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范文

时间:2023-03-22 06:38:56

融媒体

融媒体范文第1篇

1月12日,深圳商报宣布,将从采编融合、移动端布局、微信集群构建三个方面入手,倾力打造三大融媒体产品。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通互融,首先要做到采编深度融合。在这方面,国内传统媒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走出了不同的路子,有的是局部探索逐步实践,有的是大刀阔斧全面改革;对于改革后的产物,有的称作“全媒体中央控制室”,有的称作“全媒体数字采编中心”,有的则叫“中央编辑部”。深圳商报称“融媒体采编指挥中心”。当然,业内对此早有比较形象的称呼――“中央厨房”。

观念转变:达成媒体融合改革共识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014年8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指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此后,一些媒体相继宣布了媒体融合改革战略。

与大多数媒体一样,深圳商报在建设运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的过程中,一直在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如何互动、互通的问题。那时融合的概念还没有被广泛地提出来,报网互动依旧是许多媒体人口中经常提及的改革策略。观念的转变,准确地说是媒体融合意识的转变,尚处于发酵过程。传统采编部门一直在做他们经年不变的工作,新媒体中心除了从已经见报的新闻中寻找素材,就是去互联网上整合可用的新闻资源,两者之间较少沟通,唯一算得上有点突破的就是报网互动。

新媒体平台的一次新闻报道实践刺激了我们的神经,许久之后还印象深刻。2014年4月23日19时44分,深圳龙华一超市发生挟持人质事件。根据网友报料和最先赶到事发现场的记者发回来的报道,深圳商报新浪官方微博在全国媒体中率先了微博报道,该微博随即被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超过30家国内媒体官微转发3600多次,评论超过800条。由于深圳公安的官方微博信息有误(事件中,被砍伤者实为选购商品的顾客,却写成了女售货员),最后也不得不选择在该事件报道中已形成第一舆论场的深圳商报官方微博来澄清。深圳商报在该事件中的微博,最终收获了约450万次的阅读量。

这个案例说明,新媒体平台新闻的即时性彻底刷新了纸媒时代报人对新闻时效性的认识,即便是广播电视也难以企及。然而,另一个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新媒体平台新闻的时效优势毋庸置疑,但原创内容由谁来生产?自然离不开传统媒体专业的采编团队。只不过,这个采编团队不可以继续独自作战,必须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原创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也正是后来媒体人大谈特谈的“媒体融合”。

采编深度融合要得以实现,离不开报社从上到下思想意识的转变。深圳商报领导层从2014年初开始,便在思想上逐渐达成共识,并将这种共识一步步贯彻到报社中层乃至基层采编人员心中,为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媒体融合改革筹备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要抓手:以先进技术支撑融媒体采编

对于媒体融合与网络技术的关系,以及网络技术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部长刘奇葆在出席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时表示,新兴媒体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相互结合与发展的过程。技术与内容互为支撑、相互融合,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他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要紧盯技术前沿,瞄准发展趋势,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还记得在与国内同行交流媒体融合经验时,一家新闻单位的全媒体中心负责人曾说过,他们委托互联网技术公司开发客户端,前后花了70多万元。其实开发一次的费用大概只有十几万元,但由于运营团队的需求一直在变,客户端需要不断改进,而外包公司的服务周期有限,技术人员与运营团队也不在一起办公,无法及时沟通修改,更换技术研发合作方还面临着二次开发。70多万元的技术开发费用就是这样不断累积起来的。深圳商报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虽然花费没有那么大,但开发新闻客户端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初始开发需要一笔费用,之后每次的功能及模板修改则需要另外付费,每次耗时少则两三周,多则一两个月,总是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深圳商报在此次融媒体采编平台建设前期,就意识到必须以先进的技术力量为重要抓手,把技术力量的培育放在与内容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从技术上打破现有的传统新闻采编流程,实现传统采编系统与新媒体平台的无缝对接。

具体来说,深圳商报在新媒体中心现有的技术部基础上,深入梳理并细化岗位职能,增加对应技术岗位的人员配置,包括网络软件开发、前端技术、客户端技术等多个方面,从而大幅度增强新媒体技术力量,为报纸提供专业科学的新媒体技术解决方案,打通纸媒和新媒体的信息渠道,加强报纸、网站、微信、微博和客户端的互动融合。

技术力量的充实和培育,不仅体现在网络平台及软件的研发和应用上,还体现在不断在新媒体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上深耕细作,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适时调整,这样才能让优质的内容在新媒体平台获得更广、更大影响的传播。

为此,深圳商报新媒体中心还增加了策划推广及数据分析的岗位配置,由专业的策划、推广团队专职负责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策划、数据分析及渠道推广。

全媒体不仅仅体现在平台上,传播介质也要做到全媒体。以往,纸媒的主要传播介质是文字和图片,音频和视频一直是广电媒体的独有优势。纸媒在拥有新媒体平台后,技术上具备了音频和视频传播的可能。为此,深圳商报新媒体中心于2014年6月正式成立视觉中心,专门负责全媒体平台的可视化设计及音频、视频的编辑制作。

在刚刚过去的羊年春节,深圳商报专门策划了一个新春祝福活动,视频制作团队走上街头,寻找交警、保安、环卫工人、的士司机、学生、设计师、个体经营者、街头艺人等在内的不同行业的深圳普通劳动者,拍摄了近30个短视频,生成二维码后,以羊和吉祥结为背景,制作了一个“能动”、“会说话”的新媒体专版,其中还包括深圳商报编委会全体成员向网友拜年的画面。网友只需用手机扫描深圳商报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一段段满载着深圳普通人新春祝福的视频。该视频合辑同时在深圳商报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平台推出。

改革关键:融媒体采编重在做到“融”

同许多传统媒体一样,深圳商报于2012年便设立了新媒体中心,但新媒体中心各平台的新闻90%以上都是纸媒传统采编人员采访编辑后见诸报端的旧闻,始终没有解决传统媒体采编部门与新媒体中心“两张皮”的问题,说到底,是没有做到一个“融”字。

从2014年底开始,借助办公区域改造的契机,深圳商报成立了“融媒体采编指挥中心”,同时积极筹备搭建融媒体采编平台。中心由值班总编辑主导,根据不同分工的新闻采访和编辑部门,下设若干条采编专线,各专线值班主任统一办公,从而从采编流程上实现对报纸和新媒体平台的统一管理,以及对全报社采编人员的统一指挥和统一调度。统一,正是融媒体采编中“融”字的集中体现。

根据目前的规划,在“融媒体采编指挥中心”指挥下,所有新闻线索统一提交到数字采编系统,由各采访专线值班主任分派线索,采访指令。重大新闻线索,值班总编辑统一调度多部门、多条专线协同作战,摄影、摄像记者及新媒体采编人员适时配合,从而逐步实现对采编人员的扁平化管理,使每一条原创新闻都能第一时间找到最适合的媒体平台,快速占领新媒体舆论阵地,实现全天候、全媒体、立体式的新闻,稳步增强深圳商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具体而言,一线采访人员完成采访稿件后须即时提交到数字采编系统,经“融媒体采编指挥中心”相关专线值班主任协调分工,报纸与新媒体平台编辑各自选择所需稿件,并根据各自平台特点进行二次加工,形成终极内容产品后,再根据各自流程适时。对于突发、重大事件的采访报道,一线采访人员将第一时间传回短讯在新媒体平台滚动,采访结束后针对报纸版面需求做深度、集纳式报道。

传统媒体一旦与新媒体实现深度融合,就会迸发出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近来,深圳商报在融媒体采编实践中已深深感受到融合的“魅力”。2月12日,在深圳小汽车限购政策陆续出台的背景下,深圳商报官方微信第一时间编辑记者传回的稿件《粤B牌竞价细则出来了!你准备好砸钱了吗?》,截至2月17日已收获阅读数140918次。此外,在台湾复兴航空事故的报道中,深圳商报新媒体中心的编辑也与特派驻台记者密切联系,在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时更新事故处理最新进展情况。

为了配合“融媒体采编指挥中心”的运营,深圳商报目前正在调整完善现行的采编人员薪酬及考核机制,实行报纸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的融媒体采编考核制度,逐步增强全体采编人员的全媒体新闻传播意识及融媒体采编意识,引导一线采访人员主动按照新媒体平台的规则采写稿件,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深度融合。

2014年,被称作“媒体融合元年”,全国范围内吹响了媒体融合的号角;2015年,对于国内媒体而言,注定将是更不寻常的一年。传统媒体如何更好地借鉴新兴媒体的表述方式和信息加工方式,如何更好地融合新兴媒体的技术优势和传播特点,建设符合全媒体时展的体制机制,在新格局中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都是有待我们探索的问题。

融媒体范文第2篇

融媒体带来了媒介生态的巨大变化,大数据的出现使得新闻媒体对于新闻内容的深度性和独特性追求更为迫切。而受众也有了更加强烈的参与到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欲望。在我国,对外宣传媒体是国外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媒体宣传内容对于构建国家形象至关重要。而伴随着融媒体态势的发展,官方媒体在进行对外宣传时也需要适应时代态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直接关系到主流舆论阵地的发展壮大,关系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但目前我国融媒体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外媒体对融媒体实践的积极探索可以给我国外宣媒体提供一些积极思路。本文以英国BBC融媒体实践为例,分析了国外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并认为国内宣传媒体可以在建立全媒体新闻平台,拓展社会化传播渠道;发展服务应用,形成用户体验和互动;打造创意新闻产品,力争进入世界主流三个方面进行借鉴。

一、国外融媒体实践现状

(一)传统报业继续探索数字化和网络化

在全球媒介大发展、大创新的当代,国外传统报业也不遗余力地专注于数字化转型之大计,新举措新创意不断。比如《纽约时报》推出的“NYT Now”改变了新闻在移动设备上的呈现方式;“Cooking”重构了数字平台上的服务性新闻,“Times Insider”让人们看到《纽约时报》记者是怎么工作的;“Upshot”将智能分析、写作、数据可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数字化的创新之于《纽约时报》而言,其成功后的回报也是振奋人心的。

未来的报纸正在通过四大渠道来获得生存:纸质、网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并要让内容符合各自媒介的特点,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华盛顿邮报》正追寻着这一目标。其网络版不单单是纸质版的翻版,而是借鉴新媒体的特点,运用多媒体,使枯燥的文字让位于图片、音频、视频等,使其产品和品牌进一步得到读者的认同。

(二)传统电视与网络电视相互渗透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Leichtman Research Group(LRG)的研究显示,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末,美国有线电视公司互联网服务订阅用户已经达到4991.5万,刚好超过付费电视用户的总和4991万。与这一市场需求趋势相对应,美国两大电视台――HBO与CBS均公开宣布推出独立视频包月服务,即面向不购买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消费者推出不捆绑有线服务的独立网络视频服务。CBS将这项服务命名为“CBS ALL Acess”,定价为包月5.99美元,CBS所有电视剧在电视台播出24小时之后,将进入付费视频产品中,且电视剧插播广告将会比电视台播出时减少四分之一。CBS的新举措还包括将电视剧等节目提供给Netflix、Hulu、亚马逊等网络视频平台。这一举措改变了之前电视台从互联网撤回节目自立门户的势头,转而对互联网电视市场采取积极融入的态度。

美国第三大传媒公司维亚康姆集团在2014年入驻索尼OTT电视服务,也是呼应网络电视服务的市场需求的举措。维亚康姆(Viacom)9月与索尼达成协议,来自维亚康姆的22个电视频道将入驻索尼推出的基于云的OTT电视服务(cloud-based TV)。这一服务协议的达成,被认为是清除了索尼进军OTT视频服务的障碍――过去那些只能通过有线电视观看的付费频道,现已可以通过OTT电视提供。

(三)传统媒体重视受众体验

改变以网页为核心的产品呈现状态,重视受众体验,尤其关注社交渠道对信息传播的作用,充分满足受众的互动需求。这是《纽约时报》2014年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探索中的几个主题,其原因在于《纽约时报》在市场调查中发现,网页虽然仍有较高的访问量,但其影响力正在快速衰退。由此可见,虽然受众对大众化传播的注意力快速消退,但个性化的互动意愿始终存在。

基于以上判断,《纽约时报》在其最近的《创新报告》中认为应该加强对社交网络的利用,并尽可能实现与受众的互动。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调整内部架构,有组织地进行推广;其次要发挥作者和记者的影响力,让他们为自己推广;再次是创造“影响力工具”并训练各部门编辑使用;最后是优化数据和流程,确保工具和工作流能随需而变。

二、英国BBC的融媒体实践案例分析

融媒体时代,受众开始广泛和深入地参与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这成为大众新闻传播的一个显著趋势。越来越多的媒体正通过自办网站、微博和微信等各种渠道鼓励和吸引受众提供新闻素材或发表观点。英国广播公司(BBC)于2005年成立了“用户生产内容集成中心”(UGCHUB),用于处理受众通过各种渠道提供的新闻信息,以提供给BBC的各编辑部和播出平台使用。由此,BBC在融媒体实践中走在了业界的前列。目前,BBC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已经融入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受众参与新闻报道生产和管理模式,其经验可以给我国对外宣传媒体提供一些积极的参考。

(一)数字平台凸显定制化和数字化

BBC 近年来一直侧重于对数字内容的新媒体渠道和终端的拓展,在电视、PC电脑终端、移动终端均建立起新媒体业务。①BBC 新媒体首席运营官安迪将 BBC 的数字化转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2006),实现媒体的数字化;第二阶段(2007-2012),实现不同平台的媒体资源连接,这五年是BBC真正面向全媒体快速转型的重要阶段,一举改变了延续90年传统的BBC旧貌;第三阶段(2013-),实现新旧媒体的真正融合,是转型的最终目标。

基于此,BBC 在 2014 年度报告中,特别将“通过线上创新,增强用户黏性”作为公司四大战略目标之一。早在2007年,BBC就完成了对PC、手机和广播电视化的布局。在手机客户端方面,BBC对 iPlayer可点播节目的时间范围做了重大调整,把节目内容调研由7天延长至30天,这意味着用户可以摆脱时间限制尽情使用iPlayer。此外,BBC还开发了天气预报应用程序,在8 个月内累计了5000万用户,并创下了每分钟15次的下载记录。两项调整进一步扩大了BBC 数字用户的规模,有利于提升用户黏性。②

广播电视方面,BBC将原有的视频服务“Red Button”升级为“Red Button+”,以此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Red Button+”可以很好地实现多屏互动,不但可以使内容完成移动终端到互联网间的传输,还可以进行多任务处理。

(二)用户参与的生产模式

用户生产一词最早是2005年从互联网领域进入到公众视线的,其专指用户利用各种新技术和平台生产并分享的内容,比如视频、图片、博客和开源网站等。而用户(user)一词,也更多地是指代各种新媒体技术如网络或手机的使用者。而在媒体融合实践中,用户的作用不容小觑。③

“分享”是BBC转型的核心战略理念之一。基于这一理念,BBC大力开展新媒体平台建设和技术研发,鼓励用户建立博客、播客、微博、社交区和讨论区,大量采用来自观众和读者的内容。④一方面,BBC会建立起一个新闻线索人的数据库。当新闻事件发生时,BBC的记者们首先会到数据库中匹配适合的被采访者,或者是通过其官方网站上的“Have Your Say”论坛主动向受众寻求新闻内容。与此同时,受众也会通过各种形式主动参与到新闻实践中。包括受众为各种突发新闻事件提供的照片和视频、个人案例、新闻线索以及网络留言或评论等。当然这些受众的主动参与显得较为零散和碎片化。

BBC 近些年在数字平台改建过程中不断扩展反馈和分享通道。例如,在 iPlayer上设置专门的反馈平台、开辟UGC 通道等,通过交流和互动与受众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同时丰富消息来源和新闻视角,提升用户黏性和参与感。2015年5月,BBC与Facebook新推出的“新闻快读”服务达成合作意向,为突发事件和即时新闻的传播搭建更快捷和形式多元的传播平台,通过社交网络的互动机制来提升内容产品的讨论热度和曝光率,增强BBC用户的参与感。

(三)信息化的把关机制

当然,从历史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受众主动和传者主动都贯穿在了整个大众新闻传播的进程中,“受众参与新闻”并不能完全算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样态。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只不过是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主动性。因此对于新闻专业者来说,他们所要扮演的仍然是“把关人”的角色,要用BBC传统的新闻规范和价值理念对用户生产内容以及用户评论做出甄别、评估和把关。和传统媒体时代相比,用户生产内容和评论的产生机制、传递方式以及成果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用户生产内容的数量已经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之势。因此,传统的“把关”机制和具体的实践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基于这种挑战,BBC积极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致力于建立清晰的用户信息数据库。同时积极转变观念,不再把受众参与内容仅仅作为一个第三方的素材或线索来看待,而努力将用户培养成为新闻业生产上的“合作伙伴”,形成一个“业务分工合作”的局面。在这一局面下,传媒可以相对独立地行使大众新闻传播的组织、把关和引导权利,而新闻选题、采集和报道过程则由媒介机构和受众参与内容共同完成。

三、国外融媒体实践对我国外宣媒体的启示

“融媒体”概念的兴起,与外宣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变革息息相关。但真正达到媒体融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一定意义上,“融合”不是一种确定状态,而是媒介数字化、社会信息化革命背景下的一种演进过程。通过对国外融媒体实践的分析,要想建立良好的外宣媒体生态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建立全媒体新闻平台,拓展社会化传播渠道

互联网实现了人、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日益成为社会的一个技术设施,而技术则是这场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云计算是当前互联网的前沿技术,也是促进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为了更好地进行融合转型,传统媒体需要运用好这一新技术,改变单纯服务于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和技术路径,形成适应互联网传播特点的新闻生产流程和驱动体系。一方面,传统媒体要保持和发扬其专业采集、深度分析的优势,更充分占有海量数据,通过深度挖掘,向受众呈现更精准、更快捷、更丰富的新闻和信息。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可以建立数据中心,力争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阵地。因此,对于主流媒体而言,依托社交媒体借力发展,无论对其内在发展还是国际发声都是一条有益道路。国内主流媒体可以加强同微博、微信、甚至Facebook、Twitter等国内外社交媒体的合作,扩大用户规模,提升传播效果,形成既符合社交媒体使用者需求,又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闻信息的社会化传播路径。

(二)发展服务应用,形成用户体验和互动

一般而言,传统媒体的用户平台构建需要经历四个转型,即社区化、社交化、产品化和平台化。社区化是第一步。社区化的核心价值是为媒体获得用户规模和用户黏性。而社交化强调的是用户以个人身份在朋友等关系圈里主动、积极地参与信息分享与互动。在此基础上,媒体应改变面向所有受众生产的大工业模式,转而针对一个个有特殊需求、有特性的小圈子,形成自己的产品群,从而走向“产品化”。

传统媒体拥有突出的线下资源整合能力。因此,主流对外宣传媒体需要通过整合,建立更精确、更有价值的用户数据库,为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这包括两方面:将虚拟的信息产品落实到现实的体验服务以及将单纯的商品升级为具有文化内涵和精神享受的消费体验。比如整合国内各种星级酒店、个性餐厅、民间美食等资源,向国外用户提供收费的“中国文化课堂”等服务。可以使用户在享受服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宣传思想。

(三)打造创意新闻产品,力争进入世界主流

新媒体在技术应用与报道形式上的不断创新,使得“新闻+创意”逐渐成为主流媒体推进融合发展的新常态。传统新闻报道与新媒体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用户阅读体验,还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基于此,我国主流对外宣传媒体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实现海外落地,运用国际广泛接受的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利用时下流行的传播渠道,比如,以网络直播为原点,讲当下中国发生的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国际流行相结合,借助中国网络电视台多终端和海外社交平台等载体,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

「注释

①韩晓宁、王军:《国际传媒集团经营发展及战略转型分析》,《现代传播》2014年第6期。

②韩晓宁、张皓月:《融媒体时代国际广电传媒集团的转型研究――以BBC、CBS和迪士尼为例》,《视听》2016年第1期。

③顾洁:《“受众参与”:一种超越“用户生产”的新闻实践――从BBC的实践看一种发展中的新闻样态和类型》,《新闻与写作》2013年第9期。

融媒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融媒体;基层媒体;宣传工作;传统媒体;控制形式

融媒体实际上是各种媒介载体的混合,它可以将不同媒体的优势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合力,减少多个媒体之间的竞争,实现更广阔的宣传覆盖面[1-2]。但是在融媒体大幅度发展的背景下,基层媒体的宣传工作同时也受到了冲击。基层媒体的宣传工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及不稳定性,相对难以控制,并且工作内容也非常繁琐,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3-4]。因此,研究融媒体时期下基层媒体宣传工作的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由于基层媒体的宣传工作较为分散,需要先将不同媒体对应的宣传工作进行划分,避免恶性竞争。结合信息传输平台以及集成系统,实现互补性融合,增加新旧媒体的现实融合价值,建立可持续的融合发展结构[5]。

1基层媒体宣传工作现状分析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融合媒体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宣传体系,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稳定性[6]。在此基础上,基层媒体宣传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活动传播媒体的信息,这样虽然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仍然会无法合理、合规地将舆论向着正确的方向引导[7]。面对现状,还需要优化完善相应的宣传工作,以此来提升基层媒体的宣传效果[8]。进而更好地捕捉到新闻的热点,并在展示新闻的同时完善基层的宣传工作,实现新闻宣传与实际宣传的两促进,进一步提升人民大众的理解度和接受度,从而加强基层媒体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应变吸引力。

2基层媒体宣传工作存在问题

2.1基层媒体的融合度不高

在融媒体时期,基层的媒体宣传工作建设目前仍停留在组织融合的发展阶段。由于在宣传的过程中存在变化的过程,这部分具有较多的影响因素,并且宣传内容不固定。因此,可以通过对媒体宣传平台的构架来完善对应宣传工作的执行进度以及效果。虽然依靠平台宣传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是有着一定的弊端的。举例来说:平台的宣传工作稳定性较差,一旦发生运行故障,无法进行有效的宣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同时,在内容编制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人员配置冗余,造成宣传内容的严重重叠现象。

2.2缺乏整合资源的能力,仅能完成简单联合,无法形成关联性较强的宣传链条

部分基层媒体在进行宣传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媒体宣传资源的控制以及处理效果较差,未形成独立的思路,只能依靠媒体信息传播平台实现物理宣传融合。但是这样的宣传模式无法利用融媒体实现宣传资源的高效利用,也无法得到宣传内容在全平台的良好展示。

2.3宣传工作人员的能力不足

宣传人员对于宣传内容不熟练,造成媒体资源配合度不高,影响宣传效果。在通过融媒体宣传的过程中,若管理不当,对于各个宣传工作者的日常工作的执行与扩展具有一定的阻碍,导致基层媒体的宣传工作呈现的效果不佳,无法达到预期的宣传目的。

3融媒体时期基层媒体宣传工作分析

3.1优化基层政府服务扩展宣传路径

融媒体宣传方式对比于传统的宣传方式,具有更强的灵活应变性。在基层媒体宣传的过程中,相关的服务也会随之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升级变化不仅可以进一步优化宣传的路径和形式,同时对于其他关联的基层工作的宣传也会产生积极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基层政府服务与基层媒体的宣传工作逐渐有了一定的融合趋势,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对于内容的建设以及宣传也形成了更为高效的途径和方式,逐步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形成更加贴合实际的媒体宣传路径。目前阶段,我国政府的媒体宣传形式逐渐实现了更新改革,基本是依据信息化技术来进行处理的,通常会创建对应的新媒体或者融媒体平台,将所需要或者公示的相关信息通过平台发表至对应的区域,以此来实现媒体的日常宣传。不仅如此,这种结合新媒体以及融媒体实现宣传的形式还可以扩大整体的宣传范围、提升工作的综合效率及质量、加强网络化以及信息化等优势的均衡融合。

3.2创建信息化的基层媒体宣传服务平台

媒体宣传服务平台是一种较为新颖且效果显著的媒体宣传形式,在最近几年被较多地应用于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但是传统的媒体宣传平台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以及缺陷,相关的应用宣传效果也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的传媒行业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严重的打击。为了加强宣传工作的有效性,同时提升整体的宣传质量,需要依据实际的需求,创建更加灵活稳定的信息化的基层媒体宣传服务平台。我国的融媒体发展一向是立足于信息的传输与共享的,通过两者的结合,可以对媒体的信息做出强化宣传,以此来进一步“统一”信息的具体宣传时间。这样的形式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局限性,无论是在对宣传工作的管理或者是控制上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通过创建基层媒体宣传服务平台来增加宣传工作的路径。举例来说:可以在服务平台中创建对应的控制管理区域,将不同宣传工作进行分类处理,公共留言板可以将宣传的内容进行布置,以此来加强宣传的力度。另外,在日常的宣传工作中,聚合新旧媒体,将所得出的资源与社会生活服务融合在一起,完善优化平台的执行效果,从而扩展宣传的路径,为融媒体基层媒体宣传提供数据支持。

3.3加强宣传内容资源分享共赢

通常情况下,对于基层媒体的宣传工作的实施,首先需要加强宣传者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实现宣传资源的分布与共享,实现更加高效的互惠共赢。所以,在进行宣传的前期,可以通过新闻策划去确定对应的内容,同时,再依据时下的热点新闻,对初始的内容做出修饰以及处理,使社会大众可以更好地理解、明确所宣传内容的核心点,建立对应的层级设计,分别可以划分为初级层级设计、中级层级设计以及顶层设计。不同的层级对于宣传的工作都是不同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初始的层级一般负责多宣传资源以及内容做出采集、汇总、整合,为后续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部分相对较为繁琐,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保持严谨,确保无误差;随后,是中层设计,这部分是对初始层级处理后的数据信息作整理的,一般具有决策性,对于较好的宣传资源或者内容,中层级执行人员会对其筛选留用,而相反,一些不实的资源内容,经过核实会被淘汰,所以中层级的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顶层设计一般是用于决策的,确定宣传的具体应用内容,负责与各个宣传部门进行关联交流,进而确定最终的宣传形式,以确保媒体宣传顺利实施。

3.4突破人才瓶颈

融媒体的应用与关联自然少不了人才的加持,所以,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也是一项重要的宣传工作。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将重心转移至高校人才的培养之上,可以通过对现有人员进行新媒体传播理论、传播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培训,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形成礼教双向培养,增强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并且在合适的时间之内,进行实践经验的积攒,便于其在未来工作中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成为新闻素养+新媒体技能+大数据分析兼具的融媒体人才。其次,部分的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瓶颈期,这一问题对于宣传工作也会造成对应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初始基础上提升人才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引进外校综合力量,依据实际的需求,构建对应的培养机构,针对存在的问题,制订具有专业性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顺利度过瓶颈期。

3.5迎合主流媒体宣传形势

媒体的宣传形式并不是固定不变,实际上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会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基层媒体的宣传人员要时刻把握主流媒体宣传形势,结合自身的宣传模式做出迎合,确保宣传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可使用性。现如今,我国的互联网技术也逐渐成熟,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受众的新闻信息获取渠道也是千变万化,同时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这也提升了宣传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更加有利于完成媒体工作的改革以及创新。另外,迎合主流媒体宣传形势,还可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相同的宣传格局,打破传统媒体宣传的限制,互联网思维以及技术也会对其做出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具有中心化、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宣传传播模式,进而帮助我国媒体行业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结语

媒体工作的更新以及改革实际上是相对较为复杂的,涉及较多的社会问题,所以在优化完善对应宣传工作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对应的影响因素。另外,宣传工作也需要设立坚持推陈出新、契合实际的工作目标,并在基础之上,进一步做到贴合现实、贴近生活,具有真实、全面、系统的特征。在基层媒体宣传工作的执行过程中,还需要贴近一线,对于宣传工作的逻辑思维不断开拓,结合现今自媒体的发展现状,构建更具灵活性的宣传工作模式,使相关行业逐渐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增加宣传工作的社会价值,促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奇峰,邓浩江,王玲芳.信息中心网络缓存决策策略综述[J].网络新媒体技术,2021,56(2):1-9,30.

[2]孙浩博.融媒体时代报业集团转型策略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32):253-254.

[3]陈琦,项春雅.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5):214-216.

[4]陈兴海.新形势下强化高校基层团学组织工作探究[J].才智,2019(30):241.

[5]袁璐.高校融媒体建设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探究——以宜春学院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19):85-87.

[6]王琪.新媒体视角下加强基层党建宣传工作探究[J].记者摇篮,2019(12):25-26.

[7]王睿佳.融媒体时代企业宣传培训工作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20(3):29-30.

[8]陈勇.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核心思路探究[J].中国有线电视,2020(7):773-778.

融媒体范文第4篇

相比之下,“全媒体”这个词在中国业界、学界广泛流行,一些媒体机构在实际操作中以此决定媒介融合的进程。媒介学者唐润华在《走出“全媒体”的集体迷思》一文中指出:“现在业界和学界所说的‘全媒体’,是一个既涉及载体形式,又包括内容形式,还包括技术平台的集大成者。如此一个‘大而全’的东西,显然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内涵和外延都很清晰的定义。”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全媒体”的概念不够科学。

然而,这一提法被不少媒体机构列在媒体发展战略纲要中,并被解读成“介质品种完全、记者装备齐全”的模式。在这一理念下,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时,会追求介质齐全的“全媒体”,而不去关注各个介质之间是否能够融合;追求记者的“全装备”,较少关注记者是否具备了“全方位作战”的能力。可以说,在“全媒体”提法下,一些媒介机构因为理解偏差和执行不当,造成记者疲于奔命的情形。

基于以上原因,我以为从概念源头进行拓清非常必要。可否以“融媒体” 的概念代替“全媒体”的提法?“融媒体”的科学性在于,其前提是介质门类齐全的“全媒体”,没有“全”何来“融”?因此,“融媒体”的概念已经涵盖了“全媒体”的题中应有之义。此外,除了包含媒体要“全”的意思外,“融媒体”还注重各个介质之间的“融”,即打通介质、平台,再造新闻生产与消费各个环节的流程,熟稔各类采编技能等。

媒体的介质品类齐全只是基础设施建设,而未来媒体融合的大趋势要求媒介机构要掌握不同介质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以最小的运营成本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这些正是“融媒体”的核心要义。

融媒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融媒体;县级媒体;借力发展;扩大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0-0195-02

1 融媒体时代来临

早在十几年前,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就开始了内容上网的实践。但是,这种媒体融合更多只是实现内容的平移和呈现,其交互性、伴随性等较为薄弱。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大数据”的应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移动互联网应用呈现“井喷式”增长。一条信息,可以迅速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转发,达到几十万的浏览量。于是受众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在了手机这个第四屏幕上。许多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也在“融媒体”的发展过程中,先知先觉,抢占高地。比如,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长期占据全国主要综合性日报微信公众号排行榜的榜首。根据2015年刺猬公社的调查,从3月8日到3月14日这一周中,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总阅读数达到684.3万,平均每篇文章的阅读人数就达到83454人。[1]“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具有必然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等为媒介融合奠定了必要基础;受众对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多样化和个性化等要求是媒介融合的主要原因;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相取其精华、借力发展是必然规律”。融媒体有如滚滚洪流、一日千里。传统媒体均必须调整策略、创造条件,紧跟“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步伐。

2 县级媒体面临的生存困境

县级媒体,以广播电视台为例,其本身承担着把党和政府的声音送进千家万户、传播本地各类信息等重要职责。在传统媒置显赫时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并在有线电视系统问世之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迅猛。然而,随着台网分营、体制变化和政策调整等,县级台的人财物实力与规模缩小,力量削弱,逐渐沦为广播电视的“弱势群体”。加上上级媒体的强势覆盖,内容增多,节目丰富,以及各类新媒体新闻和视频的冲击,县级台的作用、影响力和受关注度逐日被边缘化,社会对办县级台的意义产生质疑,决策层的意识也渐渐淡化,在人财物上的投入或不太积极,或被动应对,有的县级台实际已进入风雨飘摇时代,被视为“包袱”受冷遇也就不足为奇。[2]“广播电视存在的问题和新媒体冲击的今天,县级广播电视业应改变原来的运作方式,整合各种媒体传播优势与效果,借鉴成功的经验,创造出新的价值,使之成为焕然一新的媒体。”夹缝中生存,县级台的话语权越来越小,队伍战斗力渐行渐弱。这一点透过县级广告业务的兴衰便可窥见一斑。

3 县级媒体应积极开展媒体融合

当前盛行的“县级台在公共频道插播”体制,在广播电视业治散治滥时生着积极的抑制和治理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视听需求的提高,这种形式导致的品牌效应低、播出时间短等短板日渐凸显,加剧了县级台边缘化的速度和程度。新媒体的出现,其实就是给县级台提供了一个“四两拨千斤”和“咸鱼翻身”的契机。[3]“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广播媒体、电视媒体、新媒体之间互相取其精华、借力发展已成为必然选择。”新媒体自身具有的几个特性,可以有效地弥补县级媒体的不足。一是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丰富,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时效即价值。与传统电视、报纸的采制播(刊发)时间较长相比,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传统电视需要经过采写、编辑、审核等流程,在特定的时间段才能安排播出。而新媒体,比如微博,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就可以图片、简短文字的形式进行直播,弥补了县级媒体时效性的严重不足。二是新媒体传播范围广。如县级调频广播台发射机功率一般在几百瓦、上千瓦,有效的覆盖范围不过几十公里。电视的传输更是依赖于当地的有线电视网络,覆盖人群十分有限。而新媒体则能够依靠互联网“无限空间、无限时间”的特点进行“无限传播”,满足不同地域各类人群的需求。三是新媒体信息容量大。相比于县级台每天在公共频道插播两个小时时间,互联网的巨大容量可以为县级台提供十分广阔的播出平台。四是新媒体互动性强。新媒体的评论功能为媒体从业人员提供了信息反馈。基于此,有条件的县级台应该主动拥抱新媒体,可以从微博、微信等门槛和成本较低的新媒体入手,派出政治敏感度高、采访经验丰富、编辑能力强、熟悉互联网的年轻编辑记者负责运营。如作者所在的厦门市集美区有8万多个有线电视用户。由于采制的新闻仅能在限定时间里播出,加上诸多有线电视频道节目冲击,公共频道几次被更换“频道”等等原因,居民群众变得不知道如何收看本地新闻,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当地还有个“广播电视台”的存在。采制的新闻少人看、没人看,造成了资源和投入的浪费,以及新闻从业人员的信心不足,新闻业务或裹足不前,或草率应对,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形成恶性循环。2013-2014年,在集美区委宣传部的领导下,集美区实现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融合,开办了“天下集美”微信公众号,记者采写的稿件、拍摄的图像、视频除了在福建公共频道以外,还能在这个微信公众号上得到传播,好的文章还会被读者广泛转发,扩大了影响力,记者本身也更有干劲和钻研的动力。比如,有个记者采写的一篇报道《你知道吗?集美有这样一支武警部队》,晚饭前刚在微信上,晚饭后阅读量就达到两千多人,这给了记者很大的鼓励和启示――有了融媒体,县级台就有希望!接下来,作者单位组织编辑记者走家串户,了解老百姓需求,最后围绕“人文集美”和“嘉庚精神”等集美特色,组织微信采编和技术队伍,策划采写了一系列颇具可读性的人物报道――《校主的叮咛》、《集美好人在身边》等,报纸、广播电视、微信齐刊播,影响力大增,社会反响良好,人员业务技能提升,初步迈进“融媒体”天地。

综上述,媒体融合,一方面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一方面是不同媒体之间的融合。对于县级而言,目前一般都办有广播电视、报纸(或报道组)等媒体,都有自己的采编队伍,应该把这些力量整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达到节约成本、合作共赢的目标。

4 三要素推进县级媒体融合

一要预防以“传统媒体思维”办新媒体。

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属性和特征,新媒体同样也有自身特点,不能用旧思维办新媒体,更不能以“官本位”办新媒体。[4]“作为媒体,如果没有一种开放的心态,老是因循守旧、患得患失……只会失去公信力。”就是说,长期以“官方”或“权威”自居,动辄“某某指出、某某重视、某某强调”的传统媒体的套路,在新媒体中最最要不得。对于一条消息,受众最关心的是它对我的工作生活有什么影响,有什么帮助,而不是一味的高谈阔论。比如,作者见证过这样一件事:有个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同件事,当地两家影响力不相上下的微信公众号分别进行报道。一家直接采用当地报纸题为《某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的文章,另一家则梳理亮点、补充采编,以《“她”在人民大会堂被表扬了》为题进行传播。结果第一家微信公众号的该篇报道阅读量不上一百人次,而第二家的报道阅读量不仅达到了两千多人次,而且连续数日被转载延烧。该事件说明:硬守传统媒体思维,生搬老套,绝对办不好新

媒体。

二要精心谋划做好媒体整合工作。

媒体融合的前提是人财物的有序整合。此关貌似简单,其实既复杂又具体,光靠一腔热情而不积极谋划和真诚投入,不仅无法实现融合目标,相反还会影响日常新闻工作的开展。比如报纸与广播电视的融合。同样一个新闻事件,报纸和电视的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新媒体该推出谁的稿件?这就需要摒弃“谁好谁差”等陈腐观念,及时沟通,汲取亮点,合二为一,做好二次采访编辑并尽快推出。县级媒体本身就庙小僧少、财力不足,创办新媒体往往先采取“单位兼办旧人兼职”的模式,待有影响力再“积极向上反映”,得到“批准”后方有逐个增加人手的可能性。这种不稳定的工作状况,倘若还停留在无谓的争议上,只能造成人心浮动,局面混乱,使整合工作一开始就陷入僵局。所以县级媒体的报人、广电人都要以浓烈的责任心投入整合,真正树立起“一盘棋”的思维,在人力资源、通联队伍、财力物力、社会关系等方面“各尽其才”、“各显神通”,通力协作、无私付出,共同办好新媒体,为自己为大家的生存真诚付出。

三要建立健全融合的规章制度。

任何一个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都必须赖于完善的规章制度。县级融媒体虽多是依附传统媒体运作,但由于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更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方能保障顺利运行。之所以说“健全融合的规章制度”,是因为“融媒体”往往是建立在几家媒体之间,其管理运行的复杂性、具体性更为广阔,更为庞大,这就需要建立健全一套超出一个单位范畴、既科学又可行的“规章制度”来,一边试运行一边磨合完善。比如厦门有个区,就由党委宣传部门牵头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带领报社和广播电视台,设立编委会,明确分工,对新闻线索搜集、选题策划、组织采编、后台制作等进行详细分解,落实责任和奖罚制度,从而保证了融媒体工作有序运行。当然,融合规章制度的建立,既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介入支持,更需要媒体人之间的合作。有的单位连自身的制度纪律都抓不好,遑论落实跨单位的融合规章制度?所以要求同存异,共守融合的游戏规则,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才能使“融合的规章制度”得以落实,产生作用并不断完善。

5 结论

认清危机,创新思维,创造条件,建立健全融合规章制度,把人财物用到刀刃上,积极推进“融媒体”,努力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这是县级媒体当前必须下大气力做成做好、关乎生死存亡的一件大事。实践已证明:“融媒体”对保住县级喉舌阵地起着决定性作用。虽然,基层的融合体或许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没有编制,没有人员,没有资金,但它却有着集合全媒体的潜在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尹章池,赵旖.融媒体时代传媒产业的现状以及发展对策[EB/OL].人民网,[2013-4-7]http:///.

[2]郭诚.县级广播电视台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J].新闻窗,2014(4).

[3]陈军.广电融媒体同播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4,41(7).

融媒体范文第6篇

融媒体又被称为“全媒体”、“混合媒体”等。是利用互联网这个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手机报等多种传播媒介,在人力、采编、互动、营销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融媒体不只是机械地将传统媒体编发过的稿件或是视频新闻简单地搬到网上,也不只是建一个报纸或电视的网络版。而是以网站为核心,以传统媒介为羽翼,统一的采访队伍,统一的新闻品牌,一个大编辑中心,以网络为新闻信息的第一平台和综合的新闻信息库,以三种传统媒介再加上手机报共四种主要媒介,发挥各媒介所长,对新闻事件进行统一策划和报道。

融媒体如同一艘航空母舰,以网站为舰载平台,将传统媒体的报道手段、采编队伍融合起来,形成一支新闻报道的庞大舰队,形成强大的新闻竞争力。融媒体时代,不再像传统媒体时代那样,一个新闻单位只拥有一种传播媒介,或是电视、或是电台,或是报纸,或是网站,而是同时拥有这四种媒介,至少是其中两种媒介,甚至再加上手机报五种媒介,统一新闻资源,统一采编力量,统一新闻品牌,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新闻产品有机融合,有策划地利用各种媒介特点,进行综合的新闻运作和策划。如同一个军区司令综合调配海陆空各类军种协同作战,共同完成新闻事件的全方位报道。

融媒体时代来临

在国外,英国BBC已经将其电台、电视台及网站的编辑部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新闻编辑部,探索全平台的360度采编。英国《每日电讯报》在新的办公地点中,将独立办公室模式改成了报纸和网站的编辑记者共同办公的大平台模式。编辑部里最醒目的是一个由许多屏幕组成的“媒体墙”,时刻刷新着最受关注的网站新闻、电视新闻和照片,记者发来的稿件也会视需要出现在不同的平台上。

在美国的“坦帕新闻中心”,将传统的报纸、电视台和网站整合于一体的编辑部,采用的是开放式的、圆桌式的办公空间,所有媒体的工作人员在这个圆桌上进行统一的报道部署。

在国内,诸暨日报社于2005年就成立了报社网络部多媒体报采编室,网络部成为报社人员最多的部门之一。他们提出“再造新闻纸”,打造“多媒体报”,集电视、报纸、广播等优势于一体,将第一媒体(纸质)报纸、第二媒体(声音)广播电台、第三媒体(声像)电视台、第四媒体(网络)互联网合四为一,创建混合媒体。

2008年7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宣布全媒体采编系统正式运营,“报业集团各媒体发稿取消“日报记者”、“晚报记者”等称谓,一律称为“YMG”记者(YMG为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英文缩写)。YMG记者不再局限于向哪家媒体供稿,而是由集团统一调配。YMG记者的稿件也向多个全媒体终端――纸质报、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电子移动报、户外视屏等。

2009年3月7日,《杭州日报》告别单一纸质媒体时代,实现“报网合一”,同时增加摄像视频报道,打造三驾马车式的融媒体,在《杭州日报》每个部门都活跃着能扛着摄像机、举着话筒、拿着无线上网笔记本进行采访报道的全媒体记者。

2009年5月成都传媒集团全面启动“媒体结对行”模式,将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网络、新媒体等全媒体形态聚合。

媒体融合的大潮正向国内新闻界席卷而来,融媒体使传统媒体从尴尬的处境中实现华丽转身。网络媒体这一异军突起的后起之秀,因传统媒体的注入而功力大增。融媒体时代已经来临。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运作

网络将成为融媒体时代的核心媒介,是融媒体的最重要信息平台,其他媒介将成为融媒体的羽翼。网络不仅可以第一时间快讯,而且是各媒介的集大成者,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皆可;不仅可以本媒体的信息,还能最快的转载大量的其他媒体的信息;不仅有媒体的信息源,还有广大的草根网民的信息源,并有强大的互动功能,随时反馈网友的反响与评论。随着网络的普及,无线上网、手机上网越来越便捷,网络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媒介。网络将成为融媒体的信息集散平台。因此融媒体的新闻运作应围绕其新闻网站而展开。

无论是图文还是音视频,网络皆为第一平台,或与电台、电视台同步播发。电台、电视如果是直播,可与网友进行实时互动;如果是新闻事件发生后录播,则可以将网友评论、网友报料融合在报道中,主持人不是只念文字稿的播音员,而是面对电脑显示屏,一边看着网络,一边放视频、说新闻的互动主持人。报纸综合记者的采访、其他媒体的报道、网友评论和报料,在新闻事件发生的转天,推出深度报道。并向读者推介自己网站的专题报道:“更多新闻请点击本网专题报道”。所有记者都在网站上建立博客,描写采访中的感受与细节,并在论坛上与网友互动。

在未来,所有的读者、听众、观众都是网民,上网成为网络时代的日常行为,网络将无所不在。网络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报纸、电视、电台、手机只是为人们获取信息多提供了几种辅助渠道而已。因此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专长,从自己擅长的角度来报道新闻事件。当然这种改变需要一个过渡和一段时间,需要各层次读者和观众的接受和认可。

融媒体的新闻来源,将不只是记者的采访。网友的报料和评论,是融媒体的一个重要新闻源。亿万网民是融媒体的草根记者,融媒体甚至可以发展网民“准记者”,在网上提供一定的培训,实名登记,冠以“网络通讯员”或“网络记者”的头衔。“网络记者”不仅可以提供文字信息,还可以提供音频、视频信息。

网络热点和网上新闻排行榜,也是其他各媒介的一种新闻资源。报纸可以登载本网站每日新闻点击排行榜。电视也可以播放网友拍客的新闻视频。

融媒体要有统一的大编辑中心,对新闻信息统一编辑,对记者采访的稿件和网友提供的信息统一处理。对新闻产品统一策划,这个编辑中心要求7x24小时不停顿运作,至少三套人马轮番上岗。

编辑中心不应以媒介来分工,而是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深度报道等来分工。制作好的新闻产品放在新闻库中,供具体操作各媒介的编辑来调用,如同超市的货架一样。但编辑中心将对重点新闻事件的报道进行全程策划、统一布署。

融媒体就像一个交响乐队,编辑中心就像乐队指挥。

融媒体的新闻运作流程将比传统媒体或单一的网络媒体更加复杂,而手段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运作将充满创新。

融媒体范文第7篇

2010年,国家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6月,整合社会资源的天视卫星正式挂牌,角色定位于“天津卫视非新闻类节目的内容提供商”。在很短时间内,天视卫星助力天津卫视在全国排名挺进前五,迅速提升了天津卫视的收视、品牌和平台价值,成为广电机构体制改革的标杆之一。

2014年,体制改革的红利已渐被时代的发展所稀释,“融媒”成为新的概念股。

“融媒体时代,台网联动和新媒体给内容产业开辟出一片广阔的蓝海,但这个蓝海不在近海,而在远海、深海。天视卫星的发展也将由近海走向远洋,从聚焦天津卫视到面向全国市场,从传统市场走向新媒体等新兴市场。”这是第一次,天津卫视总监、天视卫星传媒股份公司总经理孔令泉公开阐释他的“远洋战略”。

在融媒体时代,深化机制改革,壮大团队力量,开发3.0内容产品,在全国市场和新媒体领域抢占制高点,这将是天视卫星的新目标。

战略 开启新思路

“作为一个股份制的内容创作公司,天视卫星的视野不能仅局限在天津卫视本身。”前瞻性地谋划“企业”的发展路径,对经济专业出身的孔令泉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惯性思维。

一套班子,双轨运行,天视卫星和天津卫视彼此的命运息息相关。“成立之初,天视卫星的体制基因和传统媒体就是完全不同的。”天津卫视副总监、《从天降》总制片人孙铁麟表示。

天视卫星的挂牌成立让天津台的制播分离有了具体的市场主体。大胆引入社会资本,实行公司化运营,设立工作室制度,实现内部管理扁平化,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天视卫星从无到有的四年也是天津卫视迅速崛起的四年。2010年底,天津卫视收视率全国排名从第12位跃居第7位。2011年上半年开始,天津卫视收视稳居全国前六。2012年收视挺进全国前五,2013年更是稳居全国前五。在日益变化的媒体竞争环境中逆势突围,2014年上半年更是凭借节目、剧目等特色内容多次达到全国同时段排名第一的高收视与关注度。

“初期,这种联合发力的确对天津卫视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天视卫星和天津卫视相切分,也是深化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未来大家可能会看见改革的步伐。”孔令泉表示。

在孔令泉的设计中,“远洋战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识时务”。融媒体时代已经开启,体制改革、台网联动,尤其是新媒体内容的开发,使得内容市场的空间变得更加辽阔,渐成“远洋”。以卫视为中心的节目市场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则变成了“近海”。“近海,也是红海;远洋,才是蓝海。”

第二,“谋全局”。天视卫星自身的发展需要从“近海”走向“远洋”。一方面,天视卫星将尝试突破以卫视为中心的产业经营策略,面向全国市场,尤其是进军新媒体,生产2.0、3.0的内容产品;另一方面,天津卫视也是个开放平台,欢迎其他卫视的团队或者其他社会公司的团队,来承载天津卫视的业务,在这个平台上和天视卫星公司竞争。

在孔令泉的战略布局中,天视卫星将成为越来越独立的市场运作的经营实体,通过内容的拓展,带动渠道的拓展,从而产生新的经营的模式。

工作室 激发新力量

“我们的团队一直低调做事,第一次让他们整体亮个相。”孔令泉表示,天视卫星成立四年以来,旗下团队已经初具规模,仍在继续成长,他们在节目、电视剧、产业开发上,“往往能做到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在公司化运作机制下,天视卫星先后为天津卫视打造出《非你莫属》《爱情保卫战》《国色天香》等品牌节目,在这个过程中,天视卫星整合全国优势资源,以天津卫视的品牌栏目、大型活动、全年电视剧为内容生产重点,形成电视节目策划及制作、电视剧投资拍摄及播映权购销、大型电视活动项目举办、频道广告经营等业务,充分与市场接轨,构建起一个立体型的营销体系。

“用别人投入的1/10,甚至几十分之一,可以做到收视率、影响力相差无几。”天视卫星的内容产品多是“以小博大”,具有非常优化的产出比。到目前为止,投入最大的项目《国色天香》成本为4000万元,这取决于天视卫星实力强劲的业务团队。

工作室制度是天视卫星节目生产管理体系的核心机制。工作室和天视卫星之间权责切割非常明确,天视卫星作为项目投资方,每年以工作室为单位,承接经营项目和指标,工作室日常的人力、管理等成本自行负担,项目盈利后,双方按比例进行利益分配。工作室根据项目不同也要提供一定的“风险保证金”,视节目效果和市场反应为奖惩依据,接手《百万粉丝》总制片人的天津卫视副总监王屹也未有例外。

目前天视卫星有5大节目制作工作室,如《非你莫属》团队刘爽工作室、制作《爱情保卫战》的李艾潼工作室、擅长《国色天香》等大型季播节目的刘涛工作室、主持人出身的赵川工作室等。

由天视卫星电视剧事业部总监张维带领的电视剧事业部是天视卫星团队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一支。而由总监王莹带队的艺人经纪部已有两年多沉淀,经纪的方向聚焦在名人、名嘴和主持人等专业艺人的培养和开发上。

新媒体团队是天视卫星新的尝试。天视卫星新媒体及海外事业部总监隋建民和青梅工作室总监刘卫玲分别带领一支团队开辟不同的新媒体路径。

新媒体 锻造新高度

“未来,天津卫视将是网动感最强的卫视之一。”孔令泉表示,新媒体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多变以及未知的发展模式,而每一种发展模式都有一种或者多种商业模式作为支撑。“‘融媒体’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一战略之下,开发适合‘融媒体’传播的内容产品,同时开发出适合“融媒体”经营的模式,这是我们实实在在要做的事。”

“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同时用主流的内容去影响和引导互联网。”孔令泉所理解的“融媒体”是与互联网之间形成开放而深入的合作,“从资本合作,到内容联合创作,也到渠道联合开发,可能这就是我们的深度。”

和有实力、有探索欲望的互联网同仁合作,从自身出发,天视卫星已经在行动。

如果没有与新浪的合作,《百万粉丝》立意就失去了支撑;《非你莫属》与优酷合作网络直播,进行新媒体式的深度改造,打破电视首播、网络跟进的传统方式;天视卫星开发多个移动端APP,“天天圈”日增长人数超5000人,活跃度超百万;建立新媒体“青梅”平台,为天视卫星的内容进行网络版权分发,并逐渐获得广告分成收益......

“在网台融合的背景下,天视卫星今后产品的开发理念是迈向新媒体,生产具有互联网理念精神和适合网播的产品,这是我们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孔令泉表示。

融媒体范文第8篇

关键词:融媒体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既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传统媒体顺应传媒发展新常态,加快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要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融媒体技术建设相对内容而言补短板迫在眉睫。

传统媒体全台网技术建设的现状

从全台网典型架构来看,基于ESB(企业服务总线)+EMB(媒体服务总线)的SOA架构已经成为主流。随着融媒体改革的推进,当前全台网技术建设已经不能满足媒体产业的发展。融媒体的业态与传统电视有着较大的区别,既需要打通生产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间的关联,又需要重新整合业务流程,实现台内资源、台际资源和社会性资源的聚合再生产、组合、再造,还需要提供跨区域、跨行业的沟通,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动,赢得优势。传统电视台已有基础设施很难适应这些新的变化,融合媒体平台的建设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融合媒体平台建设要以媒体融合发展为目标,以各项业务运行规律为基础,制定符合宣传和产业发展规律的技术体系,既要解决现有问题又兼顾未来发展,既提升传统业务又支撑新媒体业务,形成支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技术体系。

融媒体云架构云平台的技术探析

融合媒体平台架构既要在当前是先进的,又要能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大数据和云计算是当前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新技术,这两种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深刻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特别是云计算技术所具有的业务与主机松散耦合、高效资源利用、业务灵活适配、运行效率提升、弹性运营管理等相关技术特征,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好契合了融合媒体的发展需求,能给融合媒体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随着电视台相关技术系统IT化、IP化不断深入,技术体系采用云架构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需的。选择云化技术构架是技术本身演进的要求,采用云计算技术有效提升了融合媒体平台建设的可靠性,同时也是网络构架演进的要求。采用云化方式,将原有全台网EMB迁移的相关功能要求下沉,极大提升了内容迁移的效率。云架构的选择也是原有全台网交换模式演进的要求,它将促使台内业务板块和系统的进一步融合。借用云计算的理念、思想和方法,把已有的或正在准备开发的技术系统,按照云的思路,通过虚拟化、自动化、标准化的手段,整合成云的架构、流程,形成媒体融合的技术体系。

在融合媒体平台的建设中,应重构应用、数据、操作系统、设备的关系,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分配。将目前在物理系统中的数据流转变为在逻辑系统中的流转,改变流程与系统的关系,将原来的以系统为核心的管控方式变为以数据为核心的管控方式,以降低目前全台业务资源迁移所开销的大量资源。

融合媒体云平台的主体架构选择采用与其他行业相同的SaaS、PaaS、IaaS三层模式。

一、媒体设施服务层IaaS。媒体设施服务层为媒体平台服务、软件服务提供统一的基础环境,主要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以及在上述资源基础之上的虚拟化、池化管理,各类数据库、中间件、负载均衡等,也包括应用优化、安全防护、运营管理、运维管理等云计算数据中心公共管理能力。

二、媒体平台服务层PaaS。媒体平台服务层为软件服务提供统一支撑能力,为媒体设施服务层的使用提供相应的接口。其中,资源适配服务层,用于适配媒体设施服务,并实现资源服务的统一调度;公共能力服务层负责提供媒体融合业务所需要的各类公共能力服务,并采用智能引擎对各任战行流程串联;运营支撑服务提供面向融合媒体运营所需要的相关基础支撑能力;业务集成服务实现各类业务所需要的相关软件与服务的集成整合。平台开发接口层对外提供统一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及软件开发工具包(SDK)。

三、媒体软件服务层SaaS。媒体软件服务层实现统一用户角色及权限管理,通过建立个人工作桌面,进一步实现客户端工作站轻量化部署,操作人员实现不受地域限制的融合媒体业务操作,能够在现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实现多种终端的在线业务。

对云计算而言,其借鉴了传统分布式计算的思想。通常情况下,云计算采用计算机集群构成数据中心,并以服务的形式交付给用户,使得用户可以像使用水、电一样按需购买云计算资源。从这个角度看,云计算与网格计算的目标非常相似。但是云计算和网格计算等传统的分布式计算也有着较明显的区别。首先,云计算是弹性的,即云计算能根据工作负载大小动态分配资源,而部署于云计算平台上的应用需要适应资源的变化,并能根据变化做出响应。其次,相对于强调异构资源共享的网格计算,云计算更强调大规模资源池的分享,通过分享提高资源复用率,并利用规模经济降低运行成本。最后,云计算需要考虑经济成本,因此硬件设备、软件平台的设计不再一味追求高性能,而要综合考虑成本、可用性、可靠性等因素。

云架构平台下关键技术与业务流程的无缝对接

电视台融合媒体业务是多种多样的,现有电视播出业务只是众多业务的一种,更多业务将是围绕内容、用户和数据的运营服务。融合媒体平台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够为开展这些业务提供现成的软硬件资源,实现业务的快速开发和部署。云架构平台涉及到关键技术大致有:云存储、云计算、大数据、安全保护技术、资源虚拟化技术、Html5等各种任务调度算法,实现融媒体业务全方位采集、管理、生产、、管控、服务、创新。同时可将电视台融媒体业务大致分为三类。

一、传统制播业务的升级。该类业务主要围绕新闻类、综艺类等节目的制播进行,其业务范围、处理流程与现有全台网近似,但需要通过私有云的建设以及与公有云、专属云的对接,提升节目的制播效率,变观众为用户,做好受众的数据分析,以提升运营质量。

二、新媒体业务的拓展。此类业务以网络电视台、手机类业务为基础,可通过公有云的规模化使用,进一步提升受众覆盖面。同时,应广泛采用公有云的市场化工具,丰富业务内容、提升业务能力、拓展业务范围。

三、融合媒体业务的创新。此类业务将以基本电视业务为基础,以各类用户为受众,以数据分析平台为手段,实现针对不同用户的精准营销,各类业务的统一共融。该类业务的开展,需要建立统一的用户管理机制和数据采集平台,对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各渠道的用户进行统一大数据分析,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运营、营销机制,让数据真正为各类业务服务,也为电视台实现业务创新突破奠定良好的基础。

电视台相关业务向云环境迁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云平台的技术建设属于基础性建设,为融媒体内容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传统媒体的采编播等技术将慢慢融入平台建设的一个小分子。

(作者单位:吉安广播电视台)

融媒体范文第9篇

【关键词】接地气 区域媒体 融媒体

一、接地气才能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强调,新闻媒体要“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总书记还对新闻媒体工作者提出要求:“新闻战线的同志也要接地气、深入基层,这样才能了解真实的情况。”“接地气、深入基层”的要求,为媒体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不少平面媒体自乱阵脚,丢掉了接地气的传统优势,表现为:减少了本土新闻的比重,内容原创性不足;大量使用网络稿件,报道的同质化严重;过分追求信息量,快餐化倾向明显。媒体从业者的行为,亦有许多需要改正之处,比如,部分采编人员习惯于跑会议、拿材料,对党委政府的政策精神、决策部署不能采用老百姓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传播,官话、套话较多;在信息资源、信息选择、信息传播渠道等方面,仍有“自家说了算”的优越感,居高临下或自娱自乐;简单地将报纸上的新闻报道搬到新媒体平台上,不考虑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新媒体用户的接受心理及阅读习惯。

江苏省靖江市《靖江日报》的直接受众,主要是生活、工作在靖江范围内的人群和对靖江市的资讯、服务感兴趣的人士,他们是《靖江日报》的主要服务对象。可以说,他们既是新闻和资讯的创造者,也是新闻的消费者、经营活动的承接者。因此,摸清他们的需求就非常重要。目前,《靖江日报》的用户中,党政机关干部、文教卫生行业从业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城乡社区居民约各占四分之一。他们关心城市发展、创业创新、自身进步、子女成才等方面资讯,因此,《靖江日报》坚持采取“本土新闻+周刊”的版面布局。在本土新闻的采集方面,主动深入受众、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社会问题、引导社会舆论。近年来,《靖江日报》先后策划了《记者乡村行》《记者社区行》《记者企业行》等新闻报道,采用故事化、体验式报道方式采写了一大批来自基层的鲜活作品,受到读者好评;推出《对话骥商》《靖江骄傲》《靖江好人》《创业故事汇》等多个人物报道专栏,报道各个层面的典型人物,其中的优秀报道还结集出版发行,实现了新闻的多次传播,赢得了受众的关注。

在周刊建设上,《靖江日报》围绕健康养生、生活出行、教育成才、地域人文等设置周刊版面,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2016年7月1日起,《靖江日报》实施新一轮改版,再次优化版面布局,增加本土新闻版面比重,增设《面孔》《现场》《热线》《调查》《帮忙》等版面,专刊副刊版面也大量增加了本土题材稿件和本土作者稿件。

二、接地气是县市区域媒体的竞争法宝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媒产业是注意力经济,失去了用户的注意,媒体的生存必然步入困境。当前,用户日益呈现分众化、差异化态势,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也l生了深刻变化。但对地市、县市区域范围内的人群来说,他们对本地发展变革的关心是始终如一的,他们的家乡情怀是不变的。从调查和统计的数据来看,《靖江日报》的用户主要集中在靖江本地,网站的市外用户中有很大比例来自南京、上海、北京、武汉等靖江籍在校大学生、定居人士较多的城市,微信和客户端的用户构成也有这样的情况。这符合用户了解新闻和信息的接近性原则,人们总是更关注与自己地域、心理、利益接近的资讯。

近年来,部分省级晚报、都市报订户数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户分散、需求差异大,省级晚报、都市报难以满足用户的接近性需求。对区域报来说,要谋求发展,就要更好、更快捷地将地方党委政府的声音、改革发展的成就、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举措等,通过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手段、便捷的途径传递给读者。区域报只有与读者贴得紧,最大程度满足读者的需求,才能守好舆论阵地,赢得注意力和竞争力。

接地气,需要媒体报道读者感兴趣的新闻,采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靖江日报社与读者建立了便捷沟通的机制、无障碍联络平台,定期邀请读者探讨新闻选题、共议报道方式,并借助新媒体平台迅速接收用户信息、回应用户意见,拉近了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距离。在策划重点报道、主题宣传时,尝试采用开放式采访、全程推广的传播方式,通过事件当事人叙述、市民参与采访体验等方法,让当事人、读者和记者一起“生产”新闻,新闻作品变得鲜活生动、富有人情味,吸引了读者自发帮助转发、传播。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从靖江市民需求出发,不断策划推出市民喜爱的活动。比如,靖江日报社连续四年与一个边缘镇联办桃花节并逐步升级为旅游文化节,这个活动踏准了乡镇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节奏,满足了市民寻找本地乡村游景点的需求,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收获了各镇、部门对靖江日报社文化创意产业策划能力的信任。现在,靖江市的工会、妇联和园区、镇等纷纷找到报社,合作打造外宣产品,联办文化活动。

三、接地气需要提升融合发展的能力

接地气,光有理念和决心还不行。在融媒体时代,还必须具备综合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新平台融合发展的能力。

《靖江日报》紧跟媒体技术变革潮流,不断加大新媒体建设、投入力度,已经形成了包括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和户外媒体等在内的多平台传播格局,并入驻今日头条等信息平台;积极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抓住“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这个关键,全力改造新闻采集、加工、流程,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新媒体主攻突发新闻,报纸主攻深度报道和解释性新闻,将单一媒体的竞争力转化为全媒体的共同竞争力。2016年4月26日,江苏省消防总队和靖江市委市政府为靖江德桥仓储公司火灾事故中牺牲的烈士朱军军举行追悼会。《靖江日报》事先进行了全媒体的策划,调集12名文字、摄影记者到现场采访,在靖江网、靖江日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个平台进行了传播,新媒体仅当天的阅读总量就超过40万,阅读量达到报纸订户数的10倍。

面对媒体变革和经营困境,不少传统媒体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削减采编人员的比重,导致采编人员减少、内容生产能力减退,这个做法是不明智的。靖江日报社招录人员有一个规定,就是除新媒体技术岗位外,原则上只招录采编人员,其他岗位人员都要经过报纸采编岗位锻炼。目前,报社从事内容采编的人员占员工总数的60%以上,从事报纸采编和新媒体运营的人员平均年龄30岁,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报社分期分批选派记者参加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采编业务提升班、全媒体记者培训班、网络编辑培训班,同时所有从事报纸采编的人员都要到新媒体岗位实践,掌握采、写、摄、录、编和网络技术运用技能。报社还探索将新媒体供稿、采用量、阅读转发量等网络指标纳入对记者的考核,倒逼纸媒记者转型为全媒体记者。加强与本地区“草根记者”、自媒体作者、自媒体平台的融合,在合作共赢中提升传统媒体的整合传播能力,做到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也可以使传统媒体在内容建设和传播方式上更接地气。

融媒体范文第10篇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媒体进入了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从全球范围来看,最早的媒体融合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1987年,《圣何塞信使报》将报纸内容全部搬上互联网,互联网与纸媒的相互融合就此开始。

进入21世纪,由于3G、4G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介形态的融合开始加速。大量信息在数字化平台上充分整合,报刊、出版物、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介形态融合的成果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被呈现出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因此更加便捷,海量信息打破原有的藩篱,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对当前正在积极拓展国际化战略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讲,熟悉融媒体时代内宣、外宣的规律,对国际化战略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给传播理念带来的挑战

国有企业要想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内外宣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首先就要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规律有新的认识。

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变化,引起了人们对内宣与外宣关系的再思考。有人提出,融媒体时代坚持“内外有别”原则显得不合时宜;有人主张,在互联网和卫星电视覆盖全球的条件下,应该更多地强调内宣与外宣在内容上的“内外互补”、“内外一体”。

严格意义上讲,外宣和内宣并非严谨的学术概念,这种区分方式是从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内外环境出发,根据传播对象、传播内容而进行的归类。内宣是指对国内的新闻宣传活动,主体是中国人民;而外宣是指对境外的新闻宣传活动,主体是世界人民。由于受众不同,我们在传播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内外有别”原则,也就是说内宣、外宣在宣传内容和策略上要有所区别。

“使用与满足理论”证明,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是基于他们的需求而对媒介进行选择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受众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是受众在使用媒介,而不是媒介在使用受众。因此,能否取得传播效果,关键是传播的内容是否符合受众需要,传播的方式是否契合受众的接受偏好。

从外宣角度来看,无论媒介融合多么深入,无论互联网突破了多少地域限制,始终要面对跨文化传播的问题。国内和国外受众由于所在国的政治经济体制、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差异,对信息的需求和接受特点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果忽视内宣、外宣的差别,将国内传播的内容和形式照搬到对外传播中,则不可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因此,对外传播仍然要有针对性,以国外受众的需求和偏好为出发点,选择区别于国内传播的新闻内容和报道方式。就此,从事外宣报道多年的资深新闻人沈苏儒先生曾指出:“究竟根据什么原则来选择对外报道的材料呢?主要的是两条,一是国外受众感兴趣,二是他们能理解。”

国有企业要在国际化业务的对象中开展企业形象传播,可以通过中国的外宣媒体,实现有针对性的传播。中国的外宣媒体在进行中国国有企业企业形象塑造时,可以把同一国家的受众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和特点,采取不同的传播方法和传播策略。在融媒体时代,国际舆论场的竞争空前激烈,受众细分是有效对外传播的策略之一。这要求我们必须有清晰的受众定位,只有精确定位、精确传播才能获得受众的青睐。

有些机构和学者错误理解“内外有别”原则,把其误读为对外传播中“捂盖子”、“遮家丑”的操作依据,这恰恰是对“内外有别”原则的背离。因为这一原则的根本出发点是以受众需求为本,对受众急需了解的重大事件瞒报或“报喜不报忧”,反而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不良的传播效果。

例如,每当中石化、中国铝业等央企进行年报业绩披露时,媒体除了要采访高管外,还会邀请中外投行机构、分析师对其业绩进行全方位解读,而不是仅仅以“正面报道为主”,或让央企“自说自话”。这种典型的多信源报道技巧,会使海外读者更加清晰地从多角度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更加符合外国读者阅读的习惯和思维方法,对开放的企业形象的建立反而更有益。

内宣外宣的相融趋势

就信息消费和共享来讲,内宣与外宣媒介环境之间的边界正逐步消融,二者之间呈现日益融合之势。诚如麦克卢汉思想的集大成者、美国传播学家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所说,“因特网把地球村变成了货真价实的比喻。换言之,它把地球村从比喻变成了接近于现实的白描。”互联网真正突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

特别是媒体之间的界限也被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媒介形态分野已不存在,“融媒体”使得各种信息能够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全天候在世界各地迅速、海量、互动式流动。

基于此,内宣再也难以被限制在国内,互联网及社交媒体使对内传播跨越国界,与世界的信息传播实现对接和交融,中国国内信息能瞬间传达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国外受众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中国国内媒体所的新闻,信道不再限于中国的外宣媒体。在全世界面前,哪怕是地方企业的传播与事态,都将成为国家形象的一个“细部”,都将成是世界把脉中国的依据。同样,中国受众通过互联网亦可随时随地获知国外媒体的信息,也包括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中国外宣媒体的对外报道。从理论上来说,融媒体时代,内宣与外宣二者相互影响,且日益融合,基于互联网的国内外受众可以实现信息共享。

对国有企业来说,在进行自身形象的国内外塑造与传播时,应时刻提醒自己注意企业行为的一致性,在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国外民众比较关注的方面,一定要做到表里如一、内外一致。因为在融媒体时代,了解企业的途径多元,内宣报道甚至成为国外了解中国国企的重要途径。可以想到,利益相关方在地球任意角落,敲击几下鼠标,就可以实现对中国国企较全面的了解。这对主张国际化战略的国企来讲,主动适应融媒体时代内宣外宣相融的趋势不可避免。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内外有别”原则是现实需求,内外宣融合是发展趋势,在此情势下,显然需要我们对内宣、外宣工作重新审视、重新校位。无论是内宣还是外宣,都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种背景和两种语境,“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报道国内问题时要有国际的考量,报道国际问题时要有国内的考量。

对内宣媒体来讲,对内传播时要坚持以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国问题,同时既要以历史的眼光看成绩,又要以未来的眼光看不足。对内传播过程中,要防止妄自菲薄与自我膨胀,防止现实功利的价值追求,防止我们的片面报道被人误判、为人所用,防止片面的正面报道产生的负面效果。

而对外宣媒体来说,对外传播时应坚持科学与价值的统一。首先,树立的形象必须真实。其次,树立的形象必须独特。前者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科学精神,后者则是秉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价值内核。

国有企业在进行国际形象塑造时,也应掌握上述特点,统筹好内宣与外宣各自的传播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国外媒体中关于中国国企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海外事业的发展,很多报道过分突出了经济威胁,甚至上升到政治安全。此类报道难免会引发外国受众的不满、偏见甚至恐慌情绪。

上一篇:政务公开范文 下一篇:思想政治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