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2 11:07:35

人员考察报告

人员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一、户籍制度的制约。因为现行的户籍制度,很多毕业的大学生考虑到落实户口,很多人不愿意到私营企业里找自己合适的工作,尤其是、等大城市落户仍然受到严格限制,这

些都严重地制约了人才的跨地域流动,成为影响人才要素市场的重要因素。

二、人事档案制度改革的滞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之处主要表现在:单一的国有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不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并存的新形势;现行的“人档分离,收费管理”的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办法不符合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的需求;而且传统人事档案的采集利用制度也不符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

三、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到位。但是由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辞退、辞职的暂行规定与公务员辞职、辞退的暂行规定的不完善之处,影响了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人员的出口,造成了想出去的人出不去,不胜任的人该走却走不了的局面,这些都导致了人才市场供需主体难以完全到位,人才市场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四、人才市场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就全国范围而言,很多地方还没有建立起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活动的执法检查制度,未对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活动实行日常即时性的监督管理,人才市场的就业歧视、职业安全、权益保护问题突出,影响了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相关内容得知,我国人才总量每增长1%,拉动经济增长1.28%,年专业技术人才至少缺1746万。

报告统计分析表明,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从年均增长速度方面考察,年至年,人才总量的增长速度年均为7.34%,实际经济总量GDP的增长速度年均为9.38%,经济增长对人才总量增长的弹性系数为1.28,即人才总量每增长1%,拉动经济增长1.28%。

特别在假日期间,人才网站的招聘活动却热火朝天。长假正好成为那些准备跳槽者的绝好机会,不仅可以事先在网上搜寻好“东家”,还能在网上学习应聘、面试的技巧,既省却了奔波之苦,又能获得许多免费学习的机会。八方人才等人才网站在假期中均安排了不同类型的网上招聘活动。

此次人才市场走势有三个特点:

一、招聘单位和求职人数大幅增加。进场招聘单位是948个,进场求职人数达45868人,仅月日和日平均进场人数就在万人以上,招聘单位和进场人数分别比前周增长64·9%和40·2%。

二、招聘岗位超过1·8万。上周到人才大市场投放的招聘位岗位有18169个,比前周增加98·8%,是市场同期投放招聘岗位较多的一周。但招聘岗位需求有所侧重,各岗位需求增加的幅度也不一样。需求量比较大的岗位是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工程等岗位。

三、高科技和经济类专业受青睐。在众多的招聘专业中最受欢迎的专业是电子专业,占岗位需求的48%,比前一周增加22%。其次是经济管理岗位,此岗位需求量也比较大,占岗位需求的20%。

在人才市场,你也许会听到:“找工作,我痛苦!”的,但事事兴衰沉浮,喜忧参半。作为我们大学生而言,也是如履薄冰啊,根据自己的亲身社会实践,也结合现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是经济形势,我们青年要把丰富的只是武装自己,把自己融入于社会潮流,从而锻炼自己。

为了搞好人才队伍建设,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开发人才资源。主要措施有:

一是制定了积极的人才政策。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先后出台了40多项人才政策,尤其是“”以来,分别制定了《市“”期间人才工程规划》、《徐州市-年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及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政策,并建立了人才发展资金。各项人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指导和保证了人才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是积极搞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市以来,人事部门共引进各类高层欢和急需人才5000多名,引进国外智力70余项,通过各种形式培养高中等人才4000多名,并开展了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出国留学工作;近年开展的各类培训达3万人次。

人员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 李梅

一、发展过程

早在80年代初,一些国家驻沪领事馆及驻沪机构就提出了外籍人员子女的在沪入学问题。为此,上海市教育局一方面给一些中小学(如市二中学、长乐路小学)下发了《关于各国驻沪领事馆及驻沪机构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通知》,让这些中小学向外籍人员子女开放,使其插班就读;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帮助外国领馆及企业开办小学,如帮助美国领事馆在其馆内开办小学,通过以上措施,暂时缓解了外籍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

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投资环境的改善,来沪外资企业不断增加。到1992年底,在上海的外资企业已有3500家,常驻人员7500多人。上述的插班就读和小型的外籍人员子女小学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此,市教卫办与有关方面商定,于1988年提出了外国人士来沪投资开办国际学校的设想,并通报各国驻沪领事馆、三资企业及外国驻沪机构。美国驻沪领事馆接到这一通报后不到一年,即于1989年3月21日照会市府外办,提出开办领馆人员子女学校,即上海美国学校的要求。经市府外办同意,上海美国学校于1989年3月31日在上海市教育局正式注册,成为上海市第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随着上海城市“一个龙头,三个中心”位置的确定,上海的人文教育环境、经济投资环境、科技信息和政策法规等,都具备了足够的条件。上海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因此获得了蓬勃发展。1993年,新增了三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上海日本人学校,上海耀中国际学校,上海中学国际部。

上海日本人学校由上海日本领事馆开办。该校租用徐汇区康健地区一所新建配套小学为教学点,开设年级从小学至初中,学生以日本学童为主。课程、教材、校历与日本国内学校基本相同,教师全由日本文部省派遣。为解决日益增长的入学问题,日本文部省提供部分拨款,同时通过公司赞助和私人集资,建立独立的校舍,扩大办学规模。

上海耀中国际学校由香港耀中教育机构开办。租借长宁区仙霞小区的一所幼儿园和古北新区学校为教学场所。开设年级从幼儿园至初中,学生以港、澳、台及外籍华裔居多。开展双语教学是该校的特色之一,教学采用香港的英文学校模式,外籍和本地招聘的教师约各占50%,该校是目前上海入学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上海中学国际部由中美合资大千美食林有限公司出资,上海中学出场地、出师资,共同开办。教学点设在上海中学内一幢独立的教学大楼内,开设年级为初、高中,教学上集各国之长,结合中国实情精选国外优秀版本的教材,教师除聘用少部分外籍教师外,其他均由上海中学教师专任或兼任,学校管理也主要由上中来承担。

1994年,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经上海教育局同意,开办了上海宋庆龄幼儿园国际部。校舍利用宋庆龄幼儿园的部分教室。教学中吸收国外先进的幼教方法,每班一位外籍教师,另配备一位有学历、经验、懂外语的原幼儿园教师辅助。幼儿园内实行教师定期轮换在国际部任教的制度。促进了园内教师的语言学习,也给教师学习国外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直接机会。

到1994年,已经开办的四所国际学校办学规模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据1991年9月统计,上海美国学校学生人数发展到334名,教职员数53名,上海日本人学校学生人数176名,教职员数34名,上海耀中国际学校学生人数254名,教职员数79名,上海中学国际部学生人数67名,教职员数14名。这四所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形式和管理,都初具成效。

1995年由德国学校董事会创办了上海德国学校。以暂借龙柏饭店2号楼一个层面为教学点。该校开设年级从幼儿园至小学,教学上基本按德国的国内要求,教师全部是外籍。首次招收学生50名,同时以前开办的五所国际学校的招生规模又较1994年明显提高。其中上海美国学校学生人数473人,上海日本人学校学生人数229人,上海耀中国际学校学生人数585人,上海中学国际部中学生人数108人,中国福利会宋庆龄幼儿园国际部儿童人数60人。与此同时,法国学校已向上海市教委提出办学申请。

由上可见,上海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发展过程是:80年代处于酝酿和初步发展阶段,89年建立上海美国学校。90年代初没有较大发展,到90年代中期的93、94、95年,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93年一年内新增国际学校3所,94年再增一所,五所学校学生总人数发展到1500多人。随着上海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国际学校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二、管理办法

1993年,上海市教育局、市外办根据《上海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和国家教委《关于国外机构或个人在华办学问题的通知》,结合上海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在上海建办国际学校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就国际学校的建办原则与规范、审报程序、管理办法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随后讨论并通过了《境外团体或个人在沪举办国际学校的管理办法》。该办法共十三条,对意见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补充。

上海的实践与立法,推动了全国的国际学校办学实践与法规建设。1995年4月5日,国家教委正式通过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该办法共二十条三十二款,对开办国际学校的审请条件、审批过程、办学方向、招生对象、聘任师资、场地、资金等问题作了较详细的规定,是管理国际学校的重要政策依据和规范化的文件。

三、办学特色

六所国际学校的办学各有特点。美国学校、日本人学校和德国学校本国特色较强。耀中、上中国际部和宋庆龄幼儿园国际部富有中西结合的特色。现主要以后一类学校为例介绍国际学校的发展特色。

1.管理体制

国际学校引进企业和私立学校的管理制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市教委主要负责每年学生名单和教职员工的注册工作,一般不过问学校具体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同时市教委根据《关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对新开设学校进行审核。学校与政府其它部门交涉遇到麻烦时,市教委负责协调。

2.办学方针与培养目标

国际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学校作为不牟利的社会事业,追求教育的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为此,国际学校确立了国际化、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上中国际部以“博采人类先进教育之精华,吸取世界各国文化之精髓,传授当代科学技术之成就,培养二十一世纪之英才”为总目标。

耀中教育机构的办学方针是:“拓展教育新路向,接受时代挑战,追求服务高素质;发展自我,回报社会,创造未来”。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分阶段目标:

①婴幼儿:在满足其体能、灵性、智能、语言、情感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发展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兴趣,包括对人对事的关心和信任,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技能的掌握。

②中、小学:加强学科及知识性的学习,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学会自重自爱、树立责任感等为主要目标。

3.教学与课程

为求得与各国学制衔接,国际学校实行双语、双教材教学,以实现中西课程互补,多元文化融合。

上中国际部打破原有的年级划分和班级授课制,采用小组和个体授课相结合的方法。国际部的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张自己的课程表,学校根据每个学生和各科的不同情况,配备专门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国际部借鉴美式教育的精华,融合中国教育之长,主课如数学、英语等,同时使用中、美两套教材,力争学生学得更精更好。

耀中国际学校的课程主要有:英文、数学、中文、自然、地理、历史、美术、体育、戏剧、音乐舞蹈、运动、社区服务。

美国学校的课程:英语、语言艺术、社会学、科学、数学、美术、音乐、中文和中国文化、体育等。

日本人学校课程:国语(日本语)、社会、数学、理科、音乐、美术、技术、家政、保健体育、英语、中国语。

4.师资结构

日本人学校、德国学校以本国师资为主。上中国际部、耀中、美国学校,宋庆龄幼儿园国际部吸收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专业知识的中外籍教师任教。

上中国际部规定,在海内外挑选教学经验丰富且具有专业技术和资历的中外籍教师来校任教。教师上岗一律实行聘任制,聘期以一学年为单位,每年保持一定的解聘率。

5.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良好的服务管理

上中国际部有实验楼、电脑房、电化馆、影像厅、图书馆等教学设施,齐全先进。此外还有标准的田径运动场、网球场、体育馆、游泳池和溜冰场。同时还为一部分学生提供宽敞舒适的住宿,并配有专职的辅导员管理,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6.学校与家庭合作、研究与实践结合

耀中确认家庭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很重视与家庭的共同配合。为建立多种沟通的渠道,鼓励教师与家长的合作,达到学校与家庭同步教育的目的。耀中设有教研部,由具博士、硕士学位的专业人员负责,推行教育研究、课程发展、师资培训、出版等工作。

四、问题与建议

1.由于历史原因上海美国学校与上海日本人学校目前还是以驻沪领事馆作为开办者,如要求这二校确定自己的办学“定位”,尤其是要定位为以外籍人员子女为招生对象,还将出现许多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学校的办学与招生倾向于开放,中国人也乐于把子女送到国际学校就读。那么有没有可能依照一定法律,允许国际学校向中国人子女开放?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

人员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一、市外来人口基本情况。

市是一个新兴的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城市,辖10个镇和1个部级技术开发区,辖区户籍人口63.7万人,登记外来暂住人口62.5万人,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基本是1:1,外来人口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来人口总量不断上升。2000年登记外来人口数为13.5万人,2004年登记数为62.5万人。外来人口每年以48%的速度递增。

2、外来人口文化水平较低。市外来人口中80%来自农村,80%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

3、外来人口以经济活动为主,主要分四类:

一是“白领”,以人才引进为主,有较高的学历,他们思想、工作、生活比较稳定,约占10%;

二是“蓝领”,以打工为主,居住相对集中分布在工厂企业,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7%;

三是“灰领”,即自由职业者,以小商小贩为主,占总数的8.2%;

四是“黑领”,即“三无”人员,居无定所,素质较差,对社会危害大,约占2‰。

4、外来人口滞留时间延长,在定居趋势上升。其中,暂住一年以上占30%,相当部分在昆居住数年以上,有的举家定居,成为新人。

5、外来人口违法犯罪比例高。近年来,外来人员违法犯罪一直占查获违法犯罪总人数的70%以上。2004年,市查获刑事作案人员1524人,外来人员1282人,占84.12%。

二、市外来人口管理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1、确立了本地化的管理理念。正确看待外来人员对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反作用,确立“共处一地、共创繁荣、共保安宁、共树新风”的指导思想,将外来人员视为“新人”,不排斥,不歧视,与本地人一视同仁,并在具体管理方法上提出融管理、教育、服务为一体的管理理念,调动外来人员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建立了网络化的管理组织。成立市外来人口管理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相关部门抽调16名同志组成。同时,开发区、各镇成立了外来人口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市现有各级管理办公室58个,登记管理站283个,共有专兼职协管员2435人,治安人员1014人。经费保障问题,由市、镇两级财政共同为每个登记的外来人员拨款31元,其中:公安20元、劳动和保障8元、计划生育2元、外口办1元,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经费保障。

3、形成了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五种管理模式:

一是以外企单位内部管理为主的“校园式”;

二是以房屋出租社会管理为主的“卡片式”,如所参观的玉山镇同心外来人口管理站,每户出租业主有一个档案,在其中租住的外来人员每人一张卡片记录其信息,由专兼职协管员进行管理;

三是以社会面上集中居住为主的“旅馆式”,如所参观的群叶打工公寓、千叶打工公寓,分别居住外来打工人员4500人、4000人左右;

四是以建筑工地集中管理的“营房式”;

五是以“三无”人员为主的“救助式”。

4、落实了全程化的服务措施。

一是成立社区服务站,在农村建立以综治、警务、调解、治安保卫和外来人员管理“五位一体”的综治办,把登记发证工作延伸到农村。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外来人员的法制观念和基本素质。

三是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四是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到现在,已建成各种规模的打工楼65余处,有打工楼386幢,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率达到70.6%,集中居住人数43.73万人。

五是创造良好的就读环境。市外口办会同教育局对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达标”管理。目前全市共有11所合格民工子弟学校,其中,中学一所,吸收外来人员子女11523人,另外有13324名适龄外来人员子女被市公办学校吸纳。

六是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市电视台开设每周一期的“相聚”,《日报》开设“海纳百川”、“新人”等专栏,积极宣传外来人员的先进典型。并经常举办各种文娱活动,丰富外来人员业余生活。

三、外来人口给市带来的挑战。

人口大量涌入,挑战着城市承载力,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给市主要带来三个方面的挑战:

1、社会治安管理的挑战。市刑事案件中82%来自外来人口,外来人口从偏远地方走出,中国特有的单位组织机构、乡村宗族社会以及家庭亲情对个人的行为约束机制,对他们起不了作用,容易沦为犯罪高危人群。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挑战。学校、供电、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速度,跟不上外来人口增长速度。每增加一个外来人口,就需要增加3.5万元基础设施投入。

3、对“和谐”建设的挑战。和谐的政商关系强调的是当地管理者与外来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均衡;劳资关系是协调企业家与外来打工者的利益分配;新老人则是保证本地人与外来者对城市公共资源的共享。这些都与外来人口密切相关。

四、几点启示。

我区外来人口情况与市相比,在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比例、外来人口文化程度、外来人口主要特征、外来人口带来的挑战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市外来人口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对我区外来人口的管理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组织。

根据目前外来人口的管理现状和未来人口导入的任务,导入人口的管理需要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综合管理组织体系,势在必行,必须尽快建立。

建议区、镇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综合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人口综合管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网络管理体系。将外来人口纳入到人口综合调控和管理体系中来。

1、建立区人口综合调控领导小组,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成员单位由有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人员由相关部门人员抽调组成。

2、建立镇(街道、园区)人口综合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街道、园区)社区办(综治办),人口综合管理办公室配置一名正科级专职主任和若干名工作人员,具体由各镇(街道、园区)根据外来人口数量确定。

3、整合组建社区综合协管队伍,在现有社区保安队、外来人口管理服务队以及房屋租赁治安管理、外来劳动力管理、外来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等辅助管理队伍的基础上,整合组建一支职责明确、管理规范、素质较好的社区综合协管队伍。同时,可与实施“万人就业项目”相结合,发挥整体集聚效能。社区综合协管队伍的人员配置按照400—600外来人口配置1名协管员的工作要求,全区组建600-700名的社区协管员队伍。各镇(街道、园区)根据外来人口规模配置社区协管员队伍。

(二)加快推进外来人员相对集中居住管理。

目前,市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率已达70%,为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区在部分镇(外来人口集中居住中心)和大型企业(集体宿舍)已经实行外来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但比例较小,应该在全区范围进一步推广外口相对集中居住管理办法,推进外来流动人员集中居住区(点)的建设。通过集中居住区(含集体宿舍等外来人口居住处所)吸引、分流租赁私房居住的外来人员,为其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服务,安定外来务工人员,对集中居住区实行小区化管理,加强治安防范和人员管理,不断优化外口集中地区的社会治安。

(三)落实经费保障。

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所需经费,实行分级管理、分级承担:

1、区人口综合调控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业务经费按照每年外来人口登记数1元/人列入区财政年度计划。

2、各镇(街道、园区)人口综合管理办公室经费由各镇(街、园区)财政拨付。

3、社区综合协管队伍所需经费来源按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办法,即社区综合协管队伍经费来源为三块:

一是市财政定额补助;

二是区财政和镇财政各承担一块;

人员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根据局里统一安排,我们一行四人于7月19日至26日,参加了“江苏省统计管理赴港培训班”的学习和考察,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

一、基本概况

江苏省统计系统30名同志参加了由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苏港人才培训合作办公室与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在港联合举办的“江苏省统计管理赴港培训班”,其内容非常丰富。一是课程学习。听取了香港政府统计处组织架构及工作方针、香港官方统计系统的发展及管理、统计人员的培训及发展、国际统计标准的应用、与国际及本地社群的关系、统计研究及素质保证、统计法例及相关法例、统计系统及资讯科技发展与应用、资料的原则及收费政策、数据的方法、官方统计数据的应用、推广统计认知和服务承诺等13个课程讲座内容。二是参观交流。参观了香港大学校园和统计及精算学系,政府统计处的就业及职位空缺统计和电脑辅助电话访问中心的运作,香港廉政公署,政府统计处的服务贸易统计、电脑中心、刊物销售中心和贸易统计数据服务中心。

二、主要收获

一是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无论是香港大学和政府统计处,还是香港廉政公署,所到之处无不使我们领略到秩序井然、规范高效、积极向上、勤奋工作的环境和氛围。从管理的角度看,也许是他们的组织架构和岗位职能的设置、教育培训、督促检查和考评激励等方面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拿政府统计处来说,香港政府统计处隶属于政府财政司下的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其组织架构的领导层(见图1)既不纵深又不横扩,而第一线工作架构呈扁平型。政府统计处的员工约1520人(见图2)。政府统计处处长是政府的统计事务总顾问,也是政府统计事务体系的主管。统计处副处长直接管辖三个科,即技术支援科:研究统计方法以提高统计素质;发展科:统计系统的发展及素质监控检定;行政科:部门的行政工作。统计处的五名助理处长分别负责五个统计职能部,即经济统计一部:对外商品贸易统计、价格及住户调查统计;经济统计二部:按行业划分的年、季、月经济统计调查,工商业资讯科技的使用情况和普及程度统计,港外母公司驻港及当地办事处统计;经济统计三部:国民收入统计和国际收

支平衡统计;社会统计部:人口、劳动人口和其他社会统计;综合统计部:劳工统计,为部门内的资讯科技应用提供支援服务,为其他政府部门提供统计专业服务,出版事宜,人力资源发展有关活动。

员工教育培训的总要求,重视发展人力资源的潜能;培育每一名员工在执行职务时能达到最佳表现;实施一系列全面培训及发展项目。教育培训的内容包括统计知识、统计管理技术、处理事务的技巧和能力、特定课题的知识、资讯科技的应用、语文及沟通技巧。

督促检查工作形成了一个数据素质保证框架(见图3)、素质管理系统(见图4)和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由15人组成,政府统计处处长担任主席,14名委员中有11名来自商业、学术和社会各界的非官方代表,有3名分别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首席助理秘书长、规划署署长和政府经济顾问的官方代表。咨询委员会每年召开两次(5月和9月)会议,就政府统计事务体系的统计事宜向统计处长提供意见。

考评激励工作,从适切性、准确度、适时性、可予获取的程度、可比性和连贯性等六个方面设计了19个素质指标,每个素质指标以5分的顺序尺度(最高的5分到最低的1分)表示。政府统计处还负责置于其他29个政府部门及决策局统计组人员的招聘、培训、调派和晋升等管理事宜。

二是了解了香港的繁荣。街上的人流接踵而行,高耸的楼宇鳞次栉比,繁荣的经济自由发达,称得上是名实相副的亚太地区乃至国际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从统计快报数据资料可见一斑。香港的土地面积为1104平方公里,约是南京市的六分之一;香港的常住人口为702.64万人,总住户232.6万户,南京市的常住人口为771.31万人,户籍总住户205.64万户,但香港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80人,是南京的5.5倍,香港的居民平均预期寿命高于南京5岁;香港的地区生产总值约是南京的3.4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是南京的3.7倍;香港的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即运输、旅游、金融、商贸和其他服务,其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91.8%,南京只占51.3%;香港的进出口总值约为南京的20倍;香港接纳入境旅游者约为南京的26倍。

三是体验了国际大都市的文明生活。香港的交通井然有序,汽车方向盘均设在右侧,汽车靠左侧行使;汽车及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极强,真正做到了红灯停绿灯行。全香港的室内公共场所一律禁止吸烟(香港大学的校园内一律禁止吸烟),只是在路边定点设置了吸烟区,并表明乱吸烟者罚款1500元。香港的道路非常清洁,既没有看到乱扔垃圾和随地吐痰的现象,也没有看到保结员的不停地打扫。香港的市民热情待客,问个路不但能够用不标准的普通话 作详细的介绍,而且还要亲自带到端点。

三、几点启示

1、关注统计文化建设。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反过来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和促进作用。文化是灵魂,是一种精神。香港政府统计处重视统计文化建设,在徽号标志、抱负使命和价值取向、政府统计处的工作、工作方针、组织与职责、政府统计事务体系和统计咨询委员会等方面均有明晰而详实的文字表述。如在抱负中表明:提供高素质的统计服务,为香港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使命的表述:提供充足、切合需要、可靠和及时的统计数据,以协助政府及社会各界进行研究、讨论、计划和决策;确保统计数据的编制和符合科学原理、专业操守及国际标准;发扬用者为本的文化,确保使用者可以得到有效及方便的服务。价值取向的表示:专业精神、客观中立、成本效益、尊重私隐、与时并进、力求卓越。

我局的“统计文化”建设,受到国家统计局“忠诚统计,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出假数;依法统计,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三十二字工作方针的渲染和教化,同时结合省统计局和市委市政府对南京统计工作的有关要求,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至今没有形成我局“统计文化”的定格和特色。统计工作起源于人类先祖的结绳记事,统计工作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统计文化是统计事业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在我们生活中,统计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构建优秀的统计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议在统计文化建设上,一要树立统计的价值观,二要确立求真务实的坚强意识,三要符合主流社会的价值认同,四要突出服务社会的理念。让统计文化真正成为统计人坚不可摧的精神,让统计文化引向公众及他们的日常生活。

2、关注统计服务工作。统计服务做得好,有益于统计工作,有益于沟通部门间和社会各界的互动联系,有益于获得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香港政府统计处的统计服务,规范有效,形成了一种互动效应,上升为统计服务文化。荣获公务员优质服务奖励计划中的“部门合作奖”优异奖,连续五年获得香港社会服务联会颁发的“同心展关怀”标志。在服务对象上,明确了服务对象既是统计数据的使用者又是原始资料的提供者的理念,也就是取之于社会而用之于大众;在服务承诺上,每年3月前编印《服务承诺》小册子,明确了服务范围、服务标准及目标、有效监察、客户及受访者的意见和建议、服务改善、服务环境、市民的角色、申诉权利、如何查询更详细资料;在服务关系上,加强与数据提供者及使用者的沟通,通过举行座谈会、推出“客户窗口计划”、定期与一些主要的统计数据使用者接触、在建立新统计系统(统计调查)前向统计数据使用者(提供者)进行咨询、建立贸易事宜客户联络小组、顾客意见调查等过程,取得了部门及社会各界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在推广统计认知上,致力于强化大众对官方统计数据资料的认识,编制了《抽样统计调查简介》、《统计资料与你息息相关》、《香港统计数字一览》、《消费物价指数简介》等多种不同种类的教育单张和小册子,发放到商界和专业人士、教师和学生、传媒、公务员、一般市民;在报章刊登介绍官方统计范围、采用的定义和用途;举办展览介绍统计工作和可供使用的数字;每年为中学生举行60多个统计讲座,制作《统计与生活》教材分发给全港中学。

随着党政领导的关怀和重视、机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诉求,我局的统计服务工作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与日俱增。但比起香港政府统计处的统计服务还是有差距的。统计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系统内部门较多,服务的内容较深,服务的对象较广,须要学习和借鉴。

3、关注统计资料。统计数据事关数据开放予公众的程度和社会各界及市民的知情权。香港政府统计处按照专业水准(质量)、透明度(方法制度)、问责性(法律支持)、诚信性(及时)的官方统计基本原则,注重统计数据的及时性,注重统计数据的方法和内容及形式。在时间上,每年9月公布下一年度的时间表(约120项),各项统计数据时间为当日下午4时30分,以维护市民得知数据的平等权利;按月统计数据一般在统计期之后1个月内公布,按季统计数据一般在统计期之后3个月内公布,按年统计数据一般在统计期之后年内公布。在方法上,极少召开新闻会,统一由香港政府新闻处。在内容上,每年约有120项定期性统计数据,拟写新闻稿和统计报告,在前绝对保密,公开3天前预先得知的政府主要高级官员的名单。在形式上,有网络、印刷版和光盘;在政府统计处网站上可进行统计分类查阅服务。

人员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一、招聘对象

符合相关职位要求的社会在职或待业人员。

二、报考条件

1、基本条件

(1)享有公民权;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环境保护事业;

(3)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为人民服务精神;

(4)身体健康,年龄在25周岁以下(1983年9月30日以后出生)。

2、学历、专业要求: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符合相关职位专业要求。

(1)报考环保专业必须是环境科学类、化学化工类、生物科学类等专业(参照《*省2009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业分类指导目录》)毕业;

(2)报考法律专业必须是法学类专业(参照《*省2009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业分类指导目录》)毕业。

三、报名与资格审查

报名时间、地点:(1)报名时间:20*年*月*日*日

(2)报名地点:*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一楼大厅

报名方式及报名所需的材料:采取现场报名的方式。报名时需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证、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和近期一寸免冠照片2张,在职人员报名必须持单位及单位主管部门同意报考的证明。同时填写《*县事业单位应聘人员考试报名表》。

(3)资格审查:报名由县人事局进行资格初审,初审合格后办理报名手续,参加笔试。面试结束后由监察局、人事局和用人单位共同对进入体检的人员进行资格复审。

四、考试方式:考试采取笔试加面试的方式(其中笔试成绩占70%,面试成绩占30%)。

1、笔试:

笔试科目分公共科目(卷面100分)和专业科目(卷面100分)两门(其中公共科目考试成绩占笔试成绩的60%,专业科目考试成绩占笔试成绩的40%)。

各专业笔试开考人数与招聘人数的比例不得低于3:1否则按3:1的比例计算核减招聘计划。

笔试时间:*

2、面试:面试参照招考公务员的面试方式进行(按招聘人数1:2进入面试,若最后一位名次出现并列则同时进入面试)。面试成绩采用百分制。

面试时间另行通知。

五、录取:从体检(按招聘人数1:1.2参加体检,各专业体检人数至少比招聘人数多一人)、政审合格人员中按照考试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若最后一位名次出现并列则同时录取(体检政审不合格产生的空缺依次递补)。体检标准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文件规定执行,体检费用由应聘人员负担。

通过体检和政审的拟录人员名单将在有关媒体上进行不少于7天的公示,公示未通过产生的缺额不再补录(查实在公示之前登记受理的举报所产生的空缺可依次递补)。

六、待遇:

新聘用人员参加岗前培训合格后,在单位编制内实行人事。用人单位与应聘者签订为期5年的聘用合同,其中试用期一年,工资待遇按国家大中专毕业生见习期工资待遇执行,应聘者同时与人才交流中心签订人事合同。见习期满由县人事局和用人单位进行考核,合格者正式聘用,并办理工资定级,不合格者取消聘用。

有正式编制调入的人员,调入后同样实行人事(不执行见习期)。工资待遇参照在职在编同类人员执行。

七、考试收费

人员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考察报告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派出的有关人员对有关的人和事进行实际考察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对人的考察报告主要有选拔任用干部考察报告,干部人事考察报告,模范人物考察报告等。对事的考察报告主要有外出参观考察报告,重点项目考察报告,市场状况考察报告等。关于干部人事类考察报告的写作,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有专门的规定和要求,本文不再赘述。这里仅就外出考察报告的写作谈几点意见。

一、考察报告的文体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名级各地公派人员的外出考察活动日渐增多。每次考察活动结束之后,考察人员往往要将考察的情况、学到的经验及受到的启示等,写成文字材料报告本单位或上级有关领导,以便借鉴外地有益的做法和经验,推动和改进本单位的工作。正因为如此,这些年外出考察报告的写作频率明显提高,而且越来越为各级领导所重视。

考察报告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常用的事务公文,是一种类似于调查报告的独立的应用文体。它既不属于记叙文,也不属于论述文,有三个明显的文体特点:

一是记叙和论述兼而有之。考察报告的写作以考察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基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常要用一定的篇幅对考察的情况和事实加以叙述和说明,有时还需要少量的描写或抒情,需要引用一些当地的谚语、惯用语或群众议论等。在叙述情况的同时,考察报告中还要明确地表示出作者对考察对象及有关情况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有时还要将外地的经验与本单位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比较,提出一些评价性、结论性或启示性的意见。而这些又需要用议论的方式来表达。可见,考察报告中的记叙和论述缺一不可。

二是观点支配和统帅材料。考察报告的写作同其他应用文写作一样,写作者必须先对考察中所获取的大量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形成综合性、结论性的观点或意见,然后才能进入实际的写作状态。离开丰富的考察材料,就难以提炼报告的主题和观点;离开正确的结论和观点,同样无法准确地归纳考察的情况、事实和典型事例。在考察报告中,议论成分明显地占居着主导地位,而叙述成分只是对结论和观点起着配合作用。

三是语言和材料客观准确。考察报告选词平实准确,用语质朴自然,基调庄重严肃,措辞讲究分寸。它既不同于以说明为主的解说词和简介材料;也不同于描绘性情感性较浓的事件通讯或游记散文。在材料的选用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报告中所引用的数据应是经过当地核实和确认的数据;报告中所列举的事例应是真实的、新鲜的、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事例,不允许使用道听途说的有水分的材料。

二、考察报告的基本结构

在外观结构上,考察报告有标题、正文和落款。标题通常由事由和文种组成。如《关于赴海南经济开发区参观考察的情况报告》。也有的标题略去事由,直书《参观考察报告》、《出国考察报告》等。落款一般写“××考察团(队、组)”,也有的在落款中标明考察人员的姓名。落款之下写年、月、日,一般不加盖公章、私章。

在正文内容的结构布局上通常分为三部分:

(一)考察概况部分

人员考察报告范文第7篇

一、考察报告的文体特点

名级各地公派人员的外出考察活动日渐增多。每次考察活动结束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考察人员往往要将考察的情况、学到经验及受到启示等,写成文字材料报告本单位或上级有关领导,以便借鉴外地有益的做法和经验,推动和改进本单位的工作。正因为如此,这些年外出考察报告的写作频率明显提高,而且越来越为各级领导所重视。

一种类似于调查报告的独立的应用文体。既不属于记叙文,考察报告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常用的事务公文。也不属于论述文,有三个明显的文体特点: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一是记叙和论述兼而有之。考察报告的写作以考察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基础。通常要用一定的篇幅对考察的情况和事实加以叙述和说明,有时还需要少量的描写或抒情,需要引用一些当地的谚语、惯用语或群众议论等。叙述情况的同时,考察报告中还要明确地表示出作者对考察对象及有关情况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有时还要将外地的经验与本单位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比较,提出一些评价性、结论性或启示性的意见。而这些又需要用议论的方式来表达。可见,考察报告中的记叙和论述缺一不可。

写作者必须先对考察中所获取的大量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二是观点支配和统帅材料。考察报告的写作同其他应用文写作一样。形成综合性、结论性的观点或意见,然后才能进入实际的写作状态。离开丰富的考察材料,就难以提炼报告的主题和观点;离开正确的结论和观点,同样无法准确地归纳考察的情况、事实和典型事例。考察报告中,议论成分明显地占居着主导地位,而叙述成分只是对结论和观点起着配合作用。

用语质朴自然,三是语言和材料客观准确。考察报告选词平实准确。基调庄重严肃,措辞讲究分寸。既不同于以说明为主的解说词和简介材料;也不同于描绘性情感性较浓的事件通讯或游记散文。材料的选用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报告中所引用的数据应是经过当地核实和确认的数据;报告中所列举的事例应是真实的新鲜的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事例,不允许使用道听途说的有水分的材料。

二、考察报告的基本结构

在外观结构上,考察报告有标题、正文和落款。标题通常由事由和文种组成。如《关于赴经济开发区参观考察的情况报告》。也有的标题略去事由,直书《参观考察报告》、《出国考察报告》等。落款一般写“考察团(队、组)”,也有的在落款中标明考察人员的姓名。落款之下写年、月、日,一般不加盖公章、私章。

在正文内容的结构布局上通常分为三部分:

(一)考察概况部分

这部分是考察报告的前言或序言。通常包含以下一些内容:有的重在介绍起因,简述本次考察的动因及背景,指明为什么要对某地区某项目进行考察等;有的主要简述过程,叙写本次考察的时间、地点、涉及范围及考察方法等;还有的侧重说明情况,介绍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突出成绩、显著特点、典型经验及对其考察的意义作用等。这部分内容的写作要开门见山,简明扼要,篇幅不宜太长。

(二)考察内容部分

这部分是考察报告的主体。要写出考察对象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做法、基本经验、突出成果等。内容布局上可视情况采用纵式、横式、合式的结构安排方式。

采用纵式结构的考察报告,通常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按照考察的先后顺序,自然地逐“点”叙写。即以作者的考察活动为线索,把参观的若干个单位、走访的若干个人、考查的若干个“点”串在一起去写。既要交代各“点”情况,又应突出考察重点。有时还可以对每个点侧重讲一个特色或一条经验,防止报告内容重复。另一种是按照考察对象本身发展变化的过程或时间顺序来写。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可将其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去写,然后归纳综合其做法和经验。

采用横式结构的考察报告,主要是按照考察对象的几种做法、几条经验、几点体会或认识来分别组织材料,逐项加以叙述或论述。采用这种写法要在材料的筛选分类和各个小观点的提炼上下功夫。为使叙述眉目清楚,对于各个相互并列的内容往往要分段叙写或者用小标题分隔。各段的小标题或头一句话就是小观点,它们与考察报告的主题或总观点形成“众星捧月”的格局。

采用合式结构的考察报告,通常按总分式或对比式安排材料。总分式安排,就是对考察对象的情况先从总体上展现概貌,然后分述各部分内容;或者先分述各部分内容,然后从总体上加以概括和深化。对比式安排,就是将两个不同的考察对象或者将某一考察对象内部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对比;也可以将考察对象的情况与本单位的情况加以对比。通过对比区分优劣,突出考察成果,获得某种启示或借鉴。

(三)收获与启示部分

这是考察人员谈收获、讲认识的部分,以议论为主。在这部分内容中,有的是对考察对象提出总的印象和看法,总结本次考察所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也有的是对考察内容从理论高度加以概括和升华,指出其具有规律性的可借鉴的东西;还有的是根据考察的情况和结论,联系本地实际,针对性地提出学习与改进工作的意见或建议。这部分内容具有结论性、启示性和参谋性,是对报告主题的深化和升华,虽不宜详写,但不可不写。

三、考察报告的写作要点

考察报告是用来反映考察情况、传达外地经验、为本单位领导的决策和工作提供参考的。因而对其材料的真实性、经验的先进性、观点的新颖性和内容的适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写作中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是考察要细。细致地、系统地观察,充分地详尽地占有材料,是考察报告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浮光掠影式的考察或者满足于掌握考察对象准备的某些情况简介材料,那就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考察报告。一般来说,考察报告的写作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明确的考察目的。单位派出人员考察通常有两种动因:有的是为了打破本单位封闭保守的现状,让干部职工通过外出参观考察开扩视野,解放思想;有的是为了针对性地解决本单位改革发展中的某些关键性问题,吸取和借鉴外地的宝贵经验。对于领导者既定的考察目的,撰写人员应心领神会,并从考察目的出发,牢牢把握考察的范围与重点,有意识地收集和积累相关材料,做到考有所向,察有所获,胸中有数。二是要有相关的业务知识。确定考察目标后,考察人员应加紧做好与考察课题相关的知识准备工作。要主动熟悉和钻研与考察课题有关的理论或业务知识;学习和重温有关的方针政策与报刊资料;尽可能提前收集掌握一些与考察对象相关的史地材料或背景资料。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考察工作的主动权。三是要有科学的考察方法。考察中除认真看资料、听讲解和实地察看外,还应采取个别走访、小型座谈、参与当地某些活动等方法,尽可能多地了解和记录第一手材料。占有材料越充分,考察报告的内容就越厚实。

其次是开掘要深。考察报告的写作中有一种通病,就是过程细,内容杂,篇幅长,像是一篇考察活动的“流水账”,让人看后不得要领,甚至引起领导厌烦。这类报告的失误就在材料的梳理和开掘上。一般来说,考察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仅仅是感性认识,其材料往往比较分散、零碎,往往只是些表面的事态,还缺乏较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只有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飞跃到理性认识阶段,形成明确的结论和观点,提炼出报告的主题思想。实践表明,对考察材料的深度加工是写好考察报告的前提。对考察材料开掘越深,认识越准,写出的考察报告才越有参考使用价值。

人员考察报告范文第8篇

考察报告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考察报告是指作者为了了解某地区的基本情况,或者为了获取某项科研任务的科学数据或证据,根据一定的科学标准,亲自进行考察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写成文章,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记,以及一些学术性的报告等,统称为考察报告。是一种重要的应用写作文体。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表明:认识的唯一源泉是物质世界。.认识依赖于实践,人们的认识过程必须经过感性认识阶段,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到社会实践中去考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具体运用。

重要领导人的职责是发现问题,制定政策,解决问题。要发现问题,就必须考察客观事物的历史和现状,考察它的内部、外部的各种联系。至于作出决策,解决问题,那就更需要通过系统、周密的考察,探寻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然后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重要领导人亲自进行考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不可能事必躬亲,他们需要借助别人的考察结果来协助他们制定有关政策。这样,考察活动就日趋社会化,群众化。在以信息为基础,讲究决策科学化,工作高效率的新时期,考察报告就具有更大的意义与作用了。

科研人员要为某项科研任务获取科学数据,也需要亲自进行实地考察——对事物的内部的活动规律进行考察,对有关资料进行考察,否则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我国社会科学的考察工作有良好的传统,但对自然科学的考察,由于种种原因,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大规模区域经济开发的需要,才开展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工作。建国四十年来,综合考察范围遍及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区,特别是对许多边远地区,进行过数次综合考察。以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为例,1956年国务院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完成其中规定的有关国家边远地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考察任务,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组织各项综合考察,先后组成十个大型综合考察队,每年有上千人同时考察。这一时期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国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地区开发方案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和依据;促进了资源研究和考察事业的发展。在综合考察活动开展的基础上,还建立了许多科研机构。有的考察队还系统地编写了地貌、气候、土壤、植物等科学考察报告,成为学科专着。

人员考察报告范文第9篇

一、凡在县境内举办民办幼儿园的组织或个人必须在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和在县教育局办理备案手续。举办民办幼儿园的个人,应当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举办民办幼儿园的社会组织,应当具有法人资格。

二、举办民办幼儿园的登记注册程序是:举办人经所在居民或村民委员会同意,向所在乡镇学区提出申请,由乡镇学区依据《省民办幼儿园设置标准》和《县民办幼儿园设置标准(暂行)》进行实际考察,向乡镇人民政府写出书面考察报告,经乡镇人民政府核查同意后,由乡镇人民政府颁发登记注册证书,同时,报县教育局审查备案。

有接送幼儿车辆的幼儿园必须办理《校车通行证》,有学生食堂的必须办理《卫生许可证》。

三、举办民办幼儿园备案程序是:由乡镇学区向县教育局报送举办幼儿园考察报告和乡镇人民政府登记注册核查意见;县教育局组织人员依据《省民办幼儿园设置标准》和《县民办幼儿园设置标准(暂行)》进行实际考察,并形成书面考察报告,经研究同意备案后方可办学。

四、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应提交下列材料:

1、申请登记注册报告,内容应当包括:举办者姓名、住址、幼儿园名称、园址、培养目标、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办学条件、投入资金总额、内部管理体制、设置课程、招生范围、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等。

2、举办者资格证明文件:即举办的社会组织法人资格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公民本人身份证、学历证、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原工作单位或户口所在居民委员会、街道办同意其办学的书面证明。

3、拟任园长和拟聘教师和财会人员的资格证明文件。

4、拟办幼儿园的章程。

5、拟办幼儿园的发展规划。

6、拟办幼儿园的资产证明。

7、办学场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

8、按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设立园务委员会的须提交园务委员会章程和园务委员会名单及各成员简历。

五、办理备案手续除应提交登记注册所有材料外,还应提交下列材料:

1、乡镇学区的书面考察报告。

2、乡镇人民政府的书面审核意见。

人员考察报告范文第10篇

一、总则

(一)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东北镇各行政村(居)干部的选拔任用。

(二)指导原则

1、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2、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3、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

4、坚持公开、择优原则;

5、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6、坚持依法办事原则。

(三)实施和优先

1、镇党委负责考核、选拔、任用工作,并负责本暂行办法的组织实施及解释。

2、法律、法规、上级部门对村(居)干部的选拔、任免等有明确规定的,依照相关规定执行。

二、选拔条件

选拔任用人选必须政治强、作风正、靠得住、有能力,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具体条件如下:

(一)具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能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遵纪守法;

(二)政治立场坚定,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对于违法违纪行为敢抓敢管;

(三)作风正派,处事公道,廉洁奉公,依法办事,群众拥护;

(四)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和农业科技知识,有致富本领;

(五)顾全大局、作风民主,有一定的宣传、教育、组织动员能力。

三、实施细则

(一)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定配齐各村(居)四职干部。村(居)四职配齐后,无特殊原因不予以调整。

(二)村(居)四职干部确因个人原因需辞去职务,需由本人向镇党委提出申请(其中村主任、村文书辞职需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是否同意其辞职),村(居)两委书面向镇党委说明情况,经批准后做好资料、印章、账目等交接方可离职。擅自离职造成损失的,按照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严格追责。村(居)两委无权同意村(居)四职干部辞职,如违反此项规定镇党委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出现干部缺员的村(居),原则上在半年内配齐。具体步骤为:

1、联片领导、驻村干部在该村(居)通过民主推荐(大会推、个别谈)广泛征求干部、党员、群众意见后,按照至少1:2的比例向镇党委书面提出初步意向性人员(附件1)。

2、镇党委经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成立补员考察组并制定考察方案,对人选进行考察。考察组原则上由分管党务的副书记、联片领导、镇纪委工作人员、相关业务人员和联村干部组成。

3、考察组采取个别了解和集体测评的方式进行考察。一是以进村入户找党员、群众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实地考察、重点调查,同被考察对象面谈等方式,从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对被考察对象进行考察。二是在所在村(居)召开党员、村社干部、群众代表参加的民主测评会,进行民主测评(附件2)。

4、考察组根据座谈情况和民主测评情况向镇党委提交考察报告。考察报告应真实、全面、准确、清楚地反映被考察对象的情况。一是有关政治立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工作能力、群众拥护、带动能力、廉洁自律等方面内容。二是总结主要优点、特长和主要缺点、不足。三是民主测评情况(附件3)。

5、镇党委根据考察组提交的考察报告召开党委会进行研究,并经票决通过后在所在村对拟任用人员和拟任职务进公示(村主任、村文书不直接任命),公示期限为7个工作日。

6、公示期满无异议的,考察组组织所在村召开村两委成员、党员、社长、村民代表大会,宣布任用决定;有异议的,由镇党委进行调查核实,不符合任用条件的,取消任用资格;经调查,反映不属实不影响任用的,按程序宣布任用。

四、附则

本办法从印发之日起施行。

上一篇:支部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