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范文

时间:2023-03-18 09:49:27

融媒体时代

融媒体时代范文第1篇

融媒体时代的新特质

融媒体时代前夜,一个媒体机构主要是以单一介质的面貌出现的,比如电视主要是以声画传播为主;报纸主要是以文字传播为主;电台则是以声音传播为主。融媒体时代则彻底打破了先前的介质割裂,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任何一家媒体机构都可以进行多介质运作,即都可以生产视频、音频、文字、图画等多样的新闻产品。这种融媒体的大趋势,使得传统媒体的未来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借新技术、新媒体之力,迅速加入融媒体大潮中,通过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实现重生;或者是固守先前平台,走小众化路线,不在乎版图缩小,通过小而美的定制化、精致化实现自己的继续存活。

融媒体时代除了媒体机构呈现出多介质的融合态势,内容来源的多元化也是其重要特征。先前,新闻生产都集纳在专业人员手里,新闻也集中在专业机构中。新技术带来的一个重要变革就是UGC(用户贡献内容)内容的大量产生,新技术使得人人皆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用户生成的内容已然成为媒体内容的一部分,民间话语力量、民间话题设置,借新技术手段能够浮现出来,并被传播出去:做为先前的受众,融媒体时代,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贡献内容之外,他们还能多路径的“反馈”信息,评价并影响媒体机构的新闻生产。

融媒体时代的竞争

融媒体时代的竞争将在多个层面展开,体现在“产品创新、渠道开拓、用户管理、形象管理”多个方面。首先,产品创新有两个着眼点,即新闻产品必须要包含“多种意媒”元素,即“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此外,新闻产品还包含两个来源,即传统信源与民间信源。

其次,渠道开拓。是指新闻产品的投放将在多个渠道展开,不仅仅局限于先前的单介质,一条新闻稿件除了“跨介质”(广播、电视、纸媒、网络、手机)传播外,还将“跨平台”传播(有线平台、卫星平台、无线平台)。

第三、用户管理,这是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实现华丽转身的核心所在,“以用户理念取代先前的受众理念,变受众为用户”是融媒体时代获得并扩大目标人群的关键。wEB2.0的核心在于运营人,人是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及媒体营运的起始点也是终极目标。

最后,形象管理。传播机构“多介质”的特点使得形象管理变得非常重要,媒介形象是一种独特的社会资本,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输出什么样的形象碎片、制造什么样的形象话题、建构何种形象目标,这些都是媒介竞争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内容生产流程再造

融媒体时代彻底改革了新闻的生产与消费,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媒介机构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要对先前的新闻生产流程进行全新再造,以期焕发新的生命力。流程再造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兴起的一次管理变革浪潮,其核心命题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目标是“以期取得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关键绩效上重大的改进。

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是媒体机构以一种首尾相接、完整的整合性过程改变过去被不同介质割裂、不同部门管理造成的支离破碎的局面。

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内容的生产将是多媒体化的,收集过程将是多媒介汇流的;其次,收集而来的新闻内容,需要经过一个“评估中心”,对新闻素材做出-二流的价值判断,以及去向判断。再次,要解决新闻分发问题,手机、广播、纸媒、电视、网络等多渠道建制,使得同一内容不同形式的新闻产品能沿着各自既定的渠道运行,从而保证了一件新闻产品的多介质、全方位传播。最后,要解决新闻产品抵达用户后的反馈以及来自UGC如何上浮的问题,形成新闻推送模式,用短信预告新闻事件的发生。并号召受众及时补充在场所见所闻等等。

融媒体时代信息源处在更为开放的状态中,除了传统信源外,来自网络、手机等多个平台将浮现出众多的民间信源。有了大量的信源之后,还要具有从中发现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脑”指挥中心就是这个信息价值的发现者,一个新的模式这样展开,在人人都可成为传者的自媒体时代,做为专业的媒体机构而言,将要建立一个强大的“脑”指挥中心,对这些开放状态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判断。并且对这些开放状态中的信源进行科学管理。

传统媒体实现内部融合的第一步首先是空间融合,在空间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单介质新闻生产向多介质新闻生产的转变,也才能实现单信源向复合信源的集纳。当然,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空间融合将会进一步超越空间,通过互联互通的网络超时空特性,继续推动融媒体的发展。但在传统媒体最初的融合过程中必将经历这样一个“空间融合”的阶段,从而保证新闻生产流程再造能高效运转并得以固化。

一个理想的模式是,在巨大的新闻生产操作空间中,“脑”指挥中心位于这个平台的中央位置,其他各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纸媒等业务部门环绕周围,多媒体记者采写的图、文、音频、视频等新闻素材分别归到各自系统,由指挥中心确定一条稿件的新闻价值,并最终决定以一种(比如选择是在广播上还是在报纸上)还是几种媒体形式(比如同时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手机)呈现的方式,转而分发给各自下线业务部门,并分别在下线部门的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纸媒等介质平台上对外。整个情形,有点儿像一个大型的交响乐队……空间上的整合是融媒体初期,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关键之关键,首要之首要!

如何使先前的单介质记者转型成为多媒体记者,这是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一些新闻机构在硬件配备上已走在前端,比如说为所有记者配备了多媒体化的采写设备:笔记本电脑、移动、联通两种无线上网卡、照相机、摄像机,智能手机,从而使得媒介产品可以同时满足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纸媒文字图片的需求以及网站和户外视屏的视频需求。新闻采写的多媒体化是从起点上掀起了融媒体的新闻融合生产,但从“单介质”的采写部队向“多媒体化”的采写部队平移需要时间,因此,过渡期最佳的策略还是通过物理空间的融合,提高新闻采写的行动力与呈现力。

传统媒体机构在利用UGC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确立一个重要理念,UGC更强调的是“UG”(用户产生),而不是“Content”(内容),也就是说如何通过UG这种模式“创制”且“运营”你的用户是UGC最为重要的一面;其次才是对其内容进行筛选与优化,用户贡献的内容一般质量低、格式杂、缺乏清晰的分类,因此必须对UGC进行组织和整理,结构化,聚类以及数据挖掘,使得这部分内容成为可利用的优质内容,其三,传统媒体机构还要通过UGC内容增强体验感与媒体粘度,最后,在UGC内容的生成与上浮整个环节中,用户本身已经参与了平台架构的搭建过程,比如用户的评分行为、收藏行为、订阅行为、评论行为、浏览行为,事实上都起到了协助其他用户选择内容并提供更好呈现方式的作用,这一点儿拓展并丰富了传统媒体机构的新闻评价标准。

融媒体时代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002-01

报纸、电视台、电台、互联网站作为当今信息传播有效、直接的手段,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信息瞬息万变,单一的传播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采集的需求,再加之,单一的传播手段特别容易造成信息传播速度缓慢、知识面和见解狭窄片面、信息的真实度和科学度不高,很多信息难以做到深度挖掘,“媒介融合”的提出解决了这一难题,它有效地将电视台、电台、报纸和互联网站联合起来,集思广益,依靠众人的力量一起发掘更加有效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不同媒介将有效信息传播出去,让人们第一时间了解到更加真实、科学、有效的信息,最快捷的享受到先进的信息产品。

新时代的到来,为各种传媒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捷和保障,但同时也给编辑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对编辑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更严的要求,编辑不能再以之前的工作观念和旧有方式来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新形势发展,树立新的学习观,深层次领会媒介融合的精髓。根据自己的研究和调查走访,以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我个人认为,融媒体时代,编辑需具备以下几种新的能力:

1 编辑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具备利用互联网有效传播信息和交流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知信息,第一时间掌握消息、发表自己对某件事件的看法并将自己的想法传播出去,与别人进行沟通,各抒己见,言论更加自由开放;从不同的媒体或者自己想了解的方方面面,不会像之前只能通过比较大的媒体来了解相对主观和片面的信息,信息获取更全面,对事件的认识更客观、公正。对之前主要借助报纸和电视台来传播信息的旧传媒时代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导致许多传媒企业都开始转型,扩大自己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利用互联网大做文章。

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都迫切要求编辑工作也必须有新的变化,满足信息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娴熟地利用计算机开展工作,首先必须有较高的业务技能;其次必须高效、科学地利用互联网这个快速、信息量全、知识面广的传播媒介,将信息及时传播到互联网,与读者进行及时交流,将信息更加立体和全面的展示给读者,搜集最科学有效的信息,让人们各抒己见、资源共享。

互联网迅速发展起来后,新闻传播的路径和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媒体都变“老”了,也就是所谓的“传统媒体”。新兴媒体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路径,以横扫一切的态势席卷整个媒体界。因为受传播媒介的影响,必须有一台电脑,而是通过更加方便和迅捷的方式来获得,即手机移动客户端;更有甚者,获取信息是通过打游戏的时间将新闻放到一个小窗口,打游戏的同时将新闻顺便看完。这些都说明传统媒体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发展,必须积极迎接融媒体时代的到来。

2 编辑要努力做一个复合型传播人才,熟练掌握各种传播技术

各种媒体和传播手段的发展,各种媒体产生许多大融合,这也要求编辑必须能融入到各种媒体中,了解和掌握各种传播技术和知识,努力将自己培养成掌握多种技能和方法的综合型人才。因此,编辑除会使用传统的技术外,还要将多种传媒技术综合使用,从而发挥出多媒体的最大功能与优势。这就要求我们要成为一个“全能型”复合型传媒人才。

3 编辑要有信息采集挖掘、资源整合应用的能力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实现了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各种媒体能做到优势互补,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从各种媒体中获得自己所要得到的信息以及希望获得的某侧重点,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化。所以,融媒体时代就对编辑提出了资源整合能力的要求,主要包括:对目标客户需求的理解能力,对各种传统资源及新兴资源的综合设计能力等。有效利用资源,将资源利用最大化,价值最优化,传播效果最优化,才能让读者阅读效果最好。

4 编辑要有过硬的项目管理统筹和组织能力

编辑要像一个指挥官,要有自己的组织力和管理力,对于资源使用要有自己的规划和统筹,对于工作的开展要先计划,有基本的了解,不打无准备之战,力求将每个工作环节都有序、统筹完成。这时的编辑角色更像一位项目经理。需要统筹管理,协调指挥不同部门、不同分工的人员,以达到完成某一项编辑项目的要求。

5 编辑要有集体感和责任感,有团队协同工作能力

编辑要有高度的集体感和责任感,不仅仅认为自己工作就是为了工作,同时也是自我价值和能力的见证和提升。时时要以集体的荣誉和利益为前提,工作尽职尽责。团队协同工作能力,是指以团队为基础,发挥团队精神,分工合作,协同作战,以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新媒体时代,各个不同分工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这就更需要编辑加强协同工作能力。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编辑工作提供了便利和优势,但更应该看到竞争和新的挑战。编辑也必须进行转型,重新认识在编辑过程中自己的作用,并进行重新定位,从而更好地适应融媒体时代,并在这个时代下,更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于丹.大众话语权时代 企业如何通过媒介打品牌[EB/OL].[2010-12-06].http:///a/2010/207/000154. htm.

[2]贝尔吉.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第四版)[M]赵敬松,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袁军.新闻媒介通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融媒体时代范文第3篇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媒体进入了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从全球范围来看,最早的媒体融合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1987年,《圣何塞信使报》将报纸内容全部搬上互联网,互联网与纸媒的相互融合就此开始。

进入21世纪,由于3G、4G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介形态的融合开始加速。大量信息在数字化平台上充分整合,报刊、出版物、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介形态融合的成果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被呈现出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因此更加便捷,海量信息打破原有的藩篱,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对当前正在积极拓展国际化战略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讲,熟悉融媒体时代内宣、外宣的规律,对国际化战略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给传播理念带来的挑战

国有企业要想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内外宣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首先就要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规律有新的认识。

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变化,引起了人们对内宣与外宣关系的再思考。有人提出,融媒体时代坚持“内外有别”原则显得不合时宜;有人主张,在互联网和卫星电视覆盖全球的条件下,应该更多地强调内宣与外宣在内容上的“内外互补”、“内外一体”。

严格意义上讲,外宣和内宣并非严谨的学术概念,这种区分方式是从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内外环境出发,根据传播对象、传播内容而进行的归类。内宣是指对国内的新闻宣传活动,主体是中国人民;而外宣是指对境外的新闻宣传活动,主体是世界人民。由于受众不同,我们在传播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内外有别”原则,也就是说内宣、外宣在宣传内容和策略上要有所区别。

“使用与满足理论”证明,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是基于他们的需求而对媒介进行选择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受众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是受众在使用媒介,而不是媒介在使用受众。因此,能否取得传播效果,关键是传播的内容是否符合受众需要,传播的方式是否契合受众的接受偏好。

从外宣角度来看,无论媒介融合多么深入,无论互联网突破了多少地域限制,始终要面对跨文化传播的问题。国内和国外受众由于所在国的政治经济体制、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差异,对信息的需求和接受特点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果忽视内宣、外宣的差别,将国内传播的内容和形式照搬到对外传播中,则不可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因此,对外传播仍然要有针对性,以国外受众的需求和偏好为出发点,选择区别于国内传播的新闻内容和报道方式。就此,从事外宣报道多年的资深新闻人沈苏儒先生曾指出:“究竟根据什么原则来选择对外报道的材料呢?主要的是两条,一是国外受众感兴趣,二是他们能理解。”

国有企业要在国际化业务的对象中开展企业形象传播,可以通过中国的外宣媒体,实现有针对性的传播。中国的外宣媒体在进行中国国有企业企业形象塑造时,可以把同一国家的受众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和特点,采取不同的传播方法和传播策略。在融媒体时代,国际舆论场的竞争空前激烈,受众细分是有效对外传播的策略之一。这要求我们必须有清晰的受众定位,只有精确定位、精确传播才能获得受众的青睐。

有些机构和学者错误理解“内外有别”原则,把其误读为对外传播中“捂盖子”、“遮家丑”的操作依据,这恰恰是对“内外有别”原则的背离。因为这一原则的根本出发点是以受众需求为本,对受众急需了解的重大事件瞒报或“报喜不报忧”,反而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不良的传播效果。

例如,每当中石化、中国铝业等央企进行年报业绩披露时,媒体除了要采访高管外,还会邀请中外投行机构、分析师对其业绩进行全方位解读,而不是仅仅以“正面报道为主”,或让央企“自说自话”。这种典型的多信源报道技巧,会使海外读者更加清晰地从多角度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更加符合外国读者阅读的习惯和思维方法,对开放的企业形象的建立反而更有益。

内宣外宣的相融趋势

就信息消费和共享来讲,内宣与外宣媒介环境之间的边界正逐步消融,二者之间呈现日益融合之势。诚如麦克卢汉思想的集大成者、美国传播学家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所说,“因特网把地球村变成了货真价实的比喻。换言之,它把地球村从比喻变成了接近于现实的白描。”互联网真正突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

特别是媒体之间的界限也被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媒介形态分野已不存在,“融媒体”使得各种信息能够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全天候在世界各地迅速、海量、互动式流动。

基于此,内宣再也难以被限制在国内,互联网及社交媒体使对内传播跨越国界,与世界的信息传播实现对接和交融,中国国内信息能瞬间传达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国外受众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中国国内媒体所的新闻,信道不再限于中国的外宣媒体。在全世界面前,哪怕是地方企业的传播与事态,都将成为国家形象的一个“细部”,都将成是世界把脉中国的依据。同样,中国受众通过互联网亦可随时随地获知国外媒体的信息,也包括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中国外宣媒体的对外报道。从理论上来说,融媒体时代,内宣与外宣二者相互影响,且日益融合,基于互联网的国内外受众可以实现信息共享。

对国有企业来说,在进行自身形象的国内外塑造与传播时,应时刻提醒自己注意企业行为的一致性,在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国外民众比较关注的方面,一定要做到表里如一、内外一致。因为在融媒体时代,了解企业的途径多元,内宣报道甚至成为国外了解中国国企的重要途径。可以想到,利益相关方在地球任意角落,敲击几下鼠标,就可以实现对中国国企较全面的了解。这对主张国际化战略的国企来讲,主动适应融媒体时代内宣外宣相融的趋势不可避免。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内外有别”原则是现实需求,内外宣融合是发展趋势,在此情势下,显然需要我们对内宣、外宣工作重新审视、重新校位。无论是内宣还是外宣,都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种背景和两种语境,“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报道国内问题时要有国际的考量,报道国际问题时要有国内的考量。

对内宣媒体来讲,对内传播时要坚持以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国问题,同时既要以历史的眼光看成绩,又要以未来的眼光看不足。对内传播过程中,要防止妄自菲薄与自我膨胀,防止现实功利的价值追求,防止我们的片面报道被人误判、为人所用,防止片面的正面报道产生的负面效果。

而对外宣媒体来说,对外传播时应坚持科学与价值的统一。首先,树立的形象必须真实。其次,树立的形象必须独特。前者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科学精神,后者则是秉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价值内核。

国有企业在进行国际形象塑造时,也应掌握上述特点,统筹好内宣与外宣各自的传播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国外媒体中关于中国国企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海外事业的发展,很多报道过分突出了经济威胁,甚至上升到政治安全。此类报道难免会引发外国受众的不满、偏见甚至恐慌情绪。

融媒体时代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广播剧 罪案剧 追案剧 同仁传播 众筹破案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追案剧”概念的提出源于2016年先后获得第九届“赢在创意”全球华语广播大赛原创广播节目银奖和第十二届“东方畅想”全球华语广播创新大赛铜奖的作品――《寻找刁爱青》,它是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人对节目形态的一种探索。它以发生于20年前南京大学“一・一九”杀人案为创作蓝本,构建了一个跨媒体的开放空间。作为一部实验剧,它采用“真实案件+同仁传播+众筹破案”的创意形式,既希望引起年轻受众对听觉媒体的兴趣,也试图使广播作品衍生出视频效果,进而成为融媒体时代复合型传媒产品。

一、从传统广播剧到罪案剧

声音优势决定了广播剧尽量以矛盾冲突剧烈、音响素材丰富的故事作为创作背景。比如:中国最早的广播剧《恐怖的回忆》,就是以“一・二八”淞沪会战为背景。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传统广播剧开始进入创作和播出的繁荣期,在“思想解放”和“拨乱反正”的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国内广播电台创作出不少深受听众喜爱的优秀广播剧,如《杜十娘》《二泉映月》《响铃公主》等。这些广播剧或是改编自文学经典、民间传说,或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动听且艺术性强,使听众耳目一新,曾震撼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但广播剧作为传统广播媒体概念下的文艺创作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来自影视剧的冲击,逐渐暴露出剧本枯竭、种类单一、缺乏新意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广播剧,以国家广播电台为创作主体,以传播主流价值观为己任。但是,其单向、封闭的节目生产方式,与受众缺乏必要的互动交流,从而与受众的收听兴趣渐行渐远。时至今日,能引起听众强烈反响并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优秀广播剧目前已是寥寥无几。

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后,广播剧创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内容还多以国家建设成就、先进模范人物以及国内外重大新闻时事为主。本文涉及的罪案剧是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虽然这一时期,电视已在中国家庭普及,互联网传播也开始崭露头角,但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刑侦题材系列广播剧《刑警803》却依然产生了广泛的传播效应,甚至在听众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追剧热。广播剧《刑警803》借鉴了影视剧的创作和表现手法,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广播版罪案剧,它是欧美国家影视剧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而作为刑侦题材广播剧《刑警803》由于只有声音创作元素,并不会担心过度暴力血腥,因此有了一定的受众和市场。当然,与如今网络带来的开放、互动体验相比,广播版、影视版罪案剧相对封闭、互动体验差、无法留存等短板就逐渐显现出来。

二、从罪案剧到追案剧

传统广播剧在新媒体时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概念化的题材和陈旧的表现手法使得传统广播剧迅速失去市场;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为网络广播剧提供了新的创作和传播平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罪案剧完成了从传统广播平台向网络平台的过渡,也为罪案剧向追案剧的过渡提供了可能。

(一)《连环案》的案例

与《刑警803》所取得的成功相比,美国罪案类非虚构节目《连环案》更胜一筹,它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边界,在线上和线下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被美国多家媒体评价为“史上最好的播客”。《连环案》的成功取决于三个要素:真实案例、新闻调查手法、网友参与。

1.真实案例

《连环案》第一季、第二季分别讲述了两起真实发生的新闻事件。一是发生在1999年的中学生失踪案,尽管“凶手”已经入狱服刑,但《连环案》制作团队在调查之后发现,真凶另有其人;二是发生在2009年的失踪美军士兵归国案,这名士兵虽被冠以“英雄”称号,但却饱受质疑。

2.新闻调查手法

从原创性上来说,《连环案》绝不类同于以往的任何一部罪案剧,因为它不仅源于真实案件,而且采用的是新闻调查手法。《连环案》 制片兼主持人莎拉・库宁(Sarah Koening)研究各种案件文书,搜集案件相关录音,遍访案件相关人员。因此,《连环案》已经不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广播剧,而更像一个新闻调查节目,它对罪案的关注是基于事实而非创作,听众既可以将其视为广播剧欣赏,也可以作为广播新闻报道来听。

3.网友参与

事实上,这是《连环案》最引以榘恋某晒χ道,它赢得了网络。在互联网时代,广播听众不仅仅是媒体的受众群,同时也是媒体的消费群。《连环案》播出后,听众开始积极参与线索提供、线下讨论等环节,听众成为为此买单的人。《连环案》通过听众付费获得的收入十分可观,每人10 美金,成为粉丝向节目表达支持的最好方式。

《连环案》使罪案剧完成了向追案剧的过渡,它的“追”不仅体现在对案件的回访和复原上,更体现在受众的参与上,如果用“水能载舟”这个成语来比喻的话,那么“舟”是《连环案》,而“水”是网友,它给广播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同仁传播。而追案剧《寻找刁爱青》又将这一个概念向前推进了一步。

(二)作为追案剧的《寻找刁爱青》

融媒体时代范文第5篇

【关键词】融媒体 传统媒体 社会舆论 新闻 引导力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新浪微博诞生,被称为中国网络元年,随后网络媒体、社交媒体、自媒体、视频媒体等异军突起,中国无可争议地进入了融媒体时代。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开始走下神坛,不再是信息的垄断者,更不是新闻和信息唯一的传播者。在来势汹汹的融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巨大挑战。少数报纸、杂志停刊,广电媒体也风光不再。除苏、浙、沪、湘几家卫视广告收入还在增长外,广播电视广告收入总体逐年下滑,西部地区几家卫视已难以为继。

面对媒体产业变局,传统媒体应顺应形势,努力转型,寻找出路。事实上,常规意义上的传统媒体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和独立客户端方面进驻后,已不同程度变为融媒体。

融媒体可以说是传统媒体对转型的确定性认知,是传统媒体面对竞争局面不放弃原有媒体样式和渠道,走融合之路,通过自身找出路的举措。传统媒体寻找到一个新形式、新业态固然是好事,但如果仅追求于此而忽视内容,忽略媒体的真正价值――传播准确、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上下功夫,那就是舍本逐末,自弃优势。因此,在媒体的竞争当中,传统媒体逐渐丧失阵地,除了传播形式落后外,更有逐渐丧失对新闻的敏感性,缺乏对新闻事实的追求和立场观点的表达,在新闻影响力方面难以继续占领制高点的问题。

一、传统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竞争力下降的几个问题

(一)成为网络信息的应声虫,逐渐放弃新闻把关人责任

传统媒体受到传播介质的局限,面对每时每刻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因其传播量有限而失去优势。30分钟的广播电视新闻,可播出的新闻条数难以超过40条,报纸、杂志的报道无法超出版面本身。而在实际运作中,由于新闻把关人这一角色的实际存在,传统媒体对于新闻的选择都是有要求的,差别在于媒体传播定位不同,因而对新闻的选择会有所不同。

长期以来,新闻把关人角色的存在,是传统媒体新闻公信力、权威性、可信度的保证。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新闻的传播受到时间、空间制约,在新闻传播的速度和播发量方面处于不利局面。为了挽回颓势,一些传统媒体记者只满足于从网上淘来新闻,用信息填充节目和版面,尤其是广播电视,常常是将网上新闻视频化、音频化,简单成为了网络信息的传声筒、应声虫,逐渐忘记了对新闻核实、观点鉴别和内容把关,忘记了通过评论表达媒体鲜明的立场、引导舆论,甚至忘记了自己还有新闻舆论把关人的责任。

(二)丢失自身最强武器,新闻基本功逐渐弱化

网络媒体的出现,各种新闻信息泛滥,任何人都可以接触到新闻资讯,与传统媒体人几乎处于同一数量级。而大量新进入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因媒体及个人自身等多种原因,一味从网上淘新闻,使自己深入基层、深入新闻第一线采写新闻的能力大打折扣。深入新闻现场、采访新闻事实、提炼新闻内涵、表达新闻内容,这本来是传统媒体的基本功,也是传统主流媒体的优势,一旦丢失,是难以在媒体竞争中胜出的。诞生于网络的 《赫芬顿邮报》之所以迅速声誉鹊起,靠的就是现场报道、独家报道,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新闻重复。脱胎于传统媒体的《澎湃新闻》能较快在新媒体领域崛起,靠的也是不断推出深度报道和揭露内幕性的独家报道。传统媒体在传媒业的竞争中,只有继续以独家报道、深度报道和有观点、有故事、有温度的报道上下功夫,才能在海量的新闻信息中受到关注,继续保持影响力。

(三)迷失信息传播,丢失立场观点

融媒体时代也是信息爆炸时代,受众一方面渴望获取多种多样的信息资讯;另一方面也渴望了解信息资讯的来龙去脉,理解其所蕴含的意义,预判其发展趋势。尤其是当下多元共存、观念碰撞、矛盾纷呈的舆论场,传统主流媒体更应该亮明旗帜、坚定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满足受众接收信息资讯中日益增长的提升品质的需求。各类评论、专栏曾经是传统媒体扬名立万的看家本领,也是在媒体竞争中突出自身优势的重要方式。传统媒体丢失这一看家本领,就会淹没于众声喧哗而难觅其音。

同传统媒体相比,各种网络媒体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极快地获取新闻资讯,并通过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将新闻及时传播,逐渐掀起海量信息潮。但从新闻的受众角度看,海量新闻信息泛滥且真假难辨,让受众望而生畏,无所适从,这恰恰为传统媒体坚持自我、突出重围带来转机。媒体间的竞争最终体现在内容的竞争,在创新形式的前提下做好内容,特别是做好、做足有观点的内容,应该是传统媒体的立身之本。

二、改进和提升传统媒体新闻产品的竞争力

(一)精准报道以真取胜

网络新闻受到最大置疑的就是新闻的真实。由于信息平台的开放性、低成本以及信息相对自由等特点,其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网络上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还常常有一些假消息、假新闻等似是而非的内容充斥其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传统主流媒体则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形成了良好传统。所以在当下,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不要简单地与网络媒体拼速度、争时效,而要更加注重新闻的真实性,确保所报道的内容准确无误,成为信息大潮中的航标,才能受到广大受众的信。传统媒体不是不需要重视新闻报道的时效,而是把新闻的真实、准确放在第一位,在其真实性的原则下力争新闻实效。这就要求传统媒体要有强烈、紧迫的平台化意识和手段,全力搭建自己的信息渠道。与此同时提高记者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求实求快、求新求变,与网络媒体比真实、争实效,吸引广大受众,不断提升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在与网络媒体竞争中胜出。

例如:近年来,贵州广播电视台初步形成了以《贵州新闻联播》节目为基点,《动静》客户端为平台,以“动静贵州”“动静咨询”“微兔gogo”以及各频率频道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为矩阵的新型传媒业态。目前,贵州广播电视台共建有3 个手机移动客户端和 50多个微博、微信公众号,聚合粉丝 700 多万人。在重大宣传活动中,“微直播”已成为常态。其中百姓关注的“微兔 gogo”注册用户突破 26 万人;“动静贵州”吸引近 5万粉丝关注,获全省唯一参加省委主要领导网络报道首发的新媒体;“互联网+智慧交通云平台”项目获评“2016 中国广播创新融合十佳案例”。这些都说明贵州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速度正在加快。

(二)新闻报道注重信息选择,要有独特呈现

所谓主流媒体,其报道是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利益相一致的。所谓有闻必录,孪生复制自然进程式的新闻报道,传播不具备任何意义的内容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互联网时代的媒介多样,内容奇多庞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思想观念不清晰、价值观念模糊的问题。当人人都可以随手拍一张照片、拍一段视频、写一段文字发到网上,貌似人人都可以当记者的时候,在受众新鲜感平复之后,经过精心采写和编辑的新闻、具有鲜明立场的新闻、具有传播价值和思想意义的新闻,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实际上,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传统媒体播发的新闻报道常常更加能够起到澄清事实、稳定社会、平息动荡的作用。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要做独家新闻是不容易的,但做不了独家,可以做独特视角、独家观点,对新闻事件有着自己的诠释和表达。即使是对新闻信息的编辑处理,也需要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任何一家新闻媒体的独家新闻越多,公信力越强,影响力就越大。即使是与其他媒体同时报道同一个新闻事件,也应该努力寻找该新闻事件中别人尚未关注到的方面,不去重复别人已经报道过的东西。在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时也要保持与众不同的独立性,努力发掘同一事件中尚未被挖出的角度,成为同一事件新闻报道中的独特的报道。例如:贵州台经济广播自主推出的《党员先锋・扶贫攻坚第一书记下乡记》的系列报道,就是运用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不同传输手段,相互借势,相互影响,全媒体传播,同时还借这一主题报道打造了全媒体记者队伍。必须看到,为了加强同传统媒体的竞争,一些网络新媒体也在吸取传统媒体的长项。在网络媒体的发源地美国,新媒体的代表之一《赫芬顿邮报》就在全世界招募记者、建立采编队伍、建记者站,其目的就是生产更多的、可控的、原创性新闻与信息。传统媒体要想生存下去,在融媒体时代只有继续当好新闻把关人,多做独家报道、独家视角、独家观点、独家诠释的新闻,才能与网络媒体竞争。

(三)通过评论强化舆论引导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信息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再加上其信誉度的优势,在受众中形成强大的传播影响力,受众信得过它们的立场和评论。在许多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评论、新华社的社论往往有着很强的社会引导力,被国人瞩目,世界关注。因为它们代表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发出的是中国的声音。当下,一些网络新媒体已经开始在新闻评论领域布局,比如腾讯就签约了超过100个作者,以专栏形式发表各种不同观点,也吸引了不少受众。因此,在新闻媒体的竞争中,传统媒体更应注重发挥评论这一优势,通过发表评论凸显其自身价值。例如《贵州日报》的社论就有一个写作班子,专门研究、分析贵州省里的大政方针、社会现象、时事观察,以集体的观点放眼全省,亮出观点、提出思考、时评当下。毋容置疑,新闻总是在引导着社会舆论的,其中评论由于直接亮出观点态度,对于社会舆论的引导更加直接,作用更加明显。

三、结语

综上所述,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虽然面对许多挑战,也面临许多机遇。在媒体市场竞争中,传统媒体已经开始向媒体融合的方向转型,这无疑是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的冲击和压力下主动求新求变,改革图存的战略选择。当然,我们仍要清醒地看到,尽管融媒体时代内容的表现方式是多样化了,但如果没有坚实的内容做支撑,再好的形式也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传统媒体只有在向融媒体转型的^程中,扬长避短,在发挥其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去求新求变,更加注重真实生动,发表立场鲜明的言论,以新的媒介范式、多种传播样式重构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

融媒体时代范文第6篇

【关键词】接地气 区域媒体 融媒体

一、接地气才能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强调,新闻媒体要“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总书记还对新闻媒体工作者提出要求:“新闻战线的同志也要接地气、深入基层,这样才能了解真实的情况。”“接地气、深入基层”的要求,为媒体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不少平面媒体自乱阵脚,丢掉了接地气的传统优势,表现为:减少了本土新闻的比重,内容原创性不足;大量使用网络稿件,报道的同质化严重;过分追求信息量,快餐化倾向明显。媒体从业者的行为,亦有许多需要改正之处,比如,部分采编人员习惯于跑会议、拿材料,对党委政府的政策精神、决策部署不能采用老百姓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传播,官话、套话较多;在信息资源、信息选择、信息传播渠道等方面,仍有“自家说了算”的优越感,居高临下或自娱自乐;简单地将报纸上的新闻报道搬到新媒体平台上,不考虑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新媒体用户的接受心理及阅读习惯。

江苏省靖江市《靖江日报》的直接受众,主要是生活、工作在靖江范围内的人群和对靖江市的资讯、服务感兴趣的人士,他们是《靖江日报》的主要服务对象。可以说,他们既是新闻和资讯的创造者,也是新闻的消费者、经营活动的承接者。因此,摸清他们的需求就非常重要。目前,《靖江日报》的用户中,党政机关干部、文教卫生行业从业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城乡社区居民约各占四分之一。他们关心城市发展、创业创新、自身进步、子女成才等方面资讯,因此,《靖江日报》坚持采取“本土新闻+周刊”的版面布局。在本土新闻的采集方面,主动深入受众、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社会问题、引导社会舆论。近年来,《靖江日报》先后策划了《记者乡村行》《记者社区行》《记者企业行》等新闻报道,采用故事化、体验式报道方式采写了一大批来自基层的鲜活作品,受到读者好评;推出《对话骥商》《靖江骄傲》《靖江好人》《创业故事汇》等多个人物报道专栏,报道各个层面的典型人物,其中的优秀报道还结集出版发行,实现了新闻的多次传播,赢得了受众的关注。

在周刊建设上,《靖江日报》围绕健康养生、生活出行、教育成才、地域人文等设置周刊版面,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2016年7月1日起,《靖江日报》实施新一轮改版,再次优化版面布局,增加本土新闻版面比重,增设《面孔》《现场》《热线》《调查》《帮忙》等版面,专刊副刊版面也大量增加了本土题材稿件和本土作者稿件。

二、接地气是县市区域媒体的竞争法宝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媒产业是注意力经济,失去了用户的注意,媒体的生存必然步入困境。当前,用户日益呈现分众化、差异化态势,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也l生了深刻变化。但对地市、县市区域范围内的人群来说,他们对本地发展变革的关心是始终如一的,他们的家乡情怀是不变的。从调查和统计的数据来看,《靖江日报》的用户主要集中在靖江本地,网站的市外用户中有很大比例来自南京、上海、北京、武汉等靖江籍在校大学生、定居人士较多的城市,微信和客户端的用户构成也有这样的情况。这符合用户了解新闻和信息的接近性原则,人们总是更关注与自己地域、心理、利益接近的资讯。

近年来,部分省级晚报、都市报订户数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户分散、需求差异大,省级晚报、都市报难以满足用户的接近性需求。对区域报来说,要谋求发展,就要更好、更快捷地将地方党委政府的声音、改革发展的成就、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举措等,通过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手段、便捷的途径传递给读者。区域报只有与读者贴得紧,最大程度满足读者的需求,才能守好舆论阵地,赢得注意力和竞争力。

接地气,需要媒体报道读者感兴趣的新闻,采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靖江日报社与读者建立了便捷沟通的机制、无障碍联络平台,定期邀请读者探讨新闻选题、共议报道方式,并借助新媒体平台迅速接收用户信息、回应用户意见,拉近了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距离。在策划重点报道、主题宣传时,尝试采用开放式采访、全程推广的传播方式,通过事件当事人叙述、市民参与采访体验等方法,让当事人、读者和记者一起“生产”新闻,新闻作品变得鲜活生动、富有人情味,吸引了读者自发帮助转发、传播。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从靖江市民需求出发,不断策划推出市民喜爱的活动。比如,靖江日报社连续四年与一个边缘镇联办桃花节并逐步升级为旅游文化节,这个活动踏准了乡镇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节奏,满足了市民寻找本地乡村游景点的需求,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收获了各镇、部门对靖江日报社文化创意产业策划能力的信任。现在,靖江市的工会、妇联和园区、镇等纷纷找到报社,合作打造外宣产品,联办文化活动。

三、接地气需要提升融合发展的能力

接地气,光有理念和决心还不行。在融媒体时代,还必须具备综合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新平台融合发展的能力。

《靖江日报》紧跟媒体技术变革潮流,不断加大新媒体建设、投入力度,已经形成了包括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和户外媒体等在内的多平台传播格局,并入驻今日头条等信息平台;积极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抓住“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这个关键,全力改造新闻采集、加工、流程,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新媒体主攻突发新闻,报纸主攻深度报道和解释性新闻,将单一媒体的竞争力转化为全媒体的共同竞争力。2016年4月26日,江苏省消防总队和靖江市委市政府为靖江德桥仓储公司火灾事故中牺牲的烈士朱军军举行追悼会。《靖江日报》事先进行了全媒体的策划,调集12名文字、摄影记者到现场采访,在靖江网、靖江日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个平台进行了传播,新媒体仅当天的阅读总量就超过40万,阅读量达到报纸订户数的10倍。

面对媒体变革和经营困境,不少传统媒体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削减采编人员的比重,导致采编人员减少、内容生产能力减退,这个做法是不明智的。靖江日报社招录人员有一个规定,就是除新媒体技术岗位外,原则上只招录采编人员,其他岗位人员都要经过报纸采编岗位锻炼。目前,报社从事内容采编的人员占员工总数的60%以上,从事报纸采编和新媒体运营的人员平均年龄30岁,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报社分期分批选派记者参加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采编业务提升班、全媒体记者培训班、网络编辑培训班,同时所有从事报纸采编的人员都要到新媒体岗位实践,掌握采、写、摄、录、编和网络技术运用技能。报社还探索将新媒体供稿、采用量、阅读转发量等网络指标纳入对记者的考核,倒逼纸媒记者转型为全媒体记者。加强与本地区“草根记者”、自媒体作者、自媒体平台的融合,在合作共赢中提升传统媒体的整合传播能力,做到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也可以使传统媒体在内容建设和传播方式上更接地气。

融媒体时代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主流媒体话语方式;半月谈新闻评论;“祖安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多元化表达

一、引言

2020年7月13日,新华社旗下《半月谈》杂志在其官方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粗鄙暴戾失底线,脏话成了亚文化,“祖安文化”正侵蚀校园》的时评。新华网很快以《“祖安文化”,真的该管管了!》为题,对原文进行了转发。7月24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表了《把“祖安”这种文化垃圾彻底清理干净》的文章。随后,其他主流媒体对这一系列关于网络生态的报道进行了大量转发和跟踪报道,使相关话题成为近年来最具冲击力和讨论热度的话题之一,在后台评论、微博等平台得到了普遍认可和广泛传播。“祖安”一词源于PC端游戏《英雄联盟》里的一个虚拟服务区——祖安区,由于这款游戏在设置中对直白的脏话表达进行了限制,所以该区的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为了让自己爆粗口的需求得到满足,发明了一套只有“祖安人”才懂得的脏话术语。在这个区,哪位玩家技术不好影响了整个团队的发挥,常会被队友甚至是对手用这些术语咒骂。后来,由于B站、微博将此种骂人要有创意、脏话要足够恶毒的话术做成各种动画视频的配音,让“祖安文化”的传播得到了延伸,这种话语最终出圈。名为“祖安白雪”的动画视频在B站上有着225.4万的播放量;疫情期间,一位打上“祖安化学老师”标签的网课录制视频在视频网站上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追捧,他们大呼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有趣没有距离感的“祖安老师”[1];安徽一母亲因教育“祖安儿子”改掉脏话习惯反被儿子打……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6~19岁网民规模达1.58亿,占网民整体的15.7%[2],远高于成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未成年网民规模的增多和网络语言暴力倒灌现实的现象,意味着当前亟须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生态引导未成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一味放任其自由发展,后果不堪想象。基于此,作为主流媒体,则需要承担起该有的责任和使命,教育和引导民众正确看待此种文化。

二、《半月谈》关于“祖安文化”的时评的话语呈现

话语既指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言语行为,也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通过文本而进行沟通的语言活动。关于新闻话语的分析,梵迪克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中首次将新闻语言纳入话语研究的范畴,提出新闻话语可以从新闻文本和新闻语境两个视角进行分析[3],并认为新闻评论也是新闻话语的组成部分。

(一)文本:事实与观点相结合

作为论说文体,《半月谈》此篇文章运用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归纳的论证方法“三段论”逻辑和例证,用新闻故事证实文章中表达的立场和观点。文章开篇以“南京中学生满口脏话却引以为傲,自称祖安男孩、祖安女孩”[1]为小标题,将“祖安文化”出圈以来在青少年和社会中造成的影响这类事实性信息作为“资料”,再通过“理由”分析——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已经被变味的亚文化污染,最后阐述并强调自己的“主张”——“祖安文化”应该立即得到管理和约束。这种“资料——理由——主张”的逻辑论证模式,是半月谈、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常用的时评方式。之所以采用此种模式,在于主流媒体代表着主流文化,而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对立一直存在,处于社会边缘的亚文化群体对于主流媒体的关注十分敏感,稍有不慎,便会引起这一群体的抵触和反抗。对于追求个性和自由的青少年来说,新兴流行的“祖安文化”是对社会现象的某种解构、讽刺,这是他们发泄的方式和在社会中交往的“言语”,也是他们自我保护的方式。这种歪曲的圈层认知,让他们对主流媒体的关注有一种应激的抵抗心理,往往只看文章标题便会直接发表抵触性言论。此种情形之下,主流媒体只有提供背景资料,用各种事实作为“主张”的支撑,证实主流媒体没有对亚文化产生误解和偏见,只是据实反映其在网络到现实的延伸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些“理由”构成了“主张”与“资料”之间的关联,用逻辑消解了少数群体对主流媒体宣传、引导正能量网络言语的盲目抵抗行为,引导他们重新审视此种文化。另外,这种逻辑论证模式能够让其他群体加固自己本身与官方态度相同的原始观点,形成处理这类相似事件的认知模式,在下次发生时引导他们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被某些言论和行为误导。

(二)语境:话语的生产和接受

语境的视角不同于对新闻评论文本的微观研究,它从宏观的、社会学的角度考量新闻评论话语整体给社会或民众带来的价值功能,考量话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背景下的生产和接受过程。第一,等待时机用权威话语体系强调其主张。“祖安文化”从游戏社交文化里产生,在现实社交中得到发展并拥有了一定量的群体,实际上就是一种亚文化。另外,因其在自我表演的过程中伴随着快乐原则和情绪宣泄原则,以及以青少年、青年为主体的一种“唯恐在社会变局中落伍”的心态,它也具有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亚文化的特征。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对抗和冲突长期以来都是无法完全达到协商与合作的关系,而对于半月谈这种主流媒体来说,尽管新闻的时效性非常重要,但在“祖安文化”最初形成之时主流媒体并没有插手进行报道和评论,因为在互联网中的它只是一场在小众群体范围内互相对骂的狂欢,在这个范围内不论是批判、抵抗,还是戏谑、自黑,都包含了青年群体对自由自治空间的追寻。此时如若进行直接批评或批判,往往容易导致这一群体产生触底反弹搬的强烈对抗,甚至在当前复杂的舆论环境下,还有可能引起官方与民间群体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于是在一开始,主流媒体并没有选择插手和干预,给足了其自由狂欢的空间。但这种“文化”随着“追随群体”的扩大和被融入各种意识形态的多次传播之后,成了以娱乐为次要、传播戾气为主要的“文化”,让接触到它的更多人感到不适的同时,也让尚未形成正确三观的青少年盲目效仿甚至上升到了网络语言暴力事件。至此,在“祖安文化”引起社会舆情聚焦之时,主流媒体及时主动发声,把握言论的主动权,以权威、客观、公正的话语方式展开评判。语言风格一直务实明快的《半月谈》首发,并配发采访视频,经“谈谈有话说”、新华网、“谈视频”等融媒体的参与和助推,引发了主流媒体对其他网络生态方面的关注,产生了一系列聚焦网络舆论和网络生态治理、反对网络暴力的相关报道,恰到好处地在两个舆论场中用最强硬的态度表明歪曲价值观的亚文化不可在社会中流行。第二,建立“双向对话”体系。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建构了新的话语方式,让新闻实践活动产生了由“客观新闻”到“对话新闻”的转向。学者杨保军认为,“新闻是不同新闻活动主体之间对话的结果,而非单一传播主体对新闻的客观反映”[4]。在此背景下,也影响和改变了新闻评论的话语形态,使新闻评论的话语开始呈现“对话观”的特征。这是由于新闻文本本身具有有着多重意义的、开放性的、蕴含多种阐释可能性的“话语建构”[5],加之它的生产者作为某个特定政治和社会群体一分子而非局外人,他们自然希望通过评论向受众传播一定的观点和看法,其所呈现出的新闻话语的首要功能便是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内引发建设性的“公共对话”[6]。因此,从实践的基础来看,这种“对话观”更多的是对应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融合之下的传播生态,以解决“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新闻生产从以文本为核心的单向度生产转向“双向度对话”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在“多音齐鸣”的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体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在“对话观”的影响下,《半月谈》关于“祖安文化”的时评采用了两种评论方式,一种是直接评论,即在文章中给出了一段对“祖安文化”的描写,“以对方母亲为圆心、直系亲戚为半径、生殖器为主武器、为主技能,配以伦理、两性、家畜、宠物、殡葬行业等领域的特有动词及名词”,对“祖安文化”进行解释,展现出这种文化的话语特征。另一种是间接评论,以交流和对话的方式,通过采访已经深受“祖安文化”侵蚀的学生家长、部分使用“祖安文化”的90后老师、网友三类人对“祖安文化”的不同看法,对“祖安文化”的整体意义做出评价。可以看出,面对追捧群体众多的“祖安文化”,《半月谈》并未一开始就直指其错误,反而是通过记者与多个群体的对话与沟通,尽量完整呈现“祖安文化”从形成到传播的动态演化过程,从产生之初表达玩世不恭的态度到歪曲畸形的价值观念,证明了演化之后的“祖安文化”需要官方出手进行正确的引导与规范。在话语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往和对话实践,让受众自己获得话语之中的真实含义,这是《半月谈》时评正确处理“客观性”与“多元性”辩证关系的有益尝试,促使新闻评论更加适合融媒体时代的话语生产和接受。第三,话语中的责任感。每一种亚文化的出现背后都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根源,“祖安文化”也不可例外,它有着自己的成长道路。对那些开创“祖安文化”的玩家来说,脏话并不是核心,透过屏幕无所忌惮地“玩梗”、阴阳怪气地讽刺现实生活中不满的人和事、充满着反叛精神与表达“玩世不恭”的态度才是关键。但是“祖安文化”出圈之后,过高的关注度让资本有利可图,经过不断炒作、渲染之后的“祖安文化”逐渐成为青少年们冲破现有道德规范的代名词,正在以一种无法控制的态势走向负面。《半月谈》对于“祖安文化”扩大传播范围之后的现象进行警示,承认了这种社会现象出现的客观性,即脏话成风的话语体系说明了当下人们庸俗、鄙陋、浅薄的文化观念,暴露了大众文化中的瑕疵部分。但承认并不代表合理,这种文化兴起的背后是道德的缺失和精神的沦陷,从出圈到变味,不仅将互联网语言的水准拉低至谷底,也在语言暴力倒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压缩着正常语言的讨论空间,对传统的语言文化进行着冲击,影响着青少年对语言和文化的价值判断。文章对网络平台、自媒体生产者的质问和追责,于话语之中展现了主流媒体对自身承担责任的清醒认识和高度自觉。此篇文章发表之后,在公众号平台获得了10万+的浏览量,在微博平台获得了2708的转载量、1331条评论、2万+的点赞。11月13日《半月谈》在其微博官方账号上发表#网络信息生态治理#话题,5分钟之内便达到了1312的转载量、1152条评论和1.1万+的点赞。网友们持续性关注也让主流媒体看到了民众的需求,有助于主流媒体更好地发挥教育民众的作用,带领网民一同担起治理网络生态的责任。

三、结语

《半月谈》有关“祖安文化”的时评,用特有的话语方式阐述了“祖安文化”的不可取之处,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免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对抗。反叛是亚文化的核心表现,作为多元化的社会对其应该有包容性,但“祖安文化”传递出的不当价值观,将脏话作为一种群体生活的日常表达,这类行为才是主流媒体应该给予警告和抵制的。另外,由于当前的舆论环境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且对于民众而言,追求社交网络上的真实性远远比传统的事实再现这一逻辑更为复杂。因此,主流媒体更要对新闻话语的呈现方式进行揣摩和研究,不仅要让民众愿意理解和接受,还要争取在社会多元主体中寻得认知平衡,营造多元化表达的言论空间。

参考文献:

[1]蒋芳,贝赫.“祖安文化”,真的该管管了[EB/OL].半月谈,

[2]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1-09-25.

[3]胡雯.新媒体时代话语分析的发展[J].沈阳大学学报,2011(104):85-88.

[4]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45.

[5]钱学斌,史晶晶.从“客观新闻学”到“对话新闻学”试论西方新闻理论演进的哲学与实践基础[J].国际新闻界,2011(12):67.

[6]陈文新,谢新水.公共对话:近十年国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4):7.

融媒体时代范文第8篇

一、作为媒体产品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营销效果

(一)经济、文化、社会的宏观效果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热播,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对受众产生了影响。从经济方面来看,该系列节目的热播为节目本身、制作单位以及播出平台都带来了经济效益。大众的注意力转变为节目授权收益、广告收益、产品销售收益等,产生了各种经济行为,参与市场流通。从文化方面来看,传统文化元素在继承的基础上得以创新使用,使得社会遗产能够传承延续。该系列节目还起到了为大众提供知识和娱乐的作用,是寓教于乐的文化节目,具有新时代的教育意义。从社会方面来看,在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及河南大象融媒体技术有限公司的带领下,节目的制播整合了河南博物院、河南各地市文化建筑等资源,实现了社会资源和社会分工的协调和统一。

(二)社会群体的中观效果

不同的社会群体虽然自身角色定位存在差异,但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影响。在河南卫视连续推出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节日相关特别节目并广受关注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围绕该系列节目的出圈,召集相关单位领导、行业专家、研究学者等,在郑州举行了文化类节目创作的座谈会,分析了该系列节目的成功原因,总结了河南卫视的工作经验,并对日后文化类节目的创作提出期望和要求。除了业内的认可之外,该系列节目也受到媒体单位、网络大V的推荐和支持。“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频频被《人民日报》点赞,包括新华网、央视网在内的众多主流媒体纷纷进行转发推荐,拥有庞大粉丝数量的网络意见领袖也主动进行宣传。

(三)受众个体的微观效果

对于分散的受众个体来说,节目的播出为其带来了知识的普及、视听的欣赏和身心的陶冶。据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品牌推广部总监、“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执行策划徐娜介绍,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播出以来,屡掀浪潮,累计超300亿流量助推传统文化出圈:2021年河南省春节晚会全网点击量超50亿,接下来的系列节目的全网点击量均超25亿,其中《端午奇妙游》点击量突破60亿,《中秋奇妙游》创65亿点击量新高。除了数据增长,受众也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该系列节目的热度维系中来。河南卫视在新媒体平台涨粉迅速,截止到2021年12月,已拥有245万微博粉丝、258万抖音粉丝,其在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二、媒体产品的五个层次解读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产品是一个整体概念,其中包括核心产品、有形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潜在产品五个层次。这里的“产品”在现代营销学中虽然指实体产品,但对于整体考察电视节目也具有参考意义。

(一)核心产品:根植本土文化,传递精神内核

核心产品是指产品最基本的效用和功能。“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根植于本土文化,在中国传统节日到来之际,为受众打造了一场场视听盛宴,从多维度传递了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让受众由表及里地理解节目的内涵。节日、文化、场景是节目的核心元素,也是满足受众视听需求的基本条件。在传统节日的氛围下,“唐小妹”、纸扇书生、洛神等形象让本在书籍、画像、博物馆里的历史记忆生动起来,展现了中华文化之美。另外,节目背后的寓意以及价值观的传递是重要的内核部分,巧妙的立意和真切的情感是感染受众的重要因素。例如,《中秋奇妙游》中的武术节目《少林·功夫》以嵩山少林寺练功为场景,传递出不怕困难、直面挑战的精神品质。

(二)有形产品:中国元素映衬,技术手段辅助

有形产品是承载核心产品的外在形式,“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随处可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技术手段等都是对核心内容呈现的重要辅助,受众得以沉浸式地领略节目场景。每期系列节目都由多个紧扣主题的部分组成,并通过创意编排层层递进。其中,《中秋奇妙游》在60分钟的晚会时长里,共设置了10个节目,采取“剧情转场+节目表演”的方式,表现了“团圆”“祈福”“航天”等主题,展现了皮影、舞狮、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另外,《唐宫夜宴》采用“5G+VR”技术将演员与虚拟场景相结合,《龙门金刚》通过3D数字化扫描技术对洛阳龙门石窟进行舞台取景,这些方式的运用使沉积的历史画面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鲜活起来。

(三)期望产品:切中受众偏好,文化娱乐并存

期望产品是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希望拥有的产品属性。对于该系列节目来说,受众希望能够以最便捷的渠道和最小的成本接收到最有效的信息。首先,在播出内容上,“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将中原文化与当代受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相结合,创作出“文化+趣味、流行、视听”于一体的媒体产品。《清明奇妙游》中的节目《我们是一家人》将最新出土的青铜尊拟人化,用Rap说唱的形式让文物开口说话,并结合网络流行语和鬼畜手法表达了“中华一家亲”的理念。其次,在传播渠道上,该系列节目在播出前、播出时、播出后的三个阶段利用电视、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最大范围地传播节目内容并接受受众反馈,形成了全面、交叉、立体的传播网络。

(四)延伸产品:自制巩固受众,他制拓展受众

延伸产品是核心产品的衍生部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延伸产品主要分为自制和他制两部分,自制即河南卫视或官方合作的平台(如河南博物院、剑侠情缘三游戏等)的文创或衍生产品,他制即受众自发制作的漫画、表情包等。新媒体产品是传媒集团产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媒体的延伸①。河南广播电视台在2021年河南省春节晚会“出圈”的短时间内,迅速成立了河南唐宫文创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唐宫夜宴及系列IP的运营,在85天内便设计推出了46款产品。同时,在节目播出后,互联网也涌现出一批根据节目形象和内容自发制作表情包、漫画等延伸产品的受众,不断为节目注入活力,吸引用户关注。

三、媒体产品出圈的营销路径

(一)购买决策五阶段模型

菲利普·科特勒和凯文·莱恩·凯勒在《科特勒营销思维》一书指出,消费者对新产品产生购买决策行为会经历五个阶段:问题认知、信息收集、方案评价、购买决策和购后行为②。消费者的购买很大程度上不是即时发生的行为,会有认知、选择、反馈的过程。首先,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工作人员会在节目播出之前将节目亮点画面以视频、图文等视觉呈现形式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先行投放。受众能够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提前接收节目的信息,并对节目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技术手段有所了解,从而自觉将“系列节目”与“传统文化”连接在一起,形成对精美文化节目的初步认知。其次,受众在逐渐形成初步认知的过程中,也在被动地接收同时段其他节目的大量宣传,“传统文化盛宴”与“现代明星歌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使受众产生了收看该系列节目的欲望。在直播结束后,受众通过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等渠道对节目做出肯定的反馈并自发产生参与宣传的行为,节目的热度得以持续并延伸。“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五个阶段的条件,为节目出圈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差异化营销

在泛娱乐化和泛流量化的节日氛围中,河南卫视以差异性的核心内容和表现形式成为舆论焦点,并成功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制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节目。近年来,各大省级卫视都会以节日为基础来策划节日晚会,主要节目元素以“流量明星+歌+舞”为主,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受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区别于其他卫视的泛娱乐化和明星歌舞节目,立足本土文化与主旋律创新融合,打造出不能被轻易模仿或替代的节目,由此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另外,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部分晚会割裂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无法满足受众在特定节日对中华文化的情感归属。区别于快时尚包装下的流量明星歌舞表演,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抓住了观众情感满足的痛点,通过文化、人物、地域等符号唤起了受众的记忆和共鸣。

(三)整合营销

节目团队综合运用了多种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并在传播过程中植入了交互、开放、共情等互联网传播基因,在扩大传播面的同时也提高了传播效果。该系列节目营销的主体是河南广播电视台的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由于新媒体平台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和生活方式,该中心便根据节目制播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了相应的营销宣传组合,使得传播链条不断延长,达到了全民狂欢的传播效果。另外,节目播出前,节目组通过在新媒体平台的话题互动和创意征集等制作方式,让更多受众参与进来,并利用热搜设置悬念、制造话题等,起到了预热效果。节目播出后,官方自制和受众他制的延伸产品继续刺激受众的参与热情,包括众多网络意见领袖和主流媒体的推荐,也对节目的破圈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品牌营销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成功塑造并沿用了“唐小妹”(包括漫画版、古代版、Q版等)的IP形象,成为贯穿系列节目叙事模式的主要切入点,也是观众对该系列节目的印象和记忆的具象化表征。河南唐宫文创传媒有限公司的成立也助力实现了“唐小妹”IP效益最大化,从而持续为该系列节目注入热度。“唐小妹”的出圈更是加速了河南卫视出圈,让河南卫视在全媒体矩阵的传播中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深入人心,助力河南卫视实现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变。由此可见,“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已成为国内文化类节目创新的典范。

四、作为媒体产品的文化类节目营销建议

首先,明确五阶段战略,保证战术实施。购买决策的五阶段模型是将节目内容与受众紧密联系起来的重要前提,也指引着节目各环节的策划方向。就节目的前期策划来说,文化类节目的特质是中华文化元素,要有兼备守正与创新的媒体思维,牢牢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守正是要利用传统文化元素打造节目场景,唤起受众的文化认同和集体记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则需要面对当下和未来,融合新的流行元素,符合新时代的受众群体需求,为传统文化增添新的活力。就节目的播出与宣传而言,团队成员要具备营销思维,协调配合,利用“微传播”各平台,抓住传播链各环节进行营销,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其次,读懂消费者,达到有效差异化。差异化要求节目团队通过一系列行为,使所创作的节目明显区别于其他同类竞争者,打造有特色的节目内容和易识别的节目场景,以此占据受众心里此类型节目的优先地位。菲利普·科特勒认为,有效差异化需要满足重要性、明晰性、优越性、可沟通性、不易模仿性、可接近性和盈利性等原则。对于文化类节目来说,有效差异化要求节目团队根据受众需求和自身的资源条件,通过便捷的收看交流方式让受众获得节目竞争者难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节目内容。同时,节目组也能收获收视率、点击量或广告费等利益回报。再次,整合渠道传播,实现扩散最大化。在场景时代下,媒体产品营销环境的吸引力与媒体产品内容的吸引力同等重要。文化类节目需要维护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协调好与意见领袖等传播主体的关系,重视传播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发散性。统一性即节目内容传播的统一,发散性即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最大程度地吸引潜在受众的注意力。除此之外,还应利用受众与其社群的力量进行传播。如今,社交媒体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获取、交流、信息的方式,具有瞬时指数级增长的能力。开发具有开放、共享、互动等互联网基因的衍生新媒体产品,并利用基于成员共同兴趣爱好形成的社群进行传播,能够不断激发受众参与式创作的热情,甚至反哺节目创作。最后,打造品牌IP,获取长尾效应。文化类节目品牌的生成可以根据节目定位或受众反馈,在展现文化内涵、满足受众需要的基础上,在受众头脑中形成具有辨识度的形象,最终获得受众情感的认同。运营和管理品牌是在节目品牌生成后产生更强生命力和更长生命周期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强化、活化、联合、延伸等方式。品牌强化需要传播者利用与受众的每个接触点不断传播品牌理念,让品牌深入人心。在品牌稳定发展或有下降趋势时,需要各方面更新换代重新活化品牌。品牌联合是通过找到有共性的其他品牌共同开发新产品,通过流量共享来获得新受众。利用已经建立起的品牌开拓新产品类别,利用其影响力助力推广新产品,从而获得长尾效应。

五、结语

2022年的河南省春节晚会仍然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唤起受众的集体记忆,对各媒体平台进行不同效能的开发利用,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文化类节目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未来,会有更多优质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制作播出,并成为火速出圈的媒体产品,激活受众的传统文化基因,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融媒体时代范文第9篇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新媒体犹如雨后春笋作为一种新的力量破竹而出,焕发新机。于是有了一股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其实,电子报刊、网络广播、手机报、网络电视等等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多样方式,同时这些传播途径融合了不同媒体的功能,所以说,在融媒体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出路在于做到内容为王,以内容为基础,不断进行创新,并延伸产业链。

一、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优势在内容

关于产业融合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卢森博格对于美国机械工业早期流变的研究。他指出不同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渐依赖一套相同的生产技术。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传媒产业,传统媒体在新技术的介入下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诞生了新的媒体,新旧媒体之间相互作用、不断碰撞、交叉,最终走向融合。

有人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融合奠定了必要基础;受众对获得信息的便捷性、多样化和个性化等要求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原因;融媒体时代到来有它的必然性。其实,“媒体融合”一词由美国人尼葛洛庞帝最先提出,随着实践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广义上,媒体融合包含一切与之相关的要素,如技术、内容、文化、体制等;狭义上,媒体融合指不同的媒体形态融为一体,从而诞生出一种全新的媒体。我国为顺应融媒体的到来而提出“三网融合”的一系列规划是媒介融合重要的政策支撑。

传统媒体如报纸最大的优势在于内容生产能力,而这正是新媒体极其欠缺的地方。原创的高质量的内容是传统媒体的强有力阵地,但目前在传统媒体大量资源被掠夺的同时,却没有对于稿件等版权的有效保护,才造成一种特殊的现象,就是新媒体运用传统媒体稿件从来不交版权费,一些传统媒体还以内容被点击量高的新媒体引用为荣,而这种引用通常是无偿的,不被告知的。如果传统媒体能够增强版权意识,做到内容为王,还是具有优势的。

二、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机遇在创新

融媒体时代是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国外媒体融合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媒体互动阶段: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进行内容和营销领域的互动和合作。二,媒体整合阶段:媒体组织结构上的融合,各种不同类媒体通过并购等方式,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联合运作,在新闻信息采集上联合行动。三,媒体深度融合阶段:媒体开始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深层挖掘信息内容,将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实现报纸、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信息终端的功能一体化。

目前,我国的一些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上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报网融合,开通报纸官方微博、微信、手机APP等,一些媒体在探索中开拓了更广泛的传播途径,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这正是传统媒体探索办新媒体或向新媒体融合的主要途径。根据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即时通信用户数量比2010年增长17.7%,达到4.15亿人;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中,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最高达到83.1%,年增长15.4%;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的机遇在于创新。这种创新既是内容传播形式的创新,也要求营销模式的创新,又传统媒体带动新媒体发展,由新媒体弥补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及时效的缺陷,这样才能做到相互补充,而这些基于“中央厨房”的制造能力,这个中央厨房就是内容一次生产要通过多个端口多次,从而实现融媒体时代的多样性传播。

三、融媒体时代,媒体出路在于延伸产业链

融媒体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最终的出路都在于是否能够延伸产业链。内容作为传统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对产业链的健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目前原创作品匮乏的现状,内容尤其重要。有了内容,需要多种多样的传播终端进行传播,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与此同时,传统媒体需要重新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延伸产业链。比如利用传媒媒体的优势资源,包括产品的制作、加工、出版、、销售等一系列运作,并且最终到达到消费者的手中。

在融媒体时代,多元盈利被广泛提及。作为传统媒体,首先可以向自身擅长的领域延伸,如将内容的策划能力和创意进行营销商业化。再者可以借助现有的资源,进行打包营销。如湖南卫视在播放《亲爱的翻译官》这部剧时,在网络电视上随时弹出如电视剧主人公同款手机、同款红酒、同名小说等商品,让受众在看电视的过程中看到商品,一键购买。传统媒体除了有内容生产能力,还需要创新的营销能力和营销团队,打造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实现多元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邢仔芹.媒介融合的现状及对传媒业的影响.山东大学,2009.

[2]尹韵公. 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孙坚华.新媒体革命――为什么传统媒体屡战不胜.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年1月第一版.

融媒体时代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新媒体;广播电视;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1-0106-01

“现在群众用微信的多吧?”这是201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调研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运营情况时问的一句话。目前,互联网等新媒体已经成为效率最高、范围最广、人数最多、速度最快的传播手段,我们跑步进入了一个无“微”不至的“微时代”。面对新形势广播电视台如何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用好新媒体、做好党员干部舆论思想引导,这一课题不容忽视。

1 主动作为,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

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传播媒介,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式的多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大家的观念意识也多样多元多变,如何与时代接轨,积极主动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已成为当前业界广为关注的一个话题。纵观我国业界发展态势,传统媒体在不加强和增强、拓展舆论宣传阵地的同时,先后通过互联网衍生而出的微博平台、微信平台、QQ平台,乃至掌上手机各运用平台等相继运用并开展了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宣传。当下,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顺势而变、主动作为,要在不断巩固和拓展舆论阵地的同时,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媒体发展规律,主动去占领和运用好新媒体阵地。我们特别是要会用、善用新媒体及时发出“主流声音”。越是众说纷纭,越需要党报评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在此形势下,2015年12月30日,铜川广播电视台着力打造互联网时代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于一身的融媒体平台“智慧铜川手机台”正式上线,利用新平台、根据新形势、融合新特点、传递好声音。“智慧铜川手机台”是一个综合性的多功能平台,受众在手机上可以实现新闻资讯、政务、电视直播、便民服务、用户互动等主要功能。此外具有灵活的扩展性,可根据需求不断增加新功能,借助互联网实现我们对于智慧生活的各种需求,让“智慧铜川”变为现实,同时也搭建了政民互动的新平台。截至2016年3月访问量已突破126万次。平台整合了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力,实现内容与速度的统一,如连续推出的《第三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长征红色精神火炬在陕传递》《国企进铜》《两会专题》等一系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新闻宣传报道,是这一平台不仅整合了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力,也实现了内容与速度的统一。

2 善于引导,做正能量的“发光体”

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不断催生新的传播形态,随之而来的宣传思想工作也出现新趋势和新格局。铜川广播电视台借助新媒体优势,精准发力,扩大格局,不仅以特有的角度、特定的方式报道社会、解读社会,还以特殊的方式和价值标准影响社会、引导社会,只有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和舍我其谁的担当,才能释放正能量,并与全社会的正能量同频共振。铜川广播电视台一贯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紧扣主旋律开展宣传报道,紧抓反映社会发展本质的宏大主题,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新闻节目的改版、制片人的活力再现等,让大家在工作中创新表达方式的同时,也牢牢掌握宣传舆论导向,争夺宣传工作的主动权、主导权,做正能量的“发光体”。如2016年3月17日,铜川市文明办、铜川市创文办与铜川广播电视合创办的大型专题栏目《铜川好人好》与广大观众、网友见面后反响强烈,当日该节目在智慧铜川手机台点击率轻松破万。群众在评论中普遍认为,《铜川好人好》栏目是暖心之作、良心之作。该栏目以入选“铜川好人榜”的100名好人和生活中新近涌现出的好人典型为基础,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5方面内容,讲述发生在身边普通人的故事。镜头对准普通农民、草根英雄、爱心民营企业家等群体,集中展现我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引导全体市民向好人看齐,与善良同行。又如2016年1月18日晚20点38分,铜川黄陵交界处发生3.2级地震,因为震感引发铜川市民关注,并很快在微信微博中滋生传播“铜川将有大震”的谣言。“智慧铜川手机台”震后第一时间发声,报道地震消息并对谣言进行辟谣,为迅速平息事态,正确引导舆论走向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一期期节目,一个个互动,一条条新闻依然持续发酵中,不断引导和传递的是温暖与感动,为时代前行汇聚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更好地传播铜川正能量、唱响铜川好声音。

3 科学管理,用正能量打造专业化团队

智慧铜川手机台作为铜川广播电视台新兴的社交传播媒体,目前已经掌握了手机台后台维护的基本技术,建立了工作机制,完善了手机台版面设计和架构,完成了宣传片,策划了一些推广活动,并通过上线仪式的成功举行扩大了手机台的影响力,开始转入到推广、运营的重要阶段。无论何时,必须紧跟新变化新形势,科学布局全媒体传播格局,提升运用新媒体的工作能力。坚持用好、管好并重,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新媒体管理机制,科学管理和打造正能量的专业化团队,最大限度发挥新媒体在宣传和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随时可以新闻的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正能量,作为媒体从业者的一员,更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在、转发微信、微博的同时,一定要仔细甄别、主动传递正能量,传播向上、向善的积极消息,主动担当传感器、扬声器,凝聚、传递正能量,遏制、消解负能量。

铜川广播电视台整合规范了现有的官方微博、节目微博和个人微博,并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形成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组成的矩阵,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赢得新媒体条件下的传播优势,走上接地气的创新之路。作为主阵地上的新闻工作者,要时刻坚持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对准互联网的新趋势。让主旋律、正能量主导网络空间,让党的主张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时刻牢记,群众在哪里,我们的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做有担当的新闻人,努力记录社会,反映时代,做到与党同向、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的新媒体人。

用好新媒体,聚合正能量,不仅着力要用好基础平台,还要通过建立专门队伍,有效梳理、甄别、研判舆情动态,做到去伪存真,找到新闻舆论工作顺应时代潮流、提高能力水平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身为广播电视传媒人的我们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创新理念,推动媒体的融合发展的同时,也要不断巩固和拓展舆论阵地。同时扑下身子,贴近群众,突出特色、精准定位,弘扬主旋律,多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节目,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全媒体宣传格局。

参考文献

[1]戴世富.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J].新闻界,2012(4):9-11.

上一篇:环境科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自媒体传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