体操作,并提供必需的资源;另一方面,各管控人员要对自己的职责十分明晰,确保风险监测的及时性以及实现损失控制的最优化;其次,在现金流量的控制上,要加强对现金流量的预测,进而提升现金流风险控制力度。财务危机发生的预警信号主要有:存货严重积压、资产及负债持续高速上升等。从这些预警信号中可以解读出现金流量入不敷出的问题。新能源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现金流预测工作在财务风险防范上的重要性,在其风险控制上可以从建立日常性现金流核算系统、对现金流进行合理预测、及时分析实际情况并对现金流预测结果给予纠正等方面下手。

四、结束语

新能源企业是能推动社会发展、能造福整个人类的一个产业。新能源企业发展位于初期阶段,融资风险成为其稳定市场竞争、拓展新市场中必将面临的一大严峻挑战。只有对新能源企业融资进行深入了解,剖析其融资中产生的风险,有针对性地探讨有效的控制措施,加大融资风险控制力度,有效规避风险,才能恰当使用融资手段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贾莉萍.浅论新能源企业融资的财务风险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8):291-292

[2]于静霞,徐新宇.新能源企业的融资困境分析及解决途径[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29(6):27-30

[3]杨志诚.新兴能源企业投融资探讨[J].企业经济,2011,(2):153-155

融资风险控制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外部风险 融资性担保 风险控制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课题项目编号(JA10223S),闽江学院课题项目编号(YHZ1003)

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任何企业都承受着外部环境风险和企业内部经营风险;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有国家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行业风险;企业内部经营风险主要有经营管理风险、财务风险、产品技术风险等。而作为专业为中小企业担保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其外部风险主要来自被担保企业的风险,它指的是作为被担保的中小企业客观上因自身经济活动存在的不确定性,也即风险性,而使企业在偿还债务上出现问题,或主观上恶意违约,导致担保代偿的风险。

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资金实力不强,融资渠道缺乏,抗风险能力弱。相对而言,在经营上更容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由于中小企业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资源上的不足,多数中小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定位、资金投向等方面存在较大盲目性,技术含量不高,开发能力不强,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严重,投融资风险大。因而,为中小企业担保是一个高风险业务,探讨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外部风险控制就是研究通过何种方法和手段来降低和控制担保的风险程度,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一、融资性担保外部风险控制方法

由于外部环境复杂,被担保企业(担保的客体)情况千差万别,主客观因素多样,风险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各个担保项目的客体风险更多主要体现其个体特征;因此应具体项目具体分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或组合,以提高对担保客体风险控制的效果。从担保业务实际运作情况来看,担保客体风险控制方法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抑制、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等。

(一)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设法回避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回避一般有两种情况下采用,一是对于担保客体风险特征明显,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大,风险难于化解的担保项目应予以拒绝,回避风险;二是对某种业务风险的防范处理成本大于其可能产生的效益。原则上,担保公司放弃的是它不熟悉、没有把握或不具备条件和能力来控制的担保业务,而倾向选择那些自己比较熟悉、有条件或有优势去经营和控制的担保业务,即是将风险控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具体经营活动中要有所不为,才能更好地有所作为,有选择、有取舍的经营方式是规避担保客体风险的最好手段。

(二)风险抑制

风险抑制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在担保客体风险发生之前,做好风险防范和提前预警,抑制风险的发生;其二,在风险发生之后,采取化解手段,降低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风险预防的手段多样,主要有抵押、质押、留置等。预防风险通常适用损失频率较高而损失程度相对较低的风险种类。针对具体担保项目中担保客体风险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或减少可能导致损失的各种风险因素,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1、风险发生之前

在担保公司为企业出具担保之前,可以自主决定是否提供担保服务,而在承保之后,不能因事后发现问题而单方面解除担保责任。因此,抑制担保客体风险的措施一般在担保之前设立,根除或削弱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担保客体的道德风险是担保业务中较常见的风险,应特别注重防范。在担保实践中通常通过反担保措施设置,提高被担保企业的违约成本,来抑制道德风险的发生。反担保措施可为经营者个人无限责任反担保、房产设备等动产及不动产抵押、存货、应收账款、股权、著作权、专利权等形式质押,等等。反担保措施的设置应根据被担保企业的具体情况,原则上,一要抓住企业的"要害",提高违约成本; 由于作为担保对象的中小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企业所有权及经营权一体,企业的运营常常主要依靠经营者在内的一个或几个重要人员,因此在审核担保申请过程中,对经营者或企业主要人员的审查十分重要,同时有必要要求其个人及配偶提供个人无限责任反担保,以抑制因个人恶意违约的道德风险;二要注重反担保措施的变现能力及价值,提高被担保企业的违约成本,同时,如一旦发生担保代偿后,执行反担保措施仍可降低风险损失。但在反担保设置中对物的抵押,不能过分强调所谓的抵押率,放松对项目的调查和风险审核。

2、风险发生之后

当出现担保风险发生征兆或实际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风险恶化,争取化解风险,或者尽量减少风险造成的担保代偿损失,这也是对担保客体风险的发生进行抑制。因此在担保贷款未到期之前,加强走访,配合贷款银行敦促企业及时将销售回款转入在该贷款行帐户,控制帐户进出;并从反担保措施上对企业及经营者施加压力,在担保公司的督促之下,最终企业从其他渠道筹借到资金按时偿还了贷款,担保公司顺利解除担保责任,避免了代偿损失。

(三)风险分散

风险分散是指在风险导致的损失发生之前或之后,通过采取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将风险单位分割成许多许多独立的小单位而达到减少损失的一种方法。分散风险的办法通常适用于损失程度较高而风险又无法避免和转嫁的情况。主要方式有:

1、担保项目风险组合。这是为了控制担保客户风险过于集中,而力求担保项目品种多元化,担保项目所属行业分散化。在担保实践中,担保项目风险组合实际包含的内容很多,例如,对被担保企业及所处行业的分散,避免担保风险过于集中在某一行业、某一企业,将担保公司的整体担保风险分散到彼此独立,关联度较小的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特点的业务,如流动资金贷款担保、承兑汇票担保等等,一旦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某些业务出现风险时,其他业务收益不受影响,而把整体风险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另外合理控制单个客户担保额度及单笔额度;担保公司对单个客户最高担保额度控制在担保公司净资产10%以内,单笔额度控制在该客户单月销售收入额度以内。对客户总体融资担保额不得超过企业的净资产,其中个人贷款担保额不超过净资产的60%;流动资金信贷担保额一般为企业上年度销售收入的30%以内。

2、与银行比例担保。在担保业务操作上,不是简单地将风险由银行一家承担转嫁由担保公司承担,而是遵照风险由企业、银行和担保公司各方面都能接受的风险分担机制,由三方共同承担担保风险。应将与银行进行比例担保作为担保公司提供融资担保的操作平台,通过与银行签定比例担保协议,做到信息共享,风险共担;贷款银行作为借款企业(被担保企业)的往来银行,可通过其帐户往来及结算情况获取客观信息,并且银行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信贷人员,银行对融资项目的审核意见为担保公司在独立审查相关担保项目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由银行自身承担一定比例的融资信用风险,避免贷款行因担保公司提供的100%连带责任担保而放松对融资项目必要的审查标准,忽视贷款资金用途和借款企业经营情况的监控,增大担保公司的担保风险。此外,在与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后,不仅在担保前可以作好信用调查工作,担保后能更好地进行项目的跟踪管理;同时在被担保企业出现临时资金困难时,也有助于企业融通资金,减小在保项目的代偿风险。

3、共保。即与其他担保公司比例担保。多个担保公司共保,可以利用各自资源了解和帮助被担保企业,有利于对担保客户风险的控制。

(四)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担保经营机构出于避免风险损失的目的,有意识地将可能发生的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嫁给另一机构或个人去承担的一种风险处理方式。风险转移方式有特定风险转移和综合风险转移两类。特定风险转移是对于担保公司承担的特定担保客体风险进行转移,如担保公司接受的物品抵押,有可能发生缺损风险。为转移类似特定的担保客体风险,担保公司可以强制要求被担保企业对相应物品以担保公司作为受益人进行投保。综合风险转移即将担保公司承担的整体担保客体风险进行转移,如要求被担保企业提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作为反担保人、向再担保公司申请再担保等。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服务的意义主要在于为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的问题,而从一定程度上也是为社会解决融资互保问题,因此一般情况下,在担保业务实际操作中,如担保申请企业可以提供反担保单位,为不增加担保申请企业的负担,仅会要求其关联企业提供反担保;但如果担保申请企业规模太小,抗风险能力弱,不能提供较强的自身资源作为反担保措施,但经营尚好,符合担保公司扶持的条件,可以要求经营者通过其个人资源寻求其他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提供反担保,借以部分转移担保公司承担的担保客体风险。

(五)风险补偿

担保公司承担着巨大的担保客体风险,风险的损失在所难免,风险补偿是担保公司维持连续经营的重要基础。根据财政部颁发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担保公司收取的费率不得超过银行同期利率的50%,而在通常情况下,为减轻大多数中小企业负担,担保公司实际收取的担保费普遍远低于此标准,与其承担的风险极不匹配。同时为了保证担保资金的安全性,该规定要求担保资金只能用于银行存款、购买国债、企业债券、部分投资基金等风险较低、收益率低的投资品种;并且规定担保公司应按当年担保费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以及所得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担保责任余额的10%后,实行差额提取建立风险损失准备金。而正常的担保费收入及投资收益在维持担保公司的经营费用支出后,远无法补偿担保代偿的缺口。因此担保公司在呼吁政府建立有效补偿机制的同时,应注重自有资产的运营,在不违规的前提下拓展担保资金的理想投资途径;在担保业务方面,应重视业务品种的创新,推出适合市场需求且能带来较好担保收益的业务产品。

担保收益作为风险的直接补偿实际上是将风险投资的理念引入担保业务,在一定意义上赋予其投资的性质,也是担保公司在目前情况下对担保收费规定的一种合理突破。从担保收益补偿的可行性操作来看,有担保换收益、担保换股权等形式。这种风险的补偿是针对不同担保项目的特点,经过担保评审流程,在担保客体整体风险可以接受的基础上,对风险采取事先的补偿措施,将风险报酬预先打入担保定价之中,适用于一些高利润行业的担保融资项目。如某担保公司是以跳出担保搞担保的理念,积极参与当地工业园区开发和建设,建立融资平台,提供咨询服务,使担保公司有更多的信息来源渠道,能更深度的了解企业,推动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更好的防范企业风险。

综上所述,在担保客体风险控制具体实施中,除具有通用性的特定风险控制措施,如与银行的比例担保,与再保机构合作的再担保等作法外,担保外部风险控制主要应从被担保企业自身资源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各种担保企业风险情况、风险特性及程度,综合运用风险控制手段,寻求有效控制风险的方案。同时在担保实践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同类型中小企业担保客体风险控制方案的总结归纳,通过不断地改进,以达到有效控制担保客体风险的效果。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外部风险控制的典型案例分析

通常而言,对于每一个具体担保客体的风险控制方案也就是上述风险控制措施的组合和应用。以下选取担保公司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具有一定行业典型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案例,借以归纳阐述具有行业共性的中小企业担保客体风险控制的一些实践模式。

案例之一:F家具生产公司担保项目的风险控制

F家具公司为一专业生产实木家具的厂家,公司成立于2000年,公司员工近150人,生产场所面积3000多平方米,为租用厂房。公司股东从事家具生产时间较长,其中控股大股东曾在某大型家具公司就职;公司的设备齐全,生产技术较成熟,产品品质在业界具有一定的肯定。从F公司的整体情况来看,公司规模不大,管理层次少,架构较为简单,生产情况、购销渠道稳定,历年的销售规模增长较快,经营情况基本正常。公司的实际负债率较低,具有一定的负债能力。整体上符合担保公司的基本要求。但公司的资产规模小,该行业的技术门槛不高,竞争较为激烈,仅当地即存在多家竞争对手,产品已趋于薄利,对生产成本的控制相应提高了要求;并且公司的固定资产基本为生产设备,原始发票等凭证保管不善,缺失较多,无法办理设备抵押登记。由于存在上述不确定性,难以有效地控制担保客体风险。但担保公司注意到F公司的月均应收账款余额保持在RMB290万以上,帐期情况正常,主要的应收客户为规模大、信誉良好的家具企业,应收账款的质量较高,收款有保证。因此建议该笔贷款在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同时,以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提款条件为:F公司提供为其上述客户供货的相应增值税发票复印件和进仓单,贷款金额由贷款行控制在不超过上述应收账款的80%;上述客户应书面承诺应付F公司的所有货款全部支付到指定的帐户。并且质押的应收账款入帐后即用于偿还相应借款本息。

由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对象是达不到银行条件的客户群,所以如果不创新理念设计担保风险控制方案,担保客体风险控制就难以有效实施。中小企业群体中作为大企业配套加工的制造生产厂家为数众多,而大企业的付款结算期相对长,对这些中小配套厂商的流动资金压力较大,也是其银行融资需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本担保项目中,就是针对这些企业应收账款的特点,以应收信誉情况良好的大企业客户账款同时作为贷款的质押,将担保公司承担的担保客体风险转化为大企业支付信用的风险,有效地规避了风险较大的担保客体风险,大大降低了担保公司的风险程度。类似的担保客体风险控制方案有以出口退税帐户质押的贷款担保,设计的风险控制方案关键在于可操作性、可控性和合法性。

案例之二:H科技公司担保项目的风险控制

H科技公司主要从事新型耐高温材料的生产。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国家专利的两种产品,为市场急需的新型耐高温材料,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前景看好。经过项目的前期调查核实,担保公司认为产业项目前景良好,该公司两种产品产业化项目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的产业化专项示范工程,项目依托T公司进行建设,建成三个主要车间,形成25万箱的产能。银行出于防范项目建设期风险等方面的考虑,要求建设单位提供银行认可的第三方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期三年,金额为RMB 5000万元。H科技公司为创业初期企业,自身实力不足于支撑其提出的担保额度,需进行确实可行的业务方案设计。经过调查和分析具体担保风险控制设计方案如下:

第一,限定风险区间。经与银行协商,在保证合同中附加解除担保责任的条款,约定银行在H科技公司取得土地证及在建工程报批手续之后,接受在建工程抵押,办理抵押登记;并在工程封底后委托专业评估所对借款人的全部资产(含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够抵贷款余额的,担保合同自动终止,如有不足,担保公司对不足部分承担保证责任。

第二,明确控制手段。要求H科技公司以商标、专有技术、专利、公司股权质押、法人代表无限责任反担保作为反担保措施,并明确担保公司参与项目监管,监控贷款支出,同时在建工程办理保险,以担保公司为第一受益人。

第三,争取政府支持。为能顺利办理房产抵押手续并缩短办理时间,担保公司将项目操作方案上报开发区管委会,取得相关机构的承诺,土地证在交纳出让金后即可办理,工程建设封顶后30个工作日内办理完全部产权手续。

落实上述事项后,担保公司实质上将担保风险缩短至工程建设期内,项目试产期风险重新转嫁给贷款银行,并且担保期内的风险控制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强。

不仅在担保前进行业务设计,而且在担保期间担保公司还进行了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三个方面的风险控制。

该担保项目在担保客体风险控制方案中运用了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抑制、风险补偿等风险控制措施,具体如下:

1、风险回避。通过保证合同附加条款的约定,缩短担保公司风险实际承担时间,规避了项目试产风险。

2、风险转移。将在建工程以担保公司作为第一受益人投保转移了抵押物受损风险。

3、风险抑制。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其商标、专有技术或专利作为反担保质押,实质上控制了该类型企业的要害,提高了被担保人的违约成本从而抑制了担保风险的发生;贷款帐户的监控有效保证了贷款的正确用途;通过与被担保人签定的项目监管协议,担保公司参与工程招投标和建设工程管理的全过程,提高了担保公司在项目建设期内风险调控能力。

4、风险补偿。在项目工程建设中为承包商提供了招投标、工程履约保证和业主支付担保,在达到减少资产形成过程中损失的同时,增加了担保收益。

针对科技型担保项目"高风险"的特点,上述风险控制措施改变了融资担保的业务特性,在风险承受时间和风险性质上进一步细分了原融资担保所包含担保客体的综合风险,将不可控风险降低到担保公司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可根据科技项目的收益情况,灵活地选择担保收费方式,如"担保换收益"、"担保换股权"等方式来对担保公司承担的高风险进行相应的补偿。

参考文献:

[1]狄娜,张利胜.信用担保公司经营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9

[2]张利胜.信用担保管理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1月

[3]刘新来.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4]阎红玉.信用担保活动中的风险及其控制问题[J].企业经济,2004 年第八期

融资风险控制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融资模式;风险控制

一、 企业融资模式下的风险控制

1.1企业的融资模式

企业的融资活动是企业更好的发展的必要环节,企业根据自身的资金状况、发展趋势、未来的市场定位等通过银行金融体系、证券、基金等进行的资金的筹集的活动。通过融资能帮助企业得到更多的市场机会和现金流量。是企业的融资配置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1.2主要的融资模式及特点

1、 风险比较大。企业的融资根据自身情况和规模的不一样对外界的抵抗能力不同,企业本身的资金流量小,对外界的金融冲击力的抵抗力较小。在经济出现波动的情况下很难通过其他的途径来规避各种的风险,所以存在风险大的问题。

2、融资障碍多。复杂的融资渠道似的企业在寻则融资的途径时面临各种的阻碍,企业的规模决定着他们在抵押贷款能得到的资金的分量。融资的途径的选择、企业自身的问题、外界的压力、市场的波动情况都是企业面临的障碍。严重的影响着企业在融资方面的顺利的进行。

3、 政策的影响。大部分的企业都是通过各种的金融渠道融到资金的,贷款、发行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政策随时都在处于变换之中。而企业本身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无法阻挡金融政策方面带来的影响的。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扶持力度和政策都会对企业的融资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1.3企业融资模式的现状分析

据有关的数据显示企业中的65.7%融资是依靠各种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的,而33.3%的是企业权益性融资。债券类融资占1.8%。而我国银行机构的简介融资的整体规模好似非常大的。这就显示了我国国民参与投资的比重在不断的上升。资金的分配逐渐的像企业和个人加强。整体上的企业融资状态受到很多的条件和政策的影响出现了各种的问题。整体的发展和状况不是太好。

设立创业板的计划早在2001年就已提出,2008年中国证监会《创业板上市发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上市企业资格标准规定:企业只要最近一年盈利即可申请上市,没有具体的数量考核,净资产的规定也由2000万元下降为1500万元,但要求企业必须是具有成长性的企业,具备科技部认定的创新型企业资格,考核指标是企业每年的销售收入增长。可见,创业板能够让更多拥有持续研发潜质,却不能立刻从盈利能力上显现出来的创新型企业摆脱苛刻繁杂的上市标准到创业板上市,满足融资需求。这体现出创业板更重视企业成长性和未来发展的特征,也符合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需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创业板的开设目前处于搁置状态。

2004年推出的中小企业板块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设立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积累经验,中小板上市资格如下: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大于3000万元: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收入累计大于3亿元,或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现金流量净额累计大于5000万元;发行前总股本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根据深交所数据:截至2008年11月14日,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己有上市公司182家,IPO总发行规模达63亿股,融资总额为560亿元,平均每家公司融资3亿元,而融资额最高的公司达到了41.4亿元,最低的将近1亿元。 由此可见,中小板的上市门槛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过高,创业板又迟迟无法推出,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基本上被排斥在股权上市融资这道门槛之外。

1.4融资模式中的风险控制对企业的影响

融资规模中的风险控制能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的资金和债务的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但是对于风险控制的作用来看能更好的调节各种的资源的分配。建立强硬的控制体系,对于企业来说解决了资金流量和债务之间的平衡的关系、。而针对不用的融资模式的风险控制能正对不同的模式的特点和融资的规模和情况进行合理的分配企业的融资比例。让企业的融资不至于出现突然中断的情况。

二、 影响企业融资风险控制的因素

2.1宏观因素

影响企业融资风险控制的宏观因素很多,例如政府的经济金融政策和宏观调控的措施、金融融资风险评估系统、企业的融资规模和比例等。政府的经济宏观调控措施直接的影响着贷款和各种的债券、基金的价格的波动,对企业的融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风险评估系统的建设目的是控制融资中的风险,让企业能更好的掌握住自己的融资的风险的大小。从而决定是否更好的给进自己的融资的比例和结构。充分调动企业的各种的资源进行安排配置。而其他的因素或多或少都对融资风险控制产生了影响。风险控制的制约因素是风险评估模型中的利率和资金流量的掌控。

2.2微观因素

企业的融资风险控制微观影响因素主要有企业的资金流量、规模、未来的发展、市场的规模、产品的竞争力、企业中的竞争、金融体系的波动。微观的影响因素更多的是对融资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的一怒视一般是用过其他的方面的表现来进行反应的,而不是直接的可以了解的。在评估的模型分析中也是很难加入评估的。所以想要控制微观的融资风险控制影响因素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

三、 改善不同融资模式下的风险控制策略

3.1加强金融体系的改革

金融体系的担保是保证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担保体系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信用融资额度的增加相应的应该增加在担保方面的建设。而我国各信用担保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编列的资金,并应逐年增加,这将最大限度地保证信用担保机构有充足和稳定的担保资金。担保机构负责对企业的规模、资金状况、还债能力、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和统计,最后决定给企业的融资金额。其别企业进行贷款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的市场能力,例如收益、产品的竞争力、发展潜力等。各种的扶持政策可以帮助这些企业进行发展。

3.2改善企业的整体的融资环境

融资环境的建设是影响企业融资的重要的因素。近几年来,发达国家的银行创了多种信贷评估技术、多种金融服务产品以及多种信贷风险控制技术等,既比较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的“信贷缺口”,同时也在相当程度内保障了银行资金的安全。因此,在应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导致的融资困难问题时,银行方面在保持贷款安全的前提下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同时也需要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推出适应不同企业需求的融资工具,畅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一是增强对中小企业业主的信用评级;二是开办保本理财业务;三是对一些中小企业试行商业性的信用风险;四是对中小企业的设备投资开办租赁融资业务。(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湘娟.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根源探析.经营管理者.2010(07):23-27

[2]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9(01):10-18.

[3]张延芳.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浅析.河北金融.2011(10):21-24

[4]彭芳春.徐勇.论金融危机与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冲与应对.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07):15-18.

[5]陈艳,张明悦.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实证研究[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1(03)

[6]吉敏,李春光.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1(02)

融资风险控制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区域性、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

对区域性中绝大部分企业来说,其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信贷,融资困难程度不一。大型企业亦或相关产业上的核心企业,其企业治理较为规范,制度比较合理,资信水平高,融资难度较小,融资成本较低;但对其相关产业上占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风险抵御能力弱、资信水平低、融资比较难,融资成本比较高。资金作为企业运作的血液,一旦遇到资金断裂,势必会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甚至波及相关供应链上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除依靠自身的完善发展获得较低成本融资,还要利用其所处供应链的关系来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和控制风险。

一、区域性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作为区域性企业资金最大供应者,银行自身的惜贷行为成为了这些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银行惜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中国金融体制的不完善,这体现在信用监管的力度不够与相关条款的缺失,从而导致银行提高对贷款的限制以规避借贷风险;金融监管部门的管制要求和相关考核,也使得银行更愿意贷款给资金需求量更大、信用风险更低的大型企业。

(二)由于非核心企业自身盈利问题、经营不稳定、规模小、风险抵抗能力弱以及资信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银行对借贷给中小型企业更加的谨慎。

二、区域性供应链融资模式

区域性供应链是一种因产品的生产流通而生成的网络结构,它将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以及消费者等几个基本要素连结为一个整体,用以表明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三个流程的流动方向。供应链上每个企业包括生产、配送以及销售三个阶段,从生产商购买来自供应商的原材料,到产品批发与零售最后达至最终消费者手中都在供应链中清晰地表明出来。因此,一个供应链的建立,是通过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贸易来往所产生的产品、信息的流动而形成的。但一个供应链含有物流和资金流表明,在整个供应链中,供应商、生产商以及销售商都有可能遇到贸易对象无法提供货物或没有及时支付款项的信用风险。并且,如果要保证整个供应链资金流的顺畅,那么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手头都应当有足够的资金,因此说明三者都将有着融资的需求。而信息流的分布又表明假如供应链中信息流动不顺畅,企业如果在没有获得足够的供需信息以及管理信息的前提下进行贸易,则有可能会遇到很大的风险,以及产生非对称信息问题。

资金流动不顺畅的措施是融资,信息不对称的措施是监管。但是融资会遇到融不到资的问题,监管会遇到监管不善、监管进行复杂或困难的问题。但在供应链生产模式下,解决的方法自然可以从供应链本身出发。一个供应链不仅是包含着各者之间的合作,也可以被看作成一个整体,银行可为整条供应链提供贷款,并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供应链融资正是这样一种借贷行为,其通过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贸易关系,由商业银行或物流公司所主导,其他金融机构协调的一种融资模式。银行将整个供应链看做是一个主体,以核心企业的信用将资金注入供应链中,使得供应链上的各个成员获得资金。也就是说,供应链融资是从核心企业切入,为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供应链融资使得银行把关注对象从贷款企业转移到整个供应链上,将先前无法轻易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纳入自己的授信圈内。相对的,解决了中小企业因为资信低的而无法贷款的问题。在信息监管方面,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参与,也使得供应链上的物流得到监控,银行可以更全面了解物流信息、货物与材料的流动方向,进一步明了贷款企业的贸易和资金使用情况。相比传统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带给银行的风险更低。供应链金融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其资本利用率,又使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建立协同关系;对核心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助其稳定自身贸易,又可从供应链的增值中获利,使得整个供应链稳定地发展。

三、区域性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以泉州石雕产业为例

为了降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商业银行普遍采取对供应链金融涉及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考量,并制定出风险预警机制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主要的风险因素有:企业准入、商业银行操作平台、动产担保物权、合作监管方和核心企业自身信用风险等。下面从泉州某著名石雕产业与某商业银行合作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实际案例出发,依次分析各主要因素的考量标准或方式。

(一)应收账款融资风险控制

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方式是将应收账款作为抵押物并借核心企业的信用以获得企业的贷款。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存在应收账款无法回收的情况下,比如说石雕产品的质量问题,导致不能及时销售出去而获得款项,这不仅会影响正常的销售情况,同时也会导致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偿还银行贷款,因而使得银行蒙受损失。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同样也可能发生在石雕企业和核心企业之间的纠纷,这类情况同样会延缓应收账款的回收,进而影响偿债能力,降低企业信用,给银行带来风险。因此,为了控制此类风险的发生,银行考察石雕企业运营情况和市场状况,防止由于残次产品的原因导致的货款无法及时到达。并且同样需要调查供应链中,石雕企业和核心企业之间的关系,调查它们是否有过良好的往来记录,以防止由于贸易纠纷而导致应收账款无法及时回收。

另一方面,需要融资的石雕企业可能会对应收账款进行造假。它们可能同其他企业串通,用虚假的应收账款作为抵押物以获取贷款。而这样会使得银行承担极大的损失。为了防止此类风险的发生,银行必须规范应收账款融资环节,加大监管的机制。在融资过程中,应该让要融资的石雕企业出示与供货、生产相关的账目、资料、凭据,以确保贸易与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并且,银行应该让融资企业签订相关的承诺书,来降低虚假应收账款的风险。

(二)融通仓融资风险控制

由于在融通仓融资模式下,第三方物流公司需要对作为融资抵押物的石雕产品进行监管、评估以及运输,因此第三方物流公司本身则成为了融通仓融资能否顺利开展的一大决定因素。物流企业的运输渠道、能力及其监管货物的方式与制度和银行是否会因抵押的石雕产品的损失而获得风险的可能性挂钩。一个不良的物流企业由于自身问题,在监管、运输货物时容易产生问题。而诸如石雕这类易损的产品,如果在保管和运输过程时发生磨损、碎裂等问题,会使得产品无法正常投入市场并销售出去。这将会给银行和石雕企业带来损失。所以为了防范此类风险,银行必须谨慎选择与其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银行必须考察其知名度、规模、信用、人员的职业道德、货物监管和运输能力、货物出入时的精确度以及反馈货物出入信息的速度与准确度。只有选择一家合适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才能控制由货物原因所带来的风险。

而作为贷款抵押物的石雕产品,其自身价值关系着银行所借出的款项安全与否。由于石材价格的波动或者石雕市场的变化,石雕产品本身的价值必然会随之变化。如果抵押的石雕产品价值变化过大,导致其变现价值的变化,有可能会给银行带来损失。所以银行在使用融通仓融资这一方式之前,必须先考虑石雕市场的情况,防止市场的不稳定带来的损失。并且,银行必须和融资的石雕企业签订相关协议,确保在抵押品价值变化时,更变贷款的款额,以控制随之而来的风险。

抵押品的所有权问题同样会带来风险。如果在货物出现所有权不明的情况,并不能及时销售出去并拿到款项,势必会造成损失。这类情况可能是由于融资企业的欺诈行为。所以银行在进行融通仓融资业务之前,必须要求石雕企业出示相关的法律证明,确保不会因为所有权不明而带来风险。

同时,通过要求客户购买保险产品,防范货物在库,在途期间出现的意外风险和境内外交易各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交易风险。

四、区域性区域性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建议

(一)、加强相关区域性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研究

从查阅到文献来看,国内大部分都是对屮小企业融资困境和产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研究,对区域性特定行业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文献暂无,希望学者和利益相关者对该领域多加强理论与实证研究,包括设计出有效区域性供应链融资服务方案,构建完善的区域性供应链业务及其风险控制模型,特别是链上相关企业业务流程或经营模式发生转变,其融资模式及其风险控制亦发生改变,及时为商业银行展区域性供应链融资服务提供理论借鉴,缓解其融资难问题,促进区域性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整合区域性资源,建立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区域性供应链融资的电子化

区域性供应链融资是在传统的授信业务基础上发展而来,是金融机构面向整个区域供应链上成员的系统性融资安排,与传统的授信业务有很大差异。由于其融资模式的特殊性,对金融机构来说,其风险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必须针对业务潜在风险,提前预警、积极应对。通过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完善的区域性供应链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针对供应链上企业的经营者素质、企业资产与经营状况、信用记录、现金流情况、上下游客户满意度等进行考核,依托于其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对相关企业涉及到资金、货物的流转实时监管,减少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授信,实行差异化的担保方式、贷款周期和利率等风险控制手段,降低贷款的风险系数。

(三)、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信贷市场的竞争性,应用金融工具控制风险

1、构建与区域性供应链中不同企业融资需求相对称的金融机构体系,放宽金融机构准入条件,支持鼓励吸引民营资本参股入股区域性金融机构,扩大资金来源体系。

2、科学规划,加强区域性供应链中企业上市资源培育和储备。对区域性供应链中有上市潜力的优质企业实行重点培育,分批逐步推向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支持区域性供应链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充分利用保险、期货期权套期保值等金融工具分散和转移风险,实现对风险的控制。(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参考文献:

[1] 牛敏敏.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及其操作风险管理研究.山东大学[D].2011,21

[2] 腾飞璇.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吉林大学[D].2013,9

[3] 田正启.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分析.华东理工大学[D].2010,9

融资风险控制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地方融资平台 偿债风险 风险控制 模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进入稳定快速发展阶段,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居民生活、吸引产业投资以及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各级地方政府由于受到自身财力的限制,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文禁止各级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因此设立地方融资平台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突破融资瓶颈的重要途径。

一、地方融资平台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风险

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信贷大幅增长。为了鼓励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源以支持中央的4万亿投资计划,在原有地方投资平台难以满足投资拉动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新形势下,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在宏观政策指引下,地方融资平台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商业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也在快速增长。截至2009年10月,全国地方融资平台超过3800家,地方负债超过5万亿元。地方融资平台通过大规模融资并推动城市化建设,为我国扩大内需和应对本次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大量举债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偿债风险。由于地方融资平台主要的作用是为政府融资,公司缺少突出的主营业务和充足的固定资产,通常以政府划拨的土地、股权作为资产,在融资中更多地依靠政府的财政进行担保,这造成了地方融资平台的高负债率。并且地方融资平台的大部分资金使用在自偿能力比较低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建设项目之上,给地方留下隐形赤字和债务负担。如果依靠土地和税收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出现大幅下滑,则会直接威胁地方财政偿付能力,导致融资平台难以履行其偿债的义务,发生债务危机。地方融资平台的高负债风险,犹如我国经济的一枚“潜水炸弹”,如果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不断恶化,我国金融机构的整体健康将面临很大威胁,甚至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都将因此而面临很大的挑战。

二、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控制

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已经得到相关监管部门的广泛重视。今年1月19日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银监会在2010年1月26日的第一次经济金融形式分析通报会上,提出“金融机构要全面评估和有效防范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加强贷款跟踪检查”,并将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排在银行业今年重点防范的三大风险之首。

如何对地方融资平台进行风险控制,学术界和业界提出了各种应对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在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仪式上提出,对于地方负债的增量部分,可以在制度安排、产品设计上“开正门”,允许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而对于存量部分,可以将巨大存量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与证券市场对接起来,进行资产证券化。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肖耿、李金迎、王洋等人提出应从商业银行和政府部门等多个层面采取组合措施化解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如商业银行应建立项目监管制,实行资产证券化,并建立银行间的沟通机制。政府部门则应进一步探索项目融资方式,增强财政透明度。董敬茹、王友健针对地方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优化配置资源,充实融资平台实力;强化监督管理,建立长效的偿债机制;提高投融资管理水平,打造政银企互动平台;加强对地方政府背景贷款的风险评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应当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规范化市场化透明化改革:一是提高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透明度;二是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行为的市场化;三是银行应当推进更为审慎的对地方政府融资的风险管理举措;四是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责任制度。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封北麟认为,对地方融资平台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风险控制:一是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二是提高投融资平台市场化程度,引入战略投资者;三是强化投融资平台风险内控机制;四是加强投融资平台的外部监管,加快建立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机制。牛建锋、武根启从完善投融资体制、建立持续资源注入机制、挖掘内部可经营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五个方面对如何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和风险控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三、风险控制模型

如以上学术界和业界人士所提出的,对地方融资平台进行风险控制涉及到很多方面,但他们提出的控制措施主要是定性的,缺乏定量分析。地方融资平台的一个主要风险就是负债水平过高,因而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负债水平的控制是风险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负债水平的控制建立如下风险控制模型。

模型假设:

第一,地方融资平台的期初负债为X,负债平均年限为n年,年利率为r,以复利计息。

第二,地方融资平台投资项目无收益。

第三,地方政府第一年给予地方融资平台的财政拨款为Y,且每年以h的速度增长,且h≠r。

第四,地方融资平台出现债务危机后,地方政府每年给予地方融资平台的财政拨款全部用于地方融资平台的还本付息。

第1期:本息和为X(1+r),第1期可用于偿还本息的地方财政拨款为Y,第1期负债余额为X(1+r)-Y。

第2期:本息和为[X(1+r)-Y](1+r),第2期可用于偿还本息的地方财政拨款为Y(1+h),第2期负债余额为[X(1+r)-Y](1+r)-Y(1+h)。

第3期:本息和为X(1+r)3-Y(1+r)2-Y(1+h)(1+r),第3期可用于偿还本息的地方财政拨款为Y(1+h)2,第3期负债余额为X(1+r)3-Y(1+r)2-Y(1+h)(1+r)-Y(1+h)2。

同理可推:第n期:本息和为X(1+r)n-Y(1+r)n-1-Y(1+h)(1+r)n-2-…-Y(1+h)n-2(1+r)- Y(1+h)n-1,第n期可用于偿还本息的地方财政拨款为Y(1+h)n-1,第n期负债余额为X(1+r)n-Y(1+r)n-1-Y(1+h)(1+r)n-2-…-Y(1+h)n-2(1+r)-Y(1+h)n-1-Y(1+h)n-1。

控制偿债风险,可以认为在地方融资平台出现偿债危机后,地方政府随后的n年内给予地方融资平台的财政拨款能够偿还地方融资平台的负债本息和,即第n期负债余额为X(1+r)n-Y(1+r)n-1-Y(1+h)(1+r)n-2-…-Y(1+h)n-2(1+r)-Y(1+h)n-1-Y(1+h)n-1为零。通过运算并整理,可得到:X=Y{1-[(1+h)/(1+r)]n}/(r-h)。

四、举例说明

2009年A市给予地方融资平台的财政拨款为35亿元,假设以后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2009年初A市地方融资平台负债平均年限为5年,年利率为5.76%,则2009年A市的风险控制规模为35×{1-[(1+7%)/(1+5.76%)]5}/(5.76%-7%)=169.4亿元,而该地方融资平台2009年初的实际债务规模仅有130亿元,说明A市目前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尚不存在风险。

【参考文献】

[1] 《领导决策信息》编辑部:地方融资平台负债已超5万亿,央行提出开两道“正门”化解风险[J].领导决策信息,2009(40).

[2] 肖耿、李金迎、王洋:采取组合措施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J].中国金融,2009(20).

[3] 董敬茹、王友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吉林金融研究,2009(10).

[4] 巴曙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及其风险评估[J].西南金融,2009(9).

[5] 封北麟: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债务研究[J].中国财政,2009(18).

融资风险控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短期贸易融;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贸易融资业务既包括中间业务又包括资产业务,它是指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一种与进出口贸易有关的信用便利或资金融通。目前,我国各大银行都将这项业务作为其业务经营的重点,甚至有些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占到其业务总数的一半。由此看来,贸易融资已成为银行的重点业务,如何有效规避贸易融资业务带来的风险就成了银行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银行贸易融资业务涉及的范围广,因此其贸易融资的风险也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了保证银行的健康发展和融资业务的有效开展,银行应建立完善风险防范体系,采取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客户信用风险控制

进口商信用风险的产生一般是由于进口商品市场行情发生了变化,进口商品市场行情的变化对进口商有着重要影响,其变化会严重影响进口商的盈利水平,甚至导致进口商严重亏损,这样会致使进口商在单到之后不能及时办理付款,从而使银行进行垫付。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会给银行带来损失,如果产品质量没有达到合同中的标准会严重影响产品的销量,从而影响进口商的经济效益,然而,进口商通常不履行付款责任将这种损失转嫁给银行,这使得银行蒙受巨大损失。

为了防止在贸易融资中客户信用风险的产生,银行在向客户开信用证之前应仔细核查进口商的经营状态以及盈利水平,此外,还要及时了解进口商的信誉情况。要加强对进口押汇业务的管理,要对进口商的销售情况进行跟踪,并对其资金回笼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在此基础上还要要求进口商将回笼资金转入其指定的账户上。银行应经常考察商贸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态,对其运作进行及时分析了解能有效避免风险的发生。

二、提货担保业务风险控制

银行在向商贸企业开立提货担保时有必要要求客户上交申请书、提单副本以及商业发票副本,并要仔细核查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尤其是要一一对照材料中的产品数量、产品规格、产品价值、发货人、收货人、起运港以及到货港等,这能有效保证实收货物与信用证上水务担保货物的一致性,有效防范提货担保业务所带来的风险。银行在对代收项下的客户开立提货担保时应格外注意,因为对其代项货物的数量以及规格都不了解,银行无法确立自身的责任,这就要求银行只对信誉好的客户提供代收项下提货担保业务,并且在开立时要收取全额资金作为担保。

三、出口托收押汇风险控制

在国际贸易中,货物从卖方手中到买房手中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其运输距离一般较长,运输时间相应也就很长,尤其是在运输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的装卸和储存,货物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遭遇事故,尤其是在海洋运输中,货物遭遇意外事故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卖方或买房为了减少因货物运输所带来的损失往往在发货前会投保货物运输险,具体是由买房还是卖方对货物进行投保一般依据合同中的规定。银行在开立托收业务时应仔细审核托收单据,在审核单据时要仔细核对出口商是否对货物进行了投保。为将代收行信用带来收汇风险降到最低,托收行应建议委托人尽量选择信誉较好的银行作为代收行,如果出现出口商对进口商所在地银行不了解的情况,托收行可以对代收行进行选择。

四、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

(一)审查出口商资信状况和履约能力

对出口商资信状况的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保单内容审查出口商是否具备履行保单项下责任的能力;二是审查出口商是否有能力对相关产品进行生产加工,在以往的贸易中是否产生过纠纷;三是要仔细审查其业务是否属于承保范围,出口商规定的货物结算方式以及其申请融资的出口业务应在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信用险的适用范围之内,如果使用信用证进行货物结算或者出口收汇期超过六个月,则需要经过保险公司的确认。

(二)确保对进出口企业风险资产监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有效降低银行资产风险的办法是对资金回收进行必要监控并加强贸易融资预期水务催收和转化。要将贷款的种类、风险度以及期限进行区别分类,对于逾期贷款的情况银行要风险贷款通知单,及时将风险预报出去。为避免企业挪用或者长期占用贸易融资款项,银行应对严格监控贸易融资款项的使用情况。银行要及时督促企业进行交单议付并配合结算部门对单据进行严格查审,使单证达到一致。银行还有必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考核制度,为以后的监督以及分析考核提供依据。

(三)严格信用证业务管理

银行在对客户开立信用证业务时要及时避免贷款风险,有效防范贷款风险的措施是严格审查进出口双方贸易的真实性并对信用证的有效性进行判别。此外,有效规避贷款风险的措施还有对开证行的资信进行审查,如果出现开证行的资本实力与其金额不符的情况,应要求知名的大银行进行保税,为偿付行确认偿付,允许我国出口方将货物分批装运、收汇。银行应将产品的市场价格、运输方式、交货时间以及航运单证状况了解清楚,此外还要了解产品的销售渠道以及供需状态,将国内外同类产品的价格进行比较,判断开证申请人预期还款能力及是否有套取银行资金的目的。

五、结语

随着我国贸易的迅速发展以及各商贸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贸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日益增大,然而现实的贸易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各商贸企业的需求,其相关法律还不够健全,贸易融资还存在一定的风险。然而我们必须正视贸易融资带来的风险,在有效防范和控制贸易融资风险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商贸企业的贸易融资业务。虽然商贸企业贸易融资风险较大,但只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和运作机制,规范各项业务操作,就能够有效降低贸易融资风险,从而推动商贸企业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胜.商业银行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研究[D].天津大学,2010.

[2]许成林.湖南省工商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0.

[3]王正华,吴卫国.汇率及利率波动情势下如何运用短期贸易融资[J].大经贸,2008(04).

上一篇:医院成本核算范文 下一篇:医院成本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