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7 17:05:00

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

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疗统计;统计数据质量;制度完善;方法科学

如今各行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医院自然也逐渐信息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医疗统计数据提出了日益增高的要求,对数据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数据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院医疗统计数据不仅要数量,还要兼顾质量。

但是调查研究表明,可提供客观、全面、有效且真实的相关信息的医疗统计数据却远未达到要求,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对统计基础数据质量的控制还很不理想,各种医院评审方法对数据质量的监督也不尽人意。

在实际医疗管理工作中,医疗统计数据的来源形成一个盲点。在分析医疗数据中,一些新的数据指标也经常会随时出现,实际统计工作中却并没有将这些信息反映出来。此外,计算机编程人员不熟悉医院在数据采集、分析、反馈等方面的流程,导致收集到的数据不能及时提供医院所反映的真实信息,造成医院医疗统计数据的标准化程度偏低,同级医院数据根本无法进行比较。

提高医疗统计数据的质量,先要明确数据的分类及特点。

医院统计工作的分类主要有:门诊数据统计、住院数据统计以及其它相关数据。关于医疗统计数据的质量,国际上尚没有统一定义,但从使用的需求出发,医疗数据质量需具有五个特性: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简洁性和适用性。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明确其分类和特性还不够,还要设法提高。可采用的措施如:

第一,建立标准,统一指标,构建科学的统计分析体系

医疗卫生行业统计数据不仅与统计人员有关,还与提供原始资料的医护人员等有关,所以,要在一定范围内,建立有关技术标准,统一指标口径。

在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综合统计分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可结合医院经验管理的实际情况以及其管理水平,构建一套科学且完善的统计分析体系,使其分析结果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加强重视,完善各项制度

医院领导重视是搞好统计分析的关键。统计分析不仅仅是统计部门的事情,它需要医院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许多资料要由相关部门提供。所以,各级领导必须重视和支持统计分析工作,重视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为做好统计分析提供组织保证。

在提取和管理统计数据的时候,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要求来进行工作。通过构建合理且科学的法律法规,使医疗统计数据不会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确保其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客观性。

健全的监控评估制度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医疗统计数据的质量。完善对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制度,加大统计监督力度是提高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保证。

第三,选择科学的原始数据统计方法

对一个具体的样本原始资料,首先应判断其是否存在偏误,然后设法消除这种偏误的影响,进而得到一个较好的估计。例如可以使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的q检验法(或HSD检验法)和交叉样本技术来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将所得到的样本原始资料进行分组,然后进行方差分析,通过观察其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得出资料是否有计量差错或回答有偏误。

第四,写好数据分析报告

医院卫生统计人员不仅要及时准确地完成各类统计报表,还要对数据做出分析。统计分析是建立在丰富资料基础上的深加工。统计分析报告要求原始数据准确,并根据数据分析医疗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通过科学的分析,为医院管理、医疗质量提供可靠的信息与依据。

统计分析报告首先要有针对性、时效性。统计工作人员要以原始基础数据为基础,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采集、加工、整理,准确、及时地提供多种形式的统计分析。

第五,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人的因素是一条永远不变的真理。在采集、处理、存储以及分析医疗信息的时候,人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各级医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保证统计质量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对现有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统计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还要逐步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统计人员必须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并且对医学、统计理论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国际疾病的分类、医学管理以及信息网络技术有所了解和认识。此外,要掌握一定的医护、管理、经济知识,同时还要熟悉本单位的情况,成为普遍复合型人才。

在医疗统计中,医疗统计数据的质量决定了统计的有效性。从使用角度出发,医疗统计数据应该具有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简洁性及适时性五个特性。提高医疗统计数据的质量,首先需要对其加强重视,从各项制度上进行完善。其次要选择科学的数据收集方法,并对其进行有效分析,写好统计报告。还要加强统计人员培训,提高其素质,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葛海波.利用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全面提高统计数据的正确性.中国病案,2005.04

[2]刘成礼.写好医疗统计数据的分析报告.中国病案,2009.12

[3]吴春香,杜杰,黄平波.HIS系统下医疗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科技资讯,2010年第30期

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维度 报表 指标优化

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作教学活动,担负了诊断教学、激励师生、调控教学过程的任务。这些评价通常是学习者学过程中历次考试数据的分析与对比,以报表图表的报告形式展现给管理者及师生。如何采集、保存海量的考试数据;如何从多视角分析、对比这些数;如何快速、体系化制作统计分析报告。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教学评价工作的瓶颈。

以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中考试分析报告生成为研究对象,根据目前大数据分析的研究,将元数据模型、数据立方体、多维度数据分析报表模型、数据挖掘算法相结合,设计实现了一个大数据分析的通用考试统计分析报告生成系统。

一、适用于大数据分析的教学测量评价数据的存储结构

系统采用三层数据库结构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考试信息分布在不同层次的数据库上,以解决数据集中所带来的海量数据问题、基础编码冗余及针对性问题。其中:顶层公共库(TOP公共库),用于存放各类型、各层次考试的基本信息,以及跨不同类型及层次考试的统计数据。第二层公共库用于存放某种类型的考试基础数据、统计数据。第三层为考次库用于存放某次考试的试卷、成绩等数据。

二、报表技术

表就是用表格、图表等格式来动态显示数据,可以用公式表示为:“报表 = 多样的格式 + 动态的数据”。

报表可分为如下几类:列表式:表内容按照表头顺序平铺式展示,便于查看详细信息。一般基础信息表可以用列表式体现。多用于展示客户名单、产品清单、物品清单、订单、发货单等单据或当日工作记录,当日销售记录等记录条数比较少的数据。摘要式: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报表形式,多用于数据汇总统计。如按人员汇总回款额、客户数等;按日期分组汇总应收额、回款额等。.摘要式报表和列表式报表唯一的差别是多了数据汇总的功能。矩阵式:主要用于多条件数据统计。如:按照客户所有人和客户所属地区两个值汇总客户数量。矩阵式报表只有汇总数据,但是查看起来更清晰,更适合在数据分析时使用。

表的绘制方式,大致可以分为SQL画布方式,Cell单元格方式和两者结合型:SQL画布方式报表工具的特点是将报表水平分割成若干个区域,在各个区域上放置报表组件,报表组件位置可以是任意的,各组件可以互相重叠。画布式报表工具的优点 是可以做到可视化数据绑定,组件位置自由。缺点是插入列、组件对齐困难,画表格线经常出现线与线之间的错开现象。这种报表只是很好的解决了"报"的问题, 但对于"表"的问题依然存在。CELL单元格式报表工具,是将报表看作是由一系列连续的单元格组成的区域。要改变报表组件(一般是文本或图形)的位置,只能通过改变行高列宽方式进行,组件之间 不能重叠,单元格可以合并。单元格式报表工具的优点是画线,插入列,多行列标题绘制非常方便,但格子中的动态数据绑定,往往需要手写公式来进行。这种报表 只是很好的解决了"表"的问题,但对于"报"的问题依然存在。

两者结合型报表工具,融合上面两种报表工具的优点,使用户可以可视化地动态绑定数据,也可以象Excel一样来画线,从而大大提高了报表设计的效率。

三、基于维度的报表设计、生成方法

维度:用于确定参与统计计算的对象范围

属性:用于统计计算的对象属性

指标:维度+属性+统计方法

数据字典:描述属性的存储信息、维度定义信息

维度和属性,从概念上讲是截然不同的东西;从实现上讲(表字段)有交 叉。例如分数字段,在进行平均成绩统计时是属性;在进行一分一档统计时 是维度。维度和属性要分别定义。

属性,从概念上讲与维度信息无关。他们都是对事物的某种特性的量化描述。任何事物的不同特性之间不具有函数关系(一个特性无法决定另一个特 性),否则这些特性应当合并。属性在系统中不应有重复存储,换句话说任何属性只能唯一地存储在系统的某一个表的某一列中。

属性与维度在实现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由于关系数据库的局限,在数据结构设计时,不得不将信息分别存储在不同的数据表中。例如成绩信息我们根据考次、科目维度信息将不同的考次、科目的成绩存储在了不同的表中。

我们认为报表的行与列及表头是观察与分析数据的维度;行列的交叉点上的单元格代表了若干维度的所确定的数据集及其上的集聚计算(我们称数据集及其上的集聚计算为指标)。根据维度可以确定指标,用户只需要了解业务中维度的概念,无需了解数据集的概念及数据的存储结构就可以完成报表的设计生成。这大大提高了本系统的可用性、易用性。

四、结束语

采用统计学和教育测量学原理和方法,对考试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提供自定义报表,自适应指标分析方法,教育工作者无需具备专业信息处理的能力就能够自定义分析报表、图表,进而生成服务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教育研究部门、学校、学生的各层次学业评价报告,具有很强的可定制性、灵活性、可重用性。

参考文献:

[1]栾丽华,吉根林;《决策树分类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

2004

[2]QuinlanJR.Discoveringrulesfromlargecollectionsof-

examples:Acasestudy[C].MichieDExpertSystemsinthel-

ectronicAge,Scotland:EdinburghUniversityPress,1979

:168-201.

[3]QuinlanJR.InductionofdecisiontreesachineLearning,

1986,1(1):81-106.

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高等教育统计;数据研究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以云计算为技术支撑的大数据时代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数据典型特征是数据信息量大、数据变化快、数据来源广。[1]如何在如此大容量数据中提取、处理数据,将静态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为决策者提供依据成为当前社会一个重要技能。在教育领域同样如此,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不断冲击学校这一“象牙塔”。我国教育已经开始走出象牙塔,与社会更加频繁和紧密联系,尤其是职业教育这一培养经济社会所需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形式。大数据时代要求职业院校必须保持信息畅通,加强教育信息的搜集、统计与分析。只有掌握了教育数据,才有可能将这些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为学校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1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基层统计基本情况

教育部最早从1954年开始教育事业发展统计。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教育统计的内容不断扩展,改革开放后,各相关行政部门陆续开展了一些专项教育事业统计。目前,我国教育统计形成了以教育事业统计和教育经费统计为主体,以各专项统计为补充的中国教育统计体系。[2]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统计工作覆盖全国50余万各级各类学校或机构、涉及2.6亿学生和1900多万教职工,每年调查指标1.6万项,数据量达55亿条。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是我国教育事业统计的重要一部分。高等教育基层统计工作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组织实施,每年10月开始年度教育事业统计。高等教育基层统计主要包括四块内容:学校、学生、教师、办学条件。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统计采取单位采集,层层上报的方式进行。每年9-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基层统计相关文件要求,各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精神召开高等教育基层统计工作培训部署会议,各高校相关统计人员接受省厅统一培训,了解当年高等教育基层统计系统及统计指标等相关变化。各高校根据统计系统要求和报表相关指标要求收集统计时间段内的有关数据和信息,经所在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后提交学校党院办或发规处(具体部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定),统计员将信息录入至高等教育基层统计系统,经系统逻辑校验和经验校验通过后提交省教育厅发规处,省厅组织专家对全省各高校报表统一审核,审核无误后提交教育部。一般而言,高校统计数据提交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通过后,当年的高等教育基层统计工作基本结束。

2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统计分析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本质上看,数据只是一堆数字,并无太大作用,但如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就是高等教育的信息,此时数据才能转换成信息,为学校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当前,我国高校对教育事业统计存在着思想认识不足、统计员业务能力有限、统计分析不到位等问题,大大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统计功能的发挥。

2.1对高等教育事业统计认识不到位,不重视统计工作

当前,很多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对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数据采集不严谨,导致教育事业统计存在着虚报、瞒报现象。对很多学校而言,高等教育基层统计工作只是一项行政任务,统计结果只要通过高等教育事业统计系统审核即完成该项工作任务,没有树立数据分析研究的意识,对统计数据的后续分析不够。

2.2统计员业务能力不足,对统计及数据分析工具不熟悉

高校的统计工作一般由办公室或发规处等有关同志负责,属于兼职的常规工作。统计员对统计指标和统计系统研究不深,没有娴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对数据的处理仅限于通过EXCEL表格对进行简单的运算。统计员业务能力不足会直接影响高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导致学校因统计数据偏差而影响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2.3高等教育统计相关指标滞后,无法满足学校管理需求

目前对高校统计数据分析监测依据的是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该指标主要涉及学校生师比、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等。而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已基本完成基础条件建设,发展方式也从外延式发展转到内涵建设上来,教育部的办学指标对当前高职院校而言早已达标,有些指标甚至远远超出标准水平,这些基本指标对实现学校办学监测作用有限。

2.4高职院校对教育统计数据开放程度较低,相关数据获取较难

要想实现统计数据为学校发展服务,学校需要在大量统计数据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纵向研究了解学校近几年的发展态势,掌握学校发展脉络。横向研究则能够让学校了解本校在同类院校中的水平和地位,掌握学校自身发展的短板和优势。[3]然而多数学校将教育统计数据上升到保密程度,对学校相关数据讳莫如深,不肯对外公布,导致学校之间产生信息沟通壁垒,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信息孤岛。

3有效利用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的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发挥统计数据作用,高职院校应转变思想,树立开放办学思维,提升教育统计数据质量、提升教育统计运作效率、提升教育统计公信力、提升法治治理教育统计水平。加强统计分析工作,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将静态化的数字转化为动态的教学检测指标,提高统计分析工作绩效,完善教育教学诊断预警机制。

3.1树立开放办学思维,打破学校信息孤岛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全省高等教育统计数据库,数据库对高校开放共享,为高校教育决策提供服务和研究支持。高校应该转变观念,完善相应信息公开制度,坚持开放办学思维,打破高校之间的信息壁垒,及时了解自身发展情况以及兄弟院校办学水平,互相取长补短,形成良性发展循环,最终提升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3.2强化统计人员培训,提升统计数据质量

学校要高度重视统计队伍建设,结合工作实际做好培训工作计划,确保培训工作有序开展。组织好教育统计人员专业化培训,确保各岗位教育统计人员上岗前都具备从事教育统计工作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全面掌握工作流程、指标解释、填报要求、软件应用等。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精确性,为学校开展分析研究,进行教育决策提供高质量数据。

3.3组建研究团队,加强统计数据研究分析

组织一批业务骨干成立高校数据分析中心,中心根据历年高等教育统计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分析,每年相关数据分析报告,组织相关课题研究,将高校教育统计服务向事后监管、预测预判和对策建议转变。建立覆盖全面、调查准确、计算科学、运作高效、服务优质、保障有力的现代化服务型教育统计研究团队。

3.4建立基于数据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借助省厅公共服务平台和学校自身数据分析中心力量,对高校统计数据进行精准深度分析,通过对学校近几年核心数据比较,了解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师资力量、教育仪器设备等方面改革举措是否有效;通过比较相关院校数据,了解学校的发展优势与短板,建立教育诊改机制,完善教育质量内部保证体系,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实现适应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刘凤娟.大数据的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4(8):13-19.

[2]王青逯.健全教育统计职能,服务教育科学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8(6):22-25.

[3]杨毅,.高等教育统计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1(4):12-14.

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人事统计

人事管理

数据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和教职工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在高校日常管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事管理工作是高校稳定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而人事统计是人事管理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能直观全面地反映人事管理工作中各种元素的特征,通过对人事信息的统计和对比分析,能全面、准确、动态地反映高校教职工队伍的数量、构成比例、分布及发展变化等情况,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支持,为领导和管理者了解现状、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一、高校人事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校人事统计工作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师资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指明方向。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要实现校内职员和师资队伍的优化配置,激发和保持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就更需要高度重视人事统计工作,充分利用人事统计的数据分析报告。

(一)人事统计工作是优化人事配置的基础

人事统计工作是人事管理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在高校进行人事统计,目的就是运用科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大量人事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以全面、准确、动态的反映高校教职工队伍结构状况。通过对专任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后勤人员的比例结构进行统计分析,能反映高校人事的配置情况,了解高校各类人员的组成比例是否合理;统计专任教师的职称、学历学位、年龄等变动情况,为明确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提供数据支持,为人事部门制定人事管理制度提供决策依据。因此,人事统计工作对于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人事统计,并对具体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才能详尽了解高校人事配置的情况,并对人员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

(二)人事统计工作是了解高校现状和进行决策的依据

在高校,教职工的调入、调出、退休、职务职称的晋升和学历学位的变化等都是高校人事管理的内容。同时,教职工是保证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要素,其中专任教师是影响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专任教师队伍中,通过对师资队伍中职称、学历学位、年龄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专任教师学历层次和学缘结构是否合理,年龄的分布状况是否合理,特别是教学人员职称结构合理与否,可以直接反映出高校的办学水平。有了这些人事统计分析结果,就为高校人事部门制定合理的用人制度,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发展规划,合理使用人才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三)人事统计工作是人事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高校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是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首先,人事统计工作是人事管理中最基础的工作。从人事统计的内容可以看出,人事统计信息的提供是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各高校都必须在了解校内机构设置和各类人员结构比例的基础上,才能拿出符合实际的改革实施方案及其配套政策。其次,人事统计从数量上反映人事工作的效果。它是了解人事工作状况的基本数字信息,是对人事工作实行科学化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人事制度改革效果的重要参考。开展人事制度改革,离不开人事统计的配合,否则,就难以判断改革的效果并及时进行改进。

二、结合人事统计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

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说明结合人事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制定符合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才是最有利于学校发展要求的。华北电力大学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确立人才强校战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了“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人事、人才工作发展思路,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战略抓手,以深化校内改革为发展动力,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管理模式,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努力开创师资队伍建设新局面。

历史形成的华北电力大学两地办学的实际情况,客观上造成了与同等规模学校相比,管理机构偏多,行政人员比例偏高,管理运行成本较大,办学绩效偏低,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校内劳动人事改革,制定了《华北电力大学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原则意见》。通过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合理地设置校内机构,严格控制各类人员结构比例,提高办学效益;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强化竞争机制,努力建立一支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相适应的教学科研并重的师资队伍;完善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全员评价体系,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结合华北电力大学人事统计中教职工结构组成及比例,近几年,学校在人员招聘工作中,坚持“积极招聘教学、科研人员;适当补充教辅人员;基本稳定管理人员;自然减员工勤人员”的原则,使得师资结构、校内教师和非教师的比例有了很大改善。结合人事统计中专任教师的职称及学历结构情况,在教师招聘中,不断提高标准,严格要求,规范管理,拓宽渠道,广纳贤才,使教师学历层次显著提高,学缘结构得到优化,学科结构逐步健全。为扎实抓好学校提出的“质量工程”“创新工程”“人才工程”,实施了青年教师“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化”工程。学校从招聘、培养、管理等方面入手,要求新聘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本学科最高学位,从而提升青年教师学历层次,提高师资博士比例。

三、高校人事统计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做好人事统计并对统计信息进行分析运用,对于高校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人事统计工作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统计质量,也使得统计信息对于高校发展的贡献度大打折扣。

(一)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

在高校普遍存在不够重视人事统计工作,认为人事统计工作只是应付上级报表,对学校发展没有直接影响,这种错误的观点严重影响了高校统计工作的开展。有些高校领导虽然关注人事统计数据,但不重视人事统计工作和分析报告,只是在数据出现问题时才思考对策,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等到下一年又会成为更大的问题。统计工作本身就枯燥乏味,加上领导不重视,因此,人事统计人员自己也不重视,只是为应付上报,机械地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既不对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也不对基础数据库进行维护。

(二)统计数据时效性差

人事统计的信息和数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一个即时变动的状态。一方面,教职工的调入、调出、退休、职务职称的晋升和学历学位的变动等信息,都始终处于随时可能变动的状态。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事部门掌握的信息变动情况相对滞后,如学历学位的变动是以教师的学习档案为准,但学习档案常常受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及时归档,导致无法及时变更相应的个人信息,从而导致在不同时间统计某一时期的数据结果不一致。另一方面,统计指标也随着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因素而发生变化。对于目前越来越复杂细致的统计报表,有些高校填报起来存在困难,究其原因是原有的信息库中没有新增的统计信息项目,人事统计工作停留在对统计信息的简单汇总。这样就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统计指标情况,造成了统计数据实效性差,难以适应高校管理的需要。

(三)统计数据失真

《统计法》的颁发实施,对确保人事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人事统计数据的质量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高校领导和人事统计人员没有全面、准确的学习和理解相应统计法律法规,也没有仔细理解统计指标解释,更没有认识到人事统计在高校分析决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导致人事统计数据的不客观、不真实和不准确。这主要表现在,在衡量高校办学基本条件的量化指标中,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思想,有意夸大或缩小,虚报、瞒报有关人事统计数据。从而应付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学评价和质量评价,为自身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提供便利。

(四)统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统计机构,加上有些高校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大多数高校人事统计人员都是兼职的。人事统计人员流动较大,造成了人事统计队伍不稳定。有些高校对人事统计人员的学历、专业背景、业务素质要求不高,其中大多数统计人员不是统计或相关专业毕业,也没有参加过人事统计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统计岗位培训,不熟悉统计法的基本要求,不具备人事统计专业理论知识,对统计指标理解不透,因而不能对报表需要的数据进行准确的统计,更谈不上做出高水平的人事统计分析,领导也无法依据统计信息进行科学的人事决策。

(五)统计人员数据处理分析水平不高

人事统计工作人员一般由从事人事或劳资管理的职员兼任,平时对人事统计基础工作投入的精力很少。统计人员不会关注人事信息的日常变化情况,只是接到统计任务才对人事信息进行简单的汇总和单纯的数据说明,不具备进行数据横纵向综合分析和深入研究的能力,难以发现数据中所蕴藏的问题。使得统计结果不能发挥信息、咨询、监督等应有的作用,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各部门对学校人员动态信息的需求,难以为人事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分析支持。

(六)统计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虽然高校都有先进的设备,但大都不能完全应用于人事统计工作中,许多单位对人事统计认识不够,人事统计仍主要以搜集、整理内部数据为主,没有对其加以重视,因此难以实现统计信息的整合,统计分析也只是单纯的数据说明,缺少对外部相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对比分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统计,缺乏分析预测能力,不能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全方位的科学的参考,更谈不上运用信息化手段为社会提供高等教育人事管理分析研究的综合信息,统计信息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四、加强高校人事统计工作的建议

(一)从思想上重视人事统计工作

从思想上重视人事统计工作,才能有效发挥人事统计工作在人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的领导和人事统计人员要树立意识:高校人事统计工作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和改革发展都必须由客观真实的人事统计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支持。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应把人事统计工作看做衡量高校人事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高水平的人事管理需要高水平的人事统计工作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应加强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统计法律法规是规范统计行为的准则,要带头遵守并要求统计人员严格执行统计法律法规。

(二)做好人事统计基础工作,把好数据质量关

人事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事管理的方向正确与否,因此,要注重人事统计报表的质量,确保人事统计报表能够准确反映高校人事现状的实际情况,为人事管理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首先,要加强人事统计的基础工作,提高源头统计数据质量,确保统计数据的来源准确可靠。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为了统计而统计,而要把人事统计工作融入日常的人事管理工作中,建立比较完善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并及时更新项目和信息。其次,要充分利用统计资料,做好统计分析报告。随着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内容,统计指标也有新的变化。这就要求对高校人事统计工作重新定位,提高统计分析的整体水平。高质量的人事统计工作,能够确保统计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为师资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指明方向。

(三)提升人事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人事统计工作内容繁琐、专业性强,可就目前情况来看,从事人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大多不是统计或相关专业毕业,一般由从事人事或劳资管理的职员兼任,直接影响了人事统计工作的正常作用和效益。各高校应通过集中培训和强化业务知识学习等措施,使从事人事统计工作的人员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和业务素质。只有当统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法制观念,熟悉人事统计理论,明确人事统计范围、口径和指标解释,熟练运用计算机与网络进行数据搜集、处理和上报,才能确保人事统计工作的准确高效。

(四)加大数据的分析力度,提高信息利用价值

人事统计不能只是简单的数据堆积,而应充分利用人事动态信息资源。通过客观的人事统计数据分析师资队伍的结构和变化,把人事管理的真实现状和变化情况反映给领导作为决策参考,对数据显示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使得人事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建立在科学的依据上,真正为高校人事管理提供保障。因此,在完成人事统计的基础上,要形成深刻详细的统计分析报告,对人员结构、师资队伍等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方案,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监督、咨询作用,不断完善高校人事统计工作,为高校人事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统计水平和资源共享

在高校人事统计工作中,要提高人事统计数据质量,必须强化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人事统计数据应直接通过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自动统计汇总出来,这样只要保证了系统中信息的准确,就会大大提高人事统计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避免人工统计造成的失误。为了充分发挥人事统计的信息资源优势,为高校人事管理服务,结合目前高校人事统计工作的特点,研制和开发具有高校特色的人事统计数据库,做到与上级部门统计软件兼容,增强实用性和实效性,保证统计数据的及时、准确、高效,为高校强化人事管理和完善校内人事改革制度方案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

五、结语

总之,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事统计工作的内容会越发丰富,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高校人事统计工作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的三大职能,它直接展现了学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状况,反映了学校人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各级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人事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人事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完善,构建最优的人员结构和师资队伍,使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为高校全面发展提供保障。高校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人事统计的重要性,加强统计工作的领导,完善高校人事信息管理和统计工作,探索适应本校的人事管理工作,科学运用统计数据,实现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发展,从而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高校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小华.高校人事统计信息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08-110.

[2]李如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统计工作的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32-134.

[3]彭艳.高校人事统计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师,2012(8):72-73.

[4]陈婷,曹文军.加强高校人事统计工作 提升人事制度改革成效[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增刊,2011 :63-65.

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交通行业 工资统计 SWOT分析 发展策略

工资统计作为国民经济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和国民收入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它不仅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职工规模、人员构成和收入分配情况,也是国家制定相关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劳动就业政策、税收政策的重要依据。交通行业工资统计数据,对准确把握交通行业人力资源结构水平、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状况,及时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工资政策,促进交通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交通行业工资统计概况

交通行业开展工资统计已有10余年,目前形成了以《交通运输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为核心,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统计报表制度》、津贴补贴调查、工资测算等多项工作组成的统计管理体系。

从统计对象上看,《交通运输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的统计对象为直属和系统单位,直属单位包括交通部直属机关、事业单位及相关企业团体等各法人单位,系统单位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厅(局、委),交通运输系统有关大型企业所属全部法人机构。该报表涵盖范围广,数据量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统计报表制度》则主要针对上述所述直属单位,26张报表将人员情况等进行详细划分,数据最为详细。从统计指标上看,主要统计指标包括单位数、年末人数,年平均人数,工资总额及生活费等。从上报手段来看,目前主要采用专业软件统计方式,通过单机版工资统计管理平台,配合Excel、纸质报表等进行填报。

2.交通行业工资统计工作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教授海因茨提出,也被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将研究对象面临的各个因素归结为:S代表strength(优势)、W为weakness(劣势)、O为opportunity(机会)、T为threats(威胁)四类要素,通过这些要素进行系统化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有利于研究对象迅速发现有利因素、规避短板,同时找出问题办法,明确发展方向,是进行战略法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本文引入这种方法,对目前交通行业工资统计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当前该项工作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SO、WO、ST、WT策略,针对性的制定交通行业工资统计工作的发展对策。

2.1优势(strength)分析

(1)统一领导布置

交通行业工资统计,由交通运输部人事教育司统一组织部署,统一对行业内各单位提出统计要求,组织开展工作,并采用逐级汇总的方式进行上报,上级汇总单位对基层单位数据进行审核和汇总处理,然后进行上报,最后数据汇总到部级。这样的方式不仅增强了单位填报的统计积极性,使各级单位能够重视工资统计,同时也有利于推进工资统计实施各项新举措和新突破。

(2)完善的统计报表制度

《交通运输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几经完善,形成目前以4张表格为基础,上报时间明确,报送方式统一的统计报表制度。严格按照统计报表制度,能够保证数据的有效、及时上报,是开展工资统计的必要条件。这样的统计报表制度,能够有效的保证全面统计工作的开展,对提升统计工作的质量,保障数据的准确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2劣势(weakness)分析

(1)基层统计人员变动大,人员水平有待加强

工资统计工作一般由单位人事处(科)人员承担,由于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繁重,很多人员是被临时安排进行报表填报,工资统计只是其大量工作中的一种,因此很多人员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加之工资统计每年开展一次,很多人员不能熟练牢记操作方法和统计口径,很多单位统计人员变更,这些都直接导致新一轮工资统计工作时出现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上报数据的质量和实效。

(2)缺乏对数据的有效分析

目前各单位对工资统计工作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统计准确的数字,上报即代表工作完成,缺乏后续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其实,工资统计直接与大到国家政策,小到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能够开展数据分析工作,作用十分显著。但目前尚未了解交通行业有专门的工资统计研究或分析工作。

2.3机会(opportunity)分析

当前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云、大数据等理念的提出,都为统计多样化提供了手段,加速了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能够减轻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升数据计算审核能力,能够及时进行数据的更新汇总、检索查询及反馈。因此需要加快统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加快数据资源在允许范围内的共享和利用,提高数据质量和数据利用效率。

2.4威胁(threats)分析

当前各单位用工形式多样,人员结构变化加快,加之工资改革调整,工资统计的内涵和范围也在不断调整,因此如何做好工资统计工作,如何在保证统计对象范围的同时又能考虑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未来一段时间工资统计工作将要面临的重要挑战。

3.交通行业工资统计发展对策

3.1SO战略:统一规划,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打破原有依赖单机版软件每年更新参数,需要光盘介质传入传出的模式,采用网络版上报形式,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大数据、云等手段和资源,加快交通行业工资统计信息化建设,构建网络化工资统计平台,不断对工资统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在可行范围内实现统计信息共享和简单数据分析。这样的信息平台,不仅能够减少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避免了报表参数更新错误导致的填报问题,保证了报表参数的及时更新、自动汇总等功能,还能够实现往年数据的查询、检索和对比,缩短数据上报返还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使得工资统计数据资源能够更深程度的开发利用。由部组织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更能使得建设能更加高效开展,并且能够整合更多的资源,在平台启用后也能更好地保证实施和效果反馈等。

3.2WO战略: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提高信息利用率

统计工作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统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统计工作的负责程度都直接关系到统计数据的质量。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工资统计人员的培训,使统计人员思想与时俱进、接受挑战,将专业知识转变为统计数据和高质量的分析报告。

应定期开展交流工作,也可学习其他行业的先进经验,通过各种形式{动人员的积极性,实现工资统计工作的良好发展。通过交流,不仅能提升统计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也能够提高工资统计数据分析的质量,从数据中找到单位和职工所关心的重点内容,形成具有价值的分析报告。通过进行数据分析,不断提升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的服务价值。

3.3ST战略:不断完善工资统计制度

交通工资统计报表制度,每两年进行一次修订,因此要不断根据当前薪酬制度和统计工作要求,不断改进工资统计制度,不断优化统计工作流程,持续提升劳动工资统计业务水平,保证交通行业工资统计制度更加科学、合理、规范。

3.4WT战略:规范统计基础工作

工资统计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规范的基础工作。因此要制定完善的统计体系,规范统计标准化流程,从数据的保存,到数据的整理,提取,审核上报到后来的数据分析工作,每一步都要有规范的流程。保证统计工作基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能够保证统计工作的时效性,同时也能便于监督和奖惩工作的开展。

上述四项策略的实施,能够为交通行业工资统计未来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为交通运输业能够建设一个信息化程度高,数据利用效率高,统计人员素质高的工资统计分析工作提供前进方向,也为各项统计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文静.工资统计国际前沿研究[J].调研世界,2016(2).

[2]周祝董广霞,刘英,等.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发展对策[J].中国环境监测,2017,(1).

[3]左庆乐,林旭霞.完善我国交通运输统计工作的思考[J].交通企业管理,2007(6).

[4]刘欢,李舵,刘轶伦.企业劳动工资统计问题及建议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34).

[5]高彩云.公路系统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面临的现状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8).

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价值 质量标准 可行性分析

由于统计分析可以实现完整、全面、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重要的作用,统计分析工作可以实现远程操控,而不必身临其境才能实现对企事业单位的分析,这使统计分析成为了实现良好监督的重要手段。统计部门掌握大量风准确的统计资料,可以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的大量信息,如企业的运转情况、经济运行情况和发展变化的情况等。在统计部门获得大量的统计分析结果的时候,就可以实现对企事业单位良好的监督功能,能够承担起监督企业单位对政府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生产和发展的完成情况.统计分析人员根据统计分析将结果用报告的形式写出来,则是实现监管人员对企业单位进行监督的方式。这样,监管人员即使没有深入企业单位内部进行调查研究,也可以根据统计分析报告对企业单位进行监督。

一、信息与核算

1.信息资料的取得

信息资料的取得以原始资料为依据,在实物量和劳动量指标下,对统计数据的统计进行原始数据的封存管理,以便统计资料用于财务和其他部门。对于原始凭证和票据都需要妥善的保存,按照价值量指标进行最终的数据整合,统计出当日、当月的生产量。

2.核算分析方法的运用

统计上的静态指标反映在动态分析上,采用核算分析的方法对专业的统计数据加以分析,以此提供给决策部门进行预测和决策等控制分析。按照概率预算和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对统计指数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统计指标,为资产的收益和费用的使用进行关联状态分析,基层企业统计分析的产量和资金包括实物的流动,按照统计分析的时期指标进行考量。

二、数据质量控制

1.统计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首要环节,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首先决定于这个过程,它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如果设计过程的工作质量不好,就会给统计数据质量留下许多后遗症。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数据质量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对统计数据精度所提出的要求。满足统计目的精度的统计数据就是准确的,高质量的统计数据。首先要作充分的调查,系统地收集市场和用户对统计数据的反映和实际使用效果的情况;其次要分析研究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找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攻方向;最后要进行反复论证,考虑到统计工作中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合理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统计指标设计得是否合理,也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之一。采用统计报表搜集资料,首先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定的指标要符合统计制度的规定,范围要全,分组要准,指标涵义的解释和计算方法要精确;其次要对统计报表的设计、颁发、填制、汇总的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2.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原则

对于数据质量控制需要整个统计系统部门内的所有参与者进行有效的制度执行,对于出现错误的统计而导致数据层层失真的现象需要及时的纠正,以确保每个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单纯的依靠数据统计的一线人员无法使得数据在初级阶段得到很好的控制,必须在这个监督体系控制下,参与监督和数据采集样本的人员共同合作,针对数据控制中的传输问题,尽可能的将数据错误的发生消除在第一步骤上,解决全员性的数据质量控制问题,需要建立基层统计的控制体系,在这个体系的维护下,对数据采取负责制,按照工作质量标准,以合理的分工进行数据控制。与数据统计相关的广大统计工作者的职责是确保数据的第一准确的保证,由统计体系引导的数据控制和数据合理性分析都会给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供更加强的工具。数据的录入和采集按照企业的基本要求,实行每日采集,交接班制度的数据执行到位,按照数据分工明确,数据分析到位的指导原则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做到不遗留一个数据,不发生较大的数据错误,对于已发生的数据错误要及时的按照体系要求进行整改。

三、企业统计工作制度执行

1.企业统计工作制度

企业统计工作实行单位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可指定一名负责人具体负责,并配备专(兼)职统计员。贯彻落实统计法律法规和有关统计制度,增加统计法制意识,准确及时报送政府各类统计调查报表。依法办理统计单位登记和变更登记手续,按时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年度统计单位清查核对。企业统计员应按规定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书,不得任用不具备统计从业资格人员从事统计工作。

重视统计基础建设,改善统计工作环境,搜集整理统计原始记录,建立健全相关统计工作台帐,按照统计档案管理要求规范管理年度统计资料。积极开发统计信息资源,参与企业管理,主动提供企业发展可行性分析调研报告,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优质服务。

2.企业统计员工作职责

统计工作中,按照统计法规的要求实行统计资格执业上岗的要求,统计员须具备从事统计工作的从业资格,并且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实现对统计工作的全面掌握,在提高本业务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对统计知识的继续学习。由企业制定的统计工作计划,须按照计划的具备实施步骤积极制定统计业务核算和统计记录方面的具体帐目。在此,须做到统计数据的分析与原始数据保持一致,没有出入。经各项制度执行的统计数据报表,不得迟报以及虚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信息资源须按照企业的综合管理进行分析处理,从统计资料出发进行分类的数据整理工作需要在生产可行性报告上进行分析,提出可行性的发展分析报告。各项报表的统计档案的管理需要严格执行企业管理制度,在提取报表时须经企业负责部门审核同意。

参考文献

[1]安文彩. 怎样使企业统计为生产经营服务[J]. 经营管理者. 2011(17).

[2]査燕冰. 浅谈如何做好企业统计分析工作[J]. 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03).

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范文第7篇

1.领导应该重视劳动工资统计工作

企业领导应该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予以重视,要指派专人来专职从事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建立健全劳动工资统计机构,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应该跟踪收集企业各阶段、各环节、各方面的劳动工资资料。严格遵守企业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确定了一名分管领导负责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把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纳入了领导工作议事日程。有条件的企业还应该投入资金对劳动工资统计办公室进行改造维修,购置归档专用密集架以及防盗、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高温、防强光等设备,配备电脑、扫描仪及相应统计软件。

2.加大技能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企业应该设立综合统计室,配备专职人员,并保持人员相对稳定。让熟悉统计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老同志一对一教会新上岗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人员,除了学到劳动相关工资统计法规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学到统计台账登记、统计报表整理、原始记录整理、等业务知识,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工资统计员。企业要建立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制度,保证在频繁换人的情况下劳资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和准确性,真正做到“三个一致”:即综合表与基层表一致,基层表与企业台帐一致,台帐与实际一致。加强劳动工资统计业务知识的学习,使其全面掌握“企业一套表”各项指标的涵义、范围、逻辑关系以及上报要求,使劳动工资统计的责、归、移、管、用等环节都做到依法进行,有章可循。

3.制定严格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

在劳动工资统计中,应该建立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行为,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同时,还应该对各基层单位在劳动工资统计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明确责任人。要严格按国家的有关劳动工资统计规定,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采用科学规范化管理,使劳资统计工作务必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4.加快劳动工资统计信息数字化进程

企业在继续认真做好纸质劳动工资统计信息的接收、登记、保管、归档的同时,有条件、有需要的企业可以逐步实行数字化,对过去的永久和长期保存的纸质劳动工资统计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并逐步纳入常态化工作。同时,还要加强沟通,提高数字化加工效率,加强与统计局的沟通对接,特别是在劳动工资统计信息数字化加工进程中,遇到问题及时与统计局业务科室联系,确保数字化劳动工资统计内容规范、符合标准、成果有效。此外,为确保已有电子目录不被破坏、丢失,除对目录的电子数据进行电脑备份外,还可以购置刻录仪等设备,将劳动工资统计信息的电子目录全部刻录制成光盘,以利于所有信息目录数据的长期、完好保管。

5.严把审核关

劳动工资统计主要存在漏报、工资总额少报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劳资统计工作人员严把关、勤审核,对来自基层的统计数据,进行认真的审查和核实,加强对劳动工资统计专业与其他专业数据之间内在联系和可比性的分析,真正使劳动工资统计数据反映客观实际。同时,全面推行劳动工资网上统计直报系统。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网上直报,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和质量,减少了中间环节、减轻了基层负担、极大地方便基层。

6.强化统计数据分析

要努力从大量的统计数据中找出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所关心的重点内容,同时采用行之有效的统计数据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进而形成有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例如,可以对企业职工年龄构成用结构分析法来进行分析,重点看“4050”人员所占比重及劳动工资情况,以便企业领导进行减员增效。再比如,可以对企业近几年来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变动情况基于结构分析法来进行分析,重点探讨社会年平均工资与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差距,以便为企业深化工资改革提供参考。

二、结语

企业劳动工资统计是一项重要及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加劳动工资统计信息的实时性、时效性、准确性,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范文第8篇

为适应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应重点发挥铁路统计的咨询功能,提高统计分析质量,为铁路的发展当好参谋。针对铁路劳动统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铁路劳动统计分析的对策,即提高对铁路劳动统计工作的认识、强化铁路劳动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建立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特点的铁路劳动统计指标体系、提高铁路劳动统计分析报告质量、加强铁路劳动统计信息系统的建设。

关键词:

铁路;统计工作;劳动统计分析

目前,铁路正在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全面参与现代物流业竞争,最终实现“既保安全,又有效益”的双赢目标。为此,铁路劳动统计分析应适应铁路改革发展形势,在完成劳动统计信息、计划进度监督及辅助财务核算等传统职能的基础上,重点发挥劳动统计咨询职能,提高劳动统计分析质量,为完善工资分配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铁路企业劳动效率提供决策意见和建议,为铁路的发展当好参谋和助手。

1铁路劳动统计分析现状

铁路劳动统计分析通过研究铁路运输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数量、构成、分配、使用及其再生产等经济现象,为铁路各级领导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政企分开,要求统计工作能及时提供准确、完整的统计资料,加强统计监督,做好统计分析。但是,统计工作仍然没有摆脱以运输生产统计为主的传统模式,重填报、轻分析、轻预测;劳动统计分析超前性、预测性信息比重小,缺乏动态的评价、分析、监督和预测,难以满足铁路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与铁路进入市场后对劳动统计分析工作的要求存在差距。为此,铁路劳动统计分析工作应积极适应铁路建设现代物流企业的新目标,特别是通过加强劳动统计分析,准确、及时地反映铁路运输生产经营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供具有预见性和先导性的劳动统计分析,为铁路全面参与现代物流业竞争,最终实现铁路安全效益双赢的目标提供决策支持。铁路劳动统计分析是指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铁路劳动相关理论,研究描述铁路劳动经济现象,揭示铁路劳动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铁路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经营管理决策、宏观调控提供服务。目前,铁路劳动统计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识存在偏差。铁路运营模式主要以保证运输安全和完成运输任务为导向,在制定人力资源调配及工资分配方案时,对人员配置是否最优、工资激励效果是否最佳等关键因素缺乏科学评估。因此,铁路相关管理部门对统计分析的需求不足导致劳动统计分析内容仍然以提供数据为主,劳动统计人员对统计分析的认识不到位[1],缺乏对铁路运输经济问题的深入挖掘剖析。

(2)劳动统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目前,铁路劳动统计人员在业务素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劳动统计从业人员没有系统地接受过统计专业的培训,学历低、年龄大,专业素质不高,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差,利用优化统计方法欠缺。二是劳动统计人员变动频繁,新的劳动统计人员大多是临时换岗,没有参加过专业的统计业务培训,劳动统计分析质量受到影响[2]。三是统计队伍大而不强,目前全路92.8%的统计人员都分布在基层一线,全路有超过一半的劳动统计人员没有技术职称,大量劳动统计人员以工代干。

(3)劳动统计指标体系有待完善。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要求统计及核算指标应积极与市场接轨,应建立健全劳动统计指标体系,采用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交叉的指标从多角度考核,进行全面、准确的衡量与评价。现行的铁路劳动统计指标体系以有关铁路劳动统计规则和劳动统计报表为基础,重生产统计和数量统计,而反映运输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指标不足,难以适应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的要求。

(4)分析报告质量有待加强。一是统计分析方法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统计人员在开展劳动统计分析时,较多采用比较法、分组法等一些基本分析方法,但应用多元分析法、聚类分析法、预测法等分析方法较少[3]。二是分析目标不明确。很多劳动统计分析报告对经济现象的成因挖掘不深入,与铁路运输生产经营、效率效益结合得不够紧密[4],不能及时反映铁路运输经营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事物,以及存在的问题。三是劳动统计信息采集范围较窄。统计人员只重视对铁路内部劳动统计资料的收集,对外部市场数据,以及和劳资管理关系密切的生产经营数据关注不足,缺乏与外部市场的比较分析[5],难以发挥劳动统计分析的管理决策支撑作用。

(5)劳动统计信息化建设滞后。目前全路劳动统计信息系统建设仍然以报表管理为重心,以统计台账作为基础数据的载体,数据颗粒度较大,统计分析不精细。例如,工资台账中的基础数据登记的是财务凭证的支出信息[6],该信息很难细分到车间、班组及个人;主要工种台账由基层劳动统计人员通过手工方式由本单位其他信息库登记加工而来,不仅耗时耗力,其准确性也很难得到保障。数据颗粒度大导致报表数据仅能满足开展宏观分析,很难适应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2加强铁路劳动统计分析的对策

2.1提高对铁路劳动统计分析的认识在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关键时期,应加强劳动统计管理,以劳动统计分析工作为支点,提升工资分配效能,激发广大铁路职工增收创效的积极性,优化劳动生产组织,促进铁路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铁路企业应加强对劳动统计工作的领导,把加强劳动统计分析与提升劳动统计数据质量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一是高度重视,借助各类谈心、座谈、调研等活动,提高统计人员对劳动统计分析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加大铁路劳动统计分析在工作考核中的力度,从制度上保障劳动统计分析的重要地位[7]。三是组织铁路基层单位优秀的劳动统计人才,选择热门课题加强研究,加强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专题分析,以点带面,促进各级劳动统计人员开展劳动统计分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强化铁路劳动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基层劳动统计人员岗位变更频繁是长期以来影响统计人员整体业务水平的重要因素,新岗人员较多,业务水平难以得到快速提升。因此,铁路劳动统计主管部门应坚持不懈地抓好劳动统计基础管理。一是加强既有劳动统计人员的稳定性及后备劳动统计力量的培养,解决劳动统计人员频繁变更带来的工作质量不稳定问题。二是通过对劳动统计人员开展递进式指导和帮助,全力提升劳动统计人员业务素质,解决劳动统计人员分析能力欠缺的问题。三是加强劳动统计分析评比工作,在劳动统计人员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以提高铁路劳动统计分析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四是积极采纳优秀的劳动统计分析意见和建议,切实改善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充分体现劳动统计人员的工作价值,提升其开展统计分析、服务经营管理的能动性。

2.3建立铁路劳动统计指标体系长期以来,铁路劳动统计指标体系以满足国家对铁路行业统计需求为导向,虽然也根据铁路企业特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细化,但总体上看,反映铁路企业效率、效益的指标不足。铁路在向现代物流转型过程中,应加强投入产出管理,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实现铁路企业运营效率及收益最大化。对劳动统计分析工作而言,需要在满足国家对铁路行业统计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结合铁路劳动力管理的实际情况,在反映人员使用效能、工资分配效率、投入产出效益方面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如增加反映时间利用程度、企业员工素质、职工健康状况、职工流动情况等方面的指标,不断完善铁路劳动统计指标体系,全面反映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使用情况。

2.4提高铁路劳动统计分析报告质量铁路劳动统计分析报告应具备准确性、时效性、针对性、逻辑性等特点,提高铁路劳动统计分析报告质量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紧跟热点问题,选好分析题材。铁路劳动统计分析的选题关系到劳动统计分析报告是否具有实用性,应结合铁路运输经济发展的热点、焦点,为铁路运输生产决策提供分析依据[8]。二是建立有效模型,多维度分析问题。当前对铁路运输经济发展规律的分析大多依靠劳动统计数据挖掘,仅依靠历史数据的增长比较很难反映运输生产实际,应建立科学的数据分析模型,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按不同时期对劳动统计数据进行多角度、高质量的分析,如在铁路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分析中,通过建立适当的分析模型,可以分析得到各铁路局劳动生产率和当地不同劳动力素质对铁路运输经济产值的贡献度,为铁路劳动力政策提供科学参考。三是关注数据时效性,确保分析效果。铁路劳动统计分析既要重视基础统计数据质量,同时也要重视数据的时效性,应多渠道关注铁路劳动统计数据及内外部市场数据变化,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劳动统计分析报告。四是紧跟政策变化,深入调查研究。劳动统计人员应及时、全面地掌握国家、地方政策变化,以及铁路运输经营政策,把握劳动统计分析的工作重点。此外,还应深入基层单位进行劳动统计调查研究,多看、多听、多分析基层情况,选择熟知的、可掌握的内容开展分析,写出有价值的劳动统计分析报告。

2.5加强铁路劳动统计信息系统的建设铁路劳动统计分析工作应根据铁路管理的实际需求,加强劳动统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一是认识到劳动统计信息系统既是铁路统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是铁路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与其他业务系统、统计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必须站在全路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高度上,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开发建设劳动统计信息系统。二是在劳动统计信息系统设计上应摒弃以往报表汇总上报的模式,直接由信息源点获取数据,即从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财务核算系统、运输生产系统,以及其他统计专业系统中获取与人员、工资、劳动生产率有关的数据,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各类统计分析。三是充分利用大数据加强铁路劳动统计分析,并与传统的抽样调查获取的小数据相结合,对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中与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情况、问题、成果、经验进行统计分析,提高铁路劳动统计分析质量。

3结束语

在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铁路劳动统计人员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数据资源,开展劳动统计分析,切实提高数据生产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全面服务能力,把握精准的方向,创造出铁路劳动统计分析精品,真正使大量的统计成果通过劳动统计分析工作为铁路各部门所共享,提高咨询服务水平,为铁路效益、效率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参谋服务。

参考文献:

[1]柏永勤.加强铁路统计分析工作的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31(9):43-44.

[2]洪奕东.对基层单位劳动统计工作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0(1):118-119.

[3]王焕香.浅议如何提高劳动统计分析质量[J].统计与管理,2015(10):10.

[4]李粤.论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措施[J].东方企业文化,2014(8):135-136.

[5]褚春阳.写好统计分析的几点体会[J].中国统计,2012(2):42.

[6]彭怀涛.铁路工资总额统计有关原则的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35(12):45-48.

[7]王翔宇.货运组织改革中劳动统计分析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郑铁科技,2014(1):59-61.

[8]田苗.浅析如何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J].人力资源管理,2010(2):50-51.

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范文第9篇

一、坚持持证上岗制度,不断提高劳动工资统计人员专业素质

国家统计局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并对从业人员资格证每两年审验一次,无疑对统计人员基本素质提出了要求。各基层单位应坚持劳动工资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培训,造就一支知识全面、眼光敏锐、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综合协调能力强、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为领导提供决策建议的高素质统计人员队伍。

二、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是进行有效统计分析的前提。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及时性直接关系到统计质量的高低。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在对数据信息进行采集汇总时,应抱着大统计的全局思想,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来警示自己。因为看似枯燥无味的数据却“一枝一叶总关情”,经常活跃在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

三、进一步做好劳动工资统计业务基础化建设,实现规范化管理

基层统计是统计大厦的基石,而信息收集是基层统计的重要环节,对收集来的信息做好原始记录、登好统计台账是确保源头数据质量的关键。目前,会计电算化工作已全面普及,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要实现规范化管理,就要尽快利用计算机普及电子台账,开发应用统计软件,实现社会联网。基层单位也要加大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硬件投入和人员配备,把劳动工资统计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此外,要实现劳动工资统计规范化管理,还要开好劳动工资统计年报工作会议,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统一统计口径和指标解释,做到数出一门;严格报表层层把关和报送时限,做到优质高效;对瞒报漏报、弄虚作假行为严格依照统计法规进行制裁,做到责任层层落实。

四、适时调整劳动工资统计口径和统计指标,以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劳动工资统计涉及的内容有从业人员、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人员、离退休人员等变化情况,劳动报酬、人工成本、保险福利、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劳动生产率、就业服务、劳动力价位、劳动合同签订履行、拖欠职工工资情况等;职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术等级、职业工种等构成情况也在劳动工资统计范围之内。随着经济所有制性质的多元化,用工形式和薪酬制度的多样化,各种统计口径和统计指标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劳动工资统计范围应逐步扩大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社会平均工资也应从公有制机关企事业单位扩大到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可以形成两个社会平均工资分别作为公有制经济单位和其他所有制单位的缴费依据,以解决目前社会平均工资虚高、社会保险费用征收偏高、企业和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同样,私营企业中劳动合同签订履行情况、社会保险缴费情况、拖欠职工工资情况等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些统计指标直接关系国计民生,需要通过《劳动法》《劳动监察条例》《劳动合同法》等相应的法规来强制执行。

五、强化统计数据分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范文第10篇

一、提高对数据重要性的认识

1. 很多隐藏的问题是我们只能通过数据挖掘出来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哪些时间、哪些地点、哪些客户群、出现了哪些异常状况?同时通过数据深层次挖掘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并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例如某呼叫中心的接通率3月份达到了93.70%,但是其人员的在线利用率(座席人员登入系统后与客户通话及事后处理时长占总登陆时长的比例)只达到了53.92%,说明座席人员的工作强度比较小、排班时安排的人员过剩,付出的代价就是人员成本过高(如图1)。

2. 任何一个呼叫中心都要做数据上的统计和分析,数据对于呼叫中心管理者的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统计分析应该可以让管理者看到数据背后的信息并且能够给出几套决策方案,这样呼叫中心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中得到发展。再如客户针对某个业务拨打的频次非常高,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挖掘真正的原因,为有效降低呼入量、提高客户满意度提供决策依据。

二、提高对数据的敏感性

1. 呼叫中心的指标

呼叫中心包含哪些指标?指标之间有什么关系?各指标平均情况、增长情况都是什么?一般呼叫中心的各个指标值大概在什么范围?同时了解各个指标在节假日会是什么情况?营销活动时期会是什么情况?一般呼叫中心会包含接通率、平均通话时长、事后处理时长、重复呼叫量、在线利用率、一次解决率等指标,当一次解决率明显提高时客户的重复呼叫量就会随之降低,从而在相同的人员配备情况下接通率也会明显提高,但是在线利用率会有所降低,最终导致人员成本过高。

2. 呼叫中心的范围

需要了解各行业、各地区以及国外一些呼叫中心的指标情况,知道各个指标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不同特征分别是什么,从而不断提高对数据的敏感性以便及时发现统计分析中的问题。用平均通话时长来举例,假如某呼叫中心该月平均通话时长为90秒,有A、B两个呼叫中心,他们的管理人员看完后得出这样的结论:A:90秒的平均通话时长比上个月高出了10秒,需要降低;B:这个月平均通话时长从100秒降到了90秒,客服代表的销售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很明显呼叫中心A一定是成本型呼叫中心,而呼叫中心B则是利润型呼叫中心(如图2)。

三、提高对数据统计分析的准确性

数据的准确性可以说是关乎呼叫中心成败的关键因素,一个统计上的错误就有可能误导管理者做出错误决策,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如何提高数据统计分析的准确性。

1. 准确认识数据

·各个统计数据(指标)分别是什么?分别是怎么定义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例如前面提到的在线利用率——座席人员登入系统后与客户通话及事后处理时长占总登陆时长的比例;公式:(客服代表实际通话时长+事后处理时长)/ 登入系统时长。尽管不同的呼叫中心对于指标的定义可能有所不同,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各个指标在同一个呼叫中心内的定义必须是一致的,如此才能让各级人员对指标有统一的认识。

·统计的是哪些业务?哪个时间范围?哪些客户群?哪些地区?在对呼叫中心数据有了整体了解的基础上,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数据的整理。

2. 准确整理数据

·应该先将原始数据进行备份,以备不时之需;

·整理过程中将数据粘贴为数值格式,剔除冗余数据、公式、批注等(如图3);

·整理过程中各个表格中数据需要有一个关键字段,这样可以将数据进行必要的关联。尽量将所有数据汇总到一个工作簿中,方便数据分析时做关联分析;

·整理过程中所用到的公式需要保存,不要粘贴为数值格式,以备分析中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3. 准确分析数据

·分析前需要做出整体的分析框架,分析过程中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及时调整;

·分析前应该把整理好的数据表格单独拿出来,不要在原有的整理数据表中做分析;

·分析过程中指标的名称、各维度的名称要保持统一;

·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数据的描述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80/20法则等;

·用合适的图表进行结果的展现(柱状图、折线图、雷达图、饼图等),需标注清楚图表的名称、数据的统计范围、单位等(如图4);

·给出正确的分析结论及相应的改善或者是应对措施;

·形成分析报告。

4. 对分析后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核查

·检查分析中所用到的数据是否正确,避免分析此项而错用到其他项数据的情况;

·检查分析中用到的公式是否正确,看公式涉及的数据单元格是否正确(包括单元格是否完整、单元格引用是否正确);

·检查数据明显高于或者低于平时水平的异常点(或者说是不符合日常规律的点)是否正确,此时需要查看是否是整理的数据中有错误,包括时间、地点、业务、客户群等(如图5);

·检查分析结论是否正确,查看结论是否和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检查分析报告中是否有语句不通、语句歧义、字体格式(字号、颜色等)不统一、使用链接错误的地方。

5. 以上内容需在日常分析工作中不断完善,以保证数据分析的正确性、客观性、严谨性和时效性。

上一篇:档案统计分析报告范文 下一篇:疫情数据分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